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3 02:07: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高中历史;教学;运用
当前,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在借助特定具备启发性与代表性的案例情境中,教师充当知识引导者与组织者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对教学案例展开深层次多角度的学习分析。不仅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有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为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的构建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全面激l学生学习兴趣
真实形象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守旧,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枯燥苦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于高中阶段学生而言,学习历史知识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通过有效利用案例教学法,将教材中实际案例设定为探究主体对象,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讨论案例,而不是被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学生自主探究将会不断树立学习信心,积累学习经验技巧,进而有效构建知识体系[1]。
(二)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高中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知识是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涉及语文、数学、美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学习内容较为繁杂繁琐又存在较强规律性。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选取具备代表性的案例,以具体的历史案例作为论据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知识概括,进而有效获取举一反三的教学成效。通过有效的案例对比,帮助学生有效形成历史思维,比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人言的教学形式更具时效性与实用价值[2]。
(三)有利于全面形成历史学习素养
在大力落实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内容。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侧重关注学生综合学习素养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则是当前最佳的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案例教学法,借助一个典型案例要求学生对此进行深入解析总结。在分析案例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处于两难的学习处境,教师此时则需要充分发挥出自我教学的作用,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鼓励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在实际解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强化自我学习能力,学习素养也会随之不断提升。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保证案例贴合课程教学要求
在当前阶段,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选取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陷入一个教学误区:单一从学习兴趣这一视角出发挑选设计教学案例,严重忽视了课程教学发展需求,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局限性。案例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师需要在教学初期,紧紧围绕课程教学改革标准,构建符合学习需求及课程发展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研究案例,使案例真正为课堂教学活动服务,进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这一课时,由于古代手工业品保留的实物以及相关文字和影视材料较多,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利用案例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感性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如:请学生朗读这首诗歌,并从中感受当时种桑养蚕的普遍性――“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这是一首情歌,女主人公一见她倾心的男子非常开心,但又不好意思表白爱慕,只好每天思念。《诗经・隰桑》把爱情和桑树联系起来,反映了蚕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反映当时种桑养蚕已经非常普遍[3]。借助案例分析,有效构建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并通过案例隐含条件的整理与再现,创设简易可感知的情境,结合教学启发与激励,不断加强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以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有效激活学生思维。
(二)案例的设计侧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充分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这尤其是对一些历史久远史实内容的教学,由于当时经济发展背景及社会群众价值观不同,学生在学习此类史实内容时比较困难,很难把握学习重点,所以教师更要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价值[4]。
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这一课时,罗马法系是古代历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的法系,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罗马法的起源、发展、确立和完善及其作用和影响,为学生后面学习的资产阶级政治法制作铺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将本节课程知识转变成为一场现实的法庭审判:“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婆婆焦母对兰芝百般刁难,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兰芝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请问在古罗马时代,如果你是法官,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会经常出现吗?为什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由学生自己担任法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讨论后得出:“不会。罗马法的内容之一:子女的财产权和婚姻自得到保证。罗马的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更高,因为罗马法制约或消除夫权,而中国古代妇女要遵从‘三从四德’。”借助案例分析,有效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内容,并为下面归纳、思考罗马法的作用奠定基础[5]。
(三)深入挖掘教学时机,运用现实案例导入课堂教学
从现有调查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得知,对于高中生而言,能否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案例导入是否有效。只有充分利用具备启发性与趣味性的教学案例,才是最佳的历史案例教学活动,进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利用案例导入课堂教学时,需要侧重寻找最佳的教学时机,并有意识地制造学习矛盾,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侧重凸显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例如,教师在教学《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课时,正式教学前教师可以有意将美国当时总统三权分立的现状作为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导入。当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后放映幻灯片,展示当今美国史学界和政治界对1787年宪法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联系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教材中学思之窗进行小组讨论,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对1787年宪法展开评价。通过模拟情景,使情景再现,让同学们自己探讨、交流,发挥其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通过材料的阅读和思考,探究学习,自我开拓思路整理一个知识结构的框架。学生在此类学习情境下,可以自主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加深学习印象的基础上,有效构建相关历史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出自我学习潜能。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际利用教学方法前,精心设计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案例展开分析研究,进而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及时提高自我对其的重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出自我教学引导的功能,利用现实案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
参考文献
[1]曾伊钦.高中历史教学结合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15.
