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6 07:51: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畜牧业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发展,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过硬,创新实践能力强以及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动手实践能力、自学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依据河南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实践,就高职高专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畜牧兽医人才作初步的探索。
1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现状
从事畜牧兽医的工作人员待遇不高,工作地点偏远,条件艰苦,工作环境较差等,从而导致畜牧兽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不愿下到基层工作,即便到畜牧生产一线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由于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不强,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专业工作岗位。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同时又拥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非常稀缺,大大妨碍了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趋势,急需既懂畜牧业生产技术又懂生产管理,具备较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2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要与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畜牧兽医专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要,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本专业的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优化本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措施等,二要,突出特色,做好人才规格的定位,使本专业毕业生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动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很好地完成满足畜牧业生产实践工作。
3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3.1 培养目标定位的改革
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当前畜牧兽医专业的行业特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社会畜牧业发展需要,掌握动物养殖和疾病防治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很好地完成养殖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
3.2 授课方式的改革
改变先前的以课堂讲授、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要求学生动手查资料,相互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幻灯片、录像、动画等多种手段,并与案例示范、现场模拟、项目化教学等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消化的效率。
3.3 专业教师职能的转变
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加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前沿知识的学习,还要把握和创造各种机会,加强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便出色的完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
3.4 课程体系的改革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把畜牧业生产实际和工作岗位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以应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准确把握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比如,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宠物的疫病防治和训导。
3.5 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闭卷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课程效果的重要指标,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考核标准的需要,一门课程的总成绩可以分为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各占50%,理论成绩包括课堂的考勤、提问、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等,实践成绩包括实践课的考勤、表现、实践报告和实践课成绩等,课程实践成绩以采用现场操作为主,附以口述的方式进行考核评定。
4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4.1 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
聘请校外教授、专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本专业的优秀教师代表等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目的是:依据企业需求论证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岗位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规划;加强和协助院内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专业技术岗位能力训练;为教学改革指明方向,为学生讲授本专业最新知识的研究进展,开拓学生的视野;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4.2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加大了畜牧兽医专业的投入力度,已建成饲料分析检测与电脑配方实验室,模拟企业现场操作规程,能够完成学生实训和考核工作。现已投资建立了周口市动物防疫与检疫中心、兽医院、规模化的现代养猪场、养羊场和养鸡场等。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与省内外多家相关专业大、中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与一些条件成熟的畜牧兽医企业签署校外实`教学基地协议,为学生的校外实训搭建平台。逐步建立了高职院校与企业“互惠、互利、互动”的产学研运行机制,形成高职院校、企业、学生共赢的局面。
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可利用寒、暑假和第六学期的时间相对集中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饲料的配方、生产、销售,动物的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等岗位进行实践,实现学习和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进入提前职业角色,熟识将来的就业工作岗位,除了学习从事本专业领域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还要现代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锻炼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社会和企业有充分的了解和适应,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畜牧兽医行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工作岗位。
4.3 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畜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一是,出台奖励、激励政策,大力支持本校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学位和学识;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各种机会,为本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锻炼等提供便利,定期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饲料加工、兽药生产、养殖等相关企业进行每年不少于一个月的实践锻炼。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加强新知识和企业文化的学习,为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4.4 实行“4.5+1.5”教学模式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实行的是“4.5+1.5”教学模式。前四个学期和到第五个学期的11月中旬,学生参加院内的课堂教学和院内外的实习基地实训,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实习课程的学习任务。第五学期11月中旬,学生参加学院召开的人才招聘会之后,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具体岗位技术能力的要求,将岗位实训分成饲料配方与检测、动物的饲养管理、动物疫病防治等方向,在企业的相对应的岗位进行实训实习,由带队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以产学结合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也在实训中根据具体要求来完成。
4.5 加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定期聘请相关专家、教授来学院讲授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方法,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内容,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专业方向为单位,引导和支持畜牧兽医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科研立项工作。科研立项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的理论研究向,转变为生产实践服务,突出应用性、实用性,为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星.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完善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09(5):117-119.
