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教师业务工作计划

化学教师业务工作计划

时间:2022-05-13 04:52:26

化学教师业务工作计划

第1篇

摘要:基于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办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化工与制药专业省级省内培训和企业顶岗培训、国家级国内培训和企业顶岗培训项目培训任务,对“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培训项目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探索研究。依托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优势,充分发挥该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整合校内外优质培训师资资源,结合化工与制药专业特点,在培训方案的课程安排上充分考虑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技能训练的实用性、培训学员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并精心选择合适的实践企业,切实落实好企业实践环节,培训效果良好。

关键词: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86-0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实施“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等各级别、各层次培训项目,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是基础教育师资来源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加快教师教育的发展,扎实推进“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等培训项目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3]。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政策要点,吹响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进军号角。在“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时强调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党中央、国务院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战略部署,为教师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教师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高等院校必须深刻领会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机遇,切实做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工作,扎实推进“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等培训项目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为我国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4-6]。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实施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于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暑期先后承办了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化工与制药专业省级省内培训和企业顶岗、国家级国内培训和企业顶岗培训项目培训任务。在“化工与制药专业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等培训项目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学校、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密切协作,依托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优势,充分发挥该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整合校内外优质培训师资资源,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校的方针政策,结合化工与制药专业特点,在培训方案的课程安排上充分考虑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技能训练的实用性、培训学员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并精心选择合适的实践企业,切实落实好企业实践环节,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广大学员和学员单位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一、管理人性化,服务周到化

人性化的管理、周到的服务是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的重要前提条件。从培训项目邀(竞)标开始,学校就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副校长为组长,教务处处长为副组长,化学化工学院领导及化学制药研究所骨干教师和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河南师范大学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化工与制药专业培训项目”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对“化工与制药专业培训项目”工作进行总体组织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项目执行办公室,项目执行办公室下设生活班主任、学科班主任、宣传、行政保障、督导检查等相关职能工作组,制定了各工作组职责和学员管理规章制度等。同时,化学化工学院也合理安排制药工程专业化学制药研究所骨干教师成立了相应的工作组和管理服务团队,具体负责培训学员的教学、生活、管理和考核等任务。班主任在学员报到之前就与学员取得联系,深入调查,充分沟通,了解学员对培训的需求,做好服务。校、院联动的两级管理模式,既保证了培训工作步调一致,又保证了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步共享。学校还多次召开“化工与制药专业培训项目”协调会,要求所涉及到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从组织领导、后勤保障、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培训过程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保证培训任务的顺利实施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

二、培训方案科学合理化

一个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可以使培训工作的各方面事半功倍。为了使培训方案科学合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化学化工学院组织本院制药工程专业全体教师、专家在培训前展开培训需求调研,初步确定了各个项目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在学员报到后,利用休整时间对学员进行了详细的需求调研,向学员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了个别访谈,全方位了解了学员工作中的困惑和培训需求。根据以上调研情况,化学化工学院各专家再一次对培训方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形成了最终的培训实施方案。在培训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入了解学员的需求情况,进而及时调整培训方案,既保证了培训方案的科学合理化,又保证了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和人性化。

三、师资团队优质化

师资队伍结构的最优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培训质量,化学化工学院聘请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良好专业知识的校内专任教师、省级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具有实践操作技能、业内有影响的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展本次培训的教学任务。为了进一步提高培训结果,学院还邀请了多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参与培训。为了让学员能够了解现代企业的生产状况、技术水平、用人信息等,熟悉现代化企业的生产工作流程,全面提高参培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学院根据学员专业的不同分别安排学员到拓新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天方药业、辅仁药业、宛西制药等多家知名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从而最大程度促进了学员各方面发展。

第2篇

4年前,同处西部的四川启动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本刊曾对此进行过深入报道。那么,这次贵州实施的教育“9+3”计划是一项怎样的计划?贵州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决定启动实施这项计划的?计划实施后,预计达到什么目标?在整个计划中,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存在哪些困难?将采取哪些措施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蔡志君。

《教育与职业》:请您介绍一下贵州的教育“9+3”计划。

蔡志君:“9”的目标任务是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3”包括两方面的目标任务:一是以县为单位,到“十二五”末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从2013年秋季起,对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行3年免费教育。如果说“9”是教育“基石”,那“3”就是就业“支柱”。在“9+3”计划中,“9”的重点是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难点是“控辍保学”;“3”的重点是大力发展中职教育,难点是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中职招生办学规模。

《教育与职业》:贵州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决定启动实施“9+3”计划的?计划实施后,预计达到什么目标?

蔡志君: 我省“两基”工作于2009年通过了国家督导评估验收,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但由于基础薄弱、欠账较多等多方面原因,全省义务教育仍然处于低水平、不稳固、易反复阶段,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大幅反弹。高中阶段教育方面,虽经近年来艰苦努力,到2012年我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2%,但仍为全国最低,当年仍有10万余名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就读。同时,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为此,省人民政府决定实施教育“9+3”计划。这意味着从今年秋季开学起,选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从小学入学到就业,实现全程免费。这一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就业和脱贫致富、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3”的工作目标是:

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水平。到2015年,以县为单位,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8%以内;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8%以内,9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5%以上,办学经费得到保障,义务教育学校符合办学标准,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教师整体素质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60个以上县(市、区、特区)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

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2013~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每年完成招生计划27万、30万、33万人。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免除省内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学费,6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到2015年,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比例达到1:1,规模分别达到85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县为单位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教育与职业》:在这项计划中,重点工作是什么?

蔡志君:九年义务教育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推动均衡发展。按照“农村中学集中布局到县城、寄宿制小学集中布局到乡镇”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和规范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根据城镇化建设规划,统筹资金在市、县政府所在地城市(镇)新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推动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改造扩容。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进入寄宿制学校的需求。同时还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弥补教师数量、结构、质量方面的问题,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广覆盖,加快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二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长效机制。省、市(州)、县(市、区、特区)、乡(镇)政府及教育部门,每年年初层层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建设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学校—县(市、区、特区)教育局—市(州)教育局—省教育厅四级网上联动管制机制。重点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学籍变动管理,确保适龄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落实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实施好农村营养餐改善计划,关爱儿童健康成长。

职业教育方面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我们提出:用三年时间,实施中职“百校大战”工程,集中财力建设100所左右符合教育部办学标准和现代化要求的中职学校,巩固和完善一批国家重点和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切实提高办学能力;办好一批有一定办学规模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在有条件的市(州)重点建设职教园区,实现集中办学;省重点支持办好清镇职教城,力争入住职教城学校达到15所以上、办学规模达到12万人。利用省外优质资源,开展东西部合作办学,每年选送一批初中毕业生到省外免费接受优质中等职业教育。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二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实施“五个100工程”急需的专业。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大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增强其创业就业能力。将县级职业学校纳入定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管理,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等,推进“农科教”相结合,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完善“中职—高职—本科立交桥”政策,畅通优秀中职学生对口直升渠道。建立健全专业性、区域性职教集团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带动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化发展路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加强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我们要继续实施好“特岗计划”和“国培计划”,按编制配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县域内校长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机制,促进师资合理配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到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任教。中等职业教育方面,通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拓宽教师引进渠道,从生产实践一线特聘兼职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中等职业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积极支持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和优秀职业学校教师奖励制度,鼓励职校教师乐于从教,终身从教。

《教育与职业》:我们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教育“9+3”计划的顺利实施?

蔡志君:一是加强领导。领导重视很关键,教育“9+3”计划是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提出来的,经过研究、论证,作为全省“十二五”重点工作写进了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的文件之中。陈敏尔省长通过多次召集专题会议、现场办公、组织观摩会等方式强力推进“9+3”计划实施。省政府成立以常务副省长为组长,分管副省长为副组长,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省实施“9+3”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实施“9+3”计划,部署和调度相关工作。各市(州)、县(市、区、特区)政府成立了相应机构,配备了人员,确保工作推进、任务完成。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关心教育、社会各界支持实施“9+3”计划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是强化投入。经费投入是最大的保障,我们将建立省、市(州)、县(市、区、特区)三级政府实施“9+3”计划投入保障机制,扩大教育投、融、捐资渠道。省级相对集中财力,加大对市(州)、县(市、区、特区)教育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力度。通过整合教育专项资金、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同时压缩全省各级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的5%用于支持实施“9+3”计划,等等。总之,举全省之力,实施教育“9+3”计划。

要特别介绍的是压缩全省各级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的5%用于支持实施“9+3”计划。用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多次强调的话来说,是“欠发达的地区,穷了教育就苦了孩子,再困难也要把教育搞上去”。

三是落实责任。实施“9+3”计划,责任定在了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所学校的头上,通过定期检查、专项督导、责任约谈、社会公布等方式,落实了各级各方责任。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决不让任务留下空档。

《教育与职业》:贵州财力较为薄弱,对于实施教育“9+3”计划是否会有影响?

