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

时间:2023-01-05 12:5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化人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际化人才

第1篇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相关举措

“国际金融”课程研究国际货币信用关系和资金融通规律[1],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双重特点。首先,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既包含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如外汇与汇率、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等),又包括实务知识和操作的介绍(如外汇交易、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等),还有相关政策的研究(如汇率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需要运用到国际贸易学、金融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其次,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从宏、微观层面更透彻地认识经济生活、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强调对与国际金融业务相关的经济事务、涉外企业管理等工作所必备的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的理解和应用[2]。如面对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复杂局面,如何强化外汇风险管理、实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针对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而中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这一事实,如何调节国际收支并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等问题,都是国际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3]。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这些知识对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越发重要。近年来,我们在“国际金融”课堂教学中探索性地灵活采用了多种教学改革措施,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国际化

首先,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应遵循国际标准。国外经院流派教材以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下册)“国际金融”部分为代表,涵盖汇率和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国际宏观经济政策两部分内容,并在第六版中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全球化的冲击等新内容;商学院流派的教材则更侧重微观与实务,以布特勒的《国际金融学》为例,突出了国际金融市场与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等内容[4]。近两年,美国次贷危机对货币金融危机理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等教学内容形成了冲击,国外课堂教学有将此部分内容分量加重的趋势。在参考经典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国际金融“宏观与政策”、“微观与实务”、“创新与监管”三大内容模块。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我们做到了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其次,大幅增加对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货币合作等内容的讨论。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金融本土化和区域化研究趋势明显。以人民币汇率为例,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仅是本土化问题,也是全球关注的国际金融热点问题。因此人民币汇率问题及区域金融合作应成为国际金融课程重点探讨的内容,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相关焦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课程内容有意识地突出“面向东盟”的特点。广西是中国与东盟经贸文化联系的桥头堡,高校具有研究和探讨东盟相关问题的区位优势。除了在教学内容上大量引入东盟国家相关案例以外,还利用学生来源国际化的特点,让金融专业的留学生以课堂报告的方式制作课件介绍越南、泰国等国家的金融体系情况。

(二)教学手段多元化

第一,重视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法是当今世界各高校商科专业最流行且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优点是教师引导学生从各类典型案例中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判断、决策的机会,提高分析和创新能力。由于接触新知识的角度从传统的“演绎”变成了“归纳”,学习难度下降不少,通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轨迹也更符合人类的本性。“国际金融”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学生平时不容易有机会接触到,理解难度大。如果能够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将具体的知识点和世界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实际案例结合起来,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核心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从“看热闹”转向“看门道”。例如在讲解“衍生金融工具”时,可加入美国次贷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等历次金融风暴的实际案例,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由此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求;在讲授汇率变化的影响时,可结合日本签订“广场协议”的教训,讨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可能影响;又如在外汇风险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部分,可加入华为、中兴等明星企业的真实案例,使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模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第二,重视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资源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感式的页面展示教学内容,学生的感受直观,既能丰富课程内容,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思路。通过播放一些贴近重大国际金融事件的视频、音频文件,可拉近课堂与现实的距离,深受学生欢迎。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5],有助于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添加最新的统计资料、案例等信息,使学生能学到最新的知识。通过建立国际金融课程网站,让学生实现网络自助学习,在线查阅课程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等。通过开设教学互动平台,方便学生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形成完整的互动知识体系。答疑问题和教师的回答和分析都被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可以形成独立的教学知识库,对课堂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6]。第三,优化实训环节,实现情景化教学。为配合国际金融的理论学习,在金融综合实验中设立了外汇交易等实训模块,通过在实验室里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进行仿真模拟,制造出身临其境进行实际买卖的氛围,有益于增加学生对证券、外汇等市场运行机理和具体金融产品交易的感性认识。通过模拟学习,有效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熟悉业务流程,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更快适应环境。第四,建设国际化的实践基地。培养国际化的专门人才,要广泛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营造有利于国际化的人才成长环境。在利用国外资源方面,我们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根据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采取互换、交流、实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走出国门,接受国外多元文化的教育,扩展视野,充分享受国际教育资源。在利用国内资源方面,与银行、证券等行业的企业、机构密切联系,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利用广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将学生派往南洋银行、淡马锡银行等东盟国家在华金融机构进行参观和实习,收到良好效果。

(三)教学语言双语化

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内在要求。在教育部2001年8月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曾明确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中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双语教学作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重要理念,业已被国内多所知名高校采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通过双语教学,学生能够熟悉掌握国际金融涉及的众多专业术语,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理论表达的能力,能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世界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也将为今后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英语基础。由于东盟国家广泛采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在面向东盟的金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中,教学语言的双语化改革一直受到格外的重视。根据老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双语教学的两种尝试。如果任课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英语口语水平较高,同时学生也有较好的英语阅读能力,那么安排采用国际金融原版教材进行授课。如果没有上述条件,则要求老师尽可能地在教学中多使用英语词汇。特别是国际金融的有关概念,都应将其英文名称标注在中文名称的后面。在讲解有关汇票、本票、支票、信用证等内容时,要对照全英文的票据样本分析它们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点[8]。

二、今后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金融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案实施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坚持面向东盟的国际化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这些不足也成为今后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一)金融学专业教材建设要突出面向东盟的特点教材是进行教学的知识载体和基本工具,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直接关系。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和地区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国际金融及其相关领域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以及新的解决方案。之前的国际金融理论在持续深化、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出新的金融理论。例如汇率决定论、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各国金融政策协调理论等,均在最近20年间取得了非凡成就。为方便学生系统认识这些新问题并接收新的成果,需要对现有金融教材及时进行更新。在中国-东盟框架下,国际金融热点不断涌现,例如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9年的越南金融危机、中国与东盟货币合作以及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等。近两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上的博弈加剧了该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复杂局面,成为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新热点。在此背景下,发挥广西东盟研究优势,推出面向东盟的金融学专业系列教材,成为金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列教材的出版,除了成为学生学习和了解国际金融前沿问题的重要保障,也构成广西加强面向东盟特色和扩大经济金融学科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完善教材建设的同时,还应鼓励进行双语教学精品课的尝试,充分发挥双语课程对人才培养的突出作用。

(二)深入开展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合作,拓宽交流平台教师队伍国际化是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程模式从“以知识导向”的学科体系课程,向“职业能力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发展,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具备经济学、金融学的扎实专业理论功底,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还要具有高级商务管理的丰富实战经验。传统型的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迫切需要建设由“双师型教师”和“一体化教师”组成的新型师资队伍。具体可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建立激励措施:

1.创造机会并提供条件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强调教师对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以及对本领域前沿知识的获取。依托现有与东盟国家知名大学的联系,尝试建立教师之间三个月到半年时间的定期互派制度。

第2篇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旅游人才;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2-0077-02

为了顺应旅游国际化发展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国际化旅游人才已成为各旅游院校人才培的重要考虑因素。然而,由于对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内涵及特征认知程度不清,各旅游院校对国际化旅游人才培体系的建设趋同。国际化人才与非国际化人才的差别不明显。因此,对国际化旅游人才内涵进行界定及对其特征进行分析是探索和实践其培的首要任务。

1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内涵

1.1人才与旅游人才

1979年11月,在中国首届人才学术讨论会上,学者们对人才概念提出十种不同看法,但人才内涵一直没有得到明晰界定。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人才进行了界定。人才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部分。该定义说明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性、技能性、创造性和价值性,强调人才必备的素质要求。在人才一般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各领域、各行业对人才的界定又略有不同。在教育学中,人才指经过教育,在德智体方面具备一定素质,可以适应某种工作的人。在企业中,人才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技能,能够胜任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企业作出贡献的人。

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旅游人才问题进行了研究。刘学岚认为旅游业人才体系中主要由高级管理干部、中级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翻译导游、服务人员与一般工作人员、研究人员组成。从旅游从业者角度,将以上六种人都归于旅游人才体系。虽然,学者对旅游人才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但不少学者将旅游人才等同于获得了旅游专业中专、大专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尽管这种界定从教育学角度将旅游人才内涵具体化了,但过于知识化和学术化,没将旅游人才与旅游行业发展相结合。对旅游人才界定不仅要与旅游行业发展变化相一致,还要与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相符合。结合对人才的分析,笔者认为旅游人才指具有一定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综合素质,能够胜任相应旅游岗位,在旅游产业中进行创造性劳动,产生良好社会价值,最终对旅游行业发展能够作出贡献的人。

