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7 16:26: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临床分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颅内血肿诊治
我院自2003年1月~2007年8月共收治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elayecltraumaticintracerebralhematoma,DTIH)16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16例,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52岁,>50岁以上6例。道路交通伤10例,坠落伤4例,其他外伤2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15分3例,9~12分7例,6~9分2例,3~6分4例。首次CT时间:伤后0.5~3小时8例,3~12小时4例,12~24小时4例。首次CT扫描正常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挫裂伤伴点状出血4例,颅骨骨折5例。伤后24小时内复查CT发现血肿12例,72小时3例,超过3天1例。其中2例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后24小时内对侧又出现血肿。复查CT出现DTIH而病情无明显变化3例;意识清楚,诉头痛加重,伴恶心、呕吐4例;GCS评分下降8例;其中一侧瞳孔散大4例,双侧瞳孔散大2例。
2治疗与结果
本组手术治疗13例,保守治疗6例。其中行开颅血肿清除术8例,清除血肿并去骨瓣减压5例。经治疗,患者恢复良好7例,中残5例,重残2例,死亡2例。
讨论
发生机制(1)脑挫裂伤后局部脑血管痉挛、缺血、缺氧,血管壁继发性受损破裂出血,形成DTIH[1]。本组4例首次CT仅发现脑挫裂伤伴点状出血,后复查CT发现DTIH。(2)颅骨骨折时,由于颅内压高及颅骨与硬脑膜黏连不易分开等原因,首次CT未发现血肿,但由于过早大剂量使用脱水剂甘露醇,或由于开颅手术处理欠妥,导致颅内压迅速下降,压力填塞效应减轻或消除,可能致已破损的血管和板障出血引起DTIH。本组2例首次CT仅见颅骨骨折,在使用甘露醇2~6小时后很快形成巨大硬膜外血肿。2例开颅术后颅压降低明显,24小时内对侧出现血肿。(3)凝血功能障碍:对因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而致全身凝血功能障碍者,外伤后易加重或继发出血,形成新的血肿。本组2例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均于伤后72小时内出现迟发性血肿。
注意事项(1)观察意识状态。意识变化是颅脑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变化之一,正确识别意识障碍的程度,对患者的治疗、预后都有较大参考价值。意识障碍加重,提示颅内病变加重,本组7例意识障碍加重,复查CT发现迟发血肿。(2)观察瞳孔。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意识障碍加重,提示颅内压增高,本组4例病人瞳孔散大,复查CT均证实颅内迟发出血。(3)生命体征、四肢活动的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即病情变化。如血压升高,脉搏慢,呼吸深慢,提示颅内高压。肢体活动障碍,局灶性体征和偏瘫出现,均示病情改变,都应及时复查CT,注意并发DTIH。为了更好地防治DTIH,在常规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基础上我们建议:(1)要详细了解患者受伤部位及下一步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除脑疝征象外,对轻、中度高危患者需脱水治疗,在12小时内采用小剂量甘露醇脱水,避免强力脱水,同时使用止血药物。(2)对外伤后或颅脑术后患者忌头低位,以免增加颅内出血。(3)患者翻身时动作轻柔、缓慢,头部转动幅度不宜太大,以免头造成脑组织移位,过度牵拉血管致撕裂出血。
治疗体会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对症状轻、血肿小的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包括氧疗、止血、降颅压、激素、预防感染、脑保护剂的应用。对幕上血肿>30ml,中线结构移位>1cm,后颅窝血肿量>10~15ml,出现脑疝或脑疝的早期表现患者,应及早采取颅内血肿清除术和(或)去骨瓣减压术。DTIH患者的预后差,文献报道死亡率高达25%~55%[2]。降低迟发性颅内血肿病死率和致残率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对占位效应明显者应尽早手术,及时清除血肿,以解除脑受压。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肠破裂诊断治疗
由于腹腔所占容积大,分布广,相对表浅,又无骨骼保护易受损伤,其中开放性腹部损伤中小肠损伤率占21%~30%,闭合性腹部损伤率占15%~20%。2005~2008年,我院共收治外伤性小肠破裂43例,现将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43例中,男38例,女5例;年龄15~72岁,平均38.7岁;直接暴力40例,间接暴力3例,均为从高处坠落致伤;就诊时间,1小时~5天。症状与体征:腹痛41例(95%);恶心、呕吐38例(88%);腹部有轻压痛32例(78%);腹膜刺激征40例(93%);腹穿阳性率34例(78%);X线膈下游离气体15例(36%)。术中证实空肠破裂28例,回肠破裂15例,合并腹膜后血肿3例,肠系膜撕破裂12例,结肠浆膜撕裂6例,肋骨骨折2例,骨盆骨折3例,脊柱骨折1例。
结果
治疗与预后:单纯缝合修补36例,肠切除吻合6例,肠外置1例;术后伤口感染3例,伤口裂开1例,肠瘘1例。
讨论
小肠破裂的治疗关键在于早诊断,诊断的迟早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效果。开放性腹部损伤常根据腹壁伤口的存在,结合有无内脏脱出、胃肠内容物、混浊液从伤口流出即作出诊断;闭合性小肠破裂中若破口较大,腹膜炎体征出现早,诊断腹穿及X线检查阳性率较高,诊断较为容易。对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多发伤,腹部体征受到掩盖。远端小肠破口小,化学刺激性小,腹膜炎体征不明显,以及小肠系膜横形裂伤,肠系膜血管挫伤,血栓形成而致小肠延迟性破裂的病例,诊断常困难。本组1例合并骨盆骨折,髋关节脱位患者,无腹痛及恶心呕吐,查体:左侧腹部仅有轻压痛及肌紧张。经观察腹肌紧张范围扩大,即行剖腹探查,见空肠有-0.3cm穿孔。另1例,因小肠裂口小,肠黏膜外翻与周围健康肠管粘连致腹部体征不明显,经观察72小时出现肠梗阻表现而行手术,故在诊断困难时,应反复询问病史,检查腹部体征变化,结合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B超、CT、诊断性腹穿、腹腔灌洗,有条件可行腹腔镜检查等及时作出诊断。治疗效果与治疗时间迟早有着直接的关系,过晚就诊或迟手术,并发症明显增加,术后恢复缓慢。手术应认真细致,全面探查,不应遗漏。对小肠系膜小血肿也应切开检查,以免遗漏小的穿孔。选择简单有效的术式,裂口小,行修补术时,裂口周围有失活组织应清创后缝合
修复系膜损伤应细致、止血,避免缝扎尚未受累的血管,系膜大血管损伤,动脉损伤能修补者,尽量修补,少数可行吻合重建。静脉损伤,侧支循环比较丰富,结扎缺血坏死机会较少,应审慎施行。系膜裂伤应予修补,以防内疝形成。下列情况应行肠切除术:①一段肠管有多处不规则裂口;②严重挫伤或出血肠断;③裂口大而不规则或长的纵形裂伤,无法做横形缝合或缝合后狭窄者;④肠系膜缘大血肿;⑤肠壁内大血肿;⑥肠壁与系膜有大段撕脱(超过3cm以上);⑦系膜严重挫伤或断裂导致肠壁血运障碍。肠切除吻合过程中应注意断端活力与血液循环,吻合口不应有张力。空回肠破裂若超过36~48小时,肠段挫伤严重,腹腔污染特别严重的回肠破裂,尤其术中病情不允许肠切除吻合的病人,应考虑肠外置造口,待二期手术进一步做彻底处理。腹腔污染严重,彻底清除污物,并以大量生理盐水及甲硝唑溶液冲洗,腹腔放置引流,术后应以足量有效的抗生素,进行全身支持治疗,防止并发症产生。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等.夕}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关键词】鼻咽癌;放射治疗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efficacyofnasopharyngealcarcinomaontheradiationtherapy.MethodsRetrospectiveanalyzedfromNovember2005toOctober2006inmyhospitalforradicalradiotherapyof48caseswithnasopharyngealcarcinoma,andtheclinicalefficacy.KapLan-Meiermethodwasusedforstatisticalanalysis.ResultsAftertreatmentthreemonths,therewereof41patientswithCR,fivecaseswithPR,2caseswithNC.Thelocaltumorcontrolratewas95.8%.Sixmonthsandoneyearoverallsurvivalrateswere97.9%and100.0%,and1patientdiedoneyearaftertreatmenttransfer.ConclusionRadiationtherapyisaeffectivetreatmentofnasopharyngealcarcinoma.
