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1 03:49: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禅语人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聪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之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战胜自己的人。
2、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3、梦想是一个幸福的念想,想着想着就快乐了,它执着地立在那里,是生活的一个界标,代表着活力与向上。
4、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5、活着,一定要有气度,这不仅仅是涵养,也是一种标识。在与人交往中,为人所看中的第一要素即是气度。修炼人生,展示自己活着的气度,让生命更有意义。
6、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7、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从傲慢中来的;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正确,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就逐渐生起了。
8、幸福,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来源:文章屋网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题记
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写的四偈是我最喜欢的禅语。虽然四偈描写出的境界很高,让人心神向往。但是人不可能做到四大皆空,也不可能没有喜怒哀乐,不可能没有欲望,那样的人也是不能成神的。我个人觉得人与神,与魔的区别在于心。心存善念,人亦成佛;心存大义,魔亦是人,心若轻浮,人亦成魔,神亦成魔。坐禅能够修身养性,能够使我们内敛,收起身上尖锐的刺,能够平和地面对人与事。
说到禅道,我觉得以我的年龄与智慧还是说不清道不明其间的真意的。但是我觉得心怀他人,心存善念,不被欲望所牵累,不被情绪所左右,那便是真正达到了做人的境界了。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佛法,领悟了真谛。我们虽不能做到如此,但是如能静坐养性,顿悟人生,笑颜面对人生道路上的硝烟战争,那么也算是一种收获了。我想:煮一壶清茶,后静坐安详之间,细细品味人生,真的是最美好的事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喧嚣红尘,我们该如何立于一隅,洗却铅华?遗世独立,我们需要的,仅是一颗禅心
少年求剑术与仙山高人,成名欲望让他忘记求学的真谛,想尽快缩短练功时期,早日成名,所以师父答他,勤学苦练需十年,夜以继日三十年,拼死拼活却要练七十年。少年过于急功近利,剑术不经岁月磨砺又怎会炉火纯青。欲速则不达,舍之才得之啊。少年缺的,正是一颗禅心。
那么,何谓禅心?禅心不是无心无为的懒散态度,禅心是淡然处世,无欲无求但始终对明天抱有希望的洒脱心境。佛语云:人痛苦的根源来自于欲望。欲望像是可怕的深渊,无底的黑洞,多少金钱和物质都填不满它张开着的血盆大口。人处在世上就像活在荆棘丛里,因为有欲望,则心动,痛苦也随之即来。我们总是害怕得不到,得到了又害怕会失去,终究陷入患得患失的怪圈里,无法自拔,被浮世的海浪卷得不知方向,却又一次次纵身跃入海中,乐此不疲。我们都被欲望主宰,而缺少禅意的人生。
永怀一颗禅心,我们也就拥有了禅意的世界。在一件事未开始之前,我们总是抱有太多希望,却也成为一种牵制。我们太在乎功利,却忘了事物本身的意义。我们太注重结果,却遗忘了过程中的美好。
曾看过这样一则禅语: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诚然,我们不必刻意追求明月,更应在乎我们的江里是否有水,有水自然有月。我们不必过分执着于天,而更应关注于我们的天空是否有云,无云,则万里晴朗。人生亦是如此,不可急功近利,戒骄戒躁,常怀禅心,厚积薄发,方可水到渠成。在要开始一件事时,就像照顾一棵树,一株花,一只鸟一样,它不给你任何回报,你仍然爱它。以入世的态度耕耘,以出世的态度收获,不刻意计较结果,此之谓禅心。
持一面明镜,止红尘之浊水,升一轮明月,怀淡泊之禅心。不过分奢求,但始终满怀希望。
明镜止水,皓月禅心。愿我们常怀禅心,在尘世的浮华里寻求一片属于你我的净土。
高三:心里变成心底
无人来访时,我选择静坐于穹庐小斋的西窗沙下,取出茶具,沏一杯淡茶,与月白风清互为呼应。茶,我喜欢绿茶,周作人说,绿茶为茶之正宗。我不懂茶,也不懂,《茶经》一类的茶文化典籍,更不用说什么茶道了。我喜欢茶,是喜欢那种情趣――自我的情趣。
素雅的陶瓷茶具,葱绿的茶叶,是一种诗境。
根据我选茶具的经验,绿茶与白瓷杯最相宜,红茶则与陶器茶色与陶器浑然天成。
且说绿茶,煮沸生水,待到水质稳定,水冲杯中,再投以茶叶。茶叶与杯中热水相遇,片刻后,茶叶在水中载浮载沉,绿色满杯,澄清晶莹,如诗中所言,漫江碧透。绿色的诱惑,让人想盈手一握,啜饮腹中。但是先不要忙,得先看杯上香雾。杯上香雾弥漫,徐徐升腾,如一串音符在流动,静下心来,似乎还可以听到茶韵的泠泠之音。杯上虽有香雾,但是不像香粉那样扑鼻而来,它淡若无味,细嗅之后方之香气沁人肺腑,让人舌间生津。
佛语里说,茶味近禅味;道藏里言,茶味似道意。我以为这就是品。
茶味本淡,以水为形。以凉为性,色泽以有中见无,无中见有,禅机道意或许在这种思辨中隐藏。此种意境深邃高远,我只能远观欣赏,不可近玩亵渎。《红楼梦》中妙玉说茶,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我这种愚钝的人,一难悟禅道之说,二来口齿触觉迟钝,三因茶本是解渴伴读之物。四则就算饮茶也是无中见有的意境。再者说,若饮茶之时有一卷闲适小品散文在手,读到天高云阔,那顾得他究竟是解渴的蠢物,还是饮驴。
饮茶之时最适合读一卷小品文。或周作人的,或梁实秋的,或林语堂的等等此类大师的闲适文字。周作人的散文小品写的古朴典雅,洗尽铅华。他好像不是在作文,而是一个冷静平淡的老友,从容不迫地品物抒怀,思辨说理,感情自然流露。通篇文章没有惊诧,没有跌宕起伏,只是娓娓道来谈天说地。他的散文如苦茶,入口涩涩,待到读毕,甜香已经缭绕舌尖,久久不去。
