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9 07:55: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商联工作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1:新常态
随着今年市“两会”的开幕,“新常态”这个热门词又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在经济“新常态”之外,一种“政治协商”工作新常态也越发显露。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王志雄在分组会议上表示,去年,在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健全立法协商机制、健全财政预算协商机制等都是协商民主工作的创新。他希望,2015年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中,能够将贯彻中央改革精神和基层问题导向结合,将各项创新工作落到实处。
市政协委员、上海云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强结合常委会工作报告谈到,此次报告增加了履职情况一览表的附件,清晰明了,反映政协活动扎实、内容广泛、成效明显。他建议,今后市和区县政协应加强联动,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对区县经济委员会进行指导。
事实上,党的十召开以来,市政协委员们都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议政建言,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生动践行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新常态下,政协履职环境有了新变化,但政协活动还不够适应,需要在方式、内容上加强,这也给委员们的履职尽责提出了新的要求。市政协委员、上海英硕聚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辛春华,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张海一致建议,专委会要加强对外、对内交流,要拓宽委员视野。同时,政协工作不仅要开会,更要注重实地考察,多举行有意义的考察并请有关企业家作报告,提升履职水平。
而对于目前政协工作方式的创新,不少委员提出利用新媒体,通过一个沟通的平台,让履职工作变得热烈而生动。市政协委员、上海瑞尔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军建议建立微信群,加强委员的联系交流,促进参政履职。市政协委员、上海西本新干线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虞钢也提出是否可以开发上海市政协的手机应用软件平台,方便委员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参政议政。
关键词2:科技创新
在上海市市长杨雄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2015年的八项工作之一。杨雄表示,上海将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建设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对此,委员们也纷纷呼吁,要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做法,留住人才,营造优质科技创业环境。
市政协委员、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所长王德培就“一点一面”分析了他眼中的科技创新,他认为所谓面,上海应该加快产业引导基金建设,多一点把各种各样的资金货币集聚到推动上海的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上面来。所谓点,创新是前所未有,要找到一个地方去先行先试树标杆。这个点应该是临港新城,而对于现在国际上针对科技创新提出的高、新、研、贸、学这五个要素,他建议是否可以引进国内、国际大学在临港搞科研,让科技和生产力结合起来。
在谈到关于创建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时,市政协委员、上海新世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政平表示,科技创新中心是对技术的创新,要打通一些比较大的环节,主要是金融和创新的环节。首先要改变原来用专家来评估的方法,因为创新是没有模式的,没有一个专家能全面覆盖,所有的模式都懂得,用专家来确立创新的模式要改变。中小企业创新以后,一般海外都是通过收购获得退出,获得更多的资本去发展。大企业不应该去搞研发,因为研发投入成本很大,不能有试错的成本,小企业创新,大企业收购它,这个水池就活了,最关键的问题是,国有企业的责任是收购、去推广。小企业去研发,这样可以做的很好,科技创新才有活力。
市政协委员、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桂生说,目前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落后于其他兄弟省市,后劲略有不足。今后在推进工作中不能依靠政府大投入、抓大项目,要在推进实施之前,聘请第三方机构,对20年、30年由政府牵头的重大科技项目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借鉴经验教训。
肥沃的土壤才能助“良苗”茁壮成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十分重要。对此,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唐豪坦言,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人是最重要的,要打破利用公共设施研发成果的个人股权50%限制,保障研发团队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基本权益。
关键词3:转型升级
在今年上海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GDP增长率没有给出答案。淡化GDP,也让上海的经济转型升级进入新常态。
救还是不救?
“房地产不需要救”,全国政协委员、宏宇集团董事长黄文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救市就是让政府介入市场,最终只能破坏市场,“房地产如果过多地受到限制,发展一定会受到影响。”虽然他也认为政府是可以调控的,但是市场的问题仍然需要市场来解决。
但是全国政协委员、恒大地产董事长许家印则建议政府用“三控手段”来降低和稳定房价。“一旦政府严控地价、税费在一定范围,锁定企业利润区间并保持政策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房价就会下降;房价下降至一定价位就会长期稳定,市场也将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许家印说。
作为一名开发商,许家印的建议似乎跳脱了职业角色本身。反倒是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通过全国工商联递交的书面发言和提案,似乎更偏向房地产开发商。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通过近期形成的一份调研报告,说明目前房地产销售收入中大部分流向政府,开发商已经所剩不多。而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房地产承载了拉动GDP、带动上下游行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在目前这个情况下,应该给开发商减税。
关于怎么救楼市,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经济学院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郭松海有着与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相悖的观点,他的提案中不仅坚持要将各项调控政策贯彻下去,还建议为开发商加负。希望开征不动产闲置税,加快房地产流通,并促使开发商降价。
那么房地产到底需不需要救?是更加严厉的调控,还是为开发商松绑?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目前确实需要温暖楼市的政策出台。
顾云昌援引国家统计局昨日的报告表示,2009年1~2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398亿元,同比增长1.0%,增幅较去年同期大幅回落31.9%。顾云昌表示,房地产投资一向是国民经济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投资的大幅回落,必然对其上下游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在GDP保八的大前提下,必须展开温暖楼市的行动。
还有多少政策空间?
