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4 10:02: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采薇》末章;铺陈;对比;语言朴素
《诗经》中《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被东晋谢玄推为《诗经》中最动人的千古名句。王夫之则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予以高度评价。那么,《采薇》末章的艺术成就到底有哪些呢?
一、铺陈手法,统摄一体
《采薇》末章运用铺陈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不同时空的景象统摄融合为一体。写景为“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叙事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言情为“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直言其事,明白晓畅,自然得体。这四个画面把自然的景、人生的路、生命的情、肉体的痛、心灵的伤、用纯净淡雅的语言勾绘出来,如,溪水流畅,引发读者强烈的心灵共鸣。
二、运用对比,感慨颇深
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杨柳―雨雪”,姿态之“依依―霏霏”,人生之“往―来”剪接融会,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却娓娓道来,感受强烈,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原因就在于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离开的时候,如春天杨柳,清新生机,而回来的时候,却伤悲哀痛。参加战争,本来是残酷的,却是生机盎然的,源本什么?源于作者充满向往和生机的心灵世界。而战争胜利,能够返乡,本是高兴的事,却由于战争的创伤和前途的迷茫,作者而具有不可名状的伤悲和哀愁。末章在对比中容纳了深沉的人生感慨,令人不得不感动。
三、语言朴素,纯净生动
朴素纯净的语言是构成《采薇》末章感人意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依依”描摹出弱柳随风轻拂之态,“霏霏”拟出白雪纷纷飘洒之形,“迟迟”言道路漫长之感,“伤悲”写出内心愁苦之情,而“莫知我哀”道出不可名状的伤痛。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创造出一幅幅具体可感的图画,给读者以情切的感受。“今―昔”,“杨柳―雨雪”,“依依―霏霏”,“往―来”,读来风致嫣然、世幻的物态人情在这对比中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后人除了沿用“依依”和“霏霏”来描写杨柳雨雪外,还扩展了他们相关的引申义,如:杨柳代表送别场面,而雨雪象征凄凉伤悲。后人进一步扩展了他们的表现范围,如,《孔雀东南飞》中有“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就是受到了此诗的影响。可见,朴素纯净生动的语言是《采薇》末章高超艺术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融为一体的铺陈手法,巧妙的对比方法和朴素纯净的语言,是《采薇》末章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十三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来源:文章屋网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过去春分近一周了,老天还在和人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一些人在抱怨自己的傻——棉衣放进柜子太早了,有人在随手翻手机上的温度趋势图,然后是看不到希望的灰心。
在临院的地摊吃早餐,猛然看到杨柳的枝条又吐出了一身的嫩绿。那泛黄的绿像婴儿的脸,透着新生命的朝气,直直的穿过早上薄薄的冷气,穿透我的心脏。去岁的、隔年的嫩绿刹那间一齐涌上心头,距离自己是那样的近,近到让自己惶恐。猛然意识到不管天气冷暖,这世界其实时刻都在变化,很多时候,漠视了变化的是自己。任凭思绪发着呆,却再想不起隔年之前的嫩绿。记忆并没有停下来,竟然一下搜索到了年少时田间地头的那棵柳树,因为土地划分,那棵柳树已经不在了,但那油油的暖暖的黄绿仿佛还在凑响着年少时开心的柳哨。两番嫩绿,透尽十年光阴;一棵油黄,惊醒卅年尘岁。昔我往矣,今柳依依。柳者留矣流矣,十数年光阴,数十年尘岁,留下了什么?流走了什么?谁留了下来?谁成了过客?究问这些问题需要莫大的勇气,寻求答案的过程是一场艰难的、疼痛的自我解剖,最终却是个无解方程。老天是爱开玩笑的,但远没有自己给自己开玩笑来得残酷。
天气应该会逐渐变暖,在盛夏的某日,或许会因为无法躲避的闷热或者骤风而再想起逝去的相像的光景。生命是一个过程,但最终留下的往往是一个个破碎的片段或孤立的圆点,然后让自己变成荒漠里找不到水的旅者,丛林里寻不到路的盲人。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做了个梦,前方似有雾,一叶轻舟朝着我缓缓驶来。船上有渔歌,但看不到人,也看不到水。水面被大片的莲叶覆盖,桨轻摇,惊醒了一片暗绿的水。水声荡开,水花溅湿了我的镜片,让我倏然惊醒。
眼前捧着的是《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初读此文时,我所在的学堂外面,有一片小湖,那正是春天的光景,岸边的垂柳长得正旺。鲜绿的叶片有复苏一切的生命力,柳枝一直伸到水里,同更暗些的碧水融为了一体。这湖水的绿,都似是从柳条上流出的。