梁实秋本人非常喜欢周作人的散文,他的文风受其影响颇深,但他自己却又集大成于己身,别成曲调。最喜欢他的《雅舍小品》,风格高雅和谐,文笔细腻简洁,语言自然纯净,较之周作人的更为平易近人。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用笔诙谐幽默,避重就轻的谈人间琐事,或讽刺挖苦,但是不让人感觉沉重,心里只有如莲的喜悦。
周作人、梁实秋二位老先生的文字,绚烂归于平淡,精巧归于古朴,读二者之文如静中饮茶,窗外天高云淡,风清月朗。隐隐中如读《世说新语》有魏晋风度洒脱,有晚明文人的潇洒,人生到这个境界真是超脱得很。
国人饮茶与层次、人品无关,但能饮出茶趣者,却与心胸风度相连。名立场中多是酒酣耳热的浑浊,是非之外的高人逸士却是淡茶一杯的清朗。酒愈喝愈躁,茶愈喝愈静;酒是激情之火,茶是明心之药。方外之人喜饮茶,名利之外士者亦喜,古刹、书斋之人盘膝而坐多是清茶一盂,淡淡的、涩涩的,他们与红尘不是看“破”之字,而是“知、明”之语。
茶之味非附庸风雅所能解,而是明心自知。
一如禅语拈花微笑,法只可慧心于胸,不可说,说出来都是错。茶有品、饮、喝、吃之法,品是静,近于禅,其他三者是动。当然词义变迁对四者混用,但是四者混用如心静则是同理,用何词来表达则无关紧要。心动茶为饮品,心静茶为境界。拘于形式而失之内容是饮茶之大误。许多人为了形式而进入茶馆,自以为得茶之趣,则本身离茶趣就千里之远。草庐闹市之中但得心静茶味也扑鼻而来。如《论语》中所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萼,咏而归。”
茶本为“草、木”相合,人居于草木之中,则万物会于心,三者统一方为“茶”。草木为自然之物,人亦然,三者合即“天人合一”。茶道与禅、道最高境界都是天人合一,近于古人置音律、哲学境界同理。境界是心胸,同时也是饮茶之态度。但是居于红尘之中,与静态自然的草木和谐为一体,体会天地道心实数不易。
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我以为在喝茶的时候,品味一下人生才是清福。
红尘中的繁华不过是身外之物,名利相争伤人亦伤己,来来往往都是客,灯红酒绿不过是一场浮华的云烟。在攘攘熙熙为名来,熙熙攘攘为利往的时代,我们不妨把实用的心放散淡一些,少一份猜测,多一些恬静。
用简单对付一切复杂,或许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名利如禅机里的风帆,非风动,亦非帆动,而是心动。因为心动,我们丧失了内心的安静,生活成为一种负累。
鲁迅先生说得“清福”是指生活安逸后的悠闲,我以为,所谓的安逸是对现在生活的肯定,不在于你的财富,而在于你心里的平静。陶渊明弓耕田野不自弃,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诗境。
站在时光的路口,伸手,水色时光流沙般从指间倾泻,风从指间滑过,握在手中的,是一段柔软时光!芳草萋萋、落英缤纷,枝头绿意盈面,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不知不觉间,四季轮回里,又到了"绿槐高柳咽新蝉"的初夏。"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蓦地想起陆游佳句,是如此的契合意境!
微风拂面,细雨绵绵,荷塘翠叶漫卷。竞看芙蓉开启,与谁争现?蜻蜓早立欲语,也识她、出泥不浅。醉中舞,正欢欣、掠水双双飞燕,云水处,携手漫卷。思万点,萦萦约践,细水长流的行年,一段独然的时光,书一缕淡墨,流韵笔尖。墨韵香氛千翻,触手的温润尽在五月里温婉!
惬意于一份简单的生活,一杯清茗,一曲古乐,一段禅语,一颗自省的心,随意,随性。简洁,素颜,与时光对坐,与自己对话,清静安然,心简意淡!
时光,女子。静寂里,用时光煮茶,用岁月烹酒。一杯清茶,一壶月光酒,看清幽的时光掠过眉弯,一抹恬淡,几宛悠然,诗样芳华,惬意婉转!喜欢小禅的文字,文字实在是美,灵动婉约,清水幽荷般清淡!字里行间流淌着醉人的恬静,如此唯美的文字,清凉女子惹人疼爱。清纯,优雅,漫溢的清香拂过诗情,绕过画意,欢喜这样的文字,疲惫的心在字里行间里浸染得清新怡人!
喜欢一切自然,宁静而富有诗意清浅的东西。喜欢和文字相伴。倘徉文字的世界,喜欢文字的真,喜欢文字的纯,喜欢文字的空灵与唯美。文字的世界就如同一个恬淡的世外桃源,远离浮躁,远离名利的诱惑,没有尘世的喧嚣,只有一片优雅静谧,可以让心灵宁静怡然、自由呼吸。!喜欢默念“烟花不堪剪”喜欢这样淡到极致的颓靡。仅是这样的几个字,就看得人满眼满心逸然。从来不是一个善于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女子,只是喜欢用满纸絮语堆砌文字,用清冷的文字明媚着感触着,每段走过的风景,经年之后,走过的风景依旧旋旖,素笺里婉转着风华如水,让世俗的心如琉漓泾渭分明。
芸芸众生,佛心相对,心境总与自然与女子相随相伴!借人之智,完善自己!兰居幽谷,虽孤独亦芬芳,不争不抢,这是一种淡泊;心态当像兰,凡事都能看得通透。安之若素,素心如兰;梅开偏隅,虽寂静亦流香,不愠不火,这是一种优雅;性情当似梅,学会在命运凛寒独自开,别具一格;气节当如竹,虚怀若谷;胸怀当如水,谦卑纳万物,似风无痕现万象,在风中摇曳,在雨中洗礼,大自然中无言,生命的历程。不微,不卑,心中有一个世界,清宁自然,日出日落里,坐看云起,花开花谢里,执一本岁月静好!不屑纷繁,做真实的自己,洒脱若云,想来,拥有如此品味的女子就是一个赏心悦目的清凉女子吧!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而这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就是为了-----《悦己》说得极是,行走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悦己才能悦人,女子,自信,自立,自爱,自珍。有理想与追求,善良而淡雅,有自己的空间与天地,宠爱自己,做喜欢做的事,灵魂的百花园里,满种馨香的蓓蕾。书香给予补养,音韵给予怡情;画境给予宁静,诗词给予练达。 浮世修心,修得心香一瓣,修得万种芳华;万种风情,柔静婉丽,知性而豁达!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沉静的姿态最优雅!清凉女子,娴静典雅!清凉女子,明净出尘!
