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业企业

工业企业

时间:2022-04-11 20:23: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业企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业企业

第1篇

一、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我国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企业要生存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将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国外先进成本控制经验相结合,进行现代化成本控制管理。另一方面,根据价格规律,成本是影响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成本作为工业企业定价的基础,有效的成本控制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低价优势,进而抢占市场。

1.2成本控制是企业获取利润的保证。工业企业利润的基本算法是用收入减去成本费用,利润的提高可以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扩大销售规模、降低产品成本多种途径实现。但无论是提高产品价格或是扩大销售规模都受到买方市场的限制,如果消费者不接受高价格或是没有那么大的消费能力,则会反噬企业的利润,同时获取利润的主动权也未真正掌握在工业企业手里,而成本控制是企业通过内部自身的调节和控制来降低产品的成本,是提高工业企业利润水平的重要保证。

1.3成本控制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是企业长期有效发展的基础。从企业资金的调度和使用方面来看,工业企业要发展,就要从财务战略的角度统筹分析企业的资金需求,资金投向,资金的使用等等,而在资金统筹方面,很大程度企业决策层要考虑到资金的使用成本,从现代企业管理看,资金成本管理也是成本控制的一个方面,尤其对一个已经过初创以及成长阶段,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的工业企业,负债成本是企业管理层和决策层非常关注的一项成本,因为财务杠杆的因素使得负债成为了企业的一把双刃剑,没有合适的产品利润率,过高的负债成本有可能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剧,甚至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因此,有效的成本控制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也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是企业长期有效、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加强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借鉴国外先进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经验,我国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水平的提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创新成本控制观念。从战略角度出发,成本控制观念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相关人员必须树立成本效益观念,使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不仅是在于降低产品成本,更要考虑到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综合考虑产品成本与价值的关系,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成本控制问题,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二是扩大成本控制范畴,现代工业企业除了制造成本外,更有设计成本、市场成本等,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是对所有的成本范畴进行全方面、全过程的控制,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生产部门,更关系到企业全员、全过程的积极参与;三是结合现代信息工具,采用先进成本控制方法,例如开发、使用各类电算化软件,形成采购、生产、销售等多模块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同时综合使用先进成本控制办法,不仅能有效降低工业企业人工成本、各类管理费用,同时有利于企业快速掌握产品信息和市场信息,及时进行经营管理方向的调整,利于工业企业提升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2.2建立健全的系统的成本控制体系。系统的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制定成本控制计划。工业企业需要制定成本目标管理以及高质量的成本控制计划,保证企业各相关部分按照要求严格执行成本计划。例如,工业企业采购部门的采购环节,现代经营管理中的采购不再是传统的买东西,而是在考虑采购期、再采购点、到货时间、采购成本、批量优惠、经济批量采购、存货成本、缺货成本等因素以后的综合的采购成本。有效地控制采购成本,可以大大节约企业的资金占用,为创造企业更高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工业企业成本控制计划不仅要具有全面性,更需具有前瞻性,不仅要考虑到企业成本控制的各个范畴,更要以成本效益的角度超前看待和处理成本控制相关问题,综合考虑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寻找有效降低成本的途径,最终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其次,采用科学控制方法,加强成本控制力度。工业企业需要加强对生产经营过程的全过程管理,利用不同的成本分析方法,加强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力度。例如金属丝制品行业的生产成本控制,实行跟踪测试,分段考核,综合比对的方法,从产成品所用原材料开始投料,到每一工序耗用的工时、折旧、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制造费用等分项核算,细化到每一种产品规格的每一个工段,然后到产品包装、入库,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是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核心控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从材料的领用出库,到设备的折旧损耗,每一个细节无不渗透着成本控制这一现代经营理念的重要性,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再次,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监督保障体系和激励机制有助于成本控制措施的发挥,是成本控制贯彻执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我国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划分多个成本责任单位、编制责任预算,实现权、责、利的统一,推行责任成本制度,建立多层次责任成本控制体系,发挥各层次责任成本中心的成本控制优势,加强对成本控制实施效果的控制监督。另一方面,为充分调动员工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需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建立健全的成本控制激励机制,从而增强成本控制力度,保证成本控制的贯彻落实,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2.3设立专门成本管理机构。设立专门的成本管理机构能够保证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及时性和合规性。成本管理机构可以帮助企业设立符合实际的成本管理目标,制定具体可行的成本控制计划,同时保证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考核。另一方面,专门的成本管理机构可以进行专门的成本会计核算,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减少企业盲目决策行为,增强企业成本优势,促进企业发展。专业的部门需要配备专业的人才,因此为保证成本控制和管理的准确性、高效性需要聘用专业的成本核算人员。可以说,成本管理机构是工业企业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有力支持部门。

结束语:工业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生存、求发展,不仅需要有质量和产量保证的产品支持,更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企业成本控制保证企业成本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工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加强成本控制,使企业全部投入最小化带来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与先进成本控制方法是工业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

第2篇

笔者近期有幸主持了河北安平正泰焊网机企业的焊网机工业设计改造项目,通过项目合作发现该企业具备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的大多优良特点。首先是决策灵活,市场上热销什么型号的焊网机,就可以快速决策生产并投放市场;其次是具备比较正规高效的CAD/CAM工程化开发体系;第三个特点是企业管理高效,实实在在地采用ERP系统管理,降低管理风险;第四个特点是资金来源稳定健康;第五个特点是企业高层对规模化经营持谨慎态度,不盲目扩大,保持现有技术和成本优势。不足的方面也不少,与本文相关联的主要是企业内部还未有正式的工业设计力量。此类企业面对未来的发展,就一定要有工业设计力量参与,这是时代洪流使然。良好的运营现状也正是工业设计在这类企业中存在的前提。

二制约工业设计在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工业设计在中小工业企业中尚未成为必要力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依据河北安平正泰焊网机企业的项目实践为例,大致看来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认识不足和误解影响了工业设计顺利进入企业

这个原因屡见不鲜,很多论文中都有提及,区别不大。但笔者通过实践还认为,这种现象也多半由于创业的者精力所限,忙于企业生存,而无暇估计这些内容。

2企业成长的阶段性限制

简而言之就是“还不到企业拥有工业设计力量的时候”。以正泰焊网机为例来说,渴望改善企业和产品形象的愿望由来已久,只是一直未能下定决心进行。主要原因在于“工业设计问题”一直没有成为阻挠企业成长的“头等大事”。一个企业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总是在这个问题成为困扰企业成长的主要难题的时候。企业刚刚成立时产品没有销量,那么打开市场提升销量是头等大事;销量上去了,维修问题频发,提高质量就是头等大事;质量问题控制好了,发现产品没有自己的优势特点,那么技术创新是头等大事……也就是说每到一个阶段总会有一个制约企业成长的“头等大事”。到企业有了一定规模后,发现“我们产品内在品质优良、市场口碑良好、技术创新性优良,但在产品形象上却达不到优秀产品应有的产品形象”,并因此影响企业产品进入利润丰厚的细分市场。也只有到这个时候“工业设计”才有机会成为企业成长的“头等大事”,企业管理层面才会主动寻找工业设计的支持,工业设计进驻企业才能成为必然。正泰焊网机的情况正处于这个阶段。

3企业地理位置偏僻,难以吸引工业设计人

中小民营企业本身吸引人才能力就比较薄弱,再加上一部分企业地处偏远地区吸引人才就变得难上加难了,中小工业企业也是这样。中小工业企业的地域性、行业性导致了其中的大多数不能在靠近大城市的地方存在。企业多半是地方性企业,地处乡镇郊区,并具有当地的产业特色。河北安平正泰焊网机企业,就具备这些特点。安平县是中国最大丝网生产基地,这家企业设计和生产的主要产品正是丝网生产设备——焊网机。当地政府为支持绩优企业良性发展建立了正规的工业园,将大片土地优先、优惠地分配给这类企业使用。其优点是空间大、物流便利、费用低,能有效减低企业运营成本,但表现在吸纳各专业人才方面,却成为软肋。偏远乡镇的生活比较单调,城际交通不便生活质量低,故各类人才不愿去偏远的中小企业工作,自然成为一个普遍事实。缺乏人才,某些时候比资金缺乏更让企业为难。工业设计的核心是创新,然而创新的源泉恰恰是人才。这是制约中小工业企业工业设计发展的另一个原因。

4狭义“伪创新”——缺乏创造产品形象的经验和信心

中小工业企业的研发经验一般是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同行产品得来的。正泰焊网机也有这样的经历。这种做法固然有积极的一面——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但其负面作用通常表现为只要涉及创新就要找个“拐棍”帮忙。这种现象是中小企业研发力量不足、资金不足的表现,是企业处于中小规模阶段的一个特点。那么在产品在形象创新方面,想借鉴国外同行的产品形象,而不想建立自己独特的“产品设计DNA”的现象也就顺理成章。这种“找拐”式的狭义“伪创新”习惯也是制约工业设计良性成长的一个因素。正泰焊网机企业的管理层对于国外先进同行产品的高度赞赏,也希望产品形象和它们相似。到项目后期,正泰焊网机的管理层才理解为什么要探索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

三工业设计在中小工业企业中应有的基本作用分析

当下时代,工业设计的具体实施要从企业实际出发理性地看待和应用这种“软实力”。中小工业企业来说还是要本着谨慎、理性的态度进行。在与正泰焊网机交流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工业设计的以下两方面内容是这类企业最关心的。

