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6 02:24: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秋天的好句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很多时候,读一本书,总是想,人家为何能写出某种味道?为什么简单的语言却回味无穷?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酝酿语感,习得某种支配语言感觉的能力。
我追求语言的变化,不同故事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来写:某个故事是温暖的,可用抒情的语言去写;某个故事是诙谐的,可用幽默和简洁的语言来写。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举例学妙招
例1:火车飞速奔驰,远去,铁轨那头还传来哐吃哐吃的声音,黑猫忽地从床边跳上窗台,蹿到铁轨上,坐着,看着远处,远处是天空、地平线,星星微微亮着。
黑夜里,木屋和铁轨又恢复了平静,只有屋子中央光秃秃的灯泡在晃动着。
那是他离开家的多少个夜晚呢?他没有数过,但真的很久很久了。久得再也没有寻他的信息了,阿伦揉揉鼻子,有些酸酸的感觉。
火车、铁轨、黑猫、远处的地平线、依稀的星星,这是远景;木屋、晃动的灯,这是近景。
这些景物的选取是特意的,火车和铁轨让人想到远方,木屋和灯光让人想到家。人在这样的景物中想到离开家太久了,想得鼻子酸酸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就写出来了。
景物描写中加入情感,使这段文字具有画面感和内在的弹性。描写景物不光为描写而描写,而是为了烘托人物的内心。书写人物内心也不是直接和简单地处理,而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流露。
例2:广场,钟楼,鸽子,街边长椅。
这里是谜城,一个遥远的北方城市,道路曲曲弯弯,拐角处也不见路标,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迷宫。
钟楼,这个城市十字路口最高的楼,楼顶的大钟四面都是钟的表盘,站在城市的任何地方一抬头就知道是几点了。迷路的人可以看着钟楼,听着钟声“当当当”地响起,顺着声音回到钟楼,就可以弄清楚方向,重新走向四面八方了。
……事实上,到了这里,候鸟也不再往北飞了;流浪猫也不再往北了;经常闯入城市的田鼠也常常会在城市广场的某个空旷处,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鼻子失灵,迷失了方向。
谜,这个城市给人谜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传递给每一位读者,让读者感受到好奇和神秘。写出城市的景物不难,难的是写出特点,这段文字中,抓住一个“谜”字,写出了对这个城市的细微感受。培养对事物细微的感受,用细微感受写作,可以让文字细致而有特点。
例3:他用疲惫的眼神看了看周围,灰色的钟楼,灰色的桥,塞满报纸的桥洞,这又是他临时落脚的桥洞。
他爱桥洞,世界上那么多桥洞,他总会找到一个。
桥洞,就是流浪汉阿伦临时的家。阿伦漂泊多年,内心其实充满了对家的渴望,所以,他爱桥洞,桥洞就是家。世界上那么多的桥洞,总有一个是他的家。这是作者想要表达自己对家的感受,是有观点的语言。
每一位写作者都可以在文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我,是写作的乐趣。
例4:阿伦随手抓住一条蓝色报纸小鱼喂他的猫。
猫闻到油墨的味道,这不是他爱的,嚼起来有点硬,但他仍然吃了,吃完,猫觉得自己忧伤而沉默,仿佛看见了深深的大海。
阿伦抓到的是蓝色的报纸小鱼,蓝色,大海的颜色,有时候也可以给人淡淡的、忧伤的、安静的感觉。蓝色――忧伤――大海,这是有想象力的语言。
妙招总结:
1.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不是直接把好句子摘录和运用,而是学习方法,写自己的好句子。
2.写好句子其实并不难,以上例子中的句子都简单、短小。
3.运用想象写细微感受,抒感,表达自我,这也是文学表达的乐趣。
跟着作家学,试一试
秋天的蝴蝶,逆风飞行,给你带来怎样的细微感受?春天里,桃花瓣飘落,树下的蜗牛给你怎样的细微感受?站在阳光下的雪人,又给你怎样细微的感受?
先画一画,再选择其中一幅图,写出你的细微感受。
习作精彩片段摘录
周芯蕊(三年级)《恐龙的想法》写出了想象――
恐龙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它想成为探险家,到地下去寻宝,到南极去找企鹅,到天上去找太阳,破解未知的谜团。最后,它自己成为了一个谜。
冒玉舒(三年级)《我的同学》写出了观点――
那位同学瘦得像根棒球棍,人非常滑稽,每天都是笑口常开。他的身上总是会有汗味儿,能把虫子从北极引到南极。
关键词:词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07-01
新时代、新社会、新信息、新变化。但是,不变的事情还是有很多。比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下足“词语积累”这一功夫,否则说话、习作等其它训练都无法进行。因为万层楼房皆地起,学习也如此,没有词语的积累就无法提出高质量的学习,就不可能快乐学习、幸福学习。
尤其在当今课程改革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的呼声越来越高,反映了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质量,注重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实践要求。下面,笔者浅谈如何加强词语积累,让孩子们爱上我们的“国学”课程――语文。
一、感知词语,学生喜欢“刺”
一个人要喜欢什么东西,最直接的就是看到实物或实体,面对面感知就不经然间就爱上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积累词语也是如此。当然,小学生在感知词语方面,要经历初读、精读、牢记阶段,对不同的词语进行“刺”,以便牢记心中。
每一阶段,任务不同,因人而异。初读阶段,在阅读课文、欣赏美文等不同内容的时候,孩子们在感知中积累词语程度不同、喜欢词语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我。比如,写人的文章,可边读边分类摘录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词语;写景的文章,初读时可摘录文中绘景的优美词语。在精读阶段,我们要在理解中积累 在深入学习课文时,我们可能通过减、添、换等方式,在比较中体会词语的不同情味。在牢记阶段,我们除了可以通过抄写、听写、据意写词等方式巩固学过的词语指点,还以通过用词造句、运用文中的重点词复述课文、运用文中的词写话等方式,在词语的运用中强化积累。
例如,我们细细品尝《四季乌江》这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大胆用词非常丰富。在初读时,我们可以边读边按作者所描写的不同景物摘录自己喜欢的词:描写春天的;描写夏天的;描写秋天的;描写冬天的。这样结合积累,既初步感知了四季的美景,又为进一步揣摩品味词语的形象感、情趣感、分寸感等打下了基础。精读的时候,我们在《四季乌江》一文中寻找比喻词中的“靓词”,最抢眼的词语,大家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如此之美?这样,我们在体会作者用词恰当、理解课文生动丰富的语言形式的同时,也积累了词语。 在牢记阶段,我们要大胆创新、开放教学,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同时,引导学生强化对词语的理解,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繁花嫩叶、桃红柳绿、花枝招展……。通过训练,既强化了词语积累,又深化了内容理解,一举几得何乐不为?