[2]李文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3]胡忠艳.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政治 运用
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相对来说较为枯燥,通过政治知识的充分运用其中,有利于历史教学过程变得更为简单和明了,并帮助学生站在政治的角度分析问题,从而由主观思想引导转变为客观因素引导。在高中课程教学中,与其他课程充分结合,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结合当下政治实际进行学习,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政治观念和道德意识。
一、高中教学中政治知识的应用
(一)历史概念与历史教学
历史概念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即是指通过对历史事物的发生来探讨其规律并进行概括而成,以抽象的概念来反应事物的客观属性。历史概念主要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所谓内涵是指历史的相关背景和结果,背景要素又包含两个内容,第一是指大环境的政治经济因素,第二部分是指从不同条件和原因来探讨事物发生的前因后果。历史的外延是指事物发生的客观因素。例如把时间、地点、过程等。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教学更为复杂,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学生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的过程,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当前社会,学生了解一定的史实基础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政治概念与政治教学
简单来说,政治概念就是一种政治术语,是指通过对政治相关事物发生的表象来进行深度剖析而概括得出的专业性表达语言,政治概念是政治知识的基础内容。广义范围的政治概念,不仅仅是指政治概念,其中还包含相关的政治理论。例如高中政治教学的部分内容: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等内容。整个中学的政治教学目的可大致概括为对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并帮助学生能够将这些优秀理论运用于生活实际,进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帮助其建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政治学科的教学更注重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学习,通过榜样力量促进学生正确的三观确立。
(三)渗透政治学的历史教学案例
历史知识的学习涉及到较多的政治知识主要有哲学知识和相关经济理论等。本文以历史中涉及到的政治哲学知识为例:
在学习中国历史中,中国历代文化的发展一课时,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现象、宋明时代的道学的发展,以及封建统治末期反封建思想的产生,历史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对相关朝代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形态等因素来解释和理解。其中涉及到的政治哲学知识有:客观存在决定意识形态、文化的发展是政治的经济的反应两个哲学知识点。在政治学中,经济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对应到历史学,宋明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稳定,人民生活富足,因此使得这一时期的宋明理论等学说得到充分发展。
二、历史教学中运用政治知识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到政治相关理论,有利于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史实发生的背景和过程,从而对其产生的结果和带来的影响更加记忆深刻。同时,高中历史课程中,大多历史现象的讲解都较为抽象,运用政治知识对其进行解释和教学就具体得多。例如用政治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一理论来解释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的实施阶段的确立。从哲学的发展观来解释,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的经济建设决定了同时期的意识发展形态,再利用大众意识形态的变化来促进下一阶段的改革建设。
(二)提升历史教师专业技能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技能的要求都有提高,在课程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掌握好教与学的节奏。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当前的社会形态,帮助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历史涉及到的知识和领域较多,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政治知识,有助于教师扩展知识面,更加充分的了解相关知识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以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和经验积累。
三、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合理处理历史与政治的关系
历史课程的学习方式一般是通过对历史相关事件的学习和理解,过渡到该时期的经济政治发展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用客观的观点和从科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学习。而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先进知识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记忆,帮助学生将这些前人的优秀经验能够化为己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树立科学的政治观念。因此,两个学科教学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分寸,合理处理历史与政治学科的关系。
(二)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提升
将政治知识运用到历史教学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一方面,在当今社会,高中学生的知识需求已不再是单一的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将政治知识与历史课程有效合理的进行结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能动性要求更高,即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要求更高,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已不再适合新课标的要求,需要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为此,教师需及时提升自身知识的储备量,以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结合政治知识,有利于学生提升综合学习能力,从政治的角度去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时政的分析和理解。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增加知识储备量,革新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意避免将两个学科的重点知识混合,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也更高。在课程中运用全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提出的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性;探索;思考
课堂既是学生智慧形成和发展的场所,也是学生情感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场所。这就要求教师改进历史教法,全身心地融入其中,进行研究和探索,选择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一、历史有效性教学的探索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对一线教师而言,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摸索,不断实践D反思D再探索的循环过程。新课程倡导师生平等交往、教学互动,注重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下面作者主要从教学实践中的两种方式来谈谈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1.让学生动起来,乐学、善学
