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19 14:41: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秋天的雨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单元教学 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623.24

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向学生提出习作的要求。如何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习作的殿堂?笔者认为,可以在单元教学中组织习作活动,教学过程包括单元导读、阅读教学、主题收集、作文指导四个部分。

一、借题发挥:通过导语指明写作的方向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了导语内容。如第三组的导语: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它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它带给我们的欢乐。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进一步发现它的美丽,感受它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导语还配了一幅精美的图画。笔者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朗读单元导读,告诉学生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秋天”,向学生提出任务:仔细观察秋天,可以观察植物的变化,可以观察动物和人类的活动,可以观察天气的变化。可以到田野找秋天,可以到公园赏秋景,可以在放学的路上甚至可以在校园寻找秋天。可以看景色,可以听声音,可以闻秋天的味道,更要问和想。布置学生收集秋天的文章、诗歌,时间为两周。

二、借水行舟:通过仿写,学习并运用写作的技巧

儿童学习语言,离不开大量的、有意识的模仿和迁移。这种基于“模仿和迁移”的写,即通常所说的“仿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模仿尤其重要,从模仿中学习写作的方法。

1.修辞方法的学习与运用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教材中有很多种修辞手法。然以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为例。这一组教材安排了两首古诗,三篇文章。文章为《风筝》、《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秋天的雨》一文有大量的拟人句,如: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我告诉学生“你挤我碰”、“争着”,是人的动作。课文写“橘子柿子”会“你挤我碰”、“争着”,是把“橘子柿子”当做人来写,这样的修辞手法叫拟人。接着,我出示了如下练习: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改成拟人句)学生喊出: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我进行肯定后,又告诉大家:改拟人句,也可以给蝴蝶(动物、植物等)加上人的心情或语言。学生又把句子修改成:蝴蝶开心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2.描写方法的学习与运用

《风筝》一课借助人物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心情。如:“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我引导学生模仿这一写法,描写自己打针时的心情。有学生写下了如下的句子:“老师带我们去打针了。我的心就像打鼓一样怦怦地跳了起来。看见针扎进别人的胳膊里,我觉得自己的手臂也疼了起来。我赶紧移开目光,安慰自己:没事的,我很勇敢,可我的腿却不争气地抖了起来。”

3.段落结构的学习与运用

《秋天的雨》第2、3两段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介绍了秋天缤纷的色彩和丰收的景象。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秋天来了,到处瓜果飘香”为总起句介绍果园的景色。

4.谋篇布局的学习与运用

还以《秋天的雨》为例。课文第一句写道:“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我引导学生想象:秋天还是什么?学生说:秋天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秋天是一位音乐家……

三、厚e薄发:收集写作主题,丰富表达形式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积累是表达的基础。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片段,这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但积累要有针对性。仍然以人教版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为例。在学习这组教材的两周时间里,我引导学生专门积累描写秋天的文章、诗歌,逐渐习得写法。

四、对症下药:针对性指导训练,打开写作的思路

笔者按照《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习作:先让学生阅读习作要求,再了解童话的体裁特点(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确定习作的主人公,及它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强调要通过故事来讲述一个道理,但道理可以直接点出来,也可以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最后让学生学习写作。结果发现真正会写的只有一名学生。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写作;微评价

信息化环境下,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顺势产生了许多“微”名词――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深受欢迎。为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借鉴这一形式,开展“微写作”,让学生将自己的心情、感受和想法及时地记录下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表达欲望,一点一滴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写作水平。

一、“微写作”的意义

微写作的形式灵活,篇幅短小,容易实施,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意义十分重大。

(一)形式灵活,篇幅短小,易实施。“微写作”,顾名思义就是微型写作,一般来说篇幅都比较短小,仅有一二百字,形式十分灵活,随时都可以实施。比如,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可以布置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写一段课文的读后感或者续写、改写、缩写文章,随时随地进行写作训练。相对于普通的写作教学而言,“微写作”更易实施。

(二)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生生活经验与阅历不足,让他们写四五百字的作文,可能难度会比较大,尤其是在字数凑不够的情况下,小学生更会畏惧写作。而微写作则以其篇幅短小的优势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写起来会感觉游刃有余,从而大大提升写作信心。

(三)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微写作字数较少,写作题材广泛,可以写的素材有很多,因此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更适应小学生的写作诉求。

二、“微写作”教学法的运用

微写作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应该恰当选择写作时机与写作话题,跟进微写作的微评价,并注重微写作的活动反馈,使微写作落到实处。

(一)恰当选择写作时机与写作话题。微写作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的任何环节开展微写作活动。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时,在朗读课文之后的几分钟里,教师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写一段话来描写春天的雨。很快,学生便仿照课文写出了一段段稚嫩却有童真童趣的句子。一位学生写道:“春天的雨,是一支魔法棒,它随意一挥,慢慢地,慢慢地,就把大地变绿了。”虽然模仿的这段话并不是十分完美,但是其想象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已经让人十分惊叹。

(二)跟进“微写作”的“微评价”。课堂中开展微写作活动,是一个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良策。但是,如果教师对于微写作的评价不关注,那么就会打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此,教师在微写作活动开展之后,也要积极跟进微评价,为学生作点评。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关于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描写。于是,教师便要求学生进行“微写作”,将自己家乡某一处风景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变化用简单的语句写下来。一名小学生写到:“春天,村外小河里的冰化了,小河边的柳树发芽了,燕子也回来了。夏天,村外小河里有很多孩子在游泳,一些大人在乘凉,知了嗡嗡地叫着。秋天,村外小河里飘满了枯黄的叶子,花草树木都开始枯萎了。冬天,村外小河里结了冰,柳树也变得光秃秃了。”学生读完自己的作品之后,教师及时对其进行了评价:“非常棒!你抓住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对村外小河、河边的柳树进行了描写,观察细致入微,真是个小作家。”虽然学生的微写作没有优美的语言和精巧的构思,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已实属不易,教师抓住写作特点对其进行表扬,大大激发了小学生写作的自信心。试想,如果教师不进行评价,小学生今后的微写作兴趣能够保持吗?

(三)注重“微写作”的活动反馈。每一次微写作的活动都应该认真对待。教师应该在活动过后积极反思,了解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信心、写作状态,然后根据小学生微写作中体现出来的优缺点进行总结,为其提供有益的参考。比如,在上个学期,小学生经过一个多月的微写作活动,大大提高了写作兴趣,对写作不再是一副恐惧的样子,写出来的东西也渐渐地有血有肉、生动形象了。因此,教师更加坚定了微写作活动的信心。又如,有一段时间,教师开展微写作活动,发现学生有了倦怠心理,于是教师便适时改变思路,鼓励学生从微写作转向口头作文,在口头作文得到一定的提升之后,教师再返回来开展微写作,经过这一改变,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维持,微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结语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现实中,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却是越来越淡薄。为此,教师应该及时改变思路,创新作文教学形式,通过一次次微写作活动,来降低写作难度,化难为易,化整为零,使写作不再可怕,使学生逐渐学会写作、爱上写作。

参考文献:

[1]钱卫秋.微作文,让学生爱上写作[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3(15).