1.2国际化人才与国际化旅游人才

国际化人才需求促使相关研究成为热点。烈等人在中国最早谈到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的条件,但没对国际化人才的内涵进行界定口。上海的部分学者(2001)将国际化人才界定为具有较高学历、懂得国际通行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理念,同时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较强创新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这将国际化人才限制在较高学历层面,缺乏广泛性。张喜林认为,国际化人才特指那些从事国际间业务合作和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管理人员,他们掌握相关国家语言,熟悉相关国家文化背景、市场特点及经营环境,是具有开拓性的企业管理人才。他仅从企业角度对国际化人才内涵进行阐述。丁进认为,国际化人才就是具有涉外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才,并提出国际化人才的广泛性、能本性和价值性等三个属性。他对国际化人才内涵的界定是对其本质属性的抽象与概括,比较全面。张华英认为,国际化人才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水准,在全球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他对国际化人才内涵的界定被较多学者引用。梁树清、李磊提出,国际化人才是在国际化人才培体系下所培的具备国际意识、专业知识,有较强国际化运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能胜任劳动力市场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学者们对国际化旅游人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史丹萍从知识和能力方面对国际化旅游人才和一般旅游管理者或从业者进行了区分,认为国际化旅游人才不仅要具有国际化旅游知识,还要懂得营销学、心理学和其他国家的旅游文化。李志刚根据分工和角色差异,指出国际化旅游人才包括国际化旅游公共管理人才、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旅游教育人才,强调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通晓国际规则与惯例,适应国际环境等特征。赖燕波认为,国际化旅游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系统地掌握国际文化知识、商务知识,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以上论述看出.对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内涵,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标准。笔者认为,从教育角度对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内涵进行界定,有利于旅游院校对国际化旅游人才培目标和方向的定位。因此,结合人才、旅游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内涵,笔者认为国际化旅游人才指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系统掌握国际旅游知识,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较高综合素质,能够胜任国际旅游岗位,在国际旅游产业中进行创造性劳动,产生良好社会价值,在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中能够作出贡献的人。

2国际化旅游人才的特征

国际化旅游人才是具有国际化意识、广博知识、多样化技能以及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国际化旅游人才必须适应国际市场,具备较强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国际旅游生产与服务活动中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创造良好社会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国际化旅游人才的特征包括下图所示的几个部分。

2.1意识国际化

国际化意识指能从国际化视野考虑问题、看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具有全球化思维,能够在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包容异域文化。

2.2知识广博性

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指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所应具备的一般性知识。专业知识是与旅游行业生产与服务密切相关的专门化知识。

2.3技能多样性

技能多样性指其在语言技能、专业技能和沟通技能等多方面能够适应国际旅游运作与管理的需要。

2.4能力灵活性

能力灵活性指具有知识整合及转化能力、国际交往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能够适应国际旅游产业环境的风云变幻。

2.5素质综合性

国际化旅游人才应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情操和心理品质,能够提供优良的旅游生产与服务。因此,国际化旅游人才必须在思想、道德、心理、职业等多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

2.6良好社会价值

国际化旅游人才最终应该体现的综合特征就是创造良好的社会价值。良好社会价值指其在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中要有责任和能力通过创造性劳动来满足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能为国际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第3篇

[关键词]培养;国际化人才;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 A

一、 国际化人才的含义

国际化人才,从组织的角度讲,是指一个组织能否构建适应国际化人才发展的环境,这个环境要为国际化人才的成长提供保障;从个体的角度讲,国际化人才是指人的素质和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具备国际化的意识,知识结构也要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到机会,把握住机遇,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成为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如图1所示:

二、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动因

1.经济一体化及全球化的推动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的大趋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瞄准我国国内市场,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在此情形下许多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这就需要大量国际化人才来开拓市场,从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高了,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成为必然。

2.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动力,已经成为支撑当今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石。特别是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扩大到世界范围,同时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信息产品及信息服务不可或缺。现代工业化社会将逐步过渡到以信息价值的生产为中心的“全球信息社会”,由此信息产业成为了重点投资的战略性产业部门,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信息产业的投入逐渐加大。我国企业若想真正地与国际接轨,就要培养一批高端的信息技术人才,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能够掌握国际先进技术为本国企业服务,从而促进了企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3.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主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化经营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跨国公司成为各国开展全球经济活动的主体,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竞争,决定企业间胜负的关键性要素已经不再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物化资本的数量,而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人才。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必然带动企业人才的进步,人才国际化是企业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 我国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国际化战略理念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还仅仅停留在经济国际化的层面,而且我国企业正处于走出去的起步阶段,受到经验及形势局限,尚未形成适合其发展的全方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使人力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不仅使企业内的本土人才达不到国际化的标准,还会使引进的国际化人才流失。

2.本土人才外语应用能力较差

国际化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然而在我国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学习外语阶段对读、写能力比较重视,却忽视了听、说能力,以至于很多人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熟练运用外语,阻碍了企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我国企业不能只依靠引进国外的国际化人才,而是应该把目光放在本土人才的培养上,这会更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而本土人才的培养应该把提高外语能力放在首位。

3.不能合理解决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跨文化冲突

我国企业在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过程中所面临的另一巨大挑战则是文化无法兼融。这就导致许多企业出现引进的人才和本土人才不能融合的情况,这种不融合的背后是巨大的国家、地域及企业文化的差异,其根本原因是国际化人才的本土化出了问题。我国很多企业对这个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缺少有利于国际化人才发展的企业文化,长此以往,不但这些冲突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还会使矛盾激化,引进的人才不能发挥作用。

4.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很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较少,给员工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而且没有针对性。大多数企业在人才本土化的培养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制,而外聘的国际化人才虽然很优秀,可是一旦外聘人员的比例过高,就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多问题,也会使企业的本土人才流失和管理成本增加。

四、 我国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树立全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

彻底转变人才管理思维,确立和落实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培养理念。企业不能一味地追求效益,忽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国际化人才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应该受到企业更多的重视,企业应该摒弃原有的狭隘的人才管理观念及方法,加深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认识,系统规划适用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吸引、培养并留住人才。通过企业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形成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深刻认知。

(二)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掌握外语是走向国际的第一步,而外语能力的提升首先应从学校的教育抓起,让学生能够在学校期间就掌握外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同时提升文化素养。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来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学校主要负责外语的基础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企业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向学校提出外语人才培养的建议,同时也为学校提供物质上的支持。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职能, 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从而使企业所需人才的外语水平得到提高。

(三)完善国际化人才培训体系

建立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运做高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既熟悉国际化惯例和规则,又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理念的国际化人才。建立归口管理体系,负责国际化人才的日常培养管理工作,应着眼于企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对培养对象的年龄、职位,业务能力等硬件进行限定,制定统一的人才选拔和评价指标体系,公示所有国际化人才培训计划的选拔方式、培养课程、培训计划等相关内容,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后备库,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采集各类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四)培育共同价值观,建立全球化的企业文化

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国际化企业必须具备的。企业的内部冲突会因为共同的核心价值观的建立而减少。在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企业战略的需求建立起企业的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确立国际化经营理念,同时兼顾选择和吸纳外来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做到优势互补。基于已有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影响的深远性,新型的企业文化要有足够的包容性,能够被不同文化的员工所接受。而建立具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体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员工还是高层管理者都应该积极参与,在企业内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企业文化能够覆盖到每个员工的个人文化,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丁进, 陈锡安,蔡爱华,王天明. “国际化人才”探析[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12).

[2] 耿相魁.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几点思考[J].社会纵横,2008(1).

[3] 杜秋永,史映雪.我国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2(5).

第4篇

关键词: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内企业的对外交流程度和力度也在日益提高。随着国际资本进入我国市场,对就业环境产生了新的要求和发展方向。由于和国外企业合作的加强,导致财务核算工作出现新的要求,对财务的审计和会计业务的基本需求也要求和国际接轨。在全国范围内的就业市场上,对于这类有着国际化教育背景和处理国际化会计审计业务的专业化人才需求也是越来越大。我们国家为满足对会计审计人才的新需求,从上世纪末开始,一些国内高校都选择和国外教学机构合办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道路,包括像南京审计学院、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开设的ACCA方向班。

一、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概述

1.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定义

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要求能够胜任国际市场竞争的需求,具有全球意识和视野、积极开放的心态、复合型知识体系、跨文化沟通能力、懂技术、精通外语、善于交流等全方面的会计审计人才。

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同时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以及会计学和审计学都有着完善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高技术专业人才。由于会计审计工作作为经济领域高层次的管理和监督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新挑战,对会计审计工作的要求也是不断提升。所以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应运而生。

2.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导致的资本和商业贸易全球化是推动这类专业人才需求增加的关键所在。金融资本的国际化使得跨国性会计审计工作数量大幅度增加,审计会计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国外的财务业务或者需要长时间在外国处理相关财务工作。这就导致国际化背景下的会计人才的大量需求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我国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现状

1.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国内很多开设国际化会计审计教学模式的高校,由于教师存在语言和从业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在教学工程中,很难形成学校自己的教学团队和师资力量。所以只能通过直接引进国外高校或机构的教师或者背景的会计统计专业人才来实现教学活动的完成。由于从教人员的高流动性、不稳定性以及无系统性,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果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很容易出现“外来的和尚”因为水土不服“念不好经”,要么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国外引进的师资力量由于由于对中国教育模式的不熟悉,导致师生双方的磨合期过长,影响教学质量。相关专业的社会从业人员,由于缺乏教学经验。讲课的方式很容易出现跳跃式的授课方式,这也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师资力量不足,也加大了学校的资金负担。

2.未能跟上国内外新准则和制度,教育理念严重滞后

随着国际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导致会计审计准则的变更频率过快。同时由于经济交流的影响,各国的相关制度也在呈现统一化的趋势,可以预见,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统一会很快到来。从全国各大高校的整体范围来看,在教材中仍大量存在侧重理论解释,缺乏对实践的案例解析和对学生的启发性练习。由于编写教材的周期过长,导致许多情况下由于会计审计领域的准则变更频繁导致教材滞后,与国际形成不小的脱轨现象。

