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与环境论文

化学与环境论文

时间:2022-03-24 03:21: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与环境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与环境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班级,精细化,管理,思考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以制度建设和民主管理为主要的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

“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是学校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班级精细化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关键,它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果”论文提纲格式。要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这就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把本职工作做到位、尽到职,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教育管理论文,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

1 树立班级管理精细化意识,统一思想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班主任作为管理者、策划者和组织者,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直接参与班级管理上来,让其体验和感受,这实际上就使每个学生都树立了班级精细化管理的意识,让他们觉得我们这样做定会收获很多。同时需要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去落实,也可先召开班委会、小组长会,广泛宣传,逐层强化。

2 以情感拉近师生的距离,感化学生的心灵

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尊重学生,关心、体贴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所以,在整个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时刻要做到责任心、爱心和细心教育管理论文,腿勤、眼勤和嘴勤,真诚、公正的对待评价每一个学生,无论品学兼优,还是品学均差,做到不偏信偏爱。

3 班级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

(1)制定班级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依托《学生手册》和学校精细化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全面可行的《班级法规》,从班级管理目标、活动、评价、反馈等方面实现了班级事务的组织、管理、教育和控制功能的动态体例,使班级工作做到有章可循,避免了班级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持之以恒地落实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上进心,增强学生的自控力与形成班级良好的班风协调起来,使班级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

(2)扩展班委会作用平台,营造精细化管理环境

在学生民主选举和推荐基础上扩展班委会作用平台,细化分工指责,强化监督力度,为班级精细化管理营造“自主、开放、立体”的管理环境论文提纲格式。更突出了班委会的服务理念,为班级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原则和基础。

(3)细化班级公约,严格考核

班级公约是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基础,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有法可依,同时也使班干部在管理班级时有章可循教育管理论文,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如制定学生行为考核表,其内容涉及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如迟到、出勤、课堂纪律等,每项都有一至两个负责人,负责人都是尽心尽责的学生干部。一系列具体而又操作性强的考核表,包括早操考核表、奖分原则、扣分细则等内容的精细化管理制度,是精细化管理的前台,由此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增加了责任人责任意识,凝聚了班级集体意识和团体荣誉感,确保了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力度及针对性。

4构建班级网络式管理模式,实现人人参与

班级管理的精细化在于管理网络化。它不同于规范化,它是在规范化管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为严格细致的管理方式。即“班主任——班委会——值日班长——小组长——每个同学”的管理网络。要求“人人都是管理者”,因此,必须建立一种立体的网络式的管理模式,来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管理潜质,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最大作用,从而实现班级管理的精细化。

在班级管理中,通过变传统的“层级化”为“多方位网络化”管理制度,通过班级岗位的多样化设置及动态管理,把班内大小而琐碎的工作分配到每个人,使每个人都是官教育管理论文,都是班内主人,实现前面所说的要求,同时接受监督又是被管理者论文提纲格式。另外,班级管理的精细化还要建立适当的监督体系,做好详细记录,及时表扬先进,鞭策落后,最终落实到期末思品考核等级与个人先进评比上来。

5发挥团队精神,逐步完善制度

管理的精细化必须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建立适当的监督体系,定期反映精细化管理的进度和突况。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发挥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在精细化管理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民主性原则,对待学生中间所发生的问题须民主对待;②集中性原则,培养团结的意识、团队精神,必须坚持在民主的基础上进行集中;③加强制度建设,团结是制度控制下的团结,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④竞争性原则,团结并不排斥竞争,竞争是促使班级进步的有效手段。当然教育管理论文,对于实施精细化管理所导致的竞争加剧,应正确引导,避免小集体之间的互相抵触。

总之,班级管理的精细化,体现的是一种管理理念,体现了教育的服务性、实践性和教育的创新性,就是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通过爱心、细心、宽容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一步一个胶印,稳定的提高,成为一个德、才、能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翔江.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04,(07) .

[2]潘玉堂.实施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思路与做法[J]. 当代教育科学, 2007,(Z2) .

[3]周俊峰.班级的精细化管理[J]. 科技信息, 2009, (11) :458

[4]马中艳.浅议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7):156

[5]肖敬贤,肖东科.浅议中学班级管理的四项准则[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7, (06) .

