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6 22:17: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营企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字民营企业融资金融支持动产抵押
1金融支持不力是造成目前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原因
充足的资金供给与合理的资金安排是企业良好运行的基础。但我们现有的金融体系无论是在观念上、体制上还是在技术上,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都不如国有企业。我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的资金困难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极大地抑制了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调查表明,在整个商业银行客户当中,大户占比约0.5%,得到的贷款额占整个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50%以上。而中小民营企业户头占80.9%,得到的贷款额却不到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
在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下,继续忽视甚至轻视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可能形成诸多不良后果。如民营企业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得资金,只好选择地下融资,或非正常渠道融资,可能会增大国家的金融风险;由于民营企业受资金困难拖累使生产经营活动受阻,将会使我国面临更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而且不利于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积极辅助作用,进而影响国有资产重组的效果等。因此,有必要将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摆到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予以考虑,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推动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寻求支持途径。
从我国的现实原因与操作情况看,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在于金融支持的力度不够。虽然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当前的融资困难已经不存在认识上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去实践与落实相关的政策。而实践与落实相关政策的关键,除民营企业自身的信用意识与风险防范水平以外,一方面在于对我国金融制度与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在于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如何加强对稳健经营原则和产品创新风险之间的权衡与协调。因此,在高度重视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性与急迫性的前提下,在政府财政对民营企业给予必要资金支持的同时,在金融组织结构上,在整个金融布局的组织结构上,要能够使我们的组织结构更加有利于向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切实从金融机构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来解决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问题,才是解决当前民营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根本办法。
2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金融支持制度安排构想
2.1合理金融制度设计,化解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体制障碍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央行的信贷政策也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但由于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计对象主要是面向国有企业,导致了现有商业银行面对民营企业的可操作性水平较低。因而,追究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还是要回归到现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制度设计问题上来。
笔者认为,从完善金融制度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尽快促使国有商业银行按照资金使用效益而不是所有制形式选择贷款对象。其次,在时机成熟时,有必要将一部分金融机构进行非国有化,或者放开一些小的金融机构,从制度上给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开放一个融资渠道。再次,还要进行制度创新,改革现行的贷款审批程序,形成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的授信体制和政策。
2.2搭建资金供求对接平台,谋求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协同效应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融资体制、信用环境、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等诸多因素,需综合协调、配套解决。因此,政府有责任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问题的解决。
在当前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不能完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搭建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资金供给对接平台,协调信用中介机构、担保机构和贷款银行共同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服务,通过谋求金融支持协同效应,争取更有效地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2.3直接融资与债券融资共进,寻求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多重渠道
一方面,要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直接上市融资或是具有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另一方面,还应鼓励民营企业以吸引外部直接投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另外,要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进行间接融资的来源,积极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尤其是发行实用性较强的短期债券。要摆脱民营企业对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依赖,构建民营企业更为广泛畅通的间接融资体系。
2.4建立专门金融机构,构建全方位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根据国外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发展经验,金融业务专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鼓励与规范民间金融或合作金融,建立专门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小型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地方性、社区性的中小金融机构。
实践表明,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偏爱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重视不够。而专门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则在贷款成本、信息收集成本、经营灵活度等方面,具有大型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有能力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贷服务。与此同时,还应抓紧时机逐步建立和完善开发性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企业、票券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构建全方位的、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国家还可以考虑成立一家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是构建良好金融支持环境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要发展有利于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专门对符合担保条件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包括民营企业集资联合建立的商业性担保公司,政府拨款建立的非盈利性担保公司以及其他的小型担保公司,民间组织建立的互担保基金,企业集资建立的行业内互担保基金等。还可以考虑直接由担保公司对民营中小企业进行小额的特定项目融资。同时,为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要加紧研究和建立再担保机构,以利于提高担保机构资金放大倍数,扩充融资担保额度,也有利于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促进担保机构与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3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金融支持实践操作建议
3.1加大业务创新力度,发展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各种产品
各个大型商业银行在服务好大型企业的同时,也要寻求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客户服务。因为,大型企业的融资将来会更加依靠于资本市场,包括股权市场和债券市场。因此,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开展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业务将会成为其未来业务增长的必然选择。而且,银行开展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业务也是调整银行资产结构、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理性选择。各种金融机构应积极寻求业务创新和工具创新,以便更好地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
从花旗、汇丰等大型跨国银行的经验可以看出,要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通常是私有企业)进行分类,且分类越细致越好。对每一个风险点进行拆分,拆分后实行专业化操作。这样一来,金融机构的风险成本与营运成本就会降低。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民营企业市场进行多层次细分,针对不同类型民营企业采取有区别的操作性强的对策与措施,加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品种创新,开发民营企业在各个金融服务领域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民营企业不同的金融服务需要。
目前实行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方式中,综合授信、项目开发贷款、无形资产担保贷款、票据贴现融资、金融租赁和典当融资等都突破了金融业传统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业务等方面都有所创新。针对中小企业抵押能力弱的问题,人民银行还推出鉴证贷款的新业务。只要满足规定条件,企业可以在无抵押担保的情况下获得贷款。
真正的市场化利率是可以完全或基本覆盖金融机构所有的风险和营运成本的,因为,完全市场化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都有自主定价的能力。但我国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还比较弱,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定价权尚未充分运用好。我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定价技能培养。
3.2强调灵活性与实效性,改革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实践操作
首先,要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合理确定和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手续和程序;加大基层行的贷款权限和责任,对有市场、信誉好、效益高的民营企业可以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授信额度。其次,要制定符合民营企业特点和要求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民营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为贷款发放提供便于操作的可靠依据。最后,商业银行在对民营企业加强金融支持的过程中,要注意灵活性与操作的实效性,从不同角度审视、运用多种方法处理遇到的各种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如可以考虑支行的贷款审批额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2倍;适当增加民营企业的抵押贷款的比重;信用放款的比例可由目前的10%增加至30%等。
一、民营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民营企业文化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内部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具有导向、约束、凝聚、融合、辐射等功能。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民营企业在内部倡导和营造积极、健康、活泼、和谐的员工精神氛围,进而形成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但是当前民营企业的经营者或者管理者由于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民营企业文化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民营企业先天不足,具有浓厚的家族血缘性
