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提取工艺论文

提取工艺论文

时间:2022-12-19 03:01: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提取工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提取工艺论文

第1篇

1.1仪器日本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N2000色谱工作站);UV-1700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超声波发生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HHSY21-Ni4-C型电热恒温水浴锅(北京长源实验设备厂)。

1.2材料飞蓬干燥全草(采自长白山,经长春中医药大学邓明鲁教授鉴定);野黄芩苷对照品,芦丁标准品(供含量测定用)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飞蓬总黄酮含量测定

2.1.1对照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无水芦丁对照品5.05mg置于25ml容量瓶中,加适量70%的乙醇超声处理5min,用乙醇定容至刻度,摇匀,得浓度为0.202mg/ml的对照品储备液。

2.1.2供试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取样品干燥粉末1g,置于50ml容量瓶中,加适量70%的乙醇超声处理5min,用乙醇定容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液。

2.1.3测定波长选择精密吸取芦丁对照品溶液0.5ml和样品溶液1ml于具塞试管中,精密加入5%亚硝酸钠溶液0.3ml,摇匀,放置6min,再加入10%硝酸铝0.3ml,摇匀,放置6min,加4%NaOH溶液4ml,用70%的乙醇定容至10ml,摇匀,放置10~15min。以相同试剂为空白。在400~900nm波长范围内扫描,记录最大吸收波长为510nm,见图1。

图1芦丁和飞蓬样品最大吸收波长图

2.1.4标准曲线制作精密吸取标准芦丁溶液0.0,0.5,1.0,2.0,3.0,4.0,5.0ml分别加入6支具塞试管中,按照“2.1.3”项操作,于510nm处测定吸光度。并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芦丁对照品溶液浓度(C,mg/ml)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A=11.227C-0.013,r=0.9999(n=6),见图2。结果表明:在0.101~1.01mg范围内芦丁对照品显色后的吸光度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

图2芦丁标准曲线图

2.1.5供试品含量测定取供试品溶液0.2ml于具塞试管中,按照“2.1.3”项下操作,于510nm处测定吸光度,然后根据线性方程计算其总黄酮的含量。

2.2飞蓬灯盏乙素含量测定

2.2.1色谱条件ChmmasilC18柱(5μm,4.6mm×150mm);测定波长λ=335nm(依卫生部颁发的药品标准);流动相:甲醇-0.1%磷酸(40:60);流速1.0ml/min。

2.2.2对照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取野黄芩苷对照品1.05mg,置10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过滤,摇匀,制成浓度为0.105mg/ml的标准储备液。

2.2.3供试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取样品干燥粉末1g,置于50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过滤,摇匀,作为供试品液。

2.2.4标准曲线制作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2,4,6,8,10,12,14,16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野黄芩苷色谱峰的面积。并以吸收峰面积(A)为纵坐标,进样量(C,μg)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A=1359349.2409C-68257.6517,r=0.9999(n=8),结果表明野黄芩苷浓度在0.21~1.68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2.2.5供试品含量测定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见图3。

2.3提取工艺的优选

2.3.1提取溶剂的优选称取100g飞蓬,分别加入14倍量不同的提取溶剂,80℃水浴恒温提取2h,抽滤,定容,分别按“2.1”测定总黄酮含量,按“2.2”项中方法测定灯盏乙素含量,结果见表1。表1不同提取溶剂的总黄酮和灯盏乙素含量

从表1可知,碱液提取虽然得膏率很高,但是总黄酮和灯盏乙素含量低,且碱液提取加热容易破坏黄酮类化合物的母核。用水和乙醇作为提取溶剂,虽然得膏率相同,但是水提取的总黄酮和灯盏乙素含量较低,且由于其极性大,易把蛋白质、糖类等溶于水的成分浸提出来,使得提取液存放时,易腐败变质。乙醇提取的总黄酮和灯盏乙素含量高,因此为这3种溶剂中的最佳提取溶剂。下面的实验均采用乙醇作为提取溶剂,分别选取乙醇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索氏提取法、超声波法进行提取。

2.3.2提取方法的优选称取100g飞蓬,分别选取乙醇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索氏提取法、超声波法进行提取,提取液抽滤,定容,分别按“2.1”项中方法测定总黄酮含量,按“2.2”项中方法测定灯盏乙素含量。不同方法提取的飞蓬总黄酮和灯盏乙素含量测定结果见表2。表2不同提取方法的总黄酮和灯盏乙素含量

经过实验证明,不同提取方法直接影响着醇提工艺中的总黄酮和灯盏乙素的测定结果。综合考虑,用回流法提取飞蓬中的总黄酮和灯盏乙素是比较合适的方法。为此,设计正交,进一步优化采用乙醇回流法进行提取的最佳醇提工艺。

2.3.3正交实验法优选飞蓬乙醇回流提取工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乙醇浓度、溶媒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作为考察因素,每个因素选择3个水平,因素水平表见表3。表3正交实验设计因素水平按均匀取样的规则取飞蓬100g,按L9(34)正交实验表安排实验,每组两次平行实验,以总黄酮和灯盏乙素含量为评价指标,测定结果取平均值。结果见表4。表4正交实验方案与结果表5方差分析

以总黄酮提取率为考察指标,直观分析结果表明A2>D3>C1>B2;以灯盏乙素提取率为考察指标,直观分析结果表明A2>D3>C3>B3,方差分析(表5)结果表明A因素和D因素对总黄酮及灯盏乙素的提取均具有显著性影响,而B因素及C因素对提取结果没有影响,为了节省时间和能源,最终确定工艺条件为A2B1C1D3,即以70%乙醇回流提取3次,1h/次,加醇量为每次14倍量。

2.4验证实验称取药材按最佳工艺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总黄酮和灯盏乙素含量与正交实验结果吻合,取得较好的结果,说明该工艺可行。

3讨论[4]

目前,提取工艺筛选试验中常用化学法、生物学法及有效浸出物综合评价的方法,因此实验中仅用一种评价指标筛选提取工艺条件往往不够全面。而且飞蓬中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结果通常是总黄酮的含量,并不能准确反映灯盏乙素的含量,本实验经研究建立了灯盏乙素含量测定的HPLC法,提高了准确度,稳定可靠。

在实验中,曾试用了甲醇-0.5%磷酸溶液(45∶55)、甲醇-1%磷酸溶液(35∶65)、乙腈-1%冰醋酸(25∶75)为流动相条件,经反复比较,以正文所选流动相重复性最佳,出峰时间较快,峰形尖锐、对称,且灯盏乙素主峰与杂质峰明显分离。

通过L9(34)正交实验,最终确定了飞蓬中总黄酮和灯盏乙素醇提工艺的最佳条件,并通过验证实验证明该工艺,稳定可靠,有效富集了飞蓬中总黄酮和灯盏乙素的含量,为进一步开发飞蓬中总黄酮有效部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容,陈艺林.中国飞蓬属及其邻属的研究[J].植物分类学学报,1973,11:399.

[2]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长白山植物药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1177.

[3]胡宇慧,张浩,张志锋.飞蓬属多种植物的化学成分含量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05,25(1):21.

[4]谢秀琼.中药新制剂开发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4.

第2篇

高效液相色谱仪:LC-6AHPLC(SCL-6A系统控制器,LC-6A恒流泵,SPD-6AC紫外检测器,威玛龙色谱工作站);KQ218型超声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AR2140型电子分析天平(上海奥豪斯公司)。

所有中药材由安徽省亳州市药材总公司提供,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及相关地方标准;黄芩苷和丹酚酸B对照品由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批号分别为110715-200212和111562-200302,供含量测定用。

甲醇、乙腈为色谱纯,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醇提工艺条件的优化以药材黄芩中有效成分黄芩苷的提取转移率和提取液的出膏率作为测定指标,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对乙醇提取工艺进行了优选。

2.1.1醇提液中黄芩苷的测定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为DiomandTM(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47∶53∶0.1);紫外检测波长280nm;柱温为室温;流速1ml/min;进样量:10ml[1]。在上述色谱条件下供试品溶液中黄芩苷能与其它组分达到基线分离。

2.1.2因素水平表的设计与正交实验取影响该提取过程的4个主要因素:乙醇浓度、溶媒量(加水倍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按L9(34)正交实验表进行实验,每个因素设计3个水平。因素水平表见表1。结果见表2。

表1醇提工艺的因素水平(略)

表2黄芩等醇提工艺正交实验及结果(略)

*综合评分为出膏率+提取率

结果分析:各因素水平之间的极差大小依次为A>D>B>C,表明乙醇浓度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其次是煎煮次数、溶剂用量,提取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最小,最佳条件为A1B3C2D3。但B3与B2相差极小,而若选择B2可较B3节约资源,并减小需浓缩的药液体积,大大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故选择A1B2C2D3作为提取过程的工艺参数。经3批验证实验,黄芩苷的提取率平均为95.51%,出膏率的平均为17.01%,表明该工艺基本合理可行。

2.2水提醇沉工艺的优化以药材丹参中有效成分丹酚酸B的提取转移率和提取液的出膏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对水煎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

2.2.1水提液中丹酚酸B的测定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为DiomandTM(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水-甲酸(30:10∶58∶2);紫外检测波长286nm;柱温为室温;流速1ml/min;进样量10μl。在上述色谱条件下供试品溶液中丹酚酸B能与其它组分达到基线分离。

2.2.2水提过程因素水平的选择及统计结果取影响水提取工艺的3个主要因素:水的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按L9(34)正交实验表进行实验,每个因素设计3个水平。因素水平见表3,结果见表4,方差分析见表5。

表3丹参等水提工艺因素水平(略)

表4丹参等L9(34)水提工艺正交实验及结果(略)

*综合评分为出膏率+提取率

表5丹参等水提工艺实验结果的方差分析(略)

结果分析:由表4数据可以看出,各因素对实验影响的大小依次为C>B>A,即煎煮次数影响最大,其次为煎煮时间,最小为加水量。由表5可以看出,影响因素A和B影响不显著,C因素影响较显著,最佳实验条件为A3B2C3,但A3与A2相差较小,而若选择A2可较A3少节约水资源,并减小需浓缩的药液体积,大大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节省时间,故应选择A2B2C3,即正交表实验,丹酚酸B的提取率平均为91.36%,出膏率平均为20.37%,表明该工艺基本合理可行。

2.2.3醇沉工艺因素水平表的设计取影响该过程的3个主要因素:浸膏相对密度、醇沉液的乙醇浓度、醇沉时间,按L9(34)正交实验表进行实验,每个因素设计3个水平。因素水平表见表6,结果见表7~8。

表6丹参等醇沉工艺因素水平(略)

表7丹参等醇沉工艺正交实验及结果(略)

丹酚酸B转移率=醇沉后丹酚酸B含量醇沉前丹酚酸B的含量×100%

杂质去除率(%)=醇沉前的固体量-醇沉后的固体量醇沉前的固体量×100%

综合评分(%)=丹酚酸B的转移率+杂质去除率

表8丹参等醇沉工艺实验结果的方差分析(略)