【Keywords】Nasopharyngealcarcinoma;radiotherapy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鼻咽癌解剖学特点、特殊的生物学行为及其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决定了放射治疗成为其首选及主要的治疗方法[1]。放射治疗用于鼻咽癌的治疗已有80年的历史,在我国鼻咽癌放射治疗始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放疗设备、放疗技术的更新,临床经验的累积,鼻咽癌放射治疗后5年生存率由15%~25%提高到如今的70%左右[2]。本文回顾性研究分析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间在本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48例鼻咽癌患者,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经鼻咽部病理学确诊,初次接受治疗的鼻咽癌患者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43.7岁。病理类型:鳞癌43例(其中低分化鳞癌占40例),腺癌3例,未分化癌1例,其他1例。按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Ⅰ期5例,Ⅱ期16例,Ⅲ期27例,无Ⅳ期病例。
1.2治疗方法48例患者均行6mVX线常规分割体外照射,根据临床和CT检查的肿瘤范围设计照射野,布野方法两种:a.面颈联合野DT:34~40Gy,每日DT:1.8~2.0Gy,每周5次,余量用双耳前野及耳后野补量DT:20~46Gy。b.双耳前野及耳后野照射DT:60~80Gy,每日DT:1.8~2.0Gy,每周5次。颈部淋巴结转移者采用电子束及X线束混合线束照射,颈部病灶DT:60~80Gy。
1.3统计学方法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
2结果
2.1近期疗效治疗结束后3个月行CT扫描评价鼻咽原发灶和颈部转移灶肿瘤消退及缩小情况。按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CR41例,PR5例,NC2例,肿瘤局部控制率为95.8%。
2.2生存率鼻咽癌调强放疗后半年和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97.9%,1例患者治疗后1年死于周围身转
移,转移部位为肺部。
3讨论
鼻咽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年龄以30~60岁多见[3],因鼻咽癌解剖学特点、特殊的生
物学行为及其对放射线的敏感性,目前放射治疗是该恶性肿瘤疗效较好的方法之一。鼻咽癌常规放射治疗后5年局部区域复发率约20%,虽然文献报道采用调强放射治疗,局部控制率可提高至90%以上[4],但在我国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常规放疗仍是多数患者使用的技术,研究如何在常规放疗的基础上,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减少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加强放射治疗前后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放疗前,加强心理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常因对治疗的不了解和对疾病的恐惧而出现焦虑、忧郁、绝望心理,这些情绪均对机体免疫功能有负面影响,而加速病情的恶化。对此,护士应以高度的责任感与同情心关心体贴患者,向其说明放射治疗是目前治疗鼻咽癌的最好方法,早期鼻咽癌可通过放疗而治愈,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向患者讲解放疗的目的、简要步骤、可出现的不良反应、毒性反应及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使患者有一定的预见性,进而解除患者的疑虑,使其配合治疗与护理。
3.2放疗中,注意饮食搭配,促进消化,治疗过程中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鼓励患者多食蔬菜和水果,注意一日三餐主食合理搭配。对于口腔、食管黏膜损伤较重的患者,应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对进食困难、呕吐严重者及时补液和对症处理。还应嘱患者:①在照射前后30min内不宜进食,以免形成条件反射性厌食;②放疗后需卧床休息,增加营养,补充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③进软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过冷、过热、过硬食物;④嘱患者每日饮水≥2500ml保持口腔黏膜湿润含服维生素C、西洋参、话梅、硬糖果等以促进唾液分泌。
3.3放疗后,注意鼻黏膜反应,保持清洁。放疗后患者鼻黏膜分泌物增多且粘稠,卧床时出现鼻塞,严重者影响呼吸和睡眠,主要是由于鼻黏膜受照后充血、肿胀所致。因此应及时解决,消除患者疑虑。①给予生理盐水或1.5%双氧水冲洗鼻咽部,2次/d,以去除鼻咽部分泌物及臭味。冲洗干净后滴入1%麻黄素以减轻局部充血、水肿;②定期在明视下为患者清除鼻痂。③气候干燥时可在室内放置一盆水,使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每日用鼻咽冲洗器加生理盐水行鼻腔冲洗,3次/d,早晨、放疗前、睡前各1次,保持鼻咽部局部清洁,增加放疗敏感性。
此外,出院后还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护理工作:①指导患者出院后保持乐观的心态,定期按医嘱复诊;②继续保持照射区皮肤的清洁干燥,1年内避免一切理化因素刺激;③继续坚持张口练习,注意口腔卫生。放疗后2~3年以内不能随意拔除牙齿,以防止诱发骨髓炎;④注意补充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总之,放射治疗法虽是鼻咽癌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但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以及不良反应对患者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应根据不同的患者合理、有计划的选择最佳治疗和护理方案,将鼻咽癌的治疗将会达到最高的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宗井凤,马骏,唐玲珑,等.鼻咽癌综合治疗策略研究-749例疗效分析.中国肿瘤,2005,14(8):538-542.
[2]高黎,易俊林,黄晓东,等.鼻咽癌根治性放疗10年经验总结.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15(4):249-256.