第3篇

1 未分清教学内容的主次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重视对文章文本的分析,而忽视了语句教学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小学生而言,要深刻的掌握文章的内涵还言之过早,在教学中应该更多的重视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帮助。例如在《秋天的雨》这篇文章中,第四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妈妈的脚下”,这句形象的刻画了秋天到来后世间万物的变化,句子十分优美。在这段教学中,教师若能够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并在朗读中引导学生联合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想象大自然中秋天的实际景象,必然能够加强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之后再让学生模仿这种句式来进行造句,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妙的意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对于今后的写作也非常有帮助。

2 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语文是一门课程,应当具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即通过语文教学可以达到什么目的或效果。但是目前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抓住教学重点,尤其是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出现了盲目阅读的现象。学生仅仅是为了阅读而阅读,阅读中也无侧重,分不清主次,这样的阅读教学效果势必不佳。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与自由阅读不一样,应当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这也是教育赋予语文教学的使命。严格来说,教育本身就带有目的性和政治色彩,就是为了培养人和教育人才开展教学活动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有所侧重的教学,有意识的引领学生去阅读,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充分掌握教学大纲,抓住关键点,围绕一个中心去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不同的知识点,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很多教师都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而是开始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等。但是由于缺乏创新,使得这些教学方法在应用中过于形式化,有些教师甚至是照抄照搬的使用,而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教学情况,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很难达到满意程度。例如在合作教学方法的应用上,一些教师只注重形式,无论什么课程都以摆“小饭桌”的方式进行,是的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自主深入思考,这样不但无法浪费了课堂时间,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且还会不利于学生自我思考,甚至会养成依赖他人的毛病。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采取哪种教学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只有运用得当,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对于要求感知积累的简单内容,可以采取自由默读、背诵等自我感受的学习方式学习;对于具有多元思维趋向、利于结合不同生活体验形成独特感受,培养思维个性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分别独立体验、思考、再当众展示不同的思维结果,引发多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学习方式;对于疑难的重点内容,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或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共同学习交流,以相互启发,加深理解形成共识,突破疑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 偏离教学重点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创造力固然是可取的,但是仅仅为了激发学生创造力而偏离教学中心则适得其反。例如在课文《司马光》、《曹冲称象》等教学中,不注重对文章词句和思想意义的教学,而是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提出救人、称象的新方法,这样不但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的,而且因为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和领悟程度较低,所想出的办法也多缺乏实际可行性,创新培养效果并不会十分理想,同时也窄化了课堂教学目标,无法很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心中装着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否则教学是失败的。为此教师一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为主要目标,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在40分钟里要做对提高学生素养最有价值的事,要加强基本训练,不能把朗读、背诵、写字、听写、巩固、练习都放到课外,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识字、阅读等基本任务展开。

5 课堂拓展具有随意性

有效的课后拓展不仅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但现在有部分教师把拓展变成课堂教学的点缀,出现了拓展的随意性、形式化。如在教《军神》一课时,学习感悟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在手术台上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用手紧紧抓住身子底下的白垫单,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殊不知,什么语言能表达这位将军的坚强意志?这样的拓展严重的脱离了教学实际和教学目标,是失败的课堂拓展。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拓展要结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拓展模式。如果选择问题思考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课后思考方面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作业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作业设计安排方面应采用哪种方式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探究模式,那么重点考虑在问题探究活动设计与安排方面采用哪些方式与方法,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拓展模式,由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需求创新性地选择和确定。

第4篇

高中语文; 新课程;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27-01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1创设情境,引入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首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进入情感体验的情境,教师运用情感语言和诗意语言,激发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习领域,产生联想与想象,理解文本精髓,引发学生情感,启发学生体验,感受人文精神,生成领悟能力。当然体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体验教学的设计者是教师。所以教师要提供有助于学习的情景材料,围绕学习目标,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诱发积极感悟。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动力功能,能驱动主体投入学习客体,并对学习客体进行研习和体认,最终把握事物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自身的关系和对自身的意义。如教学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我注意调动诵读这一手段,教师先绘声绘色地勾画荷塘月色之景之情,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荷塘月色之景,然后有感情地朗读4、5两段。当学生情感处于积极昂扬状态之时,文本学习就能有效展开,学生充分想象,并通过品味其写景方法来体会荷塘月色景色之特点,感知第4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文中运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融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感知第5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之美景,了解该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2每周一次说话活动课,指导学生能说会评

只依靠每堂课五分钟的课前活动就想很快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开始举行每周一次的说话活动课。这种说话活动课,唱主角的完全是学生,老师只是充当总编导的角色。活动规则是:按照每个班级学生的人数多少,设计同等数量的签条,写下座位号,请班团干部随意抽出一组学生名单(可设计为每组五名),要求抽到的同学依次上讲台对某个热门话题发表简短演讲,或讲析成语典故,或交流学习心得。每一组结束后,又当场抽出三名学生对上述五位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评论。教师再对说话者和评论者分别加以简要地品评、指导。再次,通过抽签形式请出五位学生发言、三位学生评论,教师又加以指导……在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参与说话、评论的积极性、创造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少学生参与说话活动训练的激情空前高涨。他们事先都会作了精心的准备,有的讲南宋的古城墙,有的谈县城的街道变化,有的介绍高中学习的体会和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训练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诵读文本,强化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要注意抓住读本文体特点,加强朗读训练,从读中“生情”,从读中“悟情”,以此强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情感体验,产生真切实在的心理感受。为此教师要依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诵读一些富有激情并蕴涵哲理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获得情感体验,感悟文本哲理。如张洁的散文《我的四季》一文不仅哲理性强,而且情感表达富有张力,很适宜学生借助朗读来体验作者所阐发的敢于直面人生、勇于咀嚼苦难、善于负责生命的情感与道理。为此我在教学时既注意引发学生概括作者人生四季的特点,又选取不同形式训练学生反复朗读,以此一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人生春季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感悟收获但毫不后悔,冬天步入黄昏但仍老有所为;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人生的春季要播种希望,我们人生的夏季要战胜磨难,我们人生的秋季要感悟收获,我们人生的冬季要发挥余热;三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本文所蕴涵的作家对生命的深沉感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品味出来,机械的设置思考题目引导学生回答可能会导致学生感悟能力的弱化乃至丧失。《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深刻的怀念和无尽的追思,而这种情感又是透过通篇的雨表现出来的,也是通过其奇巧清丽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为此我们就应强化朗读,读出诗歌的行板,读出音乐的神韵,读出春雨的绵绵,读出秋雨的潇潇,读出雨声盈耳,读出雨丝濡目。学生自由读,班级齐声读,前后比较读,小组竞赛读,等等。以读引悟,以悟促读,读中体验作者所表现的那种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4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第5篇