民营企业多是由改革开放初的个体经济发展而来,经过后来的资本和结构重构形成了股份制或者是有限责任公司。原来个体经济中的亲戚们自然而然担任了民营企业中的所有重要职位,绝对地控制着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于是民营企业的文化出现了以家族利益为首,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联系紧密,形成了以家族血缘关系的强大聚合作用来实现自身对企业管理的家族血缘文化。
2.民营企业文化的趋同性
一个民营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与其自身特点相符的企业文化,必须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价值与企业文化价值结合,即企业生产经营与文化结合才是企业成功的表现。可多数企业文化多是具有较强的普遍性的“求实”、“奋斗”等口号。民营企业文化没有差异就没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
3.对企业文化的错误认识
部分民营企业家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导致了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部分民营企业将企业文化虚化。认为企业文化是给别人看的,企业要以制度管理人,有了制度就足够了,最终形成员工积极性低下,工作创新性缺乏的局面。而另一种情况则是视制度管理而不顾,认为文化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将企业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归结到企业文化身上,而形成精神至上的误区。
二、民营企业文化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1.对企业文化的片面、肤浅理解
主要是:把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等同,没有注意对企业自身价值观的塑造;还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忽视了对员工的关心;还有一些民营企业认为口号就等于企业文化,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方式、管理风格,也不能在全体员工中产生共鸣,更不能真正地起到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2.没有转变用人观念
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理解不透彻,没有转变用人观念,企业发展没有建立在职工素质提高和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极少关注职工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吸引人、激励人的企业文化没有形成。
3.没有系统的企业价值观
我国民营企业的价值观还在形成初期,出现了将流行的管理哲学或警示名言照搬照抄、堆砌而成的现象。这种没有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企业价值观只能是挂在墙上的一纸空文,使得民营企业价值观的表面化倾向严重,没有成为指导企业共同行为的精神作用。
三、民营企业文化发展的方向
企业文化是因管理而生,为管理服务。以管理绩效为最终检验标准的高级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必须是如何与管理结合,支撑管理而又提升管理的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发展趋势有它的客观规律和内在特点。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文化与企业文件同步协调发展
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实用导向主义将越来越明显,务实的文化需求不仅希望将内在文化应用到管理当中,更加需要将内在文化与外在的品牌文化相结合,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型的文化建设将成为中国式企业文化的主要模式之一。在这过程中,需要提醒的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要将内在文化既管理文化作为核心,以外在品牌文化为辅助,定不能将品牌文化凌驾于管理文化之上,这样会造成文化虚化更为严重。
2.制度文化与企业文化统一发展
通过制度化平台,引入职业化经理人管理民营企业的时候,制定良好的制度规范的同时,要注重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注重行业特色和个性特征。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制度建设的作用,强调企业文化提升管理理念,通过核心文化理念与管理制度规范要求相结合,讲究实效性、战略性、管理型的文化应用,回归文化管理的本质。
3.加强民营企业团队精神的塑造
要塑造真诚互助的团结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是团队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对于企业团队的任何个体来说,要做到与别人团结协作,首先应该做到情感上相互关爱。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做到换位思考,尊重上级,关爱下属,用爱心和感恩之心去聆听,去包容,从而,使大家都能分享到团队的温暖。其次,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员工与员工之间密不可分的利益关系。企业是一个整体,在这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任何个体的行为都将对整体以及整体中其他个体的利益产生影响。作为这个利益链条上的个体,我们每个员工的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塑造真诚互助、团结友爱的协作精神,这是促进企业团队取胜的必要条件。
4.关注职工的全面发展
人事控制模式
人事控制模式的显著特征是把控制的主要着力点放在人事上,即通过掌握企业的人事权来控制企业的生产运营方向及发展态势。在人事控制模式下,企业一般由一位强有力的家长式人物作为统帅,带领几名信得过的亲友对企业的生产和运营实行高度集权化的管理。
在市场经济秩序和法制建设尚待完善的情况下,人事控制模式是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这一特殊阶段,较为有效和实用的控制模式。其原因一方面主要是企业可以凭借“家长”的经验和高度责任心,并以其灵活多变、高度统一、高效快捷的行动,把握市场机遇,减少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的迅速立足和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来自于“家长”的同宗、同乡、同学等构成的企业成员,由于他们血缘、地缘、情缘等的亲近,使他们之间更容易达成信任、默契和服从。
但在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并寻求再发展时,或在企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时,家长式的人事控制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和不足,因为在这种模式中,凡事由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说了算,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使得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企业“家长”如果一时头脑发热,作出错误决策,而部下又只作为执行者,就很容易酿成恶果。如史玉柱的“巨人大厦”的倒下就缘于此。
资本控制模式
资本控制模式的显著特征是指把控制的主要着力点放在资本资源上,即主要通过资本运营如控股上市等方式来筹集资金以迅速发展壮大企业。
民营企业在进入快速成长期时,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单纯依靠银行债务融资以及商业融资会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提高,财务风险加大,从而导致银行和供货商不愿意继续提供贷款和商业信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生长的特殊环境和背景,使得企业在进入快速成长期时普遍面临着突出的财产继承、兄弟分家等问题。鉴于上述原因,民营企业为了追求快速发展,就会考虑通过证券市场来吸收外部资本。自1994年1月张宏伟的东方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拉开了民营企业通过上市筹资的序幕后,一些具有竞争力和体制优势的民营企业纷纷登陆证券市场。这对于解决民营企业的资金瓶颈问题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改善民营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机制。
但这种模式对民营企业来说也存在着各种风险:企业转制带来的制度成本风险。企业要上市就必须转制,转制必须建立重要信息的公开披露制度。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存在着一些不能公开的秘密,转制后这些秘密一旦公开,很可能会使企业失去重要的利润来源。上市融资的费用成本风险。因为股票发行、上市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若干中介机构如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协助进行,这就需要支付高额费用,再加上各种手续费及其它费用,融资成本不可能不大。企业经营决策权可能分散的风险。企业股票挂牌上市,就等于把企业的决策权置于市场之中,存在着被竞争者或者是其他企业收购控制的可能性。最后,存在着股票市场不稳定的风险。股票投资者自主决定的买进卖出股票行为实际上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会影响到企业股票的价格的涨落,从而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影响。由于上述各种风险的存在,因此民营企业采取资本控制模式时必须慎重。
技术控制模式
技术控制模式的显著特征是指把控制的主要着力点放在技术资源上,即企业非常重视科技进步和科技开发的投入,重视对企业核心技术体系的创新和培育,以保持其在同类产品中的技术领先地位,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般进入成长期后期的民营企业,因为有了一定的资金实力,且本身又具有运转灵活的机制和体制优势,所以会考虑采用此控制模式。另外由第三代民营企业家创办的企业也多采用这种技术控制模式。因为由留学生、科研人员、高校硕博士毕业生、外企高级管理人员等组成的第三代民营企业家是和高科技相关联的:留学生们携带着国际先进的核心技术,回国创办高科技型企业;一些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和一大批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利用他们的科研成果或其导师的科研成果进行创业,生产高科技产品;部分外企中高层管理人员在具有较为先进的技术体系的合资、独资企业中经营多年,掌握了相当的客户、技术、管理经验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可见第三代民营企业家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高技术起点。高技术起点的直接结果就是这些企业十分重视技术资源控制。
品牌控制模式
品牌控制模式的显著特征是指把控制的主要着力点放在品牌资源上,即主要是通过品牌的培育和品牌资源的开发利用来控制企业的运营方向和发展态势。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方面是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性;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广泛共享的信息与技术使产品日益同质化,而唯一不同的是品牌。因此产品之间的竞争最终将是品牌的竞争。而在这个品牌竞争的时代,中国的民营企业走在了前列。
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控制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民营企业归属清晰的产权制度决定了他们渴望打造百年老店,渴望打造知名品牌。但民营企业在这方面也存在先天不足,这原因主要是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在成长的过程曾使用了一些不规范的经营方式,使得民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的形象并不完美,要消除这些不完美需要民营企业作出加倍的努力。
因此品牌控制模式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控制模式,并不是所有的民营企业都有条件实施的,也不是所有的民营企业都适合实施的控制模式。实施品牌控制的企业自身必须有一定的实力,能够承担起品牌塑造与品牌经营这种长期艰巨的工作;同时,对实施品牌经营的产品应有所选择,一般选择市场潜在容量大、品牌运作机会多的产品,因为并不是任何一个产品在任何时候都能带来高品牌意义和价值的。
文化控制模式
文化控制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把控制着力点放在文化资源上,即通过企业文化的培育来控制企业,这是最高层次的控制模式。这里所说的企业文化,不是指一个企业浮在表面的所谓的文化活动,而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奋斗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是指积淀在企业员工心灵深处的潜意识。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看起来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企业管理的极致就是要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也是民营企业正在走向成熟的标志。
当然,世上没有万能的控制模式,各产业有各产业的特点,各企业有各企业的价值链,控制模式也须因此而异。一般来说,民营企业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采用的控制模式是各不相同的,在投入期主要采用人事控制模式;在快速成长期大多采用资本控制、技术控制等方式;在成熟期,多采用品牌控制、文化控制方式。但总而言之,任一种控制模式的采用都是为了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竞争态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核心目标服务的。
参考文献:
1.刘金星.民营企业管理锦囊[M].西苑出版社,1999
2.郭跃进.家族企业经营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一、民营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搞好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经营特色、管理风格、群体意识、行为规范以及传统习惯的总和,是企业宝贵的、潜在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民营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搞好企业文化建设。这是因为:
