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摄影实训报告

摄影实训报告

时间:2022-03-01 02:0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摄影实训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摄影实训报告

第1篇

本文作者:余丹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一向以“宽口径”著称,并没有固定对口的行业和岗位,学生一般会在教育、媒体、行政等领域发展,随着公务员和教师职业门槛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企业立足,从事文秘、策划、宣传、营销等工作。在基本专业素养和专业核心能力之外,沟通和协调能力、策划和创意能力乃至个人形象塑造和礼仪素养,都左右学生的发展前景;在信息化社会中,熟练掌握各类现代办公设备和技术更是职场生存必备的条件。针对就业市场的现状,我们将以下课程列入实训课程:口才训练、写作训练、公关礼仪、活动策划、调查与分析、现代办公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摄影、摄像。口才训练课程与写作训练课程是实训课程的重点。

围绕能力培养目标,重构实训课程内容

实训课程强调技能的训练。我们打破了理论教学按照知识点组织教学内容的固有模式,把实训课程的能力目标分解为若干能力点,再围绕具体能力点设计实训项目。项目化的实训形式,阶段性和针对性较强,实训过程中目的明确,形式多样,效果比较显著。口才训练课程教学。将口才训练课程分解为“心理训练”、“朗诵训练”、“仪态训练”三个基础训练项目和“演讲口才训练”、“辩论口才训练”、“面试口才训练”、“谈判口才训练”、“社交口才训练”等实用训练项目。口才训练课的教学重心放在设置情境实战训练上。写作训练教学。写作训练教学设置了“论文写作训练”、“公文写作训练”和“文学创作训练”三大实训项目,每个项目再分解为若干子项目,如“文献综述写作训练”、“调查报告写作训练”、“报告文学写作训练”,等等。按照布置命题当堂写作习作点评反复修改的流程展开。每一次课是一次练笔的机会,每一次课后作业是一个项目成果。

改革教学方法,调整评价指标,增强实训效果

实训课程注重师生互动。操作技能类的实训课程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在“做”的过程中去掌握方法和技巧;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需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口才训练与公关礼仪实训课程教学,场景模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训形式。根据不同主题模拟不同的场景,如求职面试、节目主持、商务会议、社交宴会等,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角色扮演得到锻炼。调查与分析和活动策划实训课适宜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开展。这类课程可以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如调查与分析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强化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配不同的调查任务,要求学生以确立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实地访谈、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撰写和上交调查报告。调查任务可以与教师科研结合,也可以源于学生兴趣,或者是来自社会热点,既要有现实意义,又要难度适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发挥策划、监控和指导作用,学生真正成为调查活动的主体。学科竞赛和学生社团活动也是实训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如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的选手选拔和“演讲口才训练”实训项目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汉语言文学专业每年定期举办“文学节”、“秘书节”等学生社团活动,有主题征文、“礼仪先生”评选等环节,可以和写作训练、公关礼仪课程形成联动机制。实训课程的评价指标多元化。实训课程可以评价学生提供的作品和成果。如摄影、摄像课程要求学生提交高质量的摄影和摄像作品,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要求学生制作网站,调查与分析课程要求提交调查报告,活动策划要求提交策划书,等等。高级别学科竞赛中获奖、获得高端资格证书或是公开发表作品的学生,相关课程可以免考,成绩可以评为优秀。

加强实训条件和“双师”型师资建设,为实训教学提供保障

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训课程体系,需要两方面的保障:一是实训场地和设备,二是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二者缺一不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妨借鉴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教学的经验,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建设实训室,或是与其他相关度较高的专业联合,建立文科综合实训室,提供场地和设备,营造实战的氛围,让学生真正去动口、动手和动脑。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要有了解社会需求的意识和行动,要充分利用实习和实践基地,亲身体验秘书、记者、编辑等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把这些实践经验带到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有的放矢,避免空谈;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积极引入社会力量,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行业内人士来校授课。他们了解行业的最新需求和普遍规则,有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事例,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新鲜的感受,从而达到良好的实训效果。浙江万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构建了实训课程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还要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师资保障等方面继续深入思考、不断完善,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第2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 改革 实训课程 措施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课程改革是培养新型、实用、操作性强等人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其它艺术类的实验教学不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主要以实际操作、实验、实习和实训等为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传统教学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课程主要由教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根据教师的进度进行基础造型的操作训练。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绘画式实训中,由于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作业的完成模式难以真正融入大量的专业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很难融会贯通,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能力。因此,为了进一步强化艺术专业实训课程的针对性,笔者认为必须在现有教学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模式。

1、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教育部“艺术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理论及实践研究”课题组对我国多个院校进行调查,调查发现,百分之六十的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两次以上的实训学习机会,其中主要以外出写生和参观城市建筑为主。在实训工程中,大部分由任课教师带队完成实训任务,由专业美术教师带队实训的仅占百分之三十六。最后以参观报告、美术作品等形式提交实训作业。通过对参加实训学生的调查,发现百分之九十七的学生期望在实训过程中能够更加注重思维表达,提高绘画技巧。以下为与学生沟通后发现的问题:

1.1实训课程教师的组成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工作由美术教师承担,而美术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审美意识,造成学生在环境设计实训中脱离实际,对实际空间的构成难以掌控,而这恰恰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不能忽视的关键因素。

1.2学生作业的制作形式过于单一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通过摄影作品和建筑外形的设计绘画等形式提交作业,学生基本上把注意力投入到建筑外形的演变与创新,而对所设计的建筑内部构造、组成等内容没有更加深入阐述。

1.3成绩的评定及作品展示

实训课程作业的评定和展示形式单一,主要由校内的小型展厅进行作品展示,由于展示环境落后,对作品的改进工作很难实施。其中,将近占百分之三十四的院校甚至没有对作品进行展示。

1.4忽视传统元素的学习应用

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逐渐忽视了传统设计元素的应用,仅仅沿袭了以前设计的形式。笔者认为设计教育更加要继承民间文化的精髓,在设计中强调人文内涵,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追求创新。因此,传统绘画式的实训课程已经落后,无法满足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需求。

2、国外艺术设计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情况

在美国,艺术设计专业在实训课程中大量运用实地考察的方法来见证和分析新型的设计,并且积极运用地区博物馆,加深学生对于实体设计的印象和理解。同时,课程进行中会组织阶段性展览,并用图版和方体空间内展示以及用幻灯的形式来说明。

3、艺术设计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建议与措施

3.1明确实训课程的教学目的

从纯绘画式、纯视觉式的写生课程要求,转变为解读性的、考察性的记录与分析并重的课程培养目标,不但在实训的过程中对绘画技能有所提高,关键要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建筑物理解,进行解构及重新认识、组合,提高在后续设计课程中的审美意识及创造能力。制定教学改革方案时,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学的特点,强调专业实训课教学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3.2强调实训之前的课程衔接

从调查访谈中发现,许多院校在大一第一学年上完素描和色彩课程之后就直接安排学生外出写生,专业造型基础的缺乏使学生在如何理解、表现观察对象时产生了很大的困难,所以表现方法只能停留在描画的阶段。由于需要在实训的过程中对建筑形式进行详细的描绘及记录,并在采风结束后完成一定数量的数据统计及造型还原和演变,因此,需要在实训之前让学生接受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的训练,如三大构成、设计基础、设计透视学、设计概论等课程均是适宜提前在外出写生采风之前介入的。

3.3突破传统实训教学模式

1)带队老师可以由专业教师和美术教师共同组成。同时,结合设计基础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展开实训训练。2)训练形式宜多样化。以往的写生实训是以绘画古村落、古建筑及纯观光式的城市参观为主,现在可结合古建筑测量、改建等专业内容进行训练,同时思考现代建设与传统设计延续及修护的形式和方法。3)作业成果制作及展示方式。除了美术及摄影作品外,可以结合测量、改建的图纸、材料收集、模型制作、造型演变及撰写采风报告等方式来进行。4)成绩评定标准应根据专业特点细分化。一般的做法是各专业采用统一的评分标准,由于作业形式及评定标准化,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分专业特点学要求,这对于把写生实践与所学专业基础造型能力相结合是不利的。按照艺术类各专业的特点划分各具特色的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以及定制各自的成绩评定标准,能给予任课的教师和学生有明确的训练方向。

