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2 16:35: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服装设计毕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夕,综合运用三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设计、制作、展示的重要实践课程。它一方面体现了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对之前各教学环节的深化和检验,同时也反映出学校的培养宗旨和教学现状。因此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综合地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专业三年的教学成果。高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满足区域发展的一线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毕业设计课程是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而设置的。从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上看,可分为前期的设计构思阶段、工艺制作阶段和后期展示阶段。前期的设计构思阶段是学生创作实践的过程,教学时会更注重开掘学生的创作潜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服装设计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服装结构设计及工艺制作的实践技能。只有将设计构思进行物化才能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才能进行展示。展示阶段是学生通过以服装表演的形式或展览的形式向参观者全面展示自己的学识与能力,人们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与学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会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综合全面地考察高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艺术创造和专业技术操作上的能力。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是定位于体现学生素质的综合课程。
二、高职教育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由于国务院两度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目标,使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也由最初的延续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模式而逐步形成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新型教育模式。经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探索,对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也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了划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不是普通高等教育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是“技能专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上,与企业和职业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课程设置也越来越贴近社会需求。以职业岗位需求来确定课程,已成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虽然高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和课程设置上已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专业建设上也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但是,在毕业设计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仍出现了与教学宗旨偏离的现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也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服装毕业设计课程在教学安排上一般分为;采风阶段(收集素材)、设计构思阶段(整理素材、查阅资料、确定设计主题、画出效果图)、结构设计及工艺制作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构思的物化,举办毕业设计作品的展示与表演,接受教师的评审以及嘉宾的意见和建议等。因此教师与学生们为了能在服装的展示及表演中得到领导的认可嘉宾的好评,在服装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学生作品以追求舞台上的表演气氛和效果为重点,一切围绕此重点开展课程上的教与学。在服装设计的构思上,过分注重创意设计,在服装的表现形式上,过分突出新、奇、特,而在服装的工艺制作上却粗糙有余精细不足。这种一味地追求服装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忽略服装的实用功能,忽略服装工艺制作,使服装毕业设计作品出现了“只可远观,不可近看”,华而不实的局面。这种脱离现实生活,忽略对学生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现状,偏离了服装设计专业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宗旨,也使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定位出现了模糊。这种现象势必影响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其教学结果势必影响到学生与企业的接轨,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最终也会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服装专业的发展。
三、校企结合是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革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课程是学生综合运用三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设计、制作、展示的重要实践课程。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内容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掌握的技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的服装毕业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找出一种能够适合服装专业人才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现在很多的国外艺术院校实行的是院企合作教学,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企业给的相关项目来进行学习,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结合。这种教育模式对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设置有着启示性的作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根据企业要求做毕业设计。学生在与企业亲密接触中,能够了解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运做程序,享受到企业提供的信息资源、材料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不论学生的设计作品是否被企业采用,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学习与实践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学生也不再是只追求服装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舞台上的表演气氛,而是能够在服装的设计中将创意设计与实用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设计的产品既时尚又有新意,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身体需求。同时也能使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中出现的与教学宗旨相偏离的现象得到有效的纠正。学生还可以在企业直接上岗,无须再培训。总之,实施院企结合模式,把学生送到企业做毕业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走之路。
课程服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人文等各方面的直观体现,也反映出人们的审美和精神风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在我国与世界逐渐接轨的过程中,世界范围的各种文化也慢慢渗入我国,尤其是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迅速受到我国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因此产生了服装设计这一课程。服装设计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是掌握专业知识的必要前提。服装设计课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且服装设计的知识涉及面较广,由于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使得我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较弱,所以,服装设计课程的这些特点成为服装设计课程中老师教学的最大的难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采取新的合理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更高效地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2.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虽然目前各种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在全国各地都不断的建立起来,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也在逐渐走上相关的工作岗位,促进了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毕业生的社会信息不断反馈回来,显示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方面的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只重视艺术而忽视了技术,只重视纸面效果却忽略了服装设计的内涵本质等。目前存在很多院校在服装设计专业成立初期的教学是聘请一些绘画艺术的美术专业老师来担任服装设计教学这一责任的,这种情况下,学生所接受的教学重点就放在了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技术上,而服装设计的的本质和其中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却未被更多地关注到,导致学生只学到了画,在裁剪技术方面却没有学习到更多的内容,就更不要说实际操作了,这样很难使服装设计的创意得到完美的体现。进人二十一世纪以后,服装设计的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观,服装的制图、剪裁、技术和缝制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逐步增加,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偏重于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但是,对服装设计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抓住了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如何让服装设计中的艺术与技术融合在一起。当前的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服装的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不能充分结合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服装的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更多地放在普通服装上,而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和相应的结构设计分析方面的教学内容还比较欠缺。
3.服装设计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3.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服装设计观念
服装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它也是一种艺术,其中不仅仅包含着一定的文化素养,还表现了相当的审美水平和文明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时尚元素的敏锐感受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时尚设计意识和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服装内涵的理解,在学习服装结构和工艺技术方面多下功夫,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表现服装的美感,充分体现服装的功能和意义,能够用得体的穿着效果来反映穿着者的审美水平,进而使学生树立起科学合理的设计观念。
3.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服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应该教会学生什么为美,什么为不美。只有懂得欣赏美,才能创造出美。教师应该从艺术、时尚和审美三个不同的角度人手,增强学生的对美认知能力。服装设计是一门涉及到多方面的艺术,它包括视觉方面、造型结构方面等,在表现服装的设计意义的时候,还应强调服装中的视觉效果,使设计出的服装具有较强的艺术倾向和美感。学生应该学会解读服装画中点、线、面、体的视觉语言,了解服装中各种色彩结合的艺术效果以及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使学生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色彩的功能,设计出色彩效应比较艺术的服装。此外,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要多观察、细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了解大自然,去大自然中写生,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对美的认知。
3.3服装的造型与结构结合
进行教学服装的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在服装的设计中是最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部分。服装的结构表现在于缝制的过程,缝制是把服装设计从立体表现到平面,再把服装从平面表现到立体的一个重要过程。当学生只会设计服装的纸面效果,而不能将这种纸面的结构关系变现为或者转化为立体的服装时,设计只能算是纸上谈兵,不能算作学会设计。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掌握一定程度的缝制工艺,特别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高的水平。此外,教师对于服装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不能只停留在画纸面效果图作业上,而应该把服装造型和结构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