年少只识字形,不知字意,五十有余的老师念一句,我们就跟着读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孩童稚嫩的读书声回荡在外面的柳梢湖面,读得累了看看外面,再回头,不经意间竟看到了老师眼角的泪光。
如今再看,竟恰是冬日,窗外有雨绵绵而下。真的是“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了,于是乎老师当初的那星泪光,也能理解一二了。《诗经》确实太久远了,久远到如今我们已不知它曾是被如何唱出,久远到曾经记载它的竹简都已化作尘土,以至于我们无法看清它的面貌,怎么读,都带着雾气。
然而,它还是留下了。幸为汉人,幸识汉字!让我在这纸间笔墨上,还能将两千多年前的草木,看得如此明晰!
不知那位游子,缘何一直滞留远方?我想他应是个战士吧。“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后读《击鼓》,似是找到了答案。战事在身,哪里有回家的道理?再忧心,也只能吟咏而出,期盼这风,能将其带回家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读此四句时,初不解,再读时,想起《庄子》中那句“犹系马而驰也”,若有所得,烈马欲驰骋而征人思归乡。然而马在树下被寻回,征人却无归还,其中的怅然凄凉,全部化成这歌谣,回荡山谷。
不知那人问着问着,在这思乡之中会不会想到:“我到底在哪里?马在那树林之下能够找到。可我呢?我自己在哪里?”
站在渺远的天地之间,前方的战事,身后的家乡,一瞬间全都飘散,只剩下自己。此地若有湖,古人定会望着湖中的自己,用手去碰湖面:自己消失,继而又一次出现。如此反复,一晃两千多年。
其实《诗经》之美,就在于既是百姓中最平凡的生活,又是宇宙间最难答的问题。两千多年的时间,将这薄薄的诗篇写上两千多年的批注,简单与复杂都不必顾虑,记录下来,留与后人评说即可。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多少曼妙的诗句从《诗经》中漫溢出来,影响了代代文人的歌者情怀。
曹丕《典论・论文》中说:“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经》,以其三百零五首诗的单薄身躯,建筑起三千载华夏文学史上第一座不朽的丰碑。《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高妙,三个字就写透了《诗经》中所蕴藉的最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先人以其超凡的智慧为后世打造了最温柔、最纯粹的文学根底。
《诗经》于我们,早已不只一本诗集这样简单――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传统精神就得益于“诗教”的潜移默化。
在南朝刘义庆等人编写的《世说新语》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里的谢公就是东晋时代大名鼎鼎的谢安谢东山,而“遏”正是他那个最出名也最能干的侄子谢玄的小名儿。这个故事本身很简单,可是很有魅力,很多后世作者都喜欢引用它,原因有二:一是这个故事本身是豪门八卦,根据我们现今的生活经验可以推断,历朝历代的中国人民都或多或少地热衷于八卦有钱人,何况这个八卦还有实际价值呢,谢安为什么那么器重谢玄?就因为他觉得这孩子实在是有悟性,《诗经》能读得这么透彻,那家族核心领导位置舍他其谁呀!二是“昔我往矣”这十六个字的确是太精彩了,不单谢玄喜欢,历代评论家也都爱不释手。
“昔我往矣”诸句出于《诗经・小雅・采薇》篇,就其审美价值而言确实当得起《诗经》魁首的盛名,《采薇》篇也正因为拥有了这十六个字才显得更加熠熠生辉。“采薇”这两个字现今听上去很浪漫、很有情调,但它的本义是很乡土的,“薇”就是一种野生植物,戴侗《六书故》中说:“今之野豌豆也,茎叶花实皆似豌豆而小。”简单点说“薇”就是野豌豆苗,长得有点像现在的茼蒿,据说是紫色的。先秦那个时候菜的种类虽然不多,但正常的饮食中应该是不包括这类野菜的,恐怕只有不得已的人才会靠采薇充饥。例如戍边的将士。
《小雅・采薇》篇就是一首征夫戍边的悲歌: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采薇,薇菜破土露新绿,曰归曰归,年关将至家万里;采薇采薇,薇菜鲜嫩正可口,曰归曰归,心中忧闷归无期;采薇采薇,薇菜老硬难下咽,曰归曰归,又到十月小阳春。薇菜由生到老的生长过程不也正是征人由青春年少到垂垂老矣的戍边过程?时光无情,时代更加无情,风刀霜剑摧残了征人的鬓角,久戍不归折磨着征人的心灵。“靡室靡家,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强悍的外敌让边防一刻都不能掉以轻心,家在这个时候成了戍边战士们的奢侈品,有家不得归,只能将父母兄弟妻儿齐抛闪,甚至连找人捎一封家书回去都显得那样困难,“万金家书”哪里只是唐朝的物件儿?自从有了战争,就有了相隔万里的征夫怨妇、有了那“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苦苦期盼。
《采薇》的前三章是地道的悲歌,征夫们为了国家的安定远赴艰苦的边关,他们采薇为食,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年复一年的盼望换来的是无尽的忧愁。但紧接着,诗作的四、五两章话锋一转,“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雄壮的马匹,昂扬的斗志,战士们在“平沙莽莽黄入天,一川碎石大如斗”的边关竭忠尽智,保家卫国!采薇的艰辛和思归的悲恸没有摧毁战士的斗志,“岂不日戒?狁孔棘”,敌人就在眼前,为了国家、为了千千万万人的平安,征人们必须守在那里、他们必须坚持下去……
