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2 00:19: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产管理流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生产管理水平落后
一些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大规模的生产产品,但却忽视了产品质量,尽管生产效率上来了,但由于质量不过关使生产效率受到重创。还有一些企业没有建立科学的生产管理流程,无论是采购管理流程还是客户订单评审流程以及生产线管理流程都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还没有形成一套形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导致生产管理始终处于“打乱仗”的状态。比如对生产线的管理,由于产品多种多样,必须采取不同的生产线管理,但一些企业为了方便往往采取统一的流水线动作,影响企业运行。
1.2质量控制不够到位
质量是现代企业的生命。企业生产管理必须高度重视质量控制,通过质量检验来确保产品质量。但很多企业不注重产品质量控制,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被退回的问题屡见不鲜。还有一些企业尽管十分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但由于质量检验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不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验,主观上造成了产品质量不过关。
2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改进措施
2.1完善生产管理机构
改进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转型发展以及遇到重大制约瓶颈的企业来说,完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显得更为重要。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首先必须按照“精兵简政”的原则,聚消、精简和合并不必要或者功能重叠的部门,优化组织体系,强化部门职能,建立联系制度。牢固树立“精益生产”理念,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分布,将人力资源用在“刀刃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效利用,提升生产管理效率。完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还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决策层、管理层、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就企业生产管理计划以及一些突出问题进行研究落实,强化企业生产管理的“协同性”。
2.2完善生产管理流程
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而要落实好制度就必须完善工作流程。改进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着力提升企业生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突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大力加强采购、订单评审、库存清理、生产线、质量检验等流程建设,比如对于质量检验管理,应当建立原材料采购流程来保证原材料的可靠性,建立生产环节检验流程来确保质量检验到位,真正通过建立规范化的生产管理流程,保证企业生产管理落到实处。完善生产管理流程,还必须根据品种、质量、价格、时间、服务等企业竞争力“五大要素”来完善企业生产管理流程,将“五大要素”渗透到企业生产管理各个方面,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的科学性。
2.3完善生产管理机制
健全和完善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机制,是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执行力”、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生产管理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因而现代企业应当建立一套形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将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流程、管理规范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让全体员工遵照执行。建立企业生产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对于落实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并取得显著成效的部门和员工应当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那些破坏管理制度并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给予必要的惩处。把提升员工素质作为加强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通过提高员工素质来强化生产管理水平。全力打造一流的企业生产管理队伍,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员工公认的生产管理队伍。
3结束语
关键词:MES技术;流程性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
随着我国工业领域的整体进步,办公自动化与基础网络建设等信息手段已经在我国大多数流程型企业实现了普及,这也使得流程型企业的发展获得了一定推动力,而如果流程型企业生产能够较好应用MES技术,其自身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就将获得极为有力的支持,而为了确保这一支持的真正落实,正是本文于MES技术的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需求
结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当下的流程性生产企业正向稳定、均衡、高负荷、安全、低能耗、少污染的方向发展,而这一发展方向就需要得到生产管理信息化的支持,这种支持需要体现在全生命周期的设备管理、全面的生产质量监控与跟踪、生产过程监控、能耗严格管理、控制优化等五个方面。(一)全生命周期的设备管理、对于全生命周期的设备管理这一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需求来说,这一需求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该类企业需要实现真正的预防性维护所致,而在这一管理的支持下,企业就能够通过设备档案、设备维修计划、资产折旧实现潜在隐患的发现,这对于流程型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自然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1]。(二)全面的生产质量监控与跟踪、全面的生产质量监控与跟踪主要是为了实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在线监测、实时参数分析、主要参数变化跟踪,而这些工作就使得产品的质量波动问题能够实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2]。(三)生产过程监控、在生产过程监控中,这一需求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流程性企业需要较高质量的把握自身生产工艺过程,而通过生产过程的监控,生产计划的有序进行、生产参数的合理保证就将得到较为有力的支持。(四)能耗严格管理、近年来我国政府始终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创建,这就使得流程性企业的能耗降低、污染降低诉求日渐强烈,而这一诉求就使得企业本身对于能耗能耗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一要求对于流程性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也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3]。(五)控制优化、除了上述几方面外,控制优化同样属于流程性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需求的具体表现,这里的控制优化指的是生产过程的优化,这一优化的高质量展开将有效实现流程性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二、MES概述
对于MES来说,其本身能够较好参与到企业的维护管理、设备管理、订单管理、生产资源管理、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数据采集等工作中,而这些就使得MES能够较好满足上文中提到的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需求,而这种需求的满足也将为流程型生产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提供充足动力。
三、MES技术在流程性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中的具体应用
(一)MES技术应用原则、为了保证MES技术更好应用于流程性生产企业中,我们就必须明晰这一应用的原则,而结合自身实际调查笔者将这一原则概括为尽量使用成熟技术、实现模块间的无缝集成、制定不同时期EMS技术应用规划等三个方面,而这些原则的严格遵循就能够较好实现流程性企业MES技术应用中的风险规避,MES技术的应用效果也能够由此更加明显的展示出来。(二)MES技术的规划、在MES技术应用的流程性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中,我们必须做好MES技术的规划,笔者将这一规划由易至难划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围绕生产数据采集、分析展开,第二阶段围绕采集数据的深层挖掘展开,而第三阶段则围绕生设备管理、实时成本分析展开。通过这种由易至难的MES技术应用,笔者刚刚提到的MES技术应用原则就由此实现了较好遵循[4]。结合MES技术的规划,流程性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信息化就能够实现装置层的信息化、车间作业信息化、企业ERP建设的三阶段发展,这对于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就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
四、结论
在本文基于MES技术的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需求、MES的相关概念、MES技术在流程性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中的具体应用等内容,希望这一系列内容能够为相关流程性生产企业的更好发展带来一定启发。
作者:王仙丽 单位:航空工业西安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余勇.应用MES技术优化分组加工工艺过程[J].科技与创新,2015,03:151-152.
[2]朱丽娜,许春停.面向离散型企业的MES技术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3,01:49-52.
