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时间:2022-10-31 14:4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传统教学 必修课程

新课程改革成功实现了从偏重知识教育向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的转变,实现了从单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转变。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是为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化学课程,是要让每个高中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化学素养。高一化学必修课程不仅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还要为学生在高二高三阶段学习化学的其它模块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另外不管学生以后学文科还是理科,高一化学必修课的学习内容都是最重要的高考必考内容,因而搞好高一化学必修课的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实施高一化学必修课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防止盲目拓展知识内容

纵观高一化学必修模块,其学习内容几乎是以前三年高中的全部化学内容,如果教师不认真理会新课标要求,就会出现任意拔高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人为制造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紧张关系。高一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调教学的基础性。教师要充分认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深化的阶段性原则。

高一化学教材是依照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编排的,教材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一些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和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如“胶体”,仅限于让学生知道会判断胶体、溶液、浊液和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从丁达尔效应、过滤等角度认识这三种分散系的不同,对于胶体的其它性质如电泳、布朗运动、聚沉等教材都以科学视野的方式出现,对学生不作过高要求。而且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不能任意拓展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

二、正确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但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把搞探究式教学作为是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因而学生往往会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知识的总结归纳,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使得学生学完了一个模块还不知道学了些什么,虽然课堂上搞探究是轰轰烈烈,可学生一到考试就凄凄惨惨。

因此,教师对探究式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要重视各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帮助学生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与应用。各种传统教学法是前人不断总结得出的经典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无所谓谁优谁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传统教学法也不排斥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说出现象并作出结论等等。探究式教学法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教师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用这种教学法,教师要善于选取那些最有探究价值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探究的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三、正确处理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关系,防止出现弱化学生实验的现象

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没有像旧教材那样在教材后面安排专门的学生实验,这是不是认为在教学中没有必要安排学生实验呢?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实验既浪费时间,又耗损精力,不如一概改为教师演示实验,这样既方便又省事,认为有学生做实验的时间不如拿来上新课或复习。而这恰恰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要知道新课标不是对学生实验弱化了,而是对学生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一化学必修课虽然没有在教材后面安排单独的学生实验,但并不是就没有学生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对教材中有关实验的栏目要进行深入研究,要确定好教材中哪些实验适合教师演示,哪些实验适合学生做,教师演示过的实验只要适合学生做也要安排时间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室做一遍,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正确处理好知识的科学呈现方式,积极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创作”

第2篇

一、认真调查,摸清情况。

认真专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未解决或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加深等;了解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和素质情况;高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

总之,对过渡阶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改进学习方法,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

二、初、高中教学知识的继承和衔接

1.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例如: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同素异形体、溶解度等。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高一化学必修一,是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的重要内容,在讲授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概念的模糊和知识的空白。

2.高一时要对初中某些知识点加深、完善。

(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要求学生从得氧失氧的角度简单了解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级则要求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角度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学会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等,达到了较高层次的要求。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①初三教材仅简单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教材详细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初三只列举了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和物理性质等。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继承。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高中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的考点,在高一时候要适当补充。

(2)“差量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作要求,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初步掌握。

高、初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尺度和时机,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求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学生的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此外,自高一开始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级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铺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们能上的去,以防发生两极分化,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发现相似,寻求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在做和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

五、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第3篇

论文摘要: 苏教版高一化学与人教版比较改动比较大,使新教材实验优点明显,但还是存在较多缺点,本文指出了新教材的若干优点和缺点。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浙江实施已经有两年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将其与人教版教材比较,发现苏教版教材有很多的优点,但也存在很多的缺点。我根据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一、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点

(一)实验图像优点多。

苏教版教材的颜色更丰富,不再是人教版教材中的黑、白、粉红三色调,多数图片都是实物拍摄,比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就添加了6张图。用图片比较生动直观,适合传递具体、形象的事物,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具有启发和教育功能,尤其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美的感受,有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而且图片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实验的正确现象与规范操作,比如部分焰色反应(特别是钾)在高中实验室很难做出一个理想的效果,而新教材增加了图片,使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实验图片更直观地了解现象。

(二)实验数目、种类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旧版高中高一化学教材中实验共有38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共有8个,另外还有5个选做实验(由于实验条件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学校没有涉及);新教材高一化学必修1共有实验51个,其中观察与思考(演示实验)有27个,活动与探究(学生实验)有24个。(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1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3个,活动与探究7个。(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2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0个,活动与探究10个。(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7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2个,活动与探究5个。(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14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2个,活动与探究2个。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以探究为中心,还增设了学生实验设计方案课题,我们通过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科学的研究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旧教材很少涉及实验的探究性,大都是教师的演示性实验,学生的参与性大打折扣,课堂上学生就好像是观众,看着教师在讲台上表演,表演到精彩部分的时候给点喝彩和欢呼,整个实验做下来,学生丝毫感觉不到实验的乐趣,只能瞪大眼,干着急。在新教材中,实验已经成为课堂的主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不足,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

