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3 07:58: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这次调查采用2011年自编的《全国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问卷。此问卷经过2009年使用,课题组普遍感到问卷调查结果与最初假设和座谈的情况高度吻合,证明其信效度均可靠。全部定稿问卷包括99项测题,共分成思想政治、基本道德、心理健康、德育环境、热点问题等五个维度。心理健康维度主要从一般情绪状态、自我评价、人际交往、意志品质等方面考察。
本次调查对象总体为全国初二年级和高二年级学生。选取了江苏、山东、湖南、河北、四川、甘肃6个省份,包括12个市区和2个县城,最终共抽取32所中学、5167名学生。为了保证取样的代表性,采用四阶段、有目的、分层、整群抽样。为了保证在实际调查过程中调查指导语的一致性,课题组聘请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2个研究生作为调查员,在调查前进行了专门培训,并且每人配备一份调查员手册备查。采用SPSS for windows11.5版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一、调查结果
1.中学生的一般情绪状态、总体心境。
中学生的总体心境主要通过学生生活得是否愉快来考察。当问中学生“你生活得是否愉快”时,回答“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分别占28.1%和47.5%;“不太符合”和“不符合”的分别占18.5%和5.9%,这表明多数的中学生生活得很愉快或比较愉快,有两成半的中学生生活得不太愉快或不愉快。经卡方检验,中学生生活得是否愉快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及城乡差异(P
烦恼状况。虽然中学生的总体心境是好的,但他们也有烦恼的问题。近九成的中学生有烦恼(89.5%),没有烦恼的占中学生的一成多(10.5%)。中学生感觉最烦恼的问题的排序是:学习紧张压力大(46.8%);父母对我期望值太高(23.7%);同学中没友谊(6.9%);家庭气氛紧张(5.1%);家庭经济困难(3.7%);各种课外学习班太多(2.5%)。学生最烦恼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压力大、父母的期望值高、同学中没友谊。主要还是集中在学习方面、与父母关系方面和交友方面的问题。经卡方检验,中学生最烦恼的问题城乡、年级、性别差异非常显著(P
2.中学生的自我评价。
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快速发展阶段,而自我评价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他们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并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当问中学生“你如何评价自己”时,回答“我真棒”的占28.1%,回答“我还行”的占64.5%;回答“我不行”的占7.4%,这说明中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绝大多数是适当的,但有不到一成的中学生的自我评价不高,自信心不强。经卡方检验,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明显的年级差异以及性别差异(P
3.中学生的交往状况。
中学生的交往情况从好朋友的数量以及交往方式两方面来考察。(1)中学生好朋友的数量。当问中学生“你的知心朋友很少”时,回答“是”的占46%;回答“否”的占54%。中学生的交往情况总体不容乐观,中学生交往广泛,有多个知心朋友的占五成多。近五成的中学生知心朋友很少,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注意。经卡方检验,中学生的“好朋友的数量很少”具有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P
4.中学生的坚持性品质发展状况。
我们从坚持性考察中学生意志力发展的状况。中学生的坚持性是通过遇到难题时的表现来考察的。当问中学生“你下决心做一件事情时,是否会因遇到困难而难以坚持到底”时,回答“经常这样”的占13.3%;回答“有时这样”的占48%;回答“从不这样”的占38.6%。可见有六成多的中学生做事情遇到困难时能坚持到底,表现出较强的意志力。经卡方检验,中学生的坚持性在城乡、年级、性别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P
5.中学生的独立性品质发展状况。
中学生的独立性是通过遇到难题时的表现来考察的。当问中学生“遇到一道很难的数学题,你会怎样做”时,回答“独立思考想办法解决”的占20.9%;回答“自己先想再问别人”的占55%;回答“问老师、同学”的占16.5%;回答“放弃不做”的占7.6%。可见,大多数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有近两成半的中学生的独立性有待提高。经卡方检验,中学生的独立性在城乡、性别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讨论分析
1.多数中学生生活得很愉快或比较愉快。
七成半的中学生生活得很愉快,两成半的中学生生活得不太愉快或不愉快;有近九成的中学生有烦恼。
在我们的调查中,城市学生在“学习紧张压力大”、“各种课外学习班太多”两个方面的人数高于农村学生;高二年级的“学习紧张压力大”、“父母对我期望值太高”的人数要显著高于初二年级。这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有关。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有的学校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目前不少学校的中心工作仍然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核心,所有的工作围绕升学进行,由于高二年级学生即将面临高考,不断加班加点、上课外辅导班、题海战术,不但使学生身心疲劳,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城市的中学生表现更为明显。
父母对孩子的过高期望,也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调查表明,母亲文化程度越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的学习压力越大,家庭气氛越紧张。有的家长往往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不但给子女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造成子女的心理问题。
2.近一成的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过低,应引起高度重视。
有的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偏低,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性别特征有关。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评价往往容易受到他人评价、学业成绩、身体等各方面的影响,中学生如果学习成绩不好,总要受到家长的批评与指责,体形和长相不好,容易导致自信心不强,自我评价偏低。男生的生理和心理成熟较晚,因此更容易出现自我评价偏低的情况。初中阶段的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变化的时期,更易出现许多困惑,而出现自我评价偏低的情况,因此初中生的自我评价要低于高中生,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
3.有近五成的中学生知心朋友很少。
多数的中学生交往方式是积极主动的,三成多的学生交往比较被动,甚至不愿与人交往,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
中学生的知心朋友少,除了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外,还与中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个性特征有关。学生自我评价高,交往就会积极主动;自我评价低,交往就会被动甚至不愿意与人交往。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别人,有的学生老成世故、缺乏真诚,不能正确地对待同学和朋友,使别人不愿和他交往,因此中学生易出现知心朋友很少的现象。中学生的交往被动可能与青春期学生自我封闭的特点有关。青春期的中学生内心极其丰富又充满冲突,不愿向别人吐露心声,又渴望别人主动接近自己、了解自己,体谅自己内心的苦恼与冲突,并且帮助自己,因此交往比较被动,在这种心态下也不会有知心朋友。
4.中学生的坚持性有待加强。
调查表明,有近四成的中学生坚持性不强。中学生的坚持性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父母溺爱、放任,不注重给孩子创造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孩子刚刚遇到问题,不是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而是包办代替或者放任不管,久而久之,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能坚持到底,甚至半途而退,不但不能形成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而且会形成学生不良的习惯与品质,甚至影响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一般在各省市本科第二批次或者本科第三批次招生录取。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使得独立学院的学生既有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共性,又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由于学费高昂、高考分数偏低、父母期望值偏高,独立学院的学生承受着比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更沉重的压力。在面临学业、就业、经济等问题时,他们存在更多的困惑,这些都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
笔者对三所独立学院随机抽样350名大学生,获得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有效样本321个。数据分析显示:独立学院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其主流是心理健康的,但在强迫、人际敏感和抑郁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普通本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独立学院学生。因此,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寻求有效的方法帮助独立学院大学生解决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才能实现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独立学院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一)人际关系问题
个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走出校园适应社会的需要。它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是影响校园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通过数据分析和咨询案例发现,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问题中,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际关系问题。以某独立学院为例,人际关系问题约占前来咨询总人数的一半。其中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受到家长过分的关心和宠爱,导致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立、高傲,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往往把自己真正的内心世界封闭和伪装起来,不愿意主动和人交往,存在较强的戒备心理,社交能力缺乏,并且排斥身边的朋友。一部分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从小缺少与人交往的经历,养成了独来独往的性格,也使他们忽略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还有部分学生因高考失利考入独立学院,导致他们自卑,觉得自己与其他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学生相差甚远,因此不愿与人来往,人际关系紧张。
其实,与其他普通本科的大学生一样,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同样对于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了解和被了解,渴望融入社会,被社会接纳,渴望友情、亲情和师生情。然而,有的学生却因为自卑,缺乏归属感、恐惧,缺少人际交往的技巧等原因,不敢与人交往,陷入自我封闭的境地,不愿意与人沟通,这也是独立学院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二)自我认知问题
