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7 23:12: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动化科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plc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郭鹏,李悦,高文彬.三菱Q系列PLC与FX系列PLC基于CC-Link通讯在轮胎设备中的应用[J].橡胶科技市场,2007(02),13~16.
[2]范明锦.三菱Q系列PLC与FX系列PLC的通讯[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190~191.
[3]王辉.三菱电机通讯网络应用指南[M].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10.
[4]曹惠彬.电力线通信(PLC)技术综述[J].电力系统通信,2004,(1).
[5]戚佳金,陈雪萍,刘晓胜.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研究进展[J].电网技术,2010,(5).
[6]程晓荣.宽带电力线通信信道特性及网管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06.
[7]康恩婷.宽带电力线信道特性及OFDM性能的分析与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05.
[8]俞王杰.自组织窄带电力线通信网络MAC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
[9]汪涛.宽带电力线通信MAC层协议优化及仿真平台搭
plc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拾以超.仿真软件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机电技术,2011,05:149-151.
[2]姜坤.浅谈PLC仿真软件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2,07:167-169.
[3]叶坚.PLC仿真软件在PLC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3,06:238.
[4]潘春玲.仿真软件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2:265-269.
[5]刘佳.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6,(04):11.
plc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孙晓峰.基于PLC的输煤程控系统改造[J].自动化应用,2010(2).
[2]王占彬.PLC控制网络在火力发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S1).
[3]张金姣.基于组态技术的PLC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的仿真[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4).
[4]甘焱.火力发电厂输煤控制系统浅谈[J].红水河,2010(3).
英文名称:Office Informatization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办公自动化学会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001X
国内刊号:11-3749/TP
邮发代号:82-38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 油气储运应用
中图分类号:F470.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二.我国油气储运的概述。
近几年以来,我国油气储运工程事业已经大力发展起来。西气东输管道和西部管道等油气长输管道已经建成运用,这些管道技术都显示了我国对成品油、原油和天然气管道输送技术的更深层的应用以及更深的研究探讨。一些石油战略储备库的成功建设标志着大型地面原油储运工程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更加先进,更加新颖的技术水平。同时,我国油气储运工程也对国际先进理论与国际高端技术(数字化管道技术、HSE管理技术和油气混输管道技术)进行了极好的发展与应用。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的油气储运工程技术已经迈入了一个更加新颖,更加深层的改革创新发展阶段。
三.油气储运工程中应用的技术。
我国油气储运工程中应用的技术日益增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天然气制冷技术在天然气储运中的应用。
目前,天然气液化主要有三种制冷工艺,即级联式制冷循环、混合冷剂制冷循环和带膨胀机制冷循环。级联式制冷循环,利用某一制冷剂的蒸发来冷凝另一种较低沸点的物质而组成逐级液化循环,主要应用于基本复合型天然气液化装置。混合冷剂制冷循环是以多组份混合制冷剂为工质,进行逐级的冷凝、蒸发、节流膨胀,从而得到不同温区的制冷量,达到对天然气逐步冷却和液化的目的。基本复合型天然气液化装置广泛采用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混合制冷剂液化流程。带膨胀机制冷循环 利用高压制冷剂通过透平膨胀机绝热膨胀制冷实现天然气液化的流程。根据制冷剂的不同,分为天然气膨胀液化流程、氮气膨胀液化流程和氮-甲烷膨胀液化流程。带膨胀机制冷循环适用于液化能力较小的调峰型天然气液化装置。
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技术在油气储运工程中的应用。
天然气水合物不仅具有再次汽化时释放速度相当慢并且极易控制的优点,还具有安全性能比较好的优点。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技术是一种新颖的天然气储运技术,并且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同时,低成本释放与存储技术不仅是该项技术的难点,天然气水合物快速高效连续制成技术也是这项技术的难点。
高压水射流技术在油气储运工程中的应用。
高压水射流技术在油气储运工程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高压水射流技术能够使质量与容量得到保证,在对油库储罐进行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储罐底部易于结垢,这些结垢会影响油品质量与容量,此时,就应该对储罐进行合理的清洗;高压水射流技术能够使传热效率得到提高,当对粘油罐进行加热的过程中,一些传热设备(热传器和锅炉等)有着严重的结垢,使这些传热设备的能耗极其加大,传热效率极其降低,此时,运用高压水射流技术不仅使结垢层得到有效的清除,还使能源的利用效率与传热效率得到提高,以下设备的清洗主要运用到高压水射流清洗技术:各种各样的换热器设备,管道小型储油设备,油桶和油罐车小型储油设备。
四.自动化技术在提高设备运行效率方面的应用。
1. 泵类设备的运行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生产单位的电耗指标。
对大型外输泵的运行效率实施了自动化监控,它的主要监控原理是通过能耗计量仪表计量电机的实耗电量,再通过泵的进出口压力和流量确定泵的输出有用功,现场的一次仪表将参数采集到中央处理机,再经过运算程序计算出泵的实时泵效。技术人员通过对实时泵效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泵的效率变化原因,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先后发现了:进口过虑器摩阻损失、出口阀组的节流、原油的温度(粘度),以及电机运行效率对泵的影响,值班人员通过现场操作,使首站的泵的运行效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相对没有实施监控系统以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单台220kw的外输泵一年可节约近两万kw.h。