结果分析:各因素对实验影响的大小依次为C>A>B,即醇沉时间影响最大,其次为浸膏密度,最小为乙醇浓度,最佳实验条件为A3B2C1,但B1与B2相差极小,而若选择B1可较B2则乙醇的用量减少,并减小需浓缩的药液体积,大大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节省时间,而且由方差分析结果可知,3个因素均影响不显著,故应选择A3B1C1,即:醇沉前的浸膏相对密度为1.20,醇沉后乙醇浓度为60%,醇沉时间为12h。经3批验证实验,丹酚酸B的转移率平均为91.60%,杂质去除率的平均为41.42%,表明该工艺参数基本合理可行。

3讨论

本品为中药复方制剂,药味多,成分复杂。根据各药材的理化性质,将22种药材分成3部分,分别采用醇提、水提醇沉的提取方法。

通过正交优化实验,以有效成分转移率和出膏率为评价指标,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经过3批验证实验,结果合理可行,且可控性强。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番茄红素;文献;计量分析

番茄(LycopersiconesculentumMill)又名西红柿、番柿、洋柿子等,原产于南美西部高原,属喜温性蔬菜。它既可作菜熟食,又可当作水果生吃,味道甜中微酸,望之生津止渴,食之沁人脾胃,是我国人民普遍喜食的蔬菜之一[1-2]。

番茄成分很多,如番茄红素、糖、维生素A、B、C、D以及有机酸和酶等。最近几年番茄红素(Lycopene)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番茄红素最早从番茄中提取出来,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类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番茄、南瓜、西瓜、柿子、桃、芒果、葡萄、草莓、柑桔等果实中。研究发现,番茄红素具有优越的生理活性,可高效猝灭单线态氧、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保护机体免受损伤,其抗氧化性在类胡萝卜素物质中最强。它不仅具有抗癌防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防止动脉硬化、抗肿瘤等功效,还可增强人体免疫系统以及延缓衰老。

笔者对我国近年出版的研究番茄红素的文献,就其类型、年限分布、刊物分布等方面进行计量分析。目的是通过分析番茄红素的研究文献状况,了解我国番茄红素研究的主要特点和所处现状。

1文献收集

有关番茄红素的文献是在20__年2月在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番茄红素”为篇名检索所得。这些文献反映了我国20__年以前番茄红素研究的主要成就和趋势,其内容包括综合论述、基础研究、提取制备研究、药理研究、分析测定、开发应用。

2文献分析

2.1番茄红素研究总文献量的分析

剔除非学术性论文,共收集1975年以来的中文期刊上有关番茄红素的文献284篇,年平均文献量为10.9篇,对其所涉及的学科分别进行了统计。

由表1看出,基础、药理研究及制取工艺研究文献所占比例较为均衡,分别为22.54、18.66、24.30,它们在番茄红素研究中占了主要地位。

基础研究的侧重点在生物学,文献量占基础研究文献量的48.4。对番茄红素的稳定性研究的文献也较多,文献量占基础研究文献量的32.8,为番茄红素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表1番茄红素文献在各学科中的分布

研究方向

各项

数据

基础研究

药理研究

制取工艺

分析测定

产品开发

生物学

稳定性

抗氧化

植物提取

人工合成

分支学科文献量(篇)

31

21

12

20

13

20

60

9

--

--

--

--

文献量(篇)

64

53

69

26

14

58

284

分支占该科

48.4

32.8

19.8

37.7

24.6

37.7

86.9

13.1

--

--

--

--

各科占总文献

22.54

18.66

24.30

9.15

4.93

20.42

100

在提取制备工艺研究中,侧重于从果实提取,多数研究有关提取效率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溶剂用量、提取时间等。在提取方法上,酶法提取法[3]、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4-7]、微波辐射萃取法[8]、超声波萃取法[9]等提取工艺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从文献内容看,这几种新提取工艺已运用到番茄红素的提取中,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预计它们将取代传统提取工艺,使提取效率达到更高的水平。人工合成番茄红素的研究文献很少,仅9篇。

2.2番茄红素研究文献的年限分布

表2显示,80年代前共发表番茄红素12篇,占总文献量的4.23,主要研究方向是基础研究;90年代共发表20篇,占总文献量的7.04,主要研究提取制备工艺;进入21世纪后,文献量逐年增加,尤其是近3年,文献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仅20__-20__年就发表文献252篇,占总文献量的88.73,为80年代的21倍多,内容侧重于药理研究与提取制备的新工艺研究。究其原因,人们对番茄红素的保健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论证,尤其是抗癌防癌作用日益被国内外所认识并开始得到广泛研究和开发。

表2番茄红素研究文献的年限分布

1975—1989年

1990—1999年

20__—20__年

文献

数(篇)

占年代段百分比()

文献

数(篇)

占年代段百分比()

文献

数(篇)

占年代段百分比()

基础研究

5

41.67

4

20.0

57

22.62

药理研究

--

--

1

5.0

52

20.63

制取工艺

--

--

5

25.0

62

24.60

分析测定

6

50

1

5.0

19

7.55

产品开发

1

8.33

1

5.0

12

4.76

综述

--

--

8

5.0

50

19.84

总文献量(篇)

12

20

252

占总文献百分比()

4.23

第4篇

【关键词】 胆乐化瘀片;,,正交设计;,,水提工艺;,,绿原酸,,,

摘要:目的探讨胆乐化瘀片的水提工艺研究。方法在茵陈水提工艺研究中,以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因素,各取3个水平,以干膏收率,绿原酸的含量为评价指标,进行L9(34)正交实验,筛选最佳工艺条件。结果最佳水提工艺为加8倍水,提取3次,1 h/次。结论该制剂水提工艺合理可行,有很好的重现性。

关键词:胆乐化瘀片; 正交设计; 水提工艺; 绿原酸

Study on the Water Extracting Technology of Danlehuayu Tablets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water extracting technology of Danlehuayupian Tablets.MethodsThree factors were selected in this water extraction process ,including the water volume,the time of decocting and the times of decocting.Each factor selected 3 different levels. And the content of chlorogenic acid,the dried decoction rate being as index, an orthogonal experiment of L9(34)was conducted to find the optimal water extraction condition.Results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extracting condition was that water of eight times the amount as much as the medicinal materials was added to the the medicinal materials to decoct 3 times, each time boiling for 1h.ConclusionThe decocting technology is reasonable and practicible,with good reproducibility.

Key words:Danlehuayupian Tablets; Orthogonal design; Decocting technology; Chlorogenic acid

胆乐化瘀片是由茵陈、广金钱草、大黄等多味中药组成的治疗肝胆疾病的复方制剂,临床上主要用于胆石症、胆道术后综合症、急、慢性胆囊炎。其中茵陈是君药,论文对该制剂水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Waters 515 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 515 二元泵;超声震荡器(上海超声仪器厂);METTLER TOLEDOAT201型十万分之一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硅胶H(青岛海洋化工);绿原酸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其余所有试剂为分析纯。

2 方法

2.1 药材吸水量的测定按处方比例称取茵陈、广金钱草、乌梅、枳壳加适量水冷浸,每隔30 min观察1次,直至药材不再吸水为止,共冷浸2 h达吸水饱和。故确定冷浸时间为2 h。将吸水饱和后的药材加热煎煮1 h,求得药材吸水量为药材量的2.3倍。

2.2 煎煮条件筛选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3项为影响提取的主要因素,各取3个水平,进行L9(34)正交实验,筛选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见表1。

表1 煎煮工艺条件正交实验(略)

2.3 样品制备依处方比例称取茵陈、广金钱草、乌梅、枳壳各125 g,按正交实验条件进行水提(煎煮前加水冷浸2 h,第1次加水按药材吸水量多加水2.3倍),药液用300目滤布滤过,滤液浓缩并定容到100 ml(1.25 g生药/ ml)。

2.4 干膏收率测定精密量取以上样品液25 ml,分别置于已恒重的蒸发皿中,水浴蒸干,残渣于105℃干燥3 h,取出,置干燥器中放置30 min,称重,计算干膏收率。结果见表2。

表2 煎煮工艺条件正交实验(略)

2.5 绿原酸含量测定

2.5.1 色谱系统与系统适用性实验色谱柱INERTSIL HPLC COLUMN(4 μm,4.6 mm×250 mm); 甲醇∶水∶冰醋酸(22∶78∶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8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系统为Waters2487紫外检测器。

2.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绿原酸对照品1.16 mg,加甲醇定容至25 ml。

2.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样品粉末(过1号筛)1 g,精密称定,置干燥具塞三角瓶中,准确加入50.00 ml甲醇,超声提取30 min ,冷却,加甲醇调至刻度,摇匀,用微孔滤膜滤过,即得。

2.5.4 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吸取2.5.2项下的绿原酸对照品溶液4,6,8,10,12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峰面积值,以进样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得回归方程: y=82 278.75x-86 712,r=0.999 8。绿原酸浓度在0.185 6~0.556 8 μg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3 结果

3.1 正交实验结果 见表3~4。由直观分析可知,影响提取效果因素顺序为: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加水量,以提取次数影响最大。经方差分析,加水量,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无显著性影响,提取次数则有非常显著性影响。可见,提取最佳工艺为A3B2C3。鉴于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无显著性影响,因此为降低成本,节约工时,将B2调成B1,将A3调成A1。由此得提取工艺:A1B1C3,即8倍水,提取3次,1 h/次,据此条件,验证3次。结果见表5。

3.2 水提工艺验证实验 从表4可见,验证实验结果与正交实验结果一致,说明提取工艺条件基本稳定。

表3 干膏收率方差分析(略)

F0.05(2,2)=19.00, F0.01(2,2)=99.00,*有显著性差异

表4 转化率方差分析表(略)

F0.05(2,2)=19.00

F0.01(2,2)=99.00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5 验证实验结果(略)

4 讨论

以干膏收率为考察指标,由表中极差大小显示,各影响因素作用主次为C>B>A;方差分析结果表明:C因素有显著性意义(P0.05),即加水量和提取时间对干膏收率影响不大,以A3B3C3为佳。以绿原酸为考察指标,由表中极差大小显示,各影响因素作用主次为C>B>A;方差分析结果表明:C因素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即加水量和提取时间对绿原酸提取影响不大,以A3B2C3为佳。鉴于提取时间和加水量对提取效果无显著性影响,因此为降低成本,节约工时,将B2调成B1,A3调成A1。由此得提取工艺:A1B1C3,即8倍水,提取3次,1 h/次。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延胡索乙素;水提醇沉;挥发油提取;β─环状糊精包合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包括对处方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进行质量标准体系建构方面的研究。在研究中,基于处方中各药味的现代药理成分研究,将处方药味分组提取精制,对挥发性成份采用β─环状糊精包合技术进行包合,并以主要药效成分为质控指标,进行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以开发出有效、质量稳定、可控的药物,在此基础上合成了复方延胡索片。

