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09 18:14: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第1篇

摘 要: 文章介绍了优化语文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发展学生个性阅读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 语文学习 质疑策略 个性阅读 实践活动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验证、尝试独立思考及合作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知识储备自主地再创造。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获得了知识,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增强了自主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识,获得了成功体验,促进了知识的生成,发展了创新能力。

一、利用质疑策略,树立创新意识

在阅读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阅读自信心,要营造学生敢问的氛围,让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疑就怎么问,教师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以激励性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头,以及时的表扬、随机的赞叹、灵活的竞赛,以情境的创设、优生的引路、后进生的亮相等教学手段,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教学中以平和的心境、稳定的心态,敢于提出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表示异议,叙述心中的疑惑,表述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全面自主参与,使得学生全方位质疑,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质疑问题、探索创造的能力。同时,教师要亮明观点,允许错问、允许乱问,但不允许不问。学生问对了,要大力赞扬,赞扬他们有胆量、有能力,学生一旦问错了,要加以鼓励,告诉学生有胆量提出问题就很了不起。也就是说,树立学生在阅读教学互动中敢于质疑、勇于质疑的信心,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阅读创新能力。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当学生看到题目时,就质疑: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谁用草船借箭?怎么借箭?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学习,提出新的质疑:“诸葛亮在利用草船借箭的过程中为什么会算准了三天后有大雾?”“诸葛亮为什么要船头向东,船尾向西,一字排开去受箭呢?”“他是如何算准曹操不敢派兵出来迎战,只会用弓箭发射呢?”学生带着新的疑问参与阅读活动,这样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疑问,有效培养了阅读创新能力。

二、运用合作方式,发展个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不同,各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利用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灵感,从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倾听,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同时,在合作探究、相互表达与倾听的过程中,学生各自的想法、思路能更好地表现出来。在相互讨论中,学生相互质疑,阅读思想和观点的交锋,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阅读思维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认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交流、争议,以至意见综合,都有助于激发新的灵感,提出新质疑,培养个性阅读能力。例如,教学《荔枝》一文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质疑问难:①北京的荔枝与沙果相比,珍贵在哪儿?②全文几次写荔枝?每次都表现出怎样的荔枝情结?③课文插图画的是什么场景?④课文结尾句饱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相互倾听对方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①买荔枝,为了让母亲高兴;②吃荔枝,为了母亲的惊喜;③让荔枝,为了他人的欢乐;④见荔枝,难忘伟大的母爱。又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课文第二自然段“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学生在相互倾听与交流后,了解到“细雨如丝”是春雨的特征,这段主要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杨梅树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正在茁壮成长,感悟到雨中杨梅树的可爱。对于文中语句“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有的学生质疑:“叶子为什么会欢笑着呢?”有的学生回答:“那是春雨拍打着叶子发出的声音。”有的学生回答:“是春风吹动叶子后发出的声音。”等等。学生在相互倾听、讨论,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从而在互补式的信息交流活动中,吸取阅读灵感,求得真知,发展个性阅读能力。

三、重视实践活动,促进个性创新

在阅读教学的互动平台上,教师要更新观念,打开学生的阅读思路,认识到课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培养学习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因而要重视语文实践活动,使阅读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与课外知识紧密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设阅读作业的兴趣及能力,不仅可以增进师生相互了解,使师生关系更平等、民主、和谐,而且可使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热情更高,为了自设阅读作业别出心裁,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搜集阅读素材,真正体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同时,学生通过自设阅读作业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和阅读能力,充分发挥了阅读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由的阅读思维空间任意驰骋。例如,教师教学一个单元阅读后,让学生各出一张试卷对其他同学进行测试,学生自然会千方百计地搜集阅读资料,组织、设计拓展性较强的试卷,从而使出卷者视野得以开阔。教师可以在平时阅读作业中,让学生出一些文史类的阅读知识竞赛题,让其他学生进行阅读竞答,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广泛地了解文史知识,精心设计阅读题目。教师还可以在教完每篇课文内容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设阅读作业。自设阅读作业的训练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天地,丰富了学生情感,开阔了阅读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实践及创新能力。

第2篇

【摘要】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了全新的变化,教师要在把握新要求、新要点基础上围绕“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改变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现状基础上指引班级学生进行层次化实践,轻松、愉快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高效培养语文品质与核心素养,实现最大化语文教育教学效能。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措施

一、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培养兴趣积累语言

因材施教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关键点,教师要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基础上转变传统师生角色,强调语文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在整合内容、优设情境、问题设置中培养学生语文兴趣,使其在感知语文学科魅力中高效积累语文语言。以“桂林山水”为例,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客观呈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秀丽风光,是新课标下的写景佳作之一。教师要立足新课标要求,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基础上整合“桂林山水”课文内容,抓住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征,科学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具体呈现课文知识点的同时优设教学情境,刺激学生感官的同时使其主动参与语文课堂。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针对“桂林山水”课文段落内容,科学设置课文思考问题,比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各自具有什么特征,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有哪些相同点。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指引班级学生有效通读“桂林山水”全文以及精读课文重要段落,在感知、把握课文段落内容中有效思考提出的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深刻感受课文语言、情境、情感等之美,在了解排比等修辞手法、篇章结构、主题思想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河山之情,高效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科学积累语言。

