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时间:2022-05-09 05:49: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荷塘月色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荷塘月色教案

第1篇

关键词:确定性;不确定性;本色课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影响教学的走向,是所有教学活动的终极追求。它既包括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等因素,设计的预期目标,即确定性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包括由于课堂的师生互动而偏离甚至违背了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大胆质疑、讨论生成的新的教学目标,即不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只有将教学目标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目标预设――众里寻他千百度

语文的每一堂课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每课时都有自己确定性的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目标,必须是一个苦心经营的过程。

一方面,设置教学目标要关注文本本身。下面,我将以和初三学生分享的一堂阅读课《荷塘月色》为例,谈谈如何设计教学目标。这篇文章是现代散文的名篇,用词精当。在艺术手法上,《荷塘月色》通过生动传神的比喻、拟人和大量的叠词的使用,表现出“月色”特有的朦胧、令人神往的美。因此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上,我设计为揣摩文章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时,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置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另一方面,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荷塘月色》本是高中的课文,表现情感较为复杂。有人说,表现了作者对残酷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对安定、祥和、幸福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有人说是表现作者内心与“妻”咫尺天涯的感伤,对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现在要与初中生分享这篇文章,要考虑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和心理状态,不能过于苛求。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设计上,我只要求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淡淡喜悦、忧伤之情,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所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论教,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发展新能力,不断丰富情感。

2.目标生成――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果说,目标预设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苦心经营过程,那么目标生成就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偶然相遇过程。每一堂课,教师除预设目标之外,还要在课堂上因势利导,恰当地调整或变通教案,以保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荷塘月色》的阅读过程中,我请学生朗读自己最有体会的句子。有一位学生提到:“老师啊,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显然,这超出了我的预设。于是,我让其他学生认真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位学生说道:“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是‘一丝的颤动’,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话音刚落,质疑的学生立刻认同地点点头。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不但有效地解决了课堂疑问,还加深了学生在和文本对话过程中对字词的理解。

3.两者结合――本色课堂,和谐共赢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有一种弊端,就是学生常常被教师预设的教案驱赶着,老师和学生眼里只有终点,完全忽视了时间跑道上的风景。这样,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生命力。究其原因是教师眼里只有预设的目标,没有课堂上生成的目标。

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真正在属于自己的课堂里自由解读。通过自由对话,将原本确定的教学目标和课堂生成的不确定教学目标结合,由此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情趣和活力,确立学生主体发展意识。

第2篇

沸沸扬扬的“马家爵案件”已尘埃落定,但这一案件引起了全社会的讨论却仍在回响,我们的教育是怎么了,我们培养出通过高考独木桥的天之骄子竟是如此的凶残,如此的毫无人性,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 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基础教育的任务归根揭底是培养人的问题。把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意义的人,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就必须以人文精神办教育。

我们知道,现代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因此中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健康健全人格,即注重学生品格、意志、道德等人文精神的培养。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质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并具有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下面我就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谈几点思考和做法。

一、用人格魅力潜移人文精神

“经师易做,人师难当”,要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需要高人文素养的教师。

人文精神教育要求要能承担人性化教学角色、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学生从教师那学习的,除了书本知识,还有教师言谈举止所表现的操行和道德,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伟大的师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从目前我们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从入学成绩来看,大部分职校生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偏课现象严重。比如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学习幼师、计算机和电子电工等等这些专业,他们许多只是冲着学习一技之长才走进了职校的大门,对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基础课根本提不起兴趣。有人甚至称“英语”为“鸟语”,听不懂也不想听。语文虽然还好一些,但个别学生连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具备,更不用说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了,课堂上只有一些故事性强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我在教文言文《劝学》一课时,读了好多遍,强调了又强调,有些学生还是将“中”(zhòng)读成“中”(zhōng),将“有”(yòu)读成“有”(yǒu),将“生”(xìng)读成“生”(shēng),而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在讲到林冲的故事“岳庙烧香”、“樊楼饮酒”、“误入白虎节堂”、“大闹野猪林”这些精彩故事时,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又如《致橡树》中追求男女平等的爱情观,《炉中煤》所抒发的爱国激情等等,都是反映时代道德价值观所应包含的内容,也是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人文素养。这些对于培养学生追求平等人格、培养爱心与责任,使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很多职校往往采用所谓量化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及表现进行分值统计。这种量化管理常常形成一定的制度规定,被称之为“德育考核”,在对学生评价中占有比学习成绩更重的比重,学期末记入学生档案。这种管理体体制对有些学生确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并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有时往往适得其返,一些学生会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制度产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绪。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职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方寸任驰骋!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它是职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深深沃土。

三、重视创设情境,精心课堂设计,营造主动学习氛围,不断培养人文素质

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注重从人文关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各种特定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地张扬,呈现给学生,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尽情地表现自我、领略课文中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课堂上,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前提下,师生平等地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畅所欲言,共同提高,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参与,人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人人都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他们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这样,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情感、兴趣、需要的自然体现。

第3篇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其以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已有的言语发展水平和教师自我的教学经验等因素为基础,用以指导师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尽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依据上面的相关因素设定,但它不是刚性规定,而是一个随着课堂言语实践活动的进程不断调适,不断由应然走向突然的动态过程。