[论文摘要]目的:调查分级护理在临床应用的现状,找出分级护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3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内科系统、外科系统、妇科、儿科共19个病区的住院病人1816例,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指定1名中级职称以上护师到病房进行现况调查。结果:特级、三级护理病人的实际情况与分级护理标准基本符合;一、二级护理病人实际情况与分级护理标准不符合。结论:分级护理内容不完善是临床病人护理级别与分级护理制度不符合的主要原因,应对分级护理内容加以改进,使临床易于操作。
我国的分级护理始于1956年,为张开秀、黎秀芳等老前辈所倡导而成,一直沿用至今。在医学科学和护理理论不断发展的今天,原有分级护理制度中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已不能适应现代护理的要求[2],国内也有同行提出,分级护理的内容已相对陈旧,在临床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我院分级护理临床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执行分级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2007年3~9月在我院内科系统、外科系统、妇科、儿科共19个病区住院的病人1816例进行分级护理实施情况调查,其中男961例,女855例,年龄6~78岁,平均年龄43.2岁。调查特级护理病人117例、一级护理病人441例、二级护理病人1012例、三级护理病人246例,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816份,回收1816份,回收率100%。
1.2方法
根据分级护理制度中各级别护理的要求,设定了特级、一级、二级、三级4种问卷调查表。
1.2.1调查内容
(1)病人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诊断、住院科室。
(2)护理实施内容包括以下6个指标:①巡视病房间隔时间:分为24h专人护理,15~30min,1h,2h,>3h,12h;②生命体征监测间隔时间:分为15~30min,1h,2h,3h,4h,6h,8h,12h;③生活自理能力评价:分为完全依赖、部分依赖、自理3个层次;④基础护理项目:包括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会阴护理;⑤心理护理;⑥卫生宣教。
1.2.2调查方法
指定1名经过培训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护师深入病房,用各级别护理问卷调查表,评价相应级别护理病人的病情,填写调查表后收回汇总,统计出病人病情与级别护理的符合情况。
1.3符合率的评价标准
特级护理:能够24h专人护理、生活自理能力完全依赖的视为100%符合;一级护理:每15~30min巡视病人1次,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或部分依赖的视为100%符合;二级护理:每1~2h巡视病人1次,生活自理能力部分依赖的视为100%符合;三级护理:每12h巡视病人1次,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生活完全自理的视为100%符合。
2结果
(1)本次调查中有266例病人的病情与其医嘱护理级别不符合,属人为因素导致的,如医生对分级护理认识的差异性和受收费因素影响,其级护理11例、一级护理91例、二级护理141例、三级护理23例。
(2)病人病情与医嘱护理级别符合情况见表1。
3讨论
近几年来,国内对分级护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人日渐增多,探讨的问题愈加深刻,提出的建议应引起我们护理工作者的重视。本次临床调查结果显示,分级护理制度在临床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3.1分级护理内容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
分级护理制度中有些内容较笼统,临床执行中随意性太大。例如,特级、一级护理对生命体征监测的间隔时间没有具体的规定,本次调查级护理的病人间隔15~30min监测生命体征的65l例(61.3%),1h的22例(20.8%),2h的19例(17.9%);一级护理的病人中间隔1h监测生命体征的191例(54.6%),2h的52例(14.9%),3h的17例(4.8%),4h的90例(25.7%);没有规定具体的时间范围,形成同样级别的护理,病情监测的时间却相差甚远。
3.2分级护理制度中病情依据和护理要求存在矛盾
分级护理制度中依据病人的病情轻重来决定病人的护理级别,并规定了相应的护理要求。在一级护理中,有时会出现病情与护理要求不符,有些病人需要给予完全的生活帮助,但不一定需要严密的病情观察。本次调查中,骨科一级护理病人51例,其中46例(90.2%)为卧床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低,需要完全依赖或部分依赖,护理要求很高,但是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并不需要随时监测,给临床护理级别的选择带来问题,给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带来困惑。
3.3分级护理制度中有些内容执行有一定难度,不切合实际[4]
分级护理制度中要求对一级护理病人每15~30min巡视病房1次,该标准既概念模糊,又不可执行。每次巡视病房做什么,全面评估病人病情,还是监测生命体征,是否需要记录,无明确规定。况且,本次调查中有此需要的病人仅为33.4%。再说,假如一个病区有10个一级护理病人,每个病人巡视1次需要5min,那么需要3个护士连续巡视才能完成,此标准适合特护的病人应用。调查又发现一级护理巡视病房时间间隔1h的183例(52.3%),生命体征监测时间间隔1h的191例(54.6%),每小时巡视时间的例数与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的例数接近,因此取消巡视时间的规定,改为病情监测时间更为合理。
3.4分级护理中病情依据滞后
由于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从前的疑难、危重病例,已经能够很好地控制或治愈,例如肾衰竭病人在分级护理中定为一级护理,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开展,不但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而且,定期透析病人还可以继续参加工作。各种制度需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进行修改,否则就会给临床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3.5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分级护理制度中规定,对特级、一级、二级护理病人要做好基础护理。但由于内容笼统,不同护理级别的病人需求不同,如特级护理病人基础护理需要护士做,而一级、二级护理病人需要护士完全或部分协助。况且不同的疾病需要的基础护理项目不同,如妇产科的病人会阴护理多,神经科的病人则需要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所以,不同护理级别、不同疾病不能一概而论。
3.6医嘱中护理级别不准确
在本次调查中有266例医嘱护理级别与病人需求不符,应为一级护理的病人,医嘱定为特级护理;应为二级护理的病人,医嘱定为一级护理等等,医嘱护理级别不准确的原因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4建议
分级护理制度病情依据不可能涵盖所有疾病,建议用生命体征监测时间的长短,作为病情轻重的依据,取消巡视病房时间;另外可以根据病人的自理能力分为不同的活动度,护士根据病人的活动度给予生活协助,病情监测与生活护理应分别分级分度,匹配使用;基础护理项目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分别对待,以便使分级护理制度更实用、便于操作。
参考文献
1丁言雯.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63
2刘义兰.对分级护理制的商榷.护理学杂志,2006,21(12):44-45
关键词:脑室出血治疗分析
急性重型脑室出血是脑室出血的一种严重类型,在临床上预后较差,病死率高是本病的一大特点。我科自2003年1月~2009年1月共收治40例重型脑室出血患者,采取内科治疗加侧脑室冲洗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场资料
1.1一般资料患者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2岁。活动中发病者31例,安静状态下发病者9例。
1.2主要症状和体征:发病急骤,迅速发生深度昏迷,少数神志清楚;呕吐、呕血;出现双侧病理反射;四肢肌张力增高,早期出现周期性的自发性肌紧张,去大脑痉挛或去大脑强直发作,后期四肢变成弛缓状态;双侧瞳孔缩小,眼球浮动,分离性斜视;常有丘脑下部受损症状,表现体温升高,心率、脉搏先慢后快,面部充血出汗,血糖与白细胞增高。本组患者都有意识障碍,其中嗜睡5例,昏睡3例,浅昏睡22,昏迷10例。偏瘫,病理征阳性者14例,有14例病人出现过脑疝现象。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30例,血管畸形者2例,动脉瘤者1例,糖尿病史5例,冠心病史2例。住院期间出现并发症,肺部感染4例,消化道出血1例,肾功能不全1例。
1.3诊断患者头部CT表现,出血部位为原发性脑室出血16例,继发性脑室出血24例。其中原发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15例,枕叶1例,额叶1例,脑干2例,丘脑区10例。
2治疗
内科治疗,治疗措施包括监测生命体征,镇静,.止血,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功能,防治并发症,定期行头颅CT复查。本组病人均于发病后常规应用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控制血压、控制感染及保护心肾功能等内科处理,部分病人行单侧脑室额角穿刺冲洗引流术。
3结果
根据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疗效判定标准,40例患者中治愈5例,显效25例,无效6例,死亡4例。总有效率75%,死亡者中死于多器官衰竭者2例,脑疝1例,急性肾衰1例。
4讨论