1提升产品形象

在工业设计诸多职能中比较容易被中小工业企业接受的基本作用之一是提升企业的产品形象。工业设计的一个基本作用是利用技术和美学使产品在应用和视觉上获得“宜人性”体验。这个内容正是很多中小工业企业产品所缺乏的。这个基本作用的内容包含多个方面内容,如产品系列化造型语言、产品色彩系列化设计、产品图形和标记系统设计、平面设计、人机工程设计、软件交互界面设计等。这些设计一旦成为产品的基本内容,我有理由相信产品的使用和视觉体验会有很大程度改观。这种价值对企业来说看得见摸得着,真实不虚,立竿见影。

2支持技术创新

对于中小工业企业来说,工业设计的其他作用还有很多,诸如: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建立信息化客户交流与服务体系、减少浪费提高材料和能源利用效率、应用价值工程降低成本、提高设备交互易用性等。这些内容建议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实施与否。

四工业设计起步策略初探

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是标准化的,而是“对症下药”。使工业设计成为中小工业企业的核心力量之一,仍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业设计应用方式。笔者依据正泰焊网机项目的切身体会提出适合这类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工业企业的工业设计起步策略如下。

1转变观念

改变对工业设计认识深度和广度。具体指企业的研发、管理层面正确认识工业设计的价值,建立“合理化工业设计观”。从思想上切实树立起“工业设计能增强产品竞争力,是企业必备软实力”的观念。主要的实施方法应是企业派人参加有关“工业设计知识普及”类的培训活动。条件允许的话应该去国内外先进工业设计企业参观学习,彻底弄清工业设计的价值。

2改善工业设计工作环境,吸引工业设计人才

为了更好地吸引工业设计人才,可以考虑将生产部门与策划、设计部门分开。生产部门可以位于偏远郊区,以利于降低成本,策划、设计、销售部门可以考虑设置在县城某处,两地间可以使用网络加强联络。工作环境舒适些,即可吸引良好的工业设计师才进入。

3循序渐进的起步

工业设计的起步无论企业资金状况如何,都建议从产品的形象、人机方向开始着手,功能创新和用户创新的难度较大,建议在形象、人机取得进展后着手开始。建议建立专门的工业设计工作小组,组员应有管理、销售、研发、采购、质检、生产、客服、工业设计师等,共同组成。让工业设计的力量进入产品周期的各阶段。有利于设计师得到具体的产品改进建议。不同企业需求、资金、产品线的分布不同,起步的方法和规模也应不同,资金宽裕的企业应直接雇佣工业设计师,使其加入企业技术和管理层。资金相对紧张的公司可以聘请设计顾问或者与设计公司签订短期专项开发合同,也可以找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开展设计业务。依据笔者的经验看,起步阶段比较理想方式是聘请有经验的资深设计师进驻企业开展彻底的工业设计工作,而不应局限于进行短期的设计项目合作。因为合作的内容毕竟有限,而且大多是“粗线条”的设计,更细致有效的工作需要工业设计人与工程技术、企划部门长时间协同工作。

4量身定制适合自身的工业设计发展计划

第3篇

内容提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我国农村工业的一般发展规律。研究证明到现在为止我国农村工业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四个发展阶段,“单一的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配套的企业群”和“拥有巨大企业集团的企业群”。随着企业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企业本身以及企业与市场的联系。然而对于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由复数企业的存在和活动所形成的外部环境,虽然它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本论文拟将讨论有限空间范围内一个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生产同类产品企业之间,配套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与影响,并对我国加入WTO以后如何发展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工业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Abstract

Theoverallgoalofthispaperistoresearchintothelawofdevelopmentoftownandvillageenterprises(TVE)inChina.Tomeetingthisgoal,thepaperprovidesthattheTVEhasbeenundergoingfourstagesfromlowtohigher.Theresultsdemonstratetheevolvementofthefourstages,theircharacteristics,aswellastheeffectsontheenterpriseslivingwithinthem.ThepolicyimplicationsaremadebasedonthefindingsofthestudyforhowtodeveloptheTVEintheeast,middleandwestarea,underthenewsituationofChinaentersWTO.

关键词: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国际化

Keywords:TownandVillageEnterprise;DevelopingModel;Globalization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成功地实行了二十多年的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许多原来属于国家制定的计划逐步地为企业内部的计划所取代。什么是企业?企业是经济体系中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单位,是管理和协调要素提供者活动的持续的经营组织。企业同市场之间的关系是对立和统一的,在许多条件下可以互相替代。自从AdamSmith出版了《国富论》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起企业的经济性质和它在市场体系中的作用。AdamSmith提出了,“劳动生产力的极大改善,以及劳动技能、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的提高,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AdamSmith/1776年)。KarlMarx在《资本论》中研究了企业内部“协作”的生产效益,他提出了“即使劳动方式不变,同时使用较多的工人,也会在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上引起革命。”(KarlMarx/1975年)。Coase注意到了资源在企业内部配置与市场内配置之间的差异。他认为之所以需要通过企业来组织生产是因为,“市场的运行要花费成本,通过成立一个为组织、允许某一个权利(企业家)指导资源配置,可以节省某些成本。”(Coase/1937年)。Williamson把市场与企业看作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两种不同形式,“对于这两种形式的选择是受到节约交易各方间的交易成本的行为所支配的”。(Williamson/1975年)。Richardson提出,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需要一某种形式协调,当这类活动“应该被唯一地控制并可以融入一个严密的计划中去时,所采取的协调方式是指令”,这类活动“应该被合并;也就是说,共同由一个组织(企业)来执行。”(Richardson/1972年)。Teece提出了“多产品企业”的经济学理论。当一个专业化企业拥有过剩资源,当其产品的生命周期因素导致需求长期下降时,“追逐利润的企业将选择多产品分散化”的方案。(Teece/1982)。

许多经济学家把企业看作是“市场关系海洋中的有计划协调的岛屿”(Richardson/1972年),以往的很多这类研究都集中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方面。然而,对于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由复数企业的存在和活动所形成的外部环境,虽然对于企业本身是至关重要,却很少得到应有的重视。本论文拟将讨论的是,在一地区内一个产业的形成过程中,生产同类产品的复数的企业之间,以及同配套企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与作用。本研究把我国农村工业企业作为研究的对象,理由是世界上很少有一个经济部门如同我国的农村工业,奇迹般地在短短的十数年内,在那些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地区生长出几十个产值在数亿以上,拥有几十到百个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企业集团。我国的农村工业用十数年的时间做了发达国家需要用近百年完成的工作。因此,研究我国的农村工业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单一的企业

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重庆等农村工业发展较好的沿海和内地省市,都可以发现有部分产业在一地区集中的现象。如温州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业,湖州市织里镇的童装产业,江苏省丹阳市的眼镜制造产业和重庆市的摩托车产业。从上述产业的发展历史来看,任何一地区的产业的起始点必定是有一家企业首先成立。我们称这类在一地区首先出现的企业为“单一的企业”。这里“一地区”的范围可以是一个自然或者行政村,也可以是一个乡镇。这里提到的“企业”既可以是较大规模的企业,也可以是被称为“个体户”的小企业。第一家企业可以看作是“孤立的企业”。所谓“孤立”就是指在这一地区的范围内不存在其他的生产同类产品或者提供同类服务的企业。同样也意味着这一地区没有第二个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同它竞争。然而当这一地区冒出了另外一家,或者数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时候,“单一企业”的“伊甸乐园”生涯就结束了。

为什么单一企业会出现的呢?这同“过剩资源”有关。Penrose认为,在“任何时点上,都有着某些生产资源闲置。企业用这些资源提供的服务来寻找生产机会。”(Penrose/1959年)。生产资源包括固定资本、流通资本、劳动力。我们周围一般都存在一些可以用于生产产品的资源,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有富裕劳动力,有土地和其他的资源。对于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所要求的资源配置不同。生产一些简单的产品,如服装、另配件等,所要求的资源配置非常低。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农村地区,很多人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凑合起最低的配置。

建立一个企业,哪怕是最小的两人合作形式的个体户,除了拥有或者有能力凑起最低生产资源配置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同产品生产有关的知识,包括产品生产技术以及同产品有关的市场信息。Alchian和Demstz认为建立一个企业的条件之一是雇主(企业家)需要“获取关于投入品生产性绩效的更好的信息”。“雇主不仅决定各个投入品生产什么,并且还分析哪些异质投入品结合到一起会更有效率。”(Alchian&Demstz/1972年)。除了企业内部的生产技术以外,企业外部同产品市场有关的信息同样也至关重要。企业家或者合伙人首先需要知道他的产品卖到什么地方去,卖出去以后是否可以获利。敢于冒风险也是单一企业能够建立起来的重要条件。因为在建立企业和决定产品以前,企业的发起人面对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他是否能够收入回他以及合伙人的投入,在产品出售以前的把握是非常小的。

然而政策导向也对企业能否建立有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除了中央的政策以外,各个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本地政策。同时,由于地方利益的存在,地方政府也有可能对中央的指令做一些有利于本地区的解释,或者对一些现象故意视而不见。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民营企业可以在一些地区较早地发展起来。(胡定寰/1999、2000和2001年调查)[1]。

三、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

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是指大量的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在一地区内集中。这种现象在我国农村工业部门并不少见。如织里镇集中了一千多家大大小小童装厂和个体户。(胡调查1999年)。柳市镇在1983年时生产低压电器的企业已经达到了1,000多家,生产人员5万多人,销售人员也近了10,000多人(柳市镇志/1999年)。丹阳市司徒镇的眼镜生产企业群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对个体企业的控制政策的放松,许多掌握了眼镜生产技术的工人纷纷在自己家里开厂,高峰时期全镇眼镜厂企业达350多家”(胡调查/1999)。