(四)实验编排更合理,效果更明显。

在旧教材中学生实验基本上是在学习完新课知识后,以巩固知识、验证性质为目的安排设置的。学生一般是在学完本章知识以后再去做这些实验。这时,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实验结果就一定要符合所学的知识点。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和书上不同的现象,学生就会认为是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而不去深入地探索实验与理论不符的地方。教师也无从发现实验中的问题,不能及时改进实验,从而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已经学过这些知识点,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再感觉到新鲜和陌生,因此就没有了成就感,从而自然而然地就降低了做实验的兴趣。而在新教材中实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物质的性质,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和体现。

(五)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新教材对部分实验做了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比如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旧教材用电解槽,而电解槽透明度不高,学生难以观察到现象;新教材用U型管代替了电解槽,使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铜和氯气的产生。

(六)部分实验注重了环保意识。

随着工业和生活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技能、探索化学奥秘的场所。然而,化学实验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污染源。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渗透“保护我们的地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新教材部分实验体现了这个原则。比如必修1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的实验装置中也添加了尾气处理装置。

二、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缺点

(一)环保意识并没有全面贯彻。

新教材的绝大部分实验都没贯彻环保观念。比如在电解实验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但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就没有尾气处理装置,而且生成的氯气未作任何处理,直接逸散到空气中,对学生可能会造成危害,并污染环境。有关氯、溴、碘的实验都没有考虑挥发造成的危害。再如铜和浓硝酸的实验中,由于采用是开放的装置,二氧化氮易泄露污染环境和危及师生健康。理论上可用封闭的装置来完成实验,防止二氧化氮外泄,从而控制污染。但多少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即使该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如果多位教师同时上这一课该如何解决?在现实中又有多少教师会使用封闭的装置呢? 转贴于

(二)该改的没改。

新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和旧教材完全相同,并没有对旧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改进。比如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氯气的实验装置,在使用旧教材时练习中很多题目会讲到用一个倒置漏斗防止尾气处理的倒吸问题,但新教材的实验依然没有改进。又如潮湿氯气的漂白作用,新教材中的图片和旧教材一样用鲜花做实验材料,但鲜花被漂白的速度非常慢,我们做该实验一般都是前一天处理鲜花,而且鲜花也不能完全被漂白(课本中的图中的鲜花也没有完全被漂白)。再如钠的性质实验中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燃烧,结果只在石棉网上看到黑糊糊的一块斑,很难看到黄色的过氧化钠产生。如果将该实验改成:把钠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燃烧,这样燃烧的过程学生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并且燃烧后生成的过氧化钠有一部分粘在玻璃管上,学生可以较好地观察到它的颜色。或者把钠放在坩埚里加热效果也不错。

(三)莫名其妙的更改。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让教师感到莫名其妙。比如必修2中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旧教材中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但新教材将该实验中的无水乙醇浸入50℃的热水中,教师都不明白课本这样更改的目的,而且这使实验变得繁琐,结果不少教师上课做实验时依然采用老教材的实验。部分教师猜测这样改的目的是使乙醛挥发,使气味的变化更加明显。但通过实验对比发现这样更改作用并不明显,因为乙醇的气味把乙醛的气味给盖住了。希望编者以后改进实验时最好在教参中加以说明。

(四)失败的改进。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是完全失败的,更改的结果是使实验无法实现。比如氯气的性质实验2,旧教材将金属钠放在玻璃燃烧匙中加热再放入氯气中。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缺点是玻璃匙很多学校都没有,因为这个原因新教材对该实验做了改动。新教材描述的是先在集气瓶中放一团玻璃棉,再将两小块钠放在玻璃棉上,立即通入氯气,结果根本就没反应。一开始我们以为是自己的原因使该实验无法实现,但后来在我市的一次公开课上我们询问了其他学校的教师,发现没有一个学校能将该实验现象做出来。这就明显地说明该实验的更改有问题,而且玻璃棉到底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旧教材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实验装置图,比较繁琐,而新教材中改成了将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氯气中。改动后的实验操作简便,但在布条的选择上有困难,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根据实际操作结果来看,布条的褪色也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1)新教材是完全建立在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对于一位只有几年教龄的教师来说使用新教材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我建议编者能从新教师的角度出发,对课本的实验中的描叙尽量详细,即使由于版面的原因课本不能很详细地描述,也要在教参中说明。

(2)对于一些实验希望编者从普通学校的普通实验室出发,实验设计时尽量做到仪器要求简单、设备要求简单,并能统一提供实验材料,以减轻教师负担(比如布条的问题)。

(3)2009的新教材和最初的新教材比较有部分改动,说明编者发现了新教材存在缺点,而发现缺点并能改正缺点的最佳人选就是教师,所以希望编者在改编时能向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征求意见,使新教材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程正福.苯酚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设计[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3,(02).