1仪器与材料

1.1制剂仪器和材料简介①由于本制剂为片剂,而且处方药味较多,为减小服用剂量,所有药材应尽量进行提取后以干浸膏入药。②延胡索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且有明显的活血化淤作用。③龙血竭属树脂类药材,用量少。④蒲黄含有棚皮素、香蒲新苷以及异鼠李素-3-O-新橙皮昔等黄酮类化合物。

2制备工艺路线确定

2.1蒲黄、延胡索的提取工艺研究

2.1.1评价指标的选择该配方的君药为延胡索,延胡索含有镇痛生物碱,同时延胡索乙素具备穿透血脑屏障的功效,能够进入到脑组织之中,具有极强的镇痛效果,因此也是本药方的主要药效成分。同时,延胡索乙素的提取总量也应该成为蒲黄以及延胡索提取工艺的衡量关键指标。

除此之外,干膏得率能够决定制剂工艺的效果,同时也能够反应乙醇对于蒲黄与延胡索的乙醇浸出效果,因此可以作为提取工艺评判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2.1.2提取次数对于提取效率的影响在试验中,首先对延胡索粗粉70g、蒲黄28g混合,并且采用浓度为70%的乙醇对其进行加热回流提取,重复3次,加醇量通过设计可以为8、6和6倍。提取时间方面,第一次为2小时,后面两次均为1.5小时。然后分别对每一次试提取之后的提取液进行收集,量取体积,然后备用。然后分别从三份提取液中取得适度的量,再按照下述的方法对其中的干膏得率以及延胡索乙素总量进行测量。详情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知,在第三次提取液之中,两个指标都有明显的降低趋势。但是,第三次提取的时间和加醇量与第二次并无区别。为了节约时间和成本,可将提取次数限定为两次。

2.2β-环状糊精包合工艺研究

2.2.1包合的必要性丹皮酚是一种性质并不稳定的酚类化合物,在光照条件下容易发生氧化分解。通过β─环状糊精包合能够避免其见光,从而有效增强其稳定性。除此之外,由于三棱、荻术、乳香、没药等几味药材之中的挥发油都具有较为强烈的刺激性气味,通过β─环状糊精包合能够降低刺激性。因此,采用β─环状糊精包合工艺是有必要的。

第6篇

【关键词】 茱萸汤 胶囊剂 总黄酮 制备工艺

茱萸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临床分别以吴茱萸:木瓜等于6:1,1:2用于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和胃溃疡[1]。

本文根据文献[2],实验及临床上吴茱萸:木瓜=6:1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用速效剂型;吴茱萸:木瓜=1:2治疗胃溃疡,用缓释剂型,我们考虑用适宜的提取和成型方法,将6:1茱萸汤用不同的成型方法,制成胶囊剂;1:2茱萸汤制成仿胃内漂浮胶囊,利用测定黄酮溶出度来控制其质量标准。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仪器:ZRS-8智能溶出试验仪;752-紫外光栅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

药品与试剂:药材来源 吴茱萸购于贵州省铜仁地区长坪乡。木瓜购于贵州省药材市场。

甲醇,汤胶囊剂(自制),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检定所),聚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钠淀粉。

1.2 方法

1.2.1 药材浸膏粉的制备 将吴茱萸与木瓜粉碎成粗粉,过1号筛,称取吴茱萸426g,木瓜71g,共497g,为6:1茱萸汤胶囊剂原料,定为1号;再称取吴茱萸166g,木瓜332g,共498g,为茱萸汤胶囊剂原料,定为2号。将1号首先按10.5g药材:150ml 50%ETOH量在70℃下提取6h,过滤后再按10.5g药材:90ml ETOH量在70℃下提取6h,过滤,合并滤液,在70℃下浓缩干燥研成过100目筛的细粉,即得1号药材浸膏。将2号按10.5g药材:150ml 50%ETOH量用渗滤法渗滤,将渗滤液按1号的浓缩干燥方法制得2号药材浸膏粉。

1.2.2 胶囊剂的制备 分别按不同制剂的制备方法制备相应的茱萸汤胶囊,分别为全粉末法,颗粒法,颗粒法(加淀粉),固体分散法,仿胃内漂浮片制粒法0号胶囊。

1.2.3 含量测定

1.2.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称取芦丁对照品200mg,置100ml量瓶中,加甲醇70ml,水浴溶解,放冷,加甲醇稀释至刻度,吸取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即得(每1ml中含无水芦丁0.2mg)。

1.2.3.2 标准曲线的制备 量取对照品溶液0.0,1.0,2.0,3.0,4.0,5.0与6.0ml,分别置25ml量瓶中,各加水至6ml,加5%NaNO21ml,使混匀,放置6min,加10%Al(OH)3溶液1ml,摇匀,放置6min,加0.1M NaOH溶液10ml再加水至刻度,摇匀,放置15min,照分光光度法,在503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测定结果见表1。表1 不同浓度芦丁标准品的吸光度以上数据回归处理,得回归方程A=-0.0649+12.5250C相关系数为0.9999,其浓度在0.008~0.48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1.2.3.3 溶出度试验 取不同成型方法制备的胶囊3粒,6粒或12粒平均分散放入三个智能溶出试验仪的转篮内,在转速为100r/min,溶剂为蒸馏水,溶量为1000ml的条件下开动转篮转动30min。然后用取样器抽取3ml,置25ml量瓶然后照标准曲线制备下的方法,自加水至6ml起依法测定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读出供试品溶液中黄酮的浓度,计算即得黄酮含量,结果见表2与表3。表2 不同成型方法胶囊内容物的黄酮含量 表3 仿胃内漂浮片制粒胶囊内容物的总黄酮含量 加样回收率:取样品3份,每份3ml,加入芦丁标准液[3]1ml(含芦丁0.2mg),测定吸光度,代入回归方程计算出含量,再求出回收率,结果见表4。表4 不同成型方法胶囊的回收率

2 结果

本实验测定出各种方法制备的每克茱萸汤胶囊在30min内总黄酮的溶出度如下:全粉末法:102.54010mg,颗粒法103.9286mg,颗粒法(加淀粉)101.5477mg,固体分散法100.8422mg,仿胃内漂浮片制粒胶囊56.0276mg,在对药材90%提取率的基础上,茱萸汤6:1制备各种成型方法的转移率分别为97.91%,99.24%,96.70%,96.29%。

3 讨论

从测出结果可知,茱萸汤6:1制剂成型方法中颗粒法制成的茱萸汤胶囊在30min内溶出效果最好,能达到速效的治疗要求,可作为该制剂成型的最佳工艺方法,全粉末法次之,颗粒法(加淀粉)较次之,固体分散法不如以上的各种成型方法。仿胃内漂浮片制粒胶囊的总黄酮的溶出度为56.0276mg,在对药材80%提取率的基础上,茱萸汤1:2仿胃内漂浮胶囊的转移率为99.48%,从测出结果我们认为,茱萸汤1:2复方改进制成仿胃内漂浮片制粒胶囊可以对胃溃疡产生较好的治疗作用,达到了我们实验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江.《备急千金要方》茱萸汤治疗作用机理研究.贵阳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1997年.

2 林青.长史茱萸汤制剂提取工艺的研究.贵阳中医学院硕士生论文,2000年.

第7篇

关键词:大黄药材;制剂;药效成分;含量;大黄蒽醌

中医领域内对大黄药材及其制剂的研究比较成熟,通过对蒽醌类成分的合理应用,促进了降糖脂片和清热通腑核心方两种制剂的形成。研究发现,对大黄药材进行多成分含量测定,能够对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从而保证大黄药材及其制剂的生产质量。本文以正交实验方式考察乙醇浓度、乙醇用量以及提取时间等因素对大荒药材提取率的影响,建立大黄的标准曲线及相关方式,应用一测多评法对大黄药材进行含量测定,进一步分析其制剂药效成分,以准确把握不同处理样品中大黄蒽醌的含量差异,以加强大黄药材的质量控制。

1 大黄提取工艺研究

1.1 仪器与试药

本次实验研究中,以高效液相色谱仪、超声清洗器、调湿电热套以及电子分析天平作为主要实验仪器;选用国药集团的硫酸试剂,选用购自背景同仁堂的大黄药材,水位超纯水,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1.2 方法和结果

1.2.1 实验方法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在AgilentHC-C18色谱柱和保护柱条件下,以甲醇: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54nm,进样量为5μl。

精密称取适量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等对照品适量,以甲醇进行溶解定容,配制成标准浓度的对照品溶液。精密称取大黄药材饮片50g,置于容器内,并加入适量乙醇,加热回流一定时间后放冷,待超声处理后,加入三氯甲烷,回流放冷后置于分液漏斗中,分区三氯甲烷层,以酸液提取三次,合并三氯甲烷液后,减压回收溶剂,以甲醇对其残渣进行定容。

在此基础上,按照标准方式制备大黄供试品,在一定色谱条件下,对大黄蒽醌类物质的含量进行准确测定,记录其峰面积,并按照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器含量,符合中国药店2010部相关要求。

1.2.2 多因素考察

在溶剂考察方面,以乙醇作为提取溶剂,考察乙醇浓度、乙醇用量以及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大黄中大黄酚、大黄素等转移率的影响。在正交试验考察方面,将影响转移率的多个因子进行正交优化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提取率。研究表明,乙醇浓度、乙醇用量以及提取时间等均是影响中药化学物质提取率的重要因素。在本次实验研究中,以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以及提取次数作为主要考察因素,作正交设计的极差分析,以优选大荒蒽醌类最佳提取工艺,具体因素水平如表1所示。

在查询统计表后,可以得出大黄酚正交极差分析的相关数据,以蒽醌类物质的转移率作为考察指标,其参数越大,表明蒽醌类提取物的效应越好。

通过正交结果分析可知,在大黄药材及其制剂中,影响五种蒽醌类物质提取率的最明显因素要数提取次数。研究表明,含量测定过程中,提取指标数值无线的陡峭程度与蒽醌类物质的提取率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指标数值与提取率之间基本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可知,大黄蒽醌类的最佳提取工艺为10倍量,浓度为60%乙醇,分别提取3次,每次1小时。

1.2.3 验证试验

结合实验相关标准,取一定量大黄药材后,依照上文研究中所得出的大荒蒽醌类物质最佳提取工艺,对大黄药材及其制剂中的蒽醌类物质进行规范提取,并依照实验标准制备样品,对样品含量进行测定。在这一过程中,应当严格依照系统适应性试验中的色谱方法开展具体的实验操作,以保证实验的精准度。在此基础上,将相关数据信息代入到标准曲线方程中,进行准确计算,最终得出大黄酚以及大黄素的相关数据结果。