二、活学活记,学生热衷“累”
日积月累,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方能进步。学生们一时高兴记下,可是过了几天就忘记到九霄云外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在“记”“学”方面下功夫,不光分阶段按照目标完成积累数量,还要按照方式完成积累质量,让学生喜欢积累词语,感觉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巧妙引导,注重积累。老师要按照课前预习、造句运用、说话训练等方式进行日积月累,让学生知识面越来越广,学习越来越自信。课前预习。每篇课文都有需要识记的字音、字形、词义,对于这些词语我一般让学生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自己预习课文时先背过,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检查学生对于这些词语的记忆和理解程度,这样可以让学生查漏补缺,找到自己识记的漏洞。造句运用。对于一些使用频率高,学生又较陌生的词语,不仅让学生要记住它的读音、字形及意思,还要会运用,即让学生对词语进行造句。如“鹤立鸡群”。我找上中下三等分别两名共六名学生对此进行造句,直至彻底会用这个词语为止。说话训练。每周学习完新课后,我就会从学过的几篇文章中找2-5个以上意境优美,学生又容易忘记的词语无序地放在一起,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将这些词语连在一起,说一段话。
词语积累,更需课外。学习知识,主动权在学生,一切要靠学生。一是要模仿好句,做到背名篇,仿名篇。对于课内学到的一些名家名篇名段,也一定要督促学生背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背的精彩句子多了,学生在写作中很自然就会去模写名家的语言、名家的文章结构,然后运用到写作中去。二是做好个性笔记。每周五都有学生的读书课,要求读书时眼前要有笔记本,手中要有笔,桌上要有字典。不认识的字要积极查字典,遇到好词好句要记录下来。实现每月一评比,开展一次好词好句的积累大赛,比谁记得多,比谁用得巧,用得美。最后评出词语积累最多奖,最精彩句子奖,最感人句子奖等奖项,以此激励学生在平常读书中注重积累好词好句。
当然,学生的积累和习作,贵在坚持不懈、不知疲倦,而我们老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三、自然而然,学习快乐“学”
我发现,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没有引起多数老师的重视。因为有部分老师认为,在低年级进行语言文字积累,实际上是徒劳无功,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识字写字上,语言文字积累更是十分欠缺。
摘 要:多年来,习作训练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令学生、老师、家长头疼的一个问题。高年级的学生尚且如此,低年级的学生就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我想只要抓住了《课标》对习作训练要求的精髓即它的循序渐进性,就可以帮助学生和老师化解教学过程中带给我们的困扰。
关键词:小学 习作训练 循序渐进性
多年来,习作训练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令学生、老师、家长头疼的一个问题。高年级的学生尚且如此,低年级的学生就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我想只要抓住了《课标》对习作训练要求的精髓即它的循序渐进性,就可以帮助学生和老师化解教学过程中带给我们的困扰。
我现在执教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我知道,要想写好作文,必须经过由说到写的过程。而说,又需要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词汇量和语言组织能力。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依据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课标》的指导下,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训练,为真正的写作打好铺垫。比如,每当遇到一个好词,我会引导学生组一个短语,然后再根据短语造一个句子。慢慢地,再引导他们由一个句子说一段话。培养了他们以字扩词、以词扩句的能力。并且注意培养他们运用的能力,如果学生在说话时用对了一个好词我会及时鼓励他们。慢慢地,他们就会注意把课文中学到的好词好句运用到日常口语交际中。而对于看图说话的训练,因为图片的内容毕竟是具象的,我就先让学生自己琢磨图片的意思,学生只要看懂了图片的内容,就可以指导他们组织语言叙述,最后再用笔写出来。也就是说一年级的习作训练的方式可以归纳为:看——想——口语表达——书面表达。
到了二年级,习作训练的难度增大了,仿写一段话、扩写这些练习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我认为仿写除了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外,还需要他们增加词汇量,因为仿写的主要训练点就是抓住关键词,而词汇量匮乏则会导致在仿写过程中因找不到合适的关键词而前功尽弃。而扩写则需要学生有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不仅要丰富,还要合理。这两种训练的共同特点是大量地取消了辅助的工具——图片,随之也取消了口语表达的过程,取而代之的是靠思维直接形成书面表达。记得有一次,我要求学生仿写《精彩的马戏》的片段,有的学生居然写出了外星人之类的表演,我把他的作文念给大家听,然后问学生:“你们觉得他写得有哪些地方不合情理?”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知道了马戏是真实的演出,虽然也包括魔术,但绝不是科幻。还有的学生无论如何也跳不出猴子、山羊等课文中的内容,写出来的内容没有新意,不吸引人。我问他们:“如果你去看马戏,你希望看到什么样的表演?希望看到哪些动物?”这样一来,让同学们知道了要打开思路去想象,还知道了想象需要有根据、要合理,而不是不切实际的凭空乱想。在阅读教学中,每当遇到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地方,我都会停留一下,对他们进行训练。慢慢地,学生的想象空间打开了,积累的词语丰富了,有时候还会运用一些在课外读物中看到的词语或句子。记得有一次扩写《柜台前的等待》时,学生超乎我的想象,写出了主人公的种种境遇,包括好的,也包括不好的,而且都顺理成章,此次习作训练获得较大成功,也算为二年级的习作教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年级的学习在小学阶段来说是一个转折点,知识比较二年级有了一个大的飞跃。三年级的习作相比二年级来说更具有抽象性,往往是给一个主题,让学生来写。比如,我的课余生活,写一个人,秋天,写观察日记。虽然主题各式各样,但我又总结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习作都需要来源于生活,都要求真实、生动。于是,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进行写人的训练时,一开始,基本都是按照我念的范文的形式来写,于是我启发他们,一定要写最熟悉的人,这样你才能掌握他的特点,比如写妈妈,妈妈发怒时是什么样子?妈妈开怀大笑时是什么样子?妈妈做的哪些事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感动,让你无奈?有的学生问了,妈妈搞怪的事情可以写吗?我说:“可以,因为真实,所以才会生动。”我告诉他们,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经过指点,重新交上来的作文大不一样,调皮弟弟的古灵精怪,“恐怖”妈妈的种种“恐怖”事件,奶奶的和蔼可亲……有的真会让我不禁一笑,有的还会让我鼻子一酸,总之,的确达到了生动的要求。在写《秋天》这篇习作时,正值十一长假来临,于是,我给他们布置了任务:十一期间出去找秋天,用你的眼睛、你的相机感受秋天,记录秋天。因为有了身临其境,有了切身感受,所以学生们用颜色,用果实,用情感,用味道……来描写秋天,表现秋天,形式多样,鲜明生动。
在学生的习作水平渐渐提高的过程中,我也渐渐摸清了小学习作训练的教学思路,掌握了基本的精神,那就是循序渐进性。小学生的作文叫习作,是处在练笔的过程,切不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习作训练如同造房子,只有打好根基,才能筑起高楼大厦。
1、盛夏,天热得连蜻蜓都只敢贴着树荫处飞,好像怕阳光伤了自己的翅膀。
2、草叶,再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岸边的芦苇丛中,发出微弱而嘈杂的鸣声。
3、烈日当空,道路两旁,成熟的谷物在热得弯下腰,低着头。蚱蜢多得像七月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
4、秋风飘过的地方,树叶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很好听,风大时,黄叶就会挣脱树的束缚,随着风一起翩翩起舞,好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在风的伴奏下,载歌载舞。此时,恰好有三两个人从飘落着的黄叶中走过,这不是绝美的画面吗?可又是那样的转瞬即逝,尤如昙花一现。让我还没来得及仔细欣赏,便消失了。
5、花坛里几盆开得正旺。它们有的花瓣向外舒展,自然又显得落落大方;有的花瓣则往里靠拢,既忸怩又羞答。它们色彩也不同,有的是纯白色的,高贵而又典雅;有的是紫色的,迷幻又神秘。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6、冬色爷爷送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春天的景色十分美丽,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画。
7、青草、芦苇和红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悬在天空的一轮火热的太阳蒸晒着,空气里充满了甜醉的气息。
8、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别忘了山谷里寂寞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
9、秋天的风,秋天的雨,秋天的叶。它们任何一着都不能独自显示出美丽。它们表达出的,是一种整体的美,一种和谐的美。没有风,雨不会飞,叶不会舞;没有雨,风不会湿润,叶不会害羞;没有叶,风显得单调,雨显得乏味。只有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才会构成一幅美丽的画,一首精美的诗--秋。
10、大雪随着寒冬来了,街道仿佛是银子铸成的,那么亮,那么有光辉,长长的冰柱像水晶的短剑挂在檐前,行人的呼吸也化作了一股股白烟。
11、十冬腊月天,雪堵着窗户,冰溜子像透亮的水晶小柱子,一排排地挂在房檐上。
12、近了,近了,我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了,这一切都报告着春天的到来,我整个心都飘了出去,飘到那鲜艳的花儿上,飘到那油绿的草地上。
13、大清早,蝉就高声大叫,告诉人们又一个火热的日子开始了。
14、当春姑娘还在家乡的小河边散步,观赏着美景时,夏弟弟跳到小河里去喝水,惹得春姑娘生了气,一撩衣裙,飘然而去。
15、春雨连绵,洒在院里的梧桐树上,沙沙沙像音乐家轻轻拔动琴弦,又像蚕宝宝在悄悄吞食桑叶……
16、杉树枝头的芽簇已经颇为肥壮,嫩嫩的,映着天色闪闪发亮,你说春天还会远吗?