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是在单一的企业在一地区的大量复制(Copy),起因于单一企业所掌握知识(包括管理、生产技术和市场知识)的传播。Teece研究过知识的可转移性问题,他提出:“组织(企业)知识的另一个特征是,在一个重要的程度上,它常常是可以转移的。”“就管理才能来说,情况尤其如此;对于使用设备和其他生产技能来说,也是如此。”(Teece/1982年)。企业知识传播的速度同所生产的产品的技术壁垒成反比。生产设备投资越高,生产技术的难度越大,企业知识就越是不容易被其他人所利用。事实上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初期,大部分产品非常简单,技术壁垒很低,所以企业知识是很容易被周围的邻居所掌握的。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质和商业的不发达性,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意识超过对他人的防范,加上村落内长期形成的亲属、亲戚和友情的存在,一项不太复杂的生产技术很快就会在一地区内转播开。因此,当邻居们看到他们中的一家办起企业,并能够盈利的时候,开始纷纷模仿,从而,这一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然而,它的前提是:(1)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2)有足够大的生产资料供应源;(3)没有受到政府或者其他人的干扰;(4)有勤奋和敢冒风险的民风。

恩格斯在唯物辩证法中提到了“质量变化”问题,数量的变化会导致质量的变化。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是单一企业的大量复制品,它们生产同类的产品,但是二者所处的外部环境是相异的。首先身处于企业群中的企业所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更大,更加直接。这就促使它们的所有者,企业家,为了免于被淘汰出局而做出各种努力,包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或者加大市场营销的力度。

除了所提到的激励因素以外,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在一地区的集中也创造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是信息优势。各个企业在寻求各类信息为自己服务的同时,企业之间的交流,或者对其他企业的观察,使它们付出较小的“交易成本”获得比其他地区更多的信息量。形成技术优势。同一地区企业之间的竞争促进企业采用更有效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这些知识由于企业的集中,很快在企业之间得到传播。降低了物流成本,包括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的成本。企业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原材料的购买和产品销售有关的市场信息,几家企业联合起来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也可以节省物流成本。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的技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形成以后,劳动力可以在各企业之间流动,由于大家采用基本相同的生产工艺,无形中培养出一大群熟练工人。

四、配套的企业群

“配套的企业群”指的是在同一地区内集合大量的生产某一种产品的企业,以及提供配套的零配件、生产设备和各类服务企业所组成的企业群。为了对配套的企业群有更加形象的认识,下面摘要了笔者的“关于湖州市织里镇童装产业调研报告”:

“历史上的织里镇是江南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妇女精于手工。由于地少人多,农村劳动力剩余,该地区的农户有农闲时外出做小买卖的习俗。从70年初开始织里镇家家户户从事床上缝纫品的生产,妇女在家生产,男子外出销售。80年代中期织里人改为生产童装。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全镇童装的年产量已经超过1000万件套。

织里镇童装产业起始于家庭式作坊。最初有个别妇女在家中生产童装,丈夫外出销售,获益比较好以后,周围的邻居、亲戚和朋友纷纷模仿,迅速地使得童装生产在整个地区蔓延开来,几乎每家每户都投入童装生产中去。织里镇生产童装的“作坊”(我们认为作坊这词在这里比工厂更加精确)的规模都很小,平均在雇工人数在15人以下,有30台以上缝纫机的作坊算大规模了。随着织里童装的出名,大批的外地商人也开始来织里购买童装。随着市场交易数量的增加,原有的服装交易批发市场容纳不了交易摊位,逐年增加批发市场。2000年织里镇的童装批发市场已经发展到了8个。

织里镇童装配套产业开始逐步得到完善。镇上除了1000多家童装生产作坊以外,还有布料批发市场,童装辅料批发市场,绣花作坊,印花作坊,童装样品商店,专业的童装设计和电脑制版商店,包装材料作坊,缝纫机销售商店,缝纫机维修门市部们,童装的打包和托运部门等。这些配套作坊和企业也将近有1000多家。此外,织里镇还拥有两个劳动市场,不同等级的饭摊,酒楼,旅店和两座三星级的宾馆。在织里镇的童装生产作坊无论是购买材料、生产设备、招聘工人、销售产品、还是向全国任何一地区发货,由于配套产业齐全,都不需要走出总面积只有4平方公里织里镇一步。”(胡定寰/2000年调查)。

配套的企业群是在生产同一产品企业群中间发展和延伸出来的。生产同一产品企业群在创造“集体力”的同时,也产生出大量需求,这类需求包括原材料、零配件、生产设备、产品销售、以及配套的生活、娱乐设施和各类的生产与非生产性的服务。受到大量需求牵动,满足这些需求的新企业和产业逐渐地在这一地区形成和出现,形成了的配套企业群。延伸的企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类是朝着主导产业的上游部门,如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方向发展;零一类是朝着主导产业下游部门,如对主导产品的进一步深加工、营销以及专业市场的方向发展。

企业内部的分工和协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AdamSmith在研究了制针厂的劳动分工以后,提出了:“只要引入劳动分工,在任何企业中,劳动生产力都能相应提高。”(AdamSmith/1776)。KarlMarx指出,同一个资本内部“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的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必然是集体力。”(KarlMarx/1975年)。

在一地区范围内生产主导产品企业与提供零配件、生产设备和各类服务的企业之间也会逐渐地形成一种分工和协作的关系。这同前面引证的,由AdamSmith、KarlMarx提出的分工和协作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提出的分工和协作是存在于独立企业与独立企业之间,属于企业外部分工和协作,AdamSmith和KarlMarx研究的是企业内部的分工和协作。如下面所论证的,存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同样也能够在提高个体企业生产力的同时,在一地区创造出一种“集体力”。

同一地区内企业之间分工和协作的形成,使各企业有可能把资金、技术集中在生产少数的,擅长制造产品上,从而更加容易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专业化程度越高,技术就越精,生产速度就越快。企业外部的分工和协作通过“看不见得手”来协调的。企业在长时间交易过程中不难找到满意的合作伙伴,形成相对稳定买卖关系,逐渐地把自己的生产计划同对方供需能力协调起来。

市场交易需要交易成本。Coase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是首先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他说:“使用价格机制(市场)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是发现有关价格的成本。”“为市场上进行的每一笔交易谈判和达成一份独立合同的成本也必须考虑在内”。(Coase/1937年)。然而Coase并没考虑交易成本的数量关系。两企业之间一年只达成一次合同的交易费用显然高于每周签订一次合同的成本。相隔几千公里距离的两企业之间达成协议的交易成本无疑比间隔两公里距离的高。这也属于配套企业群在同一地区内集中的优点。Williamson提出了形成交易成本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市场交易的两个企业由于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因为“一方为了获得对方同等的信息量的费用是非常高的。”(Williamson/1975年)。虽然一家企业企图获得交易对方所掌握的信息需要投入,然而,如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距离非常之近,交易又非常频繁,那么信息的获得费用显然要低一点。

此外,配套企业群在同一地区内集中的有利点同时还包括:(1)减少购买原料、零配件、生产设备和服务的流通费用;(2)减少由于购买不良零配件所引起的各类损失。需求方很容易对供给方的生产过程进行检验,在发现不良产品时,需求方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补救;(3)减少企业备用零部件,原材料等的库存。企业为了保持其生产过程的连续性,特别防止停工待料等意外而造成的停工待料损失,需要备有库房,存放部分备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产生了仓储成本(包括库房租金、电力、动力和搬运原材料、零部件进出仓库时所需的劳动费用)。供需双方间隔的距离愈远,运输过程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就愈大,所需的仓储数量就愈多,成本也就越高。(4)有利于新产品开发。新产品的开发除了企业本身需要做工作以外,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原材料、零配件和设备供货部门的配合。在一地区形成配套企业群集中以后,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可以在周围大量的配套产业企业群中找到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的配套原材料、零部件和生产设备,获得来自于企业外部的技术服务和支持。(5)更加容易获得各种具有专业特长的技术人才;(6)有利于促进整个地区服务性配套设施的建立与完善

五、拥有巨大企业集团的企业群

进入配套企业群阶段后,巨大的生产力同有限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导致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变得苛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和企业分化。部分具备一定优势的企业无论在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都显著地超过了其他企业。从而资金、技术、管理和技术人才、以及市场份额不断地向这部分企业“集中”和“集聚”。这类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通过分离、收买和兼并等手段把周围的企业逐步地归并到自己旄下,组成以该企业为核心的,大批下属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它们逐渐变成了,Chandler称之为“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的”“现代企业。”(Chandler/1977年)。这些企业雇佣了数十甚至数百名中高层经理来监督数以十计和百计的雇佣了几十个或成百上千个工人工作的事业部门或者子公司。这类企业每年的营业额都以数亿元来计算的。

随着若干个大企业集团的出现,这一地区内的企业按照规模、从属与被从属的关系可以区分集团公司、下属公司和相对独立企业三类。集团公司指的是由阶层的职业经理管理的,拥有和控制着一大批子公司、孙公司、控股和半控股公司的巨大企业。下属公司指的是在生产、资金、人事管理、销售和信息上受到集团公司不同程度控制的企业。相对独立企业指的是名义上的独立法人,然而,它们在产品的交易关系方面往往脱离不了对集团公司的依存。从企业规模上来区分,集团公司的规模是庞大的,下属公司的规模是中等的,而相对独立公司的规模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