战斗了一辈子,等待了一辈子。终于,要踏上回家的路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想我离家时,杨柳依依随风摇,阳春三月好风光;今日还乡来,纷纷大雪满归途,感时不觉双泪流。清人王夫之说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简单点说就是用往昔的幸福美好衬托今朝的凄苦悲凉,苦味愈重。“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几十载光阴飞逝,离家时还是青春少艾,如今呢?不知道!或许白头老妪还在家里苦苦地等我,可恐怕是要“相顾无相识”了吧?也许,更可能,那个让我思念了整整一世的家,如今只剩下些断壁残垣在等着我归来吧?“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种感情是多么的矛盾与挣扎!三千载时光洗去了很多悲伤的痕迹,但征人游子的乡情却是永恒。于是边塞征戍诗也就成了永恒,《诗经》是孕育边塞诗的摇篮,《采薇》是其中最动人的篇章。
2、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3、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
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8、君子作歌,唯以告哀。
9、宁为秋霜,勿为犬羊。
10、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1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12、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1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相掬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
14、桃之夭夭,烁烁其华,之子与归,易其室家。
15、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以相好也。
1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衷。
17、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18、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19、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20、月出佼兮,佼人僚兮
2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22、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4、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5、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6、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8、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9、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10、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11、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12、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13、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5、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16、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17、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1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1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0、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2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5、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6、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27、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对于语文的喜爱,我是素来就的的,甚至已不知从何开始,但我知道,我已深深地被他吸引,沉迷于此,其感就如蜂儿处于漫野群芳之中,鱼儿遨游于连天大海,马儿驰于广袤草原一般。学语文时的美妙,是语言所不能充分来描述的……我,爱语文。
我爱语文,爱他的“远古”经典——《诗经》。那传诵了千年的“文学黄金”,显现着中华人民的聪明智慧,是人民群众的辉煌成就。诗中优美至极的词句,不正是作者穿越时空所寄来的悠悠之情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缠绵的相思,凄美的画面,恍惚间发现自己已在西湖杨柳边,隔着薄雾,看那诗人若离若现的眼神。试问,此般情景,怎能不让陶醉于其中呢?