2. 完善加热炉自动监测,增加原油进、出口压力、温度,水套压力、温度,排烟温度、燃油流量、压力,炉膛压力、烟气含氧量分析等监测点。
3. 在控制系统中,设定出口介质加热温度,根据油温的变化来改变燃烧器的大小火切换,同时通过相应调整供风系统,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从而达到提高水套炉效率的目的。
4. 安全检测联锁保护系统的加强,增加水套炉压力保护、原油进出口压差(防止滞留)检测、水套炉水位低限报警、利用光电管监视燃烧情况,原油出口温度超高监测,并建立联锁保护。
5. 自动化技术在办公自动化方面的应用。
(1). 生产报表自动化生成,主要是依据目前的focs系统对现场生产参数的自动采集生成数据库,对数据库的有关数据进行筛选,并进行自动累计和计算,生成当日生产报表。自动报表可以有效的避免手工填写报表因人的责任心的问题填写的错误。并可以作为工人当日生产业绩的考核依据。大大提高管理的量化考核力度。以下是首站自动报表生成界面。
(2). 办公网络化管理主要是依托网络技术,在内部建立局域网络,将站内的生产数据,技术资料和其他管理资料实现共享,并且通过服务器与上级部门的网络联网将本站的生产数据上传到上一级管理部门。同时可以对生产进行指挥与分析,通过采集真实准确的生产信息,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采用有效的分析方法,使管理者对现场的生产做出正确的指挥,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使用一些先进的经济分析方法(如投入产出分析)可以充分全面地考虑问题,并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把管理人员从繁重的信息收集整理和统计中解放出来,使厂各级领导能利用计算机网络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信息,统筹安排生产和经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6. 目前原油的输送多采用管线输送,原油在输送过程中存在着两方面的能量损失,即摩擦阻力损失和散热损失。因此,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给流体提供能量——加热站提供热能和泵站提供压力能。在管输管理中,要正确处理这两种能量的供求平衡关系,因为这两种能量损失的多少是互相影响的。一般来说,散热损失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摩阻损失的大小取决于油品的粘度,粘度的大小取决于输送温度。提高加热站的出站温度,使油品在较高的温度下输送,原油的粘度降低,摩阻损失减小,但散热损失增大。所以在原油管输过程中存在着能耗最小的优化输送选择。
五.结束语
我国可以采用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的优化油气储运参数,并进一步提高油气储运的效率。运行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对管线进行实时的监控,同时可以采集首端个末端压力、流量、温度以及粘度等各项参数,利用双向微波将其数据信息传送到首末站的控制室之中;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和优化参数程序。自动化技术在原油储运过程中的应用不但提高了生产系统的运行效率而且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因此,我们应促进自动化技术在油气储运过程中的应用,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孙灵念 董明 王胜利 自动化技术在油气储运过程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油气储运》 -2005年z1期
[2] 齐凯 自动化技术在油气储运过程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年11期
[3] 齐凯 自动化技术在油气储运过程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年9期
[4] 付玉章FU Yuzhang 自动化技术在油气储运过程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科技传播》 -2010年24期
[5] 魏孔林 王海成 许巧娟 张文浩 自动化技术在油气储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博览》 -2012年21期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配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配电管理系统;馈线自动化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form distribution network, planning to the first four problems and to see, power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in distribution network to reasonable structure, power distribution equipment, mainly switch) comply with the basis of the requirement of automation, add careful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planning, be able to implement, otherwise, it will cause rework and waste, cannot be unworkable.
Keywords: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Distribution network; The power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 Feeder automation
中图分类号:U665.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配网规模和结构出现实质性的变化。不断提高配网的运行及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是客观实际的需要,这种需要使配网管理系统的建设势在必行。由于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同,配电自动化的结构和应用也自然不同,因此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先进性,逐步扩展和完善,成为配电自动化的关键因素。结合具体城市实际情况,进一步设计出先进、通用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对整个国内的城市与农村的电网改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配电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电网严重缺电,发生“重发、轻供、不管用”的局面,致使配电网极端落后。表现在网络混乱,装备陈旧,供电可靠性低下。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供电可靠率及相应年户停电时间为99. 9986%和10 min (纽约市),美国全国平均58min,日本全国平均9min。我国全国平均年停电时间长达30 h,差距太大。不但如此,目前突出矛盾是发电厂窝电,老百姓用不上电,卡脖子地方主要是配电网,表现在,
( 1)网络结构不合理,降低了供电可靠性;
( 2)配电线路上不设开关,一有问题便拉整条线路,或使用落后的油开关,负荷电流都不敢拉,每三年就要更换,有名无实;
( 3)供电半径过大,导线截面太小,使电压合格率很低;
( 4)无功补偿不完善,有的虽装了补偿电容器,但人工简单操作,在高峰投,低谷切,功率因数提不高;杆上公用变一般都未装补偿电容器,线损率居高不下;
( 5)配电变压器损耗大,容量不足,高峰过载烧坏屡见不鲜;
( 6)进户线老化,截面积小,适应不了用电增长要求,经常出事故。
