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1 16:56: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党员下层社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作为“概念”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里,是个新的提法;把社会建设列为党代会报告的一个独立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还是第一次,这充分反映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位置。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党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突出出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特质和目的。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指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最显著的标志是广大劳动人民是这个社会的主人和中心,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实现消灭阶级,人们过着幸福自由的生活,即我们常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目的都是为改变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改善民生也是科学发展所要求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可以看到,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必须遵循,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规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改善民生还是解决我国改革发展中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也出现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不平衡;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作风问题突出,奢侈腐败还比较严重,等等。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我们党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的崭新课题。改善民生,考验执政能力!拷问执政能力!
二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重视解决社会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十七大对当前和今后的社会建设提出了要关注的教育、就业、分配、社保、医疗、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的问题,对解决这些问题作出了全面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实事,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是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好办法。2007年,我省提出了改善民生的八件实事,收到了很好成效。就业状况好转,连续四年的全面创业促就业活动,带动近80万城乡劳动者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全省劳务输出保持年增长50万人的速度。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平均水平由731.7元,调整到821.2元;城市居民低保由80元提高到8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1000元;截止到三季度末,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45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受此影响,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达34%。群众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市棚户区改造三年计划任务两年完成,累计改造棚户区2600万平方米;15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吉林农民从此告别了饮用高氟高砷水的历史;城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城乡教育失衡等问题得到缓解,社保体系、城乡救助体系继续完善。要结合我省实际,认真落实十七大的部署,进一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按照轻重缓急,每年办几件关系民生的实事,切实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注意根据新的情况,调整社会政策。十七大提出,坚持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最近温总理指出,经济适用房大多数是面向中产阶级的。这些都是在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出台的重大政策措施,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起房的问题,这对于改善民生有重大意义。这些年来,我国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1996年到2005年,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97.2%下降到59.4%,职工工资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12.9%降为2006年的11%。这不仅影响居民的正常消费水平,也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要想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必须提高群众的劳动收入,劳动收入花不完、用不尽,剩余部分才会转化为财产。劳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作用本来是不言而喻的、无可争辨的常识,马克思讲过,“劳动是生产的重要因素,是‘财富的源泉’”,“是同一切社会形式无关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条件”,“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都知道的”。十七大关于教育、卫生、分配、住房等政策的出台,必将会从更高层面上、以更大的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加强社会制度和社会管理建设,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多民生难题?这里存在着一个公平和正义的问题,就是是否做到了发展成果共享。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确立发展成果共享的制度,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过去的管理办法、管理制度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如分配不公问题,必须用新的办法新的制度接续。这两方面都要求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十七大在这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包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改革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等。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着眼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加强社会环境建设。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而我国现在的发展正处于矛盾多发期,社会结构和组织状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社会安定团结,加强社会环境建设。十七大提出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要求,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都做出了明确部署。我们要根据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平安吉林建设,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落实领导责任制,加大解决问题力度,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强化安全生产和价格监管,遏制重特大恶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打击哄抬价格、串通涨价、囤积居奇等不法行为,防范打击跨国犯罪和各种渗透破坏活动。为保障改善民生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三
改善民生最根本最深层的涵义是,人民群众的立场和感情。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一些人的思想感情、立场态度发生了变化,对人民群众和他们的诉求、利益冷漠、麻木,以挤进“富人俱乐部”和“精英集团”为荣,比豪华、比奢侈,羡慕甚至向往鼓吹资本主义。关于这个问题,西方学者看得都很透彻,法国著名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的《世界的忧虑》一书和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的《我的世界》一书都描述了实施新自由主义给下层人带来的痛苦。他们强调,认清新自由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关键在于自己所持的立场。也就是说,必须站在“下层人”的立场上才能看清新自由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如果你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那些权贵、富豪,自然会对新自由主义顶礼膜拜,而倘若你是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穷人、下层人,对新自由主义嗤之以鼻则在情理之中。这两位作家以及他们的著作的共同之处在于,都“站在下层人的立场上讲话”。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当然不是“下层人”,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权益有待进一步得到保障,因此,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深刻认识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要制定改善民生的刚性要求,并扩大群众参与,由广大群众评判改善民生的落实情况,让那些不为人民办事的人“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