4、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实训课程是设计基础训练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艺术设计实训课程体系上要追求创新与发展,在体现艺术设计各专业的教学特点,建设合理的、有特色的及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继续深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推行5S管理。形成培养良好职业习惯的艺术专业特色

5s管理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项目,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学校模拟企业文化,推行5s管理,将企业文化融人到校园文化中来,把企业精神融入到学生思想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灵活性和特殊性,实训场容易脏乱,如画室地板粘着颜料、胶袋、废纸片等,画架摆放凌乱无序。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把5S管理作为教学的硬要求,如在所有实训室悬挂《实训室管理规定》,制订《实训管理细则》,督促学生按照作业指导书要求严格执行五分钟5s活动的所有内容,即单元课程结束后把画室打扫干净,地面无积水,把作业台、画架、画板、椅子整理归类,并存放在画室四周,作业上墙贴整齐,供师生点评,观摩交流。同时,注重学生职业态度、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将学生的品德发展、潜能开发与美的意识养成,以及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二、深化教学改革,凸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

(一)专业设置贴近市场需求

一是组织教师深入市场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如近年动漫人才需求处于严重紧缺状态,学校针对人才市场需求增设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并在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增添Flash、3D动画制作课程,突出本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是建立有企业和行业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帮助学校制订更加贴近市场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线构建课程,规划教学内容,培育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是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坚持做好“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用人单位意见的调查”等工作,检验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是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哪些教学内容要增加,哪些能力要加强,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改革课程内容

适当压缩基础课,加快从绘画基础到设计基础的转化进程。在素描、色彩等专业基础课中,改革教学内容,加大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内容的比例,加快学生设计能力的形成。实训项目,把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使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符合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针对电脑制作员需求量大的情况,加强电脑设计课程群的建设,涵盖艺术设计中最通用、最实用的设计软件系列,并根据市场岗位需求特点,确立本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电脑设计能力。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构建符合培养目标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让软件教学与专业技能课紧密结合。调整教学计划中各类课程安排的顺序,把考证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开发,在保证考证通过率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软件运用能力的提升。

(三)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推行“双证书”制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高水平专业竞赛,与合作企业联合举办专业设计大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重点加强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学习工场模式,突出“基础训练扎实、电脑设计运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特点。深化教学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市场知识与行业活动能力。

(四)建立“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时间和动手机会。实施“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探讨生产性实训方式,重构教学、管理及评价体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本着“合理互惠、合作双赢”的基本原则,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基本途径寻找合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行业设施、技术、师资,共建专业实训基地,让企业行业以办学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实现办学经费的有效投入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优势互补、利益均沾、合作共赢的目的。

(五)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实训实施方案

一年级贴近市场、接近市场、了解和熟悉市场;二年级走进市场,到企业现场教学;三年级融入市场,到企业上岗实习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稃的始终。

(六)组建素质良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邀请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校讲座,聘请企业总裁及有经验的设计师或有成就的毕业生担任客率讲师;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学习和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科研、教改等工作,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多样化举办学生设计作品展。强化展示交流、互动的艺术特色

第4篇

关键词:网络互联;虚拟现实;Web3D;MySQL; JSP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1-2591-03

Study of the Networking Interconnection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Web3D Technology

HUANG Y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the species and quantity of the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training system facilities usually cannot meet the actual requirements. Most normal network simulators now are based on one brand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devices, and mainly for function configuration, absence of virtual environment. It concluded the system design scheme of the networking interconnection virtual training system. The technology of Web3D, database and Web design is applied to finish a virtual training environment, meanwhile the command sets of different brands and types of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devices are saved in databases. In this case the users can use different brands and types of devices to fulfill the training under the vivid 3D virtual environment provided by the computer. The system is an efficiency method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the networking interconnection training.

Key words: networking interconnection; virtual reality; Web3D; MySQL; JSP

网络互联实训是大中专、职业学校计算机或网络专业,以及相关培训机构必须实施的重要实践环节。设置网络互联实训室往往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不能满足教学和培训需要。因此网络模拟器作为一种辅助方式被普遍使用。纵观目前流行的网络模拟器,大多着眼于互联设备的配置,使得初学者对互联设备没有感性认识,造成与实际操作的差距很大。另外,网络模拟器一般只支持一种命令集,给需要学习不同品牌的学生或学员带来不便。

蓬勃兴起的虚拟现实技术为上述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它可以利用计算机生成极为逼真的环境,通过生动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效果以及随参与者的动作而变化的场景使人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1 网络互联实训现状

所谓网络互联是指用网络互联设备将多个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构成更大的网络系统,实现网络间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Internet就是由千千万万个计算机网络互联而成的。实现网络互联即是在使用网络互联设备连接不同网络的基础上,对相应互联设备设置相关网络协议的过程。

网络互联实训是大中专、职业学校计算机或网络专业,以及相关培训机构必须实施的重要实践环节。开设网络互联实训需要的主要硬件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计算机、网线以及制作和测试工具等。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品牌繁多,且命令集各不相同,加之每个品牌又具有多个型号,因此设置网络互联实训室往往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设备种类和台套数难以满足教学或培训的需要。

基于上述情况,作为实训的补充,网络模拟器普遍用于教学或培训中。但是纵观目前流行的模拟器,其共同特点是着眼于互联设备的配置,网络连接大都采用拓扑图显示。使得初学者对互联设备没有感性认识,造成与实际操作的差距很大。另外,网络模拟器一般是基于一种品牌的网络互联设备开发的(支持一种命令集)。若要掌握不同品牌设备的配置,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模拟器。

因此,需要开发一个虚拟实训系统,来解决网络互联实训中出现的问题。

2 网络互联虚拟实训系统

网络互联虚拟实训系统采用B/S结构。既可以安装在计算机机房(小型局域网)的服务器上,也可以安装在校园网的服务器上,作为相关课程网络平台的组成部分。浏览器只需安装相应的插件即可。

2.1 设计构想

在网络互联实训的实际操作中,学生或学员必须在实训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定规划方案,其内容如图1所示。实训中则需按照事先准备的规划方案,进行连线、配置及测试工作,如图2所示。实训过程中大多需要配置、测试的多次反复,交互性极强。

为了尽可能地模拟真实的实训过程,虚拟实训系统应首先实现逼真的三维虚拟实训环境,展示出网络设备的外观,实现网线端口对端口的连接。在功能上应以图1和图2的流程作为步骤,依次引导学生完成实训。在配置和测试阶段,系统应模拟学生所选取的互联设备的操作系统,对学生的配置及时响应,尽可能地缩小与实际操作的差距。

2.2 总体设计

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网络互联虚拟实训系统的总体结构,包括系统管理、设备展示、虚拟实训、经典案例和帮助五个模块,如图3所示。

2.2.1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分为用户管理和实训管理两个子模块。

1) 用户管理

系统的用户设为三级:系统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其权限有所不同。系统管理员可根据学校或培训机构的编制,设置合法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具有浏览设备、学习经典案例、进行实训和使用帮助的权限。教师除具有学生的权限之外,还具有管理实训的权限。

2) 实训管理

实训管理是教师的专用子模块,包括实训报告批改、经典案例编辑、添加修改网络设备及其命令集等内容。

2.2.2 设备展示

该模块构建虚拟实训室的三维场景,三维展示实训室中的设备、网线、连接器及机柜等设施,且能放大、旋转,端口、网线及连接器结构清晰。使学生获得进入实训室身临其境之感,特别使初学者能近距离观察、学习实训室中各种设施的结构,为实训做好准备。

2.2.3 虚拟实训

该模块为系统的核心模块。为模拟真实的实训,此模块可分为实训准备、配置和测试以及实训报告三个依次执行的步骤。

1) 实训准备

此步骤为虚拟实训模块的第一步。目的是避免学生未经准备直接实训,影响效果。其流程可模拟实际操作过程(图1),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些约束条件,例如IP地址分配正确性判定,设备连接时所选取网线是否正确等。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充当教师对规划方案的检查。规划方案的内容为网络拓扑图、IP地址规划方案、相关参数设定以及确定连接端口等。