4.总结
(一)师生思想认识不够
首先,部分服装专业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组织实践教学还不明确,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出现放任自流的情形。其次,学生对实践教学也普遍存在片面认识和消极情绪,仍然只关注服装设计的造型与美感,追求艺术设计的创新,认为工程技术是服装技师的工作。他们都忽略了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服装行业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产品开发、商品企划、生产管理及销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知识,精通服装结构和工艺的基本原理与技能,通晓服装纸样设计、成衣工艺设计、工业推板、服装CAD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基本具备鉴别、选用、初步开发制衣材料的能力;具备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版、产品开发、服装营销、服装展示、服装工业化成产和管理等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就业压力影响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建设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服装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成倍增长,就业压力很大。许多服装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忙于四处求职、考研,实习实训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第七、八学期设置的专业实习、专业考察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中,多数学生以求职、应聘等为借口,简单应付实践课程,而学校和教师也不得不放宽要求。以我院服装专业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但因为就业或在外地实习等缘故,许多学生不得不简化程序或降低毕业作品的质量,更有甚者花钱雇人做毕业作品。虽然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但仍有学生报有侥幸心理。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对策
(一)建立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前提、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于2010年重新制订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注重实践,能够在服装行业从事设计、企划、制版、工艺技术、管理营销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性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四年学习的特点,从专业考察、服装工艺实践、服装设计实践、生产实习、服装专题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七个环节来设置实践课程。重要环节又划分为不同难易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不同学期。例如,服装工艺实践划分为基础实践、课程实践和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设计方向设置为:第二、三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五学期安排二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方向设置为:第一学期安排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三、五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这样的实践环节合理地分布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优化了专业实践课程的结构。
(二)更新观念,改革实践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越来重要,实践工作量不断加大,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因此,要大力宣传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明确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实践课与理论课是同样重要的,但我校现在实行的实践课程课时的计算方法还很原始,与理论课的工作量差距甚远,而且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课程的工作量不能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工作量的不平衡不能体现出重视能力教育,不能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所以,建议学校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并且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科研与教学的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每一门实践课程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好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其次,制定实践项目指导书或实践手册以及考核标准,这些材料既为实训提出了详细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也规定了考核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从理论的理解到实践操作有一个整体实训规划,同时也有助于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完成实践任务。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例如,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或工艺复杂的零部件的制作过程录制成光碟,在实训室中播放,让学生反复观摩,更清晰地了解服装制作的工艺过程,使实践操作的步骤更程序化。利用摄影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将现代化服装工厂里的科技化含量较高的流水线设备以及生产工艺流程摄录下来,配以详细的讲解和说明,播放给学生观看,既缓解了学校资金短缺、设备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又可以将现代数字化的服装生产线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劳动更具知识化,还可以节省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解决学生在实操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效率。
(四)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机制
关键词:项目教学;服装设计;服装专业
服装设计并不是在纸上写写画画就完成设计过程,而是包含了结构设计、造型设计、工艺设计等多个元素的综合性学科,因此服装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全面的艺术设计过程。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跟随教师的思路,而教师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却忽略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将教学教学法引入到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可以着重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是一种基于企业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管理与运营,在教学中注重内容与实践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可以根据企业岗位工作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并且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具有以下优势:首先,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课堂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以项目实践为中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操作水平的提升;最后,项目教学法将以往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式的岗位环境,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项目实践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项目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践为目标的开放式教学目标,因此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通过实践项目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提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并且熟悉服装设计的过程,掌握服装设计中涉及到的环节以及相关的标准,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确定教学内容:结合服装制造企业的项目开发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再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的方式完成服装设计的过程。
3.制定教学方案:由教师与项目负责人进行讨论与协商,确定实践项目的实施流程与方案,并且对实践项目综合分析,罗列出实践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项目小组分工:根据实践项目的教学需要以及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个负责人,由负责人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陈述,并且对本组的成员进行分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5.解决项目教学问题:在实践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每个阶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记录和分析,并且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6.项目汇报与总结:小组成员要在实践项目完成后撰写一份详细的项目报告,对项目实施的过程进行总结,包括其中运用的理论知识、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三、项目教学法在服装设计专业中的应用
服装设计课程中包含很多复杂的内容,如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等,因此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时,要将分散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并且将其与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相结合,从项目的确定到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才能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并且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教学内容划分。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求,将课程内容分为服装的造型设计、色彩设计、图案设计、主题设计等几个不同的领域。学生在服装设计基础方面较为薄弱,因此不适宜采用整合项目教学的方式,而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基础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通过设置任务引导的方式设计教学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充满吸引力。
2.市场调研阶段。当学生展示完收集的服装款式信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服装设计的款式和规律进行分析,然后选择学生兴趣较为浓厚的设计内容进行专题项目实践的开展,如针对连衣裙设计、休闲装设计等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服装设计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项目主题实施。在进行主题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大多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能力,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具备使用价值的设计主题,如外套设计、风衣设计等,由学生自主完成包括信息采集、结构造型以及成衣制作等几个项目环节,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得到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结束语随着我国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服装设计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不断提升,服装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不断引进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服装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项目教学法在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通过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活动,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
作者:胡婷婷 单位: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任春.项目教学法在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9).
[2]张峰.服装设计专业项目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探索实践——以《中级服装设计制作》课程为例[J].亚太教育,2015(13).
[3]吴国智,邢旭佳.项目教学在服装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07).
