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0 21:30: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院毕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德育答辩;医科院校;人才培养;价值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023-03
多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并把德育作为学校办学育人的首要根本任务。作为培养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须抓住其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学校教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极端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目前,多数学者肯定德育的功能。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教授从多方面论述了德育的教育功能,社会性功能以及个体性功能。他指出德育功能认识对德育实际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是一种理论分析,也是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线索之一。德育答辩是高校德育的一种形式,其功能和意义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肯定。高博从道德认知的尝试与解读中探讨德育答辩的理论和意义,他认为“道德认知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需要认知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制度化的程序设计,高校德育答辩是道德认知新的尝试。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有效系统地参与道德认知过程”。也有不少学者认为高校开展的德育工作以及整个德育体系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无论是其形式和内容,还是体系和定位都有待逐步完善,深入拓展。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
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首次开展德育答辩,这次新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者魏俊兴认为德育答辩是毕业生走向成熟的良方,是引导教育学生将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这种教书与育人同步运行的教育方式,不仅符合教书育人的主旨,且收到了良好效果。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2013年云南中医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我国医疗行业现状,存在医患关系持续恶化,究其原因,有医疗体制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医院过于功利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患者维权意识高等因素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较低。
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作为培养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须抓住其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学校教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云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实践
为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更好的提升德育水平,云南中医学院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具体实施细则,成立了由校党政领导牵头,学工部、团委、宣传部、思政部、教务处等部门组成的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生的德育答辩工作,并投入专项工作经费为德育答辩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按照学院德育答辩的具体工作安排,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分为宣传准备、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总结整理五个阶段。
在宣传准备阶段,云南中医学院要求各学院结合实际制订周密、详尽、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并通过各种途经,向本科毕业生阐述德育答辩的目的、意义以及撰写答辩论文的基本要求及答辩方式。引导毕业生妥善处理好求职就业、毕业综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职业资格考试与德育答辩的关系,集中必要的时间精力做好德育答辩准备。落实好每名毕业生德育论文指导教师。
在撰写论文阶段,要求每位毕业生回顾大学历程,认真梳理生活、学习思想成长过程及对人生的感悟,全面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挫折的教训,找准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撰写符合本人实际情况、个性化的德育总结答辩论文。
学生在撰写德育论文前,先与指导教师充分交换意见基础上,拟订德育总结的论文提纲,成稿后先在班级内部互评修改,再根据指导教师审阅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经指导教师审核签字通过后,按规定格式打印装订,经本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审核同意,方可提交答辩。
在现场答辩阶段,各二级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组织毕业生以班级为单位,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规程组织答辩,要求每位毕业生必须参加,并安排低年级学生代表现场观摩。毕业班级的答辩由“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指定评审小组具体负责,答辩评委应不少于3人,要求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进行评分,并指定专人负责记录。
现场答辩结束后,各学院综合每名毕业生平时成绩、论文成绩、答辩成绩,计算最终成绩,填写《云南中医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登记表》。按答辩人数5%的比例推荐“德育优秀论文”报学工部,同时在对撰写毕业生鉴定中使用好德育答辩评审意见。
整个德育答辩过程中,云南中医学院坚持德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又切实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强化毕业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
通过三年的实践,云南中医学院在本科生中推行的德育答辩,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目标。2013年、2014年、2015年全校分别有1288名、1415名、1445本科毕业生参加德育答辩,且全部都通过德育答辩,其中综合优秀的比例达到90%以上。从实施过程以及最后结果看,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从制度上确保了德育论文答辩的强力推行。事实也有力证明,德育答辩制度不仅较好地丰富完善了德育工作体系,而且还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
三、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成效和经验
通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实行德育答辩对把德育落到实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德育答辩有效引导学生德育知行合一
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确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将一定的思想理论、社会道德传递给受教育的青年一代,以促使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使青年学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的系统活动过程。”德育答辩是德育过程中的一个有机部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以及论文的撰写影响学生的思想,其过程的基本要素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手段构成的。德育答辩其实质是通过制度设计,由学生完成建构内心道德境界、发展道德知识直至指导自身行为、激发道德情感的过程,使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由外在的强制内化为内心信念及准则,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德育答辩有效把握人才培养薄弱环节
德育答辩正值毕业生毕业之际,他们渴望理解与沟通,希望心灵得到关切,渴望困惑的问题得到明确的答案。德育答辩通过对大学生活的回顾,总结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其思想动态,是大学生心路历程的反应,能很好地呈现大学生内心世界与心灵成长的轨迹。高校德育工作的主题之一就是研究和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提高认识,其过程实际上是“德育对象在道德等方面的建构的过程,是环境与成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人价值建构的统一。”
通过德育答辩,教师能了解到个体成长中的困惑问题以及学生内心世界成长轨迹,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激励学生走向至善。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是德育目标之一,同时还要改造学生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并建构学生内在的良好思想道德境界及行为习惯。德育答辩通过论文的撰写,德育指导教师一对一的引导,促使毕业生感情、意志、智力和能力得到完善。
德育答辩过程可以说是毕业生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无论对个体还是对学校、老师都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就德育主体而言,开展德育答辩可以引导其回顾在校成长、成才历程,总结收获,找准缺失,增强学生主体自觉意识。就学校办学育人实践而言,通过德育答辩,可以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成长轨迹,检验人才培养和德育实施效果,总结得失,改进工作。
(三)通过德育答辨,充实毕业教育内容
德育答辩正值毕业生进入实习求职阶段,群体分化明显,班集体难以统一组织活动,毕业生处于松散状态,极易诱发事端。“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开展德育答辩,旨在激发“潜藏的自我意识,使毕业生更为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养成德性,而非脱离现实生活,在虚无缥缈的世界中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同时,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密切师生、同学关系,疏导离校前的各种不良情绪,引导毕业生珍惜时光,顺利度过大学的最后宝贵时光。
(四)通过德育答辨,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通过德育答辩系统工作,一是加强毕业生教育管理,既考核其思想道德素质,又依据学生个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对其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二是要求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发挥主导作用,从与学生充分交流思想,到指导论文选题、撰写审改,强化对学生成才的理性指导,有效弥合高校新校区显示存在的师生时空距离疏远的不足。三是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和鼓励在校生学习成长,传承优良校风学风。
(五)通过德育答辩,全面衡量人才培养质量
云南中医学院对本科毕业生知识能力和学术水准的评判,已经有成熟完整的考查、考试、答辩制度,但对于其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的评判,尚未形成和建立一套系统性、痕迹化、规范化和总结性评价体系。通过开展德育答辩,为云南中医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创新、新生教育、全面衡量和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实证材料。
德育答辩是云南中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种新颖而积极的尝试,旨在加强毕业生教育与管理,既考核其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又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旨在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密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疏导离校前学生中的不良情绪,增强毕业生的爱校情绪。旨在深入掌握学生成长轨迹,检验学生在校期间人才培养和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总结得失,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旨在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和鼓励在校学生学习成长,传承优良校风学习。它需要认知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制度化程序的设计,其形式与内容,体系与定位都需要逐步的完善,深入和拓展。
美国的医学教育是成功医学教育典范,值得我们研究学习。本文通过对中美临床医学教育的比较,分析了医学教育历史、入学条件、课程教学方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异同,总结了几点值得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借鉴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中国 美国 临床医学教育 比较 启示
1中国和美国医学教育的差异
1.1医学院校医学史
我国的中医文化源远流长,自文献记载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而西医发展不到200年。我国最早的西医学校创始于1866年,名为博济医学堂(现中山大学医学院)。50年间,相继成立了几所医学院校。1912年成立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现北京大学医学部)。1914年创办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1917年创办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现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1927年成立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自改革开放后,各大医学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个省份成立。西医起源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1722年美国第一家军队医院在路易斯安那州成立,美国医学教育也有250年历史,1765年第一所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校成立,1910年,教育学家弗莱克斯勒展开了一场教育革新。经过百年发展,现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典范。