我爱语文,爱他的“博大精深”——《楚辞》。是屈原造就了《楚辞》,也是《楚辞》成就了屈原。“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如此傲视天下的的诗句,却正抒发了屈原渴望以己之力,改变天下,拯救苍生的心愿,也算为他的壮志未遂画上了一个并不完整的句号,但他还是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叹,但其崇高的精神,实为我之学习榜样,奋斗目标。
我爱语文,爱他的“缠绵凄凄”——《红楼梦》。正所谓“红楼梦中梦难醒,千古绝唱唱到今”,此话不假,《红楼梦》不愧为四大名著之冠,它担的起。在那个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小小女儿国中,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交织成一个个或使人嗟叹,或令人悸动的故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语文也许就是如此,具有《诗经》般的深奥,《楚辞》般的“浪漫”,以及《红楼梦》般的回味无穷。或许就在那个时候我认识到了语文的魅力,我深深地爱上了他——语文。
指导老师:龚春来
同样是思念,今有短信道:如果每想你一次就能得到一朵鲜花,那么,我的世界将是一个大花园。古人云:陌上花开缓缓归。(相传五代十国时代的君王钱,甚爱自己的王妃,王妃每年寒食节必归临安,钱甚为想念。一年春天王妃未归,至春色将老,陌上花已发。钱写信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意思是田间阡陌上的花开了,你可以慢慢看花,不必急着回来。满怀思念,无一字提及。)
今人短信:无论天气如何,都不应该在别人的屋檐下待太久。古人云:鱼游于釜中,虽生不久;燕巢于幕上,栖身不安。
今有短信: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独居豪宅别墅,一人也只能睡一张床铺。古人云:鹪鹩巢于森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今有MSN签名:心中欲少自然忧少;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祸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古人云:性不可纵,怒不可留,语不可激,饮不可过。
今有MSN签名:铁杵能磨成针,木杵只能磨成牙签,材料不对,再努力也没用。古人云: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今有微博:大智慧不是善于识破诡计,而是识破了却让对方感到还像蒙在鼓里;大英雄不是耻于受到羞辱,而是受到羞辱时竟让对方觉得云淡风轻。古人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
今有微博: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机会只欣赏胸有实才的人。古人云:粟积于丰年,乃可疗饥;才储于平时,乃可济用。
今有微博:幸福就是大病初愈时乍见阳光的明媚,幸福还是穷途末路又逢柳暗花明的快乐。古人云:病中之趣味,不可不尝;穷途之境界,不可不历。
今有微博:禁得起掌声也受得起落寞,挺得起富贵也挨得起贫寒。古人云:雷霆起于侧而不惊,泰山崩于前而不动。
那些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或服役守边的草根先祖们,劳累之余,吟哦有声,在《诗经》里面更是写出了风华绝代、文采飞扬的草根博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当初离家去远方,杨柳依依春风荡。如今归来奔家乡,大雪纷飞漫天扬。
“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太阳落山了呀,牛群和羊群都从山上下来,慢慢归圈了……
“咏絮才”:才女的别称。“絮”是指柳絮。
这个典故和晋代才女谢道韫有关。冬日的一天下起了鹅毛大雪,谢安召集众位侄子侄女谈论诗文,他问:“大雪纷纷像什么呢?”谢朗回答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像银白细盐自空中撒下)。”谢道韫说了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像柳絮被风吹起)。”语惊四座,谢安大为赞赏。
他家的柳树长势应该很好。
“五柳先生”、“柳刺史”、“柳泉居士”
你能猜出上面三位分别指谁吗?让我们一起当“小福尔摩斯”,去寻找答案吧!