[2]徐小琴,孟婷.高职动物医学专业校企合作“三赢模式”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5):52-54.
[3]邓华学,张传师.推行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几项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1(7):289-290.
[4]刘诗柱,毕玉霞,付森.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35-36.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7年后我国高校规模扩张后新成立或发展起来的一类高校,目前全国约有270所左右。目前该类院校多处于快速发展期,建校之初的教育基础薄弱、师资队伍、实验室条件相对较差等状况得到很大改善。这类高校多数以招生本二批次学生为主,这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而诞生的一类高校。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实用型高层次人才,本文就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认清“家畜传染病学”课程的性质,坚持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方向
“家畜传染病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介绍和研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主要发病特征及诊断和防制方法,其中诊断是关键,防制是目的。其中诊断和防制这两个节点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非常明显。我校是一所刚刚升本不久的本科院校。按照教育部专家的解读,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2年以后成立或升格的学校。这类学校的共同特点是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师资队伍、实验室条件尤其科研和学术基础与老本科院校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该类学校、尤其是我校主要以教学为主,多数学校尚未有研究生招生资格,作为培养本科生为主的理工科院校,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校教育的主线。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
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打破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传统的以知识教育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应用实践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组织引导,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家畜传染病教学中,对许多动物病症的认知需要在生产实践中观察、比较、分析,我们就将学生集中到生产现场作深入的了解和分析。这样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室中探讨,农牧场生产一线的认证、比较,从活的动物病例中间疏理传染病课堂教学中的脉络,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总结体会出一套动物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治规律来。这样将课程的部分内容贯穿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带着问题去学,最后完成所设计的实践,从而使学生较好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着眼点不仅在于解决书本中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在于取得实践性的成果,了解和体会理论和实践的不同并完成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有些教学内容受教学时数所限,以及内容的时空特点,在课堂上难以完全实现教学效果,必须将这些教学内容延伸到生产实践场所中去。比如大型牧场的消毒、隔离操作,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如疫苗的接种计划、抗体水平的抽查与测定在现场教学的效果要远胜于课堂理论教学。
对于一些带有研究性、探索性或综合性的理论和技术,则尽量安排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或科技推广项目,使其从中加深理解并牢固掌握所学的内容。比如鸡群不同时期血清抗体的变化要在鸡场实践中观察和测定;病原分离的一些基础工作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一些基因片段的分析和克隆,除要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外,还要根据在实践中的变化进行周密思考,不断调整方案和手段,最终完成实验的目的。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融知识的学习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较好地解决了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问题,使专业培养尽可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三、把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应用性技能的重要阶段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并总结前三年所学知识的一个检验。“家畜传染病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包括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组成的预防兽医学,占据了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与内容的“半壁江山”。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指导思想,要求学生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80%以上为实验性项目和综合性项目,其中60%的题目要来自于生产实践,即题目必须在生产实践中或结合生产实践来完成,所以与家畜传染病学相关的论文题目也大部分需要和生产实践结合才可完成。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校和近四十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教学科研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做为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基地。教学基地多为各类养殖场、兽医诊疗单位、兽药饲料生产或营销单位、动物疫病防治所(站)、动物免疫与兽医公共卫生服务单位等。这些基地可有效地保证学生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科技下乡和科技服务活动,还可供青年教师生产实践锻炼,开展一些科研项目,有些实践基地也作为接收毕业生的就业基地。这样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根据学生所选毕业论文题目不同,将学生分成3-5人一组,分别到不同的企业或不同的工作岗位去,开展实验,收集数据,为毕业论文准备素材。在实习中间,师生也会帮助企业进行一些技术方面的指导,学校也会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同学做一些技术讲座,辅导一些技术操作,实现了学校和企业间的互帮互助,为互利共赢打下良好的基础。
严格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和考核监控。