1.2入学条件
在美国,想成为医学院的学生困难,竞争也非常激烈。美国医学院入学条件与中国有很大的区别,在考进医学院之前首先需要获得学士学位,并以很高的成绩通过MCAT考试。但是,医学院不以这个成绩为唯一录取条件,本科时期的成绩需门门优秀,个人简介、推荐信、工作经验、社区服务经历等等都被考虑[1]。而中国的医学院入学条件只需两个条件,即高中毕业和高考成绩,只要高考成绩达到相关学院的录取分数线就可以成为医学院的学生,对于部分高考成绩不理想但想学医的同学来说,他们也可以选择高职高专来实现他们的医学梦。
1.3医学教育学制
培养一个美国医师需要很长的时间,首先普通本科四年,再进入医学院校完成四年学习,最后是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医学生从医学院毕业后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考试,获取普通医师执照。想成为一名专科医师,还需要不少于八年的专科医生培训。也就是说,在美国想要成为一名专科医生至少需要12年。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学制种类较多。1988年,我国开始实施7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将学制进一步规范为3、5、7、8年制。[2]本科生毕业后一年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如果不继续深造,5年学习就可以培养一名医生。
1.4课程学习
1.4.1教材美国的医学教材相比中国的教材厚很多,我们不是说书越厚越好,厚书是内容和逻辑的结合,是为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更偏向过程与结果,体现故事性。而中国的医学教材与美国相比较薄,只偏向结果,让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更注重的是记忆而不是理解。
1.4.2课程一方面,美国课程更重视实验教学,他们认为单纯的实验教学比理论教学更重要,通常可以在实验课上见到顶尖老师、教授的身影。中国医学院校的实验课与理论课比例正好相反,①实验课大部分都是资历较轻的老师授课;②实验课课时数少于理论课;③实验课课时费也低于理论课。一方面,美国医学课程更加注重医学人文教育,每学年都开设有人文医学系列课程,如医患关系、医学社会学等。从多学科多角度,让学生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为将来成为一名有担当有正确价值观的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美国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非常注重课程的交叉与融合,基础课程与实践实习课程相综合,将一、二学年的基础学科教学同临床联系起来,并在三、四学年的临床见习、实习中继续强化基础学科教育。
1.5培养目标
美国的医学人才培养分两部分,一是培养临床医生,4年的医学博士全面学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学习过程中,他们不需要做科研工作,也不用完成科研论文;二是对医学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以选择继续攻读科研类博士。美国允许学生在修完两年医学博士课程,转修科研类课程,完成学位论文后,可以继续完成医学博士课程[3]。而中国的培养目标相对一致,硕士、博士、各级医生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兼顾科学研究。
2美国医学教育对中国医学教育的启示
2.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不仅是专业上的卓越,更需要有道德,有底蕴。开设更多的人文医学类课程,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培养医学生和患者之间的交流技巧。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恶劣,频繁出现的恶性伤医杀医事件,一方面与我们的病人有关系,另一方面与我们医患关系教育的缺失也有关系。如果我们在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时,将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贯穿其中,更加强调的不仅仅是分数,而是明确医生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样我们的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也会更加游刃有余,成为一名高素质、有医德的好医生。
2.2加大翻转课堂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加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慕课教学、PBL教学、CBL教学等。我国目前如火如荼开展的医学教育改革,在教学方法与美国相差不大,但是在使用频度和力度上有较大程度的差异。课堂讨论在大课课时中所占的比重较低,独立的小组讨论和病例研讨的开展得较为薄弱。大班教学较多,学生为主导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应该向美国学习,加重现代化教学方式,开展更多的小组讨论式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头脑风暴”,为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美国与中国临床医学教育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认识差距的同时,还应该多借鉴美国临床医学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提高我国医学生的教育质量,争取培养出更多品行兼优、优秀卓越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图门吉日嘎勒.美国医学教育历史与现状的考察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23(3):354-359.
[2]谈在祥.中美高等医学教育比较及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8,7(9):999-1001.
(一)培养特色
海南医学院医疗保险专业培养特色是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强化与患者、家属及同事进行有效沟通训练。更加注重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加强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培养;建立初步批判性思维能力,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及法规,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医学、保险和经济管理等综合知识以及热带医学和养生保健知识和能力的符合型、应用型医疗保险专门人才。
(二)课程设置
海南医学院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必修课31门,包括两个板块,共有2527学时:其中通识教育886学时;专业基础94时;专业教育712学时。选修课包括三个板块540学时:其中专业限选课14门,共528学时;特色选修课共8门,需修满2学分;公共选修板块共112门,需修满5学分。在这里着重介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和学时分布情况。专业基础课共设置了11门,总学时949。主要有管理学基础100学时、经济学原理100学时、基础医学综合142学时、临床医学概论154学时、卫生统计学90学时、公共管理学81学时、人力资源管理72学时、高等数学84学时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54学时。专业课共设置了11门,总学时712。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学72学时、健康保险学42学时、保险学原理84学时、社会保障学72学时、社会保险精算48学时、社会保障基金管理72学时、医患关系管理36学时、劳动保障国际比较36学时、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72学时和劳动就业通论36学时。
二海南医学院医疗保险专业就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医疗保险本科专业或方向的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大约是1200-1800人之间,而我国每年大约需要10000名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然而与市场旺盛需求相对应的是医疗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笔者结合近3年来海南医学院医疗保险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分析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探讨本专业课程设置改善,以期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三就业状况反映课程设置问题
(一)连续3年的就业中其他企业类就业占相当大比例,这类就业主要从事基础性工作专业性不强,考查学生综合实力或某方面能力,这就说明专业课学习没有对他们就业产生很大帮助。
(二)根据对学生的调查,毕业生选择考研大多不是因为想去深造获得更高层次学习机会,而是因为工作难找,想要找到满意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很多学生选择考研推迟就业时间。再加上学校为可观的就业率鼓励、提供各种方便,如设置专门考研教室,甚至考上研究生还给予奖励。
(三)医疗保险专业在医学院校开办具有其
他类型高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发挥医学背景优势,突出医疗保险专业对医学相关知识掌握特色。然而,从在各医院医保科工作的毕业生反馈得知,学生普遍反映医学知识和应用能力弱,安排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只是蜻蜓点水,在工作中临床诊断和用药根本无法完成。还有一个问题是对国家在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实施基本药品目录不了解,说明我们医疗保险学课程采用教材不能完全切合实际,教师对授课内容没有很好把握和补充。由于医疗保险专业制定教育计划时的培养目标是在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卫生文教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应用型复合人才;因此,开设课程应跨多学科,建议能够有更多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发展方向需要。
三总结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在农、林、牧、渔、医药、环保等诸多行业愈来愈多地被广泛应用,已成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的高新技术。目前世界上60%的生物技术成果都应用在了医药领域,这引发了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对医学生物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我国生物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专业主要设在理工类或农学类综合型大学,招生规模不大,课程设置侧重基础,倾向于理工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大部分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余多就业于生物公司或科研机构的研发和销售。这些学生缺乏医学知识及实验技能,很难满足医药行业的需要,直接就业于医药领域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医学院校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依托医药专业培养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学生物技术专业的需求现状及定位
医学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向医学领域渗透融合的结晶,是一门集生物学、医学、药学及相关实验方法为一体综合学科。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操作、质量检验和医学检验基本操作能力及生物技术产品基本知识和产品营销能力。吉林是生物产业大省,分析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具有医学背景的生物技术人才明显缺乏,毕业生就业前景好,个人发展空间也较大。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
吉林医药学院检验学院于2011年开设了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作为新开专业,教学模式和方法处于探索阶段。我院具备医学院校的教学背景,我们将生物技术的人才培养充分融入到医学教学中,探索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1.课程设置
本着将生物技术与医学知识相渗透的原则,我院除教育部规定的四大工程和基础课外,还融入了本院的医学特色。依托学校基础医学、检验医学、临床医学等课程,首先,在基础课中加大医学课程份额,将医学检验、内外科、组培、解剖、病理病生、药理学成为学生的重要课程;其次,在四大工程的教学中倾向选择与医学联系紧密的内容,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最后,与我院的检验专业紧密融合,使学生熟悉临床中有关生化、免疫、微生物及分子生物学等检验新技术。既体现出医学院校教学特色,又可满足生物医药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
2.师资力量建设
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需要大量具有生物、医学背景和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专业教师。作为医学院校,四大工程是薄弱环节。我院重视师资力量建设,首先,派出生物专业骨干教师到综合大学及生物医药公司进修学习,同时积极引进优秀师资人才。其次,要求专业教师多听医学课程,将其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授课中,杜绝照本宣科,使生物学授课与医学融合。最后,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要求教师及时掌握生物医学发展现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采取灵活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
3.重视实践教学
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使学生完成理论向行为能力的过渡并适应生物医药的就业要求。我院始终重视实践教学,要求课程尽量按照理论与实验1∶1比例开设,实验内容尽量与医学相关;全面建设专业生物技术实验室,购买实验课所需实验仪器并注重实验室安全建设,为学生提供专业安全的实验条件。在实验课程设置中增加综合性和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实验项目、实验方法并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科研思想和科研兴趣。此外,强化生产实践,在生物医药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理论课结束后进行相应生产实习;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重视毕业实践,强调毕业论文突出生物医药特色。
四、小结
创办医学生物技术专业是当今迅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必然需求。我院创办该专业三年来,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医学教育资源,在课程设置中将生物技术和医学理论融合,充分体现医学特色,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优化培养,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集知识、素质、能力培养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办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实践,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艳,王会岩,郝峰,等.为地方生物产业发展培养医学生物技术人才[J].中国卫生产业,2013,(3):185.
