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回族建筑

回族建筑

时间:2022-04-12 17:13: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回族建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回族建筑

第1篇

关键词 陕西,回族,建筑特征.

中图分类号:TU-092 文献标识码:B

Brief research of Shaanxi Hui nationality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Fan Tao

( Beijing Petrochemical Engineering Co.,Ltd. Xi’an.710075)

Abstract: Over the Hui nationality in the economy, culture, religion, customs and other aspects showed be the same in essentials while differing in minor points situation. One of the " minor ", reflecting afeature ofLocal people. The Hui nationality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mainly as performed in the religious and cultural center of the mosque building, The Shaanxi Hui building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were discussed and introduced to This paper.

1回族清真寺建筑的发展变迁

回族是唐宋以来经由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波斯和阿拉伯等各族穆斯林和元代时由中亚地区大批东迁的穆斯林在中国发展而形成的。在早期回族与当地的汉族通婚后,分散居住在汉族地区,受汉族语言、文化和习俗等影响很深,但由于汇入的其他非穆斯林民族的成员也必须信教,所以回族的主要文化是伊斯兰文化,包括它的建筑文化。

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礼拜活动的场所,作为礼拜的大殿、沐浴室和班克楼是清真寺的主要建筑。清真寺建筑还包括讲经堂、师生宿舍和大厅。因为进行礼拜活动时必须面向麦加,所以大殿都是座西向东,而其他的建筑便分布在大殿前的两侧或周围。

就我国的清真寺建筑来说,其发展出现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大约从盛唐到元代,清真寺建筑大多用砖石砌筑,其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基本上都是伊斯兰模式;从明初至以前,清真寺建筑又转向木结构的殿堂型制,在大殿建筑中大量采用后窑殿并以无梁殿为其特点,唤礼塔亦趋于楼阁化或者消失,其他如色彩、雕饰、建筑小品等也都表现出浓重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建筑技术的传入,一些新建的清真寺为钢混结构,并出现了混合功能的楼层式型制。

2陕西回族清真寺建筑特征

根据史料和碑文记载,陕西在元代就已经有清真寺,明初敕建西安的化党巷清真寺。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到清中叶,仅仅在关中就有大小清真寺800多座。从西安、汉中、洋县、安康、镇安等地现存的一些清真寺来看,其型制已与中国传统建筑相仿而汉化了。

2.1平面格局

陕西清真寺都是由许多串连式四合院组成,偶有因地制宜的中心式。前者的大殿建筑在最后一层庭院中,大殿前和中轴线两侧是讲经堂、沐浴室和宿舍等。一般没有唤礼塔,而是由院中的楼阁作为其象征或演变为藏经楼。这些清真寺的大门位置由街道走向来决定,有的在正中,有的是侧门,有的反而在大殿的后侧由通道通到前院。中心式的布局则是在较大的院内修建大殿,其他建筑分别建在大院的周围,因而建筑布局和大门的开口各式各样。

在一些较大的清真寺内,为了不使全寺过于庙堂化,在建筑装饰中比较注重小品建筑的点缀,如碑亭、鱼池、假山、楼阁、石栏等。尤其是各种木石牌坊,虽然显得繁复,但却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以显示尊贵。在四合院中还设置了山门、垂花门、过厅门、联墙门和月洞门等加以分隔和联系,使寺院显得曲折深远又丰富宏伟。

2.2窑窝

清真寺的大殿是全寺的中心建筑,按照寺院的规模有三、五、七、九间不同的开间,且明柱较少。较大的大殿一般由两座殿堂建成“勾连搭”,最后部分缩小为单间(后窑殿)。在窑殿的西墙正中开有教长领拜的窑龛,俗称“窑窝”。

2.3结构特征

中等规模清真寺大殿的前殿大多是梁枋外露,后窑殿则镶有天花板,较大规模的清真寺由于建筑档次较高,大殿上全是天花并有藻井,所有的大殿都铺有木地板,供礼拜时跪拜之用。陕西不同于西北一些清真寺大殿的是殿前极少卷棚,殿顶一般是歇山顶,平脊上不加装饰或采用琉璃筒瓦。由于大殿的进深较长,一般利用前殿的全开间满装格子门和窑殿两边的全部连窗采光。

2.4典型案例解析

就现在典型实例来看,西安市最早的两座清真寺便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形式。大学习巷清真寺基本上是四合院型式。其三开间的正中大门是过庭,前面是牌楼形的栅门,紧接大门的门庭有一座藏经楼,两边开月洞门。大院中的两庭、碑亭、建有石坊的月台以及大殿,组合得十分和谐,清幽中见其庄严。

化觉巷大寺则是由系列院落组成的文庙式。该寺敕建于明初,在一条长约245米的东西轴线上布置了五进院落。第一进南北开门,东墙为照壁,院内原仅有高大的木牌坊一座,现建有南北接待厅。经由“五间楼”的二门进入第二进,布置有石牌坊和碑亭。第三进生活院落,正中是唤礼塔的象征—省心楼,两边是讲经堂、客厅、浴室和宿舍。砖雕联三门将三、四进隔开,第四进是全寺的主院落,两旁是宗教活动的大厅,院中是木结构牌楼型“凤凰亭”、碑亭、海棠鱼池,经由围绕凤凰亭的石雕栏杆直通月台。月台由五座石门的石栏围绕,台下两旁是砖雕照壁。宽大的月台上是巍峨的七开间大殿,体现了穆斯林尚“十”的宗教习俗。通过大殿台基下两侧的月洞门,是大殿后的小院,院内堆小丘,现建有望月亭。这座清真寺总体布局合理协调,建筑类型丰富,建筑装饰精湛,庭院处理得体,是我国回族清真寺中较为宏伟精致的一座。

3清真寺的建筑装饰特征

清真寺内严禁使用动物形象,常以花卉、叶藤或卷云等烘托出一段经文,或以阿拉伯几何图案以及中国传统的牡丹、松竹、果品、荷花、文房四宝等作为画面,来妆点各处的墙壁、门窗等。大殿内的天花、藻井以及窑殿的壁龛两旁,尤其注重彩绘装饰。在色彩上是尚白和尚绿的,一些较小清真寺的柱枋门窗或大殿中的天花板保持着木料原色而不加彩饰,若使用油漆,大多用淡棕色,从而形成一种淡雅清幽的色彩格调。

5结语

回族是一个既能保持民族优良传统又勇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由于民族意识和信仰的凝聚,清真寺集中显示出回族建筑的民族性、文化性和历史性,陕西的回族建筑和它的使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着它的地方特色。随着时代的推进及新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陕西的回族建筑又呈现出多样化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高大峰.丁新建.曹鹏男.西安清真寺木牌楼结构特性分析. 天津大学学报. 2011, 44(6).

[2]马丽蓉."中国经验"与全球清真寺发展路径选择.回族研究.2008,(2).

[3]陶石.浅析西安清真大寺之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建筑特色.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1, 23(4)

[4]庾荣.当代都市清真寺现状分析——以西安、兰州、临夏为例. 青海社会科学. 2009, (1).

第2篇

[关键词]回族;中华文明;建筑风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39-02

检索历史会发现,伊斯兰文明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过卓越贡献,其中许多文化元素已完全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无论是阿拉伯数字,还是妇孺皆知的《天方夜谭》中的故事,乃至于伊斯兰文明在医学、化学、天文学及农业灌溉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笔者长期从事整理回族自治地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阅读了大批文献,在伊斯兰博大精深的文化里目有所及、心有所感。本文仅从回族在中国建筑领域的建树与贡献做一粗浅论述。

中国回族的建筑文化与技术是在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经济生活与历史传统中发展的,反映出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观念、价值趋向和审美情趣。同时,在历史的文化陶冶中,也一定程度受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却并未失去本民族的、殊异的文化风貌。中国回族在建筑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从唐至今回族清真寺建筑,二是元代建筑设计家亦黑迭几丁对元大都的建筑设计。

一、中国回族清真寺建筑

清真寺建筑是中国建筑领域的一朵奇葩,它集中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长期交融形成的中国伊斯兰建筑特点和风格。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清真寺建筑也历经了由简朴无华向复杂华丽的发展过程,为中国建筑艺术宝库增添了一颗瑰丽的明珠,展现了融会中国、阿拉伯建筑特点的独有的艺术风貌。

中国唐宋时期,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主要是阿拉伯式,全部用砖石砌筑,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多呈阿拉伯伊斯兰风格。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扬州礼拜寺这些建于唐宋时期的清真寺,最具代表性。在当时中国人眼中这些建筑是特异而新奇的。

元代清真寺的建筑规模和数量远远超过唐宋时期。仅元大都(今北京)就有清真寺35座,其外观造型基本保留阿拉伯建筑形式,但已逐步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和砖木结构体系,形成中阿结合形制。北京牛街礼拜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以及定州礼拜寺、松江清真寺等都是典型的中阿合璧式建筑艺术形制。

明、清两代所建的清真寺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形式变化很大,整体结构除礼拜大殿和邦克楼外,又增置了讲经堂和沐浴室,总体结构多为传统的殿宇式。大殿结构复式化,由前券棚、中大殿、后窑殿三部分组成,多为砖木混合结构。礼拜大殿内的窑殿墙,作成拱形券筒式的“米哈拉布”,装饰精美华丽,有的后端封闭,有的安装有两扇门。邦克楼大多采用砖木结构的亭台式建筑,尖塔式很少,有的置于大门之上,既是门楼又是邦克楼,颇具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特色。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和当时回族社会的现实相呼应的。因为这时回族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已经形成并发展壮大,与其文化相适应的是在保留伊斯兰文化内核的同时适当吸收汉儒文化作为补充,在外部特征上与强大的传统文化氛围相得益彰,以利于其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当然,现代中国的清真寺也有其独特的地域特点。新疆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与库尔勒县的礼拜寺,其建筑形式更多地保留了阿拉伯伊斯兰特色,多用木料、土坯、砖及硫璃砖砌成圆拱顶或平顶式建筑,敞殿堂与封闭殿堂结合。吐鲁番地区多为上下礼拜殿形制。西南地区清真寺建筑也因地制宜地采用当地民族形式,拉萨市河坝林清真寺的整体建筑结构和细部装饰为彩画,主殿及邦克楼外的石砌和色彩、线条、花式,完全采用当地藏式建筑艺术手法。

中国很多著名的清真寺都以其精美的彩绘艺术见长,如西安化觉寺、山西太原古寺、山东济宁大寺、北京的东四寺、牛街寺、通县寺等后窑殿及圣龛上的彩画艺术精美绝伦,显得极其富丽堂皇。一般而言,华北地区多用青绿彩画,西南地区多为五彩遍装,西北地区喜用蓝绿点金。无论何种颜色的彩画,都是对中国传统的体现。而这些彩画的共同之处在于全用花卉、几何图案或阿拉伯文字为饰,这是中国伊斯兰教装饰艺术的一个显著特色。

清真寺建筑艺术丰富了我国建筑艺术宝库,同时也是中国与阿拉伯两种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的历史见证。无论是以中国传统风格为主的清真寺,还是以阿拉伯风格为主的清真寺,都是中国与阿拉伯文化相互交流的产物。它们与佛寺、道观、文庙、基督教堂等建筑有显著差异,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风格;它们也与外国伊斯兰教建筑不同,表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些遍布全国的清真寺,犹如一束束娇艳的花朵在世界建筑文化的百花园中争奇斗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它们是历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长期友好往来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理应得到我们的保护、尊重和研究。