自我认知也被称作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它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的心理认知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它会随着个人经历的改变以及思想的转变不断发展。因此当个体的心理活动发生改变,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心理会有一个新的总结和调整。刚刚结束紧张的高中生活步入环境相对宽松的大学校园,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特别容易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自我评价偏高和自我评价偏低。然而,对于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来说,很多人都有高考失利的经历,加上社会普遍对“三本院校”有歧视,导致他们信心不足,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自我怀疑,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经常用悲观、消极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世界,自我评价偏低。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高校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硬件和软件的投入。硬件方面包括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标准化心理咨询室,购置心理相关设备;软件方面包括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等。同时,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特点,发挥学生骨干、社团的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充分利用网络载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大学生尤其是富有个性的独立学院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借助网络的媒介平台,多种形式、多样化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测试、心理诊断和网上心理咨询等项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相比,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无法替代的优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受固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递信息效率低。基于网络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时空限制,大大提高了效率,网络的即时性使咨询者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回复,尽快找到解决办法。这种沟通方式隐蔽性很强,使得学生能够袒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减少更多的顾虑。网络的平等性增强了大学生的平等意识,让他们敢讲真话,敢于质疑,同时更能让自卑、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敞开心扉,平等与人交流。同时,这种方式也缓解了独立学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
(二)积极开展朋辈心理援助
朋辈心理援助是在同辈及朋友之间进行的,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这种心理咨询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本身的相互信赖程度。在咨询的起始阶段,咨询员和来访者可以很快建立起互动关系,以保证在之后的咨询过程中,咨询员可以更好地深入来访者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达到明显的咨询效果。近几年来,朋辈心理援助开始进入我国高校实践,并已显出强大力量。
目前,针对我国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的现状,并结合独立学院学生活动积极性高、组织管理能力强的特点,发挥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适当开展学生朋辈辅导教育工作,在活动中进行学习和教育,恰恰符合他们的特点。
(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
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内外阅读材料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兴趣。同时,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人物、事物等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将心理教育与阅读材料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搜集符合初中生阅读的时文,推荐给学生阅读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作文命题中渗透心理健康因素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喜欢发表个人见解,同时自我评价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经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因此,作文命题一定要考虑到初中生心理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态度对待多元化的思想。但是学生毕竟有不成熟的地方,容易走向极端,所以,教师应从社会发展、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且,作文命题要含蓄的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图。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日常作文教学有多种形式,各类形式都可以尝试渗透心理教育,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除了常规作文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日记中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有助于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初中生通过日记这一写作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另外,还可以通过书信等作文形式进行训练。
(四)在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文批语应当是师生之间凭借学生作品而进行的敞开心扉的心灵交流、情感畅谈和生命对话,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段宝贵的精神生命历程。教师对学生作文中心理健康方面的偏差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心,提出自己的真诚看法,并对学生的转变和健康发展寄予热情的鼓励。赏识性的评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肯定性的评价,凸显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得到肯定后他的心智模式就行到了调适,对作文的态度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就被激发起来。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作文就成了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学生每次作文都是他们创造性的劳动,作文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都期待得到老师肯定和表现,所以在作文评语中要多写赏识性、肯定性的评语。
二、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我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写作实践,促使家长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科学、合理地了解及理解学生。如我把学生提出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建议,及时向其家长汇报,获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及配合。学生和家长互相倾吐自己的心声,使错误的家教方法得以纠正,使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得以发扬光大,从中选取优秀的经验加以推广,促进中学生健康地成长。通过作文教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让学生家长懂得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作文教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有趣的训练形式,不仅使学生有写作兴趣,而且把作文与生活、作文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提高了作文与做人的综合素养,达到了作文修身的目的。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才干,强化情感,敏锐思维,健全人格,增强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总结
归因 归因风格 归因偏差 大学生心理健康 归因指导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断。归因风格是指个体通过感知、思维、推理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定造成该结果原因的特有的认知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归因风格一旦形成,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归因风格的研究,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对于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归因偏差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其过程并不全是附合逻辑合情合理的,常常由于处于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角色、信息的显著性和获得的难易程度不同,以及自我服务倾向和不恰当的社会比较等原因会出现归因偏差。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偏差主要有认知性偏差、动机性偏差和性别偏差。
1.认知偏差
大学生认知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社会的认知偏差和对自我的认知偏差。大学生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认知偏差,完成从一个非独立的社会人到自食其力、适应社会要求的社会人的质的转变。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与个体是否有客观的自我认识、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有力的行为控制有直接的关系。对自我的认知偏差,易使大学生过于自卑或自负。不恰当的归因造成对自我评价过低,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凡事总从悲观方面考虑,用消极的自我暗示影响自己,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另一方面,不恰当的归因也会使一些人自信过度,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变成了自负,这都属于自我意识的缺陷,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动机偏差
表现之一为人们对于良好的行为都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否认自己应负的责任,这种倾向称之为自我服务。这种“自我服务”的做法违背了诚信、尊重等交往原则,易引发大学生自恋或自私等不良交往心理的出现。表现之二是自我设阻,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做法。在高校,考试分数是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发放奖学金的重要衡量指标,对于考试的成败任何人都没有绝对的把握。万一考不好,老师及同学的轻视和耻笑难以忍受。为避免这种不愉快的后果,有些同学可能采取自我设阻的技巧。例如,考前出现丢失书本、笔记等诸如此类对考试产生不良影响的事情。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化解人的心理焦虑,但如果将其发展到极致,就会落到自欺欺人的地步。
3.性别偏差
人们在归因方面存在性别偏差。有关研究发现:中国男性较女性有更高的成就愿望、成就竞争意识、成就自我评价和成就自主性,而女性的成就动机较男性更容易受环境激励因素的影响。这种动机差异必然会引发其对学业成绩的归因偏差,女性通常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男性,成功全靠努力和运气。学校中部分教师也存有这种性别归因偏差,无意中对女性的失败抱以同情和无可奈何,而对女性的成功则强调其主观因素的作用。成功则强调其主观因素的作用,这种消极情绪就暗示女性对失败做出能力不足的归因,从而影响其自尊心和上进心,削弱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归因风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归因风格与自尊自信
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对自尊水平、目标期望会产生持续的影响。一个在生活中有持续成功经历的大学生,会预期以后连续的成功,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提高,而一个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大学生就会认为失败是他们应得的结果,从而放弃努力,甚至自暴自弃。
对大学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较高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感水平将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境,减少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性及精神病性反应等。同样,如果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也不利于其良好的自信、自尊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归因风格与成就动机
与成就动机联系比较紧密的是大学生的自我归因。所谓自我归因是指个人如何对自己的行为或活动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和推论。每个大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归因风格,由于归因风格不同,对同一学习结果的解释及评价也不相同,由这一归因引发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态度也就因人而异。
如果大学生把学业失败归为稳定的内部因素,会产生羞愧感,特别是归因能力低下时会使动机水平降低,甚至产生“习得性无助”。相反,具有外控特征的大学生常把学业上的成败归诸于外界因素。他们往往把成功看成碰上了好运气、猜对了题这样一些偶然因素,产生侥幸心理,把失败归为题太难、老师不公平、运气不好等一些客观因素。因此,外因于外部因素的大学生无论成功与否,他们的反应都是消极的。他们对学业缺乏兴趣,学业上的成功不能激起他们的成就动机。在各方面表现为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心理,逐渐形成一种缺乏高志向的个性特点。
