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码技术论文

数码技术论文

时间:2023-02-11 13:37: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码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码技术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数码时代 建筑理论与实践 形态变化

在新世纪之初,信息科技正在重塑世界,数码技术将不仅更新建筑师手中的工作,而且也将更新建筑师头脑中的观念,工业时代的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引起建筑文化的反应,如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因此数码时代也必然产生新的建筑文化。什么样的空间能反应二十一世纪的科技成就.生活和文化?数码技术将怎样改变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如何面对和创造怎样的未来生活?这是建筑师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在日益发达的信息化时代,这个问题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显得迫切。

数码时代的建筑学诞生了许多新的概念,常见的有信息建筑(Informationarchitecture);数码建筑(Digitalarchitecture);虚拟建筑(Virtualarchitecture);超建筑(Transarchitecture):信息建筑是未来建筑的总的发展方向,将极大的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而数码建筑的概念基本包括在信息建筑的概念之中,较集中的关注信息数码技术对建筑形态的影响,更加贴近当前建筑学本身。虚拟建筑则是信息建筑得以实现的关键手段。超建筑则摆脱了传统建筑学束缚,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将为信息建筑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数码时代的建筑理念与实践

建筑师们掌握了数码工具,而且每一天这种工具便更趋完善,强大的逻辑计算能力,NuRBS技术、动画物体物理属性设定技术以及三维输入输出设备的进步使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中世纪的人们在修建哥特教堂的时候总是希冀建成世间最设高耸华丽的塔楼,在二十世纪经济快速发展时,宏伟壮丽的摩天大厦被用来炫耀经济实力,在数码时代,打破传统概念的新建筑形态成为了表达时代精神的最佳道具。

1989年,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在巴塞罗那奥林匹克村设计的雕塑“鱼”,第一次在真实设计和建造中运用了IBM开发的CATIA,创造出不寻常的建筑形象,多维复杂的曲面和尺度不同方向各异的空间构件颠覆了观众对建筑空间形象的传统认知。CATIA把自由带给了建筑师,这可以说是数码时代建筑创作的开端。

在雕塑“鱼”之后,盖里利用CATIA的强大能力,创造出许多其它出人意料的建筑形象,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布拉格荷兰国家大厦等,极大挑战了传统的建筑营造和审美观念。古根海姆博物馆更是引发了对建筑美学认识的争论,但对于建筑工程的实践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莫斯在美国加州库尔文设计的“伞”(Umbrella)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憾。在旧仓库的改造工程中,莫斯维护了场所的原有形态以及老建筑的基本结构,同时又插入了“畸形体”一一伞,来重塑场所性格,异形的三维扭曲的巨大玻璃瑰丽多姿,覆盖了一个安置在建筑转角处的室外表演场所的上方,标志了建筑的入口斜坡,带来了非比寻常的视觉冲击。这是建筑师和玻璃制作公司以及结构工程师的成功合作。

这些早就成为我们熟悉的致力于建筑形态探究的建筑师在遭遇到新的创作可能性的时候,理所当然的利用数码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形态,对传统建筑空间用数码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形态,对传统建筑空间加以变异,改变建筑的围合界面,从而达到改变建筑形式的目的,可以说是利用计算机达到解放建筑形式的目的。

荷兰的联合设计工作室(UN Studio)是集合了建筑学、城市学、工程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专家的联合工作室,实行包容建筑学所有方面的整合性设计程序。他们的设计始终与电脑技术紧密相关,追求将形式推向数学的极限以创造复杂而又统一的结构。联合设计工作室的墨比乌斯住宅是体现数码时代建筑特征的实例。在这个设计中,“墨比乌斯环”作为设计的构思图式推动了设计要领的深化和建筑空间的形成。墨比乌斯住宅水平延展开来的体量低悬在台地上,螺旋交缠的运动空间为使用者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同认知。在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师个人对技术发展的敏感不足以在追赶新技术上做出决定性的成就,只有联合各种专业人员,才可能在新建筑的探索上取得成功,这是联合设计工作室给我们的启示。

FO A提出了整体建筑(M OnolithiCArchitecture)以及地景(Landscape)建筑的概念,从自然地貌中寻求建筑空间新形态。近来FOA引人注目。刚建成的横滨国际客运码头(YOkOhamaIntemationalFerryTemina1),从计算机的虚拟构成真实的结构和材料的组成,方案在理想状态和现实制约中力求取得平衡。方案最后保留了计算机创造的连续表皮造就空间概念,随着建筑的扭动,地面、墙面、顶面自然地转换,空间效果也类似墨比乌斯环。整个建筑就如同是被建筑材料包携起来的地貌景观一样,人们在“山谷、丘陵、缓坡、洞穴”之中体验连续界面带来的不同寻常的建筑空间体验。

格雷戈·林恩(GregLynn)是哥伦比亚大学展开数字化建筑研究之后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他宣称他对数字建筑的兴趣主要存在于数字化的模拟状态,着重研究在数字化状态下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并提出了动态之形(AnimateForm)的概念,把传统上关注静态的建筑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动态的领域。林恩针对具体建筑项目的设计便不缺乏建造的可能性,现在像大批量利用现有设备制造标准构件一样,大批量制造不规则构件定制技术的可能性已经具备,相信他对真实建筑项目的实现一样雄心勃勃,事实上从最近林恩的建筑实践来看他可正在从他的纯理论走向实践。

渡边诚(MakotoSeiWatanabe)在数码建筑上的研究和通常依造型软件来塑造复杂混沌的形体的做法也不同,他更倾向于根据工程需要制作特定的电脑程序,给予有特定意义的参数,从而生成某种合乎逻辑的形态,就好像生物进化,在外界和内在条件冲突、磨合中得到合乎道理的完善存在。早在他从1990年开始的“诱导城市”(TheInductionCitY)中,渡边诚便设想城市和建筑形态的产生应当由环境中存在的确定的要素来决定,于是“诱导”的概念就产生了,使用特定的电脑程序,对环境要素加以回应,然后符合环境和个体本身需要的形态就出现了。就好像是地貌的形成是地质和环境的合作,生物的形态是自生的繁衍需要和环境的选择的结果一样。

大江户地铁线饭田地铁站(Iidabashisubwaystation)就是这样解说道:“这件作品的形象,地下的部分象是植物的根,植物是将根伸到有柔软的土的地下,和有水分的地方,而让“叶子”之间尽量不重叠,这样可以享受太阳光的洗礼,在水和光处于最好的条件的情况下寻找最理想的形。如果条件能够满足,自己就可以自由地成长,这就是我的设计想法。”在这个设计中,他便运用了自行开发的软件,给予环境参数,诱导建筑形式的产生,整个过程自动发生,地下运动的是象浪一样发光的网,通到地上之后形成翼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先制作电脑图像或是模型,得到预期的形态,而是使用电脑程序,设定形态产生的模式,通过程序自动地在解决形态问题同时形成空间。

对于这些建筑师来说,数码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对建筑空问的新的认知,带来了建筑创作的新的方法,帮助他们面对新的时代面临的新的问题。多学科的交融发展、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交流方式,新的美学思考和技术极限,这些是他们努力思考和试图回答的问题,数码技术帮助他们理解,协同他们给出答案,也创造出新的建筑形象。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由于新的数码时代建筑学思考的深入,数码建筑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化,数码时代的更有冲力的新生代力量正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的建筑师加入到数字时代建筑形态的研究中,他们可以选择成为创作可实现的真实的有数字时代特征的建筑的建筑师,也可以选择成为在网络世界中和游戏世界中创作和建造的虚拟建筑师,传统的“建筑师”的定义正在被改变。

他们所接触的建筑教育和对空间的认知和前辈们已然不同。出生在数码技术开始大行其道的时代,成长在数码技术广泛应用的生活中,使用网络进行远程交流,玩网络游戏,他们对生活、交往、空间的理解和认知都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想法,无所顾忌的探索,创造出全新的建筑形象。

在具体现实性的数码时代建筑范畴中,设计依然和建筑的实质存在相联系,不管如何复杂的建筑形体和空间,依然需要遵从最基础的力学原则,解决最基本的建筑的功能性的要求,解决物理的、生理的要求。当然,数码时代的建筑同时也要承担起对新时代的思考和设想。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得到了新的创作方向和不同以往的解决方法,也带来了新的审美的取向,建筑越来越轻盈、透明、开放,也变得更具有柔性、动感、混沌的特征,迥异于传统。新的具有数码时代特征的建筑将不断的挑战我们的认知,带来新的不同的形象,让人产生新的体会。

第2篇

关键词:数码版画;审美;高科技;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J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53-01

运用高科技、网络信息化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是在传统版画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数码版画才兴起出来的一种新的版画形式。由于当下信息文化全球化得情况下,因此东西文化的交流就产生文化上的碰撞与融合,于是产生了当今的走向日益多元化、多样化艺术形态。在如此的状态下,提出数码版画,正好迎合了世界艺术文化发展格局。版画艺术的概念不仅仅是简单被数码版画而扩延了,它还开拓了版画艺术家的创作的新思路。版画的艺术语汇被极大的扩充了,欣赏者对版画的欣赏水平及接受能力无形的被提升了,使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拉的更近一些,不管怎么说对往后的版画艺术的进步必将产生极为深刻的意义。同时,电脑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介入是数码绘画不再仅限于用平面硬拷贝(纸张、幻灯片和照片)的形式展览与交流,而拥有了更加丰富、高效的创作与观摩的手段。数码绘画不仅成为数字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电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形势下的内涵指导下,日后的版画艺术领域也会得到更为广泛的扩展。它将不断的扩充了传统版画的内涵,甚至在艺术多样的发展趋势下,版画的艺术创作理念开始推陈出新、百家争鸣。

数码版画的产生是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直接需要,数码制作技法极大满足了其他版种变得丰富多彩。“木版、石版、铜版、丝网版等版画形式虽然历史各不同,却都曾经历过辉煌,现在也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瓶颈,数码版画的介入使得这些版种产生了生机。”数码版画能在今后的版画艺术创作中发挥显著地作用,能广泛的普及到我们教学建设里。使我们的版画教学更有独特性和专业性。自然喜爱这个画种的人会不知不觉的增多,也会使我们的版画界更加繁荣昌盛,达到人与电脑人机合一的状况。我相信数码版画的出现的意义一定能将版画的每一版种带来活力,不断地融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与其他绘画形态夺取当代艺术的主角色。我们应该要相信数码版画技术带到我们创作里,能大大的争强我们在制作过程中的效果展现。能极大地减少创作过程中的误差,来提高工作效率,来争取我们的创作时间。并且我们可以尽量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赋予创作中。在这个世界只有不想做的,没有做不到的原理,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排除一切万困难,没有做不到得,只有你想不想去做。所以数码版画的出现也激发我们创作中潜在的力量,使我们不再安于现在的目前情况,然我们更加的努力。

版画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形态和审美特征是其他绘画形式没有的。而且在版画中不管涉及到那个版种,都有其自己的审美特征和艺术形态归宿。但是运用数码版画就是去创作是以数码技术为主做版面艺术效果进行创作者主观意识的图像有机以合成的处理方法。各种常用的数码软件被数码版画综合的利用处理,使数码技术创作出来的作品的效果是其他的画种无法能达到的表现形式。数码版画就是将传统绘画艺术与高科技先进技术的完美的组合在一起,于是版画艺术被引向到了一个新形势下的创作境界和空间。“造型艺术是采用线条、色彩、实物等材料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审美社会意识形态。”在造型绘画艺术中数码版画艺术是诞生的一种新生力量。其具备一定得稳定性、观赏性和创意性的特征在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中。数码版画的成长为一种独特画种归功于跟随高科学进步而活跃出来的。是通过数码编辑处理将明暗关系、构图形式、色彩鲜艳等调节分析出来,运用高科技手段打造的艺术作品能提炼我们现实社会生活和表现当今人们的摩登的感情思想的新意识。

数码新介以着先进的操作能力和强大的功能性为学科与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便利而丰富之门。在艺术家正在不断地苦苦探索如何更好的将艺术形式与科学技术进行良好配合,并且进行一些大胆的未知领域的新媒介的创作等,全新的去感受艺术形式与高科技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美好旅程。数码技术作为媒介可以充分的被版画艺术家利用,将自己的创意或是预料不到的偶然效果利用电脑绘图软件制作出来。使其画面达到突破了传统版画技法的表现这是新媒介的形成赋予了更大发挥空间而造就的,来创造一种虚幻的超越时空感的虚拟空间真实的概念。

在美学上艺术就是人们在满足物质的需求后对精神的追求,使人们为了让自己的审美水平的提高不断地在开发更加新颖更加独特的艺术形态。让人们能以着全新的观点去评判每一种艺术存在的意义。因此艺术作品要想在世界艺术大家庭永保青春这就要求要不断地以着独特的审美特征表现出来。数码版画就是以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我们要对一个事物的了解必须要从根本开始做起,这样掌握并且认识其存在的意义。数码版画是当代“信息、网络时代”繁荣昌盛所派生出来的衍生物。在我们对新媒介与高科技技术的无限热崇的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广扩的虚拟的创作空间于由产生了数码新媒介技法和传统版画技法的激烈的碰撞是。这使任何一位艺术家都可以在创作作品时自由的飞翔。既然我们说到其他绘画形式不具备版画的独特审美特征,那么在对每一个版种分析时也就会有只拥有自己的审美特征,那么数码版画独特的审美特征到底是什么呢?

