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4 11:54: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研讨式教学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对象与方法
在2007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随机抽取2个班,即实验班A班36人,和对照班B班35人。A班以研讨式教学法教学,B班采取传统教学法教学,A、B班采用同样的授课教师,统一的教材。
研讨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以下5步:(1)老师简要概述基本理论和解释重点难点,学生分组;(2)老师指导选题,学生查找资料;(3)同学间或师生间分析、讨论;(4)小组完成论文或综述,学生介绍组内讨论、研究成果;(5)组间交流学习,老师补充相关知识并总结提升。
2 结果
2.1 师生对研讨式教学法评价的调查
在教学中,我们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无记名方式问卷调查,发出问卷71份,收回有效问卷7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同时邀请了我校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和中医教研室的老师参与研讨式教学法教学的听课,课后发出教师调查问卷7份,收回有效问卷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结果详见表1。表1 实验班学生、老师对研讨式教学法的评价(略)
通过对表1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初探研讨式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临床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学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喜欢初探研讨式教学法的学生达到70.4%,其中非常用喜欢的为53.5%,一般喜欢的为16.9%;老师达到71.4%,其中非常喜欢的为42.8%,一般喜欢的为28.6%。对于不喜欢此教学法的11.2%学生也经过分析,这些学生主要是基础较差,自学能力差的学生。从结果可以看出初探研讨式教学法并不适应所有的学生,尤其对于大一新生还需要采用传统教学法。
2.2 考试成绩分析
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统一考核并进行成绩分析。考卷由教务处统一命题,实验班为(77.28±12.12)分,对照班为(72.84±11.13)分;实验班与对照班中医学成绩比较,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P<0.01)。
3 讨论
3.1 运用在中医学教学中的优点
3.1.1 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旧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淹没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相反,研讨式教育法实现了教学的三大转变,教学方式从“讲授式”到“研讨式”,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而是“群言堂”;教学目标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学生不在是知识的简单“存储器”而是“发现者”,师生关系从“主客关系”到“都是参与者”,堂上堂下师生可以充分的交流和研究,学生成为整个中医学学习过程的主体。
3.1.2 有利于学生知识积累和综合能力提升
研讨式教学法在每个阶段都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1]。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并经过自己处理后运用知识来完成论文或综述,并逐步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3.2 在实践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研讨式教学法在中医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基础较差,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适应。此外学生数量多,很多都采用大班上课,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使教学效果难以为继。
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针对性强的社会活动,研讨式教学法当然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或在任何情况下都完全适用,至少不是对所有类型和基础的学生都适用[2]。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运用教育理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题研讨实践”式教学法 个性发展 实践能力
“课题研讨实践”式教学法的出发点是文本的审美元素,归结点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文本看作一个特定的充满感彩的审美对象,深入把握教材的美学意义,按学生认知需要和认知能力设定一个课题,然后进行充分论证,与学生一起去感知那个特有的情境并进行研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目的,并最终指导学生将这些能力应用到生活中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能把所学知识和研讨实践能力有机有效地统一起来,在知识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通过课题研讨的形式,使学生的思考探究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利用“课题研讨实践”式教学法的思想,用科学性的写作基础教学来指导写作这一创造性活动,进行作文分步训练,安排了“材料作文如何审题”、“作文拟题方法探究”、“怎样选材”、“作文结尾妙法研究”等二十几个子课题,然后由语文学科室的成员进行专人专项研究,得出结论后,将之应用到指导学生的实际写作训练当中,并不断完善,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很多学生的作品在《花季》等报刊上发表,还有部分学生获得了国家级、省级作文竞赛的奖项。
“课题研讨实践”式教学法的优点在于使教师形成了教学的个性化,也使教学更深入透彻。语文学科富有极强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艺术创造的生命在于个性化,“课题研讨实践”式教学针对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课题目标,这在同类文体、同题材文本、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等具有共性观点的文本中找到了个性化的意义点,更具有认识论、方法论的指导意义。而且,要做好一个课题,需要进行全面的资料搜集整理,需要深入细致的思考探索,在整理、思考的过程中,对文本的研究也就更深入了。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读出林冲杀人“情有可原,法理难容”,读出刘兰芝“自强自立,有思想有个性,所以为封建礼教所不容”,读出李白的“自以为是”,读出琵琶女“并不可悲”等。写出创新阅读小论文上千篇,
语文研讨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效率提高。语文课的实践性开放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气氛异常活跃。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学生主动查阅了大量资料,对《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探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还在班上掀起了一股“读红”的热潮,继而能主动阅读其他中外文学名著并展开热烈的讨论,并写下数量可观的读书笔记。两年来,奥赛班学生人均读书十五余部,人均写读书笔记达20余万字,无论是阅读量还是练笔数量都远远大于平行班班;考试成绩也明显提高,以高三上学期全市联考为例,奥赛班平均107分。
“课题研讨实践”式教学法使教材有特色,使语文课有特色。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为了在熟读文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拓展文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老师让学生查找课外资料,设计开放性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研讨,比如:苏轼曾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本文所着重强调的不只是“孝”,还有“忠”的问题。“忠”“孝”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可以请同学就当今社会里如何理解“忠”和“孝”进行研论。再比如: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愿奉诏仕晋找借口,你是怎样认为的?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以此训练学生的论辩才能。通过这样特色专题式拓展延伸性的研究性教学示范,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视野开阔了,课堂教学有了特色,教师的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课题研讨实践”式教学法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改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师生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素养的提高,都有积极促进作用,确实令我们感受至深。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合作式教学改革探讨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属于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两部分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实务操作性课程做好理论和政策上的铺垫。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合作教学法概述
(一)合作教学法的含义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各小组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持去完成学习;并利用小组本位的评核及各组间的比赛,营造团队比赛的气氛,以增进学习效果,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二)合作教学法的策略
1.小组成绩分工法
简称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学,其原理是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尽量使每一组的学生结构具有最大的差异,其差异结构类似于整个班级的结构。采用演讲法或讨论法学习,以学生过去的成绩为基准,每人进步成绩均可为团体加分。各组练习中的表现,最优的与最优的比,差的与差的比,构成不同的分阵。
2.小组游戏比赛法
简称TGT,与STAD类似。学生也分成5人左右小组,每组均为异质性小组,并有每周一次的竞赛。教学的程序,先由教师讲述第一节课,然后分给工作单。同一组的成员共同进行学习,并随时举行评量,以确定各组员以学习精熟。在小组练习之后,有学末竞赛。采用能力分级法;各组同程度的成员互为比赛对手。不论哪一级的选手,凡得第一名的均赢得相同的分数。TGT的教学策略与STAD主要差异是以学艺竞赛代替考试。
3.团体研究
薛伦(Sharan,1976)所提出,将教学分为几个主题,并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分别负责这些主题,而每一小组成员再针对该组主题进行分工。每一小组准备其所负责的主主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学生成绩以小组报告质量和其他相关的团体表现为依据。本法所强调的是分工合作与共同分享团体努力的成果。
4.拼图式教学
由阿伦逊(Aronson,1978)设计。将教材分成若干小题,负责相同小题的各组代表先成立专家组,共同研讨该小题至精熟。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组,负责将研讨的内容教给同组其他同学。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优缺点
1.优点
通过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加强合作,发挥个人的专长,提高工作效率。
2.缺点
有时候大家的意见分歧太多,争论不休,小组无法统一意见。另外小组讨论时,有时会有不愿分担责任的同伴,甚至推卸其责任,造成团体目标无法完成,影响团队的成绩。
二、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础知识,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1.教材普遍存在滞后性
国际贸易原理教材中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大,对现实意义更强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了简单的论述,一些新的理论没有及时补充进去;教学重点不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这些课程尽管在教学计划都有安排,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势必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以教师满堂灌为主
目前,很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原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实现教学一体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教材,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合作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开展教学研究,系统总结教学成果,突出能力培养核心,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多采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设计,加强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开设研讨课与自主学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的授课方式,研讨课采用课外准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大班课学生人数控制在100―120人之间,小班讨论课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每个小班分成5个小组,每组6名左右学生。小组长的选举需要由学生民主推选,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比较优势理论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对我国应如何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如何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讲授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就哪个理论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展开讨论。