二、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锻炼语文思维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在落实生本教育理念中将课堂还给学生,讲解语文课文知识的同时强调班级各层次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在呈现主体地位中突破课文教学重难点,科学掌握语文基本技能的同时深化锻炼语文思维能力。以“少年闰土”为例,教师要从新课标角度入手,优化“少年闰土”课文课堂教与学,将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融入其中,在把握课文基础知识、重难点内容中巧设引入课中的思考问题,比如,试着划分课文段落并简要概括各大段主要内容;“闰土”是谁及其外貌特征,他和“我”有着怎样的关系;闰土给“我”讲了哪些事情,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课文通过哪些事情来描写闰土的动作,将其贯穿到课文知识讲解过程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先要引领班级学生自主阅读“少年闰土”课文段落内容,以问题为基点,进行针对性自主学习、思考,根据自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大胆回答相关的问题,有效锻炼语文思维。教师要针对课文各层次问题回答情况,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引领班级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交流,在合作过程中深化探究未解决的问题,适时介入的同时进行合理化点拨、提示,在层次化问题解决中高效讲解课文内容,促使各层次学生在把握“少年闰土”课文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中高效锻炼语文思维以及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等能力。

三、深化课外语文教学实践,发展素养有效教学

教学实践是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革新中教师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课外是对课内的补充、延伸,教师要在反思课内教学基础上深化课外语文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课外多样化语文实践中促进语文素养发展,顺利实现语文有效教学。以“草船借箭”为例,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中的故事。教师可以结合“草船借箭”课内教与学情况,立足新课标要求,深化课外教学实践,开展走进《三国演义》古典名著的实践活动,以语文听、说、读、写为切入点,呈现多样化的实践形式,让学生在欣赏影片、聆听章节故事、阅读分享、写作比拼等过程中进行多样化语文实践,在巩固复习课内的基础上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在塑造健全人格中高效发展语文素养,为进入更高阶段学习打好基础,促进语文教学有效性全面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从新课标角度入手重新审视小学语文学科教与学,在教学反思、剖析、总结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深化完善语文理论与实践两大教学环节,顺利点亮语文教育教学课堂,在多层面师生、生生互动中不断展现学生主体地位,引领其有效思考、探究、实践,在不断夯实语文基础中高效培养文学素养的同时发展综合素养,客观展现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特色。

第3篇

一、教师课堂言语评价存在问题

考察实际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当前教师言语评价行为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其基本表现为以下情况。

1. 评价不具体、失真。

评价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内容不具体。评价内容不具体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不明确指出学生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学生经常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二是评价对象不具体。对于几个学生先后回答同一个问题,教师只在最后一个同学回答后说一句“回答得很好”。很多时候也会导致忽略其他几位回答问题的同学。如:某教师在上《五彩池》一课时,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一个学生主动站起来读。当读完“明明是清水……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成簇的珊瑚”之后,老师让其他同学对其的朗读进行评价。许多同学都说其声音响亮,但把一些字读错了。这时,老师表扬了他们:“你们听得真仔细!”很显然,这样的言语评价既不具体、失真,又忽略了朗读者的情绪感受。

2. 评价语言单调、形式单一。

如在初一的一次英语分组活动中,教师在巩固复习生词、句型以后问:在我们所学的句子中,你认为哪个句子最重要?想好之后和你的伙伴组一个这样的对话,好吗?生A:Would you like tea?生B:I would like. 师:好,不错。生C: What would you like? 生D: I like coffee. 师:恩,可以。本例中教师的评价言语只单单表现在正误的判断,其语言单调,形式单一。

3. 评价错失教育良机。

现代教育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格、自信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中,错失教育学生的良好时机。

二、教师课堂言语评价改进建议

1. 实现课堂评价主体、内容的多元化。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以往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这种评价主体的单一性由于缺少评价主体间的监督,评价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为了提高评价的有效性,调动客体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评价,使评价主体多元化。所以在进行语言评价时,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不要急于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简单评价,而是要在一问一答中耐心引导。如在《草船借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思考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哪里?一个学生回答:“绳子连船也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老师马上追问:“小小的绳子也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绳子可不结实。”学生思考后回答:“绳子虽然不结实,但是便于操作。”教师再深入追问:“操作?什么意思?”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再次回答:“绳子连船,便于掉转船头,草船可以两面借箭……” 教师评价对象的多元化是指评价不仅停留在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解答的方法,及其在此过程中流露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进行及时的引导。

2. 全面了解学生,体现评价的差异性。

课堂评价言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评价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长处和不足,这种独特性使他们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看法,所以,教师要在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评”。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运用不同的评价言语,正确判断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师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心理需求给予评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意义。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探究性学习 问题 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然而目前在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收效不够明显。本文试想就目前乡村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和解决策略等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缺少问题意识。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同时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在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不会提问题。

第二,问题设计琐碎。在探究问题设计上,问题过多琐碎,没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探究,浪费了时间,探究效率不高。

