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31 16:28: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简单小实验三年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实验创新;安全实验;绿色实验;趣味实验
本研究对“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完成了“自制小喷泉”“霸气的空瓶”“听话的乒乓球”三个创新实验,用绿色环保的材料代替了有毒橡皮泥,实验更安全,用乒乓球代替纸团,避免浪费,保护了森林,其中“听话的乒乓球”小魔术,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所有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趣味性浓,符合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审美需求。创新点:①材料创新,“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用橡皮塞代替有毒橡皮泥,乒乓球代替纸团,更安全更绿色;②设计小魔术“听话的乒乓球”,使现象更明显,实验更有趣。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1.“空气占据空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78页中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为后面“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空气的重量”的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创新能力,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探究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从而导致实验失败;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试吹不够卫生,丢弃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学生气息不足或操作不当时,不易将水顺利吹出来,导致现象不明显。
3.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4.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容易把纸团掉在水中,且采用纸张,不利环保。
三、创新实验的器材
水槽、下部分套有铁环的去底矿泉水瓶(缠绕铁丝)、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皮塞、乒乓球、注射器、红墨水、记号笔、可粘贴的刻度尺。
四、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实验1:①用橡皮塞替代有毒的橡皮泥更安全环保;②用玻璃管代替塑料吸管,消除浪费,减少了污染;③用推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安全可靠,更加卫生。
创新实验2:用无底矿泉水瓶代替玻璃杯,是变废为宝;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能节约用纸,保护森林,使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实验3:①在矿泉水瓶壁粘贴刻度尺,在水面放一乒乓球,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到瓶内水位的升降;②用推拉注射器的活塞来控制瓶内空气的流动,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可用记号笔做标志更直观)
五、实验过程
自制小喷泉:(1)连接装置;(2)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霸道”的空瓶:(1)用去底矿泉水瓶对着水中的乒乓球用力下压;(2)观察现象。
“听话”的乒乓球;(1)连接装置;(2)推拉活塞,观察现象。
六、实验效果及自我评价
1.用无底矿泉水瓶代替玻璃杯,是变废为宝,用可以重复使用、不会造成浪费的乒乓球代替纸团,节约纸张、保护森林,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科学理念。同时提高了实验器材的使用率。
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去吹吸管,实验安全卫生。
3.所有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趣味性浓,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审美需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教师的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学生可以发挥想象。
现谈谈自己在小学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的初步尝试:
1、激发搜集信息兴趣 培养搜集信息意识
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可以说随着探究活动的开始,搜集信息便也开始了。但在探究活动中,发现有的学生对出现的信息熟视无睹,搜集信息意识淡泊。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参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的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搜集信息,强化搜集信息的行为,激发学生搜集信息的兴趣,培养搜集信息意识。
2、多种感官协调配合 及时分类搜集信息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常用眼、耳、鼻、舌、手、脑等多种感觉器官去参与观察、实验、制作、思维等活动,感觉器官就成了搜集信息的感受器,在多种感官协调配合下,学生在经历探究过程,及时把感受到的各种信息按不同类别搜集,学生搜集信息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视觉信息,又有听觉信息、还有嗅觉和触觉信息。如冀教版三年级上册8《水与生命》一课中观察水的活动,学生通过眼、耳、鼻、舌、手等感官观察水是什么样子的,在参与观察的同时,及时搜集到了关于水在颜色、气味、味道、透明度等不同类别的信息。
3、实施搜集信息方法 按需定向搜集信息
(1)记录搜集信息。
把观察到的事物,按照自己的喜爱方式,或文字或图画或图形记录下来。观察记录和实验记录是常用的方式,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纸飞翼》一课,在“观察下落的纸”活动中,通过学生观察纸团和纸片下落现象,分别画出纸团和纸片下落的路线,用图画方法记录了搜集的信息。再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制作小磁针》中的观察磁极的相互作用的现象,学生有的用文字的形式记录,有的用画图简单明了地标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2)交流搜集信息
因每个学生的注意对象、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不同,在参与探究活动中,不可能搜集到信息的全部,搜集的信息各俱特色。通过小组、班内大组活动的形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在对话、交流、辩论中使原来搜集的片面、模糊的信息得到全面完善和澄清,错误的思想得到修正。在交流中彼此启发,学到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得较为全面的探究信息。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倾听声音》一课,学生探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各自搜集到了敲鼓、拨钢尺、吹纸、敲锣、打音叉等物体发声时的信息,在相互交流中,使听到声音、看到现象的信息逐渐完整,为进一步整理信息做准备。
(3)网上搜集信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上查询和搜集所需相关探究内容的信息资料十分方便,此方法值得在适合课型探究活动中推广和应用。通过关键词运用搜索引擎查询相关网页、网站,再查询相关资料,并把所需的信息下载保存于磁盘;或者访问一些专门的网站(中国教育网、中国健康网)点击所需相关内容查询相关的资料,并选择保存。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食物的营养》一课探究食物的营养,我就让学生上网到〈〈中国健康网〉〉搜集关于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既使学生了解到食物的营养成分,又使学生学到了一种搜集信息的方法