高中新课程改革不仅导致了教育教学观念、教与学方法的变化,就连教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版必修教材理论性很强,但缺乏感染力;教材按专题结构编写,时间和空间跨度大,学生难以适应;教材内容多、容量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起来比较困难;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开展,还有一些已经开展却由于要赶教学进度而草草收场,显然不利于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材的变化也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挑战,它“逼”着教师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逼”着教师想方设法去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组织活动,对部分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喜欢历史的学生,希望他们尽可能地拓展知识,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方式拉近了讲者与听者的距离,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活动的开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参与到历史学习活动中来,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放在“过程”中去实现。它让学生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收集历史信息的渠道与方法,提高了展示、交流、表达的基本能力和团队协作、信息共享的意识,是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历史学科的有益尝试,也有利于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快乐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自主探究中体验生命成长的互动
教育研究表明:“阅读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20%;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80%。”体验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已有的知识能力、生活经验,调动感官、情感等对认知对象进行直观的感受、理解、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验证、再创造的过程。它是提升学习者的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历史教学,特别是历史的研究性学习,通过自主探究、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大有裨益的。我们不可能准确预设每一个学生的认知过程,生活是属于学生自己的,认知过程也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只有经过生命化、个体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体的“营养”。这时,教育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实现教育在学生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方面的作用。而自主探究式的体验,让每一个学生参与了一次自我生命成长的互动。
二、在历史教学有效性探索中受到的启示
1.教师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有待提高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难度大,教师常常在备课、教学设计等方面捉襟见肘;在教学实践上往往是新瓶装老酒,要重新获得有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显得困难重重。教师从只需专注于某一学科的知识演变成要作为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启发者、鼓励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因而教师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形式的高中新课程培训,交流和探讨更多的教学案例和在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只有努力提高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才能适应新课改形势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2.要做好初高中衔接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要面临很多的挑战,由于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态度各有不同,教师要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另外,由于客观的原因,初、高中历史教学明显脱节,高中教材繁多复杂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突出的矛盾。而学生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这就严重影响了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因此,作为高中的历史教师,必须了解初中的教材,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手把手地指导、拟定个性化评价标准,才能使每个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更顺利。
3.力争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摘要】高中历史课作为一门重要科目,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然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难消化”的现象。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由于受主观能力与客观环境的影响,在一个班级内,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若教师继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那教学效果很难明显突出,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全向全体学生,开始尝试分层教学法,配合因材施教,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此落实素质教育的种种要求。分层教学法主要指的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倾向和个性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程度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生都可以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一种教学方式。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使教师的“教”符合学生的“学”,既然学生学习存在差异,那么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有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指的是教学方式的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要始终遵循“公平、公正、平等”的原则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进而有利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分层,以为了学生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为前提,可以将学生的们的情况分为几种:第一种是优等生,主要指的是历史基础比较扎实,学习能力强,且有明显的求知欲望;第二种是学困生,主要就是中学历史的基础较差,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第三种是中等生,主要指的是对历史学习感兴趣,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知识基础不太全面。经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历史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学生每阶段的表现进行调整。
