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0 17:53: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项目风险评估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归类分析法;风险发生概率―影响程度曲面等级值模型
中图分类号:F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294-02
1 存在的问题
根据发改投资[2012]2492号文的要求社会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前需要进行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但是文件并未提出明确的评估流程及细则。现行的稳评报告也多《科学中国人》参差不齐、方法不一。作者认为虽项目性质不同,相关的风险因素也不尽相同,但是在风险因素的识别、划分,风险等级值的计算及风险等级的判断上具有通性。本文旨在建立完善的评估流程及严谨的评估模型,力求评估过程简明清晰,评估结论科学合理。
2 评估流程
2.2 风险因素权重的划分
风险因素按照属性的不同进行归类划分后,处在同一属性下的各风险因素由于重要性的不同,则应分配不同的权重。这里采用在投资风险分析中广泛应用的层次分析法(AHP)[2]。
将得到的Borda值按照大小比较后,即可得到Borda序值,其值表示在同一主要风险因素下相比该子风险因素更重要的其他子风险因素的个数。例如,Borda序值为0,说明该子风险最为关键;Borda序值为2,说明有2个子风险因素更为重要。
2.3 子风险因素风险等级值的计算
识别出的子风险因素又是项目的基础风险因素。子风险因素风险等级值的计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项目风险等级的判断是否具有可信度。
这里作者提出子风险因素等级值计算的风险发生概率―影响程度曲面等级值模型。
子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等级的划分
根据子风险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的风险等级值曲面模型、子风险因素发生概率等级的划分和影响程度等级的划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确定子风险因素等级值参照表4。根据实地调查分析,确定各子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区间以及子风险因素影响程度等级区间,再参照表5-4确定各子风险因素的等级值区间,可以通过取区间平均值等方法得到各子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值。
2.4 项目综合风险等级值的计算
2.4.1 主要风险因素风险等级值的计算
2.4.2 项目风险等级值的计算
2.5 项目风险等级的判定
3 总结
1、提出完整的重大固定资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流程,特别是项目风险等级值的计算及风险等级的判定。简明、清晰、可操作性较强。
2、首次提出项目风险识别、划分的归类分析理论。使各风险因素之间更具有可比性,权重的划分也更为科学合理。
3、提出子风险因素风险等级值计算发生概率―影响程度曲面等级值模型。合理的将定性判断转化为定量分析,计算结果更加符合客观事实。
4、应用该流程、方法所做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已经得到相关专家组的认可,可信度较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193-0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其目标是在全面评估企业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对风险进行事前评估与控制,对风险处于何种状态做出准确判断,为控制风险提供依据。与传统的审计模式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注重从宏观上把握审计风险,审计工作重心从实施阶段前移到计划阶段,关注的核心从内部控制转向风险,在审计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关注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识别风险,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风险为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协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审计方法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系统化的风险评估为中心,即计划阶段对风险进行评估,实施阶段对相关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和报告,报告阶段提出风险管理建议。2007年新审计准则要求全面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故本文对我国企业如何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提出几点建议,与大家探讨。
一、建立全流程风险管控机制
建立审计战略计划、审计项目计划和具体审计项目实施的全流程风险管控机制。
一是年度风险导向战略计划的制订。年度风险导向战略计划要与企业目标相契合,建立在对公司重要领域的认定、风险自我评估的基础上,以重大风险和重要风险为导向,明确审计重点,确定年度审计项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风险自我评估,识别各自存在的风险,排列风险次序,出具风险自我评估结果,以此为依据,确定本年度审计关注点,编制年度审计计划。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风险评估贯穿于年度审计计划、项目计划、执行审计、总结发现和报告的各个阶段,企业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以前年度审计情况,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将审计资源重点放在高风险领域。
二是建立风险管控标准,有效识别风险。就是按统一的标准梳理各业务环节的流程,审计部门牵头,各业务单元的内控负责人统一对采购与应付、生产循环、销售与应收、存货与仓储、营销管理等业务循环的流程图和业务流程的风险点进行全面梳理,对应将风险点、控制措施嵌入到流程中,建立清晰的业务流程图、明确的岗位控制标准和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三是业务流程测试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通过实施不同的测试程序识别审计风险,包括企业整体层面控制评估、信息系统一般控制评估、流程层面控制评估、控制测试以及实质性测试等。建立业务循环各个节点的穿行测试标准,指导各单位业务人员开展业务流程的穿行测试,通过全流程的穿行测试验证各业务层面风险受控情况,运用自审、互审和复审相结合的方法,推进全员、全流程的风险自我审计。
四是出具风险评估报告及风险地图。审计部出具企业各业务单元的风险评估报告和完整的风险地图,建立企业审计风险资源库,为相关部门提供风险关注和控制优化的依据。
风险管控机制将风险管理流程与审计基本程序有机融合,更多地从全流程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全面风险评估。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设计风险管理流程、风险评估项目和评估标准,并根据风险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调险评价标准,以适应管理需要。而且,风险管控是一个持续、循环的管理过程,不能将风险管理审计作为一次性的专项审计项目,在风险管控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地关注风险,针对问题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二、以风险为导向,优化具体审计项目实施程序
以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管理环节复杂,管理风险和审计风险都较高,采用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识别和评估重大管理风险和关键控制节点,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可以有效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其审计程序如下:
一是制订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导向项目审计计划。风险导向项目审计计划是对具体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审计所作的综合安排,需要明确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项目风险评估、关键风险点、项目组人员分工、时间安排以及其他事项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目标要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相联系,审计范围包括选定经营单位、选定业务及流程、相关信息系统测试范围、测试时间范围等。
二是业务经营单位初步评估和关键风险识别。审计人员要掌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整体情况,注重从宏观层面了解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基本情况,获取背景信息,包括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建设模式、建设目标等信息,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和评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系统风险和关键风险。
三是业务流程分析。在全面评估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基础上,从投资项目风险入手,进一步了解流程,更新识别的风险,对高风险项目和资金重点监控,从整体上把握审计重点。
四是评估流程有效性和流程重大风险。在了解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运用分析性程序,分析关键流程,评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重大风险,分析对目标产生影响的风险以及风险控制,测试实际的控制能否切实管理这些风险,这是风险导向审计关注的重点。
五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项目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制定相应的审计策略。具体是设计审计步骤,根据审计步骤进行审计抽样并对样本进行监督,实施实质性测试等审计程序。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审计实施情况对项目方案进行重新评估,扩大审计范围或增加审计程序,实施进一步测试以修订审计方案,保证审计质量。
杜邦“沸腾壶”审计抽样模型就是一种常用的审计抽样方法。它以审计项目风险为对象,建立风险识别模型,对每一类风险进行排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即高风险、敏感风险、适中风险、低风险,直观地反映风险与审计面的关系。杜邦“沸腾壶”模型说明,在风险因素中,风险结构一般是高风险占10%,敏感风险占30%,适中风险占40%,低风险占20%。风险审计规划在审计资源配置时,要依据风险水平高低配置审计资源,对不同级别的风险因素需实行差异化审计。高风险因素要进行详细审计,对于处于敏感风险性质的风险因素一般抽样50%进行重点审计,对于适中风险因素一般抽样 25%,而对于低风险的风险因素只需要抽样10%进行一般审计。风险级别越高,配置的审计资源越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主要的审计资源分配在高风险领域,有的放矢,提高审计效率。
六是根据对流程设计有效性测试结果得出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提出管理建议。
三、建立以审计调查法为基础的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评估机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模型的建立及风险评估结果分析等。对确定的审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主要是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梳理,找出流程关键控制点,并选择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对控制点进行风险分析,以准确识别和正确评价风险。以审计调查法为基础的风险评估方法,能清晰揭示风险的高发区域和风险变化趋势,操作性强,评估结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即选取一定比例的被审单位实施风险典型调查,采用审计调查法对风险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和预测,对风险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根据风险水平确定审计重点。步骤如下:一是确定评估范围。评估范围与审计范围相关,对风险评估结果的运用有直接影响。二是风险评估数据的采集。采集近几年的相关风险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是以往风险管理审计、综合性审计及专项审计的相关资料和数据等。三是对风险评估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内部审计人员依据原始资料和专业判断对一些定性资料进行量化处理,确定各组风险数据的影响程度级别,据此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四是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根据事先界定的评估范围,分别对审计项目各类风险、各类子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对所采集的一定期间的风险数据,采用审计调查法分析历史数据,寻找各风险的变化趋势和集中趋势,建立能描述各风险变量未来变化态势的模型,运用数学方法对各类风险的主要变量——风险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风险变动趋势分析及预测,求出风险预估值,并运用政策分析法,整理和分析可能影响各类风险变量的政策因素,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预测值进行修正和完善,确定风险估测值浮动区间。五是风险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利用。根据风险分布情况,布局安排审计资源,对风险多发区域进行重点审计。风险评估结果可以应用于企业的风险管理,包括:将风险评估结果与企业事先确定的风险管理策略(如各类风险的承受度等)进行对比,并分别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协助企业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达到风险预警线的风险发出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对风险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帮助企业规避和防范风险。
四、建立风险自我评估和预警机制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可以有效管理和预防重大风险。风险预警机制前移风险管理关口,使风险管理重点由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移,防患于未然。企业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针对风险高发区域建立预警机制,完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如利用DCCS法、盈亏临界点法及财务比率法等有效捕捉企业风险征兆,对异常情况提前发出预警,帮助管理层完善风险管理程序,控制风险。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使用风险自我评估(RSA)法,可以有效提升风险预警效率。风险自我评估是指内部审计要监督:(1)风险环境分析的恰当性。主要是对企业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评估,分析风险性质和影响程度的变化以及控制措施是否能与环境变化相符,并在审计报告中反映分析结果。(2)风险事件识别的充分性。(3)风险评估的恰当性。风险评估要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性两方面对已识别的风险事件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4)风险度以及风险预报合理性。主要是审核风险度的计算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反映企业实际风险水平。综合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审核风险预报的根据及预报的级别是否合理。(5)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主要是对业务控制程序进行测试,检查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控制风险,并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帮助企业管理风险,降低风险损失。(6)风险信息沟通的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要从风险识别、评估信息的获得,风险警报的及时发出等方面评估风险信息是否被准确及时地传达给所有相关人员,让管理层了解风险是否被有效管理。风险信息沟通评估也可以提高外界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信任度。
此外,企业应建立风险审计信息系统,完善审计资源数据库,积极推进审计手段创新,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合理配备审计项目组成员,有效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质量,提升风险导向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
参考文献:
一、企业各级信息管理部门职责,主要分为总部信息部门和各分部信息管理部门进行管理。
企业总部信息管理部门负责企业整体信息技术风险评估、统一建设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和总体层面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并对企业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
各分部信息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工作,组织本单位层面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并将信息技术风险评估报告总部备案。
各级信息业务使用部门职责是在同级信息管理部门的组织下,参与和本部门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工作。
二、信息技术风险分类及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风险主要包括信息技术项目风险、信息技术服务连续性风险、信息资产风险、供应商风险、应用风险、基础设施风险、战略与新兴技术风险等。
信息技术项目风险是指信息技术项目无法交付的风险,包括因项目管理关键要素未能有效控制,导致项目延期、消耗资源超支、与计划相比功能减少、交付产品未达标准、实施期间造成业务中断等。
信息技术服务连续性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系统的不可靠造成业务操作中断,包括因信息技术服务水平过低等导致的宕机或系统响应时间过长等造成业务中断。
信息资产风险是指未能有效保护与保存信息资产,包括信息系统装载的信息资产损毁、丢失以及不当泄露等。
供应商风险是指在信息技术项目交付和日常运营过程中,由于供应商未能交付信息技术产品或服务,或已交付但未达到标准,对信息系统和服务造成即时或潜在的影响。
应用风险主要指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关键业务需求及信息技术应用故障,包括系统在操作性、功能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等方面存在缺陷对业务造成的负面影响。
基础设施风险是指由于信息基础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带来的风险,包括基础设施构件发生故障、替换不当、配置不当等。