3.对理论实践不足,过度重视理论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要求要在四面的学年中完成相关的课程教学活动。外语能力也要过关,要掌握和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同一业务的不同处理办法和措施,因此就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这就使得很多学校将大量精力都放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在实践工作相对不足。例如学生对外币的辨别技术不过关、无法完成对发票的辨别和相关的书写方面的工作导致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状态。由于教学工程中过分强调理论学习,学生往往在“预测、分析、决策”的能力严重不足,也无法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也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

4.教育模式过于传统

国内在相关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依旧是“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老师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课时进度的安排,进行教学活动。由于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已经讲解的淋漓尽致,在相关书目的阅读上又没有硬性指标,很容易导致学生只需要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通过考试就就完成任务的消极心态。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自学能力。因为这种情况下,形成学生自学能力不足、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固、实践能力欠缺,导致其社会竞争力大打折扣。

三、加强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策略

1.课程设计上要符合实际要求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具有前瞻性和国际化思维。将全球化思维方式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系统的教学方式,实现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和学校的日常教育完美结合,并适当替换和变更相近课程,减轻学生的负担。通过课程改革的实施,推动学生全方面技能和能力都有质的飞跃,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为以后的适应国际化背景的就业环境奠定基础。

2.发挥双语教学在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在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教学过程中,教学中,尽量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但是要确保在课表许可的范围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对课程结构进行适当优化,保证课程的高效性。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国际会计审计方法。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有能力完成对英文资料的阅读,保证有能力独立处理涉外财务工作。

3.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考试和考核制度

加强国际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引进欧美国家先进的考试和考核制度。这对推动我国会计审计人才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引进先进考试考核制度的时候,一方面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工作经验,加强对我国学生欠缺的综合素质方面考核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在考试制度的选择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许可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引进和完善。

4.建立国际化的实践教学基地

在学校建设教学基地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实验室的网络设施实现国际教学资源的共享。目前,很多国外高校开设网络特色教程,其中也包括不少的会计审计方面的课程。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推动教学活动的国际化进程。

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上,可以和一些有涉外业务的企业进行相关合作通过营造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氛围,使学生在开展实习的过程中,学生有可能的接触和了解到一些涉外的审计业务,有助于熟悉国际环境下的审计会计工作,理解和掌握国际会计准则。

四、结束语

会计审计人才是当时时代各国争夺的高科技人才。但是由于我国在会计审计人才培养上出现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重专业培养、轻基础教育等问题,导致我国在相关人才培养问题颇多,也影响我国的会计审计人才的整体水平和实力。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求会计审计人才要具备“宽学识范围、厚专业基础、高实践能力、高职业素质”的全面、系统的专业性新型人才。通过引进先进的教材、先进的国际执业考试制度、建立国家化的实践教学基地等,完善和保证我国的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高效化和系统化。只有在这些方面协调同时发挥作用,培养出高素质的国家化会计审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审训.培养国际化高端财会审计人才的成功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7(Z3).

[2]刘东辉,崔澜,孙玲等.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4).

[3]刘东辉,崔澜,孙玲.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9).

[4]刘东辉,林丽,盛永志.基于国际化需求的会计审计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5(02).

第5篇

我国自加入WTO以后,逐渐融入了全球化进程。尤其是近年来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得我国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份额不断增加,旅游业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在旅游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我国酒店业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我国本土酒店集团业通过合资合作、引进海外管理方式、带资管理、战略联盟等多种运营模式来加快集团化、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国外酒店集团也通过特许经营、管理合同、购并、战略联盟以及合资经营等多种形式迅速向我国酒店市场扩张。无论是我国本土酒店的国际化还是国际酒店的本土化,其最为关键因素都是人才国际化。

所谓国际化酒店人才,就是指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具备流利的外语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熟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与法律法规、掌握品牌国际经营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毋庸置疑,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旅游应用型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旅游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迎接国际旅游市场对人才高要求这一挑战,因此高职酒店人才培养国际化势在必行。

1 我国高职酒店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在为旅游业输送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从数量上看,旅游职业教育已占领了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酒店管理专业又因其重要的专业地位以及市场高需求特点已成为旅游职业教育中的热门专业。国家旅游局2010年数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相关院校中设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已达584所,在校生人数约为22.7万,2010年计划招生人数为6万多。同时,全国各类酒店从业人员总数在1100万人以上。随着我国酒店业的集团化和国际化发展,其从业人员的数量还会不断上升。

我国酒店管理高等教育最早开展于1979年,在所有旅游管理类专业中为开办最早的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我国旅游高职院校纷纷形成了符合自身特色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形式,学生质量明显提高。具体而言,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的主要特点如下:一是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二是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主要通过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 旅游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酒店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现状

2.1 我国酒店业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我国酒店业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决定了其对人才需求量地急剧增加。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需求为例。世博会期间,涌入中国的外国游客已达到上千万人次。按国际惯例,酒店客房数和在职人数之间的比例应是1∶1.1,即每100间客房需要员工110人,而这个比例目前在国内是1∶1.5-1∶2.5。据国家旅游部门统计,2010年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酒店业人才缺口至少为50万。

除了人才缺口之外,人才质量也同样令人担忧。在旅游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入境游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据统计,2010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32亿人次,入境过夜人数达到545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30亿美元,同比增长8%。庞大的国外客源市场,促使中国酒店业竞争的进一步升级,从而使得高素质的国际酒店人才需求更显紧迫。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外语流利,并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的人才十分短缺。根据对北京、上海、深圳等二十多家国际品牌酒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急需的酒店人才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涉外高技能型人才”,即在酒店中从事涉外接待、涉外沟通与联络、境外客户关系管理、境外营销等工作的人才;第二类是“具有国际水准的经营管理人才”,即从事服务管理、公关、销售等部门的高级经理人才。

2.2 境外酒店业对跨国工作的中国籍酒店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境外酒店人才是指在能直接在国外各类酒店从事服务与经营管理的中国籍员工。由于我国旅游者庞大的市场基数和强劲的消费能力,出境游在国际旅游市场中异军突起,并以年均15%的速度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作为全球经济发展支柱的酒店业正不断增设迎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服务项目,并逐渐提高中国籍员工的招聘比例。我们选择了与我校保持长期合作的13家阿联酋酒店集团进行实地调研,见图1~图2和表1:

调查结果显示:阿联酋仅迪拜和阿布扎比每年就需要招聘3500名左右的中国籍员工赴当地各大酒店工作,且在这两个地区的外籍人力资源结构中,中国籍员工的比例已经达到21.3%,位居第二位(仅次于印度籍)。据预测,在未来的五年内,阿联酋酒店业还要更大规模地招聘中国籍员工。

从2008年-2010年境外合作酒店集团来我校招聘毕业生时所提供的岗位来看,餐饮、客房等一线技能服务岗位招聘人数增长幅度在三年内趋于平缓,而客户关系服务岗位则成为新的需求热点,其中2009年招聘数量较2008年增长78%,2010年又较2009年增长了20%。这一数据说明,客户关系服务类岗位存在着较大人才缺口,同时也预示着国际酒店业的人才需求正从技能服务型向关系服务型转变。

除了中东地区以外,其他发达旅游国家,如美、英、日等国也通过各种途径招聘中国籍员工赴当地工作。由于这些国家对外劳务合作政策尚未完全对中国开放,因此在与我国各类高等院校合作时,多以技能实习和培训的形式招聘中国籍大 学生。

综上所述,国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无疑为我国酒店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就业机会,同时也对我国迅速培养国际化酒店人才提出了紧迫要求。

3 高职酒店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必要性

3.1 改变人才培养滞后的现状,满足境内外酒店业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在旅游全球化背景下,酒店国际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旅游职业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目前,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为本土化酒店培养中、低端的服务和管理型人才方面的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其人才培养还是凸显出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由于酒店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其职业技术标准和岗位要求与国际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使得学生现有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缺乏国际元素,远远不能与国际接轨。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国际市场对高质素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从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其层次单薄,培养目标单一。本课题小组通过对全国23所有代表性的高职旅游院系进行调研,结果显示绝大部分院系的课程设置主要涉及酒店前厅、餐饮与客房三大服务部门,而对于酒店其他部门(如营销、财务)涉及甚少。这样一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从课程设计来看,也难以与国际市场接轨。虽然近年来,不少院系在课程设计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主要表现为将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纳入课程设计之中。但是具体而言,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缺乏国际化的视野;二是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低下;三是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综上所述,现行的课程体系不能适应旅游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2)教材建设的国际化程度不够。虽然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目前使用的教材资源较为丰富,但是教材内容不能及时反映国际上的新理论、新思想和新的行业发展动态。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许多教材的编写人员并没有直接在国际职场中从事一线服务和经验管理,缺乏对国际酒店管理理念和服务规范的了解,从而导致教材内容滞后于国际行业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虽然有部分高职院校深感教材的局限性,尝试直接引用国外的原版教材,但由于对学生现状、师资水平和现行体制等方面照应不足,也影响了教材的使用效果。