数码版画独特的审美特征要想被我们进一步了解和区分,这就就必须首先要清楚地区分其他版种的特征到底与数码版画有什么关系。合理的运用电脑数码软件技术处理画面是数码版画的最显著的特征所在。先进的电脑技法与传统版画创作在艺术家操作结合下,这时数码版画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就能很明显的凸显出来。数码版画的独特的审美特征主要由几个方面来表现:

其一,数码版画独特的特点是运用数码技术制作版画,并且运用输出媒介将数码作品打印出来。甚至像版画一样可以签上印数、版种、作者、创作年月日等。表现了一种数码版味。是传统技术难于超越它。其中的“木版画讲究木刻刀的刀味、石版画讲究油水互斥和各种笔墨变化的韵味、铜版画讲究腐蚀技法的趣味、丝网版画讲究现代转印技术的印味”。

其二,数码版比传统版画在制作上节约时间不怎么费力。它在数码计算数据时准确率很高,几乎没有什么误差。数码版画强调的是制作过程中的精确性。当在制作中也不免碰到偶然的效果,因此数码版画也伴随着有偶然性。数码版画精确地程度可以精确到每一条线、每一个色块都保持着一致性。但是有时故意处理些偶然效果又打破了精确性的特点,反而还带有一定的艺术性。。

其三,数码版画在输出是也很注重输出媒介的质量效果,这关系到整个数码成品的视觉展现。数码输出时的油墨颗粒具有非常细腻的特点,打印到各种不同的纸张上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偶然效果。而传统版画在印制方面受偶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打印机是数码版画的输出的一个重要媒介。打印机从历史的发展分类主要分为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其打印的效果也各有特色,这还是要依照艺术家们创作时对画面需的要而定的。

其四,我们在做数码版画的时候能不能不要太过于拘谨只局限与平面上,我们可以把眼界看远点,尝试制作一些立体的画面来突破以前的构图。这是一个思想的突破,一旦做好这对今后的版画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数码版画的设计还可以和设计的科目联系在一起配合着制作,来补足学科之间的孤立性。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互补。

在这里值得我们大家深思是,不要一看到一般单纯电脑图片处理就简简单单的看成是数码版画作品,数码版画和电脑输出的图片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作者的主观意识形态和思想在创作作品中付诸于实践中没有。这就要求版画家要想创作出效果精彩的画面靠艺术家运用电脑技术来操作。首先就不仅仅的系统地掌握传统版画的技法知识,要需要自我的艺术文学修养充电,又要对绘画软件来塑造艺术创作语汇全面的熟练的掌握和操作,能将数字技术和人的主观意识能融合的非常统一,不然人看出其破绽。这样一来创作的作品就在具有版画艺术语言特征的基础下更具有数码版画艺术作品的意味,更加使其艺术形态创作精神与独特的审美特征能充分的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三维数码商业插画的兴起

 

目前,单纯地将形象利用平面图形来表现的画面,已远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商业插画的审美需求,三维数码插画因其新颖的画面形式得以不断涌现,获得设计师和消费受众的普遍喜爱。

 

早期的三维数码插画多是为三维动画辅助的场景设计和为工业服务的三维展示,后因业务需要而发展得愈发精致美观,形成了新兴的插画形式。

 

借助于三维数字技术的插画突破了传统画法的局限,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表现透视空间更自如,把握画面整体和局部更到位,细节刻画和形态塑造更真实,体积感和空间感的立体效果更加得到凸显。

 

二、三维数码商业插画与二维数码商业插画的对接

 

二维和三维插画本来是两种界限分明的创作形式。随着数码技术的进步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设计师们的创作需要,很多插画作品既体现二维的细腻风格又兼顾三维的视觉特效。利用两种技术手段联合创作,使设计师的艺术创作和制作流程更自由更高效,使插画效果更精致美观、更符合现代人审美水准。

 

三、三维技术在商业插画中的应用体现

 

利用三维软件可以通过做建模、制作材质、打灯光、渲染和后期合成等特效塑造优秀三维插画作品。

 

(一)辅助构图。三维软件在插画中运用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辅助构图。以往平面图很难表现的空间形状和空间曲面,而在三维软件中利用三维构筑工具很容易就可以模拟再现出给设计师参考借鉴的透视和结构关系。利用三维软件中的摄像机还能帮助设计师设定正确的视角。由此,基本的构图问题在一开始就能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维或三维的插画绘制,大大提高作品质量。

 

(二)创建基本模型。现在的三维软件,可不受客观存在的限制,逼真地模拟出现实物体,还可以拟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物体或景观,这是实景拍摄和手绘都无法企及的。

 

(1)人工几何物。在3DMAX或Maya软件中,运用其提供的各类人工物模型资料或各种标准的平面、曲线和曲面等的生成工具,可制作逼真、形象、规整的形体,如:建筑、交通工具、家具等人工几何形态。

 

(2)人物和动物。人物和动物都属于关节动物,是结构最为复杂的形体之一。早在二维数码商业插画盛行之时,就有设计师为了创作二维插画而借助三维软件,利用此类软件中自带的模型库,调取已建好的人物或动物模型,摆好动作并调整适当角度后,输出一张二维数码图像,再导入二维绘画软件中进行创作和加工。这种插画的画面效果与平常意义上二维插画相比,更具备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3)自然景物。在强大的风景环境生成工具BRYCE中,有各种流体效果和各种插件可以模拟出真实的海洋、地形、焰火、爆炸等自然景物效果。仅用在工具栏中为使用者准备的地形和材质,稍微修改下参数就能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把做出来的图当作素材结合其他图形处理软件就能制作出精彩的三维数码插画。

 

(三)表现丰富质感。用三维软件创作插画作品,在模拟物体材质和光影时得心应手,物体细节表现更加精致,这种照片级的再现能力,使得数码插画艺术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1)材质。三维软件3DMAX或Maya都提供有丰富的材质库,像玻璃、金属、木材等材质都应有尽有,既可选择任意一种材质来造型,也可为同一形体赋予不同材质,同时还能表现材质色彩、光影和透明度的变化。在制作过程中,通过调整各种参数,可以反复修改形体材质,直到达到理想效果。三维软件ZBrush,俗称雕塑软件,是一个让设计师无约束自由创作的软件,它将三维动画中最复杂最耗费精力的角色建模简单化,细腻的笔刷可以轻易塑造出皱纹、发丝、雀斑的皮肤细节,包括微小细节的凹凸材质,达到以假乱真效果,是表现三维形体材质的最佳选择。

 

(2)灯光。画面中的灯光直接影响形体的质感表现,通过三维软件的灯光设计,可以自由地确定点光源、平光源和摄影光,以及产生金属与玻璃效果的MAP光。根据画面要求可以自如设置灯光的延伸、强度、位置和方向,以及阴影与反射效果。增加画面层次感和形态体积感,丰富画面效。

 

四、结语

 

三维软件的应用,使插画的创作过程变得高效率和多形式,提高了插画综合水平和整体素质,为插画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展示舞台。

 

作者:杭航 来源:戏剧之家 2016年11期

第4篇

【论文摘要】:图像传感器产品就成为当前以及未来业界关注的对象,吸引着众多厂商投入。以产品类别区分,图像传感器产品主要分为CCD、CMOS以及CIS传感器三种。文章主要概述了CMOS图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优势,介绍了现阶段传感器的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

图像传感器属于光电产业里的光电元件类,随着数码技术、半导体制造技术以及网络的迅速发展,目前市场和业界都面临着跨越各平台的视讯、影音、通讯大整合时代的到来,勾划着未来人类的日常生活的美景。以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无疑要属数码相机产品,其发展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短短的几年,数码相机就由几十万像素,发展到400、500万像素甚至更高。不仅在发达的欧美国家,数码相机已经占有很大的市场,就是在发展中的中国,数码相机的市场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因此,其关键零部件--图像传感器产品就成为当前以及未来业界关注的对象,吸引着众多厂商投入。以产品类别区分,图像传感器产品主要分为CCD、CMOS以及CIS传感器三种。文章将主要简介CMOS传感器的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

1.CMOS图像传感器

CMOS图像传感器于80年明以来,由于当时CMOS工艺制程的技术不高,以致于传感器在应用中的杂讯较大,商品化进程一直较慢。时至今日,CMOS传感器的应用范围也开始非常的广泛,包括数码相机、PCCamera、影像电话、第三代手机、视讯会议、智能型保全系统、汽车倒车雷达、玩具,以及工业、医疗等用途。在低档产品方面,其画质质量已接近低档CCD的解析度,相关业者希望用CMOS器件取代CCD的努力正在逐渐明朗。CMOS传感器有可细分为:被动式像素传感器CMOS与主动式像素传感器CMOS。

CMOS图像传感器是多媒体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器件之一,也是数码相机、监控设备、图像采集设备中的核心器件。CMOS的全称是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有"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意思。随着数码相机、手机相机的兴起以及对图像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更加突显了图像传感器的重要作用。

2.CMOS图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CMOS采用感光元件作为影像捕获的基本手段,感光元件的核心都是一个感光二极管,该二极管在接受光线照射之后能够产生输出电流,而电流的强度则与光照的强度对应但在周边组成上。CMOS感光元件的构成就比较复杂,除处于核心地位的感光二极管之外,它还包括放大器与模数转换电路,每个像点的构成为一个感光二极管和三颗晶体管,而感光二极管占据的面积只是整个元件的一小部分,造成CMOS传感器的开口率远低(开口率:有效感光区域与整个感光元件的面积比值);这样CMOS感光元件所能捕捉到的光信号明显小于,灵敏度较低;体现在输出结果上,就是CMOS传感器捕捉到的图像内容不太丰富,图像细节丢失情况严重且噪声明显,这也是早期CMOS传感器只能用于低端场合的一大原因。CMOS开口率低造成的另一个麻烦在于,随着它的像素点密度的提高,感光元件的比重面积将因此缩小,而CMOS开口率太低,有效感光区域小得可怜,图像细节丢失情况会愈为严重。这也是CMOS长期以来都未能进入主流数码相机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3.CMOS图像传感器的优势

CCD和CMOS在制造上的主要区别是CCD是集成在半导体单晶材料上,而CMOS是集成在被称做金属氧化物的半导体材料上,工作原理没有本质的区别。CCD只有少数几个厂商例如索尼、松下等掌握这种技术。而且CCD制造工艺较复杂,采用CCD的摄像头价格都会相对比较贵。事实上经过技术改造,目前CCD和CMOS的实际效果的差距已经减小了不少。

⑴与CCD相比,CMOS具有体积小,耗电量不到CCD的1/10,售价也比CCD便宜1/3的优点。

⑵与CCD产品相比,CMOS是标准工艺制程,可利用现有的半导体设备,不需额外的投资设备,且品质可随著半导体技术的提升而进步。同时,全球晶圆厂的CMOS生产线较多,日后量产时也有利于成本的降低。

⑶CMOS传感器具有高度系统整合的条件。理论上,所有图像传感器所需的功能,例如垂直位移、水平位移暂存器、时序控制、CDS、ADC…等,都可放在集成在一颗晶片上,甚至于所有的晶片包括后端晶片、快闪记忆体等也可整合成单晶片,以达到降低整机生产成本的目的。

4.高速图像传感器的市场趋势

目前,CMOS是高速成像所青睐的技术。在当前市场中,我们可以发现高速图像传感器有三大发展趋势,一是向极高速方向发展,二是向片上特性集成方向发展,三是向通用高速图像传感器方向发展。高速成像领域还有另一种趋势,就是把高速ADC、时序发生器、LVDS发射器和校正算法的片上集成趋势。这种图像传感器通常在速度和灵敏度方面不如上述图像传感器,但在易用性和系统集成功能方面颇有长处。目前市场上新兴的第三种图像传感器就是通用高速图像传感器。具有模拟输出或不具有时序发生器功能的老式(简单式)通用图像传感器正在被速度更快、更复杂的图像传感器所取代。这种新型图像传感器使我们能在较短时间内就设计出通用高速摄像头。

从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看,,体积小型化及高像素化仍是业界积极研发的目标。因为像素大则图像产品的分辨率越高,清晰度越好,体积越小,其应用面更广泛。

参考文献

[1]李清勇,罗四维,史忠植.基于独立纹元矩的纹理图像检索[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7.

[2]安志勇,曾智勇,周利华.基于Radon和小波变换的纹理图像检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

[3]张恒博,欧宗瑛.一种基于颜色基元共生矩阵的图像检索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7.

[4]彭辉.基于纹理特征的图像分类识别[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

[5]田卉,覃团发,梁琳.综合颜色、纹理、形状和相关反馈的图像检索[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

第5篇

关键词: 会声会影;视频编辑;剪辑

0 引言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使数码产品的使用变得非常普遍,人们开始习惯使用DV机来记录生活的一些精彩片段,并与亲友共同分享快乐的时光。以前平淡化的画面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空间感和立体感追求,用数字化技术创作具有立体空间感的作品是视频行业的最新趋势。以前看似神秘高深的后期制作数字视频编辑技术也逐渐变得平民化。影视后期处理软件能够视频与音乐合并导入到电脑中,然后运用处理软件对其加入各种特效,产生空间感比较明显的画面效果。现在,使用一台硬件齐全的计算机来配合影视后期编辑软件,就基本能够制作出具有视觉特效的影片,从而数码技术的发展必然会走进普通百姓家里。本论文主要分析会声会影影视编辑软件的操作步骤,探讨如何运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影视作品制作。

1 会声会影简介

提起会声会影,不得不提及Corel公司的会声会影,他是目前使用最普及的影视后期处理软件。这款软件可以让用户实现标题制作、视频转场和视频特效应用和滤镜使用,配合音乐后,生成一个家庭的视频作品。会声会影界面直观,步骤简洁,新用户以前即使没有接触过,上手也会比较快,短时间内也能制作出一些专业特效。

《会声会影11》充分利用数码技术,将数码视频和计计算机结合起来,能够创作出家庭影视作品。用户只要有一部摄像机、一台电脑和一块视频捕获卡,就可以通过影视后期处理软件,方便地将拍摄好的粗糙原始的视频脚本,制作成有特效有转场效果的专业化视频影片出来,刻成盘后可以和亲友分享生活中的快乐!影视后期处理过程大概需要导入素材、捕获视频、故事板和时间轴、转场和特效、字幕添加、声音、音乐、导出渲染等步骤。完成作品完成后,我们可以选择通过录像带用户可以选择通过录像带、光盘桌面回放,或通过网络来播放作品。

