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管理研究生论文

企业管理研究生论文

时间:2023-02-12 04:19: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管理研究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管理研究生论文

第1篇

张阿琴是中国药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学生,也是中国药科大学与南京圣和药业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今年8月,她进入企业。今后两年时间,她要在企业完成研究生论文

结合医药行业特点,中国药科大学探索出一条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中国药科大学共有89名基地班在读研究生在企业做硕士论文。

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姚文兵认为,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是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他们既具备较强的基础知识,又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在企业能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这种模式可以在应用学科领域广泛推广。

到企业做论文

从本科入校,张阿琴他们就是学校的“宝贝”,开始吃“小灶”。

基地班是单招班,两个班共60人,教学管理由副校长直接负责。校内选拔名师组成两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做基地班任课老师,课程设置也与其他班不同,有三分之一课程重新设计,有15门是精品课程。

实践是基地班培养方案的重点。学校要求,基地班本科阶段实践教学占总学时60%以上。早在本科一二年级时,张阿琴就要和同学去企业参观学习,做调研;三年级要去企业实训3个月,学生进入企业研发中心、GMP车间、质量部等多个部门轮岗,并以完成一项技术工艺改造作为本科毕业论文。

三年级本科毕业,按照综合成绩排名,60%的学生直接保研。研究生阶段,张阿琴选择继续留在圣和药业,鉴于她在企业的出色表现,企业也选择了她。企业提供的课题是对该公司一个中药制剂进行主要成分分析与药效评价。她有两个导师,“企业导师”指导做实验,遇到疑难问题找“学校导师”。

一开始,学生、家长都不理解,到企业做论文能保证论文质量吗?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周长林教授说:“研究生现在属于应用型人才,博士生才是研究型人才。

研究生就业的方向大多数是面向企业,在企业做课题更适应学生今后的发展。”

“基地班的学生研究生论文都是结合企业做的科研项目,既有创新,又很实用,比校内培养研究生的要求更高。”中国药科大学教务处处长徐晓媛说,联合培养的企业都是医药行业世界500强、国内50强,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能为学生提供具有创新点的科研课题,导师都具有博士、副研究员以上的学历和职称。

“他们毕业后都能独当一面”

中国药科大学的目标是,把基地班学生培养成医药行业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对于基地班保研,学校制定了一套新的选拔评价机制,学习成绩只占一半,综合素质占20%,企业创业实习成果占30%。学校按照自由申报、综合排名、企业面试等程序,确定校企联合培养对象。

联合培养是个新事物。对企业来说,他们更习惯于招收现成的技术人员。“能为企业解决科研难题,能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可以培养企业急缺人才……”学校到各家合作企业游说,陈述联合培养的种种好处,几家企业终于答应尝试。

一家企业接收了一批学生实训。第一天,学生弄断一根线,企业负责人很不高兴,当天就想把学生退回去,但3个月下来,企业就想把学生都留下来——企业很看重学生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从产品研发、生产、申报等多个环节锻炼学生能力,希望他们毕业后能留在企业工作。

在联合培养中,一批优秀学生涌现出来。孙晓泉,是上海中科合臣股份公司联合培养生,在读期间承担了12项研发课题和1项技术改造项目,其中3个项目已经完成研发和中试,一年就为企业创收近千万元,孙晓泉毕业后担任了该公司研发主管。夏鸣,江苏先声药业联合培养生,完成一个三类新药研究项目,成为企业科研骨干。

目前,基地班已经有56名研究生毕业,大多数留在企业成为技术骨干。先声药业陈荣博士说:“他们毕业后都能独当一面,完全可以单独组建一个实验室。”

高校企业学生“三赢”

联合培养研究生,企业提供经费、场地、科研课题。看起来,企业吃亏了,实际上,许多老师因为学生进入企业,和企业有了更深层次的接触交流,成为企业高参。

学校成了企业的智囊团和人才库,校企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比如,周长林教授的一名研究生在南通秋之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做核苷酸的研究,他也在该公司有自己的科研项目。

校企合作也为学校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近5年来,中国药科大学共获得新药证书98本,与威尔曼国际新药开发中心集团共同合作建立了苏州工业园区药科大新药开发中心,学校社会服务项目4457个,合同经费4.4亿元。