17、我喜欢红叶似火的秋天,因为秋天可郊外野炊登山。秋天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讯,收获的喜悦挂在人们的脸上。我喜欢,我喜欢冷雨敲窗的秋天,因为秋雨是那么思绪万千。色彩斑斓的秋天给人们留下美好的梦想。
18、春天真是让人舒服的春天,春天的景色真美啊!
19、我喜欢满目苍翠的夏天,因为夏天可纵情泳池游泳。夏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他们是夏季里最快乐的天使。我喜欢,我喜欢狂风暴雨的夏天,因为夏雨是那么豪爽干脆。夏天的荷花给我们露出笑脸,夏天的荷叶向我们展示魅力。
20、果园里柿子熟了,挂在枝头,像一盏盏的小灯笼;石榴也熟了,你看他正张着嘴对我笑呢,笑得嘴都合不拢了,露出了他不整齐的牙。这就是秋姑娘送给我们的礼物呀!
21、空中没有一丝云,头顶上一轮烈日,没有一点风,一切树木都无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
22、我来到树林,啊!真冷啊!秋姑娘,既好玩又调皮,竟然把树叶揪下来玩。
23、凉爽的秋天来临了,早晨,大雾迷漫,整个天地像被一层银纱罩住了。
24、初夏的晚风,带着枣花和月季花的幽香,飘进这间简朴而舒适的客厅。
25、秋风与秋雨可能是这世上最完美的一对搭档。秋风吹着秋雨,秋雨伴着秋风。它们能让世上的一切反射出晶莹的光泽,反射出秋的高雅。也许它们能修剪出一幅美丽的秋的图画,看着它们的身影,我忍不住感慨到:秋风吹吹,秋雨飞飞;秋风爽爽,秋雨凉凉。
26、冬天,户外那粘满霜雪的柳树上尽是树挂,像是一根根银条悬挂在树上,格外壮观。
27、我喜欢姹紫嫣红的春天,因为春天可放飞理想风筝。春天给我们送来温暖的阳光,我们沐浴在金色的春天里。我喜欢,我喜欢绵绵细雨的春天,因为春雨是那么稀少珍贵。春天是那么生机勃勃,趣味盎然!
28、冬天,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地上扑的是雪,厚厚的,软软的;房上落的是雪,白皑皑的,又松又软;树上盖的是雪,积雪把树枝压弯了腰。太阳照在白雪山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关键词】训练;学生;写作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入手,教给学生采集积累的方法,鼓励他们多积累,夯实写作基础,让孩子们的作文妙笔生花。
1劳动
屠格涅夫说:“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永恒的源泉。”不熟悉社会生活,不懂得人生世相,很难把文章写好。所以,要想写好作文,非得深入生活不可。
我校地处农村,每学期组织大量的劳动实践活动:春天浇水、夏天拔草、秋天扫落叶、拾稻子、冬天铲雪、清洁区保洁、教室擦玻璃……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如:李小同学在《柿子园遭遇》中写道:……该我们组打扫清洁区了,秋婆婆好像故意捉弄我们,今天的树叶落得比往常多,不过看着这一个个黄橙橙的大柿子冲我们笑,心情舒服多了。突然一个熟透的大柿子像炸弹一样在我的头上炸开了花,同学们闻声一看立刻扔下笤帚笑得前仰后合的,也没有人管我的死活,我扔下笤帚蹲在地上哭了起来。唉!真惨……”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 在观察、发现、捕捉中充实头脑,从而写出感情真挚、触摸心灵的作文。
2 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
如:在年级拔河比赛后,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小作文。
丽丽同学在习作中写到:我们班虽然输了但却是第一,因为我班的胖子没有四班多所以输了。随着口号,我们的劲儿往一处使,所有的同学的手都磨红了,杜三和曹二由于站在前边,摩擦力大,手都磨出泡了,为了班集体的荣誉,同学们都尽力了,所以我觉得我班这种团结的精神是四班无法比拟的。这种朴实的话语不正是我们想要得吗?孩子们既在玩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又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产生写作灵感。
3 节日
充分利用节日实施感恩教育并及时捕捉写作的素材。
如:5月8日是母亲节,为了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体会到母亲的辛勤和伟大的事迹,结合品德与社会课进行教育。特意在母亲节的前一天开展“惊喜的礼物”主题班会,孩子中午替母亲刷一次碗,晚上为母亲洗一次脚。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全班学生不但每个人都能如期向同学们汇报,而且均能真实生动地叙写自己的整个“孝心活动”的行为心理过程。
我自己都为他们描述渲染的亲情所感动。每一位学生写的都极具个性,毫无雷同,即使是作文水平最不好的同学也能写得文通字顺,情真意切,令人刮目相看。字里行间表露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想法。由于是“真心话”,看起这样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王敏同学在《第一次给母亲洗脚》中这样写道:“妈妈的脚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光滑,脚后跟布满了裂痕,摸着粗糙的脚,哭了。从小到大,都是母亲照料我。我曾经想过要报答母亲,以为拿出母亲最满意的学习成绩,就是对她最好的报答。可是,我现在才发觉自己是那么不懂事,就在昨天还吵着和您要一件不该买的衣服。我感谢您的理解和包容。我爱我的您。我愿她永远健康快乐!”这次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又对他们进行了一次亲情教育。
4 摘抄本
摘抄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指导学生摘抄优美的词汇、句子、段落甚至抄写好的文章。如:1。词汇积累。描写心情的:兴奋、激动、高兴、自豪……。、2。好句子积累。3。事物积累。如描写植物的放在一类,描写人的放在一类。4。诗歌摘抄。并要把抄来的好句好段反复读熟,甚至背会,指导学生定期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比一比谁摘抄得多,背诵得多。还要求学生尽量在每篇中用些插图,可以根据内容插图,也可以按自己喜爱的去画。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阅读摘抄他人的成功之作,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便于学生的作文由“仿”走向“创”。通过积累,学生拥有了大量的“原材料”,再加上创作的欲望,何愁学生不写,没内容可写?