4、课堂内外相互结合 比较分析搜集信息
科学课的开放性,打破了课堂内外的局限,拓宽了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内外的探究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有利于形成搜集信息的信度和效度。
科学探究起始于问题,学生提出并选择问题后,便开始按需求和目标确定的方向搜集解决问题的信息。充分利用课堂内外信息平台,做好信息的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搜集的信息是否符合锁定目标的要求,是否有收选价值,哪一条信息哪个方面哪个角度解决探究问题更有价值,有多大利用的价值。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与生活》课中,学生探究减少噪声的方法,除让学生在课堂观察耳机里的厚垫外,还让学生到摩托车修理店观察摩托车排气管消声器的构造、到电影院观察墙壁的样子,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搜集的信息,知道了人们针对不同目的使用的减少噪声方法,为设计无噪声书房准备了第一手材料。
一等奖(25名)
《痛心与感悟》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六年级 冯琪安
(指导老师 梁 颖)
《嫉妒是心灵上的毒瘤》广州市荔湾区何香凝纪念学校六年级 吴婷婷
(指导老师 何丽芬)
《勇敢地承担责任》广州市番禺区石镇中心小学六年级 雷悦阳
(指导老师 陆燕欢)
《我家的低碳生活》广州市番禺区大龙东湖洲小学六年级 樊晓彤
(指导老师 麦凤洁)
《让天更蓝》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新庄小学四年级 邱远辉
(指导老师 江合意)
《生活,可以去学》广州增城市第二小学六年级 江雨聪
(指导老师 韩英丽)
《读后感》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蚌湖小学三年级 陈 晋 (指导老师 许荣强)
《读有感》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振能小学四年级 陈佳雯 (指导老师 汪会恩)
《读有感》深圳市龙岗区福安学校六年级 郑 薇
(指导老师 袁戊芝)
《诚实可贵》珠海市金湾区第一小学五年级 蔡诗清
(指导老师 彭金梅)
《读后感》珠海市香洲区香华实验学校五年级 黄悦珊 (指导老师 李朝霞)
《读的收获》汕头市龙湖区富砂华侨景峻小学五年级 沈少(指导老师 张雪芬)
《一个真正的田园村居梦》佛山市顺德区世纪小学六年级 杜若
(指导老师 许 涛)
《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嘉信西山小学六年级 谢颂欣(指导老师 杨敏华)
《笑是人类的灵魂》佛山市顺德区北镇碧江小学六年级 唐杰琛
(指导老师 吴少玲)
《读想到的》东莞市大岭山镇大沙村华强学校五年级 江慧娟(指导老师 周鹏飞)
《给妈妈的一封信》东莞市茶山镇超朗小学五年级 张俊豪
(指导老师 周肖云)
《呼唤生态道德》东莞市南城区中心小学六年级 尹澜霏
(指导老师 尹杰华)
《珍惜零碎的时间》东莞市石碣序伦小学六年级 罗源广
(指导老师 钟联弟)
《保护地球,从我做起》中山市石岐杨仙逸小学六年级 杨子淇
(指导老师 谢绮文)
《忍耐是一种美丽》惠州市惠阳区实验小学四年级 王议国
(指导老师 王冬梅)
《不做胆小鬼》 潮州市实验学校三年级 陈泗榕 (指导老师 黄娴芳)
《失物招领员》肇庆市睦岗镇中心小学六年级 程晓诗
(指导老师 梁 煜)
《读有感》梅州市梅江区美华小学四年级 夏 婕
(指导老师 古利荇)
《读有感》汕尾市陆河县实验小学五年级 李怡滴
(指导老师 廖玉霞)
二等奖(50名)
《读有感》广州市越秀区旧部前小学五年级 毕灏轩 (指导老师 梁燕霞)
《读后感》广州市越秀区回民小学四年级 李祉
(指导老师 徐穗新)
《读有感》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小学五年级 黄正午 (指导老师 徐 虹)
《保护地球》广州市越秀区农林下路小学四年级 梁彦彤
(指导老师 黄嘉琳)
《读有感》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小学六年级 程楚瑶 (指导老师 柯健华)
《生命流泪之后更要坚强》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实验小学六年级 陈 诺
(指导老师 颜慧娜)
《党在我心中》广州市荔湾区东沙小学六年级 何健欣
(指导老师 曾雪梅)
《读有感》广州市海珠区菩提路小学三年级 刘星彤
(指导老师 张志敏)
《妈妈,失物招领员》广州市番禺区大龙街傍西小学四年级 黄楚云
(指导老师 陈俭璋)
《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广州从化市河滨小学四年级 黄宇洋
(指导老师 李少芳)
《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四年级 黄锐韬 (指导老师 余卫星)
《莫让嫉妒亵渎了纯净的心灵》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第五小学六年级 苏玉婷 (指导老师 刘秀云)
《快乐的源泉》深圳市布吉德兴小学六年级 林诗韵 (指导老师 刘 芳)
《简单的快乐》深圳市福田区梅林小学三年级 张 隽
(指导老师 吴国炎)
《读后感》深圳市福田小学五年级 陈杰豪
(指导老师 李 杰)
《读后感》深圳市罗湖区东晓小学五年级 张函鸣
(指导老师 姚 平)
《想念我的“小灰”和“雪球”》珠海市香洲区第十六小学五年级 曾文轩 (指导老师 陆莲杏)
《我离不开笑》 汕头市澄海区崇德小学五年级 杜 烨
(指导老师 蔡银环)
《永远的栀子花》 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第一小学五年级 叶颖欣
(指导老师 李秀娟)
《“狠心”也是一种母爱》佛山市高明区沛明实验小学六年级 曾敏盈
(指导老师 冷菊红)
《成长中的假期》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官窑中心小学六年级 冯晓华
(指导老师 何素莲)
《感受母爱》佛山市顺德区本原小学六年级 岑嘉乐(指导老师 孙 锐)
《友谊万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东风小学五年级 李文辉
(指导老师 梁宝珊)
《不向命运屈服》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扁小学四年级 李永浩
(指导老师 曾少梅)
《读有感》佛山市顺德区北镇城区小学六年级 郭燕琼(指导老师 龚艳君)
《老实不一定吃亏》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德信实验学校五年级 伍嘉豪 (指导老师 潘丽冰)
《任性的代价》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黄岐第二小学六年级 叶瀚睿
(指导老师 彭腾金)
《我所渴望的假期》东莞市道镇四联小学五年级 柳 薇
(指导老师 刘秀仙)
《读有感》东莞市东城区中心小学六年级 曾
(指导老师 李运逸)
《地球只有一个》东莞市东华小学四年级 李彦彤 (指导老师 唐美英)
《读有感》东莞市黄江镇中心小学五年级 冯泽斌
(指导老师 杨桂玲)
《读后感》东莞市谢岗镇谢岗小学六年级 刘湘薇
(指导老师 谢罗扶)
《读后感》梅州市梅江区客都小学五年级 谢力行
(指导老师 黄运翠)
《读有感》梅州市梅江区五洲小学六年级 曾少华
(指导老师 杨 晓)
《爱的世界》梅州市梅县程江镇中心小学五年级 吴渝琳(指导老师 陈宗彬)
《读有感》江门市农林小学四年级 谭明朗
(指导老师 高 莹)
《读后感》江门台山市台城第一小学六年级 梁晓文
(指导老师 陈玉仪)
《最灿烂的光芒》江门鹤山市沙坪街道第二小学六年级 李昕庭
(指导老师 胡锦玲)
《拒绝“糖衣炮弹”的诱惑》揭阳市邱金元纪念小学六年级 周佳妮
(指导老师 宋惜珠)
《幸福的脚步总是那么的匆忙》揭阳市揭东县桂岭镇桂联中心小学六年级 陈钰沂 (指导老师 蔡坤霞)
《不要做个丢三落四的人》韶关市韶钢东区实验学校六年级 马育军
(指导老师 徐云波)
《读有感》湛江市第二十小学六年级 陈诗云
(指导老师 梁爱玲)
《读后感》湛江市第十四小学六年级 庞 璇
(指导老师 马玉如)
《师生之间要体谅》肇庆市广宁县南街第二小学六年级 纪英健
(指导老师 刘少芳)
《读有感》中山市港口镇民主小学六年级 张超杰
(指导老师 冼群珠)
《做个乖孩子》 中山市西区中心小学三年级 谭怿韬
(指导老师 查美英)
《伴我行》清远市佛冈县第四小学六年级 胡国贞
(指导老师 黄颜芳)
《在快乐中成长》清远市新北江小学四年级 吕文翔
(指导老师 梁月娥)
《快乐的小鸟》茂名高州市文明路小学六年级 张朗杰
(指导老师 吴华珍)
《读后感》云浮罗定市喜耀粤西学校五年级 辛舒婷
(指导老师 范洁云)
三等奖(100名)
《失去・珍惜》广州市越秀区海珠中路小学五年级 孔雅莹
(指导老师 叶嘉宁)等
优秀指导老师奖
获奖作品的指导老师均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优秀组织奖
小学(44名)
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
广州市越秀区旧部前小学
