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1 08:36: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职业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相关合集:职业教育论文
相关热搜: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吉林省抚松县职教中心是抚松县唯一的职业学校,在校生只有700多人,生源的构成比较复杂,其中来自单亲、失亲、特困、留守家庭的孩子占到了三分之一。学校对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进行重点帮扶,甚至为一些学生家长提供粮食。学校离长白山很近,根据这个情况学校重点建设旅游服务专业,毕业生在滑雪场、度假村就业或自主创业的比例很高,让一些贫困的家庭看到了希望。根据国家政策,学校也在推行“三校统筹”,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通过大力推行农民培训,“把农民从麻将桌上争取过来”,在4个乡镇建立农民培训基地,在26个村屯建立流动培训站,形成覆盖全县的培训网络,仅用3年时间就培训一万多人次。
也许,从江苏的视角来看,这些数据并不完美,但想一想每平方公里48人的人口密度(江苏全省的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700人)、遍布全境的高山和东北特有的漫长严冬,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非常不易的。我想起大约一百年前在中国大地上曾经进行过的各类乡村教育的实验,江苏比较有名的是黄炎培、陶行知等人在昆山、泰县(现姜堰)、江宁等地的实验,全国较大规模的有梁漱溟在邹平、晏阳初在定县的实验。黄炎培、梁漱溟等人直接将乡政府改造成“乡学”,开设面向农村各种人群的讲习所,教文化、教农业技术,在农村开展不同于城市的学校教育。笔者一直记得一名教师在教学日志里记录过的一件事:夏天,非常热,孩子们都无精打采,教师问哪里凉快一点,孩子们说树林里比较凉快,于是教师就把孩子们带到了树林里,教学内容也临时调整为林业和昆虫知识。这位教师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仍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教育应该教给他们与生活相关的知识,而不是培养一群不了解农村又无法融入城市的青年。尽管很艰难,但前辈们的努力应该是取得过一定成就的,因为无论是黄炎培在徐公桥,还是梁漱溟在邹平或者是晏阳初在定县的实验都经历了较长时间。
这段历史经常为后来的职教史研究者所忽视,因为这些前辈们做的事情在今天看来属于成人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不过,在我看来,他们所做的才更加接近职业教育的理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是面向就业的,而在于传统的普通教育是关于知识的,职业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
把抚松职教中心的实践与百年前前辈们的工作进行对比可能是夸大了这所学校,但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关注普通老百姓以及他们的子弟。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职业教育原来就是面向普通人的教育,用晏阳初的话来说,就是平民教育。只要是平民,或者平民的子弟,就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我们没有必要拔高或者扩大职业教育的服务范围,因为一旦拔高或者扩大了,那就不是职业教育,而是精英教育、高等教育或者其他什么社会活动了。
据说医学院的学生在入学和毕业时都会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言核心的内容是:为病人谋利益,杜绝一切害人的行为。如果职教界也需要一份希波克拉底誓言的话,我想它的核心内容就应该是“为平民服务”。当然,今天平民的概念与百年前可能会有所区别,今天的平民应该更多地指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子弟,主要是那些无权无职、靠工薪生活的人们。由于这个群体巨大的生存压力,他们更需要适合他们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只有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打造的职业教育才会受到欢迎;由于家庭教育能力有限,他们的子女大多也会接受职业教育,但他们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所以职业教育体系应该为这些孩子提供升入其他层级教育深造的机会。如此说来,目前我们大张旗鼓地抓职业教育的质量和为孩子们提供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机会的工作是做对了。但这些还远远不够,职业教育目前非常强调开展企业调研,有多少学校重视过面向家长与学生的调研?我们真的了解普通老百姓究竟需要什么、他们希望职业教育帮他们解决什么吗?当我们热衷于宣传学校所培养的就业明星时,我们是否真的关心过那些NEET毕业生(不工作、不上学、不培训)?
很多人都对职业教育的二流地位耿耿于怀,但是别忘了职业教育就是为底层平民服务的事业,如果为他们服务的职业教育都想成为一流,那么,这些已经处于弱势地位的百姓可能还将弱势下去。
(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
关键词:专业高中 职业高中 终生教育
2002年,国务院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决议,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却面临着招生难、资金设备不完备、毕业生就业难等诸多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也在借鉴各方的经验,尝试着进行改革。日本的职业高中在60、70年代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也进行了各种摸索。本文介绍了日本从职业高中到专业高中的发展过程,介绍了名称的来由、名称改变后的特征等问题,为我们的发展道路提供借鉴。
一、日本的专业高中的由来。
日本的职业高中在经济恢复和增长时期,为产业界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但是,1970年以前的职业教育是为生产的教育,是经济发展至上的教育,不是为个人水平的提高,根本不考虑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和人的价值的高度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要求人在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具备必要的素质和能力,具备创造性和实践性。为此,日本的职业高中有必要进行改革。日本的职业高中是指在专业学科之中,以工业、商业、农业、水产等的专业课程的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的总称。专业高中这个名称是1995年3月8日,在文部省的“关于职业教育的开发对策的调查研究会议”上,时任理化学研究所理事长的有马朗人在《怎样成为专家》的最终报告里提出来的。他认为,将以前的职业高中改为专业高中,不单单是名称的改变。职业高中里进行的职业教育一方面要满足当今产业界的知识技术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成为专家的第一阶段有必要将教育重点放在各专业共通的基础知识上;为积极灵活地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化,作为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二、专业高中的特征
1.基础知识的重视。为了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专业高中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大量的专业基础课。我们以京都府立工业高中的电子交流专业一年级为例,看一下其课程安排。除语文、数学、英语这些课外信息基础、电气基础和工业基础这三门课都是学习各个专业的基础知识,需要全体学生参加,周课时量占总课时量的27%,为以后学生的再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对学生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培养可以有多种途径,在这里我们着重介绍在课程设置、和地方的合作和体验入学方面的日本的做法。⑴课程设置。还是以京都府立工业高中的电子交流专业为例,二年级的增加了实习的时间,每周四课时。三年级每周除四节实习课外,又增加了两节课题研究。“实习”这门课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制作作品记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熟悉作品的内部构造。但是现在“实习”这门课多被叫做“就业体验”。“就业体验”的理念是使学生亲临工作现场,站在劳动者的角度,领悟工作的意义,认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怎样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的同时,享受劳动的乐趣。另外,这还给学生提供了思考设计人生的一个机会,对于将来的职业选择是有帮助的。“课题研究”就是将课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去。它的目的是通过设定课题,综合深化所学的知识和技术,使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地、创造性的学习态度。⑵和地方的合作。专业高中招收的一般都是本省内的学生,而且学生毕业后多留在省内工作,所以和省内企业的合作是很重要的。学生可以到企业里实习,也可以某些专业课程在企业里进行。这样学生可以接触到学校里没有的机器设备,学习到更先进的知识技术,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了实践性和创造性。另外,有的企业还在学校里开设了各种讲座,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专业高中、企业和家长联合会共同定期地举办会议,为学生提供专业技术领域和关于就业的信息。专业高中利用企业内的机器设备和技术,降低了成本,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提供了经济保障。另一方面,企业提高了专业技术的水平,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⑶体验入学・体验听课。要想培养真正的创造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白自己想学的是什么。专业高中从入学时起就实行“体验入学”的方法。每年招生时,学校组织关于各个专业的学习内容的体验活动。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各种机器,了解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也有的高中还实行“体验听课”的方法,让学生切实感受课堂气氛,了解学习怎样的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更有帮助,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亲自体验比书面的招生介绍更加具体生动地介绍专业特色,提高了入学率;发现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所在,挖掘学习潜力,培养其真正的创造性。
3.终生教育。随着生产技术的日益进步,人员流动的日益频繁,终生教育思想也日益为人们所接受。根据日本《读卖新闻》(2005年6月7日)的调查显示,商业类和工业类等职业高中的大学、短期大学的入学率1990年是8.3%,2004年度增加到了19.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比率会更高。所以,国家和各大学、高中都要立足于生涯教育的观点,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创造条件。例如:为了给不善于考试的专业高中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升学机会,有的大学实行特殊选拔学生的方法,面试和提交论文等;或者参考学生取得的某些资格证书;或在出题时尽量出一些和所学专业有关的内容。而且,大学里也设置了和高中内容可以衔接的课程。各高中在设置课程时都设立了升学模块,有升学意向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和普通高中相同的内容。另外,还有的高中为了应对大学的特殊选拔,设立了论文书写指导的课程。
除此之外,还有的学生可以进入高等学校专攻科继续学习。根据学校教育法48条规定,高等学校专攻科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一到二年,学习更加专业的知识,毕业后享受和短期大学同等的待遇。例如:福冈省立福冈农业高中的高等学校专攻科设立于1997年,2006年招收生物生产和食品工学两个专业共40名学生。招生方式有推荐入学和一般入学。推荐入学要求学生提交小论文,然后接受面试就可以了;一般入学要求学生接受考试和面试,考试内容是通识课程(例如语文)和四门专业课中的一门,不是很难。
三、对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职业高中作为终结性教育机构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学生在课上学到的技术,毕业后就原封不动的拿来使用,表面看来是学以致用,但是技术进步机器一改进,就不知所以了;或者学生想要改变职业,无法再进行新工作和学习。因此,我们应该改变学校的办学宗旨,不单单是教给学生面向就业的知识技术,而是应该教给学生各职业共通的基础知识,以适应学生的再深造和职业变换的需要。也就是说,使学生由原来的“以一知一”变为“以一知十”,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有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另外,政府和各高等教育机构也应该为那些想要继续学习的高中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相关政策。
