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医疗

公共医疗

时间:2022-09-19 15:02: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医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医疗

第1篇

(一)编制目的

为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进行,不断提高卫生部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昭通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和《*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县境内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按照《*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有关规定执行。

(四)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县人民政府及卫生局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医疗救援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各医疗机构按照预案规定,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相关工作。

2.快速反应,有效联动。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和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处理的沟通、协调联动响应机制,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快速、高效地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3.专业救援,综合施救。各医疗卫生机构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中,根据本部门职责和医疗卫生救援指挥机构的要求,开展医疗卫生救援,提高公众自救和互救水平。

二、医疗卫生救援组织及职责

县卫生局在县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指挥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医疗卫生救援组织机构包括:县卫生局成立的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医疗卫生救援机构(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乡镇卫生院和到现场参加医疗卫生救援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一)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

县卫生局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由卫生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股室、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职责是在县人民政府以及县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领导我县辖区内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承担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组织、协调工作,组织有关单位对上年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进行评估。县卫生局卫生应急办公室承办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二)专家组

县卫生局负责组建由传染科、内科、外科、医技、职业病、疾控、卫生监督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提供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支持。

(三)医疗卫生救援机构

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任务。其中县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和县中医院急救车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和伤员转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化学中毒等相应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根据各自职能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1.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主要负责我县辖区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工作和重大、比较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先期处置,以及辖区内医疗救援工作的指导和支援工作。

2.各乡(镇)卫生院主要负责本乡(镇)辖区内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的先期处置与医疗救援工作。

(四)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县卫生局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突发公共事件现场设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由现场的卫生局负责人担任指挥长,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三、医疗卫生救援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范围、严重程度、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和一般(IV级)四级。

(一)特别重大事件(I级)

1.一次事件伤亡100人以上,且危重病人多,或核放射事故、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县人民政府要求组织医疗卫生救援支持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州(市)或邻省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上级人民政府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二)重大事件(Ⅱ级)

1.一次事件伤亡50人以上、9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州(市)的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三)较大事件(Ⅲ级)

1.一次事件伤亡30人以上、4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市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四)一般事件(Ⅳ级)

1.一次事件伤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四、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和终止

(一)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

1.一般事件应急响应

县卫生局接到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报告后,立即报告县人民政府,经批准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实施现场急救、病员转运和院内救治及相关工作。县卫生局将医疗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向县人民政府和县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定期报告,特殊情况随时报告。

2.较大事件应急响应

县卫生局接到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报告后,立即报告县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经批准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迅速组织现场急救、病员转运和院内救治及相关工作。县卫生局将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向县人民政府、县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和市卫生局定期报告,特殊情况随时报告。

3.重大、特别重大事件应急响应

按照国家和省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预案》中关于“医疗救援分级应急响应”的规定,对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在积极开展紧急救援的同时,按规定上报,并在市政府或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部署下,开展救援工作。

(二)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及指挥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在接到救援指令后要及时赶赴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全力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在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救援的过程中,既要积极开展救治,又要注重自我防护,确保安全。县卫生局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加强与现场各救援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迅速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别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2.转送伤员。当现场环境处于危险或在伤病员情况允许时,要尽快将伤病员转送并做好以下工作:

(1)对经检伤分类待送的伤病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危急病者,应就地先予抢救、治疗,做好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

(2)认真填写转运卡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并报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汇总。

(3)在转运中,医护人员必须在医疗仓内密切观察伤病员情况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

(4)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5)按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或卫生局指定的地点转送,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拒收伤病员。

(三)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县卫生局根据情况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开展卫生学调查和评价、卫生执法监督,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四)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的终止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完成,伤病员在医疗机构得到救治,病情稳定,无新增病人,由原决定启动机关决定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并将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的信息报告县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医疗卫生救援保障

(一)机构和队伍保障

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县人民医院设立紧急救援中心,组建30人以上的综合性医疗应急队伍,并根据需要建立特殊专业应急医疗救援技术队伍。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应具备:在应急状态下开展卫生学调查和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有专业救护和基本急救的技能,有抢救生命的仪器和设备,有维持伤病人员基本生命体征的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自身安全防护能力等。

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应配备个人防护和现场工作设备,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服从卫生局的统一指挥,落实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和院内救治等工作任务。

(二)应急物资保障

卫生局负责拟定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所需药品、器械、设备、试剂、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计划,做好实物储备和信息储备。财政局负责安排应急物资储备经费。医药储备物资的动用,按《国家医药储备应急预案》执行。应急储备物资动用后应及时足额补充。

(三)应急经费保障

财政局负责安排由政府承担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卫生救援所必需的经费,并做好经费的使用监督工作。

(四)应急交通运输保障

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应急队伍应配备救护车辆、交通工具、通信设备。

交通、公安等部门,要保障医疗卫生救援人员和应急物资运输车辆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交通运输畅通,必要时实行现场控制和交通管制。要开通道路通行“绿色通道”,对执行紧急医疗卫生救援任务的120急救车、卫生监督车和疾控车辆免交通行费,保证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后期处置

(一)评估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结束后,县卫生局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工作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救治处理概况、患者(伤员)救治康复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医疗救援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等,评估报告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二)奖励

县人民政府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申报追认为烈士。

(三)责任

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四)抚恤和补助

县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参加应急处理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补助。

突发公共事件中伤病员医疗救治经费,除由责任单位(人)支付以外,按以下规定支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伤病员按照相关保险规定由县医保中心、单位和个人分担支付;参加工伤保险、并被确定为工伤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有关规定支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伤病员按照有关规定,由县合管办和个人分担支付;其他伤病员由所在单位和个人分担支付;上述渠道仍不能解决和有特殊困难的伤病员的医疗救治经费,由民政、财政部门予以补助。

有关商业保险机构要按参保人的投保协议,落实理赔工作。

(五)补偿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结束后,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和个人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给予补偿。

七、附则

(一)本预案由县卫生局负责解释。

第2篇

大家好!按照会议的安排,我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以专题发言。

1、扩大医保覆盖面和提高补偿标准。一是提高合疗参合率。2010年参合率已达94.4%,同比增长2.8%。同时要积极探索合疗基金征费的长效机制,确保合疗基金征费长效管理和有序衔接。积极实施门诊报费制度,扩大参合群众补偿面,确保参合率稳定在92%以上。二是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参保率。三是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四是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合疗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逐步提高门诊统筹报销额度。五是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有效使用救助资金,简化医疗救助资金报销审批发放程序,资助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逐步提高对经济困难家庭成员自负医疗费用的补助标准。