一、教学目标的拟定力求具体

用模糊的语言撰写的教学目标必然使陈述的内容模糊不清。在阅读教学目标陈述中,使用“领会”、“认识”、“把握”等抽象而笼统的动词,将导致阅读教学目标陈述的含糊不清。因此,在教学目标预设过程中,应避免使用这一类动词。而“准确说出”、“准确写出”、“快速找出”、“合理解释”、“准确复述”、“朗读准确”、“准确默写”、“流利背诵”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能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可操作性很强,便于教师直接或者间接观察和测量,像这类动词,我们在教学目标陈述中应多加使用。

当然,陈述教学目标时,语言要尽可能地简洁精练,但必要的限制性词语不能随便省去。如对行为方式、活动条件、学习程度与数量等方面做出严格规定的词语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1:对《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预设的改进

以下为《荷塘月色》未改进的教学目标:

①通读全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

②通过学习第四段掌握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③使学生能把文中出现的几种表现手法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④让学生感受到本文景物描写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笔者改进后的教学目标:

①学生在诵读文本的基础上(行为产生的条件),能依据文本的自然顺序列出作者抒发的感情(行为),其中可包含“沉醉美好之中”、“幻想超脱现实”、“无法超脱现实”等词语(合格行为的标准)。

②学生在熟练背诵第四段的基础上(行为产生的条件),能模仿本段再写一段话(行为),要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合格行为的标准)。(这是对原教学目标第2、3两条的整合)

③学生通过朗读、默诵和仿写(行为产生的条件),能感受、体验到荷塘月色之美(行为),养成亲近自然美景的情愫(合格行为的标准)。

在改进的教学目标中,笔者使用了“列出”、“模仿”、“感受”、“体验”等能对学习结果做出明确具体规定,而又便于操作性、便于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教学目标的措辞做到了明确具体。

二、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陈述为学习主体即学生

教学目标应陈述的内容是学生通过教学实施后在智育和情感方面发生的变化。但我国当前公开出版的许多教学参考书,尤其是“优秀教案”之类,都无一例外的用“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在陈述教学目标的时候,仍旧习惯于陈述教师该做什么。“教学要求”陈述的都是教师教的行为,而不是学生通过学习后在心理、行为层面发生的变化。如“让学生感受到本文景物描写的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旧社会的憎恨和愤怒之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精神的情感”、“提高学生思想和道德水平”之类的教学目标,都是对教师教的行为的描述,即使教师真的这样去做了,学生基于文本阅读的言语实践能力能否切实发生变化,能否经得起我们直接或者间接的测量与检验,这些都是神秘的,不得而知的。

案例2:对《祝福》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学目标预设的改进

以下为《祝福》未改进的教学目标:

①分析文中人物祥林嫂及其他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通过鉴赏,学习本文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笔者改进后的教学目标:

①学生在默读文本的基础上(行为产生的条件),能依据文本中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准确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行为),答案应包含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两个层面的内容(合格行为的标准)。

②学生在默读文本的基础上(行为产生的条件),能依据文本中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准确概括鲁四老爷、柳妈和“我”的形象特征(行为),答案可以包含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两个层面的内容(合格行为的标准)。

③学生在对文本中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特征准确概括的基础上(行为产生的条件),运用塑造人物的方法,刻画一位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行为)。要求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这三种塑造人物的方法,语段字数控制在150字左右。

第4篇

关键词:语文;问题情境;小组自学;分层教学;多媒体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于看重成绩,使得学生在多次考试失败后,学习的信心逐渐下降。所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而且要促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语文的世界里。所以,本文就从以下几点简单地说一下该如何在语文课堂实施多元化教育,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倡导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其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但实际教学情况是,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差,他们习惯了等待教师知识的灌输,教师也习惯了主宰课堂,导致学生的问题能力越来越差,然而,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是探究的基础。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调动学习积

极性。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我在黑板上展示了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作者说心里颇不宁静?(2)为什么作者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3)第5段写月光“泻”不用“照”“铺”好处是什么?(4)第6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5)《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谈谈自己的看法。接着,我又让学生带着问题重新阅读文本,之后,我让几个学生就这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我对学生给出的答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另一方面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二、开展小组自学,培养学生信心

未来学家很多年以前就曾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有太多的学生不会学习,没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是一味地盲学,他们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已经由课堂主体转变成主导者,但是对于一些教师来说,只是口头上进行响应,其实质还是不能教师自己主宰。因此,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要真正信任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信心,使学生更好地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首先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收集资料设计教学方案,之后让学生派

代表进行试讲。为了让学生在设计的时候更有目的性,我先向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及重点难点。提前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重难点主要是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给学生一定的指导方向,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设计教案。而且,在小组展示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当小组的设计方案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肯定时,学生的学习信心也会大大增加,进而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实施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然而,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就如同山中树木,总是那样参差不齐。对于学生来说,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等。这些就决定了学生之间必定存在差异。然而,若是教师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就会形成一刀切的课堂,就会导致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给每个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课堂想象化