四、结语。
日本的职业高中贯彻教育为经济服务的方针,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能根据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形势的变化及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是我们值得借鉴参考的。“职业高中”演变为“专业高中”主要体现在办学宗旨由原来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调整成为提高人的综合能力素质的专业教育。另外,个人要想在未来的道路上有所发展,在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必须还要具备创造性和实践性,所以,专业高中也非常重视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培养。总之,本文介绍了日本专业高中的一些改革措施,希望为面临困境的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伊藤一雄、佐佐木英一:《专业高中的国际比较―日欧美的职业教育》,法律文化社,2001。
[2]佐佐木木享:《高中教育论》,大月书店,1996。
[3]长谷川淳:《工业教育》,岩崎书店,1995。
关键词: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5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是跨越性的,如何协调好发展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当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德国作为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代表国家,有着可供借鉴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模式。
一、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运行机制
1、以培育企业人力资源为导向的动力机制。在德国,企业有自觉参与和支持职教的理念,德国企业界有个共识――“职业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因为企业是经济的主体,一个经济体最为宝贵的资源是人力资源,因为“只有好的员工,才会有好的产品”。德国企业不把培训任务完全交给学校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一方面学校不可能配备与当前正在使用的完全相同的设备、设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面对面直接考核本企业未来员工各方面的表现,这对保障企业员工的高素质十分必要。
2、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合作教育机制。在德国,企业在职业培训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技能培训是合理渗透的。根据相关法令,培训企业始终对培训负有完全的法律责任,因而可以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能力素质的要求、企业对劳动者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要求自行选择培训内容和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也正是由于企业在职业培训中起主导作用,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培训岗位、场所、设备、师资、资金等办学条件、甚至学生的就业问题等都能妥善解决。
二、以“双元制”为特征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
德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是得益于“双元制”这种有效的运作机制,“‘双元制’是一种制度,是国家立法、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
1、“学徒/学生”双重身份。根据1968年《德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协定》,明确职业学院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承担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级“桥梁式”职业人才。学员在职业学院的学习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延伸。为保证职业学院的学员质量,学院主要接受来自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或少量具备高中学历文凭且接受过企业实践的毕业生;同时,学员还必须与提供培训岗位的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签订培训合同。由于企业培训合同有限,一旦签订合同,学员就可享有企业津贴,并在毕业后有机会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2、“师傅/教师”双重身份。由于职业学院极强的实践性、应用性的教学特征,其对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人员具有很高的要求。德国职业教育实训实习教学的指导老师有明确的资格要求,专职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且要求在企业至少5年的专业实践经历。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于专科学校、大学和职业实践领域,他们需要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工艺,熟悉企业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保证职业学院的教学内容紧紧跟上科学技术和企业生产发展的步伐。德国有很多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专门负责师资培训的学校(俗称“师傅学校”),它为德国的工业、手工业和其他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能力强的人才,而且是实训实习教学指导老师(含兼职)的主要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实习教学的质量。
三、以“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
1、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是社会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它指的是国家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的各种制度的整体。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联邦政府的具体行为主要体现在: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积极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每位职业者或准备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本领和选择工作机会是政府的职能。政府不仅按各校在校学生规模拨放教育经费,还利用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训实习等。为了调动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承担主要责任的积极性,联邦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照顾,如规定企业的职教费用可计入生产成本,可减免税收。此外,国家还拨专款,与州政府和工商联合会等部门联合,设立“跨企业培训中心”,支持中小企业和特殊行业的职业培训。
2、发达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按德国基本法的规定,福利制是为德国社会结构所建立的四大原则之一。“追求利润当然是市场经济的动力,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却是为社会公众造福”。职业教育是德国社会促进就业,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德国社会构筑了一张劳动就业的安全网,职业教育制度也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环节。德国政府始终坚持发展职业教育,强调“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为大多数青年人夯实持续就业能力的一个基础平台,以确保青年人具备终身职业学习能力,促进其职业发展及个性发展。
3、目标明确的国家立法机制。德国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监督、组织实施,主要采用立法的形式来保
证。“他们坚持依法治教,颁布了许多职教法规,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互相衔接、便于操作的法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是对规范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市场经济决不应该是无序的经济。规范德国职业教育基本的法律有三个,即《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秩序法》,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促进了职业教育有序地发展。如对18周岁以下已完成普通义务教育而未进入普通高级中学就学的青年实行义务职业教育,原则上不允许一个年轻人不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就开始职业生涯。
四、以行业协会为“桥梁”的良性互动机制
1、职业教育和培训政策的宏观决策者。在德国,凡在某一区域的企业、商会、个体经营者或工商企业界的法人单位,都必须参加本地区相应的行业协会。德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每个行业协会都应设立一个职业教育委员会,作为专业决策机构。组建职教机构的每个职教委员会由雇主、雇员、职业学校教师代表组成,受理行会有关职业教育方面的事宜。
2、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的监督和评价者。德国有480个地方行业协会,其所属的职业培训委员会享有对培训的监督权。它的职能包括:对提供学徒培训企业的资格认定、通过培训顾问对所有提供培训的企业的培训质量进行监控、对培训质量不合格的企业进行惩罚。行业协会对本行业人员的素质需求情况最好的判断者,行业协会教育委员会对职业学校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向政府教育部门反映,并进行相应调整的交涉。由行业的同业公会所建立考试委员会,举行同一职业的全国统一考试。联邦政府通过颁布《职业培训条例》,规定每一职业考试的最低考核标准。学生完成职业教育后,要接受全国统一的结业考试,考题由考试委员会共同审批通过,而考试的执行单位是同业公会,由其统一向通过考试的学生颁发合格证书。
3、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咨询和指导者。行业协会处于政府和企业之间,他们必须密切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和培训岗位的变化,密切关注培训质量并及时调整行业教育政策。为使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目标、任务、措施等有可靠的科学依据,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牵头,吸收2,000个德国代表性企业,建立职业资格早期识别系统。对劳动力市场动向加以观察,对职业资格的产生、发展、消亡进行分析,进而为制定政策、构建职业结构,实施职业能力开发、创新科学研究提供有力保障,从而对职业市场需求进行早期,以达到迅速应对职业市场变化、开发培训方案、实施调整专业结构的目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等职业教育运行过程中有以下四个基本要素:企业、职业学院、政府和中介组织,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发挥。
1、企业要素。这是产学合作中的核心要素,它是一切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无论何种职业教育,离开了企业与行业的需求,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职业学院。这是实现产学合作教育的必备条件,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非常贴近市场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及时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3、政府部门。该要素为建立公平有序的人才市场、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政策和法规,以保障各方的权益不受侵害。
4、中介组织。它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催化要素,通过它来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平台,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向企业和学校传递有益的讯息,促进社会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
(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K.Happold,R.Stripf.Bildung und Bildung von Humankapital.