为了充分利用教学实习基地的技术和人才资源,确定学生的指导教师由生产单位和学校双方共同产生,学校要求企业委派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学校也派一名指导教师协助指导,并协同组织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两名指导教师根据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结合生产企业不同阶段的生产情况,协调学生的实习工作。学生在实习基地期间的日常管理由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基地期间的工作表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情况由基地指导教师及时反馈给学校,以便学校来综合评估学生的实习效果。
对学生的实习成绩和毕业论文的评定,邀请企业的同志共同参与。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毕业论文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思想作风、个人素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务实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综合评价。企业对表现突出的同学可要求其留下来工作。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则获得了包括成绩在内的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有利于修正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实践措施。
转贴于
四、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由于我校是一所升本不久的新建院校,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和老院校相比具有相当大的差距。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好的教育资源,我们就利用附近老牌大学的教师资源,还利用省农科院、省畜牧兽医站、省市的家禽研究所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行业的专家,定期来校为学生做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不仅讲包括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内容,还向学生介绍他们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案例、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措施。请来的高校的老师则更多地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这个专业当前研究的一些热点或最新进展,把国外已经使用国内尚未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概念推荐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本课程、本专业的最新进展,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在课程及专业教学中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关键位置
作为本二批次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即顺利“就业”,因此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就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能力是一个人运用知识发挥智力、借助技能完成一项实践活动的综合体现。在家畜传染病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疾病诊断的能力,包括病原学诊断、流行病学诊断、实验室诊断。对比较新的或比较复杂的诊断技术包括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也要让学生有所了解和掌握,以适应学生将来毕业后工作的需要。人的能力结构决定着人才潜在的创造性,强调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中,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基础,如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等。对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院校来说,应着重强化以下几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就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六、应突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特色
古人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根据学生出席卡反馈的内容,要求学生对提出的课程外延内容作陈述,教师和其他同学提出观点和意见,增加学生发言机会,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信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教学形式的开放
教学形式是教学的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单一的教学方法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只强调教师的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法,将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单向流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双向甚至多向交流的过程。开放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将教学活动定位为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既重视教师的“教”—教会学生学习,又重视学生的“学”—学会如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答辩式、问题式等现代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网络教学平台,这无疑是教学方法的一大进步,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积极的作用。针对“生物技术概论”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部分章节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分组讨论是授课过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结合课程内容写综述性论文,鼓励学生发表,并要求学生在课堂试讲,陈述个人观点。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每周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选择性的完成,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研究测试中心,校外产学研实习基地,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3教学过程的开放
