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4 21:02: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春天的短句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春天真的来了,在池塘里,在田野上,在天空中,到处都焕发着勃勃生机。
2、独木桥的龙爪枝上开满了松花,月光下看去,有的像鳞甲,有的像盘云。
3、春天小溪正发出优美的潺潺水声,似乎在歌颂着生的喜悦和爱的光芒。
4、佝偻了整整一个冬季的腰板挺直了,欢快的笑脸充满着希望。
5、一天傍晚,我外出散步,忽然觉得自己被笼罩在一种奇丽的景色之中。
6、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小草,吹开了小花。多美的春光啊!
7、水仙花盛开、纤细的花梗托着金黄色的穗子,在晚风中摇来摆去。
8、暮春的风夹着轻微的凉意,吹在脸上、身上分外舒适。
9、新春的太阳还不十分暖,可是一片晴光增加了大家心中的与身上的热力。
10、春风微荡之中、那花瓣像银色的霜花,像透明的玉屑。像水洗的胭脂。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景物 环境描写 为文章增彩
写人记事,离不开环境描写。因为人的活动离不开环境。好的景物描写,可以起到提供人的活动场所,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情和反映人的思想感受,衬托人物性格和品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多种作用。写好了景物,可以为文章增彩。各种游记要写景物,有的片段练习、命题习作也要求描写景物。因此同学们经常要描写景物,但同学往往在平时的习作练习中很难写好景物。如何写好景物呢?
一、倾注满腔真情,仔细观察
首先,我们要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灵。“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景物无任何感彩,但我们要把它们当作有感情的生命对待,进行细致观察。当然观察也是讲究方法的。可以按“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观察,也可以按照“重点的局部――整体”的顺序观察,还可以按自下而上,由上而下,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等多种顺序来观察。具体按什么顺序,要因时因地而定,灵活掌握。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其自身构造、地理因素及所处时间的不同,不同的景物的形状、色彩、光泽、姿态、声响等千差万别,各自有其鲜明的特性。即使所谓相同的景物,也往往是同中求异。有的景物随着一日内早晚时光的推移,也会呈现不同的状貌。更不要说一年内春夏秋冬的巨大变化。有的景物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会有天壤之别。如风霜雨雪在江南塞北,在平原海滨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用心观察。不仅要观察景物的动态,还要观察景物的静态。不但要注意不同地点的景物,还要留心同一景物在不同的时间的变化。为写出景物的特征奠定基础。
二、选取典型事物,写出特征
描写景物不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来篇幅有限制,二来会导致主次不清,混乱不堪。只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抓住它们的特点来写,就可以体现出整个环境的特征了。如朱自清的《春》就选取了草、花、风、雨、人这些典型事物。抓住春草嫩、绿、多、软,春花多、艳、甜,春风温暖、柔和,春雨细密、轻盈,人勤
快、欢乐的特点,写出江南春天生机勃勃的特征。
三、按照一定顺序,变换角度
描写景物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层次分明地铺叙。如朱自清的《春》中在写春草时,按照由物到人的顺序;写春花时,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写春雨时,按照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的顺序来写。文章的描述有层次有条理。
描写景物要巧妙变换角度,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去描写,才能内容丰富充实。如朱自清的《春》在写春风时从触觉角度写春风像母亲的手,从嗅觉角度写春风带着泥土气息、青草味、花香,从视觉角度写鸟儿在繁花嫩叶中安巢,从听觉角度写风中的鸟叫声、流水声、牧童的短笛声。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表现出春天的柔和芳香。
四、合理展开想象,选择写法
在观察、写作时适时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加深文章思想内涵,激发读者情感共鸣。联想和想象不是随意地瞎想,它们是一种思维方式。联想是由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这一件事是对过去感受过的事物的再现。如朱自清的《春》在写春花时,由春天满树的桃花联想到秋天满树的桃儿、杏儿、梨儿,说明春花开得鲜艳、繁盛。想象是对已有的形象进行分解组合,经过再创造产生以前没出现的现象。想象要合情合理。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有这样的描写: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里采用拟人化想象,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多面环山的地形特点,交代了济南冬天气候温暖的原因。
写景的方法很多。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春》中写春草时,以人物的活动来衬托春草的软、嫩、多的特点。可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景物有的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有的处于变化的状态。因此既要写出它的静态,如景物的位置、形态、大小、光泽、色彩等方面的变化;又要写出它的动态,如景物在不同的观察点、时间、气候条件下,形态、位置、声音、光泽色彩等方面的变化。写景做到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才能逼真传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可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才能把自己对景物的独特、真实的感受写出来。可采用白描法,即用精炼文字,不做任何修饰渲染的描写,能保持景物的原始真实风貌。也可采用细致描绘法,对景物注重细部的描绘,表现其自身特点。也可综合运用表现方法。调动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修辞,多侧面多层次描绘。
五、巧妙引用修辞,锤炼语言
任何文章都要锤炼语言。写景的文章更要注重语言。锤炼语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准确运用词语。琢磨推敲每一个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是否准确。
2.注重句式搭配。长句、骈句显得庄重,短句、散句显得活泼。长短句交替使用,可取得错落有致的效果;骈散句结合,能强化语气,扩大语言境界。
一、新旧关联,迁移仿句
在高中语文仿句教学中,首先要训练学生分析旧知,从给定的原句中找出特点,从而深刻理解内涵;然后,步步为营,对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将各个已掌握的知识点相联系,形成完整、准确、规范的认知结构;再次,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及生活积累相联系,根据自己的体验,对原句进行仿写,创造出有自己个性的新句子。
如:仿句,将……补充完整,注意句式、修辞等。原句: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仿句:乐观者说,希望是……
出示句子以后,如何教学呢?
1.引导学生说出原句的特点是什么?有的学生说,“希望是地平线”告诉我们“什么是什么”,而且是个比喻句,是暗喻;有的学生说,“希望”是抽象的,“地平线”是具象的,是“看得见”的;还有的学生说,“就算……也”是两个具有让步关系的分句,我们在仿句时,要注意句间关系。
2.引导:你的希望是什么?有的说,希望是我能写出《荷塘月色》般的好散文;有的说,希望是灿然开放的腊梅花;有的说,希望是美丽的大风车;有的说,希望是洁白无瑕的新嫁衣;有的说,希望是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
3.“就算……也”这样的关联词,有什么可替代的词?有的学生说,“即使……也……”是等同的;有的说,“尽管……还……”也是差不多的。
4.请将你的希望用一个表让步关系的关联词串起来。有的说,尽管希望在路上,但我已感受到他的阳光;有的说,虽然它挂在有橱窗,但一定会有一个人,帮我穿在身上;有的说,即使希望遥遥无望,我也要尽情畅想。在这个案例中,教者并不急于让学生一步到位(事实上,一般的学生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层层引导,调动学生的积累和生活经验,逐步指向目标,每个步骤的操作,都留给学生修正调整的空隙,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不让一些懒于思考的学生有可乘之机,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接近了答案,而又不等于答案,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有了这样的分析后,学生再来答这一题就不会跑偏,也不会束手无策了。这样的训练,只是开始,接着还要选一些同类型的题目,加以强化、开拓,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如:①仿照下面的句式写两句话,使它们构成排比。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撒下一粒种子,便种下一分希望;夏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找特点,仿句子。心正则笔直。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友情提醒:首句是一个紧缩句,阐明了心与笔的关系。以下分别是朝代、人物、人物精神品质概括和人物的主要事迹;最后以反问的形式点出该人物独具特色的一部作品。仿写部分前后应是因果关系。如:屈原《离骚》等。)
在仿句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还要注意修辞形式,只有做到两者的高度统一与一致,才能有精彩的出现。
二、分类归档,句式变换
在高中句式变换中,变换句式,只是句式的变换,除根据需要作个別文字的调整外,其他尽量不变换,尤其是内容。所以规定“内容不能删减,原意不能改动”。即使题干不标注这样的要求,也不能变动,因为这是基本原则。
如:把下面的句子改写一下,使之成为既有排比又有反问的句子。
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深思,这就是诗啊!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找出适宜改写的部分。很明显,后半句的几个并列词汇分解开来即为排比,最后的陈述判断可改为反问。参考答案: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让你欢乐,令你忧愁,促你深思,这难道不是诗吗?
在高中变换句式主要有1.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变换;2.冷漠生硬言词句式与亲切委婉言词句式变换,(此种变换有点像小学中把不文明用语换成礼貌用语的练习)在高中,主要是将一些不近人情的语句换成委婉和善词语,表示对别人尊重;3.描写语言句式与叙述语言句式变换。这种变换最主要是要用叙述语言对对话和神态描写的内容加以概括。4.长短句互换,长句变短句,筛选主干改为独立的单句排列组合保持长句意思的完整,短句变长句分析内在联系,增加修饰成分。长的句子一定不能改变短句的原意。
如:以“维生素E”为陈述对象,改写下面的话。可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众所周知,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自由基,这种自由基对人体有很大的毒害作用,需要不断清除,而维生素E具有这种功能,维生素E极易与分子氧和自由基反应,可防止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对肌体起保护作用。在高中变换句子练习中,要特别注意“重组句子”这种变换句内结构的试题。
解答这类问题,第一,要找准关键词,特别是每一句开头的中心词;第二,要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第三,要注意叙述角度的变换;第四,要保证其句意不变。如:请以“三面镜子”开头,将下面四个句子重组为一个长单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句子原意)。1.人要勇于“解剖”自己,必须拥有三面镜子:显微镜、放大镜、平面镜。2.显微鍵用来找自己的缺点。3.放大镜用来发现别人的优点。4.平面境用来照自己的现状。
我们先来看一个文段,看看原稿和修改稿哪一个效果好。
[原稿]母亲说我头发太乱,同学说我头发横七竖八,我却不以为然。现在不正流行这样的吗?