(3)双语型师资队伍严重匮乏。在旅游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培养出思想、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人才。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之一就是双语教学,也就是需要一支双语型教学团队来实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我国旅游高职教育在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大院校纷纷通过挂职锻炼、企业培训等方式建设了各自的双师型队伍,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但是,双师型教师普遍存在着外语教学水平低下的问题,无法承担双语教学。而部分能够承担外语教学的教师又缺乏专业学习背景,无法承担专业课的教学,自然也无法承担专业课的双语教学。由此可见,双语型教师的缺乏必然成为制约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大瓶颈。

上述种种局限都是因为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长期以来是以培养本土化人才为目标,时至今日呈现出较大的滞后性,这显然不能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旅游产业的国际化速度非常快,如果及时调适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模式,就能抓住这个机遇,为我国酒店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输送资源,并为国内酒店业整体健康和长期发展做出贡献。

3.2 能有效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整体健康蓬勃发展,提升其国际化办学水平,增强其竞争力

酒店管理专业是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热门专业,因其涉外性和服务性强,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提升办学质量的窗口性专业。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各行各业都要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高职教育也一样。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还不是很长,对高职教育的规律把握得还不是很充分,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课程体系的制定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正在全球蓬勃发展。很多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院校都纷纷抢占我国的生源市场,而它们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突出了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特色。如果我国高职教育还不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必然在发展中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而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就是加快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中,我们势必会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的改革等方面做出积极的研究和探索。这不仅仅能提升我国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适应旅游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更能有效地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整体健康蓬勃发展。

第6篇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市场对国际型法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敏锐地把握到法学教育的时代脉搏,从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要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于2008年成立以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法学实验班,经过4年努力,法学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已初见成效。

法学人才国际化培养的目标定位与改革路径

为避免法律、英语都没有学好的“四不像”培养,在学院的领导下,法学专业一开始就把法学人才国际化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从事法律实务工作能力和进一步深造基础的、精通法律和外语的、面向国际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改革路径是以法学为基础,以英语为特色,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1.以法学为基础

法学专业培养的人才首先是具有扎实的法学基本功,在法学和法律职业领域具有竞争力的法律人才。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对于教育部设定的法学专业的16门核心课程,对法学实验班的学生和普通班的学生做同等的要求,不降低课程设置与学分的要求,以使实验班学生具备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

2.以英语能力的培养为特色

法学人才国际化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跨国法律事务的交流能力。基于学校英语系、大外部与法学专业同属于文法学院,英语师资力量雄厚,调配方便,我们将国际化的特色定位为英语能力的培养。

3.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规律,培养模式的改革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效果,牵一发而动全局。在改革中,学院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条件,尊重法学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在原有的培养方案基础上,在不降低对学生法学基础理论课要求的同时,进一步设置具有特色的突出英语能力的课程体系,尽量避免培养方案的巨变引起学生知识体系的缺失。

法学人才国际化培养的特色

1.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一是注重对学生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在全球化时代,随着我国入世,国际交流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英语的学习和应用已成为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并在未来可能限制一个人的上升空间。在实验班的培养方案中,第一学年开设“英语精读”“英语听说”和“英语口语”3门课程,主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第二学年开设“英语精读”“英语听说”和“英语泛读”3门课程,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量,使英语课程的设计呈现出层次性和递进性。

二是注重对学生法律英语能力的培养。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为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运用英语流畅地进行国际交流,用英语工作。为此,在大一、大二基础英语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学校还在双语模块中设置了“英美法概论”“国际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实务”等5门双语课;在英语模块中,设置了“英语笔译”(Ⅰ,Ⅱ各32学时)“法律英语写作”“英语口译”“商务英语”等课程。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双语及英语模块课程体系。

2.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化

教师是人才培养环节中的灵魂。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生,必须以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为前提。我们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蕴含的国际资源,不断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一是坚持做好“走出去”工程。迄今为止,法律系已有5名教师先后赴德国波恩大学、美国休斯敦大学、圣玛丽大学等学校进行了为期半年或1年的海外访学研究工作,通过访学提高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及国际化视野。

二是同步做好“引进来”战略。实验班开设的“英语口语”“英美法概论”两门课程均由外教讲授。此外,2010年~2011年,具有美国执业律师资格和实务工作经历的休斯敦大学Douglas A. Erwing教授受聘为文法学院外籍教师,在为法学实验班和研究生开设“美国宪法”“美国财产法”等理论课程的同时,还为学生讲授“英美法案例分析”等实务类课程,开拓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三是在全院范围内整合教学资源,将英语系一批具备条件(本科英语专业,硕士法学专业或者接受过法律英语教育)的优秀青年教师吸收至英语模块和双语模块课程师资队伍中来,为法学实验班讲授双语和“法律英语写作”课程。

3.教材选用的国际化

为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使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学院的双语课“英美法概论”和“西方政治制度”均使用美国原版教材;其他的双语课程也在国际化教材使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欧美”使用了美国的原版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4.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国际化

法律科学是实践科学,为加强对学生涉外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学院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中也非常关注基地中涉外案件的数量。例如,学院建立的实习基地中,朝阳法院是全国结案率最高的基层法院;同时,朝阳区外企云集,外国人聚集,为培养学生跨国法律实务操作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盈科律师事务所是全球化法律服务机构,除在国内有18家分支机构外,也在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海外办公室,有着丰富的涉外案源。同时,经过几年建设,2012年,“北化——朝阳法院法学教学实习基地”被评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环境。

法学人才国际化培养成绩显著

1.英语语言能力提高显著

通过高强度的英语训练,第一届实验班学生在英语语言能力上成绩显著。英语四、六级一次通过率100%,史由由同学连续3年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相继获得1次特等奖、2次一等奖;马雅红同学和任馨怡同学获全国大学生法律英语大赛三等奖;多名同学以优异的成绩出国深造。

2.综合能力卓著

实验班学生除了优异的英语成绩外,其法学课程成绩以及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充分提高。2008级实验班学生46.2%获得过奖学金。法学专业学习成绩前30名的学生,实验班学生占57.7%;综合排名前30名的学生,实验班学生占50%。实验班学生考研率41.7%,就业率100%。

法学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未来

1.进一步完善英语课程体系

在学院原来的培养方案中,大一、大二注重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到大三、大四时直接进入专业英语学习。由于专业英语词汇不足,使得专业英语的学习比较困难,因此,学院在2012级的培养方案中,在大二第二学期增加了“法律英语”课程,这样就形成了基础英语——法律英语——专业英语(英语、双语模考课程)的梯次,进一步完善了“在学习法律中学习英语”和“在学习英语中学习法律”的课程体系。

2.积极开展提高学生法律英语水平的第二课堂活动

人才的培养,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所形成的培养氛围也必不可少。为此,学院为实验班配备从海外访学归来的教授专职负责实验班学生的培养工作。在实验班成立法律英语兴趣小组,通过该小组的活动,培养学生对法律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通过举办法律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法律英语写作能力和法律英语表达能力;组织学生翻译法律英语文献,锻炼学生的笔译能力。

3.进一步探索法学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深度与广度

第7篇

【关键词】江汉录井 海外项目 人才 培养

江汉录井一直以来主要都是在国内施工,参与海外施工的时间较短。这样造成海外施工的经验比较欠缺,在国际化人才建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人才先天短缺、结构不尽合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笔者参与了江汉录井阿尔及利亚、肯尼亚、哥伦比亚三个国外项目的施工。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江汉录井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建议。

1 海外项目历史及现状

2003年江汉录井首次走出国外,参加吉尔吉斯坦项目的施工。2006年参加阿尔及利亚项目的施工。2006年参加肯尼亚项目的施工。2009年参加阿根廷项目的施工。2011年参加哥伦比亚项目的施工。其中吉尔吉斯坦、阿尔及利亚、肯尼亚项目均采用钻井大包的形式;阿根廷、哥伦比亚均采用独立招标的形式。后两者项目现正在施工,但是只有一个队施工且工作量不是特别饱满,停等时间过长。

2 海外施工素质要求及人员现状

这几年国际合作项目的快速增长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要求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与外籍员工团结协作的能力。知识方面要求集法律、财务、管理、文化、外语等于一身,同时又有比较扎实的石油综合专业知识。而现阶段江汉录井人员结构中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为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技能更新不及时、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最突出问题就是现有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中年龄普遍偏大,比如本科学历以上的员工中主要集中于2005年以后的青年员工中。而技能操作人才的青黄不接则更为明显,高级工、技师等的年龄段大多集中在40岁左右,26岁至35岁之间的明显较少。这样他们不太可能长期、直接的参与国外项目。另外由于历史客观原因,导致这部分人才普遍不能做到兼通地质与气测两方面的知识,缺乏计算机、外语、现代经营管理等知识,对不同国家文化观念的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是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国际化经营相关知识并具备外语应用能力的复合人才比较短缺,许多现有人才仅是在某一方面具有优势。而且一部分员工长期忽视学习和培训,导致知识陈旧没有及时更新,达到国际化施工人员的标准有较大难度。

3 应对方式

鉴于现有人员的实际情况,短期内最好参加钻井大包这种项目形式。既可依靠大包项目来分散风险,获得利润,又可学到国外先进技术与经营管理经验,培养锻炼自己的生产、经营管理和作业队伍,也有利于积累海外项目的运作资质,扩大对外影响。其次可以小规模独立参加招标,锻炼和培养跨国经营管理的项目经理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积累进军国际市场的经验。长期来看还是要立足于青年员工的培养及外籍员工的培养。青年员工的培养要进行综合性的培养,要向项目经理的目标培养。外籍员工的培养要达到录井队员全部本地化的目标。