关键词:主题 教育资源

在活动中贯穿语言、数学、空间、运动、音乐、人际等全方位能力的培养目标,如中班第一个主题“我住的地方”,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的活动:我在马路边、快乐小司机、数高楼、乐乐家、制作汉堡包、小棒乐、好吃的鸡蛋等,涉及到各个方面。这个主题是根据中班新入园幼儿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的班级环境,内心充满了焦虑与不安,容易胆怯,为帮助幼儿尽快稳定情绪,熟悉环境,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熟悉老师和小伙伴,增进与老师和同伴的亲近感,从而喜欢上幼儿园而制定的。

一、主题的来源

幼儿园生活具有大量对幼儿发展有益的教育资源,如幼儿园的花草树木、种植园地、饲养角、玩具、图书及同伴、教师等均等是幼儿学习资源,为幼儿提供了广泛的探索、学习的空间。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一致与协调,是“认知课程”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一。如果一个主题来源于幼儿生活,幼儿就容易对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男孩与女孩”这一主题中,幼儿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观察,通过爸爸妈妈的发型、会做的事情及外貌、声音、身体上的区别,然后做出结果,作进一步的探讨。又如在大班进行“天气”主题活动期间,有一天正好下起了大雨,孩子们便主动进入了有情趣的活动之中:听雨声、测雨量,做“雨的行成”试验,讨论雨的益处和害处,自制天气预报表格、阅读关于天气的书刊等。在此基础上。他们探索各种防雨材料,还建立了天气预报台。在主题活动中,幼儿情绪高涨,既获得了有关知识,又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主题的创设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主题的深入、孩子的需要,会随时随地发生变化,我们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及时捕捉周围的一切,在更新环境的过程中,使孩子的生活经验呈现新的一页。 在开展“秋天的大树”这一主题时,在园长钱老师的指导下,我组织孩子们经常性地定期观察园内、社区中几种常见的植物,并引导孩子把幼儿园中的“紫藤”、“桃树”、“松树”的生长情况,以绘画的方式分时段地记录下来,出示在教室里的墙面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也不断呈现出变化,孩子们在收集、观察中感受到了紫藤、桃树的树叶在天气逐渐转凉后会由绿泛黄,由多到少呈现明显的转变,而松树的树叶虽然会掉落,但是会不断新生,常绿常青。不同树木在不同时间呈现出的变化是不一样的。

二、主题的特点

“认知课程”中的主题通常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或话题,如“动物”“天气”“季节”等,主题可以由幼儿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或其他有关人员提出,我们在选择主题时,应使主题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主题和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幼儿至少联系主题中的部分内容或拥有相关经验,能提出相关问题。2、主题能整合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学科。3、主题内涵丰富,且能使幼儿深入的探索。此外,主体的特点还包括;合乎儿童生活经验的,儿童感兴趣的,容易准备所需材料和设备的,容易获得社区和幼儿资源的,儿童能进行实际操作的。

三、主体的选择

选择“认知课程”内容的核心是把儿童的发展、需要放在首位。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各方面的能力还较弱,生活经验相对缺乏,注意力易分散,教师的参与往往能使活动的内容能更加丰富。所以,一个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而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关键在于: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只有通过观察,才能了解幼儿喜欢的主题、内容和活动材料,了解幼儿在活动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是怎样解决的等等。然后,教师再将对观察到的幼儿行为进行反思:给幼儿提供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合适、材料的投放有没有问题、幼儿近来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认知经验有了哪些进步?还存在什么问题等等。比如:在“春天的童话”这一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许多幼儿对于春天的季节特征不怎么感兴趣,反而对春天的花花草草以及小动物极有兴趣,于是,我们就及时调整了教学安排,为此,还延伸出了新的主题――“动物的秘密”。可见,教师的观察非常重要,也只有注意细心观察,教师才能在幼儿举棋不定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及时出现给予帮助。因此,应选择对幼儿发展具有价值的课程内容,选择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可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内容,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生动的内容。如“小工具”主题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密切的联系,我们设计了“我会用小工具”“谁造了锯子”“谁是我们的小帮手”等活动。再如,我们发现孩子喜欢玩蹦蹦绳的游戏,便引导幼儿关注多种多样的绳子,讨论绳子在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绳子与人们的关系,开展了“寻找绳子”“用绳测量”“给布娃娃扎辫子”“穿绳板”“搓纸绳”“哪种绳子力量大”等项目活动。虽然教师们能想出很多主题,但不是所有的主题都适合幼儿学习的。我们应该关心那些让幼儿“难以忘记的学习”,而不是“需要记忆的学习”。

随着课程意识的不断增强,新课程赋予了主题墙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内涵,把促进幼儿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那么,如何理解幼儿园主题墙的内在蕴意和价值所在,如何为幼儿园主题墙的创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我们也有着独特的视角。

主题墙是课程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之间交流的中介和桥梁,他们之间平等地对话和作用,并产生某种不同的全新的东西。主题墙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便于幼儿间进行各种信息交流、为实现对话提供有利的条件。透过主题墙幼儿可以发现同伴的优点,形成对人和事的积极心态。通过主题墙能让教师有效地倾听幼儿的想法,为幼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及时调整活动计划。透过主题墙还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园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孩子的成果,也了解孩子学习的每一个过程,了解孩子在整体中的发展水平。

四、给予幼儿适时、有效的指导。

第6篇

【案例描述】

这是笔者在古诗教学中的一次教学尝试,教学内容为《诗五首・夜雨寄北》。教学目标是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学会感受诗歌意境。为考查学生临场发挥情况,课前特意不布置预习。上课后,按惯例我让学生查找资料,认识李商隐,了解作者李商隐的相关经历、诗作特色等,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材料。这个步骤结束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课下的注释从文本表面理解诗作所写内容,在自读中明白诗句意思。