多媒体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辅助工具,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段相关文本的视频,可以播放一首动人的歌曲,可以展示一组图片等等,这些既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促使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成为“鼠标手”,课堂也不能由多媒体主宰等,这样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课堂效率也不会得到提高。

如学习《鸿门宴》时,在导入课时,我就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有关视频,让学生在多媒体形象的视频展示中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项羽和刘邦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紧跟课改步伐,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实现有效的课堂效率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丽.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4).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新教材;主动性

语文新课程,就像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了春天,芳草青青,花红柳绿。语文教师也同样感到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新课程在为语文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个执教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几年的课改教学实践,先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一、面对课改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能够教育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新问题的挑战。

二、面对课改必须创新教案

既然教案是备课的结果,写教案是教师整理教学思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的方法,那么,不同的备课过程,理应产生不同的教案。所以,不同的课型、不同教师的教案理应有所不同,不能作统一要求。从详略的角度来说,理应从教学实际考虑,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为例,单元中教读课文是带动学生学习其他课文的,为了全面反映教学过程,还是写详案为好;自读课文,重点是启发学生自学,促进学生思考,这类课文就可以写简案。以不同的教师为例,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同,教案的详略也应有所不同。老手(不是“老教师”)的教学思想大体上已有条理和系统,但事物在不断发展,情况在不断变化,具体到某些细节仍需做调整和整理,这样写写简案未尝不可;新手(不是“新教师”)经验不足,教学思想的条理化、系统化不明朗,需要加强整理,再者新手改进教法、总结经验也要以教案作依据,所以写详案好处很多。所以,新手和老手的教案可以有不同的个性。

语文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不同个性的学生,需要有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就要进行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就要写出不同个性的语文教案。学生的个性化,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也就决定了语文教案的个性化。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趋于社会化、人文化、网络化。语文教学要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思想情感;内容来源更从过去单一的课本向图书馆、网络化方向发展,教师备课不再是课本加参考,而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进入网络。所以新课标下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更趋于复杂,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必然也必须写出不同风格的教案。语文教师要写教案,要写具有不同风格的教案。

三、面对课改必须找准教学切入点

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p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自然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

(4)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若干关键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第6篇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无疑给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巨大的冲击力,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技术,要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能力。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大量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模式,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进入教学领域,改变了原有的填鸭式满堂灌,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大提高。学生可以自己查找有关资料,与计算机进行即问即答。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能够因材施教,实行个别化学习。而且通过CAI课件教学,可以通过仿真和模拟所创造的情境进行仿真学习,使学生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形成一种真实感,从而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改变了教育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可以对提供的问题,练习题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从课堂上的主角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学生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与建构者,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末来的教学模式将是融入了全球性的个别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和集体学习为一体的新型、多样的学习方式。

3、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现代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教科书将被视听教材及各种学习软件所代替,“教材”应改名为“学材”,要教东西更多,但很多以前必须课堂讲授的东西,已逐步转为由学生参与或自主学习中获得,课堂上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为主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模式

1、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

 

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与其他教学媒体有机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形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投影、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来配合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多媒体课堂演示教学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这一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准备、教学技能等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在使用时,要认真研究如下问题:怎样设计教师的课堂活动,使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怎样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真正的“主体”;如何根据多媒体的特点,设计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助教型课件和电子教案。

2、多媒体自主化学习教学模式

是指多媒体网络教室或者开放式CAI教室,利用系统的多媒体CAI课件个别地、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系统学习的形式。

这种方式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学生接受多媒体信息的刺激;学生以人机交互方式参与学习;学生在超媒体结构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主要依赖教学系统本身的指导和导航系统进行学习;学生依靠自我评价和反馈信息控制学习的进程。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控制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编制学习软件,或者通过教学软件的设计来间接控制教学过程。

3、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

是指用虚拟(Virtual  Reality)技术,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教室、虚拟情境,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下进行学习、训练的形式。 传递虚拟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如临其境,融入其中去感受、体验现实生活。这现实生活虽不是用实实在在的实物构成,但却可见、可模、可动,甚至可吃,起到十足的仿真效果。仿真实验课件入机交互界面接近真实实验,学生可以操作任何东西,而不必担心损坏该物。

4、因特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新闻讨论组等进行距离教学的形式

    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普及,“全球化的网上教育”是世界教育界的一个热点,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在国内外蓬勃发展。远程教育是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和实现学习化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教育中最具影响的应用之一。这种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远程教育,尤其是基于Internt的远程教育成为末来教育发展方向。

    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信息的提拱者,采用HTML、VRML、Java等语言组织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动态三维模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编写教学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则通过浏览器以主动探索的方式学习,从而在与外界交互的活动中来获得与建构新的知识。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基于以上对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特点、基本模式的认识和分析,我在语文教学中能转变观念,强化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自觉采用幻灯、投影仪、VCD、CIA课件、鹏博士、维美学堂等教学设备和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不断实践。