4 培养方式

4.1 外籍员工的培养

培训和聘用本土化人才从事基层管理和岗位操作,可避免派驻大量本国员工和过快增长的人工成本。本土化人才相对更了解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优势,降低了公共安全风险, 减少企业了用工成本,而且在与甲方打交道时可以有更加好的沟通及信任。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扩大就业,也给企业树立了良好的企国际形象,由此带来的工作效率和效果能为公司创造更好的效益。在外籍员工的培养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招聘到一个优秀的员工。招工原则是一般是招收有现场工作经验的熟练工,但是工资相对比较高。现阶段考虑成本问题适当吸收一些经过考察发现有培养前途的非熟练工程师,进行岗位培养。在哥伦比亚,试用期一般为三个月,如果雇员不合格,只要提前一周通知解聘即可。辞退正式合同期内的员工时,要进行三次合理的书面警告才能解聘。所以如果在招聘后及适应期内不能及时发现那些是否对项目有用的员工,将为后续项目的运行带来很多的麻烦。聘用外籍员工后要对其进行岗位职能的培训。项目刚开始的时候,一般采用一个中国人带一个外籍员工进行师徒结对的形式进行强化培训。等到外籍员工能够单独顶岗操作后,现场就只留一个中国人,做技术支持和仪器维修之类保障性的工作。而让一些具有管理才能并且技术出色的人担任录井队长,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发挥利用他们同雇员及合作方彼此更加了解、便于沟通等优势, 进行雇员管理,化解矛盾。最终想实现的目标就是现场不留中国人,完全的实现本地化。

4.2 青年员工的培养

青年员工大多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能够较快的接受、吸收、运用新技术。但是由于上班时间较短,在综合管理、专业技术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针对他们需要进行国内外先进理论、应用技术、行业标准等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对技能操作人才则进行以一专多能及取得相关国际资质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在实习员工本地化后,要求中方人员担任项目管理岗位。针对项目大小及组织形式的不一样,及各级管理岗位的不同,要求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各方面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培训的时候就要有的放矢,分别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在初级阶段,可以在新员工中发现好的苗子,重点培养。可以有意识的按照海外项目人员岗位职责与任务所急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补充、更新、提高,建立起复合型知识结构,达到岗位基本要求。在中级阶段,在满足海外施工岗位要求的前提下,有意识的让青年员工直接参与海外项目的运作,充实到基层管理岗位,提高海外项目中层管理人员对有关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熟练掌握项目运作中的经营、组织与管理能力。在高级阶段,继续提高海外项目高层管理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具备较高的战略开拓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等。当然初级阶段可能在平时工作中可以培养,但是中高级等阶段需要专业培训了。

5 结论及建议

江汉录井人才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海外项目的开拓。只有立足于现有人员,采取合适的项目组织形式。采取长期的人才培养及员工本地化等方式来缓解国际化人才的缺失。建立健全合适的机制体制,确保留住人才,不让人才流失。建立健全合适的倒班倒休制度,完善后勤保障制度等来确保海外施工人才能够安心在国外工作。条件允许可以让录井仪器制式发展,可以避免国内员工不熟悉仪器,耽误培训本地员工及项目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陶宏亮.浅谈海外项目经理的人员管理[J].国际化经营,2008,12,54-56

第8篇

[关键词]中石化 企业培训 国际化人才 BFT应试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30-02

前言

近年来,在中石化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下,河南油田在起步较晚、装备相对落后、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坚定不移地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同时2004年以来,河南油田人力中心承办的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的语言培训达900人次之多。根据目前海外业务急需和未来项目需求预测,国际化人才缺口仍然很大。随着项目的拓展和队伍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国际化人才短缺是制约海外市场发展的主要瓶颈。

同时综合海外市场情况反馈,多数管理和技术人员英语水平相对较低,书面报告困难,特别是语言沟通交流能力弱,已经成为外创市场单位取信甲方、巩固已有市场、持续承揽项目、开创新市场的障碍。如何有效、快速为河南油田培养、储备国际化人才,包括如何掌握BFT的应试技巧,如何通过阶段培训使学员快速提高听说能力,最终在5个月的培训后达到集团公司要求的分级培训目标,这已经成为河南油田乃至整个集团公司培训中的一个攻关点。

一、琢磨BFT应试技巧,提高学员的应试能力

BFT考试是国家外专局针对国内人员出国培训必须达到的交流水平而设置的测试,针对短期和中长期出国培训都制定有明确的国家级标准,目前主要涉及的是中高级水平测试,总分200分,测试成绩总分达90以上为中级水平,120分以上为高级水平。内容上从听、说、阅读、写作四方面测试学员的英语水平,因为BFT考试题型的相对固定性,近年来各培训机构都在培训中研究针对性应试技巧,河南油田已承担了七期该类培训班。由于人事部明确要求此类培训班必须参加BFT考试,因此,国际化人才培训部在培训中不断摸索,形成了自己的应试技巧风格,在历年来的考试中一直居中原考区榜首。总结出的BFT应试技巧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分析BFT口语考试难点所在,针对性强化训练

BFT口语考试满分50分,共分个人信息回答、图片描述、话题讨论三部分,参照流利和连贯程度、词汇能力、语法的掌握范围及准确性、语音、交流能力等五个标准,采取整体打分的形式。因此,针对不同标准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难点突破:

1.个人信息回答部分——以训练学员表达准确性为重点环节:考试内容为个人情况介绍、描述故乡、学习和工作情况、个人生活、业余爱好、喜好等,主要考查学员短时间内较准确表达自己观点,考核重点是看学员的语音、语调、表达流利程度和准确性,学员出现的问题集中在常犯语法错误,所以训练时主要围绕常见的个人信息话题做范文强化训练,要求学员做到熟练表达。同时为学员设置早读时间,通过朗读或跟读,纠正学员发音,使语音、语调逐步纯正,并提高语感,丰富表达方式。

2.图片描述——针对结构性描述以及拓宽词汇量进行强化训练:此部分考核对学员的训练首先放在词汇量的积累上。教师结合同类话题训练,配备“21世纪报”等英语杂志,增大阅读量,扩充词汇,并且反复练习描述事物常用的句型及表达方式;其次,对图片描述的结构要素重点强化,训练学员对图片表象描述性陈述,直到每一位学员描述时都不会出现结构性描述失误;最后,通过大量的示例图片来进行演示训练,增强学员的理解能力,确保学员图片描述不出现理解性错误。

3.话题讨论——增加大量的范文,引导学员自主拓展话题:考试时两位学员从考官所给5~6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进行交流。主要考查进行口头表达及口头交际能力和交流的互动性。就此一方面加强用英语进行释义的训练,提高学员理解和用自己的话表达观点的能力;另一方面采用“一帮一”,程度好的学员带动程度弱的积极参与到讨论中;第三,不定期地举行英语辩论赛或即兴演讲等,提高学员英语表达和反应能力;最后,强化学员的“观点-阐述-结论”模式意识,增强口语表达的组织性和逻辑性。

(二)不放松听力基础训练,针对不同听力题型选择素材疯狂练

听力在英语学习及各类考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中国人多年哑巴英语的学习直接影响听力,使效果不佳,大多数学员都对听力考试怀有恐惧心理。归结原因,他们在语音、语法词汇及学习方法上都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加强语音方面训练,且贯穿听力培训整个过程。听力材料经常有连续、音素失爆、重读、弱读、同化、辅音、浊化及语调的抑扬顿挫等。如果对这些技巧和规律不熟悉,那么就很难正确理解听力材料表达的信息。培训中我们将语音中容易混淆的元音和辅音列出来,将有连读、弱读、失音的句子抽出来,让学员反复训练,直到掌握它们的细微差别为止。其次,夯实听力语法知识。将一些出现频率高、具有一定难度,并且有规律可循的语法点及相关句型牢记在心,这是进行听力理解的要点之一。听力语法的重点是理顺各种关系,这样才能使思路正确,有条不紊。最后,熟悉相关听力背景知识。平时训练学员多阅读补充相关常识性内容,扩展知识面。另外,结合BFT听力测试,题型分为四个部分,如何进行针对性的大容量的强化培训,也是培训的重中之重。

总之,听力训练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学员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听力材料,不贪多,有障碍不轻易放过,直到能把听的内容复述大意。同时,听力训练也是个枯燥并辛苦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花费大量的心思,在材料的选取上坚持时效性与趣味性地结合;在难易程度的把握上,坚持由易到难,深入浅出;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做到针对性与多样性相结合。使学员保持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达到能听能说,熟练掌握英语的目的。

(三)解读BFT阅读中的最难点,打专题战役

对于国际化人才英语培训班的学员来说,阅读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其一是词汇量不足,其二是对英文文章的语感比较差。基于此,我们在教学上坚持精读泛读相结合,侧重点放在精读上,主要参考教材《新概念第三册》。鉴于学员英语基础薄弱,教师讲解为主,引导学员概括文章主旨,了解关键事实和细节点;详细讲解文章所涉及的重要词汇、句型、语法点;围绕课文进一步安排学员进行练习,强化所学,补充知识,巩固并提高;适当布置课外阅读,通过提问、听写、复述等形式考查学员,做到精读泛读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