5 获得写作的素材
1灵活仿写
仿写是小学生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也是读写结合的常用形式。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佳作,引导学生模仿借鉴,就能很好地实现写作方法的渗透。如第五册中的一首诗歌《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抓住秋天大自然里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秋天。我让孩子们仿照着来写一首诗歌,用形象的描写来体现不同声音的特点。他们从中得到启示,发挥超乎我的想象,例:马新月同学写的《听听,秋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细雨抚黄菊,“刷刷”是百花道别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果树晃动身体,“咚咚”是催促收获的号角。一只只松鼠蹿上大树,摘下一堆饱满的松果,一片片稻谷展开笑脸,带来一段丰收的乐曲。听听,秋的声音,走进这芬芳的田野,你好好地去体味秋的芳香。训练和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读中促写
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语文园地”中都有“日积月累”专栏,其中“读读背背”中包括了名言警句、古诗、成语、对联、歇后语等等内容,重在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语言的积累,只需做到熟读成诵即可,但是,孩子们心里日积月累的似乎只是单独的好词好句,这样简单的教学总觉得资源浪费了。有的只会书写,不懂其意。有的理解意思,却不懂运用和创新。学生在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之间缺乏畅通的渠道,而小练笔则开辟了这一渠道。于是,在每次“日积月累”的熟读成诵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进行“写段”的小练笔。
首先,利用“读读背背“中的好词,进行词语。要求学生任选几个词语,写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例如第六册课本“语文园地一”中,有这些词语“旭日东升”、“夕阳西下”和“皓月当空”,刚好表示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可以让孩子分别利用这三个词,写某处景物在三种时候的变化。并且还可以利用剩余的其他描写景物的好词,比如:“喷薄欲出”、“群芳吐艳”、“郁郁葱葱”、“崇山峻岭”等等。有效地让孩子们在读读背背中进行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其次,以“读读背背”中的某些名言警句、古诗名句、对联、歇后语等为中心词或句,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话。例如第六册课本“语文园地三”中,学生根据自己平常生活依赖父母的缺点,举例写一小段体会,告诉大家要自强自立,因为“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适当地引用“读读背背”中的一些句子,可以使语段更具文采。这样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读读背背”的感知和理解的准确程度,又创造了运用好词佳句的训练机会。
3想象扩写
“补白”是学生对“空白”的再创造。我们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其中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没有直接写出文章的结果,让人意犹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和延伸的空间。例如《荷花》一课,第三自然段中的“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让学生想象在阳光下、在细雨中、在微风中……池中荷花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美呢?小青蛙、小蝌蚪,小蜻蜓和小蜜蜂看见了荷花的美,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补白”在教学中相对容易捕捉,通过适时地引导学生,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更进一步的理解,丰富文中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4课文续写
精美词语
黄昏、傍晚、夕暮、薄暮、夕阳、暮霭、暮色
夜幕笼罩、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日薄西山、落日余晖、炊烟四
起、掌灯时分、夕阳西下、时近黄昏
绝妙句子
1.俯瞰小镇的黄昏,宛如天河里坠落了一弯金色的月亮,亲吻着故乡的田园,从炊烟袅袅的村寨里,不时地传几声狗吠鸡鸣,仿佛是一个遥远、朦胧的梦。
2.黄昏,夕阳洒在河水上的光,像是许多金针银线,随着水波晃动着。
3.暮色已经模糊起来了,堆满着晚霞的天空,也渐渐平淡下来,没了色彩。
4.夕阳慢慢地坠下山去了,满天红霞,好似天女撒下一件红衣裳。
5.傍晚的天空并不阴暗,而是有一种明丽的蓝色,群山在夕阳的照射下,染上了一层薄薄的红晕。
6.黄昏,一弯新月悄悄升起,在它的周围,还有几颗星星发出微弱的光亮。
7.黄昏是美丽的,晚霞如同一片赤红的落叶坠到铺着黄尘的地上,斜阳之下的山冈变成了暗紫色,好像云海之中的礁石。
8.正是秋天的黄昏,屋角上黄色的夕阳,照在草园里一堆堆的落叶上,下面的蟋蟀唧唧唧唧时断时续地叫着。
9.正是夕阳西下时分,远处山峦披上了晚霞的彩衣,那天边,牛乳般洁白的云朵,也变得火带一般鲜红。
10.黄昏时,各色各样的灯光给这座城市点缀了一个美丽的夜晚,简直有点儿像神话中的玻璃世界一样,晶亮,透明。
11.昏暗的暮霭,渐渐低压下来,天地缝合了,无边无际的麦田由碧绿变成了湛蓝和暗灰。
12.暮色降临了,蟋蟀开始在村道旁的竹丛中细声吟唱,青蛙在水田中无休止地大鼓似的鸣叫着。
精彩语段
1.夕阳西下,学校沐浴在余晖的彩霞中,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在校园内漫步,晚风徐徐送来一阵阵花草的清香,使人心旷神怡,更觉夕阳无限好。
2.傍晚,晚霞烧红了天空。海边沙滩上人来人往。人们有的在游泳,有的在捡贝壳,有的在嬉戏,欢声笑语像海浪一样一阵高过一阵。清凉的海水洗去了人们一身疲劳,一身炎热,使人感到轻松爽快。
3.傍晚,太阳收敛起刺眼的光芒,变成一个金灿灿的光盘。那万里无云的天空,蓝蓝的,像一个明净的天湖。慢慢地,颜色越来越浓,像是湖水在不断加深。远处巍峨的山峦,在夕阳映照下,涂上了一层金黄色,显得格外瑰丽。过了一会儿,太阳笑红了圆脸,亲着山峦的头,向大地、天空喷出了红彤彤的圆脸,这就是美丽的晚霞。太阳显示了自己的美容,快活地一跳,消失在西山背后了。
4.黄昏已经谢去,夜幕早已铺开。高高的法国梧桐,被刺眼的白色路灯照亮。在黑色的夜空里镶了一圈又一圈攫绿,有时被拂过的夜风飘动,发出轻轻的沙沙声,只那么一阵,就消失在无限的宁静之中。
关键词:起步作文;语文教学;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42-02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如“无水之源”,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觉自发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因此,我在揭示每次的习作题目前,总是以有趣的谜语、动人的故事、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教学《习作2》“我的自画像”时,我先声情并茂地描述了本班一位学生的特征,让同学们猜是谁,大家的兴趣一下就来了,纷纷举起了手,我趁机出示本次习作要求,给自己画张像。如果大家根据你的描述猜出是谁,那就说明你的习作成功了。接着,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外貌,再想想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写下来。要求不出现自己的名字,写好后交给老师。老师念,学生猜,结果大多数学生写的都能被猜中是谁。这时,我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对于那些学生猜不出的作品,仍要鼓励,师生一起共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作文的畏惧情绪。
二、指导观察,积累素材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的文章才能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或从上到下,或从远及近,或由表及里,或先人后景。例如,写一处秋景时,我先组织学生有目的的参观校园。虽然校园是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但让他们直接说出有什么特点,还是无从说起。因此,我带领学生有顺序的观察,重点指导观察校园的花坛。从花园的位置、形状,花园里花的种类、姿态、颜色、气味及自己的感受等方面边观察边指导,教给观察方法,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细致观察的习惯。除此之外,我还利用课间走入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交流生活见闻。并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观察能力。如指导《记一次活动》时,由于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少,来不及开展什么活动就上课了。针对这实际,我先不急于让学生写,而是花一些时间与学生一起开展体育比赛、游戏、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有了亲身经历,学生就乐于表达活动中的真情实感了。通过以上训练,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写起作文就有内容可写了。
三、学习例文,由仿到写