蔡志君: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全省统一实施“9+3”计划,我们的最大困难还是资金投入不足、师资欠缺、实习实训条件亟待改善。我们不等不靠坚持穷省办大教育,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是贵州的“中国梦”。我们恳请中央出台特殊政策,支持像贵州这样的西部贫困省份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呼吁社会各界像支持“普九”援建希望小学一样帮助贵州职业学校建设发展。

第3篇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年全省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确保全省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5%以上,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8%以上,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1%以上,盲率降至8%以下,青壮年文盲率降至2%左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4%以上;适龄幼儿入园率达91%以上;力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9%以上。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一)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1.认真学习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制订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推动各地各校和有关部门落实相关任务和责任。建立贯彻落实与监测评估机制,开展约束性指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评估。编制教育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导各地各高校科学编制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加强教育事业统计工作。

2.精心实施重大教育发展项目。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特殊教育学校提升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社区教育行动计划、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扩大教育开放行动计划等10项重大项目,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切实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设。研究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力求可操作、可监测、可评估。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项目进度、质量和效益。

3.稳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动员全社会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稳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构建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抓好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探索闽台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民办教育扶持政策、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办法等6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组织实施10个方面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指导各地各校科学制订完善试点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落实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及时跟踪了解,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加强分类指导,总结成功经验,积极宣传推广。鼓励各地各校因地(校)制宜,找准工作突破口和着力点,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形成上下结合、全面联动的教育改革局面。

4.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持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调动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力。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扩大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覆盖面。继续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深入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第十一届文明学校考评推荐工作。完善具有教育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5.切实维护学校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先行学校、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和安防能力建设,完善学校安全稳定长效工作机制。开展学校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考评。加强校园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继续开展“三项教育”和各类防灾抗灾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员工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定期开展学校及周边安全督导检查和隐患排查整治,重点抓好寄宿制学校安全、校车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饮食卫生安全管理,预防和遏制重大校园治安案件和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深入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做好工作,依法按政策及时化解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抓好教育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

(二)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1.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指导县(市、区)编制幼儿园三年建设规划。加快发展公办园,重点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实现农村每个乡镇、城市每个街道至少有一所公办园目标。扶持和规范民办幼儿园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学前教育机构。

2.多渠道补充幼儿师资。制订并颁布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全省幼儿园教师编制核定工作。通过扩大幼教师资培养规模、转岗培训农村小学学科富余教师、招聘非幼教专业师范毕业生、引导培训非幼教专业高校毕业生等方式,多渠道补充幼教师资。启动实施“农村和民办幼儿园教师(园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3.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制订举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基本条件,实行幼儿园年检制度,坚决治理无证办园和乱收费。坚持科学保教,推进0-3岁婴幼儿教育指导工作,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三)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9.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构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教学质量诊断、反馈指导和改进教学质量监测机制。推进中考中招制度改革,推行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定向分配初中校做法。依托省市农村课改基地校,抓好课改样本校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继续加强课改网站建设,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参与网络学习交流。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

10.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制订中职中小学德育三年提升计划,全面实施《学校德育工作测评方案》,持续开展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安全教育活动,建立学校德育工作动态管理数字平台,健全学校德育考评机制。在全省中职学校全面开展“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启动万名骨干班主任、千名心理健康和生管教师、百名德育名师培养培训计划,建立一批中职中小学德育骨干实训基地。制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意见,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指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创建活动。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评选省级示范基地。制订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规范管理办法。加强青少年养成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学习困难学生档案,加大帮扶力度。

11.加强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广泛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高校体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制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标准。组织举办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组团参加全国第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公布年全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重视改善学生体质状况。加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加大对传染病防控、食品(饮用水)卫生的督查力度,开展控烟和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举办第三届大学生艺术节、庆祝教师节文艺晚会及新春音乐会,推进高雅艺术和乡土艺术进校园活动。完善大学新生军训和高级中学学生军训工作制度。

(四)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切实缩小校际差距。推动中小学布局与城镇发展同步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按标准配置教学仪器设备、体育艺术教学器材和图书资料。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推行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鼓励优质学校组建教育集团,促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倾斜,改善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完善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小学升初中招生划片或电脑派位等办法。妥善处置闲置校舍。

2.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加强远程教育硬件建设,探索构建以县为中心的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丰富省级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资源条目,力争覆盖省内中小学主要学科和主要版本。构建高效开放的农村教师远程培训体系,完善项目县(市、区)远程教育工程服务体系。

3.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适当增加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制度,继续实施“免费营养早餐工程”。指导县市做好中小学预算编制工作。

(五)创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1.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推动职教集团实质性运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制度,扩大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规模。创新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深化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模式。办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加强中职学校面向社会职业培训的管理和指导,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继续抓好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2,完善县域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积极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示范专业和改革创新重点专业。鼓励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省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机械、通信、建工等省级行业公共实训基地及设区市综合性或区域特色专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3.完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贯彻省政府批转的《关于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协调各地和有关部门落实各项措施和优惠政策,指导中职学校用足用好政策。加强中职学校规范化管理,开展办学资质重新登记注册工作。启动新一轮中职学校合格评估和县级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评估。进一步加强专业设置统筹管理,指导各设区市制订区域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规划,增设紧缺专业。加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教学工作分类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学校学籍变动每月“零报告”制度和教育行政部门学籍变动定期巡查制度。

4.全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试点。鼓励各地各中职学校开展职业教育改革试点。指导和开展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18个县(市、区)开展职业教育专项改革试点及70所中职学校21个专业的专业规范化建设、专业改革和课程改革试点。组织7所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开展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推进中职与高职教育贯通。支持和指导综合实验区职教园区建设。

(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推进高水平高等学校建设。深入实施重点建设高校建设工程,启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厦门大学“985工程”、“211工程”和大学“211工程”建设。推进新一轮省部(办)共建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工作,推动农业部与省政府共建农林大学、集美大学。组织实施一般本科院校和民办本科院校办学水平提升计划。推进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遴选4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推动大学建立研究中心。加快推进高校债务化解工作。

2.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公布支持高校重点增设专业名单,组织开展年度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组织开展人才培养培训调研,制订实施海洋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师范教育等人才培养培训专项规划。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高校建设一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等,资助1000个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深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区改革与建设工程。建立高校内涵建设主要指标监测机制。组织开展教授为本科低年级学生授课情况、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专项检查。组织开展本科高校教学水平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工作。组织开展新建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检查。组织开展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专业的评估工作。推进地区大学新校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4.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技师、医生、教师、优秀文科人才培养计划等,推动高校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实施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试点项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轻纺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领域,推动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办学,建设一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推进大学“政府、高校、企业和中介”四位一体的工程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试点工作、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

5.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制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意见。组织大学、师范大学、农林大学和医科大学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推进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建设与高校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点工作。组织开展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工作。

6.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实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加强高校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创新团队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校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建一批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力争在省部级以上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组织省内外高校参加第九届“6?18”活动。举办“高校科技服务海西”活动。推动“蓝火计划”落户龙岩。开展高校科研成果奖励评选活动。继续做好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积极参与决策咨询。

(七)统筹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和终身教育

1.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调整优化普通高中布局,向市区、县城集中办学。加强优质高中内涵建设,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鼓励普通高中开展富有特色的课程建设、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及各类教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开设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

2.切实抓好特殊教育。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提高特教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继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开展特教标准化学校评估,推动市、县两级落实特教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做好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推动开设学前班,推进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开展“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试点。开展省级特教片区教研工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3.重视支持民族教育。制订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意见,加强农村寄宿制民族中小学建设,完善少数民族中学生升学考试照顾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完成中央下达的内地班、高中班扩招任务,加强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好教育对口库区工作。

4.积极发展终身教育。加强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协调机构建设。筹建开放大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和施教机构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建设网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实施社区教育推进计划。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培育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继续实施社区教育机构“十百千”计划和社区教育队伍“百千万”计划。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开展终身教育宣传表彰活动。

(八)认真落实教育惠民举措

1.认真落实教育为民办实事项目。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基本完成重点区域无设防和非重点区域C级及以上危房重建任务。新建、改扩建169所公办幼儿园,秋季开学前投入使用。新建和改造特教学校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在对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的基础上,实行中职学校一年级学生免除学费。完善大学生、普通高中学生国家助学金制度,扩大普通高中资助覆盖面,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高中生助学金标准。实行全省城乡低保家庭入园幼儿保教费补助。新增学位4.5万个,解决新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超大班额”问题。

2.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继续实施“选调生”、“选聘生”、“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建设,把创业就业教育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加强创业就业课程指导教师和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开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做好首届部属师范院校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落实应征入伍毕业生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退役毕业生专升本等服务工作。

3.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完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进一步规范助学金发放行为,做好中职学生资助卡“统一办理、集中支付”工作。加强助学资金的监管,全面开展高校、中职和高中学生资助资金管理检查工作。健全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中学和中学民族班少数民族学生助学资金管理制度。完善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

4.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平等接受教育。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档案。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公办学校充分吸纳、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义务教育政策。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中招录取的办法。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5.推进高招录取办法改革。完善普通高校招生平行志愿投档模式、艺术类专业考试办法,实行“高职单招”“一档多投”录取模式。推进普通高校招生改革,开展高校按大类招生试点,规范加分政策。探索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革。推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加大招生信息公开力度,做好考试命题、试卷安全保密工作。做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推进“专升本”衔接。

6.做好地区大学新校区管理服务工作。协助当地政府做好拆迁交地工作,完成省重点项目建设年度任务。加大地区大学新校区环境建设和整治力度,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大学新校区整体形象。稳妥推进教师生活区限价商品住房销售管理工作,积极做好配套中小学建设工作。

(九)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以“学纲要、强师德、树形象”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召开师德建设经验交流会。评选表彰一批师德标兵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大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全面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2.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特岗计划、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加大农村紧缺学科师资补充力度。研究制订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意见。实施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计划,开展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经济困难县农村教师培训。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做好百名教学名师和千名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工作,开展百名名校长、千名骨干校长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建立一批名师工作室。继续实施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名师送培下乡”活动。开展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达标评估工作。

3.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设置“特聘教师”岗位,鼓励中职学校吸收行业企业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师级以上人员担任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企事业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专业教师。建立健全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实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推进教师全员培训。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4.积极推进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订高校领军人才引进与资助计划实施办法。做好国家“千人计划”和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推荐申报工作。继续实施闽江学者奖励计划。启动实施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优秀青年博士开展科学研究、优秀中青年教师访学研修或到海外高水平大学深造、实验室技术骨干人员到重点实验室和大中型企业进修学习。深入实施闽台高职院校联合培训师资计划。

5.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制订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办法,完善中小学新任教师全省统一公开招聘工作。出台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闽侯等11个试点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修订教师职称评审文件,推进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工作。实施教育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规范民办学校教职工聘用合同和档案管理。