另外,依据BFT大纲,引进各种题材的阅读材料,包括石油科技英语,指导学员全方位、各种途径地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升阅读能力。在BFT考试前的一个月,阅读方面的培训侧重点就转移到应试技巧的训练,主要参考教材《BFT阅读理解教程》。

总之,通过对学员循序渐进的训练,在阅读方面要达到如下的目标:认知7000个左右的词汇,能灵活运用其中的积极词汇。语法清楚。较好地掌握阅读技巧,阅读一般文章的速度为100词/分钟,专业文章的速度为120词/分钟。能够确定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能够了解阐述主旨的事实和细节;能够对所读材料进行正确的推论;能够根据上下文判断某些词汇及短语的意义;能够领会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

(四)听说读先走,集中性专题同步,可以快速提升写作能力

BFT写作分两类:格式小作文和议论文写作,总分30分。为提升学员的得分点,主要的技巧反而不在写作中,而是放在听说读训练中,写作训练反而侧重在格式训练。这是因为在多年的考试中,发现学员的写作弱点基本还是词汇量达不到、论点展不开以及语句运用不规范,所以,训练听说读的同时,写作围绕相应的专题来进行。例如,听力、口语和阅读进行到训练环境专题时,写作可同步进行。因为听力首先提供了大量的示例素材,口语训练时又进一步扩展、强化记忆,在阅读中进一步增加词汇量和知识面,最终写作时只需要提醒学员注意写作语句的规范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阶段性实施听说训练,确保听说能力逐步提升

BFT考试仅仅是出国培训人员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条件,而海外项目需要的不仅是通过BFT高级测试的人员,而且是听说能力要满足工作时沟通、交际、商务谈判无障碍。如何在四至五个月的时间内使学员的听说能力大幅度提升,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通过七期培训逐步摸索出听说培训提升效果较好的方式,就是结合油田员工英语实际水平,实施阶段性培训。

(一)恢复阶段:进行基本表达训练

通过给出常见规范经典语句的反复应用训练,引导学员学习、模仿张口说英语,逐步地能扩展与同类句型准确、连贯地表述简短对话,恢复语感。包括:自我介绍,问路,打电话,表达同意或反对,喜欢不喜欢,拒绝和感谢等几项专题会话训练。

(二)强化阶段:强化学员的语言功能训练

在第一阶段积累的基础之上,通过增加指定的大量口语练习话题,使学员进一步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进行得体的交流,对环境、教育、旅游、运动、交通、自然灾害、购物、卫生医疗、经济、新闻热点等社会话题能展开一定容量的讨论,围绕这些话题进行拓展性反复练习。

(三)巩固提升阶段:将前两个阶段练习的内容进行回顾、拓展,既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又进一步拓展延伸

在该阶段中需要引导学员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上的大量话题应用强化训练,同时加入专题讲座,包括商务贸易、合同谈判、涉外礼仪等现场结合较强的话题,邀请具有丰富处理问题经验的海外项目专家来分享、交流项目管理中的经验,并解答学员需要解决的问题,达到学有所用。

三、结论及认识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影响到整个河南油田海外队伍的素质和竞争力,因此,在培训中不断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及时做好调研、反馈,及时更新培训内容,是我们每一个培训师的职责所在。只要我们坚持以海外人员的需求为导向,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培训内容、方式,在前景广阔的海外拓展中我们的培训空间无限。

【参考文献】

[1]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编.BFT英语口语[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04.

[2]梁艳春,郅红.阅读理解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07.

[3]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组编.阅读[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08.

第9篇

然而,目前我国酒店业中高层管理者外语水平普遍较低,拥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国际型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要想成为国际化酒店人才,出国深造无疑是一条最佳途径。那么,出国学酒店管理有哪些方向?哪些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实力较强?现推荐国外一些著名的酒店管理学院,可供参考。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

该校属于公立大学,被公认为欧洲最优秀的大学之一。该校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其中旅游、酒店类专业硕士课程在西班牙享有很高的声誉。由于学校本身拥有多家星级酒店,学生可直接参与带薪实习。该校非常重视与外国大学互相交流学生和研究成果,目前有150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的留学生,学习环境国际化氛围浓厚。此外,该校拥有附属的语言中心。

新加坡东亚商学院

该校是一所国际认可的商学院,特色就是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是新加坡两所著名的酒店管理院校之一。学生学习两年可获高级大专文凭,达到一定要求者还可赴英国带薪实习6个月,成绩优秀者有机会在英国完成学位课程,获得威尔士大学的学士学位。此外,该校通过了新加坡政府的私立教育素质质量认证,其开设的课程同时经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的CAIS认证,其学分被英联邦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高校认可。

法国瓦岱勒学院

该校是一所拥有20多年酒店管理教育经验的跨国教育机构,在加拿大、俄罗斯等地拥有10多家分校。2003年,该校获得世界酒店服务业(最佳培训课程)大奖,证明其在专业教育领域的出色成绩。该校的教学体制灵活,所有学生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可自己确定学习计划。例如,第3年学习结束后,学生可获欧洲学士学位文凭及法国公立大学学士学位文凭;第4年学习结束后,学生可获欧洲硕士学位文凭及法国公立大学硕士学位文凭。此外,该校为学生提供各种留欧实习、工作的机会。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酒店管理学院

马斯特里赫特酒店管理学院位于马斯特里赫特郊外著名的中世纪城堡“Kasteel Bethlehem”,该学院成立于1950年,是荷兰最著名的酒店和旅游管理学院,该校的毕业生遍及世界各大酒店管理集团,2000年,该学院被三种专业出版物评为荷兰最好的酒店管理学院。学院占地22公顷,教学设施非常完善,有现代化多媒体视听功能的图书馆,有专供学生教学实践的旅馆、餐厅,有学生自己管理经营的酒窖,甚至还有一个9栋的高尔夫球场。

酒店管理学院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不仅需要接受严格的专业培训,还要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和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在校期间还要不断到学校自己的旅馆、餐厅实践所学到的知识。学院还与国际著名酒店集团(S-tarwood, NH Hotels, Radission SAS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常常要到这些著名的酒店完成实习任务。此外,该学院还是欧盟Socrates项目的成员学校,学生有机会到Socrates项目的其他成员学校交流学习。

爱尔兰香侬酒店管理学院

该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知名度很高的酒店管理学院专业学校,学制4年,其中包括2年的五星级酒店带薪实习。学位由爱尔兰国产大学颁发,并被国际酒店餐馆协会、英国酒店管理协会等承认。香侬酒店管理证书课程及专业课程注重酒店业具体职位的能力培养,专业程度较高,有酒店金融、酒店市场营销、酒店信息技术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几十年来,该学院培养了大批酒店管理高级人才,其毕业生就业率达到过100%。

比利时BBA布鲁塞尔国际酒店管理教育学院

BBA布鲁塞尔国际酒店管理教育学院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在UCL大学校园内。BBA是由私人投资与美国教育机构合作的国际教育学院。BBA现在是比利时酒店管理方面唯一的一所商科、用英语授课的学校,专门从事国际酒店管理者的培训。

BBA的全部课程被美国的教育学院AN&La所承认。每个模式都由学分所组成。学校的预科在国际酒店管理中的教学和专职培训方面享有国际盛誉,被比利时教育部及国家HSC授权委员会所承认。BBA的教学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培训,学生不但能够学到如何学习的方法,还能掌握语言。课程还介绍酒店管理基本原理和应用,并且有与学校联盟的公司安排学生的实践课。每年都有一段培训课程,允许学生每天在一个仿酒店与商业式的环境中生活、实践、学习。BBA还提供多样化的教学,通过邀请专业的外国讲师用演讲和实际案例分析的形式为学生讲授工作经验。

在学位方面,学生可以选择学士学位课程或研究生课程。第一学位:国际酒店管理理学士学位,是在第三年末学习后授予的,并且能够使学生找到雇主。第二学位:酒店管理研究生理学士荣誉学位,学生在获得国际酒店管理理学士学位后,可以进行两年的业余学习,经考试合格后即可获得酒店管理研究生理学士荣誉学位。

英国IHMES国际酒店管理学院

IHMES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是由两位酒店经营大师于1984年创建的,主要提供酒店管理方面的高级文凭课程、学士学位课程(与格拉斯哥喀里多尼亚大学合办)与和酒店和商业管理研究生文凭课程。

IHMES 位于英国中西部的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英国人岛,学院教学设施先进,拥有各种酒店模拟设施。结合英美酒店教育的精华,学员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并为每位学生安排单独的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在高级文凭两年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参加在英国各大饭店的带薪实习。在获得高级文凭后可直接升入位于格拉斯哥喀里多尼亚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三年级,读完三年级并成绩合格者可获学士学位。