在大体弄清诗句意思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换位想象”,于是学生开始瞑目沉思。五六分钟后,我让学生停下,返回课堂,并请几个学生就刚才的想象进行叙述。学生陆续发言,说出了如下意象:深深的宅院、微弱的烛光、凄清的雨、束冠青衫的诗人、诗人正在踱步、雨声噼啪作响……有学生补充:桌上应当还有一封刚拆开的信,那是仆人刚刚送进来的家书;还应当有风,风吹得烛光摇曳,有点冷。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反驳:“不对,风是有点,但不冷。”遭反驳的马上对答:“秋天了。诗句中不是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么?秋风应比较凉,加上雨夜,再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他不觉得冷么?”反驳者说:“可是他想到了未来,想到了未来和亲人团聚时的情形,心里是温暖的。”班上学生马上自然分成两派,各为自己支持的观点找依据,课堂霎时热烈起来。

争论持续了好几分钟,我看到学生们已经基本把握了文本内涵,于是不失时机地叫停,并让全体同学将刚才想象到的情景,结合课堂上的发言以描述性的语句写下来。平时写作时咬笔杆的孩子们这时一反常态,刷刷挥笔,转眼间就有学生举手发言。

学生或叙述或描写,但共同点是都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特征,对诗歌的意境也有了超乎往常的理解。

【教学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通常提示学生依据诗句意思展开联想与想象,去品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作主旨。我认为这种提示想象流于一般,而且覆盖面不广。相对于理解能力强、想象力丰富的学生而言,他的想象与理解会容易到位;但相对于理解能力弱、想象力一般的学生而言,一方面他自己想象所得不多,听其他同学描述也属于被动接受,其掌握程度与学习效果都不理想,仅能靠死记硬背别人的东西,无形中又加重了学业负担。

而“换位想象”则不然,它在学生初步知晓了诗作给出的几个意象后,直接进入“意境”。这样,缩短了阅读者与文本的距离,跳过作者这一中介物。要知道,我们在换位想象展开之前,学生已经初读诗作,文本意象及其组合其实在学生心中已经先入为主,所以其重组、生成也将大体依据文本。这样恰好巧妙实现了对诗歌文本的解读,再加上学生直接以诗人的身份对诗人思维活动进行想象,把原本需要反复解析才能理解的情感,在想象产生和展开的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得到较为完整的实现。

当然,作为一次教学尝试,本节课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如情景设置不够到位,抽象的想象有时容易成为“空架子”,有的学生根本就无法穿越时空进入情境,缺少了些形象的展示的辅助手段。

第7篇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所以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努力上好每一堂口语交际课。一堂完整的课不只局限于课堂上,还应该包括课前准备和课后拓展延伸,尽力为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和平台,把交流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更多时候充当一个听者和指挥者。基于这样的想法我设计了这堂课。

二、教材分析

《春天的发现》是第十册语文书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让学生观察春天,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美好,发现春天景物的特点。这次口语交际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号召学生珍惜生命的春天,努力拼搏创造自己的灿烂春天。

三、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美好年华的情感。

3.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别人。

四、教学重点

说出春天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文字资料,并把自己在户外观察到的景象画下来或拍照。

六、教学流程

(一)播放歌曲,创设情境

1.播放歌曲《嘀哩哩》,学生随唱,鼓动学生随音乐动起来。

2.导语:

同学们,春天在哪里呀?(学生自由回答: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今天就让我们坐上春天的列车一起去寻找春天,发现春天吧。(出示课题《春天的发现》)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良好的情境氛围是前提,所以我利用视频歌曲,把春天的景色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

(二)说词语,迎春天

1.说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词语、成语、诗歌或描写春天的句子。

2. 教师评价,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乘车春游,去田野找春天(为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1.看春

①沿途风光

让学生进入角色,教师问:透过车窗看见了什么?

(出示杨树、柳树图片,引导学有顺序的观察思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②欣赏田野风光

出示桃花、麦田、油菜花图 ,以桃花图为例,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由说一两句话到说一段话,然后学生小组内交流麦田图和油菜花图,实施由引到放的方法.。

(播放视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听春

播放视频鸟叫声,引发学生联想在春天听到的其他声音。

3.闻春

设计下雨的情境,学生在描述春雨的时候,引导学生想象: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4.感春(赶春)—谈自己的感受

①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她生长着.这是春天给我的感受,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小组内交流,后选代表发言)

②教师总结:你们现在正处在人生最美丽的春天,在春天我们该播种什么呢?健康的身体,良好的行为道德,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就是我们在春天要播种的种子,让我们珍惜这美丽的春天,让我们抓住人生的春天,让我们在春天中辛勤地播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秋天得到丰收。

教师寄语:

微风吹动树叶,快听,那是春天的脚步,春天的脚步匆匆,美好的时光稍纵即逝,珍惜春光,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吧,让我们在春天里播种,在春天里拼搏,让我们追赶春天的脚步,用勤劳的双手,描绘我们绚丽的春的篇章吧!

七、课外拓展延伸

1.在春天留影,写激励自己的格言。

2.把自己在这节课的所见所闻所感整理下来写成作文。

(通过照相留影及练笔活动把课堂延伸,促使学生养成发现美,欣赏美的习惯,体现出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加强课内与课外生活的联系。)

八、教学反思

我很喜欢窦桂梅的一句话“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的确,我的这堂口语交际课虽然有亮点在闪烁,但也存在着遗憾,它引发了我的思索, 让我感慨颇多。

当时设计这堂课时还是初春时节,大地刚刚解冻,没有春天草绿花红的影子,怎样让学生进入春天那美丽的情境中呢?为此,我搜集并筛选了一些春天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图片,并设计了乘车春游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看春、听春、闻春、感春,从而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感受春天,发现春天。学生在看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美丽的同时,倾听着春天的声音,想象呼吸着雨后的青草味,自然就对春天有了美好的感觉,水到渠成地,学生就知道了春光易逝,应珍惜。如此环环相扣的教学思路,让整堂课非常流畅而饱满。值得欣慰的是,我费尽心思制作的课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堂伊始,我播放欢快的视频歌曲《春天在哪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创设了活跃的气氛,消除了我与学生之间的陌生感。美丽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的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尤其是音频鸟叫声和flish下雨的画面让学生惊奇,触动了学生的表达,激发了交流的欲望。这些都起到了恰到的好处。

在这堂课中,我始终以自己饱满的激情在感染着学生,我的语言高亢有力,我努力用风趣而鼓励的语言唤醒学生的表达意识,从学生亮亮的眼睛里,我知道了教师的激情是课堂的兴奋剂。从课后,学生坐在教室里不愿离去和依依不舍的再见中,我知道这节课让同学们很舒畅。后来在小区的花园里,从几个女孩看到我后的惊呼声和那种无法言语的喜悦中,我体会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和欣慰。因为我的课,终于可以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给他们一种美好的情感经历。所以应该自勉,争取每天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这样的激情和美好的体验。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性课堂 教学路径