二、元大都建筑与亦黑迭几丁

亦黑迭几丁,元代著名的回族建筑家。他亲自设计了元大都(今北京城)的城市和宫殿,并主持了工程施工,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亦黑迭几丁这位穆斯林建筑设计大师,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方略建造元大都。他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艺术。正式建城之前,亦黑迭几丁及其同事们一起进行了测量地形的工作,按地形的倾斜走向铺设下水道,装置排水设备。然后根据中国传统习惯,结合历史发展的条件和地理特点,制定了一个全城的总体规划。他将皇宫摆在全城最突出、最重要的地位,使之处于全城的中心点。同时,又采取一种非凡的艺术手法,将庄严雄伟的宫殿建筑与妩媚多姿的自然景物紧密结合,取得一种人工美与自然美相互辉映的效果。元大都以钟楼为中心,在东、西、南、北四面建大城,其中东、西、南三面大城,每面皆设三座城门,惟北面设二门,共11座城门。城门之前,有宽广平直的通衢大道,可通马车。城内街巷分四种:大街、小街、大巷、胡同,“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六十四大巷,二千九胡同”。纵横相间的大街,将全城分为50个坊,设立了祭祀场所、报时中心和贸易中心。

元大都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建设的“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建筑体制。同时,钟鼓楼同南北城门的安排,似乎迎合了伊斯兰清真寺建筑中不追求对称的建筑审美情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元大都到今天的北京城,中轴线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与正北磁轴线有一个角度,沿着这个角度,人们会发现,它准确地指向了元朝的发祥地,即大蒙古汗国的旧都――今呼伦贝尔高原上的忽里勒台。公元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万人欢呼下,在这里,即大汗位,号“成吉思汗”。按现代精确测量技术,从故宫太和殿中心到近3000公里外的忽里勒台会址,其方位偏差仅200多米,亦黑迭几丁能有如此精准的大地控制测量水平,不能不令现代人惊叹。

元大都是建筑史上的杰作,它完整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它不仅是对中国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的重大发展和贡献,同时也是世界城市建筑史上的成功范例,体现了中国城市建筑上的卓越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锋.中国回族科学技术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2]王国强.走进回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3]白寿彝.中国回回民族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丁国勇.回族史话[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第3篇

在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回族是一个形成较晚而形成过程特殊的少数民族。它是唐宋以来经由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波斯和阿拉伯等各族穆斯林和元代时由中亚地区大批东迁的穆斯林在中国发展而形成的、在回族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同其他民族交融、特别是在早期与当地的汉族通婚后,就汇人了不少汉族血缘成份。这说明,第一,它是由多种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第二,由于他们是穆斯林,汇人的其他非穆斯林民族的成员也必须信教,所以回族的主要文化便是伊斯兰文化;第三,由于分散居住在汉族地区,因而受汉族语言、文化和习俗等影响便深。经过历史的演变,回族先民的原有文化便逐渐消失或淡化。而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便形成了回族的新的民族文化,包括它的建筑文化。

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礼拜活动的场所,作为礼拜的大殿、沐浴室和召唤穆斯林前来礼拜的班克楼便是清真寺的主要建筑。清真寺建筑还包括回族进行宗教教育和重大的宗教活动的讲经堂、师生宿舍和大厅。因为进行礼拜活动时必须面向麦加,所以大殿都是座西向东,而其他的建筑便分布在大殿前的两侧或者周围。这就是回族清真寺建筑群体布局的基本格局。

在全世界,由于各地文化、地域以及建筑风格的差异形成了清真寺建筑的千姿百态,它们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地方色彩。就我国的清真寺建筑来说,其发展便出现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早期、大约从盛唐到元代,清真寺建筑大多用砖石砌筑,其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基本上都是阿拉伯——伊斯兰模式;从明初至以前,清真寺建筑便又趋向于中国的传统建筑形态,即转向木结构的殿堂寺字型制,在大殿建筑中大量采用后窑殿并以无梁殿为其特点,唤礼塔亦趋于楼阁化或者消失,其他如色彩、雕饰、建筑小品等也都表现出浓重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建筑技术的传人,一些新建的清真寺为钢混结构,并出现了混合功能的楼层式型制。

在民用建筑方面,宋元时期南方的回族先民巨富很多,他们的豪华住宅和所创办的学校、医院也与早期的清真寺一样,大多是阿拉伯式或者中阿合壁的。到了明清以后,由于汉文化的巨大影响,回族的民用建筑基本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现在还保存了不少这样的回族旧宅此外,回族还实行公墓制,墓地的木、石碑坊和陵墓建筑也颇有特点。特别是一些重要人物的坟墓,常常用灰砖箍筑,成长方形,由底部逐渐向上收拢,并且使正面类似碑形状。较为重视陵墓修建的是苏非派先贤的“拱北”,有的是从古代北亚穹隆发展而形成的半园形墓顶,有的则建成为中国传统式的建筑群。至于当代的一些回族建筑,则已经完全现代化了,民族特色已不太明显。

二、陕西的清真寺建筑

根据史料和碑文记载,陕西在元代就已经有清真寺了,但比较简陋。明初虽然敕建了西安的化党巷清真寺,但也不是现在的规模和布局。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到了清代中叶,仅仅在关中就有大小清真寺800多座。至于它们的构建形式,从西安、汉中、洋县、安康、镇安等地现存的一些清真寺来看,其型制已与中国传统建筑相仿而汉化了。

从平面布局上看,这些清真寺都是由许多四合院组成,多为串连式,也有因地制宜的中心式。前者的大殿都建筑在最后一层庭院中,大殿前和中轴线两侧是讲经堂、沐浴室和阿匐的宿舍等。一般不再有唤礼塔,而是由院中的楼阁作为其象征或演变为藏经楼。这些清真寺的大门位置接街道走向来决定,有的在正中,有的是侧门,有的反而在大殿的后侧由通道通到前院。中心式的布局则是在较大的院内修建大殿,其他建筑分别建在大院的周围,因而建筑布局和大门的开口便各式各样。

清真寺的大殿是全寺的中心建筑,按照寺院的规模有三、五、七、九间不同的开间,且明柱较少。较大的大殿一般由两座殿堂建成“勾连搭”,最后部分缩小为单间(后窑殿)。在窑殿的西墙正中开有教长领拜的窑龛,俗称“窑窝”陕西境内中等规模清真寺大殿的前殿大多是梁枋外露,后窑殿则镶有天花板,较大规模的清真寺由于建筑档次较高,大殿上全是天花并有藻井,所有的大殿都铺有木地板,供礼拜时跪拜之用。陕西不同于西北一些清真寺大殿的是殿前极少卷棚,殿顶一般是歇山顶,平脊上不加装饰或采用琉璃筒瓦。由于大殿的进深较长,一般便利用前殿的全开间满装格子门和窑殿两边的全部连窗采光。就现在典型实例来看,西安市最早的两座清真寺便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形式。大学习巷清真寺基本上是四合院型式。其三开间的正中大门是过庭正开,前面是牌楼形的栅门,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寺宇大门型式。为了进门后不直接露出大殿,所以紧接大门的门庭便有一座藏经楼,两边开月洞门。大院中的两庭、碑亭、建有石坊的月台以及大殿,组合得十分和谐,清幽中见其庄严。而化觉巷的大寺则是由系列院落组成的文庙式。该寺敕建于明初,在一条长约245米的东西轴线上布置了五进院落。第一进南北开门,东墙为照壁,院内原仅有高大的木牌坊一座,现建有南北接待厅。经由“五间楼”的二门进人第二进,布置有石牌坊和碑亭,经敕修殿(早期的礼拜殿)两旁的垂花门。便进人第三进生活院落。正中是唤礼塔的象征——省心楼,两边是讲经堂、客厅、浴室和宿舍。砖雕联三门将三、四进隔开,第四进便是全守的主院落,两旁是宗教活动的大厅,院中是木结构牌楼型“凤凰亭”、碑亭、海棠鱼池,经由围绕凤凰亭的石雕栏杆直通月台。月台由五座石门的石栏围绕,台下两旁是砖雕照壁。宽大的月台上便是巍峨的七开间大殿,体现了穆斯林尚“十”的宗教习俗。通过大殿台基下两侧的月洞门,便是大殿后的小院,院内堆小丘,现建有望月亭。这座清真寺总体布局合理协调,建筑类型丰富,建筑装饰精湛,一庭院处理得体,它是我国回族清真寺中较为宏伟精致的一座。

近代以来,在陕西出现了一些新的清真寺。其中除了仿古的木结构以外,都是新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如镇安县城清真寺。它们保留了四合院的基本布局,但在大殿或附属建筑的屋顶上大都装饰有绿色的葱头顶,有的也不再建筑后窑殿和壁龛。这些新寺院体现了中阿合壁的特点。

总之,从古到今,清真寺在其建筑功能上都充分注意到静思默祷的安静肃穆的气氛。因为静溢的气氛能使礼拜的穆斯林身心宁静,摆脱城市的喧扰,在这里找到外部世界中无法找到的本应属于他们的尊严和社会平等。

三、清真寺的建筑装饰

清真寺的建筑装饰在内容、布置和色彩上都表现出浓厚的伊斯兰教与阿拉伯的特点,而在用材的技法上融汇了以汉族为主的中国建筑传统。集二种文化的和谐发展于一体。

首先,在清真寺内严禁使用动物形象,同时又要表现出宗教的庄严与壮丽的气氛。较高档次清真寺内部的雕刻和绘画,以花卉、叶藤或卷云等烘托出一段经文,或者以阿拉伯几何图案以及中国传统的牡丹、松竹、果品、荷花出水、怪石秀峋、文房四宝等作为画面,来妆点各处的墙壁、门窗等。对于大殿内的天花、藻井以及窑殿的壁龛两旁,尤其注重彩绘装饰。如化党巷清真寺大殿内的600多幅明制天花,便是以方框彩画裹着团花衬托出中间园形的阿文。在壁龛两旁的整个墙壁上,也用木板镶以瑰丽茁壮的花叶形成伊斯兰教风格的“满花”,并衬托出库法体的经文,在其上往往运用门罩、垂柱等装饰构件,使窑殿的正面表现得更加壮丽和凝重,成为陕西清真寺建筑装饰中的精品。

其次,是装饰的色彩。伊斯兰教在色彩上是尚白和尚绿的。为了庄重,一些较小清真寺的柱枋门窗或大殿中的天花板便保持着木料原色而不加彩饰,对往枋尤其不用红色。即使使用油漆,也大多用淡棕色。枋问更少花花绿绿的“庙”气、一些清真寺的大殿、”照壁和亭阁的屋瓦采用天蓝琉璃,而不用过于鲜亮的绿色以便与立面装修上的兰色和淡棕底色相呼应,从而形成全寺的一种淡雅清幽的色彩格调。

再次,是装饰的布局。在一些较大的清真寺内,为了不使全寺过于庙堂化,在建筑装饰中比较注重小品建筑的点缀,如碑亭、鱼池、假山、楼阁、石栏等。尤其是各种木石牌坊,虽然显得繁复,但却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以显示尊贵。由于清真寺大多由许多四合院组成,因此便设置了不同山门、垂花门、过厅门、联墙门和月洞门等加以分隔和联系,使寺院显得曲折深远又丰富宏伟,各处的山墙、门梢(或门框)也以不同的花卉为内容对缝砖雕,组成各种画面,构图多变,刀法凌厉,花枝饱满,栩栩如生。有些活动大厅的格扇在节日是可以卸掉敞开的。这些格扇和大殿的门窗下部,大多是以花卉、果品、文房四宝为画面的精致木雕,玲挑剔透,形象生动。所有的砖雕和木雕虽然全是中国的传统风格,但与清真寺内的宗教、民族特征却结合得十分和谐。陕西清真寺内的门窗极少见到阿拉伯式的尖拱顶和几何棂窗形式。由于清代统治者的民族宗教压迫等原因;在个别清真寺的殿脊、甬道、碑座等部位,也装饰有龙、龟、兽等形象,从而留下了一些回族伊斯兰教建筑发展史中的不幸的痕迹。

