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8 17:42: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前言
区别于目前市场上打着绿色标签、采用高端暖通设备达到高舒适度、高耗能的豪华住宅,亲民型绿色住宅是指符合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使用全过程实施的绿色技术措施,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业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居住环境,真正体现国家节能减排的导向,在较少增加建安成本、降低业主耗能的情况下,打造的经济型住宅。中建.凤栖地项目是饯行国家绿色设计认证的亲民型绿色住宅典型案例。
1项目概况
中建.凤栖第项目建设用地位于济南市历下区,项目主要由高层住宅和一座九年制中小学校组成。建设用地面积11.49 公顷,容积率2.7,总建筑面积约40.8万m2,建筑密度15.8%,绿地率35.3%。
该项目于2011年12月通过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组织的专家评审,符合住宅建筑类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示的要求,成为山东省第一个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评价标识”证书的住宅类项目。
2绿色建筑技术运用
该项目从规划设计前期入手,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建筑生命周期节能,遵循“因地制宜,合理经济”的原则,以精细化设计选择技术方案,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资源消耗。在设计不断深入的各个阶段对绿色建筑技术措施不断研究及论证,决策依据于节能计算指标及经济数据指标,在满足实现绿色建筑三星目标时,使项目能综合环境、功能、成本、技术、艺术等方面达到整体最优化,形成健康、先进的自然宜居场所。
2.1重点技术论证
2.1.1确定外墙保温材料
绿色建筑三星要求低能耗围护结构,节能率达到72%的目标,建筑的耗热量指标应不高于10.5×80%=8.4W/m2。外墙外保温相比外墙内保温具有防止外墙内部结露,提高室内热稳定性,基本消除“热桥”的影响,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而且不妨碍室内进行二次装修等优点,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种外墙节能做法。故在项目中首先明确了采用外墙外保温体系。
项目外墙外保温的难点有:防火性能应达到A 级(此为2011年公安部文件明确要求且消防局执行非常严格的,但开发商采购材料相当困难的方面);建筑为接近百米的高层住宅,保温层较厚(根据节能计算确定最终厚度),外保温材料必须有可靠的抗风压能力,避免脱落等安全问题。
2.1.2确定如何采用住宅采暖空调系统
方案一:地源热泵系统
地源热泵系统利用浅层地能资源进行供热与空调,是一种真正的“零污染”能源利用方式,并且由于“地能”的稳定性,机组的运行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具有良好的节能与环境效益。
如采用土壤源热泵系统,该系统有地下土壤换热系统、地源热泵机组、输配管网和空调末端组成。地能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的热源和夏季空调的冷源,即在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能中去。通常地源热泵消耗1kW 的能量,用户可以得到5~6kW 的热量或冷量。
方案二:市政热力配合分体空调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是由城市集中供热热源向用户输送和分配供热介质的管线系统。市政集中热力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集中设置排烟及烟气净化装置,便于消除烟尘,减轻大气污染,改善环境卫生;还可以实现低质燃料和垃圾的利用,可以腾出大批分散的小锅炉房及燃料、灰渣堆放的占地,用于绿化,改善市容;减少司炉人员及燃料、灰渣的运输量和散落量,降低运行费用,改善环境卫生;易于实现科学管理,提高供热质量。实现集中供热是城市能源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国家能源合理分配和利用的一项重要措施。
2.1.3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采用形式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运用是绿色三星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济南地处北纬 36°41′,水平面年总日辐照量大于4809.78MJ/m2.a,为太阳能资源一般区(III区),太阳能保证率40~50%,单位集热面积产热水(45~50℃)50~60升,可以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常规热水系统最大的不同点是其热源―太阳能的不稳定性。太阳辐照量会随地区、季节、天气状况―阴、晴、雨、雪发生变化。因此,在一个要求稳定供应热水的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中,必须配置常规能源辅助加热装置,以保证在不利气候条件下用户的热水需求;也就是说,与常规生活热水系统相比,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初期投资会较高,因为系统的热源有两个―太阳能集热系统和常规能源辅助加热装置。
2.2技术亮点
2.2.1住宅隔声设计
住宅设计控制背景噪声,主要是电梯的位置远离居室空间,避免在住宅的下层或附近设置水泵房等高噪声机房。同时加强沿街外窗的隔声性能,以降低交通噪声的干扰。项目北侧、东侧、南侧均有住宅离城市道路很近,此部分住宅的沿街外窗选用隔声量不小于30dB 的断热铝合金窗,以保证居室空间的允许噪声级要求。
楼板撞击声是目前住宅建筑隔声中最突出的问题。项目结合地板采暖设置浮筑楼板,将浮筑楼板的浮筑层和地板采暖结合起来,即将原地板采暖构造的30 厚聚苯板增加为40 厚聚苯板,既作为绝热层又兼做浮筑层,再在其上铺设加热水管,然后浇注细石混凝土垫层,再做面层,将浮筑层沿侧墙向上贴约100mm,以避免声桥。这种做法能将楼板的撞击声压级降到70dB以下。
2.2.2 采用低温热水型地板辐射采暖,分室独立温控调节。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以温度不高于60℃的热水为热媒,在加热管内循环流动,加热地板,通过地面以辐射和对流的传热方式向室内供热的采暖方式。地板采暖具有舒适、卫生、节能、不影响室内观感和不占用室内面积与空间等显著优点。
从舒适度角度考虑,地板采暖将热量从地面向高处传递,从脚部向上温度一次缓慢降低,达到“脚热头凉”的效果,符合人体生理需要,舒适从脚下开始,彻底避免“寒从脚起”的现象,并且室内温度波动小。
2.2.3无动力风帽改善卫生间空气污染问题。
卫生间是住宅内部的一个空气污染源,无外窗的卫生间采用无动力风帽排风,以改善排气效果,减少电控排风装置的通风能耗。无动力风帽利用室外自然风及热压原理及室内外空气温差形成的气流,使扇叶高速旋转,在通风管道上部形成负压,加大管道的排风能力,从而使排烟道的混浊空气排出。它解决了共用排风道因自然风力和气压的强弱而带来的不稳定性和阻力损失,同时可以借助外界风力加快风帽的运转,加大风道内的排风,减小了整个排风系统的阻力。
2.2.4 屋面面层注意选用导热系数低的浅色面层(陶瓷隔热保温涂料),有利于降低顶层住宅的制冷取暖能耗,提高顶层住宅的热舒适性。
2.2.5地下车库采光
项目在南北二侧的中心庭院分别设置了采光井为地下车库采光。入自然光,减少照明能耗,提升车库环境品质。并在地下车库距离采光井较远的阴暗区域采用反射式导光管为车库补充自然光。反射式导光管构造简单,价格不高。
导光管由聚光罩,导光管本体及散射板组成,在导光管内壁贴有一层具有高反射率的反射膜,室外光在聚光罩的聚光下利用完全内反射原理将天然光线引入到室内实现绿色照明。
2.2.6采用有机垃圾处理系统
设计机垃圾处理间布置有机垃圾生态处理机对有机物进行高速发酵,仅用48 小时左右就可以将有机废弃物进行分解,90%的有机物分解成水和CO2,剩下10%左右为肥料。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实现将有机废弃物就地处理,避免运输等过程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完善小区内的生态循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定期组织居民参与垃圾的处理过程,宣传绿色生活方式。有机垃圾处理间还设有排风、冲洗和排水设施。
3小结
该项目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和论证低能耗围护结构、冷热源及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绿色材料、绿色配置及高新绿色技术等,对环境的冲击最小,能源和资源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实现将绿色建筑技术融入到居住建筑规划设计,极大地提升了住宅产品的先进性和舒适度,使小区不仅在规划品质、户型特色方面有出类拔萃的优势,更为居民提供了健康、舒适、环保、先进的宜居环境,具有较大的宣传效应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 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建筑节能环保技术―设计选用指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陈曙凌(1975-),男,高级工程师,从事工作:项目规划设计、绿色建筑、标准化研发等相关工作。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
1.引言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大约消耗了 50%的能源、48%的水资源,排放了50%的温室气体以及40%以上的固体废料。从建材的生产到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这一过程动用了最大份额的地球能源并产生了相应的废气、废料[1]。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建筑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绿色建筑在国内得到长足发展。2014年,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投入超过40亿元,预计2015年,全国新增绿色建筑面积将达到10亿平方米以上,2020年,我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将提升至50%[2]。随着绿色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的盛行,各国纷纷着手制定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鼓励发展绿色建筑,如英国的 BREEAM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美国的 LEED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加拿大 GBTOOL 评估体系。2014 年 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新公告,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3]GB/T50378-2014(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2014,以下简称“ESGB2014”)为新的国家标准。本文指出我国新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SGB2014”的优点和不足,以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绿色评价标准的进一步完善。