【摘要】本论文从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寻找教学中与就业需求的脱节点,以服装设计课为切入点,立足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强化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中职学校; 服装设计;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62-02
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由"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设计、服装CAD"等几门专业主干课组成。近年来,对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优化整合,逐步转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注重教学实操的新型课改。但也有不少学校由于对服装设计课的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教学模式乏善可陈,教学重点与学生就业所需无法实现"互动",学生走出校园,不能适应工厂的操作流程,不能吗上上岗等原因。导致学生知道理论,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现象。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出现或想得到画不出、或想得到却因打板不合理做不出、或只能临摹没设计想法的无奈现状。针对这些服装设计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服装设计专业课教学亟待深化改革。
一、立足学生就业,确定服装设计教学总体目标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在服装企业从事服装款式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裁剪、整烫、经营管理等技术岗位上工作的高素质中、初级专门人才。学生中90﹪所从事的职业岗位除了流水操作工以外,还兼有服装打板、服装裁剪、样衣制作、CAD制板、款式设计、放码、跟单、质检、服装产品生产流水线的组织与技术管理、服装产品推广渠道管理等工作岗位。这些岗位虽不要求从业者有扎实的服装美术设计功底,但也要求具备一定的服装审美能力,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绘画表现基本技能。基于大多数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的特点及能力要求,结合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会把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服装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和线描服装效果图的绘画表现技能,熟练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的绘画表现和电脑绘制款式图的综合能力,确定为设计课教学的总体目标。
二、改进服装美术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在美术基础教学,我校服装美术设计课考虑到学生现状,以转化为几何形体的人体为切入点,教材上使用的是由丁杏子主编的《服装美术设计基础》。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如何学习与服装美术设计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在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就业岗位的需求,对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呢?我们的教学实践决定将整个的教学的课程划分为三大模块,即"设计基础模块、设计理论模块、综合实训模块"。
2.1"设计基础模块"课程首先是绘画基础课。绘画训练不仅是画好服装款式图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但鉴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增加了学生最易掌握,且最适合表现服装的线描技法的教学,如结构素描、人体动态线描等。在课堂教学中会配合服装杂志,临摹图中人物与动势,在了解服装的流行与趋势的同时。锻炼学生绘制人体动态,要求人体简洁、夸张,服装款式准确、清晰。进而从事到对视频中"服装"的运动着的模特的描绘,在动中观察,在静中总结归纳。
其次是"服装绘画表现课",这是"设计基础模块"课程的核心部分。教学重点放在大量的服装线描效果图、服装款式图(工艺款式图、结构款式图)的训练上。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同时配合鉴赏国外大师、名家的服装绘画作品:洗练、简洁的线条运用;夸张、到位的结构刻画;概括并富于质感的衣料效果;丰富学生的眼球,提高审美情趣加深印象,使其对设计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2设计理论模块课程的教学要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尽可能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入具体的服装零部件的设计专题,利用原型、立裁的综合教学体系。在教学上,可以从平面的纸样剪切剪裁,到立体人台的三维展示,将工艺的教学手法应用到设计的教学方法中,使学生明白,设计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设计是一个科学的有依据的思维加实践、总结的过程。
三、 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
服装设计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强化服装款式造型设计与结构对应变化的训练,掌握服装设计的主体核心。
1、以此为目的,从教学方面上讲,如在款式图的绘画教学时,同步进行的是男女裤子、男女衬衣的结构和缝制工艺的教学,款式图的绘画表现教学重点就放在男女裤子、男女衬衣的表现上。在表现款式图时,对款式的结构、比例,以及省道、分割线和门襟扣子的位置的确定,缝制工艺特征的表现,都要体现裤子、衬衣的结构制图、缝制工艺的要求。设计理论课的教学实训的课题也要注意结合同步进行的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设计综合实训模块更应将服装设计、制板、工艺、融为一体。教学内容的交叉整合,极大地克服了设计课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2、从教师方面来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款式造型设计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服装工艺技术水平。这并不等于说设计教师必须要把服装做得如何精致,但起码的缝制工艺要有所了解掌握,尤其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强的能力。不仅常规服装的结构、裁制要懂,还要能运用服装结构原理,随意变化出新的结构形式。做到能以绘画表现款式、造型,以款式造型来设计结构,再以结构验证款式造型的合理性。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就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款式造型与结构变化的能力。
四、中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改革策略
4.1全面与市场接轨、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为服装市场培养出综合、实用且富有创意的全能型人才,因此为了完善巩固这一目标,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全面与服装市场接轨,依据服装企业的产销供一体的发展趋势,拓宽专业口径,积极创办与服装设计、服装营销与品牌效应等密切相关的多样性学科及专业,从而培养出既拥有综合的服装设计能力,又会营销之道,能将服装品牌推向市场,走向成功的专业服装设计与营销人才。服装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消费品,更是一种文化理念的传承,凝聚着不同国家、不同人们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与综合的审美意识。因此服装行业的发展水平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促进学生树立内外兼修的创新设计理念、综合艺术修养,培养他们对抽象美、行为美、艺术美、前卫美的综合敏锐感,细微洞察力,并使他们具有强烈的超前设计意识与综合创新设计理念,才能最终体现中职学校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的真正内涵。我们可在学校现有实验资源的基础之上,加大投入建设力度,全面引进CAD设计室、成立专业的服装设计模拟工作室,通过丰富的设计、打样、销售、剪裁、制作等各项实训环节,强化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4.2强化师资建设,灵活设置教学计划、编制教学方案,令学生掌握绘窗技能。面对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师资匮乏的现状,我们应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创造更多的行业交流机会:如通过定期聘请行业知名设计师来学校讲座,令教师更多地参加行业内组织的各项交流比赛与成果鉴赏会,使教师走出课堂、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汲取成功设计理念与经验,同时在不断充实自我、丰富自我的同时构建起一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雄厚,专业技能强劲、全面的双师型服装设计教师队伍。在教学计划与方案的制订中,我们应充分依据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人才培养定位目标;通过深入实践的社会调查,了解专业的发展走向与趋势;同时聘请行业内的成功教育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真正设计出灵活、多变,适应中职学生特色,注重动手能力强化,专业知识面拓宽的实践教学方案。
以上是笔者从事服装设计教学的一些体会,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将服装设计课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结合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避免了课堂教学和实习教学脱节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性,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缩短学生掌握技能的周期。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很快适应并胜任工作岗位,发挥学生的才能。
参考文献
[1]康玉娥.浅谈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论丛,2006(1).
[2]刘小玲.对高职服装设计教学的探讨[J].江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3).