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小学
广州市越秀区回民小学
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
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第二小学
广州从化市河滨小学
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振能小学
珠海市第十六小学
珠海市平沙实验小学
佛山市顺德区北镇城区小学
佛山市顺德区北镇碧江小学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扁小学
佛山市顺德区陈村中心小学
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盐步中心小学
佛山市高明区荷城第一小学
东莞市凤岗镇中心小学
东莞市塘厦中心小学
东莞市塘厦第一小学
东莞市东城区中心小学
东莞市东华小学
东莞市黄江镇中心小学
江门市农林小学
江门台山市大江镇中心小学
茂名市第八小学
茂名市第九小学
茂名市第十七小学
茂名信宜市第二小学
茂名信宜市实验学校
惠州市惠阳区实验小学
清远英德市第四小学
清远英德市东华镇中心小学
清远市佛冈县第四小学
梅州市梅县程江镇中心小学
梅州市梅县新城中心小学
梅州市梅县丽群小学
湛江市第二十七小学
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玉联中心小学
揭阳市实验小学
中山市港口镇西街小学
中山市东区水云轩小学
汕尾市陆河县实验小学
潮洲市湘桥区振德街小学
汕头市龙湖区金涛小学
教育局(22名)
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
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
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
广州增城市教育局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
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
东莞市教育局
中山市教育局
佛山市高明区教育局
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局
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
佛山市三水区教育局
梅州市梅县教育局
梅州市大埔县教育局
江门台山市教育局
江门开平市教育局
惠州市惠阳区教育局
汕头市澄海区教育局
潮州市湘桥区教育局
肇庆德庆市教育局
揭阳市揭东县教育局
“低入、多做、深思、高出”,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先学”任务的设计原则,也是我们的行动准则。低入,即简单、开放,要抓根本,要找到“根”,只有找到“根”了,呈现出来的才有可能是简单的;多做,要求人人参与,多开动脑筋,多活动,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所得;深思,即通过自学,引起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智慧;高出,即有感悟,促使科学概念扎根心灵。此外,我们觉得,针对小学生特点,趣味性也是吸引儿童完成“先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例,讨论“先学”任务的设计与实施的具体策略。
一、观察
案例1:六年级下册《月相变化》一课的“先学”任务
1.从农历初一到农历十五,在每晚8点,记录你观察到的月相。
2.除了月相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什么样的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3.在同一天晚上的7点、8点、9点,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变化吗?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记录观察到的月相,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属于简单的任务,并且是观察既十分熟悉又未曾细致观察、了解的月亮,学生乐意去做。这个貌似简单的任务却触及了根本,学生们不仅清晰、直观地观察了上半月月相由缺变圆的整个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在尝试解释观察过程中所发现、记录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时,需要不断纠正自身的前概念,需要甄别到底是“月球公转”还是“地球自转”,需要深思。当然,学生不可能就此对月相变化的规律、形成的原因以及月球绕地球公转和地球自转引起的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完全明白,但已经是继续学习的良好内核,有待于并有条件建构为完善的科学概念。
案例2:五年级上册《土壤中有什么》一课的“先学”任务
1.观察花坛中的土壤,记录你发现的土壤的成分。
2.观察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和问题?你准备怎样解决?
儿童观察自然状态下湿润的土壤,会有许多发现,同时也会遇到问题:潮湿的土壤颜色深,黏成一团,很难观察得十分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儿童自然想到把土壤晒干、碾碎观察,以及把土壤颗粒放在水中沉淀并进行观察,把观察土壤的活动推向深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找例子
案例3:三年级下册《水珠从哪里来》一课的“先学”任务
找到并记录关于“凝结”的5个例子。
找生活中的例子,此即“低入”,并能实现多做。要准确找到5个例子,必须先自学,搞清凝结的概念,需要把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个案例中,某学生竟 然找到了7个例子:①冬天,教室的窗户上会出现水珠;②夏天喝冰饮料,瓶子外面会有小水珠;③吃冰棍时,冰棍纸外面会有小水珠;④从冰箱中拿出的苹果,不久后会出现许多小水珠;⑤夏天自来水管外面会有小水珠;⑥冰啤酒放在桌子上,瓶子外面会出现小水珠;⑦戴眼镜的同学冬天从室外进入房间,眼镜片上因为出现细小的水珠而变模糊。这些既包括了书本上的例子,又提供了许多典型的生活实例。有些学生还查阅了相应的资料,这样,我们就达到“不教而教”了。
案例4:四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花》一课的“先学”任务
找到并记录不完全花的例子3~4个。
某学生找到的例子是:①柳树花;②桑树花;③杨树花;④南瓜花。
在课堂小组讨论中,同组同学对于桑树花到底缺少哪一部分有争论。又有同学提出,南瓜花到底是雌花还是雄花?争论由此而起,并由小组升级到班里。最后,问题聚焦在什么是不完全花,什么是雄花和雌花?大家又重新去阅读课本和资料。在争论、辨识和再阅读的过程中,概念越来越清晰。这样,课堂上教师还需要口干舌燥、滔滔不绝地“教”吗?“不教而教”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三、做前思
案例5: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小缆车》一课的“先学”任务
1.以垫圈重力拉动小车,你预测拉力大小与小车速度有怎么样的关系?
2.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哪几个条件要始终保持一致?为什么?
3.应该怎样增加垫圈?说说你的理由。
4.你认为还需要什么仪器,才能研究小车的速度变化问题。请说出实验方案并尝试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先学后教促自主学习,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体现科学探究。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把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标准的一部分,并指出科学探究应是重要的科学学习方式。有教师不禁要问:让学生先学,先看教材了,结论尽知,还谈什么探究,探究性实验的功能又何在?
典型的实验探究课,用实验探寻规律是课的核心部分。但是 动脑胜于动手,如果只是根据教师所给的步骤进行按部就班的操作,将使探究“成为教师指令下的操作活动”,学生的行为沦为做“实验体操”。说到底,动手前的动脑才是最核心所在。因此,让学生在课前的先学就是进行触及核心的思考。该课的“先学”任务,即从生活经验和三、四年级学习基础切入,引导学生设计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速度快慢规律的实验方案。第1问提出假设,第2、3问为实验设计起铺垫作用。在课堂交流时,由于学生在课前对于对比实验相关变量的控制、变化有触及核心内容的思考,课堂上思维的火花便随处可见。
四、家庭小实验
案例6:三年级下册《水和水蒸气》一课的“先学”任务
1.洗过的手帕,你能够让它干得更快吗?