四、民用建筑的概貌

陕西回族的住宅建筑同当地的汉族差别不大,但在某些细节上还是有着一些回族的特点。

第一,建筑文化的差别。陕西汉族在选择庄址时,一般都有请“阴阳先生”看风水的习惯,而对“丁”字路口南向的住宅认为不吉利,于是便正对巷口立一块小石条,刻上“泰山石敢当”,或者在屋顶上竖起一面镜子,写着“吉星高照”。以阻挡由南而来的“凶神”。由于伊斯兰教不信鬼神,在回族的建筑文化中对这些迷信一概抛弃。另外,在木构架“上梁”的时候,汉族的习惯都要放鞭炮,杀一只公鸡祭神,同时给大梁上披上红布,贴上“上梁大吉”的。红纸,回族虽然对如此,跟又吸收汉族的部分风俗,用红纸写上一段古兰经文贴在大梁上。像这些习惯,便都反映出在建筑文化上两种不同信仰的差别及融汇。

第二,住宅平面——空间布局的共同性。陕西较大住宅的平面布局,大多是大门以后有两厢、过庭、两厦、后厅或后楼以及后院等。由于受建筑面积的限制,大门几乎都开在中轴线的左侧,这样便可省去在正中开门时需要建造隔挡外界视线的照壁。这种布局即使没有照壁,也可以避免外界从正中大门直接望到过庭以至后院。另外一些宅院却是在大门前构筑一道木板屏风门。至于大门另一侧的街房,有的向外作为铺面房,或者向内作为客厅。由于大院都是几进院落,于是便修建起二门和三门,讲究的家庭还装饰有砖雕门楼。对于较小的四合院布局,除了两边的单坡房以外,院子的正面往往建成为三间一明两暗的正屋,明间便称“敞房”。这种四合院大都是城市小户人家和农村房舍。至于农村中住窑洞的家庭,以正面的窑洞为主,有的在两旁还有厢房,羊圈和厕所便分别设在厢房的背后。在结构方面,除了一般的木结构以外,陕西一些地方还有在干打垒的墙上架起木梁的。总之,陕西回族的这些住宅建筑,基本上都是中国传统的住宅布局和结构。

第4篇

1.西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西吉回族木雕艺术的形成是由独特的历史环境和地域文化等因素决定的,木雕艺术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装饰图案,它依附于建筑主体的形制而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造就了风格各异的木雕艺术。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宽松的社会环境,较好的社会经济等因素造就了地域特征浓厚的传统民居,这些民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建筑上的木雕装饰图案也就应用而生,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装饰图案,它体现着当地浓郁的文化特质和深厚的人文内涵。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黄土高原中心地带,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地势较高,平均海拔2100多米,与同纬度地区相比较,光照资源较为丰富,日照时间较长,年平均气温不到6℃,无霜期时间较短,年均降水量超过不600mm。但县城北部的火石寨乡地区,林木茂密,草原植被保护较好,流水清澈,山峦迭障,奇峰高耸,山势险峻,景致壮观。南北朝时期建有石窟群,佛像造型严谨、功力深厚,自然景观美如画,是夏日旅游避暑的理想胜地。位于西吉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战国秦长城遗迹,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西吉县人民政府重点保护的古文物遗迹。自然景观还有1920年海原大地震时形成的堰塞湖党家岔震湖等。另外,西吉县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有中国工农会师的将台堡纪念碑、单家集纪念碑,还有被誉为华夏古钱币收藏第一县的西吉钱币馆和好水之战遗址、石城之战遗址等。西吉气候四季分布不均,春寒干旱,夏短温和,秋凉多雨,冬冷少雪,无霜期较短,自然环境极为苛刻。西吉建筑为了隔寒、保暖、挡风的需要,一般门窗用料较为结实厚重,这为木雕的创造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民居木雕主要在于满足老百姓生活的需要。西吉民居形式大致有两种,山区以窑洞为主,城区以砖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西吉建筑依托当地有利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吉回族建筑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显著的地域特色。

2.西吉民俗和文化底蕴

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西吉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结果。千百年来,西吉回族人民就生活在这块热土上,他们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友好相处,互帮互助,亲如兄弟。回族的民俗文化,因其民族的形成特点,既有对阿拉伯风俗的继承,也有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汲取,在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上恪守与保留了民族个性的原则性以及入乡随俗的灵活性,彰显出了回族的民俗特色。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方水土的民众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文化,它形成于过去,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根脉一直影响着当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继续向前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信仰是一种很朴实的价值观,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重要的精神依托。从图腾崇拜到自然崇拜,再到发展成熟的佛、道、儒和宗族价值观,古人在创造了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铸就了极为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信仰崇拜在西吉木雕中都有所体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俗的地域性尤为突显,西吉自然地理条件较差,环境相对闭塞,山多,沟壑纵横,交通十分不便,从而影响了村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造就了西吉独特的地域风俗习惯。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成长、生活的人们,这种独特的民俗习惯深深地耕植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固有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这黄土地上的民俗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西吉传统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沉淀深厚,在民间艺术文化中表现较为突出,西吉民居建筑更是精神和物质方面对民俗文化的综合反映。西吉流传的民间故事在民居的传统建筑装饰中丰富了木雕装饰的题材和内容,这些木雕图案很好的体现了西吉传统民俗文化,是西吉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西吉回族木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1.西吉回族木雕的艺术价值

第一,西吉回族木雕的艺术欣赏价值。西吉回族木雕的艺术欣赏价值集中体现了西吉老百姓的审美观、生活观及文化观。在木雕装饰内容上,更是把技艺与寓意结合的非常紧密,这些装饰时刻都在散发着木雕的艺术魅力。从西吉回族木雕的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源,在欣赏今天的西吉回族木雕艺术品时,除了感受到木雕艺术品工艺的精美外,我们还领悟到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沧桑感、责任感及使命感。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及个人文化修养的提高,在旅游产业的推动下,西吉回族木雕艺术将会被更多的人关注、欣赏和借鉴,也会被更多的人所传承。第二,西吉回族木雕艺术的民俗价值。西吉回族木雕艺术中的装饰图案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装饰图案的艺术思想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历经千年所沉淀的结果。西吉回族木雕的装饰图案,在不同民居装饰中都时刻反映着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生产力水平。通过对木雕装饰图案的了解,题材的表达,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品味、文化观念及审美情趣。西吉回族木雕的装饰图案让我们较全面的了解到不同时代的西吉,是我们研究西吉各个时期民俗文化的宝贵资料。第三,西吉回族木雕艺术的收藏价值。文物的价值主要在于它携带着从它诞生到整个存在过程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历史的见证。西吉回族木雕艺术装饰图案真实的反映了西吉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及民居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建筑体现着西吉老百姓的精神面貌。自从收藏热市场兴起后,人们逐渐把目光转移在琳琅满目的木雕装饰上,民居木雕装饰图案因其涉及到民俗文化,雕刻技法与儒、释、道文化的结合,造型上细腻或粗狂,处处散发着奇异的艺术魅力,其收藏价值也就不言而喻。

2.西吉回族木雕艺术的保护

第一,西吉回族木雕艺术作为当地最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之一,正在遭遇着消亡的危机。尽管当地政府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对木雕艺术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由于民间文化保护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较为全面的、切实可行方法,不是简单采取一些措施就能达到保护的目的。在保护这方面,政府除了资金投入、命名传承人等形式外,还要利用各种媒体途径进行宣传,建立博物馆,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同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民间艺人也在考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问题,他们在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中也起到担当保护着的角色,这些对保护西吉回族木雕艺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没有认识到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要保护好西吉回族木雕艺术,必须通过现代先进技术,对木雕艺术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调查,把调查结果用数字、书籍等形式存储加以保护,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分类逐层的保护。在保护中,要时刻明确民间文化艺术的主体,加强木雕艺术传承人在民间文化艺术中的核心位置,把木雕艺术传承人作为主要的保护对象进行保护。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民间文化艺术也在发生着变化。要使西吉回族木雕艺术能继续传承并发扬下去,就要对木雕艺术采取保护性利用措施,把商业市场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让木雕艺术有生存实用的价值。如果一种文化艺术在社会上没有了实用价值,就会很快消失、被淘汰。因此,最重要的是开发木雕艺术的商业价值,在开发中加强保护,在保护中注重木雕艺术的持续发展与生存问题。第二,从现存资料来看,木雕艺术的保护工作还主要是进行资料整理、遗产认定、试点工作阶段,各项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要实现保护工作方案中的目标,就要做到保护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全面化和法制化,目前距这个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第三,从保护木雕艺术的相关法律规范来看,目前的主要工作还在围绕着如何申报相关遗产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主要还是宏观性的、指示性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如何制定更为详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法律法规,是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3.对西吉回族木雕艺术传承的几点思考

第5篇

近几年,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宁夏民委在全区范围内筛选了一批有一定经济基础、有历史文化背景、民族特色突出的民族特色村进行了重点打造,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区内回族村落的资源特征,坚持保护与开发建设相结合,突出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改善基础设施,修护回族民居,打造特色产业,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有效地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从2013年开始,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穆民新村,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建立起十余个规范的家访旅游接待户,游客可以在普通农家体验穆斯林传统习俗和艺术,品尝美食。

“促进民族团结,共建和谐幸福穆民新村” ,7月初,当记者走进位于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穆民新村时,散发着异域风格的穆斯林特色建筑墙面上这句醒目的民族团结标语首先跃入了眼帘。

穆民新村宽敞、整洁,平坦的马路两边三三两两坐着乘凉的村民。回族妇女吴金梅一边和邻居聊天一边忙着针线活。一番攀谈后记者得知,她是嫁进村里的,在这里已经生活四十多年了。谈及穆民新村,吴金梅说:“新村除了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外,影响最大的是改变了我们的老思想,以前回族妇女是不可以在外面抛头露面的,而现在村里的妇女除了可以出去打工,有的还做起了女老板,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吴金梅闲时会做一些刺绣活出售,说起未来,她的雄心不小,“将来有机会能创造自己的刺绣品牌,并组织更多的人学习刺绣。”

穆民新村隶属于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石佛寺村第八村民小组,有居民68户,320人,均系回族,其中德高望重的哈吉就有30余人,80岁以上老人达20多人,素有“哈吉村”“长寿村”之称。村寨内现有清真寺2座,建有女子阿语学校、回族民俗展厅、回族风情长廊、特色小游园等。2013年,东塔寺乡对穆民新村居住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对沟渠进行了砌护,对道路进行了加宽平整,建成了穆民新村文化体育休闲广场,并配备了健身设备;对周边环境进行了彻底的综合整治,清理垃圾并进行了绿化;将居民中巷的所有墙体进行统一涂刷、改造、装饰,形成了具有穆斯林特色的建筑。

在穆民新村,记者遇到了回族家访旅游接待户的主人老杨,他笑呵呵地和记者主动聊起来,“改建后的穆民新村真的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土地流转后,政府一亩地补助1000元,被私人承包后农民可以去给老板干,也可以去周边别的厂子打工。民委还安排给我家装修房子,并在装修时融入回族元素。”今年清明节过后,老杨家接待了从台湾、香港来的夏令营团的孩子,孩子和他们吃住在一起,体验了农村生活。“这不,过两天还有一个30多人的青岛夏令营团要到村里。”老杨说旅游接待让他们完全脱离了农民的角色,旺季时他家一个月收入达到1万元左右。老杨还不忘一个劲儿地赞叹“政府好,政策好”。

现在穆民新村改造回族特色民居48户,占民居总户数的71%。同时旅游业的逐步兴起还带动和辐射周边近1800户农户积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餐饮和运输业发展,年人均收入达15600元,总收入达500万元。2007年穆民新村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承保护点。2013年11月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第一批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特色村镇。

自2009年以来,我区共利用国家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000多万元,重点扶持了20多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2014年共有12个村被国家民委确认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是自治区民委着重打造的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事业,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自治区民委以特色村寨改造为突破口,改善居住环境,促进经济发展。针对我区的特点,在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中,着重考虑在新建村庄或改造旧村落时突出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元素,突出回族居民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在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改造项目时,重视对村容村貌的全面整治,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沟渠、清路障)、“三化”(净化、绿化、美化)工作,拓宽、硬化村道、巷道,修建民族文化广场,对居民的外墙、院墙及门庭进行粉刷维修,改善人居环境,解决通电、通水问题。