一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1.传统教学管理思想不符合现代服装设计教学的需要
目前,很多普通职业学校都设立了服装设计专业,但在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上,却缺少必要的适应性。很多院校在开设服装设计专业后,没有深入了解该专业的教学特色,仍然按照普通学科的教学管理方式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管理,对服装设计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
服装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和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服装设计的方法和技术。但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以及缺少实践机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等客观原因,很多普通服装院校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二 服装设计行业当前市场需求分析
公司求才不唯学历重能力,不唯资历重业绩。首先,设计师不仅需要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当前社会流行的服装潮流和趋势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甚至具有一定的市场流行元素预测能力。其次,市场更需要的是服装设计师了解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市场的调查、产品定位,设计过程中对面料、款式独特的把握,以及产品用何种形式宣传、营销等。因此,服装人才的培养与当前市场需求是紧密相连的,不能关起门来只教授和学习服装设计,应以鼓励开放和动手实践的方式鼓励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地从当前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中提取最新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全方位培养。这样学生在参与工作后,可以充分地利用学校所教授的学习内容,迅速投入到所从事的服装设计工作中去。
三 服装设计实践教学方式改进探讨
实践是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理论教学。但在当前的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此,增强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1.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根据服装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必要的课堂改革,针对课程的需要,利用较为集中的专业课时间,由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市场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服装材料课程除了部分理论知识在课堂内学习外,其余内容则可以由教师带学生直接在面料市场内讲解,针对不同品种的面料进行现场分析。这样的教学模式既生动又直观,既避免了理论授课过于抽象化的弊端,又让学生实时掌握了面料市场最新的流行动态及信息。
2.培养教师实践能力
目前,很多教师都是从服装院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缺少实践经验。因此可以定期委派现任教师深入服装公司进行实践设计锻炼,让教师亲自参与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的流程,丰富实践经验,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标准。这样在对学生教学的后续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传授。也可以从服装设计公司中聘请长期从事服装相关工作并具有丰富经验的服装设计师、制版师、工艺师为学生授课,传授具体的实践经验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丰富学生的课程知识和实战经验。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关键词:本三院校 服装设计 实践教学
一、引言
自2003年以来,在教育部“积极支持,规范管理”下,全国本三类高等院校得到了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国本三类高校共计300余所,在校生200余万人。随之而来的本二和本三、本三和专一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当前本三高校经过跨越式发展,已经由注重规模转向注重质量、注重特色、注重品牌,质量、特色、品牌是本三高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活力之源。江南大学太湖学院作为全国独立学院协作会理事长单位,在本三实践教学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下面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设计专业2008年开始实行的“3+1”实践教学模式做一点探讨。
二、“3+1”实践教学模式是服装人才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
1.服装大市场环境决定了服装专业教学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全国纺织看江苏,江苏纺织看无锡。”地处长三角服装产业带中心的无锡是中国重要的纺织品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无锡现有纺织服装企业1000余家,红豆、海澜之家等服装品牌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十大名牌和销售50强前茅。服装产业已成为无锡三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无锡市委、市政府对于无锡纺织服装产业下一步发展规划已有了明确定位:继续保持在中国纺织业的优势地位,把无锡逐步建成全国新型面料和高档服装的研究开发中心、生产制造中心、展示推广中心、批发集散中心和信息中心。为了顺应无锡服装产业的定位,促进服装专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把培养具有现代服装创意设计基本理念,具有较强服装创意制作技能和营销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专业发展的定位与方向。
2.服装人才市场需求决定了服装专业“3+1”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据中国服装人才网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服装招聘专业岗位依次为服装设计、销售业务、技术人才、经营管理、工业工厂类服装人才占职位总数的74.43%。招聘主要集中在首席设计师、设计总监、女装,男装设计师、设计助理、制版师、样板师、质检、外贸人员、跟单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导购店长、营销总监、市场总监、市场督导、市场拓展、生产厂长、车间主任、采购主管、qc等岗位。求职集中的城市: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杭州、东莞、苏州、泉州、宁波、南京、金华、无锡、温州。以上省市地区所占人才意向工作地点68%以上。招聘职位所需学历要求为专科及专科以下占68.9%、本科占29.2%,本科以上占1.9%。应用型、创新型服装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为了顺应市场需求,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专业开展了“3+1”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就是让学生通过三年的在校专业学习,一年的校外企业实习,成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
结合长三角地区服装市场的发展状况和本三学生实际能力,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材为目标”的原则,我们对服装专业教学培养方案重新进行了调整,可以总结为:“三个职业方向,四个基本能力。”
“三个职业方向”是指,在大二上学期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规划。有意识引导学生着重在服装设计、营销展示、制版工艺这三个市场需求最大的职业方向发展。这三个职业方向又具体细分为女装、童装和职业装行业。为了保证学生能围绕这三个就业方向更深入学习,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相应教学内容的偏重,增设了相关专业课程;在大三下学期专门开设与三个方向相关的前沿研究、专题设计课程;四年级的毕业设计课题也主要围绕这三个职业方向进行。
“四个基本能力”是指,每个服装专业学生不论今后选择什么职位方向发展,必须具备计算机绘图能力、服装整体形象设计能力、服装制版制作能力和服装营销展示能力等四个能力。为了配合学生四个能力的培养,在大二上学期开始进行服装制版师、服装跟单师、色彩搭配师、服装设计师考证培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四、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的改革
围绕着“三个职业方向,四个基本能力”教学培养方案的实施,同时根据目前国内特别是无锡及周边地区服装市场急需服装工艺和营销管理人才的现状,以及周边同类本科服装院校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对课程进行精简和重组,增加如服装视觉营销类(服装展示设计、服装零售学)、服装外贸跟单类(纺织品进出口、服饰英语)课程,增加服装制版、服装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校内实践课程的比重,减少了服装设计课程比重;增加了色彩写生、流行趋势考察、民族艺术考察和企业实习等校外实践课程,实践类课程比重已占整个课程比重的38%左右。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保证学校“3+1”实践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关键。除了充分利用校内工厂化实训基地资源和聘请企业有丰富经验技师担任专业课外聘教师外,经过我们多方努力,现在已和红豆集团、真维斯集团、无锡哥帝服饰有限公司、南致服饰上海有限公司、无锡大华制衣有限公司等近十家企业进行了接触,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使多数学生都能走出校门,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企业实践工作,将毕业设计课题研究与企业产品开发结合起来。
五、教学方法的改革
服装专业教学实行主线式教学,根据从服装市场调研、服装设计、服装制版制作到服装展示营销的完整流程,安排专业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注意到各专业课教学内容、教学作业的系统性和上下承接性,学生每学完一阶段专业知识,就会通过较大型实践活动或展览来检验其实践动手能力。
服装教学注重实践操作,教学方法以多媒体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约为1:2,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我们在教学中还注重学生市场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像服装设计课、服装营销课都增加了市场调研环节。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市场来检验自己的设计成果。
各专业课的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四学年之中,主要是由各专业老师在内容上尽可能围绕着专业课程组织和实施,以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的形式展开,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搞好社会实践活动。近几年来我们不仅组织了多次毕业生毕业作品汇报演出、服装立体裁剪作品展、个人形象设计培训讲座等,参与了每年的校迎新晚会走秀节目、各类社团活动等。还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服装比赛,让学生在实践的环境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增长实践才干。
六、总结
虽然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开设时间只有短短5年,教学改革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但从在校生获得的各种荣誉奖项、2届毕业生的100%就业率和每年服装设计专业火爆的招生人数来看,“3+1”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笔者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校软硬件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3+1”实践教学模式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国服装人才网