关键词:法医学;本科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456-02
温州医学院法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是在我国高等法医学教育形成的前提下,在中国特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的形势下,在国内高校逐年扩大招生的背景下,经过调查研究于2002年开始招收法医学专业本科生,经过10年建设,我院的法医学本科专业已经建成,到2011年已有5届法医学专业225名本科生毕业,就业率100%,是立足温州、遍布浙江、面向全国的浙江省唯一培养法医学专业人才的本科专业。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1法医学专业本科生招生背景
我国颁布《刑法》《刑法诉讼法》以来,随着法制的建立和加强,我国法医学专业教育学生迅速发展起来。早在1979年,中国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开始招收了法医学专业本科生。1983年,教育部、卫生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在山西太原晋祠召开了法医学专业教育座谈会。此后,我国法医学教育事业开始了大规模的发展。目前,已有华西医科大学、西安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等法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我国法医学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培养教育体系。这些是我国高等法医学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1,2]
随着中国特色的法制建设全面推进,司法鉴定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众法制意识的唤醒,案件当事人迫切需要科学公正的司法鉴定结论,因此法医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增。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事业也相应在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高等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正值此时,中国法医学会副会长、著名法医学家陈世贤教授访问温州医学院,学校领导对国内法医学教育情况进行了咨询调查。2002年3月学校又派教师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法医学院(系)学习取经法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教育模式。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招收法医学专业本科生,2002年温州医学院法医学专业招收首届本科学生,省内28名,省外2名,到目前已招收9届学生,2004年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开始招收法医学专业本科生,到目前已招收8届学生。温州医学院现有在校法医专业本科学生262名,省内207名,省外55名,生源良好,录取分高,分别来自天津、重庆、陕西、云南、海南、湖北、湖南、安徽、河北、福建、山东、甘肃等省市。
2学校领导重视
温州医学院法医专业建设得到学校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在2001年,温州医学院前任院长就布置任务,准备创办法医专业,卸任后,自始至终关心着法医专业的建设,提出许多宝贵意见。现任院长高度重视,多次表示要把法医专业建设好,希望成立法医学研究所,加强法医学科学研究。原温州医学院副院长,病理学老教授,已有88岁高龄,自始至终关心法医学专业建设,手把手培养法医专业师资,无数次电话联络、面对面交谈工作,在年终茶话会、教代会上为法医专业建设呼吁呐喊,助威助力。学校领导重视是法医专业建设的前提。
我国当代著名法医病理学家和法医学教育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黄光照教授,无数次来电、来信,从专业建设、教材编写、师资推荐、制度管理、尸体解剖室建设、尸检个人防护等方面作全面系统指导。
我国当代著名法医学家、中国公安部陈世贤教授先后五次来温州医学院,为我院领导提供咨询,为法医专业教师和法医专业学生提供帮助和开设讲座,赠送《中国首法医――陈世贤》[4]和《法医学手册》等书。
我国当代著名的法医学家,全国高等法医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四川大学吴家教授,吴梅筠教授多次电话指导、写信鼓励、新年祝贺,指明创业艰难,要用毅力和智慧逐个解决出现的问题。赠送吴梅筠教授主编的《法庭生物学》、《吴家、吴梅筠教授从教五十年》[5]等书籍,祝我院法医学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2007年8月,全国高等法医学教育研究会第九次会议暨教育部法医学教指委第二次会议在温州医学院召开。来自教育部和全国23所高等院校的40多名常务理事、理事和教指委委员以及顾问吴梅筠教授出席会议。医学院云集全国法医学教育界知名专家教授,来指导我校法医学专业建设,法医学界专家学者围绕我国高校法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交流,推动我校的法医学专业建设更快发展,决心再创现代法医学专业教育新局面。
3法医学专业课程开设
法医学专业有专任教师8名,包括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名,教授、硕士生导师1名,副高级职称教师3名,中级职称教师4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名,在读博士2名,硕士学位教师6名。教材统一使用国家规划教材,自编实验指导,开设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法医临床学、法医毒理学、法医学概论、法医人类学、刑事科学技术等法医专业课。专业实验室有法医物证实验室、法医病理实验室、尸体解剖室、硅藻实验室等,法医法学、法医毒物分析和法医精神病聘外院或外校师资,师资基本是正高级职称。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实际案例引导的CBL、PBL方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学生考试成绩优良。2010年法医病理学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4法医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2002年10月温州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经浙江省司法厅核准登记并正式挂牌成立,依法独立进行法医病理、法医临床、法医物证、法医毒物、法医精神病等鉴定活动。中心拥有一大批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掌握坚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专家队伍,并与基础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院、分子生物示范中心等共享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司法鉴定技术及设备。司法鉴定中心的成立和鉴定工作为校外法医学专业实习基地打下基础,并成为校内法医学专业实习基地。
2006年和2007年,基础医学院院长、书记、法医学系主任到杭州、嘉兴、宁波、台州、金华、绍兴、温州、丽水、衢州等地联系校外法医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根据1994年公安部、教育部、卫生部的有关通知《关于加强全国公安机关法医教育培训的意见》,强调建立法医教学实习基地的重要性,保证学生放到公安机关实习,温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和上述各公安局签订实习协议,创立校外法医专业实习基地。
2007年和2008年,基础医学院对实习基地进行教学检查,新增湖州、舟山等地专业实习基地,实习基地领导亲自指导实习工作,协调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工作和生活问题。带教老师们尽职尽责,帮助学生结合理论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逐字逐句地修改学生的检验鉴定报告。实习过程中,同学们积极骨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理论知识扎实而丰富,运用知识灵活而实际。反馈情况表明,我院法医学专业学生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普遍受到各实习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5法医学司法鉴定工作
2002年10月,温州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经浙江省司法厅核准登记并正式挂牌成立,依法独立进行法医病理、法医临床、法医物证、法医毒物、法医精神病等鉴定活动,是浙江省最早建立的法医类司法鉴定中心。中心拥有一大批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掌握坚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专家队伍,并与基础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院、分子生物示范中心等共享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司法鉴定技术及设备,每年鉴定案件近两千件,是目前我省鉴定技术力量最雄厚,鉴定公信力最强的鉴定机构之一,为温州及浙东南地区的司法诉讼提供高质量的司法鉴定服务。法医学教师作为司法鉴定人,参加司法鉴定工作,提高法医鉴定实际水平。受理2003年SARS疑似案、2008年奥运会上访案、2010年五姐弟集体失踪案等重大、复杂案件的法医病理检验鉴定,提高了社会公信度。接受2007年至2011年5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的能力验证,获满意、合格评定。2009年,司法部首次组织全国司法鉴定先进集体评选活动,共表彰100个先进集体,我校司法鉴定中心获司法部全国司法鉴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1年,温州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通过国家级CNAS认证认可,成为我省率先通过国家级实验室/检查机构认可的司法鉴定机构。这不仅表明中心质量管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也是我省司法鉴定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今后,中心出具的法医病理、法医物证、法医临床、法医毒物分析鉴定/检测报告将得到51个国家的认可。
6法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
法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有五条道路可以选择。1.传统法医之路,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公检法系统,从事法医专业工作,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法医工作者。2.新兴之路,根据国家司法鉴定体制改革的号召,进入司法鉴定机构,从事司法鉴定工作。3.深造之路,通过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出国深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4.从政之路,到医院医务科、保险公司、行政机关等单位从事行政工作。5.从医之路,法医学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及其它自然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并解决法律中医学问题的一门科学,是医学的分支学科。其教学计划参照临床医学专业,再加法医学专业课程,法医学专业毕业生胜任临床医学工作。