第三,探究时间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未能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有的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探究,却未能重视给充分的时间展示学生的探究思考的成果和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四,缺少交流合作。不少教师课堂始终是课堂的主宰,影响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在合作探究时,往往表面上是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合作小组,没有实质上的合作,探究学习变成了形式化、走过场。

第五,探究热情不高。我听了不少公开课,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面无表情,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既不提出问题,也不去探究问题。在小组合作探究时,他们只听别人发表意见,对探究学习表现得冷淡无情。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首先,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教师缺乏对探究性学习理论的学习,缺乏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有的认为探究不适合小学生,是科研人员的事;有的不愿探究,认为在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浪费时间。

其次,教材钻研不深入。语文教学中,最忌讳的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也应杜绝那些“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让学生疲于奔命,让课堂陷入混乱状态。这些主要是由于教师对教材钻研不够深入。

再次,课堂气氛不和谐。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有些课堂教师精神不振,学生心不在焉;有的教师始终板着脸孔。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的问题意识从何而来?又何来探究呢?

最后,评价体系不完善。从学校层面讲,新课程教育评价理念尽管早已提出,但落实还很不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不会想设法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条件,教师上课时注重知识传授,学生的探究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实施建议

(一) 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会踊跃地提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诸如“不理解词语”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甚至有的学生就发现不出问题。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教会他们发现这些问题。一是通过课文标题或结尾发现问题。二是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三是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

(二) 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

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让学生从题目入手,捕捉探究着眼点。教师设疑:草船能借箭吗?是谁的妙策?从什么地方可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诸葛亮又是怎样利用草船来借箭的?通过设疑,学生合作交流,很快就步入了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再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就找到了问题的结果。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让同学们感悟到:一个人不仅要学识渊博,遇事还要勇于探究新思路,努力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三)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时,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使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全面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教学设计为:一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是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究者。学生通过对文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其个性得到张扬。教师在学生能对文本知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品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感悟美的语言、行为和情感。三是主动探究,渗透寓意。四是综合实践,提高能力。让学生搜集与文本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来进行相关内容的介绍等。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悟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获得了课本之外的知识与本领。

(四)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

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一节课就获得全部的课文知识,也不可能说自己运用的方法都是科学的,更不可能说自己探究发现的新事物都是文本知识的整合。因此,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及时自我评价和反思。学会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能力、外部条件等因素进行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活动不应把学生局限在书本里,而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语文,通过动手动口的亲身体验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对学习语文的规律取得不断的认识,使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此外,在探究性学习中,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谈话或讨论的方式,跟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发现自己观点的不足之处,吸取他人观点的精华,同时介绍自己的心得,促进共同进步。

总之,我们必须切实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笔者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终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精心预设,诱发精彩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有精彩的课堂生成,必须作精心的预设。如果说弹性预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那么精心预设则着眼于对局部环节的深思熟虑。备课时教师要从学生出发,深入挖掘教材,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灵活采取多种手段,创设多种学习情境,为课堂生成奠定基础。课堂上教师看似“信手拈来”地创设一种情境,或追问一个问题,亦或是给出一道练习,却往往是教师精心预设的结果。

例如在学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课时,笔者给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文中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课文穿插美女蛇的故事,是否宣扬封建迷信,其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抓住这两个问题深入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笔者仔细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从中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及时把握精彩生成的每一个时机。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的想法必然是天马行空、五花八门的,如果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就很难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可以说,精彩的动态生成来源于课前的精心预设,只有在备课时,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预设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才会有课堂上教师的游刃有余和学生的超常发挥。

二、适时引领,促使精彩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由于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在课堂的生成中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甚至会出现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产生与教师、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的想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适时地发挥主导作用,机智地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点化。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也曾说过:“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进行,关键需要教师的合理调控,而这种调控完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的敏感程度和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感受能力。”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既要高屋建瓴,心中始终牢记目标,又要随机应变,及时关注课堂上有价值的信息,因势利导,将其变为推动教学的动态生成资源,通过正确的引导,让问题得到有效生成。

例如一位教师讲授《 云南的歌会 》,当教师把“你觉得作者所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这个本觉得会获得肯定回答的问题抛给学生时,出乎意料的是,一个男生却唱反调说:“我觉得没意思。”当时教师没有马上表态,而是微笑着请这位男生说说理由。在回答的过程中,男生谈及理由时,有一句话引起了教师的注意。他说:“这篇文章与我们的生活没什么联系,所以我觉得没意思。”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有一个设想就是想让学生联系文中人们的生活状态来反思时下我们自己的生活状态,从而获得生活的智慧。于是,他马上抓住学生回答中的“生活”提出问题。教师说:“这位同学能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实在可贵!他认为判定一部作品是否有意思,要看它是否与我们的生活有联系,这个观点是十分深刻且极具前瞻性的。那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它究竟与我们的生活有没有联系?有没有意思?哪里哪些地方有意思?”于是,学生积极回到文本阅读思索,这个本来蕴藏着危机的环节,极其自然地打通了预设与生成的艰难的教学路径,使整个课堂前后贯通水融。