在服装设计学习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其设计作品,诸多有个性、思想活跃的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不单是一个思考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就服装设计实践而言,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挖掘其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指导学生参加各项服装设计大赛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服装专业学生参加服装设计竞赛教学是体现设计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参与服装设计大赛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在竞赛教学中获奖也能在毕业后增加就业的机会。服装设计大赛一般以绘图及制作技能为主,也是检阅和评价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能力的一种形式。在服装类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赛是展示学校各项建设工作的手段之一,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服装设计专业人员有一定的保障。随着国内外服装设计大赛热度的持续升温,每次大赛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过有相当一部分参赛设计师,由于自身对服装设计大赛的特点认识不足,从而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时间却一无所获。服装设计赛事已经逐渐发展为有别于其他服装设计方面的一个专题。作为服装类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面对种类繁多的各项服装设计大赛往往极端化,盲目参赛,不知道自己要从大赛中获得什么,只是跟风逐流。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师有必要正确引导学生参赛,针对各类大赛及学生自身的特点,研究适合自己的设计比赛,在参赛过程中获取设计经验及增强创意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这种有计划的参赛对国内外设计大赛成绩的提升有着积极意义。很多人都认为服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是天赋,但作为一名教师更相信的是爱迪生曾说过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著名服装设计师也是靠着自身的努力及多年的市场经验造就的。对于高校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找到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是非常关键的,科学的方法论可以缩短学生与设计师之间的距离,好的设计方法也会对提升设计水平起到积极作用。因此,研究各种服装设计的方法论可以帮助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加有效地运用设计思维,激发学生的无限创意,为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打下基础。从服装设计大赛作品可以看出,很多能够入围及获奖的设计作品往往能体现出设计师的个性,既有独创性又有艺术性。服装设计与绘画、雕塑、建筑或平面设计看似无关却有一定的联系。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中的一种,首先是以绘画为基础。学生绘画基础的好坏也关系到学生的审美情趣及设计价值取向,因而很多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都喜欢借鉴其他的姊妹艺术。
2服装设计教学的改革创新
2.1教学模式的改变
服装设计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设计与艺术的区别。服装设计具有穿着性及审美性,能够起到美化人体的作用;而服装艺术往往脱离了服装穿着的概念,在设计过程中使其艺术化,成为供人观赏的艺术品。针对目前的各项服装赛事,从入围的作品来看,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但获奖作品却是贴近市场,有较高的商业价值。所以,对服装设计而言,艺术设计和解构工艺密不可分,服装在表现艺术美的同时也应具备实用性、经济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服装设计教学从过去单一的“传授模式”转向“激励模式”,学生以前总是希望教师给出标准答案,但教师代表的仅仅是个人,为了激发学生更多的自我认识及独立设计能力,参加服装设计大赛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设计方法,才能将适合自己的设计方法运用到服装设计实践中。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各项服装设计比赛中参赛作品的分析、总结和归纳,对服装设计大赛思维方法的研究,从中找寻其中的一些规律性,对于参加服装设计比赛选择的设计方法有一定的帮助。这种做法也可以帮助那些身处惘然状态的学生按不同设计比赛定位,围绕适合自己的大赛主题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结合自身特点创作出适合大赛的作品或适合市场的产品。服装设计,这是一门知识涵盖量非常广泛的课程,是包含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学科,很多的理论需要在大量实践过程中理解和领悟,学生通过学习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审美、绘画、设计表达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激励教学模式”中,可以将参加服装设计大赛作为一种项目,让学生去完成这个项目。为了适应不同的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在项目设计质量中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教学方法上来讲,教师的主要目的为了让学生面对问题时解决问题,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散开来;另一方面要积极督促学生,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例如服装设计中的姊妹艺术联想法,有些比赛获奖设计师就是借鉴了建筑外观设计,将各种建筑外形运用于服装设计中,有的是做廓形设计,有的是做内部解构分割设计,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创新性。
2.2大赛促进教学质量
在进行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参赛各种优势激励学生进行参赛,并要学生运用课程中所教授的思维方式及设计手法运用于设计作品中。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个体特点及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学生作为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体部分,学习目标要具有主动性和目的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用不同的方式参与这些大赛。在整个参赛过程中,学生对自身知识、思维、技能等各方面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能从中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学生的设计能力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发现学生的兴趣和优点,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做不同层次的练习,细化到人。例如,研究衬衫的设计中,有研究面料辅料的、有研究款式解构的、有研究廓形细节设计的、有研究装饰手法的、有研究各种风格的等等。
2.3激发学生参赛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其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能自己解决问题。在面对一个新的服装设计比赛时,教师在针对性地讲解之后,再根据以前该赛事的入围作品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根据学生的设计初稿分析问题,结合新的知识点,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完成设计作品。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任务中设置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多发表观点,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为学生搭起支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学生完成设计作品后,及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与交流,进一步完善作品;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将新知识引导给学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新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结语
[关键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美术教学
服装设计专业是中等职业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系统、专业服装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多种形式的实践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服装设计方法,从而为其日后积极融入工作生活中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自身关于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美术教学的思考与体会进行初步的总结与归纳。
一、优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育背景下,中职学生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美术知识的学习多来源于教师的讲解以及自身的凭空现象,不仅学习兴趣不高,而且实际学习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根本谈不上实现对具体美术知识点的深刻认识与灵活掌握。对此,笔者认为,中职教师可以适当优化教学手段,即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相信此举对于创新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美术教学形式、切实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都将产生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例如,在美术色彩这一内容的教学时,笔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了一组体现中国传统服装色彩特征的图片幻灯片,包括各朝代、各时期的不同服装代表作品,随后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出示了一组体现西方现代服装色彩特点的图片幻灯片,包括一些时装周上的服装作品。
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清晰地意识到“服装色彩的搭配具有强烈的区域、年代特征”,从而为其在日后的服装设计学习活动中得以对色彩进行创新式的搭配与使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如,为了使学生对服装上的不同色彩形成直观、深刻的感知,笔者又特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制作了一张色彩对比图,即将特定色彩的同类色、对比色、补色等都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排版分布,使得学生更加近距离、清楚地观看到不同色彩之间的相同与差异,真正实现了色彩感官教学,从而为学生在服装设计中得以正确运用色彩、设计出色彩美丽、款式新颖的服装作品做好了充分的前提准备工作。上述两则教学实践经验都表明了优化教学模式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服装设计学习兴趣,同时又能辅助他们切实取得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可作为提高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美术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
二、明确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未来就业适应力
中等职业院校同普通性质院校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有着较强的职业教学特征,其最根本的教学任务与目标为: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从而为他们毕业之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工作生活之中、具备高超的工作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决定了中职院校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应当从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考虑,创新性地设置教学目标,以便培养出真正适合职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例如,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因此,多数教师的美术教学活动会将绘画教学局限在服装款式、造型、色彩等的内容之上,却忽略了学生对人体形象绘制的良好把握。试想,假设对人体的构造都谈不上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又何谈设计出精确、美丽的服装作品呢?在考虑到这一点之后,笔者就有意识地带领学生从最基础的几何形体绘画入手,着重锻炼与发展他们对于造型的整体把握能力;随后,又以此为基础,逐渐过渡、转移到人体头部、四肢、臀部等细节上的绘制教学;最后,又辅助正常的人体比例展开整体绘制的美术教学。
如此,仅仅通过这一基础绘制内容的教学,就保障了学生得以轻松自如且非常精确地绘制出完美的人体形象,从而为其以人体形象为基础设计出美观大方的各样服装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工作。再如,服装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实践活动都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应当合理、科学地进行想象与创新,这也是他们日后设计出具有自身独特特色服装的重要影响因素。正因为如此,笔者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通常会给予学生美术创作的充足自由空间,鼓励他们敢于打破传统服装设计的桎梏及惯有思路,合理、大胆地展开想象,引导他们可以在色彩搭配、服装使用材料、款式上进行创新性的设计。这一措施也为学生想象力与创新力的显著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在优化美术教学效果的同时,切实提升了其未来的就业适应力,真正取得一举双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总之,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在展开具体的美术教学时,必须真正将学生当作学习主体,通过优化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目标等措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发展其专业技能。如此,方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基本技能,进而为其更好地掌握一技之长做好充足的前提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何宜罄.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困境及对策出路探究[J].艺术科技,2013(6).