《会声会影11》具备的影片截取,剪辑、应用等强大功能的基础上,操作更加简单,井在视频编辑,剪辑制作等方面傲了较大改进,使用户尽情施展自己的创作才华。在安装时,它采用了防盗版技术,系统会对光盘进行仔细的扫描和认证,而且需要用户重新启动一次计算机。其安装需要硬盘上具备1.2G的剩余空间,再加上采集的视频素材占据的大量空间,因此安装该软件会占用大量的硬盘空间。

2 会声会影软件功能简介

新用户刚接触到《会声会影11》的操作界面时,会发现界面非常友好,操作步骤简单易学。第一次启动时,会显示一个引导界面,其中包括面向普及用户的DV转DVD功能,用户只需要点击几次鼠标可以把DV磁盘中的内容刻录成光盘。所以会声会影具备了良好的亲和力,用户在第一次接触软件以后,短时间就可以利用这个软件制作出一个电子相册,或者剪辑一个视频短片,同时还可以加上背景音乐和添加字幕、转场和特效。有了制作兴趣,下一步做出更专业的影片就不难了。

这个软件的时候,完全可以不通过说明书,花几分钟的时间,就轻松地剪辑出一段包含背景音乐、字幕以及特技效果的趣味短片。

《会声会影11》内置的依场景分割功能,可自动依所录制的分割不同场景将撷取的影片分割成不同的素材,简化了影片的剪辑过程。用户可以添加各种各样的转场效果,例如旋转、模糊、由大放小、百叶窗等放在素材的中间做位置,达到衔接流畅的目的。用户可利用转场特效,根据不同喜好在影片之间加入页窗、旋转、平移等场景特效,使影片的衔接更加自然流畅。编辑模式中,会声会影还划分为捕获、编辑、效果、叠覆、标题、音频和分享七大步骤,直观的图标式界面很容易上手。右上角设计了FLASH选项,只需要在叠覆模式下把FLASH加入视频轨道,并调整位置和大小,动画就融入视频中。这一新功能加强了视频编辑的多样性,极大体现出视频制作者的创造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会声会影11》新增设的视频滤镜功能,视频滤镜存放在素材库中,共有50个视频滤镜项目供用户自由选用。视频滤镜作用对象是视频轨与覆迭轨上的素材,每个素材可套用多个视频滤镜项目,除了使用默认的模板效果之外,也可以自定义效果属性,并配合关键画格控制器调整滤镜动画。同时,《会声会影11》有数十种可自定义的视频滤镜及流行的丰富多彩的特效让修改更加快速影片更加炫丽流畅,有超过100种可调整的媲美好莱坞的转场特效,让场景的变换更加绚丽流畅,具有不受限制的阴影与外框卷动标题、影像和video-on-video特效专用的视频及图形动画覆叠。用户可利用视频滤镜调整素材色温与明亮度,楞正影片的亮度和明度,以及色彩平衡度、清晰度,还可以加入油画、水彩等艺术创意效果,优化了影片的播放和视觉效果优化了影片的视频和播放效果,尽现个人的奇恩妙想充分发挥了制作者的想像空间。同样是新增设的三维特技功能,可把平面影片变成立体效果,增强了可视性和趣味性,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视频输出方面,《会声会影11》具有完整的DV和MPEGl&2编辑功能。会声会影编辑程序中最后的输出步骤就是建立成品的阶段。项目输出建立视频文件、音频文件、图像文件与激光视盘等,视频文件本身又分为AVI、MPG、MOV、WMV、MP4等格式,而激光视盘则包括HD DVD、DVD、SVCD、VCD等类型光盘,另外视频文件有其他延伸的用途,包括制作电子贺卡、网页、摄影机、屏幕保护程序等进阶应用。《会声会影11》还具备字幕应用、动画叠加、视频滤镜、特效应用等功能及多样化的音频选项,从而使影片具有更高级的发挥。

随着大家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数码产品越来越快地走入每个家庭,用户经常需要对自己拍摄的影片和照片做进一步编辑,《会声会影11》影视后期处理软件能够做出令人异想不到的效果。

3 《会声会影11》的基本制作步骤

3.1 打开软件界面

打开软件界面,我们看到非常漂亮清昕,各项功能都是一目了然。工作界面分为几个区域:最上面的是功能菜单栏,即步骤面板,它可以直接对视频文件处理。中间部分是预览视频文件的窗口,类似电影软件界面,下面会有快进、播放、快退、停止等按钮,起到实时预览视频的效果。界面右侧是图库,可以存放导入的素材,包含图片文件,视频文件和音频文件,导入后在些等待处理。在界面的下方就是时间轴,用来编辑素材。时间轴分为多个轨道,分轨道存放视频素材和音频材料,在此进行详细的编辑和剪辑。弹出“新建”对话框。填写项目名称然后选择项目所存储的具置,主题和描述也适当也填写完整一下。完成后,然后点击“确定”,进入下一步。

3.2 捕获

一般大多数用户都没有影像采集卡,所以在此就不介绍这部分的内容。如果以后你有影像采集卡你只要参考“会声会影”的说明书就可以自己完成设置和影像的采集(捕获)。操作原始视频素材是视频编辑的主要工作之一。将视频从源设备传送到电脑中的过程称作捕获。捕获过程中,视频数据是通过捕获卡从源设备(通常中摄像机)传送到电脑的硬盘中。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在捕获的选项面板中选择捕获视频选项,它可以捕获来自DV摄像机、VCR等视频文件。每种类型的捕获视频选项面板中的捕获设置是不同和。其中注意两个问题:当摄像机处理“录制”模式时,此时可以现场捕获视频;根据选择不同的捕获格式,对话框中的可用设置将会不同。

3.3 故事板和时间轴

故事板和时间轴都是用来组织素材的,将素材按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排列成影片。点击下方左侧的带有影片图案标签就能够进入故事板模式,影片图案里的每一影格就是一块故事板,依次向里面放置影视素材即可编辑。故事板里的影视片段可以通过点击并拖拉的方式,改变影视片断在影片中的具置。点击下方左侧的带有标尺图案的标签能够进入时间轴模式。

3.4 频文件中添加字幕

会声会影中可以用多文字框和单文字框来添加文字。使用多文字框能够将文字的不同词语放在视频帧的任何位置,并可以随时设置文字的叠放顺序。创建开场标题和结尾鸣谢时,可以考虑用单文字框。点击标题菜单,按T字状的按钮,同时可以设置字体、字体大小、颜色、行字间距、对齐方式等,在“动作样式”中可以设置字幕的动画效果,如淡入淡出和移动等,这些动画效果可以应用到文字中,方法有如下几种:1)在动画选项中,选择应用动画;2)在类型中选择动画类别;3)类型下选择预设动画;4)拖动暂停区间拖柄以指定文字在进入屏幕后和退出屏幕前停留的时间长度。最后将创建的标题保存在素材库中,以供其他项目使用,只需要在“时间轴”中选择标题并拖动到素材库中即可实现保存。

3.5 创建并保存视频文件、刻录视频光盘

在渲染影片之前,选择文件:保存或另存为:保存为项目文件(*.VSP),渲染后,可以单击进度栏中的暂停停止渲染,并在准备后继续开始渲染。最后可以将视频文件选择输出至光盘,单击“选项面板”中的创建光盘输出项目以创建AVCHD、DVD、VCD、Blu-ray。

4 结束语

在以后的理论和操作知识方面,我们要更加熟练掌握操作的步骤,懂得处理视频的效果和视频特效和转场的应用!我们需要将理论知识和操作结合起来,才能更熟练的应用会声会影的软件!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而我想说的是:眼看不如手动,只有手动了才能将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好,操作才会更熟练,这些才能灵活的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在上课期间穿插的一些视频也让我们学到做什么事都要从基础做起,不要眼高手低,认真的做好每一件小事,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我们才能一步步得到达成功的大门。

参考文献:

[1]焚水,影视动画短片制作基础,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116.

[2]李异、周进,数字影视后期制作高级教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08.

第6篇

利求同:20世纪中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利克莱德(J.C.R. Licklider)提出了“计算机功能分享”的愿景,互联网就是这愿景的实现。互联网的崛起,其实是一场信息革命。不久前,人类储存的信息已高达295EB(Exabyte,百亿亿字节),如果存入光盘,光盘会堆至月球都不止。1986年至2007年, 世界范围计算机能力的年增长率为58%。2002年,数码信息储量首次超过了各类传统载体的总和。五年后,全球约94%的信息“记忆”,已变为数码。大家都受益于这个奇迹,并为之折服。但同时,互联网又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生产、管理、传播、学习、使用的方法跟习惯,都动摇了。

在个人层面上,首先是知识信息的质量变得良莠不齐,难以控制。互联网通过服务器、宽带、超文本等手段集合众多分散独立的信息源,形成两百五十多亿个可标引网页。这庞然大物信奉民主,鄙视内容审查,原则上,任何人都可以实名或匿名,上载下载文献,随时更新内容。在虚拟世界里,正如苏格拉底担心的,知识信息与作者的关系变得松散模糊,文字内容同作者的行为、荣誉及品格不再关联。网上信息的内容“海量”重复,真假难辨。这就要求互联网使用者,如果审慎的话,要对所得信息仔细甄别与筛选。

其次,信息保存的难度加大了。现在我们发短信、写电邮、起草文件、分析资讯等等,一切都数码化了,必须使用阅读装置才能处理。但同时,软硬件技术迅速更新,制式标准不断换代,这些数码化记录很快就没法阅读了,除非请专业人士协助“破译”,非常费工,且不安全。这问题让公司和政府部门很头痛,数码信息维护成本高,稍不留意就丢失了。

第三,更为严峻的是,“互联网大脑”对深度阅读思维跟创新能力的威胁。面对信息轰炸,我们的大脑容易超负荷运作,无谓地损耗注意力。互联网是个链接世界,读者跟着链接到处浏览,系统而连贯的阅读,就难以延续了。久而久之,养成一种蜻蜓点水、跳跃式的阅读习惯,导致推论、分析、批判、洞察等高级认知行为来不及调动,阅读思考便提前结束。这个倾向令人担忧,会不会阻碍科学探索、知识创新呢?西方学界做了不少研究,详细的讨论,请参阅拙文《互联网大脑,能阅读思考?》(《书城》2011.4)。

在社会和历史层面,则是知识管理何去何从的问题。知识管理是知识生产链上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两千三百多年前,埃及托勒密王朝的亚历山大城图书馆,创立了以图书馆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模式,沿用至今(参见拙文《心智的圣所》和《Pinakes》,载《书城》2010.9 & 11)。图书馆收藏书卷抄本等各样文献,分类著录整理校辑,供学者、科学家和普通读者使用,达到知识传承的目的。传统图书馆是围绕着书籍这一知识载体而运作的。印刷术虽然大大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教育普及,但书籍的传播范围和速度还是很受限制的。印刷品一般只能在一时一地阅读使用。所以,图书馆要按照社区分布,根据读者的需求收藏复本,才能做到知识分享。而出版物一旦入藏,图书馆就永久拥有其产权,并藉此实现馆藏的管理和借阅流通,形成一个多重子系统、互为后备的分散式组织结构。这技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图书馆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收藏知识,还要确保知识的公有共享。因此现代图书馆多取非营利的组织形式,无论官办私立。公立图书馆纳入国家、地方政府、学校或研究机构,给予财政预算;私立图书馆,则有专门设立的基金做后盾。这样,不以营利为目标,少受市场动机(包括知识产权)的干扰,在知识四周筑起一道围墙,保证了全社会对知识相对自由的使用,实现公有共享。历史证明这是有效的。

互联网的崛起,信息载体和传递方式数码化了,知识管理进入了一片新天地。信息的收藏、整理、传播、使用不再受地域和传统载体的限制,分享可以异地、共时、随机并大规模地实现。比如,在中国偏远地区查阅美国Westlaw的判例文献,已无技术上的障碍。互联网极大地便利了知识共享。相比之下,传统图书馆尽管引入了数码技术,但它代表的知识管理方式在新技术面前显得笨拙,效率低。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图书馆,尤其是研究型图书馆的使用率普遍下滑。据(美加)研究型图书馆学会(ARL)2008年统计:与2005年相比,成员馆的使用率下降了35%-50%;研究型(参考咨询)服务的利用率,则从1996年的顶点下跌了63%。连一流大学也不能幸免,例如耶鲁大学图书馆网络目录的使用率,2008-200年较前一学年下滑21%。这一趋势,跟互联网的扩张刚好同步而成反比,显示出人们获取知识的来源和方式变了。图书馆的读者在减少,社会对它提供的知识信息的依赖程度在降低。图书馆作为知识管理核心机构的崇高地位,从技术上被动摇了,面临两千多年来最大的一次危机。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馆的冲击这么大,您认为会取代后者吗?为什么?