第2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学校-基地+工厂”;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25-02

专业学位教育发端于西方,起源于19世纪后期,发展迅速,制度健全,与行业执业资格考试相衔接,具有浓厚的职业教育背景[1,2],例如美国对于专业学位的标准定位是“通过侧重技能和实践分析,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做准备”[3]。我国自1991年设立专业学位以来,专业学位教育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逐渐成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强调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4]。

为了适应现代食品加工业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葡萄与葡萄酒学科与新疆中信国安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学校-基地+工厂”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初步形成了专业特色鲜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这一模式的精髓就是以学校的科研能力和教育资源为基础,以公司的基地+工厂为载体,深入产业链条,研究生作为一线技术人员参与葡萄园田间管理、葡萄酒酿造的各个技术环节,在技术示范和生产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培养了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丰富了校企合作的内涵。

一、“学校-基地+工厂”培养新模式

现代葡萄酒产业要求专业从业人员应通晓葡萄种植和葡萄酒加工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现代葡萄酒生产企业管理。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学科与合作单位联合成立专业学位指导小组,由学科内部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统一负责学生的实践培养环节;实践基地单位配备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负责人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则基于实践单位实际情况及需要,同时学科购置配套田间仪器设备并委托实践单位负责研究生的日常管理,要求学生撰写工作日志,及时总结实践进展情况,明确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和相关技术环节。每一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工作,均由一名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博士研究生带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需全程参与葡萄园管理、葡萄酒酿造或葡萄干加工的全过程。5~7个月的专业实践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专业兴趣及实践能力。

1.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系统学习。为了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试验技能有一定的认识和提高,一方面,学科在学生入学前即组织学生到实验基地参与葡萄园田间管理工作,了解葡萄生产过程,加强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为今后开展科研和技术示范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在葡萄园也可以向农技人员和农民学习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丰富和积累实践经验。同时,由校内导师安排一些简单的田间试验,如葡萄果穗套袋、坐果率调查等,并结合实验室分析技术的学习。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田间试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研究阶段的选题奠定基础。

2.参加学科组织的葡萄园暑期及课余的生产实践活动。暑期是葡萄园管理的关键时期,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实践,能够较全面地了解葡萄园田间管理内容和关键技术,同时开展葡萄果实发育阶段的一些小型田间试验,熟悉使用光合仪、叶面积、移动式小型气象站、折光仪等仪器设备。学科每年均有针对性地组织国内外专家讲授葡萄园田间管理和葡萄酒发酵过程管理方面的关键技术环节。通过从葡萄原料由田间生长到成品酒生产过程的全程学习和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有意识让学生阅读与葡萄酒质量控制密切相关的专业文献,了解国内外优质酿酒葡萄原料生产新技术和葡萄酒酿造新技术,遵循“从实践中来,到生产中去”的原则,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学科的统筹安排,确定学位研究方向和研究题目,使同学们的选题既有科学研究价值,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很好地契合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3.论文研究与实习实践紧密结合。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大量而广泛地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制定实践研究计划,由校内指导教师和基地导师及相关技术人员对实践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最后确定,并确认需要由工厂配合的内容。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研究生必须参与工厂的田间技术服务,按培养计划参加工厂的轮岗轮训,将自己的理论知识灵活贯穿于生产实践活动,遇有专业技术难题,与带队博士研究生以及实践指导教师讨论研究解决;完成专业实践返校前,由实践基地单位组织研究生进行实践活动阶段性工作汇报,并根据学生的实践工作质量从实践内容完成情况、参与工厂生产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情况、综合素质提高情况,如组织和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予以评价。

二、“学校-基地+工厂”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成效

1.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新疆中信国安葡萄酒业有限公司位于祖国的西部边陲,条件艰苦,实践实习期间既有炎炎烈日,也有冬季供暖前的低温;在发酵期间,夜间气温很低,学生们要与工厂职工一样,实行24小时三班倒工作制。在实践期间,同学们不但团结协作,很好地完成了研究课题,还积极参加工厂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如每年一度的“玛纳斯葡萄节”,外宾接待工作,翻译相关技术资料,调试进口仪器设备等,全方位地展现了我校学子的精神风貌。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2.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进一步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实践实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葡萄原料质量对葡萄酒质量的重要性,也为未来的工作和科学研究找到了切入点,并完善了知识结构,加深了对于葡萄品种识别、整形修剪、负载量的调整、穗选和粒选、冷浸渍等专业认知,提升了实践能力。