[6]尹才忠.精细化—-班级管理之灵魂[J].职业圈, 2007, (02).

第2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影响优化

我国有品种繁多的民族音乐,体现了中华各民族鲜明的音乐风格,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尽管目前学术界和教育领域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珍贵与保存民族音乐的必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而解决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关键是教育。

一、音乐教育母语环境的界定与分类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语言,这种不同体现在旋律要素、节奏要素,以及文化价值上,这是每个人在文化上的立足点。进行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就是指在民族音乐的根基上创造音乐学习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学生从多层次的环境中接触民族音乐的优秀文化。一个民族以母语为音乐教育,让受教育者生活在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大背景中,这是柯达依音乐教育理念的出发点,也是目前音乐教学的应有的原则。

教学环境在空间上涵括校内外各种因素,笔者将音乐教育环境分为相互交集的三个层次,它们相互影响,决定着学生音乐学习的喜好和学习效果。家庭音乐环境是指以学生家庭为中心的物质与经济状况,家长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行为和观念,包括遗传因素等;学校音乐环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物质环境,还包括课间的音响环境、其他课堂上的音响效果、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影响等;社会音乐环境主要指学校和家庭之外对学生产生无意识影响的音乐文化氛围。

二、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从音乐教育环境与音乐教学的关系来看,音乐的母语环境决定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行为;客观环境的一切因素,都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成为引起或消除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下面针对音乐母语环境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母语感觉

目前一些学习音乐教育的学生,在演奏、演唱方面拥有一定的技巧性,但对自己的传统音乐却极其陌生,他们一味模仿西方的表达方式而缺少自己的民族风格。主要原因是没有在音乐学习初期建立起音乐母语的感觉,使用音乐进行表述情感的时候缺少一个文化根基、一个立足点,那就是民族音乐文化。我们尝试创设音乐母语环境,是让学生在潜意识中积累自己的民族语汇,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掌握中华民族音乐的意韵、风格,将自己的文化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环境对音乐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代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冗余度(熟悉程度)过低的刺激不易激发起主动的探究、操作行为。主动的期待和主动的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的基础上的。”①给学生创造设计一个民族音乐的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信息的熟悉程度,继而对学生音乐母语的提高起到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性的目的。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音乐能力

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把音乐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上。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才是学校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

学习音乐和学习母语一样,都是先听、唱,再慢慢体会学习的内涵。由人的感官本能去学习音乐,以学母语的方式来学音乐,而不是用认知的方式去学音乐。以民歌作为主要内容的是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大量的民歌演唱更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中获得了民族音乐体验和了解相关传统音乐文化。

三、如何优化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

上文在对音乐母语环境的界定中已经提到,音乐教育环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家庭音乐环境、学校音乐环境、社会音乐环境。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优化音乐母语环境,调控教育环境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

(一)营造家庭的母语音乐氛围

家庭是人的最初环境,对一个人母语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一个喜爱民歌的母亲会在日常生活中哼唱民歌,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这种隐性教育,逐渐熟悉民歌的旋律和风格,当这些民歌在音乐课堂上出现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强烈地激发出来。

父母对民族音乐的肯定,或者在观念言谈中流露出对音乐的正面见解会影响孩子音乐思想的形成。例如购买民族音乐资料,一定的音乐欣赏设备,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指导、潜意识的正面影响和示范作用等。从父母延伸到家庭的外延,孩子的亲朋好友,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

(二)优化学校民族音乐环境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环境有着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优化学校音乐环境,创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是优化整个音乐教育环境的关键所在。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音乐母语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端正学校音乐教育的大方向,用富于民族特色的母语音乐教育学生

目前,流行音乐、网络音乐充斥文化市场,民族音乐(包括严肃音乐)受到冷落。而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出路在于基础音乐教育,从学校音乐教育入手,开展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课程的一系列建设工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这是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音乐教育的出路所在。

2.充分发挥课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有意识地把铃声换成音乐的声音,并且在课间加播音乐,是个很好的尝试,对课堂音乐教学的影响也很明显。教学楼里的音乐家挂图多为西方音乐家,我们应该把导向目光更多地投向我们的民族文化。