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为什么会出现现代化巨大企业和企业集团?Chandler在研究了1790年以来近200年的的美国企业发展史之后,提出了它们出现的原因是由于需要协调大规模生产、流通以及信息处理。(Chandler/1977年)。在日本从事企业集团理论研究的学者中间,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学派,(1)交易成本论学派;(2)株式会社论学派;(3)管理机构学派和(4)现代企业集团学派。交易成本论学派提出,需要企业集团是因为“企业一方面可以节省利用市场的交易费用,同时又需要避免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今井、伊丹和小池/1982年)。株式会社学派从控股和支配的角度研究企业集团形成的动机和原因(坂本和下谷/1987年)。管理机构学派提出了,企业集团化化反而使得管理权由集中变为分散,提高管理人员的主动积极性和企业经济效益。“因为子公司同事业部制一样,管理人员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益。”管理机构学派讨论的对象是从集团总公司内部分离出来的子公司。(土屋/1966年)。现代企业集团学派认为日本企业集团的出现可以归因于“现代的技术革新”,“产业构造的变化”和“企业构造的国际化”的推动作用。(坂本和下谷/1987年)。

20世纪90年代起,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工业中间形成了企业集团,温州市的低压电器产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温州市志/1999年)。企业集团化是企业经济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的趋势。随着农村工业的生产能力迅速膨胀,没有相应的市场营销体系与之配套,导致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产品积压、利润下降,许多企业面临破产。这时“看的见得手”来组织分散的企业,用计划生产来取代“由市场组织的生产”的需要产生了。企业集团就是由于这种需要的促进,在配套产业企业群的基础上形成了。Alchian&Demstz提出,“资源的所有者可以通过合作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力,这导致促进对合作的经济组织的需求。”(Alchian&Demstz/1972年)。

从组织结构上分析,我国农村工业部门的企业集团可以划分为“系列企业集团”,“产品市场为导向的企业集团”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三大类型。

“系列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图如同金字塔一般。金字塔的塔尖部分是集团总公司,总公司的下一层由总公司的直属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建立长期合同供货管理的企业组成。在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下面也有它们的下属企业。这种企业层与层之间的联系可以往下延伸到若干个层次(胡定寰/2002年)。“系列企业集团”主要适应于产品相对技术含量较高,需要比较多的零部件组装起来的行业。

“产品市场为导向的企业集团”是以组织产品销售为目的形成的企业集团。同“系列企业集团”相比,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约束比较疏松,有的仅仅存在产品来料和来样订单加工的关系。集团成员企业采用同一个品牌和销售网络。为了获得这样的权限,成员企业必须向集团总公司缴纳一定的成员费用,或者以很低的价格把产品交付给集团总公司代销。“产品市场为导向的企业集团”一般在生产工艺、流程比较简单,然而,产品更新的速度很快,需要较高的产品设计技术和大力度的市场营销和促销手段的行业。

在一地区范围内出现若干个相互竞争的企业集团的作用在于,(1)在集团公司的统一指挥下加强了集团公司、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合作企业之间的协作,减少不确定因素和节约交易成本;(2)可以提高产品市场的开发力度和效率,企业集团可以拿出较多的资金来事营销活动,打造品牌和建立各类销售网络;(3)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控制,集团公司可以在集团范围内进行质量管理,除了制定零配件和成品质量标准,对每一生产阶段进行检测以外,还有力量对下属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4)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和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企业集团可以组织产品和零部生产件企业共同完成新产品的开发方案,以及图纸设计、生产工艺、试产等一系列工作;(5)有利于向银行和社会融资,一般情况下大企业集团的信用度高于中小企业;(6)有利于吸引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7)有利于开拓产品的国际市场和(8)有利于开拓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朝着多角化的方向发展。

六、集团企业势力向外扩张与转移

在一地区形成若干个企业集团企业群后,企业集团的巨大生产力同这一地区的物质基础的矛盾逐渐地显示出来了。首先是产品物流管理成本上升。在大规模生产同产品主产地分离的状况下,准确地获得市场信息和市场对产品反馈信息需要大量的投入,一般的情况是主管人员不到现场,掌握不到市场的真实情况。第二点是运输成本过高,产品的长距离运输除了费用外,还有沿途征收的大量的关卡费用以及风险保证金等。第三点是新产品开发成本过高。开发一件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需要大量技术人才集合,农村地区不容易集聚大量的优秀技术人才,而向条件较好的大都市招聘优秀技术人才的成本太大。第四点是难以打造信誉度较高的品牌。在消费者意识中往往会把优质产品同产品的产地联系起来,因此,位于知名度不高的农村地区的企业集团在打造品牌的投入效应是“功倍事半”。第五点是不利于集团公司扩大对外交往,农村地区远离政治和金融中心,为上层管理人员的交往和攻关活动代来了不便。第六点是产品出口受到某种政策的限制,如有些国家限制汽车和摩托车的整车进口,或者对它们加以高额的保护性关税等等。

针对上述的这些矛盾,企业集团采取的对策有:(1)企业集团的部分机能外移;(2)企业集团指挥总部外移;(3)企业集团总部和部分下属企业外移;(4)整个企业集团外移。企业集团的部分机能外移是指企业集团内部分职能机构或者下属企业搬迁到其他的地区去。如集团公司把部分产品生产线搬迁到主要的销售市场,这样做法一方面可以节省成品的部分运输费用,特别对于精密度高和易损的产品来说可以减少长途运输和搬运过程中对产品造成的损伤。同产品生产线外移有同样重要意义的是销售部门和产品的设计部门搬迁到信息更加丰富,人才更加集中的地区。前者的作用是更好地利用市场信息,后者的作用是针对市场的需求设计新产品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利用所在地区的技术人才和科研单位与院校。企业集团指挥总部主要外移作为政治、金融中心的地区,其作用在于集团公司可以更容易获得同重大决策有关的信息。企业集团总部和部分下属企业外移的情况往往发生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地受到原所在地区资源、信息和政策方面的制约。然而整个企业集团外移的现象是非常少见的。此外,在集团公司产品出口受到主要出口国贸易限制时,也有可能导致在国外安置部分生产流水线的做法。

七、结论

事实表明我国农村工业的发展对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公共投资和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等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受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然而,各地区农村工业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地区相当之好,如浙江省的温州市,而有些地区即使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却成效甚微。甚至个别的原来效益很好,看上去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从一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以后,很快就遇到众多的事先无法想像的困难。本研究发现了一个事实,也即是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而这环境正是在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外部环境的生成是一个进化过程,当一地区从单一的企业阶段,经过生产同一种产品企业群,配套产品企业群到达有企业集团的企业群时,它们就由一个低级向更高级阶段进化。一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越高,可以提供给企业的积极因素就越多。因此,如果我们发展一地区的农村工业,就必须注意到为它们创造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AdamSmith,《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社,pp.1~12,1997年。

(2)KarlMarx,《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pp.358~372,1975年。

(3)R.H.Coase,“TheNatureoftheFirm”,Economica,4,pp.386~405,1937.

(4)O.E.Williamson,“MarketsandHierarchies:AnalysisandAntitrustImplications,AStudyIntheEconomicsof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Thefreepress,NewYork,pp.9~10,1975.

(5)G.B.Richardson,“TheOrganizationofIndustry”,EconomicJournal,82,pp.883~896,1972.

(6)DevidTeece,“TowardsanEconomicTheoryoftheMultiproductFirm”,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andOrganzation,3,pp.39~63,1982.

(7)E.Penrose,“TheoryoftheGrowthoftheFirm”,Oxford,pp.102~110,1959.

(8)A.Alchian&H.Demsetz,“Production,IformationCosts,andEconomicOrganization”,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62,pp.777~795,1972.

(9)A.Chandler,“TheVisibleHand”,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pp.1~8,1977.

(10)今井贤一,伊丹敬之,小池和男,《内部组织的经济学》,东洋经济新报社,pp.47~55,1982年。

(11)坂本和一,下谷政弘,《现代日本的企业集团》,东洋经济新报社,pp.19~25,1991年。

(12)土屋守章,“管理问题中的事业部制和子会社形态”,中村常次郎编著,《事业部制――组织同营运》,pp.75~98,1966年。

(13)胡定寰,伍继涛,胡灏,“丰田汽车集团的发展及其对周围农村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8期,2002年。

第4篇

工业企业培育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加强新增企业培育,对新投产项目、成长型企业逐户制定发展计划,定期进行业务辅导,督促企业完善基础工作,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一季度,全市新培育规上企业25户,仅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5%。从工作推进情况看,规上企业培育引进企业户数少,规模小,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基础工作不完善、工作任务不落实、培训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全市规上企业培育工作进度相对滞后。

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2013年工业工作部署,增强工业发展支撑,确保实现工业增长“三百计划”,现就进一步做好新增规上企业培育工作通知如下。

一、细化工作目标

2013年,全市要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00户以上,其中,上半年培育53户以上,3季度培育30户以上,4季度培育20户以上。各区市县和广安经开区、枣山物流园区、协兴生态园区要对照目标(详见附表)要求,制定具体培育计划,突出培育重点,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培育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实现。请各区市县政府,广安经开区、枣山物流园区、协兴生态园区管委会,于2013年5月31日前按进度将培育企业名单及相关指标报市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夯实企业基础