关键词:煤矿;生产管理;模式创新
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要想提高生产效益,就必须创新管理模式,引进新型的煤矿巷道的掘进支护技术、煤矿开采工序,规范开采人员的操作,规避开采风险,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与操作规范,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加强煤矿开采的生产管理[1]。
1我国煤矿生产管理现状
1.1煤矿生产管理意识不足
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与管理者及生产者都脱不了干系,主要是由于对煤矿高危因素的重视度不够,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就管理者而言,没有正视煤矿生产的管理问题,缺乏开采人员人身安全与身体健康的考量,始终将煤矿开采利润放在第一位,压榨劳动力,忽视了劳动最权益,其实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对工作人员以及煤矿公司都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作为煤矿开采人员,由于自身维权意识不足,不懂得与管理者争斗,维护自身利益,再加上煤矿开采行业长期形成的管理模式与工作方式,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不具备安全生产知识,无法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同时也存在为了效率而忽视质量的偷工减料问题,埋下了安全隐患[2]。
1.2煤矿开采缺乏合理的工作制度
煤矿开采行业是在不断发展的,各种机械设备以及生产工序也在不断更新,但是由于管理者思想传统,不愿意花费财力及时间去更新工作流程,缺乏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因此一直以来我国煤矿开采业的技术水平都较为落后,管理模式也颇为陈旧,影响到开采效率,同时无法有效保障开采人员的安全。煤矿开采工地管理混乱,缺乏既定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导致工作中出现较多的漏洞,遇到问题易出现分歧,个人有个人的工作方式及操作方法,是造成生产安全的一大因素。
1.3煤矿生产管理模式落后
随着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应用到的机械设备在不断更新,然而管理层却忽视了管理模式的收稿日期:2016-10-18作者简介:王丽娜(1980-),女,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现在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永煤公司城郊煤矿企管科工作。更新,仍旧采用老一套的管理方法,因此很多由于技术及设备更新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此外,管理人员水平较低也是制约煤矿生产安全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煤矿开采企业忽略了对管理人员的培养,导致管理者自身都不熟悉新进设备以及工序,自然无法管理其他开采人员。
2创新煤矿生产管理模式
2.1以人为本,加强煤矿生产管理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必须注重生产人员的安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从煤矿巷道的掘进支护、到煤矿开采,都将开采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合理的工作方案,避免过大的劳动强度,造成开采人员因过度劳累过度而生病。除了工作安排的科学制定,还需要通过配置完善的安全生产设备,来保障开采人员的安全。众所周知,煤矿开采粉尘较大,环境阴冷潮湿,防尘设备以及保暖除湿设备能够降低开采人员肺部疾病以及风湿性疾病的发病率,保障开采人员身体健康[3]。
2.2提升煤矿开采人员的规范生产意识
要想提高煤矿生产管理水平,将制定好的工作流程以及安全生产标准贯彻落实下去,就必须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宣导,提高开采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安全防范。因此,必须提升煤矿开采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规范自己的操作,严格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工作,提升煤矿开采质量,提升煤矿开采的效益。在煤矿的生产管理中,必须加强规范生产宣传,通过制度来规范开采人员的行为,确保一切开采工作有序进行,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强制性,提高开采人员的纪律性。
2.3制定严格的煤矿生产管理流程
煤矿开采行业在不断发展,管理者应不断突破原有的管理理念,引进新型开采技术及生产工序,根据所经营煤矿产地的地质结构,选择合适的生产施工设备,制定科学合理的掘进开采方案,根据开采人员数量制定合理的工作安排以及工作流程。不同的煤矿开采区的生产高危因素不同,因此管理者必须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工作流程,例如不同路段巷道的掘进与支护技术,开采过程中的工艺及顺序.将制定好的工作流程告知所有的工作人员,贯彻落实,确保煤矿掘进开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既定的规则能有效指导煤矿开采工作,避免因工作制度的不健全而发生的管理混乱问题。
2.4建立健全煤矿开采监督管理体系
再完善的管理制度,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保证执行力与落实度,否则只是一纸空谈。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应保证各项工作流程严格执行,确保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必要时可以通过惩治违规人员的强制性手段来确保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在煤矿开采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加以监督管理,以开采人员人身安全的角度实施人性化管理,解决以往煤矿开采管理中的漏洞与疑难问题,保障煤矿开采的安全性,确保煤矿开采效益。
3结语
要想提高煤矿开采的工作效率与安全性,就必须综合分析影响煤矿开采的高危因素,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创新管理模式,秉承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管理理念,提升煤矿开采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制定严格的生产管理流程,建立健全煤矿开采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确保煤矿开采效益。
参考文献:
[1]汪立群.浅析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17:145.
[2]殷春江.煤矿安全生产中调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2:235-236.
关键词:航天企业;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装备采购体制的加速变革,航天企业普遍面临着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和来自用户的更高要求,特别是近年来,更是面临着多型号任务并举、多阶段任务并行的复杂局面,急需大幅提升科研生产管理水平。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处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劲引擎,因此,着力推进航天企业在其主要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有助于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某航天企业是由研究院及其所属的研究所(工厂)两级、多法人组成的大型科研生产企业。近年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有限,信息孤岛不断增多。本文主要从研究院的层面就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探讨,试图提供一点对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思路和建议。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一是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尚未广泛、深入地运用于企业的主要业务领域;二是信息孤岛现象突出,信息资源没有做到有效共享;三是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不尽合理,仅注重满足应急的管理需求。也正是受限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近年来,在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方面逐渐凸显出了以下问题:一是型号间、单位间管理水平存在差异,科研生产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相对不足;二是科研生产过程跟踪、监控手段相对落后,预防和快速响应的能力较弱;三是在多型号项目同时存在并展开工作的情况下,单一型号项目的纵向管理突出,型号间的信息缺乏共享和交流;四是型号项目执行的要素(人、财、物与进度、质量等)在管理过程中的综合性体现不强等。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从信息化建设角度来看:第一,对信息化的重要性和信息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信息化管理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信息系统用户的交流、协作和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三,业务管理部门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求牵引和推广应用力度不够。
