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道路职称论文

道路职称论文

时间:2022-10-05 05:31: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道路职称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道路职称论文

第1篇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一】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六年多的博士研究生涯转瞬即逝。回首我在浙江大学这几年的求学之路,感触良多。于我而言,在职读博,求学之路充满艰辛,有无数次想着放弃。幸运的是,一路上有那么多师长的呵护和引导,有那么多同学和朋友的帮助和鼓励,有家人在背后默默的奉献和文持,让我终能完成学业。值此论文付梓之际,怀揣一颗感恩的心,谨向所有关心、支持与帮助我的师长、家人、同学及朋友,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恩师陆文聪教授。六年前,陆老师不嫌弃我才疏学浅,将我收于门下,打开了我的人生幸运之门。陆老师学贯中西、敏锐的学术眼光、严谨的学风和治学态度、睿智的思想和高尚的师德,对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我一生求学、治学和为师的榜样。从紫金港行政楼管院9楼会议室到启真卡特12楼会议室,陆老师放弃周末的休息,每隔一周召开例会组织出国留学网团队学习。

在例会上,陆老师就研究选题、框架构思、方法设计、论文撰写、遣词造句,无不倾囊相授、用心指导。更多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耳提命面和深夜飞鸿,“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有师如此,幸甚!因此,本文的写作,从题目选取、框架确定、研究设计、论文修改到遣词造句,无不倾注着陆老师的心血,如若本文尚有可取之处,首先应归功于陆老师的教诲和悉心指导。

感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韩洪云教授,张忠根教授,阮建青副教授、金少胜副教授等在论文开题及进展过程中给予的建议和指导,感谢霍宝锋教授、周洁红教授、宝贡敏教授和熊伟教授等在论文答辩会上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意见,使我的论文更加严谨、臻于完善。

在浙江大学读博期间,有幸聆听了王重鸣教授、黄祖辉教授、吴晓波教授、钱文荣教授、魏江教授、张钢教授、宝f敏教授、贾生华教授、王端旭教授、熊伟教授、刘南教授等众多师长的授课,令我受益非浅,在此谨致以我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感谢一路陪伴走来的陆师门团队,各位同门在例会上的真知灼见、知识分享让我受益匪浅。感谢黄小丹、刘聪师妹无私提供的信息网络,感谢许为博士对我计量模型方面的答疑解惑。

同门情谊,皎如曰月,“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衷心感谢ChinaVenture投中集团郑经理、Clark经理给予的数据收集支持,你们热心的帮助使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感谢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对本研究的资助。

博士论文的完成与家人的支持密切相关,感谢我的父母、妻子及儿子。父亲年逾古稀,母亲岁过花甲,均为普通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把我培养成才。父母从不知博士为何物,电话中只能叮嘱我要注意身体,好好读书。父母远在云南,子不能陪伴在身边,每思至此,深感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只愿父母安好!感谢妻子胡金叶女士的一路相伴,给予我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妻子的宽容、理解、支持和关爱使我能够兼顾工作的同时并安心学业,在艰辛中体验学术与科研的乐趣职称论文致谢范文职称论文致谢范文。最后要提及我可爱懂事的儿子万泓睿!读博期间,儿子正处于孩提到童龀期间,最需要父亲的陪伴。可由于要工作、看书和写作,只能不断的告诉他,自己去玩,爸爸要工作。每次儿子都默默的接受,从未对我工作学习造成困扰,并且总能给我欢声笑语,让我在艰辛的读博期间平添了许多乐趣,也是我生活、学习、工作的不竭动力。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帮助、鼓励、支持和关怀过我的亲人、师长和朋友们。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二】

杭州的冬天是寒冷的,我的心却是温暖的。此时此刻我想衷心地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

感谢我的导师黄祖辉教授!从2007年我第一次通过电子邮件向黄老师请教合作社理论至今巳有8年时间。这8年里我的每一份成长都离不开黄老师的帮助:

从教授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到指导论文理论框架的构架,从指导设计调研问卷到帮助联系参访单位到组织汇总问卷数据,从辅导论文写作到给予对初稿的修改意见,黄老师的高瞻远瞩和学识渊博使我能够一步一步向梦想迈进!我还要感谢师母谢莉莎老师!在大学学习期间,谢老师给予了我非常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每当遇到困难时,听到谢老师温暖的鼓励话语,我都能振作精神克服困难。

感谢我的导师郭教授!2011年郭老师从电脑里找与大学论文直接相关的文献资料供我阅读、带我上统计学课程以及在办公室的白板上与我讨论设计技术路线图的场景历历在目。郭老师对农业产业化尤其是订单农业的研究成果丰硕,我的大学论文正是产业化的一个领域,能够得到郭老师的指点我倍感荣幸!曽经无数次我纠结于问题的表面现象徘徊不前,郭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后,我马上茅塞顿开,问题得以迅速地解决,这对我而言是相当幸运和幸福的!