第4篇

关键词: 理科综合考试 高中化学教学 教学思考

一、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科目分析

我国从1999年开始在广东省实行“3+X”的试点工作,拉开了高考改革的序幕。从2005年开始我国各省市的高考科目都采用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2010年,广东省将原有的“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科”更改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实施了一套全新的高考方案。理科综合考试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总分为300分。在理科综合考试中,强调以能力为主导,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基本技能的使用,加强对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化学科目的分数根据各省市的不同有适当的微调,但总体与物理、生物科目保持均衡。在新的理科综合考试中,对于知识的覆盖范围有所减小,主要考查学生对于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把握,同时注重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在题目分布方面,一般采取的是三科交叉分布的方法,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之间还是会遵循一定的出题顺序。题目难度的分布不均匀,需要较快地转换学科思维,答题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更要对理综考试的出题特点和难度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科思维转换能力和时间分配能力,加强训练,使成绩稳步提高。

二、基于理科综合考试的高中化学教学思考

基于理科综合考试的变化和改革的深入,高中化学教学应当根据考试改革的趋势,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等进行相应的更改。笔者根据近些年高中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科目的考试情况,对改进高中化学教学方法问题作思考。

(一)突出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传统的化学教学主要注重学生对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些知识主要集中在高一的化学课程中。根据新的理综考试发展趋势,教师应当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应当突出重点。高一化学分为选修和必修两个模块,对于一周仅有的2个课时来说,时间安排非常紧张,因此要改变高一化学教学课时紧、内容多的情况,就应当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地突出重点,对于必修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扩展,但不宜过深过透。例如:在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时,只需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合物就可以了,在今后的学习中再详细了解,而无需将金属分为过渡元素区金属、碳族金属、氧族金属等类别进行讲解。

(二)整合高中化学教学模块

高中化学教学应当进行模块整合。首先,教师应当理清头绪,将必修模块中的内容串接成一个体系,在模块中突出重点。高中分文理科一般从高二开始,现在也有很多学校为了尽早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向,在高一就进行了分班。教师可以根据高中化学必修中的内容总结相应的模块主题,比如化学实验、化学物质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规律、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应用等内容,可以总结为化学实验操作模块、有机化学模块、物质结构和性质模块、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化学与生活模块。这样分模块学习,有利于使学生树立构建框架的意识,能够很好地将分散的知识串连成一个个主题后,组成整体。采用这种分模块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分清重点,理清头绪。

(三)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理科综合考试中越来越注重对能力的考查,此趋势要求高中化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改变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学生化学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收集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化学实验的能力和总结能力。在课堂上开展自主讨论,小组合作组织实验的活动,能够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避免学生产生学习惰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化学教学课堂死板僵化的教学方式。

(四)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化学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高中化学教学是学生积累化学知识、增强实验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根据理科综合考试的要求,应当明确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目前,高考理综化学科目中越来越多地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化学应用的题目。如:2013年陕西省高考理综化学部分的题目就非常贴近生活,涉及了侯氏制碱法和检验天然气管道漏气的问题,还联系了目前我国饮食健康安全的问题,以及火药的发明,等等。这些考试内容无一不涉及化学课本中的基本知识,但又紧密结合生活,考查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在日常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突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结合高考理综真题,在习题和课堂讲解中着重分析讲解这方面的内容。

三、结语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的不断改革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要与时俱进,探究和积累新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结构安排、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于改进高中化学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水平和学生的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海洋.基于理科综合考试的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J].化学教育,2010,02.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 后进生 教学策略

虽然高中化学新课程进入我省已经三年时间了,但在实施必修模块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最大的困惑是必修1和必修2的知识几乎涵盖了以前高中化学所有教学内容,即使学优生学习起来都有困难,更何况那些后进生。新课程标准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表明新课程正在“由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体现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这一转变是有利于化学后进生的发展的,我们只要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为重点的评价观,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方法对后进生进行教学,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针对教师对后进生在实施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利用后进生的智能特点,促进化学学习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体系包括以下几种智能:(1)言语―语言智能;(2)音乐―节奏智能;(3)逻辑―数理智能;(4)视觉―空间智能;(5)身体―运动智能;(6)自知―自我认识能力;(7)交往―人际关系智能;(8)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八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化学后进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迁移到化学学习中去,很可能就会发现这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上有很好的表现力。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后进生的语言智能进一步开发其数理智能。化学知识具有多而杂的特点,且相似、相关的概念相互交织,从而造成一部分后进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化学用语、物质性质等记忆存在困难。针对这部分后进生,教师可编出一系列的顺口溜,如化合价口诀、氧化还原反应口诀、金属活动性顺序口诀等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使其熟练掌握并加以应用。