一、引言

课堂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传播语文知识的地方,向40分钟要质量能够为教学工作提供保障。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情操、修养、品格,对学生今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既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直接影响,也对提升其综合素质有影响。怎样才能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有效性呢?应该在教学理念、教学环节、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制定完善的策略。

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习需要兴趣,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好奇心重,对未知事物具有很强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引导,在课堂教学时,重视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教学目标。要增强语文教学有效性,教师要通读、分析每篇课文,对学生难以理解词语要“预设”出来,或根据生活实际,或理解其反义词与近义词,或查字典解释,或从上下文意思理解词语。为了尽量去除阅读障碍,要阅读课文,将较为拗口或停顿有难度的句子做好记号,并写进教案中,在课堂上要重点讲解。

教师通过引导方式让学生进行预习,让他们带着问题听课,积极思考与分析。同时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工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到讲台上教同学写字、朗读、当小老师,每周或每月评选“发言之星”“朗读之星”,树立榜样,激励学生进步,建立起良性竞争,人人都努力当榜样。

三、选择教学理念,增强学习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体现自身作用,控制课堂生成,进而确保完成教学目标并提高教学有效性,选择教学方式是特别重要的。

(一)根据学生日常行为设计教学

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表现与其日常生活具有特别密切的关系。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行为大部分来自生活习惯,与学生生活越贴近,学生探索此领域的欲望就更强烈。如教师在语文课上先问学生是否有吹泡泡的经历,是否知道泡泡的制作过程。每位小学生都是贪玩的,家长会更严格地要求孩子,因此泡泡玩具玩的机会较少,更羡慕别人在玩。教师在教学前要准备一些清水,再要求学生拿来洗衣粉、吸管、瓶子,在课堂上进行摇晃、搅拌,并制作成泡泡水。此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注意力,学生怎么不对这样的课堂产生兴趣呢?

(二)思维拓散式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用现代新闻和历史故事,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让学生思维围绕教师的讲解而运转。教师要把握时机,设置问题,向学生提问,以增强实效性。

(三)举一反三教学

教师要选择价值较高的教学题材,让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再按照知识结构来举例引用,可以让学生认识举一反三的道理并掌握其方法。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教师上课时讲解某成语,再通过这个成语让学生说出相关的其他成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提高对语文的热爱。

四、选择教学形式,体现学生主体功能

教学设计是建立有效语文课堂的关键性因素,改革与创新教学设计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实际为着眼点,彰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师生之间发生“积极互动、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良好效应。设计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分析新课标要求,让教学目标更具全面性和综合性;教学活动要设计得多种多样,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科学使用教学资源,加强各科知识的联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彰显语文课的文本内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突破文本知识和教师讲解的局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小马过河》的课堂上,教师借助手工课件导入的策略,让学生分别扮演小马、老马、小松鼠、老牛等角色,吸引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又如,在《秋天的雨》的课堂教学中,作业方面创新设计是,让学生试着根据课文画一幅秋天的画,或写一首秋天的诗,或通过文字描写秋天。通过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新型作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调动学生发现、掌握语文知识的兴趣,进而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引领学生进入文学之中,增强教学效果。在讲解叶圣陶《瀑布》这篇课文时,诗中瀑布的状态是“如尘、如雾、如烟”,其景色是“白银、珍珠的屏”,其声音是“阵阵、叠叠”的,如果只借助图片和文字难以体现出瀑布的姿态和声势,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则能综合处理声、文、图,让学生通过听觉与视觉神经认识到瀑布的美。通过此方法,完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五、选择不同教学评价模式

有效客观的教学评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增强教学能力,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也让课堂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发展、进步的场所。

(一)使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增强学生整体素质

首先,教师要多使用灵活机智的激励式、幽默式、明理式、导学式口头评价。教师要注重搜集与积累,经常更换评价用语,让新用语层出不穷,让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不同环境获得新鲜的、富有情趣的评价,让学生喜欢听、喜欢学。其次,教师要将体态语评价和口头语评价妥善地结合在一起,赞赏的大拇指、由衷的鼓掌、深情拥抱、亲切握手、摸头等动作,结合真诚的赞美,向学生传递情绪,与学生交流感情,让课堂评价更加自然。最后,教师要试着使用物质评价方式,可以对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奖励具有纪念价值和象征意义的礼物,如教具、书法作品、种子、枫叶、书签等,以此引发学生的期待和希望。

(二)多元化评价主体,建立高效教学评价

客观的教学评价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只有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转变以教师评价为核心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教师都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更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实效性。这样能够建立正确的评价关系,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评价中,通过师生互评、学生互评,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中,建立起开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具备合作、交往的能力,实现有效、主动学习,彼此取长补短,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六、结束语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较强,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为了探索课堂有效性教学途径,要以教学理论为基础,不断地实践、总结、创新与完善教学方式,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教师要进行预设,以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预习和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进行教学,并使用思维拓展式、举一反三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选择创新的教学模式,积极运用现代化设备,选择不同的教W评价模式,努力强化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霞.谈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6(08):99.

[2]田翠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5(05):30.

[3]王庆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139.

第9篇

  教师《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1

  虽然我已经不是刚刚走出学校的新教师,但是在这近十年的教育工作中,我确实遇到很多困惑问题,时常感到苦恼异常。当拿到学校给我们统一购买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里面的一条条建议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的心田,它就像与我面对面一样,针对我在教学中遇到的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读完此书有一种让我茅塞顿开的感觉。

  为什么同时教学,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环境,有的学生可以轻轻松松的把知识完美的掌握了,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是因为我没有好好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而备课,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在我的教学中都各有所获。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使有些学生无法学有所获。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建议给了我很大的感悟。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我真的经常都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一昼夜确实也只有24小时,而我们每天一来到就给满满的工作给包围了,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宝贵的建议,迫切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他在这里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而且我们读书不能只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看看一些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的营养,这样数量就逐渐转化为质量。是什么促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阅读呢?爱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许多教师都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紧紧相连。正是这样的情感,让他们在24小时中做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事情,让24小时孕育了无数新的想法,也出现了许多奇迹。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他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之所以有差距,问题出在态度上, 抱怨时间不够的老师们往往只是一位在抱怨,却并没有真正抓紧时间去做任何一件事情,同时也是因为我们有时候只是人品时间溜走,而并没有好好的储存这是时间里面的能量。对于那些经常读书积累只是能量的老师来说,时间每过去一年 ,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反思,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积累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但是经常我就在哪里想着这些事情,而时间真如流水一样溜走了。

  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我不时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