为此,国家投巨资于城网 农网改造,以便提高配电网供电能力和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2、改造配电网,规划要先行
以往由于缺乏投资,负荷上来,就近拉一条线路,临时对付,造成网络结构混乱,不符合“供用电规则” 要求。现在改造配电网不能简单化地加大导线截面或改为电缆、增大配变容量。广东某市为提高供电可靠性,也为改善市容,投巨资将架空线改为地埋电缆,实施了几条线路后发现,简单地将架空线改为电缆,提高可靠性效果不大,后来停工,重新抓规划,从改造网络结构入手。
现在应该借城网改造的东风首先规划好配电网络,使配电网逐步改造成现代化的合理的结构。网络规划中有以下4个问题值得考虑:
( 1)采用环网结构,即手拉手方式或对供方式,比较简单易行,提高可靠性指标到N-1。
例如福建省晋江市10 kV配电网原来都是简单辐射形结构,由大约10个变电站的10 kV出线直接向用户(直接或T接方式)供电,不但线路长,供电半径大,而且可靠性差。现在开始逐步改为手拉手结构,如联东-联西线便是一边接龙湖变,另一边接英林变,中间断开,一边发生故障可以倒到另一边供电,规划中其它线路将逐步改造成这种手拉手方式。手拉手方式就是环网结构,其可靠性可以达到N-1。江苏省苏州市西区大多是环网供电,规划做得比较好,自动化实施效果也好。
另外一种是变形的环网结构,将A、B、C三个电源点形成三角形手拉手,可靠性也是N-19但负荷转移率比一般环网降低一半。
对于可靠性要求高的,一般采用双回线加备自投方案,可靠性指标也只能达到N-1,但投资翻一番。国外有一种新式4- 6结构,由A、B、C、D 4个电源点,6条手拉手线路组成,当任两个元件发生故障时仍能保证正常供电。其可靠性指标可达N-2,负荷转移率降为三分之一。这种结构比较适合于新规划地区,而老城网改造难以实现。
( 2)环网结构可以用美式环网柜实现,也可用我国开闭所方式实现。
例如,上海浦东工业园区便采用4路自动化环网柜,一路进线,一路出线,另两路向用户(大用户)供电,或作为支线供电,设备体积不大(高1200ⅹ宽2600ⅹ深1000 mm),一般安装在人行道~绿化带~停车场或大楼间的角落,不征地,不盖房,本身价格虽贵些,平均每路开关约4万元,但总的经济效果较好。当然环网柜方式对新的开发区或大面积住宅区较易实现,对老城网、老市区有一定困难。但若改变观念,也不是不可接受的,如南京市北京西路道路改造时就采用了环网柜,厦门在某新住宅区也使用环网柜,现在这两供电局已与外商合作组装环网柜,计划推广使用。
开闭所方式在我国一直沿用,苏州西区(新区)将开闭所设在大用户配电房隔壁或附近,开闭所由大用户提供,效果较好。但若是开闭所需征地建房就很不经济,如山西某市规划10 kV开闭所,土建费与开关设备费接近,征地还有困难。
山西另一城网规划也用开闭所,但采取与厢式变结合的新方式,无需征地建房,应该说,这是一种新思路,建立在新技术(厢式变)之上的因地制宜的好方案。
( 3)大型开闭所方案不可取。
厦门湖里开发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都是建大型开闭所,从变电所送电到开闭所,再配电到各用户,配出线路达十余条,大型开闭所占地建房费相当可观,这是若干年前的规划。但是,上述山西某市新规划还是大开闭所方案,要征地0. 25亩,土建费45万元,每个开闭所均投资百万元以上,可见就不是好方案。如果将这集中式大开闭所改为分散式小开闭所,在负荷旁边就近设开闭所,一般4路开关就够,而这小开闭所可采用厢式变结构或环网柜,比较合理。
( 4)据了解,目前配电网有不少单位仍全部采用断路器,而不是采用新型负荷开关,不难看出其投资是相当可观的。若进出线改用负荷开关,到大用户线也采用负荷开关,到就近配变采用熔断器,便可大幅度降低投资。目前国外熔断器熔断定值精度很高。
综上所述,配网规划应建立在国内、外最新技术平台之上,采用最新装备,选用无油化、长寿命、免维护的设备。
结语
配电自动化要在配电网结构合理,配电设备(主要是开关)符合自动化要求的基础上,再加周密的配电自动化规划,方能实施,否则会造成返工和浪费,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比方苏南某供电局几年前抓配电自动化,就简单地买了几台自动重合器和自动分段器,花了百余万元,结果只当普通开关用,后来才意识到应先做好自动化规划才行。
参考文献
1.罗伟 中压电网规划及其应用[期刊论文]-价值工程 2010(12)
2.杨仕成.熊枫 浅谈电力配网的管理[期刊论文]-中国集体经济 2009(31)
3.沈澜.曾旭东 配电网规划接线方案研究[期刊论文]-四川电力技术 2008(6)
4.戚尧 城市配电网络规划研究[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 2008(4)
5.杨武盖 面向实用效果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期刊论文]-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3)
6.顾天天 浅谈电力配网的管理[期刊论文]-科技广场 2008(4)
7.陈瑞林 县级配网自动化系统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英文名称:Electric Drive Automation
主管单位:天水电气传动研究所
主办单位:天水电气传动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甘肃省天水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7277
国内刊号:62-1106/TM
邮发代号:54-9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英文名称:Process Automation Instrumentation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0380
国内刊号:31-1501/TH
邮发代号:4-30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7
期刊收录:
SA 科学文摘(英)(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百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1、我国自动化控制的研究现状
长久以来,对电厂有关机组控制工作中,使用的主要控制方式就是PID,但是PID控制器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各类参数整定途径不同,有些方式需要进行理论计算,有些方式则需要依靠经验来进行,加上很多常规PID控制难以收到到良好的控制效果,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不断的分析控制技术。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关于智能控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这种智能控制方式也是业界的一个新型研究范畴,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可以为电厂热工自动化提供完善的理论指导,该种控制技术经过了神经网络专家、模糊专家的深刻,证实是一种理想的控制策略。
2、智能控制技术的主要方式
2.1 模糊控制方式
模糊控制方式源自于1965年Zadeh教授的模糊集理论,在1974年,英国教授Mamdani成功的将模糊集理论应用在蒸汽机以及锅炉的控制工作中,随后的多年来,该种控制方式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该种理论基于人的思维模式发展而来。有关的研究调查显示,模糊控制方式可以对数学模型对象进行精准的控制,模糊控制理论是以模糊语言、模糊数学知识来表示模糊规则的理论,并使用计算机技术控制闭环结构的控制系统。模糊控制方式具有几个特点,即其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操作数据与人员的控制经验,并不需要数学模型,因此,具有很好的鲁棒性,能够解决传统PID难以解决的时变性、非线性以及时滞性,整个推理过程使用不精确推理的形式,能够模仿人的思维,因此,可以处理十分复杂的系统。
2.2 专家控制方式
专家控制方式即将专家控制技术与理论的整合,在运行过程中,对专家的智能进行模仿,这样即可实现系统控制,其主体主要包括推理机构与知识库,通过对知识的组织与调动,按照既定的策略对规则进行推理的过程。专家控制方式具有灵活性高、空置率灵活的形式,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根据控制系统的复杂程度,专家控制方式包括专家式控制器与专家控制系统两种方式,这两种方法均具有完善的结构系统、知识处理功能以及可靠功能,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智能控制在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应用