利求同:互联网取代图书馆,成为信息储存管理和使用的中心,这在技术上已没有悬念,事实上也正在发生。九年前,埃及的新亚历山大城图书馆开馆,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先生应邀发表演讲,论及图书馆正在“成为博物馆,保存的是印刷时代的遗产,供人参观”。这个观点有相当的代表性,但我以为不必太悲观。毕竟,知识公有共享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图书馆原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只要我们坚持公有共享,追逐利润的互联网公司就难以取代图书馆的传统职能,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知识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财富,不管是谁创造的,都应该而且必须为社会共享,这在全球化的时代尤其重要。

也许有人会提出:如何解释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给予作者、发明人等权利人的产权和保护,是有期限的,并受到公共利益(言论自由、学术研究、公平竞争、生物品种及文化遗产保护等等)的限制。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妥协,即知识伦理对私有产权的让步。虽然数码技术给知识共享带来许多便利,但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巨鳄”,是谷歌、百度那样的公司。他们日常的营运,便是在市场利润的驱动下,在信息领域圈地,将知识转化为私人财富,即商品。不过有时候,那商品化做得比较隐蔽,如搜索引擎对信息分类排序及收费的商业策略。在不知不觉之中,公共利益就让位于商品交易规则,知识共享成了附加种种条件的商业行为。更让人担心的是,互联网的技术进步使得知识管理领域开始具备自然垄断的经典要素,呈现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发展趋势。当巨鳄们利用知识产权来阻止市场竞争,假如司法或行政上的反垄断干预不力,后果便是知识共享的终结。谷歌图书计划便是一例。谷歌企图通过与美国出版商和一部分作者达成协议,扫描世界各大图书馆的藏书,建立一个空前绝后的巨无霸数码图书馆。它画了一幅诱人的前景:谷歌图书馆乃是“我们的图书馆”,仿佛公司的目标不是为了赚钱――排除竞争,独家赚钱。

幸好,公共图书馆使用率的增长,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参见拙文《借图书馆对大萧条说“不”》,载《书城》2011.2)。公共图书馆对社区文化建设、公民教育和民主政治,都是举足轻重的。慈善家卡内基认为:“世上的民主摇篮,非免费公共图书馆莫属。在这个知识理想国里,无论等级官阶还是财富,一概无须考虑。” 正是由于这一理想,虚拟世界还无法取代公共图书馆。哈佛法学院桑斯坦(Cass Sunstein)教授的研究表明,互联网对民主具有一种极端化效应。网上的言论环境可以瞬时汇聚大量用户的意见表达,但这类虚拟“部落”的形成往往有很强的自我选择倾向,造成“人以群分”的局面,多元化视角迅速消失,会扭曲甚至压制言论自由。因此,人们需要有不加选择而相遇的机会,尤其是各种迥异想法和论题之间未必愉快的碰撞,通过理流,达成共识。公共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的一大功能,便是提供这样一个真实的社群空间。

当然,这次西方的金融危机,公共图书馆的日子也不好过。在英国,政府不得不削减经费,今年年初决定关闭四百多个公共图书馆。公众大哗,2月5日举行全国抗议日,表达对知识公有共享和真实社群空间的理念的坚持。可见,民主政治也是抗衡互联网大公司劫持知识管理的主要力量。

那么,图书馆是否可以像以往入藏图书一样,通过购买数据库,继续保存、传布知识呢?

利求同:这正是图书馆的一大困境。互联网数据库正在逐步解除图书馆的基本技术功能。在美国,图书馆的收藏,数据库的比例越来越大。据ARL统计,至2007-2008学年的过去十年,成员图书馆电子文库的采购费用,已超过采购总额的50%。但是,购买的数据库并不为图书馆所有,因为商家出售的只是“时间”,即某一时段的若干户头,通常是一年内对数据库的有限使用权。到期不续,使用权作废,数据库即拒绝访问。图书馆的数据库收藏,因此不像入库的传统书籍,只是一份允许访问、查阅、下载和打印文献的使用合同。数据库完全改变了馆藏的意义。图书馆不再是知识的收藏与管理机构,变成了知识管理者和使用者间的服务中介,而这中介的地位,因为知识管理的商业化垄断,也已岌岌可危。互联网为自己制造了高度依赖的使用者,买方的需求弹性很低,卖家的价格弹性也低。比如,荷兰Elsevier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和医学期刊数据库出版商,仅购买它某些产品一年的使用权,我国几大研究型图书馆就花费了两千七百万美元。其中中科院图书馆在过去三年中,为Elsevier数据库支付的费用上涨了48%,而Elsevier未来三年的要价,还要再飙升48%。这是数据库出版商梦寐以求的市场垄断,更是图书馆、科学界和读者的噩梦。

谷歌的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在谷歌图书计划协议被法庭驳回之后,发表声明说:伟大的亚历山大城图书馆曾经收藏了巨量的人类知识信息,但这些珍贵的文献都毁于天灾人祸了。谷歌不希望悲剧重来,要让全世界的知识都得到安全妥善的保管,而谷歌图书计划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问题是,我们愿不愿意让一两个追逐私利的公司将知识,尤其是高端知识,转化为商品,替我们保管?这事太重大了,应当由公众通过民主程序来作出选择,而不是“被选择”。

除了对图书馆的冲击,互联网时代知识的隐忧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利求同:隐忧是多方面的。有几点需要特别指出。第一,高端知识被剥离出公有领域,对科技和经济的均衡发展,以及公平竞争不利。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认为,互联网必须区别对待信息:娱乐、新闻和八卦信息免费开放,财经等领域的深度分析却放在收费墙(paywall)内,实行论价准入。又如,STM(科技和医学)出版物也是商家的赚钱机器,决不会跟不易垄断的低端信息,如大众娱乐、体育评论和新闻报道同一价格。这样,互联网上大家免费或花很少钱即可获得日常生活方面的信息,营造出知识分享的乐园景象;而高端的科技、金融和各领域的竞争信息却日益昂贵,连研究型图书馆都在大叫买不起。对普通百姓来说,高端数据库原本就离他们的生活很远,似乎贵一点不是什么问题。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就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买不起高端知识,教育科研和经济发展都会受阻。

全球化的今天,政治与经济自由的保护及文化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支撑。有数据显示,进入互联网时代,贫富差距或所谓“数码隔阂”正在扩大;尽管电脑、手机日益普及,人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反而更加不平等了(见 《Science》2011.2.10综述)。按理说,高端知识的商业垄断是最不可取的选择。重大科研成果的开发,多数有政府的支持,包括互联网本身就是美国国防研发计划和经费投入的产物。本该公有的知识成果,仅仅由于出版和信息服务商家的收集与组织加工,公众乃至知识创造者群体就不得不接受高价使用,这不能说是合理的社会秩序。

至于我国的学界现实,还有另一个隐患:学术期刊出版在向电子版转移。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目前国内学术期刊的信誉不高,学术评价体系基本官僚化了。所以,较为优质的研究成果,作者都会争取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现在的科研奖励政策,似乎也鼓励这么做。而国外学者的论文,一般也不会向中国期刊投稿。于是,高端知识出版物的产权和管理权全部落在了发达国家,主要是英语国家手里,而电子出版使得发达国家对高端知识的控制和导向,变得更加容易。与此相关,另有一个弊病,就是科研人员为了迎合国外期刊的发表导向,必须放弃一些本土所需的研究,而致力于西方的“主流”或“前沿”学术。这就涉及国家的发展战略了。

那就需要调整一下科研政策了。

利求同:可不是嘛。再比如个人隐私的问题,如今Facebook、微博之类大行其道,用户的网络行踪、个人和家庭资料,都被网络服务商永久保存,随时取用(包括出售、泄漏)。事实上,这些大公司比我们自己、比政府更了解我们,因为掌握了我们的长期行为细节,甚至心理习惯。根据这些细节和习惯,可以量身定做商品推销的广告,当然,保险公司也可以重新计算风险,拒绝我们的商业医疗保险申请。面对互联网,我们毫无隐私可言,只能寄希望于商家的“仁慈”,没有人可以例外。当大公司掌握了政客的私密,公众就很难期待他们为自己说话,代表自己的利益了。

再一个宏观隐患,是语言优势。互联网世界是英语主导,别的语言难以匹敌。以谷歌搜索引擎为例,英语文献的搜索结果在排序上优先。所以,好些欧洲国家,包括法国、德国,对此都十分敏感,非常警惕自己的知识信息,乃至语言文化,被英语互联网收编而降格的可能。这方面中文比较特殊,不是拉丁字母,又有跟谷歌竞争的中文搜索引擎,这给汉语文化安了一条屏障。互联网时代,方块字的一个强项,在文化防卫功能。

面对这些隐忧,您觉得有什么解决之道吗?

利求同:互联网不会消失,将与我们同在,而大公司是进攻型的。因此,公众个人需要提高警觉,注意保护自己的阅读思考能力,及个人和家庭资料安全。全社会则需要认真考虑,决定未来的知识管理模式。无论是否由图书馆继续担当知识管理核心机构的职能,有几个问题不容忽视。首先,互联网“巨鳄”的财力和能量极大,只有“国家”才能与之抗衡。一个服务公众的数码图书馆应该“国有”,即由国家财政来支持。第二,争取实现学术与科技文献的“开放准入”(open access),让高端知识在互联网上免费或低价使用。开放准入将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成果的公有共享。这就需要重建学术评价体系,与有力的反垄断法规齐头并进。第三,在技术、经济、立法之外,还应加强对互联网的社会、历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探索这一新科技领域的方方面面,以求消除“数码隔阂”,确保高端知识留在公有领地。

第7篇

关键词:网络电影;传播;电影

网络电影,也称“网上电影”,顾名思义,是在网上放映的电影。但是,仅仅在网上放映电影,还不能称之为网络电影。2000年5月,据称是全球第一部网络电影《量子计划》出炉。《量子计划》是全部数码制作,片长只有32分钟。2000年5月5日在作全球首映。同年6月,好莱坞全数字影片《405:惊魂时速》上网首映。仅一周时间,便有25万人次下载观看了该片,尤其在与iFilm公司签约之后,《405:惊魂时速》更是创下了100万次下载的空前纪录。iFilm公司程序设计部主任称,《405:惊魂时速》堪称个人制作网络电影的开山之作。

2000年8月18日,另一部声称是“第一部真正的网络电影”《175度色盲》在我国台湾正式诞生。这是一部兼具多重实验性的电影,在播放方式上增加观赏者自主,并配合网络互动性。网友可以依照顺序正着看、倒着看、跳着看。2000年9月14日内地第一部互动式网络电影《天使的翅膀》正式开拍。每个网友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对《天使的翅膀》的故事、人物及对话和细节提出自己的创作想法。创作人员和网民实现全方位实时的互动影片采取在网上边互动、边拍摄、边播出的方式,以吸引有志于从事影视创作的网民。

网络电影,不是指以网络故事为题材拍摄的影片,比如《网络时代的亲密接触》。也不是指放到网上发行、播放、宣传及付费下载的传统电影。那网络电影究竟是什么?

陈思之在《何为网络电影》一文中,对网络电影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网络电影,是指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一般播放时间为5分钟,最长不过30分钟。”子荫、白木的《网络电影:为电影插上翅膀》一文中,也认为:“网络电影是特指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一般长度为5分钟最长也不过30分钟。”而陆琼在她的论文《谈网络电影的人性化互动》中,一方面承认当下流行的网络电影的定义是:“指在网上观看的电影”,但同时,她认为这只是“所谓的”网络电影,与真正的网络电影不同,她给“真正的”网络电影以不同的定义:“真正的网络电影参与性极强,首先可以从网上下载标准化的电影软件,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修改剧情。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电影制作。有兴趣的人甚至可以通过扫描仪输入本人影像扮演戏中角色。其次可以上载自己拍摄的电影与网友共享,不仅满足了影视爱好者,培养了电影观众,也把人从固有的接受模式中解放出来。”

综上所述,网络电影又称网络短片,一般意义上而言,网络电影是指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它寄生于网络,与一般的电影院电影不同。同时,如果超越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定义,网络电影特指那些在网上发行的,超越了简单的观赏性,而增加了更多的参与性与互动性的小影片,这是网络电影的发展方向。

1.参与性带来个性的伸张

网络电影的传播者不分阶级不分阶层,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网络电影的传播者,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网络电影的影评家。网络电影如同众多在网络上的事物一样,有巨大的传播与评价空间。任何人只要想传播,便可以把链接到网络的任何地方;任何人只要想评价,就可以将自己的评价在网上出来。至此,文化之间不再有上下游的分别,网络电影的传播者之间,也不再有阶级和阶层的分别。

网络电影的传播突破了国家与地域的限制,任何地方的人都可能点击、观看、传播、评价。可以这样说,在互联网上,如果没有语言的障碍,那么,没有国界与地域的明显界限。我们在中国,可以点击大洋彼岸的网页,观看美国或韩国制作的网络电影,并将它的链接在自己的网页上,或在即时对话框中传给对话的远在非洲的朋友,还可以同时在网页上留下自己的评价。这种突破国家地域限制的自由使网络电影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网络电影的传播带来了电影评论的自由参与。一方面,网络电影带来了电影评论的时间、空间的自由,你可以在任何时候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受时间的限制,你可以将评价在论坛、博客,可以投票,还有各种网站、电影公司甚至个人举办专门的网络电影比赛或影评活动。另一方面,网络电影的评论还突破了评价方式的限制。过去的简单的文字评论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网民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了,网络电影的评论夹杂了文字、图像、音响、视频剪辑改编等等形形的方式。

2.自主性引发观赏的热潮

没有固定的播出时间,不论是凌晨,还是深夜,只要想看,就可以放映。因为自己就是网络电影的放映者。利用那些毫无用处的零散时间,上网欣赏一段网络短片,可以帮助释放工作上的重压,单调枯燥的日常生活也就不显乏味了。这种最为前卫的艺术也许是最适合明快而紧凑的休闲方式了,再不需要受影院放映时间的限制,自由自主,是观看网络电影最轻松的选择。不用走进影院,不用坐在影院固定的座位上,网络的普及带来了网络电影播放空间的进一步加大,无论是在家中、网吧、旅店、机场,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看网络电影。

除了上述时间空间的自主外,网络电影的播放内容也是自主的。有人把网络上被整合的电影资源比喻为一种超级文本,并指出:“超级文本提供了一种可无限重新定位的系统,该系统的临时中心点取决于读者,从另一种角度讲,读者成了真正主动的读者。超级文本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它由许多相互联接的文本本身组成,3.个体性刺激作品的丰富

与传统电影的大投入大制作不同,网络电影的制作往往依赖数码技术。完成一部网络电影,只需要简单的人马,甚至只需要一己之力。数码技术的成熟使网络电影可以仅仅依靠数字技术,就完成所有过去无法想象的特技。随着软件技术的越来越发达,视频、音频的剪辑与制作越来越简单、容易操作,于是网络电影制作的个体性就越来越有可能成为现实。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火爆网络的很多网络电影都是网民独立创作的结果。因此,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技术、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喜好,也制作出不同的网络电影,这极大地刺激了作品的丰富。