2.你有几种办法?在家里试一试,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
如此“先学”任务,简单而灵活,学生乐于去做。虽然简单,却触及本节课的核心――“蒸发”概念的建构及水蒸气特点的观察,触动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情感、思维上作好准备。
案例7:六年级下册《控制铁生锈的速度》一课的“先学”任务
1.设计对比实验。提示:把相同的铁钉分别放在空气中、潮湿处、完全浸没在水中、完全浸没在油中、一半浸水中一半暴露空气中等。
2.每天观察不同环境中铁钉的生锈速度并作记录。
关键词学习困难,元记忆,JOL判断,学习时间分配。
分类号B842.3
1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记忆监测和控制在教育中的作用。记忆监测和控制是元记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交互影响。控制在记忆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时间的分配。而监测可以分为前瞻式监测和回溯式监测,其中前瞻式监测包括针对记忆过程不同方面的EOJ(ease of learning judgment)、JOL(judgment of learning)、FOK(feeling of knowing)等判断形式,这些监测判断能够调节以后的学习活动并预测新近学习项目在以后记忆测验中的成绩[1]。在前瞻式监测中,JOL是指对当前已学得的项目在以后测验中成绩的预见性判断,与学习时间分配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已有研究发现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元记忆监测能力不足会影响其对知识复习时的时间分配策略,进而影响其考试成绩[2,3]。
由此推测,对于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学习困难学生,他们在元记忆监测和控制能力上的缺陷可能是导致其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引入元记忆研究的基本范式[4],以JOL监测判断作为元记忆监测的指标,以自定步骤的学习时间分配作为元记忆控制的指标,以期对学习困难儿童的JOL监测判断和学习时间分配及其年龄发展特点进行初步的考察。
2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中被试的筛选标准为:(1)主课(语文、数学)平均成绩居全班上下各10个百分位以内(10%);(2)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其综合评定为“学习困难”或“学习优秀”;(3)没有明显躯体、精神疾病或其它因素干扰;(4)智商(IQ)在75%以上。同时采用学习困难儿童和学优儿童智力匹配设计,即智商在各个分数段的两类学生的数量上相当,这样可以更严格地保证学习困难儿童在智力上与学优儿童相匹配。
被试均来自长春市北安小学三、四、五年级学生。依据上述标准,从这3个年级总共检测出101名学生,其中学习困难儿童47名,学优儿童54名。性别比例相当,且年龄均在9~11岁之间。
2.2材料
2.2.1智力量表
采用张厚粲等人修订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2.2.2实验材料
实验所选用的识记材料为中文线索――目标词对(共60对),左边为线索项,右边为目标项。词对的选取标准依次为:(1)均选自《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1986),线索词与目标词的词次在10~100之间,词频在0.0008~0.0075之间,全部为双字具体名词,且在情感维度上属于中性。(2)它们同时均为现行小学语文课本第一、二册中需要学生掌握的词。两类不同性质的材料(有意义联系和无意义联系的词对)各30对,随机呈现。
2.3实验程序
正式实验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学习阶段。让被试识记两个词表(各30个词对),识记时间为10分钟,要求被试出声念出词对并努力记住。两个词表在屏幕上分两页呈现,在识记过程中被试可以通过鼠标键自由控制学习分配时间。由计算机记录被试在两个词表上分配的学习时间(由于编程技术原因,词表间切换时间被额外随机累加在被试的分配时间上)。
(2)JOL判断阶段。要求被试判断如果对刚学习过的两个词表立即做线索回忆测验(即向被试呈现词对中左边的线索词,要求其回忆出与它相对应的右边的目标词),他们能回忆出相应的目标词的把握程度的大小(为0~100共11个等级,完全回忆不出为0,完全能回忆出来为100)。要求被试对两个词表中的词对分别作出判断。
(3)线索回忆测验阶段。向被试逐个呈现线索词,要求被试快速回忆出与之相对应的目标词。整个回忆时间限制在15分钟以内。由主试将被试回忆的结果输入计算机(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由被试使用计算机熟练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困难和错误输入)。
3结果与分析
3.1JOL判断等级
对JOL判断等级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被试组之间差异很显著,F(1,95)=3.931,p<0.05,表明学优儿童的整体JOL判断等级显著高于学习困难儿童;学习材料性质的主效应显著,F(1,95)=137.139,p=0.000,表明两组被试在有意义联系词对上的JOL判断等级均显著高于其在无意义联系词对上的JOL判断等级;年级主效应显著,F(2,95)=5.158,p<0.01,进一步在年级的3个水平上进行多重比较,发现三年级明显低于四年级和五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各因素两两交互作用均不显著,3个因素之间交互作用也不显著,结果见表1。
3.2学习时间分配
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被试组之间差异很显著,F(1,95)=7.06,p<0.01;学习材料性质主效应显著,F(1,95)=33.693,p=0.000;年级主效应显著,F(2,95)=5.811,p<0.01。材料性质与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1,95)=2.839,P
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组别在四、五年级中的两种材料上的简单效应均显著。说明四、五年级学习困难儿童在有意义材料上分配的学习时间明显多于学优儿童,而其在无意义材料上分配的学习时间明显少于学优儿童。其它条件下的组别效应均不显著。为了进一步说明两组被试在学习时间分配上的差异,选择被试在不同性质材料上学习时间分配的差异量(即计算被试在两种材料上分配的学习时间之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三年级被试中,两类儿童的学习时间分配的差异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F三(1,33)=1.38,p>0.05;四、五年级被试,两类儿童在学习时间分配的差异量之间差异均显著,F四(1,35)=6.376,p<0.05;F五(1,27)=6.703,p<0.05。(2)年级的简单效应在各种条件下均显著,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两类儿童在有意义材料上分配的学习时间明显减少,而在无意义材料上分配的学习时间明显增加。进一步比较发现,对于学优儿童在两类材料上分配的学习时间均为三与四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四与五年级和三与五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对于学习困难儿童在两类材料上分配的学习时间均为三与四年级和三与五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四与五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结果见表2。
3.3JOL监测判断与学习时间分配
分别计算两组被试在不同性质学习材料上分配的学习时间与相对应的JOL判断等级之间相关,发现多种条件下的相关达到显著性水平。经相关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学习困难儿童与学优儿童之间差异不显著,各个年级之间差异也不显著,结果见表3。
4讨论
4.1学习困难儿童JOL监测判断的特点
从实验结果来看,在JOL监测判断的等级上,学习困难儿童对两种性质材料的判断等级均显著低于学优儿童,即对自己在测验中可能成绩的预测,表现出较低的估计水平,这与学习困难儿童较低的自我效能感有关[5],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两组被试JOL监测判断水平的差异。
在对学习困难儿童JOL监测判断水平的年级比较中,发现三年级儿童的判断等级要显著低于四、五年级,也就是说,学习困难儿童的JOL判断等级在四、五年级有了显著提高,这一点与刘希平的研究结果相一致[6],即预见性监测(前瞻式监测)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表明学习困难儿童的JOL监测判断也具有和一般人相同的发展特点。
4.2学习困难儿童学习时间分配的特点
对于三年级的两类儿童和四年级的学习困难儿童,他们在不同性质材料上分配的学习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点与Dufresne和Kobasigawa[7]使用儿童进行研究的结果相一致。三年级儿童之所以没有表现出差异,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两种词表的难度不同,其元记忆控制水平还较低。而学习困难儿童到了四年级时,在不同词表上的学习时间分配依然没有显著差异,则可以反映出其元记忆控制水平的发展缓慢。