1、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有所淡化,而对文化需求、精神需求却越来越多。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依赖文化力的管理模式,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具有活力,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否则,物质的指挥棒就不灵敏,企业也就难以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所以,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2、企业服务对象的文化需要。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作为选择主体的地位日益体现出来,对商品的选择越来越挑剔,不仅要求商品适用、质量好、价格便宜,而且在选购商品时附加了许多文化方面的要求,包括商品的造型、设计、品牌名称等都要有文化含量,销售时要有文化氛围,甚至消费者还有诸多感情因素的要求,例如要受到尊重,要有良好的服务,要有宾至如归之感,等等。如果缺乏这些文化因素,则就会受到消费者的冷落,就会影响你的企业的生存。
3、市场激烈竞争的外在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激化,企业文化热也在蓬勃兴起。可以这样说,企业文化热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企业文化的营造是市场激烈竟争的需要。中国文化的主要观念,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观念是相吻合的,一旦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精髓相结合,必然激发中国企业的巨大活力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勃勃生机,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向前发展。
4、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既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抓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作为社会精神世界的内在支柱和灵魂,能够给人们以美好的希望、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给人们预示未来、标示方向,成为社会前进的导向,成为人们实践认识活动的路标。先进文化不仅能够给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高远的人生志向和幸福的生存意境,还给人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特别是民营企业越来越壮大、地位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理应在企业中,员工中营造先进文化所提供的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形成一定的价值导向作用和价值辐射功能,增强企业的影响力、统摄力、感召力、凝聚力,成为激发企业不断向上的不竭动力。
二、民营企业营造先进企业文化的现状虽有亮点但不容乐观
近几年来,已有不少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开始注重企业的形象设计和建设,塑造本企业的企业精神;二是注重企业员工的培训教育,着眼于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三是注重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以人为本,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四是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企业浓厚的文化氛围,等等。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许多民营企业认识还不够到位,存在着一些模糊、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不少民营企业存在着形神不统一和“两张皮”的现象,有些民营企业还存在短期行为;还有的民营企业以为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是虚的、空的,无助也无益于企业的发展。二是发展滞后不平衡。企业文化建设比较成功的民营企业还不多,辐射面还不广。多数民营企业还未曾将企业文化建设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不少民营企业在发展上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眼光,缺乏凝心聚力的企业精神。这与那些有明确的企业精神,有一套规范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有健全的企业文化组织机构,有企业报刊,拥有对外的文娱宣传队、球队、营销大军等等的企业相比,则显得相当滞后。三是宣传教育不深入。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缺乏积极有效的宣传和引导,使企业主不懂得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功效,弃之一边;另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学习、缺乏宣传,未能好地动员所有员工全方位地积极投入企业文化建设。四是相关投入不太足。首先,经费不足。大部分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经费投人都很少,不作规划也不愿安排足够的资金,甚至有的民营企业根本没有什么投人,致使企业文化建设迟迟开展不起来。其次,人员不足。大部分民营企业没有专职从事企业文化建设的人员,部分企业甚至连兼职人员也没有。再次,硬件不足。许多民营企业没有必要的文化设施、文化用品。
三、民营企业营造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坚持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的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相处,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民营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为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要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就是要充分关爱员工,实行人性化管理,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充分实现其人身价值。
2、坚持顾客至上、消费者为先的原则。记得有位企业家曾说过:“顾客是衣食父母,轻视顾客就是不肖子孙;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不顾质量就是自寻死路”。这主要是指企业要实现与顾客双方利益都得以实现的“双赢”目标。民营企业的经营一定要树立服务顾客的理念,急为消费者所急,想为消费者所想,在优质服务中获取回报,实现双赢。
3、坚持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民营企业不能只顾自己赚钱赢利,不承担社会责任。一个民营企业的起步与发展,除了个人的努力外,离不开党的政策,离不开员工的努力,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因此,要多想想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应尽的社会义务,把企业利润与社会责任很好地统一起来。
4、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的原则。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与培育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相结合、与创建学习型企业相结合。要建立健全企业的党、团、工会组织网络,明确职责和活动内容,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培训;精心策划舆论宣传,营造企业文化氛围;要扩大企业之间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断地丰富企业员工的精神生活,激发职工的企业主人翁精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
四、民营企业营造成先进企业文化的对策思考
1、抓好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树立民营企业的良好形象。一要培育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感的企业道德文化。在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敢于拼搏”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市场要求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法治意识”,培育“重质量,贵诚信”的企业道德。要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和为社会造福作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注重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员工职业道德水平。二要培育内容丰富、广泛认同的企业形象文化。在市场竞争中,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无价之宝,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取信于市场和社会的首要内容。
2、要培育“团结、苦干、开拓、奉献”等现代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源于企业生产经营者的实践。企业的发展需要全体员工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需要把所有人的聪明才智都集中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上来。企业精神正是这样一种共同的理想,将全体员工凝聚在一面大旗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给人以理念、信仰、鼓励,也给人以约束。企业精神一旦形成,便形成一种群体心理定势,大大提高员工主动承担责任、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使员工主动地关注企业的前途,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关键词 :探讨;民营企业;融资途径
2011 年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的分析报告中显示,在我们几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速度来看,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要高于国有经济与外资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的份额已占到我国GDP50%以上,已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形式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融资难问题仍然严重阻碍着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由于自身的缺陷和外部环境的因素民营企业遇到了很多问题,而融资困难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否能解决好直接影响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会探讨一下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
一、良好的民营企业形象是融资的先决条件
企业的自身形象影响着融资能力的强弱。民营企业要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明晰产权,权责明确,改革企业运营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建设一个良好企业形象的基础。在财务方面,民营企业要完善财务机制,清查会计账目,提高财务的透明度并欢迎外界的查阅和审计,使投资者能随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增加对企业的认可。提高自身的企业管理水平,这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民营企业的现代化制度应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逐步完善,改革“家族式”企业使其正规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企业,广大民营企业应重视用人机制的完善,摈弃用人唯亲的观念,人力资源管理要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完善人事的调动和任免。并且民营企业要重视科技新产品的推广,及时学习更新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作效益。并且,加强民营企业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建设十分关键。经营管理人员和民营企业的出资人都应当具有较强法律观念、社会公德和诚信意识。只有一个能持续盈利的诚信的并有还款意识的现代化的企业,才能得到更宽广多渠道的融资途径。
二、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直接融资体系
降低民营企业上市的门槛,对民营企业提供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国民待遇”,鼓励其在主板、创业板、中小板市场上筹资,政府要逐步减少对国有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保护,为了满足不同产业、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进行融资的需求应尽快建立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创业板市场的设立为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提供制度上的可行性,同时将会对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速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发展债券融资市场,应加快完善债券发行审核体制,逐步降低对民营企业规模的限制,放宽发行限度,债券担保的信用评价制度要从新评估并改进,鼓励盈利好、具有偿还能力的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不同的融资需求,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应能给不同发展规模的企业提供机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以满足各类企业不同数量的融资需求。通过境外直接上市和通过境内居民个人在境外设立壳公司收购境内企业境外间接上市等方式,民营企业可以进行海外融资。境外上市的类型包括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借壳上市,买壳上市,或者与海外上市公司交换资产和股权,这些形式的上市可以提高民营企业股权的流动性。在进入国外市场前,要做好前期的工作,了解国外投资环境,了解当地的法律和政策,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发行权债券也是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方法,成熟稳妥的地方企业债券市场,完善的信用担保,完备的信用等级评审和资金使用监管制度,是民营企业的中短期投资性或经营性资金可以通过公司债务方式进行融资的前提。
三、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合理的贷款环境