关键词:设计技能比赛;创新能力 ;指导选拔;管理制度
一、前言
目前很多高校都还存在一种教学现象,就是对理论知识的教育特别重视,却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个性发展的培养;这种只偏重理论、而轻视实践以及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培养出当今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的。当今的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类院校,怎么样在教学中改革偏重理论、轻视实践及个性发展的这一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改革当今教育模式中值得深思的课题。而“中华杯”服装设计大赛简称“设计技能比赛”就是一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及推广的经验。设计技能比赛,它颠覆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参赛者自行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在参赛过程中的实践技能操作中,既检验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个人的独立工作能力,通过设计比赛,在实践中就会发现需要改进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将会大大增强,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因此,如何让广大学生都自觉地、积极地参与设计技能比赛活动,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院校应如何为学生搭建一个供他们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平台,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本文以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服装系设计班学生设计技能比赛为例,阐述了通过设计大赛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等方面起到的作用。
二、 设计技能大赛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设计技能大赛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合作精神的有效形式。大赛中,由参赛者或参赛团队、按照承办方给予的设计大主题、以自选小主题的方式构思制作成一组或一季节5-8套不等的成型系列服装设计产品,设计比赛所涉及的课程内容是一个课程群,而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在整个设计环节中,学生需要懂得合理应用理论知识,在设计过程中分析遇到的问题,构建设计思路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设计实践过程就是从掌握理论知识到掌握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大提高和增强了学生的独立学习、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同时很自然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设计大赛的参赛方式一般分为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以个人名义参赛,一种是以小组或团体的名义参赛。个人参赛,考验参赛者的综合能力;小组参赛,更能体现参赛者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强创新能力。
三、以“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为例的创新型人才的实践
(一)大赛介绍
“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是经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首批认定的国际性、国家级赛事, 本赛事自1995年始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组委会承办,每年举行一次;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18届,选拔与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如吴海燕、武学凯……等众多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都曾以各种方式参与过“中华杯”,本赛事被服装界及时尚媒体广泛赞誉为“服装设计师的摇篮”;其设计宗旨是为提升服装师设计水平,展现设计师的最新设计理念,搭建服装设计师与企业之桥梁。在业界独树一帜,成为最具活力、最有影响、最受欢迎的服装设计大赛之一。本赛事参赛内容包括“中华杯”国际女装设计大赛,其中女装设计内容包括时装类、礼服类、华服类设计等;而男装设计大赛内容包括休闲类、运动类、正装类设计等;国际童装品牌设计大赛;国际内衣/沙滩装设计大赛;该参赛作品的要求是以5-8套不等的系列设计产品,系列作品要有系列整体感,且要求每个系列的服装不能出现男女混搭,如做女装系列内容里不能出现男装。参加该设计创作比赛要涉及服装设计专业的多门课程,如:设计基础、材料应用、服饰色彩、服装工艺、款式设计、图案设计等知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必然会将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融合在一起,这正是我们改革教学模式所要追求的教学效果。
(二)以“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为例的学生指导实践
1.选拔能力强的学生参赛。参赛前,选拔出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参加设计创作大赛的参赛人选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选拔开始既要考虑学生平时的综合能力表现,又要不拘一格选人才,照顾到其他方面表现一般但专业知识却表现突出的学生。
2.对设计基础、材料知识、款式设计、服饰色彩、工艺制作、服饰图案设计等课程进行综合的成绩考量;把在这几门主要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挑选出来作为参加设计创作大赛的参赛人选,使参赛人选具有代表性。
3.可以借助学生会服装设计协会平台进行推荐,服装系学生会设计协会定期的举行一些相关设计的培训,让参赛者更全面地了解设计创作大赛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参赛的有关知识。
4.推荐挑选。专业老师在挑选时除了参考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意亦是重要的参考因素,在挑选推荐参赛人选时,对流行时尚元素、色彩感悟能力特别强的学生,专业老师要特别推荐。
四、指导和培训
在经过了一系列的竞争,推荐挑选以及系部教研室组织的有关知识技能竞赛活动后,学生的竞争意识、学习热情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是一种质的飞跃。这时,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1.前期的指导和培训。在进行前期培训前,指导老师必须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和内容,既要做到科学合理,又要体现设计创作的特点,把握创作的方向,提供施展个人的才华空间,避免走进创作的误区,少走弯路。设计比赛指导培训可在款式设计工作室进行,可以独立或2-3人一组合作完成,学生个人和团队根据参赛项目的要求,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前期的信息收集、市场分析、构思设计方向、选主题、分组做品牌风格企划;学生进行市场调查,了解流行趋势及市场信息,整理资料;进行服装设计初稿构思,构思服装面料、辅料和服饰配件等。
2.中期的指导和培训。中期的指导和培训已经到了初步设计、扩充设计阶段,由指导教师辅导学生绘制服装设计初稿,包括着装效果图及正背面款式结构图;样衣制作,设计方案实施与修改,进行第二次审稿工作,指导教师辅导学生绘制并规划设计正稿,包括着装效果图及正背面款式结构图。通过设计指导教师在规划稿签后确定系列款式。设计系定后,未经设计指导教师同意,不得随意更改。
3.后期的指导和培训。后期的指导和培训是正式设计阶段、展示评估阶段,实物作品制作、成衣产品系列设计的制作;这一部分主要由工艺指导教师辅导学生进行车缝以及制作成型。同时,进行服装作品样衣试身修改。展示与评估阶段主要是进行服装设计作品展示及整体效果评分(即服装设计初赛),由部分行业及老师组成初赛评委团队(7至9人组成)综合评比,量化打分,并选出优秀服装系列作品进行参赛。
在以上三个阶段的指导和培训中,指导老师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案,对以个人名义参赛和以小组名义参赛的学生区分培训的侧重点,对以个人名义参赛的学生,重点是发掘他们的创作潜能;对以小组名义参赛的学生,则重点在于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团队合作的精神,既分工,又合作,在创作中相互帮助,共同面对困难,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五、大赛指导成效
设计大赛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设计师与企业的桥梁”,我院已有多届学生参加设计创作大赛,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检验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融会贯通的实际水平,在创作中还可以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增强团队协作意识,真正体会了团结协作的意义和由此带来的成就感,他们的参赛作品不但获得了很好成绩及综合素质的锻炼,还为其他同学和师弟师妹们树立了典范。
通过设计大赛的过程,学生不但锻炼了自身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具备了自身的就业方向,服装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重点关注的能力也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尤其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践教学环节的锻炼。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很大一部分参加过大赛获奖的学生都很受行业企业的青睐,这些学生不但能就业,而且进了公司后都从事设计师、跟单员、工艺师、服装生产管理等工作,酬金也都比较高,近年来我院服装系大部分获奖学生的就业后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就业单位的认可,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甚至有部分都自己创业开公司。