网络电影的不需要大公司的支持和巨大的财力支撑,只要能制作出来,就有数不清的网站、论坛可以随意地。如果说网络电影的制作有时候还需要人们的通力合作的话,那么网络电影的,则绝对是个体性的行为。对影片制作者来说,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好媒介来公开自己的作品。网络提供给了网络电影制作者们以展示自己天才的最广阔的舞台。

除了制作、的个体性,网络电影的观看更是个体性的。对于传统的电影来说,一部电影可以同时放映给1000个观众,而对于网络电影来说,却是1000部不同的影片有1000个不同的观众。网络电影的播放者与观看者合而为一,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络电影自己播放给自己观看,这就是网络电影的观看模式。由于各人的偏好兴趣不同,也有了不同的选择,这也使得不同的网络电影能够分别得到不同人的点击观看。这也促进了网络电影作品的丰富。

4.匿名性给予自我的释放

网络电影寄生于网络,网络的特性赋予了它独特的匿名性。

网络电影的制作者具有匿名性,网络电影的制作者们不必过分地在意创作的种种规则与约束,他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方式来制作,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网络电影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不必过分地在意制作水平的优劣和作品的得失。不论制作者是想在网络电影的制作上小试身手,还是想达到释放自己某种观点的目的,他们都藏在电脑屏幕的背后,在隐藏的身份下,不受创作条款的管制与束缚,也正因为如此,网络电影的作品才越来越丰富。

网络电影的观众同样是匿名的。这使得人们在这个社会时时处在“看”和“被看”的地位暂时被改变,人们卸下“被看”的包袱,可以完全轻松的选择自己想要看的网络电影的内容。不必在意某些片子恶评如潮被定性为违反了什么纲目,就因此而放弃观看它的欲望。只要想看,就可以选择观看。这使网络电影进一步流行。

网络电影的评论同样是匿名性的。这种匿名性使得网民在发表自己有关某些网络电影的评论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愿意表达的内容通通表达出来,不必像日常生活中那样,顾忌自己因为表达了与别人相同的观点,而被认为是奉承巴结或无能,也不必顾忌自己因为表达了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而被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人所敌视。这样,网络电影的评论者可以得到情绪的彻底宣泄和自我的释放。这也促使了网络电影的热度越来越高,使网络电影不断传播和评论。

总之,网络电影于网际的流行,已经成为了一种不争的事实。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的结语以“乐观的年代”为标题,他认为,“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数字化生存也不例外。……但是不管怎样,数字化生存的确给了我们乐观的理由,我们无法否定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电影,也在不断地成长、变得更为成熟。有全球电影人的共同努力,网络电影必将推动一场新的电影文化的革命。

参考文献:

[1]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

[2]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7.

第8篇

突出作文的思辨性

无论是全国课标题I“山羊过独木桥”、课标题II“喂食动物”、山东题“开窗看风景”,还是浙江题“门与路”、安徽题“台词改写”、辽宁题“祖孙夜话”等,都提出了思考或讨论而没有明确结论的思维问题。

全国课标题I “山羊过独木桥”提供了一种超常规的思考角度,当双方相遇必须有一方下场的情况下,想出了另一个双方都能过去的方案。虽然违背比赛规则,却是一种创新方法,值得人们反思。上海题“穿越沙漠”提出“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要求考生辩证思考。北京题“老规矩”,列出“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表现,要求考生综合思考。这类作文题,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都尽可能地让考生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问题。怎样评价眼前的风景,怎么看待青春不朽,怎么看待可能出现的智能芯片,怎么评判剧本台词修改与不修改……都需要考生进行思辨,不仅需要正面看与反面看,而且需要前面看、后面看、背面看、侧面看……尤其是重庆题“收拾碎玻璃”,能让考生从整个故事的过程,分析出“关爱与责任”“善良与宽容”“尽职与原则”“生态与环保”等立意来。

这些思辨性作文题比较灵活,靠预先准备的模板和材料去“套”,未必“管用”,而那些善于思考与长于文字表达的考生自然会发挥得好一些。

有人说,我国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确实有些中学生片面、偏激、偏执、虚无与不着调,这些毛病与思维混乱、思维能力低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我们学校教育没有思维课,只是上世纪80年代一度开过逻辑知识课。阅读教学长期陷入教参框架中文本解读与中心归纳的泥沼中,非但不是思辨,反而是反思辨。就算试卷中应是读者“再创造”的阅读题,也被固定的套路卡得死死的。如果作文题再让考生写那些不容怀疑的“高大上”的观点,怎能让他们进行自主思考与自由思维呢?

201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往思辨靠拢,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背后的理性思维能力。所以,我们还应当认识与了解今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思辨性的表现形式。

思辨性的表现形式

只要认真梳理一下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的思辨表现形式,不难发现有二元对立、并列对比、对比反衬、多元并列等基本方式。

(一)二元对立

这里的二元对立,源于西方哲学二元论中“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如辽宁卷“祖孙夜话”,把眼前的失去了“繁星满天”的“万家灯火”与过去的没有“大街通明”的“繁星满天”对立在一起,构成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又如课标题I“山羊过独木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实际上是比赛规则能否违反的二元对立。彼此对立的两种概念或判断,之间没有概念与判断,肯定一个就是否定另一个,不好同时都肯定两个或否定两个,否则就是自相矛盾。再如广东题“黑白胶片与数码技术”,两种照片都有典型的优点与缺点,要么肯定黑白胶片的照片,要么肯定数码技术的照片。

(二)并列对比

并列对比与二元对立不一样,在并列两个概念或判断之间还有其他概念或判断。福建题“空谷联想”,“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悬崖峭壁”与“栈道桥梁”,虽然彼此对照,但是,根据题目“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的揭示与客观事实的存在,自然会想到这两种现象之间的其他现象,如“藤蔓披拂”“索道山车”之类。并列对比只是突出若干现象中的两种现象,考生既可以对比两种现象进行思辨,也可以由这两种现象联想到其他并列的现象。

(三)对比反衬

对比反衬,与并列对比不一样,两个概念或判断并不一样重要,有主次之分,即以一个反衬另一个。比如湖北题“山上的风景”,以“没有好看的”反衬“好看的”;浙江题“门与路”,以“挡住你脚步”反衬“让你走向世界”。也就是说,在对比反衬之中,材料的倾向与观点已经明显表现出来,考生可以据此审题立意。

(四)多元并列

江西卷“学习中的探究”,将“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三项内容并列出来,再加上省略号,表示所要并列的内容更多。其实,一则材料包括一件事情之中常有可供考生选择的一系列立意点,也是一种多元并列的现象。如江苏题“青春不朽”,既可写“青春万岁”“莫负年华付水流”,又可写“弄清观察的角度”,还可写“享受每一天”。再如重庆题“收拾碎玻璃”,让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出“关爱与责任”“善良与宽容”“尽职与原则”“生态与环保”等立意来。材料作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材料之中往往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立意内容,这恐怕也是人们青睐材料作文的一个原因吧。

理解与掌握这些思辨形式,无疑对审题立意是有帮助的。可静下心来一想,笔者觉得高考作文也不能如此突出思辨,因为,一味强化思辨容易异化写作特性。

作为高级动物的人,与一般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会思维。人的一切活动都与思维有关,写作也不例外。你不提思维,不强调思辨,他写作文也自然要思维乃至思辨的。但今年在考前明确提出思辨,在命题中刻意设置一些“二元对立”之类的思辨形式来考查考生,情况就不一样了,就把考生平时写作时自然的思考与思辨行为,变为特殊的思辨活动了。

有命题者本着突出思辨的目的,就刻意设置那种具有明显“思辨”性的题目。如浙江题“门与路”,“门”是“路”的“起点”与“终点”以及“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已经体现了相当的思辨性。但命题还觉得不够,又说:“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如果真要思辨一番,这里就大有文章可做。“已知”“未知”,既可以说从未知到已知,学习使自己从不懂到懂;也可以说从已知到未知,学习让自己探究未知世界。“脚印深”“脚印浅”,可能人们会以为“脚印深”是积极的,“脚印浅”是消极的;但也未必,脚印的“深”“浅”也可以表示学习研究的艰难与顺利,那“脚印浅”则不是消极的。这就构成了一个二维结构,可剖析为如下四种具体内容:

1.从已知到未知脚印很深;

2.从已知到未知脚印很浅;

3.从未知到已知脚印很深;

4.从未知到已知脚印很浅。

如果再结合前面“起点”与“终点”以及“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的维度,所剖析的内容就更多。考生在考场中能做到吗?好,如果你做不到那就算你偏题或走题。因为不少命题者就是阅卷者,他们要求考生像下级对上级那样,对其既定的指示精神“心领神会”;而自己则拿着标准,坐看谁中我肯綮,合我绳墨,不写出体现“思辨”的文字不肯罢休。然而,作文旨在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把思辨看得非常重要。不能造成考生思辨上的困难而影响他们写作活动的进行。好作文题应当让考生一看就懂,一想就通;不宜刻意讲究什么“思辨”,以致考生坠入“怎么想不清”的“云里雾里”,影响考场中写作的正常发挥。

这种以思辨为前提的作文考查,曲解了作文测试的本意,影响了作文测试的个性,异化了作文测试的特点。作文测试还应该回归到写作的本位上来,不能把思维能力作为写作文能力的前提来考查。写作就是写作,写作测试就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起承转合的构篇能力、内容安排的选材能力、文句处理的修辞能力等。如果突出思辨考查,容易干扰写作考查,异化写作的本质属性。试问,高考作文是考查语言运用,还是考查理性思维?固然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但语言表达与理性思维毕竟是有区别的。写作,是一个综合的语言表达实践活动,涉及读者、作者、内容、形式、语体等多方面要素,除了一般性思维之外,还涉及情感、意志、兴趣及至一些“默会”因素;思辨,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逻辑思维活动。写议论文,思辨所进行的定义、判断、推理活动并不能代替论证活动;写记叙文,思辨活动更不能代替记叙、描写及抒情活动。

在商言商,在文论文。作文考试就得谈语言表达,就得谈文从字顺,就得讲究起承转合,注意语病、错别字与标点符号……当然,其中都有思维,但这是一种自然产生的思维。如果刻意提出理性思维,要求“强化思辨”,容易转移写作考查的重心,乃至异化写作的特性。

第9篇

[关键词]:数码影视 电脑特效 电视电影 DV作品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当数字化技术介入娱乐媒体之后,开始打破传统媒体的界限,出现电影、电视、激光视盘、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传播方式交互并存的趋势。尤其对电影艺术来说,数字化意味着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极大地影响了电影从创作生产到发行放映的各个环节,正在改变并将彻底改变传统电影业的面貌。对此,我国家主管部门已作出明确决策:“实现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从传统产业、传统媒体向新型产业、新型媒体的转换。”

数码电影时代是在我们理论准备不足的状态下降临的。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出版了邵牧君颇有影响的《西方电影史概论》,邵先生在书中论及电影史的分期时曾断言:“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在技术上达到完善的地步,此后的技术发展不再对艺术表现有重大的影响。”[1] 在相当长时间里,邵先生的见解并未引起什么异议。不过以今天眼光来看,这一观点毋疑需要修正,并且有必要强调:数字技术介入电影艺术的重大意义,丝毫不亚于甚至超过了20年代有声电影淘汰默片、30年代彩取代黑白片的那两次技术革命。

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之下,国外影坛开始流行“后电影时代”(Post-Cinema Era)的概念。但是在中国电影界,至今对数字化革命的紧迫性尚未达成共识。我们注意到,《电影艺术》杂志刊发的专栏《入世后中国电影会发生什么变化》,以来函照登方式公布了编辑部对43位业内知名人士的问卷调查。这些人士各抒己见,但其中仅有两人提及数码电影。一位是导演黄蜀芹,她认为“数码电影的形成会改变制片及观片方式,但这在中国都需要时间。”;另一位是上影集团副总裁许朋乐,他建议“采用高科技计算机制作表现中国人命运情感的大片,力争在一些大城市与好莱坞进行抗衡。”[2] 当然,问卷调查含有即兴成份,答者未必经过深思熟虑,但2:41的比例毕竟过于悬殊,至少说明数码电影还没有受到中国电影界的广泛关注。

在数字时代,任何形式的信息一经数字化,就被整合为统一的数字化信息,进而打破不同媒体之间固有的壁垒。数字化整合并不意味着电影媒介的消解,但却使电影的内涵与外延有了重新界定的必要。从影像信息的存储来看,目前拥有感光材料(胶片)、磁性材料(录像带)、光学材料(光盘)等不同载体,相互间可进行“胶转磁”、“胶转数”、“磁转数”、“数转胶”的转换,由此形成了笼而统之的称谓“数码影视”。

我们认为,“数码影视”这个概念过于宽泛,实则上在数码影视体系之内存在着分野,依据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材、传受关系等要素加以辨析,可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基于传统影院放映的、含有“数转胶”电脑特效的电影大片;

——基于数字影院放映的纯数码电影(包括3D动画片);

——基于数字化制作的电视电影;

——基于个人化制作的DV作品。

且让我们结合数码影视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机遇来做一番考察,探究数字化为中国影视业带来的压力、动力与潜力。

一、 电影中的数码特效

电影诞生以来,始终存在着摆脱“物质现实的复原”,由创作者发挥巧思奇想的电影特技传统。如电影先驱者梅里埃原先是魔术师,他出于职业习惯,首创了停机再拍、多次曝光、叠印、倒放等特技手段。在中国电影史上,张石川热衷“接顶”特技也是出了名的。1925年女演员张织云访美归来,向他谈起好莱坞名导演刘别谦运用“接顶镜头”在摄影棚里制造海滨场景的见闻。张石川听后立刻着手模仿,将接顶镜头玩得得心应手,还情不自禁地夸耀:“上海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山,连一个土堆都没有,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什么泰山、黄山,全都可以请画家搬到摄影场里来了!”[3]