一简单就快乐,一世故就变老!推开一扇叫岁月的门,游走在梦与现实的边缘红尘里。一直想做个安静的女子,如所言,用时光煮茶,用岁月烹酒,在最深的红尘里守着自己,守住最初的萌动和欣喜。在一本光影流年中,亦不惧岁月催人老,风定落花香里,悠然翻看那些依稀旧梦。静守在自己的天地里,任凭风雨浅释岁月的流转和纷扰!
学做一个如此这般清凉的女子,悠然岁月的丝缕,无论悲喜,默默珍惜。画一笔人生过往,拈一指心语,浅行淡思,笑傲尘沧。
禅宗原本从印度移植於中国。历经六祖惠能及其追随者精心打算打造,禅林的清静闲适,禅僧的机锋警语、禅理的深奥玄妙,禅家心理平稳的"顿悟",让菩提达摩当年所期望的"一叶五花",终於在唐五代"结果自然成"。中国禅宗,以直观式的探索人的本性心理、应对机智、游戏三味、表现悟性的对话艺术,自然清净、行卧自由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情趣的转化,引起有识之士的兴趣与追捧,因而使得禅悦之风一直长盛不衰,并影响久远。
是次由澳门六祖惠能思想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六祖惠能文化画展》在金碧文娱中心展出,引起众多禅学爱好者的关注。
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曾经说过:"宗教艺术是特定时代的宗教宣传品,它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物件,它们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服务的。"《六祖惠能文化画展》的主打画是悬挂在展览大厅正面的惠能画像,这是澳门画家黎鹰先生的精心之作。熟悉佛教画像的人知道,从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到六祖惠能,其画像大都体态丰圆,双肩宽厚,交脚倚坐,面露微笑。此次展出的惠能像,在画家的笔下,惠能同样是穿着色彩鲜艳的黄袍正襟危坐,画面上的惠能,天庭饱满、印堂泛红,给人一种神采奕奕的印象;慈眉善目,面露喜气,显示的是无尽的亲和力;双眼微闭,脸绉欲动,似乎欲言静默思索後的慧言。画是无声读物,然而透过惠能过衣物绉纹的细腻、透过惠能眼角纹路的跃动,显示的不仅仅是肖像非常自然,更重要的是在人们心目,同时还会产生一种这位智者依然被活着的感觉。对於初次接触禅宗的人来说,他可能不知道惠能是谁,於是画家在条幅空白处题写了惠能的成名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惠能传禅一生,为禅奋斗一生。他所创导的禅宗,否定了佛教的很多繁文缛节,认为推理会使人偏离目标,直觉更才能不断地更快地接近目标,因而提倡"顿悟",或者说以直接的突击以达到目标。这就是惠能,一位开创了禅宗新世界,其禅宗思想、其禅学精神影响了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一代禅宗大师,理应受到推崇。
纵观禅宗发展史,自唐以来,士大夫们几乎到了"人人谈禅"的地步。延续到宋、元、明、清时,借禅喻画,以禅论诗更成为经久不衰的时髦。时至今日,人们读起当年的禅诗,看起当年的禅画,觉得禅宗所创导的直觉观照、深思冥想、活参妙解、瞬间顿悟为特徵的思维方式与幽深清远、适意淡泊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依然时不时地在脑海里晃悠。禅慧就像一株参天的常青树,就是现代的一些深悉禅学的文人墨客,他们写起诗,绘起画来,依然禅意绵绵。是次欣赏陆正平先生的书法作品《佛心》,着实感受了一次"禅书"的意境。人们知道,所谓"书法艺术",指的是字写得如何好,诸如飘逸沉稳、刚健温润,诸如龙飞凤舞、格调清新等等。然而艺术总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因而一些书法家为了显示独有的个性,於是着意追求一些新的书法技法。陆正平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人称"三倒奇翁":倒走路、倒弹琴、倒写书法。他的《佛心》就是倒笔写的。猛然看去,视觉上确有阻碍,然而仔细揣摩,又觉得别具一格,清新可人。看陆先生的字,如同有的书法家喜欢狂放,写出来的字体可能一下无法辨认,然而无论偏离多远,从根基上它与原来的字体总会保持着若干程度关联是一样的道理。看陆先生的字,笔者突然想起元代禅师古林清茂写的《张果老倒骑驴图》偈句:"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只爱回头看。"张果老倒骑驴是老幼皆知的故事。不明底理的人认为张果老是在倒退,并且作为笑料而言谈。而清茂禅师则玉宇澄清,"倒"出真理:世人应该好好学学这个似疯似癫的糟老头,千万别老是让眼睛要向前看,而忽视了向後看,回头看。张果老倒骑毛驴充满"禅气",陆先生的倒笔书法同样充满了"禅意"。倒笔书法是陆先生的个性,传统的顺笔书法则是流传了几千年的共性,陆先生在注重发挥自己的个性时,广泛吸纳传统书法的共性,使自己的个性书法"一点一画,皆昭然绝异",而更显其"用笔之精妙"。"意是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米芾语),独立的书法模式,或者说完全的"自我",使陆先生的书法作品别有洞天,因而被誉之为"中华一绝"。他的作品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书画名家作品集》、《中国书法全集》等多部书画集和大辞书。他本人也被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等机构确认为"世界艺术家名人"和"世界艺术大师"。