两会代表委员关于房地产的热烈讨论,除了集中于需不需要进一步调控,或者需不需要展开救治外,更多对政策层面提出建议。全国政协委员胡葆森便认为,90/70政策应该取消,而郭松海则建议继续严格执行90/70政策。
李伟著 中信出版社 2017年1月出版
耗时一年,行程两万公里,作者亲赴丝绸之路上的众多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回溯这条道路的行走史,以及这一过程中的文明交融史,以图与文提供认识丝路系统化的故事脉络与知识体系,探索关于中国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勇气与意义。
《权利的时代》
诺伯托・博比奥著 沙志利译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出版
本书是博比奥关于人权问题的著作,主要讨论了权利观念的历史形成、法国大革命对于权利理论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刑事法律问题,厘清了权利理论的历史脉络等诸多复杂问题。从而得出结论:权利理论观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现实政治的产物,而非哲学思辩的结果,所以任何试图将权利观念建立在某种原则上的尝试都是徒劳的。
《分享经济时代:新经济形态,分享什么,如何分享》
杰夫・贾维斯 著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6年6月出版
这是一个分享致富的时代!“支持分享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分享经济,政府鼓励分享经济发展。分享经济时代正在改变我们的个性养成、社交建立、执政水平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改变也带来了恐惧,许多人对此感到绝望,认为分享的方式使得我们变得更加愚蠢、粗俗、困惑,并且容易受到各种威胁的攻击。本书打破了人们旧有的习惯。贾维斯基于大量的采访,为我们介绍了在分享的基础上取得了不菲成就的人们,并探索出一种非凡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协作、思考、组织和创造。同时,贾维斯也分析了隐私的必要性和局限性,从而理解并保护我们的隐私。
《地图的文明史》
[美]诺曼・思罗尔著 商务印书馆 2016年10月出版
这是一本关于地图发展的简明扼要的、经典的历史叙述,作者诺曼・思罗尔勾勒了地图与历史间亲密的联系,并运用了大量的插图――包括古代的著名地图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成的当代地图,多方阐明了从历史时期到今天人类文化如何解读空间关系。
《用地图看懂世界格局》
一、统战工作有创新
在*控股集团成立了全市第一家非公企业党委统战部。版权所有
二、加强党外人士的联系交友工作
进一步完善协商、通报、谈心交心和走访党外人士等制度。组织党外人士代表和知名人士,通过召开通报会、讨论会、座谈会等形式,传达上级党委政此文来源于府的重要精神,向他们通报协商街道党委、办事处的重大决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报告及工作安排,听取他们的意见。上门走访、邀请街道重点统战对象举行小范围高档次的恳谈会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思想,征求意见。进一步完善街道领导班子成员与重点党外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联系交友制度,重视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三、进一步重视和巩固民族宗教工作
加强对宗教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明确街道宗教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完善村级宗教工作联络员。健全宗教场所管理队伍,对宗教场所管理队伍进行必要的充实和调整。加强宗版权所有教场所安全管理责任的落实,与各场所签订消防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对宗教场所的安全实施综合目标管理。
提高宗教场所管理人员素质。组织各村宗教联络员、宗教场所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深入开展党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各级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等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切实增强他们的政策、法律、法规意识;加强宗教场所安全员的安全消防知识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宗教场所人员的素质和管理场所的能力。
加强宗教活动场所各项制度建设。在抓好宗教场所日常管理各项制度落实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宗教场所动态管理机制和小庙小庵长效管理制度,切实抓好场所的财务公开、财务监督工作,提高场所财务管理形式的透明化和规范化;对小庙小庵进行清理,出台相应措施,建立加强非法宗教场所的监管,落实非法宗教场所责任管理单位和责任人,防止“回潮”,巩固清理成果,
重视少数民族工作。深入开展《*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宣传,努力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困难少数民族开展扶贫和助学救困工作,切实关心少数民族的生活和生产。
四、加强统战队伍建设
不断加强街道和村级统战队伍建设,完善街道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和村级统战领导小组,配备各村统战联络员,组织统战干部认真学党派、民族宗教、工商联、对台及侨务等统战理论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统战干部素质。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对20__年全县统战工作作简要回顾,并就20__年的统战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一、20__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全县统战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统战职能优势,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参与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认真贯彻全国、全区统战工作会议精神,拓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渠道。一是县委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全国、全区统战工作会议结束后,专门召开常委会议,对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学习,派成员、工商联负责人和宗教界人士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及时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区、市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上来,为做好全县统战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二是通过组织调研检查,召开政情通报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派、无党派人士对全县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发挥了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切实做到了协商于决策之前,监督于决策之中。三是严把政治关,优化派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活力和工作能力,圆满完成了__个派和工商联的换届工作。四是加强党外干部的选拔和培养,20__年有__名党外干部被县委提拔使用,激发了党外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保持和促进了政党关系。
(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巩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民族关系。一是将宗教工作纳入乡镇目标责任考核,提高了乡镇对宗教工作的认识,建立起了县、乡、村三级宗教事务管理网络,使基层宗教网络得到不断健全和发展。二是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开展了民族团结月活动。组织开展了清真食品专项整治,查处和取缔了__*家假冒清真食品加工厂和清真餐厅,为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了放心、安全的清真食品和饮食环境。三是加大对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培训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在民族乡镇举办培训班,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__*期,培训人员____*人次,发放宣传材料____份,选送了近百名宗教教职人员到自治区社会主义学院和经学院参加集中培训。四是举办了“瓦尔兹”演讲、《古兰经》诵读比赛和全县首届“穆斯林杯”篮球赛等活动,密切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联系。五是严把宗教场所翻(扩)建审批关,开展文明宗教场所评选活动,健全完善了宗教场所的财务、教务、民管会和教长聘用制度,使民主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建立了乡镇宗教工作报告制度,依法处理了基督教私设聚会点事件,妥善调处了头闸镇红岗西大寺教务等矛盾纠纷,维护了宗教界的团结和稳定。
(三)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一是积极从自治区民委争取民族扶持发展资金__万元,为____、____等__家民营企业申报了民品民贸定点企业技改贴息资金项目。二是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人才荟萃的优势,争取台胞来平投资__万元,在__镇__*村新建希望小学一所。三是大力实施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协助教体局完成了__中学标准化建设,争取自治区回民学生寄宿补贴资金__*万元,为改善民族乡镇教育教学条件,加快民族乡镇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20__年工作重点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夯实统战工作基础
今年是统战工作的“贯彻落实年”,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重大意义,以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党的十七大和全国、全区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进一步扩大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拓宽民主监督渠道,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夯实统战工作的基础。一是通过民主协商会、座谈会、通报会等形式,扩大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广泛的政治参与,提高其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实施以聚心、聚智、聚才、聚力为目标的“凝聚力工程”,凝聚新的社会各阶层力量,为__经济大发展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物力支援。
(二)把握主题,突出重点,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广泛宣传“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一是依法加强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的监管,积极动员回族企业家创办清真食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清真食品产业。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继续实施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回民学生寄宿补贴制度,做好__镇镇关小学的标准化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着力改善民族乡镇的教育、饮水、交通、医疗条件,切实将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
(三)依法管理,积极引导,切实维护宗教领域稳定
加强全区宗教事务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处理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维护宗教内部和各宗教之间的团结
。一是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辖区协作、县乡(镇)村齐抓共管”的原则,加强对宗教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健全完善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妥善处理宗教领域的热点、难点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把影响宗教稳定的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充分发挥各宗教团体的作用,引导信教群众扎实开展“两个教育”活动,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强宗教上层人士、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思想教育,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制止区外教派的传播发展,巩固全县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四)强化职能,突破创新,努力推动非公经济全面发展