(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1.深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推进综合实验区两岸教育合作实验园区和大学新校区两岸教育合作实验园区建设。推动省重点建设高校与高校的优质学科专业资源在合作举办二级学院,推进“大学”筹建工作和“产业创新联合研究院”组建工作。促进交大、大学在厦门共同举办研究院。加强两岸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与教学资源基地建设,继续实施校校企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办好“三个论坛”、“三个大赛”、“三项活动”等闽台教育交流合作活动,举办青少年文体比赛、学生夏令营和文化交流等系列活动。加强与地区各层次教育的双向交流,推动高校与知名大学合作举办教育机构。

2.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推进高中外合作办学。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创办国际学校。积极参与国家“海外名师项目”,吸引更多外国文教专家、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闽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积极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推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设立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和出国留学奖学金。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十一)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

1.推进依法治教。制订“六五”普法规划。做好全省教育系统行政执法资格考试的考前培训和试卷命题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工作,做好行政复议和诉讼工作。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教育系统法制培训工作。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做好学前教育的立法前期工作,配合做好学校安全管理、老年教育等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推进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加大对职称评审、招生考试、教师招聘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力度。

2.提高经费保障水平。配合有关部门依法落实增加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做好全省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的统计监测和年度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通报工作,完善推动地方政府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的激励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事业。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完善中小学财务核算和管理体制,逐步健全中小学财务机构。建立健全义务教育阶段上下级之间经费投入约束反馈机制。加强高校和厅属单位财务管理,开展专项经费绩效考评工作。

3.深化教育督导工作。做好“双高普九”的过程性指导及验收工作。修订完善“对县督导”评估标准,开展17个县(市、区)“对县督导”和“督导考核”省级评估。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为重点,全面实施乡镇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制订“教育强县”评估说明和创建规划,组织开展试点评估。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为重点,落实常规督导与随机督导相结合的学校评估制度。围绕全省教育工作重点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

4.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严肃查处违规举办重点校、重点班行为。加大对违规组织学生节假日集体补课的查处力度,规范中小学生在校作息时间,严格控制学生的家庭作业量、考试次数和难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立规范办学情况通报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学用书规范管理,完善教辅材料审读推荐机制,规范教辅材料的征订发行及优惠让利公开透明工作,做好免费教科书发放和循环使用工作。督促各地各校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5.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研究制订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意见。清理并纠正歧视民办教育政策,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做好非营利民办高校办学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做好独立学院过渡期工作,推动独立学院规范办学。

6.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组织开展第十四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推动新闻媒体、行政机关、学校、公共服务行业人员参加普通话培训和测试,逐步推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二、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达标评估、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做好首批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特色学校的抽查和推荐工作。举办“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第三届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第四届高校学生普通话大赛、两岸中小学生语言文字夏令营活动。

第4篇

2011年11月14日,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主持召开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推进协调会,要求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形成全国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的合力。在一个月后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上,李源潮再次强调,要精心组织实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此前,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方案陆续出炉,标志着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全面启动实施,也意味着在向世界人才强国跨越的征途中,我们又迈出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一步。

作为人才发展规划的重大创新和突出亮点,启动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在国家级人才发展规划中还是第一次。这些工程也是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其设计充分考虑了人才发展的全局,既突出人才发展的战略重点,又统筹人才发展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培养国内人才与引进海外人才并重,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体系。12项重大人才工程涵盖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方面,涉及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支人才队伍,内容覆盖培养、吸引、使用等各个环节。财政部为12项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共核批了1000多亿元的新增经费。目前,各部门正把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与落实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结合起来,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龙头,引领和带动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

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示范引领下,各地各部门也组织实施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工程或项目。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国家36个部委系统共计划实施人才工程150项,已启动83项;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划实施人才工程449项,已启动307项;各市(地、州、盟)计划实施人才工程3570项,已启动2388项……各级各类人才工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各领域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由科技部牵头,主要是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科学家工作室,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建设若干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以及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批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并不仅仅关注科研院所和大学里的科研人员,而是把企业的研发人员、技术人员也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不少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的企业研发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较少,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例如在电信行业,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只有0.3%,这对于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一大瓶颈,应促进创新型人才向企业积聚。

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有关学者研究分析16世纪以来1200多位世界杰出自然科学家,以及19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后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25~45岁,峰值是37岁。这表明,谁拥有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青年英才,谁就能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当前,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把培育、争夺青年英才作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战略之举。目前我国两院院士中50岁以下的仅占2.5%,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平均年龄超过55岁。今后5年,我国将迎来高层次人才退休高峰。解决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青黄不接”问题,刻不容缓。

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着眼于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提升我国未来人才竞争力,包含“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未来管理英才培养计划”3个子计划。

为保障计划的实施,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成立由中组部牵头,、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参与的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部际协调小组,负责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实施计划;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建立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经费保障机制;由各子计划牵头单位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计划实施所需政策,细化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经费管理等有关规定。

在地方,吉林省委组织部、团省委2011年11月1日联合召开新闻会,宣布正式启动实施“吉林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计划由团省委牵头实施,利用3年时间,培养一大批行业领军、社会影响广泛的创新型、创业型和技能型青年人才,打造一支素质优良、服务能力强的青年志愿者骨干队伍,吸引一批业绩突出、富有创新能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初步形成各类青年人才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具体包括5个子计划。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由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着眼于提高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和国际竞争力,以培养开发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统筹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领域经营管理人才的开发,坚持知识更新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境内培训与境外研修相结合、整合优化现有培训资源与开发利用新资源相结合,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体系。该项工程包含企业领军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3个专项培养计划。

为保障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各专项培养计划要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不同教育培训资源,加强与高水平教育培训机构的战略合作。推动培训创新,注重调查了解不同培养对象的培训需要,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创新设计培训内容,突出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相关的专题性深度培训,满足差异化培训需求。强化岗位锻炼,积极推进培养对象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工作交流。落实经费保障,国家财政设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专项,主要用于支持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领军人才以外的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所需经费,由企业和培训对象个人分别承担。要加强组织领导,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成立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工商联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工程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工作。

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由教育部等部门牵头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旨在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每年重点培训1.1万名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5000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1500名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以及2500名学校优秀校长,力争在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该项工程所有项目已于2011年全面启动,包括“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养培训项目”、“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计划”等。工程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督促检查、动态调整的方式,按年度组织实施。

为保障工程实施工,将实行教育人才优先发展、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促进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引导人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鼓励青年英才脱颖而出、促进培养造就教育家、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支持民办学校人才发展等政策措施。工程所需经费由财政安排资金予以支持,每年共计9.4亿元。民办教育教师的培训经费可采取举办者自筹和政府适当补助相结合的方式。

文化名家工程

文化名家工程实施方案由会同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印发,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杰出人才,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该工程着眼于对成就突出的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和资助,着力为他们创新创业创优提供良好条件,积极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名家的遴选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进行,到2020年完成工程目标,届时由国家资助的文化名家将达到2000名。文化名家工程实施方案还特别注意到与已经在宣传文化系统实施了8年的“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的衔接,提出“在同等条件下,获得过本领域公认的国内外重大奖项的,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国家其他重大工程的,在推荐中可优先考虑”。

该工程明确了对文化名家的资助扶持办法。一是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开展创作研究;二是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三是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开展学习调研、考察采风;四是鼓励支持文化名家发挥智库作用;五是宣传推介文化名家优秀成果和先进事迹。

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计划

虽然我国卫生人员总量在2009年已达778万人,但面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医药卫生人才总量仍然严重不足。为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卫生部牵头启动实施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计划。

根据该项计划方案,各级政府要在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开展工作,紧密配合;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础,统筹配置区域内的卫生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行业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源积极参与。要以全科医师培训为重点,实行短期人才培训与长期人才培养相结合;把医学杰出骨干人才引进与培养,同医药卫生重大科研计划实施以及重点科研基地建设相结合,应注重德才兼备,强化其创新发展、学术引领、攻克难关,带动团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推动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全科医师制度。要把能力提高作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的核心,加强基层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

方案明确,要探索建立医学杰出骨干人才荣誉制度;建设创新人才团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逐步实现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临床医师执业的必备条件;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师在岗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全科医师,积极开展全科医学继续教育。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目前,“千人计划”已引进165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根据海外各类人才的需求,“千人计划”进一步拓展为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创新人才短期项目、创业人才项目、青年“千人计划”项目、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外国专家“千人计划”项目、人文社科项目7个子项目,基本形成了覆盖各领域、各年龄段的引才体系。“千人计划”的实施带动了全国各地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全力推进,各地纷纷推进各具特色的引才工程,形成了引进海外人才的新一轮热潮。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该项工程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旨在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750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0%左右,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

该项工程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动态调整的方式组织实施。2011年,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启动工程实施工作;2011-2015年,逐步落实各项工作,大规模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活动,推动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2016-2020年,全面开展工程的各项工作,进行中期检查评估,适时调整重点方向,力争在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上有较大突破;2020年,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

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将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防灾减灾、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社会工作等12个重点领域,采取年度项目计划管理的方式,全面开展4项人才培养培训项目。

加强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重大建设项目的衔接;加强对非公有制单位专技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拓宽和完善非公有制单位专技人才进入“工程”的通道;将重点推进金融会计、社会工作、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业设计制造、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技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做到队伍建设和制度改革相结合。

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为重点,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引领、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将重点实施技师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3个子项目。

计划实施方案提出,要为计划实施提供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技术支持。要发挥各部门优势,发挥各级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作用,共同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要建立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评估、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和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建立健全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性作用,带动行业、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加大投入,为实施计划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实际,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等工作提供依据。加快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编制、修订和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的开发。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能力水平。加快开发适用于高技能人才的现代培训技术和特色教材。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调查统计制度。定期高技能人才岗位需求预测信息。建立完善分层次的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