2) 配置和测试

此步骤为实训过程的核心步骤。根据“实训准备”得到的规划方案,按照图2的流程进行。为给学生模拟真实的实训环境,界面布局尽量模仿真实的实训场景,例如应将网络拓扑图始终显示在界面上,作为配置的依据;设备及网线均应以三维形式出现,连线过程亦能显示出端口结构;界面的中央区域是网络的连线图;配置和测试某一设备时,可通过鼠标点击该设备,弹出窗口,模拟超级终端界面,系统将指向数据库中该设备所属的命令集,接受学生的配置或测试命令,并及时给出对应的响应。

3) 实训报告

实训报告既是实训的总结,也是对实训加深理解的过程。在实训操作完成之后,系统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报告。为避免重复工作,该模块提供实训报告模板,并把规划方案的有关内容自动添加到实训报告中。该模块还提供上传和输出功能,上传供教师审阅,输出可转换为文档格式,供学生保留。

2.2.4 经典案例

该模块可按照相关教程中的经典案例设计实现,即给定网络设备、网络拓扑图及IP地址规划方案等,配置和测试步骤自动演示。其功能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也可为初学者或自学者提供一个学习平台。

2.2.5 帮助

提供帮助信息,包括系统使用说明、设备介绍和相关理论知识简介等内容。

2.3实现技术

系统的实现可以采用Web3D、MySQL和JSP等技术和工具。

2.3.1 Web3D

Web3D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种实现形式。它是指基于Internet的、依靠软件技术来实现的桌面级虚拟现实技术。作为Internet上的交互式3D图形技术,Wed3D正在取得新的进展,并形成自己独立的框架。最具魅力的Wed3D图形将在Internet上得到广泛应用,如电子商务、联机娱乐、休闲与游戏、科技与工程的可视化、教育、医学、地理信息和虚拟社区等。

可见实现B/S结构的网络互联虚拟实训系统,最佳选择是采用Web3D技术。在种类繁多的开发工具软件中,可选择Cult3D。原因是Cult3D的文件容量非常小,却有近乎完美的三维质感表现。利用Cult3D可以实现3D真实互动、跨平台运用,只要用鼠标在3D物件上直接拖动,就可以移动、旋转、放大或缩小,还可以在Cult3D物件中加入音效和操作指引。对于一般的浏览器只需安装一个插件,即可浏览。Cult3D的内核是基于Java的,它可以嵌入Java类,利用Java来增强交互和扩展。Cult3D的开发环境具备人性化和条理化特点,开发效率高。特别是考虑到网络带宽的限制,Cult3D也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在实现网络互联虚拟实训系统过程中,三维建模将是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更加逼真地构建虚拟实训环境,拟采用基于图像的实时建模和基于几何模型的实时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对于网络互联实训室三维场景的构建,可以选取一个网络互联实训室进行全景摄影,然后形成全景图。对于实训所涉及的网络设备和网线等设施,可采用基于几何模型的实时建模方法。其主要优点是观察点和观察方向可以随意改变,不受限制,允许人们能够沉浸到仿真建模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因此,它基本上能够满足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交互”和“想象”的要求。拟选用3DMAX作为建模软件,由于它是最为常用的软件,对硬件要求低,且被大多数Web3D软件所支持,可以方便地把生成的模型导入到Cult3D中使用。

2.3.2 MySQL

MySQL是一个小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目前MySQL被广泛地应用在Internet上的中小型网站中。优点是体积小、速度快。对于一般的个人使用者和中小型企业来说,MySQL提供的功能已经绰绰有余,而且由于MySQL是开放源码软件,因此可以大大降低总体拥有成本。

网络互联虚拟实训系统的数据库中,主要存储的是多种品牌网络设备的命令集和响应以及用户信息,但数据量不大。另外,系统要求能够快速响应。因此考虑选择MySQL。

2.3.3 JSP

JSP(Java Server Pages)是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它是在传统的网页HTML文件中插入Java程序段和JSP标记,从而形成JSP文件。 用JSP开发的Web应用是跨平台的,即所谓“一次编写,到处运行”。

运行JSP需建立服务器端的开发环境,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JDK(Java Developer Kit),JSP服务器和JSP代码编辑工具。网络互联虚拟实训系统开发可选用Apache Tomcat和Dreamweaver作为JSP服务器和JSP代码编辑工具。

3 结论

由于目前网络互联实训设施常常难以满足需要,而现行的网络模拟器产品存在不足之处。因此网络互联虚拟实训系统应用Web3D、数据库和网页设计等技术,可使得学生在计算机提供的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中,使用不同品牌和型号的设备完成实训。虚拟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网络互联实训存在的问题,但是还无法模拟实际操作中出现的故障,因此这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安淑芝.网络互联设备实用技术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胡小强.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与应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3] 高本才,刘光然.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培训系统开发模式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1):8670-8672.

[4] 张文峰,张莉娜.网络虚拟实验室及其实现技术研究[J].科技信息,2007,(27):60-61.

[5] 陈良海.《计算机网络》课程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15):3960-3961.

[6] 张伟.Web3D技术在网络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电脑学习,2009(6):82-84.

第5篇

关键词:改革 艺术院校学生 教育教学 强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142-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是有这种灵魂的。创新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同志在接见《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八六三计划”)实施十周年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至今依然振聋发聩。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和灵魂。创新从广义上说是弃旧图新、破旧立新的独创性活动。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摇篮。纵观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历程,总体讲,形势是很好的。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在“待业”的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出校门,重新培训”的问题。原因何在?很直接的原因是读本科期间忽视了“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因此,更好地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创新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使我们的艺术学生能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立于就业竞争的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相应的艺术教育教学改革。

高等艺术学校的创新教育是一个认识和掌握创新规律及特点,并将其运用到人才培养中去的过程。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能力培养就是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

一、发挥创新型教师的带动作用,打造创新型艺术“优生群体”

众所周知,为何象罗中立、谭盾、刘索拉、张艺谋、陈凯歌、陈瑾等优秀的艺术院校毕业生,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取决于创新能力的高低。要创新教育理念,实现变革。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树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艺术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德、智、体、美、育人,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学校的办学体制、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模式上强化“能力本位”的主线。为了有效指导艺术生开展创新活动,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些艺术学院都做了巨大的探索。例如,成立“创新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有些二级院(系)都指定专人负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校领导们综合协调,统筹开展“创新教育工作”,取得可喜进展。但是,成果的显现比较缓慢,这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

应该看到,老师的素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有了创新型教师,才有创新型学生。创新型老师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功底深厚的学术水平和坚实的教学能力,能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不断有所创新,并善于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艺术教学当中。为此,应多渠道的提高老师们的素质,通过鼓励进修、深造等方式让老师们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最新理念;邀请专家给老师们开设创新系列讲座;定期进行教学、科研创新成果奖评比,鼓励老师们在教学方法、学生管理、教学体系、艺术科研创作上发挥示范作用,做到教学相长,人才辈出。

二、改革艺术教学课程设置,势在必行

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创造素质。针对艺术院校特点,应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内涵更新与外延拓展,构建合理的以能力为核心的艺术课程体系。

1.改革课程内容。根据形势发展,一些“过时”的内容可以不讲(例如,现在是数码拍摄时代了,若仍然大讲“胶片与彩色上釉洗片”,就实在属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列了);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确保艺术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课程设置应关注到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注重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获得艺术信息的手段,使艺术生有机会了解学科发展的趋势。例如,艺术摄影专业,就不能只停留在平面焦距摄影,还应关注“高空航拍新技术”的发展,应根据社会生活需要,加大创新课程的内涵建设和更新。

2.按照创新要求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应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推行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和能力的“专业”及“公共课”选修改革,鼓励艺术生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在改革传统老系(部)、老学科的同时,加强艺术设计、影视摄影、三维动漫等新设“小”科类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使之在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做大做强”,茁壮成长。结合艺术教育的特点,从某一学科如思维科学或心理学、方法论的角度来探讨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以此来激活艺术生的创新自觉性,让艺术生掌握创新思维的策略,使思维具有流畅性和灵活性,培养起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敏感和追求意识,真正实现创新教育目标。

三、突出实践实训环节,实现学以致用

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再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而是培养艺术生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实训环节表现出来的。为此,应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作用,各专业应有长期的稳定的教学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可靠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那种“综合实践基地”的做法,固然是“大而全”,但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特色凸显。同时,应加大实践教学学时,针对学生的特长和特点,因材施教,实施多元化、个性化培养。与校园文化艺术节挂钩,设立大学生摄影、设计、动漫、舞美实践成果展览,通过展览、展示、演出等方式宣传艺术类学生的创新个性,实现学以致用。

