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村官期满工作

大学生村官期满工作

时间:2022-04-16 15:28: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村官期满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村官期满工作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多元化发展;社会流动;困境

所谓的“大学生村官”,就是选聘高校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等社会基层去任职,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主任助理或者从事“三支一扶”工作。任职时间一般为三年左右,在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政府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享有政策优惠,工作期满后可以自主择业。它是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最佳决策,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就是大学生村官期满后何去何从的问题,这也是对大学生任职期间的工作成效的检验。笔者认为,要实现大学生村官的多元化发展,就必须从其社会流动的方向入手。

一、社会流动理论

社会流动理论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索罗金发表的专著《社会流动》一书中。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会流动理论逐渐发展成熟,社会流动正式被社会学家定义为:社会身份地位改变的总和。根据索罗金的相关理论,社会流动的类型主要包括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其中,垂直流动就是社会成员的职业或地位发生了质变,水平流动则不同,它是一种在同一个职业中的位置同样的社会地位中的横向的移动或者发展。社会学研究的社会流动实际上是流动还是不流动,也就是说应不应该在原来的位置上占,合适就应该继续,反之就应该流动。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的性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教育水平、家庭背景和社会网络资源等。

二、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流动现状

大学生村官这项政策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中却也遭遇着一系列的困境和现实问题,影响着大学生村官的质量和数量。

(一)身份处境尴尬

在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大多数被管理的村民不认同甚至排斥“外来客”的引导,是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处境遭遇尴尬,难以融入村民生活,各项工作没有办法达到很好的展开。由于没有明确的任务标准和具体的工作事项,他们往往被当作一个办事员,充当端茶倒水跑腿的角色,没有施展专业技能的平台和机会。另外,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其身份不属于公务员,也不属于国家干部,在任职形式上属于“空降”,因此更有大学生村官违法之说。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村官身份遭质疑,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模糊,处境尴尬。

(二)经济待遇偏低

据有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待遇相对较低,在生活上也条件一般,很多大学生来自城市,甚至受不了农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因此“干不长、留不住”成了大部分地区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与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也是有很大现实差距的,例如大学生村官一般都具有党员的身份,到农村任职,是一种逆向的就业追求,需要经历艰难困苦的基层考验,这也是在经过了理想与现实的几经比较之后的慎重选择。再者,看到自己的朋友等在大城市拥有好的工作,高收入、高消费,自己羡慕而又不得,很多大学生村官往往会陷入迷茫的境地。

(三)工作推动艰难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推动艰难也是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这是由于大多数村官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是文史类和理工类的,而与村官相接的农学类的专业的人甚少,这就造成了所学知识在农村的实际需要中根本用不到,专业不对口,所以在工作时还要从基础开始学起。同时,大学生由于刚出校园,社会阅历尚浅,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对农村的环境和民风民情等了解甚少,很难在农村尽力自己的交际圈,这也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四)期满出路困惑

由于相关的政策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造成了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满结束后无法得到合理安置,使得大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前途问题上感到困惑和迷茫,也使其在任职即将满的时候往往无法安心投入工作。另外,相关的政策出台往往也面临着现实的困境,具有相对滞后的特点,这也造成了大学生村官难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是去是留的问题上犹豫徘徊。

三、影响大学生村官流动的主要原因

(一)机制不健全

社会群体的合理流动是正常的,能体现出其社会管理和社会结构的活力性。目前大学生村官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相关的机制不健全,使大学生村官计划火热之后变成了隐患。首先在待遇上没有给大学生很好的保障,尽管各地在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上包括政治和经济待遇等都制定了相关的措施,但是真正实现起来仍有难度,很难落实到位。其次在相应的配套机制上也不达标,只注重前期的选拔和任用,对后期人员的管理如激励、评价等机制往往较为忽略。再次,国家宏观上也制定了实现大学生多元化发展的相关社会流动政策,但还是出现了竞争公务员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另外,国家鼓励大学生从事村官工作,而期满后大学生多流回高校自主择业,却缺少了一定的支撑条件,也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多元化发展。

(二)思想存在误区

影响社会流动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因素。因此,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流动,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意识上加以引导。但是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多数并不愿意长期服务农村,扎根基层的意识薄弱,而仅仅把村官当做“跳板”,以便为了以后更好的就业。也有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弱,他们多是从城市的繁华来到农村的朴实,满腔的雄心抱负在现实的工作中遭到打压,因此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很多大学生村官对未来失去信心,很难从心理上接受这一现实。因为对农村基层缺乏全面的了解,应对繁琐的服务工作也是他们渐渐迷茫,产生被社会忽视的边缘化的心理问题等。因此,在长期发展中,这种经历也会被当做一种体验,逐渐影响大学生村官这一社会群体的社会流动方向。

四、如何解决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问题。实现其多元化发展

针对当前大学生村官出现的社会流动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笔者运用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对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提出相关的建议,以实现其多元化发展。

(一)留任续聘

根据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留任续聘属于水平流动领域。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间深入基层、熟悉农村生活,对群众有较深厚的感情等就可以选择继续留任,成为基层管理的后备人才。对于这个群体的培养就应该鼓励大学生村官,在期满后续聘,也可以竞聘村委会职务等,鼓励他们在农村发展,实现自己的一番天地。

1.培养其职业认同感

大学生村官由于深入基层,心理落差较大,难免对自己的工作不重视,甚至只是为了能拥有较好的政治待遇等。所以,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就要从心理上使其产生很好的职业认同感,能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全面的认识,并能够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将自己真实地融入农村基层生活,扎根农村,并为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这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如进行相关的培训、开展农村特色活动、文娱活动等并使其担任相关角色,帮助大学生村官真正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责任意识和职业认同感。

2.引导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

目前大学生村官普遍的职业是公务员,在任职期间如果能自主创业,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发展方向为此,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组织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大学生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等。这也有助于大学生村官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合理引导水平流动。

(二)进企事业单位或继续深造等

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满后选择考公务员、进企业或者留校继续深造等社会流动属于垂直流动。针对这一流动群体,可以灵活地采取相关措施,选择继续健全相关机制,培养大学生村官的职业感,另一方面在其他职业层面也可以促进其社会流动,实现其多元化发展。

1.健全流动机制

健全相关的流动机制,首先要建立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动机制,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在每学期安排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支教等。同时,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成立宣传小组,介绍地区特色及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大学生有好的职业定位。另外,在选聘的方式上也要多样,这对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有着关键的作用和影响。

2.引导其进入企事业单位

在这一环节的社会流动中,要及时公布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和大学生村官转入编制的计划和数目,制定相应的转编制考核细则和规定。同时,也要鼓励大型的企业留有合适的岗位给即将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政府适当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等,使在基层待久但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村官也能流动到企事业挝唬促进其多元化发展。

3.考公务员

在现行的形势下,报考公务员无疑是当前大学生村官最热门的选择。利用报考公务员加分的政策也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村官留在基层。但在制定相关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指定规范化的指标,例如可以提倡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等,也可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工作,工作优秀即可被扩充到公务员队伍。

4.支持继续深造

有的大学生村官也认为自身的知识修养不够,想要回校继续深造,对这一群体的培养,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不能仅仅依靠加分政策来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如可以开设大学生村官培训班、设置相关专业的硕士培养等,鼓励优秀的村官通过深造学习,提高知识结构很能力,促进其社会流动。

第2篇

1.大学生村官角色转变不到位

这一年来,大部分人已经顺利完成了角色转变,有声有色的开展起了村官事业。当然也有个别人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工作中,守着工资在平平庸庸中度日子,不知道该该什么,或者怎么着手去开展农村工作。也有人对三年以后留任没有信心,甚至不抱希望,置村上大小事务于不顾,空捧村官头衔身兼他职。

2.大学生村官知识结构不适应

现有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农村最为迫切的经济发展并不吻合、匹配,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的,不能真正把所学专业发挥到合适与恰当的地方。比如,我县许多农村经济依然落后,当前的主要工作还是发展经济,可是这批大学生村官绝大部分为经济、农林等专业之外的专业,缺乏专业知识。

3.大学生村官工作方法不灵活

现任大学生村官大部分不知道自己的工作重点,大小事务齐参与,而牵涉村子改革发展、引导村民致富、提高村民收入等重点工作却没有抓住抓好,整体上缺少根据自己所在村子需要和工作情况制定的发展规划。在工作过程中,部分人坐等群众,没有走出固定办公地点深入群众了解他们所需所急。

4.大学生村官联系群众不紧密

目前大学生村官反映最多的问题是与其他村干部的交流与沟通问题。大学生村官普遍觉得在其他村干部眼里仍把他们当客人,对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不采纳考虑。

最先影响大学生村官沟通与交流问题的人员主要是村里原有的其他干部,村里一些最新情况不能及时传达给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如果不能顺利取得其他村官的支持,村民与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交流往往也会受到影响。

二、原因分析

1、大学生村官心理不安定因素的原因。

据调查,现任大学生村官最大的顾虑是期满后的出路问题。在回答三年以后有何打算问题时,58%的人选择考公务员,17%的人选择续签做村官,8%为缓解就业压力而当村官的人决定在任职期满后选择自主创业,还有8%的人表示对未来茫然,没有打算。无论是外界就业压力巨大使得大学生选择做村官,还是大学生成熟思考之后要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这一部分人愿意长久的留在农村的景象,但处于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缺乏以及他们对未来不安定因素的考虑,又都不得不做好离开的打算。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流失原因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D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375-01