我院法医学专业5届225名毕业生,就业率100%。到2011年12月为止的不完全统计,(1)传统法医之路,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陕西、湖北等省市公务员、人民警察(法医)68名。(2)新兴之路,进入浙江、上海、云南、海南等省市司法鉴定机构105名。(3)深造之路,考上硕士研究生12名,1名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名是外科专业,2名是妇产科专业,1名是心理专业,2名基础医学。(4)从政之路,保险公司35名,工商局1名。(5)从医之路,4名。
7思考与对策
温州医学院法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从2002年开始[6],经历2003年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浙江省高等学校新专业检查评估,2004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5年全国高等法医学教育研究会理事单位, 2007年首届法医专业实习完成并顺利毕业,2007年教育部高校法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2009年司法部法医临床司法鉴定人转岗培训单位(法医学系),2011年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法医学)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通过国家级实验室/检查机构(CNAS)认证认可,法医学专业已经成为立足温州、遍布浙江、面向全国的浙江省唯一培养法医学专业人才的本科专业。但是,法医学专业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赶上国内重点高校法医学院(系)水平,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1)师资问题:法医学专业教师年资较轻,缺乏实际工作锻炼。要积极引进法医学大师和法医学博士,充实法医学专业师资队伍。此外,聘请校内司法鉴定中心有关专家和校外实习基地(公安局)有关法医专家参与法医学专业教学。同时,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加实际检案工作,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医学院和实习基地联合办学,加强教学、科研、检案全方位合作,以“互利互惠”为原则,组建优秀的专业教学师资队伍。
(2)体制问题:法医学专业隶属于基础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挂靠在医院管理处,两个部门分离管理不利于法医学科发展,应跟国内其他院校法医学院(系)管理体制模式一致,实行统一管理,与国内接轨。鉴于目前的体制现状,应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原则,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共同发展法医学科。
(3)就业问题:法医专业招生纳入临床医学专业大类招生,高年级时分流为法医专业方向,并且与卫生行政部门沟通,允许法医专业毕业生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遵循公平竞争原则。同时鼓励法医专业学生辅修第二学士学位(临床医学专业),争取临床医师执业考试资格,拓宽就业途径,从而形成招生和就业的良性循环。
(4)国际化:21世纪需要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法医专业人才,法制建设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涉外案件日益增多,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显突出,国内、外司法实践对法医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强国外刑警组织和法医局的交流和合作,实现法医专业教育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侯一平.我国法医学高等教育的特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
一、“特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构建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围绕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以“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为切入点,设计“特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理念上与国际高等医学教育接轨,具体方案又具中国特色及中南大学特色的医学人才新培养模式;培养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较好地运用本学科的知识与技术进行相关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研究的医学人才。
2.特种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模块设计原则目前全国有十余所高校设立了特种医学专业,如中国医学科学院暨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南开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中南大学“特种医学”课程体系设计将综合各高校“特种医学”学科特色,依据研究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研究方向,设置具有弹性化的课程,保证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指向性,凸显本专业学科领域前沿性问题的同时,注重掌握交叉性、边缘性及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3.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
(1)引进人才、组建教师梯队。在师资上逐步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2)梳理内容,构建课程体系。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建立全新的优化课程体系。基于对特种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和原则,在对国内重点院校特征医学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我校特种医学专业的培养的方向为细胞移植辅助组织修复研究,肿瘤放射治疗前后分子影像评估,肿瘤放疗抵抗的生物学评估研究,生物医学新材料与放射增敏的研究,就业环境与职业病的相关性研究以及运动创伤修复研究。
(3)协调发展,互相渗透,科学设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运动医学与影像医学的交叉,运动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及影像医学的交叉,职业病学与毒理学的交叉,影像医学与细胞生物学的交叉。
二、总结
综合性大学的众多学科为我们建立了学科交叉的平台,但是,学科交叉不仅仅是多个学科的简单组合,应该是思维方式、科研思想与方法的交叉融合。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形成的“特种医学”专业培养计划和注重素质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赞许,但一个专业特色成功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和完善,同时还必须通过毕业生在对口单位中的若干年实践进行检验。所以,培养“特种医学”复合技术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这漫长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更多更好的实践经验的积累。
县人民医院年人才工程建设工作总结面向21世纪,卫生事业要快速发展,关键是要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科技人才;事业的承前启后,更要培养选拔一批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年,医院加强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在人才工程建设方面加大了力度。
1、大力弘扬先进,对取得成绩的优秀人才进行物质上和精神上奖励,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和报道,在全院营造了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2、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能者上,平者让,使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通过竞争上岗,使德才兼备,开拓意识强,有创新精神的人员施展了才华。通过干部岗位交流,有效地实现了人尽其才。人事制度的改革给医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意识,更激发了全院职工的工作热情,加快了医院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科室的科研活动,在经费、时间、人力、物力方面给予极大支持,年医院科研立项两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0余项。
4、鼓励自学成才,对专业对口的自考毕业人员在全院职工大会上给予表彰和奖励。目前,提高原有学历取得各专业毕业文凭的医护人员有60多人。支持医务人员在职考研,并制定了有关政策,以利于吸引读研毕业后继续回医院工作。年医院考取1名研究生。
5、多次为医务人员举办有关知识讲座,以增强法律意识和医疗事故防范意识。年,医院为各级各类医护人员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医疗安全教育,并组织全体医务人员针对各科工作特点,讨论医疗事故隐患;还组织了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急救知识理论培训及急救技术训练,使医务人员进一步巩固了知识。一些新走上临床工作岗位的年轻医生们更觉受益匪浅。
6、通过多种渠道选拔、引进人才。年从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医学院、江苏大学医学院等高等医学院校选拔录用了品学兼优的应届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11名。装修了新分配人员集体宿舍,并完善了生活、通讯设施,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安心工作并充分施展才华,为加强医院的专科建设和后备人才队伍打好了基础。年还从外省三级医院引进了1名肾内科硕士研究生。为留住人才,奖励给引进的专业人才120平方米的新住房一套,并浮动两级工资。
7、重视人才培养,在医务人员中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快外出进修培训速度,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外出进修深造。年,医院共选派出各科优秀人员外出进行心血管、肿瘤、妇科、内分泌等专科进修,并分批组织近30名医务人员外出进行短期学习培训,有效提高了各专科的诊治水平。为了培养短、平、快的急需、特需人才,请上级医院专家定期来院查房、门诊,对本院中青年医师传、帮、带,事实证明,这种形式见效快,受益面广。人才高地的构筑,是一项系统工程。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环环相扣,哪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不可掉以轻心。医学领域内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之间的竞争,又是人才管理体制和模式的竞争。因此,县人民医院正着力于创建良性的软环境,触发人才潜能的发挥,用各方面的优势,去建设一个技术一流、质量一流、服务一流的现代化医院。
[关键词] 推拿学 回顾 现状 展望
1 简要回顾