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践环节,同学们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实验室里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夯实了科研功底,使其对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如在发酵期间,研究生们亲身参与了葡萄除梗前后的穗选和粒选过程,一般企业是不具备这些工艺的。

4.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和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在本学科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中,加深了学校和企业间的相互了解,学校了解了企业的技术需求,企业了解了学校的技术所长。自2010年学科在新疆中信国安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以来,学科承担了企业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及技术交流工作;而学生在实践期间,在开发检测方法、培训技术人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企业在承担学校学生实习任务的同时,不仅得益于学生的知识,更得益于学校和学院的整体研发水平,这是一种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学校-基地+工厂”模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体会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对学生的知识面、某一领域知识的认知深度和整体意识的要求较高,要求从业者具备植物生理、农业生态学、微生物学等扎实的基础学科理论知识背景,掌握葡萄栽培及酿造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全面了解和掌握葡萄从田间到葡萄酒上市、消费整个产业链条的关键技术,同时在某一环节有所专长,而企业也需要具备上述各方面素质的人才。学科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为实习实践及论文研究积累经验奠定基础。在实践内容选择及论文研究方面,学科紧密结合校内导师承担的各类实践研究项目内容,并紧密围绕实践单位的技术需求,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通过学院遴选的基础上,聘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作为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双导师制的实行,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学习、综合实践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实践内容落实和研究课题的实施等方面得到了保障。

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职业背景特征明显,充分的、高质量的实习实践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重要保障[5],在“学校-基地+工厂”培养模式下,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了巩固和转化,知识结构趋于完整,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学校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实践研究的针对性更强;企业也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校的科研和人才资源;从而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局面。

参考文献:

[1]陈雪琴.国外专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时代教育,2013,(2):181-182.

[2]张婷婷.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困境及突破[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3,(9):1-14.

[3]潜睿睿,王晓蓬.美国专业学位等级与行业执业资格考试的衔接[J].教育评论,2013,(2):153-154.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型制造企业;协同供应;联合采购

中图分类号 F40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企业现行采购机制的外部特征是各企业的采购基本各自为战,企业间缺乏采购及相关环节的联合和沟通,或采购政策不统一,重复采购、采购效率低下等现象十分突出。为解决采购环节存在的问题,我国一些企业正在探讨企业间联合采购的可能性。我国有关协同供应的研究刚开始,协同供应的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一、目前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供应物流存在的问题

1.供应物流没有实现系统化、一体化

在传统的供应物流模式中,中小型制造企业的采购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相互分离,采购的物品不能马上投入生产和形成销售,增加了产成品与原材料库存。

2.企业内部物流与外部物流相脱节

采购物流与销售物流是企业内部物流与外部物流、或者说社会物流的结合点。要搞好内外物流协调,企业必须要把与供应商、经销商、顾客等的关系协调好。

目前,中小型制造企业没有也难于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通常情况下,中小型制造企业的采购量少,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短期的博弈关系,这样降低了企业物流运作的效率,最终损坏了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3.生产物流管理与生产模式不相匹配

在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经营模式中,由于产品种类多样性、生产过程变动性、生产设备复杂化、生产计划和作业困难性、生产实施及其控制动态性等特点,中小企业难以进行生产物流计划与控制,使企业生产效率难以提高。

二、中小型制造企业实施协同供应模式的必要性

1.协同供应的内涵

协同是指企业间通过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结成一种联合体,目的是提高整体竞争力而彼此协调和相互支持。协同供应模式是多个制造企业之间为了提高采购效率,降低供应物流成本,稳定供应,进行联合采购与共同配送。协同供应模式是联合采购与共同配送的统一体,是二者优势的结合。

联合采购是多个企业之间的联盟采购行为,对于同类多品种或同地多品种均可以实现联合采购。共同配送是一种产权层次上的共享,它是几个企业联合,集小量为大量,共同利用同一配送设施的配送方式。