3.归因风格与情绪情感
归因过程较多的涉及到人们的情绪情感和动机因素,而归因结果又会影响到人们随后的情绪情感、态度和行为,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活动。首先,个体对行为结果做出初步评价,判断它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这种简单的认知就会引起人们高兴或不高兴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取决于对行为结果本身的认知和评价。其次,在多数情况下,结果本身并不重要,人们不会满足于对结果的简单认知,而是要寻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而在思考行为原因的过程中,不同的归因方式就会发生作用,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4.归因风格与人际交往
“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田可新等人的研究发现:人际信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只能感知到对方的外表、言谈、行为举止等外在表现,只有通过归因分析才能认识到对方的内在本质和人格素质。
教师、家长、同伴等较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归因过程及归因风格的形成有较大影响,而且大学生在交往归因中表现出明显的“自我服务性归因偏差”,即把交往成功归因于自身的积极因素,而把交往失败归因于对方的消极因素。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总是采取这种归因风格,就会使个体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在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不能正确评价,使交往的双方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不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三、大学生归因指导策略
1.了解学生的归因风格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每个学生由于个性特点、生活经历、认知风格的不同,他们的归因方式也是多变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这可以通过特定的归因问卷来测定,也可在长期的师生相互交往中留心观察,归纳总结。对于不同归因风格的学生,教师应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有“习得性无助”倾向的学生,教师应经常引导
他们对失败做出努力不够的归因,并设法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功体验,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取得成功。对于有“推卸责任”倾向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而应耐心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客观全面地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增强责任心。
2.使用恰当的情绪表达和言语评价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原因知觉的重要信息源。因此,教师在进行归因指导时,要注意使用合理的情绪表达和评价。同情通常是施于弱者的,教师对失败学生的同情往往会成为其无能的归因线索被学生所感知。这显然不利于其自信心的维持,因此应慎用。此外,教师对学生学业成败的表扬或批评也影响学生的归因。这种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通过对集体的影响间接影响某个学生。
3.对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个体的归因风格是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可以通过归因训练对已形成的归因风格进行调整。所谓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方式。
归因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强化矫正法和客观分析法。强化矫正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个体归因的正负强化,引导个体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成功之后作内部归因,失败之后作可变归因。客观分析法是针对归因风格的个体差异,引导个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成功的各种因素,如能力、努力程度、所处环境、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等,力争使个体对行为结果产生的原因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避免做出不恰当的自我归因。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归因训练既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又是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
总之,归因风格是持续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归因风格一旦形成,就会对大学生的自尊自信、成就动机、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正确的、科学的归因风格。对于已有的消极的、不合理的归因风格,应通过归因指导等有效方式加以调整和完善,以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S.T.菲斯克,S.E.泰勒.社会认知——人怎样认识自己和他人[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33-35.
[2]王景芝,魏真.成就归因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3):52-54.
[3]董圣鸿,张王景,熊红星.大学生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的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3):375-376.
[4]答会明.大学生的自尊、自我效能、自信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特点的关系研究[J].兰州学刊,2000(6):22-25.
[5]宋斐.大学生体貌自尊、学业成绩、归因方式和自尊的关系[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13(4):82-85.
[6]胡胜利.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之概观[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2):461-464.
关键词:单亲贫困大學生 心理健康 干预策略
分类号:13849
1 问题提出
单亲贫困大學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研究领域,国内外學者针对单亲贫困大學生心理健康问题曾经做过一些探索,并得出了诸多结论。但是,纵观已有研究,对于单亲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大多是理论分析,实证调查较少,绝大多数研究认为单亲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且普遍认为与普通家庭大學生相比,单亲家庭大學生往往存在自卑、孤僻、情感冷漠等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对安徽省不同区域5所大學的部分单亲贫困大學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以期为高校有效开展该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把单亲贫困大學生界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收入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且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因故去世的大學生。据此,研究者主要在安徽省东、西、南、北、中五个不同区域各选择1所普通本科院校,在各高校學生管理部门(學生处或學工部有单亲贫困大學生统计数据)的积极配合下,从每所高校随机抽取200个二年级大學生,然后检出单亲贫困大學生被试。5所高校样本总数为1000人(其中,男生482人,女生518人),单亲贫困大學生检出人数为110人(其中,男生53人,女生57人)。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以下两种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
一是CAS,即《不安诊断测验》量表。本量表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學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RaymondB.Cat-tel)等人编制,根据量表的16PF测验中的二级不安因素制成的问卷。测验结果标准分为1-10分。其中,分值≤6分属于低得分者,表示被试在该项心理测试上情况良好;分值≥8分属于高得分者,表示被试在该项心理测试中存在问题,分数越高,问题越严重;7分是个中间过渡带,要引起注意,并及时给予被试有益的忠告,若不及时调整心态,有可能向高度不安状况延伸。本测验通过对受试者的自我控制力、自我成熟度、疑心与妄想、罪恶感和冲动性等方面的测定,综合评量受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是SCL-90,即《临床症状自评量表》量表。此表由L.R.Derogatis在1973年编制,该量表90个项目中10个因子是: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睡眠及饮食状况等。每个项目都采取五级评分:一是“无”,该项自我评价没有症状问题;二是“轻度”,该项自我评价有症状,但发生的并不频繁和严重;三是“中度”,该项自我评价有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四是“相当重”,该项自我评价经常发生症状,其严重程度为中度到严重;五是“严重”,该项自我评价经常发生症状,程度和频度都十分严重。
2.3 研究程序和统计方法
整个调查严格按照指导手册要求进行。研究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3 结果
3.1 不安诊断测验(CAS)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调查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88份。有效问卷为955份,有效率为97%。其中,回收单亲贫困大學生有效问卷108份。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首先计算出在总体检出人数中,单亲贫困大學生所占的比例,同时分别统计出单亲贫困大學生和普通大學生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情况,以及整体得分情况。其统计结果如表1、表2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单亲贫困大學生在CAS所有因子上不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都相对较高,占总体检出人数的30%左右。其中Q3(一)因子的检出率为32%,全量表的检出人数占总体检出人数的29%。
由表2可以看出,单亲贫困大學生群体中,23.4%左右的大學生在Q3(缺乏自我控制力)方面得分为7,说明这部分同學心理健康处于过度带,存在不安心理现象,需要进行有益的忠告和指导。更有15.9%的单亲贫困大學生在Q3方面得分超过8分以上,这一分数段上的同學存在严重心理不安现象,这部分特殊群体大學生更需要學校特别关注。
3.2 临床症状自评(SCL-90)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项调查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68份,其中有效问卷为899份,有效率是93%。其中,回收单亲贫困大學生有效问卷106份。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首先计算出在总体检出人数中,单亲贫困大學生所占的比例,其统计结果如表3、表4所示。
在SCL-90量表中,每个因子反映一类症状。假如把T=2作为有无心理异常问题分界点的话,当因子的T≥3时,可以认为被测者在这一因子上的心理问题己经达到中等以上程度。
由表3可以看出,106名单亲贫困大學生在全量表上检出42人,检出率为39.6%。即单亲贫困大學生在各因子上的得分≥2的人数为39.6%。而793名普通大學生在相同水平上的检出人数为137人,检出率为17.3%。从单亲贫困大學生来看,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三个因子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因子,分别为26%,30%,34%。从表4也可以看出这三个因子上的t检验结果分别为4.99,4.49..4.69,明显大于t检验的临界值T3(897)0.01=2.331,因而P
4 讨论
通过对以上结果的分析,总结出单亲贫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缺乏自我控制力
Q3是卡特尔16PF的Q3因子的负方向,得分较高者,可能缺乏自我控制力,表现为既不能克制自己,又不能尊重别人的需要。经常处于冲突与矛盾之中,但又没有办法解决。这样的被试,存在适应不良的心理问题,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表2可知,在缺乏自我控制力Q3一栏中有23.4%的单亲贫困大學生得分是7,由此可以看出这
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属于中间过渡带,需要有益忠告和指导。有15.9%的单亲贫困大学生的得分大于或等于8分,他们有严重的心理不安现象。这与当前单亲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点、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自我控制力的缺乏是引起单亲贫困大学生心理不安问题的原因之一。
4.2 妄想与疑心倾向较为严重
CAS量表中的L因子与卡氏16PF的L因子相一致。得分较高者,经常表现为不信任他人,与人斤斤计较,很难相处,嫉妒心强、疑心病重等妄想倾向,常感到孤独,严重者有患精神分裂症状的可能。得分较低者,常表现为宽宏大量、不猜疑他人、随和、平易近人、与人无争、善于体贴他人、对人爽快、受人欢迎。