二、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历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相应层次的教学计划,撰写不同的教学案例,然后,在根据历史教材,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对于优等生,教师除了要扎实学生的历史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对于中等生,要培养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升入优等生的层次。通过这样的分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堂上存在的优等生不满足,学困生消化不了的问题。
三、对历史练习题的分层
由于高中生的历史水平不同,所以在布置作业任务的时候,也要进行分层。对优等生,历史基本掌握比较好,在高二或者高三阶段,就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做一些有难度的综合体,通过运用基础知识来评价和说明历史任务与历史事件;对于学困生,布置的作业主要以训练基础知识为主,以单项选择或者判断这样的题型来帮助学生简单分析和加大历史问题;对于中等生,要训练学生在掌握重要事件和基础知识前提上,帮助这部分学生理清线索。在制定作业中,教师要多下功夫,布置的作业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原则,帮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提升。四、对教学方法进行分层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历史教师也要根据其发展特点,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优等生,要充分顾虑到学生在每阶段的承受能力和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任务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知识点额能力;对于学困生,历史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师生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对于中等生,教师可以以辩论或者竞赛的形式,使这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的更加牢固,让他们在锻炼中增加运用历史知识的灵活性。
总之,学好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提升高中生的考试水平,更多的是为了高中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在高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历史思维,在今后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更多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掌握适合自身学习的学习方法和良好心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分层教学法进行历史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还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
作者:穆艳秋 单位: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
[关键字]高校历史课堂;思维环境;有效策略
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要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即思维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这个大环境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落到实处。知识是人们对后天获得客观事物的认识,它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属性和联系。在现代高效历史教学阶段不仅是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即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能力是指深入思考问题,准确把握事物本质及规律性联系,不为表面现象和各种干扰迷惑的能力”。这种能力越高,就越能主动的、有效地学习新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在原本的基础上要将这种思维环境更好的优化,才能更好的构筑高校历史课堂的教学。
一、现高校学生学习思维现状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制度的影响,大多数的高校生普遍存在思维漏洞或者缺陷,根据以前的教学案例来看,关于历史知识的教授,仅仅就处在灌输的阶段,教师一味的枯燥的讲解书本中的文字,让学生以必须接受的方式进行“洗脑”,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无法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思维,只是模糊的记忆和背诵,根本无法形成自己学习历史的学习习惯。
根据美国的教育方针,美国学校明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重效率的美国人用脑来思维创新,而不是用来统计数据和存储知识。而我们的教育是把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作为学生学习的绝大部分内容,从而学生的大脑变成记忆的容器,以致我国出现过多起神童能背下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百数位而上电视、报纸的。
二、高校历史课堂思维环境有效的有效策略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第一步。只有学生愿意学、乐意学、学得愉快,从而激发学生对事物的热爱,从而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觉能动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必要的社会实践。一个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通过兴趣自觉的启动思维的闸们。学生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生的一种内部动因,是一种满足个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渴望了解、认识世界的心理状态。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能推动学生自觉的探索知识、主动的思考问题”。只有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思维,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如何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是重点。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课堂结构是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传统的课堂结构是一个由教师、教材和学生组成的三角关系。这个结构显得单一、不灵活,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历史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即历史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要优化师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结构,构建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多维的互动式结构。互动式结构应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媒体和情景)等要素。在这样的课堂结构下,学生才能充分地和教师交流,与教材感应,同学之间相互沟通,思维在一个很宽松自由的环境之中畅游。
三、总结
通过优化高校历史课中的思维环境,能够然让学生更好的荣辱到课堂的学习中,从培养学生的思维着手,让学生有更有效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能够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设备来丰富课堂,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和老师的接触更多,教师才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学,为学生建立起更好的思维环境,促进历史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冬梅.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有效的历史教学.安徽教育,2005.