[修改稿]老妈说我满头的“秀发”连一堆枯茅草也不如,同学说我的发型有点谢霆锋的“叛逆版”的模样,也就是“强盗版”。对此,本人打心眼里不屑一顾。公元2008年,满大街最流行的不就是那种把头发一根根拉直再剪得参差不齐乱七八糟零零碎碎然后做得蓬蓬松松的“乱发”吗?这真是“天然去雕饰”,又省money又cool!你们花钱还做不成这么粗犷自然的呢!(选自《中学语文》)
看了这两个文段,想必你心里已经有所感觉了吧?修改稿明显比原稿好,它既有长句又有短句,引用古诗,借用流行时尚词汇,语言生动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这里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了。
那么,要使语言生动靓丽起来,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收到实效呢?好,我教你几记妙招……
“妙招”之一:运用雅词(包括叠词和拟声词)、成语、时尚用语等,展现出自己的语言功底。
请看一个课外文段:
一轮红日从竹林东面冉冉升起,竹林中的动物都苏醒了。小动物从巢穴中钻出来的声,鸟儿缠绵的歌声,风吹过的萧萧声,阡陌上荡漾着阵阵爽朗的笑声,合奏起一首春天的交响曲;田野上的花儿姹紫嫣红地开起来了,五彩斑斓的蝴蝶翩翩地舞起来了,屋顶上的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盛大的乡村舞会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在这一段中,连用了“冉冉”、“”、“萧萧”、“阵阵”、“姹紫嫣红”、“五彩斑斓”、“翩翩”、“袅袅”等一连串的叠词和成语,语言生动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过目不忘。
“妙招”之二:恰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出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学们知道,在我们写作文的过程中,如若能够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比喻,或拟人,或排比,或反复,由此及彼,由物及人,既形象生动,又藏而不露;既悦人耳目,引人遐想,又耐人咀嚼回味。
我们以初一学过的《紫藤萝瀑布》这一课为例: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划线句子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把船舱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由帆而舱而引出花的河流,连续的比喻句之间不再是孤单独立的,喻体间的某种联系构成一种意境,扩展了想象的范围,增加了语言的内涵。
再看,这是我们小学时学过的课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整个文段就是由比喻和排比句构成的,句式十分整齐。用具体、形象、优美的语言分别描写了桂林的山的奇、秀、险和漓江的水的静、清、绿。
“妙招”之三:引用(或化用)诗词、名言、格言、俗语、歌词、经典广告语等,展现自己阅读的广度和厚实。
例一,初二语文课本《看云识天气》一文选段,引用谚语。
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还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例二,引用古诗词。
我畅游在书的海洋,坐着轻舟在三峡之中急流勇进,感受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与豪情,体验郦道元“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凉和忧伤,不禁潸(shān)然泪下。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荡涤(dí)心扉,我不禁大呼“精彩”!
例三,引用歌词。相信同学们肯定会唱不少流行歌曲,流行歌曲中有不少歌词是非常生动的,完全可以用进文章中去。
如: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从头再来》)。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水手》)。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真心英雄》)。
例四,引用广告语。
如:步步高电器的广告词:“世间自有公道,付出终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更好”,还有耐克的“just do it”、阿迪达斯的“没有什么不可能”和李宁的“一切皆有可能”等等经典广告语,都可以引入到作文之中。
其他诸如名言、格言之类的内容就更多了,只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做个有心人,注意分类积累,使用起来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妙招之四:运用各种描写,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才情。
比如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这些都是优秀作文的得分点。文章中有一两段细致入微的描写,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请看《中国石拱桥》这一课的一个片段描写:
(卢沟桥)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再看,一个同学的随笔:
到了学校,首先是早读。同学们哇啦哇啦,摇头晃脑,没哇啦一会儿,嗓子发干,便不那么用力了。班主任像太师爷一样在讲台上坐着,眼睛睁得贼大,像探照灯一般扫射着教室,连遥远的角落也不肯放过。“谁没张口,啊?谁在开小差,啊?……”一会儿听声音低下去了,他便猛地把讲台一拍:“给我大声读啊!”“嗡”地一声,教室里又炸开了锅。
以上两个例子很好地表现出描写的效果,同学们好好地体味一下啊。
“妙招”之五:句式活泼、富有变化(整句散句、长句短句),展现娴熟的文字技巧。
也许同学们对整句和散句还不很清楚,那么什么是整句呢?整句就是整齐匀称、节奏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的句子。相对整句来讲,散句就是结构不同,字数长短不一的句子。
比如,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春》一文中运用散句的段落: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这些散句(又是短句)呈活泼灵动、音韵和谐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再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
不过,瞿(qú)塘峡中,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
这个文段里,句式各种各样,字数不拘,灵活多变,形象生动,把瞿塘峡的美景描写得栩栩如生。
再看《晋祠》和《黄山拾美》:
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感到心旷神怡。
走生路,生而出新;走险路,险而出奇;走难路,难而不俗。
运用这些整句,显出节奏和谐之美。
以上所讲的五个“妙招”,你以为如何?你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吗?
新课标明确强调中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积累阅读量要达到120万字。而丰富的积累与运用,能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体现了这个意思。
老舍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中提到:“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是怎样好的呢?”
所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练习中,要广闻见,勤阅读,常练笔,多积累。
最后,我给同学们留下两道练习题,根据以上所讲的五个“妙招”,请同学们小试牛刀,让下面两个文段的语言生动靓丽起来。
[文段一]
星期天,我到小区大门外的“一剪美”理发。理发师熟练地换着工具,梳剪着头发。半小时后,发理完了,我非常满意。回家的路上,我觉得什么东西都美都顺眼,什么声音都悦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讨论,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常常要提出一个又一个疑问,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在思考中逐步解决疑难问题,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有新的收获,解决的问题越多收获越大,课堂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发问、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提升能力的。可见,课堂“质疑”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手段。一节课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疑”的质量如何。回顾开学五周来的教学情况,几乎每节课都在“质疑”中启发诱导分析探究的。在这二十多节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它给我的反思是:“质疑”是一个最值得研究的课堂教学策略问题。
首先,“质疑” 不是图热闹,摆花架子,而是舍身处地去启发诱导以推进学生的思路。这与修辞手法的设问不同,设问是无疑而问,是讲述者为了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而采取的自问自答的语言艺术,在课堂上适当用一些设问,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这里说的“质疑”是指提出疑难问题,所提问题应当是学生有疑问而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学生很容易自我解决而没有疑问,那就是明知故问了,这不但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而且不能激发学生思维,没有实际价值。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质疑”。一方面要设计好“问什么”。教师必须先吃透文本,哪些是难点,哪些是重点;哪些问题是学生容易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学生亟待解决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设计好“怎么问”。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思路;学会分析综合,探寻到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思维体系,学会有条理地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我认为,教师应多使用特指问而尽量少用是非问。因为特指问句,针对性强,学生便于把握,思维有方向,而且能激发学生思考。例如,在讲《紫藤萝瀑布》这节课时,把握中心句是关键,我这样质疑:“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有什么感悟?文中哪句话是作者的感悟?”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很快比较文中的重点句,并争相回答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假如采用是非问,来这样问:“‘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句写出了作者的感悟,大家说是不是?”这时学生肯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这样“质疑” 虽然省事,但只有热闹,并没有激发学生认真思考。