2.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随着绿色建筑在我国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也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使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逐步走向成熟。
2.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是我国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价的国家标准,它分为3个评定等级。根据我国现有国情,评价标准在主要项目上更强调节约的概念,由此将评价指标分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6部分[4]。
2.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该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和试评,借鉴了有关国外先进标准经验,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意见。修订后的标准评价对象范围得到扩展,评价阶段更加明确,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整体具有创新性。
2.2.1 适用范围
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的建筑适用类型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的建筑适用类型进一步扩展至民用建筑各主要类型。
随着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各行业、各类别建筑,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不足已经逐渐显现,不断有医疗卫生类、会议展览类、学校教育类等建筑类型提出申报,但根据原有评价标准,这些类型的建筑却没有参考的依据。近些年先后出台的《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等针对特定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新版 《标准》的出台有很大的参考借鉴作用,新版《标准》对于这些特定建筑类型予以统筹考虑,形成一个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2.2 评价对象
绿色建筑评价的对象定为单栋建筑或建筑群,并要求系统性、整体性指标按总体进行评价,具体是指:
对于单栋建筑,主要是指应以一栋完整的建筑作为基本评价对象,不得从中摘选或剔除部分区域。但运行评价要视情况决定是否可将一栋建筑中的某部分区域作为评价对象,例如大型商住楼中的商业部分。对于建筑群,则是指由位置毗邻、功能相同、权属相同、技术体系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及以上单体建筑组成的群体,例如住宅建筑群、办公建筑群。对此,可依标准对各单体建筑分别评价得到各建筑的总得分,再按各单体建筑的建筑面积经加权计算后得到建筑群的总得分,最后按建筑群的总得分确定建筑群的绿色建筑等级。
对于系统性、整体性指标,例如人均居住用地、容积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要基于该指标所覆盖的范围或区域进行总体评价(运行评价时单栋建筑内部分区域作为评价对象的情况也应照此执行)。还要求评价对象的边界选取合理、口径一致、能够完整围合区域。
2.2.3指标体系
指标大类方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包括了 7 大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和施工管理,是在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 6 大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施工管理”,这就是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完整地覆盖了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的运作。
评定积分方法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的评价方法为:按照评价标准逐条计分,然后按大类指标分别计算其指标得分和附加得分,最后对每大类指标的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得数加上附加分数即为最终的评价得分。评定的等级划分分为 3 个层次的考察:首先,与原有《标准》保持一致,设有一部分的“控制项”,作为绿色建筑的评价的最低标准;其次,每个指标大类设有最低分数要求,低于这个分数则不能参评;第三,每类得分相加得到总分,再划定相应的等级。
从本质上来说,标准中的“指标得分”和“总得分”实际上都是“得分率”。由于建筑的类型、功能多样,所以有些评价条款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建筑类型,例如对于医疗类建筑,就会有一些商业建筑的评价条款不能参与考核。所以,用“得分率”来判定绿色建筑实际达到的绿色的程度高低更加科学。但由于大众对于按得分高低来判定好坏更为接受,所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中规定了一种得分的折算方法,使“得分率”并没有出现在新的标准里。
2.2.4绿色建筑评价阶段
将绿色建筑的评价阶段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根据绿色建筑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目前有关管理制度,标准将绿色建筑的评价明确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其中,设计评价重点在于评价绿色建筑方方面面采取的“绿色措施”和预期效果;运行评价不仅要评价“绿色措施”,而且要评价这些“绿色措施”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此外还关注绿色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留下的“绿色足迹”关注绿色建筑正常运行后的科学管理。简言之,“设计评价”所评的是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所评的是已投入运行的建筑。标准第3.2.2条还说明了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的指标类型差异。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优缺点
(1)近几年来,虽然一些建筑项目,获得了一星级、二星级,甚至三星级认证,但在实际运行中的能耗甚至高于其同类型的普通建筑。“ESGB2014”增加了“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两部分评价内容。新版的《标准》就是在引导从业者不仅在设计阶段实现功能实用、因地适宜的绿色建筑,更要在后期的运营中实现真正的“绿色”。绿色建筑的关键在于后期的运营管理中是否能够保证“绿色”,而评价标准也仅仅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绿色建筑在取得设计标识后,建设过程、竣工验收和后期运营的过程中是否能真正地按照标识认定的规范去执行是目前绿色建筑中的一大难题。
(2)“ESGB2014”适用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建筑类型包含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然而这种划分不是很明确,涵盖的范围还比较窄,不具备对所有类型的建筑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因此绿色建筑标准的评价对象还需要纳入更多类型的建筑,如对复合建筑、既有建筑的评价,同时细化现有的建筑类型,如学校建筑、商场建筑、旅馆建筑、办公建筑等,使评价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此外,对大型公共建筑还需要尽快推出强制性绿色建筑评价要求,这对实现节约能源与资源、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发达国家先进评价标准评分项的评价更加细致,给出了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目的、评价方法及计算标准等等,并且给出评价参考资料及应提交文件,而且在评分项的评分上有更多的数据量化评价。“ESGB2014”的评分项较多,不需要如发达国家评分项那么细化,但仍可以参考完善,如采用更多的数据来量化指标,使指标的评价可操作性更强。
(4)从运行评价权重可以看出,“ESGB2014”更注重施工管理和运行管理,而发达国家评价标准更注重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权重划分上,“ESGB2014”在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方面所设权重只有大概 6%-7%,为发达国家评价标准所设权重的一半;从指标划分,发达国家将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划分为单独的两个指标大类,这些都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视程度。我国对权重的划分虽然有自己的社会、经济原因,然而随着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在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方面不容忽视,防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权重还需提升。
3.结论
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的道路上落后欧美发达国家较多,这使得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均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影响,比如英国的 BREEAM 以及美国的 LEED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因此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然而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也应综合考量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条件和特点,因此也使得“ESGB2014”和发达国家的绿色评价标准会有很多不同之处。“ESGB2014”是对“ESGB2006”修订和完善,从按照达标项目数目给予评价到量化打分方式的评价,从单一的评价到设计评价和运营评价两种评价的转变,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也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 . 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 [J]. 城市发展研究,2009,(7):1-11.
[2] 阮仪,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J].绿色中国, 2014,(19): 36-37.