        教师《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2   在我们学校果园的中央,长着一片高高的、葱绿的葡萄丛,壮实的葡萄藤足有两米高。少先队员们把枝条固定在铅丝上,一行行地排得很整齐。你顺行看过去,几千串黄色的葡萄确实惹人喜爱。我们这个葡萄园是学校的骄傲。不但我们本村的,还有邻村的庄员们都到这儿来学习。在葡萄园里劳动被看成一种很大的乐趣和很高的荣誉,只有那些最勤恳、最爱劳动的学生才配享受它。每当从许多愿意劳动的学生当中选出10一15个人,让他们在行间松土,或者把枝条缠到铅丝上,或者在秋天给每一棵树丛根部垒土,或者在冬天堆上雪以保持水分,这时那些没有被选到的人就觉得受了委屈,感到失望。这使我不由得回想起15年前的往事……

  当时这里是一片荒地。记得有人对我说过:以前曾经把这块地给过一个更夫和财务员,让他们去种土豆,他们都不肯要,因为这块地上已经种过50年土豆,它已经完全没有肥力了。于是我建议把这块地改造成肥沃的土地,使它变成一片花果茂密的果园。

  我费了很大的劲才说服高年级学生给这里运来了大约30吨含腐殖质的农肥。我看到,学生们只是出于对我这个新上任的校长的尊重,而不是出于对劳动的热爱,才完成我的要求的。在施肥以后,还必须挖一些一米半深的坑,再把腐殖质跟黑土掺和起来,填进每一个坑里。

  当时在我们村子里还没有人种葡萄,虽然在我们这个地区供葡萄发育的条件是再好不过的。我给学生们讲述葡萄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植物,可是我感到我的话并没有打动他们的心。我记得,当我谈到热爱劳动,并且还引用了高尔基的话时,十年级的一个叫奥丽娅·特卡琴柯的女生,滑稽地向她的女友们眨眨眼睛,问道:“刚才您说,劳动会使生活变得美好。可是请您说说,难道像挖这些土坑的劳动也是可爱的吗?难道这种事能给人带来欢乐吗?至于高尔基的话,那大概是为了把诗写得美一些;而在生活里,像拾粪这样的劳动,难道也能让人热爱它吗?”

  从那时起已经许多年过去了,可是这个姑娘提的问题,我却始终没有忘记。最近7、8年来,当党和人民向学校提出要培养热爱劳动的人的任务时,我又不止一次地听到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像乍看起来那么简单。但是却必须回答。我们不仅要证明热爱劳动是人的自尊和文明的最高程度,而且必须说明究竟怎样才能培养起对劳动的热爱。生活本身做出了回答。 让我们再回到葡萄园的故事上来。我清楚地知道,那些为第一批葡萄丛挖坑的学生,到中学毕业后就能看见他们的劳动果实。也可能,到那时他们还会带领自己的孩子到学校来。这当然是很好的。不过,还应当更多地想到那些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在校期间,还能种植三熟葡萄,三次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我们举行了一个“劳动节”(我们给栽种葡萄那一天取了这个名称)活动,来参加的不仅有那些运肥挖坑的人,还有小学生——一、二、三年级的孩子,他们不是来旁观而是来劳动的。开辟葡萄园这件隆重的、“大人的”事让小孩子来参加,单单这一点就使他们把劳动当做一种不平常的、庄严的因而也是快乐的事来对待了。

  到了这一天,小学生们每人给每个坑里捧一捧肥土,给葡萄根涂上有营养的溶浆,然后埋土、浇水。孩子们的劳动量是不大的,但是他们比起那些运肥和挖坑的高年级学生来说,却怀着更加浓厚的兴趣,盼望着葡萄藤长出第一批嫩芽来。这是为什么呢?在那几年里,我还没有下功夫去研究这类现象的心理学的奥秘,可是我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应该从最幼小的年龄起就吸引儿童参加劳动,而且要使劳动进入儿童的日常生活,变成他感兴趣的事,通过劳动来激发他的幻想,使他像幻想到遥远的国度去旅行和去发现新大陆一样。在带领小学生去参加劳动节以前,我就给他们讲故事,说一棵葡萄可以结出一百串又大又甜的果实,说可以把葡萄藤培植到像学校楼房那么高。这番话激发了孩子们的想像,就像你对他们谈那稀奇的海洋动物,谈我们这一带草原里的斯基福人的古墓里的奇珍异宝一样。于是,他们入迷似地做起事情来了。

  葡萄藤上的第一批叶子发绿了,新长出来的嫩枝向着太阳伸展。在暖房里,我们用花盆装上含腐殖质的肥土,栽一些插条,它们到冬季就生根,到了春天把它们移栽到普通的土壤里,再过一年就已经结出果实来了。

  这个目标是非常诱人的。我还带来了一篮子成熟的葡萄,让孩子们生平第一次品尝了这种果实。大概这一点也加强了目标的吸引力。试想,这样一来,谁还会拒绝用桶去提肥料,用鸟粪去制作追肥用的溶液,拒绝干这种又脏又累的活儿呢?

  春季到了,孩子们把培育的小树苗移栽在暖房里。对十来岁的孩子们来说,挖坑,把黑土和腐殖质拌和成有营养的肥料,然后再撒进坑里,确实是不轻松的事。但是,他们真心实意地、入迷地劳动着,这可能是理想在鼓舞着他们的缘故。这些孩子种的葡萄园(大约有30棵),成了学校果园里最漂亮、管理得最完善的一角。当一年前高年级学生种的那些葡萄开始结果的时候,低年级的孩子们高兴极了。因为他们感到自己也是这项劳动的参者,他们还记得劳动节那一天的情景。好容易等到果实成熟了,我就把一串串的葡萄分给孩子们。他们兴高采烈地把果实拿回家,奉献给妈妈和爸爸。

  教师《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3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 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 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山东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第10篇

[关键词] 积极评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实践表明,积极的构建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评价的目的、内容、方式等,直接关系着教学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和实现。而小学语文新课标也明确地说明课程评价不仅仅是考察学生对于书本内容的掌握程度,更是对于学生学习、课程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改进,对此教师积极评价的展开更应当注重评价的激励性、指导性等,对此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积极评价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心智不成熟,思想行为活跃,需要教师充分地树立教学观,积极打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采取积极评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模糊到清晰,由浅显变为深刻的学习成长过程。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根据评价反馈信息继而改进教育教学,学生也能从评价中反思和了解自己,积极地体验成功。对此教师不仅要对教学结果评价进行重视,更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充分发挥积极评价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落实积极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积极评价要因人而异

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差异都是非常大的,统一评价标准,对于部分学生的成长帮助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同时过量的称赞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过高的标准还会导致积极评价作用弱化,不容易进行落实。