对信贷政策进行改革,加快国有银行的信贷机制的调整,政策体系要尽快适应民营经济贷款,企业信用等级认定标准要修改和创新,坚持公平、公证和诚信原则,废除以企业的规模和性质作为支持与否的条件,满足民营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提升对民营企业信贷投入的比重。首先,国有银行给予分支机构更多的贷款权限,充分释放基层机构的活力,减少贷款审批程序。其次,贷款信息获取渠道要适应民营企业贷款要求的运作机制和政策方针,同时设立民营企业贷款的快速通道,专门负责解决民营企业的信贷。最后,建立关于大型企业贷款利率和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的双轨价格利率体系。政府制定政策引导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加强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的力度。机制灵活,运作成本低是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特点,并且能与民营企业一起成长。并且由于对当地的客户情况较为了解,能随时做出调整,从而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同时,民营经济信贷担保体系也应该尽快建立,在众多民营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适当地增加担保资金投入。
四、金融改革创新,增加民营企业融资途径
国内市场逐步向境外风险投资公司开放,鼓励创办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政府要尽量为它们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风险投资基金应该由各级政府通过投资公司等投资机构带头投资设立。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产品适应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股权融资,项目融资,也可以通过孵化器、担保机构等民营企业促进机构进行融资。国际金融组织信贷、政府贷款、国际商业银行贷款、补偿贸易和租赁也可以成为民营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途径。并且,租赁是民营企业进行融资的有效途径。租赁具有租金支付方式灵活多变、能适应承租人的不同需要的特点。租金会在租赁期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民营企业可通过租赁以融物的形式进行融资。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机制进行创新使其根据民营企业的现状做出变革和调整。为了尽快适应民营企业的发展要尽快建立一个专门针对民营企业融资的金融服务平台,同时相配套的业务也应该同时开展。各个民营企业起步不同,发展水平也不在一个水平上,对此应建立有区别的信贷政策,避免“一刀切”对小企业在融资工作中上造成的瓶颈和障碍。尽管每一个民营企业的情况都不相同,但在贷款上都表现出“急、小、频、快”的需求,国有商业银行根据上述情况应该创新贷款方式和增加贷款渠道,而对那些收益较好、具有还贷意识、信誉好、有发展前途的现代化民营企业应简化贷款程序,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允许下可以建立贷款快速通道。宽松的贷款条件,增加授信额度也应该在适当的条件下逐步推进。尽快建立起信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设计出合理有效的业绩测评办法,使责、权、利相统一,有奖有罚,罚奖并重。
参考文献:
[1]张玉明.民价企业融资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
[2]林森木,程选主编.民营经济投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
一、小民营企业会计规范的意义
(一)有利于小民营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机制
由于小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手段落后,会计核算体系薄弱。经营者无法完整、真实、系统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者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管理企业、因而不能对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进行有效的控制。这种缺乏内部控制的管理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既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又浪费了企业的经济资源,降低了资产效率。因此,以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为基础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我国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显得极为重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可使经营者对企业的经营过程有准确、清晰、具体的掌握,从全局上合理调度、充分利用企业的经济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有利于小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对外融资机会
我国的民营经济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规模较小,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加入WTO后,小民营企业面临外资企业的冲击,单靠自有资金原始积累的方式发展,在较短的时问内很难发展成大规模企业。规模小、经济资源分散的经济主体必将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被淘汰的可能性就更大。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企业对外融资的先决条件,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能使资本市场对小民营企业的了解更为具体,增强金融机构对小民营企业的信任度,从而提高小民营企业对外融资的机率。
二、小民营企业的会计规范的影响与原则
(一)对会计工作的影响因素
1.宏观因素的影响。宏观社会环境包括国家与各地方的经济政策、会计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和会计管理水平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地位及活动空间有着直接影响。由于各地方政府对民营经济鼓励态度更为明显,各种优化环境、促进发展的经济政策纷纷出台,使得经济结构中的市场化成分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为民营企业调节资金,进行资本投资等提供了便利。此外,税法和经济法等法规不以所有制实行差别待遇,为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2.微观因素的影响。(1)企业组织形式及投资来源。小民营企业大多为有限责任公司,但大多民营企业是亲戚、家族、朋友合办的企业,往往由亲戚代替规章制度。(2)业主素质。小民营企业业主往往是投资者有事经营管理者,企业管理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企业主以往的管理经验和个人素质,这直接影响了会计管理水平的高低。(3)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影响着会计人员选拔使用、会计管理方式及财会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使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企业能否吸引和稳定会计人才的重要因素。(4)科技发展状况。尤其是高科技民营企业里,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企业的发展壮大要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科技发展状况影响企业管理机制和利润分配机制,也影响会计管理的职能作用发挥。
(二)规范会计工作遵循原则
1.以国家的财政经济政策、法规和制度为依据。国家的财政政策、法规和制度是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会计制度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制度。设计会计制度时必须以国家的财政经济政策、法规和制度为依据,否则就不能提供满足国家宏观管理需要的财务信息。
2.充分贯彻成本效益原则。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不能不讲运行质量和工作效率,应在满足企业管理要求的前提条件下使会计制度设计更简洁明了,更具有操作性。要考虑其设计和运行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实现成本与效益的最佳组合。
3.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为了确保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并为每个企业不断发展创造良好、公开的竞争环境,必然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法规。企业财务管理是在国家财经法规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的微观管理,因此企业在制定会计制度时必须遵循国家的财经法规政策。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企业运转特点,即企业人、财、物、信息各因素,供、产、销各过程,筹资、投资、用资、收回与分配资金各环节,交错形成多个变量,综合发挥作用。
4.相对稳定和不断完善、改革相结合的原则。规范会计工作的会计制度一旦设计完成,执行起来就不要随意改动,这样势必造成会计工作的不一致性,提供的信息口径就会经常变动,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当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革,使之更加适应国家政策和工作实际。
三、规范小民营企业会计的思路
要想获得快速发展并取得优异成绩,企业先要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严格的质量管理,在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应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和提高财会工作水平,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效益的提高。
(一)健全小民营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制度
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一整套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比如《小企业会计制度》,并严格执行。
1.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是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方法。内部牵制制度规定了涉及企业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处理,以起到一种相互制约的作用。例如,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人、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即“管账不管钱,管钱不管账”。 通过内部稽核制度和牵制制度的建立,既能够保证各种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又能使各职能部门的经办人员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的机制。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实施对会计的再监督。内部审计是实施再监督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健全小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严肃财经纪律,查错防弊,改善经营管理,保证小民营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在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时,要坚持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机构分别独立的原则,同时要保证内审人员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会计的再监督作用。
3.建立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组合制度。小民营企业建立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组合制度的目的在于加强企业各项支出的管理,体现财务管理的严格控制和规范运作。在审批程序中规定财务上的每一笔支出应按规定的顺序进行审批;在签字组合中规范了每一笔支出的单据应根据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完成必要的签名,同时还应规定出纳只执行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对于没有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支出,出纳员应拒绝执行。小企业通过建立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组合制度,对控制不合理支出的发生及保证支出的合法性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建立成本核算和财务会计的分析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的方法和程序以及成本分析等。特别要提出的是成本分析是财务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定期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现金流量。企业财会人员也要定期向管理当局提供成本费用方面的各种报表,以利于经营者进行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效益衡量。
(二)依靠社会力量帮助小民营企业实现财务会计规范化
靠单个小民营企业力量达到财务会计规范化,有的企业会遇到人手不足和业务技能不够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依靠社会力量帮助小民营企业实现财务会计规范化。可以通过小民营企业协会或工商联,组织离退休财会、银行等方面专业人士,吸收社会待业专业人士,建立若干小民营企业财务会计辅导站,帮助有需要的小民营企业开展财务会计工作,推进小民营企业财务会计工作逐步达到规范化。小民营企业财务会计辅导站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帮助小民营企业加强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和贯彻执行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从而推动小民营企业提高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
(三)加强外部监管力度
假如把一个企业比喻为一个人,其财务安排就好比是这个人的供血系统。一个企业缺乏稳健的财务安排(包括财务预算,合理的资产债务结构,现金流量管理等),必然会出现“头晕”(决策困惑),“手麻”(业务成长受阻)、“脚冻”(组织指挥失灵)等症状,从而使企业事业发展受阻或停顿,直至崩溃。