英国伯明翰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

伯明翰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是英国目前唯一的一所酒店旅游专业学院,创建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学院高质量教学和完善的教学设施及多样化的专业课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海外学生。该院所设置的课程质量由伯明翰大学进行资格认证,所有本科学位课程和研究生学位课程由伯明翰大学授予。实习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地点可以选择英国、欧盟国家、香港、美国、加拿大和塞浦路斯。学生可申请九月或二月(部分专业课程)入学。一定学历和工作经历的学生,可以申请直接攻读国家高等教育文凭或学位课程第二年或最后一年。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位于澳大利亚风景旅游胜地布里斯班的昆士兰大学,是澳大利亚重点大学之一,拥有在校生近3万人,其中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2000余名留学生。昆士兰大学的教研实力全球闻名,大学旗下的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提供的旅游和酒店管理课程是该校的名牌课程之一,教学内容包括旅游酒店及休闲研究、全球旅游商业准则、旅游及运动系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旅游风险管理等,均由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授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悉尼国际旅游及酒店管理学院

悉尼国际旅游及酒店管理学院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Tourism & Hot-el Management) 是一所专门培养旅游及酒店管理人才的资深院校,与世界著名的旅游和酒店管理学院“Cesar Ritz”和澳洲名校麦考瑞大学有密切合作关系。学院

坐落于悉尼北部著名的曼利风景区。除了美丽的校园环境之外,更为加吸引人的是学院提供的优质而实用的课程。学院提供的课程丰富多彩,总体上分为三个层次:大专课程(酒店管理、事务管理、旅游管理、运营管理);本科课程(酒店和旅游、酒店管理、国际旅游、事务管理);硕士课程:国际商务。

瑞士DCT国际酒店与商务管理学

瑞士DCT国际酒店及商业管理学院位于瑞士风光秀丽的花园城市――LUZERN-VI-ZNAU。DCT自1991年始以其专业的酒店管理教学模式及国际化的学习氛围吸引着来自全世界四十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学院成立至今,亦已成为瑞士颇具声望的专业酒店管理学院之一。

DCT学院坐落于瑞士的德语区,全英文授课的同时学生进修第二门语言德语。所有教室都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院同时拥有并经营着一家国际星级酒店,学校还设有游泳池、健身房、娱乐活动场所,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充分享受学校提供的一切健身和娱乐设施。但入学要求要年满18周岁,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而且还需提供英语成绩雅思4.5分以上。

第10篇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116-02

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各大院校中庞大的一支教师队伍,其专业外语作为工具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交流沟通,所以他们在培养学生国际化素养这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现实却并非如大家所期待,“很多教师自己缺乏国际视野、知识面窄且浅”,远不能适应当前新的人才培养趋势。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国内高校的英语教师队伍中,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师资来源及后续培养的条件限制,跟一流高校比起来有一定差距,教师的国际化素质也就相应较低。这一问题的存在将严重制约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因此,笔者拟就如何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国际化水平进行深入探讨。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大学英语教师的重要作用

要培养国际化人才,首先要对这个概念有具体深入的理解。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包括: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和多语种表达能力;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对国际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知识产权等有比较深的领会;较强的跨文化沟通和整合能力;在国际舞台上独立活动的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从上述描述中不难发现,国际化人才的概念体现了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接受式向启发式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这一系列转变中,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承担起人才培养的新任务,除了传授语言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促进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形成,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坚持语言教学的人文特点,帮助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学英语教师提高自身国际化水平的途径

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要使自己成为国际化的人才,就是要努力向国际化人才的特征靠近。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若要担负起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使命,必须将提升自己的国际化水平和教学相结合,才能实现适应时展潮流的新目标。

(一)树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意识

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意识包括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语言作为沟通工具,承载的是思想和文化。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对语言的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他们不仅是在教授语言,更是作为一个文化启发者在工作。如果仅仅教授一些语言的技能而不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进行启发、引导和比较,教出来的学生也只是学到了一些皮毛,不能够真正领会语言背后由于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导致的沟通上的差异。针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时的英语沟通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英语教师将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的课堂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分的课堂教学和引导要更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因此,必须转变以围绕语言技能学习为中心和将英语等级考核为终极目标的传统学习方式,语言应用能力和国际化思维方式培养应该成为教学的核心和终极目标。随之而来,在进行自我身份定位时,英语教师做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引领学生有效发展自己,切实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

创新精神是国际化人才的另一重要特征。英语教师的创新精神体现在教育中,首先,要把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式、参与式的课堂内外结合的大教育模式。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和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提供给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英语教师能够随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其创新意识。其次,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导学。要从知识传输者的身份向创造者身份转变,通过设计一些创新性主体活动,激发学生有意识的思考和探索,将自身的创新潜能发挥出来,从而实现自身的创新价值,逐渐发展成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模式

在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理念指导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也必然要从一成不变的知识传授型向多元化、启发式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减少单纯的知识灌输,增加各种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应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并采用启发式、研究式、案例分析等手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能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教师有必要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支持和指导。赋予学生权利,给他们提供机会,让其学会支配学习诸要素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同时形成民主的、合作的、互动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出当今教育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特别强调的是,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

教学资源利用要更加多元化,选择一些能够体现英美文化特点的原汁原味的真实语料,具有知识性、人文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能够不拘泥于某一种或几种教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广泛搜集运用各种资料来拓展学生的语言输入渠道,多角度、多学科、多平台地为学生呈现外语国家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

(三)学习将国际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国际化人才要适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工作,这时的交流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流。在不同的传统、习俗、观念和文化等影响,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时间和价值观等都会有所差异。如果语言使用者没有跨文化意识,不了解其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在交际中就会遇到文化“休克”。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衡量是否具备国际化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志。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引导者,英语教师要对跨文化交际的本质有着深刻的理解。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进行的符号系统,语用系统和文化系统的信息转换”。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行为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心理和不同社会环境之间人与人的交际。英国学者Byram(1997)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具有跨文化和外语教育两方面视角,以交际者为主体,强调交际中的动态性和互动性。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比交际能力更为复杂,因为它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保持,而不只是信息的交流和互换,批判性的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能力模式的中心。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时,需要同时加强中外文化的学习、了解和比较,不能把跨文化交际变成全盘西化交际,不能忽视本国文化的根基作用。只有在立足于本国文化基础上,了解不同的文化特点以及与本国文化的差异,才能实现真正不狭隘的国际化;不厚此薄彼,才能实现平等、畅通、有自尊的交流。引导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社会、历史和文化,在帮助其形成国际视角的同时,也要向学生教授一些优秀中华文化课程,让其学习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传承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使中华文化在世界多元化文化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结语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当积极地转变角色,提升自己的国际化水平。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以培育国际化人才为根本的教学目标,改变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用国际化的观念指导教学,加强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孙建光,余洪红,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J],语文学刊,2012,(11):57-58

[2]王博,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148-149

[3]胡永红,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大学外语教师自我定位[J],神州教育,2011,(8):50-51

[4]朱晓兰,英语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3):63-64

[5]刘荔,陈红,浅谈大学英语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及策略[J],科技信息,2009,(8):344-45

第11篇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 人才培养 对策

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国内一批跨国企业积极探索寻求海外发展。然而,我国的高端人才特别是国际化人才极其短缺。为此,探讨我国企业在人才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化人才的内涵及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才国际化的不断加深,国际社会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定义正在日益趋同。当今学界一般认为,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涉及诸多方面,主要体现在人才国际化培养理念、跨文化冲突管理、国际化人才激励机制、企业本土国际化人才塑造等四个方面。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企业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愈加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外籍人才引进和留学人员归国成效显著,国际化人才配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大量的文献和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不足,我国企业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一套完善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理念。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正处在“走出去”的“刚出门阶段”,受缺乏经验或者形势所限制,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往往导致资源配置的错位和优秀人才的流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掌握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经常以独立的项目形式推动,缺乏系统性规划,易失于片面或由于领导更替、组织变动、预算缩减等各种因素而难以长期坚持人才管理工程的构筑。

2.解决跨文化冲突的能力不足。很多企业在引入海外人才后,经常会发生因“海龟”与“土鳖”难以融合而出现的“文化休克”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化人才的本土化这一环节上出了问题。我国企业往往在跨文化融合问题上未能给予充分重视或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缺乏文化交流和沟通,没能有效地建立起公司特有的、能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企业文化,导致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冲突,引进的国外人才不能为我所用。

3.激励机制不健全。我国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员工的薪酬未与国际接轨,人才激励机制僵化,收入分配体现不出员工能力的价值,与同等外企员工的福利待遇相比要低很多,这既不利于吸引从事“走出去”战略的人才,又不利于稳定职工队伍。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制还将使管理人才的收入大打折扣。

4.企业内部人才培养体制缺失。许多拥有海外业务的大陆企业往往由于规划不足或是出于成本的考虑,没有及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人才本土化培养体制,派遣不熟悉国际化操作的员工或是一味雇佣海外人才进行管理,这种做法的风险是很大的。从许多任用国际化人才却失败的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由于内部缺乏完善的内部人才培训体制,过高比例的外聘国际化人才很有可能与原有企业的组织文化产生矛盾,从而造成人才的流失和企业成本的增加。

三、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对策

1.树立起完整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将人才国际化视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想真正得利于国际化人才的汇聚,获得企业营运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观念上推进人才管理思维的彻底转变,摒弃原有的狭隘的人才管理观念与方法,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吸引、运用培养并保留人才。在国际市场上,不能为企业持续的收益所蒙蔽,而忽视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必须意识到国际化人才在全球市场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并系统地全盘规划企业自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形成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深刻认知。

