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4 17:32: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学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最为著名的黎族本土音乐学者的代表王文华先生,为了黎族本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以王文华的求学之路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其坎坷的音乐学习经历,分析当前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的断层问题,并给出一些培养建议。 【关键词】王文华;求学之路;黎族;本土音乐;学者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03-01一、王文华求学之路(一)王文华简介。王文华,1944年出生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介村,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音乐家。王文华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同时兼任海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王文华先生深入研究了黎族音乐典型特征,对海南黎族本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文华著有《黎族音乐史》《黎族乐器集锦》等书籍,先后发表了《黎族竹管乐器――利咧》《黎族民歌特征》等大量的关于黎族本土音乐的论文,其先进事迹被《中国人物志》等文献所收录,并于1994年被评为海南省先进文化工作者,此后一直在琼州大学音乐系做兼职教师。(二)王文华求学之路。王文华先生求学之路充满坎坷,无论是孩提时代的学习,还是后来在歌舞剧团的实践学习过程,以及中年时代的大学教育,王文华先生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学习之路。王文华先生6岁时,跟随王亚华(当地的音乐教师)学习黎族本土乐器演奏,13岁时考入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剧团,又师从潘家修以及韩应畴,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乐理知识,通过不断的实践锻炼,年少的王文华还学习了其他地区的黎族方言,并于1957年至1962年这几年中,先后在莫斯科、越南以及赫尔辛基进行演出并屡次获奖。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王文华先生先后于1959年到广州音乐学院进行学习,1961年到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学习(师从著名三弦演奏家李乙)。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王文华先生的音乐素养逐步的提升,尤其是在1985年,年过40岁的王文华仍然参加了85届中国函授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学习,同时,王文华又于1990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进修班学习并结业。二、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断层危机分析上文通过简述王文华先生的黎族本土音乐学习经历,分析当前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断层危机,主要在语言问题以及传承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语言问题。首先语言问题是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方面,本土的音乐学者,需要具备海南黎族方言能力,而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仅仅有发音,另外海南黎族聚集地的五大方言区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本土的音乐者培养过程中,语言障碍往往成了其进行交流沟通的难以逾越的障碍;另一方面,黎族本土学者还需掌握汉语普通话的交流能力,积极吸取其他民族的音乐优势,不断完善和发展黎族本土音乐,这是黎族音乐发展的需求。(二)黎族本土音乐学者传统继承问题。除了语言问题,对于本土音乐学者音乐传统继承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上文中王文华的学习经历过程中就可以看出,对于黎族本土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需要热情,还需要几年甚至于几十年不断的积累过程,这是一种对待黎族文化的兴趣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当前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浮躁、金钱、青春、地位等都是巨大的诱惑力,这对于黎族本土音乐学者都是巨大的挑战。对于黎族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不仅仅需要传承人的培养、还需要社会的关心以及政府的重视。三、加强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的建议结合海南省黎族的实际情况,本文建议可以加强与本省高校的合作,开设黎族音乐特色民族专业,并提供一定的岗位支持,全面提升本土音乐学者培养,努力形成人才供应链条,将黎族本土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结合黎族本土音乐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语言方面、黎族文化、文化传承方面的教育,使其能够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推动本土音乐学者的培养。另外,对于一些海南省黎族分布区域的民间艺人,应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通过政府、社会提供一定的平台,一方面加强其知识结构与音乐素养的培养,使得具备更为专业的音乐素养,在不失民间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加强其音乐能力,另一方面提升文化效应,提供民间艺人生存的空间。最后,应大力宣扬王文华先生为代表的黎族本土音乐人,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电视平台等媒体,将其对于本民族音乐的热爱以及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大力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黎族人能够喜爱民族音乐。参考文献:[1]张睿,徐敦广.管窥海南本土音乐文化教育传承中的困境及解决方案――以海南黎族民歌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54-57.[2]伊乐.试论海南本土音乐在海南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音乐,2015,(13):108-109+115.[3]张艳军.黎族音乐学者王文华生平研究[J].黄河之声,2013,(11):90-91.作者简介:张艳军(1973-),男,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博士,现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艺术学院(海南省三亚市)工作,主要从事海南黎苗族音乐研究、音乐教育研究。
摘要: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通过长时间、高频度的实习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本文从许昌学院音乐学专业出发,分析现状,吸纳先进实习模式精华指出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要素和特点,就该模式的实际执行展开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教学与实习并行;实习组织;实习模式
现今人才市场上,企事业单位不再盲目迷信“大品牌”学校,对高等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实践能力愈加重视。因为强大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越强,就意味着毕业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进入工作状态,快速度过“试用期”,进而降低招收新人带来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在这一客观实际引导下,高等院校不断进行各种教育改革,使教学与社会接轨起来尽可能的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毕业实习――学生一般在第4学年第1学期被统一安排在专业相关单位的实际岗位工作。
本文结合国外高等教育大国的专业实习情况提出“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并以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为例,对该模式的实际操作细节和建立更符合该模式需求的质量保障体系提出了建议。
一、国外专业实习模式与特点