说到绘画,禅派画家的或者说带着禅意的绘画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流览禅画,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禅画家在绘画时通常只关键性地点出题目,其他部份则保持着暧昧。禅画家们认为,使用暗示更胜於描述,如何理解或者洞察绘画者的意图,需要看画的人自己去完成。理解禅画的过程,与同想皈依禅宗的人得依靠自己的心智,去领悟宗师的那些晦言隐意是一样的道理。比如史上有名的宋代石恪画的《二祖调心图》,从画面上看到,二祖慧可非常舒服地靠着老虎背,脑袋搁在耸起的双肩中间,此时的他是在打坐,还是在睡觉,不得而知。人家说老虎屁股摸不得,慧可不是只敢摸一下的问题,而是非常强势地舒舒服服地靠着老虎、压着老虎。而老虎呢,竟然是那样俯首贴耳地任其所为。这是说慧可的法力雄厚法向无边乎?如此等等,画者只点出题目,到底寓意着什麽,完全任人遐想,你所想的与画者的念想一致时,证明你已经入禅;如果思不对路,或许你依然会徘徊在禅门之外。是次展出的超龙先生的水彩画《淤泥定生红莲》,画面美轮美奂,让人留连。然而面对"淤泥定生红莲"的点题,浅尝辄止肯定入不了禅,来番冥思苦想确实费脑,於是笔者便借用古人的一首偈来佐证。唐代赵州的从谂禅师机锋玄语妙绝天下,并且对禅宗各大宗派都有极大影响。他曾经写过一首《莲花颂》:"奇异根苗带雪鲜,不知何代别西天,淤泥深浅人不识,出水方知是白莲。"惯常的看法,莲花圣洁高雅人们喜欢,淤泥污浊恶臭人们厌恶。从谂禅师则一反人们对淤泥的看法,认为淤泥和莲花是一体的,没有恶臭的淤泥,绝对长不出圣洁的莲花来。意在告诉人们,最不看好的,或许就是最有功用的。不仅如此,《莲花颂》更从侧面道出"烦恼即菩提"这一佛教功用和境界。依笔者之陋见,超龙先生的《淤泥定生红莲》同样是奔"禅意"而来的,如果他只是简单地画幅莲之高雅、花之漂亮的水彩画,那他的作品绝对是入不了《六祖惠能文化画展》,更登不了禅画的大雅之堂。
当今社会,人人都有着更幸福的企盼,这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心理动力。然而竞争之激烈,世事之变幻,各种压迫感、危机感、恐惧感也会油然而生,并产生一种隐隐约约的但又极其顽强的惰性力。所以有人说时下真正棘手的不是物质的後遗症,而是精神的後遗症。如果说对症下药的话,懂点禅学之道或许可以起到点拨、启迪、转化之作用。因为禅学是研究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对自然的文化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所探讨的是人的思维、理性、智慧、心理等诸多方面的本性、活动方式以及发展途径。以平常心去领悟、欣赏禅画、禅诗、禅语,从中获取人生之道的启示,于道德、伦理、意志、价值观、世界观等等都会有所裨益。
禅慧常青树,澳门亦期许。《六祖惠能文化画展》在澳门展出,的确正逢其时!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心在感恩中徜徉
禅语有云,前世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一次擦肩而过,那我想在座的各位大概是前世扭断了脖子才得以会晤与此,言笑晏晏吧。
据说,今年是五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但这个冬天,我觉得何其有幸啊,能与你们相遇。这个冬天是感恩的冬天,所以,她是温暖的冬天。
三个多月前,我们告别熟悉亲友,来到这里。初来乍到,我们带着重重的行李,又要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心中的失落感可想而知。可是、还记得校门口那一张张笑脸吗。烈日炎炎,学哥学姐让出娱乐休闲的时间,等在那里,帮我们提行李、为我们引路、办各种手续。当时我突然就觉得,其实这个新环境还不错。让我们回想一下吧,正是学哥学姐给我们上的“开学第一课”掀开了我们大学生活的帷幕呀。
接下来是各种会议,老师们春风化雨的谆谆教诲让我们醍醐灌顶,学哥学姐们的言传身教,更让我们扫去初上大学的迷茫,转而努力地学习生活。
慢慢的,新鲜感过去了,开始想念曾经的同学好友。适应新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偶尔对现在的生活感到累了,或者遇到什么不愉快,也许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操劳的父母,而是去联系以前的死党,一聊许久,心情就渐渐好起来。因为我们知道,有人挂念着你,包容着你,支持着你。让你有底气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足下”,自呱呱坠地至而今的五四之年,除却父母亲戚二十年如一日的耐心照拂,良师益友恰如一簇簇萤火,终以燎原之势温暖了我们的人生,在困厄的时候,为我们照亮前方的路。于是每每“山穷水复疑无路”的穷困无聊就变成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愉悦。在良师益友的帮助下,我们收拾行囊,信心满满,整装待发。漫漫人生路,十有八九不如意,但总有人在你撑不下去的时候扶你一把。一个微笑,一声祝福,一句问候,于是我们抖落身上的稻草,做骄傲自信的行者。高山流水,不虚此行。泪水、欢笑、喧嚣、吵闹……待表面的浮华褪去,酒阑灯灺人散后,那沉甸甸的恩情弥漫在心底,漾出一层层柔和、柔和而质朴的光晕。
心存着对良师益友的感恩之情,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地向未来出发,在人生的海湾里徜徉。
话是空的,也许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天冷了,一杯热水,一句“多穿点儿,小心感冒”大概就会让人觉得从心底里暖起来。身边的人失落的时候,多关心一下吧。特别是出门在外,朋友是多么重要的存在呀。
朋友是一种相遇,茫茫人海,能够彼此相遇、相聚、相逢,是幸运也是缘分。在努力生活的同时,我们未忘感恩。春风化雨的恩情,我们铭记于心。就让爱在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萌芽,让心在感恩里徜徉!