战略与新兴技术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的信息技术能力有限,对战略和新的技术环境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包括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和信息技术架构设计缺乏整体、战略角度的考虑,缺乏灵活性等
三、信息技术风险评估方法
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前期工作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对象收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组合等,以支撑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工作。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工作由信息管理部门会同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完成。
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识别是通过查找信息系统支撑的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系统化地识别风险来源和风险类别;风险分析是对识别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定义与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发生的条件;风险评价是综合资产的价值、资产面临的威胁、威胁发生的可能性、现有控制体系已经提供的保护等多种因素,按照风险测量方法和风险等级评价原则,评估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影响程度和风险的价值等。
信息技术风险评估要从战略、运营、项目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在战略层面,主要关注信息技术能力与业务战略的一致性、应对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威胁等;在运营层面,关注危害信息系统及基础设施有效性的风险、绕过系统安全措施的风险、造成重要资源损失或不可用的风险、违反法律法规的风险等;在项目层面,关注项目目标不能达到时所带来的后续风险等。
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包括各类风险之间的关系分析,以便发现各风险之间的自然对冲、风险事件之间的相关性等组合效应,从策略上对风险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信息技术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方法可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情景分析、政策分析、行业标杆比较、访谈和调查研究等。定量方法可采用统计推论、计算机模拟、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等。
根据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工作实际,可请有IT风险管理经验的人员参加,以及聘请资质、信誉好的专业机构协助实施。
五、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后续工作
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后续工作主要包括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实施风险管理、持续跟踪改进等。
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主要是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工具,并制定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资源的配置原则。
实施风险管理可通过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4种方法进行。总部和分部信息管理部门在实施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方面应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尽量规避或降低信息技术风险。
持续跟踪改进主要指对信息技术风险实行动态管理,总部和分部信息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工作,及时发现新的风险和原有风险的变化并进行评估。
六、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监督、检查
关键词:信托项目;全周期;内部审计
一、信托项目开展内部审计的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我国信托业历经三十多年的风雨砥砺及近几年的转型发展,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行业,为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各项实体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缺少具体经验,从业人员相对其他金融机构较少,从1982年开始先后经历了六次大的整顿,使得信托业走了不少弯路。尤其从内部审计的角度而言,从早先的依靠国家审计力量推动国有信托投资公司建立完善内控制度(陈剑,1998),到银监会制定《信托公司治理指引》强制要求设立审计委员会完善公司治理(张志荣、刘永红,2005),再到以风险为导向深化信托公司审计(任慧莉,2005),最近到传统的财务型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内部审计在信托公司的转变发展(何芬芳,2015),可见,内部审计在信托公司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相关研究仍屈指可数,尤其关于信托项目内部审计实务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自2015年末国家审计推出“审计全覆盖”到今年4月初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通知》,内部审计全面转向风险为导向的转型发展。不少中央企业控股的信托公司,应股东“推进审计工作改革”的文件精神,也进一步审视内部审计职能定位,改善审计工作方式,在信托项目运行的全周期嵌入内部审计,从内部控制、合规管理、风险预警的角度提高了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形成以维护信托财产受益人及公司股东正当权益为目的、围绕公司核心业务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国有控股的信托公司的信托项目内部审计对其他信托公司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内部审计,居于信托公司内部,具有对企业的经营目标认识深刻的优势。同时,内部审计相较于其他审计类型,更容易深入信托公司主营的信托业务,应用一系列专业、系统、规范的审计工具和技术审查并评估信托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各类风险,改进信托公司的经营管理,实现价值增值。信托公司利用内部审计的专业技术和职业判断对信托项目全周期进行管理具有必然性,这主要是由信托项目自身的特点所决定:一是信托项目特殊的委托关系使得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分离,由此作为受托人的信托公司要特别关注诚信,确保委托人财产的安全和完整,而这与审计产生的本源———保护财产所有者的财产安全和完整不谋而合。二是信托项目广泛的业务范围及灵活的投资方式,给信托公司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带来极大挑战,需要通过风险控制、合规管理及内部审计合力形成健全的内部监督评价机制。三是信托灵活的交易结构设计及频繁的业务创新,使得信托公司内部必须建立一整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于风险导向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及操作指引,定期根据业务发展进行内控制度检讨,保持制度时效性。四是信托项目严格的风险合规外部监管,要求内部审计能够贯穿信托项目的尽职调查、立项、审批、运营、后期管理、结束清算等整个流程,评价每个信托项目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最大程度地规避操作风险。
二、信托项目全周期内部审计实践
按照信托公司设立信托项目的整个流程,可以将信托项目分为发现业务机会、尽职调查阶段、项目立项阶段、立项审查阶段、项目评审阶段、合同拟定阶段、成立准备阶段、后期管理阶段、到期前还款跟踪阶段、项目兑付阶段及清算总结阶段等。内部审计在管理实践中已实现了信托项目的全周期介入,充分前置鉴证监督、风险预警的职能,间接为信托公司创造价值。其审计流程如图1所示。
(一)信托项目尽职调查审计
信托项目尽职调查审计不是简单的财务尽职调查,是内部审计介入信托项目全周期的第一环,通常会出具核实性风险评估报告。信托公司利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背景、独立客观性和内控敏感性,对拟成立的信托项目开展独立的新客户融资及投资风险评估。通常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访谈、询问、文档查阅,必要时通过实地考察等审计技术实施客户风险评估、内控评价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分析交易对手的财务收支情况、经营情况、现金流量、偿债能力及企业信用,关注融资资料的真实性、还款来源的充足性及抵质押物的可靠性,侧重分析客户分布、核心资产、对外负债,测算客户复制商业模式的成本、资本需求量、盈利前景、法律诉讼等。最后根据信托公司内部风险分级标准进行风险分级,形成核实性风险评估报告供决策层参考。例如,公司拟对异地某国有房地产集团新客户提供15亿元、5年期综合授信融资服务,由于该集团客户的股权结构及控制管理较为复杂,仅根据业务部门搜集提供的尽职调查报告及相关基础资料无法作出决策。此时,内部审计会同外聘律师事务所前往该客户总部实地调研集团的股权管理及控制关系,掌握核心资产。常规程序包括现场访谈实际控制企业的总经济师、财务总监,沟通战略、资产情况、财务结构,与项目公司总经理等就项目整体情况、业务开展、风险控制等情况进行调研。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结合发放贷款的行业特点、金额重要性等方面,抽取应付账款、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6-8笔,查看合同进行实质性测试,并对其中2笔做整个业务流程的穿行测试。信托项目尽职调查审计中考虑到客户可能存有伪造资料等不良动机,现场明察秋毫,与普通工作人员接触聊天、上下游企业询问及搜集任何其他第三方证据。内部审计综合业务、法律和财务等方面信息,填制《客户评级定量定性打分表》,对客户信用情况进行评级,从项目源头以风险为导向为决策层提供独立、真实、可靠的信息。其尽职调查审计流程如图2所示。
(二)信托项目成立准备阶段的放款审计放款审计
是一项合规性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审查信托项目在成立准备阶段遵守相关法规、政策、计划、程序、合同等遵循性标准的情况并对作出相应评价。放款审计通过落实必要的担保措施,使用适合、正确的法律文本,保管重要的文件档案及防范内外部欺诈等方面防范操作风险、法律合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在信托项目成立前通过观察、检查、文档查阅、流程查看等审计技术核查资料和手续的真实性、有效性,理解信托项目评审制度流程,确保信托项目在放款前按照相关制度要求、法律要件、审批手续等落实,评估操作风险。由于信托项目建立了审计派驻制、责任制,项目成立意味着对信托项目进行全周期内部审计的持续性跟踪的开始。为此,内部审计专门根据信托业“一法三规”制定《放款审计操作规程》,内部审计在项目成立的第一次放款审计中就初评信用风险、预判合规风险,根据相关内部风险分级标准建立风险分级台账。这样有利于在项目多次放款的过程中,持续跟踪未完成要件,有的放矢地进行过程监督,强化了保障措施和资金监控,前置了内部审计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实践中,根据不同信托项目类型,放款审计着力点不同。例如,应收账款转让信托项目关注应收账款的有效期间及真实性,股票质押信托项目关注质押登记及警戒线设置,专项贷款信托项目关注信托资金用途尽调文件真实性,信政合作项目关注政府对债权认可情况,股权投资信托项目关注股权封闭运作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到位情况,单一信托项目关注委托人指令及到期信托资产移交等。
(三)信托项目后期管理阶段的管理审计后期管理
指从资金信托业务发生后直至信托资金收回全过程的信托财产管理行为的总和,包括后期管理检查、风险监控、风险预警、风险处置、信托资金回收等。对信托项目存续期间的后期管理进行审计,是一项运用评分法的管理审计。从信托项目运行管理、业务人员管理能力两个维度形成分值库,标准化管理流程,确保履行受托人职责,并改善信托业务人员的管理素质和提高管理水平,使资源配置更加富有效率。首先,内部审计根据合同约定、行业的信托资金管理办法等法规及内部相关制度,建立一套包含基本管理标准、管理质量标准和档案管理标准三个方面多项指标的标准管理指引。其次,业务人员制作信托项目在运行期间的月度检查台账、季度检查报告、现场检查报告,并满足相关的外部信息披露要求。最后,内部审计根据管理指引,稽核执行情况,并逐个信托项目评分。最终评分结果进入分值库供风险责任考核管理。例如,某总部第二办公区建设项目以在建工程抵押、集团保证担保进行信托融资。从该信托项目分析,内部审计承接放款审计中未完善事宜,关注放款后与融资客户联系情况、融资客户经营变化、信托资金投向项目建设进度、抵质押物现状及价值变化、外部负债变化及公开信息查询情况,以风险导向,结合成立阶段评级,对信托项目风险情况进行评级评分。从业务人员分析,内部审计按照标准管理指引,稽核业务人员定期报告制作、披露的质量及时效性,进入该业务人员所管理的信托项目分值库,确定与其他业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差异,为后续分类管理考核做准备,从而形成资源利用帕累托效率。其分值库如表1所示。
(四)信托项目到期前还款跟踪审计
由于当前国内投资者教育仍未形成,信托项目终止时信托公司要按照预期收益向投资者刚性兑付本息使得信托项目到期前还款跟踪极为重要,由此开展的内部审计活动也压力颇大。为图2尽职调查审计流程及时发现项目兑付风险,确保信托资金安全,不少信托公司的实践已将到期前六个月的信托项目逐月滚动纳入还款跟踪。内部审计参与信托项目到期前的还款跟踪,其实是一种风险与控制的自我评估过程。首先,内部审计部门研究设计一套信托项目到期前还款跟踪的标准表格,包含交易对手基本情况、财务经营变动、信托项目运行、抵质押物变现及还款来源落实等格式要素;其次,业务人员按格式要求完善具体项目;然后,内部审计通过询问、检查、计算、分析性程序、资讯终端、小组内部沟通等一系列审计工具与技术,重点从还款来源的有效性、项目运行的不利因素、担保资产的贬值风险、融资人的负面消息、项目风险敞口的变化等方面进行风险再评级、再跟踪;最后,由管理层、内部审计、业务人员、风险管理及资产处置等相关方组成到期还款评估小组召开由内部审计推动的风险与控制评估专题讨论会,通过结构化的方法对信托项目到期还款面临的风险进行可能性和影响的两个维度的评估,识别出关键控制并分配风险管理职责。由此,为处置风险或资产保全留有足够时间,更好地防范信托项目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其还款风险评估过程如图3所示。(五)信托项目结束清算审计信托项目的结束清算审计综合了信托项目全周期最后的兑付阶段和总结阶段,是对一个信托项目完整管理情况的评价。根据银监会相关规定,结束清算审计是信托项目的一项常规的绩效审计,在信托计划终止或结束的一个月内完成,审计涉及收益分配的合理合法性、财务核算准确性及项目档案的完整性等内容。实践中,结束清算审计主要分为项目概况、审批、实施、后期管理及清算分配五个部分,尤其关注清算分配的合规性及受托人报酬和费用计提合理性。由此,形成了一个信托项目全周期内部审计的完整闭环。
三、信托公司开展信托项目全周期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促进内部审计职能充分发挥
内部审计已嵌入信托业务系统,成为信托项目运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无论是集合信托计划还是单一信托计划,信托项目都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组织,尤其在主动管理的股权投资类信托项目中,合法合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效率效果等方面更是内部审计的专项职能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这并没有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报告路线仍是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反而丰富了传统内部审计的职能。例如,在信托项目后期管理阶段的管理审计,就是一种新型的审计类别,其能够使业务资源配置更加富有效率;而在信托项目到期前还款跟踪审计,更类似于国际内部审计协会中风险和控制自我评估的过程。通过审计关口由事后向事前、事中前置,审计重点向管理审计过程转变,审计职能与信托业务紧密结合,促进内部审计内控免疫、风险预警、价值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推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程序改进
由于信托业务本身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针对信托项目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具有特殊性,尤其在信托项目成立准备阶段的放款审计、后期管理阶段的管理审计都涉及到不断更新完善的外部监管要求、内控管理制度,需要对内部审计进行质量控制与程序改进,建立统一规范的内部审计标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持续监督和定期复核,必要时进行抽样检查,及时发现审计风险,确保信托项目的审计标准一致,以助于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三)应用内部审计综合信息
信托项目全周期运行中,内部审计与业务人员、风险控制人员不同,其所面临信托项目的不确定信息较少。相较于前两者,内部审计人员视角更高、信息更全,对信托项目理解更深。内部审计由尽职调查审计放款审计后期管理审计还款跟踪审计结束清算审计,持续对信托项目风险、业务人员管理能力两个维度量化评级,能够促进信托公司及早发现信托项目风险变化,督促业务人员提前采取风控措施,制定风险预案,及时消除风险事件消极后果。信托项目虽千变万化,但合作客户却基本得到维持,内部审计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持续全面深入地剖析重点或长期客户的财务经营、资信水平、资金链等情况,能够获得信托项目区域集中度、客户集中度、部门集中度。应用内部审计综合信息,能够有效提高审计效率及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发现信托项目管理的新思路,形成以维护信托财产受益人及公司股东正当权益为目的以及围绕公司核心业务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实现价值增值。
作者:王环环 单位:中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内控审计部
关键词: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U445 文献标识码: A
一、对风险的分析
风险管理追溯于千年之前,当时是以保险的形式出现的。那时候保险行业的发展,带动了风险管理领域的发展,直到二十世纪的时候,西方国家才将风险管理发展成一门学科。风险管理发展成一门学科之后,人们对其更加的重视,导致其形成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形势。风险管理发展趋势非常迅猛,一直延续到现代。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风险管理已形成一种完整的管理体系,包括了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决策,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研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控制,将风险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事故的损失。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和教育机构开始重点发展风险管理领域,逐渐地带领风险管理走向成熟。