例如,教师在教学课文《赵州桥》时,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采取循序渐进的提问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思维,增强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教学中,学生在回答问题“赵州桥的别名”时,由于问题过于简单,如果此时教师采取大量的鼓励语言,反而会引起其他学生对于该学生的嘲笑,对此教师采用状态语言鼓励方式,o学生一个肯定的眼神、赞的手势,等等,给学生一定的心理暗示,继而增加问题的难度“你能说出桥洞的作用吗”,再采取积极评价,最后让学生做到系统性的提升。

2.评价要适时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生成的捕捉,不仅仅要注重学生问题回答之后的鼓励,同时还要注重课堂意外的巧妙处理,将积极评价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地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课文《猫》时,为了让学生记忆深刻,教师要求学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增加自己的创意,对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表演之后进行即时评价,将学生模仿的细节、涉及到的书本知识内容、自己的灵感创意等进行逐一点评和鼓励,最终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积极评价的对策

(一)教师的鼓励评价

1.语言评价

教师语言的评价不仅仅是奖励,而要具备一定的导向性,对此教师在鼓励学生时注重其鼓励的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不吝啬地进行口头表扬。

例如,教师在检查《柳树醒了》课文背诵环节时,可以采取不举手自己主动背诵的方式,当某一学生背诵完后,教师可以进行指导性地进行点评:“作为第一个背诵课文的学生,你是非常勇敢的,同时你在背诵的环节,富有感情可以看得出你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背诵的,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课文印象,使得课文背诵更加的简单,同时也在一点点地推动自己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很为你感到骄傲。”

此时,其他的学生通过教师感情理解文章背诵的暗示,也掌握到了快速背诵课文的方式,从而有效地点拨、引领了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继而带动班级整体水平的提升。

2.体态激励暗示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的素质水平差距明显,且都存在随意性、习惯性问题,像双手支撑讲台、向空中抛掷粉笔等行为都会影响课堂信息的传递,影响教师形象的塑造,也会给学生带去不积极的心理。激励评价不仅仅可以通过口头评价的途径输出,同时也可以通过状态语言途径进行学生心理鼓励暗示。这种方式对于教师态度的积极性较高,因为消极的状态行为习惯,也会给学生带去消极的心理。对此教师在进行状态语言评价时,要采用得体的姿态、积极可定的表情、动作等进行评价,从而补充语言奖励的不足,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例如,教师在讲解《春雨的色彩》文章时,可以提问学生“关于春雨你会想到什么颜色”进行问题互动,当学生回答“因为春天大树、小草发芽,所以我认为春雨是绿色的”的答案时,教师可以通过鼓掌,继而带动全班学生鼓掌,来通过肢体状态语言来肯定学生的答案,继而表达对学生的鼓励。

(二)学生间的激励评价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非常重要的,与教师评价之间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同时学生之间的评价会更加客观、更有实质性地帮助,互评还能够让学生发现对方的优点,让教师发现学生闪光点,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秋天的图画》课文时,会先让学生进行初读课文,此时可以采取同桌互评的方式,让同桌之间点评出学生文章诵读中的断句、生字音调等错误的地方,通过纠正提升自己的诵读能力。

在课堂问题互动环节,当教师提出“文章中写到的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等,该句运用的是什么手法”问题,让学生回答,最后,全班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找出该学生回答内容的出发点、想法等优势以及不全面,或是错误所在,最终达到班级学习方式优势互补的作用。

在最后的文章总结环节,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评价的方式,将小组的评价意见进行总结,最后推选出最优秀的组员,并给与一定的鼓励。采取小组讨论评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能做到取长补短,从而更加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最后针对于学生的评价语言,还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评价水平和能力。

(三)学生自我肯定评价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不仅能够促进自我意识的完善,提升学生能力结构,且还能够消除学生对于学习的疑惑、消极情绪等,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口头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自评,可以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朗读课文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情况、方式等方面的总结,继而让学生在自我肯定评价中,逐渐地提升自己的学习信心。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文章《假如》时,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朗诵效果,此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表现,进行优缺点表述。如“虽然文章整体阅读较为通顺,但是还有些生词的意思并不是很了解,还需加强分析;其次在情感方面,由于了解了文章的文化背景,对此对作者的写作情感掌握的比较全面,所以我会给自己的阅读打80分”。

2.书面评价

第11篇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艺术性,是提高语言教学有效性的必经之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幼儿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做到表述流畅、语句规范,表达恰当,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给予幼儿间接的暗示和正确的引导。下面,我就从自身的教学语言入手,谈谈自己在语言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反思。

一、提问语言注重开放性和互动性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是贯穿于活动始终的。教师的提问不仅要使幼儿领会老师问的是什么?也要使幼儿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此,教师语言教学活动的提问要注重措词准确,句式简短,表达鲜明。我在注重提问的层次性,递进性和灵活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强调提问语言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1.提问语言要注重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也就是变单一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幼儿的回答不是局限的,唯一的,而是宽泛的,丰富的。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讲完故事后,习惯问幼儿这样一些问题:故事好听吗?故事的名字叫什么?里面有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些问题答案往往只有一个,幼儿的讲述和思维就有局限性。如果问法不同,就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方式,从多种角度来了解事物。比如大班故事《棒棒天使》,当老师讲述完一遍故事后,提问:“棒棒天使和胖胖天使发生了哪些不一样的事情呢?”这个问题较宽泛,老师不要求幼儿具体说出故事中的内容,只是反馈幼儿听故事的程度,答案没有统一规定,可以让幼儿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如中班故事《三只蝴蝶》,当教师讲述完故事后提问:“三只蝴蝶为什么会被雨淋湿?”这又是个开放性的问题。中班的幼儿可能会结合听到的故事零碎的说出一些内容,教师要抓住机会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学说一些句子。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并不是放任自流,海阔天空,而是当幼儿充分讲述后,教师要通过追问或语句的点拨等多种引导策略,帮助幼儿在运用语言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从而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获得语言的发展。

2.提问语言要注重互动性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师生间、同伴间的语言交流也是幼儿学习语言、积累经验的有效途径。要创设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老师的提问语言就要产生互动效应。如大班散文《秋天的雨》,当老师和幼儿一起欣赏2遍散文后,老师提问:“有什么地方没听明白吗?”这种由原来老师问幼儿答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由幼儿问,老师答或幼儿答的教学现象,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大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又如:在大班讲述活动《飞呀飞》中,老师说:“小动物们,快找些好朋友,想一想怎样也能让自己飞上天去?”此时幼儿置身一定的角色地位,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与作品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种互动式的问题重在给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在生生互动中幼儿积极搜集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积极动脑,大胆主动地发言,也有效增强了参与活动的意识和自信心的培养。