六、基于学生设计比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1.重视师资培养,促进实践教学。要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就必须要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及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时代在快速发展,教师队伍也要顺应时代潮流,跟上时代步伐,不断的更新知识、充实自己,不断地掌握新的技能,才能适应潮流发展,学院要加大培训教师队伍力度,更要加快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速度,保证高素质高技能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稳定是学院工作的重点,也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关键,培养具有生产一线实践经验能力和有技能资格的教师。在此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2.设计创作大赛内容与实验课程互相衔接。在培训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必须对现行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除基础设计课程外,还可以加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专题设计课程,以便强化基础设计与实验课程、设计创作的相互衔接。这一环节在时间的安排上可根据班级的授课进度灵活掌握。建议最好是大二期间,因为学生经过了一年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已掌握了基本的设计理论知识,这时的学生缺少的是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以及专题实践课程的实操。这时提供综合性、有针对性的基础实践课程,将会大大锻炼学生专业能力,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为他们下一步参加各类设计创作大赛即即将到来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3.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为学生零距离上岗创造条件。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然后布置大堆的作业让学生回去自行完成,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展的潮流,在当今的高职教育领域是行不通的,学校必须要加强与企业的实际合作,只有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把企业作为实训大本营,并依托企业的优势,制定出一套科学、系统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地感受到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之间的“虚”与“实”。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零距离上岗创造条件。
4.把企业作为学校的大课堂。把企业作为学校的大课堂,是当今高职教育值得大力提倡方向,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符合企业直观、实用、快捷、有效的要求,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以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在学做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完善、消化课堂上的知识,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日后进入企业打好坚实的基础,企业在合作过程共同利用自身的优势互补劣势,最终达到三方共赢的效果。
5.建立科学的比赛管理制度。服装设计创作大赛是一项体现教育成果的舞台,它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成果的平台。通过多年的创作比赛证明,这项赛事可以发掘大批的创新人才。如何让这项赛事保持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及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就需要我们建立科学的赛事管理制度;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赛事,使赛事不会走偏路,在制度的规范下组织、培训、比赛、评奖等各方面都有规则可依,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当更多的老师和学生都参与这项活动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局面;笔者认为,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例如:学生在参赛中获奖,学校可适当在奖学金、学分各项奖励中加分,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慢慢的进入教师的工作室实习,锻炼自己;学生可以由学校、由老师联系直接进企业工作等等;又如:教师指导学生获奖后可根据学生获奖的级别给予其进行奖励、或作为年终考核加分、评优晋级等条件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七、结束语
以服装设计大赛为载体,围绕着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教学核心主题,开展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在如何组织学生培训,如何组织设计大赛,如何在设计大赛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如何在大赛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这些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去总结和探索的。在服装设计创作大赛健康运行发展的道路上;在激励机制的促进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会主动参加到这项赛事中来,并且会表现出极大的参赛热情,从而促进赛事不断地扩大规模,提升赛事的水平,这种模式符合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企业需求的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瑞军等.基于学科竞赛平台构建的创新人才培养[J].2010(3).
2.赵书朵.浅析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201112(6).
3.叶红玉.浅析学生技能比赛对创新人才的促进作用[J].2012(12).
4.庄冠英.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2010(8).
1.1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就业下的教学改革思路
在纺织服装行业转型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国内竞争无序、国外行业冲击的窘境。加之各类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心态各异,本科、专科及研究生等不同层次行业人才的分类模糊等现象对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就业带来了诸多影响。在此现状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就需要掌握更适应当前转型期行业和企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当前行业转型期的人才培养需要的是设计与应用紧密结合教学改革。应行业性质所定,之前的教学内容往往是或重视设计轻应用技能、或重视技能轻设计思维,培养出来的人才或是技能工或是纸上谈兵的秀才,之前的行业和企业发展对于这类现象还可以接受。但随着行业转型的发展,服装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需要既擅长服装款式的创新设计,又必须具备丰富的流行趋势预测能力和各行业知识的整合技能,同时精通样板工艺及制作工艺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更具竞争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对企业的长足发展和行业认知更具长远性。
1.2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创业下的教学改革思路
在纺织服装行业中,创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并且创业的成功几率更大,因此,服装设计专业人才有很多参与到了创业大军中,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创业意味着其对行业领域的高层次观察能力,因此不仅需要其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更多的是对本行业大的趋势了解和行业发展脉络、经营理念、先进的销售和客户经营思路等,是设计、生产与市场营销流程的综合体现,所以要为这类人才创造更具竞争力的创业前景,就需要在教学改革中加大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理念的高度提升。例如在设计类课程中设置相应赏析类和认知性较强的内容,培养创业人才的视觉观察能力和其欣赏水平的提高;其次在结构工艺等环节要加大创新工艺手法对服装款式的外在美感的表达,例如创意立体裁剪与平面制版的结合而出的新的表现形式等;更重要的是加大对创业人才的营销理念培养、市场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把握等内容和课程设置,在美学、技术和经营理念等3个层面培养具有前瞻眼光的人才。
2店铺环境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与教育教学途径和方法
目前,我国大部分服装专业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思路还沿用着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灌输式已经被欧美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抛弃;岗位的细分化和行业的细分化要求我们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具有针对性和扩展性;课程的教授过程和设计更趋于人性化,大量的采用情境式、交流式和讲评式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开发的灵活性。根据专业的性质,店铺环境教学是基于情景式教学方法下的深入表现形式,同时也具备了美学、设计和结构工艺,以及营销终端整个产业链的整合教学模式,是完善就业和创业人才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