文/带刺的玫瑰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这是最近常去彻悟的禅语。
人生一路走来,经历太多风雨和坎坷,身上不落尘烟似乎不太可能,关键是不让尘埃在心上,化灰尘。这样,眼中的世界才会明媚、靓丽。
我要感谢苍生,赋予一方水土,滋生出万般柔情,让生命在经历一场场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旅程之后,能够淡然对待人生的风雨兼程。以一颗平常心,在一页素笺上,用绕指柔的委婉,书写一室温馨。将生命必须经历的四季,优雅地安放在质朴的心上。不为春喜,不为秋悲,桃花柳芽,枫红霜寒,只当生命的过程。
七月,这个带给我生命的季节,是慷慨而大度的。心灵,在流年的轮回与光影交错间,悟出一些生命的简单定义,让一度疲惫的身心,经历一次次像禅一样蜕变之后,对人生的意境有了更深层次的诠释。埋藏在心底的挫败和扼腕的叹息,在七月睡莲缤纷的绽放里,得到彻底的释放和舒缓。情怀在“凌波仙子”的婆娑曼舞中,也由此变得温婉丝滑。就像头顶刚被暴雨洗涤过的一方碧空,清新、自然。跃入眼帘的虽不是白墙黛瓦的庭院,而是林立的水泥高楼,但因为一场夏雨的沐浴,远观近看都显得洁净、耸立。也许源于心静,人自然静的缘故,一切都那样怡然而亲善。包括远去的“修理煤气灶、高压锅、电风扇”那一声声清脆的吆喝,不再是城市扰民的噪声。反而让我觉得,烟雨小巷里有了这些嘈杂的声音,生活方显朴素和真实。是岁月的沧桑和人生积淀,这厚重的、来自灵魂的顿悟,教会我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不再为生活的嘈杂和错乱去悲喜。这份儒雅,或许是岁月馈赠给人生的一份淡定和从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不仅是歌词,也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眼前那片云彩,脚下那泓溪水,已经让我阅尽人间风景之后,获得人生一袭坦诚和率真。眉间、心上,渐渐淡去曾经怨天尤人的“龙游浅滩”,以及“落坡凤凰”的愤世嫉俗。静观人生的花开花落,心灵不再因为流水浸染了落花的殷红,而悲凉伤怀。生命,只要倾情展放,缤纷了枝头,就没有辜负大好的流光。
当桃李挂满枝头取代树梢的芬芳时,日子因为这份沉甸甸的收获而充实,但岁月也将在眼前悄然而逝,越走越远,心中不免对逝去的青春有些缅怀。几天前加入一个文学社,需要上传个人头像,这才想起,自己已经许久没有照过相了。昨天叫儿子用手机,随兴拍了几张,心里竟然有些忐忑,手脚不知如何安放才恰到好处。曾经的自信,也不知跑哪里去了?儿子让我精神放松,可脸上的表情还是极其僵硬。后来,经儿子的不断提醒,情绪才渐渐调动起来,慢慢进入状态,随意摆了几个姿势,儿子竟然大加赞赏起来,说:“哇!妈妈,你摆的POSS依然风情万种,还是非常迷人呵!”一句话,逗得我是眉开眼笑。我知道,儿子的俏皮话,不是恭维他母亲有多妩媚动人,而是想让母亲用笑意,去生动已经青春不再、缺乏灵动的容颜。灿烂的笑容,总是光彩照人的,精神愉悦了,喜气挂在脸上,自然增加了几分秀气。儿子的俏皮话,比任何化妆品都管用,健康、环保、暖心窝,一下扫除了岁月留在心里的阴霾,好比在人生的镜头前,调亮了闪光圈,给生命增加了不少亮色。
曾经,为脸上的鱼尾纹,懊恼不已。想把对自己青春的记忆,留在春暖花开的绽放时;那些曾经的美好,统统封存眼眸中的清澈里。而今眼看又一个生日要到了,矜持的心,有些把持不住。小心翼翼地取出相册,想对以前那些美丽的生命影子来个精彩回放。从懵懂的童年,到阳光的少年;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再到踌躇满志的而立之年;从稚嫩的迷蒙到笑傲人生的坦荡。眼前那一张张婀娜的、娇羞的、英姿飒爽的青春相册上,依旧那么明眸善睐、楚楚动人。可叹的是,眼前人早已红颜消褪、青春不再。如果青春也能跟相片一样,用塑料把她塑封好,封存在生命的血液中永不退色就好了。可惜上帝在创造我不老的心灵,却无法创造我不老的青春。生命想永葆青春是个神话。既然,青春的衰老不可抗拒,何不把衰老和皱纹,转变成由内向外散发的优雅气质和成熟风韵
所以,我让儿子把拍的相片存放在空间的相册里,美丽已经是奢望,端庄才是唯一的追求,落落大方中显本色。但只要能夯实我的记忆,也就无所谓动人否?说不定当我七十岁或八十岁再在来翻看这些相片,也许能打动那时的心灵。
七月,是繁华、芬芳的季节。有茉莉的幽香,还有白莲的绽放。更重要的是,还有曾经生命诞生的喜悦。我感念人生,让我像藤蔓一样,沿着生命的脉络,攀缘到七月的肩头,并缠绕着时光,在七月的土壤里扎下了根。一季又一季地让我体验,生命一路带给我青葱繁茂,以及瓜果成熟。虽然阳光的热烈,让我一度迷蒙眼睛,但最终还是适应了它的热度。如今,我静静地端坐在七月的怀中,生命呼吸着茉莉的浓郁,也期待品尝莲子的酥软。而石榴的缤纷,总是润了诗人的眼,迷了情人的心。但对我来说,枝头挂满灯笼一样的果实,才是生命追求的美好。当眼前纷繁落尽,那么枝头从青涩步入红艳,就为期不远。人生的成熟,也是生命的成熟。如果石榴红了,想来我的心智,也该从丰盈转为秋实而内敛了……
在我所生活的这个三线城市,想要安逸,少心少肺就可以了;想要富贵,没心没肺就OK了。拼了命赚钱,可是我想要安逸的生活。
很多年,我过着安逸的生活。
工资低,房价高,我只能叹着;梦想远,现实近,我只能想着。想着想着,如果有一天我挂了,悲催了年华,去天堂笑吧!我的父母,我的家人,我的亲朋,都在沐浴阳光,享受生活恩赐的种种快乐,虽不百分百,但也每天都在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我从未想过离别。其实,人间和天堂的距离很近很近,也就上眼皮和下眼皮之间的距离吧,眼睛一闭,人没了。这是我最近才悟出来的。
大哥的离去,让我感到了彻骨的悲痛。有句禅语是这样说的:大悟无语,大笑无声,大悲无泪。妈就是这样,大悲无泪!大哥的离去,就像是剜走了她的心头肉!尽管她有四个儿子,但大哥是无法替代的。年轻时,大哥的到来让她大喜;年老时,大哥的离去让她大悲。
大哥病了,肺癌。他乐观,坚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打麻将,直到死神一步步向他逼近才有所收敛。他是妈五十多岁的老儿子,也是妈精神和生活上的依靠。五十多年的唇齿相依,怎能割舍。母子连心啊!
大哥在医院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日子。妈老了,已是风烛残年,但她每天都会独自一人走到医院去看望大哥。二十分钟的路程她要走将近四五十分钟,有时刮风,有时下雨,偶尔还会下雪。看见躺在病床上的大哥,她总是哭!在她眼里,大哥应该是一座巍峨的铁塔,千年不倒;在她心里,大哥永远是她的宝贝疙瘩。没有生病时,大哥长得白白胖胖,山一般的汉子,是妈的顶梁柱。妈很安逸地过着她的晚年生活,儿孙绕膝,承欢左右。大哥病了,因为化疗伤了元气,逐渐消瘦,最后的日子是形容槁枯,判若两人。妈心疼的要命,恨不得取而代之。在病房里,家人帮大哥擦洗瘦骨嶙峋的身子,妈看见了,就哭!大哥也是悲从中来,哭,却没有力气!身心就更加的难受。大哥说,妈,您回去吧!我一直想知道,这句话是不是大哥和妈最后的告别。
大哥终究没有迎来属于他的2013年,死神硬生生地把他拽走了。很遗憾,弥留之际妈不在他的身边。如果在,那是残忍的!当妈看着她的孩子离去而束手无策,无能为力,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撕心裂肺,相信每一个母亲都能感同身受。妈说,大哥不是她的孩子,是她的孩子就应该给她养老送终,她还在,大哥却走了。她大悲,无泪!