脑室出血就是指这些腔隙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脑室壁上脉络动脉破裂出血叫原发性脑室出血,比较少见。脑实质内的出血破入脑室者叫做继发性脑室出血。这种出血较多见。原发性脑室出血治疗:适用于意识状态Ⅰ—Ⅱ级,生命体征平稳,临床无局限性神经症状的病人,但应注意患者意识状态的变化,若意识状态恶化(由清醒转为浅昏迷)及头颅脑CT扫描证实,出血多,脑积水加重,应于及时手术治疗。高龄并有多脏器功能衰竭或脑疝晚期,手术治疗意义不大,予内科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为主。原发性脑室出血指脉络丛血管出血及室管膜下1.5cm内出血破入脑室者,重型脑室出血以及室管膜下1.5cm内出血破入脑室者,重型脑室出血以继发性者占多数,其所占比例达79.49%。脑室出血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出现突发昏迷、呕吐、瞳孔缩小及四肢抽搐等临床表现时,应及时行头部CT扫描,对脑出血部位、大小、破入脑室情况及有无梗阻行脑积水作出诊断,为早期手术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重型脑室出血病人由于积血阻塞脑室系统,脑室急剧膨胀,脑压骤然升高,脑深部结构遭受破坏,特别是压迫和刺激丘脑下部及脑干,易引起高热、内分泌功能障碍及呼吸循环异常等并发症,故对重型脑室出血的治疗首要问题是解决脑脊液的循环,解决脑积水,才能阻止病情的恶性发展。侧脑室引流能很好地改善脑脊液循环,解决脑积水,故能提高病人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有作者认为第三、四脑室积水铸形是影响脑室出血患者治疗和预后的关键,而单侧脑室穿刺引流虽然对清除侧脑室积血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第三、四脑室积血少有直接作用,故作者认为对于重型脑室出血的全脑室均有积血病人采用单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是否有特别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重型脑室出血者只要采取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及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以往,因为诊断及治疗手段受限,原发性脑室出血被认为是最凶险的脑血管病之一,临床死亡率高。现在,随着基层医院头颅CT检查的普及和治疗手段的进展,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死亡重残率已大为降低,但应注意,根据患者发病时不同意识状态和临床表现选择适宜的治疗措施,既不能盲目行手术治疗,也不能延误手术时机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综上所述,重型脑室出血表现危重,预后差,存活者绝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故对于此类病人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来降低病死率,提高存活率,提高存活者的生活质量,作为临床科室应积极为这一课题努力。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药品管理临床医嘱
随着科学的发展,电脑计算机已进入了医院进行管理。我院2003年3月选用MicrosoftWindows2000为平台,ORA
CLE8.2数据库为后台的管理软件进行全院的工作管理,改变了以往手工操作模式中的程序复杂、工作量大,而且极容易药品管理不准确,导致药品漏收和错收,给病人和医院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影响了医院的信誉。中心药房使用电脑微机管理后不仅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药品管理也更规范标准、科学。
1计算机网络
中心药房的管理系统包括库存管理、医嘱摆药、处方发药(出院带药)、科室清单统计打印窗口,药剂工作人员通过库存管理窗口输入需领取药品名称及规格数量传送到医院药库网络系统申请领药,药品领入药房经核对正确后,保存单据存入中心药房库存,以保证临床病区的用药。临床病区根据病人治疗开出医嘱,处理完毕后转送护士站电脑,经核对保存转送到药房电脑,再由药剂人员保存(计价、收费),统计打印,迅速配送到临床病区,保证了病人的及时治疗和及时用药。住院病人还可以通过电脑查询自己每天所用的药品和数量及费用,确保了病人的知情权,增加了医院的透明度。
2药品管理
中心药房的药剂人员用电脑统计出药品的领入数和消耗数对药品进行点账作账,使复杂且易出错的药品管理做到了科学简便快速规范,及时掌握药品的效期和药品的去向。做到了有计划领药,避免了药品的积压和短缺,保证了临床病区的用药,结账处则根据中心药房的医嘱保存信息,网络计算病人的住院费用杜绝了错收和漏收费的现象,保障了医院和病人的利益。
3临床医嘱
临床医嘱的药品名称,剂量规格单位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在药品管理和病人用药治疗和收费上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临床医嘱的任何一环节出现不规范,不仅会造成漏收或多收,给病人和医院带来经济损失,而且会造成临床医嘱的无效,导致药品不能及时配送到病区而延误病人的治疗。
3.1药品名称住院医师根据病人病情电脑输入药品名称时,应与中心药房电脑所购存的药品名称一致,否则所开医嘱无效,中心药房就保存不了此条医嘱,不能发送药品。
3.2药品的剂量单位规格医嘱输入药品名称后就接着确定药品所需要的剂量单位及规格也要与药房电脑所购有的药品剂量单位规格相符,否则此条医嘱也同样无效。另外,如果同一药品有不同剂量规格时输入药品剂量单位后还应选择确定此药物所需的剂量规格。
3.3医嘱的时间医嘱的时间为0点至23点的任一时间。
3.3.1长期医嘱药品输入名称和剂量单位后就输入此条医嘱的频次,即每日几次和开始时间和执行时间及途径。执行时间必须稍晚于开始时间,否则此条医嘱当天就不能执行,导致治疗不及时和漏收费用。
3.3.2临时医嘱输入药品名称和剂量单位后再输入开始时间和执行时间、停止时间及途径。执行时间也需稍晚于开始时间,而停止时间与执行时间相同。
【摘要】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合胞病毒肺炎主要以阵发性喘憋和伴有两肺广泛的喘鸣音为临床特点,严重者可以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2006年10月~2007年11月我院采用清肺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痰热闭肺证,配以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6例均为我院住院患儿,年龄3月~6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对照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将66例患儿实施单盲临床研究。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均口服清肺口服液。清肺口服液配方由炙麻黄、杏仁、生石膏、葶苈子、桑白皮、紫花前胡、制僵蚕、丹参、虎仗、拳参组成,上方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口服液制剂要求,经蒸馏收取、煎煮浓缩、乙醇浸泡回收等工艺,每剂制成100mL,3月~1岁每次10mL,1~3岁每次15mL,3~6岁每次20mL,每日3次;加用不含抗病毒抗菌药物的澄清静脉滴液,每日1次。对照组均采用三氮唑核苷注射液(华北制药集团制剂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51202),按每日10mg/kg静脉滴注,每日1次;加用不含药物成分的口服液安慰剂,用量服法同清肺口服液。两组在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抗菌、抗病毒药物,必要时进行对症处理。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AS9.13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显著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差异。
二、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肺炎喘嗽的疗效评定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新药临床研究的指导原则》评价。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主症积分为0;显效:症状体征大多消失,主症积分减少≥2/3;进步:症状体征减轻,主症积分减少≥1/3,但<2/3;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主症积分减少。
2.2治疗结果两组患儿都经过10d的治疗,取得了不同的治疗效果。治疗组治愈24例,显效9例,进步1例,无效0例,治愈率70.59%,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12例,进步9例,无效2例,治愈率28.13%,总有效率93.75%。两组治愈率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
三、护理
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热情、亲切地与患儿交流,耐心、细致地关心他们,使他们对护理人员产生亲近感,使患儿保持良好的心情,主动、安心地接受治疗与护理。
3.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屋内要经常通风换气,温湿度适宜,保证患儿充分休息与睡眠,各项检查处置应集中进行,避免过多哭闹,以减少耗氧量和减轻心脏负担。
3.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儿口鼻分泌物,经常协助患儿改变,并轻拍背部,边拍边鼓励其咳嗽,以利痰液的咯出。也可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利于咯出。有呼吸困难、喘憋、口唇发绀等情况立即给氧。
3.4饮食护理给予富有营养及维生素的流食,如人乳、牛乳、菜水和果汁。患儿因高热呼吸增快,丢失水份较多,故应适当地多补充水分。不宜大量食用含脂肪丰富的食物及辛辣之品,以免助热生痰。重症肺炎患儿喂食、喂水、喂药时,应将患儿抱起呈斜坡位,少量勤喂,下咽后再喂,以防误吸窒息。
3.5降低体温监测体温变化,高热者给予口服退热药,必要时实行物理降温,并保持口腔和皮肤的清洁。
3.6密切观察病情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按时给患儿服药,以免影响疗效。由于小儿抗病能力较差,尤其是小婴儿病情容易反复,当发现小儿呼吸快,呼吸困难,口唇四周发青,面色苍白或发绀时,说明患儿已缺氧,为病情加重的表现,必须及早抢救。
3.7健康教育向患儿家长讲解该病的有关知识,指导其合理喂养,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开展户外活动,进行体育锻炼,尤其加强呼吸运动锻炼,以改善呼吸功能。易患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在寒冷的季节或气温骤降时,应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并定期健康检查。
四、讨论
RSV是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其发病率高,RSV感染除了病情较重以外,还能发生持久的免疫功能紊乱,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针对RSV的抗病毒化学药物单一,并且作用有限。中医药在治疗小儿合胞病毒肺炎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我院应用清肺口服液治疗小儿合胞病毒肺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说明清肺口服液是治疗小儿合胞病毒肺炎的有效药物。小儿患RSV肺炎,症状重,病情变化快,需护理人员正确的评估,积极地采取护理措施,主要是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按时给患儿服药,密切观察药物疗效病情变化,才能配合医生为患儿提供有效的治疗护理,帮助患儿早日康复,因此细致的护理在小儿RSV肺炎的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玲,李志山,桂玉平,等.肺清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痰热闭肺症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杂志,2008,27(10):660-66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1
[3].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和评价(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91.