除此之外,高度重视特色产业的发展。结合当地优势资源,积极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有力促进了当地民族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目前,温棚蔬菜、花卉种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农家乐等已成为特色村的主导产业,努力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转变,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以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为切入点,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我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都是遵循西北地区回族的建筑风格,大多采用青砖青瓦砌筑,在细节处理上用符号、色调与装饰来表现回族建筑的精髓,在墙壁、牌坊、檐口、山墙等处运用砖雕、伊斯兰花饰,将伊斯兰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吴忠市穆民新村、永宁县纳家户村等都是宁夏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自2009年以来,经各级政府及个人投资700万元,整理了回族非遗传承项目剪纸、刺绣、花儿清唱、口弦子、回族武术、回族书法和回族舞蹈等,并多次在民族特色村进行展示、演出。通过发展民俗旅游业,这些优秀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为特色村添加了浓厚的民族气息。

第6篇

关于我们的这次旅行,注定是与众不同的,因为事实上鲁甸的旅游只能算刚起步,还没有成熟完备的配套设施,不能和大理、丽江这些资深的旅游目的地相比。但如果以行者的态度米旅行,鲁甸却是最佳目的地,在这里,游客们不用互相观光,接近自然,接近风情,一个纯粹的旅程,鲁甸。

凝固的音符与流动的风情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礼拜真主、传播信仰知识的宗教场所。对于外来访客,难。得有这样的地方能静静地旅行,鲁甸以拖姑清真寺为中心的83所清真寿群落。中式或阿式的建筑风格,巧夺天工的建筑技巧。为我们打开了不一样的旅程,由感官剥内心的聆听。

从鲁甸县城东行7公里到桃源乡,便可看到有云南省清真寺“祖寺”之称的拖姑清真寺。拖姑清真寺的历史差不多与大量回族迁居鲁甸县的历史一样悠久。早于元代,就有回族先民迁居鲁甸,可直到雍正四年,“改土归流”时,回族先民才大量集中分布在昭鲁坝子,拖姑清真寺始建于清雍正八年,也就是1730年,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的十大清真寺之一。

拖姑清真寺是可以安静地聆听的,从正殿、唤醒楼、无倦阁、后亭、厢房、水房到照壁,这个占地4000平方米的典型中国式庭院建筑,良田环绕,树木成荫。原来和我们一路嬉闹着的回族女子们一到这里也都安静了下来。

德国的大诗人歌德说他在米开朗琪罗设计的罗马大教堂前广场的廊柱内散步时,深切地感到了音乐的旋律;建筑大师梁思成从颐和园的长廊内发现了和谐的节奏。站在景山顶上俯视北京故宫建筑群时,沿着中轴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建筑中交响乐的主题旋律和对位法。拖姑清真寺无钉、无楔、无扣,科学合理的结构,几经沧桑,数次地震,却毫无倾斜崩塌,飞檐斗拱,对称的厢房,凝固着别样的音乐,和谐而又宁静。

与拖姑清真寺遥相呼应的是桃源龙头山清真寺,从桃源街往东1公里左右便到了。桃源龙头山清真寺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即公元1746年,距今也有260年的历史。礼拜堂上方悬挂着“快乐天堂”的横匾,据当地人说云南旅游业的标志性口号“七彩云南快乐天堂”产生的灵感就来源于此。

站在中阿合璧教学楼的顶上,昕着经堂教育的朗朗书声,向内望去是中式高大挺拔的唤醒楼,庄严肃穆的朝真殿,还有飘香了200多年的丹桂……组成了这个闻名遐迩的2360平方米的花园式清真寺。向外眺望,鲁甸县城、桃源街、拖姑清真寺、伊斯兰风情城……尽收眼底。微风徐来,这种凝固的音乐。仿佛有了穿透力,在昭鲁坝子的上空流动盘旋。

这样的音符飘落到了回族女子的身上,有的化作了女子的笑靥。有的化作了女子轻纱上刺绣的花朵。以前,鲁甸的回族有“家有儿女,户户刺绣”的传统习惯,姑娘还得花三年的时间,亲手做一套嫁妆,不论贫富。绣工好的女子才能找到一户好人家。龙源街上甄二仙家的绣品,别看只是象被套、枕头等一些日用品,可是秉承了回族刺绣的传统技艺,许多上海、四川及云南各地的游客都慕名而来。鲁甸当地的人说,这些绣品是鲁甸回族的“无字史书”,其蕴涵的文化折射出鲁甸回族的历史和变迁的过程。我们这些外行人,只看到那些精美的图案,就早已爱不释手了。

当回族姑娘们带着身上的花朵。带着我们来到桃源乡公路旁的伊斯兰风情城时。阿式的伊斯兰城堡和中式的建筑之间形成的时尚混搭风格,使这里充满了旅游气质。等建好后,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了解伊斯兰宗教文化,游乐购物。还可以看到世界上著名的清真寺和阿拉伯色彩的建筑微缩景观。

流动的风情穿梭在凝固的音符中,让这座城流光溢彩。

链接

牛千巴:初冬时节,精选上好牛肉,搓揉上一定比例的花椒、香料、精盐。入缸密封腌制40天后,香味和盐味已透匀牛肉内部,微寒的气温使得腌制过程舒缓发酵,增添了牛肉特有的醇香。初出缸的新鲜干巴味道格外纯正,佐以青蒜、辣椒爆炒出来,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晒干后的牛干巴耐运耐存,易于贮藏,炸炒蒸煮都有特殊滋味。

饴糖:用苞谷面碾细熬制,滤去粗渣后用麦芽点成,熬成流汁状“糖稀”后粘制核桃、花生、苏子、天心米或米花。熬得较千的冷成块状。敲碎待客。饴糖香甜可口,低糖美味。由于饴糖粘度大,于是聪明的回族妇女便把糖稀放进炒面里,不断拉扯出糖丝,让晶莹透明的丝线上粘满炒香的面粉,做成“撕窝糖”。油香:油香是回族的一种宗教食品,带有一定的公益或偿愿性质,来源于西北的馓子。油香通常以面粉发酵后加糖炸制,绵软可口,清香味醇。逐渐演变成民间食品。

凉粉:是鲁甸特色小吃。用扁豆面或苞谷面制成。晶莹剔透,细嫩绵滑,凉拌酸辣可口。

乌蒙烤全羊:

选用鲁甸高海拔天然草地优质黑山羊。通过阿訇宰后。剥皮清除内脏,用龙头山小黄姜。梭山花椒。秘制中草药淹制12小时,经九大工系用文火慢烤。出火后色泽金黄,飘香四溢,令人垂涎,用龙头山辣椒、梭山花椒、盐、味精、孜然等多种调料配制调味料蘸食。具有开胃健脾,益气补虚,温中暖下之功效。鲁甸还盛产苹果、红梨、樱桃、花红等优质水果。花椒、辣椒、大蒜、茴香等上乘佐料。

新姑爷粑粑VS新媳妇面汤

在文屏镇西正街62号的“清真小吃”作为一天的开始,是个不错的主意。只花一两块,就可以吃上一套稀豆粉和油糕。油糕是这里的特色小吃,由米粉和洋芋和在一块,用油一蘸,香酥可口。光是听老板说,一天要用四五十斤洋芋,做2000来个油糕,这个美味可想而知了。小小的油糕可是不同早点套餐的重要角色,油糕加稀豆粉,油糕加鸡蛋,油糕加饵块。都随你喜欢。

鲁甸回族和云南回族的总体情况一样,都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鲁甸的回族主要居住在文桃坝区的文屏、桃源、茨院3个乡镇,而饮食习惯也与云南大多数的回族差不多。除了广为人知的回族传统食品牛干巴、油香、凉片、被评为昭通的“十大名菜”的“乌蒙清真烤全羊”值得一尝,这里的特色回族小吃更是不能错过,撕窝糖、梭山热凉粉、汤圆、水粉、卷粉……你可以到各村寨去逐个击破。也可以到县城新区的小吃一条街集中火力。

当糯米粑粑刚炸出来,是最好吃的时候,糯糯的面包着化化的苏子糖,香糯这个词就产生了。这个糯米粑粑还有个名字叫“新姑爷粑粑”。除了食用的功能。还有考察功能。据说,以前丈母娘为了考核未来女婿的精明程度,故意在递给女婿糯米粑粑时,用手指在粑粑下面抠个小洞,里面的苏子糖会顺着手臂流下来,精明的把粑粑破的一面翻上来,而那些一时反应不过来的,为了吃流在手上的糖。粑粑就扣在脖子里了。这个故事让大家听得哈哈一笑。不管故事可不可考,倒是记住了这个新姑爷粑粑的好味道。

荞面汤,看起来很简单,把和好的荞面搓成面线,煮熟放入佐料就可以了,其实也有些讲究。荞面一定要用土磨推出来的味道才好,而且还不能放置太长的时间,最好现磨现吃,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这个搓荞面也是一项考核项目,熟手一次可以搓出两根面线出来,还有高手竟一次能搓出三四根来,搓面的技能是考察新媳妇是否能干的主要指标,把这面称为“新媳妇面汤”也很合适。

鲁甸的回族小吃轻易吃得,却轻易做不得,暗藏智慧和较量,一事一乾坤,小吃大智慧。

链接

鲁甸县城特色餐饮

政务机关食堂电话:0870-8122480、8122496

理世兰坊清真食府电话:0870-8121888

颐华宾馆清真餐饮电话:0870-8122391

万豪酒楼电话:0870-8125199、8125299

典点香餐馆电话:0870-8122403、8127678

鲁甸县城宾馆

颐华宾馆电话:0870-8124678

万豪大酒店电话:0870-8127688

如果正好赶上季节,砚池山苹果、小寨黄梨、细木黄

果及龙头山辣椒都是选购目标。

小寨樱桃和月亮湾

5月中旬,来自云贵川渝自驾车的车队把小寨乡的月亮湾挤满了,大家都是来樱桃节尝鲜的。小寨乡距县城只有13公里,长长的十里樱桃走廊,樱桃红得可爱。我们站在樱桃树下。张开嘴就可以吃到一颗颗晶莹欲滴的樱桃,这是目前最幸福的事了。小寨的樱桃有300年的种植历史了。个大、味甜、形美,这也得益于小寨温和的气候和充足的光照。

大家想尽了各种办法想把小寨的樱桃带走。放进装满水的桶里。放在保温瓶里……无奈都只能带走很小一部份,也正因为这样小寨的樱桃显得格外珍贵。干脆在樱桃园里边吃边采摘,一次吃个够吧。

吃够了樱桃。20块一斤再买上一大筐樱桃,到农家乐或是月亮湾休闲度假山庄去。月亮湾可接待游客600人,可提供300人的餐饮,容纳100人会务服务。有近60亩的水域,垂钓或是游泳都可以。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在此地小憩过。四周的五条山脉似五龙聚首,被尊为“五龙捧圣”之地。有时间的话,在这里小住几天感觉应该不错。

俯视牛栏江大峡谷

牛栏江大峡谷有很多视角,循着江走是一种牛栏江大峡谷,站要鸡公山上远远地俯视,又是另一种牛栏江大峡谷。在昭通市提出“共同打造昭鲁经济一体化”和打造“中国西部百里大峡谷”后,又提升了不少大峡谷的魅力指数。

夏日的清晨,我们站在独踞万山之巅的鸡公山雄峰。鸡公山仿佛是用一把神斧一挥而就,它与牛栏江相对高差有2500米,那会当临绝顶的气概,难怪有“不到鸡公山,不算乌蒙汉”一说。站在万仞的悬崖边,云雾在脚下的山峰缠绕,忘了身居何处。幸运的是,云雾渐渐散去,那细如发线的牛栏江显露了出来,它多情而又雄壮地蜿蜓在乌蒙山中,从南到西径直往北101公里,沿岸的山岭分3个层次重叠,最下一层是陡峭的斜坡,中间一层是垂直的悬崖,最上一层又是倾斜的大山,于是两岸合在一起组成峡谷下部V型、中部方型、上部倒八字型的奇妙曲线。