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由农业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方案》,目标是到2020年,重点扶持培养一批农业杰出科研人才,1万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3万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10万名生产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优秀生产经营人才,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的实施,将坚持服务发展、引领示范、突出重点的原则。在专业领域方面,突出培养造就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紧缺的生物育种、动植物疫病防控、高效栽培养殖集成、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技术创新人才和农业资源开发保护骨干人才。在能力素质方面,突出培养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杰出科研人才,具有较高成果转化能力的农技推广人才和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生产经营一线人才。

该计划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经费的主导作用,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扶持培养子项,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保障;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培养、农村生产能手培养、农村经纪人培养等4个子项,由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结合已有项目并纳入地方人才发展规划组织实施。

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中组部牵头、人社部等9个部委参加的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将以提升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三区”)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计划地为这些地区输送和培养科教文卫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计划实施分为教师、医务工作者、科技人员、文化工作者、社会工作者5个专项,各专项实行行业主导、地方落实。利用各级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渠道,把计划实施与扶贫开发、经济开发、科技开发结合起来。以满足“三区”公共服务领域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选派和培养工作,促进长期工作与短期服务、个别选派与团队选派、内部调配与外部支援等相结合。

该计划以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覆盖的县和省级贫困县及新疆兵团困难团场为基本单元,针对、新疆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实际,各专项可制订专门计划,实行相对特殊的组织形式和政策措施;参与选派和培养的人员主要是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水平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工作等公共服务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以就近就便、本省调配的形式为主,调动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的人才资源和培训资源支持省内受援地。对人才资源和培训资源相对薄弱的省区,可依托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渠道组织跨省支持;选派人员以全日制工作形式为受援地提供的服务,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短期服务应设立必要的项目,并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为“三区”培养人才要依托行业培训资源,安排到省会城市、中心城市有关单位参加脱产培训或岗位锻炼;将在“三区”领导创办社会事业的重点人才纳入培养范围,并给予政府购买服务、税收减免、简化登记程序等优惠扶持政策。

为保障计划实施,对选派到“三区”的人员,符合条件的将在职务安排、职称晋升、计算基层工作经历、研究生考试等方面,执行现有优惠政策。各专项牵头部门可根据行业人才特点,制定完善引导政策。对业绩突出、基层欢迎的优秀人员以及落实计划成绩突出的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并享受相应政策。中央和各级财政为实施各专项提供经费支持。

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将通过发放工作生活补贴、政府购买工作岗位、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每年组织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特别是农村基层任职、服务和自主创业。选拔重点是30岁以下的应届毕业和毕业1~2年的本科生、研究生。

根据《方案》,到2012年,中央财政补助的大学生村官名额达到30万名,以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选聘计划,逐步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选聘方式将坚持学生党员优先、优秀学生干部优先、回原籍任职的优先。引导优秀大学生村官留村担任村干部,注重从大学生村官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逐步形成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

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要负责。从2011年开始,部署开展新一轮“三支一扶”计划。连续5年时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选派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限为2~3年。

第5篇

Abstract: Due to students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here is a large gap in students' learning consciousness, learning achievement, learning attitude, ability of social practice. This is reflected in higher vocational marketing course teaching, including two aspects: one is that students with strong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have a poor learn; the other is that students with a good learning attitude always have a weak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So how to adapt to different types of students to carry out related teaching work, teachers need to design the teaching about professional courses seriously, and take double parallel projects mode to carry out related work of teaching.

P键词: 双项目并行;课程;教学设计;优化

Key words: double parallel project;curriculum;teaching design;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202-02

0 引言

高职营销策划课程是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营销策划与商务管理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执行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怎么才能做到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管理与策划理论,具有较强市场营销业务水平与策划组织能力,是高职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时必须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

1 高职院校双项目并行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定位是根据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出适应相关专业的技能性人才。而技能性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有很好的专业理论做基础,更要有与之理论知识相对应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因此,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以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企业实际工作为重心的项目化教学。在高职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中,也应一方面通过模拟工作场景进行项目化的操作与分析,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将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切入至专业化的教学工作中,以能够胜任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为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营销策划综合能力的实践能力。就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而言,项目化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2 高职教育“项目化”课程的主要特点

所谓项目化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职业教育的项目化课程的主要特征:学习内容是企业或职业活动中典型的工作任务;课程的编制与教学实施必须打破学科型专业知识的纵向体系结构,实现相关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横向构建;专业学习再也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两张皮;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实现从学习到实际工作,从学院到企业现场的过渡,真正达到就业准备教育的目标;学习的教室或实训中心是尽可能真实的工作环境或者仿真的工作环境;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安全生产等非常重要的职业意识和素质也得到有效培养。

3 营销策划课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3.1 处理和获取相关信息能力

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营销策划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处理和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才能做好市场调研分析工作,才能使其制定的策划方案更加科学和可行。在这方面,需要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去思考研究,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步步提高其工作技能。要从已有的知识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能在未知的领域有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渠道。

3.2 创新能力

营销策划工作中,创新是营销策划方案灵魂所在,一份具有创新精神的方案,才能真正打动企业的决策者,才能使得营销策划方案在实施后得到良好的工作效果。那么,在高职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工作中,也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有良好的活o轻松的教学氛围,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发散性思维习惯的养成,进一步促使学生具备和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达到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营销策划方案制定得更具有创新性、超前性,同时又不脱离工作实际。

3.3 拓展知识能力

营销策划人员要想制定一份优秀的策划方案,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做为积累。而做为高职院校而言,学生一般都在学校完成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工作经验欠缺很多。为了弥补学生的此种能力的欠缺,需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并对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拓展和延伸的能力,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相关知识面的扩充,使其在未来的营销策划方案制定时,更加专业化和技巧化,为其未来就业与职业发展提供良好支撑。

3.4 表达与写作能力

我们都知道,营销策划方案制定的再完美,也需通过合适的渠道将其呈现给企业负责人,并获得认可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推进和实施。在这方面,就需要营销策划人员具备良好的表达与写作的能力,能够将一个营销方案以合适的文字表达出来,同时,能够针对本策划方案做M一步的详尽的说明与沟通。这就需要一个是文字表达,一个是口语表达,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培养学生表达与写作能力,是高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任务。

4 双项目并行的高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设计

4.1 模拟项目+真实项目平台,达到“真学、真做”效果

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设计优化过程中,采用由结果导向转为过程导向教学设计,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双教学工作。在营销策划教学中,教师采取由学生给出多个策划模拟项目,让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来选取。然后,围绕该策划项目,由学生制定相应的方案,制作PPT,在课堂汇报与演示。整个过程中,由学生整理资料,设计线路,宣传讲解,从而很好地实现授课目标。如在《会展策划》课程教学设计思路上,教师在对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不同教学模式和方式。通过将该课程分为展会策划和展会实施两部分来进行教学实施。整个学期,学生分组策划了6个活动,经过学生自评和互评,最终选择比较科学合理的营销策划方案。此次“学生策展、学生布展、学生现场管理、现场服务、教师现场考核”的课程考核方式完全颠覆了以前由一纸试卷考核学生会展策划的基本知识、流程的传统考试。学生反映他们体验了前期调研、策划、办展会的全部过程,将会展策划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也锻炼了团队合作、沟通、协调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学生们表示更有信心去策划、举办展会了。在《市场营销学》的考核方式上,教师将自己在企业从事营销工作的经验和企业资源带进了课堂。整个学期,教师将营销理论和营销实践相穿插,并将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学期中通过让学生参与相关企业实践项目,锻炼营销素养,学期末以某一设计营销策略为主题,由企业介绍现状、营销问题,学生分组讨论问题,给出营销策略进行考核,由企业为主导对学生的营销策略给予点评、指导。

4.2 依托信息化平台,有效实现教学过程化

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考核中,强调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导向。为了加强过程管理,将纸质作业比例降低,提高了课堂参与的分数比例,教师利用畅课(Tron-Class)平台,将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发帖、点赞、互评以及陈述观点的准确清晰程度作为课堂成绩的评分标准,并通过穿插在授课过程中的问答、测试、练习题、实操训练等环节,全过程实时测评学生学习效果。在《高级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中,由于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商务办公能力,课程教学主要以设计和应用为切入点,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构成。过程考核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作业考核三个部分。教师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的考勤、教学视频的观看、讨论的参与以及在线测试进行考核;学生互评是指学生根据教师事先设置好的教学评价量规,对其他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过程考核借助Tron-Class教学系统完成,学生的平时成绩根据系统中学生的学习轨迹得出。期末考核突出的是设计性和应用性,基于工作任务的开放式题目,考察学生的信息检索和信息组织能力、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

4.3 标准精细化,教学成果可视化

课程《营销策划》以学生为中心,以营销策划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解构和知识重构,设计创业项目策划、广告创意策划、营销推广策划三个情境。通过项目驱动,实现教学目标,最终完成33份营销策划书,多分营销策划PPT简报的教学成果。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突出三个特色:一是评价贯穿始终。课程围绕知识、素质、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课程培养目标,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对教学效果采取多元化全过程性评价。二是量化先行。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项目内容细化评价标准,设计教学量化表单,涉及多个量化指标。三是参与多维度: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课程最后,教师利用“问卷星”对课程评价做了调研,学生也认为,这门课程是他们最忙碌、最有用的一门课,通过学习,提高了他们的营销策划能力、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

5 结束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提高高职专业学生职业能力。针对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而言,需要教师改变“理论教导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教学模式,通过“技能本位”替代“知识本位”。而要实现这一教学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需要专业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通过“理论实践性,技能实战性,师生互动性,任务挑战性”的教改理念,针对不同课程实现不同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提高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考核方式的一系列系统的改革,以教学高质量来推动院校的教学力量的不断增加与教学品牌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曹深艳.高职经济类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改革系统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0(08).

[2]潘春燕.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考[J].学理论,2015(17).