2、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和管理系统。在城区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常住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45%。在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常住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30%。加强居民健康档案计算机管理工作,并逐步统一全县信息标准和交换平台,制定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网统一”方案。

3、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是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做1次健康检查,此项工作正在开展之中。二是为15岁以下人群免费补种乙肝疫苗,为12岁以下儿童补种乙脑疫苗。三是对三岁以下婴幼儿免费做生长发育健康检查。四是对农村孕妇免费做产前检查、补服叶酸预防出生缺陷,实施免费住院分娩。五是普及健康知识。开设县电视台健康频道,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

4、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由县人劳局、县卫生局负责,县财政局配合,认真做好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市级统筹的相关准备工作。参保人员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简化县外就医的转诊手续。逐步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探索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就地就医,就地结算办法。

5、加快推进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认真实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继续抓好乡镇卫生院门诊楼、医技楼、住院楼建设,认真抓好全县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确保194个行政村全面达标。

6、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积极组织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和在岗村医参加业务培训。完善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培训计划,落实人员进修、在职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县医院、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免费培训乡镇卫生院进修人员的制度。推行村医定期轮训制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退休医生到乡镇、村卫生室工作。制定并实施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完善县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工作制度,每个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对口支援1—2个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采取到城市大医院进修、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继续落实县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及疾控中心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需到基层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

7、逐步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认真实施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等公共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大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要整合乡镇卫生技术力量,按要求完成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站资源技术整合,提高服务能力。

8、适时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选择公立医院进行前期调研,适时启动试点工作。完善全县区域卫生规划,明确辖区内公立医院的设置数量、布局、床位规模、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和主要功能。允许社会力量办医,弥补公共卫生资源不足。

9、全面启动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此项工作今年四月底前全面结束。这次人事制度改革的原则是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因事设岗。实行档案工作与绩效工资相分离,逐步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镇卫生院管理运行新机制。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乡镇卫生院人才结构不合理、监管管理不到位、分配制度不完善、机制不活、人浮于事等问题。以全员聘用制和分配机制改革为手段,进一步落实指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和工作职责,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保健需求。

第3篇

[关键词] 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卫生总费用;政府卫生支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26

[中图分类号] F8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37- 03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为公共财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公共支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力度。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准公共物品性质,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福利,进而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实际上是一种健康的派生需求,医疗和公共卫生水平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合理的公共卫生支出关系到本国国民的医疗卫生需求的满足和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本文将以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机制为切入点,全面深入剖析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机制

界定公共医疗卫生的范围和具体领域,依据的基本原则是医疗产品和范围使用的外溢性和程度。①一般认为公共卫生是外溢性较强的纯粹的公共需求产品,这些项目包括:安全的饮用水、环境卫生、传染病与寄生病防治、学校卫生等,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具有受益的普遍性,很难排他,导致了私人供给不足乃至不供给,政府全面介入这些项目不会造成对私人供给的替代,因此,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公共卫生支出的主要项目。②一些医疗卫生项目,消费者在使用时其利益具有外溢性,按照边际成本定价会造成私人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偏离,完全由私人提供会引起消费不足,消费不足会导致人群健康水平的下降。

福利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是具有效率的。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众多,产品具有同质性,信息充分流动,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相比之下,在医疗卫生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医院数目有限,尤其在农村,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医疗卫生劳务具有典型的非同质性;买卖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买者信息不灵;在参加医疗保险的情况下,病人只支付费用的一部分。这些特征说明医疗卫生市场存在着市场失灵。总之,公共医疗卫生领域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并且医疗领域具有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特征,因此,这两个领域都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2 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我国卫生总费用及人均卫生总费用变化趋势

国际上一般通过对卫生总费用的核算与分析来评价卫生投入的总量、构成及其效果,并将此作为制定卫生政策与发展规划的基础。所谓卫生总费用,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卫生资源消耗的货币表现。按服务提供者分类,卫生总费用包括:医院费用、护理机构费用、门诊机构费用、药品零售机构费用、公共卫生机构费用、卫生行政管理机构费用和其他卫生机构费用。这与我们所分析的医疗卫生支出口径基本一致。

如图1所示,我国卫生总费用人均卫生总费用走势大体趋同,绝对量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具体来看1990年卫生总费用为747.39亿元,人均值为65.37元。此后的10年随稳步增加,但一直处于低位运行,增幅不大。从2000年开始,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总费用上升态势十分明显,绝对量几乎是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短短10年,卫生总费用从2000年的4 586.63亿元猛增到2009年的17 541.9亿元,人均卫生总费用从2000年的361.88元猛增到2009年的1 314.3元。201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19 603亿元,人均卫生费用1 440.3元。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增长速度,主要原因有: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人民的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根本性支持。从卫生消费的一般趋势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居民的卫生开支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别。②卫生开支的成本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有了较大增长。③人口老龄化趋势显现。老龄群体的扩大,必然会在医疗卫生的支出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为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总费用的增加起到推力作用,另外各种新型疾病的出现,如SARS、甲流等传染性疾病,对两种费用所起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注:1990-2008年 数据来源于《2010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0年数据来源于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有数据均按当年价格计算。文中所出现的其他数据,如无特别说明,均出自于此。

2.2 卫生总费用的结构分析

第4篇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贵阳市的医疗改革历程,并在医疗改革的背景下,针对目前存在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提升贵阳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垄断

1. 贵阳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1.1供需不均衡,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贵阳目前的医疗资源配置极不合理,人们称其为倒三角配置,与居民需求的正三角相矛盾。三级大医院资源过剩,基层医疗资源短缺。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一国两策”和“城乡分治”的政策,造成现在占我市人口数量80%的农村人口却占有20%的卫生资源,而占20%的城镇人口占有的卫生资源高达80%,从而造成我国城市的卫生资源供给的不平衡。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经济发达的地区卫生医疗资源投入多,但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则呈现出医疗资源短缺的状况。有关的研究资料表明,卫生资源一些农村地区的分布甚至呈现出现独特性,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分布甚至超过内地不发达地区城市的医疗卫生水平。说明我市在一些医疗资源上存浪费和闲置的同时,某些医疗方面的资源又被过渡的使用,半数多的医疗方面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1.2公立医疗对供给资源的垄断