2.准确把握内容深广度,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无法控制好这个“度”的问题。在必修1中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大纲要求只是掌握金属钠、铝、铁及其化合物的一些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然而不少教师在这处内容处理上采取“挖洞”式教学,一一罗列,如讲到钠时,钠、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几乎把所有有关钠及钠的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一一进行讲解,导致课时严重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校只好增加课时,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退一步讲,高一化学后进生主要为学业水平测试而战,没有必要挖这么深;进一步讲,就是为了高考而在化学必修课程中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也是十分不妥的,与新课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3.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以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和提供相关材料,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领悟形成知识结论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过程分析,即教学过程不只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结论情况,而是更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与理解。虽然一些后进生不仅学习化学比较困难,而且动手能力和课堂自律性均很差,但对实验还是很感兴趣的。如在基于前面已学过金属钠与水反应并做过这个实验的背景知识下,我提出铁不能与冷水、热水反应,但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再给出设计装置的要点,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转变。这也正是新课改理念的重要指导思想。后进生有可能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我就让学优生带动他们,起到一个示范作用,直到由他们独立完成。他们通过锻炼,一次一次得到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感受到“通过努力是可以成功”的道理。

4.对高一化学后进生纯理论知识的教学

虽然探究式课堂教学有众多优点,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探究。教材的内容、课堂的容量、教学任务等客观因素决定能否采取这种方法。常规的新概念、新知识教学是要去情景化的,比如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应用,大量化学方程式的记忆,等等。读者去看一看必修模块的内容就可以看出编者的用心良苦。在“物质的量”这一节之前,编者先编排了一节学生熟悉的实验――粗盐的提纯,即使初中没学好化学的学生看到这个实验也会觉得很亲切,从而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物质的量”这个知识点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习并掌握这个概念有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要想后进生接受这个知识点,教师需要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利用形象的比喻引入课题。如我们买一打手套,大家都知道一打为十二副,那么这一定数量的集合体即为物质的量,它的单位是摩尔,然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物质的量与米、厘米等学生所共知的单位作类比,“用米、厘米等计量长度的单位;用克、千克计量质量的单位。同样,人们用摩尔计量物质的量的单位”,使学生知道“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并且指出“物质的量”是计量微观粒子的物理量。总之,在讲解这部分纯理论知识时,引入与讲解要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容易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善待后进生,尽量地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在学生的心灵里映出美丽的图像。“让学生爱你,亲近你,你才能羸得学生的心,才能胜任教师的崇高使命”。同时,教师要言传身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给学生做示范,给学生以模仿的机会,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上课,用他们喜欢的语言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文化,使得后进生也能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多维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适应性;知识;情感

高一化学教材包括高中化学《必修一》和《必修二》两本书,主要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及最基本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周期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简单的有机物及其性质和用途等,这些内容是整个高中化学的基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一新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存在比较复杂的适应性问题,为了解决好此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初、高中化学课程的知识衔接和情感衔接,以便帮助学生快速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

一、搞好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

新课程改革在教育理念上发生重大转变,即教育目的由追求知识目标向个性目标转变,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上注重导学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在课改理念指导下要搞好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对比初、高中知识体系,找出知识点间的联系

初中化学中很多知识都是高中知识的基础。例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实验基础知识实验的设计与评价等。对上述初、高中联系紧密的知识,应作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反复练习,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在高中的化学教学中发挥初中知识对新知识学习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的作用,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适当进行复习,让他们体会到知识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延续性。

2.资源共享,处理好教材、教法方面的衔接问题

初、高中教师在课改中都有各自宝贵的体验,不同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上也各具特色,这些都是衔接教学的宝贵资源。比如,初中化学教师熟悉初中教材,高中教师对高中教材运用熟练,但是如果让高中老师去带初中的课却未必能带好。若能将资源共享一下,让初、高中教师之间加强学习与交流,通过团队合作对初高中教材、教法和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再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优化组合,设计出科学的衔接教学方案并用于教学实践。我校高一化学组的五位老师就经常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该怎样讲述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发现其他人的思考亮点,再改进各自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我觉得资源共享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抓好学习策略的衔接

化学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点燃其学习的热情,教师也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当从初中开始,就把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高中的继续学习乃至于终身发展都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其次,优化学习策略,必须立足课堂教学,注重教与学、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比如,实验课上除了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外,还需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自习课时教师除了指导学生阅读,还需传授整理笔记的方法;复习课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传授辨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搞好教学策略的衔接,将知识和学法的探究融入化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落实好教学任务,努力使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方式掌握新知,实现从质变到量变的飞跃,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关注学生、打好情感牌

首先,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我坚持向学生介绍化学发展史、化学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介绍现代化学的重大发现和创造,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生产以及科学进步的紧密关系,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其次,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是学生成功的催化剂,把握好这一点并善加利用,方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高一学生在学习计划的制订上还存在困难,所以教师要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现状,制订可望可及的短期奋斗目标,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