因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是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之一。与国内相比,以德国为代表的教育先进国的教师教育实习相关制度更趋于成熟,已经得到了长时间的检验,其中的闪光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的。
(一)德国
在德国,如果毕业生希望进入某一行业执业,必须在修业阶段完成规定课程后,进行约12周的实习,并在实习后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第一次考试合格者还需要再进行至少18个月的实地实习,接着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第二次考试合格者才获得执业资格证书,才被允许进入人才市场和参加公开招聘。
即使在修业阶段,以钢琴、声乐等专业为例,德国高校针对所有专业课程均开设了教学法课程,设置了大量实习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不断的磨砺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法国
在法国,高校实习采取的是完全的制度化、序列化和系统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从入学开始每学期依据教学计划都设计了不同侧重的实习活动,安排了不同层次的模拟实习、应用实习等实习内容。
(三)美国
在美国,高等院校实习普遍采用增设课程与实习时间相结合的方法,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教育实时长约占整个教学计划学时数的40%。在教育具体组织上,实习又被分为模拟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三个阶段,各阶段成绩由初期、期中和期末三次的自我评定和指导教师评定相综合得出,最终经有关部门审核后,确定是否准予毕业和颁发证书、推荐书。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德国、法国和美国实习模式无论是时间长度还是频度都远远高于国内,不再仅仅将实习看作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单独环节,而是将实习完全融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许昌学院音乐学专业实习现状
许昌学院音乐学专业的毕业实习开设在第7学期、共2个月8周,主要实习类型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其中第1周为毕业生校内培训阶段,然后毕业生将被分配到各个中小学。实习完毕第9周,院系组织毕业生进行实习汇报。经过与学生座谈发现,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实习带队老师由学校派出而不是院系,不一定是专业老师,而且一个带队老师需要管理多个单位多个专业学生,无法及时对学生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
(二)实习监管机制不健全,且存在实习单位用人随意的情况。有的单位能够按照学生专业进行岗位分配,有的单位则是依据自身所缺师资对学生进行安排,存在学生毕业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的情况。
(三)学校鼓励学生考研,但存在部分学生以考研为名,不参加实习,钻学校制度漏洞,完全将时间空耗过去。
(四)毕业生专业知识学非所用,实习中感觉盲目,觉得实习后需要补充知识,但是返校后教学进度又进入到择业和撰写毕业论文阶段,且专业课已经基本停课,无从补充。
以上问题的共通点或者说共性问题就是,教学与实习的耦合度低,专业知识与实习岗位协调性差。毕业实习使学生收获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许昌学院,与其他院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座谈得到的反馈问题也是极其类似的。
毕业前把音乐学学生作为教师推向讲台,这种就业前的短暂集中实习已不能全面实现锻炼学生教育教学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否在学生低年级时,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进行,也即是实习和教学在校内并行运行。
三、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介绍
由上文可以看出,许昌学院音乐学专业实习存在的情况可以在汲取国外实习模式特点后得到改善。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结合国内实习模式实际情况提炼而成。该模式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从多个环节、多个方面强化实习与教学工作的互相转化:
(一)将单科实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毕业实习视为一次综合性实习。
(二)实习强调切入社会实际,例如,前期由学生带领少数中小学生在教师监督下授课,当教师对其教学能力评价合格后,过渡到中小学任教实习;
(三)实时与定时相结合对实习效果进行评估,及时矫正实习过程中的不良表现;
因为音乐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等教育类岗位,教学能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所以音乐学专业的每门技术类课程都开设有相应的技能教学法课。以《声乐》与《声乐教学法》两门课程为例,教师在学期前几周将教学要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要素进行完毕,然后由教师为学生拟题或学生自行拟题设置课堂,在剩余教学时间内由学生来组织课堂、进行授课。每个学生8-10分钟轮流讲课,授课对象可以是同班同学,也可以是来源于校外的生源。未讲课学生无论是否作为被授课对象均要求进行全程观摩,授课教师在旁指导、点评、总结优缺点。这样,教学与实习就并行贯穿任在课程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切实提高了学生组织教学、课堂应变等应用能力。
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的最高目标是提高学习内容实用价值、提高教学与实习内容耦合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实际专业应用能力的目标。而在老师监督下由学生给学生授课的形式,实际上在沈阳音乐学院已经被采用。学生之间的互相弹唱,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声乐审美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的演唱能力可能各有优劣,但是在教师监督指导下,学生知识学习、审美能力、实操能力同步提高,有效改善了民族声乐课程、美声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重视演唱技能,忽视学生应用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的问题。
与传统的实习模式相比,并行模式具备以下特点:
1.实习启动时间更早,实习频度更高,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紧密;
2.实习过程中实践的可能发生频度更高、随机性更强,更具备实际价值;
3.实习与教学并行,学生等于全程都有专业指导老师辅助,使学生择业时与工作岗位的磨合周期大大缩短。
四、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执行建议
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该模式的实际执行需要学生与教师,学校与实习单位携手进行,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都会导致实习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一)在思想上,使教师、学生明确实习在教学环节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明确教学、专业知识学习与实习互动的必要性和益处。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中的实习使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验证知识、反馈信息和主动学习相结合的环节,而非单纯的结业“考证”方式。
(二)在实习内容上,根据教学侧重点、学生个性、就业方向等方面的不同,大胆创新。要变革单一学校派遣方式,结合兴趣、理想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实行多元、灵活的实习单位合作制,增加实习灵活性,使实习单位多元化、稳定化、灵活化。
(三)在过程监控上,形式多样化,强调时效性和互动性。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例如手机QQ、微信等,扩大实习过程监控的信息来源渠道,不仅仅依靠学生自身汇报、教师定期检查,及时接收实习对象的实习效果反馈,及时解决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和矛盾。
(四)在成绩考核上,变革评价制度,将专业知识学习成绩与实习成绩相结合。
既有的教学评价和实习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死板,结合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增加双向评价、多元方式考核、累计考核等办法,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络的便利进行公众评价,多方面、全方位的考虑,破除过去单一教师打分制等办法,真正的做到以“实践”和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评价制度。