出于既保证舒适、便利、安全的居住条件又保护环境和生态的需求,人们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世界各国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资源的有效利用,生活环境的健康化,和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处三个主要方面。全球主要国家基于对绿色建筑的各自理解,提出适合本国具体情况的标准,其中以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和日本的CASBEE等较具代表性和影响力。2006年6月1日,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在绿色建筑领域的第一本国家标准。
1 LEED
LEED的全称为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开发并于1998年推出试行版。现行版本的LEED评价体系针对9类建筑对象,即LEED-NC(新建商业建筑物),LEED-CI(商业建筑室内),LEED-CS(建筑主体和外壳),LEED-EB(现存建筑物),LEED-HO(住宅建筑),LEED-ND(社区规划),LEED-SC(学校项目),LEED-RE(商场),LEED-HE(医疗设施)。对于每一类建筑对象,LEED评价体系主要从包括可持续场地选择(SS),水资源利用(WE),能源利用与大气层保护(EA),材料和资源的循环利用(MR),和室内环境质量(IEQ)的5个核心方向展开计量与评估。如果通过LEED评价,结果包括认证级、金级、铂金级三个等级。
LEED评价体系被公认为最有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具有相对完善的评价内容和相对简洁的操作方式。
2 BREEAM
英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名称为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1990年,英国建筑研究所(BRE)制定的BREEAM首次以分项评分的方式衡量办公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BREEAM评估体系的主要评估条款(Criteria)包含能源使用、资源、污染物排放、场地及室内环境等各个方面。英国建筑研究所授予被评估建筑正式的资格证书 (Certification)。被评估的建筑满足或达到一定数目的评估条款,并对应该项目获得的分值,根据各项分值累加所得到的总分数给予“通过”、“好”、“很好”、“优秀”四个级别的评定结果。
3 CASBEE
CASBEE的全称为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即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比体系,是日本国内的绿色建筑标准。从建筑环境质量和性能、建筑环境负荷两个角度对各类建筑物进行综合评价,CASBEE的评价结果分为5个不同等级:优秀(S),很好(A),好(B+),略差(B-),差(C)。
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虽然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相对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随着中国建筑业快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场,各种能源与环境问题随之产生,建筑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自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从政府层面自上而下对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以探索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2005年10月,国家建设部科技部印发《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6年我国颁布绿色建筑方面的第一本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流程
0 引言
建筑业是能源和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以美国为例,其38%的主要能源消费及城市固体废弃物(1997年)中的65%是与建筑运行有关的[1]。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建筑能源消耗量约占总能源消耗量的30%~40%,而我国建筑能源消耗量也占到社会能源总消耗量的近1/3[2],如表1[3]所示。而绿色建筑以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恰恰使得建筑能源消耗和污染问题迎刃而解。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自颁布实施以来,在“十一五”期间有效地指导了我国绿色建筑实践工作,累计评价项目数量已达到近五百多个,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进入“十二五”,国家又陆续制定了若干发展绿色建筑的重大决策,将发展绿色建筑作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4];2012年4月27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又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并将通过建立财政激励机制、健全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推进相关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等多种手段,推进绿色建筑发展;2013年1月1日,国务院以1号文件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再次体现政府对绿色建筑发展的高度重视。
1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流程简介
1.1 绿色建筑评价的主体
1.1.1 申请单位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认证的申请单位主要为项目的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等。在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时,以业主或开发商作为申报单位;在申报设计标识时,以设计单位作为申报单位;申报运行标识时,以物业单位作为申报单位;此外施工单位还可以根据《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的相关规定申报绿色施工标识。
1.1.2 评价单位
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是由住建部委托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与绿色建筑专委会共同组织成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绿标办”)来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工作,并接受住建部的监督与管理。绿标办直接受理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并指导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活动;同时住建部还委托具备条件的地方建筑主管部门开展所辖地区一星级和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1.2 绿色建筑评价的依据
目前开展绿色建筑认证所依据的管理文件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和《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所依据的技术文件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
1.3 绿色建筑评价流程
目前绿色建筑评价工作主要涉及申请单位和评价单位两方,开展规划设计阶段和运行使用阶段的绿色建筑认证的流程相同,均由申请单位提出申请并准备相关申报材料,由评价单位组织专业和专家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予以公示和颁发相应等级的证书和标识。具体评价流程如图1所示
1.4 现行评价流程存在的不足
现行评价流程存在两方面的不足:
1)对于申请单位而言,具有政府背景的评价单位的工作主要是进行认证评价,难以提供全程和及时的指导服务,特别是在对绿色建筑最终“绿色”影响程度最大的前期阶段,如图2所示,在此阶段,决策或设计的方案还未成熟,绿色建筑评价工作还未开始,难以给申请单位的方案以及时的指导和建议来避免影响最终绿色目标的实现或减少因专业知识和对政策了解的缺乏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
2)对于评价单位而言,由于政府背景决定了其首要职能应该是制定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战略,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以及进行行政监督,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等。目前的流程,将难以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绿色建筑评价机制,此外随着人们对绿色建筑认识的不断加深,参评项目越来越多,无疑给政府部门带来巨大的压力。
2 绿色建筑评价流程改进的构想
2.1 引入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
在对绿色建筑评价流程改进时,建议在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等申请单位和政府之间引入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1)普通的建筑设计评价是对所设计的建筑成果在满足并支持人和环境的表面或内在需求及价值方面的程度的评价。而绿色建筑评价注重的是建筑环境特性,因此绿色建筑评价需要具有包括建筑学、建筑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生态学等良好专业背景的专家来执行。成立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评价人员接受建筑主管部门的从业资格授予和管理,使得从事绿色建筑咨询评价工作的人员更加专业化,不仅有利于相关经验的积累,也有利于绿色建筑的推广,随着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评价的结果也会越来越准确。
2)项目前期阶段对项目最终的“绿色”性影响最大,设计人员应较早地考虑评价标准中的评价条款,而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的提前介入和参与项目的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充分发挥其辅助决策与辅助设计的功能,不断提供改进措施和意见,有将利于业主或开发商更好达到预期的绿色目标。
3)更好地体现建设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将工作重心放在宏观管理的层面上,如制定科学的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目标及战略;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评价体系;颁布各项优惠措施,调动绿色建筑开发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为绿色建筑的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条件等工作上。
2.2 分阶段评价
绿色建筑强调在全寿命周期内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低限度的影响环境。因此,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也应按照项目开发全过程的特点,如图3所示,按照不同阶段不同要求分阶段进行。依照全过程监控、分阶段评价的指导思想,可将绿色建筑评价分为项目策划评价、规划设计阶段评价、施工阶段评价和运营阶段评价四个阶段性评价,这与建设项目开发的过程也是相一致的。评价时,按照我国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核心内容和标准进行评价,只有某阶段达到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开发工作。只有每个阶段都达到绿色要求,才能认为项目为绿色建筑。
分阶段评价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对那些可能对项目全寿命周期目标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可以及时修正,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2)有利于各参与方明确各自的职责,使得责权利更清晰,对各参与方的评价有了科学的参考标准,尤其对一些界面工作的划分将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工作,避免因职责不清造成的扯皮现象。
3)有利于加强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物业管理单位之间的合作,加强整个项目开发团队的理解和沟通,各方可以在充分理解项目的基础上开展各自的工作,对各阶段所参与的工作更清楚,避免了项目实施中的责任“盲区”。同时也有利于业主或开发商对项目的整体控制和掌握,确保项目绿色目标的实现。
2.3 改进后的绿色建筑评价流程
基于上述思想,对绿色建筑评价流程进行改进,如图4所示。从流程图中可以发现,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起到中间桥梁的作用,由于其可以全过程地参与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一方面可以为申请单位提供咨询和指导的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为政府部门分担了周期时间长和评价工作繁琐的评价工作。
3 结论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了建筑领域,这也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绿色建筑评价不应仅仅着眼于最终鉴定性的评定,其更大的作用应体现在对绿色建筑开发全过程的指导性,使项目的各参与方明确认识何谓达标的条件,如何更好地进行策划、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评价流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引入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和分阶段指导、分阶段评价的改进的对策,明确了政府部门的职责,这将对积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建筑评级机制,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Scheuer,Chris W,Keoleian.Gregory A. Evaluation of LEED Using Life Cycle Assessment Methods,NIST GCR 02-836(Ann Arbor,MI:University of Michigan's Center fir Sustainable Systenms,september 2002).