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个别学生由于未能全面把握课文的有关内容而生成不正确的感悟的情况,但是教师通过让学生回归文本,通过细读文本,把握文本的相关信息,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从偏狭、肤浅走向对课文的全面深刻理解。教师不仅要有捕捉“意外事件”的能力,还要引导、鼓励更丰富的“意外”,即“生成意外”。要坚定地树立“只有真正去读书才是学生的阅读”这一理念,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发表不同的意见,因为在阅读中的发现,首先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发现,而不是教师的发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有个性阅读的能力和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又营造了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三、尊重个性,拓展精彩生成

新课程标准对“生成”的重视,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应视为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教学资源,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鉴别,选择恰当的问题做切入点,提升即时问题情境的思维价值,利用生成的信息补充、修正、提升预设方案,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教学资源,让动态生成真正地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从而使课堂百花怒放、精彩纷呈。

笔者曾经听一位教师讲授《 草船借箭 》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因为“借”是指经同意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的意思,用过以后是要归还的,可诸葛亮却是用计谋骗取了曹操的箭,更不可能归还曹操,因此用“借”这个字不合适,应该使用“骗”字更恰当。于是,抓住这“生成”的亮点,上课教师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组织学生分两方进行辩论:你觉得是用“借”字好还是用“骗”字好?全班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来辩论,最后达成共识:用“借”字是最好的。一方面“借”字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另一方面“借箭”过程中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地把箭交给诸葛亮的,并且在火烧赤壁时孙刘联军也把箭“还”给了曹军;此外用“借”字很风趣、幽默,讽刺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这节课,正是因为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立的个性体验,善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引导学生从这些疑问中发现具有探究价值的主题,从中捕捉这些生成的资源,点亮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于是才有了学生一系列热烈的讨论交流,出现了绚丽多姿的课堂氛围,从而使这节课因生成而美丽、而精彩。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中提问还存在一种现象:对重要的或难度较大的问题,缺少示范。

学生回答问题,你说一点,我说一点,可能说得都对但又都不全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梳理,概括为正确、完整、典型的认识。有的教师担心“讲解”不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其实,置学生需要而不顺,才是不以学生为本的做法。通过必要的讲解给学生以启发、升华和拓展是教师应有的职责。在学生欲想不得、欲罢不能、难以逾越时,教师应该发挥“教”的作用,用准确、生动、流畅的语言作出准确的讲述,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学生不知道什么样的是正确的、典范的,就不知道什么样的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典型的示范,给了学生深刻明晰的认识理解,也给了认识理解的重要方法,可供学生效法、模仿。不少教师在听了学生似是而非的发言后,不再进一步强调和明确回答是否正确就让问题结束了,如此一来,学生依然一头雾水,这样怎能收到提问的效果?

例如教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时,通过挖掘文中并不起眼的词句来把握诗歌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感情是欣赏诗歌的重点,而相对学生而言又是难点。教师可抛砖引玉,先挖掘一个试试,如笔者就曾给学生做过示范:“‘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字,开始我感觉这个字用得不好,想换‘吹’字,但是又想‘吹’字不能表现出风的力度;换‘掀’吧,似乎又表现不出茅草的动态。要想写出既表现风的迅猛,又表现茅草动态的字,我看还是非‘卷’字莫属了。”这段话既以诗歌的第二句做了具体例子,同时又是“换字比较法”的具体运用,还暗含自己的思维过程,怎能不激起学生跃跃欲试的热情呢?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何愁课堂无生成呢?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C

1.突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一直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演得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练得少”。一节课40分钟,学生读书活动的时间不足三分之一,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讲解、提问等活动所占用。这种满堂讲、满堂问的教学模式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语文这一母语课程的学习特点,明确地认识到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教师问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从长期的阅读实践中获得的。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变“三多三少”为“三少三多”。“三少”即教师少问、少讲、少演。“三多”即学生多读、多思、多写。“三少三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根据编者意图,根据课文特点,根据学生实际,综合设计默读、背读、速读、精读、品读等读书活动,引导学生知形悟神,发现句子表达形式、感悟语言内涵和美感,学习写作方法。例如,在教学《花钟》一课时,我抓住花的形状特点指导学生朗读:“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让学生要像吹小喇叭一样响亮地读出来;“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让学生微笑着去读。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才能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阅读的乐趣。

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其语感的形成。朗读得越多,积累的词语、语句就越多,对词语、句子以及篇章的理解就会越好,就会使学习者具备出口成章的基本能力。学生结合朗读过程中获得的体会,联系实际场景,利用已经积累的语言知识,就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

3.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络,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教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4.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从而体会人们对总理的崇敬之情。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词句通过比较弄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来学习写作方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要不断地思考、学习、实践、反思,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只有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实现学生阅读的高效。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童心;宽容;尊重;善待;呵护;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226-02

童心教学研究的重点在课堂,课堂是师生之间心灵相遇的场所,是关注意义世界和感悟生命之美的场所,所以,要让童真、童趣、童心真正回归儿童,关键在教师。如何让童心课堂焕发教学活力,本文拟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探讨。