[关键词] 高职;教师;激励;原因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 B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我国进入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总体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大力创新职业教育、有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等各项重要任务的关键五年。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主要是从中职、高中、中技的基础上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学生的毕业的时候出现就业难。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但是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肯定是分不开的,与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否在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是紧密相关的。
一、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高职院校教师积极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两大方面。
(一)在教学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教师教学存在直接的关系。高职院校既不同于本科院校,也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学校,它具有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一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在职业教育中,高职教师通过了解所教专业面对特定的岗位,分析岗位需求,确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该课程的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把目标细分成各项任务,确定每个任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并辅之实验实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与工作进行对接。
(二)在科研中的作用
职业教育虽然具有明显的职业特色,但是在职业院校竞争越来越激励的背景下,一些竞争力不强的专业或学校会逐渐被淘汰。高职院校只有具有充分的竞争力才能获得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而教师的科研成绩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一方面,教师的科研活动可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通过教育教学研究,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快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创新,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科研可以搭建校企双方合作平台,可以转化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也可以把企业的新技术,新理念带进课堂,把企业的岗位需求融合进教学内容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学校和企业进一步实现双赢。同时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增加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
二、高职院校教师激励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教师压力大
高职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既具有高等学校教师的共同点,也具有高职特点。虽然高职教师不需要面对成绩排名、升学率等硬性指标的压力,但是要求他们不断地更新知识,需要和行业发展、社会需求紧密相关。高职院校教师不仅需要上好课,完成教书育人的强大使命,还必须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做好社会服务工作,还需要能参与技能竞赛,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大赛在这两年发展势头很猛,高职院校往往会要求教师利用上课之余时间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有时因培训指导不得不停课、调课,甚至占用休息时间。在完成学校工作的同时,广大高职教师还希望自己能在职称上有所建树,那就必须书写论文,申报课题。同时高职教师也是一个社会人,还存在人际关系压力,生存压力等。
(二)高职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美国作家Greene的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中提到了职业倦怠,也称之为“工作倦怠”,高职教师在一开始入行的时候一般都对教学工作抱着很大的热情,有着理想化的预期,比较倾向于理想和完美主义,但往往由于期望过高,非自己能力所及,或自我要求过高,不容易得到自我满意,所以常会给自己带来许多挫折。在之后的工作中发现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重很多,每周上课普遍在12节到20节之间,有些老师的周课时甚至超过20节,除教学工作任务之外,教师还需承担学校其他相关工作,如完成专业发展建设,企业顶岗等任务,工作负荷过度,一周结束之后往往筋疲力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之下,老师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一旦出现职业倦怠,会丧失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不能全省心地投入教学,不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学质量必然堪忧。
(三)高职教师教学难度大
进入本世纪以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支持,但是社会、家长对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偏见,甚至一些职业教育专家对高职教育也持不肯定的态度,报考高职的学生一般都是分数较低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学生,在高等教育扩招以及生源减少的背景情况下,有些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差,有些学生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加起来的总分不够100分,甚至有些专业是通过注册入学招生的,学生的基础非常差,教师教学难度较大,面对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有些教师束手无策,有些教师则对学生放任自流,当然也有些老师会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改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这种改革往往要耗费老师较多的精力,但是这种付出往往是没有报酬和回报的。
(四)高职教师考核不全面
教书育人是高职教师的主要职责,各个高职院校往往会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进行考核,如规定每学期的教学工作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会通过督导、专家、学生等进行评价,只有达到学校要求的教学工作量或是教学质量,教师才能享受一定的待遇。但是对教学工作以外的事务很多高职院校是不予以考核的,如是否提供社会服务,是否完成自我的学历提升,是否积极地参与专业建设等,这些方面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在这些方面考核难度大,所以高职院校不给于激励,这就导致教师忽视这些,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不愿参与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中,甚至对学校的发展漠不关心。
(五)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困难
对于一般的高职教师而言,在辛勤工作之余希望高职院校能保障其发展和晋升的机会。但是从职称晋升情况而言,一方面受到名额的限定和职称评审条件提高的影响,很多教师即使付出了较多的努力,职称评审竞争过于激励,即使达到省的职称评审要求,也很难达到所在学校的职称评审要求,而且在职称评审导向中,重科研轻教学,科研的比重大大高于教学的比重,这会导致老师们为了尽快评上职称埋头搞科研而忽视教学,造成教学氛围不浓,教学质量不高。另一反面,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受到岗位设置的限制,实现评聘分离,即使通过了职称评审,但是无法享受对应的报酬。而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就会对吃、穿、住、行有基本需求,如果不能满足他们基本的生存需要,那他们就无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同时教师也会横向地与同一组织或类似组织中的他人进行对比,如果感受到不公平时会很自然地产生消极感。
三、总结
研究表明,高职院校教师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在职业生涯中,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着较大的教学、科研、职称、人际关系、生活等各方面压力,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港,幸福指数并不高。因此,高职院校应了解教师的具体需求,采取物质和精神相结合,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等多种手段和方法积极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参 考 文 献]
[1]张娟.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10)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区域性高职院校亟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其中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案为推行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论文通过比较和分析德国、英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分析了国内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专业人才需求规模小、高职教育与学历挂钩受限制、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等问题,并以此为启发,结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案例和经验,对高职院校提高工学结合学生培养质量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给出了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推进行业参与实践教学、筑巢引凤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健全工学结合保障机制等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工学结合;高职教育;实践教学
0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曾经一统天下的本科教育已不再唯我独尊,异军突起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由以规模扩张为目的的外延型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型发展模式。为了适应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无疑成了一种最佳的培养方式。
1 国外工学结合模式
德国的工学结合模式称为双元制,德国的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由来已久,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法律的约束下学生与企业签订合同。接受培训的人既是在校学生同时也是工厂的学徒,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学校学生、工厂学徒的双重身份。这种模式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熟练技术工人,又为学生带来了实践的宝贵机会。
英国的“三明治”培养模式,其显著特点是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安排一定的时间到校外参加实践工作,然后再回校继续学习,也就是将工作实践期置于在校学习的理论学期之间。这种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后到企业参加实践,实践一段时间后发现问题和不足后再回到学校进行补充学习。
2 工学结合面临的问题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于2006年12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之一。学院大力实施“工学结合、学研合作、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实施“跨国培养,服务东盟”人才培养战略。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虽然有着多年与企业合作的经验,但是目前依然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2.1专业人才需求规模小,难以接收众多学生。由于专业所需人数的局限性能够提供实习实训的合作企业很难“消化”大量的学生。同时,学校难以寻求足够多的企业支持完成工学结合教学阶段的学习任务。例如会计专业,一般企业财务人员需求量小,但会计又是每个企业所必需的的岗位,社会对财会人员总的需求量巨大。
2.2高职教育与学历挂钩受到限制。在我国依然有着学历至上的传统观念,企业招聘人才第一要素往往是学历,而高职毕业的学生其学历等同于大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实习环节。大部分企业仍然希望能够接收到高学历的人才,因此,在工学结合阶段高职学生不可避免的遇到该难题。
2.3缺乏完善的工学结合制度保障体系,企业往往以利益最大化为直接目的,校企合作只是学校一厢情愿,企业对此兴趣不大。目前我国在工学结合制度保障体系方面还不够完善,缺乏国家层面的法规制度来保障校企合作。
3 提高工学结合质量的途径探讨
我国高职教育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但在国家生产力不断提升大背景下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如何提高工学结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的成败。笔者就如何提高工学结合质量提出几点看法仅供探讨。
3.1改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工学结合的认识。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都是本科教育制度下的培养的人才,他们往往缺乏工学结合的实践工作经验,大部分教师都是以理论讲解为主要教学手段,这种以书本为核心的授课方式势必会阻碍职业教育优势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本身提高对工学结合的认识。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教师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具备教师资格; 担任实训教师的, 必须经过企业的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资格。目前,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解决我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一是定期组织教师到一线生产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在参加企业生产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生产经验,避免课堂授课与企业生产相脱节。二是引进企业员工作为学校教师进行授课,企业员工授课势必会将企业生产的理念带进课堂。教师作为课堂授课的主体将企业的生产理念带进课堂将会为工学结合进行有益的铺垫,对学生工学结合的实践活动注入积极的因素。
3.2积极推进行业参与学校实践教学。某些特殊岗位企业需求量不大,难以安排大量的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如前面所提到的会计岗位。学校很难争取到足够的合作企业来安排大量的实践教学,这时可以考虑与某个专业的行业进行合作。所谓行业一般是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如会计行业协会等。
3.3大力推进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校要筑巢引凤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合作平台,让企业在合作中切实得到实惠,以谋求工学结合得以落实。这就要求学校做好服务工作,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情况与特点,为企业在技术创新、经营渠道、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使企业看到与校方合作的前景所在。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使学生得到企业锻炼的机会,同时为企业提供人力方面的资源。在工学结合阶段学生已经熟悉企业的生产模式,毕业后进入企业也将会大大减少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成本。