充分发挥工商联统战性、经济性和民间性的特点,找准推动非公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一是引导他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自觉履行义利兼顾、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树立和提高他们的爱国意识、敬业意识、诚信意识、守法意识和贡献意识,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积极投身光彩事业。二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表现、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履行社会责任表现,个人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力求非公企业在党建、团建和工会组织建设方面有所突破。三是充分发挥商会桥梁纽带作用,将“内引”与“外联”结合起来,大力宣传__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密切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联系,切实做好以企招商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增砖添瓦。
制度保民生
当前广西劳动关系总体上和谐稳定,但也存在一些劳动纠纷。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纠纷,引导劳动关系朝着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方向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制度的完善和落实。近年来,广西在加强劳动关系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劳动关系,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广西劳动合同制度实施取得长足进展,但一些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低、随意解除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不依法补偿、拖欠劳动者工资、不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滥用劳务派遣等问题还存在。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约束,在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的同时促进劳动合同履约质量的提升是当前劳动关系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广西持续开展以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目标的“春暖行动”,以招用农民工较多的行业企业为重点,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全区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至2012年底,全区各类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2.25%,其中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9.55%。2012年,全区劳动用工备案现场会在桂林召开,推广了先进经验,促进了工作的开展。至2012年底,全区实行劳动用工备案的用人单位1.3万家,比上年的4400多家增加近2倍。此外,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还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用工方式,积极推广不同类型的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帮助用人单位依法依规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指导用人单位完善内部劳动合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劳动合同有效履行,维护双方合法权益。
大力推进集体协商制度。企业和职工开展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是双方自主协调集体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协调劳动关系制度体系的核心。广西以非公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要对象,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彩虹计划”,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建立以工资集体协商为主要形式的企业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促使企业职工工资水平随企业效益提高逐步增长。
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三方代表作用、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2012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区总工会、广西企联、区工商联等三方四部门在南宁召开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工作会议,正式确定吸收自治区工商联为自治区三方会议成员单位,修订了自治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对下一步工作作了部署。全区人社部门作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牵头单位,积极组织协调成员单位深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对广西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织“网”促和谐
近年来,广西大力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完善仲裁制度,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工作取得新突破,为广大劳动者织就了一张劳动保护的“安全网”。
强基础,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取得新成效。2012年是广西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取得辉煌成绩的一年。2012年8月在河池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后,各地乘势而上,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呈现遍地开花的可喜局面。来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有关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工作,通盘考虑,一步到位,一揽子解决了所辖6个县(市、区)仲裁院设立问题。2012年4月,全区14个地级市已全部成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地级市建院率达到100% 。至2012年底,全区共有77个县(市、区)设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覆盖率为83%(全区设立仲裁委的县、市、区为93个)。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调解仲裁管理司通报,至2012年底全国有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实现了地级市建院率100%,广西是其中之一;广西县(市、区)建院率在全国排名第7位,仲裁院建设大步迈入全国先进行列。至2013年3月,全区已有84个县(市、区)设立了仲裁院(含福绵管理区)。南宁、柳州、梧州、钦州、贵港、玉林、百色、河池、来宾、崇左等10个市实现了本地区仲裁院设立全覆盖。随着新仲裁委员会的整合完成及一大批仲裁院的设立,专职仲裁员编制数量大幅增加,仲裁经费、办案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仲裁专业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服务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
立规范,提升办案效率和质量。广西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不断改革和完善争议仲裁制度,积极探索快速审结案件新路子,改革庭审方式,优化办案程序,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办案质量,及时有效地处理了大批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012年,全区各类调解组织和调解仲裁机构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5189件,涉及劳动者18406人,涉案金额18649.31万元。其中,案外调解3479件,涉及人数5753人;仲裁立案受理11710件,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2.6%,涉及劳动者12653人,同比上升12.47%;结案11646件,结案率95.22% 。各地认真做好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仲裁“绿色通道”相关工作,2012年全区立案受理农民工争议案件3745件,涉及农民工4024人。南宁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设立了女职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庭,创建了妇女维权品牌。各地仲裁机构畅通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仲裁绿色通道,更好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树立了仲裁机构良好的社会形象。
重调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各市加强对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企业的指导,指导企业完善劳动争议预防调解机制,预防和化解劳动争议,探索预防调解劳动争议的新路子。示范企业柳钢2012年受理劳动争议案件51件,成功调解47件,调解成功率为92%,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大中型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已达3596家。乡镇街道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已达669个(占59.8%)。一批劳动争议通过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调解解决,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纠纷。柳州市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在推进企业、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玉林市成立了由政法委、综治办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民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多部门组建的“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中心”,构建了多部门协作共同处理劳动人事争议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执法维权益
近年来,广西创新劳动监察机制,大力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着力维护全区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收到很好的效果。2012年全区共主动监察用人单位7.92万户,办结劳动保障监察案件6015件,结案率98.3%;参与处理欠薪443起;追发劳动者工资待遇4.8亿元,涉及劳动者12万人;其中追发农民工工资待遇3.5亿元,涉及农民工8万人;责令用人单位与25.9万人补签劳动合同;责令1954户单位进行社会保险补登记;责令补缴社会保险费2.03亿元;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44户;责令清退风险抵押金27.77万元。针对重点违法行业和行为,广西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遵守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专项检查活动,进一步打击“黑中介”和欠薪行为,督促了《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法》的贯彻落实,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各地都在创新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如桂林市为有效防范租赁场地经营拖欠工资行为,在餐旅服务、服装加工等行业及其他租用场地设备的生产经营企业实行工资支付报备制度,防止企业欠薪逃匿、无固定资产拍卖偿付工资的情况,目前市区内参加工资支付报备的租赁企业有2000家,涉及劳动者人数达3万人。柳州市劳动监察与社保稽核中心采取集中办公、一站式服务的联动审查方式开展书审工作,形成人社部门大监察的格局。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政策 政府服务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充满活力的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无疑是稳就业,保增长的重要一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越来越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工作。如何使政策有效落实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课题,如何与政府协作使本身真正受益是企业所关注的核心。
一、中小企I的发展难题
第一,成本高,贷款难。由于实体经济人工成本等生产成本的上升,融资又困难重重,导致实体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本就不大的利润和效益严重缩水。有些规模小、资产少的中小企业,不满足向银行借贷的条件,就依靠民间融资也就是 “高利贷”来获取资金,有的贷款利息甚至高达40%,导致很多企业入不敷出而破产的悲剧发生。类似的事件不断发生不仅是企业的损失,也是经济发展的一大阻力,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必须予以高度警惕。