2.结合案例进行合作式教学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是国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了避免讨论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合作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入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指导学生针对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
3.增加课程小论文
在开课初期,教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部分留若干题目,学生选题开题,并撰写课程小论文。这样做,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借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评判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课前外经贸新闻环节
每节课课前留出5分钟由各小组轮流播报外经贸新闻,不仅可以拓展学社国内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达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关心国际经贸大事的热情。
(二)加强教材建设
结合国际贸易理论新动态、学科前沿知识及学生课程能力培养新要求,编写《国际贸易》教材。强调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每章配备案例和能力素质训练设计;增加了贸易救济措施、原产地、普惠制等当代国际贸易中较为突出的实践性知识、工作过程性知识。结合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编写《国际贸易原理案例集》,理论教学与应用训练密切结合,强化案例的时代性、适用性。
2005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在海关办理注册登记的进出口企业就有20多万家。随着企业进出口业务量的增加,企业对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必将增大。而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却存在着一些不足,学生学习更多地是为了期末能有个好成绩,而对实践锻炼不重视,导致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以致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不高。为了改变这种教学与实践脱节的局面,在总结和借鉴各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应用递进式教学法,即通过理论讲授、案例教学、模拟实训、项目实践、评价考核与意见反馈六个阶段,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具有一定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业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外贸人才。
一、递进式教学法的实施设计
本文分六个方面介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递进式教学法的实施设计:
1.理论讲授。理论教学内容以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准,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各章节内容的特点,讲授理论以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结合进行,同时兼顾自学与研讨等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即通过边讲边议、布置热点问题、学生查询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写出论文等多种形式。
2.案例教学。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后,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设计案例,以一个典型企业的进出易过程为实例,贯穿国际贸易实务的全部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了解整个背景的情况下强化每个环节的知识,突出内容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布置案例作业供学生练习,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中的贸易纠纷案件,做到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都将得到提高。
3.模拟实训。随着我院医药营销学科仿真实验室的启用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操作系统》教学软件的应用,可设定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由教师、学生分别扮演出口方、进口方、海关、银行、检验检疫、运输、保险、税务等各部门的角色,进行国际贸易中各环节的模拟实际操作。学生在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亲自实践掌握进出口业务的过程和规则,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适应外经贸企业实际操作岗位的需求。
4.项目实践。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初步与当地几家外贸公司合作建立松散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模拟实训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和企业精英共同提出多个项目,供学生选择,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带着这些专业项目到企业走访、调研,最后提交科研小论文。通过项目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国际贸易的业务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价考核。鉴于以上四个阶段的学习与训练,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化考核方式。即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并加大日常考核的比重。学生成绩由作业、分析报告、笔试、讨论和小论文等几部分组成。期末卷面考试以理论知识为主,只占总成绩的40%;课堂讨论或专题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5%;案例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20%;模拟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20%;项目实践论文占总成绩的25%。
6.教学沟通与意见反馈。为保证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或学期结束后可采取以下两种形式进行教学沟通,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第一,每学期开学三周左右,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希望和要求,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每学期结束后举办一次由学院督导团、学科全体教师、各班学生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就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反馈各方面的意见,建立教与学的沟通渠道,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二、递进式教学法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在理论讲授阶段,教师要注意对讨论过程的控制,可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采用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多种讨论形式,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可采用聘请实际业务精英讲解的方式授课。
第二,在案例分析阶段,重点应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转贴于
上。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交给学生课前预习。上课时,教师不进行系统的课堂讲授,而是对所选案例提出问题和学生共同讨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原始资料陈述、分析、论证,并提出自己对案件的处理方案。
第三,在模拟实训阶段,要制定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及实训成绩评定办法,在实际教学中严格履行,使学生们认识到模拟实训阶段的重要性,以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
第四,在项目实践阶段,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只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的指导,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实践过程和实践论文。
第五,在评定考核阶段,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调整各部分考核结果占总成绩的比例。
第六,在教育沟通与意见反馈阶段,应及时解决反馈问题,调整教学方法的不足,使递进式教学法尽早得以完善。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思想传递的手段,学生学习知识的辅助工具,在高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不仅仅是传授教学内容的手段,同时也是培养了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高师的声乐教育目前局限于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声乐技能,但是却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积累总结出以下的声乐课程教学方法,以期待完善高师声乐教学的整体体系。
一、讲授式教学法
讲授式教学方法是通过语言的交流传递知识,它可以描绘作品的内涵、阐释艺术的灵感、交流作品的情感。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如课专家讲座主要应用于高师学生的师德修养、专业理念模块的培训,请声乐教育做得好的专家、名师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座谈式讲座,加深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并积累好的声乐学习经验,提升学生的声乐理论素养。名师名家示范课以名师工作坊为主要形式,所有参与学生要根据探究主题进行现场教学评析和交流,针对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进行点评并给予指导。
二、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是模仿实践环境、演出场地进行声乐表演及教学演示,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情景体验与参与式学习、模式实践学习、教学实践紧密相连,要求各模块的学习必须在相应的情境下,在现实的课堂及实践舞台中进行,随学习、随指导、随修正、随提高。参与式培训强调在专业学习时间内以及跟踪学生的深度参与,结合实际教学进行专业模仿,要求学生进行舞台实践模拟以及教学实践模拟,教学之后便给予模拟,同时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做教学反思,主要以记写教学之后的学习心得、训后教学实践反思提交、以撰写论文的形式进行,通过教学预设及现实教学过程、教学成果的比较,形成教学反思,以利今后教育教学实践,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互动。舞台及课题实践参与经常组织学生对舞台实践基地的教育教学进行全面深入的观摩、考察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适当参与教学和活动的组织,实现自身情感体验和培训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听课评课法,让学生参与其它声乐课程的教学,30%的课程让学生参与式听课,对其它声乐课程进行评价,评价附以教师引领点评的形式进行,重点强调在实践中的指导和引领。
三、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主要在于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与交流,最终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自主研修教学法主要体现在自主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即兴创编,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结合教学收获生成新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这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任务驱动法,以“声乐教学法的探索”本身就是一个实践命题,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课程任务,找出某一问题教学的最佳教学方法,以任务为驱动反推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教学中评价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和随机成果。问题研究法,在教学中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在情境式参与、评课、参与式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相互研讨的过程,结合具体案例,以问题为牵引,形成开放性的成果。教师教学反馈与跟踪,对于自己教学成果要给予跟踪和反馈,定期设置自主研修主题和互助学习内容,并通过定期提交作业、批改并反馈,加强对学生课后学习的组织与管理。
四、交流互动教学法
交流互动式教学法是目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团队的合作力量,注重集体的智慧,在集体的智慧中形成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普遍中寻求个性。如合唱团队的建立,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和表演过程中凝聚集体智慧力量,形成自主创意、自主合作成果,并将其完整展示。再如网络交流与互动,在目前网络高速发达的现状中,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从中筛选出优秀的声乐作品进行模唱,以专家在线、建立论坛交流机制、设置时段交流热点问题等途径,吸引学生加入其中开展互动式交流研讨,进行思维碰撞,形成良好的合作体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长期乃至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五、结语
总之,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选用是否得当对教学效果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尤其在高师的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学生未来从事教学的手段,高师的教学如果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未来的教学影响甚大,如何实现高师声乐教学的多样化与高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除了本文探讨的教学方法之外还有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去开发与研讨。
[参考文献]
[1]孟卓.高师声乐教学之我见.当代音乐,2015.