3.加强和其他民族性课程的结合

音乐教育要注重结合文化,去了解和把握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更要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去考虑,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书法艺术课上,老师有意识地播放民族音乐曲目,使学生无意识中提高对这些音乐信息的冗余度,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民族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文化精髓。

(三)优化社会音乐环境,形成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

音乐教育与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环境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是通过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来实现的。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是优良的社会音乐教育环境的标志,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面对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拓宽和丰富自己的音乐信息;也可以从广阔的社会音乐生活里接受各种隐性音乐教育,包括广播、电视、书报杂志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但是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去判断、接受音乐信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另一方面,社会要努力呈示一个健康的民族音乐氛围,一个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作为媒体的报刊、广播、电视,要努力造就民族音乐文化的环境,增强民族音乐的凝聚力,正确处理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关系,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只有在健康积极的母语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下,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学生对音乐母语的感受和学习,才能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要建设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就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次的教育环境共同努力,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形成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从而有利于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民族音乐教育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一个包括母语音乐教育环境在内的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全社会参与,营造一个良好的母语音乐教育环境,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和存在才有条件,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在民族音乐这个母语音乐教育的基础上立足与发展。

注释:

①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选自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著.教学环境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袁善琦主编.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3篇

关健词:生物标本;档案管理;计算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14-03

生物标本档案是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科研工作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以生物制品为主要载体的历史记录。正如挪威档案学家列维・米克伦所说:“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而且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反映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反映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础。没有档案的世界,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生物标本档案在人类的自然科学文化教育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界多种门类的实体档案,通常由标本和文字记载组成。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生物物种资源的各种信息,具有真实性、凭证性、历史性、形象性,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做好生物标本档案的保护管理工作意义重大。本文以南京大学生物标本档案管理实践为例,就如何进行生物标本的档案管理做一些探讨。

一、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情况

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是我国最早建立、最有特色的大学标本馆之一。它位于南京大学田家炳艺术中心的四楼,总面积约400平方米。它依托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其始建于1915年,是由原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的标本室合并组建而成的,迄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工作、不断积累,馆藏标本种类日益丰富,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的发展,凝聚着耿以礼、耿伯介、方文培等诸多国内外动植物界知名专家、学者的心血。现馆藏植物标本已达10万多份,模式标本500余份。以华东地区的植物标本为主,同时收录了全国及世界各地的植物标本,其中禾本科,藻类植物等标本蜚声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馆内有4个动物标本室分别为:哺乳类、鱼类、两栖类、和无脊椎动物。有些是国家一、二级珍贵保护动物的标本,如:藏羚羊、白鳍豚、中华鲟、灵猫、鹈鹕等。

二、标本档案的基本特性

了解研究标本档案的基本特性,根据它的性质特征采取相适应的保护措施,是发挥标本档案作用的基本保证。

1.标本档案具有易损性。标本档案源于有生命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由于这些生物体的构成不同,标本制作方式也就有所不同。生物标本制作方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1)干制标本:腊叶标本、叶脉标本、菌类标本、苔藓类标本、藻类标本、动物标本。(2)浸制标本:整体浸制标本、解剖浸制标本、个体发育浸制标本。容易损坏是这两类标本共有的特性。因此,必须采取与纸质档案不同的保管方式进行管理。

2.标本档案具有直观性。所谓直观,就是人们用肉眼观看时能感受到它的现实存在和形态。将这些标本展示出来,就能发挥它的作用。例如在植物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苔藓、蕨类及裸类植物标本的学习,理解在植物的进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由水生到陆生。在动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脊椎动物各个类群做了讲解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物标本,总结他们的生活环境,及各类动物哪些结构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标本能让同学们直观地感知和认识动植物,有利于他们理解和牢固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标本开展启发式是教学最好的教具,将学生从被动式学习中解放出来。

3.标本档案具有真实性。档案的真实可靠性是档案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特征。档案的真实性应当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档案形制过程的真实,即档案形制过程的原生态(形制的真实);二是档案所载的信息真实地反映了客观历史事实(内容的真实)。标本档案是档案家族的一个门类,它源于自然,是物质生命的展示,是生命历史的真实记录和稽凭。生物标本包含着物种的大量信息,诸如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物候期等。例如南京大学师生采集的黄山地区植物标本就真实地反映了黄山的植物分布情况、物种资源、及不同时期的植被的变化,是那个地区植物变化的最好的实物记录。