1、对于“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的应用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投影仪的作用。上课前,认真备好课,将每堂课要检查的注音释词或要讨论的问题等到先用胶片打印出来,再修饰一番,有的还涂上一颜色。上课讲到这些内容时,就用投影仪投射出来,一是节省了上课很多板书时间,无形中扩大了一堂课的教学时间;二是因为是打印在胶片上而不是手写,投射出来后,效果极佳,规范端正、整齐清楚,学生就像在看印刷教材一样,很受欢迎。学校领导和老师听了我的课后,都盛赞将教学主要内容打印上这种做法,认为投影效果远超过在胶片上写,值得推广。

中学生的注意力极易不集中,上课时一味地讲,难于将学生吸引住。我抓住学生对VCD光盘表功出极大兴趣这种情况,在教学时,讲解完一个内容后,就放与这个内容相关或相同的VCD光盘给学生看,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如上《荷塘月色》时学习完文中蕴藏的感情思想后放《荷塘月色》的VCD光盘,在声、形、色为一体的画面中更好地理解它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当然,播放VCD光盘时我特别注意时间的控制,因为如果时间太长,学生兴趣点转移,容易疲劳,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一般采用“讲、放”结合的方法,讲一段,放一段,有张有弛,充分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CAI课件是近几年教学中涌现的最为先进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具有超文本的特点,可以上下、前后、左右交叉链接。CAI课件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生动地丰富地再现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为突破教学难点提供了新的途径,比如上《美“挑战者”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前,让学生从网上下载,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看一些图片如航天飞机外形、熊熊的火球,坠毁时的火焰,麦考利夫的照片等。以加强直观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上丽道元的《三峡》,就用《三峡》CAI课件进行教学,学生身临其境,很好地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并通过网络将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很多独到的见解。

2、对于“多媒体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

我采用内容——目标——媒体三维选择模型,设计好[目录]、[读书笔记]、[录音]、[资料检索]、[邮件]、[学习导航]、[操作指南]、[媒体库]、[退出]等项,[学习指导]等项内容,又设计了[导语]、[导读]、[朗读]、[作者]、[小结]、[扩展]、[训练]等子项内容,让学生自己操作,自主学习。如阅读指导、形成性练习题的训练,单元测验等都可用这种教学模式。

3、对于“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的应用

如上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设计情境虚拟教学课件,将夏秋的景物为背景,旁白美女蛇的故事,让学生进入鲁迅笔下的“我”的乐园,接着显示冬天百草园的景致,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拍雪人和捕鸟的情景场面,这样在情景虚拟中进行了个别化学习,其乐无穷,学生越做越有意思。

4、对于“因特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应用

这种应用主要取决于Internet的普及程度,比如大部分家庭上了Internet,那么,老师可在网上答疑,信息,或通过BBS与学生进行讨论。电子邮件则提供了非实时的交互,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交流。现在,不少高等院校,高级中学已建成局域网,对学生来说,可适当鼓励他们上网浏览,学习。老师也可以把作业、辅导、解答等放在网上,让学生下载。或用电子邮件传送作业,解答疑难等。“网上教育”应是末来教育发展极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主编《现代教育技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8年版。

第7篇

关键词: 职业高中 语文教学 特色教学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应用写作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广大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如注入式、启发式等,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我认为应区别于普通高中的教学方法,要有自己的特色。因为相对来说,这批学生文化成绩比普高学生差,基础不够扎实,厌学情绪较严重。在教学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的语文能力较差,名为高中生,而实际语文水平却相对较低。时下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大都在感叹:现在的职高学生素质越来越差,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几乎为零,教学是越来越难开展了。因此,照搬普高教学方法,只会事倍功半。故职高语文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有别于普高教学,根据学情,进行特色教学,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一、激发动机,使学生愿学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与自身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愿、自立的基础上建立学习的具体适当目标,知道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从而把学习转化为自己的第一需要,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愿学、乐学、爱学、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这样才能圆满完成职高阶段的学业。

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①向学生讲清道理,即语文课是专业课的基础课。②让学生走向社会作实际调查,或结合学生的实习去亲身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亲身领悟到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性。③结合实例分析证明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对一个人前途的影响,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班的周海燕同学平时重视语文能力的提高,获得2012年校作文比赛的一等奖。我将这些实例讲给学生听,使大家受到了较现实、较深刻的教育,充分地认识到了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性。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颇有效果,我所带的班级每次月考都名列前茅。

二、知己知彼,施教自如

由于职高学生基础较差,要取得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与“学”的沟通。要做到沟通,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才能做到既以教材为依据,又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教学参考》,时,又可以按照大部分学生容易接受,小部分学生感到有点困难的标准去备课、授课。要做到“知彼”,必须课前多作调查,课后多注意收集信息,多和学生交流。

许多职高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初中受老师的冷落,平时根本没有发言的机会。因此第一堂语文课我不会语重心长地给他们讲道理,而是要求学生先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姓名、兴趣爱好、性格或家庭成员。不管讲什么,只要表达清楚,语句通顺就行。自我介绍改变了课堂呆板、枯燥的状况,使学生感到语文课的轻松感和趣味性,从而为以后的语文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机制。