第二,缺乏专业人员参与管理。我国85.4%的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家族化特性更为突出。“家族化”曾经使得民营企业快速崛起,但如今却成为了其发展的瓶颈。由于家族化的中小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集中,在管理,尤其是决策方面鲜有职业经理人可以参与。这往往导致经营者只凭经验或自身的想法而决策失误,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这也导致专业的高知识人才不仅由于薪资待遇不愿在中小企业谋职,也因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而缺乏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从而中小企业的人才缺口无法弥补,整体素质无法提升,对发掘企业潜力来说是很大的阻碍。
第三,市场信息不对称。由于自身普遍存在的资金不足和管理手段落后等缺陷,中小企业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及时且全面的获取到市场信息,使其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产品无法迎合市场的需要或滞后于市场的需要都对企业的发展壮大不利。而在2012年上海市工商联对378个小微企业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73.1%的受访企业“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国家向中小企业提供的政策,62.7%的企业希望获得信息服务。很多企业主反映的原因在于政策信息不能通俗易懂,缺乏操作性,使得他们失去了解政策的耐心。这就形成了企业和政府双方无法互通有无的尴尬局面。
二、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举措
十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也汇报了2016年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府所做出的努力:着眼促进企业降成本,出台减税降费、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下调用电价格等举措。
第一,优化政策体系。以天津市为例,2009年天津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局正式挂牌成立,各区县也相应组建了促进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机构。2010年11月,天津市中小企业协会正式成立。各级政府形成有效的政策体系网络,可全面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不会造成案件堆积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同时建立中小企业样本数据库,收集统计资源,可及时了解中小企业动态运行状况,通过协会了解中小企业的切实需要。
第二,缓解中小企业的成本压力。一方面,对中小企业,尤其是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并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采取银企对接等方式,简化审批程序,确保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可通过购买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生产。2016年4月,重庆市财政局、市中小企业局、市工商局联合新版《重庆市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规定》。通过鼓励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组成联合体进行投标,并且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等,切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其中要求,采购单位须预留一定比例面向中小企业实施采购,不得阻挠或限制中小企业自由进入政府采购市场。市级和各区县年度政府采购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金额不得低于采购总额的30%。这并不是简单的“授之以鱼”政策,因为政府既获得了需要的服务,又可以扶持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可以说是互利共赢。
第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一是加快金融体制机制的创新,为中小企业创造方便条件获得资金。注重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服务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二是整合社会资源,通过行业协会、互联网+等渠道为中小企业及时地提供市场信息,使各中小企业能快速判断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占据主动地位。三是鼓励高校与企业联结,向中小企业输送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助力中小企业的创新升级,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我国的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与民生和社会稳定紧密相关,发展是刻不容缓的。各企业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政府要着力营造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注重扶持方式的多样化,拓宽沟通渠道,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各项职能服务。政企协作,共谋发展,中小企业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股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为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王欣艺(1996―),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在读。]
参考文献
[1] 刘迎秋.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新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据2011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五省市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东部沿海五省市的经济总量达17万亿元以上,占全国比重超过40%。看经济总量,它们已富可敌国。
但当经济快车行驶至“十二五”的门槛之时,以东南五省市为先导的区域竞争格局已面临超越速度之争的转型大考,中国经济大转型的号角已经吹响。
这是一场新的区域经济锦标赛的开始,我们记录下这个节点的区域竞争生态,并探寻中国转型模式多元生长的可能。
上海转型:政府需先转型
在东南沿海发达省市行列中,上海是面积最小的一个,因此就GDP总量而言,尚无法与其他省份相提并论,但其在国内经济的区域地位却不言而喻。
不比较并不代表上海不着急,在具体的产业上,上海亦一直在研究各省沿海地区产业布局,比如海洋经济,上海方面就仔细地研究了山东、广东和浙江三省的做法。
官方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GDP生产总值预计比2009年增长10%左右,这个数字比年初预计的8%高了2个百分点。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左右。受益于世博会拉动效应,上海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
与此同时,2010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了13.1%,财政收入达到2873.6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1%,超出了经济增长速度,也超出了年初预计的8%的增长速度,超过了5个百分点。
不过,问题犹在,2010年,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2009年基本持平,这显示长期拉动上海经济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或可能在未来“十二五”期间保持缓慢增长,上海到了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型的时刻。
令人意外的是,固定投资在上海“十二五”规划中并没有列出具体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曾经拉动了上海经济的飞速增长。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曾在一次讲话中,提醒“世博后大规模投资拉动减弱”,显见上海在“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将面临重大调整。
这或将影响到整个“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的预计。按照上海的初步规划,“十二五”期间,上海GDP目标是年增长率为8%左右,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若按照这一速度增长,到2015年年底,上海GDP将达到2.5万亿元,财政收入将高达4222亿元。
无论GDP增速还是财政收入增速目标,相较于“十一五”基本上无太大变化,显示上海方面的谨慎,不过“量”变化不大,“质”的目标变化却很大。
比如,上海方面“十二五”期间明确要求进出口中服务贸易进出口占全市进出口总额比重25%左右;再比如,上海方面明确了居民消费率要达到42%左右。这显示上海发展服务贸易的决心,这也是上海经济转型的方向之一。
上海正在经历一场改革开放以来最为艰难的转型期。一位政界人士表示,上海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刻,但由于长期依赖资源、投入等方式发展经济,在转型中,缺乏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等原因,并缺乏较为具体的突破口,所以“上海转身”并不轻松。
广东“慢跑”:拿速度换幸福
广东省委书记指出:“更好而非更快,是广东未来五年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有评论认为,尽管广东省保持多年经济老大的地位岌岌可危,但这并非意味着珠三角光环即将褪色。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广东年均经济增长目标锁定为8%,计划到2015年实现6.7万亿元的生产总值。这份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包括定性目标和定量目标。
定性目标即是到2015年全省的人均生产总值提前5年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进展,社会软实力显著提升,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定量目标体系则涵盖了结构调整(9项)、民生福祉(14项)以及资源环境(10项)三方面总计33个指标。
参与了广东省“十二五”规划制定的智囊人士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关注民生福祉,是这份规划的两个关键词。
这位人士透露,广东目前初定的未来十年,也即是“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年均经济增速都在8%,最初的方案原本希望“十二五”的年均增速稍高,在9%左右,为下一个五年规划的经济增长减压。不过,广东省高层官员最终决定将“十二五”期间的指标就压制到8%。
下一个经济老大:江苏OR山东?
超越广东而一举成为经济老大,一直是江苏业界的期待。
以经济总量、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等三个指标看,2007年,江苏与广东的差距分别为5114亿元、547亿元、4.8个百分点;而到2010年末,上述三项指标差距已缩小为4569亿元、435亿元、3.7个百分点。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说:“未来五年,这种差距缩小的趋势或将继续。”
按照两省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广东、江苏的GDP年均增幅分别为8%、10%,按此增长规划测算,预计到2015年,广东、江苏两省的经济总量将分别为6.7万亿元和6.58万亿元。江苏的经济老大之梦将近在咫尺。
不仅江苏,山东也对赶超广东充满期盼。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说:“山东省在十二五期间规划的GDP年均增速为9%,以其2010年3.94万亿元为基数测算,到2015年山东省经济总量将达到6.06万亿元。”
不过,根据过往经验,其经济真实增长值往往大幅超出规划目标,比如山东“十一五”期间的目标为10%,但实际年均增速为13.1%。如果根据实际增长比规划目标增长高1个百分点的假设进行测算,则2015年山东经济总量将达6.35万亿元。
依规划目标看,中国省域经济的第一方阵将延续粤、苏、鲁的次序格局。不过,长期比较研究东部沿海5省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山东省社科院盛情研究所所长秦庆武分析,江苏和山东的经济总量,都很有可能在“十二五”末超过广东。
浙江“全垒打”:领跑人均GNP
“标兵渐远、追兵渐近。”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对区域竞争格局有着清醒的认识。过去10年,浙江GDP、地方财政收入、投资、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落后于广东、江苏和山东,而且差距日益扩大。
但浙江有独特的优势。将近800万浙商遍布全球,仅在国内各省的浙企年营业收入即达15000亿元,与浙江本土经济等量齐观。从2004年起,浙江GNP(国民生产总值)以18250亿元超过广东(13210亿元)以来,已连续多年压倒群雄。
这首饱含着对未来生活美好憧憬的抒情歌曲,是福建省晋江市某服装企业管理层统一的来电铃声。歌词表达着他们的心声――“中小企业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然而,在满怀希望的同时,中小企业主们也在为融资难问题而苦恼。事实上,但凡谈及中小企业融资难,上自中央政府、金融监管部门,下至商业协会、金融机构,无不言其“难”。即便是在金融业已有超过百年历史的发达国家,仍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作为无解之题。一份新近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贷款仅占各项贷款金额的14.7%,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都是通过自筹或地下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与此同时,全国工商联的相关数据还显示,过去几年,虽然全国信贷总量呈放量增长态势,但是中小企业所得到的贷款占比却一直在缩小。
如何最大限度地将金融创新的成果反哺于中小企业?如何在真正意义上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难困境?