实践告诉我们,要搞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让学生适应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不光是单纯的让化学知识衔接,也要让教材教法及教学策略和情感达成一致,形成合力。总之,搞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对于落实课改理念,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认知策略 减负提效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189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生的学习日被各种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东西的时间就越少。那么他的负担过重,学习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减负增效”――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已成为当今一线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本文简述了如何使用认知策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减负提效”。

化学虽是理科,但中学化学知识点多、杂、碎,需要记忆的知识非常多,这是部分学生害怕学习化学或学不好化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学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认知策略指导自己的教学,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起到关键的作用。认知策略分为: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复述策略。

一、精加工策略

其精髓就是如何进行精加工。主要简介“谐音法”。

“谐音法”:这种方法是利用每个句子中的某一个关键字形成一句易于记忆的句子。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一些谐音来帮助记忆。例如,学生在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时,因其步骤多(七步:(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将药品装入试管;(3)固定试管;(4)点燃酒精灯加热;(5)收集气体;(6)实验结束后,将导管撤离水槽;(7)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总是记忆困难或好不容易记住了很快就又忘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利用首字连词法简单概括为“查、庄、定、点、收、离、熄”,可以用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事实证明,学生如此记忆,考查这个知识点的正确率为90%以上。

二、组织策略

简介组织策略中的“流程图示”法和“作图示意”法。

(一)“流程图示”法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四章课题1的知识点“海水提溴”,课本上以资料卡片的形式给出:“目前,从海水中提取的溴占世界溴年生产量的1/3左右……再用氯气将其氧化得到产品溴”,用大约150个文字的语言描述海水提溴的流程,如此繁文缛节的介绍对有些本来对化学知识的领悟就不太容易的学生来说,让其通过阅读获得知识是加深了难度。在此,教师可用流程图简单扼要地进行讲述。

海水提溴:

1.方法:空气吹出法

2.流程图:

有了流程图,学生很容易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

3.主要反应:

Cl2 + 2Br- = 2Cl- + Br2

Br2 + SO2 + 2H2O = 2HBr + H2SO4

2HBr + Cl2 = 2HCl + Br2

(二)“作图示意”法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等方法帮助自己有效学习,降低知识记忆的难度,达到减负提效的目的。

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如图1这样简明扼要地讲述,代替如下纯文字讲述:试管中液体加热注意事项:(1)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2)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1/3处;(3)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别人;(4)试管与桌面成45o;(5)外焰加热;(6)加热前预热。图文并茂更能增强学生记忆的欲望,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其他知识点也可用这种方法来讲述,如2010年四川乐山中考题“二低”的含义的知识点,如图2。

图 1

图2

三、复述策略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们对于知识的遗忘遵循先快后慢,而后慢慢趋于不变。所以,在学习任何知识后必须及时进行复述,在遗忘前将学到的知识送入长时记忆。因此,复述策略对于教师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起到关键作用。

在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四章课题4氨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不要简单地问学生这节课我们都学了什么,而是以问题形式提出“不看书和笔记,你们能否将本节课所有含氮的物质写出?他们之间存在如何转化关系”这样的要求提出后,学生就可以将刚才我们讲过的知识以“过电影”方式将其再现,同时又将其书写出后,在画出转化关系如下:

第8篇

在新教材的实行过程中,最让我们关注的是如何高效地实施教学过程,以改变课时量相对较少而作业量偏多的情况。通过一学期新教材的教学实践,笔者对高一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有以下几点粗浅认识,和同行共勉。

一、要多深入研究教材,掌控好新教材的“度”

新教材的教学中“度”难以把握,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呈螺旋式上升趋势,而老教材的编排是一步到位。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性、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探究和研究是新教材的特点,其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启迪突出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因此造成理论知识比较少,课本中只提供了基本知识框架,而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必须由教师来引导学生完成,这对教师整合、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添补哪些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严格忠实于教材,什么都不补充,可以教得很轻松,但会造成容量不够,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困难;若凭借自己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造成课堂容量大,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

例如:在 “物质的量”的教学中,我就是严格忠实于教材,结果造成学生解题困难,无法解决配套练习上的习题。只好在后续教学中又加以必要的增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很被动,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我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又完不成教学任务…… 经过不断摸索,我觉得,对“度”的把握,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的一环。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认为高一年级教学应该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准绳,适当添加部分内容,切不可“一步到位”。

二、要多研究探索,寻求最佳教法

新课改要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构建一个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物质及其变化现象为切入点并在化学实验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的化学教学模式。为此,我们化学备课小组经常交流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每节课四位老师多方面查找资料,以学校“三三五”导学案为模式编写好导学案,科任老师再根据所带班级进行微调、二次备课后再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探究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判断和鉴赏能力得以训练,科学素养得到提高。例如:必修一“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教学中,我设计从铁元素与人体健康入手,介绍铁及其化合物,再复习引入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概念,最后延伸至分析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这样师生共同探究有关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技能间的转化,并将探究的结果加以整合,及时矫正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此模式优点为:提供了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环境,创设了融洽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