在传统体制下贵阳市的医疗卫生体制基本上是政府一手包办,按市一县一乡(镇)—村等行政区域设置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医院在医疗系统中处于垄断和主导地位,其它机构无法与其形成有效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相互之间的比较,从而难以形成有效率的生产供应结构。虽然普遍存在公立医院对供给的医疗产品和服务垄断的现象,但是做为医疗服务和产品的消费者却别无选择,只能被动接受。另外一个情况就是在该地区参加医保的人群一直都被少数医院垄断着,也集中了一批优势资源,这样很多参与医保的居民开始朝这些医院就医,使得其他医院被忽视了。

1.3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受重创

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受到重创,一是由于对公共卫生产品供给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加上国家又重点发展的是城市,对城市医疗卫生的投入较大,更加剧了乡村财政投入的匮乏。同时,随着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的改革,很多以前中央政府或省政府负责的农村公共的卫生产品供给责任会转给县、乡两级政府来承担。二是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公共的卫生产品方面的供给出现短缺。这些方面的公共卫生产品包含妇幼保健、农村的疾病预防和健康方面的教育等等。不过,很多地方政府还把自身看做经济方面建设的主体,不重视作为公共服务和产品提供者的重要角色,还把发展经济建设作为政府执政的第一职责,只把公共服务看做第二方面的职责,造成政府职能上的“严重缺位”。

1.4医疗费用虚高、结构不合理与费用失控共存,看病贵问题依旧

从贵阳市医疗卫生的建设发展来看,疗费用支出仍然居高不下。从目前状况来看,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也是影响医患关系和谐的焦点问题之一。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既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又损害了病人享受医疗服务和保障的权利。概括目前贵阳市医疗费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超标准的看病收费。医院处于自身经济方面的利益考虑,往往通过服务项目的增加或者直接向病人获取超过规定标准的医疗费用来实现。另一方面是过度的提供盈利方面的服务项目。高技术服务项目、新仪器和新价格的收费标准是可以高于成本的,这种不合理的收费标准能够为医院提供获利机会,造成此类不合理项目的增多,来补贴因为政府严格控制价格的项目。

2. 对策和建议

2.1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效率

贵阳市在一些政策制度保障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增加对社区卫生产品和服务的经费投入,完善补偿机制,通过对资源的不断整合改善分布不合理的局面,让之前没有享受地区充分得到保障,打破区域内分散的状况,减少因重复建设等造成的浪费。在实际工作中,地方各级政府要充分集中优势力量做强做大医疗机构,建立起一个有影响起标杆作用的单位,这样在地方的预防、保健、医疗等服务上有丰富的经验和实力,从而推广开来,培养一批思想过硬、业务熟练的医务人员,这样辐射周边地区,为农村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农民的保健和农村基础医疗服务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全面建设;另外就是针对偏远农村地区要解决好人们就医困难的情况,着实为农村处理好常见病、易发病的医治,并为农村地区的残疾人做好康复工作,考虑到这些地方条件困难,医疗设备跟不上等情况,可以建议在村级人口聚集地建立医疗卫生站,完善卫生站的配套设施,同时合理布局,完善整个农村医疗卫生站的服务网络,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

2.2进一步完善基金筹集机制和费用补偿机制

改进政府卫生财政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是财政对于医疗方面的服务补助要从主要的补助供给方转向需方补助的转变。补助不仅要确保社会各个的成员都享有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避免穷困人口由于没有支付能力被剥夺最基本生活权利;2对公共医疗服务的投入要采取新的补助方式。根据卫生医疗方面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以及相关的成本,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核定财政方面的补助,引入新的竞争机制,不断降低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的成本,提高卫生投入的效率。

2.3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贵阳市政府要明确政府对卫生保健的支出责任,逐步提高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和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确保实现基本卫生医疗的公平普及。同时,坚持以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扩大新农合受益面的医疗政策方针。贵阳市政府为了增加大病统筹力度,应该要逐步向取消家庭账户、实行大病统筹,实现门诊就医的统筹过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在一定的期限内,实现各地区尤其是农村和城镇的广大地各个门诊网点的均匀分布。

3. 结论

本文分析了贵阳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以及贵阳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地方政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效供给的对策与建议。针对贵阳市存在医疗服务供给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有前瞻性的政策,尤其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梁鸿,赵德余.中国贫困医疗救助模式的制度缺陷及其改进思路[J].健康保障,2008.

第5篇

摘 要:近些年,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无论在社会经济上还是人民群众的心灵上都会遭受严重的创伤,并且影响社会的和谐安

>>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市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策略 浅谈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与展望 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研究 城市公共安全中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的研究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研究 基于群体协同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面向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系统研究 如何构建公共财政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与应急控 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探析 日本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解析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评价模型研究 浅谈中小型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的构建 突发公共事件的问题管理 民航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3]林建伟.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4]李琴琴.基于GIS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资配送及伤员搜救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5]百度百科.高密.[EB/OL].(2015-06-11)[2015-07-15]..

[7]李刚,马东辉,苏经宇.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责任区的划分[J].建筑科学,2006,22(3):55-59.

[8]张文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9]王志银.突发灾害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建设研究一以湖北省为例[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10]胡继华,钟广鹏,严国灿.基于GIS的动态应急资源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29(1):200-202.

[11]王雪丽,郝建新.天津城市突发灾害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30(5):54-57.

第6篇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政府医疗;公共管理;应用探讨

加强自然辨证方法在政府医疗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对于促进医疗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有效的改善医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自然辩证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医疗高级人才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也跟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一、自然辨证方法的概述

自然辩证法的出发点实质上就是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题和方向有两个方面:其一,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从这个层面来讲,主要是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进行有效而持续的概括,并将其进行合理的运用,同时,还需要对发展的新观点进行更新和完善。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辩证法的相关规律和范畴,并熟悉辩证法在自然界中展示出来的表现以及如何将辩证法更好的应用到自然界中,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不断扩展对辩证法相关规律的认知。才能够适应当下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其二,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在这个层面上,将科学当做是独立的个体,对这个个体的发展进行研究,同时,也将科学和科学相关的技术来进行独立的研究。总的来说,就是探讨技术的特性、发展相关的规律以及技术跟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这样能够给我们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引导。

二、我国政府医疗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国政府医疗公共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医疗行业的长远发展,阻碍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危机公关管理意识缺乏

危机公关管理,指的就是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措施来管理,将某种危机对机构或者企业造成的威胁、不利影响或者损失降低到最低。我国大中型医院经常会发生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不仅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很多麻烦,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医院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医疗机构的危机公关管理意识缺乏。医疗机构的管理层,对于危机公关不够重视,笔者在对一些医疗机构的考察过程中发现,一些机构根本就没有成立危机公关,或者建立危机公关,但是其功效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有的甚至是流于形式化,这样一来,诸多医患关系紧张问题频发也就在情理之中。