四、加大艺术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实现创新培养目标的途径。配合“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创新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以教育方法手段的创新,可推动艺术教育的全面创新。

教学方法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求新与能力创新相结合的转变。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充分调动艺术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尽量采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倡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讲评式等多样化的互动方法,调动艺术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以艺术摄影专业为例,大量的采风活动,应该纳入“学分管理范畴”,并表彰采风师生的范例佳作,帮助学生出版采风画集,推介优秀学生给传媒,把师生优秀的案例写入教材等等。可谓教法改革,大有可为。

五、创新教学评估办法,鼓励创新型学生脱颖而出

应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老师、学生、课程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多元化和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对艺术生应该打破“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旧的考核方法,而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重在能力显现的考核办法,包括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论文、产品设计、创作演出、摄影作品评奖、电视展播等相结合的方式,改革考试分数的结构比例,以此形成鼓励艺术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导向。

理论课程考试应适当减少试卷中死记硬背的内容,尽可能地安排一些探讨性的问题,让学生经过充分而深入的思考、讨论完成解答;设计、摄影、作曲类课程应尽量鼓励学生的原创性作品,拒绝抄袭。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创作的评分标准,应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加分体现,鼓励创新型学生脱颖而出。

六、环境育人,营造有利于创新型艺术生成长的文化氛围

学校创新环境的烘托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实践活动。应定期给艺术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艺术沙龙和知名艺术生成才报告会,出版艺术生优秀论文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进行不同系科之间的交流,拓展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参加老师的科研小组活动;选派专业老师对学生的题目进行定期检查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质;建立异彩纷呈的艺术生社团,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和奖励,对获得校内外高层次艺术成果(摄影、演出、设计作品等)的学生,按学校的有关规定予以重奖,从而推动创新机制的可持续发展。

第6篇

一、建设“理论—制作—实践”的项目制课程教学模式

为改变传统教师“理论教学+实训室技能教学”的模式,贯彻引进市场项目实施项目制教学,满足岗位技能和知识的要求,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经过长期教学实践之后,根据专业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设计总结提炼出了本专业“理论—制作—实践”的项目制课程教学模式。1.项目驱动教学法实施。在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的两年来,在以市场项目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指导下,本专业先后在专业核心课程,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装设计等课程教学中进行了项目制教学实践,其中以广告设计项目课程教学效果最为突出,引领了其他课程的教学建设。广告设计项目课程建设由专业带头人负责,组建了课程教师团队,与广州市黑马广告公司、广州市玩味设计有限公司等广告公司深入合作,引进“木棉花礼品套装”、“国宝熊猫礼品套装”、“充电宝”等市场生产设计项目,通过复制企业产品设计工作流程,制定设计要求、提案分析、设计说明、产品设计等教学阶段,在企业专家参与现场指导下,共同完成了项目产品的设计工作。学生的设计产品先后面市,整个教学过程从设计、生产、管理完全再现了企业的工作过程,让学生在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上都得到了飞跃式的提升。2.项目式教材建设。好的教学方法离不开配套、适合的教材。2012年,在广告设计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根据项目教学法的要求,与广州市黑马广告公司、广州市玩味设计有限公司合作的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案例,以符合市场岗位工作流程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先后编写完成并出版了《图形设计》、《包装设计》两本项目制课程教材,为实施项目制教学方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3.实训环境建设。为在实施以市场项目为导向的项目制教学中,真实重现项目过程、构造职场环境、培养职业素养、实现企业式生产管理,本专业投入364万元,规划建设及改造了符合一体化的教学原则和职业岗位职场氛围,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漆艺实训室》、《摄影实训室》等7间专业实训室,并购置了与市场接轨的专业实训设备。

二、以培养综合岗位技能为宗旨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评价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改变传统的“以知识学习为主、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以任课教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建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为主线,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多元参与的立体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学校整体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统筹管理之下,经过全面课程建设以及长期教学实践之后,我们根据本专业常用的评价方法与教学过程设计总结提炼出本专业的评价模式。1.常用评价方法。由于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程的具体内容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总结各专业课程采用的各种评价方法及其过程设计,才能总结提炼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评价模式。其中,“作业、出勤、期中考核、期末考试”等属于学校校内评价;“竞赛、考证”等属于社会评价;顶岗实习中企业实习鉴定等属于企业评价。我们要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2.多元化、过程评价模式的构建。评价模式的建设工作贯穿在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过程之中,我们既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考虑学生的全面职业素养。针对不同的考核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广泛采用笔试、口试、观测、课后作业、现场实操、设计成品、总结报告、出勤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职业考证、实习鉴定和竞赛等形式。在具体专业教学实践摸索中,我们逐步确定了四个原则:第一,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第二,坚持学校评价与社会、企业评价结合;第三,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第四,坚持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为此,我们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以培养综合岗位技能为宗旨的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模式。

三、课程体系改革后的教学成果

近两年来,经过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在日常教学中实施市场真实项目教学效果显著。如:校企合作引入项目在课程中完成设计项目40多项:《包装设计项目》课程中的电子套装“锦上添花—东方韵”等6款,利是封“长命富贵”等6款,U盘“国宝—东方韵”等2款,移动电源“喜上眉梢”等3款。《图形设计》课程中的杯垫“青莲”套装等6款,手机壳“粉彩瓶花—夜光”等12款。《书装设计》课程中的笔记本“春常在”等10款,相册“美好时光—女童精装”等2款。本校牵头制订了广东省广告设计专业指导方案。广告设计专业在2011年被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同时也是中职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专业。学生获国内外美术类大赛各类奖项126项;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完成了《摄影》、《漆艺》、《广告设计项目》3门优质特色精品课程建设;为企业输送了1058名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达99%,就业对口率达92%。

四、结语

这种课程体系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工作过程。经过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改革,在教学中构建了“以市场项目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推行“理论—制作—实践”的项目制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为专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者:糜淑娥 单位: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

第7篇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由于上述师资偏重理论性、硬件配套不完善的主客观原因,导致该专业教学模式偏重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课外实训课程、试验室操作课程难以开展。课程结构设置存在的问题目前,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和合理。理论课比重偏多,实践课较少。

二、改革方向的探索

1、根据职业化教育的目标,合理分配课程教学比例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性较强,(比如需要具备新闻采访能力、新闻写作能力、新闻编辑制作能力、新闻策划能力、重大新闻直播的能力、口头报道能力)应该根据这一特点和课程性质来合理分配学时和学分,建议将60%-70%的学分放在专业和实践课上,既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又能锻炼和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动手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扛机器能拍,进机房能编”的目标。

2、加强师资配备和教师深造

鉴于西翻院新闻专业师资力量的客观现实,我们首先应当加强现有在职教师的培养与与深造,要求现有专职教师通过自学、参加社会技能培训、购买网络课堂等方式让让老师在现有较强理论水平的基础上,掌握1-2门新闻采编、剪辑制作、摄影摄像等实践专业课程,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以适应该专业设置的要求,从而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打下基础。另外,可以考虑从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引进几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同时要求自有教师参加外聘教师的实践教学,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达到师资力量的提升。

3、增强硬件设施的配套,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建设,提高现有教学设施使用效率

针对现有教学设施匮乏的客观现实,学院应当考虑增强摄像机、照相机等教学设备的投入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考虑校园广播站、学院电视台对新闻采编专业学生有序开放,至少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实训平台。让新闻采编专业学生在校内有机会开展采访、编辑、摄影摄像、影片剪辑与制作、录音与播出等实践课程的学习,最大程度的发挥学院资源的利用率,可以节省再投入的费用开支,达到一箭双雕的良好效果。

4、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教学

(1)课堂教学适当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刚接触专业实践课的新生来说,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短期让他们进入专业记者的状态未免有些困难,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简短的电视新闻,新闻奖获奖作品,帮助学生记者的写作角度、写作方法,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进而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了5分钟现场报道环节,针对当前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学生可以模拟现场报道,然后自己用一到两句话“说”新闻,并告诉别人这条新闻的价值点体现在哪里。通过这种现场实训的方式,不仅能让课堂更加生动,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也能更加精彩,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2)更加重视案例教学加情景模拟教学。