苏教版教材每次习作都安排有例文,例文起着指导学生写作的任务。例文都用的是孩子的语气,写得是孩子的生活,抒发的是孩子的感情,篇幅短小,格调清新,使学生读了倍感亲切。作文起步,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在指导学生放的过程中,抓住例文的特点仿写。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读懂例文,明白例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把学例文落到实处,使例文起到范例作用。如:《习作6》写一种自己喜爱的文具,教学时先用猜谜语的形式出示几种文具的名称,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读懂例文。学生通过自读思考,分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点拨,明白小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铅笔刨刀的形状、结构、颜色等特点和它的用途,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手法进行自我介绍,语言生动形象。通过例文学习,学生明白了写好一个物体就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特点,介绍清楚它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同时要运用适当的叙述手法。接着,让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一种文具,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说说它的特点和用途,教师相继出示一些词语供学生借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表达。可采取自由练说,小组交流,相互补充,代表发言,师生共评等方式练习口述。最后起草作文,修改誊写。
四、读写结合,读中学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人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因此,语文教材中的几十篇范文,是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好材料。这些范文可是学生习作的好例子,要抓住这些例子的一些契合点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将范文中生动的词语,典范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采用了总分的写法描写原野的热闹非凡。为了让学生学会这种自然的总分写法,我就让学生以“田野里好一派丰收的景象”为开头写一段话,描写自己眼中的秋天丰收的景象,巩固内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再如,学了《三袋麦子》,让学生续编故事。学了《石榴》一文,让学生学习从外到内,由视觉到味觉的方法写一种水果,可用上文中的一些词语。这样读写结合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内化课堂知识,发展语言,还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五、注重讲评,激励为主
关键词:写作;读写;观察;批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目前小学生而言,有部分学生希望自己写好作文,获得老师的赞许。然而,有部分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每每提到作文,愁眉不展,握着的笔似乎有千斤重。为把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起来,形成一种良好写作习惯。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读写结合,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确,引导学生多读几本好书,多背几篇好的文章,多记几段佳句名言,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积累,免得写作时无话可说,语言枯燥。唐代大诗人杜甫为我们读书留下了千古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把读书权交给学生,上课组织他们读,课后引导他们读,让学生在书籍的宝库中尽情地徜徉、玩味,同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把好词、句、段记录到采蜜本上,积累好的词句,丰富词汇。
在此基础上首先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尽量把积累的词句灵活运用到写作中去。当然,许多学生都有写好日记的愿望,但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恒心,半途而废而不持之以恒,针对这种现象,我每天早读课时,面批学生日记,在优美的词、句子下划线或圈点,或在句后写上“妙”。其次课内外常练笔,课上选好的片断,让学生拟提纲,列标题;画出好词、好句。好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造句练习,并注意片断的写作方法。课外,针对某一体裁或强化学生习作的某一方面的能力进行单项训练。如教完《小镇的早晨》后,让学生学会“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写《我们的校园》。如教完《未来的房屋》后,布置学生写想象作文《20年后的聚会》、《30年后的一天》、《未来的学校》等。这样大大拓宽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的浓厚兴趣。
二、留心观察,引发兴趣
俗话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留心周围的事物是学生写好习作的前提,有学生向我实话实说,天天写日记,没有写作材料。我们都知道,材料是习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文章主题的支柱,没有材料的文章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有的学生的习作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淡而寡味,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究其基本原因,主要是缺乏生活素材,如何让学生去寻找写作的素材,我让学生注意留心周围的生活,注意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首先走出狭小的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上去捕捉自己所需的写作素材,对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教给一定的观察方法,适当点拨观察时所见、所闻、所感,让学生对观察感到有兴趣。
如刚开学时,每逢上学时或放学时,学校门口的摩托车、自行车、公交车、小轿车,大人、小孩把放学的路线堵得水泄不通,尤其是放学时低年级学生本来排得好好的队伍,还没到规定的地方散开,早被一些家长拉乱……我让学生留心观察此场面,要求他们特别注意家长接孩子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在交流时让学生谈谈看到情形后的感想。学生兴致浓厚、畅所欲言,有一学生说:“中午,散学铃响后,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井然有序地离开学校,可刚到门口就乱了,而且家长们的大呼小叫声声入耳。其中一位六年级同学的家长的喊声让人肉麻‘乖乖,妈妈在这儿,快坐车’,我听了,真想对大人们说……”学生们滔滔不绝,于是我相机启发“能不能给今天的日记加上一个题目?”“能。”学生异口同声,什么《大人们,我想对您们说》、《大人们,请让出一条路来》、《让我们自己走吧》……他们的想象多么丰富啊!
一次,我让学生星期天回去写《我爱秋天》,让学生用慧眼去观察金秋,用自己的感受去描写、赞美秋天。绝大多数都侧重于歌颂秋天的景色迷人,有的写秋收的醉人。其中有一学生别具一格,独巨匠心,他想象了这样一则材料:这一天,邻居大叔从城里购来一台新宝马收割机,第一天下地收割,全村好不热闹,大家都来观看新“宝马”收割的情景,邻居爷爷、奶奶乐得合不扰嘴。小学生从中感受到农业现代化给农民带来的欢乐,他认为这是最值得歌颂的“金秋”。这样的习作立意,充满时代气息,妙不可言。学生对观察引起了兴趣,就不愁写不好习作,更不会做“无米之炊”了。
三、分类批改,培养兴趣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方法多样,分类批改也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材解读]《四季的美》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作品,是《枕草子》(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第一卷的第一段容,文中的艺术感受方式和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日本文化特色。作者用细笔触再现视觉形象,表达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写作写景散文的方法,有了一定分析、欣赏写景散文的能力,但许多学生运用起来不一定准确、灵活;虽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粗读和初读上,思维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补充本课容,借助本课学习使学生达到理解和写作写景散文的能力。故学习本课重在激发学生的形象思,激发想象力,发展个性。
[达成目标]学习、鉴赏作者用细腻笔法再现视觉形象,表达真切感受的写法;使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审美体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并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美、感悟关。
[重、难点]重点:把生活体验与阅读结合起来,感受细腻的散文笔法,进而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挖掘文中深意。
[教学准备]教师结合文章容设计制作课件;学生课前收集与四季有关的好词佳句或音乐。
[课时]一课时。
[纪实]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
生: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从头到尾都给人以希望的感觉,小草钻出,花苞待放,都给人以蓬勃向上的美。
生:我喜欢夏天。可以在夏天做各种运动。夏天里还有鸟叫虫鸣。