其次,提出的疑问要切合学生实际,难易程度要适中。比如摘果子,学生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每个人都会跃跃欲试。如果问的问题难不可攀,学生只好无能为力。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不但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水平,做到对症而问,因地制宜,还要加以引导,把问题引到最易解决的程度,当学生已具备了回答的能力时,一问即答,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也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更培养了善于思考积极发言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设计的问题,角度要小,针对性要强。这样,学生通过相关相近思维,使思维集中于一点,就能一步到位。如果所提的问题大而笼统或远得不可捉摸,学生就无从答起。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如果这样问:“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学生就难以把握,是答“花瀑、花穗和花朵”三方面呢?还是答“花形、花色和花态”三方面呢?我当时这样把问题引到最小范围:“花是有长势、颜色和神态的,作者在描写紫藤萝花时,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由于在问题中有所暗示,角度缩小了,学生随即作出了正确回答。又如,在教《春》一文时,要求感受散文优美的语言,也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但七年级学生对于赏析语言进而总结语言特点,实在太难。如果只管问“本文的语言特点怎样?”学生肯定哑口无言,无从说起或乱答一气不着边际,因为这样问,大而笼统,针对性不强。所以,我在课堂上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短句子,然后朗读,让学生自我感受出本文以短句为主,这样就显得节奏明快,很好地表达了春天的旋律。这时学生回答就自然而然了,然后再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问:“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句、比喻句,请问它们有何表达效果?”学生根据以往积累的知识很快总结出:比喻句把春天的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排比句使语言整齐,有节奏感有气势。这样的质疑,化大为小,化难为易,目标集中,思考有路,能使学生回答得当。
再者,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这样那样“越轨”的回答,这时教师的提问是只管按自己的设置去问呢?还是针对学生出现的新问题而提出问题呢?要知道,“质疑”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如果老师的“问”把学生牢牢地控制住,不允许学生“胡思乱想”,那么是否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回答是肯定的。从这一点来说,教师的“问”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来提问,在提问中不断纠正学生思维的偏差,使学生最终有言之成理的回答。而不是我行我素,不管学生实际,只管想当然地问,如果那样的话,倒不如不问的好。
还有一点更应该特别重视。依惯例“质疑”就是老师向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其实,真的有疑问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替学生提出疑问毕竟不能代表学生的所有疑问,如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们要培养创造性建设人才,在课堂上就应当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因为很多学生还不会质疑,有的是不敢质疑。而“质疑”表明学生经过了认真思考才发现了问题, 学生发现了问题就会急切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独立思考,或合作讨论,或询问老师。问题解决了,智慧也获得了。养成了这样的习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因此,今后在课堂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质疑上来,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做好了这方面,才能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功能,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这就是我近几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汝州市纸坊乡一中)
描写,在西方古典修辞学理论中,是图画或形象的同义词,与叙述同为写作艺术的两极。但在我们的写作中,环境和人物的描绘已经远远地落后于对事件和情节的叙述了。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道:“文之有描写,犹画者之描写人容也。容貌毫发不肖,不得谓之工。即容貌肖矣,而神气毫发不肖,亦不得谓之工。故文章最重描写,而最难者亦无如描写也。”这段话不仅道出了描写的重要性,而且还指明了描写的要求,即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
有了描写,文章才能给人以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感受。我们从作品中认识并且记得的人物、景物,往往就是其中描写出的生动的具体可感的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没有描写就没有文学。
描写来自观察。人事物景总以自己的不同特征呈现着,我们只有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才能看到、想到、读到、悟到其中的独特之处。鲁迅先生说过:“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在观察时,要把眼光和心思落实到一个人或一件具体的事物、一处具体的景色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方面进行反复的、持续不断的观察,不看透想透就不罢休。
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在谈到作家应该细致、敏锐地观察事物时,这样说道:“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人看到与说过的那个方面。为了描写烧得很旺的火或平地上的一棵树,我们就需要站在这堆火或这棵树的前面,直到我们觉得它们不再跟别的火焰和别的树木一样为止。”
据俄国作家库普林说,契诃夫拥有非凡的观察力。一个人,只要他见过一次,这人的特征他就永远不会忘掉,契诃夫能够一下子抓住整个人的内在的本质,并善于用寥寥数笔勾画出他的轮廓。
所以,描写首先要注意的是抓住事物特征。同时,在表现其特征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想象,不要直白
描写要善于调动生活经验和生命感受,善于想象和联想。例如“然而天山的两侧都苏醒了,就像高峻的鼻梁两旁一先一后睁开的两只眼睛”“夏来了,蝉声呼唤着绿荫,绿荫涨满了黄河两岸”这样的句子,就极富想象和联想。张晓风《秋天・秋天》的开头:“满山的牵牛藤起伏,紫色的小浪花一直冲击到我的窗前才猛然收势。”这样的描写,有点有面――既写出了满山遍野的如花的海洋一般的牵牛藤的整体形象,又写出了冲击到“我”窗前的一小片牵牛藤的小浪花的局部形象;有动有静――由远处的“起伏”到近处的“冲击”最后“猛然收势”,戛然而止;有形有色有神――满山地起伏着、紫色的小浪花,富有生命力,如同一个倔强而顽皮的孩子。作者不仅抓住了形象的特征,而且写出了其动感与活力。不仅写得“像”,还写得“活”,不是“纸花”“塑料花”“绢花”式的美丽,而是形神兼备,活色生鲜。再平凡不过的藤蔓,再普通不过的花朵,在作者眼中,却充满了诗意的美。又如刘亮程的句子:“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开花,在有诗心的人眼里,是一个美妙的童话。又如鲍尔吉・原野的句子:“没有什么生物比蝴蝶更了解空气。透明的空气在蝴蝶看来,像海浪一样,是浩浩荡荡的。”以蝴蝶的视角来感受空气,居然能够想到浩浩荡荡的“海浪”,实在是平中出奇。
2.要具体,不要概括
在描写的语言表达方面,我们首先应该注意的是:要具体,不要概括。
譬如看到下面的文字:
“天空是蓝色的,鸟儿飞来飞去,远方的山模糊不清,绿色的田野散发着好闻的香味。”
我们会立即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低年级小学生。为什么呢?因为这段描写是以概括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既模糊又毫无重点的场景。我们完全可以对这一景色作出另一番描写:
“天空是孩子们画中的那种天空,彻头彻尾的深蓝色。绵延的山脉看上去就像恐龙的脊背,人字形的大雁在头顶盘旋。青翠欲滴的田野散发着阵阵新割的牧草的清香。”
美国新闻学家雷特狄克说:“在人们的心里,蕴藏着各种各样的记忆,如果你能唤起他们心中的这些形象,你的描述就具有了激动人心的力量。想一想我们在海滨度过的时光吧。除了你看到的一切之外,你一定还记得那徐徐吹来的海风,那一阵阵海浪的拍击,你的嘴唇上还留着海水的咸味,那沙粒也还曾抚摸过你的双脚。如果仅仅写出你看到的景象,不就会漏掉许多生动的回忆吗?”
唯具体,才能别具感染力。就拿中国的古典诗词来说吧,“愁”是一种很抽象的情感,你看不见摸不着,但优秀的诗人可以把它演绎得很具象。
如李白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有多长啊,像三千丈的白发那么长。
李清照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多重啊,船儿都载不动。
李煜则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是什么样啊,就像那春水流也流不尽。在这三个李姓诗人笔下,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有了长度,有了重量,还有了形态。
而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则这样写道: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云鹤的《野生植物》是这样写的:
有叶/却没有茎/有茎/却没有根/有根/却没有泥土/那是一种野生植物/名字叫/华侨。
显而易见,这里要说明的问题就是,“在细节描写中要具体”。
如果你读到这样的一个文章开头:“她在公共汽车上专心致志地读着书。”你会怎样评价它呢?
如果她读的是《安娜・卡列尼娜》《花花公子》《死亡日记》《足不出户学法律》《领域与意识流》或《怎样写浪漫小说》,我们就可以对她的性格有所了解,因为以上的每一本书都反映了一个内心世界截然不同的人物。
如果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姐在读一本关于死亡的书,我们会深感兴趣;一个小女孩在读《领域与意识流》,我们也同样会感兴趣;而一个老妇在读《花花公子》,我们则会好奇心大发。毫无疑问,这都会比“她专心致志地读着书”使我们对女主角了解得更多。
因此,当你动笔写作的时候,请记住,不是“一杯饮料”而是“一杯柳橙汁”;不是“一只狗”而是“一只长卷毛狗”;不是“一束花”而是“一束郁金香”;不是“一顶帽子”而是“一只破毡帽”;不是“一幅画”而是“一幅梵高的《向日葵》”……
3.要艺术化,不要照搬生活
描写的语言要追求艺术化的特征,它应该是独具特色、蕴藉凝练、耐人寻味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将种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训练到炉火纯青,使用起来丝毫不着斧痕。
例如潘向黎短篇小说《白水青菜》中对男主人公喝汤的感觉的描写:
就那么一口,整个胃都舒服了,麻木了一整天的感官复苏,脸上的表情都变了,好像一个薄薄的壳被敲碎了,所有的肌肉、每一条纹理都活了起来。真是好汤!
……
后来,他不止一次怀念那时的生活。那种安宁,那种坐在餐桌前等着妻子把瓦罐端上来的感觉,掀开瓦罐的盖子时看到的好看的颜色,第一口汤进口,微烫之后,清、香、甘、滑……依次在舌上绽放,青菜残存的筋脉对牙齿一点儿温柔的、让人愉快的抵抗,豆腐的细嫩滑爽对口腔的,以及汤顺着食道下去,一路潺潺,一直熨帖到胃里的舒坦。(《小说月报》2004年第4期)
这里的喝汤,其实是“喝”家的感觉。频繁的应酬使男主人公已经“昏迷了味蕾”,其实是昏迷了情感,只有在妻子每天特地为他精心煲制的汤中才想到了家的温馨。当经不住诱惑而离家别恋的他在身心俱疲之后,不由自主又时时怀念起喝汤的感觉。作家在这段细腻的精致的文字中,把常人无法体会到的喝汤的生理和心理感觉描摹得栩栩如生,可感可知。看起来似乎不动声色,其实已经非常形象独特地演绎了男主人公对家的怀念和失去家的无奈。而文字里边使用的比喻、夸张、比拟、移就等修辞手法,也十分精纯熟稔。
再譬如郭沫若将“六十五个国家在天安门城楼上欢笑”改成“半个世界在中国的阳台上谈笑风生”,这样的灵感又有几人能够在瞬间获得并划时代地在历史的上空永远闪耀光辉?