一、农村大学生“村官”流失的原因

为了解农村大学生“村官”的真实生存状态,分析农村大学生“村官”流失原因,笔者对湖南省岳阳市河市镇和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两地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尽管两地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存在差异,但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面临许多相似的困境和难题,这是造成农村大学生“村官”流失的重要原因。

1.工作环境艰难

许多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地方都是条件艰苦,民情复杂的农村,工作环境十分艰难。一是存在语言障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会被分配到陌生的农村工作,但农村老百姓基本上是用本地方言交流,不懂方言就无法开展工作,所以很多大学生“村官”就只能留在乡镇政府部门做些简单的文员工作,很少下村与干部群众交流;二是村情民意复杂。中国农村治理自古以来依靠家长制,宗族制和人情关系,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要求形成鲜明对比,初来乍到的大学生“村官”不了解当地村情民意,很难依靠自身学到的民主法治办法处理群众矛盾,解决裙子困难。三是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大学生“村官”没有工作经验,又没有解决问题的权力,因此很难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再加上许多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既便是简单的矛盾调解,如没有老村干的帮忙,大学生“村官”也只能“袖手旁观”。

2.工作待遇较差

大学生“村官”不是国家公务员,因此,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上都比较差。一是政治前途渺茫。虽说国家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但他们并不是公务员,只是被聘任到农村的特殊人才,工作期满还是要靠自身努力解决出路问题。即使有面向他们的各种优待招考,但那也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二是经济待遇低。大学生“村官”没有公务员一样的经济待遇,工资低,例如河市镇的村官工资只有1200元每月,经济条件较好的三垛镇也只有1900元每月,这与在城市工作的大学生相比显得十份寒碜。正是较差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使得大学生“村官”失去了工作动力,最后不得不因为生存问题而离开。

3.生活条件清苦

农村的生活条件清苦也是迫使许多年轻大学生“村官”早早离开的重要原因。对外来尤其是外省的大学生“村官”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情感独孤。比如不能常回家和家人团聚,尤其是地处偏远乡镇的农村,出门一趟十分不便,加上路途遥远,对收入不高的村官而言负担过重。另外,农村缺乏娱乐设施,让大学生“村官”的生活极度乏味,而农村年轻人又少,村官们很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交流,尤其对处在谈婚论嫁年龄的年轻男女而言,村官工作不稳定,工作待遇较差,使他们很难找到男女朋友,因此情感婚姻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4.自身素质不高

大学生“村官”是基层工作的新生力量,首先他们自身要具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同时还要一心为民,吃苦耐劳,有较高品德,热爱基层。而现实是很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并不是出于对基层的热爱和奉献农村理想的追求,而是出于找工作的无奈和追求安逸的生活,因为大学生“村官”相比公务员而言要求较低,容易考,工作也比较清闲和安逸,成为许多人缓解就业压力的跳板。再加上学多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综合素质不高,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最后也不得不离开。

二、破解大学生“村官”流失的对策

要解决两地农村大学生“村官”流失严重问题,破解基层人才不足的困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政策,改进措施。

1.改善工作生活环境

大学生“村官”要真正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鲜血液和有生力量,必须尽快提高他们适应农村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态。一方面要改进岗前培训方式。很多地方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都是和公务员一起在地方党校进行的,缺乏实践锻炼,培训时间短,很难起到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改善大学生村官的生活环境,首先解决好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其次是完善生活娱乐设施,包括与提供与外界交流的信息网络,组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等;最后是帮助解决其情感归属问题。例如,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应注重男女比例平衡,组织各种相亲联谊活动,使其情感得到归属。

2.提高工作待遇

主要是提高政治和经济待遇。政治待遇方面,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保障和奖励机制,对任期满三年以上,表现较好的村官可以转为行政或事业编制,在公务员等招聘考试中,对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的岗位支持,让大学生“村官”在政治上有前途。经济待遇方面,首先是提高工资水平,可参照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提供各种工作生活补贴;其次,要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对表现优秀大学生“村官”进行奖励,并建立浮动工资制度,适当上调大学生“村官”工资和补贴;最后是要加大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支持力度,提高创业资金资助比例和额度,并为其提供各种创业信息和资源,开展各种创业培训,助力大学生“村官”发展。

3.完善大学生“村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4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大学生村官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0-0096-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根本。当前,基层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政策的贯彻执行及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当代大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充满活力和热情,富有创新精神,将他们引导到农村基层就业,有利于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涌现出很多扎根农村基层,乐于奉献,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的高校毕业生典范。可以说,农村基层就业不仅是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紧缺的有效路径,而且也是缓解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必然趋势。

现有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关注更多集中在是否“下得去”的问题,对于大学毕业生到了农村基层之后的发展即是否“用得上”、“留得住”的问题相对较少。为此,笔者选取了浙江省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从大学生村官、村民、乡镇领导三个层面,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43份,回收有效问卷14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调研情况如下:首先,就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效与群众满意度而言,几乎所有受访的村民和乡镇领导都认为,大学生村官对当地发展“有一定作用”,普遍认可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这一形式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其次,较之普通村官,大学生村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比较大学生村官和普通村官“更喜欢哪一类型”时,大部分受访村民表示更喜欢大学生村官。村民们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切断普通村官造势结圈的可能,同时大学生村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改变农村面貌、倾听群众的呼声、公正办事,他们还可以用所学的知识,协助村级组织规划村镇建设、指导农民科学致富等。最后,就大学生村官群体发展来说,受访大学生村官普遍认为农村广阔的天地为个人的锻炼成才提供了舞台。农村相对复杂和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砺意志,学会吃苦,踏实工作,积累丰富实践经验更好完善提升自我整体素养。当然,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依然面临不少困境,需要我们积极面对。

一、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的现状及困境

受惠于各种政策的激励和扶植,大学生基层就业已广泛展开,可以说在如何“下得去”的层面已摸索出不少经验。在调研中,大学生村官所面临的更为主要的问题突出集中于“下得去”之后,如何实现“用得上”、“留得住”的问题。因为后两者才是真正实现大学生村官价值、体现大学生基层就业初衷、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一)岗位职务尚欠明确,身份定位不够明晰

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村官身兼多种工作,主要担任的角色有农村信息员、办公室文秘、农村政策宣讲员、村民矛盾调解员,此外,有些还担任计划生育协管员、法律援助咨询员、农业技术服务员、教育工作指导员、乡风文明倡导员等角色。在访谈中了解到,受访大学生村官普遍表示“无权”,认为是“打杂工”,“很难拿出真本事”,“做事缩手缩脚”,“很难得到村民的认可”。43.90%的受访大学生村官常常因“非官非农的尴尬身份,产生自卑感”。

(二)基层就业素质欠缺,开展工作难度较大

在受访的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背景(包括农业科技、农经管理、农村社会学等)的仅占2.4%,专业所占比例较大的是工商管理学、法学、文学、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管理学等,分别占24.4%、12.2%、12.2%、9.8%、7.3%等。在受访的大学生村官中,48.78%来自城市。调查结果还显示,41.46%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学专业难以对口,无法做到学以致用”;41.46%认为“能力和经验不够,难以开展工作”。

(三)福利待遇保障欠佳,扎根基层定力不足

在对大学生村官“目前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进行调查时,85.37%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认为是“薪资、待遇太低”;在对其目前的福利待遇满意度进行调查时,87.80%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表示“不满意”;60.98%的受访大学生村官因“理想与现实落差巨大,产生失落感”。此外,在对大学生村官社会地位进行调查时,46.34%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认为“社会地位一般”,43.90%认为“没有社会地位”。在对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进行调查时,43.90%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表示“说不准,迷茫”,仅有14.63%表示“好,有信心”;80.49%的受访大学生希望“聘期满后,能够享受政策优惠报考公务员或有关事业单位岗位”,仅2.44%希望“继续留在原来的岗位,建设农村,服务农村”。

二、影响大学生基层工作实效的原因分析

对于刚刚走出校门步入农村广阔天地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如何通过大学生村官这个平台实现自我成长、发展个人价值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公共价值并非轻易之举。这其中既有大学生群体自身在职业动机选择、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原因,又受限于农村基层错综复杂的诸多现实情况。

(一)对基层就业主观认识的偏差等原因

在整个社会大环境氛围及个人功利主义的驱使下,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比较讲究实惠,比较注重用人单位的效益、待遇及社会地位,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都涌向城市,对于奉献基层、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较为缺乏。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很多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只是其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跳板”,是“权宜之计”,并非是内心价值的驱动。在对大学生村官职业动机的调查发现,65.85%的被调查者是因为“村官政策比较吸引人,为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研作准备”而选择报考大学生村官。在这种现实功利的职业动机驱动下,很多大学生村官并未真正安心扎根农村基层,工作缺乏主动性,将大部分业余时间基本上都用于考公务员或考研的准备,很少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深入了解所在乡镇、所在村的村情民情。调研中,45.65%的受访村民不知道所在村有大学生村官;仅有11.96%的受访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经常走访村民;只有16.30%的受访村民认为所在村的大学生村官为村里做过实事。