电厂热工自动化是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保证设备安全的技术措施,智能控制在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应用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3.1 单元机组负荷控制
单元机组负荷控制系统是一种具备时变性、非线性以及不确定性的多变量系统,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采取传统的控制系统很难收受到既定的效果。有关专家学者针对该种情况设置了以机跟炉与以炉跟机为基础的负荷控制系统,效果显示,这两种系统有着良好的控制品质以及自适应能力。
3.2 过热汽温控制
过热汽温是电厂锅炉在运行过程中的运行质量评价标准之一,就目前来看,一般使用改变减温水量的控制方式,这种控制方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时滞性与惯性,在科技水平的发展下,人们也将智能控制系统引进汽温控制过程中,很好的改善了控制系统的品质与适应性。有关的文献显示,将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系统引入过热汽温控制过程中,即时在大范围变负荷运行的过程中,整个系统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与运行性能,也可以很好的解决电厂过热汽温控制对象的不稳定性与延迟性。
3.3 中储式制粉系统的控制
中储式制粉系统的控制难点包括磨负荷信号测量的复杂性、参数之间的耦合性、数学模型的复杂性等等,有关的专家针对这一特征,使用模糊语言规则,总结好运行经验,使用预测模糊控制与分级模糊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在电厂磨球机中进行了应用,运行效果显示,使用预测模糊控制与分级模糊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很好的提升磨机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也很好的解决了磨机运行过程中的大时滞的耦合问题,提升了电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4 给水加药的控制
电厂锅炉给水加药一般为加氨与联氨,加氨目的是为了提升给水PH值与凝结水PH值,并减少酸性物质对水系统产生的腐蚀。加联氨的目的是为了去除水中的氧与二氧化碳,防止锅炉中铁垢与铜垢的生成。影响给水加药的因素很多,水处理工况、锅炉蒸发量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传统的PID往往难以实现目标调节效果。使用变频模糊加药系统可以很好的克服人工加药系统中存在的不足,也可以很好的提升给水的质量,具有动态响应快、鲁棒性强的优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结语
可以说,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系统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高度非线性的不足之处,智能控制系统在电厂热工自动化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在未来,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相信随着基础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方法的成熟,智能控制系统将会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电厂热工自动化水平也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孟丽荣.关于智能控制在电厂热工自动化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新技术新产,2012,12(25).
[2]张拥军.优化火电厂自动控制系统的重要性及对策[期刊论文].中国集体经济. 2009(10).
[3]刘冬.浅谈火电厂自动化控制改造的有效方法[期刊论文].中国集体经济, 2009(24).
关键词:PLC,皮带运输机
0 引言
选煤厂皮带运输机是选煤厂生产的关键设备之一,一旦其电控系统出现故障,将影响选煤厂整个生产,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由于选煤厂皮带运输机的电控大多为继电器控制系统,存在线路复杂、故障点多、可靠性低、稳定性差等缺点,不能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因此,笔者采用PLC控制系统取代原来的继电器控制系统,并用组态王实现对整个皮带运输机的运行过程进行监控。
1 系统构成及控制过程
该皮带运输机控制系统由两级系统构成:一级基础自动化系统,二级完成监控和操作的人机界面系统。
基础自动化系统采用SIEMENS S7-200系列PLC,由完成控制功能的PLC、完成系统监控和操作的人机界面操作员站、现场执行机构和传感器组成;上位机监控系统采用亚控的组态王软件进行设计。论文参考。
一级基础自动化控制主要控制出现异常情况时进行报警和紧急停车,二级主要用来进行参数设定,启动和人工紧急停止。
2系统设计
皮带运输机系统是以PLC为核心、对皮带运输机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在线控制和监督的自动化系统,通过PLC和组态王。该系统可以实现对所有现场在线设备的程序控制管理、安全联锁控制等功能,并显示各种操作画面和模拟现场,对事故信号进行报警以及打印报表等。
该系统主要特点:
(1) 开放式的结构,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扩展性;
(2) 便利的维护手段,可在线维护;
(3) 先进的硬件控制设备,具有高抗干扰能力、高可靠性;
(4) 高可靠性的检测仪表;
(5) 集中操作,分散控制的思想;
(6) 通用的软件开发平台,智能的设备管理和监控软件。
该系统主要功能具有检测皮带机速度、温度、撕裂、烟雾、跑偏等功能,当出现异常情况时,PLC控制电机紧急停止,同时报警并把信息传到上位机,由操作人员进行分析检修,完成后重新启动。
2.1 系统硬件设计
SIEMENS S7-200系列PLC适用于各行各业,各种场合中的检测、检测及控制的自动化。论文参考。S7-200系列的强大功能使其无论在独立运行中,或相连成网络皆能实现复杂控制功能。此处选用CPU226模块(集成24输入/16输出共40个数字量I/O点,且可连接7个扩展模块)和模拟量扩展模块EM231(4路模拟量输入)、EM232(两路模拟量输出),它们的特点如下:
(1) 6个独立的30KZ高速计数器和2路独立的20KZ高速脉冲输出;
(2) 实现分布式系统和扩展通信能力都很简便,组成系统灵活自如;
(3) 随着应用的扩大,系统扩展无任何问题;
(4) 具有更快的运行速度和功能更强的内部集成特殊功能;
(5) CPU可以高速处理指令并且具有友好的参数设置功能。
CPU模块:负责程序的运行等工作,电源不仅向CPU模块供电而且还要满足与CPU模块相连的其它模块的用电需求。
数字量输入模块DI:将外部采集到的信号输入到PLC,例如保护PLC的DI将皮带撕裂、烟雾、跑偏等信号采集进来;以完成监视保护功能。
数字量输出模块DO:将PLC内部运算结果输出,例如保护PLC的DO将正常启动,自动控制、手动控制、综合故障等输出;操作PLC的DO输出来控制继电器,以完成监视、控制和保护功能。
模拟量输入模块AI:将外部的模拟量采集进来送给PLC,如皮带的速度和温度,以完成监视保护功能。
模拟量输出模块AO:将PLC计算好的数字量,如皮带的速度等转换成模拟量输出到上位机上,以完成监视功能。
2.2 系统软件设计
该系统中,PLC程序执行变频器的启动/停止控制和皮带机的行程和速度监控任务,变频器根据给定的信号和反馈的信号控制皮带机的速度;PLC通过传感器得到信号来控制皮带机是否停止、报警器是否报警。为了更加安全可靠运行,本设计还设置了自动手动切换,自动/手动程序如图1所示。
2.3 PLC与上位机之间的通信