做到“知彼”之后,还要做到“知己”,包括自己对教材钻研、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的自我估价;备课中教案的设计、提问问题的设计力求适应学生的接受程度。如讲授《黄鹂》一课,按常理学生能说出几句关于黄鹂的诗,导入可由此展开。但我私下问过,没有一个学生能说出完整的一句诗。细想也合乎现实,这些学生初中时没好好读过书,对语文更加不重视,唐诗背不出不足为怪。因此我改变设计,给他们布置预习作业,去收集有关的诗。课堂上他们思维活跃,气氛良好。职高生自制能力差,思想很容易开小差,针对这情况,我有意尽量用多媒体教学,如教学《荷塘月色》一文,利用幻灯出示作者照片,简介月光下荷塘美景的画面,学生如临其境,自然就会体味到作者当时的心情,领会文章的意境了。多媒体的声、色、形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整堂课也其乐融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知己”。做到了“知己知彼”,才能因材施教,施教自如。

三、把握尺度,落在实处

做到“知己知彼”“因材施教”后,还要在教材处理,重点、难点的把握上注意尺度,落到实处。所谓“实处”,就是让绝大部分学生能接受,能理解,能掌握,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具体可分两步实施。

第一步:感性认识。就是让学生多读课文,熟悉课文。做到学生不熟悉课文,教师不讲课。由于职高学生自学习惯比较差,自学能力比较弱,因此仅靠教师课前提一句要课外预习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应在要求预习时,给他们一些思考题目,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自己完成,在上课时检查验收。

另外,在课堂上适当多给他们读课文的时间。当然读的方法要多种多样,不能单一。只有在学生熟悉课文、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讲解、分析时学生情绪饱满、气氛活跃,在双边关系的处理上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在讲授《黄鹂》一课时,虽然早自习让他们朗读过,但肯定有部分同学没好好读,因此上课时我还是安排了小段时间让他们读,男女分组读。这样不仅让学生再次熟悉课文,而且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角色,之后四人一组的讨论很成功,课堂气氛很活跃。

第8篇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绝大多数语文老师都颇有同感。老师和学生都知道,高中九门功课,或者到了高二文理分科后六门课,学生们花在语文学科上的时间很少,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在语文上花时间,尽管语文一直以来都是几门学科中分值最高的学科之一。经过了解分析,笔者发觉学生不重视或不愿在语文学科上花工夫或时间,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认为语文好学

很多学生认为,不就是学中文吗?自己的母语,从娘胎出来听的就是中国话,谁还不会说呢?考试的时候无论怎么诌都能应付那份试卷,不像数理化,不懂的题就无从下笔。尤其是对待作文,学生认为,平时练习既浪费时间又没什么成就感(没有解出一道数理化难题的感觉),高考又不会考我们曾写过的作文题,所以老师在布置写作文时,总是有学生不乐意写,或找各种理由拖拉不按时交作业,就是完成了交上来的,大部分质量不高。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作文水平是一届不如一届。

二、花了时间,收效不大

有的学生也感觉到成绩跛腿影响总分的提升,试图在语文上花点时间,提高语文成绩,可埋头做了大量的试题,考起试来,成绩长进不大,积极性大大挫伤,两次尝试下来就偃旗息鼓了。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不可能培养出学语文的兴趣。

三、老师陈旧的观念抑制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很多语文老师受高考这个指挥棒的牵制,平时教学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不考虑学生的需要,也不反思教学效果如何,或无时间考虑,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下去,不知不觉形成了一种传统又机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不花时间学语文的态度,已习以为常了,有的老师还自嘲地说:“我们语文老师注重的是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平时不花时间学,高考语文考得成绩也还说得过去。”

其实,通过自己近年来的尝试和理论学习的感悟,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笔者觉得语文课堂更应该是最活跃、最生动,也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恢复语文课的本来面目,关键看语文教师如何做。

首先,语文老师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面对这样的信息时代,一个语文老师总守着自己大学时学的那点东西,课堂上会处处碰壁,不久就会被学生叫下课。不说别的,就说新时代的语言,就会让人措手不及。比如“新新人类”“酷毙了”“雷人”“雪藏”“给力”“萌人”等等,如果语文老师不善于接受新事物,不注意观察现状,面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这些当代语言或网络语言,就会不知所措,甚至会闹笑话。几次笑话一闹,学生就会看轻语文老师,学语文的兴趣也就会荡然无存了。

其次,备课时要备学生。面对高考升学压力,老师们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平时备课大都能认认真真,测试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但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们感觉工作负担越来越重,于是,备课“走捷径”的人也越来越多,借用各种各样的资料,市场上、网络上各种“优质教案”“同步试卷”也应运而生。慢慢地,老师们也懒得去动脑筋了,选一本“教案”,拿来便用,甚至连课文都不看,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笔者曾经就有这样的经历:在总结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主旨时,只管按照“优化设计”上说的“反映了那时知识分子淡淡的哀愁”。正因为如此,“我”才“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堂课下来,笔者颇感轻松,学生却一头雾水:那时知识分子为何会有“淡淡的哀愁”?朱自清又为什么会“颇不宁静”?这样一段时间下来的结果是,学生座谈会给笔者提了一大堆意见。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每个教师能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心理状况,甚至个性特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受到绝大多数教学对象的喜爱,这就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有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别人的东西尽管是优秀的,毕竟是别人的成果,那是别人针对自己的教学环境、学生程度,将自己的学识水平充分物化的过程。我们拿来便用,充其量是模仿,模仿得再好也仍然与模仿对象存在很大的差异,何况教学环境不同,面对的学生程度等各方面也不尽相同,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感兴趣是不大可能的。