[2]李静.高师声乐教育发展趋势之我见.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
[3]王燕.高师声乐授课形式改革之我见.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
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39-02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首要任务,许多高校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1,2]。近年来,创新药物的研制日益受到重视,对创新型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随之增长。为此,本校药学院将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药学基础研究与创新药物研究的研究型通用药学人才,实现本科教育向创新基础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型[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院各学科都在不断探索培养创新药学人才的途径[4-6]。《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是本教学团队于2004年开设的本科药学专业选修课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10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融合多学科,涉及的知识广,包括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方法、流程、法规,以及相关的中医药基础知识等。我们并不是通过安排更多学时数来达到教学目的,而是在18学时的小型课程教学中,以中药新药研发为主线,将知识介绍和能力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科研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为从事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本课程涉及多学科领域,包括生药、天然药化、药物分析、制剂和药事管理等。若详细讲述各方面的相关内容需要大量的学时数,可能会使学生重复学习一些专业知识,甚至会让有些学生感到课程繁重而却步。因此,我们在有限的18学时中,围绕中药新药研发,精心选择各研究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更注重介绍了解各领域的途径,提供各学科“接口”,便于学生在课后自主拓展知识。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研究内容与方法,中药的现状与发展等三大部分。中药新药研发的相关政策法规较多,且不时更新。在课堂上,我们重点介绍《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以及中药新药申报的基本流程,让学生了解中药新药的类型、申报资料和流程的基本框架;同时分析近年注册分类的变动内容及原因,让学生体会我国中药新药的研究方向。其他的诸多法规,在课上仅指引学生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询最新版法规,并强调在研发过程中应随时关注法规的变动。中药新药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涉及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本课程选择提纯工艺、制剂工艺、质量评价、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这几项重要的研发内容展开讲述。由于每一方面仅2学时,因此我们让学生在课上掌握核心环节,初步但较全面地了解传统和现代的方法;增加自学的内容,将各种方法、技术的具体原理和应用,以及一些易于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外自主拓展;介绍相关的参考书,并让学生关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中药的现状与发展部分是让学生了解和思考我国中药新药的现状以及研究与开发中药的策略。这部分以学生研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研讨主题不追求知识的系统、全面,而是根据中药的发展以及社会热点问题适时调整,在促进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发展中药新药的使命感。
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内容多样,且学生层次不一,高、低年级的学生都有,单一的方法很难适用于所有内容与学生,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法在国内教育界颇受认可,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已逐步推广应用,但在具体课程中尚需摸索。我们根据这门课程的内容、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的设备,灵活运用了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研讨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讲授法。该法是传统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由教师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学生可以直接、快速地掌握知识。我们主要应用该法介绍中药新药研发与申报的基本流程、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各研究领域的核心理论知识与重要方法,使学生,尤其是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很快了解研发的概貌和重点。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穿插提示学生可拓展的自学内容并介绍相关的参考文献。这样,学生在短暂的课堂学习中能够了解主线和重点,课后可以有的放矢地根据兴趣自主学习。此外,讲授法还用于介绍新药研发的实际经验,因为经验很难从书本中获得,是教师多年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积累。
2.案例教学法。现代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教学效果良好,因而逐渐推广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7,8]。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提出案例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分析,扮演的是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我们在讲授基础知识之后,常引入典型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比如在介绍完提取工艺的各种方法之后,给出一个不完全合理的提取工艺实例。多数学生通过回顾当堂课所学的知识,能够找出工艺方法的不合理之处,并设计出新路线;少数思维活跃的学生能联想到之前讲过的,甚至是课外获得的知识,延伸至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标准、环境保护、药物经济学等方面的探讨。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3.研讨教学法。该法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现已经成为各国高校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9]。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互相研讨,最后教师补充并总结。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案例教学法类似,案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问题,但研讨法中的问题更宽泛,不局限于案例。
关于研讨主题,我们设计了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案例,这在上一点案例教学法中已介绍;第二类是较具体的问题,如新版中药注册分类与上一版的改动之处及变动原因。这种主题的范围较窄,目标明确,学生查阅和整理文献比较容易,刚开始的研讨通常设计这类主题,让学生体会研讨的过程,但又不会感到漫无目标、无所适从;第三类是宽泛的主题,学生可以自行拟定具体题目,如增强我国中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策略,学生可以自拟题为提高质量是我国中药产品走向国际的关键。这类主题只是定方向,具体目标不太明确,学生需要广泛阅读文献,缜密思考,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难度相对较大。学生经过一两次前两类主题的研讨之后,我们设计这类主题,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创新药物的立题与设计至关重要。
学生研讨的形式也分为三种:一种是学生独立准备并汇报,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第二种是小组合作准备,然后各组推选代表发言;第三种是以所持的观点不同分为两组进行辩论。无论采用上述哪一种形式研讨,学生从准备到课堂研讨的整个过程,自主探索、积极思维、相互学习,不仅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了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四、不断更新参考资料
全课程采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授课。由于课程内容涉及生药、天然药物、药物分析、制剂和药事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而且需紧跟政策法规,所以参考资料不是固定的教材,而是不断更新的书籍、文献、法规等。我们除了建议学生参看一些书籍和最新的文献外,还教给学生查阅和获得文献的方法,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使可以吸收新鲜知识,课程结束之后能够自主摄取新信息。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都有重要影响。刚开课的几年,我们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学生靠死记硬背课堂知识就可以应付考试,使得部分学生对拓展课外知识的热情不高。为此,我们将考核方式改为课堂交流讨论的表现情况(占40%)与课程论文(占60%)相结合的模式。在课堂讨论占部分成绩的驱动下,一些原来对讨论热情不高或因不善言辞而不愿发言的学生,也认真投入课前准备与课堂交流。虽然这些学生的积极性是被考核压力所启发出来的,但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他们逐步体会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乐趣,逐渐增大胆量、敢于表达观点。全部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得研讨气氛活跃,迸发的观点更为全面、新颖。课程论文代替闭卷考试,可以综合展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创新思维的激发十分重要。
总之,本团队在10余年的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为目的,在教学内容、方法、教材和考核方式上不断改革,不仅“授之予鱼”,更注重“授之予渔”,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为今后研究与开发中药创新药物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在余.论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药学教育,2007,23(2).
[2]李国强.以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3]叶德泳,朱依谆,侯爱君,毛华,常英.实施CHIPS教学探索培养创新药学人才新途径[J].药学教育,2009,25(6).
[4]张伟.从LBL到PBL:《药学文献检索》教学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5]卢懿,戚建平,汪亚勤,张奇志,方晓玲,吴伟.基于能力培养的《药剂学》研究型教学的建设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44).
[6]李炜,叶德泳,仇缀百,鹿文博.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药物设计学课程建设[J].药学教育,2011,27(1).