上世纪80年代,我省推拿人才稀缺,福建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的推拿专业1985年才开始招收第一届大专班学生。当时,我省第一届推拿学会主任委员杨希贤老先生带领全省同道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杨老先生为原福建省人民医院推拿科主任、推拿主任医师,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杨主任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还亲自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推拿医史文献研究,在全国推拿界颇有影响。他还参加了《推拿大成》一书的编写,可惜还没等到书正式出版,他老人家于90年代初过世,他的离去对福建省的推拿事业是个重大损失,我省推拿界在全国沉寂了十多年。
进入21世纪,福建省推拿事业在第五届推拿学会主任委员王诗忠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发展迅速,王主任充分利用学会的平台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习班,为省内同道和国内外专家的交流学习牵线搭桥,凝聚了我省推拿界的人心、力量。推拿学会的委员从2003年的3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70多人,具有副高职称的学会委员从1~2个发展到目前的10多个,学历结构从原来的本科学历都很少发展到现在博士学历有2个、硕士近20人,本科学历占半数以上。人才队伍的成长是推拿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推拿学科带头人王诗忠主任医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扩大了我省推拿学科在全国的影响,为推拿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发展现状
2.1 临床
众所周知,推拿科在很多综合性大医院中多半是辅助小科室,甚至一些西医医院中根本就不开设推拿科,即使在中医院,推拿科的地位也不高。但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开始真正重视中医的发展,福建省的推拿界同道抓住机遇,努力拼搏,已经让我省的推拿事业上了一个台阶。首先,十一五期间,我省推拿界有了第一个国家级重点专科,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于2007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病“颈椎病”建设单位,参加的主攻病种颈椎病诊疗方案的梳理在2008年国家中管局组织的专家审核中被评优,同期全国推拿协作组有16家单位,评优的只有三家。这也标志着我省推拿临床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除了国家级重点专科,还有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如泉州正骨医院推拿科、武平县中医院推拿科、沙县中医院推拿科,而在十一五期间,我省更有邵武市人民医院推拿科等24家国家级、省级特色专科建设单位,这些建设单位多分布在县级中医院,大多以推拿科人员为主要骨干,以颈、腰椎病为主要优势病种。这种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作为优势病种研究,符合临床需求,将促进推拿学科快速发展。目前福建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已指定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作为牵头指导单位,负责指导24家特色专科进行推拿为主中医药技术防治颈腰椎病的建设,相信这24家特色专科的建设将进一步扩大推拿专业在社会百姓中的影响,进一步推动福建省推拿事业向前发展。
2.2 教学
福建中医学院《推拿学》主干课程创建于1985年,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目前涉及中医系、护理系、中西医结合专业、骨伤专业、康复、美容专业、五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近10个专业的《推拿学》教学,为了适应社会对针灸推拿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国家教育部门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从1993年9月开始将原有的针灸专业(本科五年)和康复推拿专业(专科三年)重组整合为现在的针灸推拿专业(本科五年)。随着学科建设的日臻成熟,1998年开始上硕士研究生课程,200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为适应教学需要,将推拿教研室分成两个部分,即针推系推拿基础教研室和附属医院临床推拿教研室,共同承担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推拿学科基础教研室包含推拿基础学、推拿手法学、功法学、推拿学、小儿推拿学、整脊推拿学六门课程,其中推拿手法学是院优秀课程,推拿学是院精品课程。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中医高等教育也将面临着国际竞争、社会评价和市场选择。推拿学一直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本专业依托福建中医学院面向台港澳,东南亚及其它地区和国家,每年均有许多来自境外的接受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学生来我院、系攻读本科、硕士学位和短期学习进修中医推拿技术。
2.3 科研
我省推拿学会的挂靠单位为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该院推拿科为福建中医学院临床推拿学教研室,兼具临床、教学、科研的功能。在学科带头人王诗忠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通过对中医体质的调查(参与国家973科研课题)了解颈椎病体质特点,通过对福州市中青年伏案工作者颈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福建省教育厅课题)从一定程度上了解颈椎病的病因。为研究颈椎病的相关病理,我们进行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福建省科技厅课题)、“颈肌疲劳与颈椎病的表面肌电图相关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课题)、“更年期女性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中医辩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等科研。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基于表面肌电分析等量化评价中医干预项背疼痛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保守疗法优化组合方案的临床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和“基于sEMG信号特征分析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针刺效应研究”(福建省自然基金课题)。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促进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培养年轻人才,更有助于提升我省推拿学科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学术影响和地位。
3 展望与对策
进入21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疾病谱与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脊柱及关节的退变性疾病大大增多,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现代医学的理念已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再次得到重视,中医推拿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推拿学科的发展进行思考。
3.1 人才培养方面
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与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目的增加,目前中医院校针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日趋困难,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在推拿方面表现突出。同时,社会用人单位岗位空缺的现象却也不时发生。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推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现就此现状对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办学单位的相应不足加以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3.1.1 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经过对2005-2007年福建中医学院本科针推专业毕业生推拿人才就业分布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社会对推拿人才的需求结构如下:
(1) 推拿临床医师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等级医院中设有的推拿科、相关专病专科或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此类人才需求相对较少,主要是要开展临床诊疗工作,运用推拿为主要手段,治疗以颈肩腰腿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为主的疾病。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扎实的全科医学基础知识,能运用推拿疗法为主,结合针灸、理疗、中药内服外用等方法治疗疾病;特别对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知识和以推拿为主的保守治疗手段能重点掌握。
(2) 推拿康复医师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综合医院康复中心/康复科,社区康复服务站等。此类人才需求较前者略多,主要开展以推拿为主的辅助康复治疗手段,对内科、神经科、骨科相关疾病进行康复治疗。此类人才需求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全科医学知识,良好的推拿手法,对单个病种并不要求深入了解其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
(3) 预防保健推拿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社区及亚健康服务中心、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等。目前对于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已经受到了政府及医疗界的广泛重视,预防保健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逐渐加大,市场前景广阔,其服务对象为庞大的亚健康人群。此类人才需求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专业的手法操作能力,掌握预防保健相关医学知识。
3.1.2 推拿办学单位存在的不足
目前对就业情况分析以及对招聘单位的调查发现,推拿本科毕业生普遍存在手法操作能力差,对针推常见病认识不够深入,实战能力差的情况。我们认为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学生体能锻炼及功法训练较少,使得毕业生基础素质薄弱。第二,推拿手法实训未受到重视,操作实训课时少。推拿手法是推拿学的基础与灵魂,注重实践,只有多练手法与四诊检查,才能“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法从手出,手随心转”。第三,推拿课程中,推拿临床常见病的课程比重小,而现在临床上很少见或者已经少用推拿治疗的疾病仍然占有一定篇幅,使得需要重点讲解的病种课时被压缩,无法讲透彻。总之,推拿课程的设置不当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3.1.3 调整推拿专业课程设置