论文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慢性咳嗽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期间我院呼吸门诊确诊病例28例,年龄28―74岁,平均51岁毕业论文格式毕业论文题目,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
1、2、1病例入选标准:(1)慢性咳嗽,咳嗽大于3周,少痰或无痰,夜间咳嗽较重。
(2)有胸骨后烧灼痛,反酸、烧心、打嗝
(3)胸片示正常。
(4)胃镜检查提示明确的食管返流。
注:以上四点均具备方可入选。
1、2、2病例排除标准:(1)既往有确切吸烟史。
(2)有职业或粉尘接触史。
(3)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史或既往有肺部疾病史论文格式范文。
(4)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如鼻后滴漏。
注:只要具备一点即排除。
1、3治疗:给予胃动力药+抑酸药治疗8周。
我们采用吗丁啉10毫克日3次口服毕业论文格式毕业论文题目,雷贝拉唑10毫克日1次口服。
2、结果:症状完全消失者14例。
症状明显改善者9例。
症状无改善者5例。
3、讨论:反流性食管炎导致慢性咳嗽,是由于反流物刺激咽喉、气管的咳嗽受体引起的反射性反应;或是通过食管感受器和传出通路的反射弧介导引起支气管痉挛;也可能是由于食管粘膜炎症激发迷走神经介导的咳嗽反射所致。一般病人经常规止咳治疗无效,且夜间平卧位后咳嗽加重,同时合并有胃肠道症状,我们通过给予胃动力药+抑酸药系统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得到改善。
近年来,由于循证医学的迅猛发展,临床医学研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原有的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发展,被喻为21世纪临床医学的一场深刻革命[1]。因此,以获得最佳“证据”为目的,临床医学在各个领域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医学文献评价工作,其目的在于对文献的价值给予公正、科学的评定,以便将科学、可靠、有临床价值的医学文献应用于临床、教学、科研和卫生方案的制定之中。
许多中医界人士已达成共识:循证医学着重于对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真实性与有效性的评价,抛开医学基本原理的探讨,淡化医学本身的学科归属,对各种医学理论不做评价、改造或排斥,仅着眼于临床疗效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用严谨的方法进行验证与分析,做出客观的评价[2]。因此,将循证医学引入中医药研究,既是挑战,它与中医传统的个案病例或系列病例的经验总结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但也是机遇,它同时也为中医学向世界医学体系证明其价值提供了舞台[3]。
但直到目前,中医学还处在完全借鉴循证医学的起步阶段,据此评判,中医临床证据普遍低下,真正的随机对照试验甚少[4];而在评价方法上,尚没有根据中医自身特点建立起能反应其本质的、且符合循证医学思想的中医药临床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客观、科学地对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评价[5]。客观地讲,循证医学是从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大规模群体为研究对象,与西医的实践紧密相联系,其具体的研究方法目前还不能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方式的真实疗效。因此,应借鉴循证医学基本思路,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建立起适于中医自身的临床文献评价体系。
此外,医学文献目前的更新速度远远超过临床医生的接受能力,有数据表明,临床医生必须保持平均每天阅读19篇文献的速度,才能保持掌握本领域的研究新进展、新成果[6]。因此,临床医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根据临床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新证据的浩瀚海洋中,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了解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进展,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科学评价,以归纳自己需要使用的最佳证据。在这一点上,情报研究人员建立高效准确的文献质量评价体系,也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1 中医临床文献质量评价的现状
目前,中医临床文献评价方法,基本上还处于借鉴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初步阶段,采用的方法都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临床文献质量评价方法,还未形成能反应其自身特色的评价体系。我国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专家指出,临床医学文献的评价应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且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如病因、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经济学和决策分析等的不同,具体评价的原则和方法也不相同,但不论哪一种文献,都应从文献的内在真实性、临床重要性和外在真实性上考虑[7]。Moher等[8]的一项研究表明,到1993年为止,共计有25种不同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大多数对临床试验的随机、对照、盲法、样本等方面进行评价,基本上是以针对方法学内容为主的评价,文献的内在真实性是评价的核心。从现行文献看,中医的临床文献质量评价,主要针对的是中医临床治疗性文献,应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CONSORT声明、jadad标准、Delphi清单、Chalmers量表,并且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使用CONSORT声明作为评价标准。但也有人采用纯粹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如是否被SCI、EI、CA、ISTP国际四大检索型刊物或国内核心期刊杂志收录等指标。此方法虽简练易行,但从本质上讲,只是文献的外部特征,并不能完全与文献的质量相对应,且四大检索型刊物以收录英文刊物为主,收录我国出版的学术期刊较少,而中医类的就更少,而且这种一刀切的方法亦有误导“重外在、轻内在”之虞[9]。
2 中医临床文献质量评价中的瓶颈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因其遵循了随机化、对照和盲法的实施原则,因而被公认为评价疗效的“金标准”。但该“金标准”由于研究对象的严格限制,因此对于整个疾病的规律而言,其代表性及外在真实性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对于中医——这个具有鲜明的个体化诊疗特色的医学模式,应用群体化的研究手段很难反映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下因人而异、灵活多变的特点,以及所产生的临床疗效。客观地讲,在中医的实际临床活动中,能够使用完全相同处方的不同患者少之又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是中医的精华,因此,用RCT的研究方法实际上并不能真正研究中医的临床疗效,得到的结果也不是客观的。有调查显示,在近20年来我国期刊上发表的临床文献中,尽管RCT发表的数量在逐年增长,但中医药临床研究领域仍以非随机化研究报告为主[10]。还有研究者对建国后50年发表的针灸治疗面瘫的963篇临床文献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RCT 83篇(8.62%),临床对照试验的文献63篇(6.54%),叙述性研究的文献675篇(70.09%),专家经验的文献142篇(14.75%)[11]。因此,传统中医文献模式,如观察或叙述性研究以及专家经验,仍然是中医临床实践记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笔者对《中医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000、1990年3年的第1期和第12期杂志的抽样调查显示,尽管RCT文献呈现明显逐年递增趋势,但观察性研究、尤其是医案和专家经验类的文献还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中医是一门有着其独特自身规律特点的实践医学,中医临床文献是中医自身实践经验总结及规律记录。事实证明,传统的中医文献记录模式,对传承中医临床实践经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因此,对中医临床文献质量的评价,既要着眼于循证医学从文献-评价-疗效的严格评判过程,又必须要兼顾中医发展的自身规律特点,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循证医学对现代医学的文献评价标准,因地制宜地确立适合于中医临床特点,并能促进中医临床发展的文献评价体系。
3 其它评价方法的研究概况
除了上述的对医学内容的评价方法外,文献计量学方法、专家或同行评议方法、综合评价方法以及基于网络的文献评价方法,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或深入的研究,这些方法可以说是对单纯医学内容评价的有益补充,尤其对于中医,在目前评价方法尚无统一意见的情况下,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3.1 文献计量学方法