2.医疗公共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不高

医疗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人,因此,管理人员在医疗公共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考察中发现,一些医疗机构公共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养不高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认知不够深入,管理工作不够明确,管理责任不清晰等等,这样一来,管理工作人员在管理工作中,无法针对管理工作中的各项问题进行有效的、合理的解决,此外,管理意识和认知的不够,无法对工作内容和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这也是一些工作缺人手、一些工作任务人力结构存在臃肿化现象的原因,更是造成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危机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

3.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

在笔者对一些医疗机构的考察中发现,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这也是医疗公共管理不合理的一个重要表现。虽说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大部分医疗资源和经费向城市转移是理所当然,但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造成偏远区域、农村地区医疗经费过度缺乏、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而城市的一些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却存在过剩的情况,这样一来,一方面,偏远区域、农村的患者得不到很好的资治疗,只能够去城市接受治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城市医疗机构看病拥挤现象的愈演愈烈,另一方面,这也给城市医疗机构公共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与不便。

三、自然辩证法在政府医疗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自然辨证方法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政府医疗公共管理健康稳健的发展,有利于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的形成,实现医疗公共管理的高效化与合理化。

1.以辩证唯物的理念为指导,推动危机公关管理的重视与发展

在当下,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医疗设备的不断升级,临床分科也越来越科学与细化,这对于医疗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大地推动作用,同时,人们对于各种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就当下医疗中的危机公关事件来说,很多医疗机构都曾遇到这样的情况,管理人员要切实加大对危机公关管理的重视,辩证的来看待公关问题,一方面,要切实加深对医疗事件的了解与熟悉,要分别站在医院的角度和患者的角度来综合思考这一问题,加大跟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加大跟主治医生之间的交流,明确医疗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坚决杜绝“维护自己人”这种以自己利益优先的作为,要以辩证的思维将患者可能出现的疾病进行全方面的检查,实现对患者疾病的针对性医治,这样一来,才能够真正将危机事件加以妥善解决,才能够实现患者跟医疗机构之间的双赢。

2.以科学性为核心,以认识论和方法论与辩证相统

一,提高医疗公共管理人员综合素养在这个环节上,要提高医疗公共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一方面,医疗机构要神话科学性为核心理念的应用,有针对性的对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方面知识与技术的培训,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大管理实践相关内容在培训工作中的比例,这也跟科学性的原则保持一致性;另一方面,要加强认识论与方法论与辩证之间的统一性,促进管理人员关于医疗机构管理的认知的规律和管理工作的范畴,同时,管理工作人员也能够历史的看待管理工作,内容和管理责任,从而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保证医疗管理工作的高效和健康发展。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的分配医疗资源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综合运用和自然辨证思想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在政府医疗公共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医疗资源的分配工作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各个区域的医疗发展现状和资源分配、资源使用情况,合理的分配医疗资源,对于偏远的区域和农村地区,要有针对性的加大医疗资源的投入,这样既能够方便患者的就医,也能够缓解城市医疗管理工作的压力,同时要根据城市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现状,合理的进行资源投入,最大程度减少医疗资源过剩的现象,这样一来,城市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我国政府医疗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自然辨证方法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在当下医疗资源日益紧张、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以及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自然辨证法在政府医疗公共管理系统的应用徐明亮(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00)DOI:10.13768/11-3793/f.2016.2640的大背景下,将自然辩证法合理的应用到公共管理工作中来,提高对危机公关管理的重视,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养,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医疗公共管理的科学化、健康化。

参考文献

[1]谢晴宇.基于系统复杂性及其认识论的中医诊疗决策模式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23):110-111.

[2]陈坚雄.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10):09-10.

[3]王根贤.中国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07,(67):12-13.

第7篇

一、总 则

(一)编制目的

(二)编制依据

(三)适用范围

(四)工作原则

二、事件分级

(一)特别重大事件(i级)

(二)重大事件(ⅱ级)

(三)较大事件(ⅲ级)

(四)一般事件(ⅳ级)

三、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救援领导机构

(二)救援专家组

(三)救援执行机构

(四)现场救援指挥部

四、应急响应和终止

(一)应急响应分级及行动

(二)现场救援及指挥

(三)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

(四)信息报告和

(五)应急响应终止

五、保障措施

(一)信息系统

(二)急救机构

(三)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

(四)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五)物资储备

(六)经费保障

(七)交通运输保障

(八)其他保障

六、公众参与

七、附则

(一)责任与奖惩

(二)方案制定与修订

(三)解释部门

(四)实施时间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保障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项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相关职能部门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应急预案》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和《湖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方案。

(三)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所导致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四)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明确职责;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反应及时、措施果断;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平战结合、常备不懈;加强协作、公众参与。

二、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一)特别重大事件(i级)

1.一次突发公共事件伤亡100人以上,且危重人员多,或者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省政府或有关部门请求国家在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上给予支持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省(市)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二)重大事件(ⅱ级)

1.一次突发公共事件伤亡50人以上、9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

2.跨市的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三)较大事件(ⅲ级)

1.一次突发公共事件伤亡30人以上、4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

2.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四)一般事件(ⅳ级)

1.一次突发公共事件伤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

2.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三、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组织指挥体系由救援领导机构、救援专家组和现场救援指挥部组成。在县政府或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负责所在地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一)救援领导机构

1.县救援领导小组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根据县应急指挥机构或县应急总指挥部的要求,成立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救援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卫生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卫生局分管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县卫生局、县经贸委、县科技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交通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红十字会、县人武部等部门有关负责人组成。

县救援领导小组职责:在县应急指挥机构或市应急总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领导全县各级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协调各成员单位,组织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2.县救援领导小组

办公室

县救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卫生局内),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和有关协调工作。

(二)救援专家组

县卫生局组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家组,负责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提供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救援支持。

(三)救援执行机构

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执行机构由120急救分中心、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组成,在县救援领导小组指挥下,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其中,各级医疗机构、急救分中心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治和伤员转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根据各自职能负责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站网网。

(四)现场救援指挥部

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需要,设立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指挥部,由现场最高卫生行政部门的负责人担任指挥,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的救援行动。

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组织体系见附件。

四、应急响应和终止

(一)应急响应分级及行动

1.i级响应

(1)i级响应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启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i级响应:

①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县政府启动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②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县政府启动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③其他符合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特别重大事件(i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i级响应行动