电影特技的本质,说到底是一种“以假乱真”的艺术。在影片生产过程中,摄制组常会碰到某些在现实时空中难以再现的场景,这就需要采用特技手段在银幕上玩弄障眼法,将不可能拍到的画面变为可能。数十年来,电影特技师们施展聪明才智,掌握了模型摄影、模型接景、绘画合成、放映合成等一整套传统特技方法。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高科技的介入,电影特技产生了质的飞跃。在数字化进程中,1991年是个重要年份,柯达公司在那年研制成“Cineon”数字电影制作系统,运用具有900万像素、4096线的CCD扫描仪,先将电影胶片上的影像转换成数字信息输入计算机图形工作站,经加工处理之后,再通过激光印片器将影像转录到电影底片上。Cineon把电影和计算机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在催生数码电影方面功不可没。数字化不仅提高了电影生产的速度与效率,还大大扩充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与表现手段。尤其在数码特效领域,三维虚拟场景、角色动画、影像逐帧修改等先进手段的应用,为导演们提供了“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的强大技术后盾。

好莱坞是数码特效的策源地,据统计,在全球票房超过2亿美元的100部好莱坞影片中,共有53部采用了数字技术。[4] 随着数码特效的频繁应用,人们的理性认识也深入了一层。美国数码技术专家科林.布朗指出:“有两种特技效果存在,一种是展现在你面前的、可见的特技效果,产生震撼惊叫的效果,这就是《侏罗纪公园》的恐龙和《异形》的外星人等等;还有一种是不可见的、隐性的特技效果,为影片增加许多叙事成分。”[5] 这种区分很有指导意义,如果说“看得见的特技”更多适用于科幻、魔幻、神话、动物等题材,那么“看不见的特技”适用面更广,在各种常规题材中都有用武之地。例如在《阿甘正传》中,由1000名群众演员出演的反越战示威场面,被复制成有5万人参加的浩大规模;扮演中尉的演员穿一双“蓝色遮蔽袜”,不费吹灰之力就达到了“双腿截肢”的造型效果。又如《泰坦尼克号》所展现的各种气候条件下的海洋,乃是依靠Arete公司开发的软件,动用300台SGI工作站生成的“数字海”,在银幕上不露一丝破绽!当然,数码特效的制作成本目前还居高不下,《泰坦尼克号》投资2.5亿美元,数码特效的开支差不多占了一半。正是这一因素,致使不少业内人士将数码特效视作“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认为资金短缺是制约中国数码电影发展的瓶颈。其实未必尽然。

数字化是电影制作的必由之路。与好莱坞相比,中国电影数字化的进程大约滞后了十多年。原因之一是80年代以后,由于电影票房滑坡,不少电影制片厂的特技车间纷纷下马,制片人为省钱,能不用特技的尽量不用,致使国产片里的特技元素日益萎缩。原因之二是中国电影编导对高科技感兴趣的人并不多,对数码特效的应用热情不足。而好莱坞却拥有专攻数字电影的专业户,如詹姆斯.卡麦隆以平均两年1部的速度,成功地导演了《深渊》、《终结者II》、《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等四部数码大片。在中国影坛,张建亚导演是孜孜不倦探索数码电影的第一人,他最初的尝试始于1995年,运用电脑特效来制作《大闹天宫》,后因资金原因而搁浅。但他并不气馁,四年后终于成功地执导了首部国产数码大片《紧急迫降》。张建亚对电影有着独到的见解:“我觉得电影就是运动的艺术,电影离不开各种有趣的运动形式,因而也离不开技术。中国电影从《孤儿救祖记》以来就太注重道德伦理兴趣,结果把运动细胞都退化掉了。”[6] 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长期来稀释了中国电影的科技含量。

1999年是中国数字电影的起飞之年,一下子涌现《紧急迫降》、《冲天飞豹》、《横空出世》三部运用电脑特效制作的故事片。美国SONY数码电影中心技术副总监观摩《紧急迫降》之后,认为中国同行的制作“已达到好莱坞同类影片的中上水平”。国内学者的评价更为积极,倪震指出:“《紧急迫降》在电影工业拓展上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它的思想艺术价值和票房价值。它表明了中国电影作为工业系统在科技理念和工艺技术方面的突破,是一个民族崇尚科学、展望未来的精神体现。”[7] 值得称道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当年审时度势瞄准数码电影的目标,为投拍《紧急迫降》斥巨资从海外引进先进设备,成立了“上影计算机特技制作中心”。现累计投资达8000万元以上,已正式亮出“上影数码”的品牌,决心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数码电影生产基地。“上影数码”的最新出品是张建亚执导的大制作《极地营救》,该片的数码特效涉及泥石流、沙尘暴、雪崩、高空救险等惊心动魄的场面,以及“瞬间浓缩”古格王国由鼎盛至衰落的奇观。电脑特效总量占全片镜头数的60%,比例大大超过了《紧急迫降》。此外,《极地营救》的部分镜头还首次采用2000线高清晰度数字摄像机拍摄,力求以超一流的视听效果让国产数码电影跃上新的台阶。透过片尾字幕长长的工作人员名单,我们欣喜地发现了中国影坛第一个专事电脑特效制作的团队,他们操练了一整套包括三维建模、动作捕捉、材质渲染、合成数字人的生产工艺,构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高科技电影制作平台。

国产数码电影下一步应尽快开拓题材面,在风格样式上寻求新的突破。以张建亚导演的两部影片来看,无论《紧急迫降》还是《极地营救》,均是依据真实事件为原型的正剧。其实,在纪实题材中电脑特效的用武之地颇受局限,难以达到淋漓尽致的程度。现实生活和艺术想象是艺术创造的两个源泉,电影编导“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借助电脑特效更能得到异乎寻常的发挥。人们期待着,诸如科幻片、神话片、魔幻片等新颖样式,以及《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传奇名著的改编,在银幕上掀起国产数码电影的第二波。

二、纯数码电影

数字视频有三个来源:一是通过数字设备直接获取(如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CD-ROM光盘、因特网下载等);二是靠计算机软件创建生成(如Photoshop、Maya等软件);三是经模数转换的其它素材(如胶片、录像等)。一部影片如果完全由前两种数字视频构成,便可称作“纯数码电影”。目前观众所接触到的纯数码电影,主要是3D动画片。

在动画电影史上,法国的雷诺被尊为创始人。但动画片真正诞生始于1907年,以美国的勃拉克顿发明“逐格拍摄法”作为标志。中国动画电影的拓荒者是著名的万氏四兄弟,他们受聘“长城画片公司”,于1926年制作了我国第一部动画片《纸人捣乱记》。该片描绘躲在墨水瓶里的纸人偷偷从瓶子里溜出来,同正在写字的真人捣乱,弄得真人火冒三丈,其新奇效果当年轰动沪上。

动画片创作历经手绘动画、计算机辅助动画、计算机生成动画这三个发展阶段。计算机生成动画亦称计算机生成图像(CGI),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影片无不采用CGI技术。CGI无需摄影机的介入,而是依靠计算机创造出一种“虚拟现实”,一种亦真亦幻的三维空间。因此“拍电影”的说法已不能成立,确切地说,是通过计算机工作站“做电影”。1995年,好莱坞推出第一部3D动画片《玩具总动员》,片长77分钟,制作周期历时4年,一共动用110台计算机,耗费80万个计算机工作小时才完工。该片由1561个镜头组成,合计76个角色、366种对象,在主角安迪的头顶上据说生有12384根头发。在3D动画界,毛发的根数、皮肤的质感、物品的纹理等等,很快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指标。2002年迪斯尼公司与Pixar公司联合制作3D动画片《怪物公司》,运用专门设计的Fizt动画软件,给怪物主角苏利文全身平添300万根飘逸的蓝色柔毛,其逼真效果与《玩具总动员》相比,后者堪称小巫见大巫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怪物公司》中,首次出现了“中国娃娃”(或称“东方娃娃”)黑头发黑眼睛的可爱造型,这是山姆大叔为抢占亚洲电影市场作出的精心策划,以此来博得东方观众的欢心。

3D动画片使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暴露出某种先天性不足,即动画艺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今年2月,日本动画片大师宫崎骏的新作《千与千寻》荣获第52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是国际著名电影节首次将最佳影片奖项授予一部动画片。在计算机动画已成为时尚的潮流之中,宫崎骏仍固守手工制作动画片,成为第一个对3D动画片说“不”的人,他的忠告是:“技术看起来使人自由,其实分工过于精细,很容易使独具匠心的制作变成流水式的生产。”

近年来,海内外开始流行“动漫”这一新概念,它有别于传统的漫画和卡通,而与流行时尚、新媒体、电子游戏交错互动,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动漫产业。上海市从2000年开始举办《动漫画展》,参观人数一届多于一届,成为动漫爱好者盛大的节日。动漫的忠实受众是青少年群体,根据年龄结构分析,他们属于“看动画片长大的一代”,对动漫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以及不同于长辈的理解力和欣赏力。这个群体与计算机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中间将会涌现中国目前紧缺的从事3D动画片创作的人才。

“纯数码电影”还有另一种涵义。在物质载体方面,纯数码电影的影像和声音不再记录拷贝在胶片上,而是将数字信号记录在计算机磁盘上;在节目传输方面,纯数码电影不必经过远距离装运或跑片,而是通过通信卫星、有线光缆等渠道定向传送至电影院的接收终端;在放映设备方面,纯数码电影通过内置光学芯片的投影仪显示高清晰度的画面与立体音响效果,使观众获得超一流的视听享受。1999年3月10日,美国举行了第一次纯数码电影演示,此举宣告着“无胶片电影时代”(filmless)的到来。同年5月,美国出现4家数字电影院,据行家预测,未来五年内数字电影院将普及全美国。现在看来这一预测未免乐观了些,截止2001年统计,全世界建成的数字电影院仅有32家。

2001年10月,我国首部纯数码电影《青娜》(谐音CHINA)在北京旅游景点中华世纪坛首映,该片长度仅5分钟,实际上是一个娱乐节目,不是正规的电影作品。2002年4月30日,中国第一家数码电影放映厅在上海永乐电影城开张迎客,首映片目是姜文主演的《寻枪》,但该片并非纯数码影片,而是通过“胶转数”形成的数码版。此前,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杨步亭已向外界宣告,将通过资本运作筹措巨资改造全国电影院,要在十年之内实现电影的数字传送和放映。这个时间表现在已进入倒记时,同时也预示着纯数码电影未来巨大的市场份额,将吸引各路人马竭尽全力角逐中原。

三、 电视电影

美国电影学者J.莫纳科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怎样看电影》一书,字里行间留下了对影、视合流亦清醒亦朦胧的认识:“到了1980年,情况已经变得很清楚,我们所谓的电影与我们所熟悉的录像和电视,不再可能截然分开了。时至今日应当把它们看作是一个统一体的组成部分,我们确实需要一个能够包括影片与录像带的新词汇。……从现在起,‘电影’成了一个尚无新名称的、包括艺术与技术而组成的行业,姑且名之为‘电影电视’吧。”[8]

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国发生。从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国电视业超常规的发展,占去了人们大部分的休闲时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连年递减。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电视迎来新一轮扩容,由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所覆盖的家庭接受环境,在不少地区已多达数十个频道。各家电视台之间展开激烈的收视率大战,电影似乎无力招架,悄然退出同电视竞争的地盘。然而,就在中国电影业整体不景气的处境中,却存在着一个闪光的亮点,那就是中央电视台于1996年1月开辟的电影频道。在全国媒体利润排行榜上,电影频道后来居上,排名名次已跃居第五位,其收视率之高、传播范围之广,无形中已成为全国观众敞门入场的“中华第一大影院”。据统计,1998年国内电影院共放映414.9万场次,观众数量仅为5.7亿人次;而同年度电影频道的观众却达到4.3亿人次,两者几乎平分秋色。从表面上看这4.3亿人次分流了电影院的上座率,实际上他们所欣赏的依旧是电影。这种现象在国际上具有普遍性,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委员会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尽管大多数西方国家中去公共影院看电影的人次有显著下降,更加多的观众还是通过电视看到了影片。这两种交流工具之间的结合也越来越亲密,而且不断发展的盒式磁带录像工业将为电视和家庭放映提供更多的影片。”[9]

电影频道开播以后,为保证节目源,几乎买断了1949年以来各家电影厂生产的所有故事片及建国前摄制的大量老电影。但不到三年时间,就把库存的近3000部国产片统统播放了一遍。为开拓片源,电影频道自1998年开始投资拍摄低成本的“电视电影”。1999年春节期间,第一部电视电影《岁岁平安》与观众见面。此后三年,电影频道每年投资6000万元,总共拍摄了约400部电视电影。今年电影频道继续加大力度,计划投拍和购买的电视电影数量将达到200部左右。透过数量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电影频道这个面向全国观众的播映平台,不再满足于承担“下游”功能,即购买、回放各家电影厂出品的电影;它依靠自身的策划组织能力和经济实力,已成为中国电影的“上游”企业。

那么,电视电影与数码电影是不是一回事呢?