妄想倾向的行为容易恶化与人的关系,引起不安。本次测验中,由表2可知,单亲贫困大学生在这一因子上的检出率达到了21.5%,而普通大学生在这一因子上的检出率为13.3%。
4.3 人际关系敏感问题较为突出
调查显示,在人际关系敏感这一因子上的检出人数中,单亲贫困大学生占了所有检出的302名大学生中的79名,检出率为26%,成为所有10个因子中检出人数和检出率相对较高的一个。从表4显示的差异检验结果来看,单亲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这一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心理学家钱焕琦认为:“在大学阶段,个体独立地步入了社会群体交际圈,大学生们尝试人际交往,试图发展这个方面的能力并对此做出评估,以便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会遭受挫折,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和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从而产生心理问题”。而单亲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成长过程中,与其他同学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资助机制的不断完善,单亲贫困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可能有所改观,但家庭的变故,也会给单亲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罩上阴影。
4.4 抑郁和焦虑问题显著
本次测验显示,在抑郁这一因子的检出人数中,单亲贫困大学生检出人数为72名,检出率为30%。从表4差异检验的结果来看,单亲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这一因子上有显著差异,单亲贫困大学生的抑郁倾向表现的较为突出。这些大学生可能因为被父母疏远而产生抑郁倾向,有的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接触,戒备心理严重,自信心较差,有神经过敏症状。他们总是认为上帝对自己不公平,别人可以与自己的父母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而自己却不能。
“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在本次调查中的单亲贫困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在这一因子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存在对人焦虑倾向的单亲贫困大学生占了总体检出人数的34%,检出率在所有因子中最高。由于受父母离婚冲突的影响,很多单亲贫困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都存在防卫心理,缺乏安全感,感觉世界是可怕的,丧失了与人交往的信心。
4.5 睡眠及饮食状况不良
心理健康问题通常容易影响生理健康。常常表现出睡眠及饮食状况不良等情况,如易醒、失眠、吃的过少或过多等现象。调查发现,出现此类问题的单亲贫困大学生占了总体检出人数的26%。出现这些现象可能与他们的家庭环境与经济状况有很大关系。
5 干预策略
5.1 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为单亲贫困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与帮助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要做好此项工作,则需要高校构建切实有效的教育平台,建立有效合理的单亲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此,基于系统论的观点,本研究尝试构建了一个高校单亲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如图l所示)。
本平台由多个“站点”组成。社会、学校、家庭、院(系)、班级、辅导员、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等站点相互连接,其功能主要是帮助学校、院(系)、班级在某一方面实现单亲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信息共享、互通有无,为救助机构(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群策群力共同做好单亲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学校作为更高一级的信息源“站点”,同时还要负责对外联络的任务,与社会和学生家庭进行横向交流与合作,这样整个机制就是系统的、开放的、完整的、高效的,更加有利于对单亲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教育。
怎样才能使各“站点”有效地运行,就需要有合理的运行机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以学生工作部(处)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并且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机构也主要挂靠在学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这样的架构不能及时发现问题,难以有效地进行心理干预,难以保持同院一级的沟通和协调,难以发挥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龙头作用。挂靠机关、专业咨询人员定位不明确,职称评定、学术交流、专业提高等都存在较多的问题,也难以增加编制和经费;比较合理的管理模式应该是相对独立,或挂靠院系。”而本文提出的教育平台机制有很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学校可将一定经费拨给院系,给予一定的经费使用自,院系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具体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做好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下,心理咨询机构也可以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并通过校际、机构之间的交流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业务和科研水平,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5.2 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5.2.1 建立单亲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轨迹、心理面貌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可依据差异,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减少并防止教育工作的失当与失误,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征,将善良的育人动机和良好的育人效果统一起来。”可见,建立单亲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意义重大。通常而言,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部分:一是与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的基本资料,包括学生自己基本情况、家庭情况、父(母)教养方式、学生既往病史、对学生身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等;二是学生心理特征资料,主要是心理健康、智力发展、个性品质、学习适应性等状况。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描述,可以由内到外地整体勾画出学生心理的各个侧面;三是学生对自己将来的择业期望与指导、自我意象、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建议。当然,针对单亲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档案而言,心理健康档案可能会涉及诸多个人隐私问题,所以,对每个学生的资料必须采取保密措施,在保障教育的同时,不能侵害学生个人的隐私权。
5.2.2 利用现代网络实施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
网络化时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为心理咨询和辅导事业提供了全新的咨询和辅导方式,简单来说就是网上心理咨询与辅导。所谓网络心理咨询与辅导,是指“在网络上,主持网站的心理学专家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或新闻组的线上互动功能,向来访者介绍心理学知识,提供治疗心理障碍的新服务。”对单亲贫困大学生而言,网上心理咨询与辅导较之传统心理咨询与辅导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成为目前条件下有效解决单亲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网络心理辅导的显著优点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让个体在匿名的状态下接受辅导,不必害怕心理暴露的危险,在心理安全的状态下尽情宣泄自己,做更多的自我暴露。”可见,对那些因家庭缺损而敏感、因经济拮据而自卑、不愿意或不敢接受个别面对面辅导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求助心理咨询与辅导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从心理发展水平来说,最一般的情况是: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⑴。正确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对于培养心理健康、具备一定挫折承受力的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做了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⑵。另有调查结果表明:20%的学生有心理问题,约20%的学生心理问题虽不直接表现出来,但一遇到问题就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发作,可以说有约1/4的学生心理处于一种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状态,可以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与生理亚健康一样,心理亚健康状态并不是心理疾病,所以不一定有某一方面突出的症状。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等⑶。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常常在心理动力系统、适应性、情绪调控等方面都有表征,在行动上往往表现出动力不足、行动欠缺积极性、个体能力低下、情绪调控能力低、常受不良情绪控制。本研究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心理亚健康大学生进行干预治疗,并对团体辅导方法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人群心理健康状况改善的效果进行评估。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整群选取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608名学生进行心理亚健康人群的筛查,将筛查出来的心理亚健康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心理亚健康人群的筛查使用国际通用的康奈尔医学指数简化问卷(CMI)进行调查,根据量表所附神经症识别图对人群心理状况进行识别分类((健康、准健康、准神经症、神经症),对所有落入“准神经症”区域的人员进行精神科访谈排除高度怀疑为神经症或其它心理疾病患者,所余人员不良心理状况持续2周或以上时间者,被确定为本研究的“心理亚健康”状态。
(2)团体的建立本次研究共筛选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101名,由实验人员向筛查出的心理亚健康大学生发出参与团体辅导的邀请,收到邀请函的大学生主动报名,实验人员与自愿参与团体的心理亚健康大学生面谈,最终确立38人的团体作为实验组,其余筛选出的心理亚健康大学生为对照组。
(3)团体辅导干预①团体辅导前一周,在安静的教室里,由施测者使用标准指导语对团体成员和对照组成员进行心理量表测查。测查的量表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②以系统论和整体论思想为指导,根据理性情绪疗法、行为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在参考大量国内外团体治疗实践基础上,参照学校心理拓展训练计划制订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团体辅导在舒适、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历时2个月,每周1次,分8次进行,每次2小时左右。③团体辅导结束后一周,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团体成员和对照组成员进行心理量表的测查。测查的量表包括:康奈尔医学指数简化问卷(CM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
3.团体辅导方案
第一次:有缘千里来相会。其目的是消除团体成员陌生感、孤独感,让成员之间互相沟通而相识,制定团体契约,逐渐形成团体合作互助、成员间无条件接纳的气氛。活动内容包括:签订团体合约书、轻柔体操、刮大风、滚雪球、投物识友、棒打薄情郎、心有千千结。
第二次:信任之旅。其目的是使团体成员之间进一步接触、相互了解,以逐渐建立信任的关系,相互接纳,减少防卫心理。活动内容包括:盲人走路、让我支撑你、信任百步行、盲人看世界、综合讨论。
第三次:我思故我在。其目的为促进成员自我探索,深化自我认识,勇敢地开放、表达自己,树立自信心和勇气,以形成健康的自我形象,增强自觉的能力;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进而认识别人接纳别人。活动内容包括:20个我是谁、20个我应该是谁、他人眼中的我、玫瑰之旅探索未知的我、勇敢地自我欣赏。
第四次:意义的找寻。其目的是通过活动和讨论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了解他人的价值观,在比较与交流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生命中最重要的、自己最需要的,确立清晰的人生目标。活动内容包括:生存选择、拍卖人生、写遗嘱、火堆救物、丧失训练、团体讨论。