此外,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成长环境较为优越,缺乏吃苦的体验,对农村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心有畏惧,这也是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重要因素。即便高校毕业生满怀理想和热情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复杂的农村工作,如果缺乏农村工作经验,自身不是农民的孩子,短期内势必很难胜任农村工作,进而对更好开展农村工作丧失信心与动力。

(二)社会评价、高校培养机制等社会原因

虽然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有相关的激励和扶植政策,但从社会整体看,人们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还缺乏足够的理解与认同。许多人会认为是因为没有能力才到农村就业,这也是导致很多已经在农村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常常产生“自卑感”、“失落感”的重要因素。另外,高校培养人才把培养方向定位在城市,较少有针对农村基层需求的专业设置,这就形成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与农村建设现实需要脱节,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实效的发挥。

三、改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出台,以及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西部志愿者服务计划的启动,许多地方也出台了相应的支边计划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大学生基层就业已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但为了更好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发挥大学生村官群体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仍需要系统配套工程的跟进和开展。

(一)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舆论氛围,增强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责任感和荣耀感

家庭、高校、社会要加强教育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让大学生们明白,建设新农村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事,到基层也能学以致用,也能发挥专长,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这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使命。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应挖掘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营造全民支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社会氛围,真正形成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光荣的舆论环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荣耀感,激发基层就业的热情和干劲,让他们感受到,无论是在城镇就业还是在农村就业,没有贵贱优劣之分,都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贡献,都是在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提高薪酬待遇,增强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安定感

首先,国家要加强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对于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应提高其工资福利水平;对于有实际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应增发基层补助、交通、通信等补贴。其次,在转正定级、工龄计算、户口、档案保管、代缴社会保险等方面要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尽量减少农村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确保其实际收入等于或高于城市和机关的高校毕业生,从而增加安定感和幸福感,减少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流失率。再次,农村基层要关爱大学生群体的成长,提供及时有效的后勤服务保障,因地制宜解决好大学生在基层生活中吃、住、行等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强化素质培训,增强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自信感

首先,高校应在专业设置、招生、教学、实习等环节有所侧重地面向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深厚的农业背景、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具有很强的生产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具有较强的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合格毕业生,为新农村的建设输送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文化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提升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高校还可以与农村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将农村作为大学生的实践锻炼基地,另一方面通过高校定向培养大学生回村就业。其次,在高校毕业生正式上岗前,应该对其开展系统的农村工作培训,让刚迈出高校校门的大学生们对我国农村的现状、农村工作的特点等有初步的了解。再次,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建立“传、帮、带”的培养机制,使高校毕业生在开展工作前有人教,碰到问题时有人帮,并通过定期开展主题培训,使大学生们迅速融入农村环境,迅速掌握农村工作方法,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四)创设发展空间,提升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成就感

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采取灵活、激励的政策,给予他们创新的机会,并注重个人实绩和贡献。其次,在个人发展方面,应鼓励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扎根基层,可以向原服务单位或所在乡镇各类事业单位的空缺岗位推荐优秀大学生;对于服务期满有志于报考公务员、各类事业单位或研究生的大学生也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再次,对于服务期满后想自主创业的,应该给予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优惠政策;有关部门还可以在农村提供场所,如划出土地为大学生提供农业科学研究基地,开辟创业园等,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雅光.农村基层对大学生的需求与就业供给状况分析[J].学术论坛,2009,(9):190-198.

[2]张平,石亚娟,王胜远.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0,(6):126-128.

[3]李玉江,庞志华.破大学生基层就业之障[J].中国劳动保障,2009,(9):32-33.

第5篇

在已有的大学生村干部实践活动中,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村干部与村民的欢迎与配合态度,女大学生待遇的落实程度,专业素质、组织协调能力与村发展实际的对接状况,村里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给女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提供的空间,凡此种种,这些从不同侧面指出了影响和决定女大学生村官取得成功与否的多种因素。

在某一个现实的实践场中,常常会由于某一制胜规律的突出作用,引起工作中某个节点或某一环节的变化,山重水复而后柳暗花明,从而锁定成功的路径。比如,一个好的人缘和处事态度,一种有益于当地发展的农用技术,一次用努力和韧性把握住了的政策机会,一个适合本地发展的农业项目,一次有理有据、依纪依法排解的邻间纠纷,都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埋下成功的种子。

自身基础与各种困难间的比例关系固然重要,但毕竟不是影响事情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使女大学生村官工程的顺利推进成为主客观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成功的可能存在于人们将可能变为现实性的自觉努力之中。

在调查和接触中,女村官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也非常值得深思。

近年,各地区着眼于培养优秀年轻后备干部,构建城乡人才帮扶新机制,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通过实施多种形式,选派大学生到相对后进的农村任职,注意教育与引导相结合,与农民群众交朋友,从最受农民欢迎、最能给农民带来实惠和最易于落实的事情做起,虚心向农民学习,向实践学习,较好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使农村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因为近年来,大批中青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使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面临困境。文化层次低,年龄老化,工作能力有限、方式简单、积极性不高等老大难问题一直伴随着这支队伍。女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状况,为广大农村干部队伍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更新农村传统思想观念。尽管女大学生村官在经验等方面有不利的因素,但他们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法制民主科学意识较强,思维敏捷,视野宽阔,给农村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有利于农村干部在科技文化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民主法制、科学意识等方面的整体进步。

三是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女大学生村官整体素质较高,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措施的认识更多。对于农民权益的保障缺失,她们往往能敏锐地察觉,也常常能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仗义执言。能够自觉地按照国家有关法律依法办事,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

四是发挥了到村任职女大学生村官的优势。思想观念新、文化水平高、文艺表演能力强等优势,在农村营造健康文明的生活氛围中,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起到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倡导文明,创建文明家庭、争做文明村民,促进农村和谐建设的作用。

五是调动了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对于许多毕业于农业院校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她们在农村工作期间充分发挥了她们的专业特长,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到农村,在经济方面发挥了很强的带动作用,较好地解决了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医疗等社会事业水平较低等实际问题,得到了广大村民的广泛赞誉。

女大学生村官除了具备以上特点外,还有性格柔顺,认真细致,亲和力更好,富有同情心,更善于和人沟通等优势,便于与农民沟通,能更有效的化解各种矛盾,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她们能歌善舞,有文化,有文艺专长,也有利于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

但调查中,也不难发现当前女“村官”们刚进村都会面临一些困惑:如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村里情况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水土不服、工作无从下手等。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三难”:异地环境融入难、岗位作用发挥难、农村工作安心难。很多当地部门不给予充分重视和及时帮助,也就形成了一种“轰轰烈烈招进来,无声无息流出去”的局面。

首先是部分地方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关心、支持不够,村官截留现象很严重。女大学生村官变“乡镇临时工”,有违国家招聘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初衷,不利于农村一线干部队伍的优化和农村工作的推进。对农村建设人才缺乏的状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过来还造成人才浪费。

其次是后期政策不定性,造成女村官们工作不安心、不稳定。第一,性别的差别,农村干部以男性居多,村书记也大多是中年男性,为了自身名誉、讲究作风,他们大多不会让年轻富有朝气的女村官在身旁,性别的歧视仍然存在。第二,待遇的差别。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各地村官的待遇也不一样。贫富不均的现象,使得很多村官在农村工作很难安下心来。第三,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大学生村官工作期满后,后期管理的问题、挂职期满以后的安置问题,大学生村官都对自己期满后的出路表示担心和迷茫,这就直接加剧了村官不安心、不稳定工作的情绪,使他们难以扎根农村、深入工作;同时也使村干部、村民,觉得村官到农村工作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拉开了村民、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之间的距离,使双方不能更加融洽的融合到一起。

三是传统观念的束缚,造成村官工作水平难以提高。这里所讲的传统观念及世俗的眼光主要是指:第一,广大农村在渴望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的大学生人才到来的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部分地方负责人目光短浅,为了自身利益受损而害怕或拒绝新型人才的进入甚至可能通过一些理由来裁撤大学生村官;第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多以亲情和血缘关系为纽带,村民在选举过程中,多数情况下理性是不能战胜感性的,从而带着感性的思维来选择真正能给他们带来发展的人选,所以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真正去竞选村干部时,会被当作“外姓人”而受到排斥,就连在村委会也会受到其他人的孤立。

四是女村官们自身思想上的不到位。部分到村任职的女大学生村官把到农村

任职当作曲线就业的“跳板”,当作一种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无奈选择,缺乏真正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在农村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基础,对适应农村艰苦环境、条件的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较差,时机一旦成熟,就会自然“流失”。鉴于目前女村官们的现状,为了使这一政策能够有效的得以实行,能够使大学生短期的服务产生长远的效益,使农村发展有良性循环。建议应做出以下的努力:

1、应该加强制度建设。一项好的政策出台后,必须有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政策的落实。否则,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通过与村民的接触,许多村民还不知道村子里来了大学生村官,许多镇没有将村官真正放到农村去,这说明村官政策还有宣传不到位、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这正是该项政策最棘手的问题,理论体系、政策法规逐步完善的同时,缺少行之有效的基层实施监督机制来监督具体政策的落实。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村官是一项战略工程,而不是权宜之计。所以,第一,要逐步建立完善相应得配套实施,诸如建立健全必要的法律、法规,以防止大学生村官过于频繁的流动;第二,要通过制定更多的政策和待遇,比如说: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增长工资、对大学生村官定期考核后,对于优秀分子,可以选拔进入镇公务员系列,或者是选拔进入镇领导班子等,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农村留住优秀人才。这样可以保证这些大学生村官在几年的工作后,能感觉有所收获,而不是虚度光阴,对于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到任的大学生村官,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当是进行定期的培训,以达到在弥补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基础上提高其服务的能力。

2、加强镇、村的领导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理解,打破传统的旧思想。在与大学生村官的交流中,发现许多村官都无法真正的参与到村子的管理事务中去,尤其是女性,村干部大部分认为女孩子在村里没有什么能干的,只能做些端茶倒水的活,所以镇里把她们借用上来,她们还有点工作上的满足感。还有一些领导者看来,当村官,主要是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社会,不必指望他们做什么事情。大学生村官到了工作岗位上,只能服从他们的上级领导、听从领导的安排,至于他们自己是怎么想的,到村里干什么工作、怎么干工作,缺乏实质性考虑和安排。因此,这种观念必须加以改变,作为领导,应当按照农村的实际需要,一开始就应当明确或制定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任务或工作目标,一方面能让他们明确工作的方向,同时也感觉到了肩上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能真正参与到实际的基层工作中,而不只是作为一种摆设。这样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促进大学生村干部和村子的长期发展。

3、就大学生自身而言,要担当好村官这一职务,必须要做到认识和素质上的提升。第一,转变就业观念。要激发自己服务农村的热情与责任感,背负起兴农的历史使命,形成一种用知识回报社会、服务农村的志向,要立足长远锻炼自己,扎根农村,不能把“村官”作为“跳板”。第二,做好到农村工作的知识储备,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多关注“三农”和新农村建设,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与农村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发展动态;重视实践环节,培养自己与村干部、村民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学习的心态多向村干部包括村民学习,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要给自身一个准确的定位。脚踏实地地工作,谦虚谨慎地待人接物。运用女性独有的特性,认真做好农村的每一项工作,应当坚持从身边小事做起,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第四,做好到农村工作的思想准备。农村工作很复杂也很繁琐,不能急于求成,不切实际的就想干出一番大事业,要摆正好心态,少一些学生气,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为农民办好每一件实事,要树立村民意识,融入农村生活,否则不仅得不到村民的和村干部的信任,更严重的是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和热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女大学生村官一定要摆正好心态,做好在农村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综上所述,镇妇联高度重视女大学生“村官”服务工作,明确了具体分管领导、具体责任部室,形成了各级妇女组织关心服务女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体系。近日,镇看望女大学生“村官”,积极开展调研,征求女大学生“村官”的意见建议,结合镇实际,创建三大工作机制,真诚服务女大学生”村官”。

镇高度重视女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积极开展“四个一”活动:一是建立一个日常联系制度。给每个女大学生“村官”建立移动电话、网络,做到随时了解和掌握她们的工作和思想动态,及时找到关爱、服务的具体办法;二是建立一个定期交流的平台。镇妇联每月召开一次女大学生“村官”交流座谈会,及时帮助她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三是建立一个生日关爱活动制度。我镇妇联以电话、短信、贺卡、聚会等方式给每个女大学生“村官”以生日的祝福,让她们在村工作期间也一样感到有娘家的温馨;四是建立一个关爱帮扶的对子。我镇妇联在全镇各村妇代会中建立联系女大学生“村官”帮扶结对制度,让女大学生尽快熟悉和了解工作。

第6篇

一、引导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基层服务的长期意识

一是大力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者的事迹和经验,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贡献社会。引导大学生弘扬奉献精神,激发青春热情,把自己融入到城乡统筹的新农村伟大实践中去。二是教育大学生正确树立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胸怀祖国服务于人民的远大志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之路,融入历史发展洪流中,不断增强创业意识,切实转变择业观念,努力钻研理论和技术,变成身怀致富技艺、立志到农村建功立业、与广大农民齐奔小康的人才。同时,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服务基层的号召,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为基层服务的本领。三是培养大学生村官乐于奉献、为民服务的精神。农村各种环境较差,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和生活中将面对诸多困难,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自觉磨炼意志和毅力,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用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尽快熟悉农村情况,从农民最欢迎的具体事情做起,运用所学知识为农民服务。农村基层组织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注重选派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对新任“大学生村官”培训,对他们重点教授政策法规、农村工作方法和农业科技知识;还要引导他们掌握农村的实际情况,培养他们正确处理农村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为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农村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基层环境差,这已经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共识。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村官”长期服务农村?农村靠什么留住“大学生村官”?靠什么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农村建功立业?一项重要的举措是改善农村基层环境,给“大学生村官”提供一个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一是尊重大学生村官意愿,给予更多的自。基层组织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做好引进、培养和用好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在工作中应给予他们以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放手让他们充当骨干,为他们早日成才提供条件。还应尽快让“大学生村官”担任实职,给予他们更多参与处理村里重大事务的机会,为他们搭建创业的平台。在村“两委”换届时,应动员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两推一选”、“公推直选”,使其早日进入决策层。二是改善大学生村官生活条件。目前,各省市也一直在想方设法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任职。可以说,在今后国家和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将会在改善农村基层环境方面下更大的力气,这些措施对于调动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基层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健全和完善各种保障制度,促进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

一是制定大学生村官制度方面的法规,明确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大学生村官政策已经历时13年,但是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出台,缺少了法律法规的保障,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事务中的身份困惑也将长期存在,各种保障和激励措施也很难到位。二是落实好大学生村官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待遇,增强其归属感与荣誉感。毕业生下乡当村官的优惠政策,通过农村广阔的就业天地和创业前景来吸引他们,如保留城市户籍、提供较高的工资待遇、公务员考试和考研加分、减免学费和助学贷款等。要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安全保障和社会保障,解除他们到农村创业的后顾之忧,形成大学生争相下乡、努力到基层的局面。同时,农村基层组织也要关心大学生村官的生活与情感需要,定期召开座谈会与他们进行交流,并定期收取他们的书面思想汇报,以便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工作进展和身体状况。让大学生村官能够“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让他们能在农村安心工作和创业,在对社会的奉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三是重视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健全后续政策。大学生到基层任村官,必须重视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直接进入选调生队伍序列,鼓励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满后参加公务员考试,并给予适当的政策照顾,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的新机制。在城乡统筹规划的实践中,已经涌现出许多在平凡岗位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大学生村官”。只要国家、社会、农村基层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健全各种保障制度、激励措施,做好各项配套改革,那么,“大学生村官”在城乡统筹规划中的作用将会更大。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心理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39-02

在近几年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全国开始了大范围的大学生村官引进工程。大学生村官计划是站在大学生就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的全局高度审时度势的一个双赢战略。但是大学生村官由于年龄、阅历及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与农村工作、生活的不适应逐步显现。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工作,这既要从村官自身的努力下手,也要从用人机制的健全入手,以确保大学生村官能够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充分在农村的广阔土地上干出业绩。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村官心理状况的变化,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村官心理困惑的类型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种种的因素导致了一些村官在心理上产生了对继续在农村工作的质疑。在走访的过程中笔者通过与大学生村官的交流,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初步的概括出了大学生村官心理产生困惑的类型。

(一)失落感

对于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村官来说,虽然他们满怀激情来到农村,想在工作中大展拳脚,但从农村的现实情况看,大多数村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比较差。此时,个人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碰撞,很容易使大学生村官产生“失落感”。

(二)自卑感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选择当村官出于择业的无奈。同时,基于“村级组织特设岗位”的身份,大学生村干部在身份认同上也有自卑感。再加上在农村做村官其收入水平相对的较低,从而导致了其心理有当初的积极工作转变成为了消极和困惑。

(三)挫折感

由于离开校园时间较短,部分大学生在工作中脱不了学生气,想问题、办事情比较单纯、片面,存在着浮而不深、依赖心理强、承受心理弱的问题。在解决复杂矛盾和问题时,一旦达不到预期效果,很容易丧失信心和勇气。挫折感在大学生村官中较普遍的存在。

(四)迷茫感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很多人抱着从政的心态加入村官行列的。但“拿着国家的钱,不属于政府序列;整天在村里工作,又不真正属于这里”的尴尬身份,以及三年期满后未知的前途,使一些村官对未来道路充满迷茫。

二、大学生村官心理困惑产生的原因

(一)角色转变的困难

从学校到乡村,从经济发达的都市到偏僻落后的农村,巨大的反差要求大学生村官们迅速调整角色,从思想上、行动上尽快接近农民。但是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是抱着对农村的好奇才选择去做村官,而他们却不了解农村的现状,有的根本没有在农村工作的经历,有的甚至水土不服。因此很难实现由学生角色向农村干部管理者角色、农村致富带头人的角色转变。

(二)所学专业与现实差距过大

大学生村官的“先天不足”也是造成他们心理产生困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此之前,我国大学教育体系中还没有专门的村官专业。大学生村官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对农村情况缺乏了解,对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不太熟悉,现有的知识结构也不可能完全胜任农村工作。对于他们来讲,在农村根本用不上所学的专业,要创业或是对村民进行种养技术的指导,只能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

(三)工资偏低

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问题因地区而异,经济发达地区的待遇稍高。同时国家分地区对于大学生村官采取了不同的资金扶持政策。可是即使是这样,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相对于其它职业来说还是很低,很难满足与大学生村官本身相连的购房、婚姻等一些列问题。同时在一些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与一般基层事业单位的待遇相差甚远,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南省汝州市所招募的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普遍低:大专生月薪为474元,本科生为499元。像这样的收入还不能保障他们的基本温饱问题还怎能谈得上让他们在农村安心工作?