文献计量学是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的数量,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图书情报学分支学科[12]。文献计量学方法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之一,在医学文献评价方面亦有较多的应用,它利用文献发表时和发表后所产生的效应,对科技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可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尽量使评价客观[13]。文献计量学中包含很多特色指标,其中与文献质量关系密切者,主要有以下几个。
3.1.1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指的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一般来说,大多数影响因子高的期刊都是载有高质量论文的著名期刊,因此,论文的学术水平可以通过影响因子得到反映。但也应该注意到,期刊的影响因子是不能与每篇论文的质量等同的,因为影响因子反映的它们的平均被引用情况,期刊中质量不等的论文对期刊质量的影响是不同的[14]。
3.1.2 总被引次数
总被引次数是个绝对数量指标,是指某期刊论文自发表以来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它直接反映了期刊论文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反映了期刊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所以,论文被引总次数成为评价论文学术质量的最直接定量指标。但同时也要注意引文分析的不足之处:首先,理论性过强,由于参考文献中引用的多是理论水平、学术水平较高的论文。因此,对理论性刊物引用次数较多,而实践性与技术性强的刊物被引次数则较少;其次是由于读者引用参考文献各有不同的目的,因此引文并不一定能完全客观真实地反映文献利用状况,在实际中,不能除外有某些作者为了单纯增加参考文献而增加引文的可能,个别也有某一负性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而获得高引文率的情况[15]。转贴于
3.1.3 他引次数
引用文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引用主体自身以前所发表的文献,叫做自引;另一种是引用主体以外其他人所发表的文献,叫做他引。他引具有作为衡量尺度的特殊客观性,因为在分析评价期刊论文学术影响力时,影响因子和总被引次数并不能区别出来为抬高自己的学术地位而“故意自引”的情况。应该看到,期刊论文学术影响力的高低主要不是取决于作者自引,而是取决于主体之外的他引。
3.1.4 参考文献
科技期刊论文文后的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著者的治学态度,也反应了论文的起点、深度以及确凿的科学依据。复核参考文献是保障引用文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真实性之必需[16]。因此,参考文献的质量与数量,是评价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所引用文献的质量、数量、类型、语种、年代、权威性等方面可以判断研究工作所涉及学科领域的宽度、深度及研究工作的创新性,确认论文的学术水平[17]。
3.1.5 作者群分析
作者是期刊论文的重要外部特征之一,是决定期刊论文质量的关键。有研究者认为,作者的最佳年龄为30~50岁,其特点较多,且质量也高,是带动学科发展的主要群体[18]。也有研究者提出,科研合作最显著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合著论文,论文的合作度反应了该刊论文作者智力的发挥程度,合作度越高则合作智能发挥越充分[19]。还有研究者发现,中高级职称的作者群仍是创作能力最强、科研成果最多的一个群体[20]。有研究者调查《档案管理》50名核心作者时发现,有1/3作者发表的论文处在一个较高的被引率水平,他们代表了在该刊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权威性[21]。
3.1.6 基金论文
期刊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省部级科学基金项目论文,是经过了专家小组对申请课题的严格评审,对申请课题的科学性、前沿性、应用性做出评价,又对课题主持人及其成员的学术资质和实验设备及项目管理进行审核,在基金项目实施过程中,科技管理部门又进行跟踪调研与评估。所以,基金资助项目的成果往往代表着一个领域内的新动向、新趋势,且有较大的难度和较高的水准。因此,用基金资助论文的级别去考察论文的学术水平,是比较简便、快速而直观的标准,是评估论文质量的公认指标之一[22]。
3.1.7 文献寿命及半衰期
有研究者提出,由于后产生学术影响(被引证、被评论)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如果考虑到使用引文指标来评价成果,则只能根据不同学科的引文分布、引文峰值出现的时间段以及被引的半衰期大小,选择相对合理的评价时间[23]。还有研究者提出,生物医学文献寿命最短为5~6年[24],而中医文献的半衰期为5年[25]。
3.2 同行专家评议法
同行评议是指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一些专家共同对涉及该领域的知识产品(如论文、论著、新工艺)进行评价的活动[26]。有学者认为,由于同行评议特有的社会功能,至少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可能用其他方法取代它[27]。李国杰院士认为评价论文的最基本手段就是同行评议[28]。亦有专家认为论文质量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且标准很难掌握的系统工程,最可靠、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聘请同行专家进行评审[29]。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同行评议不可避免的受到学术观点、学科划分,甚或人情关系、名人效应、领导权力等的局限,因此要对同行评议加强管理,强化评审过程中的法制观念,控制人为因素的干扰,尽量采用“双盲法”或通信评审的方式,使同行评议完全体现成果的真实水平[30]。在此方面应用最为典型的就是,Science Navigation公司从全球邀请2 500名领先的研究者和临床专家组成评价委员会,要求成员必须在该领域发表过一定数量的论文,得到同行的尊重和认可,同时应兼顾不同国家、种族和资历。这些专家对本领域中的最感兴趣的论文进行的分类、评价并将推荐意见及等级提供给广大的读者。这种方式被认为是下一代的文献评价方式,打破影响因子、引文、期刊等不精确的传统评价方式,根据学科属性重新组织文献,通过专家评价直接提供权威、及时、全面和不断更新的学术论文,而且还可以个性化定制[31]。
患者李某,54岁,因全身浮肿、腹部胀痛到V医院治疗,入院诊断为:双肾结石,右侧肾积水,肥厚性心肌病。入院期间,医院给予患者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治疗半个月后,患者病情突然加重,神经内科会诊后,给予东菱克栓酶等药物治疗,次日凌晨患者突发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鉴定意见认为:V医院在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的同时使用东陵克栓酶,违反该药的临床用药原则。V医院认为东菱克栓酶的药物说明书中虽明确写明不能与阿司匹林同时使用,但在临床实践中确系两种药物同时使用并取得疗效的情况,向法庭提供如下医疗文献:《巴曲酶(即东菱克酸酶)、阿司匹林和脉络宁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40例》,专家网络会议简报等。
法院判决
患者死于脑出血、脑疝可能性大,不排除V医院的医疗过失行为与患者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本例构成一级甲等医疗事故,V医院承担次要责任。
被告医院所提供的科研文献不能经国家药物管理部门批准的药物说明书,及依据该说明书得出的鉴定结论。V医院赔偿患者家属各项费用共计24万余元。
案例点评
徐璐璐:学术论文的证明效力有限
本案例的争议点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超范围用药后,医方提供的医疗文件(国际上权威杂志的研究论文)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能否证明医疗机构的超范围用药是安全的。
V医院提供的研究论文是医疗文件的一种,在医疗纠纷中具有一定的证明效力,但这种证明效力是非常有限的,只能起到辅助证明的作用。医疗文件不能单独作为判断医疗行为正确与否的依据。是否存在医疗过错,不能单凭书本或任何一个医学文件就能判断,这也是为什么医疗纠纷要依据鉴定得出结论的原因。而且单凭医学文书,并不能医疗鉴定结论。
我们常说医疗要有个体性和针对性,同样的疾病,但患者情况不同就可能导致治疗存在较大差异。鉴定是针对某一个病例进行分析,而医疗文献一般是针对某一类问题进行分析,即使是针对个别病例的分析,二者之间也会因患者的身体差异而存在差别,所以不能简单地以一个病例分析作为另一病例分析的依据。所以,学术论文的证明效力有限。
结合本案例,也许这种超范围用药已经在临床上实行多年,但因个体差异及学术论文的证明效力有限,并不能医疗事故鉴定结论,V医院仍要担责。
张宝伟:学术论文不能对抗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里已经规定了药物的安全范围和合理的给药剂量,医疗机构超范围用药导致医疗纠纷,不可以用临床的学者研究和发表在权威杂志的论文来对抗药品的使用说明书。目前为止,这种前沿性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是不能对抗药物说明书的效力的。
超范围、超剂量用药违反常规用药原则,属于医疗过错,即使在用药前,患者知晓了超范围、超剂量用药的风险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医疗机构免责的可能性并不大。我认为超范围、超剂量用药和知情同意书并不直接相关。
作者单位:537400北流市广西北流市人民医院科教科
骆书秀:女,大专,副主任护师,科长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09
护理论文是护理实践的总结,是护理人员将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升华,体现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理论能力、思维方法及科研创新能力。由于基层护理人员起点低,认为护理工作简单、重复,加上常常超负荷工作,外出学习机会较少,缺乏写作经验,从而妨碍了论文的撰写质量。有文献调查60%以上的基层护理人员认为论文撰写有困难[1],认为工作太忙的占63.2%,有想法而不知怎样写的占59.5%[2]。为提高基层护理人员撰写论文的写作能力,本文就撰写论文相对固定格式的要领综述如下。