生:我喜欢冬天。虽然冬天给人的感觉是万物凋零,但冬天有一种特别的美。冰清玉洁的美,圣洁的美。
师:春天给人以生机,夏天给人以热情,秋天给人以丰盈,冬天给人以沉静。作家们以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色彩缤纷的四季。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徜徉在四季的美景中,你们愿意吗?(板书课题。)
生:愿意。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四季的美》吧!(屏幕展示原文,教师配乐诵读。)
师:不知能否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我请同学们看屏幕继续欣赏。在读课文时找到最喜欢的句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声朗读,一会儿展示给大家,好不好?(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生:我最喜欢夏季文中呈现出的固态美,画面中又呈现出萤火虫泛着微微的光,由静态的美中又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师:一种动静结合的美,
生:我最喜欢春天这一段,它通过云彩色彩流动的变换来表现春天的气象。我最喜欢的句子是:“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生:我喜欢夏天这一段,尤其最后两句。在漆黑的夜晚,一两只萤火虫飞舞会给人一种诗意美。
师:富有诗情画意的美。
生:我也喜欢最后一段的后两句,看到雪就会想到和小伙伴们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
师:我们曾经历过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日的黄昏,冬季的早晨,但我们很少像作者那样,用细腻的笔法传达真切的感受。怎样才能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对话呢?这节课我们采用体验式学习,变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录像师,用文字模拟录像并制作脚本,看屏幕上的要求:(屏幕出现要求,如下:
1,陈述人用填空方式陈述成果:根据这一段对____的描写,我们按____的顺序,抓住了它们的____特点加以录制,为使这个特点更加突出,并真实地再现作者当初感受,我们还加入了____以使这种感觉更真切,引起共鸣;也可结合板书陈述。
2,描绘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述,再现他们带有鲜明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3,在描述的同时,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把设计好的思路写在黑板上。
4,其他同学聆听并对其进行质疑或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以激发每一位同学思考及参与合作的意识。)
师:我们在体验学习时,自由组合成春、夏、秋、冬四组,每组合理分工,制作脚本,体验开始。(学生自由组合、分工、讨论。)
师:各组基本完成,先请各位同学在组内演习,组内指导完善,执笔人请上讲台,展示板书。(学生展示、讨论,各组执笔人板书。)
师:那我们按四季的顺序来,有请春季这一组。
生:这一段通过春天黎明的描写,通过“泛、染、飘”三个动词体现它变化的动态美,通过颜色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推移,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下面我们采用配乐的形式来体现春之黎明的美,下面有请××同学用文字摄制壮美的黎明。(掌声。)
生:天与海深蓝一片,波涛滚滚。这时天边冒出红色的尖,渐渐地泛白,黎明即将到来,突然红光跳出了海面,云红了,海也红了,大海不安起来,荡漾着。(口技:风声。)这时一个火球缓缓升起,海面红了,太阳升起来了。整个天、整个海都红遍了。(描述人说的同时。《春之声》音乐声起。)
师:让我感受到了春天黎明的壮美。现在有请夏天一组。
生:本段通过对夏天夜晚的描写,写出了萤火虫翩翩起舞的景色最美。下面请××同学详细介绍。
生:一个漆黑的夜晚,镜头慢慢转向天空那几颗泛着点点微黄的星光,给人以高远与深邃的感觉。镜头再由空中转到陆地,十分宁静的夜晚出现了几只萤火虫,使安静的夜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色彩。
生:这时晴朗的夜下起了微微细雨,伴着沙沙的细雨几只萤火虫打着它特有的小灯笼飞来了,微微的黄光在细雨中越发朦胧了,这时让观众在视觉上体验到一种迷人的气息。夏天这一段为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美,一是静态的美,一是动态的美,萤火虫的设计是点缀夏天色彩最富有特色的一笔。
师:描写得很具体。好,现在有请秋天一组。
生:在秋天的黄昏这一节中,以时间的顺序写夕阳映照西山与夕阳西沉两幅画面,夕阳映照西山是以视觉效果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归鸦和大雁的感动,夕阳西沉是以听觉效果为主要内容,风声与雨声使人心旷神怡。
生:(配乐萨克斯曲《回家》)镜头中出现夕阳快要落山的情景,此时梦幻式的虚光中依稀可见人们急匆匆回家的身影,乌鸦嘴里叼着小虫快速地扇动翅膀飞回窝里,等候许久的小乌鸦看见后快活地叫着、喊着,不停地扇动着稚嫩的翅膀。镜头慢慢转到空中,天幕中出现黑点,渐渐近了,原来是一列大雁,他们时时变换队列。队形虽是不断地变换,但无一只掉队。渐渐地大雁飞出了镜头,此时镜头只有日落山头,绯红渐渐隐退,深蓝已悄然来临,一阵秋风吹过,掀起落叶,仔细听落叶沙沙声中伴着蝉鸣、蛙叫,此时镜头由远及近,最终聚焦在黄绿相间的叶子上的蝉。
师:好,有请冬天一组。
生:冬天最美是早晨,从视觉的角度以动静结合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清晨到正午不同的美丽景色,写出了雪的静、白、美,下面请××同学做详细描述。
生:本段主要抓住冬天的晶莹剔透与洁白的特点。首先全镜头点染冬季的早晨,在一座小山上有一座小木屋,被环抱在黑青的松树中,还有皑皑白雪。天上飘着轻雪,松树的尖已被染白。镜头转移到空中,树顶上的太阳似乎很吝啬,只有些许的光,镜头回至地面,这时一个女子手捧着暖和的炭火从屋里走了出来,穿过廊下,抬头望着天,看着无数的小雪花如同水晶一般纷然落下。镜头中出现远处的山、冰雪、天空。阳光折射出雪的晶莹,山的朦胧,天的洁净。镜头对头顶的正午太阳进行特写,再转至炭火盆,盆中只剩下少许的炭火和白灰,以及淡淡的炭火的烟徐徐升向天空,以动写静,满溢着冬的充盈。
师:四组已展示完成果,现在请所有的同学,对其板书、陈述、描述解说进行质疑、点评,可欣赏、可建议。
生:我认为(春天组)本组跟其他组比,我们所描述的是散文片段,摄影的专业知识少,或者没有,更没有具体的做法。
师:少了具体如何去做,只描绘美景,缺少必要的文字――摄影的术语。
生:冬天这组在录制中加入了人的活动,使景色有了灵气。
师: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才使景色更加美丽。
生:正如你们所说夏天是热情洋溢的季节,萤火虫是点睛之笔,为什么不着重介绍萤光,以及它是如何运动的,它是怎样突出夏天晴朗的漆黑的夜和雨夜的特点的?
师:应抓住哪个词语?
生:“迷人。”
师:我们在用文字录制的过程当中,应着重注意什么?
生:应抓住能体现事物或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加以录制。
师:同时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请继续谈。
生:冬天这组表述得很好。他们设计了一个小木屋,让我们有家的感觉。
师:大家都很有见解,各组的录制在遵循作者原有创作的基础上,都有合理的想象与创新,同学们的评价又都有独到的见解,但有没有对板书提出好的建议呢?
生:我质疑的是冬天这组的板书,从书中并没有看出有夜晚的描写,我认为不应写上。
师:为什么?
生:因为板书应遵循作者的意愿,与文章保持一致,所以读者的想象以不出现在板书中为妙。
师:各组整体的活动设计有条理。在学习过程中,春天这组抓住动词及时间的推移体现出日出的动态美和色彩的变化。夏天这组注意了文中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秋天这组注重了作者原有的描述,并抓住“感人”一词进行大胆想象创新,冬天这组注重抓住雪的特点加以描绘设计,以突出作者细腻的感受。从中我们应学习哪些写作方法呢?
生:描写景色的形、色、声、味。
生:用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写景。
生:写景要细致地观察。
师:我们在体验中学到许多方法,不过我还想提一点我个人的看法:秋天一组围绕“感动”加以录制,通过乌鸦哺育幼仔来体现感人的亲情,通过大雁队形的变换来体现感动,但这种感动到底是什么呢?首先想一想大雁为什么不断变换队形?
生:不掉队。
师:那头雁为什么不断地变换位置?
生:轮流休息。
师:这是我们常说的一种精神――
生:团结、合作。
师:对,是团结合作的精神,更是一种关爱。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这种精神,需要我们去体味。
师: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广阔的天地,去感受四季的美吧!(大屏幕展示习题:
用课内外的好词、好句、好段来描绘四季,或谈对四季的感受;
还有哪些事物可以展示四季的美丽?你能在本篇的启示下回忆一下吗?)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用三言两语来进行创意写作。(几分钟后)请同学们展示成果。
生:冬之美在于白雪的不凡。清晨时分,雪纷扬落下,白雪抚慰大地。无需回报,无需等待,无需规则。雪似乎从开天地以来,一直是没有时间感的,最后一个到来,片片白衣飘然而至,不在乎自己旅程是否漫长,只在乎旅程是否美丽。
师:写得很美,认真观察,抓住了特征。同学们已接受了新的知识,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在这一节课中你一定有许多收获吧! [大屏幕出示以下问题: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可以从知识、学法、态度、情感等方面反思、总结。)]
生:语文原来也很有趣。
生:用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写景。
生:我想起了一首歌《四季歌》。(学生唱。)
师:这节课,我们散步在充满温情的精神家园中,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草的勃发,花的竟放,风的煦暖,雨的轻细;仿佛听到了蜂蝶的嗡,流水的叮咚。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语文的生活中,走进生活的语文天地中,尽情地遨游吧!