1.3 讨论

正交实验设计具有一定可比性,均匀度较高,能够对实验各项因素之间进行科学化的对比分析。在本次实验研究中,相关人员决定采用正交设计方法作为实验操作的具体方式,以便优化大黄蒽醌醇提工艺中的影响参数。本次实验研究中将极差分析表与效应曲线图进行互补融合,从而优化最佳提取工艺,为大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正交设计是当前实验研究中的一种现代化实验方式,具有一定独特性,其在实际应用中操作简便,操作原理易懂,实验结果的精准度较高。通过直观分析可知,大黄的最佳提取工艺为:10倍量,浓度为60%乙醇,提取3次,每次1小时。

2 一测多评法的应用

由于蒽醌类成分化学结构具有相似性特点,在建立大黄5个蒽醌成分一测多评法后,对蒽醌类成分进行科学化利用,选取一种一种成分作为参照物,建立大黄中不同蒽醌成分含量的一测多评法。研究可知,中药大黄中以大黄素为主要成分,其化学性质与其它蒽醌相比具有一定稳定性,含量适中,大黄素对照品价格低廉,来源有保证,在实验应用中能够更好的体现一测多评法的简便性和易操作性。

一测多评法实际测得的蒽醌类成分含量的相对误差在7%以内,所建立的相对校正因子的可信度较高,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对复杂成分的中药及复方进行质量控制,有效提高了大黄质量控制标准的水平,在中药质量控制中值得加以推广应用。

3 大黄制剂药效成分分析

通过大黄制剂TLC鉴别试验可知,清热通腑方制剂中样品总蒽醌含量与处方中大黄含量有关,表明大黄制剂中所含的化学物质会影响蒽醌类的稳定性。通过大黄中试研究可知,喷雾粉总蒽醌含量低会影响大黄药材总蒽醌含量。以大黄提取液作为考察对象,中试与小试三批提取液的提取率均在60%以上。在实验研究中,以同批大黄药材提取液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标准操作方式重新制备供试液后,结果显示,三批提取液的提取率均在50%左右,RSD

结束语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大黄药材及其制剂蒽醌类进行韩玲测定进行分析,得出重要的医学数据,为大荒药材及其制剂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及理论依据,从而推进中药学的进步。通过本次研究可知,对大黄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含量研究,并开展中试含量测定,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重复性,进一步全面把握大黄药材的实际药用价值。中试与小试结果表明,大黄药材及其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式并不会对含量测定结果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但总蒽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性,其具体原因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树翠.大黄药材及其制剂药效成分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第8篇

【摘要】乙酸乙烯作为化工原料,在有机化工原料中有重要作用。就目前来看,市场对乙酸乙烯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化工企业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开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新的乙酸乙烯精馏工艺方法。用这种精馏工艺法来提取乙酸乙烯,不仅能节省能源,同时也能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化工企业效益,促进化工企业发展。本文主要从乙酸乙烯精馏工艺优化必要性、乙酸乙烯精馏新方法方面出发,对乙酸乙烯精馏工艺的优化与节能进行相应探讨。

【关键词】乙酸乙烯精馏工艺;优化;节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的乙酸乙烯提纯工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需求。现代化市场要求化工厂不仅要提取更多乙酸乙烯产品,同时也要保证产品质量并达到节能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化工厂就应该根据市场需求采取新方法对乙酸乙烯提纯工艺进行优化,使其更好的满足现实需求。如何使精馏工艺法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提取更多的乙酸乙烯并能达到节能优化的目的,已经成为相应化工厂值得思索的事情。

1 乙酸乙烯精馏工艺优化必要性

对于能源消耗来说,其一直是企业关注的焦点。毕竟能源消耗的高低与企业效益有直接关系。企业能源利用率高,企业成本才能下降,企业才能获得更多利益,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随着各种能源技术不断的进步,节能工作步伐也在不断的加快,相关化工企业也不例外。就目前来看,化工企业中乙酸、乙烯精馏工艺方法已经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原来乙酸乙烯精馏工艺是以酯化设备为主的生产工艺,其生产工艺流程为酯化塔、脱水塔、精制塔及回收塔四部分组成。正常情况下,乙酸乙烯从酯化塔底部持续进入后酯化塔后,塔顶就会持续采出乙酸乙酯、乙醇和水,当其冷却之后就会分相,上层有机相中乙酸乙酯、乙醇和水一部分分水后会直接进入另一个脱水塔中,之后脱水塔塔底物就会流进精制塔,在精制塔顶端会分离出乙酸乙烯,塔底重新组分以酯化塔顶部脱水塔分出来的还有少量水、乙酸乙烯和乙醇组成的水相一起进入回收塔。回收塔塔顶的有机相就会返回酯化塔,塔釜中的废水也会排出。因此,这种工艺历程是利用乙酸乙烯、乙醇和水组成的恒沸物与常温下互溶度的差别进行的精馏、冷凝和回流脱水的。然而,乙酸乙烯、乙醇和水组成的恒沸物所含的水量及常温下部分互溶的含水量毕竟相差较小,这就使得回流酯的带水能力较差容易造成酯化塔和回流塔回流过大,而使乙酸乙烯生产能耗变高。从上述叙述中可以看出,原有的乙酸乙烯蒸馏工艺不仅工艺流程繁琐,其消耗的能耗也比较高,这些对化工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不仅不能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反而会消耗更多能源,增加不必要的成本,降低企业效率,甚至会使化工厂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原有的乙酸乙烯精馏工艺进行优化,以便更好的满足当下企业和市场需求。

2 乙酸乙烯精馏新方法

2.1 促进剂萃取精馏法

在乙酸乙烯书体重加入适量的促进度,这样不仅能使乙酸乙烯更好与水分离,同时也能减少水中乙酸乙酯含量,减少回收能耗。在提取乙酸乙酯的过程中,可以采用CM或是CL萃取液来提取,用这两种萃取液对其进行乙酸乙酯进行提取的好处是能对酯化塔顶组进行冷却分层,分层后能经过萃取柱萃取脱水,之后在进入酯化塔回流脱水或进入脱水塔。正常情况下萃取比为0.5,经过三级错流萃取后能从有机相中提出浓度为89.7%提高至98.6%,能将水的浓度降至0.6%,水中的乙酸乙酯容量也会降至2.56%。在此基础上,采用热量衡算可以知道这种分离方法与传统工艺放比较,能节省40%左右的能耗,同时其工艺相对稳定,其中的促进剂也容易回收,是现在乙酸乙烯工艺最佳选择。

2.2 机溶剂萃取法

机溶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在萃取乙酸乙烯的过程中能避免设备腐蚀,不仅能耗低,其产品浓度也相对较高。在这里机溶剂是以多元醇为主的有机萃取剂,用这种多元醇为主的有机萃取剂,效果比较好。不管是乙二醇、丙三醇,还是一丙二醇、一丁二醇,其都能将有溶解性的乙酸乙烯中水和乙酸乙烯进行分层。这种方法的主要工艺是萃取塔和三个精馏塔,在萃取过程中,能将其水、乙醇、乙酸乙烯组成三元共沸物,其比例为6%、7%、87%。这种方法能从塔顶或是塔底将萃取剂送入萃取塔中,萃取塔定就能采取相应酯相,从塔底取相并将相应酯相送入相应精馏塔中,其塔顶就能提出纯度为99.1%的乙酸乙酯产品,在这以后,应该从塔釜中取出微量水和乙醇,再将其与萃取剂混合并重复利用,最后将萃取塔的萃相送回塔中进行真空操作,但是操作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其压力在6.56×106~1.32×106pa之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将塔釜中的纯粹剂返回利用并将塔顶的产物送到乙醇回收塔中。当塔釜出水的时候,水、乙醇、乙酸乙烯组成三元共沸物就会返回萃取塔中,塔中下部就会提取96%左右的乙醇。

2.3 恒沸剂恒沸蒸馏法

恒沸剂恒沸蒸馏法是在恒沸物利用本身存在的恒沸剂消耗高,提取乙酸乙烯纯度低等问题不能更好的提取产品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恒沸剂恒沸蒸馏法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加入一种恒沸剂,这种恒沸剂在提取产品过程中不会与乙酸乙烯产生相应恒沸物,却能提出高浓度的乙酸乙烯产品,同时减少工艺流程中不必要环节。一般情况下恒沸剂中会包含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单氯代丁烷等。这些恒沸剂最大特点就是不与乙酸乙醇产生恒沸物。在这种情况下,恒沸剂与乙醇和水形成的恒沸物要比乙酸乙烯与水形成的沸点要低得多。因此,容易分离。这种方法的工艺流程是两个蒸馏塔构成的。其中一个塔中部会连续进入乙酸乙烯、水、乙醇及适当的恒沸剂,在塔底偏上的地方能采取乙酸乙烯,塔顶蒸出恒沸物,其冷却后会分相,处在底层含有少量乙醇乙烯、水及恒沸剂会直接回流,此时其顶部是乙醇和水相,少量恒沸剂会从塔的中上部进入另外一个塔中。之后另外一个塔中回收的恒沸剂会返回第一个塔中和原来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实现其循环利用。回收的恒沸剂进入第一个塔中,在其中下部就能采取浓度为95%的乙醇,同时塔釜会出水。这种方法不仅工艺流程简单,乙酸乙烯回收率及纯度也比较高,都能达到95%以上。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用到乙酸乙烯产品的地方越来越多,对其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化工产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乙酸乙烯酯化反应作为一个可逆反应,在其反应平衡时,就应该将产物中的水清除,以提高乙酸乙烯产率。然而,传统的精馏法因能耗高和产品率低等缺点,不能提出更多纯度高的乙酸乙烯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化工厂家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占有有力地位,就应该对原有的精馏法进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新的精馏法,以便更好的满足时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许振良,袁海宽,程亮.中空前卫渗透气话复合膜强化乙酸乙酯化脱水的研究[C].新膜过程研究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08.(12).

[2]赵之山,王良恩,刘家棋,吴燕翔,苏文瑞,沈建南.乙酸乙酯催化精馏水解工艺研究.[J].化学工程2003.31.(3).

[3]何华祥.优化整合醋酸蒸馏系统降低装置的能源消耗[J].上海化工.2011.6.(6).