在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据统计,中国现在有4000-5000万家中小企业,它们所贡献的GDP占全国GDP的60%,贡献着50%左右的税收,解决了80%的城乡就业,出口贡献达到70%以上,同时还完成了大约60%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更重要的是,这一数量庞大的企业群体还解决了80%的城乡就业。2010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政府将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中央财政将安排10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虽然106亿元专项资金足以显示出中央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决心,可面对基数为4000-5000万的庞大中小企业群体,僧多粥少的尴尬在所难免。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处长韦向群指出,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
但由于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运营资金对外依存度较高,加之今年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和融资困难等因素的多重影响,融资渠道窄、贷款困难已成为中小企业亟待突破的瓶颈。
金蜜蜂银行:致力于打造中小企业融资的专属通道
时间回到月前。
201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同一天,在本刊主办的“第五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暨2009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颁奖典礼上,7家“金蜜蜂银行”向公众了旨在以实际行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实现共同发展的“金蜜蜂银行宣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上海浦东银行、渣打银行7家银行相聚在一起并郑重承诺:“对一贯以负责任态度经营的‘金蜜蜂’成长型企业,将优先提供贷款,支持其负责任的经营活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金蜜蜂责任宣言”以创造“金蜜蜂”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为理念,集中诠释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构成的“金蜜蜂”企业“责任传递、共赢发展”的核心理念。选择在本刊主办的“2009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典礼”现场,可以说既是“金蜜蜂”银行在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过程中的实质性发端,同时也是本刊近年来致力于在“金蜜蜂”成长型企业和“金蜜蜂”银行之间搭建互利共赢平台、实现共同发展实践中的大胆尝试。
“后危机时代,具有责任竞争力的蜜蜂型中小企业是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所以我们的下一步工作将是着力建立起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创新的产品与服务,提高贷款审批率,进而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切实缓解由于融资难问题给它们的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公共关系总经理高峡信心满满地表示。
在金融实践中,7家“金蜜蜂”银行均以积极的态度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并积极为中小企业奔走,今年两会上,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提交的两会提案即是《关于“鼓励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相关政策建议”的提案》,董文标将民生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进一步细化为“小微企业贷款”,并给出了定义:银行贷款500万元以下的属于“小企业”,贷款100万元以下的属于“微企业”,这个定义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2008年6月民生银行成立了零售银行部“商户融资”项目课题组,开始进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调研,最终确定推出名为“商贷通”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2009年2月,“商贷通”产品首先在上海推出。
在民生银行内部,小微企业贷款被称为“蓝海战略”,因为“巨大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市场为民生银行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提供了宽广的客户基础;同业竞争不充分为民生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民生银行将自己定位为做“小微企业的银行”,而华夏银行则将自己定位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华夏银行行长樊大志这样诠释华夏银行的“龙舟计划”:“这是一个以为小企业融资为核心的全面金融解决方案,也是华夏银行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品牌行动之一。寓意在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中,我们需要航空母舰,更需要百舸争流的龙舟。银行和小企业的关系好似船和桨,只有这种相互依存,同舟共济,才能形成这种同心共赢、共同成长的局面。”
华夏银行早在2006年6月便推出了小型私营业主贷款,不少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业主都成为该业务的受益者。2009年5月,按照银监会的相关要求,华夏银行成立了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客户的专营机构――中小企业信贷部。华夏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以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市场营销和运营管理形成小企业金融业务拓展与支持体系,从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创新产品、优化流程、提升服务,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浦发银行看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着重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凸显地域特色等措施入手。浦发银行创立“鱼骨分析法”,科学分析小企业经营周期各阶段的现金流流入、流出和沉淀特点,测算金融服务额度及配套服务;服务方式上,创新小企业担保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题;金融产品上,形成了“成长型企业金融服务方案”,针对小企业成长初期、快速发展期、成熟期等各阶段提供完整的金融服务方案。2009年又度身定制了“中期抵押贷”、“黄金水道”、“共赢联盟”特色产品,形成全方位服务方案与特色产品并行的双纬度金融服务。
浦发银行这样描述自己和中小企业的关系:“国民经济中数量最为庞大、发展最具活力,最具成长性的广大中、小企业,是浦发银行最为重视的客户群体,贯穿于小企业成长的生产经营过程、扩大再生产过程和经营升级过程,浦发银行全程陪伴和支持”。
未来不可预测,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曾用讥讽的语气说:“在过去的5次市场动荡中,经济学家预测到了15次。”但有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已有的经济数字和动态对未来的趋势进行判断。
2007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其出版的《动荡年代》(TheAge of Turbulence)一书中对当时的美国经济断言:“我们面对的不是泡沫而是小气泡,许多小型、区域型的小气泡,绝对不会膨胀到威胁整体经济健全性的地步。”然而短短几个月后,美国便爆发了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
那么,对中国的房地产来说,哪些是正在发生的变革和趋势呢?