假如把一个企业比喻为一辆汽车,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这辆汽车的部件构成和运行规则,缺乏严谨的组织整合与制度约束,是很多中国民企(也包括国有企业)组织涣散、执行能力差、管理效率低下、成本及风险失控的主要根源。
经过20多年的成长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成熟,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何从战略高度,剖析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环境和方式,对于民营企业总结过去,寻找准确的战略定位,将企业做大做强及参与国际化竞争,有着深刻的意义。
民企决策:告别机会主义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民营企业(非国有企业)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了60%,安排城镇就业达到了75%,实现利税额的占有比例也达到了70%以上,从而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但也应清楚地看到,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依靠机会或创业者的勤奋与胆识而走到今天的。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中国民营企业在战略、财务管理及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成为了制约企业成长和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公司战略决策中,尽快告别“机会主义”的思维导向,将企业发展做大的核心力量转移到打造公司核心竞争力和改善公司治理的轨道上来,是中国民营企业所要共同面对和研究解决的问题。
“机会主义”赢利空间已越来越小
在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历程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某些企业在经历快速成长后,又快速坠落。如国内知名民企南德集团、欧亚农业、爱多公司、农凯集团、德隆集团等。究其失败的根源,就是在公司战略定位上,对机会主义的热烈追随和在财务管理、公司治理方面存有缺陷。而这些,是很多中国民营企业都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成熟与国家法规、资本市场、金融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机会主义”的赢利途径和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要实现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在决策思维导向上,及早告别“机会主义”的幻想,把企业成长发展的战略主题,转移到整合、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改善公司治理的轨道上来。
战略、财务、公司治理结构是决定因素
作者:梁斌 单位:云南省曲靖双友钢铁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银行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一定的偏见,没有专门的贷款技术,且为防范信贷风险,银行通常会增加抵押、担保或上浮利率水平,大大增加了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同时受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恶性循环以及民营企业贷款审批流程问题的影响,银行必然会提高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增加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政府因素,受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的影响,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且由于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担保机制不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金融服务机构和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在客观上影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财务管理意识不强,流动资金短缺。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财权都集中在关键人手中,强调集权控制而疏于管理,特别是对财务管理的硬件和软件投入较少,会计基础十分薄弱,财会人才缺乏,财务管理意识不强,无法满足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营运资金作为维持企业正常生产运营所需的资金,其良好的循环运转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多关注自身的销售状况和利润水平,为扩大销售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而不得不采取赊销的方式,应收账款不断增加,但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意识不强,缺乏现金收支管理意识,仅依靠销售而不加强资金的回笼效率难以满足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甚至在赊销和应收账款模式的作用下,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条断裂。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低下。民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受“销售至上、冲指标”观念的影响,民营企业每年的应收账款额都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而随着账款拖欠的时间不断增长,很大一部分应收账款可能成为坏账,同时资金周转速度缓慢直接影响到企业原材料、工资发放、银行贷款还款等环节,且为扩大销售占领市场份额,大多民营企业赊销比例较大,这也使得企业销售收入增加的同时,应收账款也随之增加,民营企业资金紧张状况较为严重。二是预付款居高不下,民营企业通常存在一定的预付款项,预付款是以存货的形式存在,而不是货币资金,其变现能力较差,居高不下的预付款大大影响了企业的营运资金周转效率;三是存货积压严重,民营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大多采用经验法,缺乏科学的采购管理手段,许多企业更为节省采购成本和生产成本一次性采购大批量原材料或大批量生产,导致存货积压过多,存货资金占用比例较大,在原材料和产品存货积压的双重压力下,大大增加了企业对营运资金的需求量。预算不科学,预算执行不到位。大多数民营企业在预算管理上更多的是按经验进行预算编制,预算编制不科学,执行不到位,预算管理意识不足,财务人员只凭借经验进行资金配置,造成现金流量预算执行偏差较大。同时,对于重生产和销售的民营企业来说,其预算内容往往比较单一,偏向于成本预算、生产预算和采购预算,预算内容过于粗泛,无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时点和环节进行全面预算,无法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有效跟踪和反馈。且在财务集权管理的思想下,民营企业擅自更改资金用途的现象时有发生,预算执行难以落实,难以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做出有效的评价。
提高民营企业融资能力。首先,民营企业应从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出发,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决策程序,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通过自身资金的有效配置提高民营企业内源资金的使用效率,缓解资金问题对企业发展造成的困扰,同时健全企业财务制度,增强财务透明度,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全面了解企业信息,提高企业资信,增强银企关系,以增强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能力;其次,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放开信贷门槛,在贷款限额模式、贷款额度、审批权限等方面增加灵活性,同时深化金融工具创新,进一步推进债权融资工具,开放债券市场;再次,完善政府融资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创造宽松投资环境,在弥补民营企业资金缺口问题上给予一定的助力。加强财务管理意识,增强营运资金管理能力。民营企业应用资金管理能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和相关财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首先,民营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引进专业财会管理人员,重视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加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能力创造主观条件,全方位更新企业财务管理管理,树立货币时间价值、现金机会成本、存货成本等财务管理观念;其次,增强营运资金管理能力,可以利用财务分析方法,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分析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以及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等,使企业营运资金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能力。提高营运资金运作效率。一是,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建立健全的赊销制度,赊销信用标准,对客户信用进行全面调查和评定,以确定客户可享受的赊销待遇,同时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帐龄,对可能形成坏账的应收账款应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概括起来可分为四个方面:明确内部管理责任、建立客户信用档案、严格控制信用期以及实施审批制度;二是采用先进管理方法,提高存货管理的科学性,民营企业可以利用经济批量订货模型和提前订货模型来实现企业采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因存货损失而造成资金的流失,同时加强存货管理,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上规范相关操作程序,采取定期盘点和轮番盘存的方法清查存货状态,并尽可能压缩存货,避免资金呆滞,优化存货资金结构。加强民营企业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管理是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基础,通过强化预算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配置企业资源,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民营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一完善预算授权审批制度,严格规范审批流程;二健全预算编制管理制度,预算相关负责人应制定预算编制的流程、方法和措施,并下达指标,拟定预算草案,向各个部门解读预算草案的各种情况;三建立预算执行检查制度,按季度、年度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纠正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四是完善预算考评审计制度,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评,对考评好的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对于发现重大问题的应依法追究相关责任。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同时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和挑战也越来越激烈。营运资金管理问题作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极大的制约了民营企业的生命力,我们应正视当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资金管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以确保我国民营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 企业文化特征
我国改革开发的近30年里,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真正担当起了“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重任。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约为49.7%,民营工业在我国工业中的比重达到60%左右,比2000年提高了约14个百分点。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新的推动力、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国家税收的重要途径、对外贸易的生力军。随着自身的发展,民营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成长、生存中的重要性。但大多数的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企业只是单纯模仿国外知名公司的企业文化,这种做法的必然结果就是企业内部并没有产生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正面文化,反而变成了阻碍企业运营的负面文化。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了仅仅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深入地探讨什么是适应市场竞争的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特征,解决单纯模仿、生搬硬套的问题。而现如今对这方面的研究是十分稀缺的,以下笔者将通过对企业文化特征的探讨,提出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所应具备的特征。
企业文化及其特征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组织物质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文化行为模式,是社会文化与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其特征主要包括无形性与有形性、稳定性与前瞻性、系统性与多样性等几个方面。
(一)无形性与有形性
企业文化是一种信念、道德和心理的力量。它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经营哲学等都是无形的。企业文化由不同层次的文化组成的系统,有表层文化、中间层文化、深层文化,三个层次的文化相互联系,构成企业文化的有机整体。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规范和约束是一种“软约束”。注重无形性的同时,不可忽视企业中有形的因素。企业文化这种无形的力量的发挥必须通过企业中有形的载体,没有这些有形载体,那么企业文化是无法存在的。