[7]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
〔关键词〕商务日语;跨学科;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15)05005205
一、引言
广义的跨学科指把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知识统一体。如今,跨学科主要指突破学科界线建立一套研究策略,该策略适用于涉及两个以上学科问题的研究工作。例如,通过量子力学、基本粒子学、固态物理学和宇宙大爆炸模型,自然科学获得了知识上的统一[1]。
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的进程和步伐加快,市场对外语水平扎实、知识丰富的跨学科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传统的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已经不能与时俱进,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日语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因此,应在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日趋完善的基础上,谋求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外语+专业”模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为适应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跨学科培养无疑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此背景下探究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日语课程改革,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和增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跨学科教育的发展历史
Wraga和Hlebowitsh[2]对美国跨学科课程的建立及发展历史进行了概括总结,将跨学科课程的建立及发展历史大致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世纪末,美国在初中教育中导入“跨学科”这一术语,指单纯地将学科进行拼接的课程。1895年全国赫尔巴特协会(National Herbart Society)的成立标志着跨学科课程的诞生。第二阶段为20世纪30年代,跨学科课程迎来兴盛期。此前,在杜威及赫尔巴特学派的研究中围绕儿童与课程出现了“相关性”、“协调”、“集中”和“关联”等术语,不过推动20世纪30年代跨学科课程兴盛的是那些试图在可行范围内探究课程的研究团体。这些团体开始整理概念模糊的相关术语,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提出“相关性”、“融合”、“广泛领域”和“精髓”等术语,这些术语与“跨学科”几乎意思相通。第三阶段为20世纪中叶,为应对学生人数的增加,开始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可以提供共通的经验知识,关注学生的个人或社会需求,被认为是一种跨学科整合的教育。第四阶段为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的基础课程(或称核心课程)运动时期。基础课程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传统学术课程的知识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并以该缺点作为前提,将基础课程定位于“对于所有学习者共通的由个人兴趣爱好以及市民、社会需求构成的学习经历”。第五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交叉课程时期。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回归本原运动和冷战的影响,教育经费削减,致使跨学科课程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尽管如此,在传统课程组织扩大的背景下,在中学开展的将两门或多门传统课程进行关联、结合和融合的跨学科课程的T・T得以延续。第六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是跨学科课程最新的兴盛期。关于跨学科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各个学校总结以往经验,积极推进跨学科课程的建设。然而不得不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针对美国学校教育中学习能力下降等问题而采取的重视课程的标准化政策与关注学生实际生活的跨学科课程的试行形成了新的对立。
三、建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
在创新立国战略的背景下,稳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需要在丰富专业内涵的同时拓宽专业口径。而建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恰恰是落实这些政策的有效办法,为高校优化学科建设和推进专业改造提供了契机。
2有利于提高复合型人才的质量
当今就业市场面临“就业难”和“招人难”的两难窘境。高校应将适应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跨学科的发展原本便是适应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需求。同样,现如今科技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更新,为应对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而带来的各种挑战,就必须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提升自身教育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有利于整合高校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跨学科教育摒弃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固有思想和教条观念,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弱化“专业”的单一性特质,外语专业要突出“外语+专业”的多元化特质,充分利用高校多方面资源,增强学科间的交叉互动。
4有利于促进日语(国际商务方向)专业向国际商务日语专业顺利转型
与商务英语专业不同,目前我国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尚未正式设置商务日语专业。商务外语作为外语与经济学、管理学相交叉的跨学科专业,其性质决定了必须围绕跨学科问题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尝试。在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跨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可以为专业转型提供理论基础和可行性保障。
四、商务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
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应创新教学内容,依据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结构需求,将人才培养与日语专业设置标准进行学科复合建设,在专业负责人带领下,组织专业教学师资队伍进行研究与修整,指定专业教学计划,实施专业教学管理,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对课程模块的设计、安排与实施达到语言专业技能、语言专业知识、经济专业知识和金融专业知识协调发展,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能力的综合化。目前,许多高校的商务日语专业都开设了市场营销学(日语)、国际贸易(日语)、日本社会与经济(日语)、日本商务礼仪和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了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讨论稿规定:专业特色课程由各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师资力量等灵活设置。因此,各高校也应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修改适合本学校的教学内容。
高校日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下的课程设置应在巩固必修课的基础上丰富选修课。适当合并内容重复或相似度高的课程,并对实训课程统一授课。
1 选修课程方面
东北财经大学在日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将选修课程(包括学科基础选修和专业选修)按照类型进行了语言能力拓展、跨学科和专业任选三种定位,如表1所示。因为日语专业招收的是零起点考生,大学一年级是学生奠定语言基础的重要时期,为了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集中精力夯实基础,所以不设置其他选修课。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逐渐增加可供选修的课程,开设中文授课的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跨学科课程。而在中高年级阶段,逐步把日语和跨学科的课程整合起来,开设国际金融(双语)、国际技术贸易、国际商法、日本商务礼仪、跨国公司与企业文化、商务日语谈判、市场营销学(日语)、基础会计(日语)和中级财务会计(日语)等实用性强的课程。
通过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一览表可知,日语专业自大学二年级开始逐渐增加可供选修的课程。大学三年级以专业知识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为主,跨学科课程所占比重明显加大。但在目前东北财经大学日语专业性质定位的限制下,跨学科课程皆为选修课。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安排以就业和考研为导向的课程,如跨文化交际和跨国公司与企业文化属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如表2所示。
2实训课程方面
在课堂讲授式教学之余,应特别注重实践课的培养。在大学一年级实践课中,指导学生设置并使用日文输入法,浏览日本网站,获取日语自助学习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资料收集能力,就某一话题整合网上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从而增强语言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根据调查得知在软件外包工作中大量应用到Excel软件,应在培养计划中加入“Excel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和“Excel高级应用”等课程。在大学二年级实践课中,进行情景模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关于公司内部接打电话的方法,从影视作品中截取相关视频,并将内容按照请求、约定和询问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掌握打电话的礼仪、寒暄的方法和表达技巧。
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是将日语语言教学(即听说读解译的教学)与商务礼仪、经贸知识和IT知识融会贯通的课程。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中,把提高语言技能与提升专业能力并重,推广研究型教学理念,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将商务日语学科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增强教师的外语专业跨学科教学意识,转变教学思维。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任务型语言教学等教学方法,关注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各种实践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付诸于实践教学体系内,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
综上所述,在该课程培养方案下,选修课的比重,尤其是跨学科课程的比重较以往明显增加。在保证语言基础教育、注重实践活动和大力推动跨学科课程的新培养体系下,《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3-4]规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课程学时没有缩短,但在专业实践和跨学科课程上却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新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类中的语言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指精读和听说类等。其中具有实践教学特点的语言技能训练课占有较大比重,如翻译和写作等。另外,还增加了有较强实践性的日本商务礼仪和情景日语等模拟实践课,专业知识类课程保留了语言、文学和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增加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日语)、市场营销学(日语)、国际金融(双语)、国际商法和中国经济问题等课程。
五、商务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
1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内容更生动、形象,可以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目前,音频、视频和PPT等多媒体的运用已经很普遍,但存在信息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最关键的是缺乏创新性与互动性。因此,应进一步加大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力度,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实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2005年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天空教室”建立起在线教学系统,经过不断充实和改进,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该网站提供了日语精读课的所有教学材料、详实的阅读文献和视听说材料。网络课堂24小时开通,学生可以通过Email与教师讨论和沟通,也可以在讨论专区通过留言的方式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和教师均可参与讨论。基于现有网络课程平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网上资源,包括课件、模拟试题、文化背景介绍、精品课录像、新闻时事和讨论区等内容。
2研讨式教学法的导入
大学日语专业通常招收零起点学生,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日语水平,教师往往采用“注入式”教学法,讲授过多和灌输过多使得课堂缺乏探究活动和理性互动。这种单项教学过程导致教师很难全面了解学生,因而谋求一种由单项教学过程向交互式教学过程转变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研讨式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促进大学日语课程由单项教学过程向双向教学过程的转变。
研讨式教学法适用于围绕一个具体问题寻求普遍性解决方案的情况,而不适用于必须通过实证研究提供信息的情况。在大学日语课堂中,教师担负着指导发音、讲解语法和分析表达等方面的责任,同时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认识且牢记。巧妙采用研讨式教学法有助于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更正错误和深刻记忆。但并非大学日语教学中的所有环节都适合导入研讨式教学法。因此,需要对大学日语教学各个环节按照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分类,分析各环节的特征和目的,如该环节属于寻求普遍性解决方案还是通过实证提供信息。在对各教学环节有了清晰认识之后,再探讨是否适合导入研讨式教学法以及适合导入哪一项或哪几项要素。切忌忽略可行性分析,盲目照搬西方教学法的“拿来主义”做法[5]。
3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方式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辟日语第二课堂。在华工作的日本人成立了日本人会,日资企业的多数高层皆为日本人会或日商俱乐部的成员,邀请此类人员到高校为学生做人才需求和企业文化相关报告,为学生搭建了解行业现状的平台。另外,加强与软件外包公司的往来关系,介绍学生进企业实习,使在课堂和实践课上学习的相关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并在实际工作中加深理解和提升水平。与戴尔、埃森哲、IBM、惠普、东软和简柏特等公司保持联系,力争借助对方平台建立固定的实习对口岗位。邀请软件外包企业高管做企业文化和员工素养要求等方面的讲座,让学生在与公司近距离接触的同时,了解社会需求和公司需求,明确学习目标,激发求知欲。联合日资企业和软件外包相关企业,筹划建立实习基地,在假期或大学四年级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基地的学习掌握实战经验,同时也有利于今后的求职活动。为学生创造并提供良好的第二课堂,对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即在实践中提升学习效果,在学习中提高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鼓励学生与日本外教和日本留学生交流。组建日语协会,积极开展日语角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佳能杯”、“中华杯”和“天地杯”等日语演讲比赛、配音大赛和作文比赛;普及茶道、花道和香道等日本文化知识;积极筹建日语口语教学实训室,实训室的布局具有日式风格,包括日式饮食店和日式办公环境等,让学生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日本社会、企业文化、饮食文化和人际交往之道等[6]。
六、结语