(四)基层干部不配合,村民不了解

基层干部中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个别村干部不能正确对待大学生村官。他们当中有的把大学生村官看作是外面来的“飞鸽”,是上级派下来的挂职锻炼干部,“早晚得走”,不让他们承担重要工作,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五)社会地位定位不明确

大学生村官所处的地位是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40.57%的村官认为自己的地位一般;12%的村官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意,感觉满意的不超过50%。从上面的数据当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村官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十分明确。我们明白大学生村官是政府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的干部,与土生土长的村干部有本质的区别,但他们又未能纳入正式干部或公务员体系,法律地位极不明确,这一现象往往使大学生村官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这也是造成他们对自己工作和前途担忧的重要因素。

(六)对自己的前途去向担忧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大学生村官最为担心的问题中,笔者发现担心三年后出路的村官比例将近54.8%,担心政策变化的将近14.0%,担心国家就业形势的占1.6%,担心干不出成绩浪费青春时光的占29.0%。由此可以看出,三年后的出路问题是大学生村官最为关心和担忧的问题。

第8篇

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这是大学生村官的强烈呼声,也是各级组织部门工作的方向。干得好是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大学生村官的一个评判标准。各级组织部门在定向考录、招聘、选拔中突出干得好,是落实中央培养、发现、选拔好干部的重要举措,基层干部群众非常拥护。但对考得好颇有争议,争议的焦点是一个“考”字——为什么考、怎么考、考什么,这些都是基层干部群众和大学生村官争议的话题,也是各级组织部门开展考录、招聘、选拔工作的难题。不以票取人,不以分定人,这是中央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导向。

山西、江苏积极尝试

2013年,山西省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选拔330名乡镇科级副职领导干部,在吸取公务员录用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组织推荐”环节,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干得好的考得好。

同在2013年,江苏省徐州市选拔19位副科级干部,在选拔程序和考试内容上增加了“实绩考试”环节,把在村任什么职务、创业情况、年度和聘期考核成绩、受省市县三级表彰情况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同时,在笔试和面试环节,也是采取针对村庄、社区建设撰写论文,通过举案例考察社区矛盾处理能力、创业带民致富能力,这些举措都是对干得好、考得好的积极尝试。

考试要改善考法

“考”是一种竞争方式,虽然不是最好的方法,却是各地必选的途径,因为“考”可以引导青年大学生村官树立持续不断学习的观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各级组织部门、基层干部群众不能简单地否认“考”的价值,而是要改善“考”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像山西、江苏徐州等地都创新了考试的方式,但在考试的内容和程序上增加了一些符合实际的因素,就产生了考得好的效果。可以说,实现了组织满意、基层干部群众满意、大学生村官满意的目的。

当然,考试选拔中也还存在个别干得好的大学生村官不能被推荐出来,不善于表达或不善于考试的大学生村官考不出来的现象。这些现象虽然是个别的,但各级组织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不断探索更多更合理的选拔途径,不断丰富和拓展让干得好的考得好的良性流动渠道。

定向和选拔要有机结合

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考录公务员、定向招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定向选拔乡镇科级领导干部,不仅是聘用期满大学生村官的流动出路,也是各级组织部门开展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形成来自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链的重要途径。

定向考录、招聘、选拔主要突出了两个特点,一是定向,二是选拔。定向是一个范畴概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选拔是一个竞争概念,具有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意图。如何把定向和选拔有机结合,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如何让干得好的考得好的命运。干得好的,正是定向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只有把定向的条件和范围确定合理了,才会凸显出“干得好”;只有把选拔的方式、方法科学化、规范化,才能让干得好的考得好,才能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好干部。

第9篇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国务院和相关部委也出台了相应促进创新创业的文件,使得创新创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大学生村官是指由政府部门正式选聘、到村级组织任职的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服务期每届一般2 ~ 3 年,他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非公务员身份,所以在聘期满了之后的去向问题是急切需要解决的。随着大学生村官工作计划的持续推进,鼓励大学生村官就近自主创业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契合新时代创新创业的精神。

创业被Knight(1921)最早定义为是一种成功预测未来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前提是拥有一定意愿性。因而创业的前提是个体具有一定的创业意愿,创业意愿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是否能够创业成功。大学生村官作为特殊的群体,鼓励自主创业是能达到双赢的方式之一,鼓励自主创业首先就是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愿,而如何去提高它是需要我们探究的。本研究在实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愿,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村官自主成功创业提供参考。

2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创业意愿因为涉及的学科多,所以对它的内涵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界定。学者们对创业意愿内涵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界定的。第一,将创业意愿界定为创业的可能性。Phillip(2002)通过对新加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进行研究分析中, 将大学生创业意愿界定为大学生自主选择创业的可能性。第二,认为创业意愿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态度。范巍,王重鸣(2005)提出创业意愿是潜在创业者对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在综合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创业意愿是个人进行创业活动前内在和外在的意愿, 反应的是个人的主观层面。

影响创业意愿高低的因素有很多,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究,但梳理相关的文献发现学者们主要从创业者的个体、家庭及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2.1 个体特征

创业意愿是一种个体心理活动,易受各种内外因素而产生变化,个体特征作为内部因素是影响创业意愿高低的重要方面之一。陈巍(2010)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逻辑推导和分析,揭示了创业者的个体因素会影响创业意愿的高低。Luthje、Franke(2003) 通过对工科学生的创业意愿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个人特质影响着创业意愿的高低。吴启运、丁思红、侯文华(2008)运用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 指出了大学生个人特质与创业意愿成正相关,其中影响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为大学生的创新性。

2.2 家庭特征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结构,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会在无形中影响个体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发展。Scott、Twomey(1988) 通过调查得出父母自己创立公司或家境偏好的学生更意愿于自主创业。Eakin(2000) 指出有创业经验的父母较之于无创业经验的父母会向子女提供创业经验,所以子女的创业意愿也会更高。钟桂荔(2015)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的各个要素呈正相关,其中父母的支持对大学生村官成长产生影响。

2.3 社会特征

社会特征的变化是个体前进发展的风向标,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及文化上。贺丹(2006)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宏观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产生影响。国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大学生村官明确的角色认同和定位,提高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认同度,激发更多的大学生村官去自主创业(李美丹、王征兵,2014)。郑毓(2014)对蓬莱市大学生村官创业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认为要引导金融行业做好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创业贷款营销工作,扩大贷款扶持范围,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为大学生村官创业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__农村存在一些不良的文化氛围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包括村民思想落后、村干部作风较差、宗亲派系斗争等。所以高校、政府、社会都要做好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后续帮扶工作,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使大学生村官创业有更大的积极性(王思林,2012)。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进行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所以本研究假设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及社会特征影响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的高低。个体特征主要是从性别、出生地及所学专业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家庭特征主要是从父母的收入来源和家人对创业的支持两个方面进行探究。社会特征主要是从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良好的创业经济环境和良好的创业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3 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的分析是基于对江西省的大学生村官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对325 个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调查,获得296 份有效问卷,在分析中剔除了个别异常值,实际进入分析的样本为262 个,本文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此次问卷调查。

3.2 调查对象的描述与分析

3.2.1 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愿。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的问题设置为当前或者未来您是否愿意创业,是为有创业意愿的,否为无创业意愿的。在被调查的262 个大学生村官中,有创业意愿的人数有143 个,所占比例为54.6%;无创业意愿的人数有119 人,所占比例为45.4%。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是有创业意愿的,说明自主创业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所认同。

3.2.2 大学生村官的个体特征。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个体特征,不同的个体特征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事业的发展。本研究主要从性别、出生地及所学专业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从性别特征上来说,有创业意愿的男性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要高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有创业意愿的女性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要低于无创业意愿的女性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且有创业意愿的男性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是女性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的2 倍多。因为创业是个复杂的社会活动,这需要集合很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男性在身体机能还是各方面能力上比女性更适合创业,大学生村官因为岗位的特殊性,想要自主创业成功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性别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产生影响。

从出生地上来说,有创业意愿大学生村官出生在不发达地区所占比例要高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有创业意愿大学生村官出生在发达地区和中等地区所占比例要低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因为出生在不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各种资源较之于中等地区、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村官而言是相对薄弱些,所以在任期满了之后想通过创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带动所在的地区脱贫致富,所以创业意愿要高一些。发达地区的资源更丰富,机会更多,对农村真正了解的大学生并不多,成为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出生地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产生影响。