在现场环境恶劣的条件下,采用上位机监控措施可直接将故障显示出来,从而提高整个系统故障的诊断效率,减少故障的维修时间,提高整个电控系统的可靠性。论文参考。本系统利用CAN总线与上位机进行通信,可将各种信息传输到上位机,从而实现对系统的实时监控。部分子程序和中断程序分别如图2、图3所示。
3 结束语
根据选煤厂皮带运输机系统的实际情况,研制开发了选煤厂皮带运输机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经过严格的选型、合理的配置及完善的程序设计,使系统维修方便,自控功能强,可以自动显示故障,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极大的改善了皮带运输机的运行状况,确保矿山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廖常初 . PLC编程及应用.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9
[2] 罗宇航,罗建国等. 流行PLC实用程序设计.西门子S7-200系列.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2
【关键词】成套装备;过程自动化;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领域,高效的、连续的、自动的过程装备及其控制工程已经俨然成为我国企业级成套装备与控制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我国不仅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市场需求巨大,而且在这一市场中,对于自动化制造设备的需求尤大。
一、成套装备技术的自动化需求趋势
我国在自动化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市场方面需求较大,自动化装备工程与控制工程既是一种技术较为密集型的产业,又是一种人才较为密集型的产业,还是一种资金密集型产业,在这三者合一的进程中,装备与控制的自动化方面的需求十分旺盛。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自动化的程度方面发展稍显滞后。虽然成套装备技术存在着自动化的需求,但是,在这方面一直以来美日与西欧等国家的企业占据了较为强势的垄断地位与主导地位。在成套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与销售方面,尤其是成套装备技术的自动化方面距离满足我国的国内自动化需求还相差甚远,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了我国的成套装备技术自动化的需求的趋旺趋势。
二、成套装备技术的自动化技术的行业发展趋势
成套装备技术自动化技术也存在着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设计中的程控编程能力、系统制造中的柔性集成制造能力等。这些能力标志着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展望未来的成套装备技术自动化我们看到,未来的新产品将越来越多地依托于自动化的编程与自动化的控制,自动化的柔性制造以自动化进行新的成套设备的开发将会成为未来行业发展趋势中的一大亮点。自动化的成型机通常都会包括四大组成部分,即控制工程部分的自动控制与气动控制两大系统,以及机械系统与整机总装总调系统共四大系统。在此大四大系统之中,尤以两大控制系统与整机总装总调系统的复杂度较高,这三大系统也因此而成为了未来成套装备技术自动化的行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三大硬指标。
三、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为主导的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工业机器人技术是目前世界工业中的较为尖端的科技,世界的许多工厂都在积极致力于实面大规模全自动化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以减少人工操作。这不仅能够极大地减低成套装备与控制工程制造的成本,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因此,可以说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是工业尖端科技在成套装备与控制工程中的集中体现。成套装备与控制工程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率与普及率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越来越多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已经难觅操作工人与产业工人的身影。工业机器人在不远的将来将更多在应用到自动化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中来。
四、我国的成套装备技术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成套装备技术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可以细分为下述五大趋势:
1.自动化的成套装备生产线设计与开发趋势
随着CAX仿真系统以及先进设计技术的不断应用,未来的快速设计与自动化设计新产品以及自动化的成套装备生产线设计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数字化、自动化、综合化、一体化将成为过程装备的发展趋势。
2.自动化成套装备生产线的自动化趋势
世界的虚拟设计与虚拟制造技术发展极为迅猛,我国目前也已经有为数不多的数家公司开始应用这种世界最为先进的技术,以达成数字化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未来5-10年之这内,虚拟化设计与制造必将成为我国的自动化成套设备生产与设计的重中之重。而且我国的规模化企业还将建成规模化的虚拟设计与制造平台。
一旦这种虚拟化的设计与制造平台成功实现与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以及其他信息平台的完全整合与对接,设计、制造的全过程都将可以在数字化的规范下高速有效连续地进行。这在工作效率、制造效率方面的提高将可以达到不可思议的高度。
3.自动化成套装备在控制工程方面的协调与管理技术趋势
未来我国在自动化成套装备的控制工程方面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利用高速主流运算大型计算机对于成套装备的控制方面进行全面的计算机化实时控制。而且实时控制的范围将从传统的控制整条生产线发展到控制所有生产线,并且还可以形成与设计、制造等部门的有效的协调与管理机制的整全。
4.自动化生产线在实现模块化与可重构化方面的发展趋势
我国未来在成套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方面的衔接过程将完全采用计算机的一体化机制,即设计以标准的模块化进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设计的效率而且这种标准化的模块式设计还可以将制造过程整合起来。
5.自动化成套装备的生产线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未来的自动化成套装备还将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支撑之下形成所有生产线的实时监控与快速整定。而且更为先进的离线编程技术也将在我国得到深度的应用。
成套装备技术的全面自动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我国也已经全面进入了成套装备技术的自动化大发展的加速发展阶段。成套装备技术的全面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设计、制造、协调、管理高度集成的、高度一体化的成套装备自动化技术的出现必将引领我国的成套装备与控制工程进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参考文献:
[1]宋鹏云,胡明辅,姚建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过程工程[J].化工高等教育,2004 (02)