《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日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日语语言文学和文化知识,具备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能从事涉外工作、语言服务和日语教育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国际化、多元化外语人才。在此背景下,对高校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方面的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授课规范和教学效果检验等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水平,为向社会输送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一定的见解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有利于学生掌握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教师宽泛地组织教学;有利于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有利于整合高校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人才的质量,为高校创建了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传统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已经不适应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本文以商务日语专业的跨学科课程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国际商务日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测评和反馈等研究方法,全面探讨和论证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问题,并结合辽宁省多元化教育优势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方案及解决对策。
在商务日语专业跨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改革课程体系,拓宽研究方向。我校日语本科专业(国际商务方向)在2014年重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开设的主干课程除了日语精读、日语听说、商务交际日语、商务日语阅读、商务写作、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日语)、市场营销(日语)、日本社会与文化(日语)、基础会计(日语)、中级财务会计(日语)、市场营销、中国经济、国际商法和西方经济学等课程。课程设置由语言文学研究型课程逐步转向综合研究型课程,由单一学科发展为多学科和跨学科。
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首先,改变教师“讲授型”的授课方式,避免“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应活用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推进互动式教学。其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音频、视频和PPT等多媒体教学。再次,导入研讨式教学法,促进大学日语课程由单项教学过程向双向教学过程转变。最后,积极采用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方式。与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和外贸公司等合作。
我校日语专业进行了跨学科课程改革的探索。在2014年重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开设的主干课程有:日语精读、日语听说、商务交际日语、商务日语阅读、商务写作、 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日语)、市场营销(日语)、日本社会与文化(日语)、基础会计(日语)、中级财务会计(日语)、市场营销、中国经济、国际商法和西方经济学等课程。培养方案在保证语言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实践活动,大力推动跨学科课程的发展。新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类中的语言专业基础课程群主要是指精读、听说类等。其中具有实践教学特点的语言技能训练课占有较大比重,如翻译和写作等。另外,还增加了有较强实践性的“日本商务礼仪”和“情景日语”等模拟实践课,专业知识类课程保留了语言、文学和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增加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会计和商法等课程。
参考文献:
[1]赫伯特・金迪斯,萨缪・鲍尔斯 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来自桑塔费学派的看法[M]汪丁丁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Wraga, WG, Hlebowitsh, PS Annual Review of Research for School Leader[M]New York: Leadership Policy Research,1996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胡伟 研讨式教学法在大学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4,(5):204-205
[6]陆红娟浅谈高职高专服务外包日语听说教学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4):157
[7]姚绚文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0):193-196
[8]周光英高校跨学科培养人才的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周林娟商务日语大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10]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1-3
[11]李明秋,郭艳玲跨学科外语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718-720
[12]皮细庚大学日语专业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模拟实践教学;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296-02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于中国设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时间不长,相对其他成熟专业课程来说,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还处于摸索阶段。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强调理论授课的方式,由于缺乏实际应用而显得单调,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应用性极强的特点,为提高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根据社会需要采用适宜的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将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一、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课内、课外实践教学。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把典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信息,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分析、讨论,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逼真的管理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管理事件,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应选择内容新颖、代表性强的真实案例,结合教材中的理论,以案例为引导,通过深入细致的剖析,渗透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探索精神。案例教学法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教师讲授,也可将学生导入案例模拟环境进行讨论与分析。引导他们自主诊断案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遏制学生的学习惰性,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不但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行讨论分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讲授法里的说教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例如,教师需要抓住案例的要点,高屋建瓴地提出切中要害和关键性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帮助他们拓展视角,注意并发现更重要的问题。
2.研究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就是以理论研究为基础,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并写出小论文或研究报告。研究式教学的内容一般都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教师讲授的是研究性的成果,并通过研讨放大和深化自己的理论成果。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内容的取舍、讲授的重点、授课的方法和时间的安排等。研究式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研究式地“教”和研究式地“学”。前者对教师的定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简单地回答问题,而且还要使自己的授课具有科研含量,对学生关心和提出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并在理论与学术研究的层面上做出有一定深度和新意的阐述,给学生以启发,达到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课一定要有科研成果的支撑,一定要有一定的科研含量。后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认真学习,边学边思考边研究。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课程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本专业当前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在研究式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前对讲题有所了解和思考,在教学中要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在研讨过程中,可采取学生讲、大家评、教师作总结或师生对话等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研究式教学方式,教师在其中发挥组织、激励、点拨和督促作用。研究式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紧紧围绕研究式教学这一中心来开展。首先把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考虑,系统地进行有机协调。按照教学阶段的统一导向,对听课、辅导、答疑、小组讨论、阶段考查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布局,要求学生围绕自学、听课、交流、考查四个基本环节,以自学为基础,听课为中心,交流为关键,考查为制度,通过考查检验学习效果,进而确定每一环节的重要性和相应的组织形式,使各个环节相互呼应,获得研究式教学的整体性效果。在研究式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必备的背景资料和理论知识,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3.双向互动教学法。双向互动教学法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传授基本知识和理论,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所采用的双向互动式教学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式:(1)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就某一问题,如激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专题汇报和小组辩论,讨论各种激励模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更关注对学生讨论方式、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达到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2)模拟练习和游戏练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模拟练习方法是程度不等地模仿、再造出真实的管理环境和工作任务,在这种环境里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基本原理。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缩短由学到用的转化过程。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近似真实的学习环境。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而且还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游戏中,参与者全身心沉浸于游戏之中,人与人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接纳,不断实现不同领域的融合和精神的拓展。从形式上看游戏是假想和虚拟的,但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知识和体验都是真实的。
4.情景模拟教学法。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情景模拟教学法可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即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模拟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人力资源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招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招聘人员、应聘者及监督评分人员,招聘人员组成“公司”并设计招聘广告、撰写职位说明书、组织对应聘人员进行测试;应聘人员精心准备到各“公司”进行面试;监督评分人员则负责为招聘及面试人员打分,进行汇总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由教师组织“人才招聘会”。招聘会期间,招聘人员多方查阅资料,为面试者预备了许多问题,面试人员也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对招聘人员的问题认真回答。通过模拟人才招聘,使各小组同学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强调团队协作,培养团队精神,让组织智慧发挥到极致。此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5.开放式教学法。为了深入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更好地反映认识规律,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深入工厂企业事业单位调查参观与实习;让人力资源管理者走进校门、走进课堂,介绍他们的实践经验与体会,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走出“象牙塔”,体味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团队意识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格力量,从而在教书的同时实现育人的目的。
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
1.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虽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思路、内容与方法基本成熟,但仍有改进与提升的空间。可以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扩大实训力度,采用模拟公司的形式,让班级的各个小组分别模拟公司的各个职能部门,设计真实的工作场景。如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书、编写工作说明书、撰写招聘广告,制定绩效考核方案与薪酬发放等。
2.加强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或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工作经验。他们不仅是教学工作的承担者,而且是组织安排的领导者和学生工作的指导者。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和梯队建设,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水平。比如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企业合作授课、建立实习基地、利用假期送教师到企业兼职锻炼等。
3.进一步拓宽实践平台。首先,充分利用校内平台,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比如各职能部门、学校餐厅、超市、社团、学生会、团委、纪律委员会等。其次,利用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集中全面的实践训练。最后,开展校企联合,拓宽实践渠道。学校及授课老师可以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联系企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晓莉.大小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2010,(6):42-44.