[3]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1).

第6篇

摘要:国家高等教育已处于转型和质变的重要时期,面对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学院教务秘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浅谈理工学院教务秘书在新时期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理工学院 教学秘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38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深化实施,国家高等教育已处于转型和质变的重要时期。我校提出要围绕“支撑空天事业发展、为国为民育人”的专业定位,继续落实和深化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以“为航空航天事业培养特需型人才”为目标,坚持“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针,着力培养面向未来发展,富有创新潜质,具备团队精神,善于学习实践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在此基础上,学院教务秘书作为联系学生与学校的纽带,已从单纯的处理日常事务向参与教务和教学管理转变,也对新时期人才培养方面产生一定影响。

教务秘书平时的工作琐碎而繁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协助院系领导制定培养计划,根据每个年级的培养计划指定任课教师、制定课表、征订教材、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②落实日常教学工作、实验实践工作、各类教学考核工作;③做好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工作,负责期末考试的安排、试卷及各类档案的归档工作;④组织和协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做好毕业生毕业资格和学位资格审核工作;⑤组织各类等级考试的报名,负责准考证以及各类证书发放工作;⑥及时、认真完成教务处及院、系领导布置的其他各项工作。

对于我学院而言,学院共分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和化学三个专业,这三个专业在培养中都非常注重学生基础实验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实践类课程高达46800人学时;同时我学院还承担了全校的《大学化学》课程,其中《大学化学》实验年教学学时总数为66000人学时。这样庞杂的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对学院的教务秘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了解学院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体系,还要了解各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逐步建立适应工作要求的知识结构。只有掌握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熟悉本学院的专业定位、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从全局上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在人才培养上,对于教务秘书而言首先关注的是培养计划制定。比如哈佛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培养计划,并崇尚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牛津则推崇导师制,学生以跟从导师研习为主;MIT则强调整体环境的教育作用,提倡课堂内外学习并重,认为有意识,有节制地减轻课堂学习负担,可以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用于计划和思考。与之相比,面对化学、环境专业发展日新月异,结合我校航空航天特色,在培养计划制定上不但要参考国内外一流大学的课程设置,还需要加大培养过程的改革力度,加快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力。教务秘书要及时汇总善于发现本学院的学生和教师对培养计划的意见,熟知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把握学校对人才培养规划和未来实行完全学分化、弹性学制引入而产生的变动,及时和教学督导组、培养计划审阅组做好沟通,每学年开始前组织教学院长、各专业教学主任、教授专家修订审阅培养计划并通报学生。

课表安排是落实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专业培养计划中大学时实验的要求,学院的实验平台在服务全校《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和部分外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实验的同时,面向全学院3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专业基础实验,以及交叉学科自主创新实验。此外,所有实验室面向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放,每年为约140余名学生进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挑战杯科技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和冯如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等提供实验平台。这就要求在课表编排上,特别是在安排实验方面充分协调各个实验室的开放能力。课表编排上要灵活,如《大学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等涉及院系多的实验可以在课表上安排具体实验时间,专业特色、自主创新实验在学院教学网站上进行学生自行选择实验内容预约实验。如此安排既保证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实验安排出足够的时间,也充分考虑学生个人需求,形成多元、开放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更符合目前提倡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人才培养上,学校强调实现把一流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军领导人才,那么学院教务秘书更应该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质量监控是学院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关键在于全面化和有效性。全面化就是要建立覆盖教学全过程、师生全员的质量监控和激励机制;有效性是使质量监控能发挥其监督、管理、激励、检查等有效手段。作为教务秘书,要协助院领导成立学院教学督导组,结合学院具体情况制定学院督导组工作条例,邀请校院两级督导组共同参与教学质量与教学规范管理,对学院的本科教学各个环节(包括:课堂教学、教学辅导、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进行监督。教务秘书需要每学期邀请督导组对每位新教师进行不定期听课,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意见并及时给予反馈;协助组织学院专业课程教学法研讨交流会、申报奖教金和教改项目、讲课竞赛、示范教学等活动,保证学院整理教学质量提升。

实验教学是理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学院而言,学院培养的是面向应用层面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实验环节的教学更是不可忽视。对学院教务而言,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化学三个专业中的很多实际问题,往往涉及到三、四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学生大三大四期间,会进行大量的综合性试验和课程设计等自主设计实验直至最后的本科毕业设计。

第一,在组织毕业设计工作方面,在选题上教务秘书要先行面向全学院教授征集题目,并上报督导组审核,最后公布学院毕设题目并通知学生开始选题(毕设题目总数应超过学生人数即超额选题,保证给学生选题留有充分的余量。)在选题中采用师生互选的人性化管理,需导师亲笔签字确认并上报汇总到教务秘书手中,最后上网公示后按最终意见上报教务处,不再更改题目和导师。毕设过程教务秘书全程邀请督导组专家督导,采用实验室考勤、开题、中期、结题定时反馈分组答辩情况,保证每个学生在毕设过程中得到导师的精心指导,得到很好的科研训练。

第7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卓越计划;卓越会计师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7-249

1 问题的提出

2010年6月,教育部联合工信部、人社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在天津发起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服务,这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以及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2010年教育部批准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试点高校,标志着我国高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始。其后,教育部又陆续推出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农艺师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希望通过该计划全面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因此,对于本科会计学专业也应该以“卓越计划”为契机,转变办学理念,完善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善于管理、精于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化卓越会计师成为会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据教育部统计资料,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49万人,应届毕业生承受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会计学专业作为近年来求职者数量进入前十位的专业之一,更遭受激烈就业竞争的挑战。会计行业要想立足国内市场且发展国际市场就需要一批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现行会计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与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任,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目前许多高校重新调整会计专业的办学模式,使会计本科人才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以增强就业竞争力。

2 “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 从社会需要角度看

会计既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也是一个年轻的行业,会计人才的培养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变而转型,培养高端的会计人才不仅要能适应行业的需要,还要能够引领社会的发展。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世界经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大幕下,中国企业一边努力向精细化管理转型,一边勇敢迈向国际舞台。一波波的经济大潮中,会计人才的战略性、关键性作用日益明显,会计人才竞争已成为国家、地区和单位间竞争的焦点之一。

我国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数量逐年稳步增长,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全球会计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注册会计师占会计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不高。我国现有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近30万人,不足会计从业人员总量的3%,其中执业注册会计师近9万人,占会计从业人员总量的比例仅为0-9%左右。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占会计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近20%。相对而言,我国注册会计师总量依旧不足,其中具有国际认可度的高端人才更为紧缺。随着2005年财政部启动全国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以及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息,我国急需大量善于管理、精于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端会计人才。因此,“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成为社会的现实需要。

2-2 从政府及行业主管层面看

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对高素质会计人才建设高度重视。在国家卓越计划推行的背景下,2010年6月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食品安全、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重视传统服务业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2010年9月,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人才队伍,确立我国会计人才竞争优势,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会计人才基础。”

2011年9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深化人才培养战略,按照结构优化、专业精湛、道德良好的要求,在行业人才建设上取得质和量的突破”。到2015 年要实现“注册会计师达到12 万人,与此同时,在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水平和效果的基础上,着力培养350 名领军人才、60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5000名新业务领域复合型业务骨干”。

2-3 从高等院校角度看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服务三大功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着力,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性高校的责任和发展方式。“卓越计划”强调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式的一场重要变革。卓越会计师是由高校在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和支持下,将在校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毕业后很快进入工作角色,胜任会计工作,并在行业中具有较高业务能力与水平的实践型、应用型优秀人才。因此,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卓越会计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

3 “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3-1 组建“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

“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作为一种新型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将组成由会计系优秀教师与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师为主要成员的专家组,对“卓越会计师”实验班的招生规模、培养目标或培养方向、培养程序及具体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并参与实验班学生的实践实习全过程,进行就业指导等。“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在充分考虑会计学专业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将“CPA(中国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科目融入课程体系中。“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学生的培养在突出学生会计岗位模拟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学生有一定时间在企业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岗位工作,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学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会计系选拔高质量的教师作为“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学生的校内导师,此外,学校还将聘请企业财务总监、总会计师、财务经理等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工作能力。

3-2 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会计课堂教学体系

多层次、立体化的课堂教学体系归纳为“一个中心三个课堂”教学体系。“一个中心”即一切以培养五能(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考证能力、参与科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并重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为中心。“三个课堂”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是指计划内专业理论教学,即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指计划内实践教学,包括会计模拟实习、财会软件操作、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第三课堂是指计划外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企业(事务所)实习、财会知识竞赛、创业指导、课外科技活动、学生成长沙龙等。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架构

3-3 突出专业意识,养成“靠前”的职业素养

面对企业对会计的需求,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有强烈的职业意识,是一用上手、一用对路的职业人才;二是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有“靠前”的职业素质――所谓“靠前”是指这些专业人才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熟悉企业的运作、贴近企业的实际、胜任企业的操作。前者与企业用人的忠诚度和专业性契合,后者与企业的成本效率和价值追求一致。总之,突出专业意识,养成“靠前”的职业素养,是当今高等学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方面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艰巨任务。

3-4 建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现在的会计专业人才都是由各个学校自行教学、考核,学校充当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角色。事实上,各个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体系安排、教学资源配置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别。为此,要改进人才评价标准,建立统一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包括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素质能力三大内容。该评价体系将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创新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并有助于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选用和评价,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需要。

3-5 实施“产、学、研”结合,构建创新平台

目前产、学、研方式是世界公认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为切入点能提高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的质量,也能促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采用全新的手法,通过社会支持教育促进教育的发展,同时也通过与社会的合作产生经济效益。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将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通过实践科研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最终,企业与学校将形成相互依托的良性格局,培养出优秀的会计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秦嘉龙-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求现状与培养思路[J].财会月刊,2009(8).

[2]宋海霞-“卓越会计师实验班”的特色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7).