我们认为,数字化使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数字域,影像信息和声音信息在形式上都表现为“0”或“1”, 信息对载体的选择变得灵活多样,突破了传统业务分割的界限。从理论上说,数字化介入电影或电视并无质的不同,两者同质同源,都是在数字化环境中完成作品的前、后期制作。尤其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电影与电视的区别仅表现在电影属于“胶转数”,电视属于“磁转数”,一旦扫描、上载完毕,在计算机中处理的都是“0”或“1”。此外还有必要强调,中国的电视电影一般采用数字Beta摄像机拍摄,而非国际上惯用的16毫米电影胶片摄影机。因此,中国的电视电影虽然启动较晚,技术基础却是一步到位建立在数字化平台上,这也是我们将电视电影纳入数码电影看待的一大理由。

从制作角度比较,数码电影胜过胶片电影的优势在于节省成本与生产周期,能收到多快好省的效益。中央台电影频道目前投拍一部电视电影的平均预算为50万元左右,采用了稳妥的低成本策略。有关人士对此直言不讳:“在现在非常不规范、不成熟的电影市场环境下,与其投资上千万拍一部血本无还的影院电影,不如用上千万投拍20部有经济保障的电视电影。”[10] 当然,电视电影也不全是小制作,例如《大沙暴》便动用8台NT工作站机群(16个CPU),制作了大量三维特效镜头,为电视电影进一步向高端数字技术靠拢积累了经验。

据中央电视台收视率调查统计,一部电视电影在电影频道播出,基本收视率稳定在2000万-3000万人次,传播速度与覆盖面相当惊人,任何一部电影在电影院首映都是无法与其相比的。不过,也有一些人士为此而担忧,认为电视电影客观上使观众养成“足不出户看电影”的习惯,会逐渐与影院疏远,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终究是“权宜之计”而非长久之计。其实,这种看法颇似因噎废食,少拍、少播电视电影未必就能提高影院的上座率。何况电视电影作为传播电影文化的有效载体,既为国产片维系了难能可贵的观众“人气”,又为编导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机会。

目前集结在电影频道周围拍摄电视电影的主要是一批青年导演,他们从专业院校毕业不久,非常珍惜独立执导作品的机会。然而,他们对电视电影的看法并不一致。如管虎认为:“现在的电视电影就是电视剧,但商业操作氛围不象电视剧那么重,制作上跟电视剧完全一样。电视电影这个概念区别于电影,也区别于长篇商业性电视剧的优势就在于实验性。电视剧、电影能完成的个人化、独特化的东西少,电视电影应该往这方面推。”[11] 从这番话里,不难听出先锋派的余音。另一位青年导演郑大圣的观点有所不同,他认为“电视电影与影院电影比较,最大的不同就是通过大众媒体传播。如果说影院电影自我表达的因素更多,那么电视电影风格上更多的是大众性。”郑大圣还认为,拍摄低成本电视电影“是民族电影生存的一种策略,它就象个蓄水池,能够养起一大批新秀导演,为民族电影发展打下基础。从长远来考虑,也是培养民族电影观众的途径。”[12]

我们对电视电影的前景相当看好。电视电影有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新的生长点,成为中国影视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影视界“希望之星”的新的摇篮。

四、个人DV作品

对数字技术诱人的前景,著名导演卢卡斯曾作过乐观的预言:“最终会导致出现一个更为民主的制片环境,每个人都能够制作电影。要不了多久人们就可以在自己的PC机上干电影这一行了。”[13] 他的话音刚落,日本研制的第一款DV数码摄像机(Digital Video)就于1996年问世,其画质水平解像度达500线以上,与价值不菲的Beta摄像机不相上下,性价比很适合个人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同DV摄像机配套的是非线性编辑软件,将数字信号输入PC后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后期编辑。尤其微软公司在1997年推出Softimage3.7版本之后,标志着在个人计算机上也可制作电影特技画面了。这样一来,就突破了制作影视节目企业化、集体化的陈规,从前期拍摄到剪辑合成,全部可以由创作者一个人独立完成,揭开了DV影像文化的新纪元。

目前采用DV拍摄作品的基本上有三类人员——

其一是职业电影导演,如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携“掌中宝”DV深入乌干达,拍摄了一部考察当地儿童与社会状况的纪录片《A.B.C.到非洲》。阿巴斯在谈及这部DV处女作时,称自己经过试用,已习惯将DV摄像机当作“笔”来写作,使用期间常常被影像丰富的“变化与惊喜”所感动。[14] 又如中国新生代导演贾樟柯,也用DV拍过一部《公共场所》,他的体会是“想特别贴近人,想跟人有互动的电影,DV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方法”。其二是从事其它门类创作的作家、艺术家,如大陆作家朱文自编自导的DV电影《海鲜》,在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当代电影”竞赛单元评审团特别奖。朱文认为,“拍电影没有专业和业余之分,每个人都可以搞,职业一点也不重要,关键取决于人有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首先就是业余的,那样才有生命。”这番话说得十分洒脱,其物质基础正是由低成本的DV奠定的。

其三是人数众多的DV爱好者。近年来,随着DV摄像机在视觉文化发达地区的畅销,京、沪、穗等地已有不少DV发烧友尝试拍纪录片,有些作品如《老头》、《北京风很大》等已遐尔闻名。纪录片最大的魅力来自作者“在场”的影像纪录,由于DV的普及,将使纪录者“在场”的概率大大增加,从而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较前人丰富得多、鲜活得多、深入得多的影像记录。

DV的潜力不容低估,但DV的反响还很有限,主要原因是DV作品缺乏足够的展示渠道。在国内,目前DV的传播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小群体观摩,相互切磋,“自娱自乐”。2001年9月,由《南方日报》社、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联手举办的“首届独立影像展”,便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武汉、香港等地的DV爱好者自发赴会,总共有109部作品参展参赛,成为难得一见的民间影像观摩盛会。另一种做法是由电视台提供播出窗口,在大众媒体上公开亮相。如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开辟的《新生代》专栏,对外征稿启事:“社会上任何人只要使用DV摄像机拍摄长度为10-20分钟,能够鲜活表现当代人生活和情感状况的纪录片都有可能在荧屏播出,欢迎方方面面的纪录片发烧友共同参与。”又如凤凰卫视中文台发起“中华青年影像大奖赛”,鼓励的年青人拿起DV摄像机来纪录和传递自己的所见所闻。在最近一次“命题作文”《我的父亲母亲》展播中,一名中央戏剧学院大一女生拍摄的处女作朴实感人,获得了该项比赛的大奖。大众媒体以如此积极的姿态向个人DV作品敞开大门,是值得载入中国电视史册的。

我们留意到,个人拍摄DV也引出某些异议。有位学者提出了“视像艺术凡俗化进程已经开始”的看法,他认为“视听器材的普及意味着复制的泛滥。复制有两重含义:一是机械复制,指视像艺术作品出于种种目的合法地大量转录;

二是题材复制,一部作品一旦成功,立即招致大批拙劣模仿之作,将导致视像艺术的贬值。”[15] 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言之过重了。当我们面对个人DV这一新生事物时,没有理由不为之鼓与呼。

让我从新浪网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录像短片竞赛宣言》中,摘录一段洋溢青春激情的文字作为结束语——

“DV为个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影像写作空间,不仅专业人士可以借此尽情自己任何狂野、冒险的想法,而且常人也可打破媒介对影像的长久垄断,从而拥有记录自己和他人日常生活的权利,甚至可以拍摄属于自己的‘电影’。我们呼唤个人影像时代的来临,目的只有两个,一是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创造突破模板、颠倒惯有模式的作品,使影像的可书写性大大提高;二是团结国内青年同仁,推动合作交流,为中国影视建立人才库,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影视创作的活力之源和希望所在。”[16]

注释:

[1]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9页。

[2] 参见2001年第六期《电影艺术》。

[3] 刘思平《张石川从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90页。

[4] 转引自1998年第一期《北京电影学院学报》,37页。

[5] 转引自《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36页。

[6]《张建亚访谈录》,1999年第三期《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6页。

[7] 倪震《加入WTO和中国电影生产力的再定位》,2002年第一期《当代电影》,11页。

[8] J.莫纳科《怎样看电影》,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336、339页。

[9] 转引自孙沛然《影视文化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17页。

[10] 张卫平《从电影发展战略谈电视电影》,同[5],340页。

[11]、[12] 均引自2001年第五期《电影新作》。

[13] A.Ohanian & E.Phillips《数字化电影制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6页。

[14] 参见 2001年9月12日《中国时报》。

第10篇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

 

医疗档案管理具有其特殊性,历来倍受重视。那么,怎样才能使医院的档案管理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各项事业?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使医院档案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满足社会各界的不同需求。

1.增强医院档案工作整体创新意识

1.1思路创新

单调枯燥的工作方式、传统落后的工作方法,使得许多档案工作者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往往,他们日常档案工作只是满足于每年立卷归档多少案卷,提供利用服务多少卷多少人次,而对于需求者需要哪方面的档案材料,最前沿学科发展情况如何,档案工作是否适应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等等,却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档案工作如何主动、超前服务。档案管理者应是先行者、创造者,形成档案工作由事后搜集材料变为事前介入、事中参与的新的档案管理工作理念。档案工作只有以超前的意识、超前的节奏、超前的服务赢得利用者的满意,才能充分体现档案的价值。

1.2管理创新

档案管理创新是指立卷制度更新、工作手段改进、尽量简化档案部门长期推行的一些繁琐、呆板的操作步骤。如从组卷的形式到装订的手段上考虑,怎样做到既不影响日后调档利用,又能尽快完成归档程序,取消一些繁琐的不必要的过程、环节、步骤,尽量缩短立卷归档周期。在平时的抄抄写写、装装订订的工作中,档案工作者也要善于思考,多动脑筋,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这样也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目前许多档案部门都将计算机应用于档案管理,但多数仅限于各类档案目录的输入、输出或检索,而在档案管理其它方面的应用则较少。其实,我们只要肯观察,就不难发现在我们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还有许多工作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如采用条形码来代替档号,既安全可靠,又方便快捷,可大大提高借阅归还档案的速度。类似这种借助计算机来完成本来较繁琐的手工操作的方法应该是很多的,因为无论是档案的业务工作,还是档案的管理工作以及档案信息的交流,都可以应用计算机进行现代化管理,帮助解决具体问题,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2.形成档案管理创新特色

2.1服务特色

日常的医院档案服务往往只局限在做好为本医院查阅利用本医院产生的档案方面,或者为患者提供病历资料,而对本单位档案如何主动为外单位、为社会服务考虑得比较少。医院档案要体现服务特色,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提供远程服务。利用网上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的优势,与其它档案机构联网,共享档案信息资源,使服务范围由“窄”变“宽”,服务层次由“浅”变“深”。档案部门还应拓展服务方式和服务领域,充分开发所看管的档案财宝,通过加工、处理,使其变成社会需要的优质“产品”。

2.2管理特色

档案工作管理手段的更新是实现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档案工作的技术手段和条件是提高档案工作效率,确保档案服务工作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档案工作创新的硬件基础。因此,在档案工作管理的手段上,要努力实现档案装备技术现代化,解决手工操作运转速度慢、效率低的问题,积极运用网络技术、数码技术、影像技术等先进技术和手段,来提高档案工作技术含量和水平,使档案管理手段由“旧”变“新”。在档案工作管理的形式上,为避免各档案馆大而全,小而全,可以把价值小、保管期限短的档案放到基层,实行分级保管,总馆只需在网上保留基层档案信息。这样既方便基层部门利用档案的需要,又可避免档案馆因馆藏数量庞大,造成库房紧张,同时还可保证档案馆人员有时间开发馆藏信息资源、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

2.3宣传特色

宣传工作是各项工作的先导。论文格式。宣传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下一步工作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长期以来,档案工作的宣传往往着重于相关法规条例的宣传解释上,多强调重要意义、工作要求,这些说教式的宣传,既不直观形象,也缺少“艺术”性,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也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如果能通过上网、制作成VCD等,把馆藏开放的档案以动态的图表形式展现给社会,介绍、宣传档案工作,其效果会更形象、更直观,更易于接受。因此我们在进行档案的宣传工作时,要善于捕捉本单位档案工作的新亮点、新特点,使档案的宣传由“死”变“活”,具有个性化。论文格式。

3.发挥专职档案人员的创新主体作用

3.1观念更新

档案工作的清苦是人所皆知的,不怕清苦是档案工作者的优良传统。论文格式。然而在当今社会,档案工作者一方面要耐得住清苦,继续踏踏实实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档案工作者的开拓与创新,使档案工作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提高档案工作的自身价值,发展档案事业。专职档案人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改变档案工作局面的关键所在。要一改守摊看点、仓库保管员的形象,在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同时,不妨多一些敏捷和睿智,多一些胆魄与果断,主动找市场,让档案创造出更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练就过硬的业务技能

档案工作既是一项业务性工作,又是一项管理服务性工作。这就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专职档案人员,既要有扎扎实实的业务功底,又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冲击,以及出现的许多新型载体的档案和全新的管理手段方式,给专职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专职档案人员首先要适应新形势,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善于提出新办法、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勇于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管理模式,在档案业务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其次,专职档案人员不仅要熟悉档案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步骤,而且还应掌握各门类档案、各种载体档案的管理方法,在务实基础上促进创新,努力使专职档案人员成为一名掌握科学的、先进的工作方法,一专多能的档案工作人才。

3.3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

当今社会和经济生活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知识更新呈“爆炸”式发展,新的行业和领域不断形成,这些对档案业务的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作为档案工作主体的专职档案人员,如果知识贫乏、老化、单一,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就很难提出解决的办法,工作中更谈不上有所改进和创新。因此,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要,专职档案人员要把学习作为生活中的第一需要,把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必然选择,努力学习,不断“充电”,拓宽视野,了解所涉及工作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运用档案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来指导和改进档案工作,实现由单一专业型向多样复合型转变。同时可以制订相应的制度,提出具体要求,以促进专职档案人员在其位、谋其事,努力去多思考,多研究,营造一种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地创新,档案工作才能有高度、有特色,档案事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档案部门无论是在业务工作方面,还是在管理服务工作方面,都要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使档案工作常常变,时时新,这样才能使档案工作立于不衰之地。

第11篇

8月8日―8月12日

会议名称:2009中国数字电视与网络发展高峰论坛

会议地址:内蒙古满洲里市

会议简介:会议将邀请国家广电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部门领导介绍行业政策,邀请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委员、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各级广电局、电视台、有线网络公司、监测台等单位的主管领导和技术骨干,宽带网络运营商、节目和内容制作公司、技术与设备研发、生产单位的高层领导、权威专家做专题演讲,参与互动交流,为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各方提供交流平台。

会议组委会:

通信地址:北京复外大街2号广电总局科技委

电话:010-86091903:

传真:010-86093784

联系人:白 华 13910158661 010-86091903

E-mail:

黄 英 13661317698

E-mail:huang.省略

8月19日―8月20日

会议名称:第六届中国国际手机科技展览会

会议地址:深圳会展中心

会议简介:会议将有移动终端厂商、手机设计供应商、芯片制造商、OEM/ODM/EMS厂商、解决方案供应商、移动通信软硬件及各类设备供应商、模块与硬件平台厂商、配套产品供应商参加,就行业最新的产品与技术进行全方位展示。