[2] 何东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探讨[J].经济师,2007,(7):143-144.
[3] 游传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与信息:下半月刊,2008,(6):98-99.
[4] 崔颖.建立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3).
[5] 钱士茹,吴笛.亲验式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6] 钱士茹,顾敏,何新敏.多元化HRM教学方法与实践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关键词:教学方法;变革;探新
一、重视学习方法的探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指的是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属性,其核心是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能动性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自主性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学习的选择性、独立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创造性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性、批判性、自由性、生成性、超越性及其有个性特点的意义建构。而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方式是注入式传授,实际是知识灌输,重视大运动量的练习、作业,实际上流于机械训练,学生面对的是教师的权威控制和教材的“霸权话语”,其学习方式就是死记硬背和交差式(为了交作业)的练习,根本无主体性可言。
现代教学要培养具有自我更新知识能力的终身学习者,这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应由注重教法到注重学法的方向进行。首先,应该积极开展学习理论的研究,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智力技能应该成为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其次,应该注重学法的研究。当代学习方法改革的实验和创新,异军突起,占尽。放眼看来,发现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建构学习、活动学习、体验式学习、自由学习(即非指导性教学)、问题解决学习等等名词术语、教改项目、经验总结、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二、重视教法学法的统一,突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
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实验,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学方法重教轻学的观念,动摇了教师“满堂灌”、“控制练”、“考法宝”的教学方法体系,出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整合统一。教师具有主导作用,但不能“主宰”教学活动,“教学教学”不能有教无学,也不能有学无教。因为教学的本质应该是交往。保持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适当张力,消弭教法与学法的分离,寻求教的活动与学习活动的有机统一,应该成为传统教学方法回应“学习方法”挑战的对策之一。
思想的磨合激荡,实践的创新选择,使“以教为中心的”教法与“以学为中心”的学法从对峙走向整合,从分离走向统一,从“一统天下”或“完全取代”走向双方张力的积极互动。既然已经在“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的方法”这一基本观点上取得了共识,那么,出现“发现学习—发现教学法”、“自由学习—学导式教学法”、“自主学习—对话交流教学法”、“探究学习—发现式接受式探究学习教学法”、“建构学习—掌握学习教学法”、“活动学习—‘茶馆式’教学法的变化就不足为奇了。当然更重要的是应该倡导“注入式灌输”向启发式教学、主导式教学向合作学习教学、接受式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学会式教学向会学式教学、讲授法向谈话法讨论法的转变。所有这些变革,集中体现了“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统一活动的方法”即互助互动的教学思想。
三、重视情知教学的整合,突出教学活动的生命性
传统的教学重知轻人,先是割裂知识与智力、能力的关系,尔后开始强调知识教学与智力发展、能力培养的统一,这既体现在教学目标上,也表现在教学过程的活动方式即教学方式上。如由传授教学法发展到“启发式”教学法,由讲授式教学法发展到“讲练结合”教学法,由授受式教学法发展到“发现式教学法”,其他如“演示法”、“实验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实习作业法”、“参观法”、“示范模仿法”等等,无一不是为了达到促进学生知识和智力发展的目的,体现出浓厚的主知主义、理性主义色彩。
主知重智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富于理性而单调乏味、逻辑严整而枯燥无趣、肃整冷峻而沉闷呆板、有紧张活动而无勃勃生气;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有目标任务而无求知兴趣,有死记硬背而无探索欲望,有机械练习而无求新冲动,有好胜心而少好奇心,有好成绩而少好心情,有高分数而无“高峰体验”。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辨析知识正误却不一定能做出善恶美丑的价值判断,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却不一定有追求真理的热情态度,有刻苦勤奋的表现却不一定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毅力,能遵守教学规范和纪律却不一定能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考验,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却不一定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样的人就是所谓“单向度的人”。
这种割裂知、情、意的教学方法,20世纪50年代末就受到教学改革家如赞科夫、布鲁纳的批评,他们指出,教学活动应该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使学生产生兴奋感、自豪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割裂知、情、意的教学方法也持批判态度,他们指出,人的知、情、意具有统一性,教学活动要满足人的多种需要,应激发人的潜能,促进认知与情感、意志的统一发展。更尖锐的批判则来自于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他们指出,心灵不是信息加工器,而是意识、思维、想象力、目的性、创造性与认知的有机集合体;他们批判传统教学使人丧失个性,成为无血无肉无感情的抽象的人,强调教育教学必须关照人的“整体心灵的培育”。
转贴于
我国以叶澜先生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家将人本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为“生命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为了人们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分门别类知识的增长,而且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人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应当是一种生命活动。
在这样的教育思想理论的背景下,暗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欣赏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和对话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游戏式教学、实践式教学以及非指导性教学等纷纷涌现,并日益受到重视。还有发现教学、程序性教学、掌握学习、“探究—研讨”教学等教学方式中包含的反馈策略,也被迁移借鉴到各种新老教学方法中。其中,上海青浦教学实验改革的情意策略、及时反馈鼓励策略和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影响较大,为许多学校教师借鉴采用。所有这些注重情知整合的教学方法的采用以及与这些教学方法相关的人道、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和融洽、愉快、活跃、开放、宽容、合作的教学氛围的营造,必定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产生热爱之情,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想、灵感、兴致和个性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同学和老师对话交流,智力互激,思想碰撞和情感共鸣,从而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提升了智慧,而且会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意志受到锻炼,潜能得到诱发,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创造力得到解放,主体性得到提升。
四、重视教育技术的开发,突出教学方式的现代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主题。教学理论应该高度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开发,探索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
1.出现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形态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趋势。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是全新的教学方式。如果说现行多媒体教学还因为多数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未能表现出全新形态的话,那么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教学同传统课堂教学听音型、听说型、听说对比型、视听比较型相比,则因其将听音、听说、视听、对话、示范转播等多种功能结合于一体,而具有了“全新”教学方法形态的特征。而教学网站、学习网站的始建,网络课程的开放,师生“在线辅导答题”、“视听对话”、“网上练习作业及批改”等形式的尝试,足以说明“网络多媒体”新型教学方式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生命力。
[HTK]2.出现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充实和完善现代教学方法的趋势。[HTSS]这里所说的现代教学方法,一是指上世纪下半叶国外出现的发现学习法、暗示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图示教学法、程序教学法以及我国上海育才中学实验的“茶馆式”教学法等;二是指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主张的探究性学习、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以及影响较大的“情景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上述教学方法如采用网络多媒体手段教学,有利于创设逼真的情境,呈现生动形象的音、像、画,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信息资源;在网络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生既可以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究和发现,也可以采取有指导的发现和探究学习,可以自主检索文献,查询信息,调取相关材料,也可以同教师或同学网上交流和协商,自由陈述不同意见,表达见解和疑问,还可以在虚拟实践活动中进行练习和作业;教师的指导、评议、反馈强化可以个别化、及时化,也可以在线“旁观”无组织的自由学习。
3.出现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的趋势。传统教学方法指的是教育学中所说的“常用教学方法”,即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参观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示范—模仿法、练习—反馈法等。这些常用传统教学方法历经数百年,自然有其难以被完全取代的地位与作用,但是也确实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而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采用,则可以扬长避短,概括地说可以解决呈示信息的效率、效果问题,使演示更加形象、生动、动态和直观。教与学的网站使学生有充分表达意见的平台,使作业批改、练习指导反馈更加及时,使复习个别化和因材施教更加现实,使参观、见习感知突破时空局限,使实习作业有更加仿真的情境。举例说,网上“虚拟实验操作”,既可以提高效率,人人动手,解决传统实验设备有限、难以全员动手的问题,又可以节约教学资源。此外,在网络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反复练习、及时复习等也更有可能。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16~318.
[2]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60~162.
[3]甘剑梅.关于教育起点观的哲学阐释[J].教育研究,2003(1).