四、五年级学优儿童和五年级学习困难儿童均在无意义材料上分配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原因是人们掌握难的材料或其判断为难的材料所需时间要长于那些容易的材料,并且由于学习目标是达到掌握的程度,所以必须在难的材料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表明随着年级增长,学习困难儿童也能够知觉到这种难度的不同,并在难的项目上分配较多的时间,反映了其元记忆控制能力随着年级增长而提高。即使如此,其学习时间分配与学优儿童的差异依然显著,这表现在分配给不同难度词表的时间的差异量上。也就是说,相对于学优儿童而言,学习困难儿童在容易的项目上分配的时间多,在难的项目上分配的时间少。这种相对不恰当的分配策略没有有效地提高其测验成绩。
4.3元记忆监测与控制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学优儿童还是学习困难儿童,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材料上分配的学习时间,与相应的JOL判断等级之间的相关在各种条件下大多数是显著的,表明JOL判断与学习时间分配之间具有可靠相关。此结果与Nelson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即被试在其判断发生困难的项目上分配了更多的时间[8]。这可以用差距缩减模型来解释[9],该模型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会对一个项目的学习程度作出监测,并将它与学习标准进行比较,如果达到或超过学习标准,则终止对该项目的学习,这种自定步骤学习的差距缩减机制的含义,就是人们对学习程度的监测判断与后来的学习时间密切相关。这一结果支持了元记忆监控的交互作用假设。
5结论
在自定步骤学习过程中,与学优儿童相比,学习困难儿童具有较低的JOL判断水平,这突出地表现在其判断等级上,同时从小三到小五,其JOL判断表现出缓慢的发展趋势。随着年级增长学习困难儿童也能够在其判断发生困难的项目上分配更多的时间,即根据学习材料的性质决定学习时间的分配策略,但并未显著提高其学习效果。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习困难儿童的记忆监测和控制水平比学优儿童低。
参考文献
1 Nelson T O, Narens L. Why investigate metacognition?In: Metcalfe J & Shimamura A P. (Eds.), Metacognition: Knowing about knowing.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4. 1~27
2 Bisanz G L,Vesonder G T, Voss J F. Knowledge of one′s own responding and the relation of such knowledge to lear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78, 25: 116~128
3 Maki R H, Berry S L. Metacomprehension of text materi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84, 10: 663~679
4 Hart J T, Memory and the feeling-of-knowing experi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65, 56: 208~216
5 杨心德. 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有效感的研究. 心理科学, 1996, 19(3):185~187
6 刘希平. 回溯性监测判断与预见性监测判断发展的比较研究. 心理学报, 2001, 33(2):137~141
7 Dufresne A, Kobasigawa A. Children′s spontaneousallocation of study time:Differential and sufficient aspec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89, 47: 274~296
摘 要:常规队列和体操队形练习是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按照统一口令和一定队形进行的整体一致的动作练习。队形队列练习是小学体操教材教学内容之一。它的练习方式比较简单,以锻炼学生形体,对学生形成动作规范化为前提。那么,要让队形队列练习成为常态化吗?谈一点体会。
关键词:队形队列;常态化;练习;必要
我是一名专职的体育教师,从教多年来我认为队形队列练习要常态化练。因为在队列和体操队形的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学习这些动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如使学生懂得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集体要有组织地、迅速地从事某种紧急的活动,或从这一地点调动到另一地点,或把这些人分做几部分各自去执行某些任务,以及在体育教学的分组等活动中都需要掌握队列的基本动作,以便有条不紊地统一行动。也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态,养成既严肃认真又活泼愉快的精神面貌。
小学队列教材的安排,分为一至三年级和四至六年级两个阶段。一至三年级教学多为原地练习和方向练习,行进间练习较简单,四至六年级参照军训内容的适当层次要求进行教学。在小学特别是低年级教学内容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队列练习。因学生年龄较小,在队列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多采用游戏法、比赛法、比较法、鼓励法、创新法、启发式等多种生动活泼、持之以恒的手段,通过集体练、小组练、单人练、创新练、常态化练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会和掌握各项内容。特别是要使学生头脑里要储存这些内容信号,需要时能马上拿出来用。如:我集合时采用倒计时数的方法,我吹一声集合的哨声之后,开始喊:十、九、八……先站好的学生会和教师一起大声喊:七、六、五……有的学生也会同时招呼本列未进来的学生。这样,迟来未站好的学生会很快做好入队要求。这样我以后要集合队伍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集合时如果要快一些,我就喊快一些,如果要慢一些,我就喊慢一些。这样常规化很有效。又如:“立正”“稍息”与“四面转法”动作虽比较简单,但由于动作简单变化不大,练习起来比较枯燥,想要让学生真正达到标准要求,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每次提出不同的要求,且有针对性地组织练习才能使学生的动作得以巩固、提高,达到我们的教学意图。
小学生因年龄小,心理的注意指向时间不长,而队列动作虽然姿势变化不大,但对学生的注意力、心理要求较高,负担较重,所以,队列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练习的次数不宜过多,一节40分钟的体育课中,教学时间以5~8分钟为宜。尤其不要长时间做原地练习,长时间站立对学生的整个身体形态、脊柱、腿、脚会产生不良影响。要注意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姿势,出现错误及时纠正,甚至不惜拖延一些原先计划好的上课时间,注重学生正确动作的习惯养成。根据我对不同学校、年级的调查发现,在162个班级里面有42%有专职体育教师常态化训练队形队列的比较好,另有6%由班干部、班主任常带领练习的也不错。剩下的52%没有做到常态化练习的就完全达不到要求。实践表明,每节体育课都需要进行队形队列练习,并要求通过经常复习不断提高动作质量,才能使我们在上体育课时能得心应手,调动队伍自如,使全班整体有序,给人以美感。比如,从体育课的上课常规来看,每节体育课课前3分钟除了检查着装之外,不是也要整队吗?如:立正、稍息、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等。我觉得这一常规除了了解学生出勤情况,做好安全防范之外,更重要的是队形队列练习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他们认识到已经上课了,要严肃认真。
我通过前段时间的调查,收集到不少关于没有进行常态化练习队形队列的问题,如:一至三年级不会排横队的班级,因为他们平时就教排纵队,这违背了教学参考书上的要求;有的班级不会报数,报数时转肩、弯腰,声音不够洪亮,拖音长等;向右看齐时不会调整自己的位置;原地踏步走时,有抬左脚的,有抬右脚的,整个人弯腰,摆臂乱,立正时没有统一,这一定要强调开始时抬左脚,左脚落地,立正时左脚落地喊1、2两步停,成立正姿势;四面转法左右不分,转时不是转而是多数用小跳转的方式转,整个人离地;齐步走时如果没有经常练习那就更达不到要求了。按“目标引领内容”和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教学时教师稍作练习讲解,然后分大组、小组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由组长、小组长、出色的学生带领进行练习,练习时先由“小老师”带领喊口令练,再分别由小组人员轮流出来喊口令,最后每个人不但要做得对还要会喊口令。就是全班每个人都要会出来当好“小老师”这个角色。而且要形成常态化。
参考文献:
季浏.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12.