要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既要了解学生智力因素,还要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习惯及态度、情感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在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我们科任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更为了解:高一年级新生主要特点是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但是有一点制约因素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化学学习的要求相对较低,很多的知识点就是了解而已,因此一部分学生基础不是特别扎实,经常出现表达概念不清或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常见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都模糊不清、一知半解。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仍然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点。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同时一部分学生在观念上轻视化学的学习,觉得化学是非常简单容易的学科,没有真正在化学学习中做深入的思考与练习,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来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我们要不时贯穿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认识高中学习和初中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的不同,要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重在理解,贵在记忆,细微处见功夫”的学习态度。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出发点,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重视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技能的提高、化学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巧记化学概念、实验现象的方法。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在研究教材、探索教法、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研究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方法、理解层次等非智力因素多一些关注,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轨道,在高中学习阶段取得更大进步。

(作者单位:甘肃省环县第一中学)

第9篇

[关键词]: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教学方法的衔接 是学生学习方法 学习心理的衔接

纵观初、高中化学教材及课程目标,我们知道:初中阶段的化学是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对全体初中生进行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入门”教学,它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素质;高一、高二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能力的教学;而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提高教学。这种既有系统又分阶段的划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克服了偏科现象,为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但如何搞好其中每两个阶段化学教学的“衔接”,却有很多事情要做。

一、认真调查摸清情况

1.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做到心中有数。

2.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素质情况。

3.搞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

总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过渡阶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改进学习方法,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

二、对症下药抓好衔接

在吃透大纲和教材,摸清学生思想、知识、能力等基本素质情况和学习中的现实情况以后,“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顺利地做好了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我觉得要做好高、初中衔接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二)、教学方法的衔接;(三)、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

(一)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1、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承继和衔接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同素异形体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

(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高一年级须对初中加深、完善的知识

(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年则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并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本质上进行了介绍和分类。

由上可知高一年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知学生的可接受性。

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和衔接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时要适当补充。

(2)“差量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化学实验的承继和衔接

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高一年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方法;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高、初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二)教学方法的承继和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教学工作,教师应:

1.通览教材、大纲

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一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或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使学生一开始就“迷”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4.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自高一开始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铺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极分化。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发现相似,寻求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在做和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第10篇

一、认识必修科目课程设置的目的和地位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是人人要学的化学,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关键性环节,对所有学生都非常重要。但绝不是一个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全部,换言之,必修课程是基础性的保证,但不是基础性的全部,我们要正确理解必修科目的地位。

二、课前研读新课标及与必修科目相关资料,掌握教学目标

市场上与必修科目有关的教材资料很多都挂着新课标的幌子,实际上只是原来的老面目,为此我们必须排除各种应试资料的干扰,选择适合学业水平测试的资料。必修科的教学主要是为了应付江苏学业水平测试,那么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研究的资料,从中掌握必修教材中那些内容是学业水平测试要求的、要求的等级如何,这样才能准确掌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避免不必要的补充,增加学生额外负担。同时也有学业水平测试要求而教材中未出现的,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例如,学业水平测试要求能够用电子式表示结构简单的常见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形成过程,测试要求为B,但教材上没有这部分内容,那么就必须补充。

三、抓住核心内容进行整合教学,缓解教学时间压力

新课程教材内容是对原来知识内容的重组,将原来两年的教学内容放在36学时内,导致有些教师反应教学时间紧张,完成教学任务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有这样的想法,说明没有理解新课程标准中有关必修课的要求,新课标规定:严格控制必修课程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说明知识内容多了,但相关物质知识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要求降低了,过于细节性的知识不做要求。即淡化处理知识的细枝旁节,追求核心主题,弱化具体的知识系统和完整性。因此,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某个知识点内容挖掘得过于细致,要由原来关注细节的教学转变成关注核心知识的教学,严格按照学业水平测试说明教学,避免随意扩展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要求,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降低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总之,必修阶段不要求的,就不要讲。

例如,“化学反应限度”这部分,也就是原来的化学平衡问题,在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很多,传统的讲法5课时也讲不透彻,可以说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难点。而现在只要求1课时,若再像原来的讲法细讲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等效平衡,那就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说明没有去研究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上述内容不是必修课程要求的,所以在实施新课程时要研读与必修课相关的材料,特别是江苏学业水平(必修科目)说明。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发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实时播放一些化工生产过程和化工产品的视频材料,增添学生的兴趣,而且我们将一些枯燥的知识点制成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动画,把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东西形象化、具体化。把难以操作、观察的实验、化工生产流程图,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使反应过程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产生了如同看到了这一反应过程的感觉。如在学习“酯化反应”时,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学生对酯的形成过程很难想象。上课时通过多媒体技术,运用三维动画可以生动、形象地模拟演示乙酸分子断裂羧基中的羟基和乙醇分子断裂羟基中的氢原子,乙酸与乙醇比例模型放在浓硫酸的上方,乙酸和乙醇中的氧原子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标示。随后动画演示放入浓硫酸中,形象的用两把剪刀剪断乙酸分子中碳氧单键和乙醇中氧氢键,断裂的基团进行重新组合,乙酸乙酯和水就这样生成了。学生通过观察旧键断裂、新键形成及生成物氧原子的颜色,很容易掌握酯化反应的过程——酸脱羟基醇脱氢原子,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微观世界宏观化,学生一目了然,胜过任何精彩的描述。