[2] 洪雯.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对亚洲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1德国绿色医院建筑发展
以标准为先导,推动绿色医院建筑发展,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中德两国亦不例外,目前,两国都在编制各自的绿色医院建筑评价体系,并通过先行开展一些绿色医院建筑案例的试评,对标准进行完善。2.1德国绿色医院建筑评价体系德国可持续建筑协会(DGNB)编制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德国应用最广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目前已推广到奥地利、瑞士、丹麦、卢森堡、保加利亚等国家。DGNB已先后开发了新建办公楼、商场、住宅、饭店、医院、会展中心、剧院和图书馆的评价体系模块以及办公楼等既有建筑的评价体系模块。不同类型的建筑采用不同的评价模块,但这些模块的架构和核心内容(80%左右)基本相同,只是在标杆值和评分量化权重设置方面各有不同[3]。DGNB已基本完成专门针对医院建筑的评价体系模块的编制工作,该体系称作可持续医院建筑评价体系(DGNBHC),目前正在4家医院进行试评,试评结束后将对评价标准作最终修改。DGNBHC的制订流程详见下图:图1DGNBHC制订流程DGNBHC主要包括建筑生态、建筑经济、建筑技术设备、建筑流程、社会人文、建筑场地选址六大内容,与其他建筑评价方法基本一致,但各项指标的量化值有所不同[4]。DGNBHC特别注意了节能和环境对于医院建筑的重要意义。下面通过2个案例介绍德国绿色医院建筑。2.2德国绿色医院建筑代表案例1)施派尔基督教会医院施派尔基督教基金会医院2004年由施派尔基督教教会护理机构和施派尔市基金会医院合并而成。该院目前共有约1000名员工,444张病床,2011年共接待约2万名住院病人和1.9万名门诊病人,实施各类手术6640例,接生新生儿2059例,年营业额8370万欧元。施派尔基督教基金会医院目前正在进行扩建,扩建工程于2009年开始设计,预计于2014年完成。正在实施的扩建工程占地面积为3.4万m2,建筑面积为12.1万m2,住院部扩建50个病房,总投资为6500万欧元。扩建工程采用的主要绿色措施包括:优化建筑平面,扩建后,重症病人与普通病人入口将不同;采用内院结构,保证绝大多数房间都有充足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良好的围护结构保温,以减少冬季的供暖负荷;采用热电联产和蒸发冷却,近20%的电能将由热电联产提供,以减少医院的运行能耗;院区开辟专地,供住院部的老年人种植花草,以帮助他们尽快康复。该扩建工程已取得了DGNB可持续医院建筑的铜级预认证。目前,医院扩建工程正在进行,但医院未扩建部分正常营业。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扩建部分与其只有一墙之隔,但是由于良好的布局规划和防噪声措施,无论医护人员还是院区病人,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噪声或者堆积建筑材料的影响。
2我国绿色医院建筑发展
我国2006年颁布了GB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建立了1整套完善的评价和管理办法,在党和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绿色建筑高速发展。2012年,考虑到绿色医院建筑的发展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达国家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编制计划,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联合其他单位共同编制。目前,标准已经完成征求意见,以及年底前将完成送审和报批。
3中德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比较
3.1中德绿色医院建筑评价体系对比中德两国都在编制本国的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将我国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编制思路与DGNBHC评价体系进行比较,详见表1。3.2中德绿色医院建筑技术差距与原因分析中德医院建筑无论是建筑技术、环境质量还是人性化管理都还存在一定差距的。下面以外墙外保温和供暖供冷节能技术为例,介绍中德医院建筑节能技术差距,并分析主要原因。1)外墙外保温建筑围护结构外保温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之一。德国外墙外保温技术与应用发展已有60余年历史,经过长期的技术研发和实践积累,日臻完善。而我国虽高度重视外墙外保温技术,且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但其发展历史也才30余年,在保温板厚度、施工工艺、节点处理、保温材料性能及相关检测验收方法上与德国仍存在不小的差距。2)供暖供冷节能技术措施经过近30年节能工作的大力开展,我国供暖供冷节能技术的框架体系是基本完备的,地源热泵、辐射供冷供暖、气候补偿、热回收、风机变频、温控行为节能等措施我国均有研究和应用工程。更进一步,随着实践工程经验的丰富,由最初完全照搬国外经验到现在逐渐建立起更适合我国国情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技术体系,并且不断提升产品的可靠性,总的发展趋势是值得肯定的。但不可否认,受基础水平和研究时间的限制,一些细节技术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部分性能有待提升,最为甚者,个别种类产品的核心元器件需要国外进口才能保证其可靠性较高。比如,此次考察的海德堡艾提阿努姆美容医院里空调设备热回收率高达95%,这在我国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4总结与思考
行业的发展需要以先进的标准为先导。德国DGNBHC相比我国最明显的特点是很多条文设置经过了严密且精细的思考,值得我国《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借鉴和学习,如考虑到医院对于场地选择不具有太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场地质量的内容虽然参与DGHBHC的评价,但并不计入评价总得分中。加强医院节能管理。由于精细化管理和对能源成本节约的高度重视,德国医院普遍具有较高的节能积极性。我国大多数医院能源消耗没有做到能源的分项计量、分部门计量,导致医院建筑能耗细账无法统计,这给我国医院建筑节能和绿色医院建筑发展带来了不少阻力。德国精细严谨的能源计量和成本支出账单,也是值得我国各医院的后勤院长们参考和学习的。正确认识中德医院建筑技术差距。中德医院建筑的差异和差距与两国的经济、文化背景都有一定的关系,不可否认,德国医院建筑无论在建造工艺还是节能管理上都比我国先进一步。但学习德国的先进经验,切不可生搬照抄,一定要立足我国国情,结合我国医院建筑的实际。比如对于海南地区,尽管空调运行能耗较高,如若照搬德国经验,不加思考的全面安装外遮阳,在我国产品质量尚未得到全面保证的情况下,几次大台风就会使外遮阳设施毁于一旦。再如,海德堡艾提阿努姆美容医院的无纸化办公也不能生搬硬套在我国实施,因为目前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电子诊断书尚没有明确可以替代纸质诊断书作为诊断凭证。总之,我国绿色医院建筑的全面发展需要政府、医院、设计单位、科研机构、相关产品制造商等各方合力,唯有此,我国医院建筑才能真正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袁闪闪 徐伟 陈曦 孙德宇 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
【关键词】绿色建筑;概念;特点;建筑设计
1.绿色建筑的概念与特点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建筑和地产行业的崭新概念,它并不是指绿色的建筑,而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2绿色建筑的特点
1.2.1生态性
绿色建筑的生态性是指在设计、施工、使用中尊重生态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其他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减少能耗和污染,选材上优先选用环保材料,高效循环利用自然资源,在废物排放上尽量无害,并合理再生利用。
1.2.2安全舒适性
绿色建筑在选址上应该考虑到建筑周边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氮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选择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应不对人体产生危害,同时绿色建筑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人文环境、视觉环境及景观环境的建设,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使人与建筑自然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1.2.3先进性
绿色建筑的先进性是指将绿色和智能合二为一,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以绿色理念促进智能化。绿色智能化是技术的综合,其基本体系包括安全防范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信息网络系统。目前我国有些城市的公共建筑已经实现了通过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对建筑能耗和室内热湿环境及空气质量进行远程检测控制,并优化系统运行,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对能源的需求及对环境的污染。
2.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及评价标准
目前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都在不断增强,绿色建筑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开发商、设计师的追求。虽然从长远来看,绿色建筑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效益显而易见,但由于前期投入较大,成本回收期较长,使得很多投资者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缺乏绿色建筑识别技术,很多人误以为只要是先进的、智能的、高成本的就是绿色建筑,导致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一套科学适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但是绿色建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沿用国外的评价标准。2006年6月1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正式颁布实施。2007年11月,由建设部组织的唯一经过官方认可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正式启动,该评价标识工作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为依据,填补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空白。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评价标准,告别了以往以国外标准来评价国内建筑的历史。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现行和在编的绿色建筑评价相关标准有十余本,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些地方也存在对于标准的执行流于形式等问题,而且由于缺乏一些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使得开发商在节能选择上顾虑重重,利益双方在节能效益的评价上存在很大的分歧,使得这些评价标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起到调控的作用。
3.绿色建筑的设计
3.1绿色建筑的节地设计
建筑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要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绿色建筑在选址上应该体现人文绿色与生态绿色,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其他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减少能耗和污染;其次应该搜集、分析当地民居资料,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及居住区的服务对象等出发,总结出适宜当地居民生活的居住模式,研究该项目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布局,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3.2绿色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自能源危机以来,节约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就成为全球范围内十分紧迫的课题。我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的消耗与浪费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建筑上的能源消耗不断攀升。据统计,建筑能耗总量占到了社会总能耗量的46.7%,因此引导设计师树立生态节能的理念,合理节省和利用能源显得尤为重要。绿色建筑的节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3.2.1体型设计
绿色建筑的体型设计应该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太阳辐射强度、建筑物的朝向、围护结构的保温状况及局部风环境等,并权衡建筑的热量得失情况,最后优化组合。一般来说,体型系数越大的,外表面面积较大,室内热量容易散出,建筑平面形式对控制建筑体形系数、降低建筑能耗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在满足总体规划和建筑使用功能及建筑面积一定的前提下,应选择合理的建筑平面,使其平面更加规整,减少不必要的凹凸变化。
3.2.2围护结构的设计
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可以通过提高和改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来实现,例如通过真空玻璃技术或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复合保温和外墙自保温等形式提高外墙面的热工性能;采用新型的屋面保温材料和利用种植屋面来提高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外遮阳对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居住舒适性有显著的效果,遮阳方案的设计应该考虑太阳辐射强度随地点、日期、时间变化的特点选择最佳方案,调整遮阳的效果。另外,地面的热工性能对室内气温也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建筑楼地面构造设计,不但可以提高舒适度,还有利于建筑的节能。窗墙面积比也是影响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其设定要兼顾保温隔热及采光等方面。
3.2.3绿色能源的利用
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作为无污染、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对环境危害极小,是绿色建筑能源的最佳选择,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能避免对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例如,目前国内外经常采用的被动式采暖、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PV系统等都是充分利用这种绿色能源的结果。通过实现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土壤蓄热蓄冷等来减少建筑制冷、采暖和照明的能耗量。