五、结语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计算机基础教学;分类教学;分级教学
1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情况
湖北文理学院位于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及第二大城市――襄阳市,是一所省属地方性综合型本科院校,现有54个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在校学生近18000人,每年招收本专科学生近4500人,学生来自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
多年来,我校的公共计算机课程基本上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原则性指导意见进行设置,目前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主要开设两个层次的课程: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
对操作性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我们将所有学时全部安排在实验室进行教学,不严格区分理论与实验学时,采用“边讲边练、讲讲练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们根据各个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同要求,分理工类、艺术体育类、文史类,分别制定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方案。
2 计算机基础分类+分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2.1 学生的分类
根据学科门类和专业不同,学校设置有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我们对多年来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将全校所有学生按专业分为大理工科类(以下简称A类)、大文科类(以下简称B类)、音体美类(以下简称C类)等三类,分别进行公共计算机课程设置。A类专业包括常规的理工科类专业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学类专业,此类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A》和《程序设计基础》;B类指不包含音乐、体育、美术类专业和A类专业的所有专业,此类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B》和《程序设计基础》;C类专业即为上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所含的相应专业,此类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C》,不开设《程序设计基础》。
2.2 学生的分级
对上述三类学生,在具体组织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我们再采取分级的教学方式,即在分类的基础上,再进行分级。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我们制定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实施方案,从学生的测试与分级、学生的分班、学生成绩的记载与成绩评定等方面做出了具体地规定,并作为实施《计算机基础》“分类+分级”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根据制定的“教学实施方案”,我们利用购置的计算机考试系统,组织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操作及文字输入、Office办公软件的日常使用(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等。
测试成绩出来后,我们根据测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级。测试成绩达到60分及以上的同学,经我们公布成绩和名单,学生自愿申请(本人签名确认),教务处批准后,取得《计算机基础》课程免修资格,直接获得本课程的学分,测试成绩即为本课程结业成绩。对于测试成绩在60分以下其它同学,我们按照上述“教学实施方案”中对测试成绩的规定,将学生分为高、中、初三个级别,再根据各实验室设备台套数进行合理的教学班级划分,并据此编排出分级后的课表。
2.3 教学内容的设置
在分类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有关老师共同编写了三个类别的课程教学方案。总体上讲,对A类和B类学生,我们基本上按照教指委提出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内容设置;对C类学生,我们除按照B类学生设置基本的教学内容外,还与相应专业的任课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讨论、商定如何结合音体美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教学模块。同时,我们结合学生课程学习和就业工作的需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课程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用于就业招聘的个人简历的制作等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在分级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们根据前面的各类的课程教学方案,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处理。对各类别的初级班,因这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基本上按照教指委提出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常规内容和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也就是前面制定的三个类别的课程教学方案作为各类别初级班的课程教学方案使用。对各类别的中级班,这部分学生对基本操作已基本掌握,我们在相应初级班的教学方案基础上进行适当地“增减”,即减少基础性的操作性教学内容,增加原理性教学内容和技巧性操作内容,进而形成各类别中级班的课程教学方案。对各类别的高级班,这部分学生的常规操作能力已具备,我们在相应中级班的教学方案基础上再进行适当地“增减”,即减少大部分的操作性教学内容,增加专业学习与工作中要用到的高级技术(技巧)性内容,并适当增加计算思维、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有关的专题性教学内容,进而形成各类别高级班的课程教学方案。
3 我校计算机基础分类+分级教学的经验与体会
通过“分类+分级”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采用分类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别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能和信息技术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相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基础;采用分级的教学方式,既便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也使得各级学生得到相应的信息素养的训练,避免出现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现象,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免修政策的制定,既是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直接体现,也将少部分学生解放出来,使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因为分级而重新组合的由多个专业学生构成的教学班,也进一步促进了不同专业间学生的交流与融合。
当然,《计算机基础》“分类+分级”教学的实施,更多的是在教学组织层面进行的改革。要真正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服务于相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还要更加注重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利用,注重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利用。象MOOC/SPOC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都可以很好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并取得好的效果。这将是我校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姜洪溪等.地方性综合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11)
[2]王凤芹,李瑛.《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施[J].教育现代化.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