从科研生产管理角度来看,众所周知,信息化建设都是以科学的管理为基础的,科学、明确的管理流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固有的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等特点,本身就给信息化建设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加之在新的条件下,传统的航天型号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因此,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越来越触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企业组织的变革以及管理流程的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三、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
(一)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结合该企业的实际情况,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应涵盖预先研究、型号研制、型号批生产、军贸项目等各项任务,涵盖探索、预研、研制、批产、售后服务等全寿命周期,涵盖进度、质量、成本、外协外购、人力资源、沟通管理、风险管理等全系统要素,还要与条件建设、综合保障资源、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有机结合。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核心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科研生产管理一体化集成信息平台,一方面增强企业对多型号项目的集中管控能力,保证企业总体目标实现;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单一型号项目管理,提升型号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切实将有限的人力、物力、研制生产经费及信息等因素有机结合与利用好,保障各项型号科研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工作思路及方法。基本思路:一是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完善科研生产管理体系。应首先做的工作是流程显现,全面梳理出当前的技术、管理工作流程,之后应着重研究完善影响企业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完善并形成一整套的、有机的、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三是结合实际充分论证系统方案,把方案论证放在突出的位置,“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四是规范过程管理,稳步推进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科研生产管理一体化集成信息平台,切实提高科研生产管理水平。
(三)信息化建设具体对策
1、管理体系及工作流程。随着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航天企业逐步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生产管理制度,通过两条指挥线的组织指挥系统,推动了我国航天型号工程项目的研制和发展。在传统的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中,贯穿了一系列的管理过程,包括合同管理、计划管理、技术状态管理、质量可靠性管理、经费管理、试验管理、风险管理等。针对单一型号的科研生产管理模式已日臻成熟,为实现对单一型号的精细化管理和航天型号项目管理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极好的条件。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急需引入多项目管理理念,以保证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应不断完善军品任务责任令和军品综合调度管理制度体系,真正做好对科研生产任务全阶段、全寿命周期的集中管理,全要素的统筹管理,并实现全过程管控、规范化、信息化、系统化、多元化和全方位管理。管理体系要进一步分解细化为若干、具体的作业文件,并确保这些作业文件有机连接、全面、系统,真正做到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流程化、流程问题信息化。
2、信息系统集成方法。针对企业科研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企业在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已有一定基础的客观实际,本文强调通过集成开发,实现信息化管理。传统的企业应用集成(EAI)解决方案有4种类型:用户界面集成、数据集成、业务流程集成、函数/方法集成。这4种集成方法不能方便、灵活、低代价地实现异构系统的集成,难以快速适应企业现代业务变化的需求。在不改变企业应用底层架构的基础上,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应用集成开发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它支持在中间层以服务模块方式实现解决方案,当多个运行在不同平台和技术上的应用程序必须互相通讯时,这种体系结构尤其适用。
基于SOA体系架构的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选择好基础集成平台,打造集成系统门户;二是集中任务列表、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权限管理和统一界面管理;三是关注应用集成、应用框架和内容管理;四是注重安全保障体系、维护支持体系和基础硬件设施的构建。对于新提出的管理需求,可以基于同一技术平台,进行模块化开发来实现。
3、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从大的层面来看,首先要克服由于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难度大、复杂性高导致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艰巨的畏难情绪;其次要科学推进企业的组织变革,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最后要紧密结合科研生产管理实际,充分论证需求,统筹策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
具体来说:一是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企业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领导是关键;二是要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有限目标、重点突破;三是要注重需求牵引,力求应用实效;四是要推进统筹建设、强调资源共享;五是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管理工作,严格计划考核;六是要协同推进、加强合作,形成合力。
四、结论
身处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努力把信息化作为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流程再造的科学手段,不断提高企业的科研生产管理水平,是航天企业履行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根本要求。着力推进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将有助于推动管理改革创新、规范科研生产流程、提高基础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本文初步提出了基于SOA架构实现系统集成开发、满足企业对多个型号集中管控和对单一型号精细化管理要求的应对策略。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宏仁.信息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生产管理系统;物料管理;系统设计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利用生产管理系统进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来推动生产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出一款适合现代制造企业要求、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生产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利用目前已有的ERP系统进行改造的难度较大,实施起来难度也高。而市场现有的MES软件产品还不完善,多少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没有完全实现制造执行系统的集成化,在软件的实用性、重构性和扩展性等方面存在一些弱点。所以本文提出一种的基于物料的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可面向于离散生产企业。本系统将根据物料约束、生产资源能力等约束条件,形成系统的生产作业计划,根据生产订单要求和交货日期自动拆解生产计划并进行排产,可实现生产计划的跟踪调度和可视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企业的管理效率。
1生产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
现代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管理主要是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根据销售产品的供应链对生产管理开展相关的业务,主要包括如下几项:1)生产计划管理:为了保证生产过程中所需物料的数量及物料的供给时间,要对生产计划进行相应的管理,制定出公司的主生产计划。2)车间管理:为了保证车间生产的正常进行,要对车间进行管理,确定与车间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及其他相关的产品资源信息。3)物料采购管理:对原材料及其他相关物料的采购流程进行管理,对采购订单等信息维护,以保证产品生产过程中物料的正常供给。4)产品销售管理:对产品销售的流程进行管理,包括对销售订单等信息的各项维护操作,目的是为了保证产品库存数量在正常合理。5)库存信息管理:对库存信息进行相应的管理,可实现原材料入库、出库,产品的入库、出库、损耗等业务管理。6)质量管理:为保证产品的质量,生产管理业务中的质量管理是重中之重,是保证公司信誉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对原材料的质量检测、对成品、半成品的质量检测等,质量管理是提高公司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7)总帐管理:对公司的生产管理过程中涉及的财务账目进行管理。企业生产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2系统总体设计