而从所学专业来看,在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类别中,理工类专业所占比例最高,且要高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理工类所占的比例。理工类的大学生的思维逻辑要更强于文科类的专业,且更具有挑战精神和冒险精神,所以创业意愿会更高一点。大学生村官所处的环境,使得创业显得更加艰难,只有具有吃苦耐劳、挑战精神的人才有更高的创业意愿,更好地成功实现自主创业。所以所学专业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产生影响。

3.2.3 大学生村官的家庭特征。大学生村官由于其特殊性,家庭的影响对其开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父母的收入来源和家人对创业的支持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从父母的收入来源来看,在四种收入来源中,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的父母经营收入所占比例最大,且高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父母经营收入所占比例。收入来源是经营收入的父母有一定创业的经历,会加深大学生村官对创业的认识,提高创业的可能性。同时也会在创业过程中给予资金的支持,减少大学生村官经济上的压力。所以父母的收入来源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产生影响。

从家人对创业的支持上来看,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得到家人对创业的支持所占比例是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的2 倍多。创业的过程是复杂且艰辛的,大学生村官在基层自主创业更是难上加难,家人的支持不仅能给大学生村官减轻经济上负担,而且能给大学生村官带来精神上的安慰。所以家人对创业的支持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产生影响。

3.2.4 大学生村官的社会特征。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政府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出并实施的战略,创业是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社会特征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高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本研究从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良好的创业经济环境和良好的创业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从具有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来看,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要明显高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大学生村官绝大多数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社会资源有限,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能够减少他们的顾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创业意愿,因而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对具有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的认同度要高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以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产生影响。

从具有良好的创业经济环境来看,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要高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良好的创业经济环境是影响创业的重要因素,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机构对创业的投资意愿、当地的交通通讯设施都会决定着创业的成功与否。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水平并不高,也并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资源,无论是创业项目的选择上还是创业贷款的办理上等等都与创业经济环境是紧密联系的,都会影响着他们创业意愿的高低。所以良好的创业经济环境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产生影响。

从具有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来看,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是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2 倍多。创业文化环境是影响创业者的深层环境,从数据中可以看到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对社会具有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的认同度是较高的,说明创业文化建设越来越深入到人心中,鼓励创造和创新、对成功创业榜样的宣传等等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创业意愿了。所以良好的创业社会环境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产生影响。

4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第一,总的来说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是偏高的,这说明随着国家政府对创新创业的鼓励和支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对创业的认识在改变,把创业看成是自己职业生涯的选择之一。第二,大学生村官的个体特征会对创业意愿高低产生影响。个体的性别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的高低产生影响。性别中男性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愿会高于女性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愿。个体的出生地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的高低产生影响。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的出生在不发达地区要高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的。个体所学专业的不同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的高低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愿较高。第三,大学生村官的家庭特征会对创业意愿高低产生影响。父母的收入来源会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愿的高低产生影响,父母的收入来源是经营收入的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更高。家人对创业的支持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的高低产生影响。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得到家人的支持所占比例会高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第四,大学生村官的社会特征会对创业意愿高低产生影响。良好的创业政策、经济、文化环境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高低是密切相关的。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在这些方面所占比例明显要高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

4.1 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特质

创业是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要求大学生村官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能力素质。第一,个人要全面学习,既要了解相关的创业流程和有关法律知识,为创业夯实理论基础。同时要加强社会实践,培养个人的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性,为创业获得更多宝贵的经验。第二,学校要重视创业教育,完善相关的创业课程体系,对不同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要有针对性,理工类的学生要加强管理类法律类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文科类的学生更多的是要提高实践能力。

4.2 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良好的创业氛围会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创业意愿,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村官去创业。第一,家庭中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家人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要给予支持,对于创业活动家人要为其提供安稳的后方基地。第二,媒体要广泛宣传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重要意义, 积极宣传大学生村官中的榜样代表以及创业的成功事例, 引导大学生村官把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自己创业的舞台,把创业作为服务新农村的平台。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社会角色;角色扮演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江苏等省市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在全国率先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开启了实行中国大学生“村官”的第一步。此后其他省市纷纷仿效,大学生“村官”在全国得到了全面推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不仅可以为新农村建设输入一大批年轻人才队伍,而且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现已正式转入国家主导的工程建设阶段,被舆论热评为“新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

在我国特有的二元制结构社会下,农村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大学生“村官”在转型中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如何定位自己在农村的角色?他们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与村民和村干部对其定位有什么差异?如何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给自己明确定位?这是本次研究关注的重点。

二、研究设计

(一)个案概况

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大学生“村官”为个案进行研究。六合区,地处南京市北部,人口约915845人,土地面积1485.5平方公里,是南京市11个市辖区之一。南京市从1999年首次面向社会招聘大专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前往农村村级组织中工作。近年来,2009年江苏省省市联动招聘大学生村官710名,其中六合区271名。2010年省市联动选聘大学生“村官”共511名,其中六合区270名。2011年省市联动选聘大学生“村官”共140名,其中六合区40名。2013年,六合区共有在职大学生“村官”一百余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二)研究方法的选取

笔者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大学生“村官”政策进行解读,以中央颁布的相关政策及南京市的具体法规为重点来分析国家对这一群体的规定和期待。然后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南京市11个市辖区中抽取了六合区作为研究对象。最后运用滚雪球的方法从六合区在职的一百余名大学生“村官”中选取了15位大学生“村官”,笔者也访谈了大学生“村官”所服务农村的17位当地村民、5位村干部。本次调研主要从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前期的准备情况、日常的工作内容、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度、自我认识及他人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角色定位。

(三)资料的整理

本文以英文CASE的第一个字母C表示个案,以数字表示序号,如个案C1,个案C2,以此类推对个案进行简单编码。

三、大学生“村官”角色分析

随着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基层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村官”所扮演的角色呈现多样性。从对文献及访谈资料的分析中,笔者发现大学生“村官”本身应该扮演的角色在不同群体中呈现差异性。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本文将从政府视域、村干部、村民及大学生“村官”本身四个角度来呈现大学生“村官”角色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角色定位。

(一)政府视域下大学生“村官”的角色

从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目的来看,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具有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同时对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国家要求大学生“村官”真正的深入农村,更深一步地了解国情,发挥自己优势,协助当地村委科技兴农;有效地灌输和传播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民主的发展观念,影响并带动农村干部及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农村新型农民。同时在农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大学生“村官”要努力引导农民合法合理的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缓和农村矛盾、维护农村稳定,有效地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2]综合看来,从政府视域下大学生“村官”所扮演的角色是:政府政策的宣传员、科技推广员、基层普法员等多重角色。

(二)村干部眼中的大学生“村官”角色

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定位主要集中在:利用广泛的学识扩展村两委班子事业;利用自身人力资源引进高校科研推动农村科技发展;利用丰富的人脉资源引来资金项目;利用所学知识和专长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四个方面。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在科技、管理及发展方面有很高的期待,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大部分村干部又觉得刚到村不久的大学生“村官”因为对村民不够了解,在决策方面并不任由他们做主导。

(三)村民眼中的大学生“村官”角色

中国农民自古有“无事不进衙门”的传统,对于大部分村民而言,如果没有什么必要的事情需要找村干部,一般不会去村委会,更不会关心村委会的干部。因此,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很深入的了解。调查发现,大部分村民并不关心大学生“村官”,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在村有无大学生“村官”。此外,部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与普通村官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当我们解释大学生“村官”是由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担任村干部时,大部分村民表示:在科学技术方面,大学生“村官”应该给村民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帮助他们增加农业产出,在社会服务上,应该多给村民讲解法律及一些社会知识。调查发现,在村民眼中,大学生“村官”更趋近于一个先进传播者角色。

(四)大学生“村官”自身对村官角色的理解

刚从大学走出来大学生“村官”,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和角色抱有很强的期待,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在定义自己的角色:(1)先进传播者。农村首先是一个很封闭的地方,思想保守,很多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传不到,大学生“村官”可以利用他们自己的特长带给农村一些有用的知识,教给农民一些实用的技术;(2)村干部的一员。大部分大学“村官”表示,作为大学生“村官”,多少具有官的特点,怀有先进思想的他们能够在村两委的决策上有一定的发言权;(3)农村文化活跃者。农村的生活不仅封闭而且单调,大学生“村官”是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们的到来为农村增添了活力,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四、大学生“村官”自我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村官”尚未形成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社会各界对他们的角色定位还相对模糊。从城市到农村,从大学生到村官,高校毕业生的身份和生活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人们印象中,大学生被称为“象牙塔里的骄子”,而村官大多是由具备一定群众威信和工作能力的农民担任。大学生“村官”与外在主体发生互动,并力图从他人的言行中获得对自己身份的确认与角色的支持。如果外在主体的反应与自己的身份标准不相匹配,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身份确认就可能出现模糊甚至偏差,经受挫败、疏离之感。在此情况下,大学生“村官”则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输出进行调适。“人的‘次级社会化’过程‘否定’了先前社会化的成绩,要求对行为进行彻底重构,继而要求新的技能和知识”。高校毕业生一般对农村工作的复杂性缺乏一定的了解,到村任职后很可能需要进行角色的主体性重构。在角色适应的过程中,自身的诸如素质、追求和心理状态等因素也可能造成角色失调。[3]