3.4健全工学结合制度,建立工学结合保障机制。学校作为工学结合的主体应当进一步规范健全工学结合制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与企业共同在工学结合制度的框架下完成学生的生产实践教学。然而,单凭学校的制度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在我国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没有规定企业的地位,也没有给予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使企业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动力。政府应当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保障和支持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发展,对学生安全、技术保密、对企政策等方面进行法律上的约束。
4 结语
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为企业构建永久“人才库”搭建了人才培养平台,该模式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技术能力为主线, 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 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企业的实践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为在校生与社会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全面掌握对应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主流知识和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校企合作有利于为企业员工提供在职培训,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也有利于促进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探索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汤毅平.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途径与方法—订单培养与2+1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11
论文摘要: 学校管理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学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从而也影响了一代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本文论证了学校的教育人员与教育对象的管理,较全面地阐述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工作。要使学校管理得法,必须探索学校管理学的科学理论,掌握学校管理的客观规律,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教育人员的管理包括领导、教师、班主任等,教育对象的管理是针对学生而言。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教师是文化科学、意识形态的传递者;是未来社会人才的生产者。
我认为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应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1 教师队伍的结构
教师队伍结构问题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群体的结构一般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亲缘结构、专业结构及“双师型”教师比例等。
年龄结构中并非某个年龄阶段的越多越好,通常年长的教币经验丰富,工作稳健,而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需要取长补短,互为补充。
职称结构可以看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潜力。虽然对单位个人说仅看教师学历是不够的但对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来说学历是十分重要的。
亲缘结构,学校在选用教师时,让不同学校毕业的教师的教学习惯,研究习惯,实验实习方法,学生管理方法,互相学习借鉴。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的一种特殊要求,一所学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要求达到相当一部分比例。
2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主要是对班级管理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对班级的管理,就是实行群体决策。他认为班级学生人人都是副班主任,个个都是助手,对于较重大的事,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集体举手或投票表决。要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练机会,让学生的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学生一直是管理的对象,即处于客体的地位,如果让学生参与管理,就会使其成为管理主体的一部分。既参与管理也参与决策,管理应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意志和要求。凡是学生能参与管理的应放手让学生参与。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1 位置意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把自己看成是管理者,还应把自己看成是被管理者。班主任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挥主要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集体工作,善于听取群众的呼声,体现学生的需要。班主任确立在班级中的位置可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广阔的空间。
3.2 参与意识,在确立位置意识的基础上,班主任还应确立参与意识,要以学生的朋友身份主动平等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只有主动平等地参与活动班主任才能真正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3.3 竞争意识,班主任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才能锐意进取、推陈出新。要形成班与班之间竞争,要对照班上的特点去吸取外班的精华,相互学习,树立自己在班上的威信。得到学生的称赞与拥戴。
我们目前所处的是一个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各类人才大竞争,世界经济大开放,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学校的学生管理也应当做出相应的改革创新,我认为学生管理改革创新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创新教育管理观念。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让学生的个体差异进一步扩大,过去统一的培养规格,不符合教育民主化的要求,教育对象变化了,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要转变,教育不能只埋怨学生素质低,而要提供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课程和安排合理地学习进程。改变传统教育统一培养规格,给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实行弹性学制。
第二、强化制度规范。学校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对学生管理的具体方式与方法作出明确要求,制定实施细则。
制订管理制度时要敢于创新与变革。教育要在办学过程中应对课程体系,招生就业,学籍管理,学生管理等一整套规章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通过改革打破常规,构建开放性职业教育新体制。
第三、加大教育教学的投入。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需要先进的生产实习设备。学校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想使自己的学生能够达到一技多能,适应市场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加大先进设备的投人,必须克服进入市场所带来的资金困难。高校的管理离不开高效的工作方法,这样才能使学校在新的历史下快速,健康发展。学校对班主任的管理是教育管理中一个重要一环,而班主任在学校中担当的角色是多方面的。这反映了学校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表明社会,学生和广大家长对班主任寄予多种期望。班主任正确,深刻而又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地位,作用和职责,树立“多角色意识”,并加强自身人格与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工作的成败。
总的来说,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工作,而管理工作的好坏关系到这所学校的生存,因为学校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学生。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使学校继续生存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张楚延著:《学校管理学》,湖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2] 眭依凡著:《大学校长的教育理论与治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张济正主编:《学校管理学导论》(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二版
关键词:熵;主成分分析;教育学期刊;期刊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5-0030-04
教育学学术期刊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发表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传播的重要载体。对教育学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是教育科研评价的重要命题。期刊评价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单一指标相对综合指标而言在评价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时缺乏全面性。为了突破单一指标的不足,笔者拟选取综合指标对教育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以期深入了解我国教育类期刊出版状况。
一、指标与方法
(一)指标与数据
1.期刊引用计量指标
期刊引用计量指标包括总被引频次、扩散因子、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数。即年指标和被引半衰期两项指标反映期刊时效性;影响因子反映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总被引频次、他引率、引用刊数、H指数反映期刊被使用程度;学科影响指标、扩散因子、学科扩散指标衡量期刊扩散范围。
2.来源期刊计量指标
来源期刊计量指标包括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基金论文比、引用半衰期。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反映期刊数量和规模特征;基金论文比衡量期刊论文获得资助情况;引用半衰期体现作者利用文献的新颖度。
上述17项计量指标的具体解释,详见《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本文不再赘述。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选取37种CSSCI教育学期刊,详见下页表1。远程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类期刊简称为远成职继类,包括4种;高等教育类包括10种,基础教育类4种,教育技术类3种,教育综合类16种。
(二)研究方法
1.主成分分析方法
从原始多个指标变量变换为少数几个主成分指标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目的是进行数据的压缩与解释。通过线性变换选出较少个数的新变量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并使这些少数变量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较多变量所反映的信息。
计算步骤如下: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求出样本的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特征值、主成分的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求出主成分荷载矩阵,选出能反映绝大部分信息(一般方差的累积贡献率应大于80%)的前n个主成分。
2.熵
(1)计算第i种期刊在第j项因子占所有期刊因子和的比重: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3)计算各因子的权重:为统一化后的权重系数。
(4)计算各期刊的综合得分:根据值大小对期刊进行排序。
二、教育学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
为消除期刊计量指标量纲的不同,需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分别按公式(5)和(6)对来源类指标、被引类指标进行处理。
通过SPSS 22软件进行分析,KMO值为0.739(大于0.7),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原有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笔者根据SPSS软件计算结果进行整理,如表2、下页表3所示。根据选取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 的成分数的原则,提取4个主成分进行分析,对原变量的累计解释力达到80.523%。因此,提取的公因子对原始变量的解释能力强,能够充分描述学术期刊来源指标与被引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原来的17个指标被压缩成4个指标。
总被引频次、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扩散因子、H指标、来源文献量、机构分布数、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比,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相关系数高达0.7以上, 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以上9项指标的信息。他引率、被引半衰期、平均作者数、引用半衰期,在第二主成分上相关系数高达0.6,说明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以上4项指标信息。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平均引文数,在第三主成分上相关系数较高,说明第三主成分主要反映这3项指标信息。第四个主成分,主要衡量他引率、扩散因子、被引半衰期、学科扩散因子。前三个主成分基本反映了16项指标全部信息(贡献率占74.1616%),加上第四个主成分更符合主成分提取的基本要求(大于80%)。
根据下页表4可以得到主成分1的表达式,主成分F2、F3、F4计算方法同主成分F1。F1=0.137×总被引频次+0.068×影响因子+0.009×即年指标+0.044×他引率+0.137×引用刊数+0.11×学科影响指标+0.054×学科扩散指标+0.017×被引半衰期-0.107×扩散因子+0.131×H指标-0.126×来源文献量+0.083×平均引文数+0.064×平均作者数-0.091×地区分布数-0.119×机构分布数+0.089×基金论文比+0.022×引用半衰期。
将主成分F1~F4代入公式(1)-(3),计算得到四个主成分因子的权重系数,如下页表5所示。通过公式(4)计算得到37种期刊得分,如表6所示。可以发现,第一主成分因子权重最高,值为0.3102。第二、第三、第四主成分因子权重分别为0.2263、0.2297、0.1938,四个主成分因子权重依次降低。
从期刊分类来看,其平均得分,教育综合类16种期刊为0.03,高等教育类10种期刊为0.029,教育技术类3种期刊为0.025,远成职继类4种期刊为0.021,基础教育类4种期刊为0.020。教育综合类期刊总体学术影响力最高,教育技术类期刊居中,基础教育类期刊学术影响力最低。
从综合得分看,学术影响力排名前五的期刊中,高等教育类期刊占3种,教育综合类期刊占2种。《中国高等教育》得分最高,表明该期刊学术影响力最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得分第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分别位列第三、第四、第五位。学术影响力排名居中的期刊主要有:《大学教育科学》、《复旦教育论坛》、《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课程・教材・教法》、《现代大学教育》。学术影响力排名后五的期刊中,远成职继类占1种,《开放教育研究》学术影响力最低;基础教育类占3种,分别是《学前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中国特殊教育》。教育技术类期刊中,《现代教育技术》排名倒数第五位。
三、结论
选取《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17个期刊评价指标,分析教育学期刊学术影响力。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4个主成分因子。通过熵值法对主成分因子进行赋权,计算得到2011年教育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研究显示:教育综合类期刊学术影响力最高,高等教育类期刊第二,教育技术类期刊第三,远成职继类期刊第四,基础教育类期刊最低。《中国高等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学术影响力位于前五名,《开放教育研究》《学前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中国特殊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学术影响力位于后五位。
参考文献:
[1]龚放. 2005―2006年我国教育学期刊影响力评价――基于CSSCI的统计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 7(1):160-173.