[2]曹心意.平等对话优化情境多向交流——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师生互动的策略[J].中国教师,2009.
关键词 交互式电子白板;高中历史;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051-02
电子白板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它既支持人与白板、计算机、投影仪之间的信息交换,又能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教学互动”三位一体的互动效果。并且它拥有突出的软件兼容性能,可以有效帮助教师随意调用各种素材或应用软件用以教学,因此对由黑板、粉笔、板擦构成的“三维传统教学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冲击。可以说,电子白板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教师自身专业化、现代化、数字化的发展。相信电子白板必将在未来的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对现代课堂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1]。笔者结合这两年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经验,选取生动的教学案例来谈一下对电子白板使用的一些感悟。
1 电子白板让备课变得更加丰富,提高专业水平
与其他软件不同,电子白板本身就包含多种教学素材,十分方便实用;但不是现成的、固定的课件。因此,教师根据自己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应用数据库中的素材,可以随心所欲地导入图片、视频甚至是各种声音。如在“新航路开辟”一课中,笔者利用资源库中一段14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小城繁荣的商业视频,录制一段解说词,做成三分钟的“微课”用于新课导入,新颖、生动,效果颇佳。这样制作的带有自己标签的独特个性化课件,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
笔者在教学准备中还有意识地“怂恿”学生出现在课件中,事先向学生提出某个与所授课内容相关或并不相关的问题,然后将答案进行一定的整合、加工,加入到课件里。当学生听到自己的声音时露出惊喜的表情,说他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很多学生开始主动找教师回答问题,甚至回家自己学习电子白板,剪辑后送给教师。笔者会让学生亲自使用电子白板为大家讲解,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学生的讲解带有自己的个性,赢得师生的一致好评。
2 白板让教学变得更直观生动,有利于多方交流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电子白板的应用为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教学互动”三位一体,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2]。对高中历史来说,利用电子白板的各种特殊功能能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现学生能力与知识的双丰收,还可以拓展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巧用探照灯和放大镜,突出重点 为使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结合五段文字材料,通过白板的批注功能,鼓励学生将自己认为重点的部分标注出来,并展开探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使用探照灯和放大镜功能,将五段材料中的关键词一一凸显出来。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活跃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所学内容。
利用拖放功能,强化动手能力,培养细节意识 电子白板有拖放功能,在讲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时,先打乱正确的航海路线顺序,要求学生到白板前“拉拉扯扯”,将众“神”归位。在拉扯过程中,学生可以交流,最终完成航海家和路线的正确匹配[3],这样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笔者为学生展示了一段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路线的描述视频,但是视频中的描述稍快一些,播放第一遍时学生只能答出一小部分,到第二遍时学生就可以记住大半了。这样循序渐进,多加练习,学生的细节辨别能力和专注程度就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丰富考评机制 时间观念较弱、做题拖沓等在很多学生身上普遍存在。在历史课的当堂训练中,笔者有意识地使用电子计时功能,布置十道选择题,这些题量通常用四分半到五分钟做完,但课上只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做完,并使用电子投票器统计做完的人数和正确的个数,从而让学生产生紧迫感,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也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使用电子奖状,对优秀者予以奖励,以一个月为期限,统计数量,作为学生学期考评和年终评优参考的一部分。最终,学生比较乐意地接受了这种新的考评方式。
3 拓展知识空间,及时反馈评价――白板在课后巩固环节中的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的记录和保存 电子白板具有强大的记忆功能,可以将教学轨迹保存到软件中,利用回放功能,学生可以随时复习到不同时间的知识,真正做到“哪里不会点哪里”。传统的纸质笔记方式也被改变,甚至被抛弃,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交互式学习、探究,交流、巩固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子白板带来的变化绝对是革命性的[4]。
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参考,便于他们及时反思教学的不足,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成为教师的重要课程资源,帮助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既节约了备课时间,也为今后的授课、反思提供参考。同时还可以将上课时使用的课件和学生参与讨论的成果以图片、文字、视频的形式导出,作为新的教学资源补充到数据库中,形成良性循环[5]。
课后反思中的反馈与评价 教学离不开反思的支持,及时的反馈让教师有足够的信心来调整教学,优化整个教学过程。这给学生带来很多益处,使得他们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培养良好的交往沟通能力,使复杂的概念和问题的处理结果更加清晰、高效、动态化;而对教师来说,通过电子白板则有利于教师评估教学效果和自身专业化成长。
4 结束语
总之,从黑板到白板,不是颜色的变化这么简单,它对课堂教学来说更是一种质的飞跃。在以往教学当中,黑板是一种供教师板书的界面,也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媒介,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则带来完美的触控和互动体验。在装备了电子白板的班级中授课,教师魅力毕现、活力四溢,将语言符号和情感信息直观、生动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其中则精神振奋、积极互动,形成与传统课堂迥然不同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因此,电子白板是被应用广泛的一个教学平台,提高了高中历史的教学效能,既让课堂教学显得现代而活泼,又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对他们学习的能动性也有较大改善。鉴于此,教师应不断挖掘这个新交互平台中蕴涵的潜能,使其真正融入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丁兴富.交互白板及其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2]王昶.巧用电子白板,活化课堂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历史教学整合的尝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6).
[3]丁兴富,蒋国珍.白板终将替代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5(5).