(作者单位 福建省永安市实验小学)
关键词 实验化学 分离和提纯 整合教学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2006年9月,浙江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教材《实验化学》是高中化学选修课程的6个模块之一,我省将该模块作为高中理科生必修模块。先前,大部分学校都是在高三年级才开设“实验化学”课程,而高三年级的学生和教师在面临着高考总复习的巨大压力、高考试题又不能有效地检测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情况面前,就自然而然地选择放弃实验的操作训练,将“实验化学”模块的教学转化为“动画模拟实验”或者“试卷实验”,违背了“实验化学”课程设置的初衷。在教学中,我们还发现如果在高三年级集中一段时间安排学生学习“实验化学”,学生思想上会很轻松,感觉就是天天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或者去实验室做实验,常常放松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极为不利。
面对这种状况,很多中学化学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实验化学”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大家将《实验化学》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分阶段处理,将期中的一部分实验分散到高一、高二年级的对应单元中,通过这样处理,试图改变上述不良状况,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从实验中来,到实验中去”,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化学。
把《实验化学》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安排到高一、高二年级的对应单元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定要在透彻地分析《实验化学》教材和其他模块教材、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而且要考虑到文理分科,以及会考对文科生的知识点要求,切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没有综合分析上述因素,违背了正常的教学原则,只会让“整合”的教学实践变为学生的负担。本文以“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的整合教学为例来探索如何较为科学地安排“实验化学”的教学。1 教材分析
《化学1(必修)》中的“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这一课时主要学习过滤、结晶、分液、萃取、蒸馏等分离与提纯物质的方法。该节的教学重点为掌握分离提纯物质的常用方法,难点为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和原理。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所使用的方法主要看混合物性质的差异,利用这些差异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分离和提纯,于是在导入每一种分离方法的时候,笔者从混合物的性质差异人手讲解,使学生对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印象颇深。
“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是《实验化学》课本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的一个课题,该课题选取的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海带是人们日常喜爱的食品,这种源于生活中的课题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实验热情。将生活与化学通过实验联系起来,一方面凸显出实验对于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性,使学生体会到实验的实用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整个实验过程的参与,使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了初步认识,为后续的实验研究作一定的铺垫。本课题的实验过程包括了加热、溶解、过滤、萃取、分液、蒸馏等基本操作,实验的技术容量较大,花费的时间也较长,该课题重在让学生感受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以及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 教材及知识点处理2.1 《化学1(必修)》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的知识点处理
学生已经在初三掌握了过滤、结晶等方法,并在实验室做了相关实验,能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具备一定的实验知识与技巧。因此在《化学l(必修)》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过滤、结晶的操作和原理,只进行简单地复习即可。萃取和分液是新知识,笔者采取教师演示,学生观摩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观摩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要搞清楚萃取和分液的区别,而且要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2者的区别。在介绍分液漏斗使用方法时借助多媒体投影来说明操作要点。
值得提出的是,课本上的演示实验采用挥发性大、对人体危害大的实验试剂“溴水”,从教师和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方面来考虑,换成碘水更合适。由于教室里没有通风装置,所以课堂上更应该讲究绿色化学,将有毒性的实验尽量减少,实验中笔者也确实换成了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并对学生做了解释,使“绿色化学”的概念深入人心。
在讲解有关有机溶剂溶解性时,如果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学生接受较慢,课堂气氛沉闷。笔者在上课时,将汽油、四氯化碳和酒精分别与水混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且引导其分析现象,从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出有关有机溶剂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相对大小以及在水中溶解性的结论。然后在分液漏斗中,笔者进行萃取和分液的连续操作,使碘水和四氯化碳混合,振荡,边实验边让学生观察现象,静置分层后,颜色的变化使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再让学生分析现象并加以画图解释,从而归纳总结出萃取和分液的要点,课堂效果很好。
该课时中还有最后一种分离物质的方法“蒸馏”,课本上是蒸馏自来水,除去里面的铁离子。此时先介绍蒸馏装置中的各种仪器及其用途,然后告知学生蒸馏的原理。2.2 《实验化学》教材和《实验化学手册》的整合
通过教师对“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各种提纯物质方法的示范操作和原理的清晰解释,学生基本掌握了各种提纯方法的实验操作技巧,很想自己亲自体验一下实验操作。如果下一个课时直接讲“常见物质的检验”,不给学生创造一个体验实验操作过程的机会,会使他们那刚刚被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又逐渐被每日枯燥的理论教育所淡化。
与教材配套的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实验化学手册》(化学1·苏教版)专题一的实验3“从溴水中萃取溴”和实验4“制取蒸馏水”的相关实验操作基本被包含在了《实验化学》教材“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的课题中,因此我们对2者进行了再次整合,去掉了《实验化学手册》中的相关实验,把“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安排在高一的第一个学期进行,既避免了实验操作的重复,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且这样安排对今后将要进文科班的同学来说,也是不超过会考要求的。
我的“小帐本”
---- 实验小学 三年级(7)班
《许昌晨报》015号小记者 李馨童
我从二年级起就有一个“小帐本”了。它的表皮儿是浅米色的,带有细密的条纹,因为我感觉上面太空荡,就在表皮上粘了许多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小贴画。
你们想知道“小帐本”上记了些什么东西吗?上面记满了我平时得到的各类奖金,总共176元。它们有的是我帮爸爸妈妈择菜、刷鞋、扫地做家务时挣来的,由于这些活相对简单,所以得到的奖金较少;有的是我学会了某种新的技能,如英语单词、钢琴曲子等而得到的奖励;还有的是我在学习方面取得了好成绩而挣来的,如有时侯英语对话第一、得了奖状等等,这方面的奖金较高。
有进有出才是帐,“小帐本”上当然也记录了我的支出,一共有56元。它们有的是我不讲卫生扣掉的,有的是我没有按时完成任务扣掉的,还有的是我订杂志时花掉的。虽然减去了这么多钱,但是现在经过我的努力,“小帐本”上的余额越来越大了,已经有120元了。
我可以用我的劳动所得买些对我、对家里有用的东西,还准备长大后,用我自个儿挣到的钱交大学的学费!