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因此,笔者认为,针推专业本科办学须根据社会需求,把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在具备全面的医学基础知识,了解各科疾病的基础上,掌握娴熟的针推手法,具备一定的手法操作功力,能够胜任预防保健推拿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定的康复知识,掌握以推拿为主的辅助康复治疗手段,如针灸、中药、理疗等方法,对内科、神经科、骨科相关疾病进行康复治疗,以适应康复推拿的人才需求;进一步对推拿治疗效果最好的常见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骨伤科疾病,要重点掌握其解剖、生理、病理、诊断、鉴别诊断、综合治疗等知识,能处理临床常见的急重症,能胜任推拿临床治疗工作。
五年制针推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的推拿人才最基本的能力是掌握娴熟的推拿操作及具备一定的手法功力;在临床治疗岗位上,还需对推拿治疗最为有效的疾病在基础理论、综合治疗方面都要有深入的了解,仅仅一般性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推拿办学思路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针对以上不足对目前的推拿学课程作一调整。第一,增加实训课时的比例,通过加强推拿功法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重视训练学生的手法技巧及手法功力、深透力以提高推拿手法的效果。第二,压缩一些《推拿治疗学》中非临床常见病的课时(或考虑将其归到附录作为选读材料),增加推拿临床常见病(颈椎病、腰椎病等)的课程比例,重点讲解这些疾病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病理、医技检查等),为诊断、鉴别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基础,从而支撑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另外,针对目前社会对推拿人才三个层面的人才需求。笔者认为,首先,对于基础性的预防保健推拿人才,应通过功法练习而增强手法体能,从而使手法更娴熟,且具备一定的功力,增强实践动手的能力。其次,对于推拿康复医师人才,在实训课程中增加SET(悬吊运动疗法)、MCU(颈椎功能检测系统)等新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增加对主动功能锻炼的新动向、新设施及主动/被动康复的概念。最后,对于较高要求的推拿临床医师人才,应在课程中增加MCU、sEMG(表面肌电)等新技术检测分析的内容,增强学生对疾病疗效评价的最新认识,提高学生对探索更深层次知识的兴趣。
综上所述,目前社会对推拿本科毕业生有临床治疗、康复推拿、预防保健推拿三个方面的人才需求,其中临床治疗方面的人才需求相对最少,临床康复推拿次之,预防保健推拿最大。针对这种现状与趋势,本科针推专业的教学应在课程设置与教学重心方面作一调整,以加强本科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强化推拿常见病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更强的职业竞争能力与再学习能力,力争达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3.2 临床方面
推拿专业临床常见的多为脊柱病,针对以往对脊椎病只注重临床治疗(病中),忽视未病先防、瘥后防复(针对病前、病后)二个环节的问题,以中医“治未病”的宝贵思想为指导,引进系统工程学理论,提出“脊椎系统健康单元” 管理方案的概念。人的一生,脊椎的退变在所难免,目前脊椎病的发病更是提前到青少年,贯穿到中老年。因此,应当把人的脊椎健康作为人生健康中一个重要单元进行系统管理。
“脊椎健康单元”包含三部分:预防、临床治疗、瘥后防复。
首先,预防(针对病前) 体现祖国医学“治未病”思想。健康体检中心每年体检人群中有大量长期办公室伏案的脊椎病易发人群,建议在健康体检中心设立专门的脊椎健康咨询窗口。二是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在报纸发表科普文章,不断研究整理,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人群提出脊椎健康管理方案。三是联系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或与各级科协部门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共同努力开展脊柱健康教育宣传。
第二,临床(病中)临床诊疗方案的梳理,不断修订、完善以提高临床疗效。
第三,病后(瘥后防复)脊椎病是慢性退行性疾病,容易复发,导致前期的治疗前功尽弃,患者丧失信心,因此要高度重视“瘥后防复”。首先对出院和门诊已治愈患者建立规范的随访制度,不间断地进行健康宣教;其次要重视脊椎功能的恢复,挖掘中医导引动作并引进现代康复技术,研究总结有助于脊椎功能重建的颈椎导引操。
通过以上环节,可大大提高普通人群对脊柱病的知晓率,扩大推拿学科的社会影响,推动推拿学科的发展。
3.3 重视科研投入
随着推拿学科人才队伍的成长,开展推拿学科的科研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省推拿学会挂靠单位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和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推拿基础教研室已经有从基础到临床、从校级到国家级的课题二十多项。建议各县级中医院或区医院推拿科应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促进临床发展。
课题组成员:
1. 王诗忠,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背分会副会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2. 陈水金,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主任,国家级颈椎病重点专病项目负责人,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康复推拿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主治医师。
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1]。我国目前推崇的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英语作为课堂的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的活动。它要求用准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以避免由于语言障碍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困难而影响教学效果。双语教学可分为三种形式[2]:浸入式双语教学:学校只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保持式双语教学:由学生刚入学时完全使用母语教学,逐渐过渡到部分学科使用外语教学,而其他学科仍保持母语教学;过渡式双语教学:由入学时部分或完全使用母语教学,逐步转变为只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不管哪种形式的双语教学,其目的都是通过把外语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一种外语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的外语表达水平接近甚至达到母语水平。
2医学双语教学的历史见证
全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已开展了一段时间。至于高校双语教学的效果如何,说法褒贬不一。自然有人对医学双语教学的前景产生了怀疑。其实,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就知道,医学双语教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解放前,地处长沙的湘雅医学院就一直实行浸入式双语教学(全英语教学),造就了汤飞凡、张孝骞、谢少文、李振翩等一大批海内外医学界响当当的人物,享有“北协和,南湘雅”之盛誉。解放后,在反帝反封建、奉扬本土文化的浪潮中,医学双语教学也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湘雅医学院的领导层意识到造就一批精通英语的医学工作者对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于是,湘雅医学院(当时的湖南医学院)又于1981年开始招收英语成绩好的学生进入英语医学班学习,学制为6年。
由于当时的中学英语教学才开始走向正规,整体英语水平还不太高,因此,在入学后第1年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英语强化训练。在随后的几年学习中,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结合自编的教学提纲,集中各医学学科的精英(如生理学的周衍椒教授、药理学的陈修教授和郭兆贵教授、外科学的韩明教授等)进行近乎全英文的医学授课(浸入式双语教学)。曾经也有人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表示怀疑,因而对首届英语医学班的学生进行了出其不意的检测———临考前几天突然宣布考常规临床医学班(中文班)的试卷。结果证明:英语医学班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一点也不比其他学生差。在英语医学班的影响下,全校掀起了英语学习的热潮,创办了英语角,形成了较好的英语交流的氛围。但是,英语医学班却因为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均出国深造、未能报效祖国而于1990年停止招生。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不正说明这种国际交流型人才的奇缺和这种双语教学的模式能很好地与国际接轨吗?!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因为当初怕“肥水流入外人田”而取消这种教学模式,而是总结经验、进行全面推广,现在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3医学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多,我国对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城镇中小学的英语教学已提到相当高的议事日程上来。医学院由于生源广、录取要求高,多数学生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较高的英语读和写的能力,所以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比例较高。这就为医学双语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为数不少的医学毕业生(包括过六级者)的英语听、说能力相对较弱,尤其对医学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述力差,无法顺利地与国际友人进行交流、沟通。这种高分低能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未形成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不习惯用英语思维所造成的。在医学教育中实施双语教学,可在常规学习中,不断给医学生予英语语言刺激,让学生逐渐习惯用英语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因此,医学院校实行双语教学是培养高级医学人才、使我国的生命科学尽快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加拿大、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一直在推进双语教学,并根据各自的特点总结出适合当地情况的双语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曾幸运地进入湘雅医学院首届英语医学班学习而受益于双语教学,而后又有幸地成为英语医学班双语教学的实施者,对双语教学的感触颇深。笔者认为在医学教育中实施双语教学利大于弊。
4目前医学院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4]