感谢我的老师徐教授!从2009年第一次见面,徐老师对我学习生活上的关心从未停止。每次研究所会议,徐老师都会问询我近曰的情况,向我提供多种帮助,令我倍加感动!

感谢我的曰本导师德永澄宪教授和纳口列子教授!2012年我作为交换生赴曰本筑波大学期间,德永老师严谨求真的态度使我非常钦佩!他不仅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给我细致入微的关心,得知我对曰本农协有浓厚兴趣后,还亲自把我带到纳口老师面前。我永远忘不了2013年春节我离开曰本回国的前夕,德永老师特意安排在中餐馆师门聚会庆祝我学成归国时的温暖。纳口老师亲自带领我赴曰本农协和曰本农林水产省参访,在参访过程中遇到随行翻译同志一时无法翻译出来的专业术语,纳口老师马上亲自为我提供曰英文翻译,令我非常感动!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与农民合作社发展: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创新与优化研究”(编号:71333011)提供的资助!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运营模式、治理结构与比较研究”(编号:71020107028)提供的资助!

感谢为我们调研提供巨大帮助与支持的浙江省农业厅朱处长、四川省农业工作干部胡主任等所有政府公务员!感谢接受采访的陈、周等合作社的理事长和成员!感谢2011年利用署假时间参与调研和案例写作的王等浙江大学三农协会的所有同学!

感谢我硕士时期的导师黄教授!是她手把手地教我研究方法,将我带入合作社研究的领域里。在大学学习期间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每次见面都热情款待我,黄瑾教授的师恩我永远铭记于心!

感谢梁巧大学!梁老师对我而言亦师亦友,无论是我遇到专业上的问题还是人生道路上的困惑,梁老师都是我寻求帮助的对象,她沉稳、积极的心态时刻是我学习的目标。

感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顾益康主任、林坚教授、钱文荣教授、卫龙宝教授、陆文聪教授、张忠根教授、杨万江教授、丁关良教授、陈随军副教授、叶春辉副教授、周洁红教授、韩洪云教授、鲁柏祥大学、潘伟光副教授、姚卫红老师、金少胜副教授、阮建青副教授、茅锐大学、季晨大学以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马述忠教授、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开发研究中心宝剑久俊研究员在大学论文写作过程中为我提供的建议和帮助!感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徐丽安副院长、办公室毛迎春主任、办公室胡伟斌副主任、资料室陈兴侬老师和张霞老师!

是他们为研究所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使我们能够在非常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进步!

感谢曹斌研究员对我大学论文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邱东茂、李晓康等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是他们将我紧密融入研究团队中,依靠团队的力量学习进取我才能完成大学论文。

感谢陈璞老师。在班集体中,我们学习上互相帮助,学习之余聚餐游玩,是他们使我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并获得前进的动力。

2006年我进入研究生阶段时开始学习合作社理论,到今年有十年时间。十年在人生中是一段不短的时间阶段,我从22岁到32岁的青春用在了潜心学习上是无怨无悔的!这十年我从福州到三明再到杭州,从学校到工作岗位再回到学校,现在又即将走向新的工作岗位。无论将来我的研究领域在何处,合作社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一定是我继续努力的方向,为中国广大农民服务是我矢志不移的人生理想!幸福的未来在等着我开拓,我一定要继续努力奋斗来报答这么多关爱我的人们!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三】

光阴荏苒,近四年的大学生涯巳基本告一段落,心中欣喜之余,多是感激。

回头来看,自己本是农村一懵懂顽童,幸而能获得大学学位,都是源于身边师友和亲朋的帮助:

首先感谢的是导师黄袓辉教授,自从张晓波教授2011年荐我来浙大跟随黄老师学习,四年期间,黄老师在学业、生活和就业上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他早巳年逾六旬,作为卡特院长,行政事务繁忙,但依然常常托人从国外订购最新的制度经济学前沿书籍仔细研读,每次想来,自己作为年轻人也相形见绌。而给我更大触动则是他对学生的包容、宽容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门下将近200学生,学生们不论是从商、从政或是从学,他都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和鼓励,黄老师这种宽厚的胸襟是我们学生永远学习的榜样。

张晓波教授也是我的导师,之所以走上研究农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道路,都是源于张老师的原因。从2007年7月到现在,已经有8年,我几乎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他的帮助,从指导我硕士论文、介绍攻读大学、介绍出国访学、指导大学论文和找工作,这所有的过程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在生活中,自己的执拗和不耐心,也是无数次受到他宽容和耐心的教导,跟随他8个年头,自己碌碌无为,没做出什么像样的成绩,我真心有愧!