3.2.4绿色建材的选用
传统建材工业是资源能源高消费、生态环境高污染的行业,其现状很难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对建筑材料的选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绿色”程度。提倡绿色建筑,落实到建材行业就是要大力推进建材生产和建材产品的绿色化进程。
3.3绿色建筑的节水及水资源循环再利用设计
绿色建筑的节水首先表现在应该大力倡导使用节水型器具;其次应该在适宜的范围内通过技术经济的比较,合理将雨水和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循环利用。设置中水和下水处理系统,将处理过后的中水和下水用来作为景观绿化用水和冲洗道路汽车等。我国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办公楼、商场类建筑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2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15%。(下转第102页)
(上接第84页)4.结语
绿色建筑顺应时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它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符合我国的国情。目前由于具备这方面能力的设计师较少,开发商缺乏良好的融资环境、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的评估体系,它的普及和推广还存在一定难度。但是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完善建筑节能方面的政府职能,加大建筑节能的宣传力度,同时通过实践的积累,绿色建筑一定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材设计、体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绿色建筑的特点
1.1生态性
绿色建筑的生态性是指建筑从最初的设计到施工再到最终的使用过程中尊重生态规律,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地制宜,能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既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建材选取时将环保材料和循环利用材料作为首选,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加工过程的污染物排放。
1.2安全舒适性
绿色建筑在选址上应注意避免周边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建筑场地应远离电磁辐射污染源和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选择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应符合环保标准,不危害人体健康。同时绿色建筑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建筑本身,还应重视建筑周围人文环境、视觉环境及景观环境的建设,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实现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共处。
1.3先进性
绿色建筑的先进性是指采用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建造智能化大楼,将建筑的“智能”和“绿色”融为一体。绿色智能化不是某一种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的有机组合,一个完整的绿色智能化建筑由安防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网络系统构成。目前我国部分发达城市的公共建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绿色智能化”,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测建筑能耗,根据室内温度、热湿环境、风力大小、空气质量等情况,由环境智能优化系统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保证建筑中的生产、生活状态处于最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活舒适度,并减轻建筑能耗,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及评价标准
随着全社会对建筑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建筑也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开发商和设计师的目光。虽然从前文叙述中可以看出绿色建筑具有显而易见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效益,但这毕竟是长远来说的。而事实情况却是碍于绿色建筑前期投入较大,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回收成本等不足,降低了很多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绿色建筑识别技术尚不完善,致使很多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存在误解,以为绿色建筑就是先进的、智能的、高成本的建筑,从而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鉴于这种情况,十分有必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绿色建筑本身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评价,过程复杂,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沿用外的评价标准,很多时候都显得差强人意。2006年6月1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正式颁布实施。2007年11月,由建设部组织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正式启动,该项工作建立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的基础上,是我国目前唯一受到官方认可的评价标识工作,填补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空白。国外评价标准无法适合我国国情的情况已成为历史。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现行和在编的关于绿色建筑评价的标准有十余本,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些地方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标准的执行流于形式,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和相关的激励措施,使得开发商在选择节能形式时顾虑重重,利益双方不能就节能效益的评价达成共识,使得上述评价标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起到有效的调控作用。
3绿色建筑的设计
3.1绿色建筑的节地设计
建筑选址和布局要满足与环境“融为一体,统一协调”的原则,应该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建设地段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条件合理布置建筑物,以利于获得充足的日照,并避开风口,既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在此基础上还应再仔细搜集、整理和分析建筑所在地的民居资料,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服务对象,提出最优化的居住模式。
3.2绿色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
建筑行业是耗能重要产业,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大,并呈逐渐上升趋势。若不解决建筑耗能高的缺点,绿色建筑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做好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不光必要,而且必须。具体可参考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3.2.1体型设计
建筑形体与建筑节能紧密相关。如果将建筑的体型系数定义为建筑物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则小的建筑体型系数意味着建筑比较规整,可以减少制冷制热时消耗在外表面上的能量;反之,若建筑体型系数大,则其外表面积相对较大,会增加空调制冷制热时的能耗。因此,对建筑体形系数设计的合理与否将决定着建筑节能设计的优劣。显而易见,当建筑具有相同的体积时,集中布局模式要比分散布局模式消耗更少的热量,故从节能的角度,经过比选后宜优先选择高层和中高层建筑,使建筑布局更加集中。
3.2.2围护结构的设计
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可以通过提高和改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来实现,例如通过真空玻璃等导热系数小的高效隔热材料或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夹心保温和外墙自保温等形式提高建筑外墙的热工性能;根据不同屋面形式选用不同传热系数的保温材料;外遮阳作为最有效的遮阳设施,可显著降低空调负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室内居住舒适性,应根据太阳辐射强度随地点、日期、时间变化的特点选择最优的遮阳方案设计。外遮阳的形式通常可分为水平式、垂直式、综合式和挡板式4种,一个好的外遮阳设计必定既能满足建筑夏季的遮阳要求,又不影响采光及冬季的日照要求。除此之外,还应从建筑楼地面的热工性能考虑,设计良好的楼地面构造。可以说,如何通过设计来有效地做好建筑采暖和隔热工作,并利用建筑构件调节采光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是值得设计人员探讨的问题。
3.2.3绿色能源的利用
绿色建筑应优先考虑使用无污染、可再生,取材范围广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分布广泛,而且几乎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是绿色建筑能源的最佳选择。若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物排放,从而保护环境,还能避免过度开发不可再生能源。目前国内外经常采用的被动式采暖、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PV系统等都是对这种绿色能源充分利用的形式。通过采取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土壤蓄热蓄冷等措施都能有效地减少建筑制冷、采暖和照明的能耗量。
3.2.4绿色建材的选用
传统建材工业的生产加工过程需要消费大量资源能源,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一现象是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悖的,所以建筑的“绿色”程度很大程度上是由选用的建筑材料决定的。绿色建筑对建材行业的要求就是要大力推进建材生产和加工的绿色化进程,即所谓的“绿色建材”。应选择高效经济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如用钢结构,高强预应力混凝土体系,尽量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和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产生污染的材料,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无污染能源。尽量采用可循环、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优先采用高性能绿色建筑材料,如利用工业废渣研制出来的高性能水泥便是一项性能优良的备选材料。此外废橡胶加工而成的橡胶混凝土也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建材,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拓宽思路,灵活采用这些新型绿色建材。
3.3绿色建筑的节水设计
绿色建筑的节水首先表现在应该大力倡导使用节水型器具;除此之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设置合理、完善的室内给水系统;合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按照使用用途分别设置水表,并提高水表计量的准确;合理设计热水和开水供应系统;设置分质供水系统,开发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园林绿地节水灌溉设施等。
4 结语
绿色建筑顺应了当今时展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与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发展观相符合,因此很有发展前景,值得大力推广。但鉴于我国目前很少有设计师具备这方面的综合能力,开发商也缺乏良好的融资环境和政策扶持,加之相关的技术支持和评估体系还有待完善,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还需进一步加强。但是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加强建筑节能方面的政府职能,加大宣传力度,同时通过实践的积累,绿色建筑一定会得到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30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王飞云。关于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的探讨[J]。四川建材,2011(6)。
[3]蒋健健。绿色建筑设计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17)。
绿的建筑就是在建筑的全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我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那么绿色建筑如何评价,评价标准又是什么?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是指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按照要求确认绿色建筑等级并进行信息性标识的一种评价活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主要由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
绿色建筑的评价以建筑群或建筑单体为对象。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室外环境的指标,以该栋建筑所处的环境评价结果为准。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七大类技术指标:⑴节地与室外环境,⑵节能与能源利用,⑶节水与水资源利用,⑷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⑸室内环境质量,⑹建筑电气,⑺运营管理。每类技术指标分为控制项和一般项。控制项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件,必须全部满足;一般项为可选项,包括A类指标和B类指标,其中A类指标为难度大,综合性强,绿色成都高的项目,B类指标为难度相对较低的项目。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控制项的内容。