第五次:沟通无限。其目的是在活动参与中,学习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使成员之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以增进正确生活管理的能力和良性的人际互动,并能从他人身上学习新的处理事件的方法和经验。活动内容包括:信息传递、两人三腿跑、球场任务大挑战(学会沟通、学会拒绝)、群策群力、反思作业。
第六次:理性之箭。其目的是帮助成员拥有一个较实际、较宽大和合理的人生哲学,引导成员学习接纳现实,组织和调节自己的思想,对己对人宽容和忍耐,减少对自己和他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树立理性信念的人际交往观。活动内容包括:理性情绪理论和人际关系指导专题讲座、“你心有我知”心理剧表演、哲理故事会、讨论与反思。
第七次:友情大提升。其目的是指导成员欣赏、关注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在行为层面上能主动有所改变,尝试人际交往的新行为。活动内容包括:集思广益、倾听测试、学会赞美、同舟共济、呼拉圈游戏、团体讨论。
第八次:我在团体中成长。其目的是成员共同分享在团体过程中的收获,结束团体活动,合理处理分离情绪,激起小组成员关注他人的热情,彼此给予他人欣赏与期待,在辅导活动结束时,找到丰收的感觉,并对今后有所期待,帮助组员带着祝愿走向生活。活动内容包括:回顾团体经历的过程、讨论如何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的方式、心里话大传递、共唱一首歌(如友谊地久天长)、用一个体态语言表示你对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小组的收获并拍照合影。
4.数据处理团体辅导前后测得数据,用WJZ2000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SPSSl1.O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实验组干预前后康奈尔医学指数问卷(CMI)得分比较
活动干预后,实验组在CMI得分和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O.05,见表2-1);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2.实验组干预前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得分比较
活动干预后,实验组在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的分数和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见表2-2);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3,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SCL-90各指标的变化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敌对指标上比较,实验组有显著改变(见表2-3)。
4,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见表2-4,得分表明干预前后实验组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O.05),干预后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三、讨论
团体辅导(GroupCounseling)(又称团体咨询、小组辅导、集体咨询或团体训练),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⑷。作为一种逐渐兴起的、能有效解决大学生个人发展问题的辅助教育形式,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改善学生情感体验等方面效果显著。
本次团体辅导效果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增强了成员自信心。自信心的高低会影响心理健康的状态。大学生自信心不足主要来源于自我内心高期待和社会普遍低评价之间的矛盾,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缺乏对他人的信任、缺乏社会经验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等。团体心理辅导的良好氛围能使成员产生一种安全、温暖、依赖、接纳的感觉,当他们发觉团体内其他人员同样有心理困扰,其个人心理问题并不特殊、罕见时,就会逐渐改变自我评价,进而改变其观念,而这种观念改变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②改善情感体验,克服焦虑、恐惧、孤独、情绪自控力差、不善表达等。团体辅导的特点、氛围使参加者易体验到共性,有被人接纳之感,从而充满希望和改善的力量;团体活动中期,团体凝聚力使成员进一步产生风雨同舟的感觉,进而放松自己、减少排斥敌对、降低心理防卫,互相帮助;团体对成员的支持更使成员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很多成员抱着改善的态度加入,加上被他人接受、关心,更进一步加强了信心,并从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③发展适应行为,注重交往技能、技巧培养,提高成员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参与者学会倾听、--接纳自我、赞美与欣赏他人,增强沟通技巧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比,它能提供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团体就像+社会生活实验室,成员可自由观察、分析实验场所表现的资料,进而体验自己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成员还可相互学习、交流经验,获得直接、间接的劝告。此外,团体活动还有助于学习社交技巧,成员抱着改变的愿望去积极模仿适应行为,从而改善社交技能与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④针对大多数大学生情感反应不够细腻,自我反思不勤或程度不深的特点,每次团体辅导后都要求成员对该次活动进行总结,督促成员深刻反思,及时总结辅导收获和4"A问题所在,在辅导结束时,几乎所有成员都养成了多角度看问题和反思的习惯。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可行,并且有一定的优势,但将团体辅导作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进行推广时仍有需要注意及探讨的内容,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等著,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
[2]KoplikEK,DeriwAJ,Problemsoffreshman:Comparisons0fclasses0f1976and1986,Journal0fCollegeStudentPer-sonnel.1986,27:124-131。
【关键词】教育管理 中职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
从毕业到现在,我一直担任教师前线工作,接触到多种多样的学生,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我觉得中职学校的学生的普遍心理状态和普通中学的学生很不一样,与正常的同龄人相比也很不一样,由于家庭环境、自身条件、学业成绩等各方面的原因,他们中的大多数从小得到的爱就比同龄人少的多,他们一直在缺少爱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对老师、同学、周围人都比较冷漠,对周边事漠不关心,遇事偏激、自私,经常违纪、打架、谈恋爱、甚至犯罪等。所以,对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能正确的引导好每个学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教育义务,也是从事中职教育的每一领导、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树立信心。
由于先天条件、家庭因素、学业成绩等各方面的因素,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自卑,对自己估计过低,对他人评价过高,不能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这往往是造成他们不良心理的根源。因为,不切实的自我概念会造成种种心理困扰,而心理困扰会造成他们不经常的行为,这给中职学校的各方面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要教育他们要客观地认识自我,要学会多途径多方面地了解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短处与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不仅要从书本知识中了解自己,还要从不断变化的生活实践中了解自己。不仅要自我审视、自我评价,还要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解自己与别人的差别;既要了解自己的能力、身体特征,也要了解自己的品德和性格等。这样,生活阅历并不丰富的他们才有可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看到美好的未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帮助他们调控情绪,积极乐观。
情绪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是心理健康中最核心的问题。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培养完善的人格,有助于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情绪修养的根本是调控情绪,使之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状态,也就是保持愉悦、兴趣。其中,关键是要克服不良情绪,包括排除苦恼、学会制怒和消除紧张。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育他们增加心理容量。要培养远大目标,善于理解别人,尊重他人,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第二,适当宣泄情绪。如果一时产生比较强烈的苦恼情绪,尽量不要压在心里,可以考虑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宣泄。第三,改变认知角度。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认知角度,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要善于看到不幸中的万幸,看到挫折中的转机和希望,努力从客观事物中寻找合理和积极的因素。
三、帮助他们磨练意志、提高他们的素质修养。
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要让他们明白凡是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大多数都具备了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够不怕困难,不懈努力。首先,克服困难,培养意志品质。实践活动中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是对意志的考验,对单调乏味的事,如果能耐者性子把它作好,就增强了持久性。其次,改变不良的意志品质。要注意了解自己的意志品质上的不良之处,并对症下药,加以改正。
四、帮助他们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学生时代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关系。处理好这三种关系,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每天都要和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家庭成员对他们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容易和父母产生“代沟”,认为父母太保守、太落后,不愿意和父母平心静气地讨论问题,有时候会顶撞长辈。这是因为此时的他们正处在追求独立自主的时期,他们力图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喜欢独立独行,容易为父母的过分呵护而与他们产生矛盾。同时他们大多数渴望结交朋友,也会比较自然地产生纯净深厚的感情,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有了朋友,生命才显示出它全部的价值。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黑夜的唯一光亮。”的确如此,在与同学和朋友的交往中,少男少女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并能发现自己在性格和人格上的特点,从而更客观地认识自己。能否被朋友接纳,这对中职生的影响很大。没有朋友,他们就会变得孤僻,不合群。朋友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有时他们也会受到朋友的压力,甚至可能会去做一些违心但朋友认为很“仗义”的事,因为他怕被大家排除,这也是中职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原因,正如古人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要教育他们慎重地选择朋友。由于中职生本身的特点,他们更在乎周边人对他们的看法和态度,更需要老师、家长的关心和爱,需要同学和朋友的认同。总的来说,在与人交往中,要教育他们作到以下几点:一、待人要真诚。人在沟通中,总是希望获得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对说假话的人一般都很反感。二、宽容谅解。三、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四、克服忌妒心理。
五、帮助他们克服性心理的烦恼。
性心理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他们的性兴趣和愿望也日益强烈,但由于中职学生的思想还没成熟,道德观念不强,意志力比较薄弱,有时候很难承受强大的生理冲击带来的诱惑,严重的会给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后果。自觉地用社会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也就成了他们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教育他们争取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即怎样按照自己的性别角色去说话、行动、穿戴,怎样与异性朋友交往,都是中职生渴望了解但往往很困惑的问题,也是他们烦恼和压力的根源之一。
六、帮助他们为将来能否适应社会做准备。