陈志刚教授也有太多的感谢,自从2009年他调任至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北京办公室主任以来,对我无论从学业,还是生活上都关怀备至。当年我执拗地想离开北京,他多次单独找我谈话希望我留下,至今历历在目,感动不巳。而后在浙大读博期间,也是多次来看望,在大学论文和就业方面也给予了许多无私的帮助和建议。

金松青教授是我在2012年去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学认识的,自己第一次出国举目无亲,金老师常常带着我到他家吃饭聊天,待我如作为家中后辈子弟一般,感激之情可谓溢于言表,同时也衷心感谢他的妻子红雅女士。在学业上,金老师也是时常耐心教导,不嫌愚笨。Reardom教授是我在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导师,对他感激颇多,那时Tom知道我一个人在美国孤单,也是多次遨我到金老师家一起聚餐闲谈,或到他家烧烤。有次知道我要买被子,他还专门带我去找学院的行政人员去征求帮助,Torn自己一个人虽然大大咧咧,但是对我确是关爱有加,照顾备至。如今他也六十有几,祝愿他能觅一良伴,生活安定幸福。

MSU农经资源学院的前秘书RobinsonAnn女士给我了许多感动。记得还未去MSU之前,我尚忧心住处,Arm主动提出帮我解决住宿问题,并给全院学生集体发了邮件为我寻求帮助,我真心感动。从那时起我就记得日后写致谢一定要感谢她,这种无私帮助的可贵品德正是促进自己成长的动力职称论文致谢范文论文。如今她巳退休,祝愿她退休生活过的幸福愉快!

在浙大卡特,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比如徐丽安副院长、郭红东教授、钱文荣教授、陆文聪教授、卫龙宝教授、张忠根教授、杨万江教授、马述忠教授、叶春晖副教授、金少胜副教授、毛迎春老师、胡伟斌老师、张霞老师等等,在这其中尤其要感谢的是我的师兄阮建青副教授,从我2010年来杭州,一直都是他在各个方面照料,要是没有他在各个方面的帮助,我的大学生涯也将大打折扣。阮师兄勤勉努力,为人正直,如今巳晋升副教授,并承担了系副主任等相关行政工作,深受学生们爱戴,祝愿他未来更加出色!

感谢攻读大学期间的同学,如刁盼盼、李静、嫣贞、张菲、石琦、梁海兵、余新平、伍骏骞、许为、王尧、李宝值等诸多同学,还要感谢黄老师门下傅琳琳、刘颖娴、郑思宁、郑军南、孙海霞、朋文欢、李懿芸等诸多同门,正是有他们的相伴,才使过去四年的大学生涯更为充实和丰富。

此外,还要感谢南京农业大学的钟甫宁教授,自从张晓波教授将我介绍过去,能得以多次机会聆听钟老师的教诲,尤其他反复强调的“间题导向”研究风格,让自己受益匪浅。还要感谢2011年和2012年到江苏沛县调研过程中,给予我们极大帮助的农业部农机司李斯华处长、沛县农机局郭松局长和吴明禄科长及其他领导,以及在2013年农村调查中给予帮助的农业部固定观察点办公室武志刚处长、王欧副处长等相关领导。

最后,在此感谢我的父母,作为一农村出身的孩子,父母将我辛苦扯大,读到大学学位,双亲殊为不易,感激之情无需言表,且祝愿他们日后生活幸福。

大学论文写作期间,获得以下项目的资助,在此深表感谢:

1、国家自科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与农民合作社发展: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创新与优化研究。

2、国家自科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人口变化、城乡人口流动和中国的农业与农村发展。

3、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化模式对农村贫困影响的研究。

第2篇

“田园城市”的概念,最早由19世纪末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在该书中霍华德提出建立一种包含传统意义上城市和乡村的优点的理想城市即田园城市。现在,成都市将建设一座着力于展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大城市。成都市的田园城市具有“世界级、现代化、超大型、田园城市”四大基本要素。

然而,在现代超大型城市发展中,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问题。如何有效地处理这对矛盾问题,关发表职称论文系到成都市的未来“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成败。因此,需要讨论成都市田园城市建设中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治理问题的协调关系。

一、成都市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从2005—2010年,成都市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明显增长。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3%以上的增长。实施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425个,完成投资680亿元。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成都经开区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民营工业增加值1150亿元,增长25%。

在过去几年中,成都市的工农业发展取得新跨越。成都市坚持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和提速增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7.7∶42.5∶49.8调整优化为2009年的5.9∶44.5∶49.6。

成都市的城乡建设成就显著。五年来,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聚集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根据成都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预测,成都市在“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发展速度大约保持在12%年增长,能源消耗年增长率大约为8%。