我国因为发展的比较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才开始将风险管理的体系引入中国。由于我国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严重制约了风险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另外,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建设原材料价格均由国家控制,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大型建设项目风险由国家承担,因此,建设项目参与者风险意识浅薄。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风险管理研究才逐步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风险管理才真正得以初步发展,这也推迟了我国风险管理的发展。
风险管理逐渐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开始研究分析制约风险管理发展的因素。例如,现在建设参与者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技术条件不够成熟,工程风险识别比较困难;风险评估和现实发生的事故差别较大;对风险的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我国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根基不稳,技术不够成熟,让风险管理成本比别的地方大。就是因为风险管理在我国起步晚,并且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才会让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知识和体系落后于其他西方国家。
二、对风险的认识
既然我们在分析研究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评估,我们就得知道什么是风险。风险的理解离不开人们的活动,就是在人们未来活动或者事件当中,出现的风险和变化。到现在为止,风险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但是风险在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虽然人们不确定,也不知道是否会发生,一旦那些风险发生,它就会给相连的人或者社会带来损失。因为风险是不确定的、是未知的,所以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风险事故,人们也不能掌握风险的全部信息,所以也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在桥梁工程建设中,风险可以看做是整个工程项目从建设、到使用结束后整个寿命过程中,受到的自然灾害和各种意外事故的发展带来的人生伤亡、财产损失或者其他不确定的经济损失。
三、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识别和评估
桥梁施工阶段风险的评估和管理步骤:在开始施工的时候检查施工图阶段所做的全部风险评估结果和数据,一节合同反馈回来的信息;结合自己施工经验和现场情况对风险进行识别、管理,对风险进行评估。在施工组织计划中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对参与风险进行全程监控,建立专门机构对实际施工的各种风险进行定期检查。看看检查的结果是否满意,不满意就改变风险管理应对措施,改变施工方法和步骤,选择更好的方案进行施工。满意的话就用这种法案对每个施工阶段进行分析、管理,直到最后整个工程都结束。
桥梁工程风险分析评估。风险辨识是风险评估与控制的基础,风险因素辨识是否全面、辨识的结果是否准确将影响整个风险评估和控制过程。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有:考虑在桥梁工程施工中各个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寻找出形成这些风险因素的原因所在。我们根据一个具体的现场勘查资料和一些给定的设计图纸,对我国的几座大桥进行风险分析。1、五岔河大桥以为所在位置地势陡峭,基桩和承台施工过程中需要挖开原山体,形成三面高坡边,存在高坡边失稳的滑坡的安全隐患,在雨季危险更大。2、马家湾大桥,在建设的时候需要跨县道,一旦桥上施工发生危险,就亏造成县道交通堵塞,严重时会发生生命危险。3、桥梁的上部比较高,在高空危险位置,存在人员或者高空坠物等危险因素。4、起重机具等特种设备存在使用过程中的故障风险,严重就会导致遭到人员。5、下雨天比较滑,存在人员跌落等危险因素。最后将我们这些风险分析建立一个桥梁施工风险因素识别核对表,参照桥梁工程风险分级和接受准则来对桥梁工程施工阶段进行风险评估,得出具体的风险评估报告。
成立工程风险评估与管理小组。对小组里面的人员进行具体的分工,明确到个人,最后开始完成自己的工作,对工程施工风险随时监督检查,出现状况及时上报管理人员,并采取一定措施。
除了这些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桥梁工程施工大致可以分为人、物、环境、制度和工艺等五个方面进行桥梁工程风险评估,保证好桥梁施工顺利进行。
人的风险管理方面包括着经理、总工、班组长、安全员、施工人员等多个方面,下面我们就通过人的方面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项目经理要要对安全生产进行安全考核,得到安全合格证;要查看投标施工组织的设计是否和现实中一致,对施工人员的学历进行学历调查;项目经理的工作年数好额工作经验评估;项目经理的年龄和对工作的态度;是否有谎报过工程事故。根据所说的这些情况对人员模块的风险进行分析,寻找可能发生风险的因素,风险的程度等。
环境方面包括了施工环境对施工作业、施工作业对施工环境以及办公施工生活三个方面的环境。我们一定要重视施工的环境,这是一种不定因素,我们无法给与肯定的风险分析、评估,施工环境有可能给桥梁工程施工带来巨大的危害,我们在进行风险评估的时候要对其进行重点标明。
四、结束语
根据动态工程风险管理的思路和要求对桥梁工程风险评估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使风险评估更加的准确可靠。风险管理对各个建设项目都有着聚到的作用,非常的重要,我们应该将风险管理重点发展。我们应该将风险管理的计划和实际相结合,两者相协调发展,创建一个合理、科学的风险评估策略。同时,我国风险管理应该借助于西方国家的一些管理经验、教学经验,将其与我国的风险管理相结合,促进我国风险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旭.工程风险管理[M].背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崔建文
甘肃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甘肃 730030
摘要:公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施工安全风险高,极易引发各种安全事故,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害。而在公路隧道施工过
程中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有利于隧道项目决策科学化、合理化,增强施工单位在施工前的预防能力、施工中的控制能力及事故发生后的应对处理能力,本
文的主要目的是针对隧道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探讨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
关键词: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1、前言
隧道施工中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已经给人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同时,
隧道施工的安全问题也一直备受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的关注,在施工现场
更是做为项目管理的核心工作来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入风险管理理论,
可提高隧道工程项目防御风险的能力,进而确保隧道工程施工安全、进度、
质量等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隧道施工的风险管理,根据隧道施工特点
建立一整套可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己经成为了隧道施工中的当务之急。
2、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2.1 隧道工程风险管理定义
在隧道施工中,风险是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损失的组合。事故,
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伤害、职业病、设备或财产损失、
环境影响、经济损失等不利事件。损失,是指工程建设中任何潜在的或外
在的负面影响或不利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影响、社会
影响等。
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是指工程施工参与各方通过风险计划、风险识
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及风险监控等,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
理技术,对工程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和妥善的跟踪处理,以减少风险的影
响,达到以较低合理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行为。
2.2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发生机理
隧道工程与其他建设工程相比,具有施工隐蔽性、技术复杂性、地质
条件和围岩级别的不确定性等突出特点,从而加大了施工的难度和风险。
总体来说,隧道工程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不良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的复杂
性导致的自然风险和环境风险,施工中的不合理的设计方案及施工工艺、
机械设备碰撞、施工用电及通风降尘设施不完善等引起的施工风险,工程
决策、管理和组织方案的随意性引起的管理风险等。其发生的机理,是在
隧道施工各个阶段,一个或多个致险因素实质性发生,单独作用或共同作
用于作业面或其它承险体,进而发生安全事故。
2.2.1 风险等级标准
根据安全事故可能发生的概率和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序,安全风险一般
分为极高、高度、中度和低度四个等级(表2.1)。
表2.1 风险等级标准表
后果等级 轻微 较大 严重 很严重 灾难性
概率等级 1 2 3 4 5
很可能(5 级) 大于0.3 高度 高度 极高 极高 极高
可能(4 级) 0.3-0.03 中度 高度 高度 极高 极高
偶然(3 级) 0.003-0.03 中度 中度 高度 高度 极高
不可能(2 级) 0.0003-0.003 低度 中度 中度 高度 高度
很不可能(1 极) 小于0.0003 低度 低度 中度 中度 高度
2.2.2 风险接受标准
根据上表风险等级标准的划分,在隧道项目施工中将四个等级的标准
界定一定的接受标准(表2.2),并制定对应的处理措施。
表2.2 风险接受标准表
风险等级 接受标准 处理措施
低度 可忽略 此类风险较小,无需采取风险处理措施及监测
中度 可接受 此类风险次之,不需采取风险处理措施,但需予以监测
高度 不期望 此类风险较大,必须采取风险处理措施降低风险并加强监测,且满足降低风险的成本不高于风险发生后的损失
极高 不可接受 此类风险最大,必须高度重视并规避,否则要不惜一切代价将风险降低到不期望的程度
2.3 隧道工程施工阶段安全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隧道工程施工阶段安全风险管理内容及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
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控制四个方面。隧道工程施工因内外环境、目标
变化及实施过程中不断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隧道施工风险管理应
是实时、连续、动态的过程。
例如某公路隧道长2500 米,其中V 级围岩占70%以上,无瓦斯,无
涌水,为单洞双车道隧道,洞口形式为水平洞,洞口存在偏压,有浅埋段,
进洞较困难。本文以该例为模型进行基本流程说明。
2.3.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就是明确目标,逐条找到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对项目产生损失,
这也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识别过程包括确定风险目标、明确与风险
相关的最重要参与者、收集资料、风险形势估计、识别潜在风险因素、编
制风险识别报告等。通过风险源识别,得出单个主要因素及多个相关因素
组成的集合,利用重点分析法及层次分析法划分所有因素的层次,形成系
统的风险因素对照表。
在采用新奥法设计的公路隧道工程施工中,一是侧重于对塌方、突水、
突泥、岩爆、瓦斯、大变形、洞口稳定性等典型风险进行识别;二是结合
施工中采用的施工工艺及相关施工经验,对爆破器材、火工用品、临时用
电、机械伤害、高空作业、排水措施、洞内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等风险进
行识别;三是结合超前地质预报及监控量测,对支护体系稳定性、设计刚
度,开挖方式、开挖进尺、掌子面前方潜在风险、围岩突变、预留变形量
等风险进行识别,最后建立详细的危险源清单,如表2.3。
表2.3 某公路隧道工程安全风险源清单(简化)
风险源 判断标准
洞口作业 仰坡陡峭、稳定性差;边坡坡体破碎,有偏压,容易产生塌方;浅埋段长。
洞内运输 机械碰撞、人员机械伤害等因素。
钻爆作业 围岩均为IV、V 级围岩,洞身穿越断层破碎带,通报变形大,易发生坍塌事故。火工用品保管或使用不当易造成爆炸事故,后果严重。
初期支护 施工内容多,工艺较为复杂,立架时有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触电和机械伤害,喷射混凝土时发生触电、眼睛或耳朵伤害及机械伤害。
二次衬砌 存在人员高空坠落、高空落物、车辆伤害及触电等。
其它 压力容器、管道易出现的问题。
2.3.2 风险评估
(1)风险评估组成内容
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由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两部分组成。风险估计是对
隧道施工各个阶段的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事件大小、预期后果及影响
市政桥梁
2016.16
基层建设
184
范围进行估计,为分析整个工程项目风险或某一类风险提供基础,并为确
定风险应对措施和实施风险监控提供依据。风险评价是对隧道施工风险因
素影响进行汇总统计及综合分析,估算各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损失大小,从
而找到该项目的关键风险,确定项目的整体风险水平。
(2)风险评估的程序
首先是收集整理与隧道工程相关的各类基础资料,包括工程背景、施
工图设计文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施工专项方案等资料;其次对
工程进行总体风险评估,对进洞及洞口段、IV 级以上隧道围岩等高度风险
等级的工程进行专项风险评估;最后,根据评估完成评估报告,确定隧道
工程总体风险等级,并对重大风险因素进行明确,制定主要风险点控制措
施及相应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对于由公司组织,施工项目部初步建立的
评估报告,要组织专家小组进行评审,对风险等级及风险应对措施提出指
导性意见,修改完成后,由相关负责人员签字批准后实施。
(3)隧道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方法
本文举例中某隧道工程总体风险等级评估体系及评分方法如表2.4。
表2.4 某公路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表
评估指标 实际情况 应取分值
围岩状况 V 级以上围岩占全长70% 3
瓦斯含量 无 0
地质G
富水情况 无 0
开挖断面A 中断面(单洞双车道) 2
隧道长度L 长隧道2500m(1000m-3000m) 3
进洞形式S 水平洞(无竖井、斜井) 1
洞口特征C 进口施工困难 2
该隧道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大小计算如下:
R=G(A+L+S+C)=3(2+3+1+2)=27
参考隧道工程安全总体风险分级标准:0-6 分等级Ⅰ(低度风险);7-13
分等级Ⅱ(中度风险);14-21 分等级Ⅲ(高度风险);22 分及以上等级Ⅳ
(极高风险)。本隧道总体评分27 分,总体风险属于极高风险。
2.3.3 风险应对
隧道施工风险应对是指在风险发生前,针对确定的各类风险因素制订
控制措施并执行落实,以消除、减轻、规避、缓解风险。根据实例中识别
及评估后的风险源,制定应对措施,见表2.5。
表2.5 某公路隧道工程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项目 风险源 风险应对
洞口作业 仰坡陡峭、稳定性差;边坡坡体破碎,有偏压,容易产生塌方;
浅埋段长。
进洞前完成边仰坡防护及截排水,规范施作套拱、明洞及管棚,做好监控
量测。
洞内运输 机械碰撞、人员机械伤害等因素。 加强机械操作人员安全教育,控制车速,及时检修保持车况良好。
钻爆作业 洞身穿越断层破碎带,通报变形大,易发生坍塌事故。火工用
品保管或使用不当易造成爆炸事故,后果严重。
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严格遵守火工品存放、运输、
使用程序及制度。
初期支护 施工内容多,工艺较为复杂,立架时有高空坠落、物体打击、
触电和机械伤害,喷射混凝土时发生触电、眼睛或耳朵伤害及
机械伤害。
加强安全教育及交底,提高作业人员自我保护意识;配置并落实劳动保护
用品使用情况;改进施工工艺及操作方法;人员集中、危险性高的工作面
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二次衬砌 存在人员高空坠落、高空落物、车辆伤害及触电等。 加强二衬台车、防水板台车等设施的护栏设置,加强作业面管理。
其它 压力容器、管道易出现的问题。 接受特种设备主管部门的监督验收,设置专人管理压力容器相关设备。
2.3.4 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指在风险管理流程的运行过程中,对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
况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需要进行应对策略的调整,必要时重新进行风险
识别及评价。风险监控主要是通过对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等全过程的监
视和控制,全面跟踪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从而保证风险管理
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风险监控的目标主要是及时识别风险、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消除事
件发生后引起的消极后果、吸取经验教训并持续改进。对于已经识别出的
风险,监控并督促相关部门或人员认真执行风险应对计划;对于新的还未
进行识别的风险,如果当前风险已经发生且产生了负面影响,则按应急措
施积极处理,如果当前风险尚未发生,则重新启动识别、评估及应对流程。
3、隧道施工中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3.1 完善制度建设
3.1.1 成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隧道建设过程中,为了对风险进行更好的管理控制,应建立风险管理
组织机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可以釆用管理层、实施层垂直式管理,专业
机构进行辅助的组织架构模式。风险管理小组管理层由项目经理任负责人,
由项目总工及各部门、各施工处负责人组成;实施层以施工处划分,具体
成员包括施工处的技术人员、安全人员及作业人员。
3.1.2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活动的实施,可以对危
险源进行有效的控制,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应该结
合工程实际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编制安全计划和施工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落实“一岗双责”及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及措施,严格按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行。
关键词:项目管理;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多木桶模型