他们总是要离开学校和家庭的庇护,进入真正的社会生活,独自面对人生的挑战,能否适应社会生活就变得非常重要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中职生获得信息的途径也大大地增多了,也很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现在正是社会观念、价值观念剧变的时代,新的观念、新的时尚层出不穷,他们的鉴别力还不够,很难分清时髦与堕落的区别,也容易将个性与叛逆等同起来,因此,如何让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规范和要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帮助他们选择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更重要了。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学会主办.
[2]《广东中职教育研究》.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主管.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主办.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评价小学生往往单纯以智育代替全面发展。在智育中,以单纯的分数决定学生的优劣。传统考试制度下的分数只能测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无法测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个性特长等,无法对学生素质的发展做出合理的综合评价。百分制考试制度还人为地导致学生进行不必要的竞争,过于把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到考试分数竞争上,造成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与实施方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等多方面的素质,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单纯通过书面测试、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转变为运用不拘一格的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一)思想品德
遵化市第一实验小学,针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问题,为了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在每个班特别设立星级管理评价方案,每班教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展示牌。牌子上把全班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立组长和副组长。每个小组可以争夺“文明星、纪律星、礼仪星”等星级。如果哪个学生被评为某种星级,然后班主任就在相应的小组位置贴上一个小星星图标。这样,班主任就可以定期进行总结,看看哪个小组小星星最多,哪组就表现最棒,理所当然地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比如发奖状、发荣誉证书等。这样,学生就会用星级管理方案上的要求做,不断约束、改变和提高自己。这种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大大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小学生综合评价方式。
(二)科学文化
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应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我们在倡导全面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根据教学大纲中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我校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价从这三个纬度入手进行全面评价。比如:我校打破了原有的考试模式,以前的语文试卷上只有“基础知识、识字写字、阅读理解、习作”四个版块,现在又新增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朗读抽测”等内容。这些重点考查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内容,改变以往学生只重知识,不重能力;只重死记硬背,不重应用;只重动笔,不重动手动口的倾向。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实际操作能力用处更广泛,口语交际这一语文能力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它的出现,不仅填补了全面考查学生能力的一项空白,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学校开设的其他几门课程,都增设了“英语口语抽测、科学实验抽测、体育达标测试、音乐表演抽测、美术绘画测试”等,与此同时都制订了相应的新的考核评价方案,方案力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再沿袭以往的考核模式,以全新的手段,在全面考查学生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业掌握情况给予客观正确的评价。
(三)身体心理
“身心健康”这一板块充分体现了“人文教育,以学生为本”这一主题思想,这项内容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对学生给予了评价。
身体健康包括身体各项指标是否正常,体育成绩是否达标两部分内容。这两部分内容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作用。我们平时注重采用激励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努力完成各项任务,并让学生自我评价逐步提高,让自我评价起到督导促进的作用。
针对心理健康的评价,我校提出以下评价方式:(1)做事有始有终,坚持不懈;(2)性格活泼、开朗;(3)不任性、不偏激;(4)具有创新精神。针对以上四项内容,班主任对本学期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给予适当的建议,避免直接点破学生心理问题的尴尬,同时为学生的前进指明方向,这是一种较委婉、有效的评价方式。
(四)实践技能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不少大学生因为不能及时调整自己而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本文列举了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高职学生就业失利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
作为我国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虽然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由于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加,就业的竞争逐年激烈,人口基数大,就业问题仍然会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成了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另外,大学生刚走出校园,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对自身缺乏正确理智的认识,因而在就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高职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1.高职生求职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是自卑。在激烈竞争的求职场上,因为所学专业就业前景黯淡,或自身感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过程中经历过很多次的碰壁,部分高职生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自卑感,慢慢就演变成自卑心理。一旦有了这种心理,高职生往往就没有力量和信心去面对心仪的用人单位,甚至不能够恰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更有甚者把自身的长处变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针对这种心理,首先应正确评价自己。要多找找自己的优势,修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即使非常细微也不要忽视,这些对于恢复个人信心是非常必要的。其次,要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这种做法,不仅对求职有积极的作用,对一步步走好人生路,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次,一定要客服惧怕心理。在就业路上遇到挫折是非常正常的,要认真分析暂时的失败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是客观条件苛刻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
2.浮躁焦虑。就业是高职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何做出正确的时代抉择,是让每一个涉世不深的高职生最为困惑的难题,尤其是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如此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此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如此多样的工作环境。要客服焦虑心理,主要是必须更新个人求职观念,打破事事求稳的传统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个人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焦虑的程度。
3.盲目等待。等待心理是高职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十分明显的一种心理。许多高职生会认为,简历交给用人单位就等着用人单位通知了。因而在双向选择会后,许多学生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即使是面对自己心仪而且自己各方面有优势的用人单位,部分学生也是被动等待对方打电话通知很多也就没有下文。
二、高职学生就业失利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理想自我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高职学生毕竟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毕竟踏进社会在所有事情的处理上不够细致思想也过于单纯简单心理承受能力差,就业一旦失利,这些片面的自我实现价值的标签被现实无情粉碎。
2.固执地追求公平。目前高职生就业还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行业限制还没有打破。不少学生感到市场原则并没有在自己身上得到体现,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发展的观点。
3挫折承受能力不佳。高职生求职过程中的挫折难以避免。有的高职生心理承受能力弱,对于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不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而是一蹶不振,陷入失望和苦闷中。
三、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1.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心态。就业过程就是主体的条件与客观的要求相适应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个人能否适应客观的社会要求,与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和自我评价等有关。每个高职生都应对自己的就业能力有个客观的认识。就业的自我评估包括自我知识结构、自我综合素质、自我社会角色地位及对自我个性特征的认识与评价。高职生在就业时,应当如实地介绍和评价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特长、个性特点等。既不要做广告宣传式的评价,也不要做单纯罗列式的评价。
2.认真做好求职的准备。社会需求信息是高职生确立就业目标的前提条件。要通过各种渠道,全面了解现行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政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就业市场的行情,增强对社会及市场的适应性。高职生应尽可能早地接受学校的就业指导,多参加招聘活动。同时,高职生应充分准备好求职材料,包括简历,求职信及各种证书证明材料等。
3.积极主动推销自己。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高职生具有一定的推销意识,积极地推销自我,对于顺利完成就业是非常有必要的。高职生应选择恰当的方式向用人单位主动推销自己。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点:
⑴各种招聘现场
⑵通过书面材料
⑶通过网络求职
⑷利用校友推荐就业。同时,高职生应充分准备好面试工作。在面试环节,高职生能否积极主动推销自己,巧妙展示自己的优势,直接关系到求职的成败。
4.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维护和保护就业心理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对每一个高职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为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掌握一定的方法,对高职毕业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求职过程中,大部分高职生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而出现负面情绪,进而产生情绪障碍。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高职生要学会控制情绪。不能因为暂时接触困难或处于不利境地就悲观失望,而要在遇到挫折时,通过自我鼓舞和自我激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外,主动寻求心理帮助,进行职业心理咨询,是高职生释放心理压力,调适不良心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2]吕宝云,牛丽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10.