2008年1月10日
一、设定多元目标,实现综合性
新版框定了“三维”目标,它包括: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考虑更多的是德育目标,不自觉中窄化了课程目标,忽视了综合性的内涵。所以,多元性目标的设定,应该成为悬在任课教师头上的一柄利剑,需要随时关注它、敬畏它。比如,《伟大的先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可以设定如下的教学目标(为了方便说明,在每小点后面注明了目标指向,下同):(1)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孔子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影响(知识);(2)简单了解《论语》(知识);(3)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纪念孔子的意义(德育);(4)学习收集、处理、归纳、运用信息的基本方法(能力、方法);(5)尝试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方法、过程)。再如,《学做小雄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可以设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飞翔的小雄鹰》的故事内涵,知道面对困难时,不胆怯,想办法解决(知识);(2)有能力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能力);(3)愿意做勇敢、坚强的孩子,不娇气,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品质(情感、态度等)。上面两课的目标设定呈现了多元化状态,体现了“三维”课程标准,显现了教材应有的价值,如果任教者循着这样的目标思路,在教学实践中一以贯之,逐环落实,综合性就能发挥最大效应,就能培养完整的“人”。
当然,“三维”目标是对整体而言的(包括整册教材、单元教材等),并非每一个主题、话题教学都要死抠“三维”目标,应该因文而异,因班级学生实际而异而有所侧重,否则就有矫枉过正之嫌了。
二、实行跨学科整合(融合),实现综合性
借鉴清华附小主题教学经验,可以在实现小学品德学科综合性方面实行跨学科整合(融合),从而达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的目的。
1. 与学校的行为习惯教育相融合。现行的小学品德教材,有许多行为习惯教育的内容,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又是学校传统教育项目,二者可以有机融合。比如《我和规则交朋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主要是教育学生规则很重要,无处不在,人人都要遵守规则。这些教学内容可以与学校的排路队要求、做操要求、课间活动要求等行为习惯教育相结合。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里找一找学校在这方面制定的规则,让他们说一说应当如何去做,大家都做到了没有。由此,让学生明白,课内学习与学校的生活是融为一体,是学校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在课内学,更要在课外做。
2. 与家庭教育相融合。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才能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否则,“5+2=0”的惨状就可能出现。德育如此,品德学科教学也不例外。比如教学《我爱我家》(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可以让学生回去问问家里人,他们出差或外出做事,想不想家,为什么想家;请家里长辈给他们讲一讲“家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明白,家是温馨的地方,家是避风的港湾,家里的灯火永远是最明亮的,我爱我家。再如教学《我的责任》(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不妨请家长给孩子说一说家里每位成员的不同责任、不同担当;说一说他们为这个家都做了些什么。家长的现身说法,更容易让学生领悟到,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责任,每个人都要有作为,有担当。
3. 与语文学科教学相整合。(1)与口语交际课相结合。现行的品德教材,都会选择编辑一些体现“家庭”“学校”“社区”主题的教学内容。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是以“家庭、学校和社区”为标题,下设三个主题,即“我爱我的家”“我们的学校”“我生活的社区”。这些教学内容完全可以与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介绍一个你喜欢的地方”相整合。尽管二者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有别,但通过口语交际的形式,呈现“我”眼中的家庭、学校、社区,再通过教师、同学的点评与指导,既能培养“爱”之情感,又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2)与作文课、语文实践活动课相结合。《寻路与行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漫游世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等教学内容,本身就是要通过走出校门开展活动才能达成教学目标,如果能与作文课、语文实践活动课相结合,既可以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顽症,又可以让品德学科的生活性得到很好的落实,可谓双赢。
4. 与班队活动相整合。“我们的民主生活”(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与“再见,我的小学生活”(六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等教学内容就可以与班队干部选举和班级毕业典礼等活动相结合。前者可以为后者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后者则可以为前者增添活动方式,可谓相得益彰。“不屈的中国人”(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等教学内容可以与少先队“祭扫烈士墓”“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等活动相结合。
三、利用多元资源,实现综合性
品德课程开放性的特征,决定了本课程的资源是多元的、开放的。正如一位德育教育家所说“过去我们把课程当作整个世界,现在我们要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
1. 关注热点新闻。通过培养学生收看新闻的习惯,从而收集热点新闻,充实教学内容,更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是德育。比如:雾霾、河流污染、堵车……都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有效资源。
2. 收集身旁真事。班级、学校、家庭、社区时常会有一些事情发生,其中的部分事情,非常有教育意义,可作为教学资源充实到教学活动中,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比如,学生课间摔伤、上体育课骨折、家长自愿者行动等,这些事情就发生在学生身边,非常鲜活,学生感受深刻,教育效果也会很明显。
3. 利用文学资源。丰富的文学资源,品德学科教学时,大都可以“拿”来用之。比如,教学《祖国的宝岛台湾》(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尾可以这样安排:
一、活动目的:
开展科技创新节活动的根本宗旨在于推动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体现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学术氛围。
二、活动时间
2014年3月10日---3月24日
启动仪式初步定于3月10日(周一)升旗仪式;颁奖仪式初步定于3月24日(周一)升旗仪式举行。
三、活动对象
学校1-4年级学生
四、比赛项目及规则:
集体普及型项目:
(一) 科幻画比赛:由美术教师指导全体学生绘画并且每班选出10幅作品参赛。
(二) 科技小制作:1.作品设计新颖,具有创造性。 2.作品可利用现有材料经过设计、加工、制作成的具有一定科学原理或科技含量的作品;也可结合环保教育,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废旧物品作材料,变废为宝,进行设计、加工、制作。3.作品形式不限。可以为小模型、小玩具、小工具、小工艺品、学习或生活用品、科学实验器材、小电子产品等。4. 每班上交五件参赛作品 5.凡参赛的作品都要贴上标签,写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班级,(还可以配有简单说明,不做硬性要求)。
各年级特色项目:
一年级项目
纸有多长
所需物品:每名参赛选手一张A4纸
比赛规则:要求选手在20分钟内用手撕的方法将一张A4纸展开尽量长的距离,不能使用任何工具;制作纸条时,纸条不可断裂,发生断裂情况可以在较长段纸条上进行再制作,不可将已断裂的纸条以打结等各种方式再行连接;在测试区域,两名学生各按一段固定,悬空平行拉直,裁判测量边缘与边缘之间的垂直距离;最后按照长度排出名次。
活动效果: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动手动脑能力。
参赛人数:每班3名代表
二年级项目
表面张力——神奇的水
所需物资: 水槽、曲别针、秒表。
比赛规则: 在规定时间内,浮在水面上的曲别针多为胜。
活动效果: 可培养孩子耐心、细心。
参赛人数: 每班3名代表。
三年级项目
彩虹色水:认识液体的密度。
所需物品:水、油、酒精、色素、盐、试管
比赛规则:调制不同密度的水,分别加入不同的颜色,制作多层的彩虹色水。看谁调制的层多。层数最多者为胜。
活动效果: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利用这个事物完成实验。
参赛人数:每班3名代表
四年级项目
扑克牌垒高
所需物品:扑克牌(自带)数量不限
比赛规则:人字形搭建,在20分钟之内看谁搭的高。不准利用其他任何材料和工具辅助搭建。
活动效果:可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
参赛人数:每班5名代表。
五、具体时间安排:
1、3月10日升旗仪式进行启动仪式;
2、3月11日——3月13日,各班进行选拔,3月14日上午提交报名
表;
一、要正视困难,绝不回避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作文要求比二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对此学生便有些害怕写作文了。一提起上习作课就毫无兴趣甚至恐惧,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拼拼凑凑,东拉西扯。普遍存在语句不通顺,标点不正确,乱用、滥用词语,缺乏真情实感,甚至还出现了背优秀作文,说假话、空话的现象。我们要正视困难,绝不回避,要想出解决的办法来。