1护理论文撰写格式的要领
1.1选题要求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要注意4个原则: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创新性[3]。文题应醒目、简短明了,好的文题既能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又能恰当反映论文的内涵,使读者迅速获得全文的中心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是有人常用“题好文一半”来描述题目的重要性。文题一般不设副题。
1.2署名的原则论文署名表示成果的所有者,署名是文责自负的承诺,愿意承担责任,署名者拥有著作权的声明。署名必须是作者的真实姓名,一般按实际贡献大小排列,原则上署名不超过6人[4]。页脚附上工作单位名称、邮编、通讯地址、联系电话,以方便编辑部因稿件问题如修改、补充资料等和作者联系。也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1.3摘要摘要是论文的灵魂和缩影,以提供论文内容概括为目的的, 不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 也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 是简明扼要、高度概括文献核心内容的短文[5]。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4个要素,用黑体标注醒目使读者易找到所需内容。摘要用第三人称写[6]。在写目的时一般多用“了解、观察、探讨、总结、分析”等开头;在写方法时重点介绍研究对象、方法、分组和主要观察指标;结果是摘要的核心部分, 重点写出实验的数据和统计学处理的结果;结论是对全文内容或围绕摘要中的“目的”下结论,反映一个研究课题的价值,要注意其真实性、客观性以及可重复性。
1.4
关键词 的选取
关键词 是专门为标引和检索文献的一种人工语言[7],
关键词 的选取和标引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文章被检索的概率和被引频次,甚至关系到刊物影响因子。因此,应选择能全面反映论文主题、提高文献检出率的专业性规范化的在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或名词词组作为
关键词 ,有文献统计
关键词 的出现率在85%以上[7,8]。
关键词 既可从文章的题名、摘要中选取,也可从正文各级小标题中选取,李华[7]认为选取
关键词 要以全文为依据,以结论和摘要为重点,以标题为首选。
1.5引言引言是写在论文正文前面的一段短文, 也就是论文的开场白,要求有层次感和逻辑性,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及其密切关联的现状, 说明研究目的和意义,指出存在问题,从而提出本文所需解决的问题和目标。引言对正文起到提纲挈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9]。
1.6临床资料与方法论文中的数据资料来自于临床,收集资料时应遵循完整性、时效性、准确性、真实性4个原则[10],因此要说明论文临床资料的出处,包括研究时间范围、对象的一般信息(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病程长短等),样本量、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分组是随机抽取还是随意选择,使用何种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方法中用法要具体到剂量、疗程。“方法”部分仅包括研究方案开始实施前的信息,研究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应归入“结果”部分。
1.7结果结果是对科研设计目的的直接回答[11],常以数据或图表表示。这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医学论文要求对结果进行客观如实地报道,无论阳性和阴性的结果都交待清楚,避免发表偏倚。避免就其意义、价值等问题进行议论,注意结果部分不要与讨论部分重复,以免显得累赘。
1.8讨论讨论是论文中最难写的部分,是判断论文水平,衡量作者水平高低的部分,是对结果的解释和理论说明。讨论的撰写格式可多种多样,但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围绕研究的本身展开[12]。可根据研究的内容、结果、创新点或针对某一现象、某一数据等从理论与事实方面进行展开论述,可借助
参考文献作为论据证明论点。有学者[13]认为经验论文讨论部分应注意呼应引言、解释结果、说明偏倚、比较利弊、说明结论实用性等。
1.9
参考文献的引用
参考文献是对论文、期刊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更是科学规范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要求,与正文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能对正文起到补充和佐证作用[14,15]。作者在写论文引用他人数据或观点时引用
参考文献,既体现科学的继承性,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引用的
参考文献作者应亲自阅读过,选择最重要、关键且与论文主题密切相关的能反映新观点、新经验、新方法、新技术的文献为主。有学者[16]认为引用学术权威性高和影响力强的核心、精品、优秀等期刊和名家文献,不仅可增加自身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还可借鉴其研究思路和方法。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表明:
参考文献越新颖,论文、刊物影响因子越高[17];引用的文献一般以近3年为主,5年之前的文献尽量少引用[15],以10~15篇为宜[18],综述一般20~30篇。规范著录
参考文献既体现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反映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在一定程度影响着论文的质量[14,16]。因此,
参考文献要以GB/T7714-2005《文后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为标准,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用上标的形式标于引用内容的末尾,按正文中的引用次序依次著录,文献的前3名作者应全部列出,3名以上者在第3名后加逗号再加“等”[19],著录文献后要逐一核对以保证其正确性。
1.10志谢作者可把在研究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或稿件准备方面得到过帮助的人或单位在中致谢,并描述其作用或贡献,如“学术指导”“审阅研究方案”“统计学分析”等。对资金和物质支持者也应予以致谢[20]。但必须征得致谢者的同意。
1.11撰写论文的注意事项
1.11.1撰写论文前善于积累收集资料实践是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文章素材来源的基础。灵感来自于对从事临床工作的投入和追求,在临床中注重病人细小的变化,捕捉每一个新苗头,通过头脑震荡法而出现的“一闪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包含有创新内涵,要及时记录下来,将会积累成为撰写论文的第一手资料。通过阅读综述,往往会收获包含某个专题的信息,可采取“滚雪球”的办法掌握某专题新的进展动态[21]。在实践中找题材,克服定势思维,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寻找新突破,及早带着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和向专家请教,查找理论支持,并付诸于行动实施进行临床观察。收集资料尽量详细记录,以便于统计分析其相关性。
1.11.2撰写技巧“创新”是论文的灵魂,包括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等。初学者通过临摹法和经验法等模仿他人文章格式的写作,既是容易掌握写作的方法,又能及时了解杂志对书写格式、表达方式的要求。书写论文时语言表达准确,通俗易懂,文字措辞不能模棱两可,结构严谨。投稿前要认真阅读稿件反复推敲,有学者[22]认为修改论文后需要通读2~3遍,投稿前还需反复朗读论文校对3次以上[23];注重论文的整体布局和论文创新点、亮点的段落,梳理论文的观点、逐段推敲表述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有必要向学科带头人或专科老师请教。要有较强的时间意识,早日发表可以抢先拥有研究成果,所以论文成文后争取早日获得发表的机会。
1.11.3文章字数要求遵照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制定的《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第5版) [24]一般论著字数在2500~5000字,综述字数在4000~6000字,病例报告字数在1000~1500字左右,题目20个字内,结构式摘要(200字左右),
关键词 3~10个,引言200~250个字[9]。各种刊物对文章字数、摘要、
关键词 、
参考文献数目均有具体的要求。
2小结
护理人员的论文写作能力是科研能力的体现,基层护理人员未受到系统的培训,其综合、分析、逻辑、写作能力有所欠缺。但只要不断学习,广泛阅读文献,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借助文献提供的信息和灵感,继续思索和总结,在自己熟悉的实际工作领域中进行创新,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或在重要节日领导致辞中提出的研究方向选择题材[25]。同时了解论文撰写的格式和技巧,认真理顺写作论文的思路同样可以写出立题新颖和格式规范的稿件。还要注意论文类型、格式、提交方式、审稿周期等稿约要求,在撰写论文前事先阅读目标刊物的投稿须知,可提高中稿率。
参考文献
[1]赵芳,陈梓惠,赵清平.二级综合性医院护理科研现状分析及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5):56-57.