中图分类号:TU721文献标志码:A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Objective System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Based on Multibarrel ModelDONG Xiaolin1,2, ZHAO Jiahong1,2, ZHAO Lijuan2, WU Yang2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1, Shaanxi, China; 2.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54, Shaanxi, China)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whol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six major risk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including engineering risk, environmental risk, ecological risk, economic risk, safety risk and social risk were put forward, and the management objectives of the six risks and their mutual relations were analyzed. The risk management objective system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was constructed and analyzed with multibarrel model. Taking a project in a city subway line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objectives, the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objective system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isk management objective system composed of six risk management objective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standardize and guide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social stability risk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work, and maximize the social utility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objective system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are important guarantees for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objective system; multibarrel model
0引言
建设项目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需求,但一些建设项目存在规划、建设和使用的不科学、不规范,以及一些工作的失误,导致各种风险事故时有发生。2014年广东茂名PX项目事件[1]、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8・12”塘沽爆炸事故、2016年江西丰城发电厂“11・24”冷却塔施工重大事故[2],都造成了很大损失,导致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不稳定。201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了《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加大了对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要求,但项目风险评估与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方法和做法还在探索研究中。建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颂逑担可使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具有可行性和规范性,从而推进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及其风险管控相关工作。
1风险管理目标分析
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对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识别、分析、评估、应对和管控,以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并实现项目风险管理目标的综合协调和优化。明确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确定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安全保障的基本目标是风险管理的基础[3]。建设项目各风险管理目标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一种风险管理目标的疏忽将导致总体管理目标水平的下降。
1.1多木桶模型内涵分析
木桶模型核心思想是长短不一的数块木板制成的木桶其容水量的大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木桶模型可以说明单个风险管理目标内部构成与该目标的相关性,也可以说明单个风险管理目标与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总体的相关性[4]。多木桶模型即一个大木桶是由多个小木桶作为“桶片”组合而成,即形成“桶中桶”的结构。单木桶并不能说明多个目标的内部构成、多个目标之间的联系及其与目标体系之间的关系,而“桶中桶”的多木桶模型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完整地评价各风险管理目标对项目风险整体管理水平的贡献和影响。在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中,多木桶模型被解释为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的整体管理水平取决于单个风险管理水平最差的部分,而单个风险管理的水平取决于单个风险管理内部构成中水平最差的部分。
1.2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
建设项目在全寿命周期内会面临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每一种风险因素都有着各自的管理要求和管理目标。本文研究提出建设项目6种主要的风险,即工程风险、环境风险、生态风险、经济风险、安全风险和社会风险。分析确定6种风险管理目标是构建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的基础。
1.2.1工程风险管理目标
工程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量化,合理地使用多种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对项目工程活动中各阶段可能存在的各种工程方面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如技术、质量、进度、成本等,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工程风险因素,使工程活动中各阶段的预期目标和期望效果顺利实现[5]。
1.2.2环境风险管理目标
项目的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产生各种损害[6]。环境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建设项目全过程各阶段内,依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按照相关的法规,对项目自身及周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保护和改善,控制和减少由项目活动产生的各种有害物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项目绿色施工、绿色运营,建设绿色工程。
1.2.3生态风险管理目标
项目的活动可能对相关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功能造成损害或影响,危及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生态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各阶段对涉及的生态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防范和控制,对涉及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避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安全,实现项目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2.4经济风险管理目标
宏观与微观经济状况的变化均会对项目造成经济影响,有时这种影响是严重的。经济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建设项目全过程经济活动中,根据对项目经济风险的评价结果,对项目的投入资金、生产资金和经营资金等进行有效的组织、安全的使用、合理的调整、科学的管控,减少或消除影响项目正常运转的不确定性经济风险因素,使项目全过程的经济目标顺利实现。
1.2.5安全风险管理目标
安全风险对建设项目本身的建设和运营活动以及相关区域和事项的安全都是很大的破坏隐患。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安全风险的识别、量化,对建设项目全过程各阶段安全生产的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劳动环境以及非劳动对象等进行安全管控,减少或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78],构成人、物、环境相协调的安全状态,以保证项目安全和社会稳定。
1.2.6社会风险管理目标
社会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建设项目全过程各阶段内,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对建设项目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风险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管控,减少或消除因项目的选址、征地拆迁、工程建设、投入使用等活动的不当进行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社会不稳定等社会问题,促进项目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工程风险、环境风险、生态风险、经济风险、安全风险、社会风险是项目本身产生的直接风险。直接风险的发生不但会对项目自身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对项目所在区域内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科学、合理地对6种风险进行综合管控,建立完善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对建设项目的顺利建设和使用、保证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的构建
在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中,6种风险管理目标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自身的独立性,又有彼此间的相关性。由于每个目标的内部构成不同,因此要分层次构建建设项目多木桶模型风险管理目标体系。
2.1各风险管理目标间的关系分析
建设项目6种风险管理目标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管理目标的变化会引起其他管理目标的变化。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必须保证各目标结构关系的均衡性和合理性[9]。6种风险管理目标的要求各有侧重,在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中各具特点和针对性。
工程是建设项目的主要实体,工程出现风险或产生风险事故,不但对项目自身造成损失,也是导致项目其他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确定工程风险管理目标是基础。建设项目的环保、绿色是开展各项工程项目建设和使用的基本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把工程项目建设和使用的环保、绿色作为强制性要求列入法规,环境风险管理目标是重要的刚性约束。工程项目的建设和使用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根本目标。项目应积极开展生态风险管理,营造自身与外部的良好生态环境,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生态风险管理目标是根本。经济是建设项目的必备重要条件,也是一大制约因素,项目的资金筹措、管理与使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保C着项目的顺利进行,保证着项目的正常建设和使用。项目经济出现风险将使其失去支撑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经济风险管理目标是重要条件。建设项目建设和使用的安全性要求是关乎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关键,是保障项目各项工作顺利、有序进行的关键。特别是项目安全风险的产生对人身安全是最大的威胁和损失,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安全风险管理目标是关键。建设项目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高度重视建设项目社会风险并认真做好相关工作,把项目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是项目社会风险管理目标保障的主要体现。
建设项目6种风险管理目标考虑了对建设项目风险的管控与规避的综合要求,风险管理目标的集成化管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在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中,项目的工程、经济、安全风险方面相关要求较为完善,一直是建设项目管理关注的重点,有关的法规、标准、规程比较完备,管控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环境和生态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已有20多年,其风险管理内容、方法和制度建设还在逐步完善,管控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对建设项目社会风险的管理虽有着20多年的探索实践,但是近几年才得到重视,其管理内容、方法和制度建设尚不完善,落实效果有不确定性。建设项目6种风险管理目标相辅相成,将6种风险管理目标有机联合起来进行管理控制,可实现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集成化综合最优[10],构建出一个科学、规范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如图1所示。
2.2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的多木桶模型
根据建设项目6种风险管理目标的关系及其内部构成,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的“桶中桶”模型如图2所示。
Objective System of Construction Project工程、环境、生态、经济、安全、社会6种风险管理目标都有自己的内部指标,构成单目标管理小桶。6种风险管理单目标小桶与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大桶构成了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的“桶中桶”多木桶模型,6种风险管理单目标小桶也成为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大桶的桶片。6种风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6种风险的管理也不能只考虑单一风险管理目标,任一管理工作实施存在问题或缺失,都可能波及甚至影响到其他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使建设项目的正常建设和使用受到影响,甚至发生风险,产生损失。6种风险管理目标在风险管理“桶中桶”多木桶模型中的重要性相同,强调任一单一风险管理目标都是片面的。
建设项目6种风险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制约于建设项目。因此,在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中确定各单一风险管理目标的概念和评价内容时,除落实各单一风险的管理要求外,还要高度重视各单一风险管理目标间的重要关联性及其相互之间产生的直接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才可以说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这一大木桶的容水量取决于6种单一风险管理目标小木桶容水量最小的木桶,而每个小木桶的容水量取决于单个风险管理目标的内部构成指标最差的部分。
桶底、桶片和桶箍都是多木桶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各小木桶和大桶的整体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多木桶模型运转是否顺利,需稳固的桶底、密合的桶间距以及紧固的桶箍作保障。
桶底的稳固保障作用体现在建设项目参与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体现在是否能保证项目具有足够的抵御风险、规避风险的能力。
桶间的密合保障作用体现在建设项目6种风险管理目标间无缝紧扣、相互作用、密切联系,以及6种风险管理目标的协同管理和控制。
桶箍的紧固保障作用体现在工程项目管理和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法规、规范标准、技术规程和工作程序等要求的遵守。
加强建设项目自身管理的同时,构建更具合理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配合相应的法规、制度,实施行政、技术、经济和监督保障等措施,实现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的“桶中桶”多木桶模型的良好运转。
2.3差异性和重要性分析
2.3.1差异性分析
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具有内容的相对全面性,也具有应用的普遍性。然而建设项目种类繁多,性质特点不尽相同,同时各建设项目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条件也存在区别,这就形成了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差异性[11]。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对建设项目风险管理要突出针对性。在具体的应用分析中要结合建设项目的特点和所处地域条件,对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进行充实和完善,使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具有良好的完备性[12],从而更加符合所分析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实际。
2.3.2重要性分析
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的实行,使各管理目标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协同性。对于建设项目风险管理而言,任何一种风险的管理水平对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综合水平都起着重要作用。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可充分进行各风险管理目标间的信息交流,综合决策,提高管理与防范水平。过度重视某管理目标而忽视其他管理目标会产生决策的盲目性[13]。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的科学应用同样是重要的,可以保证建设项目的实施达到各项标准,实现风险综合管理的最优化。3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的应用