县救援领导小组接到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需要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本方案。迅速组织医疗卫生救援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处置意见和建议,供决策参考;组织和协调救援执行机构开展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落实医疗卫生救治措施;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展开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及时向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县政府和县应急指挥机构报告和反馈有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情况;县救援领导小组按相关规定开展工作,协调各成员单位,组织领导和指挥救援专家组、救援机构和现场救援指挥部组织实施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2.ⅱ级响应

(1)ⅱ级响应标准

符令下列条件之一,启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ⅱ级响应:

①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县政府启动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②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县政府启动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③其他符合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重大事件(ⅱ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ⅱ级响应行动

县救援领导小组接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需要组织医卫生应急救援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本方案。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对策和措施,供决策参考;指挥和协调救援机构开展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落实医疗卫生救治措施;根据需要及时派出救援专家和应急救援专业队伍采取支援行动;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及时救治、转送伤病员,实施疫病现场控制和卫生监督;及时向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县政府和县应急指挥机构报告和反馈有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情况。按相关规定,在各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下,组织实施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3.ⅲ级响应

(1)ⅲ级响应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启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ⅲ级响应:

①发生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启动县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或有关县级专项应急预案。

②其他符合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较大事件(ⅲ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ⅲ级响应行动

县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接到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需要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县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迅速组织开展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救治伤病员,实施疫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及时向县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省救援领导小组报告有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情况。

4.ⅳ级响应

(1)ⅳ级响应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启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ⅳ级响应:

①发生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启动县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

预案或有关专项应急预案。

②其他符合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一般事件(ⅳ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ⅳ级响应行动。

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接到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需要进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县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机构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现场救治行动,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调查、确认和评估,同时向县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报告有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情况。

(二)现场救援及指挥

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机构在启动本方案后,迅速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及时赶赴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全力开展伤病员的救治和疫情防控、卫生监督等行动。在实施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行动过程中,既要积极开展救治,又要注意自我防护,确保安全。

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响应级别和事发地现场应急处置行动的实际需要,设置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指挥部,及时准确掌握现场情况,做好事发现场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使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紧张有序进行。本级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的主要或分管领导必须立即赶赴现场,靠前指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决策效率,加快抢救进程。现场救援指挥部要接受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处置应急指挥机构的领导,加强与现场各应急处置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1.现场抢救

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要迅速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应急救援行动,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别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成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裸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2.转运伤员

当现场环境处于危险或者伤病员病情允许时,要尽快将伤病员转送并做好以下工作:

(1)对已经检伤分类待送的伤病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者,应就地先予抢救、治疗,作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

(2)认真填写转运卡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并报现场救援指挥部汇总。

(3)在转运中,医护人员必须在医疗仓内密切观察伤病员病情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

(4)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5)合理分流伤病员或按现场救援指挥部指定的地点转送,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拒 收伤病员。

(三)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情况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开展卫生学调查和评价、卫生执法监督,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四)信息报告和

急救分中心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接到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后,在迅速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同时,立即将人员伤亡、抢救等情况报告现场救援指挥部或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现场救援指挥部、承担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每日向县卫生局报告伤病员情况、医疗救治进展等,重要情况随时报告。卫生局要及时向县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县卫生局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信息工作。

(五)应急响应终止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完成,伤病员在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救治,经县政府或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可宣布应急响应终止,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保障措施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机构和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建设,是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卫生局应遵循“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的原则,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组织和队伍建设,组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制订各种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技术方案,保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顺利开展。

(一)信息系统

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卫生应急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医疗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之间,以及卫生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二)急救机构

根据保障人口和医疗救治的需求,并按照区域卫生规划,配合建立由市急救中心和县急救分中心组成的急救网络。

(三)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

依托省化学中毒和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省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市中心医院建立的化学中毒、核辐射应急医疗救治专业科室。

(四)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组建县综合性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并根据需要建立特殊专业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县级队伍规模不少于30人。

卫生行政部门要保证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专业队伍的稳定,严格管理,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演练需要公众参与的,必须报经县政府批准。

(五)物资储备

县卫生局提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所需药品、医疗器械、设备、快速检测器材和试剂、卫生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计划建议。

县经贸委负责组织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和调运,保证供应,保持出厂价格稳定。

(六)经费保障

县财政局负责安排应由县政府承担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所必需的经费,并做好经费使用情况监督工作。

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县财政按照有关规定承担医疗救治费用或给予补助。

安全生产事故灾害引起的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单位应向医疗急救分中心或相关医疗机构支付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有关部门应负责督促落实。

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中发生的人员伤亡,由有关部门确定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承担医疗救治费用,有关部门应负责督促落实。县财政可根据有关政策规定或县政府的决策对医疗卫生救治费用给予补助。

各类保险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对参加人身、医疗、健康等保险的伤亡人员,做好理赔工作。

(七)交通运输保障

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救护车辆、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

县交通局要保证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人员和物资运输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通畅,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县公安局负责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

(八)其他保障

县公安局负责维护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治安秩序,保证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县科技局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工作,组织科研力量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技术科研攻关,统一协调检测技术、药物研发及应用中的科技问题。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和质量监管,参与组织特殊药品的研发、生产。

县红十字会负责组织群众开展现场自救和互救,协助做好相关工作,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情况,发出呼吁,依法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提供急需的人道主义援助。

县人武部负责协调民兵预备役,组织力量和装备,参与和支援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六、公众参与

卫生行政部门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知识普及的组织工作;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应扩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加强对所属人员的宣传教育;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宣传资料的提供和师资培训工作。在广泛普及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知识的基础上逐步组建以公安干警、企事业单位安全员和卫生员为骨干的群众性救助网络,经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七、附则

(一)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失职、渎职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方案制定与修订

本方案由县卫生局负责制订,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各乡镇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

本方案定期进行评审,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

(三)解释部门

本方案由县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8篇

2018年我院在局党组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认真学习“全市卫生计生大会精神和《2018年全市卫生计生工作重点》,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根本,切实做好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在迎接国家公共卫生的考核中,取得了全省第一名的成绩。但是在我们自查自纠和德州巡察组对我院的专项巡察时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1.对党性认识不全面、不深刻,在党性知识的学习时间短,没有真正领会并落实到工作中去。2.部分收费项目欠规范,没有按照物价局的收费项目收费,有超收的现象。3.财务管理有不规范的地方。4.部分科室缺乏有执业资质的执业人员。5.部分科室医疗垃圾处理不及时。