[3]李远艳-全球化背景下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从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视角看[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6).

[4]李启平,王冠-培养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途径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

第8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研究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盐城师范学院是一所新办地方本科学院,坚持“能力为本、重在应用、面向行业、服务学生”的人才培养改革方向[1]。为推进应用型本科教学,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坚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型,创建行业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工程人才。盐城师范学院被确定为2012年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为2012年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将“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成为培养优秀工程师及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示范基地。

2 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

中国服务外包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急需有技术背景、目标市场经验、客户业务知识的综合人才。通过本科、专科、技校等多层次院校近些年的培养,已轻度缓解了IT服务外包业的“人才荒”,但他们很少有项目培训的经验,与IT服务外包企业高层次人才需求相差甚远。

3 应用型本科院校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为与市场、行业、产业和岗位群紧密结合的地方性大学,办学定位于“发展优势、适应需求、留有潜力”,教学围绕就业,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知识+技能+工作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盐城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在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实施研究型教学改革。

3.1 校企合作培养

我院贯彻“崇尚实践、知行并重、走校企合作与实践育人之路”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教育,实施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四个专业与昆山中创软件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微软技术中心(无锡)、中软国际资源信息技术(无锡)有限公司、昆山安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海创数字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南大苏富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嵌入式”、“3+1”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组织实施江苏省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改革试点工作[3]。“3+1”即为校内学习3年与企业学习1年。“嵌入式”即为在校的三年培养计划也是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制”的,计划中“嵌入了”企业所需课程,这些课程由企业一线工程师任教;学生将有一年的时间在企业环境下学习,盐城师范学院将与企业共同完成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企业培养是以在企业内顶岗工作为学习载体,以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与展开为抓手,在企业与社会实践环境下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

重视双师型教师的锻炼与培养,在上述合作企业以及无锡埃卡内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立青年教师锻炼基地,于2009年、2010年、2011年以及2012年连续四年暑假分别送4位、14位、23位、19位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企业顶岗实践锻炼,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10年、2011年与2012年连续三年获得青年教师暑期企业实践锻炼先进集体。在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专业课程请企业一线工程师任教,企业工程师任教过程中我校老师全程跟踪学习。通过几年的锻炼与培养,我院青年老师能较好的引入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及时跟踪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能胜任不断变化发展的前沿教学。

3.2 工程实践教育

积极引入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服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保证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规范、高质量和有特色。以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为载体,着力构建“学习环境企业化、学习内容职业化、能力培养实用化、效果评估专业化”IT服务外包人才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大背景,有效而高质量地服务于江苏省地方院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试点工作。我院落实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结构图

构建完全符合能力成熟度成长模型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认知训练、专业基础训练、专题项目训练、创新创业训练”四个训练阶段的一体化,是一种四年不断线的“四阶段晋阶式”实践教学体系。我院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图

3.3 研究型教学改革

积极推行研究型教学改革与实践,从“问题求解过程、计算思维能力、程序设计平台”等方面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

教学形式由以前单一的“课堂讲授法”,转变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立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教学模式。课程考核多采用口试答辩、课题论文、小组研究、开卷考试、操作考核等方式,注重考核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一起参与科研活动,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在实验室自主完成开放项目,或可以完成学校或省级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甚至可以参与到合作企业的在建项目。

4 结束语

盐城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与多企业单位合作实施“3+1”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无锡埃卡内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立IT联合实验室,引入工程教育与研究型教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着力保证“学生素质综合化、培养方案个性化、工程实践全程化、成才途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特色。学院被江苏省教育厅、商务厅、财政厅等部门批准为:江苏省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江苏省地方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单位、江苏省软件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单位,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4]。2011年至2013年连续三年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一次。

参考文献

[1] 成长春.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阅江学

刊,2013(2):89-9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

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1]1号.2011-01-08.

[3] 盐城师范学院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简介[EB/OL].

http://.

[4]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EB/OL].http:///

channel.asp?id=7.2013.

作者简介:

第9篇

(1)集中力量推进“两基”攻坚,年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进一步加大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努力缩小县(市、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做好先期低水平实现“两基”县(市)的巩固提高工作,妥善解决“普九”欠账问题。建立由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拨款为主的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公用经费保障机制。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边境乡镇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继续做好“两免一补”工作,切实解决学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问题。按照中央支持农村学校的建设计划,努力实现使农村中小学具备基本的仪器、图书和体育活动设施;健全农村中小学计算机室和卫星接收系统,筹建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

(2)形成以政府主导,以职业院校为基础,以和地区为基地

建设辐射全的职业教育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和“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配合劳动部门实施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等五项以培训促进创业计划。继续强化农村“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采用“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的形式,开展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通过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弹性学习制度,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采取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鼓励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充分利用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实行跨区域的联合招生,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

继续做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青壮年文盲扫除工作,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充分发挥社区教育骨干示范作用,努力支持社区内居民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

(3)加强对高等学校的分类指导,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定位,核定学校发展规模

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招生比例结构。继续整合和扩充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落实区部共建协议,实施好新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明确成人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继续实施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做好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基层工作试点;启动“农村双语教师培训计划”,做好招生及教学安排。推动成人高等学校的调整、转型。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和调整专业设置,拓展高等教育办学空间,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努力建设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大力扶持工程技术类专业建设,继续实施大学科技园建设工程。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提升高校创新和服务的能力。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建设工程”,建立名师进课堂制度,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中青年学术攻坚人才、培养一大批骨干教师。实施好“援学科建设计划”、“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4)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

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和《自治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坚持“双语”教学从幼儿抓起,自治区重点扶持边远贫困农牧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行“双语”教学模式,争取在有条件的地、州及县(市)少数民族中小学开始实行“双语”教学。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继续加快推进汉语授课的进程。继续落实内地高校支援新高校协作计划,继续办好内地新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进一步营造民、汉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环境,有条件的乡镇大力推进民汉合校、民汉学生混合编班的教学模式。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南四地州的首府城市参照内地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的办学模式,创办地、少数民族“双语”高中班和初中班。全区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有比较快的发展,学前“双语”教育达到一定普及程度。

(5)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探索建立新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大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行“评聘合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采取培训、评估、奖惩、合理流动等措施,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建立县、市公办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和轮岗制度,采取措施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建立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机制。以提升实际教学水平为重点,大力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以新教育学院为依托,建立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基地,重点实施好《国家支援新“双语”教师方案》、《新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加快“双语”教师培养培训步伐,采取选派支教教师和吸收师范类毕业生等措施解决“双语”教师紧缺的问题。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聘任与管理制度,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上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带头人和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全面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积极开展教师远程教育。

第10篇

1.从国际来看,世界各国都把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地位

2011年1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主题是“向边缘群体提供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序言中提出,各国政府需要紧急行动起来,创建保护贫困与弱势群体的机制。增加入学机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并未带来教育质量和教育针对性的提高,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面临教育质量危机,无法承担危机所带来的后果。同样,大部分发达国家也没有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有质量的教育。

联合国四大主要机构的负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安东尼•雷克和国际劳动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共同表示:“教师是教育系统的核心,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训练有素的、专业的、有积极性的教师,我们就有违背我们10年前在世界教育论坛上对全球儿童和青少年所作出的承诺的风险――到2015年普及教育。”

2010年国际教师节的主题是“复兴始于教师”,彰显了教师在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还强调,“地位低、工资低、工作条件差侵犯了教师的权利,也降低了年轻人加入和留在教育行业的积极性。为实现到2015年全球大约增加1 030万教师的目标,这种情况必须加以纠正。”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教师队伍建设是当今世界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各国教育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师资来源需要改善,二是教师地位需要提高,三是专业发展需要保障,四是师生比例需要缩小。把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教师工作的首位,是当前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2.从国内来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2010年,我国在校生总数为25 960.8万人,全国专任教师数是1 415.7万人。农村教师约占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的80%,约为912万人。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巨大进展和成效。但总体上看,农村教师仍然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和待遇有待改善,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补充困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书记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于2010年7月29日正式颁布。《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1年教师节前夕,总书记到北京第八十中学亲切看望师生员工,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希望和要求。2011年8月28日,总理在河北召开了农村教师大会,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我国有900多万农村教师,他们长期以来工作在比较艰苦清贫的环境中,恪尽职守,不计名利,默默耕耘,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一些较为偏僻的乡村,教师不仅是教育事业的支柱,还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小而言之,全村的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你们手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多措并举,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关注农村教师的成长。近年来,我们以推进教育公平为重点,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办了几件大事:一是在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项目,二是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三是实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的“特岗计划”,四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率先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五是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

1.完善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优秀教师

2007年,国务院在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2011年,10 597名免费师范毕业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1%到中西部任教,39%到农村学校任教。总理五年来四次到相关师范大学看望免费师范生。特别是2011年6月17日,总理再次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试点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温总理饱含深情的讲话,对师范生是一次深刻的职业理想教育。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延揽了大批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师范生生源质量明显提高;促进了教师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突破;坚持了正确就业导向,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全部落实到中小学任教;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有力促进各地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温总理说:“经过四年不懈努力和探索,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国家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2.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5.5亿元资金实施“国培计划”,共培训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其中农村教师占95.6%。为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抓好六个方面工作。第一,坚持“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创立示范性项目和中西部项目。第二,全面实行招投标机制,公开择优遴选高水平院校和机构承担任务。第三,采用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大规模远程培训等多种模式。第四,创建“国培计划”专家库和资源库,吸收一线优秀中小学教师。第五,创新监管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项目实施全程监控,对培训质量实施网络匿名评估。第六,印发《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推动各地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建立完善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国培计划”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种子”教师,有力推动了师范院校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也带动了各地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的全面开展。欣喜的是,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5.5亿元,带动了全国各省投入10亿元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