再次,老师要有上进心、创新精神。一般情况下,一项工作干长了总有些疲软的现象。教师队伍中这种现象尤其突出。三年一个轮回,教学内容尽管有变化,但变化不大,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对工作已能应付自如了,于是满足现状,不再进取,以一种不变的教学方法、固有的教学经验来应对各届不同的学生,教学热情逐渐减退,课堂气氛不死不活,一堂课下来,学生睡倒一大片也不管不问,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学生课后还会在语文科上花时间吗?相反,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进取心很强,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充实自己,备课时心里始终想着学生,根据学生的状况或教材的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将生涩、枯燥的知识融入自编的趣味故事或幽默的语言之中,想方设法使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那么,学生学语文的主动性会越来越强,语文程度也自然会越来越好的。一旦形成了习惯,学生学语文的时间就会自然而然地多起来了,语文老师也就会与数理化老师一样有很大的成就感了。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构建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这是每一位教师在改革与探索中追求的目标。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启迪学生的智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的导入是一门艺术,恰当的导入手段和精彩的导语往往能够在课堂中“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想学、爱学、会学”,使语文课堂真正达到高效。例如在教学小说《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从电视剧《红楼梦》中人物的海选讲起,这是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并且插入讲解了许多有关电视剧《红楼梦》中主要演员的拍摄花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讲必修一读本《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时,导入由赵咏华演唱的《最浪漫的事》。这样便很快地把学生带入到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中,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多方面地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它既是教师教的指南,又是学生学的指标,也是语文课堂评价的依据。语文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一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上课前就要“瞄准最后的结果”,这个目标要根据教师选取的教材内容而定,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学生,写好教案,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案。其次,目标越明确,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就越紧凑,教学效果就越明显,教学的目标要重点突出。一堂语文课不能面面俱到,目标确定了,讲什么,练什么,既要全面又要保证重点。所谓全面,是指在课堂40分钟内能够解决的最大范围;所谓重点,是指从面面俱到的任务中找出占主导地位的任务。例如讲《荷塘月色》重点在散文语言的品位;《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目标为: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上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次要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优化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语文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知识、情感、学法、实践技能提出相应目标。通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领域都有所提高,真正实现语文课堂“三高”目标。

三、灵活处理教材,激活课程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教学中,在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后,引导并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设置问题情境,针对现在城市大规模建设,很多古老建筑都被拆毁的问题进行讨论。是拆还是留?让学生积极地讨论。学生以前启而不发的状态变成了积极热烈的情况。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建立“信息多向交流”的新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手段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最多加一台录音机,教学手段单一、呆板,课堂气氛沉闷,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老师应该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力量,更多更广泛地搜集有关信息让大家共享。因此新型课堂的信息可以由老师流向学生,也可以由学生流向老师,还可以由学生流向学生,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第10篇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参与、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行为引导型 自主 参与 开放 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49-02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界于20世纪70年代为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所开发出的一种行为引导教学方法。其总体思路是:在职业院校创造开放的、一体化的学习环境,按照职业生涯所需要的思维和行业要求组织教学,学生根据总体教学目标独立地进行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与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咨询者。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自己的特点:

重自主: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这一互动的核心所在,在以往的教学中,人们过多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课堂更多地成为了教师展现个人知识和风采的舞台,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能动作用,老师台上讲,学生座下听,学生实际参与很少,充分阅读的时间、质疑的时间、表达的时间都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剥夺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的兴趣与热情。因此,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充足的参与机会与参与行为,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独立思考、感知、理解、提高,在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多种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教师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简而言之,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使教师由传统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者、监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而且是共同的学习者。

重过程:行为引导型教学法需要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即重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每一个问题在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中都会涉及到很多知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很自然地就会和已学过的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所以学生参与过程的本身也就是独立思考、感知、理解、提高的过程。学生是积极参与还是消极接受或回避,不仅影响学习的效能,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自身的发展。语文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短时间内可能感受不到学习的效果,看不到学习带来的显著变化,但学生提问、表达、交流、倾听、操作本身,也就是所追求的结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比如说,通过课前自学,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通过查找资料、课外观察、实验、阅读和利用现代化手段收集信息等等,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重开放: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一改以往教师绝对占据讲台的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黑板擦、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授课方式,从形式到内容都呈现开放态势。通过采用形式上较为直观的现代化的展示技术,如多媒体、投影仪、黑板、卡片等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活动,激发其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其观察、想象、思维等综合能力。通过小组活动、野外实习、角色扮演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让知识生活化、实际化,使其产生对学习的需要,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没有思考的学习是无意义的学习,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学习,没有开放的学习是僵化保守的学习。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要求教育者面向社会,不囿于一方讲台,一本教科书。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内容、教学目标亦是开放的,它鼓励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个体的不同,必将激发、点燃众多创新的火花。