[2]闫绍峰,熊晓航.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3]陶秀祥,孙凤杰,何京敏.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5(03)
[4]贺华,姬鸿斌.化工专业课程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J].石油化工应 用,2006(02)
[5]王永建,李辉.IE专业毕业设计及论文多元化模式研究[A].第十二届工业工程和工程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二)[C],2005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应该突出专业和英语的结合,英语作为工具为专业服务。通过前几年的教学实践,重庆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暴露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教学重点不突出:研究生英语过度强调专业词汇的掌握、英语长句的翻译,具体表现在采用陈旧范文式的教学。2)教学方式单一化: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课堂上教学,以教师为主、研究生为辅,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最终导致研究生学习兴趣和欲望较低,普遍反映收获不大。3)教材内容的固定化:“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固定的教材内容完全不能反映出这种变化的趋势,也不利用拓展其专业知识面。4)师资队伍薄弱:考虑该课程对英语的要求较高,基本上都安排一位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来授课,但每个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教师的专业知识面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生的多样化需求。5)僵化的考核形式:研究生的考核采用闭卷形式,单一化的考核方式不能反映研究生的口语和英语交流能力,也有违将英语作为工具服务于科学研究的宗旨。
二突出服务专业教育的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上选择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中训练研究生的朗读与准确翻译原文的能力,从矫正专业词汇的发音、纠正翻译中的错误着手,通过大量的科技论文分析来让研究生扩大专业词汇量,提高听、说、读、译的能力,达到提高准确理解与阅读英文原版教材与参考文献的实际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与时俱进的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料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规范化和时间性,相关教学资料直接取自国际知名大学的信息与通信专业系列教材的部分内容和科技论文,参考教材如下。1)RahatAliKhanLangah.(2012)PerformanceAnalysisofCooperativeCommunicationProtocols:CooperativeCommunicationsinWirelessNetwork.Pub:LAPLAMBERTAcademicPublishing.(部分内容节选)2)B.P.Lathi.(2010)ModernDigitalandAnalogCommunication(4thEdition).Pub:OxfordUniversityPress.(部分内容节选)3)DaleWheat.(2012)BuildingYourOwnElectronicsLab:AGuidetoSettingUpYourOwnGadgetWorkshop.Pub:ApressL.P..(部分内容节选)4)Chi-TsongChen.(2012)LinearSystemTheoryandDesign.Pub:OxfordUniversityPress.(部分内容节选)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团队现有6人,教师队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海外经历,所有成员均从事信息与通信类专业科研与教学),课堂教学分为6讲(每讲含4学时),研究生专题讲座(6学时),共计30学时。其内容与安排:1)科技文献翻译理论与方法;2)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及系统专题;3)现代通信技术前沿专题;4)计算机通信网络前沿专题;5)英语科技文献写作基础知识;6)英语科技精读及案例分析;7)研究生专题讲解,结合专业方向,按照presention的方式做出英文的PPT,并利用投影仪在课堂上作3~5分钟的英文演讲,并相互提问。面向应用的专业英语教学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是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研究必需的技能,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英语科技论文的精读和写作,它始终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中。英语科技论文的精读和写作教学包括以下内容。1)分析英语科技文献的框架结构。以具体SCI检索英语论文为例,分析英语科技论文的结构,从而引出论文的一般结构IMRaD形式(Introduction,MaterialsandMethods,Results,andDiscussion);通过课题讨论的形式,组织研讨IMRaD结构的逻辑性分别与问题(why、what、how)之间是如何相互体现的?2)研讨如何丰富论文框架中的内容?以剑桥大学爱席比教授提出的“概念图”为手段,以论文题目为向导,自我思考和回答论文的创新点,根据IMRaD的结构确定基本的段落主题,提出各种组织论文的方法,探讨如何准备好所需的支撑材料(理论分析与实验数据)。3)研讨具体的写作技巧讲解,包含题目、摘要、引言和结果等部分如何写作,如叙述有关现象或普遍事实多使用现在时,引言中是否有足够的篇幅对论点和问题进行说明,来表示它们的重要性。
三研究生唱主角的课堂翻转变
研究生只是作为被动的受教育客体为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单纯由教师讲授的“一言堂”为和谐交际式的“多言堂”。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促成改变。1)在每讲当中,就是大约讲授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授课过程中穿插提问和讨论,其余时间留给有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作专题报告,并且参考文献必须来自于IEEE的SCI检索论文(学校已购IEEE数据库)。这无形当中要求研究生将课后的功课做足,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2)借签国际会议形式,研究生事先粘贴论文海报,使研究生之间提前熟悉报告内容,每个研究生做3~5分钟的presentation,即研究报告进展,报告后进入提问环节。在模拟国际会议期间,要求全程英语交流,该部分成绩计入总成绩。
四创新考核方式