住宅建筑评价标准中控制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节地与室外环境
(1)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它保护区。
(2)建筑场地选址无地质灾害及含放射性或化学物质超标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3)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不高于43m2,多层不高于28m2,中高层不高于24m2,高层不高于15m2。
(4)住宅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满足国家现行规范对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5)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墙,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6)住宅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m2,公共绿地满足集中绿地的基本要求。
(7)住宅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物。
(8)施工过程满足《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中合格或优良等级的要求,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各种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2.节能与能源利用
(1)住宅建筑热工设计和暖通空调设计符合现行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2)采用集中式空调(采暖)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热泵)机组或单元式空气调节机的性能系数(COP),能效比(EER)符合现行山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有关规定值。
(3)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设置室温调节和分户热量计量设备。
(4)12层及以下新建住宅建筑采用太阳能光热系统,并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2)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3)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节水率不低于8%。
(4)景观用水不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
(5)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不使用实心粘土砖。使用的砖、砌块、墙板等墙体材料和保温材料(系统)获得山东省新型墙材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应用认定证书。
(2)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的要求。
(3)建筑造型要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4)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5.室内环境质量
(1)每套住宅至少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规定。当有4个及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2)卧室,起居室,书房,厨房设置外窗,房间采光系数不小于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的规定。
(3)对建筑围护结构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卧室,起居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不大于45dB(A),夜间不大于35dB(A)。楼板和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45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不大于70dB,户门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30dB,外窗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25dB,沿街时不小于30dB。
(4)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通风开口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俺的5%。
(5)室内游离甲醛,苯,氨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有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规定。
6.建筑电气
(1)采用效率高,能耗低,性能先进,耐用可靠,有绿色环保材料制成的电气装置。
(2)配变电所设在建筑物内时不设在住户的正上方,正下方,贴邻和疏散出口的两侧。设在建筑物外时,其外侧与建筑的外墙间距满足防火,防噪音,防电磁辐射的要求。
7.运营管理
(1)物业管理符合山东省《物业管理条件》的有关要求。
(2)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
(3)住宅水,点,采暖,燃气分户,分类计量于收费。
(4)制定垃圾管理制度,防止在收集和运输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
(5)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并有严格的保洁清洗措施,生活垃圾袋装化存放。
公共建筑评价标准中控制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7.1节地与室内环境
(1)第1,2条同住宅建筑的要求。
(2)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
(3)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4)施工过程满足《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中合格或优良等级的要求,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各种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7.2节能与能源利用
(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现行山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2)采暖,空气调节系统的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并以此合理选择末端设备,确定管道直径、选择冷热源设备等容量。
(3)采暖和空调冷热水循环水泵的流量和扬程,通过详细的水力计算,合理确定,并确保水泵的工作点在高效区。
(4)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调系统的热源。
(5)采用集中式空调(采暖)系统的公共建筑,其冷、热源站房设置冷,热量计量装置。对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的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7.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在方案和规划阶段 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2)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3)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7.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同住宅建筑的相关要求。
7.5室内环境控制
(1)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风速等参数符合山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2)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无结露,发霉现象。
(3)室内游离的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
(4)宾馆和办公建筑室内背景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中室内允许噪声标准的二级规定;商场类建筑室内背景噪声水平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
(5)建筑室内日照,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的有关要求。
7.6建筑电气
(1)采用效率高,能耗低,性能先进,耐用可靠由绿色环保材料制成的电气装置。
(2)合理选择配变电所位置,采用提高供电系统功率因数的措施。配变电所采取有效的减振降噪及电磁辐射屏蔽等安全防护措施。
(3)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香型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的规定。
(4)政府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设置节能监测系统,并与建筑同步设计,安装。
7.7运营管理
(1)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与绿化管理制度。
(2)建筑运行过程中无不达标废气,废水排放。
2014 年4月,住建部公告,批准为国家标准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2015 年1月1日起实施。新“国标”将采用打分方式,对具体的绿色建筑措施分情况进行量化。
根据权威媒体做的一项有超过1 万名网友参与的线上调查结果显示,仍有49% 的被调查者不知绿色建筑为何物,而54% 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任何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而像LEED 这样在国外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的体系正在觊觎着国内庞大的市场。明年新版绿色建筑国家标准即将正式实施,但是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依然面临着如何更好的市场化以及对全民认知普及的双重难题。
目前全国绿色建筑相比2015 年10 亿平方米绿色建筑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增量成本被认为是推行强制化绿色建筑的一大阻碍。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住建部有关一星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调研,一星级住宅和公建的增量成本分别为41 元/ 平方米和43 元/ 平方米。
对于绿色建筑的成本问题,国家住房和建设部前副部长仇保兴有过非常专业的回答: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比如延安窑洞冬暖夏凉,把它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非常当地化的屋顶,就是一种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可谓价廉物美。
强制化实施是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近两年,国家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对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学校、医院、体育文化场馆和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投资项目逐步强制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也就是说未来国家公共建筑以及保障性住房都必须达到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
实际上,一星级强制标准已有地方落地了。北京市从2013 年6 月起,所有新建建筑在送审施工设计图阶段,就要求达到一星级以上的绿色建筑标准,否则将不能通过审查。
5 月23 日,《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公开征求意见,要求新建民用建筑应全部符合绿色建筑标准要求;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发展改革部门不得批准立项,国土部门不得批准用地,建设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开工建设;已经开工建设的,应当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已经建成的,不得销售或者使用。
业内专家认为,若想使2020年绿色建筑覆盖城市新建建筑的50%,比较令人担忧的只有一点,即在目前评价标识机构尚未市场化、评审专家极度缺乏的背景下,若采取强制性推行,短期内可能很难适应市场需求。
如何受益, 谁来买单, 已经成为绿色建筑推行中的首要问题。推行绿色建筑不仅仅是一个标准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消费意识和物质补贴的问题,只有把各方面的利益协调好,循序渐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修订内容
与老版标准相比,新版标准最大的改变在于将原来的按达标条文数评级变为打分评级,申报绿建三星的评级难度将有明显提高。新版标准特别增加了“施工管理”、“提升与创新”两大类指标,实现标准对建筑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和阶段的覆盖,意在进行“方向的引导”,从而实现“广义的节约”。
新版主要修订内容:
1. 将标准适用范围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
2. 将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
3.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行管理六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类评价指标。
4. 调整评价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评分,并以总得分率确定绿色建筑等级。相应地,将旧版标准中的一般项改为评分项,取消优选项。
5. 增设加分项,鼓励绿色建筑技术、管理的创新和提高。