协同供应的基本思想就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相互信任和双赢机制为商业运作模式,达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协同商务战略联盟。

2.中小型制造企业实施协同供应模式的必要性

中小型制造企业由于其产量较小,生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原料供应表现为批次多、数量少。如果企业采取自营物流的形式,很难稳定供应商的供应,更难获取低的供货成本。如果企业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来供应物流,由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参与制造企业生产运作的经验,加上中小型制造企业物流业务量少,运作难度大,大多不愿意涉足。

在这种情况下,协同供应模式可成为中小型制造企业较为理想的选择。首先,协同供应必须联合采购,联合采购通过多个企业共同与供应商签订统一合同,利用规模优势,提高议价能力。其次,协同供应通过共同配送,集中使用仓储和配送设备,使单位产值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应下降,库存数量减少,流动资金占用降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再者,由于中小型制造企业间协同供应,使得企业可能的短缺物料可在各企业之间调剂,应付紧急订单的能力得以提高,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协同供应的理论基础

协同供应模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科斯的交易理论。根据科斯的交易理论,企业的产生是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结果。交易成本指的是市场交换的成本,如签订合同、执行合同成本。生产成本指的是为生产而发生的组织和管理等成本。将市场交易活动内部化能有效地控制交易成本,特别是当交易成本相当高时,内部化更为有利。

在协同供应模式中,由中小制造企业联合成立一家公司或指定其中一家核心企业为代表进行协同供应的组织。下面比较一家采购和多家联合采购的交易费用。

在协同供应模式下,设n个企业联合成立一家公司或指定其中一家为核心企业,这家公司为公司A,供应商B与公司A签订总供应量为Q的合约,其交易费用为Pi+K。其中,K为签约过程中,供应商B因调查对象变化(由单个企业变为联合公司A)、签约规模扩大(由qi扩大为Q)而多发生的交易费用,则O≤K≤Pi。因为就同一种物料而言,多出的交易费用K,不会超过重新与一个企业签约的交易费用Pi。

因此,供应商B与公司A签约,较之于分别与n个企业签约,可节约交易费用

M=P-(Pi+K)=P-Pi -K。 (3)

因为O≤K≤Pi,故P-2Pi≤M≤P-Pi。即供应商B与公司A签约所节约的交易费用M,最少为P-2Pi ,最多为P-Pi。

通常物料采购的单价与采购的数量成反比,即采购的数量越大,采购的价格越低。企业间联合采购,可合并同类物料的采购数量,通过统一采购使采购单价大幅度降低,使各企业的采购费用相应降低。同理,物料的单位重量运费率与单次运输总量成反比。企业在配送环节的联合,可通过合并小重量的货物运输,使单次运量加大,从而可以较低的运费率计费,减少配送费用支出。

按照上述批量折扣规则,M是供应商B与公司A共同节约的,故供应商B不能独占,而要把其中一部分MA以批量价格折扣形式分割给公司A,自己则剩下MB。即MA+MB=M

同样,公司A也不能独占MA,因为协同供应中所有签约企业是它的基础支撑,缺少协同内企业的支持,它就得不到批量价格折扣。所以它也得把MA的大部分以价格折扣形式让利于协同内的n个企业。因此,供应商与公司A因签订大规模合约而节约的交易费用M,在供应商、公司A、协同内n个企业间得到了合理分割,形成“三赢”利益格局,从而使协同供应能持续不断地得到来自供应商、核心企业和成员企业的动力支持。

四、中小型制造企业开展协同供应的组织管理

中小型制造企业要想开展协同供应,首先协同企业的领导应充分理解和接受协同的观念,企业之间能够达成协同共识。为了推行供应协同商务模式,必须深入研究协同内每个企业自身竞争战略和管理模式、每个环节及活动的内容、形式与方法,特别是相互之间的协同机制、信任机制和双赢机制,并落到实处。目前实施协同难免会出现一些难点。其中组织结构的选择就是其中之一,一般有两种形式可供选择:

(1)核心企业型:是在协同企业中,选择一家有资金实力、有生产运作管理和物流操作经验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来承担协同供应的商务活动,利用这个核心企业的采购中心和配送中心,作为共同配送中心来实现物流管理的效率性和集中化。其他企业可以保留采购、配送功能,以便进行工作衔接,并提供信息、参与决策。这种协同的形式比较容易达成。