重问题: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展开的。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的目的是为了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把学生带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的思维活动。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般来讲,老师结合背景让同学们理解“不宁静”的原因就可以了,但我们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同学们作更加深入的探究,答案可能会是五花八门的。但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答案,更在于质疑本身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为了寻找答案,需要去查阅很多资料。所以,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就是学生扩大知识视野,获取、掌握知识的过程。

重应用:学以致用是任何学科门类的教学目的,语文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会背诵会理解而是会运用。只有把所学的书本知识融会贯通,转化成自己的应用能力,才能有利于更高层次的学习、工作、生活,这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每一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会涉及到很多知识,学生通过这种活动,很自然的就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这种知识的联系,可以是纵向的、单一学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涉及几种或多种学科的。当然,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一定还会去自学很多东西,使自己原有的知识沿着深广两个方向拓展。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上述特点,使之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了本质的不同。它打破了以往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自觉性,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顺应了信息时代对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只有正确把握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这样一些特点,才能实施相应的教学手段,开展相应教学活动。

第11篇

一、转变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关键。“没有新的观念,即使是高喊改革创新的口号,也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标准给老师重新定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指导者,而非“灌输者”;学生是发展之人,是学习的主体,而非学习的“被动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寻找一切机会,给学生以主动权、发展权,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时空里去学习知识、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以己为中心,包揽过多,甚至越俎代庖的做法,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二、尊重学生阅读体会,是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关键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基础、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学生对阅读的体会也不尽相同。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形象大于思想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正是语文学习的一大特点。《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以自己的思考去代替学生的思考,用教参“标准化”的解读去统一学生的思维结果。教师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会禁锢学生的头脑,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要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阅读的个人体验,肯定学生的个人感受。我在阅读教学中,就非常重视这一点。如教《广国富民》一文时,我放开让学生讨论:“假如你是秦惠王,你会选择哪个策略,为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文本为依据,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些同学认同司马错,也有些同学认为张仪的策略更好,认为是一役永劳之策。学生各抒己见。面对不同的见解,只要学生能讲出自己的道理,我都给以充分的肯定。这就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保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们大胆想、大胆说,自由表达。

事实也证明,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是不能统一的。“失落了体验的语文教学,其实是失落了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本身的情感,也就失落了缘于情意而非理性的语文魅力。”如果铁板一块,一定要学生与预设好的传统观点合拍的话,那实在是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浇灭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三、转变课堂模式,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要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必须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着手,使课堂教学模式适宜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而不是过去的教师“口传”学生“心授”的单向传授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改变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实践:

1.从“灌输式”向“指导式”转变 我认为,成功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得精彩,而是学生学得漂亮。因此,我一直坚持“显示目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每节课都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达到什么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目标自己学习。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法,与学生一起解答疑问,并通过设计练习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备的不再是“教案”,而是“学案”,重在指导学生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读一两遍课文,然后请学生说一说学习这篇课文应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并统一各方意见定下学习的目标。这样,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目标去学习文章,心里更有底,学习兴趣更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创造性火花不时闪现。

2.从传授式向互动式课堂教学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点,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目标过程的新观念。”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重在传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而忽略学生在阅读中独特感受,因而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作为一个自主探究、相互讨论的平台,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常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教师有意识编排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组合)进行分组讨论学习,然后交流学习的结果和心得。如在教学《囚绿记》一文时,我从题目入手,引出学生心中一系列的疑问:“作者为什么囚绿呢?怎样囚绿呢?从囚绿中作者得到什么感悟呢?通过写囚绿表现什么主题呢?”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记下讨论的结果,然后相互交流。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的激发。同学们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既融洽又热烈,促进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3.从教师引导学生解难向引导学生质疑转变

学贵有疑。叶圣陶认为阅读时“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之一。”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把质疑的权力交回给学生,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学生一旦敢于质疑,主动探索,必能除旧布新、破旧立新,在阅读中获得新的见解,新的感悟。

四、授之以法,是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的保障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4-0068-02

作者简介:曾婵(1981-),女,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助理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育。(广东 高州/525200)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是人才需求的必然走向。而口语交际能力是评价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条件,也是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基本职业素养之一。根据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社会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更需要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养成。可是,“不想说、不敢说、不会说”似乎已成了当今学生的通病,而职校生尤甚!对此,我们中职语文教师都非常关注。笔者也对这个问题作过一些思考和探索,现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旨在抛砖引玉,以求同仁赐教。

一、中职生乐说、敢说、会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从社会发展的需求看,培养中职生乐说、敢说、会说具有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繁荣,尤其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口语交际在人们交往中的优势凸显。很难想象,一个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的人,在当今的社会里,怎么能生存下去。可以说,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于每个人不仅是必要的,同时也利于其事业的发展和成功。更何况,我们中职生学历和技术往往比不上其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此,培养和提高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们中职语文教学要适应社会的进步,就必需重视口语交际教学,把“说”的训练落到实处,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乐说、敢说、会说的中职人才。