根据对生产管理系统所做的需求分析,可以明确该系统主要由基本数据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车间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总账管理和系统管理等九个功能模块组成。如图2生产管理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图所示。其中每个功能模块又由若干个子功能模块组成,一起实现了公司的生产管理中各项业务的管理功能。1)基本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对生产管理系统中的基本数据进行设置。2)生产计划管理模块。主要是对生产计划的信息进行管理。包括:生产计划的定义、产品需求与预测、主生产计划管理、物料计算、资源定量管理和资源使用情况统计等子功能模块。主要完成对生产计划相关信息的管理与维护、对产品需求量的预测、制定主生产计划(包括管理计划的起始时间、结束时间、产品需求量、预计库存量等信息)、计算生产所需物料的需求数量与使用时间、定时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查询,并将所需数据形成报表进行输出。3)车间管理模块。对生产车间作业所需要的数据、产品的相关数据及流程等进行管理。包括对生产过程所需物料的管理,对产品入库、出库等的管理,对生产的流程的跟踪,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管理,可计算出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间相差的数据,还可对车间工人的工作量、车间生产的费用等进行统计查询,并生成报表输出。4)采购管理模块。可对生产所需的原材的订单进行管理,录入、查询等操作。5)销售管理模块。对要销售的产品订单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对销售产品的信息录入操作、对已销售产品退货信息的管理、对历史销售信息进行查询操作。还可根据原材料价格的浮动、产品生产成本的改变,自主地对产品定价进行调整。6)库存管理模块。对产品及物料的库存进行管理。包括查询、调拨、盘点等操作。对产品或物料库存设置上限值与下限值,当数据不在正常范围内,系统可自动报警。7)质量管理模块。根据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对成品、半成品及原材料等的质量把关。8)系统管理模块。对用户基本信息、权限等进行管理、对数据库进行备份等操作,以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性。
3生产计划管理模块的设计
本文通过物料约束、生产资源能力约束等条件,形成系统的生产作业计划,调度人员根据生产作业计划,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方案,大大地减少了计划排程的工作量,也可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生产计划的可视化和提高了透明度。该模块利用了遗传算法,能充分考虑车间的产能和设备资源的可用状态,可进行多目标优化操作,根据排产结果可提供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可利用仿真技术验证这几种方案的可行性,并提供友好的可视化界面。大大减少了计划员的工作量,方便他们进行最佳方案的选择。其中,工序时间利用仿真手段来确定。财用仿真技术可以利用已有的排产计划,计算出每个工位在每个时刻的生产状态、库存容量的变化以及机器负载率的变化。利用遗传算法还可根据工序的优先级和生产条件满足即可进行生产的原则,计算出生产计划的总耗时长、所需库容量数据,关键设备负载率等。结果可通过图表给出,并可实现交互式排产,同时也支持通过拖拽等方式进行人工调整的排产结果。
4结论
经过测试,该系统的分析、设计思路合理、可行。利用本系统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效率,使企业能更好地适应目前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作者:李春娟 单位:佳木斯大学液压件厂实习科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备件生产管理;工作流程;难点;改进设想
近年来,在设备研制生产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交付的设备型号及数量逐年迅速累积,与之对应的年度备件需求也随之呈线性增长。由此可以预见,未来一定时期内,备件需求量及备件生产管理工作量将持续增长。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理清思路、加强管理、提高备件生产管理的工作效能,从而高效顺利地组织备件生产,确保质量并按时交付,对提高备件生产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备件生产的概念、特点与管理工作流程
(一)备件生产的概念
备件,是交付出所生产设备的组成部分,是在对设备维护和修理时用来更换已损器材的新制品或修复品。备件从任务来源上,可分为订货型和备货型;从规模上,可分为零件、部件、整件、分机等;从生产复杂程度上,可分为易生产(生产环节少、周期短)和难生产(生产环节多、周期长)两大类。备件生产,包括从备件生产任务启动,至具备交付状态的全过程。
(二)备件生产的特点
备件生产具有种类多、数量大、批次多、生产周期短、问题繁杂5个典型特点。
(三)备件生产管理的工作流程
备件生产管理的工作流程是:依据启动通知或工作任务令,由生产部门组织实施,编制计划、物资订货、器件筛选、装配、调试、试验、检验、包装、入库等工作。具体如图1所示。
二、备件生产管理的难点
(一)缺乏具体明确的投产信息
备件生产任务启动后,由于缺乏具体明确的投产信息,而给投产和启动采购、外协带来很大阻力,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启动任务令中有的备件仅有名称而无图号或型号;二是设计图纸数据无法导出,而需人工进行层层查找并且逐字录入。对前一个问题,只能通过备件生产管理人员与有关设计师逐一联系、核对和确认投产信息;对第二个问题,也只能通过生产单位外协外购人员分工进行。目前,备件生产订货清单均依据档案中心的归档设计图纸进行清理和汇总。由于设计图纸的数据一直无法导出,长期以来只能通过查阅产品各级设计图纸后,再手工录入备件生产订货清单。一是因个人分工不同,相关人员均需对相关图纸进行查询,分拣各自负责的器材,人员查阅工作存在交叉重复,效率低;二是手工录入订货清单缺少完整性、正确性复核,对操作人员的责任心、耐心、细心程度要求高。一旦出现疏漏必须在发现后再补订货,将对后续进度带来较大的风险。
(二)装配过程缺件情况频发
备件完成装配交付调试的时间,是生产中一个重要节点,而影响装配进度的关键因素,是装配件的齐套性、完整性。比如,印制板备件生产一般装配件采购周期为3~4个月,因装配件的种类和数量是建立在备件种类和数量上的细化、扩张,数据量巨大,在装配件订货的时间段内,暂无法实现到货情况的实时跟踪,因此造成在生产阶段装配任务下达后,才知晓具体缺件信息。此时,再解决缺件势必陷入时间紧迫的被动局面。由于对缺件信息的复核、排查和逐一解决,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成为影响生产进度的又一管理难点。装配过程缺件原因分类,如图2所示。
(三)生产资源冲突或缺乏
备件生产与设备研制、生产资源基本上均为共用,反映在订货、装配、调试、试验、检验等过程中,人力资源、场地资源、调试试验设备资源等出现冲突不可避免。在备件量大、交付集中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备件与备件之间资源的冲突情况。因交付周期短、计划编排回旋余地小,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进度问题都将对下一步工作产生冲击。有的备件缺乏调试和检验的平台等资源条件,在报检、交付等环节也是阻碍重重。当出现这些冲突情况时,只能通过多方沟通和协调,从全局出发,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开展,给生产周期原本就要求很短的备件生产带来更大的困难。
三、备件生产管理的经验与工作改进设想
(一)备件生产管理的经验———调整器材入库流程,正确识别缺件信息
器材入库的原流程方式为:元器件回所后直接办理采购入库单,未考虑部分器件先需进行老化筛选试验并合格后,方为真正入库的情况。这就造成装配前在齐套器件时,由于已有入库单则账面上已有器件可以开具出库单,但实际上库房中却无实物可领取。这种情况引起的缺件信息。实际是假性缺件,但却需进行多方复核、沟通和确认之后,才能将其剔除在未到货、需催办的情况之列,给生产造成大量无谓的工作量。针对这种问题,对器材入库流程进行了调整。流程调整前后的对比,如图3、图4所示。需老化筛选的器件在回所后先办理到货单,在完成老化筛选合格后,在办理采购入库单后,再开具出库单。通过对比调整前后两个流程图,可清晰地看出管理流程大为简化。同时,也使缺件信息得到了更加准确的识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标清了器件所处状态,大大减少了解决缺件的时间和精力。
(二)备件生产管理的工作改进设想
1.制定备件生产管理规程目前,备件生产管理的组织实施,主要是依靠“传帮带”和个人工作经验积累。考虑到备件生产环节多,为避免人员队伍变动给工作延续性造成影响,制定相对规范的管理规程十分必要。管理规程需要会同任务各相关方搭建,综合考虑界面分工、任务交接、信息反馈等因素,对生产流程进行固化,对具体环节进行细化,做到分工明确、提高效能。2.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平台,一直采用手工录入订货清单的传统方式,因而既费时费力,又难以保证正确性,且难以实现人工跟踪全部器材订货状态。应运用先进的订货管理软件,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3.编制备件检验项目清单设备型号项目的生产均有与之对应的产品检验项目清单,因此对各生产阶段的产品检验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备件生产历来缺少检验项目清单,在检验环节经常遇到检验性质/级别、检验内容缺乏文件依据,而把握不准的情况。相比设备生产,增加了更多沟通和协调工作,而且在遇到检验问题的时候,往往已到了即将交付的紧要关头。因此,从精细化管理角度出发,应事先编制备件检验项目清单,做好检验准备工作或预案,使备件检验依据更加充分、检验要求更加明确,避免出现问题后再解决,从而节省生产时间。4.规范备件使用说明书备件交付时,须明确要求配备《备件使用说明书》。目前,档案中心归档的备件使用说明书存档方式多样,分别有按项目型号(图号)单份存档、按项目分机名称成册存档、按适用设备型号和名称存档、按备件名称多项目共用存档等多种方式。存在由于适用主体范围变更,使得原存档的使用说明书适用范围不准确、个别备件多个版本、新投产备件尚未存档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增加了备件使用说明书的准备时间和甄别难度。对此,宜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规范备件使用说明书的编制和存档,以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
四、结论
印刷生产管理系统分析
1.流程分析