(2)均衡链型:是协同内的中小企业根据协同供应契约,由所有协同内企业出资建立一个独立法人的合作共同体,通常这个合作共同体定位于第三方物流,它根据各企业需求,对外统一与供应商谈判签订供应计划,实现物料的联合采购、按需配送。对内根据协同企业的具体需求,协调供应商或二次供应、配送给需要的协同企业。这种形式由于缺乏核心,协调指挥的困难较大。

五、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协同供应内容管理

1. 物料选择

因为协同供应企业所需物料的种类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首先要把那些有共同需求的物料区分出来。这种共同需求并不指各企业的所需物料从交货期到品种规格完全相同,只要品种相同就可以把分散在各企业的需求集中起来,集中批量进行联合采购和共同配送。

2. 供应商协同管理

供应商管理的内容包括供应商开发、供应商评估、供应商联盟、供应商绩效管理等。其中供应商评选是供应商管理的重中之重。

协同供应企业应共同制定对供应商的管理办法、考核指标,共同组织或委托核心企业,对供应商定期考核,及时通报考核情况,商量对策。在目前竞争激烈、变化快速的市场,协同供应企业应对供应商的何时以及如何的变化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戒。

3. 供应计划协同

供应计划协同是设计各协同企业的生产计划、生产节拍、需求物料的数量、供货品种规格和时间、库存控制水平等要素。

协同供应企业需通过协商建立连续协同机制,涵盖从给出具体定单到日程安排、共享预测信息、提高库存可见度乃至应急补货整个流程。配送计划协同追求的是信息共享和快速反应。

六、中小型制造企业协同供应的资金流管理

协同供应的资金管理是协同供应的最大难点,因为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协同供应企业的资金主要是从各协同企业收集,在目前中小型制造企业资信较差的情况下,采购资金的收集、使用、调度和回笼就成为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较理想的一种做法是实行内部银行管理制。

以我国现有企业内部银行的实践经验来看,内部银行主要有三种运行模式:

其一,“双轨制”企业内部银行:现行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与内部银行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相互独立,各自平行开展核算。该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对原有的财务体制不构成影响;缺点是另设一套机构,加大日常处理工作量,增加企业管理成本。

其二,“单轨制”企业内部银行:内部银行财务组织与原有财务会计核算账务组织融为一体,将内部银行会计核算纳入现行会计核算体系,形成统一的一本账核算制度。该模式的优点是简化会计财务处理业务工作量,避免重复劳动,有利于内部银行的巩固与发展。

其三,“银企联合”内部银行:企业与在其开设基本账户的商业银行,联合开办内部银行。对内可以对协同企业开设内部结算账户,进行内部经济往来结算;发放贷款、办理结算和票据承兑贴现等。

综合考虑上述三种内部银行的运行模式,前两种是针对一个企业内部不同结算实体使用的,银企结合型的内部银行是中小型制造企业努力的方向。对于独立法人性质的公司,应当根据各个协同企业的现状,在不影响各自企业日常财务工作的前提下,完善内部银行制度,不能一蹴而就。对内部银行具有的结算、监控、信息反馈各项职能也应当通过银行进行强化。

七、小结

面对全球经济的快速变化和世界范围内竞争的加剧,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应该认识到协同供应是提高整体竞争力,增强对客户个性化需求快速反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工业工程与物流系

参考文献:

[1] Zulkifli Mohamed Udin, Mohammad K. Khan, Mohamed Zairi. A 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Vol. 12,No. 5, 2006, pp. 671-687.

[2] ARC Advisory Group. 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 [J]. ARC Strategies, 2002.

[3] 宁方华.面向现代制造的协同物流多要素模型与应用研究 [D].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06:10-15.

[4] 常贵智. 集群内中小企业共用物流研究[J].物流技术,2006,1.

[5] 杨瑾. 基于供需一体化协同控制的供应链库存 [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2.

[6] 任金玉. 浅议供应链协同管理 [J]. 管理企业,2005,3.

[7] 毛克宇,杜纲. 基于协同产品商务的企业协同能力及其评价模型 [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06,2.