各级各相关部门特别是各级经信、统计部门要按照统计入库的要求,积极指导督促培育企业做好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和统计报表,添置完善相关硬件设施和配套手续,确保应统尽统。要积极帮助和大力促进新建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入统,建立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万元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名录库,完善规模以上企业培育储备机制。要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培训,对当年新入统企业要全部轮训1次。中小企业专项培训要向规模以下成长型企业倾斜。

三、加强协调配合

各级各部门要结合职能职责,通力协作,相互配合,确保全市规上企业培育工作有序推进。各级经信部门负责做好统筹协调,各园区管委会负责督促指导园区企业推进各项工作,各级统计部门负责新入统企业的审核上报。建立由各级经信部门牵头,统计、电力、交通、财政、税务部门全力配合的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工作部门会商机制,对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沟通,主动服务,严禁推诿扯皮。工商、质检、发改等职能部门要完善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一律给予培育企业“优先、优惠”双优政策。要将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纳入市、县减轻企业负担联系单位,定期进行监督抽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四、严格逗硬奖惩

规上企业培育工作严格按照2013年度工业经济综合目标考核及奖励办法进行考核。市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大对责任单位的督查力度,定期通报。加强工作问责力度,对因工作不落实,行政不作为,服务不主动,提高审报门槛甚至存在吃、拿、卡、要行为等,影响规上企业培育工作进度的单位和个人,提请纪检监察部门严肃追究责任。

第5篇

关键词: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得以快速的发展,各工业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力也愈加激烈。由于我国工业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其工业企业内部控制仍处于较低级阶段,仍需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只有不断加强工业企业内部控制才能确保工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整顿会计秩序、?

一、我国工业企业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问题

  1、工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加之,我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工业企业得以稳定的发展以及壮大。在工业企业日益壮大的今天,工业企业会计信息舞弊事件屡见不鲜,而且有愈加激烈的趋势。工业企业偷税漏税、虚报成本费用、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事项、虚盈实亏以及资产利润不实等不良现象纷纷登上了工业企业的内部控制舞台,这些不良现象不仅给工业企业本身以及投资人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危害了公众的基本利益,严重的影响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2、缺乏完善的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体系。

  在我国大部分工业企业以实物资产为主,在那些工业企业之中,仓库保管与生产生活控制以及销售与收款控制是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与工业企业内部控制的最重要的内容。我国工业企业由于管理经营不到位,使工业企业实物资产内控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弛,致使工业企业潜亏增加,经济效益低下,给我国工业企业公司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3、我国工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低,思想觉悟落后。

目前,各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其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原始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工业企业内部控制部门的发展需求。且目前,大部分工业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落后,缺乏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他们沉迷于享受物资生活,完全丢弃了以往那种创业精神,久而久之,将会造成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素质低下以及人才资源空虚,严重的制约了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我国工业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提高工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工业企业管理经营的成败最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好的会计信息质量是工业企业良好发展的指明灯,故而,现阶段,加强我国工业企业会计信息是促进工业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提高工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应做到:首先,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知识是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故而,因首要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培训。其次,加强工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工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诚信”二字,诚信是工业企业实现良好发展的门户,以此,加强工业企业高层人员以及会计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再次,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加强内部控制部门的监督力度。完善会计部门的法律法规,会计部门的法律法规与经济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内部控制部门的监督力度,能够大大的限制工业企业不良行为以及现象的出现。

重塑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的统称。它主要包括经济性质和经营类型、管理层的经营理念、管理层倡导的组织文化、法人治理结构、各项职责的分工及相应人员的胜任能力、人力资源政策及其执行。控制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企业各项控制措施能否执行及执行的效果。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各级管理层对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的确认,主要包括识别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分析各类风险。在当今信息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经营风险不断提高。但很多工业企业风险意识淡薄,忽视风险控制,如盲目使用巨额资金,轻率进行投资。因此,建立风险控制系统作为一项独立的内部控制目标,有利于强化工业企业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

加强企业内部监督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过程就必须被施以恰当的监督。企业内部监督主要包括内部审计机构实施的独立监督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内部审计既是工业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它环节的主要力量,其作用不仅在于监督企业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还应该帮助企业创建一些程序,以期达到组织成功的软控制环境的营造,并成为内部控制过程设计的顾问。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意指工业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自身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有效性及实施效率效果的评估,以期更好地达成内部控制的目标。控制自我评估可由管理部门和职员共同进行,用结构化的方法开展评估活动,密切关注业务的过程和控制的成效,其目的是使员工了解缺陷的位置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然后自我采取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 戴和娟. 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探析[J]. 时代金融, 2006,(12)

[2] 赵秀侠. 浅谈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商业, 2011,(03)

[3] 戴和娟. 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探析[J]. 时代金融, 2006,(12)

第6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成本控制;财务管理;目标

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主要运用各种以成本会计为主的手段或方法来对成本限额进行预定,然后依据限额开支费用与成本,通过对预定成本和实际成本以及对经营活动的效果与成本进行衡量,最终能够实现甚至超出预期成本限额筹集、分配以及投放有关资金。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包括财务管理负责股利分配与筹资投资,职能为计划、决策与控制[1]。因而,研究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一、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概念及意义

(一)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概念

所谓成本控制,就是指企业依据规定的时间(通常以年为时间单位)内所制定的成本管理目标,对其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以及条件加以预防或调节的措施,以确保企业成本管理目标能够实现的管理行为。

(二)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意义

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意义,首先在于可以促进其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对工业企业而言,其得以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前提就是企业能够盈利。争取效益最大化是企业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其追求的目标。而工业企业加强成本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成本支出,有助于控制和节省成本,从而促进工业企业实现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其次,这也有助于提升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于工业企业而言也是如此,工业企业只有控制好其成本,才能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因而,工业企业进行成本控制,还有助于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二、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的关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管理的核心逐渐转移到了财务管理上,对于工业企业而言也是如此。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是通过价值形态对其资金运动进行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它渗透和贯穿于工业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之中。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其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工业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活动过程,其涉及的范围较广,此外,其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以及较高的灵敏度。因而,为实现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必要将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以及控制系统全面地引入到其财务管理中去[1]。

三、加强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目标的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管理

强化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对于工业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物资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与划拨。举例来说,在工业企业中,与生产相关的辅助材料、原材料以及燃料等费用,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与划拨。其次,对于工业企业相关物资回收、发放、领取、退回等一系列环节要严格规范,对于相关的检验与计量制度也要严格、规范和健全。再次,在工业企业中,不仅要增加其产品的种类,使产品种类更加齐全,而且还有对其产品、质量、产量、设备使用情况以及工时考勤状况等进行必要的记录,此外还要对不同费用的界限作必要的划分,需满足正确和规范这两个原则。此外,还必须制定严格、规范的成本开支标准以及相应的范围。最后,在工业企业内部应建立一套结算价格体系,按照合理、准确的计划价格,来结算企业内部各部门所使用的产品和材料以及相互提供的各种劳务等[2]。

(二)准确认识和贯彻落实工业企业成本控制战略

工业企业必须不断强化其成本控制管理,准确认识以及贯彻执行工业企业成本控制战略。此外,在一定的财务管理目标预算约束下,工业企业应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动态的进行成本控制[3]。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的作用,促进工业企业实现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以往对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成本控制的概念上,对于成本控制的认识仅限于减少或降低成本支出、节省生产、管理等成本,这些认识比较浅显,缺乏长远的战略意识。尽管工业企业可以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赚取利润,也可以通过节省支出、降低成本来增加利润,但增加工业企业成本不一定会减少利润。从财务角度考虑,其成本管理实际上就是成本效益管理,要相应降低那些不能产生良好效益的成本,缩减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并根据实际需要调增一些必要的费用。举例来说,在工业企业中,对于那些有助于加速其企业结构升级的支出可以适当增加,并且,对可以提升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以及提升其产品质量的支出可以适当增加。此外,对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支出也可以适当增加。上述这些支出是确保从工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能够促进工业企业实现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三)在工业企业中实施科学全面的预算管理

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实施科学全面的预算管理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其成本控制,同时,也是其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保障。编制工业企业预算,要在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以目标利润为前提,全而编制销售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成本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利润预算,促使其生产、经营与管理等各项活动都能沿着预算管理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4]。

(四)在工业企业中运用成本作业核算方法

以往的工业企业常用比较传统、比较原始的成本计算方法,这种计算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它通常把工业企业的产品成本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产品生产支出。该支出在工业企业产品成本中占据着较大比重。其二,人工支出。一般来说,人工支出虽然也是工业企业产品成本一项必要支出,但该支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或缩减。其三,生产物料支出。该支出也是一项必要支出。其中,必须强调的是,产品生产支出以及生产物料支出由于成本性质大致相同,所以被归类于相关产品成本;而人工支出则因没有办法直接判断其应当属于哪一种成本对象,所以被归类为间接支出;另外,产品生产支出没有办法直接算进产品价值中,需要先对总数进行计算,待月底再根据工业企业制定及实行的分配标准以及相关的运用分配法将其分摊到产品成本当中[5]。通过这样的方法计算所得出的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数据可能失真,不够准确。而在工业企业中运用成本作业核算方法则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就作业成本法而言,其是将作业作为工业企业成本分配的对象,监督和产生与工业企业生产相关的作业所有的活动,然后再将每项作业的数量和各自确立的分配率作为计算的根据,分配归集工业企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共同成本,通过这种计算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相关计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综上所述,工业企业要想实现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加强成本控,与此同时还要加强财务管理。笔者针对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相关问题提出一些建议:首先,进一步强化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其次,准确认识和贯彻落实工业企业成本控制战略。再次,在工业企业实施科学全面的预算管理。最后,在工业企业中运用成本作业核算方法。笔者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够投身到探索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这个课题的研究之中,指出笔者在文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可以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邹丽岩.浅析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J].河北企业.2010.(6):10-11.