下一步整改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加强党政建设,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强化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强化政治头脑,提高业务水平。

    二、加强医院文化内涵建设,打造慈爱 关怀 信赖的就医环境。

    三、狠抓医疗质量与安全医疗不断推动医院各项工作的发展。

    在医疗工作中坚持不懈抓医疗质量和安全,又快又好的发展基本医疗。进一步加强国医堂建设,增加新技术、新设备、培养实用型中医人才,提高国医堂的服务能力。

    四、公共卫生工作进一步巩固深入,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细化,十四大项目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每月督导检查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及时兑现服务经费,提高公共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促进公共卫生,公共卫生带动基本医疗的模式。

    五、进一步规范科室收费项目,严格按照省市两级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核实收费项目,杜绝项目外收费。

    六、进一步规范财务科工作制度,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进行出入账。

    七、激励有资格的医师考取执业医师,临时聘请有执业资质的执业医师担任科室执业人员。

    八、组织相关科室学习《医疗垃圾处理条例》,按照医疗垃圾处理办法处理并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九、进一步巩固落实村卫生室的基本药物制度,建立长效监督考核机制,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

    十、进一步加强医共体建设,确保人员到位、网络畅通,为医共体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十一、进一步提高群众满意度。

第9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问题;策略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我国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之后又一惠及城乡居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为此国家每年投入逾百亿元资金。近年来,各地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中,且相应制定了促进项目服务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的考核制度,其成效虽然毋庸置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依然存在项目"实施基础薄弱、资金监管不严、社区卫生人员素质局限、督导评估不力、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规范"的弊端,影响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亟待进一步贯彻落实医改政策,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巩固服务体系,解决突出问题。

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背景

2009年7月10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启动并部署9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医改实施方案,项目所需费用纳入政府预算安排,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逐年增加,由2009年的人均不低于15元到2012年的人均不低于25元再到2013年的人均不低于30元。每年中央财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贴都及时拨付到位,对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按不同比例予以补助。由各地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主体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为确保项目工作的规范开展,2009年10月、2011年7月、2013年6月,卫生部先后出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1];各省、市、自治区相应迅速安排部署,分别制定印发具体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

2对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现状与分析

2.1资金划拨滞后,使用无明了指导,影响资金合理使用县级不能确保资金及时划拨、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使用无明了指导,影响资金合理使用。尽管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地方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予以补助,并按"当年预拨、次年结算"的方法下达。但从省到区到县划拨到位时间,实属"未知"以多年的惯例证实,市(区)县级财政、卫生部门以城区或乡镇为单位拨付到位大致在下半年,这样影响了基层工作"早计划、早安排、及时实施"。

2.2受基层公共卫生、全科医生人才匮乏问题困扰培养大量优秀的全科医师,以适应我国民众急骤增长的全科医学服务的需求,成为了我国卫生与教育行政部门极为关注之事[2]。自2007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在全国推开,国家采取临床医生护士转岗培训方法培养全科医生为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做人才准备,历时5年,全科卫生人员队伍应该是不断地壮大。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机制、人员待遇、基础设施配备、居民信任度、社区参与等因素,使许多全科医生护士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前景不报希望,接受全科培训后纷纷回医院。即便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者,也是有机会都会往医院调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招聘人才招入门槛高、条件限制,要求具备职业资格,年龄在35岁以下,医学院校刚毕业学生和大于35岁又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不在入围之内。每次的公开招考周期太长。这些客观条件限制,阻碍了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

2.3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素质局限问题困扰目前在岗的全科医生护士,选择从事社区卫生工作的大致有如下原因:一般都是在医院岗位竞聘落选分流人员;或是编外人员解决编制问题;少部分是因为人近中年不愿意在医院临床岗位倒班。除此之外,返聘老专家因执行财政绩效工作,返聘老专家工资来源难解决,基层卫生机构是不能轻易聘请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受素质局限,在健康教育方面对居民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低,在慢病随访的用药指导能力低,满足不了居民日益提高的健康保健需求。极不适应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需要。

2.4受逐级培训力度不够和督导考核评估不力因素的影响 ①省级层面培训机会少。②督导专家与考核专家没有统一意见。③省级考核标准早已出台,市级区级考核机制也已建立,最基层一级的考核制度也有制定,但考核指标任务为落实到人,考核制度流于形式。考核评估结果并不一定与经济挂钩。

3对基层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问题的几个建议

3.1建立经费使用指导意见 省级财政厅和卫生厅联合基层卫生机构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过程所需经费进行调研,制定经费使用范围、项目、数额等指导文件,让经费审批领导有据可依,有数可批。简化审批程序,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合理合法。

3.2解决突出问题 ①国家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必要措施鼓励和促进中高等院校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构建现代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整合教育模式,并定向培养或扩大招考适宜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需要的"全科医生"。②制定和完善人才引进制度,让基层卫生机构能根据自身情况在编制数内引进人才,利用好人才。此外,实际工作还需要聘用有能力、有资质并有意愿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学人才和退休医学专家。退休医疗专家是医疗卫生战线的财富,如果基层医疗机构能吸纳这部分财富,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素质就能得到提高,基层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就能得到提升。③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待遇,确保基层卫生组织健全和全科医生护士队伍的稳定。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问题分析

农村的公共卫生体系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是历史形成的。由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卫生投入一直集中在城市,社会医疗和救助制度建设的重点也在城市,城市人口享受着卫生服务的优先权。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农民,却只享受了政府对卫生事业总投入的20%。“重城市轻农村”、“重医疗轻预防”、“重效益轻人才”的思想,使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缺乏可动员的资源。主要反映在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层公共卫生设施落后以及农村基层公共卫生队伍素质低下等方面。另外,农村在面临着急性传染性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双重威胁的同时,还面临着地方病、寄生虫病等疾病的威胁,再加上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破损,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更进一步加大了传染性疾病控制的难度。