开放式教学倡导师生之间精神世界的开放,从而使师生关系呈现出民主、平等的特征。开放式教学认为,面对知识的学习师生都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是有主导作用的主体,学生是有研究探索的主体,二者的主客体地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着相互转化。教师由于闻道在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策略,是研究的先行者、组织者。但师生在知识、经验上的差异不能造成人格上的差异,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研究能力同样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教师应处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充分尊重、信任每个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学生的情感、意愿等内心世界,让学生有足够的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学生的个性中往往蕴藏着创造性的萌芽,对学生的任何创新都应予以及时的肯定。开放教学理论认为,互相信任和尊重的气氛可以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有效地刺激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开放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创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4教学效果分析
授课结束后,我们利用同一套试题对开放教学班和正常教学班进行了闭卷测试,卷面总分100分,我们对两个班级的卷面最高成绩、最低成绩、平均成绩等进行了统计(见表1)。从表1可看出,开放式教学班最高成绩为96分,正常班为93分,开放式教学班平均成绩显著高于(P<0.01)正常班,正常班最低分低于开放式教学班9分,优秀率、良好率和及格率在开放式教学班均高于正常班,不及格人数在正常班多于开放式教学班。这些指标反映出,开放式教学班教学效果优于正常教学班。试卷题型包括填空(10分)、选择(20分)、术语解释(20分)、判断(10分),简答(20分)和论述(20)六种题型。其中,客观题60分,主观题40分。对卷面主观题和客观题等在两个班的得分进行了统计(见表2)。客观题得分在开放式教学班和正常教学班差异不明显,主观题得分差异比较明显,差距接近9分,两个班在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术语解释4个题型的平均得分都比较接近,但是简答题和论述题得分,开放式教学班的均分均显著(P<0.05)高于正常教学班,差距均在4分以上,说明开放式教学班学生对主观知识的掌握优于正常教学班。
5讨论
开放式教学是培养跨世纪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它是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教学系统的改革。生物技术概论是高校动物科学专业、水产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动物科学、水产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他们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技术与农业、食品、能源、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生物安全等知识的掌握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而且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想象力有所启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特别是能掌握和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以及研究原理,以适应现代畜牧业科学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具有制定分子水平研究路线的能力。本研究将开放式教学引入生物技术概论,经过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初步构建了生物技术概论开放式教学体系。实践表明开放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生物技术概论课程理论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6结语
1.1“3”的改革
1.1.1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强化实践环节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即注重基础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增设交叉性、前缘性学科课程,合理压缩理论课课时比例,特别是全校公共基础课(如《基础化学》、《高等数学》等)。制定符合动物医学专业需要的教学大纲,适当增大专业选修课比例,增加实验实践课时。以2011级动物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为例,理论课2090学时,其中选修课297学时,实验实践课1421学时,达到理论课时的40.5%;实验实践课中,在企业完成的专业实习课为720学时,占总实验实践课课时的50.7%,保障了在总学时数不变甚至下调的情况下,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学时数的合理分配。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打通相近专业的基础课程。例如,将《生物化学》和《动物生物化学》统一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统一为《微生物学》,分方向的内容安排在专业课中。特别注重在课程中增加与生产实际相关的内容,并侧重与企业合作研究的内容。淡化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界限,以适应现代养殖模式的需求。充分利用研究所这一教学实践平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如《传染病学》实验项目均在研究所通过实际病例开展,增加学生临床诊断的学习机会。此外,还增设了《分子生物学》、《动物行为学》等较新的课程,强化现代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1.1.2邀请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专业人员进入课堂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断邀请省内外高校教授、行业专家等来校讲课。如邀请福建农林大学肖天放教授讲授《动物遗传学》;选修课《小动物疾病防治》由深圳瑞鹏宠物医疗机构多名执业医师根据自身特长分别讲授小动物内科学、外科学、药理学、保定、护理等课程内容。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即进入实习前的1个学期,每周安排2个学时让合作企业进入课堂,与学生分享当前畜牧业发展的状况和需求以及先进养殖理念。
1.1.3建立教学科研协同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将科研渗入本科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与研究、创新能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资源共享。打通教学科研实验室壁垒,坚持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与实验室教学中心“一体化”,有意识地将一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创新性实验项目,加强学生的创新型实验能力。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动物医学问题,引入科研成果,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基础与前沿、生产实践应用与实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1.4依托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动物医学研究所不分节假日全天候面向学生开放,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可利用课余、周末、寒暑假在研究所学习。为了实现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所制定了学生实践的内容与要求,把学生的实践多次穿插在理论教学之间同步进行。例如,《兽医传染病学》等课程重新修订了实验项目,丰富、生动的病例加深了学生对《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外科学》等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动物医学研究所已发展成为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平台、毕业论文平台和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平台,解决了校内外实践环节的结合问题。