关键词:计算思维;任务驱动;离散数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离散数学属于现代数学的范畴,是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及相互关系的学科。伴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支撑学科的离散数学正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离散数学的教学,不仅能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及将来所从事的软、硬件开发和应用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培养抽象思维和严格逻辑推理的能力。然而调查表明,大多数计算机专业学生对离散数学并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内容抽象难学且没有实际价值。为此,高校教师针对该问题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和体系进行改革,寻找适合新形势的教学方法,例如探讨“启发式教学法”、“驱动式教学法”在离散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等等。
Dijkstra曾说过:“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也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能力”。鉴于计算机及相关技术产品的应用深刻地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从而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于2006年发表了题为“计算思维” 的论文,计算思维指的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一种科学思维。周教授的论文激起了美国、欧洲和中国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于2007年开始斥巨资启动了计算思维统领下的“计算机使能的发现和创新”研究计划。国内方面,中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就计算思维及相关问题在2008年11月在桂林举行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然而,周以真教授给出的“计算思维”是一个比较宽泛、抽象的概念,如何理解计算思维的根本内涵,如何着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还存在许多尚待探索的课题。
结合作者的实际教学工作,本文探讨了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驱动式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问题,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使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成为教学的目标。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驱动式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培养了其计算思维及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升华。
2教学模式
2.1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相对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目标,强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
从周以真教授对计算思维的主要论点中,她所强调的计算思维是一种充分利用计算学科的基本计算理论及概念来认知客观世界问题、建立计算系统、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文献[3]讨论了驱动式教学方法在离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但从该文所提出的教学方法中不难看出其教学目标并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目标,缺乏针对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还是一种迫使学生去接受任务,从而没有使学生从根本上提高积极性,学生实质上还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离散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未能真正体现离散数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这也正是学生缺乏学习离散数学兴趣的真正内因所在。为此,本文提出了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任务式教学中强调运用计算机的概念来认知问题、建立模型、解决问题。
(1) 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任务设计
在任务式教学中,用于驱动学生学习的“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任务”设计的理念和效果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传统的任务设计往往陷入极端,要不任务设计得太容易或太难;要不把任务设计得太详细或过于简单。笔者认为造成这些极端的原因是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往往缺乏任务设计的正确理念和明确目标。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驱动式教学法的任务设计强调以下三点。
首先,任务设计要考虑实施任务的学生及其计算思维的培养。教师作为任务的设计者,要明确教学内容所涉及计算思维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在系列任务的设计、难易程度的选择、实施进度等方面,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中心”。
其次,任务设计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与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不同,不仅仅是为特定的任务解决特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于特定的问题是运用计算思维中的哪些方法去解决。不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系统要求的框架上如何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而且在把目标分解成小的“任务”时也要引导学生采用计算思维来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计算思维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第三,任务设计要注意计算思维中相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学科的相关问题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哪些计算机学科的概念是学生已熟悉的、哪些是新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相关课程解决问题的实例等。同时要注意任务设计的大小,所包含的计算机学科概念的多少及其前后的联系等因素。
(2) 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任务实施
好的教学任务设计只是万里的第一步,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还是由教学任务的实施效果来决定。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的学习过程。与传统的驱动式教学模式不同,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任务实施强调一开始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思维在实施任务过程中的重要性,除了从教学方法的介绍、教学任务的总体情况等方面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任务有一个总的认识,同时要求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应当运用计算思维中的哪些相关概念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启发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可以解决专业中的哪些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在获得“渔”而并非只是“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要积极交流,学生要把碰到的困难特别是在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时所受到的困惑反映给教师,而教师要及时的通过学生反映的情况了解任务实施的情况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调整教学任务等。教师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不要对如何完成任务做过于详细的讲解,应当把精力放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计算思维涉及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及对任务实施的监控。
(3) 教师角色和思维的转变
在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教学任务的设计者、任务实施的指导者和监督者,还是计算思维的普及者。其责任有四个方面:一是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任务设计,特别是注意涉及计算思维运用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二是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在该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去解决任务中的特定问题,而且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思维及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三是做好考核和总结,针对任务的设计教师应当要采取恰当的考核办法考核学生完成任务及其计算思维运用的情况。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不能仅以完成任务为考核的唯一目标。要注重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计算思维的运用,能否做到触类旁通。同时,教师要及时总结和点评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
2.2教学案例
在数理逻辑教学中,学生普遍觉得该部分的内容抽象、难学。例如在简单命题逻辑的教学中,等值演算、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求解、自然推理系统等内容都是学生感到比较棘手的问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下面简要介绍笔者在简单命题逻辑教学中如何实施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驱动式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首先,确定教学任务的划分及其所涉及计算思维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简单命题逻辑的教学内容可划分为如下任务:(1)简单命题的符号化;(2)命题公式的定义、赋值、类型;(3)基本等值式及等值演算;(4)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5)有效推理及其证明。这些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计算思维中的概念和方法见表1。
其次,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任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在“主析(合)取范式”任务中,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为什要讨论主析(合)取范式?”,要引导学生利用在其他专业课出现过的计算思维中的“协议、标准”概念来回答该问题。又如,求析(合)取范式过程包括如下几个步骤:(1)消去等价联结词和蕴含联结词;(2)用双重否定律消去双重否定符,用德摩根律内移否定符;(3)使用分配律:求析取范式时使用合取对析取的分配律,求合取范式时使用析取对合取的分配律。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各个步骤的用意是什么,而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会照般这些步骤求出结果。要通过思考让学生明白实施步骤(1)的原因是析(合)取范式是不能出现等价联结词和蕴含联结词,因此要消掉它们;实施步骤(2)是因为析(合)取范式仅能由文字组成,而文字只能是命题变项及其否定;实施步骤(3)是由于只有使用合取对析取的分配律才能求出析取范式,而只有使用析取对合取的分配律才能求出合取范式。
第三,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在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驱动式教学方法中,教师不需对每一任务的内容采用满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确定任务中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计算思维中的相关概念去解决问题,即使是对于需要详细讲解的概念和内容也应当如此。而对于相对简单的知识点则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掌握。例如,对于“有效推理及其证明”的任务,教师可把该任务划分为三个子任务,即“有效推理的定义”,“基于重言式的有效推理证明”和“基于自然推理系统P的有效推理证明”。在这三个任务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有效推理的定义,重点讲解基于自然推理系统P的有效推理证明的方法,而对于基于重言式的有效推理证明则由学生自己完成,因为对于一个公式是否为重言式的判定在此之前同学已经学习过。
第四,注重考核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传统考核侧重于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教学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考核的方式包括平时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同学对学习离散数学不感兴趣,因此对作业敷衍了事,考试只求不补考,教师亦很难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驱动式教学方法中,注重考核学生掌握计算思维的相关概念和运用它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不妨利用这样的题目:“设计室内的照明线路,要求在房间的门内、门外及床头分别装有控制同一电灯的三个开关A、B和C,要求当且仅当一个开关合闭或三个开关同时合闭时电灯亮,要求画出最简单的电路图。”来考核学生是否会运用计算思维中的方法和简单命题逻辑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3教学实践结果
作者对所授课的05信管班和05计本班分别采用了传统教学法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以下简称教学模式A)和传统教学法结合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以下简称教学模式B)进行了教学。最终对两个班级的考核成绩和评教结果进行了比较,见表2。其中,学生评教是学校一项固定的调查活动,在期末考试前每个学生均要对所学的课程进行评教,包括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学习收获、教师教学能力等各项教学指标的评分。从表中的数据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法结合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比起传统教学法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更占优势,不仅体现在考核成绩的差距上,而且也反映在最能说明教学效果的评教结果上。
4结束语
笔者长期以来关注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前沿,提倡计算机学科方法论,注重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本文阐述了作者探究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离散数学”课程教学的心得,教学实践证明该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何进一步完善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任务设计较重和任务实施花费时间较多的问题还有待探讨和尝试。
参考文献:
[1] 耿素云,屈婉玲. 离散数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廖伟志,李文敬,文瑛. 信息技术类专业的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探讨[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1): 109-112.
[3] 李锋,孙莉. 任务驱动式方法在离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6(3):27-29.