齐齐哈尔作为农业大市、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十分繁重,尤其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更为突出。目前,全市县级综合医院30所、县级疾病控制中心13个、县级妇幼保健机构11个、乡镇卫生院146个,县、乡总床位数4779张,共有医疗技术人员7562人;村卫生所2529个,从业乡村医生4011人。这样一组数字从表面上并不能看出什么样的问题,但深入调查就能够发现,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受到了极大削弱,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医疗卫生领域逐步走向市场化,乡镇卫生院所获财政补助相对减少,农村医疗人员也不再吃“皇粮”,村级卫生所无基础医疗设施,要么承包给了个人,要么名存实亡。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还是缺少专业卫生人才,医疗服务质量差。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里,中专毕业生占多数,无学历的卫生人员也不少,由于没有一个合理的人才机制,现在不少乡镇卫生院,存在后继乏人的现象。这就使得一些没有行医资格,不具备行医条件的人受利益驱动,无照无证行医,扰乱了正常的医疗市场秩序,损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也阻碍着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医疗费用的迅速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从1990年到1999年,农民平均纯收入由686.31元增加到2210.34元,增长2.2倍;同期医疗费用由人均484.2元增长到了2970元,增长了6.2倍,齐齐哈尔市的增长比例也大体如此。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给原本贫困的农民造成了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民陷入了不敢生病、不能生病但又往往多病的困境。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障,以保证最基本的卫生健康。

二、新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发展定位

有关专家认为,下一步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应着力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转变管理模式,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处理好预防与医疗的关系;二是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服务效率。这方面,近年来不少地方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有三种模式我认为很值得研究和借鉴。

“宿迁模式”:实行医防分离,建立独立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其主要做法是:医疗机构,管办分开。乡镇卫生,医防分设,医卫分离;公共卫生,重点加强;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即:改变乡镇医防合一体制,建立“一乡两院”(乡镇卫生院和乡镇医院)新格局;鼓励民资进入医疗领域,建立社会办医新机制;进行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改革,强化卫生行业依法管理职能(重点是将卫生系统内原属于医政、防疫、妇幼保健等部门的监督执法职能集中起来,实行综合执法);加大投入,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实施“521”工程,即建成市级五大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中心、公共医疗卫生救护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血液采供中心)和市、县、乡、村配套网络,完善两大监督体系(医疗卫生和药品监督体系)和一个医疗保障体系(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洛川模式”:通过筹资和支付机制创新,实行基本卫生服务统筹,打捆提供农村公共卫生和“小病”治疗服务。基本卫生服务统筹简称小统筹,以区别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大病为主的大统筹,其目的一是探索帮助农民解决预防保健和小病医疗问题的有效办法,并与大统筹互补;二是试图通过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建立更加灵活的农村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进行重组。主要做法是:建立村、片、镇三级农民医疗合作社;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服务中心;以乡镇社区为统筹单位,组织农民以户为单位自愿缴费建立统筹基金(每年每人10元)。

“赣榆模式”:又称“滚动筹资”的合作医疗新型收费模式。概念是:农民在报销医药费用时,本着知情自愿的原则,用报销所得的费用向所在镇合管办预先缴纳该户次年参合资金的制度。也就是“先受益,后续保”,通过实现大病大受益、小病小受益、无病也受益,增加农民的信任度。该模式的成功,被归功于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即镇村融为一体,卫生院院长成为村卫生室的实际法人,实行行政、人员、财务、药品统一管理。这样,把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这一对潜在对手变成合作伙伴,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基层卫生工作的深入开展。

我们通过逆向分析也能够看到,各模式的运作都有其前提条件,比方说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全面调整,政府从医疗领域全面退出转而投入公共卫生领域,普遍实施有较大难度;小统筹试点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等等。但就其发展定位上来讲是极具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

三、重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几点想法

综合各地的实践和经验,重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应重点考虑自身发展的实际。从齐齐哈尔的现实来看,采取设立相对独立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同时让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预防职能,所需经费由政府筹资保障(也就是“宿迁模式”)较为合适,即: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提供,而包括大小病在内的医疗服务通过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来提供,但医疗保障制度的补偿办法要鼓励农民和医疗机构充分开展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活动。

1.改革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资金的投入机制。农村公共卫生改革应该改变以往对服务提供方的不按绩效补贴的方式,改变财政养机构或人员的方法,制定公共政策补贴需求方的可操作性政策。一方面,建议改革农村公共卫生资金投入方式,对部分政府能够承担群众受益明显的纯公共品,实行免费服务,以发放“公共卫生服务券”的形式,对承担机构实行定向补助。“公共卫生服务券”是政府对符合一定资格的人群发放的卫生凭券,持凭券可到公立或私立的卫生机构预防保健就医,费用由政府支付;农村居民可以拿公共卫生服务券去消费,政府为公共卫生服务券筹资,并通过非营利性的机构来管理,将资金直接补到需方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引入非政府组织资本解决农村公共卫生建设资金缺乏问题。改变公立医疗机构单一公有制的产权结构,采用多种灵活方式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公共卫生建设领域。既可以以合资入股方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也可以以设备租赁收入分成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这样既解决了公立卫生机构的发展资金问题,又可以解决公立卫生机构效率低下、成本虚高等弊端,有利于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其相对于民办医疗机构在人员素质和医疗水平上的比较优势。

2.逐步确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前一阶段试点工作的实践充分表明,农村合作医疗为基层农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有效形式。现阶段,当务之急一个是要保持实施办法及相关政策的稳定性,保持公平公正公开,防止因政策因素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流产;另一个是要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筹资、管理、报销、审计等环节的监督机制,要让农民对政策放心,对管理人员放心,对自己享受政策放心。同时,要借鉴“赣榆模式”,积极稳妥地探索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有效经营形式和增值途径,通过探索入股、信托等方式,使资金增值,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快速发展。此外,目前合作医疗制度能够承担的医疗费用还比较低,今后应逐渐建立以县级或更大区域范围的“大病统筹”为主的合作医疗保障形式并逐步将商业医疗保险引入农村,充分分散农民的健康风险,并大力促进卫生医疗的市场化改革,加强有序竞争,降低医疗价格,争取更加彻底的解决农民的医疗保健问题。

第11篇

摘 要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新增加了“待摊支出”科目,通过该科目的定义、科目设置、核算内容、归集方法、以及期末在医疗支出、公共卫生支出之间进行分配,并对其相关的业务进行了会计处理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待摊支出 会计处理 业务讨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设置了“待摊支出”科目,核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组织、管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活动等日常发生且需要分摊至医疗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的各项间接支出,并且应按照待摊支出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期末将本科目余额按照职工人数、场地面积等合理可行的分摊标准计算,并分摊至“医疗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中进行具体反映和详细核算。

一、业务处理规则

费用报销、领用物资、购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应付职工薪酬等日常业务,借记“待摊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库存物资”、“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在建工程占用)”;同时借记“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待摊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

二、应用举例

(一)经济业务

XX乡镇卫生院担负着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基建设备补助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结算,本月发生的有关经济业务如下:

1.支付综合楼修缮费用30000元,其中财政补助拨款20000元,非国库财政补助10000元。

2.办公室报销差旅费1000元、会议费800元。

3.外科领用卫生材料一批1200元,财务科领用办公用品一批800元。

4.儿科主任外出参加公共卫生业务培训,报销会议费1300元,冲减原借款1300元。

5.组织慢性病防治、妇幼健康教育活动,领用卫生材料3000元,以现金支付宣传费等公用经费2300元。

6.支付计算机耗材款300元,其中外科80元、儿科100元、院长室120元。

7.购买医院管理软件一套150000元,其中申请财政补助100000元、自有资金50000元。

8.购买空调三台18000元,其中办公室一台5000元、急诊室二台13000元。

9.购买X光机一台450000元,全部申请本级财政补助予以支持采购。

10.计算本月职工薪酬90000元,其中行政后勤10000元、医疗支出60000、公共卫生支出20000元。

11.月末按照医疗支出、公共卫生支出的分摊比例,对“待摊支出”明细科目的汇总数进行分摊。

12.月末登记总账、明细账,并且结账、转账。

(二)会计分录

(1)借: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综合楼200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20000

借:待摊支出――非财政资本性支出 1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

借: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30000

贷: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 30000

(2)借:待摊支出――其他公用经费――差旅费 1000

――会议费 800

贷:现金 1800

(3)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 1200

待摊支出――其他材料支出800

贷:库存物资――卫生材料1200

――办公材料 800

(4)借: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 1300

贷:其他应收款――儿科主任 1300

(5)借: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 5300

贷:现金 2300

库存物资――卫生材料 3000

(6)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 180

待摊支出――维修费 120

贷:现金 300

(7)借: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无形资产 1000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100000

借:待摊支出――非财政资本性支出50000

贷:银行存款 50000

借:无形资产――管理软件150000

贷:固定基金――无形资产占用 150000

(8)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 13000

待摊支出――非财政资本性支出 5000

贷:银行存款 18000

(9)借: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X光机4500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450000

借:固定资产――专用设备――X光机450000

贷: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 450000

(10)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 60000

――公共卫生支出20000

待摊支出――人员经费 1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90000

(11)“待摊支出”科目借方余额为77720元,其中分摊至医疗支出为57247.11元、公共卫生支出为20472.89元,分摊明细汇总表如下:

根据上述分摊表,进行账务处理如下:

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人员经费 7365.82

――其他材料支出 589.27

――非财政资本性支出 47877.80

――维修费 88.39

――其他公用经费 1325.85

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人员经费2634.18

――其他材料支出 210.73

――非财政资本性支出 17122.20

――维修费31.61

――其他公用经费 474.15

贷:待摊支出――人员经费 10000

――其他材料支出800

――非财政资本性支出 65000

――维修费 120

――其他公用经费1800

(12)月末登账结账转账(略)。

三、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公共卫生的界定

我国公共卫生的内涵及领域至今尚无统一认识和明确定义,尽管在中央文件中多次出现“公共卫生”的字眼,但对其内涵的认知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国应有相应的权威机构或授权研究机构来界定公共卫生的内涵和范围,便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真实、准确地归集和核算国家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投入和使用。

(二)医务人员兼职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时,如何进行核算

基层会计制度只是笼统地对“日常发生且需要分摊至医疗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的各项间接支出”列入“待摊支出”科目核算,而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工作中,除了管理工勤科室外,不可能将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完全独立分离。

当一个特定科室的医务工作者兼职进行这两项服务工作时,如何来记录对应的工作量、人工耗费及物品支出;又比如组织医务人员参加抗震救灾、突发疫情防治等工作,如何来核算确定公共卫生支出的工作量及相应耗费。这些情况都需要国家出台实施细则加以量化和规范,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怎样的分摊标准才算合理

基层会计制度提出采用“合理可行”的分摊标准进行分摊,列举了“人数比例、房屋面积”参考标准,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这些分摊标准相对固定、核算简单,但没有与“医疗支出、公共卫生支出”这两种支出的动因相关联,分摊结果很粗放。

在信息化的时代,应该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反映价值的形成过程。比如参考采用医疗卫生收入比例、医疗卫生支出比例、增长比率、绩效考核指标等动态标准来分摊,是否要比人数、面积等静态标准更客观、更合理一些呢?

(四)多期间多样化分摊问题

“待摊支出”科目账务处理规定“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尚未分摊的待摊支出余额,但本科目年末应无余额”,这就产生了一个多期间分摊不均衡、同期间分摊比例多样化的问题。举例说明如下:

(1)在12月份用自有资金购买一台设备,计划其后的8个月分期摊销,但会计制度规定年末应无余额,那么该项支出必须在本月分摊完毕,这将出现费用分摊极不均衡的情况。

(2)在该科目下,日常费用性支出类明细科目当月分摊完毕,资本性明细科目仍有余额,这在分摊模型上出现多样化的现象。

(3)在该科目下,一种费用(电费)的分摊,如果本月采用按面积分摊,下个月采用按人数分摊,不同期间的分摊标准不统一,这也影响分摊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比性。

这些问题都需要国家出台实施细则予以说明,并且征求各地的实践效果,充分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情况,以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有效地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发〔〕3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效率、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为基础,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筹资机制为核心,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动力,以加强医学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的改革重点,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2011年末,初步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进展,医药科技创新和卫生人才队伍水平明显提升,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群众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三、工作措施

(一)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免费提供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监管等。

制定实施并适时充实调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国家免疫规划、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水平。

(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每个乡镇设立1所由政府举办的全民事业性质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成1所村卫生室,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确保乡镇卫生院具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村卫生室具备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疾病的诊治能力。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在公共卫生服务、初级诊疗、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等功能。

(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有效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努力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比例。

(四)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所有政府举办公立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全部执行市级统一网上采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其他公立医院按规定使用一定比例的基本药物,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居民医疗保险报销目录。

(五)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龙头医疗机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改革公立医院以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医药分开运行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建立以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一般诊疗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一般诊疗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积极推动非公立医院发展,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各类医疗机构的管理、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六)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七)逐步建立全县实用共享的信息系统。创建一体化的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医疗保障、药品监督四大信息体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八)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经费由政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足额安排,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根据人员编制、补助标准、服务任务和服务绩效考核情况全额预算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取得的服务收入按照规定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

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由县财政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给予足额补助,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提供医疗服务的价格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确定。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采取签订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协议等方式,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渠道给予补偿。县政府按绩效考核兑现的方式,对取得乡村医生从业资格且被聘任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补助。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县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