1.2“1”的改革
1.2.1严格选择实习合作企业选择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知名度高的畜牧行业企业,通过到企业充分调研,深度洽谈合作事宜,在双方自愿、互惠的前提下,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实纲、实习计划、实习方案,制定管理制度,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1.2.2采用“双导师制”每个实习企业均有一名专任教师为带队实习教师,带领学生下企业实习,组织实习计划的落实,会同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具体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并每周审阅学生实习周记,定期到实习单位检查实习开展情况。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实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同时,企业也可聘请教师为专业技术顾问,参与企业的管理。
1.2.3定期召开实结报告会和企业座谈反馈会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与学院的联系,强化实践基地对学生实习方案的落实,增加校外实践基地对学院学生实习的认同,讨论和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3+1”应用型兽医人才培养方案,定期邀请各实践基地负责人和学生代表召开实习经验交流会,并对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剖析,不断改进实纲和实习方案。
1.3教师队伍的改革鼓励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一线学习交流,同时邀请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建立良好的交流机制。校企合作为培养“双师型”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具体途径有:
(1)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动物医学研究所为平台,鼓励教师进入研究所参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根据需要分批选送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或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培训,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培训,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
(3)支持专业教师在合作办学的企业中担任技术员、管理部门经理、技术顾问;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的自学自培,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执业兽医师资格培训考试。
2“3+1”新型兽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
2.1推动了教学平台建设
通过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专业发展,先后获得了“教育部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福建省“兽医学一级重点学科”、“预防兽医学与兽医生物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生猪疫病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物医学省级特色专业”、“动物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疫病防控校企合作省级实践教学基地”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以及《微生物学》和《兽医传染病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动物医学专业教师队伍也先后获得了“预防兽医学省级教学团队”和“预防兽医学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2.2实习生受到企业高度认可
经过4年的实践证明,采用这一新型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通过近1年的企业实践,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既能从事兽医工作,又具有畜牧经营管理、卫生检验和检疫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具备能下到一线接受任何形式的就业、一生中多次就业和转向就业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合作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工作态度、基础理论水平、独立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健康状况等皆评价较高。
2.3毕业生就业比例升高
学院与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良性合作关系,实习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经学生、企业双向选择,可自愿留在原实习企业就业。2011年4月、2012年2月和2013年5月分别举办了畜牧兽医专场招聘会,每次参加招聘的企业达到50家以上,供需比约1∶3.5,学生选择就业单位机会增加。4年来共培养了3届292名毕业生,学生就业率逐年升高,达94%以上。毕业后的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不管是走上科研岗位还是走入生产、销售企业,都表现出了独特的创新、创业才能,用人单位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经用人单位反映,龙岩学院培养的学生具有5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安心基层、脚踏实地;二是专业实践能力强;三是创业能力强;四是适应能力强;五是综合素质高。
2.4考研录取率明显提高
“3+1”兽医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强化了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仍然非常重视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理论和实践两手并抓。除就业率升高外,考研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初步统计,由2011届的1%上升到2013届的20.8%,录取的院校有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且考研录取总分名列前茅,受到录取院校导师的好评。
2.5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动物专业教师队伍学历高,博士占61.1%,但实践技能亟待提高。“3+1”新型兽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强化了教师与生产实践的对接,解决了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历的问题,教师由原先的“教学型”、“研究型”转变为“双师型”,“双师型”教师比例由原11.1%提高到55.6%,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3小结