[2]朱玲. 教育学期刊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2004―2006)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 (11):45-59.
[3]苏新宁, 宣小红. 《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系列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J].教育研究,2009(4): 98-107.
[4]罗立群. 我国教育学期刊的h指数分析――基于CSSCI(2000―2007年度)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11):82-85.
[5]朱漪云, 陈燕. 教育类学术期刊的整体布局及其影响力分析[J].编辑之友,2012(3):82-85.
(广东省交通运输技师学院 广东 广州 528300)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但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避免重复开费资源,加强专业建设上层统筹;避免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加强课程开发整体构思;避免偷工减料质量不高,加强课程开发过程专业性;避免课程实施效果不佳,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建设。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31-04
2012年9月5日,国家发改委密集了25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划获批的公告,其中23个项目的总投资额高达8 326亿元,项目投资周期多在5年之内。这意味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即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技能人才需求。目前,广东省已有超过15家高职、中专和技工院校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规模达到1 500人/年。因此,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开发提供依据。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最大的投资和建设热潮已经形成,诸多二线城市也已步入地铁时代。在已经批复的28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2015年将建成线路93条,总里程2 700公里,远期规划则将超过1万公里。按照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基本数据,每公里线路需要技术和管理员工50~90人,其中,70%~80%为一线操作人员(技能型人才),包括从事设施设备检修和维修作业的维修工,以及从事客运服务的列车司机、站务员、值班员等。客运服务类岗位主要包括站务员(售票员、厅巡、站台岗)、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和值班站长等。这些一线操作人员一般需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而线路运营控制中心(OCC)的调度(行车调度员、环控调度员等)岗位工作人员则一般需要具备本科学历。针对以上一线操作(技能型)岗位,诸多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机车车辆等专业。高职教育和技师学院的高级工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应突出“高技能”,与中职教育相比较,则应突出“高素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应考虑到应用性(在掌握售票、行车技术设备操作等基本岗位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应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性(不能混同于铁路、公路、航空等其他旅客运输方式)、区域性(如广州地铁对粤语的要求)及延续性(职业发展路径,如站务员晋升至值班员、值班站长)等方面的要求。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 由于行业及其发展的特殊性,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很久以来没有统一归口管理,也没有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采用的建设方案不同,选用的车型、供电方式、信号系统、运营组织方式等也不尽相同,给规模化、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带来严重的阻碍。另外,诸多院校还较多地沿用以前铁路运输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和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相互寻求合作,结合地域特点,广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良好效果。譬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自1995年广州地铁一号线开始运营,便与广州地铁合作,进行地铁客车司机和车辆检修专门人才的“订单式”培训。目前,该校已与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和香港地铁等多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总规模超过300人/年。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由企业依照协议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典型范例,可供参考。譬如,深圳地铁通过公开选拔“订单”学生、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全面参与教学管理、精心安排学生实习、考核验收等步骤实施“订单”培养,并通过设置论文制度、建立联系制度和企业文化渗透等措施加强“订单班”的过程管理,是比较成熟的“订单”培养方式。从发展趋势来看,上海地铁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成立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已经在立足本地生源的“订单式”培养方面步入前列,并有辐射全国的趋势。
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 经过校企合作程度的不断深入,多数学校意识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不少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方面考虑到了专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资格标准,充分重视依据职业能力需求重新构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个别学者推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介绍了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但并未付诸实践。目前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虽然意识到了课程改革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合作的程度仍然停留在举行企业专家参与的咨询会、合编教材、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或兼职授课、学生到企业参观等较浅层面,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尚未建立;二是理论上仍未突破学科体系的思维限制,课程体系改来改去,无论是增、删、合并课程,还是突出实践教学,仍然与职业能力的需求相差甚远,没有寻找到打通二者之间联系的技术路线;三是缺乏实践应用,虽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已经在机械、汽修、机电等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有部分经济、管理和服务类专业已在探索和尝试,但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领域尤其是在运营管理类专业中的应用还很少。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应用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用广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在国内的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推行,几乎应用到诸如机械、机电、电子、化工、计算机、汽车维修、物流、会计、酒店管理、秘书英语等所有常见专业领域,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也有所涉及,如航空、建筑、高分子材料、火电、船舶、高速动车、楼宇智能化、审计等。但尚未发现(2009~2011年)在技工教育应用实践方面的文献资料。表1所示为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专业及其所在学校;下页表2所示为主要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及其所属专业领域。
本土化实践和研究成果丰富 近年来,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通过项目合作、培训考察等形式被引进国内,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诸多学者就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学界已基本明确了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实施流程和关键步骤。另有学者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深入探讨了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理论要素、劳动组织、技术和职业教育三者的联系,并分析了职业能力内涵,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随着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的推广应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要素和实施过程的研究也日渐深入,在教学保障体系、教学管理、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工作页编写、教学项目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设计、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师身份转变与适应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有的学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看法和建议,如傅新民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不适合一个专业以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全国所有职业院校,但省级层面的统筹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陈贵方从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实际出发,认为我国与德国国情不同,国家层面的统筹力度不够,企业实践专家的热情不高,课程开发专家只能起到指导作用,课程开发的主体只能是职业教育的教师团队。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虽然已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总体而言,还存在缺乏上层统筹、重复开发、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偷工减料、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条件及师资跟不上等问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应避免重复开费资源,加强专业建设上层统筹 在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只有最后一个环节(课程方案的微观设计)即学习情境设计由职业学校的教师团队完成,之前的所有环节均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统筹完成。与德国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全国所有的职业院校由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并不可行。一方面,根据国家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人员的规模和组成方式,难以完成所有专业的课程开发。因此,国家层面所做的一般多是以举办学术讲座和培训班等形式给予学校原则性指导。而省级层面统筹职能的缺失,会导致同一地区多所学校各自开发同一专业的课程,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往往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也会影响课程质量。因此,有必要成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学校联盟,从省级或区域层面进行专业建设统筹和指导。
应避免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加强课程开发整体构思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是一项由宏观到微观(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系统工程,必须在一个整体的构思指导下进行。由于缺乏上层统筹以及各自为政的局限性,再加上普通教师缺乏对专业进行课程架构的综合能力,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有限,使得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存在先天不足。表现在往往就一门已有课程进行所谓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并没有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也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不少课程开发者对有关概念理解偏差,将“典型工作任务”理解成“主要工作环节”或“典型的工作环节”,甚至为设计学习情境而“寻找”典型工作任务,或者将实训课程中模拟性质的教学任务定义为“典型工作任务”,与概念本身的内涵相差甚远。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时,应整体构建、准确把握课程开发的技术方法。
应避免偷工减料质量不高,加强课程开发过程专业性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团队由于意识淡薄和能力限制,有些环节把关不严,加上缺乏整体构思,导致开发的课程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实践专家研讨会没有足够数量的真正的岗位技术能手实质性参与,或者会议流程没有严格按照指导手册进行;在调研环节,没有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或者问卷设计粗糙,数据分析流于形式;在课程设计环节,凭经验主观猜想的多,实际调研的少,甚至只是将原有课程中的名称改为学习领域课程的术语或凭教师有限的经验对当下的职业行动做出想当然的描述。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严格按照课程开发操作手册,加强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计等环节实施的专业性。
应避免课程实施效果不佳,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建设 根据周春红和王启龙对广州和北京7所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电梯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模具设计与制造、给水与排水等6个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实施的调查结果来看,学习领域课程的编排、结构和教师的工作态度等都得到各方的一致好评,课程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限制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一是教学团队能力不够,教师数量、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不足;二是校本教材的开发比例较高,但教师参与度不高;三是实践教学设备难以满足教学需要,课程教学资源缺乏;四是教学形式和教学管理手段传统,未能适应学习领域课程教学需要。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完善实训设备,开发校本教材,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保障课程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公强.浅析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J].价值工程,2010(29):197-198.
[2]邓爱喜.订单班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地铁订单班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106-107.
[3]李瑞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35-136.
[4]余钢.城市轨道交通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7):17-19.