第9篇

关键词:植物产品加工工艺学;产学研;教学模式

产学研即产学研合作教育,即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际经验、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是现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走向社会、适应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的要求,担当起责任,使学生在学期间,就有机会和时间进入生产实际领域 [1]。

“植物产品加工工艺学”是关于植物产品加工工艺的重要学科。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植物产品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最新工艺流程,系统掌握现代植物产品加工的基本工艺;通过生化分离工艺、植物产品工艺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工艺的学习,了解植物产品加工发展现状;具备植物资源开发、植物产品开发与加工利用知识及专业综合技能[2]。课程实践性强,教学过程如果能结合产学研教育可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本论文在分析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特点的基础上,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期为“植物产品加工工艺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植物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设置总学时为54 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18 学时。

1.教学内容

理论课以植物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及产品加工工艺为教学主要内容,包括植物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纯化与浓缩干燥技术,天然食用色素生产工艺,香料生产工艺,甜味剂、鲜味剂与辣味剂生产工艺,天然抗氧化剂生产工艺,重要功能因子生产和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与制剂等。通过学习,掌握主要植物产品加工的基本原理和现代植物产品加工的基本工艺,以及最新工艺流程,为植物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开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以糖类、磷脂类、色素的提取分离以及果蔬加工生产工艺为主的综合实验内容。

2.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达到以下基本要求:①熟练掌握主要植物活性成分提取纯化工艺原理和方法;②学习和了解部分植物主要产品加工工艺及其重要生理作用、生物工程发酵产品提取纯化工艺、植物食品添加剂提取加工和制备工艺;③了解一些重要植物产品活性成分作用和用途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以下能力:①掌握植物产品活性成分提取和纯化常规方法;②具备植物主要产品生产加工的能力。

二、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分析

1.课程及教材分析

“植物产品加工工艺学”是近年来各类高等院校生物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农业科学等专业开设的一门新专业课程,是近些年随着相关工艺技术的发展以及植物活性成分日益广泛使用而发展起来的,专业方向性强,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前,具有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学和生物技术等学科的知识。课程开设时间短,教学内容和方式都在探索之中,目前甚至还没有全国“十一五”规划使用教材以及相关的教学大纲,国内各大专院校的相关专业使用的教材也各异。很多院校选用的教材也都是为了适合本校专业人才方案的培养。例如,吉首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掌握现代植物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植物资源开发、植物产品开发与加工利用知识及专业综合技能,能在植物天然产物加工企业、生物制药企业以及各类农业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及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复合型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用教材为《植物精深产品加工工艺学》(赵垦田主编,东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生物工程产品工艺学》(胡洪波、彭华松、张雪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教材参考书包括《生物资源中活性物质的开发与利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植物功能性食品》《农产品加工》等国内相关的一些中文教材;实验教材为《生化工艺学实验教程》(陈来同,科学出版社,2007)。

2.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内容上,以大纲要求为基础,讲解教材。教学形式为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教案方式采用多媒体讲授,每一章节辅助相对数量的思考题。理论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兴趣,尽可能多地采用表格、图片、动画等手段,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共享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可以随时拷贝以便学习和查看。此外,还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巩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每一章节,指定一些科技文献,采用课外阅读、课堂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

三、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探索[1-3]

由以上的课程特点分析不难看出,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为功能性的植物活性成分,已基本实现了商业生产化,教学中易于联系实践。笔者认为,课程教学如能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实现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将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拓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适应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的要求。

1.依据课程内容知识归类讲解,使学生学习有系统性

以我校选用的《植物精深产品加工工艺学》教材为例,讲授的内容包括食用色素、植物香料、甜味剂、鲜味剂、辣味剂、天然抗氧化剂、增稠剂、胶姆糖基础剂、被膜剂以及重要功能因子和中药有效成分等。依据活性成分制备方法及其重要作用,大致可包括:由易挥发成分组成植物香料,通过蒸馏法制备产品;作为天然食品添加剂用途的食用色素、甜味剂、鲜味剂、辣味剂、增稠剂、胶姆糖基础剂、被膜剂活性成分加工;具有重要药用作用的重要功能因子;以工艺讲解为主的重要中药材中有效成分制备。通过系统的分类讲解,使学生深入了解这些功能性的植物活性成分重要作用,熟知其重要的市场前景和商业价值。更重要的是系统掌握课程知识体系,启发学习兴趣。

2.典型产品工艺分析,产学研合成教学

本课程以植物为学习对象,学生对此熟知,也易提起学生兴趣,只有学生对课程产生了兴趣和求知欲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学设计典型的产品工艺,以引导学生对课程学习由抽象转变为具体。例如,我们在教学中,为引发学生,开篇即展示武陵山区最大的黄柏药材生产基地的情况,通过介绍当地大型知名企业对黄柏中药用成分黄连素的提取及其产品加工,联系实际的典型产品工艺分析,使学生掌握植物产品加工工艺知识。并安排相应的课程实践环节,通过“参观学习”或“实际体验”,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了解生产原理,消化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强化学习的知识点。

3.增加实践课程学习时间,采用项目设计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畜产品工艺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显得尤为重要。本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对学生知识的灵活应用及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可考虑将教学时间的1/5~1/4课时用于实践课程教学和学生项目设计。通过实践课程学习,教师提供部分项目设计题目供学生参考,学生也可自主选题,分成若干项目组自行完成文献检索、项目工艺设计、多媒体汇报课件等具体工作,以上环节可采用课内外完成方式。教师指导,最终在课堂上每组学生派出代表对项目立题依据、研究进展、工艺路线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讲解汇报,其他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学生回答。最后授课教师进行讲解与评价,指出亮点与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及建议并答疑解惑,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从理论学习进入模拟实战,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工艺设计的程序,而且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点滴知识串连成线,拓展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

4.优化教学方式

“植物产品加工工艺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本门课授课内容与工业化生产实践密切相关。授课教师应多方面收集、整理植物有效成分生产线的录像,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观看,为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工业化生产路线及工艺深入人心。引用近两年的科技文献,力争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选择合适的最新教材,根据大纲要求,针对我国该研究领域的现状,补充近三年来主要核心期刊上的科技研究成果和论述,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时效性。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巩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合理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剂良方,本课程采用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际经验、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专业素质教育发展要求,更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能型、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走上社会、适应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的要求,担当起责任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高梦祥,严奉伟,王 辰,江洪波. 食品科学与工程产学研合作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教学研究,2009,32(4):57—60.

第10篇

一、工程硕士培养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

课程体系建设是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建立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时,既要遵循研究生教育的普遍性原则,又要突出工程硕士教育的特殊性与实用性。笔者所在单位根据工程硕士生的来源、经历、知识结构等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考虑,设置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课程的三个模块。

(一)通识课程的设置

工程硕士通识课程包括政治理论、外语和知识产权等课程。政治理论课程可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外语课程可以训练学生较熟练地阅读外文资料,提高其获得知识和信息及毕业后继续学习的能力;知识产权课程可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如何保护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如何合法借助国内外的现有成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

专业课的设置重在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要选择与本学科关系密切、能够补充和发展本学科专业知识、技术且体现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的课程。在强调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和宽广性的同时,要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在各个培养环节上强化创新意识,为工程硕士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课程的设置

制定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时既要考虑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侧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工程硕士教育的工程针对性。校企间的密切合作可以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有效,针对企业的需要,开设或增设一些实用的、具有前瞻性的专业选修课程,对工程硕士进行“订单式”培养,使工程硕士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工程硕士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评价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他们能否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际培养工作中,除了设置相关基础课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下文以吉林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为例探讨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一)搭建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

1.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吉林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优质资源,搭建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图1)。图1制药工程硕士实训工艺路线

2.实训工艺路线的设计。重点建设“细胞培养、基因工程制药、生物药物分离纯化和药物制剂及质量检验”等实训工艺路线(图2)。图2制药工程硕士实践教学平台以上实训路线均起到了较好的校企衔接作用,具有良好的“工程”实用价值。

(二)构建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工程硕士多为企业技术骨干,工作和学习任务较重,学习时间有限,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准备在有限学时内训练较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1.加强实验技术和方法的科学综合。如以“啤酒酵母分离纯化、发酵培养和蔗糖酶的提取、分离纯化、性质鉴定及反应动力学实验”作为工程硕士生化综合大型实验,从微生物发酵到酶的提取、分离纯化、分析鉴定,综合了8种实验技术和9种实验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与科研、工程和实际应用的结合。例如将技术成熟、方法稳定、重复性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腺嘌呤脱氨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蛋白的表达、纯化及鉴定”项目引入实验教学;将“药物的制剂、分析检测及药效、药理学实验”作为专业大实验,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制药工程相关技术、方法,而且了解了制药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采用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法

1.建立集中与开放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是根据学生“入校不脱岗”的特点,将实验相关理论知识、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集合在一起,集中统一讲授;二是实验操作基础部分集中讲解,如实验技术操作和仪器操作,统一讲授注意事项并示范操作;三是实验室对工程硕士学生开放,仪器设备、药品准备齐全,学生可随时进行实验操作;四是实验完成后,学生独立撰写实验报告;五是教师评阅实验报告后,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心得。

2.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践理论教学与实验方案要求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背景知识、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利用多媒体所包含的文字、图片、动画等丰富元素使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践内容。实践教学还利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网络平台,建立了网络实验课程,用于工程硕士生的实验预习、模拟实验、问题答疑、师生互动、扩展知识面等,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同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交流平台,进行个性化教育。

三、把好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质量关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高校培养工程硕士的质量直接体现在他们的学位论文是否能为企业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是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双导师制

在工程硕士培养工程中,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正导师从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工程实践经验,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中选聘;副导师由企业里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正导师除全面负责外,侧重培养计划的制定,对选题的科学意义、先进性及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写作质量予以把关;副导师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利用自己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促进学生学位论文与企业生产的紧密结合,着重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第11篇

当前,中药工业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提取分离工艺粗放、装备落后、质量控制手段贫乏、缺乏系统集成优化、自动化水平低,直接导致中成药质量和疗效不稳定、服用剂量大等问题,这是造成我国中药工业至今落后于世界天然药物制造业水平的主要原因。

“**公司”自20**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三大领域(提取、分离纯化和质量控制)八项技术的研究。一方面成功地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分子蒸馏等新型提取分离技术应用于中药新产品的研究及其产业化。另一方面通过开展项目合作,逐步在中药生产的关键工艺、技术和装备等方面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并进行推广应用。**公司的建设成绩及发展构想,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赞同。按照这个思路,**公司走出了一条注重自主创新,促进现代中药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之路。

一、充分发挥优势技术作用,打造技术品牌,确立学科地位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以罐组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作为我公司的核心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通过“现代中药提取、分离、纯化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设,成功实现了高新技术、先进制药设备与大产品的完美结合和创新,在中国制药企业起到示范推广作用。

(一)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为核心的中药提取分离成套新技术

该技术是**公司优势较强且较为成熟的技术。“八五”以来,广药集团一直从事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研究与开发,承担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及广东省、**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项;在国内率先对近70多种中药开展超临界CO2提取工艺的系统研究,证明了该技术可用于中药领域,提出并总结了该技术在中药中应用的优势,并对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在中间体、单味或复方中药的提取及新药开发、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丰富的经验;发表有关该技术应用于中药的论文7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成果奖励6项。有关的论文、成果和技术推广极大地推动了该技术在全国中药领域的应用。目前,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形成了以葛发欢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人才梯队。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了国内领先的2×300L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生产线(萃取系统采用自动化控制、萃取设备的工作压力设计在国产工业化装置中最高,萃取系统采用集成优化技术,集成了结晶、干燥等技术,与后处理设备形成了超临界萃取-结晶-干燥成套技术生产线),陆续将青蒿素、成熟品种成套技术进行产业化示范推广。