[2]刘国炎.浅谈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0.(18):115.

[3]袁立荣.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1.(10):59-60.

[4]罗震.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问题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23):285.

第7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节能现状,节能措施

一、前言

工业企业属于第二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大户,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企业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持续攀升,传统粗放式的能源利用方式,不但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同时还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业企业实现节能降耗,能够使生产成本获得有效降低,同时可以促使企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从而为工业企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工业企业存在的节能现状

一是节能意识不强。企业负责人更多关注生产经营,对节能环保重视不够。特别是小微型企业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工艺装备水平落后等情况较为严重。二是节能基础管理薄弱。小微型企业普遍没有设置负责节能管理的专门机构和配备节能专业人员,节能基础数据缺失,节能基础情况不清。三是数量多、节能监管难。工业企业遍布各个行业,数量多。按规模大小分为规上和规下企业,政府部门主抓规上企业,但是规下企业数量远超过规上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由于能源消耗量相对较少,政府主管部门对其日常监管较为困难。四是经济形势不好影响节能投入。节能的高投入与企业经营状况、资金、技术实力弱的矛盾突出,工业企业节能普遍存在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这些都成为制约工业企业节能改造的主要障碍。工业企业可分为小微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不同规模的工业企业和不同行业类别,节能关注点和节能措施应该有所不同。

三、小微型企业采取的节能措施

一是借助外力加强能源基础管理。可以聘请专业节能中介机构,作为节能外包服务单位开展日常节能管理工作,帮助小微型企业建立节能制度、完善能源台帐、能源数据申报、排摸节能潜力、定期开展内部节能培训和节能宣传等一站式贴身管家服务。二是定期开展节能监测。通过最新公布的“宁波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服务网上平台服务机构”,选择专业节能监测公司,通过热力设备能效测试、电平衡测试、锅炉效率测试、水平衡测试等手段,找到节能部位和节能潜力。三是实施成熟的节能技术改造。采取以变频水泵、变频风机、电机伺服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利用、保温节能改造等常规成熟节能技术,实施有针对性节能改造。四是采取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方式。小微企业财力薄弱,可以借助有实力的节能设备租赁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实现节能效益共同分享。

四、大中型企业采取的节能措施

一是转变节能模式。大中型企业经过前几年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单台设备节能、生产流程的末端节能,基本上已解决初级节能模式。随着自动化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中型企业应着眼于向生产工艺节能以及生产流程全过程节能的高级模式,从而最终形成整个生产流水线或者整个工业系统生产全流程的节能。目前,国家层面提出的绿色工厂、绿色制造就是建立在生产全流程的基础之上。例:宁波华一包装有限公司(一家镇海企业)在2017年,对2条多层瓦楞纸生产线通过采用智能温控系统,来替代原来人工经验控制,实施智能控制系统的节能改造,单台设备就节约蒸汽18-20%,一年节约标煤700吨以上,属于较为成功的生产流水线工艺节能案例。二是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是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集中管理模式,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的管控一体化系统。大型企业,特别是化工、钢铁、建材等行业生产流水线均是DCS集散控制系统,对于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具备数据采集、处理和显示等硬件条件。国家层面在“十二五”期间,也提出过大型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的设想和要求。三是精准节能服务。通过对大中型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能源审计等节能服务,结合国家强制性能耗标准、行业节能环保标准及清洁生产标准的对标分析,找准企业行业定位和存在能效差距,有针对性实施节能改造。

五、结论语

第8篇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首超第二产业,这是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表现。大量的资金向第三产业转移,加大了我国第二产业融资筹资的难度。经济结构转型使我国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逐渐降低、资产负债率明显上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尤其是一些靠消耗大量自然能源和会产生重大污染的重工业,其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生存空间逐步缩小。工业发展的融资环境不容乐观,如何突破工业企业发展瓶颈,寻找到更多的融资渠道,是现阶段工业企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本文将从工业企业的融资困境展开论述并针对其困境提出相应的一些对策。

二、工业企业的融资困境

(一)工业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恶化,增加了工业企业的融资难度

近些年,工业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不断恶化,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工业企业的发展势头。很多工业企业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能源并且会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物质,这种以损害自然环境和能源为代价的发展本身就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工业企业盈利的实现有赖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水平不断提高,其薪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无疑增加了工业企业的人力成本。人力成本和能源成本的不断上涨给工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盈利能力是工业企业向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为此,工业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化,给工业企业的融资筹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政府对工业企业的发展扶持力度不足,对工业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造成困难

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建设发展,招商引资将一些重工业企业引进,并给予短期的优惠扶持政策。但是很多重工业企业在当地由于地理环境、成本、自身经营能力等原因,企业在得不到政府的扶持之后,很难再获得外部资金支助。国家政府对工业企业一直有些扶持政策如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对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一直都有重要批示如“新36条”。但是地方政府在实行时没有彻底贯彻,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或相应工作人员来全权负责工业企业的融资筹资程序审批和相关工作,而且审批程序复杂,需要很多证明材料和条件,难住很多有潜力的工业企业。有的工业企业当其出现资金短缺时,即使其有一定的盈利能力,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因不满足一些条件如高新企业,企业信誉不足,而不能进行股权融资或者向银行贷款。公司之间进行股权融资属于企业的直接融资,向银行借贷属于企业的间接融资。政府对工业企业扶持性的不足,对工业企业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都将造成一定影响。

(三)工业企业缺乏产业结构改革的魄力,冗杂的组织结构给工业企业融资筹资带来困难

工业企业发展越来越不景气,很多工业企业无法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组织结构较庞杂,管理不规范。另外,由于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不高,这就给工业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间接地增加了企业的营运风险。金融危机的发生给整个工业产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冲击,工业企业要进行产业结构转型需要巨大的魄力和勇气。行业的不景气和整个工业产业结构的落后,使很多投资机构和借贷机构都不愿意担风险去借贷给这些工业企业,而更偏向于一些大型的有良好信誉的国有企业或者有巨大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

三、改善工业企业融资困境的策略分析

(一)改善我国工业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

工业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善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帮助。政府要将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结合起来,增强居民的消费意愿与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政府要做好产业政策的规划布局,防范产能过剩,要改善行业发展环境,同时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尽量为我国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产业市场环境。

(二)政府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改革,从试点式的特惠制向全行业的普惠制转变。各级政府制定了大量的专项支持计划,但是其申请手续很繁杂,而且条块分割的比较多,扶持的面比较广但是深度不够,这就降低了政府扶持款的使用效率,没有达到促进经济运行的效率。另外,政府要继续推动税收体制的改革。一个方面是要公平税负,根据各行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税负标准,使各种行业承担差不多的税负,保证税负的公平性;另一个方面是要推动和加快间接税为主向直接税为主转变的步伐。

政府要加快金融市场的体制改革,为实体经济创造更加良好、便捷、有序的融资环境。首先要规范银行业的企业贷款秩序,为了减轻银行贷款中出现的贴现期延长、存贷挂钩和汇票过量等现实问题,我国要进一步完善《票据法》《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一定的条件下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增加企业的现金流,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的进行,避免出现“三角债”危机。现在国家也在一步步放宽金融管制,降低金融准入门槛,允许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集团设立民营银行。打破金融垄断,促进行业竞争,鼓励与提倡新型金融机构的创立与发展,如一些小型的社区银行、针对当地企业的地方性银行等。金融管制的放开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有助于金融行业的优化和产品创新。在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政府部门要完善和规范金融市场机制,要重塑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更好的发挥资本市场为企业融资的直接融资作用。

同时,在全球化经济进程中,国内的市场已经不能满足一些大型工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政府在优化国内市场环境的同时要加强工业企业服务,帮助企业“走出去”。工业企业需要低成本的能源与劳动力为发展基础,当国内的生产成本提高时,实力雄厚的工业企业会考虑将产业向非洲、东南亚等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国家转移。另外,有些工业企业本身就对资源进口依赖较多,而且市场保护程度比较高,这些企业在国外通过投资、兼并收购、合作经营等方式直接在国外拓展业务,有助于企业获得国外先进的技术,能够优化产品结构和提高经营效益。针对这些有海外发展需求的企业,政府要积极帮助,简化审批程序,放宽审批范围,并为“走出去”的企业做好信息支撑。

(三)工业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提高自身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工业企业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加大企业之间兼并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经过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有助于稳定和完善市场组织结构。以神火集团为例,河南神火集团从煤炭企业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过产业结构重组,逐步打造成煤电铝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其下属铝电企业经过一系列的收购、兼并和重组(兼并重组永城市铝厂、收购商丘鑫丰铝厂、并购重组平顶山汇源铝业)等措施,不但打造成了国内名列前茅的铝电企业而且还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舞台。可见,打造高效率企业有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9篇

关键词 南昌市;工业企业;科技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 F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1-0231-01

科技资源是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创造科技成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它包括科技人力、科技财力等方面。科技资源配置即科技资源在不同时空上的分配和使用,是决定资源效用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地区的科技、经济发展。本文根据第一次(2000年)和第二次(2009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资源清查和2010年科技统计资料,对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工业企业)科技资源配置进行研究探讨,并就如何优化我市工业企业的科技资源配置提出对策与建议。