房地产业的去支柱化进程是一个中长期趋势
我们都知道一个定律叫马太效应,这个定律就是有钱人越来越有钱,没钱人越来越没钱,有钱人越来越有钱是一种良性循环,没钱人越来越没钱是种恶性循环。用于解释中国楼市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使得多个领域出现马太效应,并出现恶性循环。
正如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谙小苏讲的那样,“房地产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而不应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经济中出现的贫富差距、冷热不均二元经济结构,土地财政无以为继,人口老龄化以及即将消失的人口红利等都促使我们必须要坚定的方向是—走去房地产支柱化之路。
中央和地方在“十二五”规划中大幅调低GDP增速。比如全国定为7%,江苏省由过去多年的13%调低为10%,而上海则仅为8%,中国更是确定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7.5%,八年来首次低于8%。这意味着要更加注重GDP增长的质和内涵,对房地产业而言意味着并不需要过去那么高的成交量和投资额度。
国务院总理多次强调,调低经济增速,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仅表明决心和意志,而且是一个重大的举措。在今后五年以至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当长时期,我们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
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坚决走去房地产支柱化的路,让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逐年下降,减少对房地产业的依赖,为房地产业回归理性提供时间和空间。
行业整合大势所趋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高峰时商品房年成交近10亿平方米,但随着下调GDP增速目标深化房地产业去支柱化之路,将加速行业整合步伐,这意味着宏观经济增长不再需要房地产业维持以往的贡献比例,加之保障房建设的加速和跟进,保障房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一来分流需求,二来也使得商品房市场总体规模下降,因此,整个房地产业将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目前中国经注册房企8万家,一部分企业被动退出将不可避免。
换句话说,房地产市场的行业整合是必然之势。在中国内地,百强房地产开发商的销售额仅占所有销售额24%,中国房地产企业总体而言,规模偏小,行业集中度比较分散。就是排名第一的万科,市场占有率也仅有3%左右,而这一数字2005年还只有0.94%。
本轮调控至今,发生在上市公司间的兼并整合案例多达600余起,其中房地产业的兼并整合案例占90%位居首位。2011年末新华社发文称,截至2011年底,北京注销房企473家,剩余有效资质企业3000家,北京每年供地200宗,就算1000家房企可以拿到地,也意味着超过2/3房企将无地可拿。
而武汉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11年10月底,武汉共有在册房地产开发企业1375家。相比2010年同期,房企数量减少了200余家。大量房企快速消失,意味着市场机会将属于少数实力强大的公司。
土地供给为保障房让路
房地产市场一个明显的走向是,打造双轨制,土地供给为保障房让路。这将有效调节市场供给结构。
“十二五”规划明确规定,未来五年全国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各地的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用地供应不得低于住房用地总量的70%。
2012年3月5日,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2年将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
随着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的住房保障也将迈入“建管并重”的阶段,保障性住房建设供应力度加大,供应高峰到来,这使得我本人呼吁的“分锅吃饭”或者说供给“双轨制”的效应开始显现。
融资模式方面,国家动用公积金、保险资金、企业债等多种手段解决保障房建设资金。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拉动宏观经济的不光是商品房,保障房同样可起到相同的作用,而且对刚需的拉动力度更大。道理很简单,投资需求买房后可能空置,而保障性住房的购买者则一定会进行装修等进一步消费,从而产生拉动作用。
房产占家庭财产比例将会下降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全国首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家庭住房资产占比最大,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9.68%,远超世界63%的水平,且城市第一套房平均收益率高达340.31%,城市住房收益可观。
这和社科院的数据相似,中国家庭财产结构中,住房资产占比高达近八成,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一是房价连年上涨大家买房投资,二是投资渠道狭窄所致。但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房产占家庭财产的比重多集中在20%~40%左右,长远看,中国会向这个比例靠拢。
首先从宏观情况而言,目前中国经济增速降低,热钱流入开始减少,从而导致资产价格上涨的动力减弱。
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7月14日更新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显示,7月末,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达256575.17亿元,较上月末减少38.2亿元。这是继4月后,今年第二次出现单月外汇占款减少。
外汇占款负增长与人民币贬值预期有关,事实上继2011年12月份人民币连续11天触及跌停后,2012年来再现两次跌停,并且2012年1~7月份,人民币7年来初次出现贬值,这个现象意味着,热钱流出的速度在加速而热钱进入的速度在减速,在中国经济未来增速中枢下移的背景下,这将成为中期性趋势,对中国资产而言,将失去一个价格上的重要支撑。
另一个趋势是,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开始凸显。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1.67亿,超过德国和法国人口总和,养老问题压力巨大。同样,人口红利会在可预见的将来结束,而人口增长的峰值将在2015年到来,人口对房价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2012年来温州房价大幅下挫,除了温州金融出现动荡并且受经济结构转型,制造业受冲击外,温州是一个人口导出型城市(即人口组成中离开这座城市外出工作的人较多)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存量房将是趋势所在
2012年7月下旬,国务院派出8个督查组奔赴16个省市对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就在国务院督查地方楼市调控的同时,住建部了《关于做好“十二五”住房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紧锣密鼓地推进住房顶层设计。与此同时,有关房产税试点的改革步伐也在加快推进。
房产税的征收和地方政府转型摆脱土地财政束缚是紧密相连的,是为地方政府寻找相对长期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但房产税的征收,尤其是转向存量房之后,将会极大影响现有市场格局。
上述是中国经济和房地产正在发生的变革,但是拉开一些时间和空间来评价房地产业,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即使10年后,中国房地产业依然会是重要的产业之一。从全球角度看,也仍然是十分庞大的产业。
一、提高认识,切实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扩大就业始终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市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特别是去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市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扶持企业发展、稳定就业岗位、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培训规模、开展就业援助、强化就业服务等一系列就业政策,在经济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使就业形势保持了基本稳定。去年全市安置城镇人员就业3.82万人,其中新增就业3.23万人;农村牧区转移输出就业31.4万人,其中转移6个月以上22.3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6%以内,超出了预期目标。在困难很大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就业工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全市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市经济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的具体体现。在此,我代表市委、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就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和多年来关心支持就业工作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虽然我市的就业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我市同全国全区一样,就业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仍在延续。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加剧了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和环境的复杂性,给就业工作带来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和困难,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基础尚不稳固。二是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目前,全市适龄就业人口约140万人,而就业人员不足百万人,尚有40多万人处于待就业状态。加上每年新增城镇和农村牧区新成长劳动力,以及历年累积的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安置就业在6万人以上,但目前,每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大约3万个,缺口较大。同时农村牧区仍有30多万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输出就业,就业压力继续增加。三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全市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比重太低,且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大部分人员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劳动技能无法适应今后产业调整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要立足当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又要着眼长远,着力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切实把这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抓实。
当前,中央、自治区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总书记多次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扩大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指出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富民与强区并重的发展战略,把工作重心转到发展方式转变和改善民生上来。市委、政府也十分重视就业工作,把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作为今年的“十项民生工程”之首。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就业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切实将工作重心转到发展方式转变和改善民生上来。各地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就业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在思想认识、工作安排上,切实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推动就业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强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和扩大就业
各地各部门要继续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方针,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全力推进就业工作。
一要加快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就业增加的前提和基础。要把加快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在经济发展中扩大就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在培育产业中扩大就业,通过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拓展就业容量,保持就业稳定,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狠抓项目建设,通过大项目保财政,中小项目保就业,以此推动富民强市目标的顺利实施。要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新材料等新型产业,着力提升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型支柱产业,引导建材、冶金、重化工、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改造升级,在工业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等有利于就业和富民的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构建多元化、多层次产业结构体系和就业格局。各地在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中,要把就业岗位增加、人力资源配置作为安排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兼顾对经济和就业的同步拉动,推进项目建设与扩大就业互促互动。