印刷生产管理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①收集生产信息:业务部提供客户订单,订单上记录了客户需求,生产部根据客户需求从不同渠道收集生产信息,并进行汇总;②制定生产计划:生产部对汇总的生产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企业的生产能力以及业务部提供的客户订单和企业常规计划要求制定工作单,并上报生产总监进行审批;③组织生产:生产部根据生产计划进行生产排程,并由质量部为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持,综合部保证生产原料与所需物质的供应;④生产控制:生产管理人员对生产过程、生产进度、物资供应等情况进行监督、控制与协调;⑤生产总结:生产工作按计划完成后,对整个阶段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估,并将生产过程中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存档。
2.系统架构分析
本文将客户端Flex中的Cairngorm框架与服务器端的持久层框架Hibernate和容器框架Spring以及手部特征认证技术、分布式技术进行了整合,开发了分布式印刷生产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诸多优势:①从整体上看,不仅在客户端而且在整个应用系统上真正实现了MVC的设计模式,彻底做到了显示与逻辑的分离;②Flex作为客户端,具有应用反应快、交互性强、易于部署及维护等优点,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客户端资源,有效平衡系统两端的负载;③容器框架Spring拥有良好的扩展性,为Flex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使Flex可以顺利地融入到主流的开发应用中,同时为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可移植性;④持久层框架Hibernate将关系数据映射成对象,使开发者无需考虑数据库的底层以及SQL语句,加快了系统的开发速度。
在分析框架技术以及系统生产流程的基础上,本项目先用startUML5.0设计用例图,用来描述用户、需求、系统单元之间的关系,接着用axure6.5设计系统原型,然后用Powerdesigner15设计表结构以及表之间的关系,最后以Tomcate6.0为Web服务器、MyEclipse8.5为开发环境开发整个系统。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依照印刷生产管理流程,基于手部特征认证的RIA分布式印刷生产管理系统结构分为表示层(Web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层、数据库层,如图2所示。在分层设计中,各层提供的接口是进行层间通信的基础,遵循的原则是层间严格的独立、分离。此外,在用户登录验证模块加入基于手部特征的身份验证,保证系统的网络应用安全性。
2.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基于手部特征认证的RIA分布式印刷生产管理系统功能如图3所示,因此系统应包括以下主要功能模块:用户选项及基于手部特征的身份验证、基础数据、工作单管理、生产任务排程、生产日报管理、采购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等。
在此系统中,Java作为服务器端,整体上实现了业务与数据相关操作的分离。Flex的Cairngrom MVC框架作为项目的客户端,将数据的显示与处理分开,如图4所示,View(视图层)负责read(读取、显示数据)和Dispath event(派遣事件);Controller(控制层)的Command通过execute方法接收事件,执行相应的操作;Model(模型层)存储的数据通过Command来Update(更新)。客户端整体遵循MVC设计模式,提高系统开发效率、质量以及代码的重用性。
3.基于手部特征的身份验证
手部特征身份验证的集成框架的基本原理为:框架分解为一个认证管理器和若干认证服务提供者,形成一个以令牌认证为中心的两层结构,如图5所示。认证管理器负责令牌认证,各个认证服务提供者则分别负责不同的生物认证以及传统的口令认证。为了把口令认证、令牌认证与手部特征认证技术集成起来,我们设计了一个用于支撑整个框架的认证协议,使得认证管理器可以在认证服务提供者的支持下同步完成令牌认证与各种生物认证。集成框架的支撑协议是一种非对称型挑战应答协议。该协议既可以采用公钥加密技术,也可以采用数字签名技术。
本系统以作者多年来开展的掌纹识别研究成果为基础,出于对系统安全性、可行性及经济性的考虑,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手部特征认证的解决办法。身份验证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6所示。
关键词:PMS(生产管理系统);电力电缆;基础台帐;缺陷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PMS(生产管理系统)是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信息发展规划的重点信息建设项目,是“SG186”工程业务应用中重要应用之一。通过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专业工作标准化、管理工作信息化,规范生产管理各岗位的工作职责,理顺生产工作流程;实现省公司、地市公司生产管理部室、工区(县供电公司)、班组生产业务计算机网络化管理。PMS生产管理系统目前正在进行县级公司深化普及、推广应用的关键时期,2012年6月份我局开始进行项目推广建设工作,2013年2月份已上线试运行。
1 PMS(生产管理系统)的概述
1.1PMS的五大中心
国家电网公司SG186生产管理系统,按照五大中心的设计思想设计,五大中心分别为:标准中心,设备中心,计划任务中心,运行工作中心和评价中心。
在这个设计框架中,设备中心代表了整个电网生产管理的核心对象、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计划任务中心代表了整个电网生产管理的工作方式和组织策划;运行工作中心代表了整个电网生产管理的执行过程、工作内容及工作结果;评价中心代表了整个电网生产管理的评估监督和价值取向;标准中心代表了整个电网生产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力度的水平。
设备中心是整个PMS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计划任务中心、运行工作中心和评价中心三者之间汇聚了PMS中的一组主干信息流,通过该主干信息流三大中心相互依存,相互驱动,并围绕设备中心闭合循环。计划任务中心为运行工作中心提供了工作任务。
1.2PMS建设在配电专业主要应用内容
配电线路管理主要采用单线图建模方式建立设备台帐、设备管理,包括:配电线路设备台帐、配电站房及站内设备、配电电缆台帐维护。应用功能包括:周期性工作管理、运行值班管理、巡视管理、故障记录管理、检测记录管理、缺陷管理、带电作业管理、修试记录管理、配电任务池管理、检修计划管理、配电工作任务单管理、停电申请管理。
1.3PMS的建设目标
PMS建设,以设备管理为中心,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为核心的生产管理应用,加强对电网安全生产各环节的有效管理。
国家电网公司整体上要求在带宽、安全、可靠的电力信息网络基础上,形成自上而下,公司总部、省公司、地市公司和县公司四级反应快捷、准确灵敏、运行可靠、数据贯通的生产管理系统。
通过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实现专业工作标准化、管理工作信息化,规范生产管理各岗位的工作职责,理顺生产工作流程;实现主要电力生产业务流程的闭环管理,做到生产资料的帐、卡、簿、表、票等全部实现电子化生成、传递、流转;实现公司总部、省公司、地市公司生产管理部室、工区(县供电公司)、班组(所)等生产业务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系统建设通盘考虑,在国网总部及所属网省公司建设一套数据统一、风格一致,信息高度集成、共享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2 电力电缆的特点
电缆线路以其独具的特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许多场合起着架空线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架空线是裸导线或绝缘导线架空敷设,靠绝缘子实现电气绝缘和机械固定。电缆的结构比架空线复杂,它除了有电缆芯外,还具有能承受电网电压的绝缘层,以及包覆在绝缘层上,使其长期保持绝缘性能的保护层。电压等级稍高的电缆,其导体外和绝缘层外,还有用半导体或金属材料制成的屏蔽层。电缆能够敷设在地下、水底等各种环境中,满足长期、安全传输电能的需要。
与架空线相比,电缆具有下述突出特点:
电缆敷设在地下,不占地面、空间,同一地下电缆通道,可以容纳多回线路;在城市道路和大型工厂,有电缆供电,有利于市容整齐美观;自然气象条件(如雷电,风雨,盐雾,污秽等)和周围环境对电缆的影响很小;电缆隐蔽在地下,对人身比较安全,供电可靠性高;电缆线路的运行维护费用比较小。
3 PMS在电力电缆中的应用
生产PMS系统中电缆的业务流程包括基础台帐资料管理、缺陷管理、巡视管理、护线管理、检修管理等。
3.1基础台帐资料管理
设备基础台帐资料的编辑、查询、统计、打印、等功能,能进行结合PMS图形系统进行台帐管理。线路设备按照一杆一卡方式组织。每一根电缆线路都有相应的设备台帐,称之为台帐卡。电缆的台帐卡记录着该条电缆的所有信息,包括型号、截面、接头型号、投运日期、生产厂家、所属线路等以及该条电缆的所有变动信息(见图3)。电缆的运行维护、检修等对台帐的依赖程度是相当高的,所以对台帐的准确性、及时性、正确性也有着相当高的要求。生产PMS系统中提供可审核环节,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用。现在生产管理系统在以前的电缆线路台帐基础上改进后,电缆线路台帐已经很齐全了。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老数据的处理,台帐和实物的误差约5%~10%。
以前的台帐卡都是用手写的方式记录,用开卡片的形式记录的唯一优点就是速度比较快,但卡片存在着保存难度高、管理难、修改难、查询速度慢等这些缺点。随着计算机的软硬件的普及,用数据库来管理设备台帐成为现实,省公司的生产管理系统上线,弥补了手写卡重复劳动、数据滞后的缺点,电缆的台帐完全抛弃了手工维护的方式。工作人员在施工现场将所敷设电缆的具体情况一一记录下来,并直接录入在生产管理系统中,通过一整套校队审核的流程,确保了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
3.2 缺陷管理
包括设备缺陷流程管理、缺陷单管理、缺陷查询统计等功能;缺陷类别设置(一般、重要、紧急)。
缺陷填报、审核、处理、归档。在缺陷登记时对缺陷进行预定性,在缺陷审核时系统还支持对缺陷进行重新定性;在缺陷验收时,如果消缺没有完成,或者消缺部分完成。那么在原来缺陷上记录未能消缺的原因,该缺陷闭环,另外再登记新的缺陷,制定新的消缺措施以安排下次消缺。
缺陷处理超周期报警,对超期未处理的缺陷,系统会自动检查,并给出报警提示。在制定检修计划时,已经超期未处理的缺陷也可以自动列出,以供优先排入计划中。缺陷单输入、修改、查询,缺陷处理情况查询。缺陷可按设备大类、设备型号、发现时间、缺陷类型、缺陷性质、缺陷内容、缺陷原因进行组合查询统计。缺陷管理的应用是生产PMS系统与图形系统结合起来的,既能在图形上登记缺陷,也能通过缺陷清单,迅速定位到图形,做到了真正图文并茂。
3.3 操作步骤简单易学
以简单的操作完成复杂的工作,是所有优秀系统的共同特点。
结语