1 我市工业企业科技资源配置分布特点

1.1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资源占80%以上

近年来,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从科技人力资源看,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人员为10412人,占全部工业企业的88.73%。从科技财力资源看,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经费支出为24.24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3.37%。从其他科技资源看,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机构经费内部支出、仪器和设备原价分别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1.51%和94.13%,专利申请数占82.35%。上述指标表明,科技资源配置向大中型企业集中的趋势明显。

1.2 企业资金是科技财力资源的主要来源

从经费来源看,2010年全市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中企业资金为23.45亿元,占90.33%;政府资金为2.36亿元,占9.1%;境外资金为0.08亿元,占0.31%;其他资金为0.07亿元,占0.26%。与2000年和2009年相比,企业资金所占比例分别提高了11.89和4.21个百分点,这一变化表明,企业更加注重科技经费的投入,企业资金已成为我市科技财力资源的主体。

1.3 内资企业科技资源具优势地位

从科技人力资源看,2010年我市工业企业共有R&D人员11734人,其中内资企业占75.13%,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占24.87%。从科技财力资源看,2010年我市工业企业共投入R&D经费25.96亿元,其中内资企业R&D经费投入为15.45亿元,占59.51%;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R&D经费投入为10.51亿元,占40.49%。从其他科技资源看,2010年内资企业机构经费支出占53.79%,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占46.21%。

2 我市工业企业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人力资源仍较缺乏

近年来,我市科技活动人员队伍虽然不断壮大,但人力资源仍较缺乏。从事R&D活动的人员数量只是反映科技人力资源的总规模,而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的人数,则反应了一个地方科技人力资源的丰富程度。2010年,我市工业企业R&D人员占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3.49%,也就是说在100个从业人员当中只有3人左右从事R&D活动,平均每个工业企业仅有10人左右从事R&D活动,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的人数仅为40.11人。未来的科技竞争实际上就是科技人才的竞争,而目前的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已经影响到我市的科技发展。

2.2 R&D投入强度有待提高

研发经费投入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2010年,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9%,比2009年下降0.2个百分点,且离达到3%这一国际上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良性循环的水平有很大差距,R&D投入强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R&D活动类型结构失衡

R&D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组成,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是科技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我市工业企业R&D活动类型结构看,我市工业企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之间的结构比例不尽合理。2010年,我市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中基础研究为零,应用研究占1.89%,试验发展占98.11%,我市的R&D经费投入有九成以上集中在试验发展方面。这表明我市工业企业的R&D活动仍处于较低水平,在高技术特别是高精尖技术研发方面投入较少,这是制约我市科技创新实现突破的瓶颈。此外,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的基础研究,多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脱节,无法弥补企业对基础研究不足,又从另一方面造成基础研究的R&D资源浪费。

3 如何优化我市工业企业科技资源配置

面对有限的科技资源,如何配置才能使其发挥最大效力,得到最好的收效、获得最大的利益。

3.1 建立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构成和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四个支撑点,其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企业要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保护和利用。以事业吸引人,靠环境留住人,用机制激活人,让科技人才在政治上得荣誉、经济上得实惠,人身上得安全,以此激发他们建功立业的热情。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吸引急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新形势下急需的复合型、国际通用型人才。改革用人制度,打破地区、部门限制,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平等、公开、竞争的用人机制。对于急需的关键性人才,要敢于采取特殊政策,提供全方位优惠条件加以引进。此外,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再培训计划”,加大对企业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优化其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

3.2 深化改革,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强化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在制定产业规划、构建创新体系、出台扶持政策等方面加强引导,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技术创新中的导向作用、在产业技术发展中的牵引作用,使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10篇

一、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

从理论上来讲,想要实现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需要完成两点:一是实现工业企业的预定成本,从而降低企业成本;二是在现有条件之下,通过创新或其他途径完成工业企业的预定成本,改变成本发生的条件,进而降低整体成本。上述两点虽然都可以实现成本控制,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确保能否实现。现代经济社会中所提到的成本控制应该是对过程的全面控制,特别是要做好产品寿命周期的控制。唯有如此,才能做好成本管理,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节约。

二、现代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现状财务

(一)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一是成本管理方法落后。目前,很多工业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方法还是以节省原材料为主,一味地选用廉价的原材料,压榨供应商的利润和工人工资;对于产品的设计成本、市场开发成本以及竞争企业的能力等方面不够重视,只是单纯地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进行成本控制,此种成本管理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它既无法确保产品质量,也不能保证所搜集到的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工作人员若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原因分析,所得到的解决方案可能跟实际状况存在很大出入。二是成本管理责任不明确。部分工业企业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对管理部门和负责人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执行人员对自己的职责不够明确,因此在对成本进行控制管理时就会出现纰漏。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在进行产品生产时,如果没有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极易出现生产成本过高和制造费超标的现象。在进行管理服务的阶段(如招待费、差旅费用等),如果部门与部门之间责任划分不明确,会出现费用报销不明确等状况,造成企业的额外损失。三是成本管理数据滞后。为了满足企业领导者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会计人员会按照会计报表提供领导所需的数据。虽然会计报表能够提供详细的成本费用明细,但是其中的数据、指标均是已经发生的,只是对已经产生的费用的总结,属于滞后的成本管理数据,对于过程的成本控制起不到任何作用。

(二)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目前来讲,我国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重投入、轻决策管理”。对我国工业企业来说,“重投入、轻决策管理”是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许多企业财务管理仍旧处于车间式的管理水平,对于投资的决策管理不够重视,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纰漏。如果不重视管理,投入得再多的资金、人力、物力,也无法获取相应的效益,相反,管理不当,还可能会使企业陷入危机。二是资金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三是费用管理不严,短期行为非常严重,企业稍微积累些资产就被会被投入在非生产性的开支上,究其原因是因为存在以权谋私的状况。除此之外,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几点弊端:一是财务管理模式落后,现有的财务知识不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不能满足现代企业投资决策的需求。二是财务机构不完善,财务人员素质及综合能力不过关。三是缺少网络化的财务管理,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化的财务管理也越来越普遍,部分工业企业还未引入网络化管理技术。

三、加强工业企业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

(一)正确认识工业企业成本控制战略

在过去的认知里,成本控制就是降低采购成本、节约原材料、减少支出,对于成本控制缺乏全面的认识。减少成本的输出虽然可以提高企业利润,但是成本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利益的降低。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指的是成本效益管理,降低的是不必要的成本输出,对于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的费用支出,其成本可以适当地提高。工业企业不单单只是生产企业,还有研发、销售、维护等一系列的工作,产品虽是企业的核心,但是产品的销售及后期维护同样重要,所以在进行成本控制时,要根据分工的不同,做好适当的成本控制战略。

(二)加强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工作

对企业各部门、环节做好严格把控,加强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一是对于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产品制定合理的定额费用标准。所谓的定额只是一种说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可视实际的采购状况而定,但不能超越标准浮动。二是健全物料收发领退以及日常检验制度。三是制定成本开支标准,并且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四是制定符合企业标准的价格体系,按照价格体系对企业各部门的物料使用状况及劳务等进行核验,对各项成本进行严格控制。

(三)充分重视工业企业成本过程的控制

根据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企业的作业文件,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过程标准化、程序化,做到有章可循。如果只是做好规划设计,但是执行人员不进行规范,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要将各部门的执行标准制定出来,并且依照标准进行考核,使成本管理落到实处。

(四)创新成本核算方法

按照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核算,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企业,也不管企业的规模大小,生产经营所选用的成本都可以划分为:原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原材料和人工有明确的价格标准,可以直接计入产品成本,但因制造费用无法直接判断其是哪个对象的费用,只能算作间接费用,待月末再进行划分,分配到其他产品的成本当中。整个划分过程比较麻烦,但成本作业法的出现可以避免这些问题,节约时间。成本作业法可以快速地解决生产期间所有费用的核算,并且可以追踪与产品相关的作业活动,对他们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提高成本控制的科学性,有效地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增加企业效益,提升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11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 成本控制 若干思考

引言

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工业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实际上,目前我国市场上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许多都是仿制产品,也就是说同一种性质的产品,但是生产厂家却有多家,这种现象更加剧了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工业企业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付出较大的代价。其中,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降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下面本文就对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

一、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因此必须有效加强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以提高其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但是就目前来说,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中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必须要完善相关制度,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进一步增强企业成本控制效力。其中工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有:

(一)成本控制问题未引起企业统计人员足够的重视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都把企业发展的重点放在企业产品的销售方面,企业财务、统计人员成本控制意识淡薄,并在在成本控制的方法方面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许多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点和管理时,常常陷入就成本论成本的困境,主要侧重于节约成本这一方面。此外,企业的成本控制范围过于狭窄,不少企业认为成本控制只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的工作,致使其它相关部门统计人员对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不在乎,进而导致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和销售等多个环节均不能进行很好的成本控制,影响到成本控制效果。

(二)工业企业成本控制核算方法不当

现阶段,在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管理过程中,许多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核算方法不当,统计人员的统计工作马虎,常常出现成本任意改动,或者成本混乱的情况。最后,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常常把成本控制的对象划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于和商品加工相关的其它环节考虑不周,特别是研发与售后的成本控制力度不够,严重制约着我国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作用。

(三)工业企业缺乏全面、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

目前许多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考核制度不完善,使得企业相关人员在进行成本控制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企业的采购人员在采购一些生产材料的时候,一味地追求低成本,低价格,不重视材料的质量高低。加之,相关的成本考核工作都未得到彻底的贯彻执行,导致企业在生产药品时,受到材料质量低的限制,生产出了很多不合格或者质量差的药品,进而让企业遭受了不必要的巨大经济损失。