第7篇

关键词:回族;图案纹样元素;现代室内设计

0 前言

回族传统图案纹样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是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更承载着虔诚崇高的宗教思想和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图案纹样元素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图形或线条的堆砌和重复,而是一种伊斯兰文化文化下的民族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特别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合理适巧地将回族传统纹样元素加以运用,不仅可以继承回族伊斯兰文化色的室内空间装饰语言,也为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赋予了新鲜的设计思路和灵感。结合现代审美的需求,并借助新科技新材料的相关优势,将回族传统图案纹样元素的装饰艺术思想有效地运用到室内设计的各个层面,才能使现代室内设计打造得更加精致典雅、更具在民族文化内涵、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趋向及心理需求。

1 回族传统图案纹样元素的简介

1.1 回族传统图案纹样元素的历史渊源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因此追溯回族传统图案纹样元素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阿拉伯图案艺术,是阿拉伯式装饰花纹体系,通常又被称为阿拉伯纹样。宗教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制度和物质文化的产物,正是由于伊斯兰教的产生和扩张,伊斯兰教在吸收了当地阿拉伯纹样的基础上,融合东西方艺术不同的特点,再加上伊斯兰教独特的宗教特点和穆斯林本身对于审美的需求,最终产生了伊斯兰独特的装饰风格。由于伊斯兰教中反对动物、人物等具象物体的描绘这一影响,于是在回族传统图案纹样元素中多采用抽象线条的艺术形式来表现。

1.2 回族传统图案纹样元素的宗教意义

回族传统图案纹样元素本身就是伊斯兰教文化环境下的一种艺术产物,无论是哪一种图案纹样,都是体现对自然、对先知的无比尊敬和崇拜。纹样元素是阿拉伯文的一种变体,最早起源于手抄本的《古兰经》,也是上层社会流行使用的装饰纹样。在穆斯林的思想中,《古兰经》便是真主的化身,古兰经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句话都会被奉为圭臬。于是,纹样元素成为了另一种书写《古兰经》的字体,将真主的话语通过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穆斯林生活的各个角落。随着社会文明的整体发展进步,回族传统的图案纹样元素组建走出了阿拉伯文字纹样的束缚,衍变成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原有的笔画也就弱化成形成了一种纹状线条,所体现的不再是《古兰经》里的章节或者词句,而是转化生自然植物纹样或几何纹样元素,采用更加艺术化的形式来表达宗教的内在含义。

1.3 回族传统图案纹样元素的美学价值

回族传统图案纹样元素是伊斯兰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穆斯林精神追求的象征和代表。在伊斯兰美学中,运动是万生万物存在的基本形态,也是万物更新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这种动态的伊斯兰美学思想赋予了传统图案纹样元素以鲜活的生命力,而不再仅仅是一种单调的线条或《古兰经》的文字图案载体,更表露出一种对真主的不断追寻,对艺术的不断升华,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虔诚。

2 回族传统图案纹样元素的题材分析

回族传统图案纹样元素的种类较为繁杂,其图案装饰形式的工整、细腻和精彩华丽使其在世界艺术史上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本文认为回族传统图案纹样元素根据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不同的题材,主要包括了抽象植物图案、多边形几何图案和文字图案艺术,这些都成为回族风格装饰的主题。

2.1 植物图案纹样

在伊斯兰艺术文化中,并不喜欢对自然生物或人物进行具象的临摹表述,而更侧重于植物的展现。但对植物同样也不是一种面面俱到的复制,而是使用纹样装饰的艺术手段,对自然界的植物图样进行高度的抽象和简化。在回族传统艺术品图案的植物图案装饰纹样中,由于植物图案被简化、抽象、变形和杂糅,很难找到具体的原型植物。笔者在对回族传统图案纹样进行多次实地调研和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尝试采用从图案外形的构成角度出发,对抽象的植物纹样进行归类分析,而不是追溯其原本的具象植物是什么。按照这种思路,植物图案纹样主要可以分为抽象花纹、风格叶纹和卷须纹这三种艺术纹样形式。

2.2 几何图案纹样

回族传统建筑设计中大多采用镶嵌的方法构成几何图形来进行室内的装饰。这些几何图案应用于伊斯兰建筑的外墙贴砖中,通过铺设的瓷砖的边线接成装饰线,以形成连续的网络,平铺在整个装饰面中,构成了耐人寻味的完整图样。回族传统的几何图案纹样的组成有很多,其中以圆形、方形或菱形为基础,最早以棋盘形式或菱形出现在几何图案中,个别的单个图案只做轻微的变化,然后不断重复,形成丰富变化的图形。

2.3 文字图案纹样

穆斯林的文字艺术是文化概念的可视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为不同国度的伊斯兰的信仰之间提供了链接。在光辉灿烂的伊斯―文化中,书法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艺术类型。伊斯兰书法文化底蕴丰厚,伊斯兰经文在发展历程中,大致分为两类:纯伊斯字体和利用书法经字勾画出的图案字体。

3 回族传统图案纹样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在回族居住的环境中可以看到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粱柱、窗棂、外墙装饰灯都非常的宏伟壮观,但是室内的设计往往呈现一种相对简约、自然、适用的特点。回族传统图案的纹样元素不再仅仅体现出宗教的价值情感,而是与现代的室内设计理念融为一体,让人类的宗教理念和自我的升华达到了更高的一种境界。这种艺术上的享受和审美的追求,使极富有伊斯兰风格的回族传统图案纹样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呈现出一种自由、放松、纯净的氛围,主要体现在软装材料设计方面。

软装材料设计:所谓软装饰,是指装修完毕之后,利用那些易更换、易变动位置的饰物与家具,如窗帘、沙发套、靠垫、工艺台布及装饰工艺品、装饰等,对室内的二度陈设与布置。将回族传统图案纹样运用在现代软装材料上,是民族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现代室内设计艺术元素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一种民族传统艺术的时代性特征。在软装材料的设计中,根据不同的设计主题需要,可以灵活选择多种纹样元素。

4 结语

回族传统图案的纹样元素在现实室内设计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逐渐被现代设计者们运用到各种室内设计中。它与现代室内设计的巧妙结合,不仅可以很好地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为跨民族文化的交融做出贡献,更能体现出纹样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中所表现出的新的时代特征。回族传统图案纹样元素的实践和运用,为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艺术思路和理念。

参考文献:

[1] 王帅懿.伊斯兰纹样及其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2] 刘帅.伊斯兰文化背景下的商业街空间质量改善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3.

第8篇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幼儿教育 活动

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提升幼儿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为此,我园不断挖掘本土资源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寻找资源,寓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于主题活动中

了解一个民族,应该从了解这个民族的的风俗习惯开始。围绕少数民族与汉族传统节日,我园先后开展了多种主题教育活动,将全园大主题和班级小主题相结合,在全园大主题引领下,遵循层次性原则,依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在相同主题中分别设置不同的分目标。大、小主题活动互相推进、互为补充,营造热烈、喜庆的活动氛围,不同年龄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相互学习交流,进一步丰富了幼儿的经验,促进了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个性张扬的民族建造、小土坡、田沟、民族广场等也无不体现了民族特色。在这些场所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和游戏活动,如民族广场喷泉戏水、溜冰比赛、民族建筑走访、游乐广场学摄影等,不仅有效促进了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调动了幼儿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

二、彰显特色,寓回族传统文化教育于社区活动中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家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的行为、思想极大得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应注重充分发挥家长在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教师、家长和孩子的交流互动。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幼儿从民族服饰、居住环境、饮食文化、民族游戏、音乐歌舞等多方面去感受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引导幼儿将所获得的民族知识迁移到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在美工游戏中,孩子们利用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形式来表现民族服装、建筑;在表演游戏中,孩子们伴随着欢快、活泼的少数民族音乐,唱歌、跳舞、展示回族服装服饰,自编自演故事。在丰富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渐渐了解、喜爱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风情。他们在与同伴、老师、家长的交流互动中,不断获取新的经验和感受,并将自己对民族文化的感受和理解大胆地表现出来。

我园周边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有宽阔的田野、广阔的水域、特色鲜明的民间建筑;有飞舞的落叶、丰盛的瓜果蔬菜、金黄的稻谷、向日葵。这些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幼儿教学区域活动与游戏活动的内容。于是我们多角度地发掘本土资源的教育功能,设计、创编富有园本特色的活动方案,让孩子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获得有效的发展。这样做有效促进孩子的多元智能发展,同时还为幼儿园节约不少经费,使农村园有限的经费能投入到事业发展上。

通过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合力打造亲近幼儿的特色活动,开拓孩子们的眼界,让他们在自然、快乐的气氛中学习。

三、美化环境,寓回族传统文化教育于生活活动中

我们将幼儿园的多功能厅、厨房、办公区域的门、窗设计为圆包顶,突出了民族建筑的主要特点,使幼儿园整体上凸显出民族的格调:楼道设计上,有师生共同创作的蜡染、水墨画、剪纸、泥塑等民间工艺作品,还有幼儿穿着各民族服装的照片,供孩子们观察欣赏;楼道区角,为了让幼儿理解“中国真大”这个抽象概念,创设了一幅56个民族是一家的中国地图操作区、56个民族娃娃欢聚天安门前的欣赏区角以及各民族居住地的中国地图等。这些与民族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看看、讲讲、玩玩的过程中,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了初步了解。

在班级环境的创设中,我们充分利用墙壁、区角及其他空间,围绕不同的主题活动创设相适应的教育环境。创设主题互动墙示,展现幼儿探索过程。如:重阳节由来、重阳节我们做什么、为重阳节作准备、重阳节庆祝活动等。孩子们通过墙示看到自己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同时,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如开斋节是回族的节日,我们举办自制清真菜肴、清真小吃展览,让幼儿直观感受清真食品的丰富和精美,同时在幼儿的伙食中添加清真特色食品,让幼儿在生活中加深体验,进一步感受回族饮食文化;教师可请来当阿訇的家长为孩子介绍回族的风俗习惯,带幼儿参观清真寺,让幼儿欣赏富有民族风格的建筑;开斋节时回族孩子和家长来到清真寺,感受节日的欢快、和睦气氛,回园后大家共庆节日;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引导幼儿学会用阿语说简单的礼貌用语,为幼儿放映、讲述回族英雄人物的故事等。

四、反思与调整

第9篇

关键词:穆斯林群体 劳务输出 清真产业

为了客观反映临夏回族自治州穆斯林群体的劳务输出状况,我们对临夏回族自治州所辖的广河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东乡族自治县的剩余劳动力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出临夏州穆斯林群体的劳务输出的实际情况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最后,结合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一、理论概述及研究背景

(一)理论概述

国内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颇多,其中,国外以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乔根森、托达罗等着名经济学家的相关理论最为着名,国内学者则从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研究中做出理论总结。然而,不论国内还是国外,专门针对穆斯林群体劳务输出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从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实际情况出发,专门针对穆斯林群体,研究其劳务输出中存在的问题。

有必要对相关概念作一界定:

穆斯林群体,即由穆斯林组成的群体,而一般提到的穆斯林都是泛指伊斯兰教徒,本文提到的穆斯林群体,由于受到调查地点的限制,只涉及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四个穆斯林民族。

劳务输出,是劳动力空间流动的一种形式,它包括国际、省际、市际以及县际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本文中涉及的劳务输出只包括劳动力在省际、市际、县际之间的流动,不包括国际间的劳动力流动。