线索一:他们都是大文豪,都爱柳树。
线索二:“五柳先生”既爱柳又爱菊,他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住所前栽种柳树5棵,自号“五柳先生”。
线索三:柳刺史是唐代人,做官的地方是柳州。他爱种柳,也发动百姓种柳,有诗说:“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线索四:“柳泉居士”爱谈狐说鬼,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和“五柳先生”一样,在自己家里也种了柳树。他还喜欢临泉而居呢。
(答案附后)
“杨柳”是指杨树和柳树吗?“百步穿杨”射到的是杨树吗?
“杨柳”其实就是单纯指柳树,“杨”是一个皇帝赐的姓。这个皇帝是个暴君,不爱民,对柳树却情有独钟。他下令开凿大运河,要求在大堤两岸栽植柳树,还亲自动手,御赐柳树“杨”姓,使其享受与帝王同姓的殊荣。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其实远至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有“杨柳”之称。《小雅・采薇》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春天,柳条依依随风飘扬;回来时已是冬天,大雪纷纷漫天飞扬,一年的经历尽在不言中。
不只文豪、皇帝爱柳树,古代军营对柳树也是青睐(lài)有加。《战国策》里说,楚国射手养由基身怀绝技,射箭距离柳叶百步,百发百中。明明射的是柳叶,但写到成语里却称为“百步穿杨”,这不是典型的“柳”冠“杨”戴吗?
我虽然被称作“杨柳”,但是和杨树却不是亲戚。杨树抢俺的风头可不是一次了!俺要怒啦!
不是说柳树和名人的约会吗?怎么把杨树也扯进来了?
古人产权意识如此强烈,想不到吧!
安史之乱,四野硝烟,唐军于邺城兵败,叫民一刻不安。
老翁栖身无所正当风烛残年,子孙殉难战争,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战火逼近,扔掉拐杖颤巍巍出门拼搏一番。战友们也为老翁流泪辛酸,叹息不止。庆幸老翁的牙齿还算完整,胃口不减还可忍受战场上的艰苦环境,而他的身体却已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作为男子汉,既已披上戎装,那就义无反顾,告别长官慷慨出发。临离家门,老翁想瞒过老妻,谁知走了没有几步,迎面却传来了老妻的悲啼声,她哭倒在大路旁,严冬腊月仍是裤薄衣单于寒风中瑟瑟抖动。老翁心紧。明知生离就是死别,却依旧搀扶老妻,为她的孤寒无靠吞声饮泣;老妻哭得泪流满面,也明知老伴这一去,十成是回不来了,在那里哑声叮咛:赴到前方战线要保重?努力加餐。
老翁不禁悲从中来,倾诉的别离之语却成安慰。守卫河阳,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门,杏园镇天险足恃,固若金汤,敌军要越黄河上杏园,实难。时局也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一死,也有宽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未成行,便徒思归景。人生悲欢离合,月之阴晴圆缺!命数轮转,那管你青丝白发,花败花开?