3.扩展“特岗计划”实施效果,激发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活力

为解决农村地区师资紧缺、结构性失衡问题,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启动实施了“特岗计划”,由中央财政支持,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任教。《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继续实施“特岗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特岗计划”的经费为34.7亿元,招聘了49 870名特岗教师,赴21个省区、751个县、16 536所农村学校任教。特岗教师三年服务期满留任比例连续三年均达到87%以上。在服务期满后有自由择业权利的情况下,如此多的特岗教师选择继续留任,让人惊喜和感动。他们投身农村教育、潜心教书育人,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各地普遍反映,“特岗计划”有力地调动了地方补充教师的积极性,形成了引导大学生到中西部农村艰苦边远地区长期任教的新机制,为农村学校补充了大量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

4.推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

2009年,义务教育学校率先实施绩效工资,高中、幼儿园等非义务教育学校从2010年开始实施。据2010年对2.1万名教师的抽样调查,实施绩效工资后,城镇教师工资增长19%,农村教师工资增长34%,两者的差距大幅度缩小。

5.实施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改善农村教师住房条件

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等7省区开展试点,推进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2011年增加到15亿元,扩大到中西部22省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全区各级各类学校中青年教师住房纳入各级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解决范围。

三、全力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建设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为主线,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为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进一步明确政策导向,重点为农村学校培养大批骨干教师,支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的专业成长和长远发展。

二是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国培计划”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师培训,特别要加强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

三是健全农村教师正常补充机制。进一步完善“特岗计划”政策,扩大“特岗计划”规模,使其成为中西部农村教师补充的主渠道;扩大“特岗计划”实施范围;进一步调整中央补助经费标准,建立与全国中小学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同步提高的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推动地方政府采取特岗教师到岗后学费返还、补偿、代偿等有效措施,鼓励、吸引大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建功立业。

四是建立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的定期轮岗交流。

五是鼓励各地建立健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并作为职称、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抓好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实习、支教工作,以及农村教师置换脱产培训工作。

六是完善教师准入退出制度。建立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严格按编制正常补充合格新教师。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健全农村教师正常的退出机制,解决既超编又缺人的突出矛盾。

七是完善激励机制。国务院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试点,将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从副高级和中级提高到正高级。这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价值的肯定,是鼓励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举措。

第11篇

2011年,全市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工程为引领,努力迈出教育现代、信息化、国际化的新步伐

1.深入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工程。积极总结姜堰、海陵教育现代化创建经验,巩固和扩大创建成果。进一步加大对靖江、泰兴、高港、兴化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力度,加强专题调研,明确工作重点,细化创建措施,实施跟踪整改,确保靖江、泰兴、高港通过省级验收,兴化完成年度创建工作任务。

2.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工作力度。认真贯彻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精神和《泰州市2011-2012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敦促各地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围绕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教育信息化五大平台建设的目标,加强市、市(区)网络中心建设,建成泰州教育城域网专网,实现省、市、市(区)、校四级网络的互联互通;建成市到各市(区)的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和网上办公系统;建成网上名师工作室、教研系统和学科专业培训网络平台;开通网络学习课堂和网络辅导平台,建立数理化网络仿真实验室;建成教育城域网电子期刊、通用教学资源库、p2p资源共享系统和史地生电子挂图;确保完成数字化校园创建年度目标,所有市直学校均建成数字化校园。

3.积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区域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全面落实与澳大利亚悉尼市的教育合作协议,积极开展与新加坡多方面教育合作;鼓励学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新增中外友好学校10所以上,新创2—3个中小学国际部,扩大来泰留学生规模;加大普通高中国际课程引入力度,进一步深化有关职业学校与韩国骊州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扩大教育管理者和师资出境培训的范围,加强汉语推广基地建设;召开全市教育国际化工作会议,出台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意见,启动教育国际化工作专项督导。

二、以高位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为重点,努力营造基础教育的新优势

1.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按照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四个基本均衡”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的创新,通过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盟、优质学校整合薄弱学校、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和义务教育学校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机制等举措,促进区域、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非公即民”的原则,“四独立”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到位。全市义务阶段教育学校原则上实行就近划区招生,学生免试入学,坚决遏制“择校热”。继续扩大重点高中的指标生比例。继续开展跨区域支教、特级教师(骨干教师)讲师团赴农村送教活动,及时总结各地结对帮扶的经验和做法,组织现场观摩和考评表彰,提高区域结对支教工作水平。切实开展省现代化特殊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加快特殊教育向学前一年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延伸。

2.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可持续发展水平。全面实施四星级高中和市直高中可持续发展三年规划,围绕示范性高中的目标定位、特色建设和责任担当,举办四星级高中和市直高中校长论坛。继续实施普通高中布局调整工程,认真做好三星、四星级高中的复评估工作,新创建2-3所三星级高中。

3.继续加大幼儿教育的优质化建设。深入贯彻《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幼儿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不断推进“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落实;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继续加大优质幼儿园和合格幼儿园的创建力度;以幼儿园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教科研课题为抓手,以省、市优质园为教改实验基地,努力提升幼儿教育的内涵建设。认真实施《关于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亲子园设置的基本条件》,加强托幼一体化的改革与试验,规范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切实提高 0-3岁婴幼儿受教育率。

4.积极培植新区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在提请市政府公布《泰州市市区幼儿园和中小布局规划(2011-2030)》的基础上,配合实施市区教育布局调整工程,加快新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迁建康和、明珠实验学校,新建泰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启动省泰州中学新区校区建设。

三、以深化减负增效提质工程为载体,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1.严格执行“五严”规定,深入实施减负增效提质工程。建立由政府督导室牵头、市教育局相关职能处室和各市(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检查、反馈、整改、督查相结合的“减负”工作机制。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五严”规定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不断加强“五严”背景下教育教学方略的研究。围绕“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拓展学校教育空间”等主题,深入开展研究交流和观摩展示活动,不断推进“五严”规定的执行。以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为主题,举办全市高中社团活动现场会,组织全市高中学生辩论赛。以规范管理达标校创建为抓手,深化减负增效提质工程,深入贯彻《中小学管理规范》,全市70%的中小学建成规范管理达标校。组织泰州市普通高中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学校评选表彰活动。

【1】

2011年教育局工作计划的同主题文章:教育局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政府工作安排

2011年全市旅游工作计划

2010年财政监督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

2011年全省旅游工作要点

2011年城市管理工作计划

测绘工作计划

2011年人民检察院工作计划

【返回 栏目列表】

2.继续推进课程改革。认真贯彻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精神,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以全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示范基地为依托,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重视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工作,切实开展专题研讨。

3.切实加强德育工作。以贯彻执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为契机,大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组织全市班主任业务培训,加大班主任工作的研讨和考评,表彰“泰州市优秀班主任”。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出台《泰州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实施方案》,加强综合素质的过程管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家长网校作用,组织开展“一校一品”德育特色创建活动。召开全市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抓好公民教育学校试点工作。深入开展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和“文明风采”大赛,继续举办全市商业计划书大赛,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创业园建设。

4.切实加强体卫艺工作。继续深入贯彻国家、省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开展专项督查,促进开全开足体艺类课程,确保中小学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请市政府召开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出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广泛开展学校艺术教育活动,进一步完善有关激励政策,扎实推进“京剧进课堂”活动。深入贯彻《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深入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

5.建立健全有效教研支撑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以切实提高教科研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为目标,围绕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化成长、学科发展与课程执行、公共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等核心要素,进一步厘清教研工作定位,创新教研模式,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左右承接、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的教科研工作机制。搭建每月一期的“课改星光大展台”,集中展示和交流各地、各学校的课改成果;以大力推进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努力形成丰富多彩的、既有泰州区域共性又有各校鲜明个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召开全市教科研课题培训现场会,从课题立项、开题、研究、实验、总结、交流、评比等环节进行课题研究培训。全面推进“微型课题”研究,组织“微型课题”专项申报。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促进有效教学。

四、以扩容强质为目标,努力寻求职业教育的新突破

1.稳定和扩大职教招生规模。在科学制定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的同时,加大职教招生的统筹和行政推动力度,提请市政府召开全市职教招生工作会议,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进一步落实各地招生工作任务;加大职教宣传力度,深入宣传职教助学金政策和对口单招政策,积极引导应届初中毕业生选择职教;进一步拓展招生渠道,在确保中职录取宽口径、大容量的前提下,加强东西部合作,注重职成联合办学,努力扩大招生对象和范围。

2.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启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和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加大资源整合的推进力度,加快实施职业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泰州市高港中等专业学校、兴化中等专业学校建成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泰兴中等专业学校通过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评估验收;加强专业建设,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调整传统专业,培植新兴专业,充分发挥示范专业的引领作用,力争建成2-3个省级示范专业;不断加大投入,提高实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鼓励专业教师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开发实验实训设备,力争建成1-2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推进全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探索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新途径。积极实施客座教授制、访问工程师制,加大从企业单位和社会聘请兼职教师的力度。继续举办师生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促进师生技能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和学生申请专利甚至将创新作品转化成产品。

3.切实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深化“三服务”活动,做好服务挂钩企业、服务重点项目、服务重点园区的相关工作。建立泰州电子信息职教集团,积极与纬创资通项目企业群开展校企合作;更好地开发利用设备设施和学生两大资源,为市重点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围绕职教富民的目标,继续推进乡镇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建立社区教育中心的工作,力争有50%左右的社区教育中心达市级标准。创建2-3个省级社区教育中心、1-2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

五、以筹建泰州大学为主线,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

1.进一步加快泰州大学筹建步伐。对照综合性大学的设置标准,配合制定好泰州大学(筹)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切实加大专业设置、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硕士学位授予点申报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一手抓建设提升,一手抓协调上争,全力以赴,合力推进,积极加快泰州大学筹建的步伐。

2.积极服务高教事业的发展。努力为在泰5所高校提供招生宣传、实习实训、扶贫助学、创业就业等服务;继续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泰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施意见》,加强协调服务,加快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的步伐;积极配合医药高新区和高教园区,加快泰州医药城教育教学区一期工程的建设。   2  