又如屠格涅夫在写一个老太婆死去时只用了这么一句话:“一只苍蝇从她蓝色眼膜从容地爬了过去”,“从容”一词用了比拟的手法,令这带着腐朽气味的画面给读者带来了惊心动魄的印象。
4.要以景传情,不要为写景而写景
如汪曾祺《八月骄阳》里的一段话:
柳树上知了叫得非常欢实。天越热,它们叫得越欢。赛着叫。整个太平湖全归了它们了。
张百顺回家吃了中午饭。回来,那个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粉蝶儿、黄蝴蝶乱飞。忽上,忽下。忽起,忽落。黄蝴蝶,白蝴蝶。白蝴蝶,黄蝴蝶……
天黑了。张百顺要回家了。那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蛐蛐、油葫芦叫成一片。还有金铃子。野茉莉散发着一阵一阵的清香。一条大鱼跃出了水面,H的一声,又没到水里。星星出来了。
作者用十分细腻的手法,一笔一笔描绘了老舍生命的最后瞬间,极尽渲染之能事。知了的喧闹反衬了主人公的安静,忽上忽下忽起忽落的蝴蝶一如主人公投湖前纷乱的内心世界,而蝴蝶、蛐蛐、油葫芦、金铃子、野茉莉、大鱼等种种生灵的美丽、生机、宁静、祥和,又间接表现出主人公对这个美丽尘世的眷恋。
又如老舍《月牙儿》中的一段景物描写:
这是个春天,我只看见花儿开了,叶儿绿了,而觉不到一点暖气。红的花只是红的花,绿的叶只是绿的叶,我看见些不同的颜色,只是一点颜色;这些颜色没有任何意义,春在我的心中是个凉的死的东西。我不肯哭,可是泪自己往下流。
这里既是写景,更是写人,它通过一个被蹂躏被践踏,处在社会底层的苦恼人的眼睛去看春,虽然也有绿叶红花,但不过是个凉的死的东西。这样,就把人物的悲苦心情更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值得我们学习。
5.要摇曳多姿,不要呆板单一
例如下面这段话:
许多人注意到树会开花,开花时,天空的一角就闪亮着五颜六色;树会结果,长长圆圆大大小小的果实,可以食用,也可以玩赏;树会落叶,落一点凉意,落一些愁绪,落一个秋天;树会造型,一年十年百年的造型,千年万年的造型,各自透露着生的意志,流动着美的气质。
早在18世纪,法国作家布封就说“风格即人”,20世纪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更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 他们都把语言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文学语言不仅是符号工具、表现形式,其本身便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可以说,语言与“存在”同在,与人同等丰富。
然而,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并未对语言的诗性有足够认识,更未能自觉有效地守护语言的诗性。老师们更多地关注内容、思想、情感,却往往忽视了语言本身的“美”。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听到以下课例:
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几乎 “一望而知”,没有曲折奥峭之处,教学却还匍匐在学生已知的能力层面,仅仅列取作品那可听可见的语义层面,简单地筛选信息、简化内容,却将文章本身精湛传神的语言弃掷不顾。如此,教学的无味无趣、单薄浅俗也就在所难免。
其实,读这一类文章,即便学生读懂了内容,也未必能深入文心,推敲作者语言表达的苦心孤诣、写作思维的电光石火,进而意与文合,读出那“雷转空山惊”的高峰体验。如果师生长期缺乏高水平的阅读审美体验,仅只盘桓在文章内容的表层,那么其阅读兴趣、审美能力都难以灌注活力,最终难免阅读的低水平重复和作文语言的伧俗简陋。
文学语言特别忌讳“抽筋剥骨”,斩断文脉。汪曾祺先生有个精辟的比喻:语言像树,树干树叶,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它是“活”的。语言的美不在每一个字,每一句,而在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说单看一个一个的字,并不觉得怎么美,但是字的各部分,字与字之间 “如老翁携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所以,好的语言是不能拆开的,拆开了就没有生命了。当文学作品被人为分解为几个段落、被删削得只剩下零散的词语、被剥离得只剩下筋骨构架、被直白地暴露出写作技法的时候,文学作品引人入胜的魅力何在?惹人沉醉的美何在?删繁就简的分析,删去的是文学的美感,简化的是生命的班驳。所以,依靠内容的精简、提炼、概括,期求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大概只能是缘木求鱼。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字词的选用、句式的参差、文气的流转、声韵的抑扬理应成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语言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理应成为语文教师的基本修养。
北京大学张世英教授认为,汉语的诗性特征,不在辞藻之华丽与否,而在于说出的言辞对未说出的东西所启发、所想象的空间之广度和深度。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言约旨远、隐喻性、画意性和音乐性。笔者拟从这四方面,考察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代表作《葡萄月令》。
这篇文章不以内容取胜,倒以语言见长。简淡平常,恰是作家汪曾祺创作上的自觉追求:我希望文章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不过,表面上的平淡随便,背后是作者的苦心经营。
首先,言约旨远,用意精深而下语平易。文学语言区别于口语,就在于它经过了作者的提炼加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举重若轻。请看先生描写“二月”的相关文字:
二月里刮春风。
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摆条风”。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树枝软了。树绿了。
雪化了,土地是黑的。
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
“醒”、送”二字拟人,一草一木,在汪先生眼里都是有情的,都是活泼泼的生命。“软”则将娇嫩的枝条随着春风摇摆的柔美映人眼帘。“树绿了”,“土地是黑的”,着“绿”“黑”二字唤起读者直观的美感;“绿”写出了树木吐芽,洋溢着盎然生意,“黑”写出了土地肥沃,包孕着无限生机;并且两相映衬,构成春天的美丽多彩。而“碧绿”单词成句,置于句末,豁人耳目,舒朗中唤起读者的想象与美感。汪曾祺先生特别讲究语言的干练简洁,他用字精准,惜墨如金,力求每一个字都气韵生动,神气完足。这就是先生强调的“空白艺术”,“能不说的话就不说,……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
其次,隐喻性,以表示具体实景的语言,暗示(象征)深远的意境。汪先生这样写给葡萄施肥:“在葡萄根的后面,距主干一尺,挖一道半月形的沟,把大粪倒在里面。”先生把俗人眼中不堪的粪沟居然比作玲珑优雅的月牙形,别出心裁!但读来那粗俗甚至令人嫌恶的劳动立刻就有了诗意与美感。又如 “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凡俗的梨花在作者眼中如玲珑剔透的月亮,读来美不胜收。果园劳作,起早贪黑,农活粗重,况且,还背着“”的恶名。然而,再艰辛的劳动,再艰苦的处境,在先生的诗心慧眼里,竟都能展现出惊世的美。先生对生活滔滔汩汩的热望、对艺术一往情深的执着,令人倾心不已。
再次,画意性,即语言让鉴赏者在头脑中产生一幅状溢目前的生动画面。汪曾祺先生的语言凝练简远,极具画感。请看八月雨后的葡萄园:“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先生运用生动的比喻、贴切的形容词,把葡萄的形态、色泽、质地之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仿佛热闹的葡萄园近在眉睫。
当然,画意不仅只是单纯形象的再现,画意的背后还隐藏着耐人寻味的境界。
请看先生笔下的“一月”: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雪中的果园,天地洁白、静谧安宁,安宁中潜伏着生命的跃动。读这段文字,让人从凡俗之境一下跌入一片虚静之场,洗净尘滓,澡雪精神。
最后,语言的诗性还表现在其音乐性。汉语音调有四声,优秀的诗歌、骈文甚至散文,其语音的轻重、清浊、平仄都有讲究,需得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汉语句子不受严格的语法规律制约,因而组合自由、句式多样、形式灵活。请看一段为葡萄搭架备料的描写:“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立柱有汤碗口粗的、饭碗口粗的、茶杯口粗的。一棵大葡萄得用八根、十根,乃至十二根立柱。中等的,六根、四根。”三句话句内“柱”“木”“粗”音韵铺叠,回环往复;句间平仄交错,波澜起伏;更兼长句短句错落,读来舒疾相间,真似嘈嘈切切,珠落玉盘。当然,语音的安排浸润了作者的情思和匠心。比如铺排的短句读来节奏明快,读者不难体会出作者劳动时轻松愉悦,津津有味的情态。
入选教材的文学作品,多是像《葡萄月令》这样语言惊人,字字闪光的典范之作,如若教学仅只在内容、思想方面兜圈,无异于买椟还珠,离博大精深的文心差得太远。真诚地希望语文课能立足语言品读,读出字句的精妙、读出语言的魔力,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写作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元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读诗歌。
(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一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感觉非常有趣)
4.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集体朗诵,读出古诗的趣味。
6.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
(1)1分钟背诵记忆古诗。
(2)填空式背诵。
(3)全诗背诵,背诵比赛。
7.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关注细节,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诗,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来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评一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2.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3.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的是“急走追黄蝶”,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现在,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
5.美读:诗中不仅有美丽宜人的景色,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在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简直太有趣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
五、延伸故事,感悟诗境。
1.动动手,画一画。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图上该画出哪些景物呢?(篱笆、小路、树、儿童、黄蝴蝶、油菜花。)赶紧动手画一画这美丽的景色吧。(提醒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画和课文中的插图作做比,辨别不同之处,适当进行修改。)
2.这是一首诗,是一幅画,也是一个小故事,请你回家先把诗背给父母听一听,再依照自己的画把诗歌编成故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赞美春色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以题目导入:齐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
3.回顾学过的有关乡村的古诗有哪些。(《村居》《所见》……)
4.简介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2)介绍作者:播放课件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正音。
注意生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
2.注意节奏。
(1)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
(2)自主练习朗读。(朗读诗歌,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指名试读,评议。
(4)教师示范指导。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再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乡村场景。(读注释)
2.交流感想。
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分享一下。(农家忙)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4.理解诗意。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查阅自己不明白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果实肥硕;荞麦扬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篱笆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读出你的喜爱与赞扬之情,并评价。指名说。(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在美丽的田园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荞麦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黄稀疏,蜻蜓蝴蝶飞舞,寄托着收获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齐读本诗。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静,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请看南宋翁卷的《乡村四月》。(体会又忙又乐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再读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齐诵,感受大家在田间忙碌劳作之美。
3.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诵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
第三课时
-
一、直接导入,明确诗题。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请再齐读一遍“清平乐”,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词一般给人一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
2.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
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4.指名学生朗读。
5.齐读全词,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7.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
(“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公”字,“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一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
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一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
3.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三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字最末有相同的韵母,都有“ao”。)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练习读)
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四、品读诗词,展开想象。
1.品读乡村美景。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一齐朗读。
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画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2.品读人物画面。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这一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
(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同学们来仔细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五、多层朗读,品读诗词。
1.带着感情来朗读。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2.师生合作引读。
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相媚好”。
喜欢大儿,读出他的——勤劳。
喜欢中儿,读出他的——心灵手巧。
六、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来读一下吧:
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吟诵这首词。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遍!