[5]徐虎.关于高职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1(10):287-288.
[6]申文缙,周志刚.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对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6):76-81.
[7]王建初,颜明忠.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理论诠释[J].外国教育研究,2009(7):78-81.
[8]谢承力,罗斌.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高职学习领域职业能力内涵分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41-44.
[9]傅新民,袁秀娟.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核心内容及本土化改造[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1):123-124.
[10]陈贵方.学习领域课程本土化开发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135-137.
[11]高英敏,刘庆华,路建彩.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13-15.
[12]廖超平.《EDA技术》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探讨[J].科技资讯,2009(9):168-169.
[13]刘建潮,卞平,李顺军,等.“冲压模具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89-90.
[14]徐丹琦.高职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成本核算与管理》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2(8):52-53.
[15]陈贵方.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瓶颈与对策[J].江苏教育,2011(36):37-39.
[16]周春红,巫兴宏.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调查分析——以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为例[J].交通职业教育,2010(4):13-16.
关于初中生辍学原因,我们在长丰县吴山中学和肥西县柿树岗乡中心学校请部分老师进行了座谈。吴山中学初三(1)班班主任认为:一部分学生辍学是由于贫困。尽管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今年农村初中生的学杂费每生只有138元,但一些特困家庭仍然承担不起学杂费。但这位老师也强调指出,学生基础太差,对学习毫无信心和兴趣是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家长看到孩子升学无望,感到读书不划算,干脆让孩子辍学去打工。另外,农村学校布局不合理,有的学生上学要走十几里的路,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
在本次笔者所调研的县城中学、镇完中、乡中三类学校的初中生辍学率无一例外地都超过了3%。柿树岗乡中心学校的校长告诉笔者,该乡的许多农民在江浙一带打工,多数家庭能够负担起孩子的读书费用,而且学校每年都对少数负担不起学杂费的贫困家庭实行减免政策。学生辍学主要因素并不是经济原因。
初中生辍学率居高不下,其辍学的原因很多。但如果把农村初中生辍学原因,仅仅归结于贫穷、成绩差而厌学、升学无望等,似乎把现象当成了原因。笔者认为初中生辍学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中国城乡之间教育质量上巨大差别造成的。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三农”之外的制度设计;农民因贫穷无法供养子女读书只是少数,学生因厌学而辍学等也只是表象,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农民子女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缺乏公平公正的国民待遇。
1.城乡教育反差巨大
农村教育水平低是导致大量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公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城乡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政府优先满足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而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使千百万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笔者在肥西县了解到,在2004年财政预算中,肥西县对教育的投入比2003年增长了51.6%,达到1.2亿元,占全县整个财政支出的60.7%。虽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目前的水平也仅仅是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农村教师待遇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中学教师的收入、工作和生活条件与城市的相差悬殊,教师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和提高,挫伤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普遍出现骨干教师向大中城市流失现象,使本来就稀缺的优秀师资更加稀缺。吴山中学近2学年调出的10名教师全部是具有本科学历,年龄在30-40之间的骨干教师。又由于教育基建费和公用经费不足,农村中学经费上捉襟见肘,无法按标准配齐基本的教学器材、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等,更不用说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了。造成与城市的教学质量差距越拉越大。
2.农村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很难适应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农村初中生辍学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表明,不是某个地区的教育出了问题,而是整个农村教育自身存在问题。
以升学为主要教育目标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农村社会的现实。在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农村学生走上了应试的道路。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这种以不断升学为目标的农村教育,使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我们了解到肥东城关中学和长丰吴山中学近年来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已上升到70%,但最终能坐进高中课堂学习的不到60%。大量的农村孩子无法顺利通过升学考试,实现挤进城市的梦想。
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设计和教学内容与当前农村整体经济和文化背景极不匹配。比如,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城市中心的取向,就让很多农村学校难以适应。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离农村孩子现实生活太远,自然使他们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农村初中课程设置比较单一,缺少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和专门的就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使那些考不上学、回乡务农或打工的学生对生产技术基本上一无所知,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劳动中派不上用场,他们也就只能选择辍学。农村教育忽视了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忽视了一大批升不上学的学生及其家长的愿望。
3.农村中学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农村中学教师的现状是,专业教育程度不高,学历达标率低。吴山中学初中部的33名教师中,本科学历14人,占42%,在农村中学中算是高的。由于难以补充到合格教师,一些偏远地区中学还存在着对教师层层拔高使用和聘请代课教师任教的情况,教师整体水平难以保证。农村一部分教师业务能力差,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简单生硬,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使部分基础差的学生难以适应学习,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以至辍学。
(二)
2004年9月笔者去合肥市的肥东、肥西、长丰三县进行初中生辍学的专题调研。在调研之前曾对三县初中生辍学率进行了大致了解。在合肥教育信息网上的教育统计栏目中看到,近年来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初中在校生辍学率分别为2.5%、2.2%、2.2%。在调研中我们又对各县教育局的统计资料做了进一步地了解。当笔者告诉肥东城关中学接待我们的老师说,根据县教育局的统计,2003-2004学年肥东全县初中生辍学率为2.43%时,这位老师介绍说,我们是县城中学,辍学情况算好的,但每年也有100多名学生辍学,全县初中生实际辍学率应该更大。我们有两套资料,一套是为了符合国家规定的辍学率不得超过3%上报教育局的,一套是真实的数据,是为了我们自己掌握的。我们要求对方提供真实的资料。于是就有了以下数据:
关于全县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要大于县里所公布的数字的说法,我们在长丰县和肥西县的一些中学都得到了印证。根据长丰县教育局资料显示,2003-2004学年全县初中生辍学率为2.23%。而长丰县吴山镇的吴山中学2002年9月招收的265名初一年级学生,截止到笔者调研时已辍学28人。才刚过2年辍学率已达10.57%,即使初三今后再没有一个辍学,3年的平均辍学率也已经达到3.5%。肥西县的柿树岗乡中心学校2003-2004学年初在校生1275人,到该学年末为1170人,全学年辍学105人,辍学率8.24%。
(三)
如何解决农村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这个顽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
1.加大投入,改革教育财政投入体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重心应该上移,进一步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的责任和地位,增加中央和省、市财政对义务教育投入的份额,特别是要通过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调整各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扭转目前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严重地区差异。中央政府承担的份额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省和地市两级是就各自管辖的行政区域整体而言,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而不能单纯“以县为主”。目前实行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可能缓解一县之内教育上“贫富不均”的情况,但却难改变一个市或地区内部、一个省区内部、以及全国范围内教育上的“贫富不均”的局面,无法消解城乡之间教育的天壤之别。为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应制订义务教育投入条例。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对义务教育投入在整个教育投入中应占有的比例,重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侧重对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支持。
省、市、县、乡各级政府要层层签订《义务教育责任状》,把控制农村初中生辍学工作列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和年度工作考核项目。
2.切实提高农村教育的—适应性,—拓宽农村初中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余地
农村教育要结合农村特点进行改革,建立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相适应的低重心、多层次的教育体系。要确立农村教育的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把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农村教育的“出口”是关键,是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问题。解决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有一个满意的“归宿”。农村教育既要有保证农村青年向上的社会流动的升学教育;也要有满足农村青年进入城市打工需要和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城市化的教育;同时,还要有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立足农村的教育。农村中学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试行初中分流等多种办学模式,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面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的浪潮,为农民适应这种转移提供培训提高的机会。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各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接。只有把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把农村教育和农业、农村、农民统筹起来考虑,农村教育才能走出与农村社会现实情况相脱离的困境。