童心课堂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率真、关爱、求索”,就要从旧的模式中跳出来,让课堂教学多一点自由随意,少一些清规戒律,做到教育有法,以爱感化,以情感人。如何让课堂充满关爱、真诚、理解,创设“童心课堂”?教师应该拥有一颗“孩子的心灵”,会用“孩子的认知”去思考,会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会用“孩子的情感”去体会。那么,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要做到“四个善待”:

一、容而不斥,以宽容之心善待课堂的“另类生成”

在课堂上,孩子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经常会出现一些背离教材、背离预设的“另类”声音,甚至有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会故意跟你唱反调。而每碰到这种情况,有些老师就会心生愤怒之意,采取遏制或绕路行走的办法。其实,如果站在儿童的心理看这些“另类”声音,这些可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课堂气氛越是活跃,产生的“另类”声音就越多。作为心智都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儿童,在认知过程中,发生各种错误,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是必然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回避,不要搪塞,更不要训斥,教师要冷静处理,要以一颗宽容之心来理解孩子的行为,善待孩子的这些“另类”声音,构建彼此依赖的基本关系,让学生可以愉悦、轻松地学习。

记得有一次,我给全校语文老师公开教学《五彩池》一课,没想到,才刚导读《五彩池》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没举手就突然提问:“老师,五彩池可不可以游泳的呀?”我一愣,心想,这“调皮鬼”尽是瞎想,就想着玩的事,我当时本来不想理会他提的问题,还想批评他一顿,可就在此时此刻,我发现后面听课老师的眼睛都齐刷刷地看着我。这时,我读懂了听课老师对我的期待。是啊,学生有问题提出,我怎么可以不接“招”呢?大概几秒钟过后,我便做出了决定――放弃我事先精心设计的“理想”教案,说:“这个问题提得好!确定五彩池可不可以游泳必须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呢?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吧。”结果,学生总结出池子符合游泳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大小要合适;二是池子的深浅要合适;三是要考虑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里有没有危险物,会不会安全。

这时,我根据学生以上总结的条件接着说:“现在就让我们仔细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这方面的信息,相信同学们读了课文就能解决五彩池可不可以游泳这个问题了。”于是,学生们兴趣盎然,小脑瓜就如开足了马力的发动机,迫不及待地仔细读课文,从文本中找出了很多根据,说明这个五彩池是不可以游泳的。本堂课可谓是有惊无险,这孩子提出的极富好奇心的问题,看似与研读课文没有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干扰”,像是在“打横炮”,然而我没遏制这位孩子,反而特别宽容地给予了表扬,巧妙地利用学生的这个“干扰”,不仅牵一发而“通”了全文,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学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设想,如果我当时以一句“这问题与课文无关”来回应学生或是听而不闻、置之不理的话,或是采用“遏制”或“绕路而行”的办法,那学生的好奇心不就被我扼杀在“摇篮”之中了吗?可想而知,那将会给学生心理带来怎样的阴影。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劝慰,更是伟大,它是老师心中的爱意和善意的流露,这便是艺术。”因此,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用宽容的心去包容孩子,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呵护孩子的童心。

二、引而不牵,以尊重之心善待孩子的“个性差异”

第8篇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语文教学应当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对话?“对话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作的精神或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而首先是生命体;语文也不仅仅是“器、用”,更是“道、体”,它充盈的主体情感和人生体验为学生构建了“诗意栖居”的世界。对话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实现了两者的沟通,以文本为背景,师生、生生及更多主体间的敞开、交融,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理解与能力的养成,更在于它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意识,体现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世界,促进了学生生命自由活泼地生长。

一、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直面文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有人将阅读活动比喻成“以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很有见地的。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各不相同的。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一教师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让学生就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好奇地问:为什么冰心奶奶游览颐和园的风光,喜欢“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这是关系到文章主题和立意的大问题。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再请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学生渐渐发现了第一层意思:因为儿童有双发现的眼睛,儿童多的地方就能找到春天。接着他们又逐步感悟到:因为儿童朝气蓬勃,是小天使,非常可爱,冰心奶奶很喜欢。最后又发现:冰心奶奶表面上写的是春光,实际上赞美的是儿童,因为儿童是人间最美的春光。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逐步深入,学生的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构成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架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台,生成人人参与的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了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学味浓浓的开阔境界。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后,每人所获取的信息是不尽相同的,对文本的理解充满了个性,获得的体验也各不相同,产生的问题更是因人而异。在语文课堂中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利和精神自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学生思想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同学们可以互相提问、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争辩、互相切磋,直至互相促进。在对话中发现、质疑、探究、争论,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认识在对话中完善、情感在对话中体验、人格在对话中升华。通过对话使学生与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产生课堂生命流,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教师与学生对话

对话还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角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下的课堂,教师的角色应由单纯知识的传授变成为学生活动的积极旁观者、有效的组织和理智的引导者,使课堂教学通过教师对符合学生求知欲望、阅读心理、知识背景的巧妙引导,让学生感悟作品,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学生、教师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个性的充满爱心的多向交流关系,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对话中,师生有体验、有领悟、有思索……最终帮助学生构建其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