[反思]这节课使我真正理解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也终于明白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既有义务去深入挖掘教材,开发拓展教学资源,又有责任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意识,使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角色体验式学习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特点。它打破了单纯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限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指导写作,服务于写作,写作又实践阅读、再现阅读。
[评析]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文本的自主探究和个性化见解的自由表达是本堂课的亮点。教师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教材内涵,以《四季的美》为凭借,实现了对写景散文的阅读教学和对生活体验进行独特感受的有效整合,同时检验了学生是否能将“吞进去”的知识进行“倒嚼谷”式的反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儿真美
【教学目标】
1.能用一定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2.学会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按一定顺序、运用比喻、先总述后分述等写作手法把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写清楚,写具体。
3.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4.能自己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和同学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教学重点】抓住这个地方的风景怎么优美,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把景物写具体;能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通过一些表达方法把这个地方的景物或变化写清楚,写具体,能恰当的运用修辞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欣赏图文,导入新课
1.课件一: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极为雄伟的防御建筑工程。它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其中横贯我国北方的长城规模更为宏大,东西相距长达一万余里,因此,被称之为万里长城。它好像一条长龙,翻阅巍巍的群山,穿过茫茫的草原,跨越法瀚的沙漠,奔入苍茫的大海。由于万里长城气势的雄伟,工程的艰巨,历史的悠久,不仅在我国古代建筑工程中少有,即是在世界上也属罕见,因此,它早已被列为世界的一人奇迹了。
(1)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独立欣赏图片,阅读资料。
(2)小组交流,畅谈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段简短的话围绕“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极为雄伟的防御建筑工程。”一句,介绍了长城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世界罕见。
2.课件二:一进入黄山风景区,那第四绝“奇松”便来迎接我们。只见迎客松枝干有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叶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迎接旅行者的到来;陪客松则生机勃勃,似乎在陪同游客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而送客松枝干蟠曲,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同游人依依不舍地告别,真是太奇了!
(2)
(3)
(4)
(1)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独立欣赏图片,阅读资料。
(2)小组交流,畅谈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段简短的话围绕“一进入黄山风景区,那第四绝‘奇松’便来迎接我们。”一句,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迎客松和送客松。
2.课件三:大海是那样的辽阔,一眼望不到边际;大海是那样的宽阔,拥抱了那么多的游人。我张开双臂,扑向了美丽蔚蓝的大海,顿时觉得心胸开阔。大海啊,你平静如镜,你又汹涌澎湃。那湛蓝的海面上随着微波泛起点点银光。我久久地站在海边,听着大海的声音,它在为我喧腾。这一切是那样的甜美。这时,我轻轻张开双臂,去拥抱大海。突然,我发现,在这甜美之中还蕴涵着几分苦涩。噢,原来是盐,那一粒粒的盐啊,是大海的结晶。
(1)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独立欣赏图片,阅读资料。
(2)小组交流,畅谈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段简短的话抓住大海的主要特点进行介绍。
3.总结交流:通过阅读我们了解了雄伟壮观的长城;世人瞩目的天安门广场;广阔无边的大海;闻名遐迩的黄山……在我们的家乡、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景色优美的地方。这节习作课的主题就是:这儿真美(板书:这儿真美)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有顺序观察的能力,为写作中按一定的顺序有层次的写话作好铺垫。】
二、了解习作内容。
1.课件出示秋景图,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介绍一下图上的内容。
2.导入课题:公园、果园、田野,小河……我们周围有许多美丽的地方,你发现了吗?让我们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吧!
3.引导学生说出我们的身边景色优美的地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能说出为什么喜欢?
三、审题指导。
1.学生自由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2.小组交流,说说本次习作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儿真美”要求我们仔细观察周围的美景,把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来,借此烘托出人物的心情。这个地方可以是公园、田野、果园、小河等,写的时候要写清楚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抓住特点,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5)
(6)
(7)
本次习作的重点是写一处景物,要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四、思路导航。
1.小组交流:如何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呢?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要想让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就要发现美的眼睛去仔细的去观察,选材时注意抓住美景的特点,围绕一个意思去写。(板书: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3.范例分析一。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1)自由阅读,思考:这段话是围绕什么意思来写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段话围绕“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这一意思进行细致描写。
4.范例分析二。
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1)自由阅读,思考:这段话是围绕什么意思来写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段话围绕“小城的公园更美”这一意思进行细致描写。
5.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介绍我们周围的景物,表现出“这儿真美”?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例如:我们写操场后面的小花园,可以抓住“小花园真美”这一特点,按照从远到近、从近到远或移步换景的顺序来写,写的时候展开丰富的想象,适当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设计意图: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是中低年级习作起步的基本要求,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想象、积累比较,让孩子体会到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五、技法点拨。
1.
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1)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
(2)本单元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8)
(9)
(10)
(11)
(12)
(13)
(14)
(15)
①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②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③教师评议并小结。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作者就抓住鱼的各种样子,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来说明“鱼好看极了”。《海滨小城》作者围绕“小城的街道也很美”写了看到的“沥青大路”,听到的“咯吱咯吱的声音”,感觉到“好像踩在沙滩上”。由上可知,敏锐的观察,绘声绘色的描绘才能突出景物的特点,因此,观察和感受美景时还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的感觉,有动有静的写景,才能让人读来身临其境。(板书: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懂得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同样的风景,观察的时间不同,角度不同,看到的风景也不同,比如,同是山,有的是山景为主,有的以奇石闻名,有的借江湖增光,描写的时候就应当抓住这些不同的特点,写出景物的独特之美。】
2.
注重积累,把握顺序。
(1)在细致观察,展开想象,合理运用修辞的基础之外,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吗?(我们还要注重积累,精心排序,才能生动而有条不紊地表达。)
(2)本单元课文中,作者是怎样精心排序,生动而有条不紊地进行表达的?
①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②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③教师评议并小结。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按照“海水—海底—海岛”方位变化顺序写出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美丽的小兴安岭》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我们写景时还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由静到动等顺序观察。(板书:注重积累,把握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懂得景物描写一定要有顺序,有了顺序文章才有条理。因此观察时要认真,不能东看一眼,西瞧一下,必须按一定的顺序,或从上至下,或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也可以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注意动静结合。】
3.展开想象,运用修辞。
(1)如何让文章写得细致传神?(文章写得细致传神还要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合理运用修辞。)
(2)如何细致观察呢?
①用舌头尝。用舌头尝一尝水果、食品等滋味,能分辨出酸甜苦辣的味道。
②用手摸感觉。用手摸一摸,用触觉感受事物的性状如何。
③用口问。在观察事物中,要边观察边问,有时要追根求源,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才能获取知识,积累写作素材。
④用脑子想。要勤思善想,把观察到的事物、景物,进行分析、联想、推测……这样就能把事物写透彻,写生动逼真。
(16)
(18)
(3)本单元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合理运用修辞的?
①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②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③教师评议并小结。
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作者写了太阳时用了一个比喻句“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这句话把阳光比作利剑,写出了阳光穿过树梢,驱散浓雾照在草地上的样子。“利剑”一样的太阳光写出了夏天阳光的耀眼,运用了比喻句后,句子显得更加具体、形象。因此,我们在习作时要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把文章写得更加生动、形象。(板书:展开想象,运用修辞)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懂得写景的时候,如果只描写景物的外在特征是不够的,还要写出景物的内在特征。而内在特征有时难以描绘,则需要借助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同时还需要运用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这样,文章才会有光彩,才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六、佳作引路。
1.出示范文。
美丽的校园
我们的学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春天,天气清新明朗,校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花坛里的小草探出小脑袋,嫩绿嫩绿的。远看,一个个花坛就像披着一件件浅绿色的外衣。花盆里的花儿,不甘落后,赶集似的聚拢来。蝴蝶在盛开的花丛中翩翩起舞,舞姿轻盈、优美。一棵棵粗壮的大树挺立在校园四周,
它们抽枝吐叶,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好像在说:“同学们,一年之计在于春,得努力了呀!”
夏天,树木郁郁葱葱,绿树成荫。同学们在树荫下读书、休息、做游戏,
清凉极了。听,校园里传来了一阵又一阵的欢声笑语,整个校园生机盎然。
秋天,花坛里的开得正旺,一朵朵花儿形态各异,
五颜六色,把校园打扮得更加美丽。树上的叶子有的黄了,一阵秋风吹来,一片片黄叶就像一只只黄蝴蝶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舞。同学们追逐着落叶,笑啊,跳啊……
多么活泼,多么可爱啊!