关键词: 传播媒介 史料 运用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脑中,不管是从短期记忆中重现的部分还是从长期记忆中提取的暂时重现的部分,大脑同时对它们容纳的数量都是有限的。虽然我们可以将一些零散的小知识单元组合成更大的、有意义的信息单元呈现,但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是一定的。只有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才能有效理解阅读材料中的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课是需要大量记忆内容的学科。从时间维度上说,上下二三百万年的人类历史范围;从空间维度上说,要了解整个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学生必须记住大量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制度、典册等内容和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这样才能比较好地学习历史。因此,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的记忆和关注力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我们应该努力提高大脑对事物识记痕迹的保存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一切资源,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历史材料的补充是任课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补充历史材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材料,让学生主动接受更多的知识、形成技能。在课堂上,如果历史材料呈现时机不当,那么不仅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反而会造成紧张忙碌的学习状态,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无效,甚至出现负收益状态。那么,历史材料如何呈现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历史材料必须是适量的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在创设情境和证明所述观点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添加相应史料,但不是越多越好,而要全面考虑。老师不要认为找到与教学相关的历史材料都是不容易的,能找到就都用上,不能浪费。事实上,应该根据教学需要补充史料,立足于教学重难点的选择,有的内容可以少补充或不补充,需要补充的必须精确选择。
保留在长期记忆中的信息能否被适当提出,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适当提取线索;二是牢固地保持信息(这取决于信息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程度与丰富的接触度)。因此,在每节课上老师提出的历史数据不宜太多,太多的补充材料,学生无法全部理解,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容易消耗太多精力,精神和身体容易疲劳,最终会降低学习效率。这样教学不仅浪费了历史材料,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精心选择的材料既要控制为重点内容补充的材料数量,而且要控制每份材料的字数,这样材料的总量受到控制,就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扩大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二、历史材料应该在一个适当的时机呈现
辅助的历史材料只是学生进行历史课学习的资源之一,教师补充的历史材料,呈现给学生的时机是很重要的,教师必须认真考虑,如果切入的时机不当,就会失去材料应有的或者是预期的效果。如果教师选择的材料属于拓展教科书的,教师就可以提前把这些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课前阅读相关内容。
如果需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呈现的历史材料就要具备即时性。此时选择的材料应以历史图片、图像、视频的形式在课堂上实时渲染为最佳。如果缺乏此类材料,只能用一个基于文本的材料,教师就必须在现场朗读或采取配音朗读给学生听,减少不必要的认知障碍。
如果学生由于受到任课老师的讲解或者是其他学生讨论的启发,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就要在课后进一步拓展学习,那么老师可以提前收集一些历史材料在课后给学生呈现。当然应附有源材料和搜索的路径,让学生自主选择,并进一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三、历史材料的演示必须正确选择合理的媒介
不同类型的史料,应选择合适的媒体呈现,达到预期效果。基于文本的历史材料概括性强需要慢慢阅读,它们的信息传递媒介只能通过可视化的传输通道。在日常教学中多媒体设备一般只有一台,播放每屏材料的内容是有限的,由于学生阅读能力水平不同,因此不能有效满足各层次学生的要求。将根据需要补充的历史文本打印在纸张上在上课前发到学生面前,是一个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如果必须在课堂上即时添加史料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老师就应该采取大声朗读给学生或者采取画外音的模式补充给学生听,从视觉、听觉和其他信息的多路传输到学生的大脑中,加深学生的记忆。
基于情景的史料,如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等材料,最好是使用多媒体演示。此外,我们还应该坚持补充材料不要单纯追求原始材料,只要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就不要过于讲究形式。总之,在史料融入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从教师的专业要求和主观愿望出发,而要从学生的角度构建自主学习课堂,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
综上所述,初学历史课时,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较多,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产生了更多的需要记忆的成分,学生就会逐渐对学习过程感到困难,容易产生记忆的偏差,甚至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英国哈里・麦多克斯所著的“学习策略”里有这样一个观点:“记忆能力的提高只能通过改善学习方法来实现。”教师要在突出教学重难点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尤其要指导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结构进行联系。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复习时,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复习而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的复习,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夏辉辉编著.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12.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情境教学 误区 对策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探究学习为途径,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为达到教学目的,很多教师开始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平时的教学实践及公开课观摩中,有无数卓有成效的、创造性的、成功的情境教学案例,但也有一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不过是“花架子”,忽视了情境创设的实效性。这些形似而神离的“情境设计”,实际上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有偏差,我们应走出为情境而情境的误区,让情境服务于教学。