角色失调是指个体在扮演自身角色的过程中出现了矛盾或者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的情况。具体来讲,角色失调主要分为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等四种情况。[1]119

(一)角色冲突问题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的角色集。角色集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多重角色集于一身,这主要是强调一个人内部的关系;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这主要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109角色冲突是指人们在角色的扮演和实施中,在角色内部和角色之间会发生冲突、矛盾、抵触和对立,从而影响了角色的顺利进行。[1]119

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中的一员,避免不了要和他人进行交往和互动,和他联系比较紧密的就是村民以及村干部。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部分大学生“村官”和村民以及村干部的关系并没有预想的好。

C2:我刚来村里时,由于语言障碍,和当地人沟通很困难,并且有村民认为我在农村呆两年就离开,所以很多事情都不会来找我。此外,村干部对我总是有一些疑虑和担心,所以在带我时积极性很低。

在该个案中,笔者发现大学生“村官”由于不熟悉环境,不熟悉方言,自身比较内向和牵扯多重利益等原因,他们和当地村干部以及村民的关系和预想的有一定的差距。此外,有一部分成家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兼顾村务和家务,表示压力很大。

C5:我已经结婚两年了,现在有一个1周岁的儿子。我的老公也在六合区政府上班,所以我们两人很少有时间共同陪儿子,儿子出生不久就被送回外婆家,我们夫妻俩只有在周末才会开车回老家陪孩子几个小时。看到儿子慢慢长大,我却不在他身边,心理很内疚。

在此例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大学生“村官”的日常工作很繁琐,每天的工作量比较大,对于工作和家庭,他们只能兼顾其一。作为“村官”,他们比较称职;但作为父母,他们也无能为力。在部分大学生“村官”身上,出现了角色紧张现象。

(二)角色不清问题

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者角色的承担者,他们对于某一角色或者自己承担的角色没有清楚的认识,不明白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也不知道这一角色是干什么的状况。[1]120调查中笔者发现,角色不清在大学生“村官”中表现明显,部分村官对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并没有一个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C6:在刚来村里的时候,我很迷茫,因为我不知道我应该去做什么,在开始的半年里,村支书几乎没给我安排过什么任务。一开始我做一些文案,下农户进行政策宣传,帮忙解决纠纷等。可是,我自己感觉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和我预想的不一样。其实,对于初来乍到的大学生“村官”来讲,对于自己的职位迷茫很正常,因为还没有完全熟悉和融入到当地。所访谈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在岗位上的角色就是给村里提供新技术,但是他们自己对于自己的村官具体定位也是不明确的,不知道自己的职责,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地位模糊。

(三)角色中断问题

大学生“村官”出现角色中断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和村官这两种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角色中断指的是人们在自己前后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矛盾的现状,它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承担一种角色之前并没有为这一角色做好准备。[1]120

C12:我刚来这里的时候,我很沮丧,甚至崩溃。因为这里的环境太糟糕了,语言不通,不合群,不被领导和村民理解,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

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其自身在角色的转变上没有做好充分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前夕选择大学生“村官”作为其职业发展,大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 缺乏专业的辅导和培训,这就需要他们在工作中慢慢学习和适应。然而,高校毕业生在来到村官这个岗位上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角色转变的困难,导致其在村官的工作中出现角色中断的现象。

(四)角色失败问题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有一些大学生“村官”看似每天按时工作,但从和他们的谈话中,笔者发现他们只是应付生活。角色失败是所有的角色问题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状况,它是指角色扮演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成功扮演好这一角色,不得不选择放弃。[2]121

C15:我不觉得大学生“村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不过每天百无聊赖的去应付各种琐事。我有同事只不过做了一年半就去考公务员了,有很多人劝我也另谋出路。先干着,以后再说。

大学生“村官”角色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出路不明显、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缺乏。许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是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并没有把大学生“村官”当成自己的终身职业,仅是一个跳板和过渡期,所以对于期满后的归属他们是非常看重的,国家政府也有考虑但在实际的落实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笔者在分析后认为,出现角色失调的具体原因很多,不外乎个体的内因与环境的外因这两种。一个人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既然不完全就是他本人,那么与之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总会有差异。[1]117 在笔者看来,大学生“村官”出现上述的问题,不管是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还是角色中断与角色失败,都对大学生“村官”本人的心理、工作、新农村的建设有一定的副作用。

五、小结与思考

本文在探讨研究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政府、村干部、村民以及大学生“村官”本身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不同定位。并着重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对大学生“村官”在进行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笔者发现大学生“村官”在进行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甚至是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现象。究其原因,无外乎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方面。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应该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进行一些明确和引导。

第一,政府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培养,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权益保障制度,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

第二,村干部与村民层面要积极配合村官工作,要对大学生“村官”充满信心和希望,要不断尝试着去接纳他们,为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大学生“村官”自身也要进一步去提高个人素质,对自身的身份的转变做好充分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等.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第11篇

前有陕西大二村官白一彤,后有两三千名大学生报考广州增城村官,再有各地不少大学生的自发行动,村官,为何史无前例地成了高校毕业生眼中的“香饽饽”?

从2008年开始,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乡村任职,至今,全国大学生村官已有13万人。最新消息透露,广东省今年将招聘1600名大学生村官,加上这1600人,广东省大学生村官将达到2649人。

为什么大学生村官能“忽如一夜春风采,千树万树梨花开”?官方分析,村“两委”干部正在老化是个严峻的事实,新农村建设遭遇人才“瓶颈”;从民间来看,农村本地生源大学毕业生正遭遇就业“瓶颈”,一者有需,一者有求,大学生入村任“官”是完美的结合,

然而,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村官的渐渐走红,是否意味着当代大学生已开始放下身份,扎根基层?“村官”这个职位,是否只是他们绕个弯走上仕连的“跳板”?

用知识与青春碰撞乡村

一群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撒到了广东惠阳乡村的角落里,于是就有了以下的变董――

2006年,新圩镇新丰村的户籍管理结束“厚本”时代,进入信息化管理:

2007年,永湖镇麻溪村的材料告别手写,全部实现了打印归档;

2008年,惠阳经济开发区莲塘面村农民不再听天由命,在远程教育中学会了科学种植;

这一系列的变化,源于一群人――大学生“村官”。2006年,惠州市惠阳区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大学生村官计划”,至今,共有80名村官任职于67个乡村,村级组织结束了没有大学生的历史,一股知识与青春的活力开始进入乡村。

找来女儿智斗野蛮父亲

田湘妮,土生土长的惠阳人,带着一副眼镜,皮肤晒得黝黑,说话脆生生的。2007年,她从广州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毕业,学的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思考的是宏观的“三农”问题。毕业后,她放弃了两个留在广州工作的机会,跑到离惠阳城区30多公里的永湖镇麻溪村,当起村党支部副书记。

2007年11月22日,田湘妮上班的第一天,村委会墙边那台尘封的电脑立马被激活,材料告别手写,实现了打印归档。“但我不想被大家当成只会写材料的‘秀才’”,村里要开通一条1.1公里的村道,田湘妮跑去和大家一起顶着烈日清扫。没有因为她是大学生,或是女孩子而享受什么“特权”。

村里一户比较野蛮的村民,把房子盖在路中间,拦住邻居家的去路,两家为此闹得不可开交,田湘妮作为村干部,不能不管。然而跑了十几趟,那个村民态度依然恶劣,死活不肯让步。精明的田湘妮发现对方有个女儿,和自己年龄相仿,就决定从他女儿入手。

“你爸在村里名声不好,横行霸道,这样做全村人会孤立你们的,你这个做女儿的脸上也不光彩,好好劝劝你爸吧……”这一招奏了奇效,那户人家不久后就自己拆了房子。

2008年,村委举行换届选举,这是头等大事,但有些村民却无动于衷,不愿参与投票。田湘妮简直把自己在大学期间搞活动的神经全调动起来了,她一头扎进去忙了两个多月,东奔西跑充当村里宣传的“大喇叭”,粘贴宣传标语、口号,还要打印各式选票、清点花名册,把通知书发到每个村民家里,又抱着票箱挨家挨户去收票……村民们看到她干得这么辛苦,感动了,纷纷过来投票。

后来,田湘妮被镇里委派为唯一的女性包村组长,负责整个村的大小事务,现在她又被抽调到镇政府帮忙,常常城镇乡村两头跑。

依靠行动堵住“镀金”之议

“我们不是村民选的,怎么能叫村宫呢?大学生村官根本不是官。”作为惠阳区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之一的陈嘉龙,职务是新圩镇新丰村党委副书记,但他很清楚自己的角色,“要先做村民,再做村官。”

陈嘉龙2005年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本来在深圳找到了一份安稳的教书工作,不过他嫌太安稳了,听说老家惠阳正在招募大学生村官,便不顾家人反对跑回来报考。

“又是一个来镀金的。”刚进村时,村民和一些村干部都这样议论陈嘉龙。“坐在角落里,两个星期没人理我。”很快,陈嘉龙留意到,村委会的干部无论写材料还是打申请,全是戴着老花镜、一笔一划地用纸写,而旁边就摆着一台尘封的电脑。