特级教师王崧周舟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

1.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认定为“神机妙算”。

2.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学生自学课文后畅所欲言,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陈述自己的理由。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效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60-1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的教育教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各式各样的教育模式、教育主张犹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上破土而出,诗意语文、文化语文、绿色语文、情智语文各自展现迷人的风采,为语文教育教学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也为我们一线工作者提供了具体而详实的参考范本,笔者就自己的教学感受浅谈几点认识。

一、语文教学要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操作化,是师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归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行为目标,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反馈矫正等教学环节,都是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多角度全方位理解教材,确立教学的侧重点,在多方收集教材、反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做到透彻理解课文,才能获得对课文的深层次感受,要善于引导学生,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新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从学生学的角度,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一方面去确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方式上一改过去的以接收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让学生自由去探讨,主动去合作,自己去获取。例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只写了“桑那拉开帐子”便戛然而止,这给同学们留下了自由探索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尽显个性的好机会。这时笔者让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的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象“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积极发言,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语文教学要善于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既能启迪学生思维,又是促进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动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应当注意提问的挑战性、问题的层次性、过程的互动性。例如教《落花生》一课,教师在介绍简介作者时,首先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作者许地山,笔名就叫“落花生”,再向他们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用自己的笔名来作文章的题目呢?这样简洁而不简单的问题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去了。再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提出问题:课题中的“借”字,箭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偏偏用“借”呢?教师通过抓住一个字设置悬点,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通过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使所提的问题产生互动的效应。例如在教《落花生》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父亲的话说的对吗?从父亲的话中得到了什么体会?”一学生说:“我觉得父亲的话很有道理。他在赞美花生的同时,告诉我们要做像花生一样对别人有用的人。”另一同学则说:“我觉得父亲的话不全对。我觉得我们做人可以像苹果、杨桃和火龙果那样既有体面,又具有花生品质的人。”……这样由原来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模式转变成由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互相讨论回答的教学现象。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提问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效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是师生之间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但提问的方式方法需要教师继续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加强探究与反思。

三、语文教学要注重习作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加强阅读训练,着力培育他们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体验能力、欣赏能力、知识探究能力、评价能力、创造性阅读能力,促使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阅读内容,促使阅读思维更加活跃,逐步拓展阅读思维空间,提升阅读质量与层次,构建良好的阅读思维与阅读习惯。

一、积极引领学生加强朗读训练增强阅读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表明,培育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最有力的动机就是积极引领学生加强朗读训练,源于朗读是最为有形、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阅读训练方式方法,同时还是有效增强他们体会课文思想情感、理解与感悟课文内涵的主要渠道。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引领学生进入到琅琅的书声当中,和他们一起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一起体验课文所刻画的丰富思想内涵,一起获得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思想,从而加强朗读训练增强阅读感,来激发他们产生喜欢阅读的热情,让他们在课前通读中感知课文的概要内容,让他们在课堂精读中感受课文作者的良苦用心,让他们在课后多读中回味反思课文所折射的多面深刻内涵,让他们感触教师范读中的魅力,体悟自己自读的心得。

例如,对于《穷人》这篇课文的阅读,当引领学生朗读到“揍我一顿也好”之时,学生的朗读语气用力显得是那么的简短而有力,那份决心已定的心情表达显得是那么的淋漓尽致、干净利索。从而促使学生能够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切实能够非常深刻地体会到桑娜对亲人的那份深深的挚爱,非常深沉地体验到桑娜对别人的那份同情,两种感情不能兼容时的矛盾,以及在思想深处产生那份激动、那份紧张、那份担忧、那份责备、那一份复杂的心情与心境。由此加深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认同和感情体会。

二、积极引领学生加强阅读延伸丰富阅读量

常言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对于小学语言阅读来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在课堂内获得阅读方式、策略与技能,并将这些阅读技能应用于他们课外日常生活的阅读中,比如,报刊阅读、杂志阅读、文学书刊与专业学科知识的阅读等,有助于更加有效拓展阅读空间,巩固、丰富和创新阅读方式、方法和策略,有助于更加有效地活跃学生的阅读思维,还有助于更加有效地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还有助于激发他们对阅读产生“粘连性”,从而促使他们自主构建出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引领学生进行《草船借箭》一文的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诸葛亮这一著名人物产生兴趣,诱导他们对其神机妙算的能力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激发他们在课外时间去寻求相关知识,加强对诸葛亮这一神秘人物的了解,从而促使他们一头扎入《三国演义》这一经典名著的阅读之中,大大丰富他们的阅读量,促使他们养成积极主动地阅读的习惯。

三、以培育积极性为引领浓厚学生的阅读兴趣

积极性是人类各项实践活动的强劲动力,是促使成功得以实现的良好动机。同样,对于阅读来说,有了积极性便可以激发学生更主动、更加自觉地阅读,从而喜欢上阅读,将日常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因此,教师在培育学生阅读自觉的过程中,切实要通过自身的真情去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通过多方施策去拨动学生的动力琴弦,以各种活动点燃他们的阅读火苗,从而促使他们以积极的心理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例如,可以引入朗读比赛、故事表演、剧情编演等活动,将单调的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将相和》的阅读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表演“渑池之会”“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这些剧情,让他们在自编自导自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深度,增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语言表现力和文学艺术性,并促使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有效提升,并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美文字,体验到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底蕴与魅力,并在阅读中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哲理。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细节 关注 精彩