三、标本档案的归档

1.收集范围。标本归档既有一般档案的共性,又有自已的特点。虽然标本与一般档案一样,都要经过收集、整理、编号、排列和保管等程序,但在各个程序、环节上,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如植物标本的收集应选取最能反映植物整体面貌的、有代表性特征的植物体各部分器官。一份合格的标本应该是:(1)种子植物标本要带有花或果(种子)。(2)蕨类植物要有孢子囊群。(3)苔藓植物要有孢蒴,以及其他有重要形态鉴别特征的部分,如竹类植物要有几片箨叶、一段竹竿及地下茎。动物标本的收集内容囊括了无脊椎动物类、昆虫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七大类动物。动物标本以整体制作为主,部分标本会采取解剖某一部位的方式。照片也是标本档案的内容,它包括标本的整体、局部及不同生长期的照片。

2.标本野外记录与标本编号。标本在野外采集时只能采集整个植物体的一部分,而且有不少植物压制后与原来的颜色,气味等差别很大,如果所采回的标本没有详细记录,日后记忆模糊,就不可能对这一种植物完全了解,鉴定植物时也会发生困难。因此,记录工作在野外采集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而且记录和采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采集记录一般应掌握的两条基本原则是:一要记录在野外能看得见,而制成的标本无法反映的内容;二要记录标本压干后会消失或改变的特征。记录时注意观察。在同一株植物上有两种叶形时,采集时只能采到一种叶形的话,那么就要靠记录工作来帮助了。如禾本科植物象芦苇等高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我们采集时只能采到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将它们的高度、地上及地下茎的节的数目、颜色记录下来,这样采回来的标本对植物分类工作者才有价值。同一采集人采集号要连续不重复,同种植物的复份标本要编同一号。对植物标本的记录要认真检查、记录内容是否对应所采的标本,这点很重要,如果其中发生错误,标本就会失去价值,甚至影响到标本的鉴定工作。标本档案与文书档案的保管单位不同,文书档案以“份”或“卷”为保管单位,而标本档案则以“号”为保管单位。

3.标本的库房管理方法。编目后入库保存的标本分类排序方法是:动、植物标本分别按照动物、植物分类系统顺序排列。动物标本分为鸟类、兽类、昆虫类、鱼类和两栖爬行类入库保藏并分别按门、纲、目、科、属、种的系统排列。对大型珍稀动物标本如大熊猫、羚牛等应单独陈列,摆放在醒目位置;陈列的标本按分类存放在标本储藏室内供研究使用。蕨类植物科按秦仁昌(1978)的系统,裸子植物科按郑万钧的《中国植物志》第七卷的系统,被子植物科按恩格勒(A.Engler)系统排列,属和种分别按拉丁文字母顺序排列。标本必须要有标签,标签上应有标本的科名、学名(中文学名、拉丁学名)、采集人、采集地、采集时间、馆藏号等内容。对标本室的标本必须有详细的登记册。