2.延伸补充。
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资料吧。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挤、打压,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辛弃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抱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愤然离世。)
3.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恬静优美
平和无忧
教学反思
1.《宿新市徐公店》第一、二句都是景物的静态描写;第三句是人物的动态描写,第四句是景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油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学习古诗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朗读中表演,把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画面显现出来,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和稚气。
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诗,谈感受,以此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古诗重在朗读,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登高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中国古代文人有一种登高情结,这种情结又影响着文人的文学创作和审美心境。登高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登高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文人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遭到贬斥,不得志,他们所追求的自由的理想境界,只有在登高望远的时刻才可以使自己饱受束缚的心灵得到暂时的释放,使自身获得片刻的自由空间。我心飞扬,不能与鸟同飞,也要站到离天更近的地方,去品味飞翔的感觉。
那么,怎样鉴赏登高诗呢?
1. 抓取关键词,探究登高的目的
古代文人的登高,有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情调。简而言之,主要有以下目的:
①应和节令。中国历代的一些文人雅士,每当重阳之时,常常登上高处,欣赏深秋的美景,一面赏菊饮酒,一面吟诗抒怀,留下了许多生动的诗篇。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②即席酬唱。如王勃的《滕王阁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浙江绍兴之兰亭,江西南昌之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洞庭湖边的岳阳楼,均依山傍水,视野开阔,是历代文人登高宴饮的理想胜地。
③借景抒怀。正因为登高和古代文人心理契合,所以不管是仕宦出游,还是羁旅漂泊,文人异地登高的渴望总是在所难免,已成一种情结。登高一则可以饱览异地风光,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丽;一则可以放松身心,或抒发心志,或排遣郁闷,可谓一举两得。
④登高怀古。今昔比照中表达对时世的关心和对个人处境的反省。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⑤登高饯别。每逢家人故友外出远游,登高设宴,举杯畅叙离别之情和人生感慨,目送对方离去,已成古代文人最富有情调和畅诉衷情的告别形式。如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2. 知人论世,探究蕴含的思想感情
登高有时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生活的再发现,感情的闸门在一刹那间被打开,宇宙、人生、国事、家事,眼前景、心中情,喜怒哀乐竞相涌来。古代文人在登高时阐发的情理常常有:
①盛赞风景之美,畅叙登高之乐。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只有登高,才能让更广阔的美景进入自己的视野,跳出狭小的生活圈子,给心灵自由的空间,尽情翱翔,寻觅登高之趣。
②悲羁旅流离之苦,抒思乡怀国之殷。对游子而言,登高便是寄托乡思的最佳场所。如:“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宋・寇准《春日登楼怀归》)诗人登楼远望,只看见脉脉东去的江水,舟横渡口,人迹稀少,荒野里飘荡着几家没有生气的炊烟,寺庙古树上时而飞过一两只鸟儿,一切都显得寂寥。他想家了,想起了在八百里秦川渭水边上的家,到这远天远地来做官,究竟是为了什么?孤独漂泊的愁滋味一下占据了诗人的心。
③哀人生苦短多舛,发壮志难酬之忧。登高四望,放眼天地,顿觉宇宙之浩大,个人之渺小,人生之短促,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古代文人,也随岁月的磨砺和仕途的坎坷而生出许多感慨。功业未就的苦闷成了一生的心痛。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作者对沦陷的故乡的思念。他目睹腰中宝刀,却不能用来杀敌卫国,悲愤地拍打着亭上的栏杆。可又有谁能领会他此时的心情呢?词中通过看吴钩宝剑、拍遍栏杆的典型动作,生动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心情。
④叹时事动荡之乱,表忧国忧民之志。身逢乱世,国恨家仇往往成了诗人登高时挥之不去的情思,少了闲暇登高的那份轻松和自得,袭上心头的忧国忧民之志让登高多了几分肃然。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诗人仰望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后四句抒发了作者晚年的羁旅之思、怀乡之情、垂暮之叹、衰鬓之怨以及家国之恨,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高考链接】(2009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解析】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出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第二段由“到而今”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接着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
【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借代。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中原荒烟,千村寥落。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唱和诗:故人惠思我,百里寄遥音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词唱和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它源远流长,形式多样,独具特色。有联句、酬和、和答、分韵、和韵、次韵等。古人唱和多为赠答,其内容有思友怀人、相互劝勉、畅言志向、倾诉际遇、怀古忆旧、游景玩趣等。古人一唱一和以诗会友,格调高雅,气息清新,友情深厚。历代著名诗人大都有唱和之作传世,他们或者以唱酬相往来,或者寄和答于别后,或者忆前人而追和。以诗相唱和来增进诗人之间的交往,表达诗人们对生活,对时事,对自然的感受和认识,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之一。
唱和诗鉴赏要点如下:
1. 要知人论世,熟悉写作背景
特别注意原诗后面的注释,它往往有助于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 要明了产生唱和诗的原因
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因审美爱好与情趣方面的趋同而唱和;②因社会遭遇相同而唱和;③因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相似而唱和。
【高考链接】(2009年台湾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题)阅读下列甲、乙二诗,选出叙述正确的选项。
[甲]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贾岛《三月晦日赠刘评事》)
[乙]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A. 二诗均藉由描写景物的变化,具体呈现季节的交替、转换。
B. 二诗均藉由自己和他人态度的差异,深化面对春尽的感伤。
C. 甲诗以“犹是春”表示只要心中有春,即令春去亦无须伤感。
D. 乙诗以“何须恨”表示四季各有其美,当豁达迎接夏天到来。
【解析】古诗中保留了相当多的诗友间赠酬作诗作品,其中互表心志、互传关爱的很多。见之文字的是“赠”“见寄”“酬”等字样,这类诗作不同于一般的应制诗。古人习惯把每月的月初、月半、月末称作为朔、望、晦。诗题中的“晦日”即为月末三十日,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不言而喻。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宵一刻值千金”,暮春最后一天,犹为珍贵。联系甲诗文题及末句,诗人惜春、惜时、惜友情之旨昭然若揭。但乙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花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呢!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参考答案】综观四个选项:A项错在“具体呈现季节的交替、转换”;B项错在“深化面对春尽的感伤”,乙诗没有感伤;C项错在“即令春去亦无须伤感”;D项正确。
哲理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在诗歌领域开创了哲理诗这朵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独特的智慧之花。宋朝人崇尚哲理,“好以议论为诗”,用诗歌来说理。宋代哲理诗的显著特点就是既有诗歌的特征,又有哲理的内涵,两者有机融合,高度统一。
哲理诗一般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教益。鉴赏时要注意:
1. 明了诗人表达哲理的形式
一般有三种形式:借景说理、即事说理、托物说理。哲理诗往往是在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时,有意识地蕴含一些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这类作品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叙事、写景是手段,表现理趣才是目的。优秀的哲理诗都是以形象说理。因此,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2. 明了哲理诗视角的丰富性
哲理诗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描写自然景物如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社会政治的如白居易的“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描写人生理想的,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写文艺创作的如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描写爱情的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等等。
【高考链接】(2009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
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
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
【参考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其实成长,从来都不是排山倒海的姿态,而是抽丝剥茧的,在你不知情间,便活出了另外的一个样子。知道有哪些描写抒情的可以知道摘抄的好句子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描写抒情的句子,供大家参考。
描写抒情的心情语录1.时光太瘦,指缝太宽。
好多承诺被时间冲洗,被自己遗忘,被现实刁难。能够实现一个,对自己就不会那么失望。错过了,会遗憾。经历过,才耀眼。在最好的年华里,不要辜负最美的自己。
2.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在一条很久不穿的裤子里面,发现兜里有钱。
星期六早晨猛的惊醒,发现今天原来可以睡懒觉。抬头一看,手表还有一分钟放学。找到一个特别能和自己聊的来的人,跟最好的朋友去逛街,收到爱人发来的短信。做噩梦醒来以后发现还好不是真的,身边有那么几个人可以让自己毫无遮掩掏心掏肺。
3.一声汽笛,跌落在旷野;
无限的惆怅与孤独,在别离的那一刻,一齐从心头滋生。
4.青春的生命力,可不就是那春之郊野中茁壮生长的树苗么?从破开泥土的那一刹,便注定要勇往直前的命运,要永不言弃,昂首挺胸地走过生命中的每一个驿站,散播自己昂扬的生命力。
5.你那么优秀,自然吸引到很优秀的人,因为你的磁力够大,可以把附近的小块磁铁都吸附住。
而我们的磁力,则很小,很小,那么我们也想拥有像你那么大的磁力,但是我们知道根本不可能。
6.其时,我很累了,我习惯假装坚强,习惯了一个人面对所有,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怎么样。
有时候我可以很开心的和每个人说话,可以很放肆的,可是却没有人知道,那不过是伪装,很刻意的伪装;我可以让自己很快乐很快乐,可是却找不到快乐的源头,只是傻笑。
7.电扇的声音不轻不重。
一半孩纸披着宽大的校服趴着睡觉。额头的头发被汗水浸的潮潮的。有几个男生偶尔醒来窥一下全班,脸上挂着手肘撑出的红印。一半孩纸咬着笔杆做着模拟题,看看墙上的倒计时,想想怎么添辅助线想想看不见但很期盼的未来。夏至未至。时光渐行渐远。
8.生命之于我们,还很年轻,正如春天之于岁月,虽然萌发一派生机,仍不免一片稚嫩。
青春是一骝铧犁,伴随它的是开拓,在耕者的把握下耘开一片希望。青春是一本仓促的书,附着它的是浅薄,在智者的圈点中得以斧成。因为青春,所以不失火之激情,不免心之驿动。
9.我一直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直到十年以后我才发现,不是小鸟飞不过去,而是因为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再飞过去,也只是徒劳。
10.我相信,经历会让一个人成长。
那些事,那些人,那些影响,那些看不见的东西,都会一点一点地在身体里慢慢沉淀,融为一体,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或许就会用到,而此时的铺垫累积,待到彼时,会觉得幸好,真好。
11.挥毫今生,当年那人已不在,当日言语已和潮水流。
今日青楼朱阁上,归心难如初。血染红霞轮回岸,昨日已割断,那一思念已斑白。
12.杯酒寄哀愁,无奈繁华难留,只留几许牵挂,有人落寞,有人开怀,却又有几人能真正胜过自己;
只有在下雨的时候,面对着寂寞的斜雨,叹一声,人生几许花开花落,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执着,太多的曾经。
13.你的执着,带给我倔强的勇气;
你的沉稳,教会我踏实地迈步;你的诗意,引领我叩开文学之门。你用你的一切,向我昭示:无需期盼阳光给自我温暖,只需静待雷电,来奏响青春的乐章。
14.感激是让幸福抽芽的养料,感激是让期望蔓延的和风,感激是让成功拔节的琼浆,感激是让友善传递的火把。
15.所谓喜欢的人,就是不允许外人说他不好,而自己却可以不停地在心中骂他笨蛋不懂事,数落他的许多许多缺点。
跟朋友碎碎念他的不好,最后发现,原来自己连他的缺点都爱。
16.难得有这样闲暇的时光,着一袭宽大的睡衣,随便扎一束马尾,静静地坐在地毯上,听一首曲子水一样滑过心际,那冬天的寒凉,就在不经意间,被温暖隔到了窗外。
17.生命决非是缥渺的梦幻,而是一种境界,让我们都珍惜自己的生命吧。
生命的彼岸是死亡。生命和死亡,真的不远。
18.当你真的懂这个世界的时候,或许就只剩下你一人了。
19.有一种最好的感觉,是知道某个人,轻易不会离开你。
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与争执,绕一圈,还是走回来。真爱,只是两个人给予彼此的一种“笃定”。那些轻易就离去的,纵然让人心痛不已,其实想想看,太容易失去的东西,那并不是属于你的东西。
20.也许时间会夺去你那令人妒忌的容颜,却无法抢走我爱你坚定的信念,因为我有一种无穷而又温柔的力量,它就是一心一意!