3.1工程概况
某市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是跨越该市中心区的一条东西向轨道交通骨干线路,全部为地下线,2009年全线开工建设,2013年建成试运营。施工过程全线设车站19座(5座换乘站),地铁站点主要分布在主干道的交叉口节点上。
3.2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的应用
该地铁工程项目分析了工程风险、环境风险、生态风险、经济风险、安全风险、社会风险6种风险,并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基本形成。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在该地铁工程项目中分析应用的基本情况见表1。
Tab.1Analysis on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Objective System for Subway Engineering in a City风险管理种类重视程度风险管理目标的主要依据应用情况工程风险管理重视《地铁设计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计量规范》、《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办法条例、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较好落实环境风险管理比较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地下铁道车站站台噪声限值》、《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办法条例、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基本落实生态风险管理比较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等相关法律法规、办法条例、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基本落实经济风险管理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法》、《城市公共交通经济技术指标计算方法――地铁》等相关法律法规、办法条例、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较好落实安全风险管理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标准》、《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办法条例、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较好落实社会风险管理相对重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和评估报告编制大纲(试行)通知》等相关法律法规、办法条例、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部分落实实较好;环境和生态2种风险管理基本落实;社会风险管理部分落实。分析可知:该地铁工程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和管理目标实现的具体情况与图1分析是对应的。分析认为:项目环境、生B、社会风险可能成为该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多木桶模型中的短板。因此,对于一些可能产生的风险或薄弱环节,该项目加强了相关工作,如针对环境风险和生态风险的管理目标,设立了环保部门进行环保监理[14];针对社会风险管理目标,对项目沿线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居民进行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价的相关调查,针对施工区域路段拥堵对居民出行带来的阻隔影响,及涉及拆迁安置等工作采取了相应措施。同时,该项目重视各风险管理目标间的关联性和管理的系统性,认识到6种风险协同管理的重要性。该项目在重视工程风险、经济风险和安全风险管理目标的同时,也为环境风险、生态风险和社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管理实践经验。该项目在风险管理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查补弱项,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4结语
(1)在分析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项目存在工程风险、环境风险、生态风险、经济风险、安全风险和社会风险6种风险,提出了各类风险的管理目标,分析了各类风险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
(2)构建了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桶中桶”多木桶模型,分析了基于多木桶模型的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的重要性和保障措施,分析了“桶底”、“桶间距”及“桶箍”对实现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正常运转的保障作用。
(3)多木桶模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在某市地铁工程进行了应用,所构建的风险管理目标体系是行之有效的。参考文献:
References:[1]卢文刚,黄小珍.的政府应急管理――以广东茂名PX项目事件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4(7):178185.
LU Wengang,HUANG Xiaozhen.Govern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Group Events:A Case Study of Maoming PX Project in Guangdong[J].Jiangxi Social Sciences,2014(7):178185.
[2]刘照普.江西丰城发电厂事故调查[J].中国经济周刊,2016(47):3841.
LIU Zhaopu.Accident Investigation of Fengcheng Power Plant in Jiangxi[J].China Economic Weekly,2016(47):3841.
[3]张咏梅,陈芳.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目标体系的构建[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6):8284.
ZHANG Yongmei,CHEN Fang.A Study on Modern Engineering Project Target System Establishment[J].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2008,22(6):8284.
[4]巫建文,王涛,徐凌魁,等.基于多木桶模型的信息安全量化评估方案[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28(5):19141917,1928.
WU Jianwen,WANG Tao,XU Lingkui,et al.Assessment Method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Based on Multiple Cask Model[J].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2011,28(5):19141917,1928.
[5]何江波.工程风险的原因及其规避机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2):6267.
HE Jiangbo.On the Cause and the Normative Circumvention of the Engineering Risk[J].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2010,26(2):6267.
[6]董小林.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建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DONG Xiaolin.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in Contemporary China[M].Beijing: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10.
[7]王梦恕,张成平.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的事故分析及控制对策[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25(2):16.
WANG Mengshu,ZHANG Chengping.Analysis of Accident Induced by Urban Underground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Its Control Measures[J].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2008,25(2):16.
[8]QIAN Q H,LIN P.Safety Risk Management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in China:Progress,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6,8(4):423442.
[9]曹小琳,韩冰.工程项目管理目标系统的建立与控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7):107110,114.
CAO Xiaolin,HAN Bing.Establishment and Control of the Objective System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2,25(7):107110,114.
[10]尹贻林,张传栋.大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的实现模式探讨[J].建筑经济,2006(3):3740.
YIN Yilin,ZHANG Chuandong.Implementation Mode of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in Large Scale Construction Projects[J].Construction Economy,2006(3):3740.
[11]马西娜,赵敬源,鱼晓惠.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33(3):116126.
MA Xina,ZHAO Jingyuan,YU Xiaohui.Research on Assess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of Green Ecocity Area[J].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2016,33(3):116126.
[12]汪云峰,白庆华,周晓莉.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11):8489.
WANG Yunfeng,BAI Qinghua,ZHOU Xiaoli.Study on Standard System Framework Model of Urban Emergency Management[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7,17(11):8489.
[13]郑瑞强,施国庆.西部水电移民动态协同风险管理模式设计[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4):16.
关键词:新时期;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1. 新时期房地产开发的风险
1.1国内局势变动,政策方向调整
众所周知,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因此,房地产公司要想对房地产予以开发,就要先取得土地的使用权方可进行房地产的开发活动。而我国对土地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所以,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首要的风险就是如何取得土地的使用权。其次,国内局势的变化,政策方向的调整。房地产的开发与周边环境,国内经济发展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变化十分的重视,并且针对不同的需要调整房地产开发的政策与管理。
1.2项目分析不合理,经济环境难把握
在房地产开发之前,企业往往会对开发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明确开发的内容以及潜力等。在对项目进行分析时,若房地产企业没有对项目的各方面予以综合考虑,极易使房地产开发工作埋下不必要的隐患。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常见的项目分析不合理包括以下几类情况。其一,对项目资本把握不正确。其二,融资渠道狭窄,难以满足融资需要。其三,无法预见房地产开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造成房地产开发工作中的风险增加。此外,未对经济环境予以有效把握,也是造成房地产开发风险的原因之一。
1.3经营策略有偏差,市场定位不准确
企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首要条件是制定切实企业的经营策略,如果企业的经营策略出现偏差,那么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就不断增加。经营策略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更是极其重要,在房地产开发之前,企业会制定出完备的经营策略以指导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而这些经营策略出现偏差,直接会导致房地产开发工作的失败。同时,房地产开发公司也应明确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从市场定位的角度出发,对房地产企业予以全面完善。
1.4房产质量不达标,安全管理不到位
房地产开发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保障房屋建筑的质量。因此,质量问题是房地产开发公司关注的重点之一。与房屋工程质量有关的包括工程的设计及工程的施工,其中,工程设计不合理、不科学会导致整个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下降。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难以保障,将对其今后投入使用的功能性等产生影响,致使劣质房屋的出现。安全问题是工程施工中的关键问题,在施工中但凡出现安全事故,不仅会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还可能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而安全问题也是房地产开发中所存在的一大风险。
1.5 资金控制不到位,经营管理有缺陷
资金控制问题是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由于房地产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一旦资金供应出现断裂的不良现象,就导致整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停滞。除了资金链供应不到位外,工程施工成本预算不准确,工程施工进度难以高效控制等,均会使得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工作受到负面的影响。同时,鉴于房地产开发工作是一项长久而复杂的工作,因而需要强有力的监督与管理,而当前诸多房地产开发公司由于工作重心设定的不同,造成房地产经营管理上出现缺陷。
2.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的流程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房地产开发商针对开发的不同阶段,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预测风险,对风险进行分析。风险预测,是开发商通过可行性研究,了解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寻找可能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分析风险,是在风险预测的基础上分析风险可能带来的后果,为减少和预防风险的发生拟定方案。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流程的第一步,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2.2风险评估
房地产开发的风险评估是在对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分析项目存在的弱点、面临的威胁、可能发生风险的概率、以及风险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程度。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为减少投资失误和风险,需要编制项目投资风险评估报告。在编制报告的过程中,通过搜集丰富的资料和数据,对开发项目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将风险按照高低程度排序,编制风险列表进行专题研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开发企业要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
2.3风险控制
房地产开发的风险控制,是投资主体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自觉控制风险,根据情况变化进行风险管理策略的调整,主动对风险进行控制。风险控制是风险应对计划修正和提高的过程。随着开发项目的展开和深入,管理者要及时发现新出现的风险,关注由于时间变化引起风险发生的新变化,不断调整方案,重新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价,修订应对措施,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达到预期目标。
3.加强房地产风险管理的措施
3.1重视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开发商对拟开发项目通过科学的分析,评价项目的可行性以及风险系数,是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阶段。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开发商要研究宏观经济发展形式,在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等条例的许可范围内,根据当地房地产市场的供求需要,预测开发项目的成本、需求量、售价等,从而确定出计划投资项目的类型、规模、销售渠道。由于未来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可行性研究阶段也是蕴藏风险最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对风险的评估是否客观准确,直接影响到开发项目的成功与否。
3.2选择最佳开发区位
开发项目区位的选择对房地产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最佳开发区位的选择:项目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项目所在地的交通、商贸状况及水电通达情况;项目所处区域未来的发展情况等。另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类型不同,其区位价值的决定因素就不同。如住宅项目要考虑交通是否便利,附近是否有学校、超市、医院,治安是否良好等,消费者对地段、位置、朝向等也有要求;写字楼则要求位于城市金融商贸的中心区;商铺要考虑地段的增值潜力、商业氛围等。开发商还要密切关注未来环境变化对开发项目的影响,在项目建成后确保此区域项目的价值不会下降。另外有些区位现在不理想,但城市的发展会使该区项目建成后有较高的增值可能。
3.3推进企业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建设
房地产企业要用科学、严格、规范的标准要求自己,通过加强风险知识的系统培训,强化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现行法规和企业制度的学习,提高从业人员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识别能力,能有效减少职工由于工作的盲目性带来的法律等风险。