四、生物标本的管理

生物标本档案的管理主要可分为日常管理和档案信息化管理。

1.日常管理。(1)标本保护,对标本的保藏、管理和养护,就是按标本自身的质地和特性,根据损坏原因、损坏规律等,采用科学的保护方法,延长其使用寿命。标本按制作方式划分:主要有干制标本和浸制标本。干制标本的保护主要是保形、保色。变形和退色是光照与氧化作用引起的。光照对色素的破坏极为明显,特别是紫外光,具有很强的解离色素物质的能力。标本本身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既是虫最嗜食的食料,又是霉菌繁殖的良好培养基。因此,标本的保护应定期检查,防潮、防虫、防光是标本保护中最主要的工作。标本档案的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20℃~23℃,湿度一般控制在55%~60%,干燥和低温有利于防止标本的霉变和虫蛀。浸制标本保护技术就是利用药剂浸渍液的化学性质来处理和保存标本。针对浸制标本的质变机理,常用的防护方法是:①选择适当的保存液。5%的福尔马林是最常用的植物标本保存液,动物浸制标本则多保存在10%的福尔马林液中。添加没食子酸、柠檬酸等抗氧剂,可制约自动氧化反应。②环境控制。库房应具备低温和弱光照等环境条件,展厅要避免使用天然光,采用不含短波辐射的人工光源。(2)标本损耗登记,在标本的使用过程中当发生标本丢失或损毁时,标本管理人员需要及时登记被丢失或损毁的标本,包括标本的名称、编号、丢失或损毁人员的姓名、课程名称、任课教师等相关信息。(3)模式标本的管理,模式标本的定义可以引用《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中的一段话来表述,模式标本“是所有动物分类单元学名的持有者。它提供了在动物学命名中的客观性,是国际参考的标准”。模式标本不同于一般供参观展览用的陈列标本,也不同于待研究或正在研究的标本,而是经研究者研究鉴定、公开发表后指定的,作为以后鉴定的标准和研究查考的依据,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标本。鉴于模式标本在科学研究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认真研究其特点,并妥善保管收藏和提供利用,对科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档案信息化管理。《档案法》规定要“采用先进技术,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档案管理除保管档案实体、延长其保存寿命、维护历史真实面貌外,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管理。开发标本档案信息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是档案管理的重要职责。档案工作属于信息管理服务范畴,而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方面又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标本档案信息是研究生物系统分类、区系、进化、种群、群落等的基本资料,也是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的重要依据。传统的研究方法是逐份查阅标本。例如为分析某个地区,如省、县的植物区系状况,就要把采于该地区的标本从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份标本中逐一挑出摘记,然后才能进行分析。如此艰巨的工作,完全可以利用高效率的计算机来解决。

计算机管理标本档案的基础是建立标本档案数据库。标本档案数据库可以储存大量图文信息,使研究人员能通过计算机迅速、准确地查阅到与标本相关的所有文字和图像信息,方便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不应将建立标本档案数据库工作理解为是对各门类标本档案信息进行简单收集和录入,而应将其作为一项运用科学方法对标本档案信息进行充分、准确、规范的收集、整理、标引的高标准系统工程对待。处理输入系统内的信息是计算机分内之事,但输入哪些内容、输入内容是否正确,计算机是无法进行判断的。因此,在建立计算机标本档案数据库之前,需要精心准备各种标本数据,要按规范把大量的标本档案信息进行标引。标引工作的优劣,将对计算机档案数据库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标本档案数据库标引的文字信息主要有中文名、拉丁名、编号、科、属、种、采集人、采集号、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签定人、签定时间等;标本档案数据库标引的主要图像信息则是标本的形态、色彩、细微差异等文字信息难以准确描述的特征。总之做好数字化生物标本馆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1)馆藏信息数字化。(2)信息传递网络化。(3)数据检索自由化。生物标本数字化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庞大的标本数量,标本信息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探索适合于生物数字采集、整理等式的方法和技术将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生物标本档案是开展物种鉴定、资源调查、环境论证的历史记录,是对纸质档案的一种重要补充,在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科学普及工作等方面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生物标本档案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使之更充分、高效地发挥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的工作。南京大学标本馆在原有标本档案管理基础上,对标本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创新探索和尝试。通过运用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馆藏资源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建立了生物标本信息数据库和数字化生物标本馆,让传统的实物标本以崭新的姿态展示出来。未来,全新的数字化生物标本及其相关的物种信息借助于互联网将会实现资源全球共享,使生物标本档案的利用、服务途径进一步拓展,社会价值得到进一步实现,这是生物标本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宗培岭.公共档案馆建设若干基本问题探讨[J].浙江档案,2006,(8):6-8.

[2]傅碧宁.自然保护区标本档案管理初探[J].龙岩师专学报,2003,(11):185-186.

[3]黎桂芬.[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4):50-51.

[4]赵慧兰,俞亚芬,刘卿雯.简论植物标本档案及其管理[J].城建档案,2002,(4):23.

[5]王树新,梁玉实,刘英杰.动物标本日常管理与保藏[J].特产研究,2002,(3):51-53

[6]徐阳.科学研究中模式标本档案的管理[J].档案学通讯,1992,(5):8-10.

[7]王素红.高等生物标本档案的价值归属及实现途径[J].兰台世界,2011,(8):18-19.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南京大学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编号NSFCJ110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