(二)研究背景

临夏回族自治州共管辖七县一市,当地的穆斯林群体主要涉及四个民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和撒拉族。其中,回族是临夏穆斯林中人口最多的一个群体;东乡族和保安族是以临夏为主要居住地的两个少数民族。所以,我们从七县一市中选择了广河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作为调查地点,这是因为广河县以回族人口为主,而东乡族自治县以东乡族人口为主,积石山县特有保安和撒拉两个少数民族。

广河县以农业为主。截至2001年末,总人口20.05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7.4%;回族11.29万人,占总人口的56.3%;东乡族8.30万人,占41.4%;汉族4432人,其他民族182人。

东乡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东乡县)位于甘肃中部,是全国唯一的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2005年底,全县总人口27.12万人。其中东乡族占84.14%,汉族占11.57%,回族占4.25%,其他民族占0.04%,是甘肃省三个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东乡族的发源地。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全县总人口22.47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其中,保安族属积石山县特有的少数民族,占全国保安族人口的95%以上。

二、临夏回族自治州穆斯林群体的劳务输出现状

为了反映临夏回族自治州穆斯林群体的劳务输出状况,我们对临夏回族自治州的部分县镇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从多方面了解了这三个县(自治县)的穆斯林群体的劳务输出情况,并从中了解到了当地穆斯林群体在劳务输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下就是具体的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一)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问卷总数为37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60份,有效率达96.7%。具体调查结果

1.性别分布

男性32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89.17%;女性3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0.83%。可见,男性外出人数是女性外出人数的将近9倍。这是因为妇女外出在伊斯兰法上是有所限制的,妇女出行必须有亲属陪伴,单独出行是有条件的。由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原因,当地妇女的劳务输出就应当采取恰当的输出方式,使劳务输出能够顺利地进行。

2.年龄结构

16-30岁的外出人数占45.83%,31-40岁的外出人数占30.83%,41岁以上的外出人数占23.34%。显然,外出人数均以青壮年为主。从调查中得知,只有少部分人由于生活所迫,60多岁还外出务工。可见,由于生活所迫,理应处于受教育阶段的青年和理应安度晚年的老年人都参加到了外出务工人员的行列中。所以,如果能够较好的发展县域经济,使当地经济上一个台阶,进而促进教育的发展和养老条件的改善,那么,当地的受教育问题和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就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3.文化程度

文盲半文盲占3

6.13%,小学文化程度占42.86%,初中文化程度占15.13%,高中文化程度占4.20%,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68%。可见,外出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并且,据了解,外出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二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小。

(二)劳务输出的相关情况

1.输出方式

自发外出的占71.7%,亲戚朋友介绍出去的占25.7%,政府组织输出的占2.6%。可见,虽然有亲戚朋友介绍使他们的外出更有目的性,但这样的人群所占比例也才只有大约1/4;而自发的、零散的外出务工人员占了绝大多数。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使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的转移,进而不断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2.输入地分布情况

临夏回族自治州输出到西部省区的占66.63%,输出到中部的占16.63%,输出到东南沿海的占16.74%。可见,穆斯林群体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离家比较近的地方务工,或者选择在竞争比较小的西部就业。这是因为,由于穆斯林群体的饮食比较特殊,他们外出务工的首选是饮食方便的城市与省份,所以就近的县市和饮食习惯较为接近的地区就成为了主要的输入地。

3.劳务人员就业的行业分布情况

以我们调查的积石山县大河家镇为例,建筑业是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这是因为它位于甘肃省与青海省的交界处,从这里到青海省的交通便利,大多数村民都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出去务工,而且大部分都从事建筑业。此外,据广河县农民介绍,外出创业人员在外省发展商业餐饮业也有不小成果。总体来看,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行业不外乎服装、零售、制鞋、纺织、餐饮等几类劳动密集型行业。这是因为,一方面,劳动密集型行业需求的是体力劳动,对劳动力文化素质的要求不高;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本身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因此,劳动密集型行业就成为他们外出务工的首选行业。

4.外出就业前受培训的情况

据了解,受访的农民大多是因为培训费用过高而放弃培训,也有少数人是因为觉得政府培训效率低而放弃培训。有很多人表示自己或家人本来受教育少,文化程度不高,接受培训的能力本来就差。而且在回答受过培训的15人中,他们的受培训时间均在6个月以下,而且培训多为非正规的,多为受兄长的指导、训练而已。可以说,受到真正意义上培训的人数为零。

5.外出务工所遇到的困难

 由于人们对输入地的选择就近,食宿问题已不是最显着的问题,倒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农村低文化程度的人就业困难。另外,语言问题也是一个方面,在回答“语言方面难以适应”的人大多是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三个民族。其中,东乡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东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保安族和撒拉族虽然没有自己的语言,但由于他们平时同外界交流甚少,再加上外出务工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所以他们的普通话水平低,与城里人打交道时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

   6.劳务输出对输出地农民家庭收入及耕地的影响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建筑业、采掘业的收入季节性较强,收入时多时少;餐饮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行业的收入较稳定,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可见,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还是比较稳定的。我们还了解到,农民的家庭耕地收入基本没有变化,这是因为:虽然外出务工人员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但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原本就存在着剩余劳动力,所以耕地收入不会因为务工者的外出而受到影响。

7.对劳动者的影响:技能知识方面、城市适应方面

在我们的实地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外出务工人员虽然能够找到借以维生的工作,但务工人员并不能从这类职业中得到很多关于技能的知识,因为他们的劳动大部分只是体力劳动,如建筑行业、餐饮业、采掘业,即使像制鞋这种流水线作业的工作,务工人员也只能学到流水线上某一部分的生产技能,当他离开这个岗位之后,这种生产技能就变得没什么用处了。

在调查中还了解到,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力素质普遍比较低,所以大部分劳动力在建筑业、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等行业就业。由于这些行业的作业环境恶劣,导致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对输入地的气候、饮食、语言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并不是很适应。

(三)政府组织输出的情况

近年来,临夏回族自治州向东南沿海地区输出的务工人数大幅增加,尤其是由政府引导的集中性的、大规模性的劳务输出工作进展也很顺利,广东省东莞市和福建省的劳务市场基本已形成规模,员工工作环境明显改善、工

资待遇有了提高,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饮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临夏州在东南沿海地区务工人员就业形势整体上基本稳定。

但是,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除了从外出务工人员中选择几名负责人之外,输入地厂商与输出地相关部门联络甚少,尤其是对回流人员的关注不是很多。可以说,在这样的劳务输出中,相关部门更多的只是起了中介作用。另外,组织劳务输出的相关部门只负责到村镇张贴招工单位的招工启事,而不会专门进村鼓励农民积极外出,很多不识字的农民根本不知道有外出务工的机会,所以,在联络及宣传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临夏回族自治州劳务输出状况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实力不足,教育水平落后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甘肃省经济落后地区之一,这里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家庭月收入也很低,从而使农民无法支付足够的转移成本。另外,经济的落后使得当地的教育也很落后,所以,造成了外出务工人员年龄普遍偏小、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

(二)特殊的饮食生活习惯和宗教习惯制约了穆斯林务工人员的转移

对于穆斯林群体来说,除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外,饮食是最先要考虑的问题。然而,近年来,由于清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清真饮食带来的限制已经有所减少。但是,虽然饮食情况有所改观外,穆斯林群体特殊的生活习惯仍然限制着穆斯林群体的外出务工。比如,穆斯林每天要做五次礼拜,每周五要去做主麻,每年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重大节日。这样的生活习惯使得穆斯林群体外出务工时,尤其是在本地穆斯林很少的地区务工时,感到很难适应。

另外,如前文所述,由于伊斯兰教法的规定,穆斯林妇女外出是受宗教限制的。所以,就地吸纳农村穆斯林剩余劳动力,尤其是穆斯林妇女,或许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四、对策建议

(一)由政府主导的、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应该加大力度进行

首先,应不断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前的语言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其次,还要做好同省外企业的不断协调与长期合作,主动同企业协调解决好务工人员的食宿问题,使劳务输出渠道保持畅通;再次,要不断拓宽劳务人员的就业领域。

(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劳务联络站

对州政府驻外办事处赋予新的职能,加挂州政府或州劳务办驻外联络处牌子,开展劳务基地的协调;派专人长期驻守管理工作;建立劳务信息网站,增加宣传渠道;完善服务功能,定期开展人才应聘和劳务对接,使劳务输出工作长期有效的进行。

(三)成立输入地清真餐饮业行业协会

或者由输出地伊斯兰协会出面协调,制定出台清真餐饮业行业规定、行业标准,指导输入地清真餐饮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积极引导部分劳务人员在输入地发展清真餐饮业,以便为更多的在输入地企业就业的劳务人员提供服务。

(四)积极发展输出地的经济

已外出就业的穆斯林群体的饮食问题仍然需要更好地解决,在输出地发展清真餐饮业(尤其是清真食品加工业)可以使他们的饮食更加有保障。另外,笔者所说的清真产业,主要是指食品加工业和饮食服务业,因而,鉴于饮食行业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这类清真产业必将为没有经济能力外出的穆斯林剩余劳动力和不便外出的穆斯林妇女就近提供就业机会。同时,输出地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提高当地劳务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

(五)可以尝试同中亚、中东等地区的伊斯兰国家合作

积极向这些国家输出劳务人员,并不断拓宽妇女的就业领域,比如多与家政企业合作,为穆斯林妇女寻找更多的就业渠道。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张峰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地理科学进展,1999(02).

马静.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情况及问题浅析——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0(02).

张文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经济后果分析[j].西北人口,2009(02).

王进元.新华网甘肃频道[eb/ol].gs.xin huanet.com/dfpd/2010-04/09/content_19473670.htm,

第10篇

从甘肃兰州沿加国道西南行,一过康家崖,便可见一座座绿顶闪耀的清真寺耸立在村庄或城镇之上,相邻的帮克楼传来的唤醒声响过村庄田野,行走于大小道路的男子们头戴小白帽,女子们头戴黑色或白色饰巾,构成了类似于异域的风景。及至过三甲集,经广河县,抵临夏州,这种风情更显浓烈。

在临夏州境内回族民众集中的村庄,清真寺是最具特色也是最醒目的建筑。而―般的民居,无论两层的楼房还是一层的平房,最吸引人们目光的是点缀镶嵌在民居屋脊、檐头、墙体、窗沿、门楼的青色砖雕。即使土坯结构的房舍,也在门楣或门柱处必镶几块青色的砖雕。同行的回族小伙子说:就是再穷,也会在自己的房舍上镶几块青色砖雕,图的是个吉祥,也为自己长个精神。砖雕的内容也不甚复杂,或一枝梅一枝牡丹,或一串葡萄几片荷叶,但正是这几块简单的砖雕,使黄土坯砌的土门楼熠熠生辉。同行的这位回族小伙子告诉我,他在天水的一个古迹修复建筑队打工,这几天家里农活忙不过来,就赶了回来。他告诉我,不只是回民住的民房用砖雕装饰,寺里的建筑也要砖雕装饰。寺院里的牌坊、影壁、经堂院、礼拜殿、碑厅、客厅、静室、花园,处处都有砖雕。小伙子把他戴的小白帽拿下来,用手理了理,又很端正地戴在头上,很有些自豪地说:在临夏州,不只是回族的建筑物上用砖雕,就是保安族、撒拉族、东乡族的建筑物也用砖雕,甚至汉族的建房造屋,也要镶几块青色的砖雕。我们临夏的砖雕走得远,不光咱甘肃有,就是青海、宁夏、新疆这些地方,人们盖房子或修建寺院,也用我们临夏的砖雕。我们庙夏的地盘在古代叫河州,我们临夏生产的砖雕就是有名的“河州砖雕”,在全国都有名的。不信你到西北五省去访一访,临夏的仿古建筑队很有名。临夏的仿古建筑队为啥很有名?当家的活计就是临夏人会雕砖么。

车到广河县,小伙子拍了拍我背的相机,撂下话:想要真正了解砖雕,拍一些砖雕的照片,还是要到临夏州上去哩。那里有个红园,还有个大拱北,那些地方就是砖雕的世界,河州最好的砖雕也在那里。然后,风厂般下车去了。