一、当前情境教学存在的误区
1.情境太多,信息庞杂,淹没教学主题。
案例:《近代以来物质生活的变迁》
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呈现“中国古代官员服饰的变化”、“民国时期的各式服装”、“阿Q传”、“古代妇女缠足”、“菜系”、影片《定军山》片段、乾隆82岁生日故事片段、大公报广告、影片《歌女红牡丹》片断、中国古代的婚姻仪式、古代官员觐见皇帝的礼仪等图片、影视资料和文字材料。伴着课件的放映,教师依次对材料作简单说明。每个情境平均用时2~3分钟。
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聆听老师的讲解。
反思:课堂上,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学生被如此丰富多彩的图文资料和影像资料所吸引,学生根本无暇对情境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和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导致教学远离了主题。事实上,本课的主题十分明确,只要抓住时代特色和生活变迁这条主线,列举一两件突出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形式热闹,哗众取宠,冲淡问题思考。
案例:《》一目
师:安排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争论,采用的方法就是角色扮演法。
此问题一出,立即引起了不少同学浓厚的兴趣:
生:有愿意扮演皇帝的,有愿意扮演、李鸿章、奕忻的,有愿意扮演倭仁的,个别学生甚至为了某个角色有争论。
场面:扮演角色的学生不知道到底该说些什么。冷场片刻后,他们开始捧起课本寻找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观点,可说不上几句,又没词了。这时场面很乱,有的甚至模仿电视剧中某位名演员的滑稽动作,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教师不得不出面干涉,角色扮演草草收场。
反思:学生的情绪相当高涨,但这十分钟的教学情境创设是有问题的,教师过多渲染情境本身,为情境而情境,忽视了教学情境的本质所在,不注意从情境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不能引起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热衷于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不求实际效果。这样的情境创设有哗众取之嫌,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喧宾夺主,避重就轻,导致结构失衡。
案例:《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师:设计秦王嬴政从成长到掌权的历程、分封制与郡县制在朝廷的争论两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探讨。
生:围绕两个教学情境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注:本课重点和难点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是怎样形成的?”和“中央集权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反思:教师在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时,要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和难点,而不是过多地在枝叶末节上下工夫,对本节课所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着墨太少,造成课堂结构失衡。课堂中情境教学的创设,不但没有跟教学重难点结合在一起,反而有“喧宾夺主”之嫌。
4.授人以鱼,教师包揽,忽略学生主体。
案例:《打开外交新局面》
师:设计了大量的外交图片,分别以不同展厅的形式投放,创设教学情境:《乔冠华在26届联大上大笑》、《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握手》、《中美乒乓外交》等,一边放映一边讲解。每个情境平均用时3分钟左右。
生:眼睛盯着教师放映的外交图片,听老师讲解。
反思:在这个案例中,教学情境很多,但学生真正能参与的却极少,教师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对图片知识的讲解上,而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图片讲解结束,下课的铃声也响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发展思维和情感的空间与时间。
二、情境教学误区的改进策略
1.情境教学要做到简单有效、适可而止。
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弄些花拳绣腿,也不在于刻意制造什么。我们在情境教学中,应该以教学内容为重要载体,优化教学模式,情境教学应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教师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不应该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切忌本末倒置,所以要适度选用情境。适度主要体现在:①抓住课前教学的有效时间,尽早导入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设计教学实践活动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他们历史学习的情感体验;③在教学重点解决和教学难点突破上,可进行情境教学,帮助学生加强理解记忆。
2.情境教学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种发现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基于这一点,在进行情境教学创设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在重点难点问题上,多设计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问题。要给学生创造自由的氛围,在自由的氛围中,师生敞开心扉,用心倾听和接纳完全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情境教学才能真正达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3.情境教学应培养学生发展创新、勇于质疑的能力。
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理解感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应该体现在:①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学习与发展;②对学生的学习进步不能一味以单一的学习成绩评价,应给予综合性评价。③对历史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为学生创新质疑提供更多学习载体。
4.情境教学应追求拓展、开放的情境。
历史学习中充满思考、推理、假设、探究等思维活动,教师要改变以往大包大揽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和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情境,让学生有较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历史知识。教学中留足思维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地想、尽情地说。要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发现者的心态探索、求新、寻觅独创性的答案。
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无疑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提与关键,是学生思维创新的源泉。教师应探究其本质,熟练掌握其内涵,走出其在教学应用中的误区,使其更好地促进、服务于教学。诚然,这一点更有待今后不断研究与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