描写抒情的心情短句1.当你遇到一个人,他让你觉得生活不再那么沉闷,他轻易地走进了你的心里,他把你的生活轨迹一下子全改变了。
他愿意在你难过的时候安静地陪在你身边,你开心的时候分享你的喜悦,而你会为了他难过担心,你觉得遇到他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他会因为你开心而开心,那么请再给你们一次机会,好好珍惜。
2.有时候,觉得自己其实一无所有,仿佛被世界抛弃;
有时候,明明自己身边很多朋友,却依然觉得孤单;有时候,走过熟悉的街角,看到熟悉的背影,突然就想起一个人的脸,有时候,突然想哭,却难过的哭不出来;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觉得寂寞深入骨髓。
3.秋风吹起的落叶像飞舞的黑蝴蝶,这黑蝴蝶承载着我满心的伤痛,我不知道我维系在这蝴蝶身上的思念,您是否能看到?
4.轻细的雨花,像飘忽的雾,白茫茫的,轻吻着人的脸,微微觉着痒;
又轻轻濡湿着衣裳。雨伞仿佛是风帆,在雨色蒙蒙中载浮载沉;也像一只只大翅膀,东南西北,无边无垠,因风四处飘航。
5.爱到分才显珍贵,很多人都不懂珍惜拥有,只到失去才看到,其实那最熟悉的才是最珍贵的。
6.拥有忧伤,珍视忧伤,人生路上,情感定会丰富多彩,生活定会精致而美丽!真的,有时,忧伤也是一种美丽。
7.最好的时光里,我依然独自一个人走在那条浮华炫丽却不属于我的街。
我像一个拾荒者,悄悄收藏起时光的底片,让它变成陈年的私酿,然后在那个夏日的午后,晾晒出任何与你有关的画面。
8.我一直都有这种感觉,就好像在路边看到一棵树,很大的树,你看到的是它的枝繁叶茂,甚至看到的是它的迎风摇曳,但是你看不到它往下扎得很深的根基。
也许大家看到的是我在娱乐节目的迎风摇曳甚至搔首弄姿出尽洋相,但其实别人看不到我的生活。
9.成长是一种失去,失去成了心里的一道疤,时间会慢慢让它愈合,却回不了当初的模样了。
千里寻爱,一路艰难,蹒跚而行,终了的时候,你依旧是你,我却不是我。我们终究还是变成我和你。
10.循环往复的若即若离,从不简断的擦肩错过。
在一朵花开的瞬间突然觉悟。花谢了还会再开,云去了依旧还在。终究懂了,也通了。尘世间所有的物种都有自己的意愿和归宿,去留无意,都不真正属于你。
11.爱,由不得贪婪。
有时候,就是想安安静静,因为真的累了。好像越来越没有什么事,可以伤心到立刻落泪,再也找不出,释放伤感的出口。如果有时间有机会自由的哭,总是好的;如果可以狠狠流出眼泪,就说明心没有干涸;如果可以感觉到痛,那是因为灵魂还没有苍老麻木。
12.窗外的阳光,穿透柳絮的飞扬,跌落在玻璃的一角,折叠出色彩的褶皱。
我细数着那每一道或深或浅的印迹,于记忆荒芜的晨垣里,把往事雕成文字,潮湿了心中阳光的味道。
13.喝一壶清茶,写几行小篆,看一剪流云……没有世事洞明的宽厚与气度,却有落尽尘埃的简净与从容。
岁月河山瞬息万变,纵算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结局也难免有所偏失。回首前尘,聚散离合,不过镜花水月一场。守着当下,不去寻找曾经预约的风景,不再许下迟早要违背的诺言。愿与草木,随遇而安。
14.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段未来得及旁白的故事,一份刻骨铭心的眷恋,就在千万次回眸中,诠释了三生石上的海枯石烂。
一诺相思,一笔成殇,人憔悴,只为谁,落花流水不相随,相思赋,流年渡,无端又被西风误。
15.幸福就像美丽的花朵,在它最美最耀眼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它所带给我们的自豪,花朵能把最灿烂的笑容送给我们,为何我们不去分享美丽,享受简单的美,也是一种幸福。
16.人生真的撕心裂肺并非是分离,也并非是你身体承受多大的痛楚,而是你内心那种无声的哭泣,那种不甘与悔恨,悔恨自己当初的优柔寡断,悔恨自己的无能为力,更悔恨自己的倾心付出换来的轻蔑一笑……
17.快乐就像流动的空气,当你自私时,感觉害怕时,他便会凝固在空中,不再流动。
你关上了快乐通过的门,使快乐无法向你走去。因为我的不快乐,让我感觉到快乐极其重要。或许有人会问快乐是什么?快乐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快乐只是一种心情的的角度而已。
18.夜更静,静得仿佛可以听见露珠往花瓣上滴落的声音。
19.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20.在时光无涯的荒野里,人生,不过一抹短浅印迹,踏过四季,即香消玉殒,英雄末路,一辈子的痴缠呓语,更待何人说。
描写抒情的心情说说1.呤风咏月,思量阑珊。
环着流转斑驳柔情的底色,望着青松依旧伫立在荒芜的云水山巅,堪不破禅中放下的红尘枷锁,谁又能劝慰苦酒中的滋味擦干那脆弱的眼眸?