陈嘉龙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开始包揽村委会所有的文书工作,把干部们手写的钢笔字统统变成了印刷体,鼠标一点,材料就可以通过网络递交给上级了。

村民们常常发生纠纷,村委会好不容易达成和解后,第二天又有耍赖的村民不认账,继续闹。陈嘉龙想到了一个高招――制定了一份《调解协议书》,一式三份,只要纠纷后达成和解,双方和村委会就一起签署协议书。再反口耍赖,处理起来就有凭有据了。

僵局一打开,陈嘉龙发现自己可以做得更多,从此,他停不下来了:村里的安全生产检查、全国的污染源普查…渐渐地,他和村民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村民开始把他当能干事的“官”,“大学生,有文化,就是不一样。”悦耳的评价开始在村里流传。村干部说,现在我们都舍不得他走。

体验农村那个人情社会

从大学生到“村官”,这一角色的转换,需要付出很多。田湘妮说,刚上任时,遇上村民之间闹矛盾,村委派她去调解,她一到场,村民们“扑哧”一声就笑了:“找个黄毛丫头就来敷衍我们,太不给面子了。”村民心里不爽,她讲的话自然也没人听。

令大学生村官们困惑的还有,读了一肚子书却搞不懂农村的人情世故。陈嘉龙上任没多久,村民发生争吵,见村治保主任不在,他就独自前往处理。一开始他运用民法知识试图调解,可是双方反而越争越厉害。陈嘉龙选择了报警,但民警的到来更加激化双方的对立情绪。村支书曾远强闻讯赶来,只说了一句话:“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给我个面子吧,不要吵了。”纠纷便平息了。

陈嘉龙想不明白。后来,村干部帮他解惑,农村是人情社会,做农村工作要讲人情,不是完全依靠法律法规就能管好的。

大学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村官”工作中很难具体用上。“但这正是一笔财富。”田湘妮说,“农村有的恰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有别于城市。两年多来,我看到了社会的不同人性,体会到贫困社会的冷暖人情。虽然整天面对的多是一些琐事、纠纷,但我已经学会独当一面去解决问题。”

当了三年“村官”的陈嘉龙,现在干得更加得心应手。他已经是村里的“多面手”;档案管理、招商引资、征地拆迁、处理纠纷等,都有他的份。去年,他跟村干部去东莞等地招商,一口气就拉回了两个投资项目。他说,新丰村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村民认同我

了,我给村里带来变化了,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下乡并非村官仕途“跳板”

轰轰烈烈的大学生村官工程,也让很多人担心:大学生当“村官”,只是走过场,留不住人。的确,由于村官没有任何编制,合同期一满,他们就得重新考虑出路。

从惠阳区大学生村官的就业协议书上,可看出组织部门想“留住人”的用心良苦。协议规定:大学生村官实行聘用制,服务6年。在这6年中,用人单位支持、鼓励大学生考公务员,服务满4年可参加区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给予适当加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在待遇方面,每月工资由区财政专项供给,生活补贴由所在镇负责发放,工资1600元,补贴600元,加起来每月有2200元左右。

与此同时,对大学生村官实行“严进宽出”的原则――在保证大学生服务期间福利待遇时,不限制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即大学生在6年间如果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可以另谋高就。

对大部分村官来说,任期满后的道路无非三条:留在基层继续发展、考公务员或考研、重新找工作。前不久的广东省公务员考试,惠阳区的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都参加了。

面对“你会一直留下来当‘村官’吗?”的问题,大学生村官们坦言:不敢保证。“服务期间我绝不会当逃兵,但必须考虑出路。”田湘妮说,考公务员只是为了解决身份问题,她报考的还是永湖镇的办事员,同样可以回麻溪村服务。陈嘉龙说,当村官不一定就得非呆在一个村不动,还有更大的舞台可以发挥作用,他想趁年轻时多走些路,而这,并不是拿村官当跳板。

自发下乡之路能走多远?

“我们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湛江三合村的大学生村官言及前途,兴奋而热切。尽管履新不久,他们却已经憧憬,“等这里一切上轨道后,我们就要去下一个村子……让整个中国农村发展有个参考模式”。

相比大学生们的乐观,三合村村委会主任陈兴旺显得更加谨慎。他介绍,大学生下乡以来,对村子的影响明显。三合村是个“空巢化”严重的村子,“老人带孩子衍生了许多教育问题,这群年轻人下来后,很好地改善了这种情况”。此外,大学生也为村里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带来了很多高校教授的有益意见……

但陈兴旺觉得,村子发展最大的瓶颈是缺乏资金,大学生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这个问题。三合村收入主要依靠鱼塘承包和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捐赠,“十分不稳定”。目前,全村年收入仅4万余元,“大学生的计划再好,没有资金支持也不可能落实”。他反复说,多宣传一下三合村,希望“政府能拨资金援助这里的新农村建设”。评论:

确保大学生村官“出路”畅通

光 明

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5日至8日,2006年到村任职的北京市大学生村官即可登录北京市人事考试网,报考北京市公务员。类似的新闻,媒体多有报道,据粗略统计,近期就有广东、重庆、湖南等省市相继出台了与大学生村官相关的制度措施,这些措施或为他们考研提供加分优惠,或为他们落户大城市提供便利,或为他们向更高一级部门“流动”提供畅通渠道。

各地密集出台上述举措,其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要着力为大学生村官的发展营造更良好、更宽松的社会环境,确保他们的“出路”畅通,让他们能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它也释放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用人单位从基层一线培养人才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将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大有可为。

根据中央有关部署,各地5年内将选聘10万名应届大学生到村任职。这是为了“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这样的战略部署,社会效应显著,可谓一举四得:一是为国家培养了战略性后备人才;二是让应届大学生在相对艰苦的基层了解国情、砥砺品格、增长才干,有利于其成长成才:三是会给农村基层带来新鲜血液,产生“鲶鱼效应”,有利于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和基层治理水平;四是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贯彻好中央的这一战略部署,除了要做好“选拔”工作,让应届毕业生“下得去”,更需完善“运行”机制,让他们能“流得动”,感觉到“前途有盼头”。无需刻意回避的是,目前的大学生村官计划虽然推进顺利,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待进一步妥善解决的难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身份问题和“出路”问题:在我国的政府架构中,村本来就不是一级政府,大学生村官虽然被称为“官”,但却是徒有其名,并非真正体制内意义上的“官”。农村信息相对闭塞,这对那些经过农村锻炼,增长了才干,丰富了阅历之后,想进一步深造的村官而言,也是一项极大挑战。

第12篇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谨记自己的职责,严格的要求自己,积极认真地做好各项工作。在不断地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个人的实践经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经过了两年时间的工作锻炼和学习,我对农村的工作已经比较了解,进入了村官的角色,参与到村里的多项工作中去:环境整治、远程教育、秸秆禁烧、台账完善,协助会计做好账目工作等。农村的工作是繁琐具体的,目前村民们获取信息的手段还相对比较年缺乏,甚至会出现一些让我们觉得不能理解但却是有其存在理由的事情。比如,每年国家发放的小额扶贫贷款,利息很低,手续也复杂。但是,以前我们村一边是每年小额扶贫贷款的可贷额度都没有用完,一边却还有不少村民在向私人高利贷借钱。开始我对这种情况很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些村民会宁愿去借需要更高利息的钱。经过调查,我了解到他们很多人都只是扶贫贷款的政策了解地比较模糊,不清楚怎么去操作才能贷到款,更有的人听别人以讹传讹的说法,认为操作手续很复杂,甚至于银行会克扣钱款等等。知道了以上的情况后,我就联合村里其他干部一起加大了对小额扶贫贷款政策的宣传,充分利用了广播、传单、版画等多种形式。经过努力,今年我们村的小额扶贫贷款额度全部用完,虽然在过程很累,但在看到村民拿到贷款时的笑脸,我心里也很开心。

在正常参与村里的工作的同时我也参与了乡里的多项工作比较落后,由于对电脑打操作的熟悉,对农经、民政部门的数据录入,办公室的文稿打印,违章建房情况的统计工作等都参与到其中。同时,我还与我们乡其他三名大学生村官共同,投资与老板合作创立西圩金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占地1500亩,建日光温室400余幢。蔬菜示范园建成后,年可亩产蔬菜4万公斤,亩经济效益达5万元;提供300多个工作岗位,并带动当地农户1000余户一起发展,人均年纯收入将可增加xx元以上,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户作业,集中销售,形成“公司+基地+大学生村官+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及周边农民一起发展蔬菜生产,形成山东寿光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模式特色产业。

一年来,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思想上也成熟了很多,但同时我也还存在有不足的地方,自己的业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即将到来的xx年我计划:继续加强学习,学好知识是干好工作的前提,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继续向身边的同志学习各种工作的经验,同时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和积累自己的经验。

2、是继续干好创业,利用好这个平台,争取为村民树立一个创业成功的标杆,带动他们一起创业致富。

还有半年的时间,我的任职就期满。但是,在这剩下的半年时间中,我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岗位,认真工作,不断创新,为村民多做实事,多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