二要大力扶持自主创业。创业是就业之源、财富之源,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要创造性地执行好国家、自治区有关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创业和投资环境,建立创业绿色通道,大力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环境。要把鼓励创业作为扩大就业的突破口,用足用活就业扶持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机制。要认真落实和广泛宣传面向企业的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等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好我市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融资难问题,积极扶持企业扩大就业岗位,探索以创业促就业的新路子。要广泛开展创业促就业行动,各地要大幅度增加财政贴息额度,争取银行信贷支持,扩充促进就业的小额担保贷款基金,扩大创业信贷规模,鼓励各类失业人员通过创业实现就业。要以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为抓手,加大就业创业园区建设力度,重点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转复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带动就业;要扩大设施农业和现代畜牧业规模,吸纳农牧民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农牧民工创业。
三要落实新一轮就业政策。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市就业造成了很大困难,去年我们之所以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继续保持了就业的基本稳定,关键是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就业政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完善对策措施,发挥了强大效力。今年的就业任务与去年相比增加不是很大,但总体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判断形势,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根本好转,要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就业工作的主动权。今年国家已经明确将稳定就业的政策再延续一年,保持新一轮就业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确保认识高度不降、政策措施不变、工作力度不减,在落实好既定政策措施的同时,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就业政策的综合效应。要着眼于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自治区提出的“三个更加注重”的就业政策,更加注重就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的有机结合,与发展中小企业和服务业有机结合;更加注重突出重点,继续把大学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统筹做好农牧民工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更加注重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和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实现就业岗位稳步增长,就业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四要健全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就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越来越多地关注和加强公共服务,特别是要把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要着眼于应对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和新挑战,按照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建设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城乡劳动者提供统一及时和高效的就业服务。要借助人事劳动部门机构改革之机,抓好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机构的整合,充实力量,组建市、旗县、街道办事处(乡镇苏木)三级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要加强街道办事处(乡镇苏木)和社区(嘎查村)等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充实和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形成市、旗县、街道办事处(乡镇苏木)、社区(嘎查村)四级就业服务工作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网络,加强创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就业援助等方面的能力建设。要建立预警预报和动态管理制度,及时掌握供求关系和客观政策变化,提高对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推进公共就业信息化建设,形成上下贯通、数据集中、即时查询、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
五要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就业培训是稳定和减缓就业压力、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要把培训放到促进就业的重要位置,实施好职业技能培训行动,帮助更多的劳动者提高技能和素质。要加强对城镇失业人员技能培训,落实好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充分调动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教育院校积极性,根据失业人员不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手段,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培训质量和就业率。要加强对农牧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认真实施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春风行动”和“阳光工程”,广泛开展农牧民工实用技能培训,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用工走向,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提升农牧民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三、加强领导,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促进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每个家庭的幸福,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地各部门要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市直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为促进就业提供有力保证。要充分发挥就业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强化对就业工作的领导,推进就业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
二要加大投入力度。各旗县市区要在管好用好上级再就业转移支付资金的同时,积极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足额安排就业资金,重点解决小额贷款担保金、岗位补贴、社保补贴、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补助、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加大就业资金的投入。
三要建立目标责任制。要把就业工作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和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层层进行分解,逐级落实责任。把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等指标列入实绩评估考核体系。要对落实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等,加强经常性调度,定期督促检查,及时通报情况。对完成任务好的,要进行表彰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的,要进行通报批评,确保完成就业任务。
四要加强协调配合。就业工作不只是劳动和人事部门的事,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搞好衔接,形成合力。劳动和人事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推进改革中进一步理顺关系,积极研究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统筹解决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综合经济部门在抓项目、抓产业、抓发展的同时,要按照富民与强市并重的要求,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扩大就业,努力促进就业与经济同步增长。要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工商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促进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本届政府的任期是不同寻常的时期,这5年,既承担着如期完成“十五”目标、启动实施“十一五”计划的任务,又肩负着跨世纪、开启XX各项事业新篇章的重担。基于此,我们政府一班人深感责任重大,深知担子份量。就职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政协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下,我们积极吸纳上届政府的好思路、好经验,认真履行职责,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战胜了前进中的各种困难,为实现任期目标、积蓄发展后劲进行了不懈努力,不仅有效巩固了上届政府打下的好基础,而且在此基础上把各项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通过5年来的努力,使本届政府的任期成为我县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时期。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5亿元,比2002年增长6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9亿元,分别较2002年增长7.4%、183.9%和110.1%。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比由2002年的56:14.4:29.6调整到2007年的36.9:25:38.1。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60元,比2002年增加1253元,年均增长9.4%。
--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按照“壮大畜牧业,发展特色种养业,鼓励农村发展二、三产业,稳步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在大农业内部着力发展灌草业,以此带动畜牧业。在种植业上,变杂为主,发展特色、绿色产业。同时,积极组织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通过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生产经营方式逐渐向市场化、集约化方向转变,杂粮杂豆、滑子菇、柳编等特色产业链条已经形成,农村经济产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以荞麦为主的杂粮杂豆面积稳定在了80万亩,在连续五年旱灾的情况下,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效益。滑子菇发展到50万盘,柳编业发展到7个村、512户,逐渐成为新兴的富民产业。通过引草入田,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坚定不移推行禁牧舍饲,加强草籽基地、“天保”、退牧还草等国家畜牧业基础项目建设,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有了根本转变,发展势头强劲。今年牧业年度,全县家畜总头数达到44万头(只、口),全县以养殖牛、羊、鹅为主的养殖专业村发展到了56个,黄牛总数较2002年牧业年度净增2.8万头,人工种草保存面积达到了50万亩,较2002年净增12万亩。通过积极组织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二、三产业,使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全县年输出劳务1万多人,农村人口中每10人就有1人在外打工,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实施项目牵动战略,工业经济运行势头良好。按照“壮大骨干企业,开发优势系列产品,搞活和新建众多小企业”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思路,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招商引资上项目等措施,培育壮大了蒙药、水泥、铁矿、北大荒实业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促动了工业经济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初步形成了以蒙药、建材、矿产资源开发、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具有XX特色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到2007年底,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由2002年的3户增加到6户,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010万元,年均递增18.3%;产品销售收入19360万元,年均递增16.9%;实现利税2930万元,年均递增16.2%;累计完成技改投资7695万元;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由11.8%提高到了16.6%,对财政的贡献度由15.5%提高到了38.8%。