2.宫阙天年世时,已夕物是人非,只留一渡轮高悬。
缘天涯冷月共赏,不料乌云般般,却是了了点点半边星。乍得涕泪相交?痛无心!斗转星空,只留下睡意朦胧。
3.不知又是何时,青春的脸上留下了许多岁月的印辙。
岁月的无情,生活的磨练,一点一点的改变了我们的容颜和我们的心。
4.一杯淡淡的茶花,一首精典的钢琴曲,一页孤独的诗行,我珍藏了昨日的欢颜与沉痛,我把明天写在了我的指掌上,不让岁月再卷走,不让季节的长风再遗忘。
5.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命有否泰变化,年有四季更替,熬过长夜,你便能见到黎明,饱受痛苦,你便能拥有快乐,耐过寒冬,你便无须蛰伏,落尽寒梅,你便能企盼新春。
6.我们在岁月中无声地行驶,蓦然回首,才发现时光已经悄然流逝。
因为相信有下一世的轮回,我们心中不再惧怕,只是尽力将此生做到最好。生命不会为任何人裹足不前,每个人都要老去,只要用心的去生活,用心的去体会活着的美好,感谢生活的赐予,感恩曾经的拥有,让阳光洒满心田,就足够了。
7.是不是有一天,你会开着心事,而公路无际无边。
是不是有一天,你会躲着记忆,而岁月缠绕不休。是不是有一天,你会看着天空,而孤单四下蔓延。是不是有一天,你会哭不出声,而生命已经没有了播放键。
8.不想面对他离开,逃避不是一个好方法,但却是唯一的办法。
9.那不是一段邂逅,为何总有一根线牵着心怀;
那不是一个梦境,为何你的温柔私语,总是不经意的响起?有一个字,我从不曾说出,不是因为它沉重,而是害怕它汹涌;有一段时光,我从未曾忘怀,不是舍不得,而是刻的实在太深太深;有一个名字,我只在心里呼唤,不是怕被人听见,而是怕被风吹走。
10.天空中,有一弯美丽的月亮,月亮里有一个梦,梦里唱着一首歌,虽依稀,却陪伴在生命的每一天。
总是一个人徘徊,是白天也是黑夜,是沉默也是呼唤,是残缺也是唯美。
11.当你真正去做些什么的时候,往往也是很多事都无法回头的时候。
12.我们往往会在别人的幸福中,找到自己并不幸福的生活,找到物具在漆染之后的美丽外层,找到一种错觉里的甜蜜。
13.某一天里,我愿意把你从心里最深处移除,甘心情愿的遗忘。
在曾经的曾经里自己爱你爱的无知,从刻苦铭心到错过再到变幻无常,从片段到断片然后记得再回忆最后遗忘。
14.你又走了,时间是多么短暂,我想,要是时间可以停留,岁月可以更改,你可以不走,我们一直走在幸福的路上,不必担心分离,静守着属于我们的幸福,没有他人的打扰,只有我们,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15.喜马拉雅直冲霄汉,可上面有攀爬者的旗帜;
撒哈拉沙漠一望无垠,可里面有跋涉者的脚印;阿尔卑斯山壁立千仞,可其中有探险者的身影;雅鲁藏布江湍急浩荡,可其中有勇敢者的故事。
16.多么想念以前的朋友,新朋友虽然也好,但是自己已经没有心力再去磨合包容一切,也不愿敞开心扉跟人深交。
觉得跟人相处好麻烦,老朋友虽然距离有些渐远,可一聊天,那种熟悉感亲切感都能让人鼻酸的怀念。
17.山盟海誓的旧约迷失在孤独的尽头,无论如何缅怀都只是一种过去式的情感,如果不是思念将这段感情无止尽的绵长,或许只需一阕断歌就能终了这为此倾覆半生的情缘。
18.生命可终于是认可我了呵!多么安稳的感觉,我的存在正渐渐明媚起来。
那些懵懵懂懂的回忆,那些跌跌撞撞的过往,也似乎不再那么痛心了,我仿佛看到远处微微亮起的灯光,照亮我为圆满修行而踏上的坎坷旅途。
19.真正的放下不是忘记,而是回忆的时候心存感激。
20.人心,是坠入红尘的露珠。
每颗心,在入世之初,都闪烁着圣洁的光芒。怎奈红尘嚣嚣,心染上了世俗的尘埃。要想重返纯净,只能沉淀。沉淀烦躁之气,心头平和才会心悦;沉淀污浊之气,正气上升才能坦坦荡荡;沉淀非分之想,踏踏实实才能平平安安。除去心中的凡尘,才能在心的宁静中感受幸福。
描写抒情的心情文案1.感谢雨露,滋润我的心地;
感谢空气,让我自由呼吸;感谢一切的一切,感谢生命。
2.如果孤独是一种状态,就别再沉默了,只有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放弃是一种洒脱,就别太执着了,该放手时要舍得放下,该转身时要毅然决绝。现在我不想在仰望什么了,可是眼泪却一次次让我仰起头,因为只有那样眼泪才没有机会落下来啊!
3.在您们走后,我无法排解心中的伤痛和压抑,从此,我爱上了文字。
文字成了我们之间沟通的桥梁,它可以表达我的思念。您们给予我点点滴滴的爱,如今都已成了我记忆中的珍珠,我小心翼翼地珍藏着。
4.一转身,我就渡过了这一季,季节从我的身边擦肩而过的时候,我才至深的明白,又一个年轮带着伤感或别绪离开了,我才明白春花夏雨秋风冬月已经逃离了我的指尖,空荡荡的我站立在季节走失的街道上田梗边人生的场地上,怅惘。
5.我把甜蜜和痛苦都揉进梦里,却淘气的让一个清丽而修长的身影夜夜光着脚熨干我潮湿的情绪;
我把静谧和骚动都揉进指甲缝,却无奈的让一个绵软的笑时时眯着眼流入我荒凉的田野。爱恋是朦胧而又迷人的。
6.有时候,看到一处景色,就会觉得,这里似乎就是曾经。
最后,渐渐地发现自己,原来所谓的曾经,早已不在,青春,早已消逝在那年的路口,那年的灯光下。
7.你说的永远,就像烟火的光芒,不能一直在我的身旁,所谓永远,其实由无数的短暂组成。
每一个失恋的人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天使。当那份爱情最终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中途离散消逝,曾深爱过的双方便只好无奈感伤,让人情何以堪。亲爱的,我只想牵你的手,一起走到白发苍苍。
8.我喜欢雨,每逢下雨的时候,总是喜欢一个人独坐在窗前,听细雨的呢喃,总是喜欢一个人漫步在雨中,听细雨飞扬的天籁,总是想在玲珑的雨声中,读懂春雨的清柔,夏雨的热情,读懂秋雨的缠绵,冬雨的无奈。
9.红尘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也有太多的无奈,我们只是其中的微粒。
悄悄地来,势必终有一天要悄悄离开。或许能拥有烟花般灿烂的一瞬,也是一种美好,也是一种永恒,但我更情愿相信,能静静地守望你的幸福,也是一种美好。
10.冰蓝色的雨宛如跳动的音符,谱写在天地间。
可惜我看不到它的节奏,因为这是在雨夜。小镇的秋雨漫长难耐,小镇的秋雨冰冷难熬。独自流连在空无一人的街道,寂寞无限,感伤以怀。
11.纵然自己只是一朵无名的小花,我也要在宁静的一隅,媚俗不染,绽放迷人的芳菲,永远在优雅中盛开,以最美的姿态面对红尘,芬芳别人,美丽自己,锁住懂我的目光。
12.幸福,就是找一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
我真心的希望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幸福!
13.那些美丽的小鱼,它们睡觉的时候也睁着眼睛。
不需要爱情,亦从不哭泣。它们是我的榜样。
14.我深深地认识到:即使你是一只矫健的雄鹰,也永远飞不出母爱的长空;即使你是一条行驶的快船,也永远驶不出母爱的长河!在人生的路上不管我们已走过多远,还要走多远,我们都要经过母亲精心营造的那座桥!
15.其实谁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都有脆弱的想要一个停靠的时候;
其实谁都想和某个人完成曾经的诺言,都有微笑然后转身流泪的时候。其实谁的`生活都多少带点苦涩,经历风雨,我们只想要少一点悲伤,多一点快乐。
16.我是个挺随遇而安,总想船到桥头自然直不愿意多想的人。
所以东西不好吃我能将就,心无大志也没关系,清闲或者忙碌都无所谓,每天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唯独留在我身边待我好的人,我会加倍珍惜,半点将就不得。
17.习惯了幸福,所以看不到幸福。
一直亮着的灯,总是不如一亮一灭的灯引人注意。一直上学的人直到失学才更加渴望上学。司空见惯,便不觉稀奇,这是人的通病。你的失落,未必是没有幸福,不过是渴望还没得到的幸福。一直在身边的美好,给了你安全感,你便不懂珍惜。觉得珍贵的未必珍贵,不过是刚好在寻找。
18.在夕阳之前,我们迈出健步去追逐金灿灿的阳光,当晚霞隐去她在天空中的最后风景时,我们又要披起皎洁的月光,奔向自己的下一个终点,迎接清晨。
19.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美丽的远方。
不论我们长得多大,走得多远,美丽的东西不仅在心里盘旋,而且,更在你无法涉足的远方。
20.青梅煮酒,絮语如初。
【关键词】电视新闻;解说词;影视画面;故事情节;文学艺术
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因素――解说词,它不仅解释、说明画面,对观众看不清楚、看不明白的地方给予介绍,而且作为有声语言,能够反映新闻事实、表明报道意图、阐明记者思想,使寻常的画面富有内涵、使新闻的主题得以升华。优秀的电视新闻解说词能将表面现象所反映的内在东西解释出来,或画龙点睛、或生动感人,或是美感的熏陶,或是理性的启迪。它的创作是一个整体考虑、部分打磨、综合运用的过程,关键不外乎正确处理好三组关系:即解说词与影视画面、故事情节和文学艺术的关系。
解说词与影视画面:相映生辉
电视新闻是以视觉画面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电视画面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适于表现事物的外在形象,事实的具体实在、表露的特征。比如有关清明节期间一场扑救山林大火的报道,观众通过画面可以直接观察到火情、火势、烧毁的林木、救火的人物等。当然,拍摄者还可以依据自己的主观意向重新组织镜头前的形象,使之合乎他们的思想情感的表达,还能从观众的视觉和心理上掌握形象元素组合所产生的冲击力、思辨力,使画面产生各种鲜明的涵义。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画面内部的组合更加自由灵活,变换的手法更加简便,样式更加丰富,使电视画面拥有巨大的表现潜能。鉴于新闻现场易于消逝,编辑还可以充分利用观众的手机、DV摄制的画面,网络下载的视频,甚至一些影视作品的片段,电脑制作的图形与合成产品,来丰富电视新闻节目画面。
但电视画面也具有先天的局限性,因为它不适于表现事物内在的规律和事实的抽象、理性、内涵的特征。仍以扑救山火为例,从画面中难以了解大火的起因、时间、地点、组织抢救的背景,以及火灾损失。这时只能借助于解说词。从创作的角度看,配上内容深刻、形式活泼的解说,可以使节目精彩纷呈;从欣赏的角度看,配以内容空泛、形式平庸的解说,会使观众面对美的画面失去兴趣。因此,解说词深不深、美不美、贴切生动与否,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
如何做到解说词与画面相映生辉呢?著名词作家洪源说过,“画面有的,用不着我说;画面没有的,我说了是多余的;画面有,但达不到的,我说了”,[1]很好地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有”与“无”。所谓“画面有的,用不着我说”,就是指那些一看就懂的画面,就不必要写解说词,让观众集中精力去看。比如在一个向渡江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的镜头外,配了这样一段画外音:“少先队员们唱响队歌,高举右手、齐致队礼。在《献花曲》中,两个人一组抬起花篮缓步走向纪念碑,将花篮摆放到纪念碑前。”这就显得多余,完全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实况来表达缅怀之情。所谓“画面没有的,我说了是多余的”,就是指电视镜头没有拍到的内容,或者根本不需要拍摄的内容,解说词就不需要写,词要与画面相辅相成、相互映衬。对那些游离于主题之外的解说词,与画面既无形象也无本质联系的,就不需要写进去。所谓“画面有,但达不到的,我说了”,就是指无法拍摄到画面或者无法表达的内容,不足以反映事物本质的方面,解说词则大有用武之地。比如《吴勇祥――用生命诠释忠诚》节目中一段防汛抢险的画面,配了这样一段话:“此时,身为村书记的吴勇祥临危不惧,一边大着嗓门喊:‘快,拿捆稻草’;一边光着膀子快速逼近漩涡。接着,又让人们将一捆捆扎好的稻草传到他的手上……然而,由于水流太急,沉下的十几捆稻草转瞬便被洪水冲出涵闸数十米之外。”在画面无法表达的情况下,通过采写到的真实语言,瞬间就树立起了抗洪村支书的高大形象。