传统考试考核方法没有体现出研究生应用能力素质,考虑到专业英语课程涉及听、说、读、写多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在考核当中,试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presentation占总成绩的20%,英语科技论文写作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和课堂参考度。通过考核方式转变,强化英语作为工具服务于专业、科研的教学宗旨,同样也促进研究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极大地拓展了研究生的“四种能力”培养。6结束语教学团队既重视课程的教学,又重视教学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狠抓教学质量不放松。通过近几年硕士生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取得较好的教学回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研究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具体表现为每年研究生发表SCI或EI检索论文数量较改革前增加近30%。2)通过专题讲座和文献的精读,开拓了研究生的视野,使毕业论文的质量有所提高。3)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极大地促进听、说、读、写多个方面的能力培养。4)通过科技文献案例教学,部分研究生和国外知名高校教授建立了学术探讨关系,并赴国外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作者:曹阳胡顺仁包明单位: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
【关键词】自动检测技术;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自动化检测技术是技术工科院校主修课程,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必修课程,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强调了该门学科的重要性,但是许多学生仍旧为此感到茫然无措,繁琐复杂的技术知识和枯燥呆板的教学模式令学生失去了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为了对自动化检测技术进行改革,近年来不少教育者本着边研究,边实践,边提高的原则,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1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响应新课改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自动化检测技术教学改革也不甘落后。教学改革包括两个重要思想观念的改变,其一是将教学目标由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其二是将教学主题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化被动式地学习为主动式地学习。思想观念的转变将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
2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很多自然科学教材的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年代,甚至课文里讲述的高精尖技术发现也是十几年前的内容,这大大迟滞了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因此除了必修的基本技术知识和技术实践课程之外,还应该对老旧的教材内容进行新编,加入一些更具有时代内涵的新技术,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关注前沿科学动态,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的血液。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需要对陈旧的课程教材进行改革。因此除了保留一些经典内容以及必要的课时之外,对原有的内容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压缩教材优化教材,并且为教材增添一些与时代联系紧密的前沿科技问题,将教合并重组,形成为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学科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对该学科有一个全面的新的认识。具体的改革步骤包括利用两个学时对教材中的误差的基本原理进行阐述,使学生牢固树立误差是绝对的,只要测量就存在误差的思想观念,并且充分认识到通过准确的检测手段可以大大减小误差,提高测量数据的精确度。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工程意识。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提问学生一些关于生产实际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倡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生产区间的操作流程。同时还可以引进一些英文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接触一些外国的自动检测教程。
2.2实验实践环节的探索
实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变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简而言之,就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在教学实践环节,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并且全天开放实验室,方便有意向的学生进行钻研,培养学生进行科学验证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优化现有的自动检测系统,对科学保持怀疑的态度,不断进行科学探索,创新和优化实验设计方案。在临近毕业实习以及撰写论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对查阅文献资料,并且自主设计实验,优化实验内容,独立完成论文的撰写,多参与实践工作,不断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培养自己成为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2.3考试环节的改革
从03年起,自动检测技术的考试内容就在不断优化中。原有的大量基础知识考核已经大幅度进行压缩,而设计性实验的考核内容大幅度增加,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也在加大,而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包括论文的撰写和实验设计的讨论,这样的考核方式避免了一刀切的毛病,并且着重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4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作为一名师长,肩负着教育学生成才的重任,因此教师不许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多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拓展自己的视野,注重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艺术的创新,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益。
自动化检测技术教学的改革不仅仅需要改革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同时教师也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道德涵养,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相信新课陈改革之后,学生对自动检测技术会有更进一步的认知和了解。
参考文献:
[1] 钟浩铭.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教学改革[J].中国信息化,2013,(6):313-313.
[2] 杨立清,李文涛.自动检测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3):215.
[3] 王晓爽.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17):53-54.