1 影响心理健康因素
1.1 来自于职业的压力 目前国内医院护士严重缺编,护患比例达不到整体护理编制的要求。手术室的床护比例严重不足,使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日夜不停的工作,生活极不规律。原因就是护理人员缺编严重,超负荷工作引起的。
1.2 来自于特殊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的压力
1.2.1 高度紧张的工作性质造成的心理障碍 手术室工作与其他科室相比,工作量大,需长时间高度集中精力工作。手术室几乎是全天运转,护士加班司空见惯,特别是夜班护士,除了接白天未完的手术,还要应对急症手术,这种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久而久之会导致护士发生心理障碍。
1.2.2 人际关系冲突导致角色适应不良 手术室护士与外科医生的合作最为密切,经常在工作中因为坚持原则而发生冲突。手术室与许多临床科室有密切的联系。相互之间因协调处理事物发生误会,矛盾冲突是常有的。这些事情让护士情绪欠佳使工作积极性受挫。
1.2.3 高度的责任要求产生的工作疲惫感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患者的维权意识明显高于我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长期处于这样一个压力应激源的刺激,容易产生工作疲惫感。
1.2.4 服务对象的高标准要求带来的心理压力 患者在围手术期内达到接受手术治疗的心身状态,要求访视护士要懂得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的知识。
1.3 护士自身的心理素质
1.3.1 心理卫生知识缺乏 面对职业产生的压力源刺激不能很好的进行心理调适,是手术室护士心理状态情况不佳的原因。对来自于工作和生活的多种刺激及保持自身的平衡耐受力、自制力、应变力不强。心态不稳定,造成人体生物钟紊乱,长期超负荷运转,除导致各种躯体疾病外,更会引起心理疲劳[1]。
1.3.2 对自身工作的认识 手术室承担着全院外科患者的治疗和急诊抢救工作。手术室护士每天面对的是饱受疾病折磨,心理状态不佳、情绪不稳定的患者。护士在如何评价自我的这种被动性工作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消极的自我评价、认知方式会导致消极的行为和情绪,使工作的积极性受挫。
2 对策
2.1 对于工作人员自身
2.1.1 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手术室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面对知识更新迅猛的时代,护士要注重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学习。尽可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学习掌握新的手术配合知识。
2.1.2 创建和谐的护患、医护、家庭关系 平时注意加强沟通交流,增进理解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认真准备物品和器械。手术中做到急医生所急,当某一环节出现情况时,主动及时向医生解释清楚并告知医护人员正在努力解决。回到家中,经常跟家庭成员多沟通,使他们理解自己的工作、了解工作的性质。
2.1.3 加强自我调适能力的训练 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有意识的学习一些心理放松训练的技巧和心理健康保健方面的知识,要密切关注自己心理疲劳的征象,早发现早进行干预。
2.2 管理者的角度
2.2.1 设法缓解人员缺编现象 医院在宏观和总体上,要根据科室的工作量,合理配备护士并每年进行调整。护士长应实行“弹性排班、弹性作息”来缓解工作人员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现象。
2.2.2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 作为管理者必须清楚,设法缓解护士的压力,保持工作人员心情愉快是自己工作的重点。可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的资源,把为患者服务的心理医生的工作,扩展到也为工作人员提供心理支持。
2.2.3 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 管理者必须注重自己和护士的心理素质的培训。应明确培养一个护士的心理素质同培养她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同等重要。
2.2.4 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作到用心管理[2]。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健康,要依赖于护士自身、护理管理者、社会和家庭的支持来共同维护,要提高工作质量,提高护理效率,保证整体管理目标的实现,除了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业务素质[3],还必需要把促进和维护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只有深入了解手术室的工作性质,随时调整自我心态,才能以健康的身体、十足的信心、扎实的技术、高度的责任心面对每一位患者,做好每一件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双.实用手术室护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11):17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高中班级管理;心理健康
目前,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大群众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都是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因素,其中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学习的黄金时期,较初中而言能克服情感上的波动,外形上已基本褪去了稚嫩的气息,但心理上却没有成年人的成熟[1]。这个时期的学生有着高考、升学、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由此导致心理发展极其易发生改变[2]。但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大多数管理者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渗透,而在平时班集体的各个环节和教育活动中却很少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3]。因此,如何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其渗透到班级日常的环节、教育中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活动中重要任务之一,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中起着不可言论的作用。
1高中生心理问题分析
1.1心理焦虑问题
何为心理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情绪,主要有紧张、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错组织而成的复杂的心理情绪反应。社会、家庭、学校这三方是高中生心理焦虑问题的主要来源,高中生的自信心是由其压力下的学业成败的舆论导向而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当学生在学习中遇见了失败与挫折,且考试前后有着极大负担以及高期望时,学生的焦虑现象就会大大提升。处于成长阶段的高中生有着极强的自尊心,迫切想要用成绩得到同学、家长、老师的认可,所以焦虑的程度更易表现出来,如急躁、爱发脾气,更甚者还会有逃学、斗殴等现象出现。
1.2自卑抑郁问题
在高中阶段,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是常见的心理疾病。自卑是自我认知上的偏差,认为自己是无能软弱的情感。而抑郁则是情绪上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对自我认知上没有完全正确的自我评价,且易与出现评价偏差的情况出现,这会导致同学间的沟通不善,悲观、消极地应对事物,心理的承受能力也会越来越低。高中生若出现抑郁症状,会导致学习困难,精神涣散,记忆力下降,厌学,逃学等情况。高中生自卑抑郁心理普遍出现,自我调节好就会慢慢走向正轨,反之,则会深陷其中,严重影响了自身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且在某些条件下会造成离家出走、自杀等后果,甚至还有走向犯罪的道路。
2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要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往正确方向发展,一个正确的引导者必不可少。心理健康是一种针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活动[4]。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在辅导学生学习的同时更要关注其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班上的每一位同学身上,从而帮助他们做到自我塑造。
2.1全方位了解学生
班主任若要做好班级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班集体中,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不一样,因此,班主任必须了解班上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生沟通,去了解他们内心以及思想十分重要。
2.2不同心理问题用不同方式解决
教师在集体心理辅导的同时也要实施个别同学的单独心理辅导,从而让每个学生都会有身心发展。当有学生有焦虑问题时,教师需要求学生做到按时休息,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平日利用运动、听音乐等方式减轻自身压力;且同学生多多交流。而对于自卑抑郁的学生,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正视挫折的勇气,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3多家访,了解学生