2011年教育局工作计划的同主题文章:教育局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政府工作安排

2011年全市旅游工作计划

2010年财政监督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

2011年全省旅游工作要点

2011年城市管理工作计划

测绘工作计划

2011年人民检察院工作计划

【返回 栏目列表】

3.建立高等院校合作交流平台。精心组织大学生军训会操、第二届“十佳”大学生评选和大学生艺术节等活动,举办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专题研讨和创业教育论坛,以高校系、部党建为重点,举办高校党建工作研讨会,形成高等院校“交流研讨、合作共进”的机制。

六、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努力推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举措

1.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在总结“践行新规范,做人民满意教师”主题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通过举办论坛、读书报告会、师德建设成果展示等形式,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坚持纠建并举方针,研究制定《泰州市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依法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

2.创新教师培养机制。在坚持公开招聘、严格考核和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优质师资的同时,积极探索与省内优质师范院校定向联合培养紧缺学科师资。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高新补充师资的质量,促进在职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全面推进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工作,组织召开全市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实施工作经验交流会。建立教师网络培训平台,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深化教师国际合作培训。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将专业教师的培训进修、进企业实践、创新发明、技能等级和职业综合素养作为优先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质量。

3.构建骨干教师培养的多元化平台。坚持分层次培养、多渠道建设的原则,着力推进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举办青年教师成长论坛。实施三级骨干教师分级管理和培训,市教育局重点抓好市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培训和管理。研究建立教师高级职称聘后管理机制,加强名校长名教师队伍建设和考核管理,加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的培养培训。与兄弟市开展名师工作室建设交流活动,促进名师工作室出成果、出名师。

4.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江苏省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指导学校自主开展岗位聘用工作。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继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开展专题调研,推广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改进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创新评价机制,发挥正确导向。

七、以科学制定“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为龙头,努力提升统筹管理的新水平

1.积极筹划制定“十二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认真学习即将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认真研究分析“十二五”泰州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背景与环境,科学确定“十二五”泰州教育发展的目标,明确主要的工作任务及对策措施,认真制定“十二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年内组建专门班子,进行深入调研,组织专家评审,完成《规划》初稿。

2.切实提高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的水平。完成2011年市(区)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和考核自查、市级复查工作,配合做好省级全面检查工作;结合省苏中督学责任区活动,实施规范办学行为随机督导;切实落实市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机制;实施对高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专项督导评估。

3. 全面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和平安校园创建。在对全市校舍安全进行全面排查鉴定的基础上,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逐一制定加固和改造方案;科学制定全市校舍安全工程三年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确保完成年度加固改造任务;按照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建立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档案管理系统,并与全国、全省实行联网运行;召开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现场会,建立校舍安全工程“分片包干”责任制和督查机制。召开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现场交流会,会同公安、交通等部门开展校车专项整治活动,会同综治、文化、工商等部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全年创建省平安校园40所以上,市平安校园140所左右,确保全市学校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4.进一步强化市直教育管理和指导。围绕“全省上游、全市一流”的市直教育工作目标,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不断优化市直学校管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落实市直学校校级干部任用规程和中层干部管理规范,切实加强市直学校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和和能力建设,实施校长任期目标考核评估,着力提升校长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对市直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的指导,构建市区共享教科研成果的平台,努力营造市区教科研优势。加强对市直学校的财务监管、基建监管和预算执行情况专项审计,健全校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5.统筹做好招考工作。通过实现组织领导、学习宣传、安全保卫、规范操作“四到位”,抓好高考组织的各环节工作,实现“高考平安”的目标;推行网上填报志愿、网上录取和同步建立学籍的办法,努力实现规范高中招生的新突破;组织自学考试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开展社会助学活动,努力实现“自考扩容”的目标。围绕群众关心的考试、招生等热点问题,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和组织咨询会、报告会等活动,及时发布有关信息,大力宣传有关政策,第一时间释疑解惑,努力使考试、招生等服务工作成为教育为民的新亮点。 【3】

2011年教育局工作计划的同主题文章:教育局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政府工作安排

2011年全市旅游工作计划

2010年财政监督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

2011年全省旅游工作要点

2011年城市管理工作计划

测绘工作计划

2011年人民检察院工作计划

【返回 栏目列表】

6. 进一步加强民办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机构管理。以集中换发办学许可证为契机,以年审评估为抓手,加大民办教育学校和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充分发挥市民办教育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学校的招生行为和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

7.进一步提升语言文字工作水平。深入开展第13届推普周系列活动,评选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举办诵读骨干教师培训班,继续组织开展师生经典诵读活动;启动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推出一批语言文字工作窗口学校;完成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泰州市区试点工作。

八、以实施教育民生工程为抓手,努力建树教育新形象

1. 继续深化教育惠民工程。在继续做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施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认真做好高校贫困新生资助工作和市区特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中小学教育工作,做到“应助尽助”;进一步做好高校生源地信用贷款发放工作,实现“应贷尽贷”;继续实施蓝天行动计划,把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就学的各项政策和举措落到实处。

2.继续深化“五型”机关建设。继续加强学习型机关的建设,不断提高机关干部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注重服务细节,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市教育局机关内控机制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一岗双责”,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跟踪督查制和效能问责制。深化大信访工作格局,认真办理书记信箱、市长信箱、市长公开电话和局长信箱的交办任务,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落实季度信访分析制度和信访定期督查制度,确保来信来访和建议提案的及时办结率达100%。精心打造“教育为民热线”,通过实行上下联动和交办、反馈、跟踪、督查一条龙机制,畅通办事渠道,提高工作效率,努力使“教育为民热线”成为投诉的主渠道、政策的咨询台、矛盾的缓冲器,行风的监督岗,力争年内建成文明优质服务品牌。

3.继续深化行风建设。始终围绕规范收费、招生、办学、教师从教行为四个重点,以“四无”学校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教育行风建设。完善教育收费公示制,严格规范教辅材料征订行为,切实加强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管理,实行教育违规收费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各种教育违规收费行为,确保所有市(区)创建成“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市(区)”,受理教育收费投诉举报办结率达100%;弘扬优秀师德风尚,严禁在职教师从事有偿辅导、补习、培训,实行师德失范行为责任追究,树立教师良好公众形象;细化创建措施,加大“四无”学校创建和考评力度,50%以上的学校达到创建“四无”学校先进单位的要求,命名表彰一批“四无”学校。

4.进一步加强教育宣传工作。按照“主动宣传、正面宣传、有效宣传”的总体要求,通盘规划全年宣传工作的重点,特别注重先进典型宣传、教育政策解读、舆情分析引导。加强市和市(区)宣传的整体联动,形成宣传合力,扩大宣传效应。通过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记者见面会,组织新闻采访团,提供新闻通稿、新闻背景材料,接受记者采访,提供采访线索,回答网民提问等有效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新闻宣传的整体效应。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舆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反映,及时跟踪、分析网络教育舆情,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及时回应和积极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4]

2011年教育局工作计划的同主题文章:教育局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政府工作安排

2011年全市旅游工作计划

2010年财政监督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

2011年全省旅游工作要点

2011年城市管理工作计划

测绘工作计划

第12篇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南昌女子职业学校是我省“雨露计划”省级培训基地,也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多年来,该校以“女子教育、女子扶贫、传统文化”和“为了中国未来母亲的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教学宗旨,以政府组织、企业资助、学校教育、女生受益“四位一体”为教育扶贫模式,多措并举地推进女子职业教育。学校共设11个专业,其中:省级精品专业——“中国茶艺”享誉全国,国家有关部委办等每年驻校选调毕业生;“客户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学前教育”均为南昌市重点示范专业。几年来,该校已累计培养了3000多名贫困家庭女孩,毕业生连年供不应求,贫困家庭脱贫率在100%,收到了“培养一名女孩、脱贫两个家庭(本人和其父母家庭)”的良好效果。

为探索丰富“雨露计划”实施内容,提高职业教育品牌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贫困学生就业层次,近期,省办为该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引进了既符合国家产业升级发展方向,又符合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特点的教育资源——国务院扶贫办服务外包培训项目。该项目工学结合的形式,不仅能为在校生提供勤工俭学增加收入的机会,还可以与市场无缝对接,直接承接服务外包业务。这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现代第三产业项目在当地落地生根,可为贫困地区服务外包产业园的建立及地方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待遇

1、三年学习期满,成绩合格的学生,发中专毕业证和专业初级资格证书,全部推荐工作。

2、学校通过“四个一点”使每位学生均实现“0”资金就读。

(1)国家补一点:就读学生均可获得国家助学金补助1500元/年、学费补助(或社会捐助)2000元/年,连补两年,共计7000元。

(2)企业帮一点:企业帮学生预付2700元(学杂费、住宿费),学生在见习、实习期间用工资冲抵。

(3)学校送一点:学生可获得学校赠送阶值1000元的校服、舞蹈服、军训服装、被褥、被套、保险费及生活用品等。

(4)自己出一点:学习期间,学生只需支付200元书费。凡报考“客户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资费全免。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村三师”扶贫培训工作,是我省“雨露计划”的创新与发展,各县(市)扶贫和移民办要切实提高对“雨露计划”深化改革工作的认识,增强工作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进一步加强对“雨露计划”工作的领导,明确专人负责、专人主抓,确保“一村三师”扶贫培训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二)强化部门责任。各县(市)扶贫和移民办要认真履行职责,按照“政府推动、学校承办、部门监督、扶贫到户、农民受益”的原则,做好“一村三师”扶贫培训项目的宣传发动工作,让“雨露计划”助学行动惠及更多的贫困家庭,使贫困地区需要资助的贫困家庭女孩能充分享受党和政府的雨露滋润,彻底摆脱贫困地区女孩及其家庭贫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