离行之际老翁不禁回想少壮年华兵强马壮,国泰民安,锦绣河山,可一切却已尽付东水,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本应在田间耕作的少壮奔赴前线,徒留未亡年迈之人枯守家园;青绿的山林染上黏稠浓腥的红色,弥漫的硝烟染上盛放的花朵,昔日丛林散发着积尸的恶臭。扶尸百万,流血漂橹染红广阔山川。战火遍地无处寻觅人间乐园。既白首相扶求不得,杀敌擒王我又岂敢犹豫盘桓再耽搁,毅然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却也受诀别之痛天崩地裂、摧断肺肝。
初二:倪?珊
摘 要:作为文学作品中最纯粹的艺术,诗歌的语言富有节奏感、韵律美。诗歌形式的特殊性和文化上的高度浓缩型,造成了诗歌翻译的高难度性。而《诗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其英译始于18世纪中叶,理雅各和许渊冲的译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两位译者的译文呈现的风格具有很大差异。本文以《小雅・采薇》为例,从形象与意境、韵脚处理、形式对应三方面对两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诗经》英译;理雅各和许渊冲的译本;对比分析
一.简介
1.1诗歌的特点和翻译标准
美国翻译家Robert Payne说: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最好办法就是阅读该民族的古诗,而中国人自古就开始写诗,在他们心中,诗就是他们文化中最美丽的花朵。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的艺术。它的文学形式高度精炼,而内容却无限丰富,语言富有节奏感、韵律美,句式整齐。诗歌浓缩了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含有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因而诗歌的翻译是很有难度的。意大利诗人但丁主张“文学作品(诗歌)不可译”,他认为:“任何富于音乐,和谐感的作品都不能被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破坏其全部优美和谐感。”英国诗人Shelley曾说诗不能翻译,译诗是徒劳的,“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企图由此探索它的色泽和香味的构造原理”。美国桂冠诗人Robert Frost曾将诗定义为“译诗过程中所失去的东西”。严复也说,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译,尤其是诗。但是诗歌翻译虽然很难,从根本上却不是不可译的,并且文化需要交流,译诗是必然。但究竟怎么样才能译出好诗,译诗的标准又是如何?围绕此问题众说纷纭。刘重德教授提出:汉诗英译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似。许渊冲教授提出:译诗,尤其是格律体的诗词,要尽可能的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许渊冲,2006)朱自清在《译诗》一文中,论述了译诗的“创造的本领”:“译诗对于原作是翻译;但对于译成的语言,它既然可以增富意境,就算得一种创作。”(陈福康,2010)
1.2诗经的艺术特点、成就和英译
1.2.1《诗经》的艺术特点、成就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了当时的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它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1.2.2《诗经》的英译
《诗经》的英译始于18世纪中叶,而后出现了众多《诗经》的全译本和选译本。仅以《诗经》的英文全译本而言,就已达10余种之多。其中理雅各和许渊冲的译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两位译者所处时代、国籍、身份和经历都不尽相同,译文呈现的风格也有很大差异。
1.2.2.1理译本――中规中矩好百科
英国传教士、学者理雅各(1814-1897)是完整翻译《诗经》第一人,被誉为十九世纪西方汉学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儒学专家。理雅各非常强调对原文的忠实,严格遵循原文的词语、句子顺序,他的翻译更偏向于直译。“他的这部译诗达千页之多,除了原文和译文以外,还有详尽的注释和评论,长达182页的绪言和长达137页的索引。他的序言共分5各部分,分别论述了《诗经》的成书过程、历代的《诗经》研究、《诗经》的艺术特点、历史背景和参考书目。他几乎逐字逐句的对原文进行注释和评论,并附有主题索引、专有名词索引和汉字索引,便于读者理解这些中国诗歌的精神实质。”(汪榕培,1995)宛如一本《诗经》的百科全书。
1.2.2.2许译本――赏心悦目悦耳诗
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许渊冲(1921-)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他提出了“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他的《诗经》译文一韵到底,追求意、音、形三美兼具。“许渊冲先生所译的《诗经》在神形皆似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是全译《诗经》中的佼佼者。”(汪榕培,1995)“意美”赏心,“音美”悦耳,“形美”悦目。
二.《小雅・采薇》两译本比较
2.1《小雅・采薇》(第6章)简介
原诗:“昔我往己,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主要描写了戍边战士征战归来时,饥渴难耐,回忆起春天离去寒冬归来的经历,心中升起无法向外人诉说的悲伤。该章节的艺术特点在于其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境界,用看似温和的文字委婉曲折的表达了心中强烈的伤悲。
2.2理译和许译
理雅各 许渊冲:
At first,when we set out, When I left here.
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Willows shed tear.
Now,when we shall be returning,I come back now.
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clouds.Snow bends the bough.
The march before us is long,Long,long the way;
We shall hunger;we shall thirstHard,hard the day.