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 风险管理

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颁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开始。在其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以其特有的功能,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自产生之日起就被公认为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风险来源于各个方面,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正常运怍十分关键,这也同时关系到担保机构在缓解巾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效力。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来源

在当前特定的经济与政策背景下,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

(一)来自宏观层面的风险

1政府的过度干预

在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中,政府部门会利用各种行政手段参与到担保机构的运作中,使得担保机构丧失独立决策和运作的权力,增加担保风险。

2不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法律层面上,于i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事实上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一是由于现行《担保法》重点保护的是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明显缺少对担保机构的保护;其次,《担保法》中的一些内容与信用担保的现实运行相冲突。

在行业法规方面,原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有关行业管理规范由于效力有限且缺少细节性和实质性的规定,难以真正达到约束与规范担保行业的目的。

(二)来自协作银行的风险

实行比例担保,在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寻求风险收益平衡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尽管多数担保机构已经通过自身努力与协作银行签订了风险分担合同,但在实际中往往因为银行的优势地位而被迫接受过多风险。

(三)来自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

1操作风险

在我国,担保行业仍属新生行业,并且大多数担保机构在担保人员从业标准上尚缺少足够重视,致使很多担保人员在专业技能和政治素质上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时有发生。

2内部管理风险

首先,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是衡量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标准,但现阶段我国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来源不足,且大多缺乏后续资金补偿,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担保行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其次,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在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内控制度建设上,许多担保机构没有建立起科学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方法,违规操作和操作失误时有发生;担保机构普遍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难以对受保企业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在风险转移方面,反担保和再担保之类的措施尚没有得到全而建立,操作过程也存在很多不当之处;在风险补偿方面,担保机构内部风险准备金和外部补偿制度都不完善;另外,担保机构对于担保项目的事中监督也过于疏忽,在发生代偿后,也缺乏有效的追偿机制。

(四)来自受保中小企业的风险

1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管理能力落后、高素质人才缺乏,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低下以及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虚假等经营风险,都加大了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

2信用风险

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一些不符合担保标准的中小企业往往会通过瞒报或假报来骗取担保,在获得担保后也往往会改变贷款用途,从事较担保合同具有更高风险的投资,从而增加担保风险。

3“担保对象封闭性”引起的风险

“担保对象封闭性”是指互信用担保的担保对象被限定在会员企业范围之内。在互担保中,会员企业在承担出资义务的同时,也享有被担保的权利,一些经营状况稍差的会员企业也会凭借会员资格而较容易争取到担保,从而加大担保风险发生的可能。

(五)来自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风险

1征信体系不完善

第一,出于自身利益,银行、工商、海关、税务以及司法等部门会对自己拥有的中小企业信息实行“垄断保护”,在加大信息采集难度的同时,也浪费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第二,在征信过程中,中小企业由于信用意识淡薄且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往往存在着不支持、不配合的现象,甚至会拒绝征信工作的开展,大大加剧了征信难度,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大打折扣。

2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发展滞后

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虽有一定发展,也形成了一批拥有一定影响的信用评估机构,但是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因评级目标范围、业务开展地域、评级人员素质以及技术和资金力量等方面的差异,拥有不同的评级标准,由此造成评价结果难以得到统一;另外,由于征信体系建设的落后,评级过程主要参考受评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信息来源的不够透明,这最终降低了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责

1 加大政府资金支持,杜绝直接干预

首先,政府部门应根据担保机构的担保范围、所处地中小企业情况等给予不同的启动资金支持,并定期和不定期的为担保机构注人补充资金。

其次,各级政府不得以任何名义参与到具体担保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更不得强制性要求担保机构提供人情担保和关系担保等。

2提供优惠、激励和配套服务政策

除了直接的资金支持外,政府可以派遣专业人员帮助中小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可以组织专业担保队伍为担保机构在内控以及企业治理上提供建议、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支持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可以给予经营机制较好、担保成绩突出以及风险管理规范的信用担保机构一定的奖励。

(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修改和完善《担保法》,使其对信用担保行业做出统筹性的规范,叫确担保行业的基本性质和地位,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提供指导;尽快出台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对信用担保的具体运作规程加以规定。

2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具体可以由当地的担保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以及考试,在担保从业资格考试中也应重点对法律法规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进行检验,使其真正落到实处。