[关键词]教学方法;合同法;研讨型
一、合同法课程研讨型教学方法概述
(一)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动机
合同法课程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选修课程之一,向来在法学教学领域,特别是民法学教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知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学生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讲授型授课方法已经难以满足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总的来说,促使合同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动机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因素:首先,随着网络教学资源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便捷地利用网络获取其所需的学习资源、科研资料。科技进步在为教学与学习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将导致教师课堂上传递知识的作用下降。其次,合同法课程中所包括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已经在普通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必修课程———债法中进行了详细讲授,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法,授课过程会显得枯燥乏味,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最后,传统的教学改革路径,包括案例教学法、设置必要的实训环节等,也逐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二)研讨型教学方法的提出
研讨型教学方法又称讨论式教学方法,它将科学研究与讨论交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1]研讨型教学方法并非合同法课程所独有,笔者所要论证的是研讨型教学方法植入合同法课程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问题。笔者认为,合同法课程具备植入研讨型教学方法的可能,笔者通过实际的授课经验与教学体会,具体阐述如下:首先,如前文所述,合同法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在民法必修课———债法课程中进行过详细的介绍,学生已经掌握了合同法课程中的基本知识点和法律基本规定,这为研讨型教学的开展和学生参与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其次,合同法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兼用案例教学法,既包括教学研讨型案例,也包括实践案例(既可以是热点案例,也可以是具有理论探讨意义的其他案例,由授课教师担任人承办的案件效果更佳),这为研讨型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素材基础。
(三)研讨型教学的主要价值
笔者认为,在合同法课程中运用研讨型教学方法,至少具有以下价值:首先,开展研讨型教学,能够避免传统讲授型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动机较弱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满足学生对于优质法学课程的基本需求。其次,在合同法课程中开展研讨型教学,能够有效解决合同法课程与债法课程的衔接问题,对于授课教师正确处理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在合同法课程中正确运用研讨型教学方法,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其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课前准备
在合同法课程中运用研讨型教学方法,对于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授课教师不仅要熟悉合同法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与重要教学内容,还要把握当前合同法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前沿,并具备一定的法律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担任合同法课程教学工作的授课教师,最好是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与执业律师资格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授课教师在正式开始授课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这里的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教案的编制、课程教学素材的收集、案例的编纂和整理。其中,划分研讨小组是最重要的教学准备环节。授课教师应在正式授课前至少两周将参与课程的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研讨小组,小组人数一般以五到六人为宜,由学生自主推选组长。授课教师可以在正式授课之前将课程讨论的课题发给各研讨小组,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前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准备工作。授课教师应该给各讨论小组布置明确的研讨任务,尽量使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参与到资料收集、问题初步研判、报告撰写等环节之中。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可以由各小组组长(也可以是各研讨小组推荐的报告人)担任报告人,对课下研讨的内容进行集中汇报。需要注意的是,研讨型教学的课堂教学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授课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内容予以灵活处理。[2]对于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争议问题,授课教师应鼓励参与讨论的学生进行有秩序的辩论,辩论要建立在收集和阅读一定文献的基础之上。辩论的形式可以很灵活,可以是课堂上的即时辩论,也可以是单独组织的辩论会或其他方式。授课教师应该对小组研讨的进程进行监控,保证研讨方向的正确性,不要使讨论过分偏离课题。在小组研讨结束后,授课教师应该对小组报告的内容予以必要的点评,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授课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突况,比如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较低导致讨论出现冷场或其他尴尬情形,这需要授课教师对课堂讨论氛围予以正确的引导,此项工作将充分考量授课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授课经验。在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高校,授课教师可以将小组讨论的过程以录音、录像的方式进行记录,并作为重要教学资料予以永久保存。
(三)课后辅导
研讨型教学的实施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必须将课后辅导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合同法课程研讨型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提前设置一定数量的课后思考题目,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继续探究和讨论。值得注意的是,课后辅导题目需要具有一定的教学针对性,尽量与课程讨论中所涉及核心知识点相联系。同时,基于研讨型教学的需要,课后辅导题目应该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尽量涉及理论界的前沿或热点问题。
三、评价与考核体系
(一)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的设置
授课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监控,认真做好学生参与讨论与报告的记录,并将上述记录作为课程考核与评价的重要依据。每次课程讨论结束后,每一个讨论小组都应该向授课教师提交书面的汇报材料,可以是心得体会、小论文或者调查报告,授课教师可以将小组提交的书面汇报材料,采取交叉评阅的方式交给其他小组的学生评阅,鼓励评阅者对他人的成果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授课教师也可以自行评阅上述汇报材料,并将评阅结果作为小组考核的依据。在合同法课程中采用研讨型教学方法,其课程考核方式的构建也应与传统的考试方法有所区别。笔者认为,合同法课程考核与评价除应客观公正外,更应鼓励学生自由观点的表达与个性的发挥,任何思考问题都不应设置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意见与教师的意见相左,只要不是常识性的错误,都应鼓励学生继续表达。合同法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可以考虑适当扩大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课程结束时可以尝试多种期末考核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社会调研报告、热点案例分析、学习体会、期末论文等。[3]
(二)其他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项目教学 阅读动机 阅读水平
一、前言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实践为前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媒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系统的教学方法。项目是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载体,教学时强调始终以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为教学导向,重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参与此项目的过程中,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并从中感知,体验和领略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和操作技能。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这一教学理论本土化,把项目教学法和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但是如何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目前还需要深入研讨。
二、项目教学法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上,项目教学是将某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
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1)在教学内容上:不再以“知识点”为线索,而是根据满足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需求,以“项目”为线索,以“子项目”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要与实际需求同步。(2)在教学方法上: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托,打破了原有的教材结构,将零碎的知识和技能分成模块,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激发学生动机,主动地完成项目,融入真实的和有意义的阅读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根据“项目”的需求来学习,由“学会”到“会学”。(3)在能力培养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
三、实证研究
1.研究方法论。以一高职学院两个平行的新生班共68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实验。其中一个班级作为控制组,另一个作为实验组。本实验持续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在实验之前,分别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了前测,包括阅读动机和阅读水平。阅读动机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对阅读水平则通过阅读测试进行。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控制组和实验组在阅读动机和阅读水平两个方面都不存在明显差异。接下来近16周的时间内,对控制组采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实验组则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阅读教学,教师通过帮助学生设立适当的项目参与学习过程。试验后测的数据通过软件SPSS11.5进行分析。本论文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吗?(2)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吗?
2.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为期18周的实验是随机抽取的英语系的两个平行班学生,他们均未参加PRETCO和CET考试。1班为实验班有34名学生,2班为控制班有34名学生。
3.研究过程。课堂观察和实验可在同一时间进行,以导入内容-引发问题-完成项目-归纳总结为基本框架,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具有明确目的项目模块,学生通过观察,沟通,协商等多种活动形式完成这些项目,达到学习和掌握阅读技巧和能力的目的。实验开始于2015年9月,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随机抽取的学生要填写关于项目教学法的调查问卷。第二阶段,学生答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前的阅读试卷,然后教师评估。第三阶段,实验班,运用项目教学法,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都遵循学生能力项目模块的特点,使学生在充分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不同类型的阅读任务。第四阶段,实验班和控制班对比前后试卷的教师评估,分析对学生阅读成绩。
四、研究结果
首先,在对实验班的分数进行科学分析和实验后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后发现大部分学生提高了对英语阅读的积极性。其次通过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定量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提高了英语阅读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后测成绩不但高于控制班(32.0588>22.3529),而且明显高于前测(32.0588>20.84)(如下表格所示)。因此,运用项目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数据分析的结果证明,与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法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同时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五、结论
结果表明,学生和教师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也意识到项目教学法针对不同学生了解自己拥有具有工作所需的能力的程度,起到了先导作用,进一步激发自己的潜能,从而找到了适应自己特点的新阅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它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仅仅以知识点教学与实际工作能力脱节的教学模式来评价学生的优与差,而且摒弃了片面追求阅读文章的准确率的功利性,改变了对阅读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的关注程度失衡的现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