一、细节需课前预设

古人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凡事都应该有个准备,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备课,要深入发掘教学资源,精心预设教学细节,从而预约精彩生成。这时的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抓住这些细节才能事半功倍。这些细节的语言有的赏心悦目,有的动人心魄,有的则蕴含哲理,所有的语言有一个共性,都会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比如:我在教学屠格涅夫的《麻雀》一课,当中描写猎狗出现在小麻雀面前的句子,它“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在人们觉得小麻雀肯定是猎狗嘴里的一顿美餐!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然,一只老麻雀像是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你想,它为什么落到猎狗面前做无谓的牺牲,又为什么绝望的尖叫着?

生:它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它感觉自己要死了,所以绝望!

师:感觉死了,那他为啥还要落到猎狗面前?

生: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

师: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崇高的母爱!

生:老师,这个故事感人至深,但也很虚假。

师:为什么,我愕然了。

生:我在家里也有看过狗吃小麻雀的一幕,可是总看到老麻雀在高处叽叽喳喳地乱叫,却没有像文章中那样站在狗面前和狗决斗…我认为文章中的事例也是虚构的。

师:也许像文章中作为母亲的老麻雀很勇敢,而你碰到的麻雀妈妈却没有那么勇敢了。但母亲的爱却是共有的。

“生甲:老师,其实动物也是有人性的,我记得我家老母鸡为了保护小鸡,有时竟同比它强大的狗进行搏斗。

生乙:网络上还有一组镜头,一只家猫为了保护小主人竟然与比它强大好些倍的狗搏斗,最后狗却退却了。

师:那你们再考虑一下,麻雀的举动意外吗?

生:老师,我认为书上写的还是对的。它们也和人一样,在困难面前,有的勇敢,有的则迟疑或退却,文章中的麻雀正是一个勇敢的妈妈!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所说的都很有道理,这就是动物学方面的知识,课后我们可以再读读这方面的书,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知识面,加强了解。

当这种“意外”出现时,教师没有置之不理,也没有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因势利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让学生在讨论与读资料中寻找答案,加深感悟。

课文当中有些文字有穿透力,就像一首音乐有主旋律一样,在教学时如果处理好了这些地方的细节,就能给学生由内而外的震动。

例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通过比较,训练了学生对文章中“一句一句”的理解,更体验了为国家、为人民忘我工作的精神。这样的细节预设让课堂教学饱满充实,也让学生终生难忘。

二、细节也会在上课中流露

(一)要推开学生眼神中的细节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可以看到孩子们内心的精神世界。我们要随时捕捉到从“窗户”传出的信息……尤其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更应该读懂他们的眼神。诸如家庭里面的伤痕、同学之间的纠纷、课本主人公的遭遇、想理解某个句子的迷茫……

(二)要倾听孩子语言中的细节

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语言进行即兴的、瞬时地评价,要善于读懂他们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

例如,我执教《草船借箭》中关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用波浪线划出最能体现神机妙算的句子,再用心体会诸葛亮神在哪儿,妙在哪儿。学生交流讨论,透过他们的语言,我感觉到对文句的理解不深,我认为是他们的朗读不到他们位,也猜到他们的心里正着急,我便给予指导朗读,还给学生以幽默、个性的评价。这样一个课中增设的细节,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常听一些老师有这样的抱怨:“真搞不懂我班的那些学生,为什么总是不肯听我说话。”也许我们从没有反思过自己,从来没有耐心倾听过学生的说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学生说话,懂得倾听“花开花落的声音”让语文课成为教师和学生非常美好的享受。

(三)要关注孩子行为中的细节

当在教学契诃夫的《凡卡》一课,当布置完预习任务后,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班上一名学生朗读到“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一部分,他却抽噎了,读下面的句子便断断续续,我知道他是可怜了小凡卡…我没有多说什么,便让其他同学接着往下读,最后全班同学一起饱含深情地读完了这篇课文。

我们可以肯定大部分教师在遇到这件事时也许会接着让他往下读,我是抓好这些细节,便做好语言补充,“是啊,小凡卡和我们同龄,却受到那般的虐待,想想我们自己,在家里得到父母的百般恩宠。这是什么原因,归根最后就是美好的社会,我们一定珍惜社会,珍惜人生,珍惜自己,好好学习,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只有这般抓住机会,才会做好思想教育,使我们的课堂一气呵成,所有这些既体现了人文关爱,也体现了教师独到的教育艺术。我们的课堂结构就会更流畅,效果就会更感人,课堂才会更精彩。

三、细节需课后反思

观察不到细节的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不善于捕捉细节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不存储细节的教育是缺少真爱的教育。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我们要记录、交流教学细节,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建立“细节优势”。