(二)以罐组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为核心的中药提取分离成套新技术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与股东单位的强强联合,成功对中药水提-浓缩-干燥过程的关键技术和装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克服了传统水提醇沉存在的“用水量大、能耗高、劳动强度大”等缺点,同时重点解决了中药浸膏喷雾干燥出现“粘壁”的技术难题,其技术工艺及装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已先后在15个省市35个中药生产企业得到应用推广。并起草和制定了全国仅有的三项中药浸膏工艺装备标准,填补了我国中药工业生产无装备标准的空白,具备实现产业化的技术要求。

通过与四川中药研究所等单位的技术合作,对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进行了大孔树脂尤其适用于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精制分离。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1600吨/年罐组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成套生产线(二罐套用提取技术、全程自动化控制、关键工段实现闭路监控、有CIP自动清洗、自动报警、自动跟踪功能),并将成熟的品种及成套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二、在发挥成熟技术优势同时,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形成技术储备

密切关注国内外新兴技术的研究,选取适合应用于中药、天然药物提取分离的新型技术进行研究,建立技术储备,形成技术梯队。

传统的中药提取由于存在很多问题,急待升级。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提取分离新技术在其它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技术各具优势。**公司选择了有应用前景关键性技术、共性技术、适用性技术进行研究,包括:超声提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在线检测技术、指纹图谱技术等等。通过承担国家、省、市各级别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以**医药集团为依托,结合企业产业化的需要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

高技术企业发展很容易陷入过于追求高技术含量,而不重视产业化需要的困境,其后果是在盲目“烧钱”的同时,却收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最终导致企业走向衰退,作为广药集团下属中药企业重大产品研发平台,**公司的最主要任务就是为广药集团下属企业的产品升级,提高其产品科技竞争力,因此决定了公司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业化。我们在注重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企业生产需要。我们已经成功地通过应用高新技术为广药集团下属企业**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奇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难题。通过与**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潘高寿战略发展技术合作委员会”,围绕企业“打造上呼吸道用药第一品牌”的发展目标,全面负责潘高寿药业的新产品研发、名优品种二次开发、新工艺与新剂型研究与应用、传统制药设备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升级等工作。在名优品种二次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方面,**公司已与**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对名优大品种——清热消炎宁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开发,将指纹图谱技术、近红外在线检测技术应用于该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工业化大生产。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提升,受到企业的好评,也使得我们更加明确了发展定位:立足企业发展,实现技术升级。

四、实现高附加值产品的自主产业化,为公司的良性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赢利,有稳定的经济效益,才能保证公司的各项发展,所以,我公司在保证科研任务的同时,为了我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也选择一部分高附加值的成熟产品实现自主产业化,实现“青蒿素”、“广药牌灵芝孢子油软胶囊”的产业化,实现“自我造血”,为公司的发展及新产品开发提供经济保障。

被称为首创绿色提取青蒿素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提取青蒿素”于20**年10月已成功投产。该品种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20**年预计销售收入6000万。并按照**医药集团的青蒿素产业链战略部署,开展青蒿素系列衍生物的研究,该产品群将成为广药集团“十一五”新的经济增长点。

**公司独立研制开发的“广药牌灵芝孢子油软胶囊”成功产业化。**公司除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外,还就该产品的提取工艺申请了3项专利,利用核心提取技术将产品质量标准提高,成功阻断了行业内企业同类产品的注册,使“广药牌灵芝孢子油软胶囊”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目前唯一批准的灵芝孢子油类产品。该产品已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预计明年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

利用已建成的2×300L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设备及将建成的注射用蛋黄卵磷脂专用后理生产线将实施药用辅料注射用蛋黄卵磷脂的产业化。成功解决进口产品注射用蛋黄卵磷脂国产化问题。

充分发挥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优势,为社会同行提供高技术含量的中药标准提取物。利用建成的罐组动态逆流提取—大孔吸附树脂-喷雾干燥的示范生产线已成功完成陈李济药厂风湿平提物的试生产。

五、利用自身优势,为广东省中医药振兴计划的实施发挥作用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提出并制定“建设中医药强省”的中医药振兴计划,给广东中医药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公司结合省政府的有关要求,依照本公司的技术优势及实际情况,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特色,取得突破:

(一)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推广技术平台:发展新型单元技术、在线检测与质量监控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及装备;融合传统和新型提取分离技术,提供现代中药提取分离成套实用技术;加速推进现代提取分离新技术在中药新产品中的应用,促进传统提取分离工艺及装备的技术升级;实现工程化验证、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不断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工程化研究成果。积极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加速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在中试和产业化规模上推出国产化的装备。为广东省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新型适用的技术及装备。

(二)中药新药研究及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的服务平台:利用自身优势,在多项工程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中药新药、天然植物药的深层次研究开发和应用及名优品种的二次开发。二次开发的重点放在广药集团名优品种上,目标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有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等,努力使广药集团的产品进入世界医药市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为广东省的医药产业提供高档次中药品种。

(三)成为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利用国家工程中心已建立的专业培训机构,作为中药提取分离现代化工程技术应用、技术改造、产业管理的人员培训基地。同时与国内外一批著名的大专院校联合培养中药工程技术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为广东省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中药提取分离现代化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

六、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一点体会

用短短4年的时间,**公司从一家注册资金仅百万元的地方性研发机构发展成为国家和地方中药现代化创新体系中一个重要坐标,戴上了“四级中心”的桂冠———“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医药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市政府“十五”规划“十百工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之一、“**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这得益于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及在建设过程中给予的关注和监督。也有赖于广药集团公司领导对当前行业发展的充分认识及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准确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中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中药产业近年来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提取分离技术严重滞后于制剂技术,不仅工艺粗放、装备水平和自动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质控手段,而且制造过程以落后的单元操作为主,远未实现整个工艺过程的集成和优化,严重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发展及国际化。为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优先解决单元工艺技术、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集成优化等关键技术及装备,迫切需要建立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系统地研究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技术,通过工程研究中心的运作和辐射作用,建立中药工业过程先进技术研发体系,全面提升中药生产技术及其管理水平。

根据《广药集团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方案》,依托**公司“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条件基础,将**公司发展成为广药集团所属企业中药现代化提取技术攻关及实施中药大项目研究创新与产业化平台。

第12篇

       钱晓萍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叶春林)

摘要:对从艾叶中提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在提取过程中,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采用NaNO2-Al(NO3)3-NaOH显色法,对提取液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料液比等4个主要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佳提取工艺, 乙醇浓度为40%,料液比为1:40,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3h,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提取温度。再利用“还原活性”“总抗氧化活性”、“超氧阴离子”等抗氧化模型,对从中提取得到的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考察。

关键词:艾叶;黄酮类物质;抗氧化;提取

Abstract: Total flavonoids were extracted from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The extraction rate of flavonoids was detected by adoption NaNO2-Al(NO3)3-NaOH color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a single factor, the extraction rate was measured through orthogonal experiment in this article. The best extraction conditions were concentration of 40% ethanol, feed ratio of 1: 40 and temperature at 70℃ for 3 hours. Reducing ability, total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superoxide anion radical scavenging assays were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antioxidant potential of the total flavonoids.

Key words: Folium Artermisiae Argyi; Flavonoids; Antioxidant; Extraction

1  绪  论

1.1  艾叶简介

目前食品中常用的抗氧化剂有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梅食子酸丙酯(PG)等,由于毒性和致癌作用等原因,许多国家已停止或严格限制其使用。寻找和开发天然、无毒的天然抗氧化剂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我国植物资源丰富,许多植物体中都含有天然抗氧化成分。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无不良反应,同时还有显著的清除人体内自由基、抗老化、抗突变、调血脂、降血压等药理保健功能,是一类极具开发前景的天然有机抗氧化剂。艾叶(Folium Artermisiae Argyi),别名大艾叶、杜艾叶、萎蒿。为菊科植物艾叶Artermisiae argyi Levl.et Vant 叶。性温,味苦、辛,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小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皮肤瘙痒[1]。艾叶挥发油具有平喘、镇咳、祛痰和消炎等作用[2]。

艾叶挥发油具有明显的平喘、镇咳、去痰、消炎、抗过敏之功效,已制成胶囊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小儿咳嗽、哮喘等病症[3]。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问,用艾叶制作的卷烟曾受到消费者的青睐。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艾叶挥发性成分已有一些报道[4],这些研究多集中在不同产地、提取条件等方面的分析,而没有涉及艾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1.2 艾叶的抗氧化性研究进展

艾叶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清除人体中氧自由基、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生理活性,在预防与治疗疾病方面黄酮类物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与艾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有很多种方法,曾虹燕等人通过超临界CO2萃取和微波辅助萃取艾叶挥发油的试验,考察了影响提取的主要工艺和最佳工艺条件。

饮食中的抗氧化剂长期以来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这是因为:(1)食物中的抗氧化剂能够保护食物自身,以免食物氧化损伤而变质;(2)在人体中可以清除自由基,起到预防衰老、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作用。(3)可被机体吸收的抗氧化剂在机体内的组织器官中发挥作用;(4)食物中的某些抗氧化剂可作为植物提取物或纯化物作为治疗药品。

但动物与植物体内存在许多抗氧化物质参与组成体内的抗氧化体系,包括已知的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 C、维生素 E、β-胡萝卜素、尿酸、黄酮等,还有一些尚未认识的抗氧化物质。由于抗氧化物众多,单个抗氧化剂对抗氧化状态并不能代表他们在体内相互协同作用,因此,相应产生多种测定样品的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C)或总清除自由基抗氧化能力(total radical-trapping antioxidant capacity,TRAC)。

1.3  抗氧化剂概念及作用机理

1.3.1  抗氧化剂概念

在食品体系中,抗氧化剂[5]被定义为:能够阻止或延缓食品氧化,以提高食品稳定性和延长储藏期的食品添加剂。

在生物体系中,抗氧化剂是指:任何物质,能够在低剂量下明显组织和延缓易被氧化物质的氧化。后一个定义中涵盖所有易被氧化物质,包括脂,蛋白质,DNA和碳水化合物等。生物抗氧化剂定义范围如此广大,已失去其传统意义,而以前我们将一些抗氧化活性归功于一些植物提取物和黄酮类物质,实际上可能是其他一些物质在起作用。

1.3.2  抗氧化剂作用机理

金属离子鳌合剂是通过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阻碍金属离子催化脂过氧化物分解。此外作用机理还有单线态氧胙灭,氧清除,氧化酶抑制等。

在食品和生物体系中抗氧化反应非常复杂,几种作用机理会同时参加其中。在测定时如果仅将作用机理限制为某一种,可能会忽略样品中其他重要抗氧化剂。另一方面,如果范围太大,包含太多类型反应,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会影响我们对作用机理的准确了解。要对抗氧化反应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需做到以下几点[6]:

1、测定这种抗氧化剂是用哪种易被氧化底物。

2、准确测量氧化反应和氧化抑制程度,选择合适氧化反应阶段作为终点。

3、确定所选氧化底物和氧化反应是氧化受损真正来源

4、确定抗氧化剂任何可能促氧化反应

1.4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方法

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基于两类[7]:①通过测定样品抑制脂类物质氧化的能力来评定被测物的抗氧化能力(表1); ②用样品对人工生成的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来反映待测物的抗氧化活性(表2)。