关键词:察布查尔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17日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致力于农民增收致富的一种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孙浩杰运用合作博弈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户非合作的原理和现实原因,进而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促进农户合作的现实途径,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的现实情况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也认为“产权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只有由物的存在和使用引起的人们之间一些被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分配格局具体规定了人们那些与事物相关的行为规范,每个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都必须遵守这些规范,或者必须承担不遵守这些规范的成本。这样,社会中盛行的产权制度便可以被描述为界定每个人在稀缺资源利用方面的地位的一组经济和社会关系。
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合作社的部分财产和劳务存在产权没有清晰的界定情况,因此容易引起合作社的收益分配矛盾和投资激励缺乏等问题,这会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本文根据察布查尔县实际调查数据和成功案例,分析察布查尔县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部门职责、机构管理、资金管理,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对察布查尔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为察布查尔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今后的长远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察布查尔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察布查尔县位于新疆伊犁州的边陲,是全国唯一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发展比较缓慢,全县总面积为4,485平方公里,总人口1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4,360人。
成立于2005年8月24日的良繁场食用菌合作社是察布查尔县最早的合作社。从2007年开始,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每年新成立的合作社在6个以上,其中2008年和2009年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3个。2010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达1,601个,其中农民成员数1,594个,辐射带动农民11,096人。2011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达1,629人,其中农民成员数1,610人,辐射带动农民10,893人。2012年合作社成员数达1,645人,其中农民成员数1,630个,辐射带动农民12,000人。察布查尔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带动的辐射人口增加最快,2010~2012年增长率为7.53%。2010年底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3,695万元,返还成员总额为667.3万元。
察布查尔县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其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如此。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7个,主要是蔬菜、水稻、红花、棉花等专业合作社;从事畜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6个,其他如林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服务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其中农机服务4个)。有注册商标名称的专业合作社5个,有三品认证的专业合作社5个。
二、察布查尔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案例分析
(一)蒙霍尔村蔬菜合作社基本概况。察布查尔镇蒙霍尔村位于县城以南5公里处,交通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全村现有村民306户、1,512人,全村耕地面积6,600亩,以水稻、蔬菜、棉花、甜菜等农作物为主要生产对象。由于长期种植温室大棚,多年来蒙霍尔村村民积累了丰富的蔬菜种植成功经验,成为他们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一个基点。全村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400亩,种植品种不断丰富,经济收入逐年增加。
2007年蒙霍尔村蔬菜专业合作社被察布查尔镇人民政府规划为蔬菜种植发展基地,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推进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带动全镇蔬菜发展。2009年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已有500余户菜农加入合作社。
(二)蒙霍尔村蔬菜合作社运行机制
1、合作社的管理机构。从农民社员中选举一些懂技术会管理、在农户中有一定威望的农户推举为理事会或监事会成员,对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营销渠道、技术改进等方面负责。监事会监督理事会在种子采购、蔬菜销售、生产要素分配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工作。由于在同一个村内,联系比较方便,便于解决临时出现的问题,而重要的决策开会进行讨论解决。
2、合作社的服务内容。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与现场观摩会发放技术资料,科技人员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菜农科学种植水平。特别对新种植户和少数民族种植户、贫困户进行手把手的技术指导重点帮扶,与农户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的联结关系。参加蒙霍尔村蔬菜合作社的农民社员可以获得合作社提供的无偿或低偿服务,可以提高农户的收益率。2009年专业合作社组织5次培训班,培训人数达545人次。此外,利用多媒体播放了5场录像片,让菜农更直观地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栽培技术,提高栽培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和增加经济效益。
3、利益联结方式。采用合同契约联结方式。以合作社为龙头,从引种开始即与农户签订合同,采取全程技术监管、统一收购,以公司+合作社+社员(农户)的方式全部收购。合作社与供销社成立的进出口公司签订收购合同,菜农与蒙霍尔村蔬菜合作社签订种苗销售与蔬菜收购合同等。
4、利益分配机制。按照“公积金积累、交易量返还和股金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可分配盈余量按交易量返还占到60%以上,提取公积金总额占到14%,剩余盈余分配占到26%。基本符合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最低规定。从整体情况来看,虽然服务受益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但盈余受益在总体上仍显不足,对会员的盈余分配比例较小,再分配所占的比例很小。
(三)蒙霍尔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成功经验
1、统一推广蔬菜种植新技术。合作社成立以来,先后引进多项新品种、新技术,经筛选、示范,向广大种植户推广,由于使用新技术、新品种,所生产蔬菜价格较同类蔬菜单价高0.3~0.8元。
2、加强在日常生产管理中的技术培训。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与现场观摩会发放技术资料,科技人员现场指导等方式,不断提高菜农科学种植水平。特别对新种植户和少数民族种植户、贫困户进行手把手的技术指导重点帮扶,使他们当年建棚当年见效,在病虫害及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拿出防治措施和解决办法。