大哥走的那一晚,下雪了,是这个冬天最大的一场雪。照应了我们无尽的悲伤。风在肆虐,呜呜作响,像一首哀乐搅乱了夜的宁静。雪花纷飞,像一块白纱,覆盖了寂静的原野。按照当地的风俗,妈守了大哥一夜。那一夜,漫长,难熬。妈没有哭,只是翻来覆去,絮絮叨叨地讲有关大哥的事情。没有连接,没有情节,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早上出殡的时候,妈大哭,“我的宝贝啊!”仅此一句,再无他言。听者恸容,无不落泪!人的心,能承载多少欢乐,也能承载多少悲伤。生命是圆满,人生也一样。大哥是圆满的,来了,去了,从此无牵挂。妈呢?当孩子离去了,她的心再也无法圆满。每一个夜晚,当思念来袭,她便无眠,泪满巾。此时,谁知她伤有多深,心有多痛!
哭着来,笑着去,这就是人生。
【关键词】石涛;一画论;溯源
石涛云:“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石涛提出的“一画论”,取自佛教的“佛性即一”、“不二之法”、“一真法界”,“佛性”即“本心自性”,“一画”即对其隐称,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是觉悟,悟道,即洞明意识之根源,“―画论”即以本心从事绘画之法。玉琳通曾问本月:“一字不加画,何字?”本月答曰:“文彩已彰。”赵州亦云:“如空中书字,虽然不成,而文彩已彰。”当“一”字只是在概念上存在而并还没有出现形象的时候,它应该是什么字呢? 回答是:既然概念先于形象而存在,那么即使形象没有出现,也已经是文彩彰显了。
石涛深受佛教的熏陶,以佛法指导绘画当然是很自然的事情,从《画语录》中充益的大量佛学用语和参禅语句以及石涛大量传世作品中,不难看出石涛积极入世的精神。他把本心自性作为人生和艺术创作的出发点。石涛“一画论”的提出,是以佛法贯通画法的具体运用,是以身作则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总结。
石涛所提出的“一画论”,受到尊师的影响,并运用到绘画之中。所谓“一画”并不是指的一幅作品,按禅理来解释,应该是明心见性。因为一切法理不离心法,心能生万法。《法华经》云:“一法藏万法,万法藏于一法,万法即一法,一法通万法,万法在一法中”。所谓“一”指的是心,“一画”就是“心画”,石涛提出“一画论”中的“―”指的就是人心。人若能达到明心见性,即可达到“一”,其万法就在其中。石涛根据“一法藏万法,万法藏于一法”的辩证关系,在《画语录》中引出了“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的结论。
石涛云:“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山川脱胎于予也,子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绘画的道理,用笔的方法,皆与宇宙的真理有关。质与饰的本质也都包含着天地之道理。“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是以佛学的理论阐明心与境的关系。山川即是境,予即是“我心”,脱即是“缘起”。因此“山川脱胎于予”是境中有心,“予脱胎于山川”则为心中有境。所谓“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是“一画”的神来之笔,即彻见本性之心,而达到心境交融的意境,方可终归于大涤,也就是归于“一心”,终将客境化为禅之意境。石涛所用的“大”是指得到大我之意,所用的“涤”字是“洗”之含义。石涛以“涤”代“心”正是用字玄妙之处,即以此字表示一个经过洗涤,除掉妄念的无我之心。而“搜尽奇峰打草稿”,同样是以心之能缘生境之所缘,或由境之所缘生心之能缘,而产生的对心与境的深层次的认识,否则就不可能见到石涛所指的哪些是真正的心境相依的奇峰。
石涛的“一画论”与道家老庄的思想也极为相似,受其影响甚远。老子云:“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云:“泰初有无,无忧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老子所说的“道”和庄子所说的“泰初”,与石涛所说的“太古”、“太朴”可视为大同小异。而老子所说的“一”与石涛的“一”都指的是“心法”。“一画”是从无到有、以一治万的根本,是万物产生的必经之路。从“太朴”到“万物”的过程中,“一画”起到了“立法”的作用,而庄子所谓的“有一而未形”,也是一种抽象的涵义,而由此衍生的“万物”则是对这一抽象涵义的具体化。
庄子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道家讲求“天人合一”,石涛的观点与其类似。所谓“一画”,其实是“天人合一”的产物。“一画”是万物产生、存在和变化的根本法则,也是作为审美创造的法则。但是具体到每一实物,万物亦有自己的具体法则,审美创造活动自然也有自己的法则。“一画”是这些具体法则的根本。石涛云:“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一画落纸,众理随之;一理才具,众理付之。审一画之来去,达众理之范围……。因受一画之理而应诸万方,所以毫无悖谬”。“一画”在万物由“太朴”到“万物”的过程中起到一种“立法”的作用。万物的具体审美法则,即为“众法”、“众理”,掌握了“一画”这一“众法”、“众理”的根本的审美法则,就可以成功驾驭万物的具体法则,从而“应诸万方”使“众理随之”、“达众理之范围”,做到“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
“一画论”也可追溯到儒家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孔子云:“一理分为万事,万事归于一理。有入世者,有出世者。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以一理贯穿万事,则万事皆有其理”。石涛云:“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思想的伦理哲学。在其经典著作《论语》中,孔子及弟子多次论及“仁”的内涵,这里所谓“吾道”即指仁道,“一以贯之”者即是贯穿一切,所以儒家以“仁”论人生,宇宙人生不可或分。宇宙和世界乃是人生的活动。所以世界的进化,全基于志士仁人的努力创造。所以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语。可知宇宙人生均当“一以贯之”,才能达到人生创造中无人而不自得的圆满境界,在儒家眼里,“一”不是单一的数字,不是个体的人或物,而是一个过程,一个仁的精神贯穿万事万物中的过程。陆游云:“无端凿破乾坤秘,祸起羲皇一画时”;王微云:“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郝经云:“万象生笔端,一画生太极”。祖先伏羲在观察天地自然时,创造的第一个字就是一,一画开天,开天辟地,开创了中国文字。石涛“一画论”中“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的思想,明显可以看出受儒家哲理思想的影响。
石涛融会贯通佛、道、儒三家的哲理,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思想用之于中国画艺术理论,阐明画学诞生与“一画论”的成立,这是极为精微透彻的论证。“一画论”不是“世外立法”,而是“浅近功夫”。“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为绘画之基础,自然世界之美都由“一画”中体现出来,它始于“一画”,又归于“一画”。“一画”不仅仅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也是绘画艺术的最基本的法则和技法,是绘画万物形象的根源。“一画论”根据佛、道、儒的太极美学思想,构成了一个辩证、完美的阴阳太极图。
【参考文献】
[1]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6.