2.1店铺环境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店铺环境教学的可行性要素包括教学场地与场所,学院各级管理部门的支持或教学的便利性,教学专业内容的体现与店铺的环境设置等。店铺环境教学模式是基于服装营销终端的场景式教学,其实施的要素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有固定的教学场地,而且在此场所中要有模拟服装终端店铺的装修形式和陈列,以及模拟某品牌或多风格服饰样品,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展示和实物讲解、评价等,当前很多高校中开辟的诸多工作室就是其有力的佐证,这是店铺环境教学的硬件可行性要素。其次,教师的讲解内容或课程环节设计要按照当前企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进行实施,这关联到适合店铺环境教学的课程标准、专业模块的组织整合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务部门教学督导方式的改革等,要做到全程创新,以期达到该教学模式下的最好效果,这当然是店铺环境教学的软件可行性要素。另外,教师和学生在店铺环境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革新,因为处在模拟市场店铺终端的环境下,使得教学环境轻松自然,学生的注意力从某一层面上容易分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引导和课程内容的安排更具吸引力,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从侧面使得课程更具凝聚力。这是沟通店铺环境教学的硬件和软件的中间重要环节,也是发挥店铺终端环境下的市场性的有力引导和利用。
2.2利用店铺环境进行教育教学的路径
店铺环境下的市场终端销售场景容易使学生有直观置身其中的感觉,这就为教学提供了更有力的环境支撑,加之成衣样品的陈列和展示,也为师生交流提供了更多直观的素材和评价样本。在此模式下的教育教学路径分为几个步骤进行:以服装设计课程为例,其一就是让学生懂得服装设计的产品最终要陈列在消费者面前,这就是我们眼前的店铺终端环境,所设计的产品要适应品牌的需要和店铺风格的需要,能否接受要看产品最终陈列出来达到的视觉效果。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就懂得自己的设计要如何体现在市场实践中,达到课程的最终学习目标反馈,这就是所谓的课前环境熏陶。其二,让学生认识各类风格下的服装,并做相应的评价,评定设计作品的好坏优劣更有利于让学生直观锻炼自己的视觉观察力和洞察力,以及对流行趋势的掌控,这就是所谓的审美评价能力培养。其三,对于学生所评价的内容,专业教师将专业内容融入其中加以阐释和教授,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评价对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有了更具说服力的专业知识支撑,也使得学生更理解产品设计的内涵和服装设计知识的用途所在。其四,教师综合学生的评价和自己的专业知识讲解并回答学生的提问,在店铺环境教学模式下进行设计实训,并将自己的设计产品进行展示和陈列,以锻炼学生对终端销售环节的产品销售知识、陈列视觉美感掌握,以及产品设计的市场认同度等的深层次理解。最后,教师和学生进行总结流,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产品的展示,接受其他学生的评价。除此之外可以以市场销售方式进行产品的售卖,以从课程的实训中得到市场的认同和利润的产生,获得更实际的市场运作效果。
3结语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服装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服装企业在发展品牌、新技术工艺的同时,给服装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能够提供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职业院校中服装专业教学必须进行合理的改革,适应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就对我国服装企业对人才需求现状以及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适应企业需要的服装专业教学改进措施。
关键词 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学;企业需求;适应
我国服装专业教育已经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发展,为服装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等的全面发展,服装企业逐渐引入了新加工技术与工艺,这就对服装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职业院校的服装专业教学来说,要认真的研究服装企业发展需求,全面的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服装企业的需求。
1.服装企业对人才需求现状以及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学现状
1.1我国服装企业对人才需求现状
服装行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的服装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之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我国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的方面:(1)由于服装行业的发展,服装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多,所以就需要大量的服装加工工人,目前市场上对于这类人才的需求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2)由于服装企业的发展,在规模以及影响力方面都逐渐的扩大,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技术等也越来越先进,所以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向着综合型发展,不但要求服装行业人员有高超熟练的服装设计技术,还要求其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对市场洞察的能力等,这样才能确保服装企业的服装能符合市场的需求;(3)目前,服装行业的品牌意识逐渐深化,服装企业对于品牌文化以及服装品牌的推广也逐具规模,所以对服装专业人才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呈现多层次、多形式的特征。
总的来说,服装企业要求从事服装设计行业的人才不仅有熟练的技术,丰富的理论以及一定的文化素养,还要求其具有个性化、创造力以及市场的洞察力,能明锐的觉察到市场的需求,推动服装企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1.2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对服装人才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企业的发展,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服装专业教学目标与服装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在服装教学过程中,专业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但是对于服装适应社会需求却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考虑到服装的商品性以及市场性,这样服装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在从事服装企业工作中,很容易造成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2)在职业院校服装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的编排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服装专业性的知识学习太过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重复的学习,没有对课程与课程进行横向的联系。另外,学校安排的文化课程所占的比重太大,而市场调研、服装设计时间等课程相对较少,这样学生对于服装市场性的重视程度不高,自我动手能力弱,对流行趋势等都不能够准确的掌握,这样就无法为服装企业输送适用性综合人才。
2.适应企业需要的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学改进措施
2.1提高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院校服装专业教育中,必须提高师资力量,才能保证其能正确的引导学生掌握服装设计理论以及适应服装企业的发展需求。对于提高师资力量方面,主要的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聘请教师过程中,要求其必须具备服装专业教师资格证,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服装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应的服装设计能力;(2)服装具有市场性以及商品性等特征,其跟时尚潮流紧密关联,所以要求教师要对时尚流行能有一定的了解,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进入服装企业及时的了解目前最新最潮的服装设计理念;(3)职业院校要鼓励、支持服装专业教师在服装企业做兼职工作,这样就能使其更好的对服装潮流动向信息进行掌握,以达到对学生传导的作用。
2.2加强校企合作力度,达到校企双赢局面
在服装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多,所以服装企业与院校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校企合作平台应运而生。我国服装行业的校企合作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院校与服装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不够深入,在合作机制的建立方面不够完善。作为服装专业院校来说,要主动与服装企业进行紧密的合作,利用企业提供的生产基地以及相关的设备,对学生进行实训,让学生真正的接触到服装生产的流程,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尽早的适应服装行业的环境。在服装加工机械设备使用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必须加强对学生熟悉、使用设备能力培养,缩短学生毕业后加入服装企业的适应时间。加强校企合作,能够使服装专业培养出更多适用型服装企业人才,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毕业就业的问题,而且让服装企业有更多更优质的适用型人才,达到了校企共赢的局面。
3.总结
我国服装教育起步较晚,很多地方都存在不足,与服装企业的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不利于为服装企业培养适用型的人才,再加上我国服装行业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等的全面发展而逐渐的壮大,在技术工艺、管理、营销等方面也给服装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育增强师资力量,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为服装企业培养更多更优质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荣梅.论高等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及其发展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0,23(4):152-153
[2]蒋秀丽.浅谈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方法[J].企业导报.2012,32(12):33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