[2]周厚秀,张佳思.初级职称临床护士论文撰写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10):1274-1275.
[3]孔琪,秦川.SCI论文的写作及常见退稿原因分析[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8,11(11):71-76.
[4]次央.医学论文的撰写与基本要求[J].西藏科技,2007(6):27-31.
[5]李恩昌.医学伦理学论文写作的依据、类型及若干方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4):121-123.
[6]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4-75.
[7]李华.医学论文
关键词 的选取和标引[J].中医学报,2012,25(6):1109-1110.
[8]许卓文.医学论文中的
关键词 和主题词[J].临床荟萃,2012,27(20):Ⅳ-1784.
[9]《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 电子版)》编辑部.如何撰写论文前言[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3,7(2):152.
[10]芦殿荣,李冬云,陈信义,等.临床研究课题资料收集过程中的数据管理及其质控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10):753-755.
[11]田翠华,陈炜明.医学论文写作与发表[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9.
[12]于双成,李正红,李玉玲.医学论文讨论部分的写作原则与技巧[J].医学与社会,2009,22(2):71-72.
[13]Dighe M,Luo S,Cuevas C,et al.Efficacy of thyroid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small thyroid nodules[J].Eur J Radiol,2013,82(6):274-280.
[14]谢二娟.科技期刊
参考文献著录常见错误及编校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4):182-183.
[15]潘明志.科技期刊编辑应重视文后
参考文献的审核加工[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2):236-237.
[16]王银平.编辑应重视对作者著录
参考文献的引导[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4):147-149.
[17]李恩昌.医学伦理学论文写作的依据、类型及若干方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4):121-123.
[18]丁春.论
参考文献的引用原则、著录要求及编辑审稿要点[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532-534.
[19]《医学与社会》编辑部.《医学与社会》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J]. 医学与社会,2011,24(10):83.
[20]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生物医学论文的写作与编辑(一)[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0):901-905.
[21]陈广信.医学论文撰写方法与技巧[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9,15(5):363-365.
[22]倪东鸿,马奋华,王小曼.大气科学类论文的撰写、投稿和修改[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27(5):707-716.
[2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编辑部.如何向SCI收录的优秀期刊投稿:投稿前反复校对,细节决定一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2):367.
[24]秦慧,张品南.医学论文写作与投稿技巧[J].中国医疗前沿,2008,3(6):51-52.
[25]周燕平.护理论文如何选题[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8):93-95.
科学论文是对科学领域的现象进行研究并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它记载科学工作者探索未知的过程,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和价值,也是科学家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记录。
医学的任务在于认识疾病,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寻找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医学科学论文是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科学实验或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一、医学论文的性质、特征和要求
科学论文的特征是由科学研究的性质所决定。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造和无止境地探索未知的过程。
它的显着特征是 ①系统性 ②客观性 ③继承和创造性
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问题的提出 — 假说的形成 — 假说的验证 — 现象事实资料的收集分析 — 结论的得出 — 形成科学论文
论文的形成也是科学研究基本程序的描述、概括和反映。
论文的特征是:1、高度的科学性
2、严密的逻辑性
3、语言文字的准确、客观、概括性
4、理论性(由感性上升至理性)
5、规范性
二、医学论文的类别
1、按专业性质分:
医学论文:A、基础医学论文(方法、结果、讨论(结论))
B、临床医学论文(临床经验体会、临床总结报告、专题研究总结、新技术新方法报道、病例分析、病例报告、病案讨论)
2、按研究性质分:A、探索性研究
B、发展性研究
3、按科研手段分:A、调查性研究课题
B、观察性研究课题
C、实验性研究课题
D、总结经验性研究课题
E、整理资料性研究课题
4、按功用分:A、学术论文
B、学位论文:学士论文 5000~10000字,反映作者学识水平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硕士论文 1~5万字
博士论文 >5万字
硕士论文的要求:
①反映着者专一专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②反映着者已能独立从事该专业的研究工作
③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新见解
④对该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博士论文的要求:
①对某学科某领域有深入广博的学识
②能对某学科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③对该学科的研究水平有重大突破和重要推动作用
④能独立选择具有创造力的研究方向,并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医学科学论文的体裁
1、论着性
2、学术讨论性
3、综述性
4、交流性
5、评论性
四、医学科学论文的评估
1、内容的独创性
2、资料的正确性
3、结果的确证性 创新、求是、达理
4、成果的应用性
5、文章的可读性
五、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
㈠标题(题目)
要求:1、能揭示论文精髓(研究目的、对象、指标、效果)
2、简明、醒目、新颖、准确、生动、富有吸引力
3、<20个字,尽量不设副标题,需要时用破折号分开
4、缩写和原形不宜同时出现。10以下用汉字,11以上用阿拉伯数字(十二指肠除外)
㈡署名
作用:1、成果的归属
2、文责的归属
要求:1、单位左侧,姓名右侧
2、个人成果属个人姓名,集体成果按贡献大小排序
3、着者工作单位一般只列出单一作者,余可作脚注
4、确认他人帮助可用致谢
㈢目录:对长篇论文而言,起提供作用,供读者了解论文内容梗概及各论点之间的联系。
㈣提要(摘要)
要求:1、字数250~500字左右
2、内容包括:本课题的研究原由、目的、范围和重要性;研究内容和方法;突出成果和成果的价值和意义;阐明结论(结论的提出有三次:提要、前言、讨论)通过阅读提要可获得本文的概念、论点、准确数据和基本结论
3、文字简明扼要,独立完整
4、忠实原文,不加评论,不与其它研究工作对比关键词:不超过5个,列于摘要之后
㈤引言(前言、导言、序论)是论文的开头、总纲,扼要点破论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内容包括:论文的主题、目的和范围、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起点,阐明本课题希望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2、防止“夜郎自大”和“过度谦虚”
㈥材料与方法是论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说明试验和观察所使用的材料方法、研究过程、测试方法,以便重复验证和估计其可靠性。
要求:内容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实验和观察所用的材料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可借助图表、实物照片来表示。
㈦结果——主要陈述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结果
要求:1、客观、可靠、准确
2、不要主观臆测,任意取舍
3、主要是摆事实,不必分析评论、评价
4、必要是用统计图表、实物照片帮助陈述事实结果
㈧讨论—根据“结果”提供的事实,探讨主题的一种研究方式
内容要求:1、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估计结果的正确性,评价其意义,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2、与前人的工作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解释其因果关系或提出自己观点和建议。
3、指出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大小,应用价值如何
4、实验过程有何经验教训,尚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
5、引用文献要注明出处,避免与自己的结果混为一谈。
6、避免主观臆测,自圆其说。对结果进行深入广泛的分析和综合,提高对结果的认识,为结论提供理论依据。
㈨结论(小结)说明论文阐述的主要发现所能说明的理论认识,是全文的概括和总结。
要求:1、同研究目的保持一致与前面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
2、把讨论分析得出的认识,以简明扼要的论点形成表达出来,结论应能 概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