Our hearts are wounded with grief.Hunger and thirst
And no one knows our sadness.Press me the worst.
My grief oer flows.
Who knows?Who knows?
2.2.1形象与意境比较分析
在翻译“杨柳依依”上,理译采用了直译: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仅描述了柳树的特点:嫩绿。笔者认为这样的译法过于朴实,没有传达出原诗中的感情,因为“依依”不仅写出了杨柳的婀娜多姿,还道出了战士们离去时的不舍之情。相比之下,许译就更为传神:Willows shed tear。将杨柳拟人化了,虽然没有写出其姿态,但却给读者呈现出一副“美人泪眼送战士”的情景。
“雨雪霏霏”的处理上,理译: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clouds.同样只是描述了“景”,而未传“情”,读者脑海中的画面只有那漫天的飞雪。而许译“Snow bends the bough”却没有直接说出雪到底有多大,而是通过写雪压弯了树枝间接地呈现出了雪势之大。并且还有妙笔生花之笔,雪压弯了树枝,树枝“垂头丧气”是否可以说明出征战士的彼刻心情呢?战争迫使其离乡,心中伤悲,却无能为力,就如那被雪压弯的树枝,无力反抗。许译透过诗的表面意象挖掘出其蕴藏的感情,可以“赏心”。
许老先生说:(翻译要坚持“一、依、异、易、艺、怡”)“一”是译文应该在字句、篇章、文化的层次上和原文统一;“依”是译文只能以原文字句为依据;“异”是原文可以创新立异。这三论是翻译的方法论。翻译古典诗词,很难做到“一”,有时候也无法“依”,这时候只能“异”,去创新立异……我把“杨柳依依”译成流下眼泪,依依不舍,将“雨雪霏霏”译成雪压弯了树的腰肢,就像罪恶的战争压弯了人。这需要用想象力,但我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从诗意里边来的。
2.2.2韵脚处理比较分析
理译是无韵的,基本上是分行写出的散文,既无节奏,也未用韵脚,因此构不成抑杨顿挫的诗歌韵律。而许译双行押韵,它的押韵是aabbccddee,显得韵脚丰富、音节铿锵、韵律整齐、节奏鲜明,达到了原诗所具有的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在他看来,用韵固然可能因声损义,不用韵则一定因声损义,用韵损义的程度反比不用韵小。
笔者认为韵脚对原诗是很重要的,韵体翻译在听觉效果上就可以超越非韵体,造就音乐美,可以“悦耳”。美国诗人爱伦・坡在《诗的原理》(1848)一文中说:“在作诗时,决不能忽略音韵之美。但是这一点,我们所有的作诗法论述中不知为什么都避而不谈。”又说:“音乐通过它的格律、节奏与韵的种种方式,成为诗中的如此重大的契机,以致拒绝了它,便不明智”,文学的诗可说是“美的有韵律的创造”。许译在韵脚的处理上做到了“悦耳”,保留了诗所以为诗的特色。
2.2.3形式对应比较分析
原诗采用四字格的形式,整齐划一。理译基本是分行写出的散文,无所谓形式对应,反显冗长。而许译每行3-4个单词数目,四个音节,与原诗的四言风格形成照应。诗行简短,可以“悦目”。
三.总结
笔者看来,翻译难,难于上青天。翻译中国诗词更难,而翻译中国古典名著《诗经》则是难上加难。翻译家们花费常人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精力,经过考察、求证、推敲、修正等等程序,才完成了译作。我们应该肃然起敬,为他们的奉献,为他们的精神,为他们呈现给我们的著作。本文选取的理译和许译都是精彩的著作,各有千秋,一为“中规中矩好百科”,一为“赏心悦目悦耳诗”,若将二者结合欣赏,或许别有一番风味。作为后备晚生,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认真钻研。(作者单位:大连大学英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James Legge.The Shi King,Taipei:SMC Publishing Inc,1991.
[2] 陈福康.中国译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 汪榕培.漫谈《诗经》英译本.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