①要让案例教学始终贯穿于在《新闻评论》、《电视节目策划学》、《新闻作品评析》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在搜集整理国内外大量的新闻报道、优秀电视作品与电视节目,特别是在讲授《新闻评论》、《新闻作品分析》的时候,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了《新闻调查》、《新闻1+1》、《鲁豫有约》、《艺术人生》等节目以及新闻报道等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让学生学习其中的报道方法、主持特色,节目成功要素等,此外,在讲授新闻写作部分的时候,还结合了大量的平面媒体案例,让学生根据报纸、杂志的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比如对《南方周末》上的深度报道进行分析、对本地都市报(如《华商报》)上新闻标题和内容的评价等。

②情景模拟教学。在《电视节目策划学中》,我们还尝试让学生模拟电视访谈节目,不是照搬现有节目,鼓励学生根据现有的一些优秀节目,再结合具体情况自主创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确定节目样式,搜集背景资料,设定选题,拟定采访提纲,扮演角色。学生在课堂上模仿《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谈话节目中嘉宾和主持的节目形式,虽然涉及的话题以校园生活占多数,但是在这样的训练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节目的基本流程,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现场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后期制作技术,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很好结合。

③外出写生。比如《新闻摄影》、《新闻摄像》这两门课程,到了大二下学期都会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野外拍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拍摄专题片。我们带领学生在南五台、周至沙沙河、熏衣草庄园野外拍摄实践,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既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记录了风景特色,回来制作的DV作品、照片等也可作为期末成绩及学生实习成果的一部分。还要考虑到如何做出一个新闻片或纪录片,突出与人交流的采访报道能力,并最终形成作品。教师要跟学生一起,随时讨论。这样的话,学生的野外拍摄也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④学生自办媒体实践。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校刊、简报等各种媒体(如西翻院的《娱乐E坐标》、《新闻时讯》、《西译青年》、《桃李文学报》、广播电台)都提供了学生良好的展现自我,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报(比如《报纸编辑学》)广电中心以及各级各部创办的各种刊物的相关工作,也能更好的解决人力等问题。同时,还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各种刊物更有个性。学生进入新闻单位完成实习前,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的有效演练,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敏感力、新闻采编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这可以缓和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难以协调的问题。充分利用本校媒体资源(西译广播电台和西译电视台等),让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在西译电视台或西译广播电台创办专题节目,每周一期或每月一期,可采访本校知名学者、教授、学校领导、杰出校友等。内容可涉猎时政、焦点新闻、校园文化、学术观点等任意话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采编、主持、摄像等实践能力;新闻专业的教师对此进行专业指导;再次,积极开展校外合作,联络西安电视台、陕西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在这些地方建立新闻教育实践基地。

5、新闻专业实习的调整

对于新闻采编制作专业来说,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实习分为小实习、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而我们的学生恰恰缺少中期实习或毕业实习,即使有短期的小实习,往往出现时间短,实习仓促,效果不佳的情况。小实习针对低年级的新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如可以将大一大二的学生带去电台、报社、电视台等工作单位参观,让他们能直观地感受新闻工作,了解工作大体流程和情况,不仅可以使他们打下理念基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寻找自己的方向。中期实习就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寒暑假的集中实习。学生可以自主或学校联系当地实习基地,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新闻媒体或者与新闻专业相关的各种工作中,这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跟随老师进行采访、写作、编辑、剪辑等相关工作,这位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比如新闻改革、节目改版等;了解国家社会的就业情况和政策情况,搜集撰写毕业论文及实习报告,为今后学生奔赴新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6、毕业论文与实习方式的转变

第8篇

物流服务与管理。

二、入学要求与学制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三年。

三、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省经济发展和行业变化的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现代物流的运作流程,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信息技术,集仓储、运输、包装、配送、流通加工、营销、信息处理等实务能力于一体的,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

四、职业面向、职业能力分析与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

(一)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资格证书

(二)继续学习专业

根据专、本科专业目录,结合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际,本专业毕业学生继续学习专业可为:

专科:物流管理、商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

本科:物流工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电子商务、交通运输、行政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一)素质目标

1.有现代物流从业人员的精神和气质,爱岗敬业;

2.有较强的安全作业意识;

3.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环保意识;

4.具备学习新知识、适应新设备的潜力。

(二)知识目标

1.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

2.初步了解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

3.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掌握入库和出库的基本作业程序;

5.掌握盘点作业的基本工作程序、内容、方法;

6.了解物流营销的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物流营销的各种方法;

7.掌握物流业务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

8.了解条形码技术知识、POS系统知识、RF技术知识。

(三)能力目标

1.具有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信息收集、分类、处理、的能力;

2.具有填制、识读、制作和修改运输单证和规范填写仓储作业各类单据的能力;

3.具有安排和监管现场货物装卸搬运和执行特殊货物装卸搬运与运输的能力;

4.具有根据配送计划进行分拣作业、配载作业、送货作业的能力;

5.具备商品验收、分拣货物、出货检查、货品包装等作业规范操作的能力;

6.熟练操作仓储作业的装卸搬运设备、计量设备、保管设备、养护检验设备、消防设备,并具有上述设备的养护知识与能力;

7.具有对物流市场进行调查、获取经济信息的能力;

8.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合作协调和应急能力。

六、教学时间分配及进程安排

七、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一)职业素质要求

1.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心学生,教书育人;

2.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注重更新知识结构;

3.刻苦钻研业务,勇于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教学能力;

4.善于结合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二)职业技能要求

1.具备物流及相关专业技术职务(非教师系列)任职资格或具备物流及相关专业(工种)技术三级以上等级证书;

2.具备通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的操作与应用能力;

3.具备组织物流及相关专业实训教学的能力;

4.公开发表过物流学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或参编专业教材。

(三)继续教育要求

1.定期参加所授课程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进修培训;

2.每学年参加带队指导顶岗实习或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在80学时以上;

3.定期参加相关专业学术研讨活动,及时掌握本专业前沿理论;

4.定期参加市级、国家级或出国专业师资培训学习;

5.通过进修提高学历、学位层次(或取得双学历、学位)。

八、实训(实验)条件

(一)实训室建设标准(见P103)

(二)实训室建设设备清单(参考)

1.全国物流技能比赛设备清单

2.仓储与配送实训室设备清单

3.货物运输实训室设备清单

4.国际货代实训室设备清单

5.快递业务实训室设备清单

九、编制说明

(一)编写依据

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二)公共课的开设说明

1.语文课程包括基础语文、应用文写作两大模块,前三个学期为“基础语文”,后两个学期为“应用文写作”。

2.数学由基础数学和经济数学基础两个课程模块组成,前三个学期为“基础数学”,后两个学期应结合专业需求增加为“经济数学基础”。

3.英语课程由基础英语、英语口语、商务英语三个课程模块构成,前三个学期为“基础英语”,第四学期为“英语口语”,第五学期为“商务英语”。

4.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由“文字录入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两个课程模块构成,第一学期以“文字录入技术”为主,第二学期以“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为主。

(三)选修课开设的说明

1.限定选修课,由各学校根据当地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在货物运输、仓储与配送、国际货代、快递作业四个方向中选择开设。

2.任意选修课,可结合各学校专业方向的选择和学生发展综合考虑加以确定。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可供选择的任选课程列举如下:

(1)人文素养类:心理健康教育、美育基础知识、演讲与口才、文学作品赏析、音乐欣赏、书法、毕业生就业指导、文学名著欣赏、大学音乐鉴赏、数码摄影及欣赏、创业教育与实践、大众健美操等。

(2)专业技能类:公共关系、消费心理学、超级成功学、沟通技巧、商务礼仪、商务谈判、条码技术与应用、供应链管理、特种货物运输、物流企业管理、物流统计、国际物流、回收物流及其他方向专业课程。

(3)社会实践类:市场调查、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参与短期企业生产实践、实训室综合训练。

(四)对于实训(习)项目的说明

1.课程阶段实训

即集中实训(见教学进程表“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实训室和实习场地,模拟现实企业的员工角色和环境,就某一单项或综合课程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训,使学生在初步了解物流组织基础上,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物流管理活动的分析。