(三)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1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在职业道德上,担保行业应加大宣传教育,加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引入奖惩机制,坚决杜

绝违规操作与暗箱操作的发生;在专业知识方面,通过培训、从业资格考试、人才互动机制等挑选合格的担保人才。

二是完善担保准入机制,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必须在资信等级、企业治理和发展前景上达到标准,担保项目则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并能确保有稳定的归还资金。

三是科学设定担保指标。比如,担保机构可对不同行业设定不同的单笔最高担保额度和担保期限;根据自己的实力,按 “先小后大、先短后长、先流动后固定”的原则提供担保。

四是加强担保项目监督。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后,担保机构有权对受保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定期了解企业的担保贷款使用情况、经营管理状况和财务状况,并可就此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可同贷款银行一起要求企业调整其高风险的战略,甚至让企业提前还款;还可参与企业管理,派驻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加入到企业,实现双赢。

2完善风险转移机制

首先,推动银、保、企合作,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贷款银行与担保机构应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合理设定风险分担比例。

其次,健全再担保制度,适时引入商业性保险。加快组建中央和省级再担保机构,逐步形成中央与省、省与地市间的多层再担保体系。在具体运作上,政府可以委托专业性的富有经验的担保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再担保体系进行管理。另外,可以考虑将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信用担保领域,在降低代偿带来的风险的同时有效增加风险管理能力。

3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首先,完善风险准备金制度,通过提取代偿准备金、呆账准备金和普通准备金来保证其资金实力。

其次,完善外部损失补偿制度。政府部门在为担保机构注入启动资金外,还应将损失补偿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政府部门而言,只要中小企业满足担保标准并且担保机构操作规范且风险可控,那么政府部门在资金上的支持力度越大,中小企业能够通过信用担保获得的融资额度也就会越大。

具体的,各地政府可定期或不定期的将当地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补充担保资金,中央政府可设立专项担保资金,及时补充各地因财力不足而间断的担保资金注入;政府可以连同税务部门,抽取一定比例的来自中小企业的税收专门用做补偿金,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发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国债”以扩大资金来源。

(四)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1 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

一是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在明确人民银行的征信主管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监管和指导;制订相关法律制度,规定不配合征信工作的中小企业和部门所应承担的责任,以确保征信工作顺利开展,对征信系统包含的信息内容、信息采集方法、保密措施、使用范围做出具体的规定,提高征信系统运作效率。

二是加强各部门合作,银行、工商、海关、税务、司法等部门应打破行政藩篱,实现信息的共享,以确保信息的完整和有效。

三是加强征信宣传力度,严格信息保密制度。征信部门可以召开由相关部门和中小企业参加的征信系统建设座谈会,以加大征信系统重要作用的宣传。另外,信息采集和使用过程中的保密制度建设也应及时跟进。

2建立科学的外部信用评级体系

首先,各方应积极参与评级体系建设。政府部门作为统筹者,应积极为评级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对评级机构的合法性、独立评级权利、准人和退出机制以及业务操作规程等做出具体的规定,使信用评级有法可依;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利用其资源优势,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参与信用评级,并通过使用评级结果,扩大评级机构的公信度和影响力,对评级体系的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中小企业应尽力提供真实信息,对于一些存在怀疑的信息应主动向征信人员说明,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干涉评级工作,更不能使用强制或贿赂手段要求提升其信用等级;评级机构在开展评级工作时应做到独立、公正、公平,不能因评级对象的强迫或者贿赂而做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评级。

其次,评级机构应加强内部队伍建设,提高评级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改进评级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来保证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维护和管理信用秩序,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一方面,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对存在失信行为的中小企业,在一开始可以实行劝诫、警告和信用披露的方法,若屡教不改,则可以对其使用更严厉的措施,比如实行信用限制或逐出机制,剥夺中小企业一切依靠自身信用得到发展的权利。

另一方面,奖励守信中小企业,对于具有良好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贷款和担保上的优惠、免费提供管理、技术以及生产上的指导、将更多的投资机会向其倾斜等,让中小企业感到“信用第一”,有效提高整个群体的信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乃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新来,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梅强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孙厚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5]孙启,信用担保与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