2.重视国际化过程中的文化融合工作,培育企业的跨文化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国际化人才与不同特质的多元文化在企业中交流与碰撞,会迸射出单一文化所不能产生的思维灵感和创新成果,这种多元、包容的文化碰撞十分有利于塑造宽广的企业文化。为此,企业应该打造自己的跨文化竞争力。企业应该适时地指定特定人员负责跨文化融合的工作,考虑双方思维行为上的差异,统一思想,及早确立新的多元化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向员工传播新理念,以起到增强员工组织认同和组织承诺的作用。在国内、国际人才一体化的同时,用包容、开放、理性的心态和管理理念,解决跨文化管理问题。

3.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激励机制。鉴于国际化人才的特殊性,我国企业应采取更为灵活的激励分配方式,积极探索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多元化激励机制。第一,在薪酬激励方面,国内企业要建立灵活而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促使薪酬体系与国际接轨,为国际化人才提供经济动力,保证这些人才获得了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最大限度地激发国际化人才的活力。第二,在事业激励方面,把国际化人才安排到最能发挥实力的重要岗位上,必要时还要协调工作方式。通过仔细设计评价机制和职业生涯计划,提高可感知的个人-组织以及个人-工作的匹配程度。第三,在文化激励方面,企业要为引进的国际化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文化氛围,使其适应企业文化,充分发挥特长。让国际化人才真正感觉到企业尊重知识、渴望人才的价值理念。

4.及早建立起完善的内部培养机制,建立自己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与外聘的国际化人才相比,通过内部培养而获得晋升的人才对企业的运营模式和操作规范更加了解,并很少产生所谓文化冲突的问题。一是要重视国际性的教育投资。人才培养与教育投资是息息相关的,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的,对人力资源进行培养和潜能开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选派中高层管理人员到国外学习MBA,在跨文化环境下学习,使旧有的观念和知识结构得以更新和提升。二是要加大国际化的职业培训力度。国际化的职业培训是指企业专门设计的、通过提供给员工知识与技能,以培养员工国际化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手段,是国际性教育投资的有力补充。职业培训则是岗内培训,它更注重帮助员工弥补目前的不足,学习的方式比较直观,能较快时间看到效果,用于实践。三是企业外派人员去跨国大公司交流学习。外派的国内企业员工置身于跨国公司的环境与背景下进行学习,能帮助员工用国际化的眼光思考问题,吸收和借鉴一流大公司先进的管理制度;还能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外派人员培养和承接机制。四是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通过设立内部国际化培训机构,或是选送优秀人才到本企业海外子公司,采用轮岗、实习等方式锻炼国际化人才队伍,以此来提高外语能力,了解国际市场操作规程,提升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倪鹏飞,潘晨光.人才国际竞争力: 探寻中国的方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孟秀勤,史绍洁.国际化人才战略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曹毓(197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与旅游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83-02

应用型国际化人才是指既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又具备较高国际素质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一、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特点

(一)广而专的知识结构

国际化旅游人才掌握的知识要“广”。“广”首先是指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掌握了文学、法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艺术等基础知识;其次,“广”是指在掌握本土知识的同时,能深入了解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悠久文明和历史文化, 了解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现有社会状态和经济发展水平, 能流利地使用当地语言进行交流,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国际化旅游人才掌握的知识要“专”。“专”是指具有精深扎实的国际旅游专业知识,熟悉各项国际旅游业务。尤其在掌握本土旅游法规的同时,能够很好掌握并运用国际旅游业基本规则和惯例 ,熟悉以 GATS( 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则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旅游业基本规则和惯例。

(二)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

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显著能力特征首先是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所谓国际交往能力,是指以对旅游者文化背景的了解和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熟悉为基础, 合理运用基本的沟通技巧, 以灵活、务实的态度, 协调国际旅游活动与交往中的各种关系的能力。各种沟通技巧的基础是良好的国际语言的能力,没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就不可能进行顺畅的国际交流;同时,国际化旅游人才还要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对多元文化有较高的忍耐度。理解并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才能更好地和旅游者进行沟通交流。其次,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相比,可变性较大、风险性较强,因此,国际化旅游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以便在不确定环境下或突发状况下正常开展工作。

(三)敏锐的政治触觉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国际旅游受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影响比较大,政府的参与也比较深,各国政府经常参与国际旅游活动的协商与谈判, 如签订各种国际间旅游协定、航线协定、航空运输协定、移民和海关手续,以及制定措施保护本国公民外出旅游人身财产安全和正当权益等。因此, 国际化旅游人才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触觉,能第一时间关注并预测国际政治形势对旅游业的影响,从而保持对国际旅游业发展最前沿动向和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与此同时,国际化人才必须保持始终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在做国际人的同时,坚守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维护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

二、旅游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我国旅游业对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一。“十一五”期间,我国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2011年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65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7000万人次,出境旅游消费690亿美元,出入境旅游兴盛。但应用型国际化人才数量的不足,导致旅游人才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制约了旅游业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涌入中国的外国游客达到上千万人次,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的酒店业,人才缺口很大。据统计,当年北京、上海等地酒店业人才缺口至少为50万。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者消费能力的强劲上升,出境游人数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9%。在此前提下,国际旅游业不断增设符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服务项目,因此中国籍员工的招聘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二)对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与庞大的国外客源市场不相对应的是,高素质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严重缺乏。接待服务人员外语水平不高,跨文化沟通能力不强,降低了出境游服务质量,影响了客源市场的进一步扩展。通过对我国最大的几个城市旅游业进行调查显示,目前急需的旅游人才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涉外高技能型人才”,即从事涉外接待、涉外沟通与联络、境外客户关系管理、境外营销等工作的人才;第二类是“涉外经营管理人才”,即从事服务管理、公关、销售等部门的高级经理人才。

三、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

(一)专业建设国际化

专业建设的总体原则应是: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根据学校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及自身特点,拓宽专业口径,保留传统专业方向,剔除陈旧过时的专业方向,设置急需及需求量较大的新专业方向,形成既符合社会需求又具有自身特点的专业定位。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做法是:在原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增设国际酒店方向、国际导游方向、国际旅游会展方向、国际餐饮管理方向。

(二)培养目标国际化

确定专业方向之后,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培养目标。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中应包括:具备广而专的知识结构;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具备敏锐的政治触觉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以旅游专业国际导游培养目标为例: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服务意识和心理素质,以及旅游管理、外语语言学、导游服务、中外历史文化等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外语表达能力,熟悉国家有关旅游的法律法规和国际礼仪,掌握国际导游、旅游企业外事接待、旅游咨询等方面的专业基本技能,具备出境领队岗位、国际导游岗位应有的沟通与讲解能力,能在国际旅行社、涉外酒店、旅游景点(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外语导游、外事接待、旅游翻译、旅游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课程体系国际化

培养目标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施,教学质量的高低、培养目标实现与否,最终体现在课程结构和教学上。因此, 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必须设立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将英语语言学设为主干学科,旅游专业英语、高级旅游英语、旅游英语口语、旅游英语视听、导游口译技巧等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提高授课学时,增加授课比重。

2.开设模拟导游、主要客源国概况、现代饭店服务技巧等多门双语课程,让学生同时进行专业学习和语言学习,并接受国际旅游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思想。

3.增设西方文化、国际旅游概论、世界遗产概论、世界美食、跨文化交流、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国际著名旅行社概况、中西旅游文化比较、世界酒店概况等国际化知识课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主要客源国的文化习俗,理解并接受中外文化差异。

(四)培养模式国际化

产学研结合模式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产学研结合仅仅体现为高校与国内企业、国内院校的合作,但是要培养国际化人才,仅与国内企业合作是不够的,还应积极发掘与国外企业、外资企业及国外院校合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国际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这种产学研结合,应该是一种全过程的深度合作。过程前,合作企业、院校参与学院专业建设、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审议,从而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更为符合国际行业需求,学生的素质与竞争力更好地和国际接轨;过程中,一方面聘请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国外师资给学生讲课,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赴合作企业实习考察,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以及不同经营理念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用国际化的思维分析旅游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还可通过严格选拔,以交换生的方式为优秀学生提供到发达国家进修学习的机会,过程后,可考虑打破国内就业的思维定势,开发更为广阔的海外就业市场。

(五)师资培训国际化

建立一支国际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可以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主要途径,着力打造一支国际化师资队伍。

“请进来”一是请合作企业管理人员来校授课,为教师们开设专题讲座、实践指导;二是直接从合作企业引进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及开设讲座;三是从国外引进师资,聘请外籍教师,以保证国际化教学的实施;“走出去”,一是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有旅游企业的工作经验,教师们必须定期到国际旅行社、涉外饭店等国际氛围较浓的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习等;二是将本学院教师作为访问学者,派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进修、访问、讲学,以此来提高教师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并应用到本国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之中。此外,高校之间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合作科研以及建立的学术互访制度、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等,也为高校旅游专业师资培训国际化创造了必要条件。

总之,我国旅游业对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均在不断提高,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已成为高校旅游专业培养人才的一个必然方向,只有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实现国际化、与国际接轨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