五、课后习题教学也要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习题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概念、性质、公式和原理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师必须对教辅资料进行筛选,选择难度适合,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习题。时间有限,那就应该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学到尽量多的知识,提高效率。所以学生的练习要“少而精”,最好是教师根据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自己编题,编出“知识面覆盖广,典型性强”的习题,然后组织练习与剖析,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以达触类旁通之功效,收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的效果,节省时间。

第11篇

关键词:小高考;新课程;化学必修课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0-006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0.026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江苏省高考也几经变化,2007年开始实行必修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并形象称之为“小高考”。而从2011年开始,一门必修功课成绩达到A级的高考加1分,4门必修功课达到A级的加5分,因此引起学生、老师、家长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这几年的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试题谈一些高中化学必修课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新高考形势下高中必修化学教学的现状——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高中化学的必修部分化学1、化学2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知识点囊括几乎所有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仅元素化合物的内容就包含了钠、镁、铝、铁、铜五种金属和氮、氧、硫、氯四种非金属共九种元素的存在与制备、性质和用途;化学1中除了元素化合物外,还要掌握氧化还原和物质的量以及离子反应和原子的结构四大块,而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化学每周只有2课时,一个学期也最多只有40课时,要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掌握这么多的内容,无论对老师还是对仅仅学过一年化学的高一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由于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爱好,而为了高考中取得一个更加理想的成绩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选修化学。当学生们放弃选择化学作为选修科目后,那么在化学课堂上,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动力也就随之锐减,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就更加需要我们教师迎难而上,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提高。

二、教学中宜用化难为易、逐个击破的战略方法

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明确化学必修课程模块的地位和功能、目标和要求。想好课堂上教什么内容,如何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和科学素养。

“小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几乎涉及钠、镁、铝、铁、铜、碳、氮、氧、硅、硫、氯11种元素相关的物质的存在、获得方法、性质和用途;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和原电池原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原子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以及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等相关的化学原理,可以说考题知识点星罗棋布覆盖了高中化学1和化学2的所有内容。

虽然知识点较多,但其难度要求都比较低,基本属于识记内容;较难的一般是元素周期律周期表一道选择题、化学反应限度一道选择题或者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一道题、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一空或者两空;难题就是用守恒原理进行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实验探究题,由此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分层教学,力争考A级的学生,要在保证基础的同时加强较难题和难题方法训练。对过关有困难的同学,则放弃这两部分只攻基础注重一些基本知识点的背诵记忆便可。

根据现在高中学生的现状和新课程的要求,我们教师在研读好课程标准和相关的试题后还要把化学1和化学2的内容大胆地重新组合与取舍,做到以教材为纲,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化学1的教学是我们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中考结束将近三个月后一进入高中就学习物质的量和众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确实使很多学生难以接受,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我校经过研究分析后把化学2内容的专题四内容放到了第二个学期学习,第一个学期则主要学习前三个专题,并增加了两节初高中衔接内容,一节为物质的分类,另一节为化合价、原子的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这些内容初三虽然涉及了一点,由于中考不作为重点故很多学校是不上的,而这部分内容却又是高中化学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这节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课起到了真正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即为后续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做好铺垫,也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埋下伏笔。

化学2的教学中由于电解的原理和应用对高一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们教学中就如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仅仅让学生知道电解池和原电池能量转化的区别而对原理部分留做选学的内容,不随意加深教学的难度,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化学2的专题四——化学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则结合教学内容分散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价值;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意义;酸雨的防治无磷洗涤剂的使用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分散在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钠镁铝铁铜的制备方法、二氧化硫的性质等相关内容,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让学生联系到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其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思想。

三、合理把握教学内容到位而不越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不到位的情况倒是不多,而“越位”的情况却很普遍。有的教师仍然习惯于“一步到位”的做法,比如在必修课程有关“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中,本来课程标准中只要求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状态及其特征,可是有的教师将化学平衡的移动内容也加上了。更有甚者,将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引人,并要求学生进行相关计算。这部分教师感到不讲这些化学课就没什么意思,所以把高一化学课当成了选修化学教学,直击高考,这样的做法明显“越位”,因为化学平衡移动和化学平衡常数的内容是在后续的选修课程《化学反应原理》中才出现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让学生失去继续学习化学的兴趣。必修化学课程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树立起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态度,加深对化学科学的认识和了解,认识和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相互关系,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选修课程打下基础。