2.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主要是将专业理论知识同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学习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及如何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等,熟悉从业环境,参加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同时为毕业设计收集资料。

对于学生毕业实习的管理,学校要制订实习计划,确定实习目标、要求、实习内容和岗位,联系相关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校企共同商定实习指导老师,学生既要按指导老师和计划进行专业技能的实践,也要遵守实习现场的规章制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诚实谦恭、虚心学习。学校教务部门或相关系部应深入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的考核。

考核内容与要求: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分散实习单位鉴定。

(五)证书培训考核的说明

第9篇

关键词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游戏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134-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以高速互联网、移动网络、数字广播电视、IPTV等为载体的数字媒体迅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专业。教育部于2004年正式批准设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至今已有100多所高校新办或改办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1]重庆大学软件学院立以软件工程为基础,结合数字媒体新技术,培养能胜任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数字媒体产品创作及编辑、数字内容传播、数字娱乐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发工作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作为数字媒体技术重要应用领域的游戏开发近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势头,国内从事动漫游戏自主研发的企业越来越多,国产游戏份额越来越大,自主研发的力量越来越强,培养复合型游戏开发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游戏设计与开发作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在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当前的产业发展需要和行业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基础,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重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2]国内很多高校在游戏人才的培养教育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分析了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市场对游戏软件人才的需求及能力素质模型。[3]重庆大学软件学院开设了多门游戏相关课程,并与公司企业合作,结合实训实习以及创业实践等多种方式,培养游戏产业所需人才。

1 基础理论知识教学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游戏人才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具体包括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字艺术基础、数字媒体技术基础。

1.1 数学基础

数学基础为游戏开发提供数学和应用数学的理论和科学支撑,进行数字媒体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都需要大量的应用数学知识。游戏中的数字图形的表示、生成、处理,游戏中音频图像视频的处理,游戏的算法都离不开数学基础的支持。重庆大学软件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

1.2计算机基础

游戏开发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结合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才得以实现,因此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工具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具体课程包括:信息系统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等。

1.3 软件工程基础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与工程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相结合,研究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软件产品的定义、设计、开发和维护。游戏作为一个产品包含文化创意、艺术设计和软件开发。游戏程序的制作就是一个软件开发过程,也一样遵循软件产品从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维护升级一整套流程。所以作为基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需学习软件工程导论、软件需求分析、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理论与方法、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等课程。

1.4 数字艺术基础

软件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来源于理科类高考生,缺乏艺术相关基础。而游戏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创意、艺术设计和软件开发相结合的产物。游戏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与剧情创作、美工设计、音频视频制作的人员协作。游戏软件开发自身也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了解媒体艺术领域知识,成为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中安排了数字艺术导论、色彩与平面构成、数字摄影摄像、数字作品创意策划等课程。

1.5 数字媒体技术基础

游戏开发作为数字媒体技术在应用上的一个重要方向,需要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的支撑。具体开设有数字媒体概论、数字化音视频技术、DirectX图形程序设计、网站策划与Web程序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移动多媒体应用开发等课程。

1.6 游戏相关课程

游戏开发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所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游戏开发能力的培养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首先在课堂上讲授相关背景知识、技术基础,对以后在游戏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用到的工具、方法加以系统地讲解。开设的课程有数字动画与游戏设计、游戏引擎分析与设计、游戏中的人工智能。

2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模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课内外结合,并通过开放式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依托学科,分步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2.1 课程实验

用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特定理论知识点的理解程度的实验。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中安排与课程同步的验证性实验。在专业基础实验室开展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等软件工程方面,及素描、速写、色彩等人文艺术方面的基础训练。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会获得绘画、摄影摄像、数字媒体制作、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游戏开发以及音视频后期编辑、虚拟现实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艺术基础素质的培养:通过艺术赏析、绘图和绘画、形态构成基础、视觉传达设计等系列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解能力。

基本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程序设计语言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技术基础、Java程序设计等系列课程从浅入深完成学生基本程序能力的培养。

数字媒体前期制作能力的培养:通过数字媒体与数字艺术、多媒体技术、平面设计与摄影摄像、计算机图形与图像处理等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有充分的认识,具备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应用能力。

动漫游戏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动画设计、动画制作、游戏概论等系列课程使学生掌握动漫游戏前期的设计与制作的基础概念和技术。

2.2 课程设计

要求学生采用特定的系列技术,运用已有的知识模拟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的过程。采取团队实践的手段,遵循软件工程原则,是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中等规模的应用开发。结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计划进行计算机绘图课程设计和数据库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中,依据项目的大小,可以安排学生独立完成,或者分组完成,培养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合作交流能力。从小项目开始锻炼,为以后走入职场打下基础。

另外加入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掌握和应用数字媒体作品制作和数字娱乐软件开发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术。学生按照指定的实践教学计划要求选择课题,提出设计方案进行讨论,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题。学生必须提交书面设计文档,学生也参加对于课题完成质量的评价,并最终以小型报告的形式提交课题。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数字媒体作品的制作和数字娱乐软件的开发。

2.3 专业实训

实训环节着眼于,在未走出校门的情况下,在学院内部构造一个与在企业里实习相类似的工作环境,针对在校学生项目实战经验缺乏的突出问题,设计制定了合理的实战训练过程。基于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际应用项目,是用主流的开发环境,采用符合软件产业界标准的软件过程规范,进行半封闭式企业化管理,让学生能够切身经历一个完整游戏项目开发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实训过程由软件企业具备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的开发人员或学院教师指导,并带领学生在项目开发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团队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实际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对学生职业素质以及求职技巧的培养,让学生具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在目前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凸显自己的实力,能够使学生的毕业实习实现“零适应期”。

学生通过在实习基地或工程训练实验室中的实习活动体验游戏的制作工作,增加游戏作品创作和制作工程经验及团队精神的培养。专业实训安排在不同的学期末或者学期开始,集中2-3周时间完成,具体安排见表1。

2.4 工程实践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主要是指在短期或较长期培训之后,学生在实习单位直接参与企业实际课题的研发,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部分学生到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完成,部分学生在国内外软件公司完成。工程实践可以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一同开展。

3 结论

游戏人才是兼具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修养的复合型人才,须具有扎实的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编程开发经验,掌握游戏这种特殊产品的创作开发技能。相较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我国游戏产业起步较晚,但正在迎头赶上。高等学校在进行科研创新的同时,也要密切联系社会,与相关行业沟通交流,共同探讨符合产业发展的游戏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规范研制专家组.高等学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10篇

关键词:新闻学 实验课程 整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046-02

2012年8月17日,复旦大学教授李良荣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第三届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七次全体委员会议上表示,新闻学学科是我国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我国现有800多家高校开设新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超过17万,硕士研究生超过4万,而目前编辑记者的岗位要求仅为25万人左右,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①目前,各高校新闻学专业都在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特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同时,就业质量的竞争倒逼教学质量的比拼,新闻学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也是该领域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整合实训”教学可谓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实验教学方法。

一、整合实训是“学”“业”结合的必然选择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新闻学教育强调“学”“业”结合,主要是教学要遵循业界的实务规律和流程,生产能为业界承认的传媒产品,培养能够快速上手的“准记者”、“准编辑”。新闻传播业务具有系统化、综合化的特征,任何内容的生产都不是单一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实现的,尤其是全媒体新闻采编,更是需要调动采、写、编、拍等多种业务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也要以内容生产为核心,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系统调配和整合运用。

《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电视拍摄和非线性编辑技能,包括电视创作思维、电视画面拍摄、分镜头技巧、非线性编辑系统操作、镜头组接技巧、电视片整体剪辑与包装等。这门课是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方向的基础实验课,也为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电视媒体、企事业单位、其他视听节目生产机构的视音频节目生产工作打下基础,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整合实训”教学模式和方法。

二、“整合实训”教学的特点

“整合”即将分化的项目进行系统衔接,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统一整体。“整合的机理可以归结于各要素之间的系统性、相融性、协同性。”②“整合实训”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也体现了这一机理。《电视摄像与编辑》教学中实行的整合实训就是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战教学等传统教学理念基础上,强调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训项目、教学场地、考核方式等的综合考量,优化配比,联动集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过程实战化

实战化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注重影视内容生产的系统性,建立完整的节目策划、摄录、编辑、包装、传播、考核等程序和机制,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节目制作,将各专项技能整合起来,将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整合起来,这既是一种教学实训,也是一种职业体验。