会议组委会: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红荔西路7002号

第一世界广场A座9E

电话:0755-82969652

电子邮箱:zhongrui6688@163.省略

企业报名

电 话:021-51801336―810/814/815

传 真:021-58954223

E-mail:bp@u2ipo.省略

8月23日―8月24日

会议名称:三网融合2009中国峰会

会议地址:北京京都信苑饭店

会议简介:会议研讨的主题为“直面金融危机 振兴产业经济”。会议将专门出版《“三网融合”论文集》,特邀相关领域的专家撰文并广泛向社会各界征集优秀论文,探讨“三网融合”的政策、管理、技术及业务的融合方向,为振兴我国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建言献策,优秀论文还将在《广播电视学刊》、《北京邮电大学学报》发表。

会议组委会:

报名热线:13488818588

宋苑 010-63356730转607songyuan@sarft.省略

赞助联系:

马可 010-63356730/6731转614

13810179220make@sarft.省略

8月26日―8月27日

会议名称:第五届数字新媒体高峰论坛

会议地址:北京皇家大饭店举办

会议简介:本届论坛将结合今年广电的发展方向,围绕“CMMB/网络电视IPTV/新电视”的三大展会亮点,就新媒体与三网融合、地面数字电视推广、CMMB手持电视新进展、直播卫星电视的发展几大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展示最新发展成果。

会议组委会:

电话:010-86091499 13911870115

邮箱:songying@abrs.省略

8月26日―8月29日

会议名称:第十八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 (BIRTV2009)

会议地址: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会议简介:此次展会将展出广播、电视专业音视频设备、制作设备、发射设备、有线电视、灯光、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测试设备、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宽带技术、INTERNET技术和产品、转播车、电影制作和放映设备等。

会议组委会:

咨询电话:+86-10-86092783

+86-10-86093207

传 真:+86-10-86093790

电子邮件: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北滨河路甲二号

8月27日―8月29日

会议名称:2009年中国(成都)电子展览会

会议地址:成都世纪成新国际会展中心

会议简介:展会邀请各类新型电子元器件、军品类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工具、材料、电子基础装备、电子测量仪器及自动测试系统、电磁兼容测试设备与仪器、计算机通讯网络测试设备与仪器等厂商参展。

会议组委会:

咨询热线:13651058877

电 话:010-51661100转8020

传 真:010-51661100转8011

联系人:王青山 先生

QQ:704442086

cefcddzz.blog.省略/

E-mail: wangqs@51zhan.省略

8月31日―9月2日

会议名称:第15届华南国际电子生产设备暨微电子工业展览会

会议地址:深圳会展中心

会议简介:展会分为测试测量板块、电子元器件板块、电子工业分包服务板块等三大板块上百种产品,展示国内最新电子及微电子产品以及技术。

会议组委会:

联系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775号新华联大厦8楼励展博览集团上海分公司

电话:021―51535100

传真:021―51535248

电子邮箱:mike.省略

网址:hhtp://events.省略

联系人:邓萌

9月展会一览

9月6日―9月9日

会议名称:第11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会议地址:深圳会展中心

会议简介:总展出面积70000。届时,三大专业展会――光通信传感与激光红外展;精密光学展;LED展同期展出,将汇聚超过2100家国内外光电企业亮相,展示当前世界光电产业最新产品与技术。

会议组委会:

联系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海德三道海岸城东座607室

电话:0755-86290901 86290817

传真:0755-86290951

电子邮箱:

网址:省略/2008/index.省略

上海联络处涂小华小姐

上海市闵行区颛桥镇中春路2666号#201108

电话:86-21-6442-9709

传真:86-21-6442-9708

E-mail: teema@huanhsin.省略

厦门联络处许玮英小姐

厦门市仙岳路860号台商会馆12楼

电话 :86-592-553-8821

传真:86-592-556-9880

E-mail: anan@xmpsxh.省略.省略.tw

台中办事处梁士润先生

台中市40767工业区一路70号8楼

电话:886-4-2350-3278

传真:886-4-2350-3225

E-mail:teema.central@msa.省略

高雄办事处许顺德先生

高雄市80247苓雅区四维四路3号11楼之1

电话:886-7-331-8724

传真:886-7-335-5352

E-mail:teema.south@msa.省略

东京办事处蔡蕙如小姐

108-0073日本国东京都港区三田1-2-18、TTDビル3

电话:81-3-5419-3860

传真:81-3-3455-5079

E-mail: tsai@itri-tokyo.省略

网址:省略

联系人:姜 骥

9月19日―9月21日

会议名称:第二届中国西安国际数字科技博览会

会议地址: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B1/B2/B3馆)

会议简介:将设置数字产品馆及数字应用馆两个主题馆,组织高尖端的高新科技成果、3G通讯技术(服务)、数字及IT产品展销与体验等展览展示、主题会议论坛、数字娱乐活动等内容为主要组织形式,突出本届“数博会”国际化、专业化、精品化、前瞻化的特点和优势。为参展商提供交流、交易的平台。

会议组委会:

联系地址:西安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有限公司

电话:0086-029-62885794 62885717

传真:0086-029-62885714 62885868 62885744

9月21日―9月23日

会议名称:2009年欧洲光通讯展(ECOC 09)

会议地址:奥地利 维也纳

会议简介:ECOC是欧洲规模最大的光纤通讯展会,将吸引全球超过400家的厂商前来参展。该展每年都会结合欧洲光电通讯研讨会以扩大展会规模及行业影响力,此研讨会在过去的10多年里,总共发表了4000多篇关于光电通讯产业的研究报告。同时,参展者更能够率先见到业界最新开发的产品。无源器件 / 光纤、光缆 / 有源器件 / 数据通信设备 / 测试仪器仪表 / 光纤生产设备 / 光网络及系统 /光学薄膜 / 网关及路由设备 / 光源 等光通讯及其周边产品将一一亮相会展。

会议组委会(国内机构):

联系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振中路玮鹏花园7栋 14H-I14A

电话:0755-83985667-845

传真:0755-83985345

电子邮箱:jimhuang@acemarketing.省略/

网址: 省略

联系人:黄静/Jim移动电话15999517924

9月14日―9月15日武汉

9月17日―9月18日东莞

9月22日―9月23日成都

会议名称:第十四届国际集成电路研讨会暨展览会(IIC-China 2009)

会议地址:

•武汉会场―武汉科技会展中心

•东莞会场―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3A展区

•成都会场―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巴蜀郡会议厅

会议简介:IIC-China 将于9月同时在武汉、东莞、成都三地顺日拉开会展大幕。ADI、Altium、Cyan、Micrel、Numonyx、Linear 、TI 及 HDMI 等全球领先厂商悉数到场,在展会上您可以了解到光电产业前瞻思想,掌握最新技术并采购优质产品,让您的企业持续领先!

会议组委会:

IIC-China查询热线

Justin Chan

justin@globalsources.省略

电话: (86-21)2327 0199

台湾 Pauling Yang

pyang@globalsources.省略

电话:(82-2) 3473 9200 分机2011

新加坡Perry Tan

perrytan@globalsources.省略

电话:(972-50) 574 6205

日本Sumio Ishige

sumioi@globalsources.省略

电话:(1-435) 676 8788

9月22日―9月25日

会议名称:阿根廷国际通讯设备技术展览会

会议地址:布宜诺斯艾利斯

会议简介:参展预计公司200家,展地规模1万平米,专业观众2.8万人次。展品范围包括:信息通信服务;信息通信交换、传输技术与设备;通信终端设备及配套产品;电信增值业务;下一代网络、网络电视、网络游戏、互动娱乐产品及服务;数码技术及产品;计算机硬件设备与软件产品;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及相关产品;通信电源、仪器仪表、通信机房用品、办公自动化设备;信息家电;通信电子元器件;通信终端配件;其它信息通信配套产品、消费电子产品等。

会议组委会(国内机构):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慈云寺一号院东区国际公寓

电话:86-10-85912831/2861

传真:86-10-859122857

网址:省略

联系人:张冬华 手机电话:13801391767 Msn:summer_zdh@hotmail.省略

第12篇

关键词:电子产品;战略管理;产品溢价

一、三星手机在中国的现状

随着三星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使它登上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三星手机正面临着来自于高端市场苹果手机和中低端市场的中国对手正在向它发起最猛烈的攻势。同时,以小米、华为为代表的国产智能手机厂商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三星手机的领导地位。有调查显示,2014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售量中小米远远超过1700万部,同比增长超过200%,市场占有率达到5.3%。但是2015年第二季度报告显示,三星电子当期营业收入48万亿韩元,同比下降8.31%;6.9万亿韩元的营业利润,较去年同期的7.19万亿韩元下降4.03%。在国内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社个、职业白领几乎人人都用iPhone手机,所以三星市场份额下滑的现状、业绩衰退的首要原因是高端市场上iPhone新品手机的冲击,中低端市场上更是被华为、OPPO等智能机厂商的产品步步占有。但是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来看,三星电子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国产机小米、华为、联想三者的市场份额相加也赶不上三星。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中高端手机的市场占有率上,仍然被三星和苹果手机垄断。所以,国产智能手机要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不仅仅在价格上占优势,而要在品牌和品质上赶上并超越三星和苹果。

二、三星内部环境分析

(一)三星手机卓越的品牌战略分析

1、一流的产品质量――“由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升级

1993年李健熙提出并竭力倡导的三星集团“新理念”,即“产品高端化、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服务以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的企业经营理念,其中“质量取胜”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如果说李秉吹木营策略是“优先成本”导向性,那么李健熙的营销策略应该是追求“产品的差异化”。李健熙指出,三星集团产品的“质”必须由两个“指标”来保证,一是不断的产品更新换代,二是持续提升对顾客的服务度。

2、提升产品线的高度――实现品牌的更新换代

品牌识别的主要载体是产品,拥有良好的品牌在销售层面上可以提高产品的品牌价值,进而不断累积品牌的效应。三星手机靠“技术领先、时尚简约、高档高价值、数码化”等方面成就了它非凡的品牌策略,无论是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都体现了“功能先进、操作方便”的特点,无人能及、同行领先的地位以及引领时尚、事业有成的产品经营者地位。

3、品牌战略管理中人才资源的支撑――全方位的“人才经营”战略

李健熙说:21世纪是人才的时代,所有的竞争归根结底都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是知识可以创造世界的时代。三星公司之所以能够增强智能手机的国际竞争力,离不开他们完善的人才战略管理体系。在选择工作人员方面,三星公司以“知、行、用、测、评”五项为聘用标准,聘用人才的独特的眼光,相对全面地衡量公司职员的潜在能力,确保员工能胜任其职位。

(二)三星品牌的价格策略分析

1.撇脂价格策略

所谓“撇脂价格策略”指的是在产品生命初期,在竞争者还没有研制出替代产品前,将产品定在较高价格,使得公司能够尽快收回投资成本,并取得一定的利润。随着竞争者研制出相似品,再逐渐降低产品价格使其进入弹性大的市场。三星的消费群体主要是是追求时尚的商业白领,所以在产品上市初期应该以较高的价格出售。高定价可以带来两方面的效应:提升品牌形象和增加公司利润。

2.替代产品价格策略

替代产品是指用途相似的产品。替代产品价格策略是指销售商有意识地安排本企业消费替代性产品间的价格比例,用以实现某种营销目标。三星电子在制定详细的价格策略的时候,不是以产品的成本为定价依据,而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上的供需现状,估算出潜在消费者愿意以多高的价格来购买这种产品觉得是合理的,从而确定产品的初期价格。

(三)三星品牌的促销策略分析

1、明星带动消费策略和韩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三星手机的营销方面韩剧和明星的代言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热播的韩剧里男女主角都用的三星手机。同时在销售渠道上分期付款的模式让三星手机在韩国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韩国人传统的爱国心,人们会为购买和使用国货而感到自豪。在以上两点基础上,三星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也就拥有了更大的消费市场。

2、支持和赞助各种世界级体育赛事

三星集团将赞助体育赛事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手段,从而更好地传播三星集团的哲学价值。体育运动鼓励人们自我挑战并超越自我的理念与三星的企业哲学之间有着强烈的共鸣:三星着眼于通过数码技术和电子产品的运用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三星集团在主要国际市场上赞助体育事业不仅仅是为了提升三星的品牌认知度,更加体现出三星在国际市场上是负责任的公司以及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榜样。

三、三星电子对国产手机的启示

(一)在营销策略方面,要具备专业的网站营销

培养较高素质的营销人员,能根据不同地区制定差异化的营销计划,保证手机可以轻松地出现在全球市场的每个角落。一、在各品牌的官方网站做为销售该品牌智能手机的主要阵地,将有关产品的最新信息第一时间通过官方网站。二是要做有自己特点的营销事件,不能只是一味的复制其他企业的做法,在市场上具备多元化的特点,满足全球市场的差异化需求。

(二)在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树立产品一流的观念

中国一直以来就在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渠道建设方面占有利地位。但是,这种优势是以低水平的、重复性的复制粘贴为特征、以廉价的劳动力为公司运营战术。随着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直接或间接投资开拓我国的市场营销渠道,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正被削弱甚至消失。所以,我国的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后,要探索出适合本公司的道路突破瓶颈,将产品研发作为战略发展的重点。

(三)创建具有本国特色的智能手机品牌

现在智能手机软硬件趋同的情况下,外观设计成为智能手机价格差异的重要标准。在外观设计上可以融入中国的青花瓷图案,在视觉形象、色彩线条等基本元素,结合最新的技术如:光感应技术、3D显示等可以使消费者有不同的体验。在产品外观设计上慢慢形成一种文化传承,从而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

(四)加强产品的技术创新

在苹果、三星占主导地位的市场上,国产智能手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加大研发力度,突破核心技术制约的瓶颈,今早研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切实考虑用户的不同体验,从而不断创新设计功能。(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安伟娟.国产手机市场PEST浅析[J]中国商界.(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