四、合理改编精典题型,提升学习信心

根据小高考难度设置平时的训练题。容易题、较难题和难题按照6∶3∶1的比例设置,增加中档题承前启后,对难题适当改编,树立学生解题的信心。

容易题和较难题要注重以下几类问题:①物质的分类,②化学反应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和原电池,③化学与环境、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和获得方法,④化学用语、化学键、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和同素异形体,⑤离子共存、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判断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药品的保存、物质的鉴别除杂,⑦元素周期律、周期表,⑧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⑩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和守恒定律的应用,这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第12篇

化学是高中学习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而高一又是化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由于进入高中后学生所处的环境改变、学习要求提升、教师教法改变等使高一新生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如何针对新生的特点和他们在化学学习上反映出的诸多适应性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不仅是摆在学校层面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我们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我们采用杨少萍编制的《化学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1]对桐乡市综合高级中学的高一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就其原因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问卷调查采取班级随机抽样、无记名答题的方式,总共发放问卷157份,回收有效问卷155份,问卷回收率98.7%。调查结果显示,新生在入校以后对化学学习的不适应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化学学习适应优秀率只有3.2%(5/155),良好率为32.9%(51/155),不良检出率为25.8%(40/155),其余学生处于中等水平。

二、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分析结合学生访谈,现对学生就化学学习适应不良成因作如下分析。

1. 学生定位模糊,对化学学习预期水平下降

刚进入高中后,学生的目标变得模糊,特别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化学学习出现适应不良后,更加不能对自己进行明确的定位。对将来是读文科还是读理科、是好好学习化学还是只求会考通过都没有明确的认识。再加上不同的阶段学生对化学学习预期是不一样的,低的学习预期容易导致低的学习动机水平,从而产生化学学习不适应。进入高中后,此时会考和高考又还远,使同学们感觉暂时脱离了“高压”环境,预期水平变低。因而表现为:对化学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时间不够、缺乏积极主动性。

2. 学习基础较差,学生对化学学习信心不足

部分学生由于初中科学基础较差,他们在八年级下开始接触化学,但此时的化学是作为科学中的某一章节,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且知识点比较零星不够系统,所以此时科学成绩已经不够理想的学生对其中的化学内容也显得信心不足。而到九年级时,化学知识系统性增强,但学生在面临毕业、升学考试的快节奏学习中,往往又急功近利,对一些简单的化学原理、定义和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和运用,而对于该学科的结构特点却一无所知。在复习时,依赖于以死记硬背为特征的知识点的积累,不会联系对比,不会归纳概括,不会迁移应用,使知识点孤立无序,因此在头脑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没有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基础。面对高中以一门独立学科形式出现的化学,开始对自己的基础表示怀疑,并表现为对化学学习的信心不足。

3. 学习难度增加 ,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下降

进入高中后,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学生所学知识相对初中化学知识来说,难度增幅较大,知识更加系统化,再加上高中和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不同之处,绝大部分高中教师从未教授过初中科学,并不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往往是教学起点较高,与初中知识衔接不够紧密,并且进度较快,使学生有种被拒之门外的感觉。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要求更高,教师不可能再像初中那样对学生作具体细致的要求,告诉他们每一个环节应该怎样做,而是要求他们去独立完成任务。这使得学生普遍感到高中的化学学习难度较大,难以提起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4. 学习方法欠佳,学生不懂得如何学习

由于初中的化学知识分散于科学课本中,学生对化学学习也没有系统性,没有做到按要求认真踏实地学习各个环节,做到一环扣一环,牢固掌握,学习的随意性较大。学生往往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依旧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被动、机械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不能形成合理的化学知识结构、掌握各个环节的知识,没有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化学技能,从而不能有效地使化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该记住的基本知识没有记住,而不该背的东西却在死记硬背。如,没有对元素周期表和溶解性表等必要的基础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而却在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学生在初中时没有形成一套合适的学习化学的方法,不懂得如何去学好这门课,使得学生对高中的化学学习颇感不适。

三、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分析得到的结果,为了提高新生对化学学习的适应能力,我们制定了相关的教学策略,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

1. 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提高化学学习的预期水平

高一学习的化学必修课程是为学习选修课程提供基础,为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做准备,高一的化学基础不好将影响学生今后的会考和升学。通过课堂教育指导和个别谈心的方式,让学生知道一个明确的目标将指引他们前进的航向;从九年级进入高一并不是他们可以松气的时候,而是一个新的开始,这就需要学生为自己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设立目标。以具体事例让他们明白高一化学课程的重要性,防止学生再出现类似于初中时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不好好学习科学、到中考时发现为时已晚的情况。因此我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准确定位以提高化学学习的预期水平。

2. 通过设置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1)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