绿色建筑概念。绿色建筑是指对环境不产生危害,又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自然资源,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一种建筑。绿色节能建筑是在建筑领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将人文,环境和建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通过人工的方法,为人类营造一个美好的居住、工作环境,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态破坏率。绿色建筑的设计内容。绿色建筑的基本内容的设计是以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为前提的,通过人为的方式,合理运用生态原理,使人、自然和建筑三者之间维持协调统一的关系,并在此背景下寻求建设生态环境的设计方法和途径,更好的体现人、自然、建筑三者与生态环境设计、美学之间的联系,实现人工与自然美相结合的目的。绿色建筑的具体内容包括节约环保,建筑生命周期,对建筑基本功能的需求,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筑生命周期主要是强调在一定的时期内建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从全方位出发,兼顾环境,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和无害的生活空间,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对自然和环境进行整体的估算,强调节能环保,注重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各种资源,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高效利用能源,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实现人与自然,建筑和谐统一的局面。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实施策略
建筑行业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重视“绿色建筑设计”,并将“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融人到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以及评价全周期,这就需要围绕“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进行策略研究:
l、国家的宏观把握是根本
对绿色建筑来说,实现经济、文化、科技等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遵守绿色节能制度、环境政策等法规。“按标准、规范设计”是我国设计师经常秉承的法则,也是我国建筑管理审核的重要依据。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加强建筑节能检测技术研究,总体性的限制建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绿色建筑的推广,从标准到实施、检测、认证到监测,由于专业性强而导致各相关方在方法思路上的冲突、进而导致了标准执行过程中相互推诱,逃避责任的问题。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也造成许多项目在建设初期投人增加、工期延长,从而使许多业主对绿色建筑根本不感兴趣甚至持反对态度。这就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从宏观角度去把握,将相关各方召集起来,讨论研究,理顺这些关系,找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然后加以解决。
2、规范行业标准是重心
我国建筑行业迅猛发展,使得整个行业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不规范的恶意竞争,小作坊的企业大量存在。如果不规范市场管理,不规范企业的设计、施工、检测、评价以及后期维护等一系列环节,就很难实现真正的绿色建筑。因此,要加强建筑行业内部的规范化管理,制定行业运行管理的条例和规范,使得建筑行业发展有法可依。采取动态管理,大力整顿资质不佳的企业,末位淘汰制,必要时取消其公司执业资格,实行优胜劣汰,实现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
3、行业人才的培养是关键
绿色建筑属于环保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需要从事其工作的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特别是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实现绿色建筑的设计,设计人员除了具备必须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在技术上、思想上、品质上的绿色设计,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绿色建筑设计”是全面的系统设计,设计人员要从全方位去掌握建筑,需要能够将不同专业之间的数据转换成系统科学的数据。“绿色建筑设计”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设计人员全面把握和平衡,协调各方关系。只有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的建筑人才,才能保障绿色建筑发展壮大。只有完备了上述策略,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才能得以大力发展和前行,才能通过对建筑的转变来维护并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l、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大力提倡建筑节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绿色建筑概念开始引人。到目前为止,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l)第一阶段(2004年以前):上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弓}人中国,以学术研究为主。在此阶段,国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为推进建筑节能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为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建设部于2003年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2)第二阶段(2004年至2008年):这一阶段以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推动和技术科研机构的研究为主。建设部于2005年与科技部联合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于2006年颁布了我国的绿色建筑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fr50378一2006)。同时各地相继出台了适合当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如北京在提出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的理念后,专门出台了《奥运工程绿色施工指南》,编制了《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北京市节约型居住区指标》,上海也编制了《上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3)第三阶段(2008年以后):绿色建筑的推动力量拓展到了部分开发商和业主。2008年4月,住建部组织成立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工作,了《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等相关的管理制度,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已评出114个获得星级标识的绿色建筑。2010年,我国颁布了针对绿色建筑的设计规范《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229一2010),规范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国家级别的绿色建筑的标准只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fr50378一2006)和《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229一2010),而由于我国的气候条件复杂,建筑类型多种多样,现行绿色建筑标准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指标上都不能完全适应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所有,巫需研究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和需要,充分考虑利用现有相关专业标准化成果,尽快建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2、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l)“绿色建筑设计”深人人心。建筑行业会将“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融人到建筑的设计以及施工的全部过程,建筑中的每一个环节将围绕“绿色建筑”的理念进行研究、实践。(2)发展新型“绿色建材”。“绿色建材”是指建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降低能源和物质的投人以及废物、污染物的排放,在制造的过程中,回收副产物,重新利用,降低环境的污染。这将加快我国“绿色建材”的发展及推广速度,也将有利于绿色建筑的大力发展。(3)实施行业的“绿色过程”。即强调“绿色施工”,实施“绿色竣工验收”,制定“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实施细则”等,每一个环节都要环保、节能。才能充分尽到节能节地、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历史责任,不断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不仅为我们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也实现高效率地能源利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它是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世界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共识和方向。
四、结束语
【关键词】 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科技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创造了空前繁荣的物质文明。然而,人类逐渐感受到自然资源迟早会枯竭,愈来愈严重的污染早晚会危及人类生存。石油危机、酸雨污染、环境公害、臭氧层空洞、土地沙化、自然资源枯竭等种种严酷的事实,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未来发展。人类开始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并积极寻找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永续发展的新的发展思路。“可持续发展”理念由此产生,并逐步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战略。
1 绿色建筑的内涵
一提到“绿色” ,人们就会想到环保和健康,“绿色建筑”自然也会让人联想到环保而又健康的建筑。事实上,绿色建筑理念并不仅仅强调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环境优美的建筑产品,更重要的是强调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绿色建筑的定义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该定义目前已被理论界普遍接受。根据定义,笔者认为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原则要体现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即体现于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装修、使用、废弃处理等各个环节。第二,绿色建筑要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因而建筑节能、节约资源的原则,不是以牺牲人们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为代价的,而是指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第三,绿色建筑不再仅局限于建筑业,不再孤立地考虑建筑自身系统的可行性,而是在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以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建筑法则和适宜的技术等多种因素。所以绿色建筑又可称之为绿色建筑体系[1]。
绿色建筑源自于发达国家,它的发展内容包含绿色建筑理念、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绿色建筑实践等有机联系领域。其中,绿色建筑理念发展是人们对绿色建筑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属于哲学理论的范畴;而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是将绿色建筑落实至实践层面的重要的内容,如果没有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模型,绿色建筑理念就只能停留在理论范畴,无法指导实际操作。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则是推动绿色建筑实践的重要因素。绿色建筑会对社会产生比较大的正面效益(外部经济),非绿色建筑会对社会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外部不经济)。而对建筑物品的提供者(如开发商)来说,提供绿色建筑的成本远高于传统非绿色建筑的成本,所获得的经济利润却不一定更高,所以会缺乏提供绿色建筑的动力。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由于绿色建筑具有这样的准公共物品的性质,政府有必要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引导和激励绿色建筑的实践。
2 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绿色建筑理念
2O世纪8O年代以来,绿色建筑概念开始进入我国。伴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世界的认同和建筑节能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渐渐得到了重视。从2005年开始,建设部每年组办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展览会,旨在提高我国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开发 推广应用水平,推动我国建筑向智能舒适、节能生态、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学术界和大专院校也展开了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对绿色建筑的认识渐渐成熟,并就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理念达成了共识。
然而我国绿色建筑理念的普及工作还很欠缺。社会大众并不了解建筑能耗的严重性,更无法认识到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这使我国绿色建筑的推广找不到立足点,造成长时间无社会需求。同时,由于缺乏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大众对绿色建筑的内涵有一定的曲解,如把绿色建筑等同于绿化,或是片面追求豪华和所谓的高科技,这也给绿色建筑的推广造成障碍。
2.2 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