3.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实际上都是体制性问题,因此加快体制创新,建立符合当前农村教育发展实际的教师工资发放和人事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村师资问题的前提。要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提高工资待遇,实施贫困和边远农村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加快农村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严格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和交流制度,通过调整、流动、进出、上下等途径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特别是向农村地区流动;逐步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质量,保证农村学校都有合格教师。
加强师范教育改革,建立符合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教育体系,强化教师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培养;建立新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为全体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学习机会。除学历补偿教育、知识技能培训外,更应注重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国在教育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必须进行配套改革,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大幅度降低农民投资教育的成本和风险,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农村教育的适用性,也只有这样农村义务教育才能走出困境。
初中生辍学原因基础教育论文
刑事诉讼法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程度,培养学生实践导向的法律思维和法律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对刑事诉讼法规范的实际运用能力,文章主要研究针对刑事诉讼法课程的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情景模拟教学方法”,辨析其与“模拟法庭实验教学方法”“诊所式教学”的关系,明确其功能和特征。第二部分研究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中的案例设计。第三部分探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中如何与目标对象进行交流和互动。第四部分分析情景模拟实践的主要内容。第五部分讨论如何对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模式下的学生成绩进行考评。
关键词:
情景模拟;教学;刑事诉讼
引言
刑事诉讼是专门司法行政机关在诉讼当事人、其他参加人的共同参与下,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定过程。刑事诉讼法该门课程就是向学生展示这些司法行政机关、诉讼参加人在一个固定的时空、场所,如何进行法定的程序工作;以及设置这些法定的程序背后的意义。在传统的以讲授式教学为主的课堂当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程序法,难以了解到程序的重要性和意义。大量的程序法以及程序法解释等法律性规范构建出的略显繁琐的刑事诉讼程序,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以实践或者虚拟的实践为导向,引入法学的职业教育,会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法律共同体的认同感。“在法学教育认识上的分歧和悖论实际上反映出法学教育中内在的、与生俱来的二重性,即法学教育的职业技能性和学术研究性”[1]我国不少学者发现了该问题,有学者提出应当设置专门的模拟法庭课程和加强校内外模拟法庭竞赛。[2]有学者提出了诊所式教育与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相一致,是实现法学教育目的的良好的手段。[3]但总的来说,第一,诊所式教学偏重于真实参与,难以在课程中普及。第二,我国目前对模拟教学模式的研究集中在“模拟法庭模式”上。第三,缺乏类型化研究。因而,文章专门就刑事诉讼情景模拟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概述
(一)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之概念
辨析情景模拟教学的概念对法学教育来说比较陌生,在实践法学教育领域,更常见的是“诊所式教学”或者“模拟法庭教学”。根据弗兰克•S•布洛克的观点,“诊所式教育”是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通过学生积极地参与法律程序的不同方面来教学。它常被称作“通过实践学习”。实施诊所法律教育的机构称为法律诊所。[4]“模拟法庭实验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担任和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接近真实的法庭场景下,严格依照现行法律规定,进行案件审理和判决的一种教学方式。[5]而“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调整教学形式,通过设定特殊场景,对学生的身份进行假设,模拟现实中该场景该身份的人可能会面临的任务和挑战,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该教法属于虚拟的实践性教学方法。[6]同为实践教学方式,“诊所式教学”倾向于真实的程序参与,包括法律援助,参与办理真实的案件,参与程度较高,但同样由于条件较高,普及较难。“模拟法庭”通过虚拟的或者已经发生的案例,让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角色,尽管由授课老师指导,方式仍旧较为单一,难以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法律职业。而“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尽管是虚拟的实践教学方法,却更为全面的让学生体验整个司法实务过程,不仅限定于模拟法庭,包括证据调查、律师会见、检察员审查、庭前会议等多种情景模拟,通过录像视频、访谈、座谈、听审等多种方式,事先进行对目标对象的了解和模仿,从而加深学生对角色扮演的法律共同体体验程度。
(二)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功能和特征
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具备以下功能:第一,提高学生对课程教育的参与度。情景模拟方法与传统点对面授课模式不同,学生从案例遴选开始,到与目标人物的互动、程序操控等环节,全程参与课程设置。第二,体验式教学,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学生对目标对象的学习和模仿,带入目标对象的身份,操控和参与程序,体验职业共同体的身份。第三,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学生法学思维和法学职业素养。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属于实践性教学,以实践为导向,学生在虚拟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实战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有以下特征:第一,设计虚拟的或者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案例作为背景,情景模拟,要求学生进行有目标性的带入。第二,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之前,对目标对象进行学习和模仿,这一过程应当实践性的进行互动,包括视频、座谈、访谈、讲座、听审等方式,以了解目标对象。第三,学生通过带入目标对象,操控程序进行,进行体验式学习。对设计好的背景案例情形下,模仿并带入目标人物,开始角色饰演,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操控程序。第四,成绩考评以过程考评为主,引入目标对象的第三方评价机制。情景模拟教学法不仅仅以结果为导向,重视过程考核,并引入模仿对象的第三方考核,真正与实战接轨。
二、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之一
刑事诉讼法课程案例设计对于刑事诉讼法课程案例设计,主要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尽可能的丰富背景案例。在一个案例当中,尽可能涉及多个角色、丰富内容、涉及多个法律和事实的争点,涉及多项证据。第二,如何提高学生在遴选背景案例时的参与程度。设计和遴选背景案例,需要意识到该案例在教学和实践上的意义,这是教师的工作,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模拟教学的积极性,应当尽可能多的设计和遴选热点问题,提供多个选项,让学生做选择,可以细分为四种案例设计:
(一)导引模拟案例定位:课程开始前,将本章重点内容设计成虚拟案例,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站在司法实践的立场上,代入当事人、诉讼参加人、司法行政机关进行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学习。设计标准:1.切合本章重点内容;2.具有真实性,引起学生的关注;3.多元化主体角色代入,使得学生能够站在各种诉讼主体和司法行政机关,理解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内容和价值。
(二)经典案例解读定位:在重要刑事司法原则以及刑事诉讼法制度问题上,详细遴选各国具有代表意义的经典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和比较,加深学生对原则及制度的理解。案例遴选标准:1.涉及重要刑事司法原则和关键刑事诉讼法制度;2.在各国具有重大影响,具有确立规则或者改变规则的地位;3.可以与我国的司法实践相互印证。
(三)社会热点案例追踪定位: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刑事诉讼制度的社会热点案例介绍和追踪,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法学思维,引导学生适用刑事司法制度进行思考。案例遴选标准:1.有关刑事司法制度;2.在社会上引起广发关注;3.适合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四)模拟法庭和审前会议案例设计及遴选定位:刑事诉讼审判程序课程讲授之后,遴选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和模拟审前会议,让学生代入情景和角色,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案例设计及遴选标准:1.案情设计便于学生模拟控辩双方收集证据;2.法律问题具有争议,便于学生就法律和事实主张进行法庭辩论;3.角色设计繁简得当,有足够的开展空间,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也不至于过于繁琐,流于形式。
三、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之二
目标交流与模仿学生进行情景模拟之前,应当已经学习过情景模拟相关的刑事法律制度,并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有参照性依据。因而,除了配套的课程进度之外,设计学生对角色的了解和参照原型工作,也至关重要。考虑带领学生进入公安、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进行访谈和听审,对自己需要模拟的对象有一定的参考性了解。这一部分主要针对通过哪些渠道和方法能使学生掌握刑事法律制度和模拟对象。
(一)辩护与制度———辩护律师讲座与访谈定位:学生以律师的角度思考刑事司法中的辩护与制度。目标人物选取: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从事刑事司法辩护的律师。方式方法:1.目标人物讲授。讲述其辩护和过的具有典型性案例,在收集证据、会见、法庭辩护、职业风险及保障等问题上,予以介绍司法实践内容。2.学生进行方法交流。就目标人物从业以来我国刑事司法改革,刑事辩护技巧,及律师职业的行情进行交流。
(二)审查制度———检察人员讲座与访谈定位:学生以检察官的角度思考刑事司法中的公诉制度。目标人物选取:地方人民检察院公诉科的人民检察官方式方法:1.目标人物讲授。讲述我国检察机关内部的科属分工,检察院工作职能,公诉科的职务以及检察官在司法实践当中如何进行审查和支持公诉。2.学生进行方法交流。就目标人物从业以来我国检察机关的变化、检察人员的工作方式、检察院内部职能分工进行交流。
(三)庭审程序———听审与访谈定位:学生以法官的角度思考刑事司法中的庭审制度。目标人物选取:地方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庭审判长方式方法:1.听审。通过学生到地方人民法院听取刑事公诉案件审理过程,现场进行学习和模拟。2.学生进行方法交流。就目标人物庭审方式、庭审准备、庭审技巧等问题进行交流。
四、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之三
情景模拟实践情景模拟实践是根据刑事诉讼课程的进度组织学生设置不同的情景进行模拟。包括但不限于:1.调查和收集证据;2.报案和立案制度;3.审查制度;4.审前会议和证据交换;5.模拟法庭等。主要内容如下:
(一)制作诉讼文书定位:学生熟悉并亲身制作书、答辩状、判决书等司法文书,培养学生归纳事实、适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要求:1.格式符合不同诉讼文书的规范要求,语言规范有逻辑性。2.案件事实表达清楚,明确具体,重点突出。3.主张明确,合理可行。4.主张理由充分,引用法律准确,事实理由清楚,证据分条别类。方式方法:1.实例模仿学习。刑事司法文书主要包括书、公诉词、辩护词、判决书四类。在进行情景模拟实践之前,首先需要为学生准备基础知识,让学生模拟学习刑事司法文书的制作。2.板块化、格式化诉讼文书。根据刑事司法文书的类型和特点,将刑事司法文书板块化,固定其写作格式,由学生就具体内容进行填充。3.根据模拟教学进程,有针对性的制作诉讼文书。随着情景模拟教学的进程,根据证据收集、审查、辩护、审前会议、模拟法庭的阶段,由负责角色带入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制作诉讼文书。
(二)主持和参加审前会议定位:学生了解审前会议的功能、流程,掌握确定争点、固定证据、证据交换的技巧,为庭审工作做准备。设计要求:1.审前会议的情景模拟设计应当帮助学生了解审前会议在确定争点、固定证据方面的功能。2.审前会议的情景模拟设计应当适合控辩双方进行证据交换,帮助学生了解证据交换中的技巧,以及如何运用证据交换来从对方手中收集证据。方式方法:1.情景模拟设计,背景案例设计见上文。2.分组:
(1)法官组:审判员1人。工作:召集控辩双方,住持庭前会议,询问回避问题,管辖权异议问题,调查非法证据排除,组织证据交换,确定争点,固定证据。
(2)公诉组:检察员2人,被害人1-2人。对管辖权异议问题、回避问题提出意见,固定证人出庭名单,参与证据交换。
(3)辩护组:被告人1-2人,辩护律师2人。申请会议和管辖权异议,申请非法证据排除,固定证人出庭名单,参与证据交换。
(三)组织模拟法庭定位:熟悉审判程序操作和实体法律知识运用,锻炼法律实践技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法律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7]设计要求:1.案情设计便于学生模拟控辩双方收集证据。2.法律问题具有争议,便于学生就法律和事实主张进行法庭辩论。3.角色设计繁简得当,有足够的开展空间,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也不至于过于繁琐,流于形式。方式方法:1.情景模拟设计,背景案例设计见上文。2.分组:
(1)法官组:合议庭3人,书记员1人。工作:主持审判流程、进行裁判、制作判决书。
(2)公诉组:检察员2人,检方证人2-4名,被害人1-2人。工作:制作公诉书、公诉意见,收集并提交证据,证人出庭作证,被害人做出陈述。
(3)辩护组:被告人1-2人,辩护律师2人,辩方证人2-4人。工作:制作辩护词、辩护意见,收集并提交证据,证人出庭作证,被告人进行供述与辩解。
五、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之四
成绩考评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成绩考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授课模式在考评指标、考评形式、考评内容上具有所差异。该考评方法重视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对刑事司法程序的实际操控,法律职业素养。主要依据“法律推理思维”“刑事司法程序掌控”“发现事实”“适用法律”“法律辩论”“司法文书制作”六个维度指标,通过情景模拟实践和书面考核的方式,引入教师和第三方考评机制,对学生的法律思维、实际操作、法律职业素养进行考评。其具体考评方法如表1。
六、结束语
刑事诉讼法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传统的讲授-演示式的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刑事司法程序的设置功能和意义,在司法实践当中如何适用刑事司法规则难以把握。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以实践或虚拟的实践为导向,设计情景模拟,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和模仿目标对象,代入情景中运用刑事司法制度解决法律问题,进行实战演练,帮助学生体验刑事司法程序,培养学生法学思维能力和法律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兼论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6).
[2]陈兵.法学教育应推进模拟法庭教学课程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3(3).
[3]徐立.试论法学教育目的与诊所式法律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致性[J].湖北社会科学,2007(2).
[4]彭锡华.法律援助式诊所有关问题研究[A].走向世界的中国法学教育论文集[C].2001.
[5]陈学权.模拟法庭实验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
[6]刘佳.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大学学报,2012(7).
[7]刘晓霞.模拟法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0-12.
【关键词】班导师制;当代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实践
一、我国高校本科生班导师制的现状
1、本科生班导师制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趋势
本科生班导师制度是近些年来为适应高校学生和教育体制改革而设立的一种新型的学生管理模式。班导师制度在高校管理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班导师既不同于专职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又不同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一般授课教师,班导师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学风建设,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工作的质量。如何完善班导师工作,已成为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关键议题。
我国高校本科生的传统培养模式是学生上课有任课教师,课后有辅导员,班导师制的实施从一定程度弥补了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之间的空白。班导师重在“导学”,也就是从专业方向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重点引导学生在专业学科方向进行创新性的学习、思考和实践。[1]
班导师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学生工作体系和教学工作体系共同构成一种新型的学生教学管理模式,三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培养大学本科人才的任务。
2、本科生班导师制效果初显,但仍需完善
本科生班导师制培养模式是对“学分制”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确保学生在掌握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又具有自我学习、自我规划、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科研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本科生班导师制注重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真正实现了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新时期学生工作有效实施的强大保证。而本科生班导师制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本科生班导师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发挥其作用,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与研究。
要进一步明确班导师的目标和任务,健全班导师考评与激励制度。班导师根据学年所指导学生数计算工作量,配备工作津贴。学院依据发展目标对教师进行中期检查和年度考核。班导师的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工作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条件。不能让班导师工作停留于形式。可以设立“优秀班导师”评奖制度,对于优秀的班导师要落实政策倾斜,使激励效用凸显。[1]
二、如何切实做好高校本科生班导师工作
1、导学是班导师工作的重点
班导师在学生的培养教育体系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突出自己的特点,与辅导员、一般授课教师做到优势互补,找准自己工作的重点。班导师在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学术功效”,其工作重点应为“导学、助学、督学”。所谓“导学”,就是知道学生了解专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研方法,树立专业理想,选择未来发展的道路;“助学”,就是为学生解答疑惑,解决学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和学习上遇到的实际困难;“督学”则是指督促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激励他们在宽广的学术殿堂中走得更远、更深。将高学历、具有良好专业知识背景、熟悉大学教学的班导师的工作重点放在“导学、助学、督学”上,才能充分发挥班导师的优势,从“学术”这一层面配合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是做好班导师工作的前提
做好班导师工作,必须端正对待学生的态度,讲究处理问题的方法。尊重学生,真诚对待学生,充分信任学生,提倡和坚持尊重学生,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以居高临下、命令训斥的态度对待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氛围。二是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研究和把握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以对学生热爱和负责的态度,准确施教、有效施教;三是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差异,引导学生培养兴趣,发展个性,鼓励每一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对学生的期望,不能靠空洞的说教去实现,而是要靠发自内心的真诚态度去打动学生,使之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要求。因此,在班级工作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行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风和习惯。作为一名班班导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期待和鼓励,会给他们动力,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爱学生,多鼓励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爱学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爱学生、尽责任,是做好班班导师工作的根本保证。对学业困难的学生不抛弃、不放弃,而是平等对待,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严肃指出问题所在而不是揪住不放。作为一名班导师,应该追求这样一种境界,在班里创造一种活跃、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做人和成才两方面有所收获,为今后贡献社会和实现自我打下良好的基础。
3、合理定位,创新班导师工作的形式
辅导员是学校学生工作机构的一线工作人员,侧重于班级管理,使学生能够遵纪守法,遵守校规校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好专业的前提。班导师可以看作是学校学术专业的形象代表,侧重于学业指导,引导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将有助于辅导员的管理。因此,班导师和辅导员的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结合自己的科研、教学情况,为学生提供研究型学习的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研究型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结合学习和社会的需要,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措施:
班导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设想,多给学生讲解创新新思维的过程;尽早让学生参与一定形式的科研活动,并提供到工作现场观摩、实验的锻炼机会。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并能较全面地观察、了解和参与一个项目的研究,从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科研活动,教师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思路将对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教师也可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竞赛,多写论文,将自己的学习所得和学习体会成果化,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学习的过程进入良性循环。[2]
4、贴近学生,探索班导师工作新思路
自从“80后”这个关键词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90后”“00后”的概念也相继诞生,如今大学已经迎来了“95后”的大学生,每个年代的年轻学子都有每个年代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新时期大学生具备新时期的特征,对于班导师角色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思想工作管理过程中班导师也必然会遇到新的挑战。因此,班导师应该深入学生群体,紧跟时代的步伐倾听学生的心声,探查学生的需求。班导师要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工作理念,切实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引导学生。[3]
总之,大学生班导师制的设立,能够发挥专业教师的学术特长,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班导师不但要具有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富于人格魅力,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班导师成为大学生学业的师长,生活的朋友,成长的灯塔,友谊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罗蓉.以导学为核心的高校班班导师工作体系探讨,教育论坛,2011(29)
[2]夏耘.大学班班导师工作创新与实践,高校辅导员,2012(5)
[3]宇振盛.做好“90后”大学生班班导师工作的实践与探讨,师德师资,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