3.4建立具有职业化的管理体系
房地产企业应该加强企业的科学化、职业化、法制化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企业资金的统一化、制度化、程序化管理,制定具有企业标准、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的标准化流程模式,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用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规范企业管理行为。用规范化的管理体系,用标准的工作膜式、工作流程程序、制度规范职业行为,使得每项工作都有据可循,也就减少了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带来的风险。
结束语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大量的风险,对房地产开发工作极易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结合实际环境,选择合适的位置和物业类型,把握良好的开发时机,制定风险管理流程,并作好风险预算,将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保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航.论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关键词:钢铁行业;存货质押;运作模式;风险管理;流程
中图分类号:F275.6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作为一种新兴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为商业银行开拓了新的市场,同时也为各个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拓宽了融资途径。各行各业纷纷试水供应链金融,钢铁行业存货质押业务尤其火热。然而2012年,全国钢材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自2012年8月份以来,从钢铁生产企业、贸易商到物流仓储企业,已有多家公司公告,坦承涉入与钢贸相关的纠纷中。11月,银行集体诉讼大批钢贸企业利用虚假质押骗贷一事引起了行业内的高度关注。由此可见,钢铁行业存货质押业务火热的背后,隐藏的是风险管理巨大的漏洞。因此,如何控制好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风险已成为热点问题。文章将针对此问题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说明论文的文献研究来源,第二部分主要为结合文献与调研实际总结得出的钢铁行业融资现状,第三部分主要说明此现状产生背后的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及原因说明,第四部分则针对第三部分提出的问题及原因,从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及创新业务开展模式两方面提出建议,第五部分总结本文主要论点及结论。
1 文献研究
对于存货质押风险管理的研究,国外集中在对风险度量指标的定量研究,国内则较多通过定性分析评价风险。Barsky和Catanach[1]建立了融资业务风险分析概念模型,这个模型将业务风险划分为五种:业务过程风险、环境风险、信息技术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和基本结构风险。盛巧玲,吴炎太[2]认为供应链存货质押融资风险主要包括六大类风险,并基于此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来评价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风险。
总而言之国内外针对存货质押融资模式下的风险研究大都从风险类别出发,提出风险管理建议,而缺少对于风险管理流程的探讨。本文从风险管理的流程出发,分析风险控制问题,并据此提出银行规避存货质押风险的解决方案。
本文所依据的主要阐述如下,对于风险管理体系,钱军[3]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控制等流程方面的现状,提出了基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基本对策。段伟常,张仲义[4]认为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三个典型过程。关于钢铁行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问题,孔月[5]认为银行在业务开展中存在专业水平低、评估指标不合理等问题,而陆岷峰,栾成凯[6]认为信息非对称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提出构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化解个体钢材市场危机是当前保持商业银行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措施。关于风险应对策略,杨海明[7]认为应从现金流量控制和结构授信安排两方面加强管理,而陆岷峰,栾成凯[6]认为应从加强风险管理和创新产品策略两方面应对风险。
2 钢铁行业存货质押融资现状分析
(1)钢铁行业盈利能力缩水,利润率下降,融资企业违约严重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钢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钢材价格一路走低,导致钢铁行业盈利空间不断缩小。钢铁生意往往资金占用较大,因此中小型钢贸商在资金链中出于劣势地位,对大型钢铁生产企业不能赊账,对客户销售又需垫付资金,从而造成资金链两端吃紧,需承担很大的资金风险。因此,当钢材价格波动激烈、销售情况不理想时,资金链出现大缺口无法填平,因而常常无法偿还贷款而造成违约。
(2)信贷政策审批标准不合理,中小企业融资难,造假现象频繁
银行为了减少贷款业务的风险,设置了很高的准入门槛。对贷款企业资质进行评估时,最需要融资的中小型的企业往往很难达到银行的贷款标准。为了获得贷款,部分中小钢贸企业不得不冒险,编写虚假材料以骗取贷款。由此导致虚假质押和重复质押的情况频发,银行面临高信用风险。
(3)钢贸业务成为融资平台,资金挪用严重
由于钢铁行业利润率低,一些取得了贷款的钢贸商为了获取更多利益,将利用钢贸生意贷来的款项逐渐投向房地产、股票期货市场、金融公司或民间借贷市场等高收益行业,几乎所有的资金都在体外循环,钢材市场已慢慢成为纯粹的融资平台[3]。在此状况下,银行所贷出的钱无法解决钢铁行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一旦体外循环的资金不能及时补充进来,资金链就会断裂,整个供应链也受到极大的挑战。
(4)过度授信过度担保现象严重
2008年国内扩大内需刺激措施推出,钢贸企业融资平台作用发挥到了一个高峰。在此期间,银行受利益驱动,降低贷款的审批标准,大肆鼓励钢贸商进行贷款,盲目对钢贸企业授信,导致过度授信、过度担保现象严重。
3 钢铁行业存货质押融资风险管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总结存货质押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认为主要包含评估与监管两个环节,具体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基于上面的存货质押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流程,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发现:由于目前供应链金融体系还很不完善,业务的各个环节的操作没有一定的规范,缺少科学地评估和准入的体系,供应链信息不对称和风险管理意识差等原因,银行现行的风险管理存在很多漏洞。这些漏洞体现在业务风险管理操作中的各个环节。下面将对存货质押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3.1 风险评估与准入
(1)中小钢贸商报表数据失真,委外风险评估误差大
对于钢铁行业存货质押融资的过程中存在委外评估导致的风险估计误差大的问题。在授信前,银行需要对借款企业的资质进行评估。但是对于银行而言,其自身并不具备风险评估业务能力,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大多是与固定风险评估机构进行合作。由银行向风险评估机构出具业务数据文件,如融资公司报表、质押物价格等,风险评估机构则根据银行提供资料进行分析评估,为银行出具风险评估报告,银行根据风险评估机构提供的评估报告进行风险利益平衡,决定是否通过钢贸企业融资要求。而这一操作流程实质上存在比较大的漏洞,一方面,由于具有融资需求的钢贸企业大都为中小企业,而风险评估机构的主要针对对象是大型企业,因此存在指标要求与实际对象不符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现实中,不排除借款钢贸企业的经营道德水平低下的状况,报表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的状况。因此银行期望通过专业风险评估机构获得风险评估的准确结果,往往因为钢贸企业的利益驱动而希望落空,风险评估结果往往远低于实际值,这样直接导致了银行的风险提高和决策失误。
(2)准入标准不完善,物流企业资质能力不足
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的重要主体,物流企业的选择至关重要。而目前对于物流企业的选择尚缺乏一个完善而全面的准入体系。在存货质押业务的不同模式下,物流企业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因此存在的问题也大有不同。在委托监管模式下,物流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仓储企业,银行对于物流企业大多仅考察其物流运营与存货监管的安全条件及其他条件是否符合质物的仓储要求等,而对于其是否具有完善的日常监管制度、专业人才等以及风险预警能力往往并不做要求。一方面,这源于中国物流仓储企业普遍水平低,大多数物流仓储企业作为中小企业难以满足全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商业银行缺乏对于物流仓储企业资质的重视,风险管理体系存在漏洞。由于这种妥协式不规范的准入体系,导致不合格物流企业进入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甚至出现钢贸企业与物流企业勾结骗贷,导致重复质押、虚假质押问题频发。而在统一授信模式下,物流企业大多是大型综合物流企业,综合能力较强,品牌与信誉较好,综合监管技术水平高于一般物流企业。对于此种物流企业,银行的主要评判标准为业内评价和规模组织架构,而往往缺乏对于合作意愿的考察。由于综合性物流企业主营业务盈利水平高于一般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仅为增值性扩张业务,因此难以受到企业战略性重视,监管责任意识缺乏,业务监管力度低,导致操作风险增加。
3.2 业务监管环节
(1)供应链信息不对称,质押物监管水平低下
现在的存货质押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银行大多将对质押物的监管事务交由物流公司负责,银行会定期派遣监管员进行现场检查[8]。这样的监管模式中,物流企业在质押物监管的环节中掌握着来自市场、借款企业和银行三方面的信息,而银行往往只能从物流企业处获得关于质押物的信息,供应链上下游间信息不对称,极易导致借款企业和物流企业勾结骗贷的情况发生。另外,尽管银行会派遣监管员进行现场检查,以期监督质押物,降低风险。但由于监管员通常不具备专业的物流知识,很难对钢材的价值和数量进行准确的评估,存在较高人工风险和操作风险,因此银行派监管员的办法并不是减小风险的有力措施。在这样的监管模式下,质押物的监管水平较低,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和人工风险居高不下。
(2)风险管理意识差,对资金流向的监控力度小
钢材市场的融资中存在严重的资金外流现象,主要由银行对资金去向监管不力造成的。钢贸是一个利润空间非常小的行业,很多钢贸商运用质押钢材进行贷款后到房地产等高利润空间的行业去投资,专款不专用。然而银行在对贷款资金去向的监管方面明显意识不强,力度不够。借款企业在银行贷款时需在银行设立专门账户,但在银行的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很少涉及对专门账户资金流向的管理,这使得银行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当市场发生波动,某一钢贸商资金链断裂,不仅银行难以回收资金,甚至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带来巨大的供应链系统风险。
(3)风险预警意识差,风险应急控制难度大
风险的预警和应急控制属于银行业务管控的一个重要环节,预警机制的存在可以使银行进行存货质押业务的风险大大降低。然而在现行的融资业务流程中,对风险预警的投入极少,大多数银行缺少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一方面银行缺乏风险预警的意识,另一方面由于业务操作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标准不完善导致预警困难。
4 钢铁行业存货质押风险管理建议
在上述的风险管理问题及原因中,分析了存货质押业务目前开展的主要管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针对以上风险管理问题,认为主要应通过完善风险管理流程体系,从流程环节上解决风险管理问题;另一方面,诸如信息不透明等导致风险管理问题的根源,究其根本是其模式开展本身存在问题,由此认为从根本上解决如上问题,需从业务模式上展开创新。在风险管理建议中,将主要从完善风险管理流程体系与创新业务模式开展两方面展开。
4.1 完善风险管理流程体系
(1)加强评估力度,降低钢贸企业信用风险
评估和准入作为一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端,银行必须加强对于环节的重视。一方面,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因此银行必须完善现有风险评估体系,制定符合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评估指标,弱化对于财务指标的要求,加强对于非财务指标的要求,保证评估指标能够切实有效地把握项目风险,避免“报表决定一切”的评估方法。另一方面,培养熟悉钢贸业务的专业人才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对钢贸企业的业务情况及相关合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把握和掌控,降低由于钢贸企业造假导致的信用风险。
(2)严格准入标准,降低物流企业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由于供应链金融实际操作中,银行缺乏物流管理能力,需要借助物流企业的帮助开展业务,因此物流企业的监管能力和道德水平极大影响了业务开展的风险水平。对于物流企业的选择,银行应加强对于准入体系的完善,可采用招标合作形式,根据业内评价及初步考察选定部分物流企业作为初步合作意向对象,向初选名单企业发放招标邀请书,由意向物流企业投标,结合投标资料并对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由专家进行评估后确定合作物流企业名单,确保物流企业的物流监管能力和风险预警能力。另外,对于物流企业的考察指标,特别是大型物流企业,应加强对于合作意愿的权重要求,保证物流企业对于该项业务的重视程度和责任意识,降低由物流企业导致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3)完善质押物监管体系,银行需对物流企业形成制约
完善的质押物监管体系有利于提高质押物监管水平,可以防范物流企业失信现象的发生,有效降低信用风险。一方面需选择信誉度高的物流企业,督促物流企业加强质押物监管。另一方面,银行自身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物流专业水平,培养自己的物流管理人才,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质押物资质认定和后期的质押物仓储管理方面对物流企业形成制约。
(4)加强贷款账户的管理,实时追踪资金去向
银行需要加强对借款企业贷款账户的管理,发挥供应链金融的特色优势,为借款企业的上下游企业设立业务往来账户,实时监控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往来状况以掌握发放的款项去向,确保贷款企业专款专用。在借贷合约中进行规定,严格限制贷款资金流出钢铁行业,设置大力度的违约处罚;与物流企业联合进行严密的监管,确保实时掌握借款企业的财务状况。
(5)银行联合物流企业建立全面的风险预警及应急控制系统
由银行或物流企业单独建立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是片面的,对存货质押业务的风险预警不能仅仅停留针对某个单一对象或某个单一环节,要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全面的管控,银行需要通过预警系统对借款企业、供应商、下游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有效的监控。建立全面的风险预警和应急控制系统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可以由银行和物流企业联合设立专门的预警应急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各自的职责,有效改善与经营有关的流程,提高信息交换的效率。在第一时间发现风险,并且快速做出反应,及时分散转移和规避风险。
4.2 创新业务开展模式
(1)建立集成的电子信息交易平台
信息不对称导致存货质押业务开展问题频发。针对这一问题,可建立全面集成的电子信息交易平台。在这样的电子信息平台下,贯穿整个产业链的集商流、资金流、物流于一体的信息资源可以实现及时透明的共享。平台之中的成员不仅可以共享信息,还可以共享平台的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建立这样的信息交易平台,不但可以降低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避免物流企业与贷款企业勾结骗贷;更有利于银行收集借款企业的交易信息进行风险评估,降低风险评估成本。
(2)银行与物流公司联合,设立物流银行
物流企业责任意识差、银行专业水平低妨碍业务开展。由此,可成立物流银行,将银行的资金流与物流企业的物流进行结合,形成专业化的战略联盟。银行与物流企业实现了完全的责任和利益捆绑。合二为一的银行和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拥有共同的目标,这就直接避免了物流企业监督责任意识差、与贷款企业勾结骗贷带来的信用风险。
(3)引入信用保险,丰富风险规避手段
目前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一旦业务出现授信风险,管理方式单一,大都采取风险自留或与物流企业及担保企业风险共担的方式。因此,银行可考虑在此种业务中引入信用保险和监管保险,保证一旦在供应链金融中出现授信风险,仅靠贸易自偿性难以及时、足额地收回授信时,银行就可通过保险公司的信用保险来及时化解授信风险。信用保险开展,既能解决供应链中企业的融资问题,又能解决银行授信的担保问题;同时,保险公司又开辟了一个新的业务领域,是一项企业、银行、保险公司三方共赢的创举[9]。
(4)引入第四方风险管理商,加强物流企业监管
由于目前中国物流企业普遍小而杂,自身道德水平低,物流企业与钢贸企业勾结骗贷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认为有必要存在第四方能够对物流企业进行监管,确保物流企业操作的规范合法性,降低由于物流企业自身道德水平低导致的操作风险。第四方风险管理商可为银行提供业务全流程的风险控制方案,降低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监控物流企业及担保企业参与主体的业务操作,有效弥补了银行自身监管能力不足的漏洞,银行可专注于金融业务的开展,符合供应链发展专业性分工的大趋势。
5 结束语
2012年频繁爆发的钢铁行业存货重复质押事件,可以看出存货质押业务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管理漏洞。本文首先结合文献研究以及现场调研,说明了钢铁行业存货质押业务的现状问题。而这些问题来自于银行风险管理的漏洞,对此,文章从风险管理流程角度分析,认为银行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监管存在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在问题分析基础上,文章从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与创新业务开展形式两方面给予建议,认为银行要加强评估准入体系建设,提高对于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质物与资金的监管水平,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并可以考虑通过建立电子信息平台、与物流公司联盟、引入信用风险以及风险管理商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Barsky N P, Catanach A H. Evaluating business risks in the commercial lending decision[J]. 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 2005,20(3):3-10.