(二)实验项目模块化

传统的项目教学法强调以任务为引领,按照严格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以达到预期目的。一般来说,各个项目之间形成并列或递进的关系,但是各自保持独立。“整合实训”教学则体现了文科实验教学的特点,即在项目教学基础上将具有联系的实训项目进行整合,形成不同模块,以实现技能培训的明确化,实验成果的最大化。

(三)教学目标成果化

以传媒产品为教学成果是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的特点之一,其好处是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清晰、教学效果彰显。成果是项目整合的依据,是教学资源配比的基础,也是技能检验的核心。

三、《电视摄像与编辑》“整合实训”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整合理论与实践,打通知识体系

大多数学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都是分别开设《电视摄像》和《电视画面编辑》或《非线性编辑》两门课程,有的学校在同一学期开设,有的学校分前后两个学期开设,专项训练,课时较多,教学过程较长,但“摄像”和“编辑”两项技能分离,事实上不符合影视创作的规律,也会影响教学效率。《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整合了“摄像”与“编辑”两张皮,即带着编辑思维拍镜头,提高分镜头的编辑效率;用镜头语言和审美思维编辑电视节目,提高节目的整体质量。在这种整合中,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影视创作的规律和要领,进而转化为技能。

(二)整合“原理”、“案例”与“实训”,优化教学内容与手段

首先,《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按照1:2的学时比例分配,强调理论教学的入门功能,强化实验教学对理论知识的跟进、操练和消化,在“教学练”中实现知识到技能的转化,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其次,建立案例库和素材库,与“原理”和“实训”对接。理论教学中主要讲授电视摄像和编辑的基本原理,非常抽象,因此运用了大量的案例教学,每学期教学中用到的典型视频案例达50余个,而且每年都需更新,结合案例讲原理,学生更有感觉;实验教学,每个实验项目开始实训之前,教师要进行引入讲解,也需结合案例讲操作,运用案例、素材进行演示和模拟,使学生的实训有了参照和素材,操作起来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效果明显。

再次,建设立体的实训教材,进一步整合“原理”、“案例”与“实训”。目前,这门课程常用的教材要么偏重理论,要么就是纯软件操作。目前,市面上的一些《电视摄像与编辑实训》类教材主要是分项实验,且实验项目多是传统划分法,缺乏整合。

(三)整合实训项目,建立技能模块,扎实打基础,高效出成果

本门课程在教学中采取项目驱动法和实战教学相结合,创新之处在于项目联动和技能模块。教学中突破传统项目教学中各项目独立教学的局面,寻找项目之间的联系,建立项目联动机制,将相关项目打包成一个技能模块,各项目有独立的实训内容,但实训目的和成果却是在多项目联动中完成的。全课程实验教学完成四大模块、十二项实验、六个作品。

1、模块一:初探

这一模块主要是电视摄像与编辑的入门阶段,包括两个实验项目:非线性编辑基本操作、

摄像机基本操作。学生在实训中首先根据教师讲解和要求进行非编系统的基本操作,熟悉工作界面及其功能按钮,了解视音频编辑的一般规律,然后,在摄像机基本操作中,掌握基本调节方法和摄像要领;最后学生团队自创主题,拍摄、编辑完成一部小短片。这一阶段的学习目的是掌握基本技能、体验基本规律。

2、模块二:进阶

进阶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电视摄像本领,包括分镜头意识和拍摄技能,这是完成一部高质量影视作品的核心能力。该模块包括五个实验项目:拉片练习和镜头组接的技巧、固定镜头拍摄、运动镜头拍摄、电视场面调度、摄像用光与布光。实训中,学生按照教师给定的要求完成五部短片,包括一部固定镜头作品、一部运动长镜头作品、一部不同拍摄角度综合运用作品、一部人物对话作品、一部摄影棚蓝(绿)景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展现本模块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下一模块的实训素材。

3、模块三:完善

本模块主要是运用非编系统进行影视作品包装,包括三个实验项目:非编中的视频特效、字幕制作、录音与音效制作,实训内容是为第二模块的五部短片进行适当的包装,比如添加视频特效、字幕、拍打唱词、抠像、配音等等。至此,学生在前三模块的基础实训中练好了摄像与编辑的基本功,领悟和掌握了电视创作的基本规律。

4、模块四:创作

创作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学生以团队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一部具有较高质量的微电影,用于公开传播或推荐参赛。这两个实验项目分别是:微电影拍摄和微电影编辑,要求撰写微电影创意文本、摄制与包装、上网与参赛等。这一模块主要是学以致用,并培养一批在影视制作上有独特天赋或某一特长的学生。

(四)整合多维度课堂,实现开放式教学

本门课程整合了室内和室外、校内和校外、教学与实习等多个课堂,坚持开放式教学、立体式教学和实战式教学。理论课及案例讲解是在教室内进行的,电视片编辑是在实验室进行的,电视片拍摄是在室外进行的,学生还利用课外时间到校外采风或拍摄场景,教学周结束后,学生利用寒暑假到电视媒体进行专业实习。这种教学形式能最大限度地集合教学目标,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五)整合教学过程与结果,科学考核

为了保障教学效果,笔者改变了传统的考试为主、作品为辅的考核方式,改良了以实验作品作为单一考核内容的方式,采取了综合考核方法,即过程和结果双重考核、理论理解与实践成果双重考核、学习程度动态考核、专业知识与其他素养结合考核等。教学中,学生平时表现、实验报告、实验作品都成为考核的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建设的思路。我们经过几年的专业建设探索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得出了此结论:培养目标必须和市场结合,市场需求就是培养目标的导向。偏离了市场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难以找到工作。专业的名称虽然是“文化产业管理”,但从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大多数学生从事的都是基础性的具体工作,一毕业就从事管理岗位工作的很少。刚毕业的学生缺乏管理经验,因此也就难以从事管理工作。相反,很多学生从事的是房地产、影院、电脑、电视机等的营销工作。学生就业不只限于文化管理部门,而应有多种选择。根据这些信息,改革课程设置,就应该不局限于管理范畴,应该管理与经营并重。加强市场营销课的建设,特别是老师在讲课时,不能只讲授与文化市场有关的营销,而应扩大到整个市场营销,包括案例、市场调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懂普通营销,就业时扩大就业范围。

(二)教学模式创新1.采用“2+2”创新教学模式。“2+2”创新教学模式是我们专业试验园区的实验项目,本模式指的是学生在入学的前两年学习基础课程,后两年根据其爱好和特长分小班、分方向授课,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细分,学习专业课程。所设的专业方向有:影视经营与销售方向、编辑出版方向、广告策划与文案方向等。分方向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更细致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个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具备相关的专业实践能力,就业时就可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单位。2.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培养模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属于“管理学”学科。为了让学生具备更多的能力,我们正在尝试采用主修辅制、双学位制培养模式。学生可以选修学校其他的专业课程,通过系统学习,取得其他专业文凭,学生取得双学位,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没有实行双学位制的学校,可以采用辅修课程的办法,让学生辅修有关专业,通过系统学习,拿到结业证书,这样也有利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3.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充分运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思路,建立数量充足的优质实习基地,聘请实习基地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学生的实习分为见习与毕业实习两种类型。每个学期学生到实习基地见习一段时间,熟悉企业环境,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锻炼自己的能力。毕业实习时间相对长些,半年或一年。毕业实习,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专业教学和产业建设互动,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有效链接。4.教学方法与考试模式的改革。打破教师一言堂式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等方式授课,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考试形式不局限于试卷考试,如写作课能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让学生发表文章作为考核成绩;策划课可让学生写出具体的策划方案等;摄影课让学生交自己的摄影作品;影视制作课让学生拍摄短片;市场营销课的考试可采用教师出题目,学生进行市场调查,撰写研究报告的形式。总之,就是通过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体现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较完善的课程体系[2]为了使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我们对课程设置运用了课程包的形式。根据文化产业专业培养目标,具体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4个课程包:1.文化基础课程包。这一课程包的课程主要是文化基础课,通过基础课的学习,让学生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素养。如:中国文化史、外国文化史、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民俗文化、文化资源学等。2.经济、管理类课程包。这包括管理类课程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这一课程包的主要课程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尤其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学生将来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品牌运营、广告营销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教程、会展产业概论等。3.传播、策划类课程包。这一课程包的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学会宣传、写作;掌握策划原理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实用的工具与技巧,提升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制定市场策划方案的能力。如:传播学概论、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广告策划与文案、创意思维、应用写作等。4.技术类课程包。这一课程包的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技能,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还有专业技能,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的要求。如摄影摄像、网页设计与制作、影视后期制作等。学校课程的设置是有限的,对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知识,可以用讲座、学术报告等形式介绍给学生,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不断吸收新东西。