不可否认,双语教学师资及配套教材的缺乏是目前医学双语教学的最大困难。双语教学对医学专业课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当高,不仅要求他们精通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能用准确、流利的英语讲解专业知识,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要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就必须配备较强的师资力量。怎样解决师资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可以利用现有师资中英语水平高的教师担任双语教学任务,并对教师进行定期英语培训,有条件的还可让教师参加短期出国培训。二是可以充分利用归国访问学者这一宝贵的资源:医学院出国访问学者较多,而近年来归国的学者也越来越多;这些学者在自然的英语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较长一段时间后,英语的表达能力和发音的准确性有明显的提高,并且掌握了一些医学领域的国际先进知识和技术,这些学者无疑是极具潜力的双语教学师资宝藏。双语教学最好是用英文原版医学教材。原版教材的编写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实用性强,且更新快、融入了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
但英文原版医学教材价格昂贵,甚至在国外,一部分学生都是从学长手中购买折价的二手教材使用,加上医学院的学制长、课程多,因此,在国内普及原版教材目前来说可能性不大。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为有经济能力的学生订购原版教材,并在图书馆放置一些成套的原版教材供教师和学生阅读;同时还可组织各学科的精英改编或编写包含各学科主要内容和最新进展的、符合我国教学方式的简便英文教材供学生使用。
5医学双语教学的模式[3]
在各医学学科的教材中,早就有关键专业术语的英语单词的标注。这些有限的专业英语单词早已被融入专业课的讲授中。实践证明:在用中文讲授专业课时,仅加入少量的专业英语词汇效果不佳。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属于正在推广的双语教学的范畴。由于医学院的学生中相当一大部分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因此,医学双语教学主要可采用过渡式双语教学和浸入式双语教学两种模式。鉴于目前较多医学院的师资对于有较充足的时间准备的板书多能胜任,难的是用正确、流利、通俗的英语进行专业知识讲解。因此,在进行双语教学时,应尽可能百分之百使用英文板书。在英语讲授方面,各院校可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和学生英语水平的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教学模式。
5.1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实用于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把它应用于整个医学教学过程,就是在一些有条件的学科首先采用双语教学,并逐步带动其他学科的双语教学。在实际应用这一模式时,我们也可以把它应用到学科的范畴,即某一学科的双语教学由部分章节英语讲解过渡到全部内容用英语讲解。如把它应用到章节的范畴,就意味着可随着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的提高,在某一章节的讲授中,由用部分英语讲解转变为全英语讲解。
5.2浸入式双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07-02
每年六月,都是高校毕业生离开校园的日子。在这特殊的六月,毕业生的心态错综复杂,起伏不定。这其中有找到工作的欣喜,也有找不到工作的焦虑,既有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也有对踏出校园的恐惧,还有同学间复杂的感情恩怨和对学校的抱怨。总之,毕业季的各种矛盾潜在地影响着学校的和谐稳定和毕业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学校各个相关部门,特别是班主任,做好思想教育预案,分析和把握毕业生的心理动态,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探索毕业生离校前思想教育新思路、新途径,做到以人为本,提前预防,整体引导,切实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与和谐。为此,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按照时间顺序,结合实际总结出“六维一体”的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
一、开展“就业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教育”——上好一堂就业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课
每年四月份,各地公务员省级联考逐渐开展,这个时候大部分毕业生都还在考公务员、考研以及找工作的纠结中,对考研、考公务员及就业形势缺乏了解,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充满疑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把工作做到前面,以人为本,耐心细致地做好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教育。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建立合理的人生职业规划,消除对即将踏入社会的恐惧感和迷茫感,教育引导毕业生做好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首先,我们要认真传达和落实学生处的就业形势分析,积极寻找信息,帮助毕业生客观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用准确的数字和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前景,正确处理学生找工作、考研与考公务员的关系,宣传当前政府为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国家政策和当地政策,引导毕业生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增强毕业生对毕业后顺利就业的信心。其次,我们每年四月份都会邀请专业职业规划师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的观念,克服就业过程中的随意和浮躁。提前打好“预防针”,让学生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就业困难做好心理准备,初步引导毕业生合理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通过以上步骤,使毕业生对接下来三个月可能遇到的情境做好心理准备,帮助他们处理好就业、择业、心理等困惑,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
二、健康心理教育
再上一次特殊的心理课。每年毕业季,除了毕业、离别等正常现象外,还有一些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普遍问题,如毕业前的消极心理、不正常的情感表达、毁坏公物,甚至为了逃避现实而自杀的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心理上的问题。为此,有必要针对毕业生特殊群体再上一次特殊的心理课程。这次心理课程的针对性要强,要通过心理暗示和认知行为及生命教育等心理学方法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对正常的分别情绪,正确面对所遇到的挫折并指出适当的发泄途径。总之,要通过特殊的心理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毕业生能够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地离开校园,走向社会。
三、法制安全教育——举办一场法制安全讲座
举办法制安全讲座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毕业生认为自己即将毕业,置校纪校规甚至国家法律于不顾,以校园“老大”自居。在校内不遵守作息时间,擅自离校,冲动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在校外,频繁的“散伙饭”导致酒后惹是生非等非理性事件。第二个原因是大学生长期在校园学习、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脱节。为了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出校门后能够遵纪守法,顺利融入社会,我们特意举办一场法制讲座。例如,我校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目前共有三名律师,每年五月份,学生实习回来之后的第一堂课就是让我系的律师讲一堂与毕业生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近三年,所有毕业生都顺利毕业,文明离校。
四、党员离校教育——再举一次右手,重温入党誓词
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党员的离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结和升华。毕业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经行一次正式的党员离校教育,通过“再次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的形式,增强党员毕业生在离校之际对党员身份的认同,树立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心,有助于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争先创优,做好模范,带好头。
五、感恩教育——再说一次感谢
毕业的季节除了即将分别的悲伤,在网络留言里还有毕业生处处可见的感谢话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积极引导好同学们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开展一次感恩教育主体班会。在这个主题班会上引导学生思考在毕业之际还能为母校做些什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安全文明离校。学校也积极以人为本,为毕业生离校提供便利温情的服务,让学生对母校留下美好回忆,增强毕业生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怀念之情,进一步教育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学会感恩、学会团结、学会关爱。
六、未来有约——写一封给未来的信
毕业生群体虽然心态错综复杂,但都对未来充满向往。我校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在毕业生离校前都会让学生们写一封给未来的信。在写信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展望未来,还能对大学做一个总结,重新梳理大学的点滴路程。这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反应“写着写着眼泪就流出来了”。班主任将这些毕业生的信保存好,等到以后毕业生再相聚时将这些信再交给学生。这封写给未来的信能让毕业生们沉静下来,认真思索那些读书日子的得与失,思考之后的人生规划,鞭策他们为未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奋斗。
“六维一体”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还只是一个探索,实施近三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毕业生怀着对母校的眷恋和感恩,安全文明离校。针对毕业生教育这个复杂系统的工程,还有很多途径值得我们探讨和尝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智新,冯时林.论大学生法制教育[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出版社,2002.