几块砖雕,硬是让土院木房活了起来

到达临夏时已是中年时分。临夏城大,老巷子多,人更多而且杂,当然是回民居多,也有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还有汉族。临夏城里也有藏族人行走,临夏南边不远就是夏河藏区。

到临夏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老同学赵明打电话,他还以为我在兰州,问我有什么事突然给他打电话。我告诉他我现在临夏,他死活不相信。后来我说我已经在临夏的红园门口了。他这才相信,不到二十分钟他就赶过来。

赵明本来是陕西人,二十年前大学一毕业就到临夏州做教师。赵明是汉族,本身就是个串脸胡子,吃了二十年的羊肉,说了一口的临夏本地话。饭当然是手抓大肋巴羊肉尕面片子。

饭间赵明听说我想看看临夏的砖雕,就说二十年的时间他跑遍了临夏州县,见的砖雕多啦。赵明说:砖雕么,也就是一种建筑材料。不过人家这回族人么就是聪明,硬是弄出了名堂,让建筑材料成了艺术。一般镶嵌在砖木结构建筑物的侧墙中央,或山墙正面墙头的檐下和庭院影壁正中,还有进入庭院的门楣门柱上都镶砖雕,有个别的高筑于屋脊之上,成了专门用来装饰砖砌墙壁的手工艺术品。无论是民居还是寺院,几处镶嵌的砖雕,硬是让土院木房活了起来。尤其讲究的门楼,那是一个家庭的门面么,从那门楼上的砖雕能看出这家人的经济状况,也能看出这家人的做人的品位和向往。

吃完一盘手抓羊肉,我们俩面前各放了一碗尕面片,飘着香气。赵明擦一把额头渗出的汗,边吃边说。

砖雕的历史么,也久远得很,有三四百年吧。听那些年纪大一点的回民讲,砖雕是由“堵阿儿”发展而来的。 ”堵阿儿“就是用阿拉伯文字写成的经文名句,开始的时候是用绿色的纸写来贴在临街的街门门楣上。纸写的”堵阿儿”风吹雨淋保存不久,有人就想到用青砖雕“堵阿儿”,镶在门楣上。后来青砖雕的”堵阿儿”内容就不只是经文名句,周围配上山水花草树木等图案。再后来么,青砖上雕刻的内容就多起来啦,镶砖雕的地方也不只是门楣上啦。民居寺院就都有砖雕了。

青砖之上,风景如诗如画

红园和大拱北都在临夏城西红水河畔。

红园是临夏州解放后修建的第一个公园。红园先声夺人的地方是由8根朱红色立柱挑起的木叠式建筑牌坊门,是无过梁的一字形牌坊,高大恢宏,在园林牌坊建筑中独树一帜。步过垂柳轻拂的幽径,便是清晕轩,因为整个亭轩南北呈一字排开,当地人也称为一宇亭。一字亭给人的印象是以红黄色为主调的色彩绚烂的彩绘,看上去也极为华美。而最让临夏人炫耀的是南北两侧照壁上的砖雕。南侧照壁上的砖雕,画面上的主要内容是两峰巍峨对峙,峭拔挺秀,中间石惊奇险,逶迄曲折,泉水淙淙,崇阁朝阳,轩窗当风。面对这幅艺术珍品,似有身临其境,心旷神怡之感。北侧照壁上的一帧砖雕,画面上石榴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一双喜鹊似已饱赏了那珍珠似以的石榴,正在举起一只爪子,擦去尖喙上的残汁。高明的构思,精湛的雕工,把生动的画面和传神的意趣淋漓尽致地再现在几页青砖之上,令人叫绝。

赵明说,红园的砖雕作品多系回族砖雕名家周声普及其族人的杰作。周声普就是临夏西关人,祖上五代都是砖雕匠,名闻甘、青、宁三省(区)。周声普的作品巧妙地将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其作品构思新颖,生活气息浓郁,富有诗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周派”。除这两幅作品外,他的砖雕作品还有气势磅礴的”山水图“,富贵典雅的”牡丹图”,雅致高洁的”翠竹图”,傲霜挺拔的“图”,古朴清秀的“紫藤图”以及”石松图”、“喜鹊图”、”海水朝阳”等巨幅砖雕,这些皆为周声普亲手雕刻的传世佳作,堪称当代回族砖雕艺术的又一个里程碑。到晚年,周声普持刀雕刻青砖的右手因长期用力,抖动不止,不能再继续从事砖雕,这让他非常痛苦。但周声普并没有放弃他热爱的砖雕,开始用左手持刀雕刻,并有优秀作品遗世。

出红园后门地下通道,就到了大拱北门楼下。这座大拱北有280年的历史,著名的就是那座三层八卦金顶。金顶一层为精巧砖雕,二、三层为飞檐翘角,顶为镏金宝瓶,前有五间诵经殿,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错落有致,甚为壮观。据说在这座金顶上有幅砖雕图,雕刻的就是大拱北在外地修建拱北分支阶情况。

大拱北院落里还建有牌坊、影壁、经堂院、礼拜殿、碑厅、客厅、静室,花园等。在大拱北内的亭阁走廊、楼台水榭间,砖雕林立。这里的砖雕作品内容主要以吉祥如意为主,其中的竹兰梅菊、牡丹松柏等花卉植物精细逼真,仙杉呱果、葡萄石榴等果实栩栩如生,绿水青山、明月清泉等自然景色如诗如画。有“松月图”,画面上明月高照,古松葱茏;有“山水图”,青砖上清泉奔泻,山花烂漫。雕刻内容丰富,形象逼真,刀法细腻,令观赏者叹为观止。

我发现大拱北内的砖雕作品大部分都是近十几年创作的,但很多没有雕刻者的署名,相反倒署有“某某人某年某月捐献”的字样。由此想来,这些砖雕作品基本上是大拱北的教徒们捐献的。向寺内的教徒们打听,得知捐 献砖雕者并非砖雕工匠,而是分布在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的属于大拱北门宦的信众们。他们请来砖雕匠,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案雕刻在青砖之上,然后辗转敬送至大拱北。据说还有另外的情况,就是得知大拱北要修复或新建部分建筑时,教徒们主动认捐,这些砖雕作品上就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刀子走过的地方,花就开了

大拱北的南侧是正在修建的临夏红园体育场,整个体育场已经初具规模,游人已经开始在场内散步游玩。体育场西侧是一条长约百米的砖雕文化长廊,二三十块巨型砖雕已经固定在角架之上。砖雕的内容大都以临夏境内的风景名胜和临夏穆斯林风情为主题,最令人称奇的是每幅砖雕高约两米,长度都在四米左右。这么大面积的砖雕画面不可能是一块青砖,仔细看才发现每幅画面都是由数十块甚至几百块的青砖拼咸,但在画面上却看不到拼接的痕迹。砖雕工程显然还没有完成,但已经有游人驻足欣赏了。工地上没有施工人员,经打听才找到一位叫马开禄的负责人,他说现在是大忙季节,砖雕工地的工匠们都回家收庄稼去了,他留下来看守工地。马开禄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的样子,我称他马师傅,他连忙阻止说:不敢么,我现在还是给师傅供下手的,不敢叫师傅么。

我便称他马兄弟,他就拉着我的手摇,很高兴的样子。

马开禄的家在临夏和政县,他的爷爷及叔伯堂兄弟都会砖雕这活儿。他说自己当初看不上干这活儿,想做生意,结果五六年过去也没有赚下什么钱,那些堂兄弟们就拉着他”干工程”――从事仿古建筑和古建筑修复工程。

马开禄说,干这样的工程全凭着砖雕的手艺做底子,没有那个砖雕底子啥活都干不成。这话就难说咧,那些会刻砖的尕兄弟好像脑子就灵得很,啥活都会干么。脸红呢么,这么大个岁数,还要跟着尕兄弟尕联手们学。

马开禄已经学了三四年了,虽说他不让我称他师傅,但听了他介绍砖雕的话,我觉得他应该成为师傅了。

我们临夏州的砖雕用的青砖都是用大夏河河底泥烧成的。每年春天的时候把大夏河河底的泥挖出来,晒干,碾成细粉,然后再和成泥坯,放进砖瓦窑烧成青砖坯。刚烧出来的砖坯粗,雕刻前要磨平整。主人家需要多大的砖雕,要什么样的图案,者腰告诉给匠人阿爷,阿爷就把几十块几百块的青砖码在平地上,用黑墨铅笔绘大草图。阿爷难当呢,有时一天两天绘一个大草图,有时十天半月也绘不出来一张大草图。图画完了,阿爷喝两罐酽茶,就把绘上图的青砖给活匠人去刻。有些难刻的地方,就得阿爷自己刻了。

刻活匠人的要亮堂,把阿爷的大图看透了才敢下刀子。刚学的刻活匠人开始时只能刻一条线,先刻阴线。阴线刻起来容易些么,但线要走得流畅,像河里的水一样。然后再学刻凸线、凹面和凸面。这就跟绘画一样,绘画里面的景物要有远近,绘画的色彩一轻一重,画面中就有了远近。我们这青砖没有那么多的颜色,只有一种青色。砖雕画面里景物要有远近,就得靠深浅层次。阴线凸线,凹面凸面,让砖雕上的景物透出高低远近。一幅砖雕,―般要有三层四层的图案,看上去那花景就活了。

砖雕么,耍的就是这些个刀法。好刀法搭眼就能看出来,整个画面就像是―刀到底,一口气刻出来的。好刀法也是用光阴熬出来的,光阴不骗人么。刻的时间长了,刻的青砖多了,那刀子就跟你是―条心了,就长到你的手上了,你的心想到啥地方,那刀子就跟着跑到啥地方了。跟人一条心的刀子走过的地方,草就活了,花就开了。

撕破晚霞的声音永远不会忘记

天色向晚,体育场上聚集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和许多城市的广场体育不一样的是这里的人们除了散步运动之外,便是三五成群地聚在寻起漫花儿。花儿是流行于临夏地区的一种民歌。这种民歌不叫唱,而叫漫。每年四月或六月,人们三五成群地到附近的莲花山漫花儿,类似于我们常见的那种对歌。在这个时候,漫山遍野就飘着花儿。那时你就觉得漫花儿的这个“漫”字就很有意境了。

而在此时,在临夏体育场,一堆子一堆子的人不分男女老少,聚成―个圆圈,其中一个人漫上几句,另―个人接着再漫。或许是在城里,声音并不大,倒暗调却有一种吸强的穿透力,能钻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对于一个外来的行者,歌词是绝无可能听懂的,但你无法拒绝那悠扬的音调,拉着你靠近那漫着花儿的人群。

在马开禄的帮助下,一位小伙子漫了一段关于砖雕的花儿:临夏的(个就)砖雕是(呀)一(呀)朵(的)花(哟),

(金晶花儿开呀)(金晶花儿开呀)

民族(呀就)艺术的(就)奇(呀嘛)奇葩(哟),

(金晶花儿开哟)千姿(呀)百态(呀)开人家(呀),

开人家(呀),

老百姓个个是(呀)个个是好家(呀)。

江山图(的个)砖雕(是呀)名(呀)气(的)大(哟),

(金晶花儿开呀)(金晶花儿开呀)

它就是(呀)花木的(就)精(呀嘛)精华(哟)

(金晶花儿开哟)葡萄树压弯了竹杆的架(呀)

竹杆的架(呀),

一串串玛门(呀)吊(呀嘛)吊下(呀)。

庭院的(个就)照割门(呀)气(呀)期门大(哟),

(金晶花儿开呀)(金晶花儿开呀)