“离”与“合”。央视有位资深编辑把视听合一的艺术特点归纳为画面与解说若即若离、既不贴合也不离弃的和谐关系。[2]“若即若离”,应该是词与画面好像无关实则相关,站在画面上、唱出画外音。“时离时合”,关键是一个“合”字,不能离题跑题,词语表达可以超出画面表现出更丰富的内容、更深刻的内涵,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绕着一件事、一个主题,使人感到虽然词与画面并无多大关系,但确实又配合得到位。“离合同一”,关键是解说词与画面“神合”得好,解说与画面可以互为桥梁、互作引线、互相衬托,有时以画面为主,解说为其展示抽象的内涵;有时以解说为主,画面为其作形象的展示;有时解说为即将出现的画面作必要的铺垫,或为已经出现的画面作补充。有的解说可以脱离画面的具体形象,阐述一个事件、一种现象,有时可以脱离画面单独表现一个情节,而后回归到本位,使观众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类“貌离神合”的优秀电视新闻作品,对于深刻揭示主题、深化思想内涵、发掘人物内心世界、反映事物本质,都发挥了极好的作用,具有极强感染力和艺术魄力。[3]
解说词与故事情节:细致入微
新闻故事化是电视新闻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把新闻用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4]
对电视新闻节目来说,解说词中不能缺少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加之画面的辅助,就能展示人物独特的个性和心理、叙述故事情节的关键部分、阐明深刻的生活和哲学道理。
标题要形象。标题是新闻节目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使人产生好奇、共鸣。电视新闻标题要力求准确、生动,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贴近群众;其次要抓住新闻“眼”,做到标新立异不怪异、形象生动不浮夸,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第20届世界杯足球赛时,无数球迷看好西班牙队的卫冕前景。然而小组赛第一场西班牙队就以1:5惨败给荷兰,第二场以0:2不敌智利。最终,博斯克的球队就像2002年齐达内领军的卫冕冠军法国队那样,在踉踉跄跄中遭遇小组淘汰的境地。虽然描述的是同一件事实,但新闻标题却大不一样。与《西班牙队连败,卫冕冠军出局》《卫冕“魔咒”再现,西班牙队出局》相比,《闹事!出局!这是西班牙队?》《西班牙队提前出局,590万人打工梦碎》则更具新意。同样一则新闻,有的标题做得平庸乏味,仅仅是一般性地报道比赛结果,有的标题可以做出各式各样的标题,出彩的标题是吸引读者关注的重要元素,一眼就能紧紧抓住观众。
内容要真实。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第一回《一撇一捺》中有这么一段精彩的话。“从地图上粗略地看,长城跟运河所组成的图形是非常有意思的,它正好是我们中国汉字里一个既简单又重要的字眼‘人’,人类的人,中国人的人。长城是阳刚雄健的一撇,而运河不正是阴柔深沉的一捺吗?”一撇一捺间,两个笔画组成的“人”,把运河和长城相提并论,可谓独具匠心。这段解说词,对长城和运河两个事物的细节描写,把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沿革、重要作用都做了高度概括。[5]因此,于微小处着眼,从细节处着手,就能把事情说清说透。但是,细节唯有真实才可信,唯有可信才传神。
表达要细腻。首先在选材上要像厨师烹饪佳肴那样,在大量的材料中选取与主题最相关、与价值最贴近、群众最关心的信息,然后再进行精心加工、细心取舍。比如获得安徽新闻奖二等奖的《“最美快递哥”生命的托举》中这样描述到,“杨文求原想跑上楼将孩子抱下来,可还没等他迈开第二步,孩子的两只拖鞋就相继掉了下来,几秒钟后,孩子突然像断线的风筝一般高速地从窗台上往下坠落。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几双大手在最短时间内迅速结成了一张生命之网,将孩子成功托住。”这段解说词就弥补了实况画面缺乏的不足。其次,解说词立意要高远,在文字中表达出现象之外的本质。立意的高远需要记者选择好报道角度、抓住细微贴切的故事情节,做到主题鲜明、立意求真,同时要杜绝虚构和编造。第三,架构要合理、有层次感、通俗易懂。一个好的架构,能让观众一步步了解事实,激起欣赏的兴趣。比如《唱到太阳开了花》,其表现手段就独具匠心,开头展示盲人歌队唱信天游的画面,接着深情地解说了数十年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文化,使观众看过之后深受感染。[6]
解说词与文学艺术:自然融合
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副会长黄式宪这样说:“在全球化的大趋势里,中国文化显然并不处于优势,特别是在中国的广播电视传媒界,文化正处于劣势地位,弥漫着一股浮躁、媚俗、困乏的可悲气息。”[7]在自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新闻界,文学素养的缺乏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对电视新闻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电视新闻是一个认识、审美、感悟的情感过程,通过艺术描写,表达出普通事件的特殊背景或人物的真实情感,表现出作品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思想,并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观赏感受,这都需要在解说词上下功夫,需要编辑记者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不少媒体提倡新闻散文化,特别是对于非事件性新闻,以清新明快的表达方式写作,避免简单地报道事实。
为弥补画面不足而写。解说词的写作弥补了电视新闻画面不足的缺陷。首先要写出画面之外的东西,所选用的信息在与画面相辅相成的同时,通过运用一些口语化的日常用语,方言土语拉近电视新闻与观众的距离,产生亲和力。比如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双肩背出鱼水情》,开头就有这样一段文字:“背篼,是贵州山区老百姓家里的寻常物件,因为交通不便,山里人家常常要用它来搬运生产物资和生活用品,背篼也成为了贵州大山里一道独特的风景。2012年的春天,在贵州长顺县的麻山深处,一群身着制服、背着背篼行走在山间的人,引来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关注,他们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背篼干部’。”[8]就是没见过、不知道什么是“背篼”的观众,这么一听也就明白了。解说词的写作,就是要使用朴实自然的文字,通过选词炼句,达到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一听就懂的效果。能够掌握丰富的词语和语句,熟练地运用富于变化的文字修辞和结构方式,懂得运用口语的声律和节奏,就能使本来或许枯燥的电视新闻因吸收了群众鲜活的语言而生动起来。
为增强亲和力而写。好的作品,不但要真实反映新闻事实,正确表达思想观点,具有较高新闻价值,同时也要有出彩的切入点、引人入胜的叙事结构和较强感染力的视觉、听觉美感,这一定程度上需要记者具有良好的文学艺术功底和遣词造句的水平。灵活运用语气词可以使观众听起来更亲切。如新闻《谁拉高了安庆菜价?》中是这样写的:“这些天,不管是在安庆的平价超市,还是在几大蔬菜批发市场,记者发现,很多蔬菜一天一个价,有的甚至比前段时间翻了好几倍。比如茄子从一块卖到了三块五,你会信吗?不信!那就跟我一起去看看吧!”语气词的使用让观众自然而然愿意继续“看”下去。同时,电视新闻中短句的使用使观众听起来易懂。比如“掀起热潮”就不如“刮起一阵风”明了,“多措并举”就不如“许多办法”易懂。句子长也容易让播音员上气难接下气,造成观众对语义的误解,而多用短句,也容易让观众听起来舒畅。
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也要讲求艺术,不拘一格,让观众能听懂、愿听下去。“删繁就简三秋树”,有时,电视新闻写作只把新闻事件的过程用最少的语句表达出来就行了,不需要用修饰语,或者比喻等修辞手法。有的甚至可以完全不需要解说词。比如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电视消息《记者目击:兰州桃树坪隧道五名被困工人获救瞬间》,正文全部采用同期声。“领异标新二月花”,撰写解说词要不断创新,根据新闻内容形成不同的格调,与观众达到互动、交流与共享的效果。新闻报道中,要让解说词贴近观众,以交谈式的真诚、描述式的生动,使观众爱看爱听;进一步对事件进行提炼和浓缩,选择观众最关心的“点”,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法来吸引观众;报道过程中,要考虑观众的需求,兼顾观众的情绪,通过简练的语言加以叙述,使报道说到观众的心坎上去。
注释:
[1]奉献是福――专访《学习雷锋好榜样》词作者洪源.新华网,2014-3-12.
[2]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巩晓冉.电视新闻专题解说词与画面的加乘作用[J].新闻传播,2013(7).
[4]向淑芬.电视新闻故事化的新探索――以央视“走基层”为例[J].时代教育,2012(5).
[5]林惠丽.论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境界”――以专题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解说词为例[J].东南传播,2012(1).
[6]郭林茂.浅议新闻的故事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7]周粟,周芳,王倩男.第十八届大学生电影节系列研究会综述[J].现代传播,2011(5).
[8]李兴达.电视消息听觉文本的编写技巧――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J].阅读与写作,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