冬天,风呼呼地刮着。四季常绿的松树、柏树依然傲然挺立。梅花、水仙花灿烂地开放着,似乎在告诉我们:
冬天来了,春天就快到了!
我们的校园一年四季都很美,能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我们感到无比幸福!
2.学生自由朗读范文。
3.小组交流。
(1)范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
(2)为了使文章写得细致传神,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合理运用了哪些修辞
?
4.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
(1)开篇点题,说明“
我们”
的学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2)结尾用“我们的校园一年四季都很美”来总结全文,
首尾呼应,篇末点题。
(3)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二自然段采用的是“中心句在段首”的构段方法,
通过小草、花儿、蝴蝶、大树、小鸟等表现出“校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如:
花坛里的小草探出小脑袋,嫩绿嫩绿的。(拟人)
远看,一个个花坛就像披着一件件浅绿色的外衣。(比喻)
花盆里的花儿,不甘落后,赶集似的聚拢来。(拟人)
蝴蝶在盛开的花丛中翩翩起舞,舞姿轻盈、优美。(拟人)
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好像在说:“同学们,一年之计在于春,得努力了呀!”
(拟人)
春天,天气清新明朗,校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心句)
(4)总评:作者按照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围绕校园很“美丽”这一特点来写作,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作者能留心观察自己的学校并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作。文中还能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值得我们学习。
5.总结交流:通过比较,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个地方的景物写清楚,写具体?(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注重积累,把握顺序;展开想象,运用修辞。)
七、学生习作。
1.明确习作要求:写的时候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
如: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
秋天的树林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一到池塘边,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一段话的开头空两格。
3.写好后自己读一读,改正错别字。
六、品读欣赏。
1.小组同学互读互听,欣赏别人介绍的美景。
2.小组推荐优秀习作,小作者读习作,其他学生认真聆听,欣赏美景。
七、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誊抄在作文本上。
【设计意图:写作后,再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习作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发现的美景。】
板书设计:
这儿真美
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注重积累,把握顺序
展开想象,运用修辞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交流,启发学生发现身边有许多美丽迷人的风景奇观、名胜古迹,使学生明白在一次小小的作文中不可能一个一个去介绍,引导学生在习作前先选择印象最深的或感情最深的一处景物,这就解决了习作“写什么”的问题。通过课文片段的分析,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写景的顺序有观察顺序,如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由外到内等,还有时间顺序,在习作前要确定自己的描写顺序。
【关键词】小学;作文;兴趣;语言;积累;练笔;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097-02
小学中年级学生刚刚学写作文,从低年级的写话过渡到中年级的写作文,学生首先从心理上难以适应,其次很多学生学习能力跟不上,也就出现了“写作文难”这一问题。笔者从以下4个方面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畏难情绪,有效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作文习作水平。
一、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乘兴而上
1. 激发兴趣是前提
中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写作难度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还没开始写作文就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有的学生成为写作文“困难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有效的心理成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写作文的潜能显得更为重要。
2. 树立信心是基础
要激发写作兴趣,就要帮助学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让学生感到写作文不是难事。为此,教师必须事先做好充足准备,目的就是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学生由原来害怕写作文到最后慢慢喜爱写作文。
例如,在教学秋天这篇作文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秋天的图片、视频,如果条件允许,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在金秋时节走进大自然,深入地体悟大自然秋景的迷人。如此一来,学生在写作文时不至于无话可写。另外,教学我的自画像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照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外貌,这无疑让学生对写作文有了一定的兴趣,并有信心写好作文。通过这两次作文教学,学生写作的兴趣明显被激发,在作文课上乐于写作并分享。
二、注重语言积累,让学生拾级而上
1. 阅读,积累好词佳句
如果把写好作文仅仅寄托在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上,那离写好作文还有一段距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平时没有注重语言的积累,那到真正写作时只会“无米下锅”。积累要从平时点滴做起,平时一定要多阅读一些美文并适当做一些摘抄、写写读后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安排及本班学生的情况,适当地安排时间让学生与书本进行亲密“交流”,但这种“交流”并不是随意性的,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阅读提出适当要求。首先,教师提醒每个学生要准备一本笔记本,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边读书边做记号,并适当把书中的好词好句记在本子上,定期读一读;最后,教师可以指定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长此以往,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会得到升华,作文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2. 观察,积累生活经验
语言的积累,不仅要多阅读一些优秀的书籍,更要细心观察生活。写作的素材往往源于生活,需要学生细心地观察生活,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内容才能充实。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安排学生对动物、自然景物以及人物的动作、对话、外貌等方面的写作训练,让他们从中获得丰富而鲜明的形象。除此以外,还要教会学生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借此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精确性。如在描写小动物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心中有一个总的印象,紧接着要求学生再细致地观察小动物具体的某一方面,这样写出的文章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三、勤于练笔,让学生循序而上
1. 分层次教学
“勤写笔下生花。”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按照教学安排,中年级语文作文教学每学期仅需完成书中为数不多的作文训练,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学生把这几次作文当成必须完成的任务,写作也就失去了原有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教学,对于作文学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增加一些练笔,这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体现。
2. 抓契机练笔
为了增加学生对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加强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就地取材、一箭双雕的“小练笔”,把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精彩段落,仿一仿。在教学《东方之珠》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倒数第二段,让学生学会“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动情之处,抒一抒。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抒一抒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课文插图,写一写。在习作3中的看图作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悬念结尾。续一续,这在《三袋麦子》这一课体现得尤为突出,学生可以编写童话故事,又过了几年以后,小猪、小猴、小牛又会有哪些变化呢?在这样巧妙的练笔训练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在学生生活中的各种写作契机,值得教师关注,如学校召开的运动会等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让学生勤于动笔,写下自己的活动体会,这样的写作形式更加乐于被学生所接受,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很有帮助。
四、发挥评价作用,让学生随评而上
作文水平的提高不单要对写作充满热情,也要不断地修改,就好像打磨一件兵器,无论铸造兵器的材料多么优良,如果没有日后的精雕细琢,那只能被戏称为“半成品”。作文的批改一般可以分为自评、互评、师评3种。
1.自我评价是提高
自评最重要,但也最容易被忽视。一方面,部分老师认为中年级学生不具备批改作文的能力,让他们批改作文是浪费时间,其实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需要老师用自己的智慧不断挖掘;另一方面,学生往往认为作文写好之后就大功告成了,甚至有学生沾沾自喜,殊不知“文章不厌百回改”。根据现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大部分学生已经可以自己评改作文,如修改错字、错标点和病句,学生在一次次自我批改中,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同学互评是保证
自评后的互评也不可或缺。在学生互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认真“寻宝”,学会取长补短,并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第二,要细心“挑刺”,挑出被批改作文的不足之处,努力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案,帮助被批改者作文能力的提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学会分层次,把优等生和差等生互换,这样更利于互批这一环节的顺利展开。
3. 教师评价是升华
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批改,主要看学生文章的整篇构段并进行纵向比较,学生是否比前几次的作文有进步。评改时注重两个方面:第一,评价的语言要以激励为主,不仅评文,也要评人,对作文慢的就求“快”,对性格急的就求“稳”,对懒于观察的就求“勤”,对敢于创新的就求“准”,等等。第二,放大亮点。中年级学生第初次接触作文,难免存在各种问题,教师要学会用“放大镜”发现学生写作文中的亮点,如“你的字真漂亮”“你的作文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你的作文条理很清晰”……这一些看似简单的鼓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总之,作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努力,这其中需要学生乐于写作文,有信心写好作文,在平日里要多读书,多积累,作文完成后,要不断修改。
参考文献:
[1] 徐静.把作文的批改权还给学生[J].考试周刊,20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