(二)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现状看,培养中职生乐说、敢说、会说具有迫切性

我们传统的语文考试,往往只是片面地考查了读和写的能力,听和说的能力历来是语文考试的盲点。长期如此,导致很多学生不会说话。我们的中职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不少同学不仅不会说,甚至不敢说。笔者曾经对所教的学生进行了语言能力掌握程度的测试,从说话主题、连贯性、条理性、语音的清晰度、生动性等方面进行了统计,测试结果显示学生们口语能力较强的仅占6.1%,而说话水平不合格的却占60.2%,也就是说有大部分学生在说话方面存在普遍问题,或结结巴巴,或辞不达意,或干脆一字不说。因此,笔者认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他们乐说、敢说、会说具有迫切性:它既能改变当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轻视口语教学的现状,又顺应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紧密相关。培养中职生乐说、敢说、会说是目前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从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看,培养中职生乐说、敢说、会说不容忽视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语文教学应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当今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人们交际的范围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口语交际频率也增加了,语言的交流价值也日趋体现,口语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口语交际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还是很多用人单位要求的基本职业素养之一。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关于“口语交际”的要求中明确指出:“说话时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因此,如何把握教学要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他们乐说、敢说、会说,将是我们中职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这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中职生乐说、敢说、会说不容忽视。

二、中职语文课堂培养学生乐说、敢说、会说的方法和措施

(一)壮胆,让学生敢说

中职生大部分是学业受挫、中考挫败的,加上“少说多做”的古训,导致不少学生不善于沟通,甚至不敢张嘴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外国一位名人曾说过,要想让我们的学生以后成为社交活动中的佼佼者,就得让他们不停的说话。但是不少学生都害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并不能说明他们不会或者是没有自己的见解,很多学生不说,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语言表述不准确,又受到他人的嘲笑。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语文课上尽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他们克服思想、心理上的障碍,绝不挖苦讽刺,说得不好不要紧,关键是张嘴说,尽管是只言片语。说的不全面的或者有错误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订正,但是绝对不可以嘲笑。努力帮助他们消除怯场、跑题、无话可说等毛病。

为了让学生敢说,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每节课的前3分钟,笔者都留给学生自主发言、自由发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再由一名学生站在讲台上面对全班同学说话。刚开始学生们都很不喜欢,很不习惯,不知道说什么,有的学生甚至害怕上讲台,有的站在讲台上就是一言不发。笔者一次又一次地从旁提点,不停鼓励。就这样,经过半个学期的锻炼,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走上讲台从容地发言了,有的甚至还有创造性的意见了。

(二)激趣,让学生乐说

培养中职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让学生敢说是前提条件;让学生乐说是必要条件。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兴趣对求知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上,笔者尽量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话题来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荷花淀》这篇课文时,为了避免授课的枯燥和单调,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这篇文章写的几个女性,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思维空前活跃,分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也加入到交流的行列,并举手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但完成了教学目标,更加锻炼和提高了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育心理学指出: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要激起中职生说话的兴趣,我们必须积极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引发他们思维的“引爆点”,激发他们发言的欲望。当他们感到口语交际是一种需要时,内在的潜力就会把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为此,在一年级的下学期,笔者的语文课上常常会组织一些“求职专题”的活动,通过组织同学们观看一些求职面试的录像如中央电视台的《绝对挑战》,或讲一些职场就业的故事,让同学们初步认识口语表达能力在职场中的重要性。同时,笔者还穿插一些典型案例,如:某北京大学毕业生因交流沟通能力太差无法就业回家卖糖球,后来记者报道了此事,媒体还专门为他安排了招聘会,可他仍没成功就业。学生看后很震撼。在学生感慨之时,笔者便抓紧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希望从今以后,他们能从语文课堂开始大胆地说,抓住自己开口说话的机会好好地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将来谋职择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同学们认识到口语表达训练是出于他们的求职工作需要时,也就激起了他们乐说的兴趣。因此,他们就会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真正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的口语交际训练中。

(三)授法,让学生善说

学生胆量有了,也有说话的兴趣了,我们还要教给他们一些提高的方法使他们从“我敢说”、“我想说”转化成“我会说”。

1.在诵读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创造各种条件把诵读安排在各种内容的教学上。教导同学们通过诵读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既让学生全文朗读,也让学生品读重点语句;学习《雷雨》一文时让他们分角色朗读,也让他们分角色演读。实践证明,朗读能让学生越来越善说。

2.在复述、讲述中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复述、讲述时需要学生积累语言、把握重点、理清思路、条理好层次。所以,这也是一种口语训练的有效途径。

3.在积累储备中增强口语表达能力。中职生说话不清楚、不流畅,无话可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知识储备不够丰富,没有从多方面说明问题的材料,因而使得说话单调平板,苍白无力,底力不足。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出众的口才的基础和前提。多记。我们要教导学生: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就要通过多读、多背、多记,深入理解课文,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力,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增加词汇量,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多实践。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要走出课堂,多参加实践活动,多与人交往,这样不仅能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还能积累许多说话的材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精于思想、寓于情感、工于表达。”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他们乐说、敢说、会说是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坚信,只要锐意创新,扎扎实实地指导同学们说,就一定会出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可喜局面。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