表1 测定样品对脂类物质氧化抑制的能力来评定被测物的抗氧化能力方法

被氧化底物的种类           环境及条件       测量,定量方法              样品

猪油                       40 ℃±2℃       过氧化物值POV             蜂胶

色拉油                     60 ℃±1℃      硫代巴比妥酸底物法      脂溶性茶多酚

                                             过氧化物值 POV

Tween乳化的亚油酸           25 ℃          含β- 胡萝卜素           维生素C

(含β- 胡萝卜素)          血红蛋白           的降解率               葡萄糖

SDS乳化的亚油酸           40℃,数分钟      共轭二烯(234nm)      香豆素,苯乙

                             AAPH              吸光度          烯酸,黄酮

甲基亚油酸                   37 ℃ ,        HPLC法测产生的氢      荞麦中的活性

AMVN 12          过氧化物成分

人体血清低密               2小时以上,Cu 2+     共轭二烯(234nm)        葡萄酒

度脂蛋白(HDL) 正铁血红蛋白     己烯醛降解时间

                                              氧化抑制率 %

人体血清低密            37 ℃,2 小时       顺- 18碳四烯酸吸        酚类化合物

脂蛋白(含 AWVN              光度的减少

顺- 18碳四烯酸

注:Tween:山梨糖醇酐单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SDS:十二烷基硫酸钠,AAPH:2 ,2′- 偶氮(2 - 眯基丙烷)二氯化氢,AWVN:2 ,2′- 偶氮(2 ,4 - 二甲基戊睛)。

表2 对人工生成的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来反映待测物的抗氧化活性的方法

自由基反应物          环境条件,诱导剂           测量和定量方法          样品

DPPH                                          515nm下DPPH+ 的       葡萄酒   

减少 EC50

DMPD                  FeCl3 515nm下DPPH+ 的        葡萄酒    

 减少Trolox当量

β- PE(ORC法)       37 ℃,AAPH               β-PE荧光强度的变化   水果,蔬菜

CCl3O2•                                                                           Trolox当量,CCl3O2      没食子酸

                                                                                       的反应速率常数

•OH(Fenton反应)     Fe2 + H2O2                             420nm下吸光度的变化 核桃,黄豆

                                                                     花生,姜等

O2 •                   次黄嘌呤- 黄嘌             氧化酶的抑制        酚类提取物

                        呤氧化酶

注:DPPH:2,2-二苯代苦味肼,DMPD:氮,氮-二甲基-对苯二胺,二氯化氢,Trolox:6 —羟基 2 ,4 ,7 ,8-四甲基-2-羧酸,EC 50:清除DDPH•50 %所需用量,β- PE:β- 藻红蛋白。

1.4.1  抗脂类物质过氧化法

抗脂类物质过氧化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1、食用油脂或富含油脂的食物作为被氧化的底物:

在油脂的结构分子中有不饱和键,在氧气、水、金属离子、光照和受热等情况下,其中的不饱和键会变成酮、醛及醛酮酸。这个过程的反应历程之一是游离基链式反应。所以,油脂氧化抑制的作用机理之一就是放出特定的游离基,使链式反应中断。研究表明[8],在有氧的条件下抗氧化剂将氢原子提供给过氧化物自由基LOO•反应,缺氧时提供氢原子给烷烃自由基L•反应(2)

           AH + LOO•→LOOH + A•   (1)

AH + L•→LH + A•         (2)

反应(1)是食品和生物体系中最常见的反应,也是实验中常用氧化指标。

2、亚油酸及甲基亚油酸作为被氧化基质:

在食用油脂体系中,脂类的自动氧化非常复杂,几种作用机理会同时参与其中。在测定时如果仅将作用机理限制为某一种,可能会忽略掉样品中其它重要的抗氧化剂。另一方面 ,如果范围太大包含太多类型的反应,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会影响我们对作用机理的准确了解[9]。而胶束体系相对简单而且体系均匀,且抗氧化剂能够在水相和油相间快速实现分配平衡。这就避免了在食用油脂体系中分配效应对抗氧化剂的活性的影响。许多实验选择乳化亚油酸、甲基亚油酸作氧化基质,一方面亚油酸作为多不饱和脂肪酸极易被氧化,另一方面乳化亚油酸、甲基亚油酸在水相中易形成胶束。

3、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HLDL)作被氧化的底物:

    许多学者用抗氧化剂抑制LDL 和 HLDL 的过氧化的能力来评价样品的抗氧化活性。

1.4.2  测定抗氧化剂清除自由基能力的方法

自由基是指一类可以独立存在的含有未配对电子的物质,包括分子、原子、原子团或离子。主要包括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羟自由基(OH•)、单线态氧[10](O)等,这些不成对的电子使自由基具有不稳定性和高反应性。大量的自由基产生呈现对生物体的强大破坏作用。

1、羟自由基(OH•)清除法

在生命活动的代谢氧化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各种自由基,其中羟自由基(OH•)是体内最活泼的活性氧,可导致许多病理变化。因此羟自由基的检测对自由基的生物作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法

虽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不能直接诱导生物和食品体系中的脂类氧化,但它会在金属离子的催化下发生 Fenton 反应产生具有高活性的羟自由基(OH-)。因此常用样品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能力来反映抗氧化活性。

3、DMPD自由基清除法

DMPD: 氮 ,氮-苯二甲基-对二胺,二氯化氢也是一种有机自由基前体物,在酸性条件下可被Fe3+ 、H2O2、Cu2+ 等氧化形成有色自由基(DMPD•),反应原理如下:

DMPD-+ 氧化剂 + H+ →DMPD -

DMPD- +•AOH →DMPD+ + AO•

然后在505nm下根据吸光度值的变化判定样品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能力大小用 Trolox 当量(TEAC)来表示。

4、DDPH自由基清除法

此法是依据 DPPH•在 517nm处有一强吸收和其乙醇溶液呈紫色的特性,在有自由基清除剂时,由于与其单电子配对而使其吸收消失,其褪色程度与其接受的电子数成定量关系,因而可用分与测试体系密切相关。

5、ORAC法

即氧自由基清除能力法,采用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 PE)作为指示蛋白,以 2,2′- 偶氮(2- 脒基丙烷)二盐酸盐、Cu2+ - H2O2体系产生的 Fenton反应或者过度金属离子 Cu2+分别作为脂过氧化自由基(LOO•)、羟自由基(OH•)和过渡金属离子的发生源,Trolox作为标准参照物,PE在自由基的攻击下,一定波长下的荧光度不断衰减,而具有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样品可以保护它免受攻击,根据PE荧光强度衰减曲线下的面积变化计算出被测样品的自由基清除能力。由于本方法采用不同自由基发生物,由此可以测试样品对不同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6、TRPA法

即总自由基清除法,用来测定血浆或血清的总抗氧化能力。此法是用2, 2′- 偶氮(2 - 脒基)丙烷盐酸(ABAP)产生过氧化物自由基与血浆中的抗氧化剂反应来测定样品的抗氧化能力。能力大小用Trolox当量 TEAC 来表示。

本项目以艾叶为研究对象,对从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进行研究,在提取过程中,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提取工艺。再利用“还原活性”“总抗氧化活性”、“超氧阴离子”等抗氧化模型,对从中提取得到的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考察。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艾叶、芸香叶芦(芦丁)、硝酸铝、亚硝酸钠、氢氧化钠、盐酸、无水乙醇、甲醇、工业酒精、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氰铁酸钾、赤血盐、硫氰酸铵、三氯乙酸、三氯化铁、二氯化铁、Tris(三-羟基氨基甲烷)、NADH(辅酸-I,二钠盐)、NBT(氯化硝基四 氮唑蓝)、PMS(N-甲基吩嗪甲基)、番红花红(藏红)、EDTA-Fe(Ⅱ)、Vc、亚油酸,吐温-20等。

2.1.2  实验仪器

75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电子分析天平,电热恒温水浴锅,植物粉碎机,恒温鼓风干燥箱,离心机,容量瓶,移液管等。

2.2  实验方法

2.2.1  提取溶剂的确定

黄酮类化合的提取通常采用水提取和极性溶剂提取两种方法[11]。极性溶剂易渗入至原料的内部,提取效果要好于水提取发;极性溶剂中,乙醇的使用安全性高,价格较低,可回收再利用。所以本研究采用乙醇作为艾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溶剂。

2.2.2  提取工艺条件的确定

溶剂提取效果受溶剂浓度、提取温度及提取时间等因素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来确定艾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最佳工艺的条件。

2.2.3  黄酮类化合物测定方法

采用NaNO2-A1(NO3)3-NaOH显色法[12]。铝盐在碱性条件下与黄酮类化合物形成络合物,在一定波长下有最大吸收峰,在此波长下可以进行比色分析。加入的亚硝酸起还原剂作用,防止黄酮类化合物受氧化而损失。

2.2.4  标准曲线的制备

准确称取经105℃干燥至恒重的芦丁0.012g,用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溶液微热溶解,冷却后移入100mL容量瓶中,摇匀,定容,此标准溶液的浓度为0.12g/L。分别吸取标准液0,1,2,3,4,5mL于25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体积分数为30%乙醇至6mL,加入质量分数为5%NaNO2 0.3mL,摇匀,放置5min,加入质量分数为10%Al(NO3)3,摇匀,放置6min,再加入1mol/L的NaOH溶液2mL,加水至刻度,摇匀,静置10min,于波长510nm处测定吸光度,以试剂空白作为参比液。以吸光度为横坐标、芦丁浓度为纵坐标画标准曲线。

2.2.5  提取液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准确吸取提取液1mL,用与提取时同浓度的乙醇溶液稀释至25mL。取1mL稀释液置于试管中,然后按与标准曲线相同的方法测定提取液的吸光度,计算提取率e。

e=YaV/W

式中   Y——黄酮类物质的质量浓度,mg/mL

V——原提取液体积,mL

W——提取用艾叶的质量,mg

a——稀释倍数

根据所测定溶液的吸光度,用曲线方程计算出Y。

2.2.6  总抗氧化能力测试实验方法

分别取0、1.0ml、2.0 ml、3.0 ml、4.0 ml、5.0 ml不同浓度的艾叶提取溶液与不同浓度的Vc溶液,加入2.5ml 0.2M,pH6.6的磷酸缓冲液和2.5ml 1%(W/V)的赤血盐溶液,于50℃水浴反应20min,急速冷却,再加入2.5ml 10%(W/V)的三氯乙酸,将混合物于3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2.5ml于25ml容量瓶中,0.5ml 0.1%(W/V)三氯化铁,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混合均匀,于700nm处测吸光值[13]。