本文提到的只是PMS生产管理系统部分的操作,其在宜阳电业管理公司处于正式运行初期,以上对PMS在电力电缆中的应用的论述还存在一些不足,相信随着其他业务流程全面实施后,必将使电力系统的管理模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电力电缆安装运行技术问答》,史传卿,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
【关键词】地质管理 优化系统 创新技术 工作效率
1 前言
采油三厂面临人员多、储量少、产量低、成本紧等问题,制约了公司和厂的发展,为此,华北油田公司和采油三厂一直不断拓展、延伸精细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在生产管理、生产经营实践中积极提倡和实施精细管理,使油田持续、稳健、有效、和谐发展。该项目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表现。2 精细化管理的流程
2.1 优化岗位职责 规范工作流程
采油三厂地质生产管理系统,主要由地质研究所生产管理室、采油工区地质组、采油工区计量站组成,岗位不同,分工不同,但在执行过程中又会有许多重复工作,因此应用系统工程原理将岗位职责进行统一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职责,优化工作流程,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突出履职尽责的规范性和受控性。
2.2 精细地质生产分析 深入解决生产问题
通过岗位责任制的落实,保证了资料录取的可靠性,而地质生产分析是地质生产精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地质分析使地质技术人员时时了解单井以及生产运行变化,并为地质研究所进一步研究,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如图1所示:
图1 地质生产分析解决问题流程图
每日地质技术人员对单井进行分析,及时找出不正常井并上传厂网页,以此提示生产单位和其它协助单位,及时进行恢复,确保产量平稳运行。不正常井日分析是采油三厂2002年以来坚持的一项独特的地质管理办法,对采油三厂单井运行起到了监督、警示作用。
每旬由采油工区和地质所生产管理室从基层生产单位和全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及时上网,使运用层及时了解旬度产量运行变化、影响产量变化因素等。
每月末召开地质例会,通过工区地质组对生产运行情况、本月主要工作、主要单井变化、目前存在问题及建议、下月指标安排等等方面工作汇报,地质研究所相关组室对存在问题进行答复,地质研究所领导和地质老总进行指导,并作出下步工作指示,因此地质例会是地质研究所与各工区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
每季度统一对各工区生产运行进行季度分析,每年末进行全年生产运行分析及下一年度生产运行预测,从而达到每一阶段工作有总结,下步工作有计划,达到了精细地质生产管理目的。
2.3 强化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系统工作效率
为了使采油三厂的地质生产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数据分析更加便捷、准确,在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进行了研究(图2)。
图2 示意图2.3.1 进行管理创新 建立模式化管理
地质生产管理系统自2009年起针对油田企业地质生产管理存的工作内容不规范、工作程序不规范、任务完成时间性不强、新人工作质量低等问题,利用标准化管理原理,创造性的建立了地质生产管理工作的时间模式,规定了什么时间干什么活;建立了地质生产管理程序模式,规范了按什么步骤和方法去完成工作;建立了地质生产管理内容模式,规范了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范围。完成了《利用模式化管理方法 提高地质生产管理水平》科技创新管理项目研究,经过两年的运用,事实证明模式化管理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增强了工作的自觉性,简化了培训,提高了工作质量减轻了主要技术人员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程序、内容得到规范,提高了系统效率。使地质管理更加精细,为各级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了方便。华北油田内部和
其他兄弟油田同行多次到采油三厂参观、考察,得到一致好评。
2.3.2 不断技术创新 提高分析水平
地质生产数据多而繁琐,为了把大家从过多的数据和人工重复性数据输入中解脱出来,地质生产系统进行了多方面的技术研究。
为了挖掘老井生产能力,地质研究所生产管理室立项研究老井挖潜技术,提出了隐蔽不正常井恢复、大沉没度油井提液及小沉没度油井增产技术。通过对老井能力挖潜技术的实施,减少了隐蔽不正常井的影响,调整工作制度和生产参数从而提高了单井生产能力,为保证采油三厂生产运行的完成做出了贡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针对功图、液面软件中存在手工输入部分较多容易出错,图形上网后变形,网上查询软件存在液面曲线、查询功能单一、查询数据分散、无综合分析功能等诸多问题和不足,已经不能满足资料查询及生产分析需要的问题,对功图、液面软件进行升级改进,改进后实现各项数据自动获取,单项、多项、综合列表、功图自动算产、管理的多项功能,提高查询、分析速度和准确度。目前,该软件系统在全厂八个采油工区使用,网上数据实现全厂共享。原来解释1口油井需要3分钟,目前解释1口井仅需要30秒钟,目前数据上传准确率为100%。
功图、液面网上查询功能完善后,地质生产系统又对功图、液面数据在生产中的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实现了:功图算产了解产量;核实油井工作制度、寻找隐蔽不正常井、老井潜力挖潜、判断假资料、判断油井、油藏能量等方面的功能。
为了对采油工区上报资料进行及时监督,对地质现场资料落实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及时纠正、校对采油工区上报错误资料200余井次。有效的保证了上报数据、汇报材料的准确性,为油藏开发和领导决策提供了准确依据。
统一了全厂分离器标定技术、时间和使用标准,从根本使计量器具、操作规程,操作技术上保证了资料录取的标准一致性。
【关键词】低压抢修;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应用
低压抢修工作对于电力公司营销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构成之一,当出现低压电力事故时,能够立刻对其有迅速反应是电力公司的工作职责所在,而其服务水平的高低与否,则将代表企业在客户内心中的形象优劣,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电力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化的先进管理信息系统,如果把它应用到电力公司低压抢修工作中是否够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对过去电力公司低压抢修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相关研究探讨,并对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进行简述,包括其最初的设计理念与现实意义,介绍了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的特征与优势,叙述了生产过程中使用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PMS),改进低压抢修管理流程,加快抢修效率,提升服务水平的效果。
一、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
所谓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是一种现代、信息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的功用是为供电区电力生产提供相关服务,也被相关工作人员叫做PMS系统。
(一)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构建的理念与目标
1电网信息
电网信息指的是对电网所有信息完整的表述,其中包含电网的所有资产,所有与电网有关的设备,以及电网的空间维度等,在输配电生产时,将会进行科学化的管理,把这些生产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1]。
(1)系统用户信息
系统用户信息是指某一供电区域内所有用户的身份信息,包含用户最基本的信息,还有一些用户在近段时间之内的用电信息等。
(2)系统业务信息
业务信息是在所有活动当中得到的信息,所有信息彼此之间并非独立,信息与信息之间也会存在某些必然的联系。不管是用户信息,还是电网信息,它们都拥有自己各自的属性,同时两者之间也存有关联,二者之间的关联主要是通过供电来表现。和电网信息不同,业务信息是在对电脑的管理中产生的,介于用户与电网二者之间[2]。
2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
电气公司需要对全方位内的电力生产实现科学的管理,让电力信息可以进行沟通。电气信息是电力生产的一个重要基本,同时能够确保生产安全,在对信息进行管理时,也要坚定现代化理念。电力系统也会覆盖一些相对专业的领域,例如线路或者是通信等方面。电力系统向电力公司服务,属于电力运行的生产部门[3]。
(二)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1)地理图。此“地理图”非彼“地理图”,它指的是一个图形系统,借由这个图形能够非常直观的看到电气设备的准确位置,其中,电气设备指的是电站还有地下通道等。
(2)变、配电站一次模拟图。指的依然是一个图形系统,通过这个图形能够清晰的看见配变电站一些设备装置的详细接线状况。
(3)电系图。在变电站外还有一部分线路要求接线,电系图便是用来显示这部分线路的接线状况。
(4)管理设备台账。在这个管理过程中能够利用图形,管理台账,同时在台账录入的过程当中,也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录入,使用这种办法能够加快录入效率。
(5)缺陷管理。设备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也许会产生一些缺陷,所以要对这些缺陷进行科学化管理,包含统计缺陷的具置、管理线路的报表、对缺陷信息登记等。
(6)调度工作管理。提高对调度工作管理力度,对任何一次停电都要做好详尽的记录,同时也要录入日常的调度工作,例如调度计划、交接换岗,还有故障维修等等[4]。
2系统功能的实际特点
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把握电力网络的最新动态信息与静态信息的全局管理,从而让信息和即时信息、多种状态收录于一体化平台上得到成功。不仅如此,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和电力营销系统的合作,还能够实现和用户面谈效果的提升[5]。
二、过去的低压抢修工作方式