关键词: 江珠 诗作 雅趣 禅意
读尽儒书千万卷,更从佛座授经来。
江珠(1764—1804),字碧岑,号小维摩,江苏甘泉(今扬州人),侨居吴县(今苏州)。江潘妹,诸生吾学海之妻,受业于萧客之门,通经史,与张滋兰,张芬,陆瑛,李薇,席慧文,朱宗淑,江珠,沈襄,尤赡仙,沈持玉等结社联吟,有吴中十子之目,著《青黎阁诗稿》,任兆麟刻入《吴中女士诗钞》,并著有《小维摩诗稿》一卷。
江珠生于江南文化家族。兄弟江潘是当时苏州著名考据学派的中间人物。江珠从小就学习经史,专于学问,自幼与兄长一同受业于余萧客门下,学习经史子学,并因文才与其兄并称“二江”。江珠的诗学才华在清溪吟社中也是佼佼者,素有“吴中十子之目”之说。秣陵香叶侯如芝题《小维摩诗稿》序中有云:“始知吴中有江碧岑,时称女博士。”清溪女史张滋兰《寄怀江碧岑沈蕙孙两妹》云:“羡煞苏台两博士,碧桃花下共吟诗。”足可见江珠的文学修养很高。
江珠十八岁嫁于同塾同学吾学海为妻。虽然婆家的生活并不是很富裕,丈夫也经常远游,但是江珠的婚姻生活算是美满的,在《小维摩诗稿》之后序中可以推断其丈夫对江珠既怜又赏:“事姑舅以孝闻,处妯娌无间言,待藏获以恕道,遇事通达,能见其人。凡米盐井臼琐屑之务,载之井井有条理,暇则授予弟子潘用之及儿女一辈书,手批口讲,寒无间……”此外,他还在江珠死后亲自雠校江珠的诗作,并付诸梓人,使江珠的诗稿流传于世。虽然婚姻生活相对美满,但江珠本人却一直饱受着病痛的折磨,最后江珠“复性耽经史,长夜半犹手一卷,以是得寒嗽疾,久成劳疾在嘉庆甲子八月十七日病逝了”。正是这种体弱多病的人生经历使得江珠希望通过佛学寻求解脱肉体的痛苦。江珠长期以来受到疾病缠身,为了消解身体的痛苦,她参禅悟道,了悟生死。江珠本人对禅学的理解与体验,使其诗中渗透着禅思雅趣,也正是江珠本人体弱多病的人生经历使其对那种无欲无求,守神养性,弃思绝虑,堕肢体,弃形骸的禅学至高境界有更深刻的理解与领悟。因此,她的诗作比当时江南闺秀诗人的诗作更具禅学境界与精神高度。
江珠文学修养与佛学修养兼具很大的原因还源于其师任兆麟的影响。任兆麟出生于一个有着崇隐慕道传统的著述世家,祖上颇多清介自守的高人逸士,他天性心仪天真放旷之清流,并时以世守清洁家声自砥砺,其业师为屡劝袁枚出世学禅的知归子。正是任兆麟自身对禅学的追求,使其业下女弟子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任兆麟《题青黎阁诗稿二截句·其二》自注中所言与江珠相与参禅事:“碧岑通禅理,尝偕余参无我相一句,萧斋唔对,便觉超然忘世,是究心于体味禅境。”可见江珠参禅深深受到其师任兆麟的影响。同时,任兆麟文学功力非常深厚。当时清代江南有两大女性创作群体,一是以任兆麟为师的清溪吟社,二是以袁枚为师的随园女弟子。这两大群体可谓当时的文学双璧。此外,江珠本人对佛学的热爱还在于她对唐代文人王维的推崇与学习。江珠字碧岑,号小维摩,维摩是深谙佛学的祖师,唐代诗人王维,也自号维摩,他善于把自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融入到世界观与人生观中,并在诗中以内心体验的方式表现出来,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江珠也是一位信奉佛道的女诗人,她自号小维摩,既显示了自己对王维的推崇与学习,又暗示了自己意欲成为一位文学与佛学修养兼具的诗人。
在众多清代江南闺秀诗人中,江珠确实做到了文学修养与佛学修养兼具。《小维摩诗稿》共收入江珠诗84首,蕴含禅思雅趣的就有47首诗,并且当中有18首诗歌就直接涉及佛学禅语,足以说明江珠本人对佛学的信仰与推崇。其师心斋居士任兆麟在《题青黎阁诗稿二截句》中写道“碧岑通禅理,尝偕余参无我相一句,萧斋唔对,便觉超然忘世,不图复得此境于吾尺木师入山后也”;江夏女史张因净因在《题碧岑居士龙女抱经图照印赠中》写到:“已归净土接莲胎,更向尘寰见异才。读尽儒书千万卷,更从佛座授经来。”园圃女史钟若玉在《自题画梅赠碧岑》中云:“吟情漫道得禅机,聊借幽窗纵笔挥。”这些旁人评价的诗句充分证明江珠的文学与佛学修养很高,通禅理,知禅味,懂禅机,且以禅入诗,诗蕴文才,诗露禅机。
吟情漫道得禅机,聊借幽窗纵笔挥。
清代江南闺秀诗人江珠具有很高的佛学修养,她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参禅悟道,并把自己在学禅、坐禅过程中参得的感悟融入诗作中,因此在《小维摩诗稿》中很多诗歌都蕴含很浓的禅味禅思。这种禅思不仅体现在江珠诗歌创作过程中注重禅悟,而且在诗歌内容上蕴含一种清新淡泊之禅趣。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一直就追求一种生活中的雅趣情趣,许多诗人面对现实与黑暗,选择淡泊与归隐,著名隐者诗人陶渊明的很多诗句都体现出他淡泊潇洒的人生态度,淡泊与归隐成了他们对高雅生活情趣的一种追求。江珠作为清代江南闺秀诗人,自然而然具有闺秀雅趣,而江珠本人就谙熟禅理,她在日常生活中参禅悟道,闺秀雅趣与修行者的禅趣合二为一。因此,在江珠诗作中蕴含一种清新淡泊的禅趣,这是在一般雅趣的基础上,领会人生深刻哲理后的一种情趣。如《述病况简呈郑堂并索近作》中“心台喜结佛灯缘”这一句就表现出了江珠对佛学的热爱与推崇。虽然江珠被疾病缠身,但是她认为“直从无著求奇药,不向庸医泥局方”,庸医药方对于她无济于事,只有在学禅坐禅中她才能感受到生活之乐趣与禅趣。
此外,江珠诗作中对禅趣的追求还体现在她对意象的选择上。在江珠《小维摩诗稿》中,我们可以看见江珠最常用的意象就是“菊”、“梅”、“鹤”、“莲”,这四种意象都是隐者和高洁人士的象征,与一些佛学经典形象、佛经故事也密切相关,因而成为许多方外诗人笔下常见的意象。江珠大量选用了这四种意象,诗具有一种清新淡泊的禅趣。