2.2.7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测试实验方法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在PMS-NBT[14]系统下通过NADH的氧化和NBT的还原对其进行分析的。在此实验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生成是通过3ml的Tris-HCl ( 16mM, pH8.0 ) ,其中包括78M NADH,50M NBT,10M PMS,和不同浓度的样品。PMS作为反应的促成剂最后加入反应体系中,反应混合物在室温静置5min后,在560 nm处测定吸光度。

2.2.8  羟基自由基测试实验方法

羟基自由基•OH是反应活性大、氧化能力很强的自由基,可以使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和脂类等发生氧化、遭受损伤与破坏。原理是化学发光试剂与活性氧自由基反应生成激发态的产物,产物中的电子经非辐射性跃迁回到基态,放出光子。

采用Fenton反应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可使番红花红褪色的原理来检测。在25mL容量瓶中加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5.0mL, 50g/ml的番红花红5.0mL,不同浓度的供试液0.5mL,3%的过氧化氢5.0mL(新鲜配置),2mmol/L EDTA-Fe(Ⅱ)2.5mL(新鲜配置),用二次蒸馏水标定至刻度,混合均匀后于37℃水浴中反应30min后,在520nm处测定吸光度。空白组以二次蒸馏水代替供试液,对照组以二次蒸馏水代替EDTA-Fe(Ⅱ)和供试液,并按下式计算清除率:

                 清除率=(A样品—A空白)/(A对照—A空白)。

其中:A样品是加入样品后的吸光度,A空白是未加样品的吸光度,A对照是未加样品和EDTA-Fe(Ⅱ)的吸光度。

3 结果与讨论

3.1  艾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

3.1.1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图1 芦丁标准曲线

芦丁标准曲线如图1所示,R为相关系数。

3.1.2  单因素分析实验

(1)不同乙醇浓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精确称取6份(0.25g)艾叶粉(用植物粉碎机粉碎后过0.4mm的筛子)[12]于具塞试管中,分别加入体积分数为0,20%,40%,60%,80%,100%的乙醇各7.5mL,在60℃恒温水浴锅中提取4h,趁热过滤,冷却后分别取1mL提取液,置于25mL容量瓶中,用同浓度的提取液定容至25mL,然后按照2.2.5条的方法,分别加入体积分数为30%乙醇至6mL,加入质量分数为5%NaNO20.3mL,摇匀,放置5min,加入质量分数为10%Al(NO3)3,摇匀,放置6min,再加入1mol/L的NaOH溶液2mL,加水至刻度,摇匀,静置10min,于波长510nm处测定吸光度,以试剂空白作为参比液。图2表明,随着乙醇体积分数C的提高,黄酮的提取率呈上升到下降的趋势,体积分数达到40%,提取率最大,浓度大于40%后随着体积分数的进一步升高,黄酮提取率反而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因为艾叶中黄酮为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包括各种黄酮苷和苷元,这些物质由于极性和化学结构不同,在不同极性的提取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相同。本实验表明,体积分数为40%的乙醇溶液相对于其他浓度能更好地提取出艾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图2 不同乙醇浓度对提取的影响

    (2)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精确称取4份(0.50g)艾叶粉于具塞试管中,分别加入乙醇浓度为40%的乙醇5,10,15,20mL,料液比分别为1:10,1:20,1:30,l:40。在60℃恒温水浴锅中提取4h,趁热过滤,冷却后分别取1mL提取液,置于25mL容量瓶中,用同浓度的提取液定容至25mL,然后按照2. 2. 5条的方法进行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图3表明,随着料液比W: V的升高,提取率也随之增大,但当料液比达到1: 30后,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增加缓慢.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在考虑提取率的同时,还应该考虑提取剂用量和提取液蒸发浓缩时的能源消耗[15],因此需要对料液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图3 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3)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精确称取4份(0.25g)艾叶于具塞试管中,加入乙醇浓度为40%的乙醇各7.5mL,在60℃的恒温水浴中分别提取1,2,3,4h,趁热过滤,冷却后分别取1 mL 提取液,置于25mL容量瓶中。用同浓度的提取液定容至25mL,然后按照2. 2. 5条方法进行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图4表明,提取时间为1h时,提取率较低;随着时间的延长,艾叶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率不断上升,但是升高的幅度逐渐变小。

 

图4 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4)提取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精确称取5份(0.25g)艾叶于具塞试管中,分别加入乙醇浓度为40%的乙醇各7.5mL,分别在40,50,60,70℃的恒温水浴中提取4 h,趁热过滤,冷却后分别取1mL提取液,置于25mL容量瓶中,用同浓度的提取液定容至25mL,然后按照2.2.5条的方法进行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图5表明,随着提取温度的升高,提取率呈增加的趋势。但综合考虑提取温度过高会对提取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活性造成破坏,杂质溶出较多,同时高温提取能耗也较大,因此提取温度以不超过70℃为好。

 

图5 提取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3.1.3  正交实验

单因素实验对上述不同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了初步的筛选,为了分析参数影响主次因素,得到最佳的提取工艺,进行正交实验。参照单因素实验结果,以影响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为4个影响因素,取各自的不同水平进行正交实验,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RD > RC >RB > RA,提取温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最佳提取工艺为A2B2C2D3在最优化验证试验中。提取率为4.90%,此结果比正交试验中所有的提取率都高,证明此结果是合理的,所以取以乙醇为提取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40%,料液比1:30,提取时间3h,提取温度70℃。

表3 正交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

 A B C D     

试验号 乙醇浓度 料液比 提取时间 提取温度 吸光度 质量浓度 提取率/%

1 30 1:20 2 50 0.445 0.037 2.806

2 30 1:30 3 60 0.402 0.034 2.537

3 30 1:40 4 70 0.516 0.043 3.250

4 40 1:20 3 70 0.527 0.044 3.319

5 40 1:30 4 50 0.513 0.043 3.231

6 40 1:40 2 60 0.378 0.032 2.387

7 50 1:20 4 60 0.364 0.031 2.299

8 50 1:30 2 70 0.478 0.040 3.012

9 50 1:40 3 50 0.498 0.042 3.137

K1 8.593 8.424 8.205 9.175     

K2 8.937 8.781 8.993 7.223     

K3 8.449 8.774 8.780 9.581     

k1 2.864 2.808 2.735 3.058     

k2 2.979 2.927 2.998 2.408     

k3 2.816 2.925 2.927 3.194     

R 0.115 0.119 0.192                      0.786     

提取艾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是开发利用艾叶资源的首要步骤。影响艾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最主要因素是提取温度。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40%,料液比1:30,提取时间3h,提取温度70℃,提取率可达4.9%。

3.2  艾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抗氧化性活性研究

3.2.1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实验

1、Vc标准曲线

 

图6 VC标准曲线

2、总抗氧化能力测定曲线

 

图7 样品总抗氧化能力测定曲线

通过与Vc标准曲线的抗氧化曲线对照,说明艾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抗氧化性趋势基本和Vc的一样,抗氧化性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到一定浓度基本趋于不变。

3.2.2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测定实验

1、2,6二叔丁基对甲酚标准曲线

 

图8 2,6-二叔丁基对甲酚标准曲线

2、艾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抗氧化性曲线

 

图9 艾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抗氧化性曲线

    艾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抗氧化性大致趋势和标准曲线2,6-二叔丁基对甲酚一样,实验过程中有一点小误差。艾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抗氧化性总得来说比2,6-二叔丁基对甲酚好得多,有可能是艾叶中其他物质的影响。

3.2.3  羟基自由基的生成与清除实验

艾叶中黄酮类物质的羟基自由基清除曲线

 

图10 羟基自由基的生成与清除实验

本试验说明随这浓度的增加,羟基自由基的增加,清除率也随着增加,抗氧化能力增加。

4  总结与展望

1、影响艾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最主要因素是提取温度。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40%,料液比1:30,提取时间3h,提取温度70℃,提取率可达4.9%。本试验中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要低于同等重量的Vc,但低于2,6-二叔丁基对甲酚,推测一方面由于粗提取物中有效活性物质的含量大大低于纯的Vc和2,6 -二叔丁基对甲酚,同时提取物中存在的大量多糖和果胶成分也抑制了活性的发挥,有关提取物的纯化和分离工作,将在今后进一步展开。

2、艾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考虑到提取剂用量和提取液蒸发浓缩时的能源消耗等问题,在工业化时应适当改变提取工艺,以提高经济效益。

3、考虑到黄酮类物质比较容易被还原,所以在做抗氧化实验的同时,应该注意反应的是否有还原反应发生,尽量降低损失来提高收率。

4、艾叶中黄酮为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包括各种黄酮苷和苷元,这些物质由于极性和化学结构不同,在不同极性的提取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相同,在分离和纯化工作上,还有待研究。

总的来说,本实验的结论可推广到工业上生产,在预防与治疗疾病方面黄酮类物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一类极具开发价值的天然抗氧化剂。

致  谢

本篇论文虽然凝聚着自己的汗水,但却不是个人智慧的产品,没有导师的指引和赠予,没有父母和朋友的帮助和支持,我在大学的学术成长肯定会大打折扣。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叶春林,对我的构思以及论文的内容不厌其烦的进行多次指导和悉心指点,使我在完成论文的同时也深受启发和教育。还要感谢同组的实验的同学,在实验中的困难、问题是你们帮我一起度过的。再次还要感谢浙江科技学院,这个充满文化底蕴的校园,让我在舒适的环境红完成了当我打完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字符,涌上心头的不是长途跋涉后抵达终点的欣喜,而是源自心底的诚挚谢意。

再次由衷感谢试验室各位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和教诲,我也在努力的积蓄着力量,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回报母校的培育之情,争取使自己的人生对社会产生些许积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Practical Dictiona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 Beijing: People’s Healthy Publishing House, 2002, 8(2): 113-114

[2]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2(2):887-889

[3] 郑荣梁.自由基生命科学进展(第七集)[M].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9,(4):279-280

[4] 翁瑞光,萝葡婴,等.萃取物于模式系统之抗氧化性[J].食品科学(台),1998,25(3):268

. J pn. J. Nutr, 1986, 44: 307

[6] Zhu Z F, Zhu S M, Shen x H. Studies on the extraction method of flavones antioxidant from     fruiter leaf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J]. China West Cereals Oils Technol, 002(4): 48- 50

[7] 吴敬思.桑叶甲醇提取物抗氧化机制探讨[J],食品科学(台),1998,25(2):128-137

[8] 霍光华,高荫榆,陈才水.天然抗氧化的开发研究进展[J].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2,23(3):104-1093

. Chen Int. Forest Prod, 2002(3): 62- 64

[10] 熊皓平,杨伟丽,张友胜,等.天然植物抗氧化剂的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13(5):73-79

[11] 刘钟栋.食品添加剂及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7(3):312-320

. Mutat Ras, 1990, 242(4): 285- 303

[13] Frankel, E. N, Meyer, A. S. The problem of using one dimensional methods to evaluate multifunctional food and biological antioxidants [J]. J Sci Food Agric 2000, 80: 1925- 1941

. J. Ethnopharmacol. 2005, 100: 32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