关键词:发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发电厂装机容量受热负荷大小、性质等制约,机组规模要比目前火电厂的主力机组小很多,但是其生产原理及系统组成与火电厂是一致的。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电厂的电力自动化控制水平也随之提高。所谓电气自动化,是一项集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控制技术、现代化设备及管理于一身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旨在改进供电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运行和管理费用,是电力投资的重点。
1.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确定火电厂电气系统使用接人DCS系统的计算机控制,由人工监控到计算机自动化的监控的过渡,这就是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开端。接入DCS系统的电厂系统设备,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研究方案、成果也较多。其中分为集中式和分层式的两种不同技术实现方式。集中式是通过硬接线方式,模拟电气量和开关量信号,并通过硬接线电缆各自分别接人DCS系统的输入、输出通道。分层式则是采用数字通信的总线技术,在DCS系统内接入各微机型智能保护测控装置来实现,这种方法是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总趋势,设备都采用分层式的实现方式,因其真正实现了电气系统监控自动化的功能。下面分别对集中式设计电气自动化方式与分层式自动化设计方式作个阐述。
1.1集中式电气自动化设计分析。集中式是通过硬接线的方式,相对较为传统、落后。通过转化了强电信号为弱电信号,在空接点和直流信号下,模拟电气量和开关量在硬接线电缆下,与DSC系统的输入、输出设备相连接,由此可发挥DCS系统监控电气设备的功能。DCS系统的输入、输出设备的连接又可分为两种方式,即直接接入方式和远程接人方式。直接接入方式通过电缆连接电子间集中阻屏,远程接入方式则通过现场设远程采集柜实现数据集中处和设备相距较远情况下的连接,DCS控制系统的连接是在通信方式下完成。也就是,直接接人方式、远程接入方式是两种在本质上没有区别的连接方式。
1.2集中式的特点。电气量的的采集集中组屏,易于管理,设备运行环境好,硬接线方式简易,响应速度快等。但同时也有不完善的地方,由于通过电缆硬接线连接,电缆使用量较大,所占空间较大,长电缆容易相互干扰、电能损耗量大,又影响DCS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DCS系统的费用高,投资成本高,限制了接入DCS系统的设备数量,仅有几个重要的设备是连接DCS系统,而其他设备没能
实现自动化,实际电厂内电气综合自动化的水平较低。再加上所有信息采集量都基于DCS系统下进行处理,工作量大会影响系统的风险系数,系统使用的可靠程度也随之降低。并且,DCS系统的调试环节靠后,而根据集中式的技术实现方式,难以满足倒送厂用电要求。缺少电气监控的主设备系统,稍微复杂的电气系统运行的管理较难把握,综合自动化监控技术尚未达到。
1.3分层式电气自动化设计分析。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分层式技术使用,由3层组成,分别是站级监控层、通信层、间隔层。其中,站级监控层则是在通信技术,实现对间隔层的数据管理及信息交换。信管理机、光纤或电缆网络构成网络层,在现场总线技术下实现了各种功能,如数据汇总、规约转换、转送数据及传控制命令等。终端保护测控单元组成间隔层,设计时使用电气一次回路或电气间隔方法完成,在各个开关柜或其他一次设备附近分布安装各测控单元和保护单元。
1.4分层式技术的特点。就地安装间隔层测控终端,在较少的占地面上,提高各装置的独立性、灵活性、可靠性。交流采样的方式得到的模拟量数据,节约电缆使用,从而减少了成本支出。又由于分层技术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使得采集数据的精确性上升。这样,有较广的空间采集更多数据,监测的分析数据较为完善,远距离修改保护定值和复归信号得以实现,检修维护工作较为简单。分层式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体现在对系统的扩展和维护上。依据分层式技术特点,单个故障不影响周边设备的运行,维修成本降低。电气监控主站的设立,能独立的进行调试和投运工作,就能实现倒送电,同时还具备其他的有利条件,提高了系统的监测规模和水平。
1.5分层式技术的关键。(1)间隔层终端测控保护单元。以间隔层一次设备为单位,分层式技术得以发挥,设立配置测控保护单元。配置测控保护单元是用于保障电厂的用电系统发挥的关键技术,该单元有较高的灵敏性、可靠性、速动性和选择性要求,而集中式所使用的DCS系统操作不适用,而一般采用专用保护装置。电厂用电系统的保护装置由线路、电厂中的电动机综合保护测控装置和其他装置构成。能提高实时数据采集、计算机保护、远程数据控制和故障的记录功能。(2)通信网络。基于ECS系统的操作环境较差,所以通信网络是一项关键技术,能直接影响电气自动化监控系统的整体发挥。现阶段使用较多仍是电缆现场总线网络方式,而光纤通信则逐渐被使用。通信网络通过通信管理机双机热备用或双通道备用原则配置,一旦数据通信网络有问题出现,系统能自动切换至冗余装置或通道,增强系统的可靠性。(3)设立监控主站。监控主站能监控和管理将电厂用电
系统,配置成单机或双机或多机系统,由发电机机组的容量和运行管理要求而定。配置的软件有前置机软件、实时数据库软件、人机界面软件和图形建模软件等组成,实现了监控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数据、应用及分析等功能。
1.6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太网能快速传输数据、成本低廉、容量大、网络技术灵活等优势成为电气综合自动化的网络通信技术的最佳选择。嵌入式技术实现工业化的以太网,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嵌入式以太网是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络通信的主要发展方向。
2 对发电厂电气自动化改造的几点意见
第一,事先要规划好发电厂电气自动化的改造,把握科学、合理,节约的原则,提前准备好需要改造和更新的设备。同时,要综合考虑诸如继电保护装置,断路器、五防系统等设备在型号、盘位布置、预留接口方面将来接入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问题。只有这样,对电气自动化的改造才能合理又节省了人力物力。
第二,在设计电气自动化的过程中要把握实用的原则。由于发电厂现有的监控、远动、五防、保护等设备装置其原理和性能的不同,在进行改造时要整体上把握,综合考虑,避免出现功能重复的设备并列运行。
第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发电厂将来更好的高效运行,因此,电气自动化改造要
注重远期目标。比如,有的发电厂由于老化或厂房实际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监控设备都可以纳入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改造中。就需要在改造时,把这些不具备改造的设备考虑到,在整体框架下,预留接口,便于后期的改造。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发电厂电气部分的综合自动化是一种趋势,对于它的成功改造,将会大大的提高发电厂的自动化水平。同时,采用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能够节约大量的成本,提高电气系统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武成龙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探讨[期刊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
[2]王海东.杨楠.张国龙发电厂直流系统浅析[期刊论文]-山东煤炭科技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