二、反馈语言讲究动态和人文化

反馈语是教师对幼儿发言后的回应和回馈,也是老师们最难把握的。因为教师每一次的提问,幼儿都有很多不同的回答,面对形形的回答,教师怎样回应才能让幼儿豁然开朗?这些又该如何做到?我认为,教师除了要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还与老师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有直接的关系。我认为,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反馈语应该是灵活变化、合情合理的,要讲究动态化和人文化。

在幼儿园各项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嗯,不错。”“好的,真棒!”“是吗?”“请再想想。”等反馈性的词句,这样的反馈语是比较机械的,单一的。其实反馈的形式有很多,语言也很丰富,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情况应情应景进行反馈。举一些在大班绘本教学《猜猜我有多爱你》中的例子。教师问幼儿:“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觉?”当幼儿说:“很好听。”教师可以身有同感的说:“是个好听的故事。”这样的反馈适合一些比较胆怯的幼儿,语言加重一下的反馈,是对幼儿的一种肯定与鼓励。有时候,句子的整理也是一种反馈。如:当教师提问:“你喜欢这个故事吗?”有幼儿说:“这个故事讲的小兔子和大兔子的爱。”教师则微笑着说:“所以你……”,等待幼儿说出喜欢这个故事,引导幼儿根据问题把句子补充完整。这样的反馈一方面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不露痕迹的在暗示幼儿把话讲完整。有的反馈是可以来丰富语言的,当幼儿回答:“小兔子拉着大兔子的耳朵在说话。”教师接住幼儿的回答说:“哦,它们在说悄悄话呢。”这是一种自然的问与答,答与反馈的衔接,无形之中丰富了“悄悄话”这个词组。有的反馈是用来点题的,如老师问:“小兔子把手臂张得不能再开,为了表示什么呢?”幼儿回答:“表示对妈妈的爱有很多。”教师反馈:“是呀,小兔子想把它所有的爱给它的妈妈。”这里教师的反馈是有意图的,是有助于幼儿的情感体验的。也有的反馈是暗示要求的,如:当一组幼儿表演了小兔子和大兔子的角色对话后,教师的反馈语是这样的:“你们在对话时脸上露着微微的笑容,多亲切呀!如果能眼睛看着对方,那更像一对父子了。”在肯定这组幼儿表演的同时也提出了下一组幼儿表演的要求——对话时眼睛要对视。诸如此类的反馈,要让幼儿感觉到教师对他的欣赏,而这种欣赏是具体的,是有指向性的,无形之中也为幼儿学说语句提供了机会。

三、小结语言侧重流畅性和提升性

语言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一个环节构成的,每个环节的结束都应该由教师用语言进行小结。然而我们不能小看了小结语,小结语如果说得巧妙合理,就能使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流畅,产生承上启下、概括提升、画龙点睛的效果。

第12篇

关键词:汉子;农村中小学;识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16-01

在农村小学长期担任高年级课程的老师们总是抱怨学生的字写得太不规范、字不像字。我也常常看到学生的作业上错别字连篇。不少学生到了高年级,字写得潦草,东倒西歪。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小学生越来越写不好字?

近几年来,我在认真地反思着我的识字与写字教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等等。

不少语文老师不重视识字与写字教学,不善于引导学生趣味识字,不严格要求学生规范书写。一进入中年级,识字与写字基本就靠边站了。课堂上,识字与写字教学成了蜻蜓点水,往往训练不扎实、落实不到位。生字书写常常变成了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多,孩子们的家庭作业无人辅导,大部分学生根本完成不了家庭作业,最终造成"识字与写字"学生无法落实。

鉴于此种现状,我从小学中年级开始,特别重视识字与写字教学。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思考,我总结出几点农村小学中年级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有效做法。

1.“趣”字引路,快乐识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喜爱汉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没有学生自身的兴趣是难以实现的。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教学根基在大量认识汉字、正确使用汉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学生热爱汉字是责无旁贷的。所以,我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以"趣"字引路,引导学生快乐识字。

在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学生接触的大部分汉字是形声字。而进入中年级后,随着学生的识字量的增加出现的形声字更多了。我就利用汉字造字规律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如在教学“梅”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左边的“木字旁”,表示这个字的意思与“树木”有关,是形旁。右边的“每”代表着这个字的读音,是声旁。学生明白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与这个字相近的字,学生找出“莓、霉”,大家发现这个“草莓”的“莓”上面的草字头,表示是一种属于“草类”的植物等。在这样的教学中,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争着回答,常常会引出许多的形近字、同音字,学生懂了这些字,就不易读错、写错了。

2.教师示范,规范书写

“示范”在词典中是“做出某种可供学习的典范。”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一韵》中有这样的话:"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示范在教学中有巨大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因为儿童的天性是爱模仿,示范是最好的指导了。我在网上爱看于永正老师的课,于老师总是府着身子认真地板书,黑板上的字是那么规范、工整。我赞叹: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习,不爱写字都难。

我在教学中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写好字,给学生做好示范。每学习一课,我都认真地板书课题,黑板上的每一个字都工整书写。特别是遇到生字,我常常要在黑板上范写,让学生书空,还提醒学生起笔在哪里,落笔在哪里。字要工整,讲究平衡,间架结构要注意。学生写字时,我提醒大家坐姿要正确,走到某个学生的身边,还指点他注意观察,哪些字是左窄右宽,写时怎么处理等。我发觉,我的学生的字有了大的进步,写得越来越规范。

3.识字、写字,贵在坚持

无论干什么,只凭一时兴致是不行的,识字教学也一样。当我在生字教学上花费了时间和精力,有的老师不理解,劝我多让学生做习题,能让学生考高分。我也曾把生字留给学生,然而,课堂上少了会心的笑,少了语文味。所以,我说生字教学是我们小学语文课的重点,必须坚持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

在教学《秋天的雨》时,学生们记不住“钥匙”这两个字,不会写,我鼓励学生弄明白“钥匙”,我给他们讲字理,“钥”在字典中还读"yue","钥匙"都是形声字,它们的字音、字形建立链接,学生懂了才会喜欢我们的汉字,从中感受我们先民的智慧。我坚持每一课上引导学生弄懂一个、两个汉字。

学生的写字也一样要持之以恒,为让学生爱写字,我给学生们讲书法家的故事,也让学生欣赏一些书法作品。我们每学习一课,我坚持让学生在田字本上规范书写,并一一批阅。看到自己的作业本上老师批的“好、优、有进步”等,学生的书写更认真了。

4.通过识字与写字教学,培养审美情趣

汉字是我们的母语文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石。因此,我认为识字、写字不能只停留在少写、不写错别字上,应通过识字写字,揭示出文字背后的智慧和文化,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汉字书法就是一种最伟大的艺术,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们从小能够欣赏汉字之美,把爱汉字当我们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