[2] 盛巧玲,吴炎太.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链存货质押融资风险模糊综合评价[J]. 科技管理研究,2012(11):52-57.
[3] 钱军.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之构建[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4-86.
[4] 段伟常,张仲义. 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1(4):14-17.
[5] 孔月. 大型钢贸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探究[J]. 铁路采购与物流,2012(7):39-41.
[6] 陆岷峰,栾成凯. 非对称信息下钢材市场融资风险应对策略[J]. 华北金融,2012(11):8-12.
[7] 杨海明. 浅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两个重要手段[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2):71-72.
[关键词] 物流园区 经济发展 区域规划 选址
作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环节和步骤,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成为当下各地区的建设热点。但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现有物流园区空置率达60%左右。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很多,而其中非科学、不合理规划占有重要的因素。本文尝试从物流园区开发建设中的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关系角度做出初步探讨。
一、区域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现代物流园区是一个具有关联性、整合性、集聚性和规模性的总体,其功能的发挥,需要很多政策、经济条件、社会基础设施等宏观因素和条件的指导和支持,因此在区域规划中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从当地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出发制定宏观可行性规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协调性原则。区域规划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顺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在国家及省市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指导下,结合我国物流资源分布和需求分布特点,统筹考虑城市的居住人口、消费能力、交通条件等因素,坚持做到物流园区开发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衔接,立足本地,面向周边,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态势,确定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定位和方向,掌握物流园区空间布局规律;
2.统一规划的原则。由政府统一规划,从宏观范围内确定物流园区层次类别与其所依托的城市之间的关系,明确物流园区在物流网络上的层次位置关系,确定物流园区所服务的对象和范围。在全国运输大通道的格局下,按照区域经济的功能、布局和发展趋势,依据物流需求量和不同特点,由政府完成物流园区规划的编制工作,打破地区、行业的界限,科学布局、资源整合,使园区开发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防止贪大求全、盲目布点、恶性竞争等问题出现。
3.前瞻性的原则。现代物流园区是一个中长期规划,具有先进性和综合性,因此规划之初就应体现其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应具有战略眼光,准确把握世界物流发展的趋势,坚持高起点出发,从全局性和长远性考虑,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既考虑目前的实际需要.又要考虑日后发展的可能。强调局部要服从全局,目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适度超前,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4.风险预防原则。由于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效应长、建设风险大,因而必须有合理的“风险评估报告”,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风险评估,真正建立一套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和项目风险评估机制,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起到风险预防的作用。
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时应注意环境保护,如在物流园区的物流与运输组织中,优先考虑采用环保型的方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降低物流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
二、物流园区选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物流园区选址必须与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根据物流园区在城市物流产业发展及物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具体应做到:
1.是否便于物流园区的投资和未来发展?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用地日益紧张,大部分传统的配送中心规模小,布局分散,设备闲置、资源浪费严重,严重影响城市交通和环境,因此需将其迁出。而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区由于土地资源充足,成本较低,成为首选之地,它便于物流园区的投资和未来,避免了今后的规划协调困难。
2.是否有利于物流多式联运的开展?物流园区是货物集散中转作业场所,需要交通便利,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一般应选择在铁路、港口、高速公路、航空结点及重要场站附近或几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并有联运站加以利用。园区至少要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连接,最理想的物流园区,应该是铁路网络、公路网络、航空、水空网络的联节点和交汇地。
3.是否达到提升传统物流,整合物流资源的目标?有一定规模、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其现有物流资源基础较好,一般有较强大的物流量产生。对新建物流园区,应把对过去的运输场站和仓储中心作为首先的选址对象,达到提升传统物流,整合物流资源的目标。
4.是否能有效减少建设投资费用,缩短建设工期?这是决定选址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物流园区应尽可能选择在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如要求城市的道路、通讯等公共设施齐备,有充足的供电、水、热、燃气的能力等。
5.是否能够使企业获得必要的利润?地价的高低、面积的大小、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建设费用、经营费用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进入物流园区的企业利润所得。选址时应以总费用最低作为选址的经济性考虑。
总之,物流园区的选址必须在全面考虑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目标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先粗选出若干个地点,再进一步综合运用比较法、专家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进行量化比较,最终确定实施方案。从物流园区开发建设中的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关系可以看出,物流园区规划中必须重视城市经济发展要求,如果不了解具体的经济发展要求,而仅仅从书本和资料上所得的概念出发进行设计,方案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针对性,也就不具备实施性。只有结合物流园区自身特点,准确分析用户需求,明确市场定位,明确物流园区内部物流流程,加强对物流服务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才能保证方案的切实可行,为城市的总体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绿色信贷;风险评价;德尔菲;AHP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4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104-04
引言
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在各国逐步兴起,推动经济发展的金融业也在积极探索“绿色金融”领域。基于传统信贷模式创新出的绿色信贷是国内外各大商业银行较为成熟的绿色金融业务。目前,国内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国际绿色信贷的经验以及在我国引入绿色信贷的业务基础、风控体系以及配套法律制度等内容,对绿色信贷风险评价体系具体构建的探讨较少。
在评价体系方面,绿色信贷仍然沿用传统信贷的风险评价体系进行风险评估,绿色环境指标只出现在贷款申报时递交的项目环境评估报告等申报材料中,而没有在之后的项目风险评估和贷后跟踪调查中被进一步考虑。用传统风险评价体系对绿色信贷风险进行评估的做法存在两个较大的问题,第一是静态地考察了“环境指标”现状,没有考虑到“环境指标”对项目之后的运行带来的影响,从而忽略了由此产生的信贷风险;第二是没有区分绿色信贷与普通信贷在一些“传统指标”上的差异。
本文基于对长江三角洲的实地走访与调查,利用AHP法和德尔菲法,详细研究了绿色信贷风险评价的相关指标。结合最终的统计结果,本文将构建适合长江三角洲的“绿色信贷风险评价体系”,并给出相关分析与建议。
一、研究详述
与传统信贷相比,绿色信贷除了考虑传统指标还要考虑项目的“绿色指标”。本文为了得到绿色信贷风险评价体系,把绿色信贷所涉及的风险评价指标分为“传统指标”和“绿色指标”两部分。研究各项指标时,由调查对象评判各个指标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有多大的重要性。研究中具体涉及方法如下:
(一) 经验判断方法
1、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中,研究员从企业、银行、民众和当地报道中了解了长三角地区的绿色信贷开展情况,最后确定调查对象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江南银行等在长三角地区的分行及支行的信贷客户经理。调查对象对于信贷业务的熟悉程度的自我评价集中于“比较熟悉”和“非常熟悉”,据此判断,调查对象对于绿色信贷的风险影响因素有一定程度的决断能力,适合使用德尔菲法进行调查。
2、德尔菲法。在长三角地区,向调查对象发放绿色信贷风险因素问卷,在一轮问卷发放与回收后统计结果并将结果反馈给各位客户经理。要求其参考其他专家意见,重新考虑,并进行第二轮问卷调查。在本研究中,两轮问卷后专家的意见开始集中。使用第二轮问卷的统计结果,分析得到相关风险因素。在实施调查的过程中,由于调查对象分散在各家银行,一定程度上隔绝了调查对象之间的直接交流,保证了德尔菲法的客观性。
3、AHP方法。本研究结合AHP法与德尔菲法,操作时通过各层内指标之间的两两重要性比较,得到全部绿色信贷风险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比较的量化结果,从而将专家对绿色信贷风险影响因素的主观判断用客观的分析方法呈现出来。
本研究将绿色信贷风险因素拆分为“传统风险指标”和“绿色指标”两大部分分别考察。在传统指标方面,本研究参考文献资料和专家意见制定了包含26个指标的AHP层级表,具体指标见结果分析。
AHP比较时采用1-9标度法。由各家银行信贷客户经理填写AHP三个指标层的两两比较矩阵。经过两轮反馈后,将所有有效调查问卷的比较矩阵内容取算数平均,之后按照AHP法标准算法计算出各级指标权重。经检验,所有比较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计算有效。依计算结果,可得到绿色信贷传统指标的重要性排序。
4、绿色指标的选择。绿色指标方面,本研究选取了共21项环境评估指标:a.项目占用土地情况;b.受项目影响自然栖息地范围;c.对动植物种群数量的影响;d.废水;e.废气;f.固体废弃物;g.粉尘;h.使用原料、燃料的来源及其污染问题;i.噪声值;j.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k.单位产品能源能耗;l.单位产品水耗;m.环保法规合规性;n.产业政策相符性;o.为满足环境政策要求进行的大规模非生产性投资;p.是否属于绿色营销;q.产品是否绿色;r.产品废弃后对环境的污染;s.工作场所环境事故风险;t.现有工艺技术是否健康;u.环境改善效益。
由于指标之间并无层次关系,调查时采用投票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调查时设计两道问题配合两张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第一张表要求调查对象对列表中的全部21项指标逐个进行重要性判断,加强数据统计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每个指标从“十分不重要”到“十分重要”分为五级,按1-5分计分,调查对象需要判断每项指标属于哪一级别并打分。统计时计算转换得分S加以汇总:
第二张表所列指标与第一张表完全一样,要求调查对象从21个指标中排除6项本人认为绿色信贷中不予考虑的指标。统计时以投票方式记录每一项目被认为需排除的票数。
当两题结果出现明显矛盾时,调查员即时提醒调查对象再次确认自己的判断。当两题的判断没有明显差异时方认为是有效作答。最后回收问卷后两道题目的结果仍有细微差异,在最终排除指标时根据两题的结果取交集去除6项指标,并以第二题的结果为主、第一题为辅来对剩余指标进行排序。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传统指标权重分析结果
基于AHP法和德尔菲法,将问卷结果进行迭代计算,最终得到各个层次中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由以上权重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在第一层指标中,银行对三类指标的看重程度依次为:财务指标>管理指标>社会环境指标;第二,在财务指标中,银行对四个二级指标的看重程度依次为: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第三,在管理指标中,银行对三个二级指标的看重程度依次为:企业经营风险>企业管理风险>行业前景风险;第四,对于社会环境指标,银行更加重视宏观社会环境指标;第五,将各个三级指标的权重与其所在的一级、二级指标的权重相乘并排序后,绿色信贷传统风险因素中的前十个分别为:销售净利润率(F22)、资产负债率(F14)、流动资产周转率(F32)、企业商誉(A24)、总资产周转率(F33)、资产报酬率(F21)、技术革新(A12)、投资回收期(A21)、存货周转率(F31)、速动比率(F11)。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一些传统的财务指标外,管理指标中的“企业商誉”、“技术革新”和“投资回收期”也在传统风险因素的前十中。事实上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迅速,行业技术变革周期较快,企业投资项目多,所以该区域的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企业商誉”等定性指标,并且这类指标很可能在信贷审批及后续过程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二)环境指标统计结果