(二)稳定性与前瞻性
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诞生而产生,它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具有强大的相对稳定性。不会因日常经营环境的变化、制造技术的改变、某些员工的流动而激烈动荡。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具有指导性,一种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远比规章制度及其他公司章程对员工更具影响力。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积极的企业文化好比清新的空气,通过点点滴滴、似有若无地渗透,于无声处浸透了企业成员的思想, 它积淀于人们的观念深处,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和习惯。
(三)系统性与多样性
企业文化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系统,不是空洞的抽象。这些要素相互联系构成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系统。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传统不同、企业产生背景乃至企业领导与员工个性、素质不同,导致了企业文化的多样性。独特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特征,是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特征的内涵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其规模已经从最初的家庭作坊逐步地扩张,部分企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发展空间由家乡一直延伸到海外,经营内容也由单一产品扩大为多领域的产品与服务集合。在此过程中,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伴随着企业的建立、成长,正确地认识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特征对企业进一步、持续的成长就十分关键,笔者认为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特征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为本的“新儒商”文化
重诺守信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我国是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的国家,许多组织的组织文化均继承了儒家思想,民营企业也不例外。作为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文化观念是经济运行的重要约束条件,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就是“信用经济”。塑造出以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现今急需解决的问题,公司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以诚信为基本目标,如何能在公司内部营造出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公司长远发展的有力保证,因此公司应该建立诚信模式。诚信模式是一种动态的模式,它通过检查组织中要求明确沟通的具体领域以建立诚信文化,这些领域包括增长、赢利、明确反馈、承诺、迅速解决、尊重和责任。在此过程中,还要创造和持续更新适合自己企业情况的一整套关于诚信模式的战略。
(二)企业家应将其性格特征体现在企业文化当中
企业发展所需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企业家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项,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是企业家品质、才华、胆识等综合素质的扩展和放大。由于民营企业家在企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家是企业精神的化身和倡导者,企业家个人的形象,往往在员工中起着模特效应,促进企业文化的转化和创新。
(三)以用人唯贤的人才策略替代任人唯亲的世袭制
家族企业是民营企业的一种主要的组织形式。“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这句古语深深地影响着很多的企业主。诚然在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组织形式中,公司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可以增进决策和公司运营的效率。但随着企业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公司规模的扩大,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培养、选拔制度以取代原有的血缘体系,是民营企业文化塑造的重要内涵。
企业的发展要靠企业中每一个人的努力,因此将企业的发展与个人的成功和谐的统一起来,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是考察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是否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的重要方面。现如今很多民营企业均有了自己的员工培训体系,也有些企业将员工业务水平的提高当作竞争的战略,并确立激励和监督机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核心员工流失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企业通过员工关怀、营造企业温馨气氛、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加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来增进企业的凝聚力也是衡量当代企业文化优与劣、先进与落后的重要标志。同时公司的选拔制度要透明化,要以能力作为基准而不是以关系的远近作为标准,也是用人唯贤的企业文化的必然要求。
(四)确立长久发展的公司理念并与员工、社会分享企业愿景
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总是给人一种目光短浅、缺乏远大抱负的印象。通过塑造注重长期发展的企业文化,并将公司的愿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企业内部人员以及外部社会是改变这种形象的重要手段。公司应通过一系列的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促进这种文化在公司内部生根、发芽直到茁壮成长为公司的强势文化。这样,公司的员工会更加认可公司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加强公司的凝聚力,同时也可以加强社会对公司的了解、信任。
(五)勇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乃至与其他国家进行竞争的核心单元。因此,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功不能只考虑其自身的技术指标,例如:股价、市场占有率等,还应该观察其社会职责的履行程度。美国每年都要评选出最受民众尊重的十大公司,这些公司无一不是业绩良好、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大公司,同时,这些公司也都承担着很多的社会责任,例如:员工的保险、社会的环保支出等。
我国的民营企业如何改变原来那种一心只想着赚钱而不关心社会的“小”形象,是现如今民企企业文化、经营哲学的关键体现。一个成功企业最重要的推销不是产品和服务,而是其自身。一个产品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而过时被淘汰,但一个公司的形象或理念会被消费者一直记住。因此这就要求民营企业除了自身的经营还要积极的投身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之中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阿瑟•R•辛库提,托马斯•L•斯坦丁.塑造诚信型组织[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笔者认为,当前民营企业员工这种心态的转变,根本原因在于其传统的伦理道德理念发生转移,而人们这种传统伦理道德理念的转移又源于社会和企业对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不重视,人们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机会几乎没有(见图一)。当然,社会环境新变化也是重要的原因,如拜金主义的兴起。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传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在逐步发生异化。就业于民营企业的员工就很难做到与企业共生死,共命运。
伦理道德教育机会技能教育机会
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
图一:人性教育与技能教育机会变化趋势
上图表明,从幼儿园到大学,人性教育机会不断减少,而人的技能教育机会不断增加,人们大学毕业后,人性教育机会极少。本质上,人们的人性教育经过了这样长的时期,在工作中就应该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对待所从事的工作,相反,当前许多人在民营企业并没有继承曾经受过的正确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而是陷入了狭隘的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思潮中。
此外,笔者认为,当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略并没有涉及员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引导,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作用方向都是员工的使用价值,即如何把人的使用价值发挥到极至,至于人的内在价值根本就没有采取措施来启发和激励。虽然美其名曰人本管理,实际上,这些人本管理都是人才使用方式的改变,完全是形式管理。这种不触及人的内在本质的管理,其作用和影响是短暂的,其劳动力边际效益是递减
图二:人本管理效益曲线与人性管理效益曲线
二、当前民营企业员工的心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工商管理类人才和其他各专业型人才层出不穷,此外,我国许多民营企业自身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培育人才,完全有理由相信,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都有可能找到。但是,事实上,许多人在选择单位时,并不是将民营企业作为首选,即使一些人选择了民营企业,也难于在民营企业长期下去。人们就业于民营企业中,做不到以企业为家(虽然许多民营企业都在倡导以企业为家的理念,但事实上不可能实现),而是以自身利益为重,价值观上根本就不存在“企中有我,我中有企”,也不去体会“企荣我荣,企衰我耻”,人们在民营企业的短期化行为非常明显。民营企业发展得好的时候,人们乐于呆下去,但当民营企业碰上前进中的问题时,想留在民营企业共患难的员工能有几许?据调查,民营企业近几年的人才流失率达30%以上,一些医药生产企业人才流失率竟达70%,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人才以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其中,最短的仅为50天,最长的也不过5年。人才流失问题在民营企业中比较严重。针对这些现象,许多民营企业主也采取了较多的改革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改善人才管理方略,如员工持股制度、薪酬激励制度、工艺流程再造、岗位责任制、工作环境设计、组织结优化、团队协作激励,等等。但是,收效甚微,许多民营企业还是叫喊着人才难求、人才难留。对此,众多理论工作者和民营企业主都感到迷惑。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是理论研究的滞后性问题,还是民营企业应用实践操作性问题呢?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三、人性管理应引入到民营企业管理中
人性管理的基本涵义是对人性特质的再培育、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人性的积极作用,剔除人性的消极作用,就是应用人性哲学思想教育员工学会做人,做一个积极的人。
那么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人内在拥有的本质特性,既有积极方面的特质(积极人性),也有消极方面的特质(消极人性)。笔者总结起来,积极方面的特质主要包括快乐、忠诚、主动、独立思考、勇敢、行善和需要帮助等七个方面。消极方面的特质主要包括郁闷、叛逆、惰性、借口、软弱、猜疑和封闭等七个方面。虽然人性的内容远不至于此,还可以总结许多条,但是,人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人性管理哲学思想就是要研究上述人性的不同特质,并能恰如其分地启发人性的积极方面的特质,消除人性的消极方面的特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让员工快乐地工作,让员工对民营企业百般地忠诚,让员工在接任务后能独立思考,让员工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让员工培养乐于助人和行善习惯,让员工相互帮助。同时,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消除员工的郁闷心情,消除惰性,放弃叛逆心态,打消员工找借口的任何机会,帮助员工从软弱中坚强起来,消除员工的任何猜疑,激发员工的热情使其走出封闭的怪圈。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是要教会员如何去开展工作,如何去完成任务并取得效益。如果这样来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没有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任何一位经理或老总,如果是这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根本无法有效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毕竟精力是有限的。实际上,员工要做什么,岗位说明书都有记载。员工接到任务如何去完成并取得成果,经理或老总不需要交代,那是员工自己的事。员工能选择你的民营企业,并选择一种岗位,其实他已经知道该种岗位的基本要求,否则他不会接受这个岗位,他是有备而来的。但是,有些员工为什么接受这个岗位工作之后,热情不高,效率不高,做事拖拖拉拉,有责任不敢承担,有任务不敢接,即使交代他如何去做,他还是不愿做,做了但还是做不好,等等。其实,问题不在于他的能力,而是人性的消极特质在起作用。相反,有些员工能力虽然平平,但是如果上级交代一项任务,哪怕该项任务已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他还是能够独自完成这项任务,而不需要上级的任何交代,这是人性的积极特质在起作用。因此,经理和老总在人本管理上并不是要教会员工如何去开展工作,交代任务如何去完成,而是应重视人性的正确引导,这才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要求。如果民营企业管理者能从人性哲学思考人力资源管理,必然会取得这样的效果:有能力的员工能高效地完成任务,能力平平的员工也能准确地完成任务并取得满意的结果,而且,所有员工在民营企业工作并不是为了任务而工作,而是在民营企业中实现做人的价值。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民营企业管理者还用担心人力资源管理没有成效吗?