--积极鼓励个体私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加快。5年来,我们从优化环境、强化服务、规范市场入手,积极引导,放手发展,全力扶持,推动了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全县个体工商户累计达到2280户,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发展到2699人,注册资金2248万元;私营企业发展到44家,从业人员867人,注册资金1666万元。2007年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税金852万元,在全县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较2002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5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难得机遇,坚持国家投资与社会融资并重,通过政策驱动、利益调节,积极引资金、跑项目,努力增加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这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10个,有力地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其中,2007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亿元,是2002年的4.1倍;今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较2002年净增3.1亿元。在农牧业基础建设方面,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重点建设了人畜饮水、低水高调、草籽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养殖专业村、畜牧业棚舍等重点工程,新建水库、塘坝29座,新增水面4000亩,新增水浇地12万亩,新建棚舍8.5万间、窖池1.8万处。在生态建设方面,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三北”四期防护林、“5820”工程、天然草牧场保护、小流域治理等工程,新增林地面积73.3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3平方公里,综合治沙81万亩,森林覆被率较2002年净增了6个百分点,2000年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在公路建设方面,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新建、改扩建县乡公路197公里,建成了库甘公路,开通了通库线,修建了大扣线XX段和库大线哈尔稿至六家子段,翻修了稿茫油路,贯通了茫三穿沙公路,新建和改建黑色路面134公里,目前设计投资3100万元的省道305线XX至阜新县平安地段正在建设中。
在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累计完成投资0.9亿元,完成了一期农网改造工程,解决了21个自然村不通电问题,投资5630万元的二期农网改造工程正在紧张施工;新建了94个电话村,城乡程控电话机交换总量达到2.3万门,移动电话网络实现了全覆盖,通讯更为快捷。在城镇建设上,累计完成投资3.9亿元,重点改扩建和配套建设了XX镇“六街四路”,建成了中心街带状公园,全县新建办公、住宅、商务用楼153座24.5万平方米,新建集中供热小区7处15万平方米,日供水能力为800吨的风水山水厂建成并投入使用,文化广场、XX镇中心河改造排污工程正在施工。此外,各建制镇的小城镇建设也迈出了较大步伐。
--加大扶贫解困力度,贫困状况明显改变。5年来,始终将扶贫攻坚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生态建设等项工作有机结合,组织广大干部群众,以夯实贫困人口脱贫基础、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环境为重点,积极探索开发式扶贫路子,努力争得并实施了自治区扶贫开发移民扩镇、生态移民、千村扶贫和世行贷款扶贫等项目,做到了领导包联,项目到村,措施到户,集中扶持,个个击破。5年来,共投入以工代赈、财政支农专项、扶贫贷款、社会扶贫资金9569万元,建设旱涝保收田24.7万亩,打井配套1610眼,为重点贫困户投放了700多头牛、2.75万只羊和32万只鹅雏,种草14万亩。为解决生活在无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8300个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积极探索并实施了移民开发、异地扶贫,1999年-2007年,结合实施扶贫开发移民扩镇工程、生态移民和异地扶贫移民试点工程,共搬迁945户、3700多口人。今年又实施了生态移民三期工程,还将搬迁539户、2411人口。通过采取以上措施,1999年以来,全县累计扶持贫困人口5.6万人,解决温饱2.9万人。在扎实推进扶贫工作的同时,本着城乡并进的原则,通过普查登记、制定扶困政策、建立扶困基金、开辟再就业基地、职工捐助、实施XX镇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措施,共扶持困难职工1850余人,安置下岗职工4745人,再就业率达95%,城市低保人数已达3328人。实行了“两金”税务征缴,扎实推行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足额发放了城市低保和“两金”。
--着力优化对外开放环境,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我们始终把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作为促动全县经济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的突破口,不断优化开放环境、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安商、亲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5年来,全县共实施内引外联项目337个,引进国内市外资金31672万元,实施外资项目56项,实际直接利用外资222万美元。2007年引资企业销售收入和上缴税金分别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17.8%和52.2%。通过招商引资,做强了蒙药厂,引进了北大荒实业有限公司,新上了荞麦及杂粮杂豆加工生产线,有效带动了订单农业,使具有XX特色的农产品首次走向了欧美市场;通过政策优惠,招商新上了年缴税超百万元的两个精铁粉生产企业,60万吨水泥熟料回转窑,沙棘系列产品开发,铅锌、硅铁、高岭土开发等工业项目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通过争取资金建成了省道303线XX段公路,动工修建了省道305线XX-辽宁省平安地公路;通过引资和吸纳社会资金重点实施了城镇供水、供热、广场、道路和房地产开发等项工程,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有效改善了城镇面貌。
--大力培植财源,财政状况逐步好转。5年来,我们以增收节支为主线,从完善体制、培植财源、强化征管、控制支出入手,切实加强了财税工作。通过增加含税高作物的比重,发展特色产业、优质农业,重点培育了一批种养加和营销大户,巩固了基础财源;通过扶持效益高、前景好的骨干企业,壮大了支柱财源;通过政策驱动、利益吸引,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培育了新兴财源;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招商引资等方式,多渠道、宽领域壮大了地方财源,初步构建了具有XX特色的财源体系。在税收征管上,始终坚持依法理财,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各种抗、骗、逃税行为,有效控制了“跑、冒、滴、漏”。进一步健全了征管制度,强化了征管手段,规范了税收秩序,做到了应收尽收,全县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递增10.1%。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严格执行财政预算,注重用好管好专项资金,从严控制小车费、招待费、会议费等非生产性支出,重点保工资、保运转。5年间,兑现了国家先后两次出台的职工工资增资政策,实行了教师工资县里统一发放,足额发放了职工工资,全额拨付了专项资金,消化了历史包袱4211万元,没有发生新的欠帐。
--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实现了体制创新。5年来,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撤并了苏木乡镇,推行了行政机构改革,实行了乡级财务“零户”管理、行政事业收费和罚款票款分离收支两条线、国有粮食企业会计委派制、政府采购制,对县直部门财务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设立了县缴费中心,逐步规范了预算外资金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理顺了财税体制,真正落实了农业税征收政策,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较农村税费改革前比,农民人均减负72元,减负率为45.1%。在工商领域,稳步推进了国有工商企业民营化改革和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公司制改造,此外,其它行业的改革也不断深化,促进了事业的发展。
--努力办好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5年来,我们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狠抓科技培训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开展了争创全区科技先进县活动。全县共建设科技示范园区12处,引进、推广科技实用技术22项,年均培训农牧民6.5万人次。2001年,我县通过了全区科技先进县的验收。在教育上,我们按自治区要求开展了“两基”达标工作,精心组织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一、二期工程,以推行素质教育为契机,落实了农村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全面实行了校长竞聘制,有序调整了中小学校布局,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稳步推进民族教育,全县教育教学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5年间,全县累计投入资金4000万元用于学校基础建设,新改扩建校舍7.5万平方米,消灭了中小学危房,“两基”工作全部达标,还迎来了北方八省区蒙古族高中办学经验现场会在我县的召开。
在计划生育工作上,全面推行了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和以村为主的管理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13‰以内,连续保持了人口低生育水平。在卫生事业方面,逐步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下力量改善了城乡医院基础设施和就医条件,有效规范了医药市场秩序。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非典”防控工作的阶段性胜利。同时,稳步推进了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工作,“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进展顺利,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切实加大了环保执法和监管力度,通过“一控双达标”行动,全县重点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控制。继续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加快了土地商品化进程,通过出让土地,有力促进了城镇建设。加强了矿产资源开发,进一步规范了管理,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苏木乡镇撤并工作为重点,着力强化了统计和民政工作,调整了苏木镇、嘎查村行政区划,成功组织了村委会“海选”式换届工作,进一步巩固了基层政权建设。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双拥工作连续两次获自治区级“双拥模范县”称号。在全面完成“三五”普法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四五”普法,进一步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5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组织的4次工作实绩考核中,本届政府有两年被评为工作实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受到了表彰。
5年来,县政府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协调共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前进中还面临着很多困难,突出表现为:一是农牧业基础不牢,水利设施配套利用率不高,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彻底扭转;二是受连续五年旱灾的影响,落实的扶贫措施未收到预期效果,返贫致贫人口增加,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三是财政包袱沉重,建设资金不足;四是对外开放环境需进一步优化,敢放敢引意识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招商引资进程;五是社会就业压力较大,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这些困难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