关键词:医学院校;辅导员;师德;医德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医学院校,医学生秉持“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高尚宗旨,毕业后必须直面病患,担负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因此,培养心理健康、有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具备高尚医德的医学生是高等医学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医学生和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在思政方面有着独特的薄弱环节,因此培养胜任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是非常重要的。
一、医学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重要意义
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和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师德师风也是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辅导员的师德首先是指高校教师的师德,其次强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主力军作用。医学院校的辅导员,作为教育管理和引导服务大学生的一线教师,对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医德高尚程度产生重大影响作用。作风正派、品质优良、富有学术涵养的高校辅导员将为医学生崇尚真、善、美发挥好引领的作用,更为医学生勇敢承担起救死扶伤的重任做好铺垫,在帮助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积极构建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起着不可忽视的间接作用。
目前,对辅导员的基本要求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创新思维灵活、工作认真,尤其需要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随着现代社会给人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社会中国社会的转型阵痛,辅导员的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辅导员的素质提升也凸显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辅导员的师德是辅导员素质的核心。
二、医学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现实困境
整体上来说,目前高等医学院校辅导员能够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十六号文件精神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为本,工作上积极肯干,兢兢业业,具备较强的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但辅导员在素质提升尤其是在师德方面依然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1、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清以及职业倦怠严重影响辅导员的师德形象
高等医学院校的辅导员,直面“救死扶伤”的准医生,面对着对生命更有切身体会和感悟的医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更加具有神圣感和使命感。然而,由于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定位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以及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已经严重影响了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崇高师德形象。辅导员的工作全面而具体,然而也就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面广,事务繁多而复杂,诸如职业规划与发展、心理辅导与教育、党团建设、宿舍管理、课堂督导、实践活动指导、校园文化活动规划、就业指导、奖惩补贷等等都需要辅导员全程参与和指导。本来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辅导员很多时候成了学生大小事务的全职老师,更有的学校将辅导员沦为无所不能的“全才”,“辅导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绝不鲜见。在辅导员定位上的混乱造成辅导员工作成为最辛苦最累的工作,结果是在降低了辅导员的自我认同感的同时也冲击了辅导员在医学生的积极形象。
2、辅导员学习能力弱和教育培训机会欠缺不利于辅导员师德持续健康发展
高等医学院校的辅导员师德建设是辅导员素质提升和队伍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辅导员的学习能力获得途径主要通过自我学习、进修培训以及科研水平体现。一般来讲,辅导员的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学习了解分管学生专业的能力和学习最新的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人文社科学科的能力。
当前,埋没于沉重事务性工作中的高校辅导员,琐事缠身,很难专门腾出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工作中的得与失以及对日常工作进行理论总结,从而提升科研能力,加上辅导员“责任重大”但经常欠缺有关的理论和工作培训,最终容易造成学习能力低下,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科技前沿发展,也做不到真正了解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此外,辅导员教育培训有的也存在培训时间短、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等问题。如果不能对日常的工作经验加以理论升华形成课题和论文的话,也将对辅导员自身学习能力和发展空间等产生不利影响。这些现象影响着当前辅导员素质队伍建设和师德持续健康发展。
3、辅导员教育背景与医学院校学生专业不对口现象制约着辅导员高尚师德的树立
事实上,辅导员教育背景与医学院校开设专业不对口现象很早就已经存在,只是时至今日问题更加突出。高校辅导员政治素质强、思想道德修养高以及业务能力扎实是获得广大青年学生信赖和肯定的重要基础。理论上来讲,高等医学院校的辅导员应该是医学专业出身,具备将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然而,由于医学教育是一种学制长、实践性强、专业知识要求高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教育,加上多元化社会医学毕业生追求的多样化,造成很多医学专业毕业生很少从事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大量非医学毕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则选择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包括高等医学院校的辅导员工作。这样使得医学院校的政治辅导员具有专业教育背景但却没有医学教育背景,在医学生的专业指导方面显得无能为力。这让辅导员的师德印象大打折扣,长久下去势必严重制约辅导员岗位的健康发展。
三、医学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对策思考
对症下药需良方,基于辅导员师德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困境,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应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强化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感,促进辅导员工作的自我认同。高校辅导员,不似老师更是老师,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和育人的神圣职责,是大学生成长的导师,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高校的辅导员,首先需要自身强化辅导员工作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强化辅导员的自我职业认同。同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带头增强党性修养和自身道德修养,提升业务水平,利用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发扬艰苦奉献的精神,发挥敬业乐业、爱生乐生的作风,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目标,积极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病人为中心” 执医理念以及救死扶伤的医学服务宗旨。
二是强化辅导员学习动力,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辅导员的学习,不仅关系育人效果,也关系着辅导员的自身发展问题。德才兼备的辅导员,能够在工作中给学生带来更多有益的指导和帮助,更容易得到学生喜欢和爱戴,如果不能在繁琐的工作中解脱自己,加强学习,就不能在学生的交流和管理教育中树立威信。所以,辅导员的学习非常重要,不仅需要学习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知识,也需要了解时事政治、最新资讯等社会动态。此外,还应该在辅导员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方面增加辅导员学习的项目,定期举行辅导员培训,有条件地送到其他高校参观学习,积极将辅导员的外在学习压力转化为辅导员自身加强学习的动力,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三是密切关注辅导员的准入、在职以及发展空间问题,建立健全高等医学院校辅导员队伍自身建设制度。首先要在辅导员队伍的入口或源头入手,严格按照高校辅导员的任职资格,尽量选择具备医学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充实辅导员队伍,采取公开选聘的方式和择优原则,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还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的上岗培训和在职进修培训,以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培训,优化辅导员的专业结构。此外,对辅导员的管理和教育应有更加人性化的关怀。辅导员工作不仅事务缠身,而且二十四小时都处于随时的待命工作状态,加上加班值班等工作要求会让辅导员产生一系列的情绪低落、心里不平衡、动力不足以及职业倦怠等问题。因此,对辅导员的生活和待遇应予以充分保证,在可能的条件下应不低于专业教师的收入,以此激励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最后,在辅导员的发展空间方面,应在制度上予以明确,在评先评优方面予以倾斜,在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制度上充分考虑医学院校辅导员的专业结构问题,在专业技术资格审核方面应该与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职称评定区别开来,充分尊重辅导员的劳动成果。
总之,高等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关系着我国医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成才和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目标的实现。要结合医学生和医学院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推动辅导员工作以德育人、以德服人,积极探索和构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二零零四年度第二学期是研究生会学术部发展和壮大的一个学期,在各级领导和同学们的共同关怀和帮助下,学术部为研究生的学术繁荣做了一定的努力,通过举办不同学科的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以及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逐渐地实现学术部为广大研究生服务的工作目的。
一、学术讲座
XX年年3月17日晚,研究生会学术部邀请到4b基金会主席ob先生在生科院二楼多功能报告厅为广大同学们做了一场题为“american respective:science and religion.is it a contradiction?”的学术讲座,同学们积极参与并提出了许多问题与ob先生进行交流,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XX年年3月26日,研究生会学术部邀请著名创业策划师刘山川先生举行了一场关于大学生如何创业的专题讲座。在短短的2个小时里,刘山川先生用他二十年的创业实践经历为大家做了一场生动,翔实而又实用的创业实践课。报告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围在刘先生的周围,就自己感兴趣的创业问题向刘先生咨询。学术部准备举行更多的类似讲座,为研究生进入社会后的创业打下一定的思想基础。
XX年年5月16日,研究生会学术部邀请到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唐捷研究员以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唐世明研究员在生命科学学院做了两场专题报告学术报告,题目分别为“人源化抗体的开发”以及“认知神经科学-大脑如何存储世界”,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
XX年年6月11,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胡志红研究员以及病毒所陈士云研究员应研究生会学术部的邀请,在生科院为广大研究生做了两场题为“a review of sars research.”以及“cell-to cell communication across the procaryote ?eucaryote boundary;quorum sensing.”的学术报告,并和生科院师生就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胡志红是武汉大学生科院毕业生,34岁就担任了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是中科院最年轻的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她在病毒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XX年年被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这是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青年的最高荣誉。
二、学术交流活动
XX年年4月9日下午,研究生会学术部成功举办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物医学前沿学术研讨会,参加者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免疫学系主任、免疫学研究所所长龚非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免疫学系副主任、免疫学研究所副所长沈关心教授以及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部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德银等三十多人。研讨会以交叉报告的形式介绍了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三百多名研究生、本科生旁听了这次研讨会。
三、协助其他部门工作
学术部的这些工作与其他部门的通力协作是分不开的,没有整个研究生会的共同付出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同时学术部也积极参与并协助了研究生会其他部门举行的一些活动。
在新学期工作中,我们将迎来更多精彩的学术活动,努力树立起我们研究生会自己的学术品牌,使广大研究生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多彩。在此万分感谢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关怀,研究生会兄弟部门的热情帮助以及广大同学们的热情支持与关注。让我们共同为实现珞珈学术的振兴与繁荣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热情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