影壁上(呀)开满了(个)图(呀嘛)图画(哟),

第11篇

关键词:兰州

海家滩

左宗棠

贡院

在兰州中山桥西南方,黄河南岸,有一如今叫“萃英门”的街区,在清末,这里还是黄河河道的一处夹河滩――随黄河水情涨落而与陆岸合离不定的滩涂,叫“海家滩”。关于“海家滩”的来由已无从查考详尽。记得1980年代以前,我家居住在距此不远的叫磨沟沿的黄河堤岸上,是一大户姓海的回族人家的。由此推测:“海家滩”大概是因居住过一些海姓的回族而来的吧。那座规模宏大的甘肃贡院就建在了这“海家滩”上。贡院占地长140丈,宽90丈,外筑城垣,内建棘闱(试院)。试期,棘墙外面,兵勇持枪挎刀日夜巡逻。贡院内主要建筑物有至公堂,门上方有左宗棠手书“至公堂”匾额。堂前(西)为明远楼,明远楼飞檐三层,雄踞院内。一楼主考办公,二楼是主考的卧室,三楼是制高点,贡院内外尽收眼底,城守营游击率兵勇坐镇其上,专司t望、稽查、整肃考场之事。左宗棠在创建贡院的同时,体察甘肃文教事业因遭兵祸战乱而凋敝的实情,着手修葺书院,增办义学,刊印文化书籍,拔擢人才。经多年苦心经营,遂使甘肃文风蔚起。

后,科举废止,甘肃制造局迁入贡院,制造枪炮军火三十年之久,贡院的建筑群落也遭受到很大损坏。1919年,至公堂前的明远楼拆移至兰州五泉山改名为“万源阁”。如今留在原地的除了一座至公堂,还有一座无人能叫得上名称的大殿及一些有着砖雕的厅廊门院。

夏季的一天,我怀着敬意来到这昔日人文荟萃之地。如今,这里主要被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使用。在1940年代,兰州医学院叫“兰州大学医学院”,所以上年纪的兰州人都叫这家医院为“兰大医院”。

凭着当年曾在这里工作、居住过十年的记忆,我直接去了“老门诊”的那一大院旧建筑群。清一色破败、荒寂的旧式传统房屋,木结构的屋架仿佛已不堪承受那厚重泥土的屋顶。幽暗、狭长的穿廊一角,虽然洒下一缕午后的阳光,却无法晒除经年的霉苦气息。几位坐在阴凉处闲聊的大妈不失警惕地问我找谁?然而,我能对她们讲我想找贡院的阅卷场所吗?

因海家滩――萃英门一带地处一片由南向北急剧下降的坡积地形,北边更是直达低凹的黄河滩涂,这座昔日须拾级而上的殿堂,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地基零点竟已低于周边的路面,使大殿呈现出“半截没入黄土”的趋势,加上四周布局散乱的居民楼对它的遮掩,尤其是直逼大殿门前、在大殿檐下修建的一些粗制滥造的临时建筑物,更使这座“堂堂大殿”显得尴尬,大有“虎落平阳被犬欺”之感。

第12篇

关键词:宁夏; 天主教; 教堂建筑

Abstract:Take building of Catholicism church of Ningxia as the research object,has elaborat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architecture evolution of Ningxia Catholicism church after 19th century;In the basis of spot plotting, has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Ningxia Catholicism church construction in such aspects as level form and internal space , external model and structural technology. Has discussesed the historic significance、reference meaning in building and urban、the research meanings of culture and social life that the Catholicism church architecture of Ningxia has had; Have offered some basic research materials for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the building of church of Ningxia,for study on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Ningxia.

Key words:Ningxia; Catholicism; Church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4-000073-04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地区,东邻陕西、北接内蒙古、南与甘肃相连,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宁夏以其独特的西夏文化、特色鲜明的回族伊斯兰文化而闻名,同时也是移民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多种文化汇聚的地区。

19世纪中叶以后,伴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宁传教及基督教文化的传入,宁夏教堂建筑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早期被损坏的少数教堂资料被保存下来了,这为宁夏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之下,宁夏的天主教教堂建筑形成了一些较独特的建筑特征,这对于近代以来的宁夏建筑、城市、文化及社会生活等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

1 19世纪中叶以后宁夏天主教教堂的历史发展与建筑沿革

后,各基督教派纷纷进入中国。1865年,比利时圣母圣心会成立后,于1883年,在中国成立了东蒙古、中蒙古和西南蒙古教区。1922年,西南蒙古教区划分为绥远教区和原宁夏教区(包括河套、三边和现宁夏地区)[1]。1879年,圣母圣心会传教士桑贵仁(Van.Sante Karel)和闵玉清(Bermyn Alfons)来到宁夏红崖子(今陶乐县境内)开始传教,于1880年主持兴建了宁夏第一座天主教堂。1881年又在宁夏石嘴山购买土地,开辟了第二座教堂,就是现在的下营子天主教堂。

1922年,圣母圣心总会在宁夏成立了圣母圣心会宁夏省会。自此以后,先后有圣母会传教士康国泰、葛天民、鲍恩波等来宁传教,并在宁夏各地建造了天主教堂(见表1)。到建国前夕,宁夏教区内共有教堂十余座,主要分布在宁夏的银川市、石嘴山市、贺兰县、中宁县等部分地区[2]。

2宁夏天主教教堂建筑的特征:中西建筑文化的交融

宁夏的天主教教堂建筑为中西合并式,整体造型比例与一些构造方式为西式的哥特式或罗马式风格,细部装修及施工做法夹杂着中国传统建筑手法,是西式风格特色的建筑与中国传统特色建筑相融合的产物。

2.1 罗马式风格与传统建筑的融合

宁夏平罗天主教堂属于这个类型,教堂平面呈矩形,南北长约22.9m,东西宽约18m,建筑面积约400多平方米。从教堂的外部造型风格来看,这类教堂具有一些明显的罗马式建筑特征,比如立面采用三段式构图、教堂顶部采用穹顶形的采光小钟塔、门窗用简洁的半圆拱顶、半圆拱形曲线等元素的运用,营造出了带有罗马式风格特色的立面。同时在罗马式的立面中也融入了一些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例如在教堂的主入口等部位融入了中式的匾额、楹联,还在半圆拱形门窗顶处应用了中式的雕刻卷草、花纹饰等。教堂内部装饰简单,具有中式建筑空间的方正平和与大方,东出拱券形主祭台以突出中心地位端装修。(如图1)

2.2 哥特式与传统建筑的融合

宁夏石嘴山下营子天主教堂、银川市天主教堂、中宁鸣沙镇天主堂等都属于这个类型。从教堂外部造型风格来看:在这几座教堂中可以看到典型的哥特式构图特征:山墙面向前,面阔三间,一对钟塔加着中厅的山墙,纵向分为三段,底层一般设三扇尖券顶形门,象征天主教的三位一体。虽然建筑采用了哥特式的立面构图,但又有传统建筑的细部装饰,如横向分层的叠涩凹进的线条、砖雕花纹、木门窗做法、尖券形门窗顶采用中国传统的叠涩线角等。同时在哥特式特色的教堂立面中融入了中式的匾额、楹联,对西方元素做以中国意义的阐述,在主入口门顶檐口处运用了传统的雕刻卷草、花纹饰等(如图2、3)。

从平面形式来看:简单的巴西利卡式平面容量大且结构简单,更易与传统的木构架结合,满足空间要求,形成宁夏教堂平面参考的模式。为了强调祭台的中心地位,长方形平面后部的祭台向外做圆形或多边形突出,没有如此处理的教堂平面,会采用内部划分的方法,使祭台成为狭长的独立空间。如石嘴山下营子教堂平面呈矩形,东西走向,堂门向东。内部较为简洁,设置平顶,大空间,通过内部划分使祭台成为狭长的独立空间(如图4)。银川市天主教堂平面对称,采用纵长方的拉丁十字式平面,东西走向,堂门向东,西端为突出的半圆形祭台,中间为主体大厅部分,东端左右双塔是钟楼和唱经楼(如图5)。

2.3 多种西方建筑风格与传统建筑的融合

宁夏中卫天主教堂、贺兰天主教堂等属于这个类型,兼有哥特式、罗马式等建筑风格,又融合了一些中国的传统建筑元素(如图6、7)。

此外,宁夏的天主教教堂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与工艺,如清水砖砌墙、石灰抹面、贴瓷片、门窗做法、屋顶的做法等,呈现出罗马式与传统建筑融合、哥特式与传统建筑融合的特点。结构形式也采用砖木混合结构,并较多地使用了砖砌拱券技术,体现出了更多的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融合的特点。

3宁夏天主教堂建筑所具有的意义

“作为宗教建筑的一种,教堂建筑在建筑史特别是西方建筑史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2]。中国的教堂建筑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中国近代教堂建筑是正统欧洲建筑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领域。在我国,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代以来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较早也较多的沿海等地区,而处于内陆地区的宁夏教堂建筑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因此,研究宁夏天主教堂建筑的历史发展及特征,可为宁夏教堂建筑的保护更新与宁夏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提供基础性的研究资料,有较大的历史意义、建筑及城市的参考意义、文化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研究意义。

3.1 宁夏天主教教堂建筑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3.1.1传承和延续宁夏近代建筑历史文脉。教堂不仅是建筑,更重要的是一段历史,它们的最大价值在于历史价值。保护好宁夏天主教堂建筑这些资料,就会使宁夏近代这段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延续,也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较全面研究有所弥补和帮助。

3.1.2可为中国近代建筑的研究、尤其是教堂建筑研究领域填补空白。宁夏地处中国内陆,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因此西方文化传入宁夏,其强势稍被弱化,更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研究宁夏天主教堂建筑,可为中国近代建筑的研究,尤其是教堂建筑研究领域填补空白。

3.2 宁夏天主教教堂建筑在建筑及城市方面所具有的意义

3.2.1是宁夏西方化的开端,对宁夏近代建筑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教堂是最典型最具西方化特色的建筑类型,宁夏较早出现的西式建筑就是教堂建筑。

宁夏天主教教堂建筑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东、西方传统建筑的形式,立面突破了原有的台基、屋身、屋顶横向三段式传统构图,采用了西方教堂建筑的纵向三段式构图。这种带有西式风格的教堂建筑影响了宁夏其它类型的建筑,教堂建筑中引入的一些西方建筑造型手法和建筑元素,如虚实空间的对比手法,立面的水平和垂直划分,尖券形、弧形、半圆形拱券门窗、山花装饰等,被当地的工匠所模仿运用到民居、商业店铺、行政办公等建筑中,体现了宁夏近代建筑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的探索与成就,对今天的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作用。宁夏天主教教堂建筑采用砖混结构方式,就地取材,使用砖砌拱券,替代传统的石、木过梁,体现了教堂建筑的地方特色和“本土化”特征。

3.2.2宁夏天主教教堂建筑在宁夏的城市近代化历程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历程,是城市发展变化的宝贵“印记”,这对城市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教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是城市或乡村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异域风情,还兼具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宁夏天主教教堂建筑在文化及社会生活方面所具有的意义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教堂建筑同时兼具宗教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双重载体。

宁夏天主教教堂建筑所具有的意义不仅是传播宗教文化,更推动了西方科技以及文化在宁夏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宁夏近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当时在传教的西方传教士中有一些人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一定的研究。如康国泰神父除热心传教外,兼搞学术工作,对西夏文化颇有研究,收集了不少西夏文物,曾与德维则神父用荷兰文著有“西夏文史”一书。再加上一些当地的先进知识分子通过教会对于这些欧洲科技文化的介绍与引进,对宁夏当地的科技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4结语

宁夏天主教教堂建筑与全国范围的同类建筑相比,在建筑艺术方面并无卓越之处,但对于宁夏的城市文化历史,它承载了一定的史实信息,尤其是反映了近代建筑史的信息及保护资料。因此,本人认为对宁夏天主教堂建筑以后的保护建设中,在探索现代教堂的发展过程中,引用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新形式等的同时,也需对传统建筑元素汲取精华加以提炼, 适度考虑地方化,与环境协调,巧于搭配地方材料,使教堂更具本土色彩。

参考文献:

[1] 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第2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