通常情况下,供电公司在对用户进行相关服务的时候都确立了关于服赵鹑蔚姆纸绲悖从这边分界点再到相关的供电点这一段范围内,如果出现电路问题,进行维修工作,便是人们常说的低压抢修。其实这也包含了计量装置的维修工作。低压抢修一直都是电力公司营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作流程是首先由用户自己提出报修申请,然后由电力公司客户部门进行申请受理,之后是把保修申请转递到电力公司咨询组,最后由咨询组再对出现的故障进行简单了解后,指派不同的抢修队伍执行维修工作[6]。
我国电力公司拥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即电力行业在执行营销的核心工作时,要把重点放在市场与消费者身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给用户提供最安全平稳的电力能源,还有最为优秀的电力服务,并加强电力输出的质量以及速度。低压抢修工作必须也要按照这一准则执行,在用户提交报修申请后,应该用最快速的速度到达现场,然后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维修工作,力求保证用户的用电需求。
在以前,有非常多的电力公司使用的都是基于CMS技术的低压抢修管理方式,但现如今,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虽然我国电力企业也有所进步,不过因为用户们对于电力的需求和电力负荷都越来越高,过去老旧方式下的低压抢修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目前服务优化的客观要求。其最直接的表现在于低压抢修管理中心,按照用户报修情况开出单据,而后把这些报修单据分别分派给各个抢修队伍。不过有非常多的时候,出现故障的原因不仅只是一家用户的问题,这种情况会引发让抢修队伍重复到达同一现场的现象,浪费了抢修队伍大量的宝贵时间。还有一些问题的处理工作需要高压技术人员的配合,由于中间商讨协调的原因,致使高压抢修队伍与低压抢修队伍无法同时到达现场,浪费时间,进而引发用户的不满意,间接性减少了服务质量与客户评价高度[7]。
三、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的优势
现如今,我国有非常多一部分的供电公司已经使用并把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进行了普及,在执行现实中的抢修工作之前,对高压故障的确定首先需要由承询人员对调度工作者进行转达,调度工作者再基于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进行二次确定,保证没有错误后,再发出维修指令。故而在低压抢修工作中若可以把CMS与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相互结合运用,将会效果非常显著的加强抢修工作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间接性提升低压抢修工作的服务质量[8]。
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拥有下方几个优点:
第一点,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让电网构造和地理位置二者实现了对应分布,同时也让地理查询的精准度与时效性得到显著提高,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可以把低压抢修设备与参数进行整合,然后实现统筹管理,提升管理质量与速度。
第二点,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借由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使用,实现了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电网管理新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大幅度提升电网管理的安全性,以及工作效率。
第三点,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设计了相关的数据台账模块,以及地图信息模块还有电网系统模块。
四、基于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的低压抢修工作流程
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内录有低压电网和使用客户的相关资料,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合理利用能够开拓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的使用功效,除此以外,它还能够成为电网营销系统里的客户信息管理平台,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低压抢修工作在数据信息方面的支持[9]。
传统的低压抢修工作模式通常情况都是按照以下工作流程执行:由客服人员接受客户的报修申请,然后承询人员根据客服工作者交出的数据执行工作分配,之后抢修队去到用户现场进行检查工作,同时向上汇报检查结果,如果是能够直接修复的问题则立刻执行修复工作,无法修复的部分则告知用户,然后等待公司安排。
而现在,以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为基础的低压抢修工作流程是:承询人员接受报修申请,并且对其以户号与台区作为基础编号,在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与CMS系统内进行查找搜寻,如果有修复不了的报修告知用户,同时也通知公司进行相关调度工作,如果是可以修复的报修,则派遣抢修队伍执行检查工作,进行抢修。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知道,运用了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的CMS系统仅仅添加了一个工作流程,可是无论是对于承询人员的查询,还是判断处理工作,都有极大的提高,有效减少了抢修队伍重复到达一个现场的情况,既节约了时间,有加强了工作效率。
五、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低压抢修效果评价
目前在我国,国家电网公司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电力营销的核心是面向市场,服务消费者。即给消费者提供优秀的电力资源与良好的相关服务。低压抢修工作是电力营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电力公司直接对社会,对大部分用户的服务。低压抢修工作是否足够及时迅速,服务质量是否优秀,都会直接影响到用户的满意度,更关乎电力公司的企业形象。在传统CMS系统管理方法之下,由于一次次的重复抢修等人员分配调度问题常常会对低压抢修工作造成不良影响。而今借助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与CMS的相互结合使用,效果非常显著的加强了低压抢修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其具体的抢修结果报告分析如下文所述:
面对一片区域内众多用户进行报修申请的抢修工作,有关部门在接收到指挥中心发出的地址详细的报修申请时,首先要做的是研究报修情况,搞清楚是用户停电,还是整栋大楼停电,又或者是整个地域都发生了停电问题,而后利用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中“低压查询”板块,输入用户信息,找到用户电源还有上级路线名。
倘若经过查询确定是同一个电源出现问题后,基本上能够判定是上一级的供电设备出现了问题,进而引起数量众多的用户停电。若是低压抢修工作人员无法对这类问题进行解决,承询人员需要把这种情况转告知调度人员。调度人员通过调度派遣高压抢修队伍前去修复工作。如果承询人员搜索到的结果是所有用户的报修申请并不在同一个电源下,便需要承询人员派遣低压抢修工作人员前往现场执行检查工作,进行排查是不是因为上级供电设备的原因,同时还需要把相关的调查结果转给调度员,从而加强对当地电网运行的关注力度。一旦有低压抢修工作人员不能确定,又或是当地电网有其它异常状况,需要调度员进行后续跟踪工作。假如用户报修仅仅只是电表又或者是电容丝所引发的停电,承询人员可以直接派遣人员执行抢修工作[10]。
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在对急性突发电网故障的处理也有非常喜人的成果,春夏秋通一年四季有着迥然不同的自然气象,这对我国电网有着非常大的干扰,在面临这些恶劣天气时,电网将会接受到非常严峻的考验,电量负荷会有非常高的变动,非常容易出现电网故障。应激性突发状况引发的电网故障通常情况下会造成面积大,而且时间长的停电情况。因为系统监控平台拥有完善的监控系统与报警系统,故而出现应急故障时,承询人员能够立刻得到警告,同时应该迅速检查发生故障的线路名字。并且,故障区域客户报修的单据也会由指挥中心转交到承询人员那里,承询人员利用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能够迅速得知故障路线的具体地理方位与用户资料,以此及时分配好抢修工作。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的使用大幅度减少了排查故障的时间,同时降低了重捅ㄐ薜某鱿制德剩加强了低压抢修工作的效率。
结束语:
电力营销是电力公司核心业务中的重中之重,而低压抢修则是电力营销工作的重中之重,只因为它是直接面临众多客户的服务,故而对于电力公司的营销工作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电力公司应该不停的加强低压抢修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对低压抢修工作流程不停的改善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建敏.基于生产管理系统配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5,12(13).
[2]陈丽君.谈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的构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4(33):109
[3]张建敏.基于生产管理系统配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5,12(13).
[4]宋军,陆骏.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的建设实践[J].供用电,2008,25(6):64-66.
[5]万丛军.谈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的构建[J].科学与财富,2016,18(4):298-298,299.
[6]海波.研究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的设备零缺陷管理方法[J].大科技,2016,12(15):79-80.
[7]王学博.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的构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5(26):132-132.
[8]宋梅.信息交互总线下的配电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善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8):71-72.