家访是进行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的方式[5-6]。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其身心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因此,班主任不仅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在学校的表现,还需要清楚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在家里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动态。教师经常同家长沟通,交流情况,共同去商讨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环境,从而帮助学生能更好地去解决其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
2.4作学生的倾听者
班级管理者在对于学生的咨询过程中,要专注、接纳、倾听学生的诉求,在其咨询结束后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给予建议,让学生感觉到被需要,被接纳,从而慢慢地帮助其战胜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认同感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61-02
大学生的年龄阶段注定了大学生群体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在社会进步的浪潮中,特殊的年龄加上对多元化文化思想和多变性社会因素的接触和学习,使大学生的信仰、价值观、社会观、生活方式、职业认知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此时,如何接受自己、树立信心、接受社会现实,建立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自我认同感的定义及偏差表现
(一)自我认同的定义
所谓的自我认同就是指个人在身处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之间存在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沟通和互动,逐渐形成的一种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方式。在校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认同是自我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自我认同感就是指将自身存在的自我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因素加以综合,从而对自己进行一个深刻的自我剖析。它是一个人在和他人、群体交往时,将价值观和人生观融合到自己的人格魅力中的一种自我评价的表现过程。这种评价通常总结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个人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和他人接触,日积月累对自我印象逐渐加深累积,并对自己进行评价,这就是自我认同感。
(二)自我认同感的形成
自我认同感在青春期早期就开始呈现萌发状态。随着个体成长和发展,受集体因素和他人因素的影响,个体在不断地经验积累和总结中对自我评价和认知越来越强烈。升入高中后接受更多的文化教育课程和鉴赏课程,阶段性成长和心理变化也越来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心理教育知识的接受力加强,个体的自我认知能力明显提高。当个体步入大学,这个年龄正处于青春期晚期,虽然这个阶段心理敏感度最为强烈,但这种心理敏感度也促进了自我认同感的形成,所以大学时期是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性时期。
(三)自我认同感的获得
心理学家将自我认同感获得认同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认同感混乱阶段。指对自我认知不做思考,或者无法思考,面对问题亦无法解决,对将来的生活和规划毫无目标性和条理性。2.提前结束阶段,即个体得到了有效的自我认知,获得了自我认同感,但这种自我认同感并没有经过“认同危机”的考验。3.延缓偿付阶段,即个体主动提出了与生活、政治、价值相关的问题,并主动尝试思考和解决,在寻求答案的过程当中对自我认知水平有相当的提高。4.认同感获得阶段,即个体通过自身努力,在特定的目标、信念和价值观体现上完成了自我认知,并通过了“认同危机”的考验,确定了个人承诺并有效地实现了个人承诺,从而解决了自我认同问题,获得了自我认同感。
(四)自我认同的偏差表现
处于自我认同感形成期的大学生,通常会出现自我认同感偏差的现象,这突出表现为几种现象。1.自我认识混乱,敏感性强。具体表现形式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希望追求个性却做出标新立异的行为,将追求个性浅显的理解为行为和穿着的改变,导致自我意识混乱,给内心带来更多的迷茫和不确定感。2.自我角色混乱,容易失望和沮丧。渴望成功和表现自己,又对别人的成功耿耿于怀,嫉妒他人的成果和劳动,不断地尝试幻想将自己变换到他人身上,想象自己不通过努力就能得到成功和掌声。3.自我挫败,容易消极。表现形式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意识,常常冲动地作出决定,又在付诸行动后产生后悔和懊恼的心理,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会因一点点小的事情影响自己的自信心。4.焦虑不安,缺少成就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处于焦躁状态,事事俱全考虑,却因此增加了心理负担,不知所措,没有目标性和目的性。
二、自我认同感数据分析讨论
(一)数据调查
下面我们结合以往数据库中某次大学生问卷调查进行浅要分析。[1]此次调查是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式调查,学生性别、科目等都是随机抽取。
(二)数据分析
通过上表中的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自己的姓名认同度还是很高的,非常满意的人数比例高达30.3%,而很不满意的几乎为零。性别方面大学生认同度也是非常高的,非常满意的比例高达61.6%,基本满意的也占30.3%,很不满意比例也趋近于零。容貌方面比例分布差异相对较大,不太满意的就占据了23.2%,而基本满意的也占了47.5%。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自身的容貌认同感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家庭、健康、人际和方面在此不作具体分析。但从总体趋势来看,还是满意率所占比例较高,很不满意的占少数比例。
(三)总结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大学生自我认同感总体接近正常水平,绝大部分人的总体自我认同感是比较高的。姓名认同和性别认同处于最高水平,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自身外在因素的在意程度并不高。对学习的自我认同最低,这表明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已经形成并成熟,对于自我内在原因已经可以有效地认知并接纳。
三、自我认同感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一)自我认同感获得的重要性
大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统一表现在自身对宗教、政治、职业以及价值观方面的综合认知。自我认同感存在于个体内部,整体状态复杂多变,并且包含了多个方面。自我认同感的获得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在校大学生正处在自我认同感获得阶段中的第四个阶段,即由青春期早期自我认同感的萌发到过渡,再到大学自我认同感获得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经受过不自信、自卑等各种问题的考验,但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将来走出社会的压力会更为巨大,现阶段良好地获得了自我认同感,对于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自我认同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自我认同的本质体现了自我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它使人由内心产生一种自主的连续感。达到自我认同阶段,获得了自我认同感的人,对自己存在一种欣赏态度,而且心理健康程度也相对较强。据以往的研究分析,自我认同感比较充分的大学生,不仅能够正面欣赏自己,还能够对自我进行加工和包装,并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容易在任何环境下生存并和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三)自我认同对学业的重要性
高中和大学教育模式的巨大反差,导致学生无法延续高中的学习模式。大部分学生由刚进校时信心满满到后来经常逃课、缺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大学生对自我学习的认同感降低,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学习状态和方法。可见,自我认同对大学生的学业以及人格健全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自我认同对社会的重要性
自我认同感不仅对自身有着重要意义,也对社会群体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还是,都与自我认同所带来的连锁效应有着重要联系。和谐社会的建立靠的是每一个人的力量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只有自我认同感强的人才会将正能量和积极效应带入社会。因而良好的自我认同对社会群体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略的。
自我认同感是个体真实性自我认知的体现。自我认同是自我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认同感是自我意识的主要体现。个体在人类社会环境中,接受教育,继承社会文化,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与其自我认同感的日渐成熟密不可分。而自我认同则是自我认同感中核心的自我调节系统。个体形成自我认同是每个人在大学时期所遇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个人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 参 考 文 献 ]
[1] 桂守才,王道阳,姚本先,等.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差异[J].心理科学,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