而且,人性管理的劳动力边际效益呈递增现象(又见图二)。因为,人性管理在于激发人的传统伦理道德,如果员工都是具有积极人性特质,再多的员工在企业也不会嫌多,这样的员工相互之间会有更多协作且协用关系会更好。
四、我国企业的人性管理研究需要加强
国内外关于人性管理的研究观点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本文之意,即从伦理道德和忠诚等人性特征去研究,但这种研究成果主要出自外国学者,国内学者对此研究不多,如(美)斯蒂芬·伦丁著的《FISH》,(美)阿尔伯特·哈伯德著的《AMessageToGarcia》,(美)费拉尔·凯普著的《NoExcuse》,(美)大卫·恩里克著的《西点军校》,(美)理查德·T·德·乔治著的《经济伦理学》,陈惠雄著的《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陈德述著的“论荀子‘性伪合而治’的人性管理模式”,刘唐宇著的“中西人性论与人性管理的比较研究”。另一种就是当前研究比较多的人本管理思想,认为人性管理就是人本管理,然而,从触及人性管理这个主题的众多国外学者和极少数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分析,人性管理和人本管理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从经济角度分析,人本管理思想指导下的劳动力边际效益是递减的,而人性管理思想指导下的劳动力边际效益是递增的。当前的人本管理根本就不是人性管理,因为其没有触及人的本性特征,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使用方式,是一种形式管理,而人性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本性,主要研究如何再培育、再激发人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启发人的自觉行动。持第二种观点的相关研究成果如,王姣著的“人性管理与制度运作”,陈官章著的“高校人性管理的几点思考”,李茜著的“论现代民营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管理”,杨慧著的“以‘人性管理’搞好图书馆工作”,范莉莉著的“浅析我国民营企业的人本管理”,祖明著的“人本管理的制度设计与对策研究”,肖和伟著的“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张今声著的“论人本管理”,郑伟著的“论人本管理是依靠职工办民营企业的核心”,等等。
这种研究现状表明,企业的人性管理研究在我国还处在探索过程。随着我国企业民营化的发展,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我国当前的伦理道德异化趋势,未来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必然会更加严重。
五、民营企业加强人性管理的几点思路
对某一个民营企业来说,加强民营企业员工的人性管理,可能效果难于在短期内发挥,因为,人们的人性教育并不仅是民营企业的责任,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整个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变化已经影响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如是社会各界不重视人们的人性教育,一个民营企业要想在本民营企业中通过对员工的人性管理就能取得明显效果,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社会各界应加强人的道德教育,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完全可以推论,哪一个民营企业先进行了人性管理,该民营企业在人才问题上就会少一些矛盾,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人是民营企业的核心,是民营企业最革命的因素。民营企业的人性管理就是要培育、激发员工的积极人性,使员工自觉接受“企中有我,我中有企”、“企荣我荣,企衰我耻”的民营企业文化和民营企业精神。笔者认为,我国民营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人性管理,民营企业业主应以心待人,以诚待人,将不同素质不同层次的员工的不同思想统一到民营企业所设定的人性文化之中,那么,我国民营企业必将赢得新的机遇,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加强人性的目标在于让员工快乐地工作,教会员工如何忠诚,教会员工如何微笑生活,鼓励员工主动行善,培养员工独立思考,鼓励员工勇敢面对一切困难,倡导员工相互帮助。虽然只有这几句话,但是,要实现这样的人性哲学的提升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民营企业管理者精心而长期的设计,需要民营企业管理者付出许多努力创造环境和机会,也需要员工积极配合。而且,这种人性哲学的提升,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面面俱到,其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
1、在活动中培养。民营企业应计划一些群体性活动,让所有的员工都参与。
员工在活动中会潜移默化地领悟人性的积极特质。如拔河、与其他单位的比赛活动、到成功民营企业中参观、设计一些边工作又能边取乐的项目、举办一些管理方面的游戏活动让员工参与、集体旅游、共同设计办公环境,等等。通过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民营企业急需的人性特质。活动形式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目的是既让员工主动参与,改善心情,同时又能使员工有所体会和感悟。
2、在会议中熏陶。会议的形式也要多样,集体会议、小组会议、管理名著
读书会议、管理专家的宣讲会议等都可以。会议形式不管怎样,关键的是要对员工积极人性特质进行熏陶,而且,会议气氛一定要搞好,既要传达会议精神,又要鼓励员工提意见、发表看法和轻松愉快,因为,会议精神只有在轻松愉快中才能被消化吸收。
3、在工作中随时随地教育。一是民营企业管理者发现员工有某方面的过错
时能及时时行教育,这是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鼓励员工互帮教育,即当某员工有过失时,其他员工能主动教育该员工。只要管理者和大多数员工对有过失的员工进行随时随地的教育,时间久了也就成为习惯,员工的行为就总会朝着民营企业既定的目标,员工就会少犯错误,员工之间也就会建立互信、互帮、互让的良好氛围,员工之间的团结协作就会得到加强。
4、在民营企业文化上倡导。培养员工的积极人性,实则是培育一种积极向上的民营企业精神。这种精神是建立在人性哲学基础上的,不是我们常说的形式上的民营企业精神,而是一种充满积极人性的民营企业精神。形式上的民营企业精神是表面上的东西,只要民营企业培养员工具备人性的积极特质,那么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民营企业精神就是实质意义上的民营企业精神,其影响力就是持续的、长久的,其凝聚力就是不可战胜的。因此,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就应把这种积极的人性特质培育、激发作为建设和设计的重点,从人的本质特性上提炼民营企业精神。
5、在客户中渲染。这要求管理者和员工都能以积极的人性特质处理各项业
务。接待客户时,要把客户作为我们家的客人一样对待,这样就能向客户中渲染民营企业精神,并感化客户的心灵,让客户感觉到我们的民营企业不是在做业务,而是在享受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家的生活方式。要让客户感觉到每个员工对待民营企业就像对待自己的小家庭一样认真负责。民营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如果能这样,那么客户必然会喜欢这样温馨的“家”,必然会常到这个家来做客,那么民营企业的业务就会越做越多。
6、在困难中鼓励。当员工处在人性的消极一面时,民营企业管理者和其他
员工要主动帮助,像兄弟姐妹一样为其摆脱阴影,走出人性的消极领域,重塑人性的积极特质。人性的教育基础人人都有,只要及时相劝和帮助,身处人性消极一面的员工就会很快实现转变,融入民营企业大家庭中,与兄弟姐妹并肩作战。
7、在制度上激励。人性的培育、激发在一定意义上是难于用金钱实现的。
例如,员工的一个微笑值多少钱,员工之间的相互帮助值多少钱,谁能进行量化,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但是,如果在制度上适当地引导也不为是一种权宜之计,关键是制度的内容设计上要能够体现这种民营企业精神。例如,可设计一些部门和气奖、客户关系奖、员工协作奖、主动工作奖,等等。只要认真去体会,这种制度还是可以设计出来,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民营企业员工应积极主动调整好自己的人性观和世界观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应加强员工的人性管理,从员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着手,逐步转变员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员工真实做到以民营企业为家,真实理解“企荣我荣,企衰我耻”的价值理念。此外,民营企业员工也应深切了解到这些现实,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理想的工作实在难求,称心的工作终究难找,任何工作,任何事业都是要有人做,不需付出较少劳动就有较多报酬的理想的工作,实在少有。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事在人为。既然,我们选择理想的工作难度大,为什么不爱惜现有工作,关键是我们选择正确的工作态度。虽然现有的工作并不理想,但是,在工作态度上,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快乐,为什么不选择对民营企业忠诚,为什么在问题面前不选择独立思考,为什么在困难面前不选择勇敢面对,为什么在生活中不选择行善,为什么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选择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事实上,所有这些才是生活的真谛,工作的本义。没有人会喜欢郁闷,没有人持叛逆为嗜好,没有人天生就拥有惰性,没有人喜欢在问题面前乐于找借口,没有人喜欢软弱性格,没有人天生就爱猜疑,没有人喜欢在封闭世界苟且偷生,这些也是生活的真谛,工作的本义。当我们选择了某项工作时,哪怕这个工作不尽人意,我们应该选择好自己的工作态度,毕竟生命是短暂的,称心如意的工作极少。因此,民营企业员工应端正态度和思想,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积极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伦丁等:《FISH》中信出版社。2002年10月
2、(美)阿尔伯特·哈伯德:《AMessageToGarcia》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9月
3、(美)费拉尔·凯普:《NoExcuse》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
4、(美)大卫·恩里克:《西点军校》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3年1月
5、众行管理资讯研发中心:《管理培训游戏全案》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4月
6、刘敬鲁:《经济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7、(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8、陈惠雄:《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
9、陈德述:“论荀子‘性伪合而治’的人性管理模式”
《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第2期
10、刘唐宇:“中西人性论与人性管理的比较研究”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2001年第4期
11、王姣:“人性管理与制度运作”《中国乡镇企业》2001年第8期
12、陈官章:“高校人性管理的几点思考”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科)2002年第1期
13、李茜:“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管理”《平原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4、杨慧:“以‘人性管理’搞好图书馆工作”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年第2期
15、范莉莉:“浅析我国企业的人本管理”《经济体制改革》2000年第4期
16、祖明:“人本管理的制度设计与对策研究”《管理世界》2001年第6期
17、肖和伟:“人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现代管理科学》2003年第10期
18、张今声:“论人本管理”《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9、郑伟:“论人本管理是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核心”
《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7期
20、黄勇主编:《孙子兵法》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是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是困扰民营经济发展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我国的民营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低技术的行业为主,仅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就集中了民营企业的75%,但是有部分中小企业没有稳定的融资渠道,它的发展更多地是依靠自有资金。从银行所得到的贷款,尚不足银行贷款总量的2%;通过发行股票融资的民营企业在我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中只占9%左右,这里还不包括那些以较高昂的代价购买别的上市公司的股份而曲线上市的公司;在债券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则几乎为零。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成因分析
(一)从外部经济环境来看
1、从体制上看。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受处在行政过分干预的准财政运作体制的约束,导致其对民营企业的“歧视”现象。且其贷款手续之繁杂,抵押条件之苛刻,对抵押品要求之严,抵押率之低,远远超过国有企业,使不少民营企业望而却步。在国家有关政策上也残留着“缺陷”,急需调整完善。例如,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时,许多不良资产可以通过剥离、核销、挂账、停息等办法处置,外资企业将部分利润投资可在税收上减免,而私营企业却不能享有同等待遇。
2、从制度上看。(1)担保公司和各类基金制度还未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贷款因担保问题尚未解决而难以运作;抵押贷款因多数民营企业未能解决房产、土地等相关证件而被搁置。抵押担保落实难是当前民营企业融资、特别是申请金融机构贷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2)银行为民营企业服务严重不足。尽管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各商业银行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户,乐于“大宗批发”,而对额度小、频率高的民营企业贷款缺少兴趣,由此导致民营企业贷款明显不足。(3)融资渠道狭窄。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整体发展不够,证券市场十分萧条,使得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股票相当困难。