(一)要回顾课堂中的成功

将教学过程中“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地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二)要思考课堂中的败笔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比如前一阶段总校举行课堂达标、创优活动,我到蒿村小学执教《梦想的力量》,采用了“135”互动教学模式。课后我得到的教训是:合作探究性问题没有深度,评价机制没有落实好,离开自己的学生,课堂就是一盘散沙……这些失败也正是我成长的基石。

(三)要整理好教学中的偶得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会随着教学进度的展开,头脑中有时出现瞬间的灵感,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些灵感,做好深入反思,因此,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以记促思,以思促教。一学期下来你总会收获颇丰,长期积淀,也许你就会成为一名专家。

第12篇

一、课堂生成的资源化

课堂是一个五彩的世界,是一个千变万化的阵地。农村学生的思维虽然不如城里学生那么有条理,但其中也不乏智慧的火花,只要教师善于把握,一样会让课堂出现耀眼的光环。如果我们认真地把它们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来处理,会为语文教学挖出一个宝藏。在教学《隆中对》一文时,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小学学过《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主要讲诸葛亮忽悠了周瑜。”一语既出,满堂哄笑。我当时眼前一亮:这个学生不一般,这个答案不一般,这个“忽悠”不一般,不能仅仅一笑而过。细究之下,“忽悠”这个词这几年很流行,学生受社会的影响一点也不奇怪。不过,这个词一般是用在开玩笑的话语中,不能用在一些庄重的场合,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位同学用一种自己的独特理解来活用生活中的语言,是一个积极学习语言的好例子,一定要保护这个同学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但又得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首先对这位同学进行表扬:“不同凡响,匪夷所思,思维活跃。但同学们为什么笑你呢?”这位同学回答不上来。我便让那些发笑的同学来说说意见。终于有一位同学说:“‘忽悠’这个词含有玩弄的意思,用在这里有些贬低了诸葛亮。”这位同学想想,也自觉不太恰当,笑了笑,脸上有些微红。我提示他,能不能把“忽悠”这个词换换。后来他就想到用“制服”。大家都觉得比较满意。这样处理,既保护了这位同学的积极性,又让大家学习了语言的使用,明白了语言文字的感彩,可谓“一箭双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仿写是其中的一项内容。学生仿写往往思维受局限,这就要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让学生活学活用,有的学生就能学以致用,为其他同学开辟一种新的思路。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文章中有一个关联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我让学生用关联词“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句。一个学生造了这样一个句子:“不必说巍峨的崂山,也不必说具有国际化大城市气派的东部,单是那小小的百花园,就有无限趣味。”我听了后,大加赞赏:“能把课堂学过的内容结合实际生活恰当的用关联词联起来,这是一种高明的创新。”从此以后,我经常让学生针对课文的具体情境进行仿写。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仿写起来就游刃有余了。

二、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什么样的课堂受学生的欢迎,什么样的课堂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1.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2.做好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在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上教师要做艺术感染的天使: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在创新精神上,教师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三、词语的具体形象化

无论是谁,都应当承认学生学习语言时的个体差异,但学生对具体的事例都怀着一种天生的亲近感。中国的历史悠久,典籍典故浩如烟海,即便是一个阅历不深的青年教师,也为我们让词语具体形象起来提供了足够的来源。讲革命先烈的乐观主义精神时,我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乐观,讲了这样的事例:“有一个石学士,此人心胸宽广,做事不拘小节。有一次,他乘车外出,由于他的车夫不小心,马惊了,把他一下子从车上摔了下来。车夫心惊胆战地扶起他,请求他饶恕自己。这位石学士说:‘幸亏我是石学士,要是瓦学士,这会可惨了。’”同学们听了后都哈哈大笑。我进而告诉学生,乐观就是在处境艰难的时候,仍然开朗笑对。

四、每篇课文都有一个亮点

这种想法,源于我自己的一次教学实例。在讲《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这篇文章时,我当时设置了一个句子的重点理解:“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表现出很纳闷的样子问学生:“只有一个词,作者却都用了句号,作者是不是用错了标点符号?如果没有用错,那么哪位同学能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在我的引导下,一个学生补充道:“我在客厅里等着父亲,一看表,已是七点一刻,但是父亲没有回来。又等了很长时间(这是作者的感觉),父亲仍然没有回来,我又看了看墙壁上的挂钟,七点半了。”其他同学也是类似的答案。我紧接着问:“从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学生用本课的成语“迫不及待”来回答。我又让学生读这几句话,学生的兴趣明显地高涨。读书的热情高涨。几遍下来,几乎人人能熟读成诵。紧接着我又出示了两篇文章《诺曼底号遇难记》《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学生找出与此相似之处,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我们期望语文教学能立竿见影,学过的好东西能成为学生的东西,那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必然指日可待。这节课给了我一个极大的鼓舞:抓住课文的一个亮点,让学生在幡然醒悟中欣喜地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这样他们就会过目不忘,就乐于学着应用。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就尽力在每课中找出一个有特色的地方,让学生思考,研读,体会,做到“质疑——豁然开朗——喜爱——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