关键词:供电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应用分析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166
0 引言
我国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积极对电力企业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革,才能提高电力企业专业化挂篮、集约化经营化发展,只有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供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生产管理系统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对电力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从而能够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
1 生产管理系统建设的意义
在供电企业发展过程中,以基础数据访问平台为基础,从而提高不同的管理工具,能够满足电网运行的需求。同时,还能为用户提供电网信息的相关产业以及对电力信息的数据查询功能,能够保证供电企业部门工作人员的需求,同时,还能为供电企业的发展决策、供电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一定的决策信息,保证决策的准确性。
2 生产管理软件的功能
(1)供电企业地理信息系统。在供电企业发展过程中,其主要功能是能够对供电企业生产路线、生产设备、生产材料等进行统计。 此功能主要采用手机卫星定位系统以及信息采集系统进行利用,通过GPS定位采集设备能够实现对杆塔进行定位,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对杆塔的经度、纬度信息进行确定,并且对杆塔上面的设备以及材料进行采集,从而形成软件所需要的数据信息。
(2)生产管理的工作流程。生产管理工作的流程:首先,工作人员采用较为先进的流程化思想对系统进行构思,应用工作通过工作流技术实现供电企业的各种业务。其次,整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稳定的工作平台、准时的工作提醒、工作流程统计工作等,各个部分的共同运行,保证了供电企业生产管理的稳定性。最后,系统的稳定运行,实现了供电企业生产流程的技术化、网络化、科学化,在生产过程中,相应的项目审批只需要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3)供电企业的决策智能化分析。 供企业对各个部门进行了解,明确了各个部门的经营指标,能够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在智能化模块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将一些设计思想融入到设计中,能够对某些问题自行处理,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
3 生产管理系统的特征分析
(1)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安全、稳定。系统在运行时,主要采用的时依旧角色授权的方式,能够对权限进行灵活设置,并且,能够及时的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加密,通过对多种方式的利用,能够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在登录过程中,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界面,通过对不同角色的设置,能够实现和供电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连接,加强了对设备权限的管理,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
(2)系统具有先进性。供电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设计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卫星应用技术,还能将其和供电企业的实际地理状况、空间状况进行结合,为供电企业提供一个管辖模型,工作人员通过对模型的观看,能够对供电企业的供电线路、供电设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实现供电企业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自动化,同时,此系统在应用中还能实现自动升级,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另外,设备还支持智能、语音录入以及异地登录信息提醒等功能,实现了方便快捷的智能化办公。
(3)供电企业管理方式的灵活性。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每个部分、每个环节的节点都设置了相应的操作权限,工作人员只需要通过对相应的模板进行控制,就能够实现对整个系统的灵活操作, 同时,还可以依据设计需求对系统控制模块进行定制,不同使用权限的用户可以通过系统自动匹配的工具对系统功能进行较为灵活的管理,从而能够满足供电企业日常管理工的需求。
4 系统设计的难点
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采用输变配电模型一体化标准设计,能够构建供电企业管辖范围内的全网模型,采用统一全网拓扑结构,从而对全网进行图形管理。
图形原件复用技术是整个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难点, 此技术主要是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应用图形、图例等作为一种重要的元素进行利用,在此基础上对供电企业公用资源进行开发,能够提高图形的复用性,在各种不同的图形应用过程中使用同一种类型的图形资源。
图数自动关联技术,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主要就是将图元和供电设采用相关技术进行关联。GIS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对图元对象集以及设备台账的相关设备对象自动关联技术。
配网自动成图技术,该技术在利用过程中,系统自身具备多种智能化的成图技术,并且还能保证多种图形的布局合理性,从而能够保证供电企业线路拓扑关系的稳定性。
5 案例分析
文章以某供电企业为例,该供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采用了生产管理系统,系统主要由系统管理、设备管理、输电运行、变电运行、配电运行、检修管理、两票管理、站内接线图、单线图等部分构成,该生产管理系统包括配电、变电以及输电功能,投入运行配电专业功能模块120个,总共设计模块133个,应用覆盖率为90.23%;投入运行输电专业功能模块141个,总共设计模块148个,应用覆盖率为95.27%;投入运行变电专业功能模块152个,总共设计模块159个,应用覆盖率为95.60%。通过实践应用,总共绘制单线图1万余张,配电检修记录1100余条,运行记录1.1万余条,系统中心总共接到用户基数支持电话约1.1万,电力运维人员快速赶到现场,将故障排除,显著的提高该地区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保证了良好的供电质量,同时,还能减少该区域内居民用电停电的次数以及停电时间,降低了由于通电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6 总结
综上所述,在供电企业发展过程中,电力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提高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而且还能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推动了供电企业的发展。在应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积极从供电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发,进行设计,保证设计能够满足供电企业的能够满足供电企业的发展需求,实现供电的持续发展。
[摘要]在信息化水平迅速发展过程中,电力设计行业将面临着从传统的设计和管理模式转向信息化的一个过程。如何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提高电力企业的效益,增加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成为每个电力设计企业迫在眉捷的问题,文章对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措施
1电力设计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构建的目标
电力设计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构建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内各项业务的数据集成,强化各项业务模块之间的关联性与企业的数据共享能力。首先拓展企业的数据交流交换。企业需要建立一个数据交换的平台,实现企业内的生产和管理业务数据信息交换。对于企业生产部门,要使生产进行统一协调,需要进行企业生产流程设计活动,构建企业的数据管理中心,使得企业数据交换体系更加完善。其次整合企业的信息流、管理流和生产流。电力企业作为一个多部门的企业,涉及的环节比较多,对于电力设计企业首先要制定业务标准,设计架构,梳理业务流程,将企业的信息流、管理流与生产流整合到一起,实现企业的资源配置得以最优化,管理效率提升,促进信息化深入发展。最后,搭建一个企业门户,建立一个统一的主页面系统,便于管理用户身份,对信息数据系统起到一个安全的保证。
2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措施
(1)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化管理平台得以实施的基本条件,包括大量的存储设备、带宽稳定的网络、全面的数据安全系统和企业级服务器,这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对于电力设计企业基础设施建立,在机房硬件设备方面,选择国家B级标准建设机房,其设备容量需要满足将来10年时间对空间容量的需要。在服务器硬件设备选择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级服务器,更好的满足当前速度高,计算量大的需求。在网络建设方面应打造以万兆主干、千兆接入的高速网络,同时对于支持平板电脑和移动办公设备要求,可以开通IP电话和远程视频会议等系统。在信息安全方面构建VPN系统,该系统供外设计人员通过VPN登入内网。对电力设计企业重要的文件等信息,还需要经过加密系统加密,这样的文章只能在内网里打开和识别。(2)数字化集成设计系统。数字化集成设计系统可以说是电力设计企业的核心业务,数据管理和数字化设计平台通常还是依托于国外的西门子Comos软件,PDMS三维设计软件和博超STD等平台,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尤其是在发电、变电、输电和勘测设计中,通过搜资和外业人员把基础工程建设所需要的不同设备、材料、实际地形等各类资料放入工程数据管理平台的数据库中,各个设计人员根据这些数据在相应数字化设计平台上进行二维设计,然后在三维设计平台上采取建模与仿真测试,最终形成三维的设计成果。(3)电力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平台。一是要建立合同数据库。电力项目需要应用到数据库的合同管理及其设计功能,而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设计所需参数设定与之相对应的字段,并进行表格之间的相互关联,同时为将来的数据库查询和管理预留接口,如此以来,数据库便得到有效维护。而数据库中的合同信息涵盖了合同设计资料、各类设计划分标准、划分资料、设备采购信息等。二是构建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用于专门管理数据库,使其在建设、使用、开发、维护的过程中得到安全、完整的全程把控,从而实现数据库功能的有效利用。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给用户提供了信息访问的有效渠道,用户只需通过相应的接口,便能够使用并开发数据库。而管理工作人员也能够建立起用户及诸多应用程序之间的联系,以此访问数据库,或是修改数据库,从而更好地开展系统维护。三是建立采购系统。采购系统主要是运用信息技术对电力设备生产厂商报出的价格、规格、信息等参数进行分析并整合,及时反馈给电力企业,同时对设备参数及时予以更新,确保企业能获得最新的采购信息,可以说采购系统为企业及厂商搭建起了极其便利的沟通桥梁。(4)生产管理平台。电力设计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顾名思义,就是在电力设计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中运用到计算机信息技术,这就需要首先梳理并构建其切实可行的生产管理工作流程,整理出每个流程所涉及到的岗位信息及具体工作内容,制定出每个工作点的次序和步骤,并对制定出的管理步骤进行规范化地督导,使生产管理工作能按流程有序进行。其次,还应分析出生产管理的信息需求,描述各项工作的功能步骤,明确电力设计企业的需求,使信息技术人员能根据需求设计出更为实用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再次,最后在信息化手段进行过程中,把生产管理流程和信息需求分析导入生产管理系统,通过系统自动采集在线生产信息,自动形成与生产管理有关的资料与指标,实现生产管理信息化。(5)其他综合管理系统。除了以上管理系统外,对于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系统,还要构建财务管理系统、工程建管系统、人事考核系统和身份证统一系统等方面。这些系统的构建将在企业信息化中发挥巨大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琰,马艳.电力设计企业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工程管理学报,2013(3):117-121.
[2]魏敏.浅谈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J].黑龙江科学,2014(3):87.
作者:周秦 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