二、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一是降低习作评价的高度,呵护学生习作自信心。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只要学生能写出一段话即可。从这一点来看,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不要对学生的要求操之过急,表达不够准确,句子不够通顺,有错别字等都要宽容,要给学生留下“犯错误”的空间。只要学生有习作的愿望和兴趣,能努力地把它写出来,在评价时就应该给予肯定,以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二是恰当的竞争心理诱导,也能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开展作文小组比赛,激发学生为小组争荣誉的信心,在小组内给每个学生以压力,也能调动作文的积极性。在三年级能做到这些,到了四五六高年级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2.能不拘形式地写。在符合习作要求的前提下,不限制题材。如上学期有个单元的“笔下生花”要求学生听声音编故事,我就采集了几种声音在习作课上让孩子们听。也许是孩子们喜欢读童话故事的缘故吧,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都选择了几种声音编童话故事,只有个别孩子写的故事是记事的。这是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有的孩子选的声音太多,写出来的故事有点凌乱,像记流水账,但我还是被他们所编的故事中的童真童趣感动了。
3.愿意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一是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地读自己的习作,接受同学们真诚的评价。这是一个传统的做法,但不可否认,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非常有好处的。有一次,我叫了班上一个很内向的小男生把他的习作读给大家听。他虽然读得不是很流利,但声音很响亮,听得出,他感到自豪。同学们对他的习作进行点评之后,他很激动地向大家表示感谢。我看到那一整天,他脸上都挂着自信的笑容,走路也一蹦一跳的。是的,这一次向大家展示习作的机会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自信。二是交换批改,在改中提高。按照课本的习作要求,本学期的习作共有11次,再加上平时课后的拓展练习,单元测试中的习作量就更大了。学生的习作单纯靠老师批改是不现实的,而且现在也应该给学生自主批改的机会。于是,我给学生提供了批改的机会,如果前一天写过的作文,我就利用第二天早读时间,让学生互批,在互批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自己解决不了,就由老师来帮忙解决。另外,我们评选出最棒的,编入我班的《优秀作文选》,在班内传阅,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由此,其他同学也能从中得到提高,分享习作的快乐。
三、要教给学生突破初学作文第一关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是要培养观察兴趣。学生的观察兴趣是推动学生观察活动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观察效果。兴趣的培养,可以借助于学生身边的生活,选择新奇的,有趣的观察对象,引导学生自觉观察,既增长知识,又提高能力。如春暖花开时,带学生去田野上作文实地观察课,让学生在美好的大自然中,摄取自己所爱的景物、人物、动物、植物等作为习作素材;星期日,让学生每人动手做一项有趣的小实验,然后把观察到的实验情况记下来;节假目,让学生跟随父母或自己去商场,农贸市场买东西,细心观察一笔买卖是怎样进行的,当然也可以把自己买东西的心情、想法、挑选过程记下来……。这些都成为学生们倍感有趣的观察作业。这些事情,他们做来爱做,因而有心;因为细心体会观察,自然颇有收获,这种积极的意识,便转化为一种推动力。二是观察要明确目的。教师在指导作文观察之前,先得指导学生在观察前明确目的,了解要求,确定观察内容,指出任务。三是观察要抓住重点。由于小学生观察时易犯随意性或走马观花,见大不见小的毛病,因此教中年级观察作文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抓住最能体现事物本质特征的地方,也就是不同于其它事物的地方,那就是观察的重点。观察时要点点滴滴,面面俱到。例如指导小学生观察小鸡,就要求学生从小鸡身上找出与其它小动物不同的地方:形态“毛茸茸的”、叫声“叽叽的”……,学生能抓住这些方面的观察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四是观察要确定顺序。世界万物在自然界无论怎样纷纭复杂,观察时都必须有序地进行。静止观察时要注意远近、上下、里外、左右、前后、南北、高低等等;移动观察时要做到景随步移,记叙时把观察点交代清楚。如“我走进这条大街……”、“我来到了大街最热闹的地段……”、“我到了大街的尽头……”。把观察点一一交代清楚,景物随步子的移动而变化,读者就不会感到突然和零乱了,当然,观察时的顺序并不拘求于一种形式,我们还可以用时间顺序、由此及彼的顺序进行观察,但一定要给人以完整的印象。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会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了。五是观察要捕捉细节。细节,就是生活中的细微末节,包括万事万物的瞬息变化。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所谓想象就是从相似的事物中谋求联结与拓展,使想象的两翼张开,打开学生的思路。看到蜻蜓飞翔便想到飞机,再联想到飞行员;听到鸟叫便联想到唱歌,再联想到歌唱家。以此为模式的想象自然、生动,可以启发学生由此及彼整体观察素材,将想象的锋芒辐射出去。这样反复训练,通过联想,使学生的认识更具体、更形象、更深刻,学生就会感到自己于一座写作素材的宝山之中。生活是那样丰富、美好、有意义,写起文章来更加文思奔涌了。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现有三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他们普遍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情况: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有生命的物体”、“溶解”、“天气”、“磁铁”和“声音”五个单元组成。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2、本册的主要活动:
(l)、对有生命物体的与研究。
(2)、从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
(3)、对天气的观察与测量从天空中云的形状和变化开始,对构成天气的四个要素分别进行观测。
(4)、对磁铁的观察与实验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始,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磁铁的两极,两极的相互作用。
(5)、对声音的探究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通过对发声物体的观察的实验,研究的探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以及如何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
3、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三、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四、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点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例如,对于空气是否热胀冷缩,要求学生想出一些观察的方法。包括用什么方法把空气装起来,怎样才能不使空气跑掉,怎样才能看到空气遇冷或遇热后的体积变化。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小学生自己想出观察的方法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他们要在积累和掌握了对这一事物的有关知识和一定的观察经验之后,才可能做到。由于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空气”单元,并已经掌握了观察液体热胀冷缩的方法,所以在这里对学生提出这个要求是适时的。我们希望在其他活动中,也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自主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三年级的观察认识活动以定性为主,很少涉及物质的量。在本册的活动设计中,不仅要求学生更为准确和细致地观察物体,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要求使用测量的方法,并选择适当的词汇、数据和图表来描述物体和有关现象。例如,云量和雨量、气温、天气、磁性的强弱、声音的高低等。在溶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等活动中,也对学生的观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要求学生不仅观察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这也是本册教材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提出的新要求。观察和收集事实上只是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事实进行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的认识才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全部。“有生命的物体”单元就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广泛收集事实,尝试着进行加工和整理,并运用抽象概括的方法最终形成生物的概念。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科学的理解是渐进的,需要我们引领他们经历一个又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逐渐获得发展。在新学期的教学中,希望老师们勇于探索,积累更多的经验,将以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科学教学提高到一个高度。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期 课题 备注
1 8.30-9.4 准备
2 9.5-9.11 《动物怎样生活》
3 9.12-9.18 〈形形的动物〉、〈植物怎样生存〉
4 9.19-9.25 〈植物的根和茎〉、〈形形的植物〉
5 9.26-10.2〈动物和植物〉
6 10.3-10.9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7 10.10-10.16 〈怎样加快溶解〉、〈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8 10.17-10.23 〈分离盐与水的方法〉
9 10.24-10.30 《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云和雨》
10 10.31-11.6 〈风的观察〉、〈气温的变化〉
11 11.7-11.13 《我们关心天气》
12 11.14-11.20 〈磁铁的磁性〉
13 11.21-11.27 〈磁铁牧郊〉?
14 11.28-12.4 〈做一个小磁铁〉、〈指南针〉
15 12.5-12.11 〈听听声音〉
16 12.12-12.18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7 12.19-12.25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8 12.26-1.1 《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