下面是对21项环境指标进行调查的两份表的统计结果:
综合两张表的结果,如下六项指标被认为是最不重要的绿色指标:对动植物种群数量的影响、受项目影响自然栖息地范围、单位产品水耗、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为满足环境政策要求进行的大规模非生产性投资、单位产品能源能耗。
剩余15项绿色指标被认为是绿色信贷过程中需要重视的相关指标,重要性排在前五名的指标及其排序为:
由以上结果可见,银行在绿色指标上还是非常看重项目对环保法、相关政策的符合性以及其他一些较容易观察的污染指标。这5项以及其他被筛选出来的10项绿色指标将作为银行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放绿色信贷以及后续跟踪调查的重点关注内容。
(三)风险评价体系
本研究在现有的传统信贷的风险评价体系上进行修改和扩展,得到绿色信贷风险评价体系。绿色风险评价体系与传统体系的最大区别在于绿色信贷风险评价体系追加了银行对企业环境的直接考量,在贷前和贷后都要根据企业在绿色信贷体系中绿色指标上的表现来评价企业的信贷风险。
研究在扩充了绿色指标部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法得到了绿色信贷风险评价体系中传统指标和绿色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在使用风险评价体系时依据重要性可以有侧重地主要考虑一些指标。表5给出了需要重点考虑的10个传统指标和15个绿色指标,列表中指标按照重要性由高向低排序。
三、对银行的建议
(一)探究环境指标——信贷风险传递机制
根据研究结果,银行可以利用自己的信贷记录,基于15个绿色指标与企业传统指标之间的联系,重点研究环境指标变化如何影响企业的传统指标,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的还款能力,最后得到环境指标到信贷风险传递机制的模型表示。
(二)建立银行绿色信贷风险评级
银行当前的绿色信贷流程如图2所示。对于环评符合要求的企业,若传统信贷指标符合银行风险把控要求则对企业放贷。然而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其绿色信贷的绿色指标方面完全由政府的环境评价报告结论为准,缺乏银行自己的判断。这导致银行对于满足环境评价要求的企业无法进一步区分环境因素带来的信贷资质差异。在银行得到环境指标和信贷风险之间的关系后,可以建立绿色信贷风险评级。在发放绿色信贷之前,同时参考自身评级和环境报告得到更为有效的环境指标判断。
(三)加强贷后跟踪管理
目前,对于符合所有要求并获得绿色贷款的企业,银行的贷后管理工作主要是检查企业的财务状况,不要求企业在获得信贷支持后持续向银行递送自己的环境评价报告,这使得银行在贷后难以确认企业的环境评价是否合格。借鉴本研究结果,银行可以对应绿色信贷风险评价体系中的绿色项目,直接跟踪调查企业的环境指标,及时调整对相关企业的授信额度,对有潜在重大环境风险的客户,制定并实行有针对性的贷后管理措施。
四、研究改进和拓展方向
本研究由于受到时间、资源等各方面的限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与进一步研究价值,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德尔菲法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制约,只进行了两轮调查一轮反馈,如果增加反馈次数、扩大调查规模,预计能得到更为有效且全面的结论。
在绿色指标方面,由于在目前的实际操作层面,银行从业人员在日常信贷业务中并不涉及对环境指标的专业考察,主要是参考政府环评报告的结论,其对这类指标的判断受个人经验的影响较大。随着绿色信贷的成熟和相关信贷员对业务的进一步熟悉,这项调查还有提升的空间。此次对绿色指标体系的研究反映的是大部分企业的共同环境特征,针对不同行业的具体绿色指标体系仍待进一步讨论。
此外,后续研究可以着眼于借助企业财务、环境和管理等各方面的数据,利用实例验证企业违约风险和指标异动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绿色信贷风险评级模型。
参考文献:
[1] 刘传岩.中国绿色信贷发展问题探究[J].税务与经济,2012,(01):29-32.
[2] 常杪、王世汶、李冬溦.绿色信贷的实施基础——银行业环境风险管理体系[J].环境经济,2008,(07),32-35.
[3] 古小东.绿色信贷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金融与经济,2010,(07):19-22.
[4] 姬利莎.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2.
关键词:物流园区规划设计 设计要素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物流园区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 经济合理性原则
物流园区的规划设计应当遵从经济学上的“成本──收益”假定。物流园区的规划设计应从商品流通全过程的效益来考虑,经济合理性的原则就是要看他是否有利于各个商品流通参与者的利益。
2 环境合理性原则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轻物流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物流园区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以人为本”规划设计思想的直接体现。
3 统一规划设计原则
物流园区的规划设计和布局应该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统筹考虑,并结合规划设计选址的用地条件来确定物流园区的具置。
4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原则
物流园区的建设是投资大、建设期和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对现有设施进行调整和改造,以降低资金投入,缩短投资回收期。
5 循序渐进原则
物流园区规划设计同其他规划设计一样,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任何盲目的、不符合实际的超前都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地区实际,在客观分析物流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基础上,合理规划设计物流园区。
6 风险预防原则
由于物流园区的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效应长、建设风险大,因而必须有合理的“风险评估报告”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风险评估,真正建立一套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和项目风险评估机制,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起到风险预防的作用。
二、物流园区规划设计应注意的条件要素及分析
物流园区一般位于物资流通集中的城市地区,是投资大回收期长的重要项目,因此从项目立项、功能定、规划设计位、物流园区选址等方面均需充分论证,确保物流园区建成后能够正常运作,从而发挥物流园区其应有的社会效益。
一般地,在物流园区规划设计之初,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1 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区域物流园区建设的基本经济地理位置条件。区域物流园区与区域物流活动要紧密相关,符合区域物流的经济地理位置要求。因此,区域物流园区需要有良好的经济地理条件,以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开展物流服务。
从城市角度来看,物流园区的布局主要应该考虑以下一些因素或具有下面的特征:(1)靠近交通主干道出入口。(2)靠近铁路枢纽(3)位于消费物流集中的地区。(4)接近市中心。(5)追求较低的地价区位。(6)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条件。(7)良好的可达性。
2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构筑的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依存,是区域经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在空间上的反映,区域经济系统内部及区际间存在的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与互补性是区域物流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
区域经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表征为:(1)区域经济系统是一个与外部环境联系的开放系统,相互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原材料、产成品、信息、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2)区域经济系统是一个非平衡的复杂系统,不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小而全”的地域综合体,这也意味着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具有比较优势。(3)区域内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形成能发挥区域优势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的企业群体和不同分工、多层次的居住群体。
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能够产生大规模的物流需求,并能够为区域物流园区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以及提供强有力的法规、制度保障。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物流中心建设和发展的经济布局和分工条件。
3 物流现状需求分析与预测
物流需求预测是物流规划设计的直接的制定基础和重要的前提条件。由于目前国内尚无较为准确反映物流运作的系统统计体系,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各类运输、仓储及其它相关统计资料进行必要的修正,促使其达到物流需求预测要求的基础水平。
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其与周边地区合作的角度看,深入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产业布局和长远规划设计,调查现有物流设施的数量规模、分布和服务状况,结合现状货物的特点、规模、流向以及发展前景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科学的预测模型预测区域未来物流市场需求,并结合当前物流企业所承担的物流服务的比例,确定物流园区未来的物流量规模,是制订物流园区规划设计十分关键的第一步,也是制订其总体布局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
4 服务水平条件
物流系统服务水平条件主要指由其所提供物流服务的方便性、可靠性、快速性以及物流成本的合理性,具体体现为规划设计地区范围内多方面的物流需求服务的满足程度。表现在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各环节作业效率,库存控制的合理程度,订货、出货、配送的渠道畅通保证度,物流运作可靠性水准,以及对物流过程中的突况与个性化服务要求迅速快捷地反应的“随机应变”能力。
建设以城市为依托的物流园区,对形成的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便是能够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1)能够方便地满足区域范围内不同商品种类、批次、批量、时间、场所、价格、包装、流通加工等多方面的物流服务。(2)能够提供持续一贯的物流组织管理、物流安全和物流作业绩效,保证按承诺的物流时间和成本适时而准确地完成物流服务。(3)合理配置物流据点,提高配送效率,将物流服务不足造成的订货断档减少到最低程度,并维持合理的库存量。(4)提高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效率,实现省力化、全球化。保证订货、出货、配送的渠道畅通无阻,使物流系统作业系统费用降到最低的同时,使物流运作可靠性保持稳定的高水准。(5)能够对物流服务过程中的突况与个性化服务要求迅速做出反应。
以上对区域物流服务水平的具体要求,需要通过区域物流园区所具备的物流能力来实现。这种物流能力是物流园区在物流活动中为实现物流服务的具体要求而对物流过程进行是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能力。它既包含了系统内政府、企业、中介组织管理与经营物流的动态能力,以及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协调运转的综合能力。
5 运作基础条件
物流基础运作条件是形成区域物流园区物流能力的基础设施支持条件。包括交通运输、仓储、信息、包装以及流通加工、外贸通关条件等方面的综合性物流资源条件。要具体分析的方面包括综合运输体系的布局、分工、配合的合理和协调性。仓储管理的市郊性以及现有信息系统的通畅性、可靠性和实用性等,以对未来建设与发展重点做出明确规划设计。
(1)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是物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它是由交通运输设施、运输工具、通行权以及在此基础上提供运输服务的承运人组织所构成。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确定了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系统或多式联运系统的经济特征。运输方式确定了运输的基本形式,物流系统要求交通运输具有良好通达性,能够满足物流需求的可得性,保拣合理的运输价格,各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的布局、分工合理和配合协调。
(2)仓储
仓储除具有场所功效外,因对产品需求具有调节功能,适应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间差异,从而构成物流系统中另一支撑要素。仓储基础结构是由库场设施、仓储设备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仓储功能和仓库管理者构成,并由此形成了物流系统中的物流据点。物流据点的功能特点是在物流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①输入小批量、散装、半包装物品而输出大批量、大包装物品的区域集货中心、分拨中心。
②输入大批量、大包装或散装物品而输出小批量、小包装物品的城市物流中心、配送中心。
③多品种、小批量进货向若干用户送货的配送中心。
④货物换装以其它运输方式运输的转动中心。
⑤多余物品输入满足对用户、供销、需求供给的储调中心。
⑥对流通物品具备加工条件的流通加工中心等。
(3)信息
信息对实现优质物流服务的保障作用和其对于现代企业产销决策的支持作用,使得通信基础设施及信息系统成为区域物流中心系统建设的重要保障条件。
①城市物流中心应提供良好的通信基础设施和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②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不断适应社会物流需求变化的同时,能通过在精确、及时、灵活、标准化方面得以改进,提供交易、管理控制、决策分析、制订战略计划等多层次物流信息服务。
此外,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国际贸易通关及其物流延伸服务等环节在物流活动中体现出的保护、量化、便利、效率等功能,使得这些环节的设施设备配套成为物流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
需要注意的是,物流系统各环节在物流活动过程中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即所谓的效益背反。因此,在重视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需强调各种基础结构的合理衔接和装备配套。
6 人才、技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