《小维摩诗稿》共84首诗,其中10首诗运用了“”意象,如《秋堂》中“携樽试遍东篱,赢得幽香满布衣”,《与郑堂半客同咏蜡梅次郑堂》中“东篱寒菊返魂香,色占中央冠众芳”,《病起》“东篱霜菊两三支,著雨阑珊强护持”等都写到了“”意象。佛教文化中宣扬看淡一切,淡泊富贵,超尘脱俗,具有佛学上某种象征意义。江珠本来就深谙佛理,意象的选用显示出江珠对于尤其是东篱的偏爱,也表现出她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品质的赞美。
诗稿中有9首诗运用了“梅花”意象,如《红梅初放》、《题朱太夫人梅花小影》、《题画梅》、《谢方晴江补寒梅小影》等,“梅花”这一意象,与佛教有很大的关联。宋代出现了大量的梅花诗,梅花诗的大量出现缘于当时的净土信仰。宋代以后梅花成了佛教净土信仰在中土的载体。江珠大篇幅运用“梅花”意象就是希望心灵能够得到净化,涤除凡尘的喧嚣与烦恼,过着平淡恬静淡泊名利的生活,这种生活态度与禅学所追求的无欲无求、平静淡远的人生境界是一致的。
诗稿中11首诗运用了“鹤”意象,在《馆中晚坐》、《病起》、《即事再叠前韵别旧山》等诗中大量运用了“鹤”这个意象,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把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宋代的林逋植梅蓄鹤,泛舟湖中,就过着“梅妻鹤子”的自由雅致的生活。江珠这位闺秀诗人也向往着那种“闲云野鹤”、“梅夫鹤子”的自由快乐生活。
此外,《小维摩诗稿》中有5首诗运用了“莲”意象,如《灯花》、《题陈觉幻居士血书弥陀经后》、《题储香岩姬人香卿红莲小影》中都出现了莲花意象,佛教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可见,莲是佛国净土的象征。从对“菊”、“梅”、“鹤”、“莲”等意象的偏好可以看出江珠淡泊淡然的人生态度,虽然她被疾病缠身,丈夫吾学海又经常远游,家中事务都要江珠一人打理,但是生活的繁杂和病痛的折磨并未使她消沉伤怀,相反,江珠在参禅悟道中感悟生命的哲理,从自然万物中体验禅趣,追求那种清新淡泊的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1]凌郁之.苏州文化世家与清代文学[M].齐鲁书社,2008.
[2]胡晓明,彭国忠.江南女性别集二编[M].黄山书社,2010.
[3]段继红.清代闺阁文学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4]韩丹丹.乾嘉吴中女性诗群成因初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5]陈玉兰.任兆麟及其清思雅韵[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6]石旻.阻隔的一时双壁——关于《随园诗话》忽略清溪吟社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有些事犹豫不起
一位将军拿出收藏多年的珍宝在细细欣赏把玩,不小心差点把一玉杯打碎。幸亏他手快抓住了滑下的杯子,但已满头大汗了。定下心后,他想:“我出死入生从来没害怕过,为什么一只小小的杯子就让我惊吓成这个样子?”思索良久,他毅然把那只玉杯打碎了。
——不能让珍爱牵绊心思
永远不要去羡慕别人的生活,即使那个人看起来快乐富足。永远不要去评价别人是否幸福,即使那个人看起来孤独无助。也永远不要问别人是否幸福,即使你可能得到肯定回答,然而意料之外的回答也许更有味道!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中的乐与苦。
——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国王为挑选继承人,给两个儿子出了道难题:“给你们两匹马,你们骑到清泉边去饮水,谁的马走得慢,谁就是赢家。”老大想用“拖”的办法取胜,而弟弟则抢过老大的马飞驰而去。结果,弟弟胜了,因为他骑的是老大的马,自己的马自然就落到了后面。跳出思维定势、才能出奇制胜!
——跳出思维定势
有的人值得被人利用,故能成才;有的人堪受被人利用,故能成器;有的人不能被人利用,故难成功;有的人拒绝被人利用,故难成就!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无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
——星云禅语
一位名为塞戈莱纳的法国营销员退休之际,整理了详细的客户资料给公司。董事长在告别酒会上说,他若把资料卖给同行会得到更多报酬,感谢他的敬业,并为他颁奖。董事长最后拿出一粒纽扣说,这是你20年前,给公司搬东西时掉的,是你工作服的第四颗纽扣。
——你的付出总有人会记住
国王让全国选出的两个最优秀木匠分别刻一只老鼠。第一个木匠刻得栩栩如生,第二个木匠刻得却很粗糙,然而用来判定胜负的国王的猫却抱着那只粗糙的老鼠不放,众人大惊。问木匠原因,原来粗糙的老鼠是用鱼骨刻的。猫在乎的根本不是像与不像,而是腥味。站在顾客角度,关注顾客内心感受。
——换位思考关注顾客感受
山上有尊雕刻精美的佛像,前来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铺在山路上的石阶禁不住开始抱怨:“大家都是石头,凭什么我被人蹬来踩去,你却被人供奉拜伏?” 佛像笑了笑:“当年,您只挨六刀,做了一方石阶,而我经历了千刀万凿之后,才有了现在的形状!”
——历经磨砺方成才
保龄球投掷对象是10个瓶子,你如果每次砸倒9个瓶子,最终得分90分;而你如果每次能砸倒10个瓶子,最终得分240分。社会记分规则就是这样:只要你比别人稍微优秀一点,能再多坚持一会,就赢得更多机会。这种机会叠加就是人生效应的逐级放大,最终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巨大落差。
——保龄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