3、统一采购农资。采取统一采购农资、统一田间管理、统一蔬菜质量标准、统一销售价格、统一销路等方式,打造“绿派”无公害蔬菜品牌,增加菜农经济收益。在2012年标准日光节能温室示范区建造过程中,统一采购钢架一项,就为菜农节约资本16,000元。
4、建立“无公害基地项目”。蒙霍尔村蔬菜合作社于2009年申请无公害基地建设。合作社以创品牌蔬菜种植基地为目标,由品牌化向规模化延伸,生产和销售地方特色的品种蔬菜(西红柿、芹菜、韭菜、豌豆尖等),目前日产蔬菜已达25吨,销售收入5万余元。同时,合作社积极与蔬菜收购商洽谈联系,把种植的蔬菜通过中介组织已营销到伊犁、霍尔果斯口岸、北疆地区各大城市并出口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察布查尔镇蒙霍尔村蔬菜专业合作社2010年以来超市或流通企业建立产销关系达成交易额150万元。2010年以来在公益性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开设直销店销售额达到100万元。
三、察布查尔县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地位不突出,产权模糊。目前,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合作社,虽是经工商登记的独立市场主体,但与其合作的农民并没有作为其股东或合伙人的身份出现,双方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订单合同买卖关系。
(二)外部环境不够宽松,组织总体实力不强。农村的许多要素,如土地、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不健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创建阶段既缺乏政策上的引导与支持,又无法得到各级政府的良好服务和帮助,使本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比北天山发展带地区的同类组织而言,总体实力不强,经营规模和覆盖面都比较小,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区域跨度仅限在乡镇村范围内,其会员多局限于周边的一些经营同一产品的农户。
(三)运行机制不规范。一是大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不够规范。2010年察布查尔县共有合作社82个,其中符合规定的只有33个;2011年共有合作经济组织86个,规范合作社22个。截止到2011年3月,察布查尔县专业合作社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有99个,通过三品认证的只有6个,其中5个为无公害认证,1个为有机农产品认证,只占到了注册登记合作社总量的6%,比例很低;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从目前来看,察布查尔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和财务人员管理都比较混乱,9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会计账簿,也从未编制过会计报表和接受过任何部门的专业审计。已有的会计基本上都属于委托和家族式管理,对本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和检查中发现建立专门的会计档案和保管设备少,没有规范的档案管理要求;三是内部制度不够健全。日常运作主要由大户说了算,民主管理意识淡薄,社务不够公开,会员的加入和退出手续不够完备。合作社主要带头人虽然是种植能手,虽然有自己多年积累的市场经验,但是对现今的市场还是缺乏一定的经营意识,对市场的发展和波动并不能很好地把握。
另外,社与社员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松散,出资社员或合作社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四)合作社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首先,合作社受到的政策扶持力度并不是很大,上级政府对合作社的重视程度也不高。蒙霍尔村合作社120户社员只有温室500座,按合作社销售优质菜苗180万株计算,仅够1,000座温室种植,种苗需求远远不足;其次,温室的建造需要大量的资金,仅仅靠农户的集资是不够的;最后,农民市场意识不强,只愿意以很小的风险获得最大的收益,对市场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四、察布查尔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议
(一)加强宣传,做好培训。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作用,向农民宣传普及合作知识,介绍合作原则,使更多农民了解合作社,增强合作意识;同时积极培育一批章程比较规范,组织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利益连接比较好的示范合作社,树立典型形象,通过观摩交流、开现场会等形式,让农民认识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抵御市场风险、增加个人收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二)规范章程和制度。按照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结合自身实际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制度。
(三)规范内部管理。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独立建账,规范会计核算,定期向成员公布财务状况,接受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财务人员应实行持证上岗,会计和出纳不得相互兼任,正副理事长、理事、监事及其亲属不得担任本组织的财会人员。
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重大事项应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成员(代表)大会表决一般应实行一人一票,也可以按交易额与股金额相结合实行一人多票等方式进行。
(四)规范盈余分配。年终盈余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合理提取风险基金、公积金、公益金后,应按股金额和交易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统筹分配,充分调动理事会人员和一般成员两方面的积极性。要以对内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无偿服务、保护价收购、二次返利等办法,增加会员收入,保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五)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促进合作社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对于那些经营范围相同,经营方式单一的合作社,鼓励和引导它们根据自身特点,加强联合,发挥最大的经济优势,使合作社之间融会贯通,互利互惠,从而搭建更广的信息和销售渠道。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盈利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合作社和社员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规模效益和精品效益,做大做强合作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浩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成与运行机制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2008.
[2]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第三卷)[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3]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菲吕博顿,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终述.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石玉梅,张敏.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