二、建立健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实习基地是加强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主要加强了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一)建立完善校内实验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我们建立了校内实验教学基地传播学院苹果机房,购置了数十台苹果电脑,配有播音、录像设备。学生利用实验室进行网页制作等课程的学习。不断完善了实验实训的管理工作,实验、实习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有专人负责管理。

(二)建立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建成的校外实习基地有:世界之花文化传播公司、济南新世纪电影院线、鲁信影城、百丽宫影城、中国美术馆、山东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北京铁路博物馆、长城国际广告公司山东分公司、山东教育台等。每一届专业学生都要进行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学生在实习中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工作扎实,以良好的表现赢得了实习单位的好评。实习成绩好的学生直接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

(三)加强实习管理,确保实习效果为了加强实习的管理,我们实行了导师负责制,把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由我们教研室的老师负责,解决了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实习真正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实践环节,不流于形式。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学生实习守则,在学生实习前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强调实习的重要性和学生应该遵守的各项纪律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实习结束后召开实习座谈会,让学生畅谈实习感受和收获,表彰实习中表现较好的学生,并通过学生的反馈,对专业课程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处在不断探索、成长的过程中,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专业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我们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建设思路,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应用型管理人才。

作者:李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第12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应用型 教师观念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河北保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地方高校人文历史专业教学实训探讨(141037);保定学院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历史系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研究(20140601);保定学院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历史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ZY2012050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70-02

教师教育观念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实践即是教师观念的外化、体现和证明,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化的进程中,观察分析教师教学实践,是认识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基本路径。

一、调整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编订

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确定体现决策权,其参与制定者的选择体现教师参与权,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体现专家、教师、学生、社会管理部门多重论证的科学性;课程实践实训则体现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效性;地方本科院校中的历史类专业应该“接地气”,具有应用型史学特质,产出人才上岗的能力和创新素质才具有适应性。依据上述理念,颠覆传统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课时计划中对理论与实践课学时比例、学段,以及课程整合、指导教师合作、实践教学场地、课程考核内容结构和形式等方面,进行多维度改革。在此过程中,给专业自我主导的权利,由专业负责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共同完成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的编订,剔除与专业培养方案无关的课程,合理设置通识课与专业课程比例,科学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时比例,建构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和产业课程群或模块课,形成符合专业转型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

(二)培养方案的运行

首先是根据专业方向的选择,确定教学模块的课程群;其次是通识课与专业课的合理配置,一些通识课向应用型课程转化;然后是确保理论课与实践课配比中实践课部分的落实,健全和完善实习实训保障体系;随之大胆剔除与专业培养方向无关的课程,而相应课程教师去参加与产业课程群密切相关的进修学习;最后是变革考核测评方式。改变“平时+期末”固定的权重分配及考试模式,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及理论与实训课程比例,采用相应的测评方法,养成自评和互评的习惯;日常小测,以小组学生和教师共同意见为依据,为学生打分;期末笔试分值不超过综合成绩的40%;见习实习课与校内理论课、实训课程测评分开,由专业指导教师、见习实习基地校外指导教师、学生互评等共同完成,其中校外指导教师评定不低于50%;过程评定更加注重行业企业评定意见和打分。培养方案的调整与落实,既是教师观念转变的反应,也是检测教师观念的试金石,改革培养方案中的实践实训课程体系是转型发展的起点。

二、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实训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培养方案和课程变革的必然选择和表现形式,有关于此,每门专业课程、每位专业教师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实践教学理念实施的途径各有差别,表现为课堂教学实训形式各有特色。如在异课同构中,专业外语课同翻译理论与实践课,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专业建立的不同的实训平台,共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再如与河北大学相近学科和专业合作,实现文物博物馆资源共享,或借助外聘教师和特聘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拥有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深化教学内涵,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的;又如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资源,同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保定学院工作站、地方文博单位、考古院所以及文广新局等合作单位,初步实现了顶岗实习,联合培养,课程教学实训与行业企业对接。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将课堂学习与在公共或者私营机构中的有报酬的、有计划的和有督导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跨越校园界限,面对现实世界去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和确定职业方向。”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见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环节,属于执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属于生产性的教育范畴,它使地方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具有准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水平。系列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效果一旦证实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职业能力,教师心理上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主动的或无意识中剔除旧质的教育观念,并建立起相应的“新质的教育观念,并将之体现在教学实践的行动中,此正所谓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有机循环。

(三)闭合模式

实践教学的运行是教学体系整体重生过程的关键,艰难但有成效。简单梳理这一过程,包括调研――学生、社会需求;取经――同类大学举措及效果;动员――师生观念转型;整改――教师自改、教研室规划、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论证――实践课导师、行业专家、教育界学者同行;合作――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培训――教师、教研室、合作单位、培训机构;落实――培养方案(内涵、目标、任务、实施过程)、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训实习环节;追踪――学生、教师、实训导师及基地与动态分析;调整――课程、课时、学分、学期;运行――四年闭合评估,包括论文、方案设计、调查报告、应用技能、创新工作等。

“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上述事例说明,教师教学观念已在转变,并在踏实行进中。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过程已经完成。相反,与相应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资源共享、学科共建、产教融合等方面,我们仍然处于线性对应层面,深入的多方位的平等协作平台尚未真正建立和运行起来,师生之间尚存在疏离和牵强之处。因此,亲密共享的教学实训模式,仍是今后努力和探寻的方向。

三、开展第二课堂

学生观念的转变是对教师观念转变成效的检测,也是专业转型发展的主体保障,切实开展与专业相契合的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成为走向社会的有效路径。学生跨年级、夸专业、跨系部选课,可帮助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素养的学生实现知识能力互补;结成课外活动小组或社团、协会,并运用“互联网+”建立日常交流平台,校企双方指导教师参与监督、指导、咨询、信息上传、交流和管理等工作和事务,培育创新创业潜力,锻炼学生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协调能力,拓展职业环境,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第二课堂的主旨在于为学生自我发展提供空间,建立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应用文博知识竞赛、文化产业模拟办公、分类收藏交流会、专题文物鉴定会、模拟文物商店、模拟拍卖、博物馆日专题活动、公众考古、田野调查成果展、文物普法宣传、陶瓷陶艺、文物摄影展、书画装裱成果展、口述史调查、文史讲座、平台建设等,均能将学生推介给社会。

活动过程是学生第二课堂质量及创新性、实践性的重要保证,期间难免会遇到诸如活动场地、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交流合作、社会联系、外聘导师、经费投入等诸多问题,学业导师和课外实践导师通过网上平台或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合理引导、答问解疑、路径指导,帮助协调解决棘手问题,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将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内化为他们的职业素养,使其对从事的活动有耐心、决心、信心、责任心,在自主的实践环节中能够尽力调动所学知识,展示自我,达到自主管理,“自我锻炼、自主性学习、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理论联系实际、开阔学术视野、健全心理人格、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和主导,校企双方及指导教师负责政策保障、经费帮助和技术支持,发挥管理者和服务者的作用。

观念造就环境,环境影响观念,作为教育观念与环境建设的重要介质,保定学院历史类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行为体现教育观,影射环境,为考察分析教师观念转变问题提供思路,为地方高校历史类专业向应用型转化提供研究范例。在高校专业转型发展的催动下,我们做得更多的是对于培养方案的内在调整和革新,在教师观念和行为转变的对应关系中,关注更多的是教师自身和队伍的训练,虽不无偏颇,但归根结底,在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经营。

参考文献:

[1]胡家秀,郭琳.合作教育模式解析[J].教育与职业,2004,(17):38-39.

[2]吴振东.论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J].继续教育研究,2006,(6):95-98.

[3].实践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3.

[4]王萍.教学智慧生成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