二、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工业企业财务、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

要求工业企业的统计人员不单单掌握全面的统计知识,还要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在成本统计管理工作中,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情境。首先,工业企业的领导层要定期对企业各部门的统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丰富他们和统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次,工业企业可以每年举行年度经营计划、和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相关的工作会议,让各部门的统计人员参加,或者也可以让他们适时参加企业的产品销售以及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提高他们的成本控制意识和成本控制的水平,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在工作中认真做好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最后还要让企业的统计人员树立成本效益思想,增强市场意识,以充分发挥其成本统计的作用。没有永远不可提升的人才,只有不愿意提升的蠢才,针对那么主动、积极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员工,可以考虑相应的处理措施,例如劝告、辞退等措施,以能够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进取,提升其业务水平和功能能力。

(二)完善工业企业成本考核制度

在进行工业企业的相关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时,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不仅要严格要求相关财务、统计人员,还要积极地完善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争取将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各种职责执行到位,从日常最简单的统计工作抓起,对于相关责任人要追究到底,赏罚分明,奖励和惩罚措施得当。例如:针对采购部门不能把生产所用的原材料定期交货的行为,按照工业企业的规定,追究主要负责采购人员的责任;而对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过低,但是生产成本过高,不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的利润时,按照企业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对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总之,无论任何一个工业企业,它的成本控制、管理和企业的每位员工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各工业企业只有完善基本的成本控制考核制度,依照制度彻底追究相关人的责任,同时给予尽职尽责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才能很好地降低企业的隐性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收益。

(三)实施战略化的成本控制管理

所谓战略化的成本控制管理,是指工业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分析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利用各种成本数据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提供战略性的成本信息,增强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管理细化到每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将管理的责任意识具体落实,深化和完善管理的过程,加强各个单位之间的有效核算和统计。全面预算可以把每一项指标横向分解到每个下属部门和单位,纵向分解到每个工作人员,最终实现的目的就是在工业企业内部形成相互交叉、相互监督的成本管理体系。利用全面预算系统可以随时随地监督预算行为的执行力度,把控预算完成的实际进度。

从工业企业角度分析,推行战略性的成本控制就是把成本控制拓展到生产、研发、销售等各个部门,调动企业各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从根本上降低企业成本。由于现阶段的原料价格不断提高,工业企业必须改变原来的原料采购方法,采用新的方法采购原料,控制可能出现的任何成本消耗,引进激励机制,按照公开、公平的原则,让员工自觉接受对成本控制考核的监督。从管理的战略角度出发,对各种企业成本信息进行分析利用,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决策。

此外,工业企业还要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的技术项目进行合理改造,这主要体现在产品的研发阶段,工业企业应该实行限额设计,实行低成本扩张,加强对采购、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实施物流工作信息化,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加强对成本的日常控制,推行成本否决制度,保证成本控制的各项指标都能够贯彻落实。同时,还要采用现代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对和成本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利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加强对成本的战略管理。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下,针对工业企业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工业企业要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完善完善工业企业成本控制考核制度,实施战略化的成本控制管理,才能控制好工业企业从产品的研发至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成本变化,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汝东.关于工业企业标准成本控制的思考[J].国际商务财会,2012;10

[2]王秀云.工业成本控制之我见[J].中国经贸,2013;10

[3]王小文.我国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1;4

[4]张玉涛.工业企业成本控制问题初探[J].价值工程,2011;22

[5]帅巍.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策略与方法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2;8

第12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对策

工业和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是保障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条件。在新常态下,工业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同时,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各行业内部的竞争不断加剧,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生产经营效益正变得日益迫切。当前我国许多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并不完善,因此探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忽视流通性成本管理

工业企业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作,而许多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仅强调对生产过程中各项费用的控制,而忽视了供应、销售等其他重要的成本管理。就工业成本管理而言,产、供、销三个阶段是彼此相连的,都会对整体成本管理效果产生根本性影响,任何阶段的失利都会对企业生产经营发生消极作用。在多数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中,材料费、加工费固然是其主要支出,但流通性费用同样占有相当的比例。一方面,近年来,物流费用不断增加,昂贵的物流费使工业企业的成本压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对流通性成本管理的不重视还体现在对售后服务成本忽视上,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行业竞争的加剧使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售后升级等服务的费用不断增加。可见,流通性成本的比重正在逐渐增加,因此,忽视供应环节、销售环节成本控制的做法将越来越不利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已不符合工业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竞争的实际要求。

(二)关注有形损失而忽视无形损失

所谓产品的有形损失,指的是能够用货币衡量或定量计算的损失,而因产品供过于求、陈旧过时等出现的产品贬值则可称为产品的无形损失。由于受到不科学成本管理观念的影响,在许多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产品有形损失得到了足够重视,但对无形损失方面的关注则相对滞后,无形损失评估标准模糊和有失合理就是其突出表现。对无形损失的忽视造成了许多经营上的失误,例如生产量大于销售量、重复性生产、产品的待售时间过长等,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库存积压现象的发生。一旦库存积压严重,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便只能选择牺牲价值、低价销售,这会对工业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更不利于有效成本管理的实现。可见,对无形损失的忽视会对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造成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三)劳动力成本增加使成本管理压力加大

劳动力支出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企业不仅要向员工支付与其劳动付出相符的薪资,还要为其提供社会保险等福利性支出。当前,两大趋势加剧了人工代加工费用的增长:一方面,工业企业内部分工日趋细化,人力资源浪费的状况有增无减,且细化还带来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与管理的复杂化;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直接使廉价劳动力无处寻觅。这造成了工业企业人工成本的低效率化,生产经营效益遭到严重侵蚀。此外,分工的细化和协作环节的复杂化,使信息传递的效率降低,也使信息传递的停留环节变多,影响了信息的真实度,还使其反馈难度变大。这会增加经营决策失误的可能性。

二、优化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解决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成本管理观念

要转变工业企业成本管理观念,统筹全局,把成本管理当作系统性工程来对待,全面分析和确立成本管理的管理对象和管理内容,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要跳出材料费、加工费等狭窄的传统成本管理范围,注重分析产品的技术开发成本、成品设计成本、市场需求、市场营销、技术发展态势、售后服务成本等,从而加强供应、销售等环节的成本管理。要致力于对成本项的细化,例如生产成本、技术成本、库存成本、客户服务成本、售后服务成本、信息来源成本、销售成本、后勤成本等,运用科学方法管理具体的成本项。就成本管理对象而言,在注重物质产品成本管理的同时,还应加强非物质成本管理,如环境成本,对生产技术和设备进行改良,实现绿色生产与经营。此外,工业企业成本管理还应处理好企业内与企业外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完善生产管理的同时加强经营决策管理,探讨决策成本管理的方法,如加强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方面的管理。

(二)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能够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强成本管理效果。产品的创新研发设计科学合理程度将会对产品的生产技术、质量水平和成本消耗等产生较大影响。相比于内部挖掘潜力带来的效益提升,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带来更为可观的效果,这是从根本上提升成本竞争力的不二法则。一方面,技术创新与升级有利于提高产品本身的价值,其售价、销量、市场占有率也会因之而更有利于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新技术直接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减少生产支出,降低粗放型生产带来的非必要损失,企业利润将因此而受益。因此,工业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快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换速度,鼓励员工针对生产技术进行创新,为员工个人发展提供适宜空间。毫无疑问,技术创新将促进产品质量、性能和工艺水平不断进步,售后质量问题会得到一定的遏制,这有利于售后服务成本的缩减,促进企业成本管理。

(三)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

从科学的成本管理理念上说,员工是工业企业的基本资源,全面加强成本管理要求企业加强人才培训与培养,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企业除了要向员工支付薪资、缴纳社会保险外,还要保证其劳动安全保障方面的投入,并注重业务培训,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换言之,企业要积极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此外,要加大设备投入,适当增加自动化生产,从而减少人工代加工费支出。企业还要对各项分工进行分析研究,加强工作流程的整合,减少人力资源浪费。我国工业企业传统工作流程与现代工作流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既有相一致的部分,也有许多矛盾和冲突之处,因而企业要对各项流程进行认真探讨,不断优化和改进,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发扬优势,规避不足,优化生产经营流程。

(四)完善成本约束激励机制

任何改革和措施只有真正落实才能发挥其应有效果,为实现成本管理措施预期效果,促进工业企业成本管理质量提高,要注重成本约束激励机制的建构与健全。要合理调整和分配成本管理的组织结构及职能分工,并将各项措施列入成本管理的程序和规范之中,包括奖惩措施、绩效评价、业务处理。约束激励机制虽然不能对生产经营成本产生直接的、立竿见影的影响,但它会对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从而使成本管理由理论层面变为事实,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活动会在有利于整体效益的轨道上运转。因此,要不断培养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价值,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和创造力。要使员工的工作表现与个人利益挂钩,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奖罚措施。由此,不仅有利于员工获得自我认同感,实现其自我价值,还能激发其创造力,促进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实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工业企业的生存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加强成本管理是企业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由于传统成本观念根深蒂固,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还在成长和完善之中,我国许多工业企业在成本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物流费用昂贵、人工代加工费用增加、库存积压、产品更新换代等售后服务频繁使成本管理压力不断加大。因此,要积极转变成本管理观念,完善各项制度建设,通过全体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做好成本管理工作,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席丽君.探讨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方法[J].财经界(学术版),2013(7).

[2]冯桂中.试论管理会计在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经贸,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