在制定相关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方面,2001年1O月,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出台,2002年、2003年又再版。其指标体系主要参考了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同时融合我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等法规的有关内容。2002年在国家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奥组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由9个单位合作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2003年8月,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正式出版了《绿色奥运评估体系》和《实施指南》以及相应的评价软件,2003年1O月,北京一批建设项目开始采用绿色奥运建筑评价体系
作全程管理。“绿色奥运建筑评价体系GOBAS”是我国首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其开发过程参考了日本CASBEE和美国LEED,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但是它主要针对奥运建筑及其相关附属建筑,适用范围有限。2006年6月1日,由建设部与质检总局联合的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它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领域虽然有较大突破,但与世界上较成熟的体系(如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07年,我国建设部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开展时间短,在研究中主要参考了发达国家的一些指标体系,所取得的成果还有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现行评价标准和操作方法在实践中存在执行力度不够严格的现象,监管不严造成节能设计与施工、质量监督、竣工验收之间脱节。根据2006年专项检查,符合最初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达到总项目的95.7%,到了施工阶段,降至53.8% ,新建成项目达到设计标准的不足20%[2]。
2.3 绿色建筑政策法规
我国政策法规对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度还远远不够。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建筑法》、《节约能源法》都涉及到建筑节能,但缺乏强制性规定。《建筑法》对建筑节能规定为“支持”、“鼓励”和“提倡”,没有具体条款来约束。《节约能源法》关于建筑节能的两条规定是近几年来全国实施建筑节能的根本依据,但这一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而且《节约能源法》的罚则部分并未规定这两条的法律责任。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有鼓励在建筑中应用可再生能源的规定,同样没有强制性规定。这些法律规定约束企业行为的效果并不明显。
另一方面,引导绿色建筑发展的激励性政策仍比较欠缺。我国曾经有过的一个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节能优惠政策,是节能建筑可以减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此税种子2001年1月1日停止执行。2004年建设部制定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和《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实施细则》。从2OO6年开始,建设部会同财政部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工作,中央财政对示范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建立了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管理办公室,全面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工作。2OO7年,我国建设部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对于那些经过评审、认证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单位,将会给予一定的鼓励措施和激励政策。然而目前,相关激励政策还在研究当中,尚未正式出台。
总体看来,我国引导绿色建筑实践的政策法规缺乏可操作性,激励性的政策措施还在试点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在税收减免、加速折旧、低息贷款、现金回扣补贴 政府采购、抵押贷款、科研自主、资源协议等方面成熟完善的措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3 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了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加强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培训宣传工作,普及绿色建筑理念和相关知识。一方面,在高等院校完善绿色建筑相关学科的建设,提高专业教育水平,培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加强绿色建筑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强化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普及绿色建筑相关知识,提高大众对绿色建筑重要意义的认同感,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建筑的观念,自觉遵循绿色建筑的规律,为绿色建筑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进一步增强绿色建筑理念对实践层面的引导,需要加大对节能和绿色建筑技术标准规范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绿色建筑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和地方技术标准体系,同时建立建筑能耗统计、建筑能耗认证、建筑节能性能评价等领域的监管体系。加大政府对建筑全程监管的力度,强制执行节约和环保标准。要在建筑的立项、规划、设计、施工、检测、竣工验收、维护使用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从根本上控制不达标建筑的建造。对已建的建筑,严格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展建筑能效测评和节能改造,启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
由于绿色建筑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除了中央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外,推行绿色建筑必须调动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把节能与绿色建筑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出台相应激励政策来调动其积极性。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落实对相关企业的强制性规范,并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激励性政策措施。通过规范和激励两种手段来有效引导绿色建筑的实践发展。
为了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还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发达国家在绿色建筑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并且在实践中形成了成熟完善的技术体系。通过合作与交流,系统地引进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和成熟技术体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发展,可使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少走弯路,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是新时期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建设理念,本文在基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理念的基础上,对我国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的工程管理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体系
基于“低碳建筑”、“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执行,我国建筑行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对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以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对我国建筑行业的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分析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主要是指绿色建筑工程项目从计划、设计到施工、运营维护再到拆除、改造的整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实现对资源、材料、环境的最大限度的节约与利用,并为建筑工程项目使用者提供环保、舒适、健康的环境[1]。因此,在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进行工程管理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优化。
1.1加大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开发管理
开发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首要环节,也是核心环节。在此过程中,可从以下几点实现绿色建筑建设工程管理的优化:其一,在工程项目设计规划前期,工作人员应对市场发展情况、社会需求、施工地理与自然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调研与分析,用以为绿色建筑建设目标与要求的确立提供真实、准确的依据[2]。其二,结合建筑地区建设工程政策、规范,在基于调研与分析的结果上设计建设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与确立。其三,根据建筑工程建设目标、建筑工程属性以及建设要求,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并最好基础准备工作,用以提升绿色建筑建设标准。
1.2实现绿色建筑工程建设设计方案的优化
在绿色建筑工程方案设计管理中,应立足于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对绿色建筑工程建设所涉及的各项资源,包括水资源、原材料资源、用地资源、电以及煤炭等能源进行全面考虑与规划。并有效利用周围条件与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设计,如根据地区气候变化设计房屋朝向、建筑密度等,用以提升绿色建筑设计管理的优化发展。
1.3注重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施工管理
建筑施工管理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对绿色建筑整体建设与管理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在此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以及有关部门应对整个工作环节与内容,包括施工计划、施工设备、施工安全、人力物力资源管理等进行全面、细致、严格把关,并依据建筑要求与相关规定,采用合理的先进手段进行预防与监控。
1.4强化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运营管理
在对绿色建筑进行运营管理时,首先应监理完善的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系统,实现对建筑设备、电力系统以及绿化设施的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同时,对建筑工程项目各项设施进行定期检测与维修,用以保证各工程系统作用的有效发挥,提升资源配置与使用的优化性与实效性。
2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评价体系的构建
2.1确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评价标准
相对于普通建筑工程项目而言,绿色建筑不仅注重建筑工程项目本质作用的发挥,更注重建筑工程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与使用的舒适性。因此,在构建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价体系时,首先应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包括建设阶段中对资源的使用、设备与材料的标准、工程工艺技术标准、施工技术以及建筑性能评价标准等,用以为绿色建筑的有效评价提供规范化、明确性准则。
2.2科学制定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评价原则
评价标准以及评价体系的确立与构建需要遵照一定的评价原则进行有效设计与调控,用以保证绿色评价体系的客观性、真实性与准确性。因此,结合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流程、绿色建筑要求以及工程管理内容可知,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构建中需坚持科学设计原则、合理性原则、执行可行性原则、便利性原则以及综合性原则,用以保证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的有效性与完善性。
2.3构建完善的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评价体系
首先,根据建设工管理需求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构建评价模型,为绿色建筑设计、规划、施工以及运营维修的评价提供有效依据。其次,设置多层次评价标准,对工程项目整体进行全方位、多层面评价,用以保证结构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此外,依据设计原则,从建筑评价体系整体出发,对评价体系各环节进行规范与设计,实现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3结语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生活与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绿色建筑的深化推进,迎合社会建设需求,是新时期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发展背景下,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与优化已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利于为我国绿色建筑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芦辰,付光辉.基于风险分担的绿色建筑投资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价值工程,2015(10):26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