(二)从民营企业自身素质来看
1、民营企业用人思想观念落后。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企业发展动力不足,发展目标不明,发展步伐减缓,发展规模层次难以健康拓展,发展理念难以及时提升。如果再加上社会体制、环境等因素的负面影响,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以及自身知识、素质、能力、见识、修养等因素的制约,这种错误观念所导致的隐性危机日渐严重。
2、家族式管理模式缺陷严重。这种形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受到了强劲的挑战,用人科学性得不到保证,磨合也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这些落后的观念和管理模式,加大了银行投资民营企业的风险,从而导致民营企业融资范围的缩小。
另外,由于民营企业所处的产业都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上民营企业产业类同带来的过度竞争,企业利润水平普遍较低,资金利润率近年来不断下降,所以民营企业自身积累不多。民营企业股东只有几个人,增资能力也很有限。尤其是处于创业阶段的民营中小企业获利能力更弱,又无信用记录,所以创业阶段,企业是难从企业之外获得资金的,因此出现融资难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三)民营企业制度革新与市场环境变化不同步。目前,很多私营企业仍实行家族式管理的企业治理结构,一部分乡镇企业具有老国企的弊端,一部分演变成家族式企业;有些民营企业虽然挂着有限责任公司的牌子,但发起人却是夫妻、父子关系,并未改变家族企业的实质。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出现结构性过剩,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更加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由于制度革新滞后,管理方式不科学,一部分民营企业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经营出现困难,造成产品积压,利润水平下降,内部积累减少,对外部补充资金的要求大增,于是对银行贷款需求急剧增加。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一)不断改善民营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
1、调整和完善银行体系,加强安全管理。现有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仍然持续国家银行高度垄断的局面,民营中小商业银行数量严重不足。这种畸形结构,不仅严重降低了融资效率,影响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加大了金融风险,并使风险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应创立金融社区服务模式,使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深入到当地众多的个体私营企业,形成企业与金融机构“双赢”的局面。
2、坚决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扩大市场准入领域。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政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民营企业应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一方面要全面检查有关民营投资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认真清理限制民营投资增长的不合理规章和收费;另一方面要改变行政审批事项多、手续繁、透明度低的状况,对非政府投资项目原则上实行登记备案制。
3、加强担保管理,减少担保风险。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政策措施,尽快缓解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担保难的状况。同时,制定相应的贷款条件和审批程序,对财务状况良好的、有市场的企业,不能因其规模达不到要求而不给贷款;对负债率较低、产品技术含量高、确有市场潜力、内部管理严格的民营企业,可适当放宽对抵押或担保的要求。
(二)努力提高中小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增强内在融资能力
1、完善民营企业制度,健全治理结构。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真实性与准确性较低,银行利益难以保障的现象,这些往往都是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所致。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自身素质是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重要途径。应推动民营企业制度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实现治理结构合理化,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吸收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要素;规范财务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
2、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构建我国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针对目前社会信用淡薄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民营企业进行各个阶段的信用评价是担保机构规避担保风险的最切实方法;培育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提倡和宣扬信用观念,在“有借有还”的良好信用环境下改善银企之间的关系;应建立民营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实现民营企业信用管理监督社会化;还应加大对企业违约的惩罚力度,增加违约人的违约成本,严肃惩处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及其负责人,以减少违约的发生。
3、拓宽融资渠道。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民营企业融资体系,民营企业在力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筹资外,还应了解、认识其他的融资方式,对中小企业居多的民营企业而言,租赁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融资方式。应从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多元化着手,鼓励面向民营企业的多种金融机构的发展,拓展民营企业融资租赁、担保、保险等新的融资形式,力争在中国金融市场形成不只是国有商业银行一枝独秀,而且是百花齐放的格局。
(三)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改进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在健全金融监管的基础上,积极创设各种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民间金融机构,建立民间金融市场,探索主要支持中小企业的投资公司,争取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国有商业银行要增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意识,增加服务品种,在管好对大型企业贷款利率的同时,适当放开对民营经济的贷款利率,要逐步开展对民营企业的信用评级,推进民营企业的诚信建设,帮助民营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
[关键词]初创民营企业;财务危机;成因;对策
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统计,截至2005年底,内资民营经济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为50%,预计在未来5年,我国全部民营企业将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但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初创民营企业缺乏对财务危机的认识及防范、化解的对策,导致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9年,这势必会给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留下隐患。因此。对我国初创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及对策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初创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
财务危机是由于企业当期可抵债资产无法偿还到期的债务而形成的支付危机,严重者将导致企业破产。在当今世界经济环境下,财务危机已是众多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之一。依据我国初创民营企业独特的内外生存环境,可将初创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分为内部成因和外部成因两部分。
(一)内部成因
1企业创建资金有限。初创民营企业的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创业者本人或民间借贷,资金数量较少,而初创期的企业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导致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资金紧张。对企业造成整体压力。容易产生财务危机。
2创业者素质不高。初创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往往缺乏管理经验、风险意识不足、经营理念落后。而且创业者对市场的了解不多,整体把握性差,从而容易产生经营上的短期行为或重大决策失误,使企业的产品开发、产品营销存在严重问题,造成企业销售收入减少,直接导致现金流入的减少;再加上创业者对潜在的财务风险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均可引发财务危机。
3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漏洞一般较多,系统化程度较差,企业内部员工的忠诚度较低,很容易造成企业管理存在真空、重叠、家族统治或目标不明确、企业资金流失、浪费严重,为企业留下财务危机隐患。同时,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敢给企业贷款等。也容易引发财务危机。
(二)外部成因
1融资渠道狭窄。一方面,由于处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规模小、知名度低,外界对企业信任程度不高,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外部投资者对企业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企业融资困难;另一方面,从我国目前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以及信贷政策环境来看,初创民营企业的融资门槛过高,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易引发财务危机。
2同行业竞争激烈。在目前同行业竞争愈演愈烈的条件下。与同行业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比,初创民营企业市场占有率低,市场竞争能力差,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一旦销售不畅,资金链条极易断裂,导致生产经营中断,最终引发财务危机。
二、防范、化解初创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
对于初创民营企业的财务危机,防范、化解是必然的选择。初创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化解可分为三个阶段:财务危机的事前防范、事中应对及事后处理,而且,事前防范最为重要。(一)财务危机的事前防范
事前防范是指在财务危机发生之前,依据初创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避免财务危机的产生。该阶段具体对策如下:
1全面提高创业者的素质。(1)初创民营企业的创业者要明确企业的目标、使命及市场定位,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更应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2)创业者要有一定的财务知识,能够读懂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避免发生财务危机。
2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一个人或几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民营企业的创业者不能一直盯着整个企业,更不能做到事必躬亲。因此,创业者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尤其是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使整个企业无论创业者在与不在都能按管理体制的要求正常运转,使员工的忠诚度、积极性和创造性均得到提高,以防止企业资金流失和浪费,也可以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
3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及方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可以使初创民营企业更容易筹措资金,从而缓解资金压力,能够更好地防范财务危机。国家应制定更优惠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初创民营企业融资;建立更多的信用贷款担保机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初创民营企业本身也应主动出击,充分利用融资租赁、供应商信贷和投入资本等筹资方式。
4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做到未雨绸缪。一旦危机发生。可以迅速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及时化解财务危机。避免惊慌失措或束手无策。
(二)财务危机的事中应对
财务危机一旦发生,尤其是在危机发生初期,初创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必须沉着冷静,积极应对并化解财务危机。具体对策如下:
1启动应急预案。如果发生的财务危机是事前估计到的类型,企业就应迅速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并依据事态的发展,及时调整、完善应急预案。使企业度过难关,最终化解财务危机。
2制定危机处置对策。如果发生的财务危机是事前未估计到的或未遇到过的类型,企业应尽快查明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危机处置对策,以寻求债权人、债务人、银行、供应商和战略伙伴等多方面的理解及援助,加强内部控制,稳定管理团队和员工队伍,减少企业内部的非必要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