二、成都市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一个城市的大气环境的清洁程度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类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经济的发展和大气环境治理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一)成都市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

经过对成都市的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分析,确定成都市的主要大气污染因子为大气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过去几年中,成都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呈稳中转好的趋势。成都市的全年空气质量以良为主,优良率为80.3%~86.3%。空气污染特征表现为扬尘、机动车排气、煤烟混合型污染。

成都市城区环境空气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浓度近几年呈缓慢上升趋势,成为次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是成都市环境空气中的重要污染物,近几年随着大气排放治理,二氧化硫的污染形势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二)城市发展中机动车排放可能造成的大气污染物问题

随着成都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至2007年,成都市的轻型车达724654辆,中型车达94790辆,重型车达22353辆,摩托车达937659辆。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迅速上升,其总排放量已接近工业源氮氧化物排放量,并将持续增加。根据环境监测数据,2009年成都市的二氧化氮首次超过二氧化硫成为次要污染物,这与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机发表职称论文动车尾气污染日益加重密切相关。机动车排气及道路扬尘污染成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能源消耗可能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

成都市在近十年来能源消耗总量基本呈现上升趋势(见图2),尤其是从2005—2009年间,能量消费总量更是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从2001—2009年,成都市能源消耗年平均增长率达8.15%。根据统计数据,2009年成都市消耗电力305.28亿千瓦时,天然气38.61亿立方米,成品油358.25万吨,煤炭1325.78万吨,分别占能源消耗总量比重的46.26%、14.83%、11.31%、27.6%。成都市能源消耗构成中,电力所占的比重最大,煤炭所占比重次之,天然气和成品油所占比重最小。

由于天然气相对于其他能源价格偏低,导致天然气市场需求过快增长,消耗总量年均增幅超过20%。虽然成都市近几年始终把能源保障列为重点,使成都能源供需总量趋于平衡,基本能够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但是,成都市的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还是呈现加剧趋势。成都市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对一次能源的需求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能源消耗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不能有效地解决能源消耗中的污染物排放,将加剧成都市大气环境的恶化。

(四)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分析

1.大气承载力分析原理。人类在开发活动中,要做到经济发展与大气保护环境相协调,就要保证污染物的排放不能超过大气环境承载力。所谓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大气承载力的量化方法主要利用承载率评价法。承载率是指某区域环境承载量与该区域环境承载量阈值的比值。

在大气环境评价中用承载率分析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承载能力,大气环境承载率的表达式:CC=式中,CC是大气环境承载率,VT是大气环境总量,VE是某一时期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1)当大气环境承载率在0~1之间,说明大气环境承载力强。经济发展导致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处于可控范围内。(2)当大气环境承载率小于1时,说明区域的大气环境承载力超负荷严重。经济发展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产生的累积效应明显,需要加大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措施。

2.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为了同时保证城市经济增长和大气环境质量能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必须使区域大气污染发表职称论文物排放量小于大气环境容量。

若规划区分为n个分区、m个环境功能区,各个分区、功能区面积为Sij,则各分区允许排放总量为:Qi=A(Cij-Cb式中,Cij——各分区、功能区所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mg·m-3;Cb——各分区、功能区的大气污染物的背景值,mg·m-3;Qi——各分区允许排放总量,104t/a;A——总量控制系数,是根据地区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变化的一个数值。利用成都市的气象条件,计算了成都市的大气污染物的容量数为二氧化硫20.11万吨,二氧化氮28.41万吨,颗粒物为33.57万吨。大气环境容量是随季节变化的量,成都市冬季的大气环境容量最小;在不考虑降雨条件的情况下,成都春季的大气环境容量最大。在考虑降水条件下,成都夏季的大气环境容量最大。

3.成都市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随着成都市经济总量的增加,能源消耗和机动车都将快速增长,使得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成倍增加。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手段主要是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结构的改变和大气污染物治理水平的提高。2009年成都市的平均二氧化硫脱硫率达到70%。依据这个原理,设计了成都市经济发展和污染物治理情景案例。

设计情景1:成都市经济以其“十二五”的12%增长和能源弹性系数0.67的情景,二氧化硫治理情景为脱硫率为85%、90%和95%;二氧化氮的治理情景为脱销率为70%、80%和90%。这是根据成都市“十二五”的经济和能源发展计划设计的情景(见表1和表2)。

设计情景2:在经济以7%增长和能源弹性系数0.5情况下的污染减排情景设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治理情景与情景1一致。这是根据全国“十二五”的平均经济发展速度和优化的能源发展速度设计的情景。

通过大气承载力的计算分析。成都市的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数随能耗的增长而急剧增大。尤其以成都市“十二五”的能源消耗增长率计算(情景1),到2050年,二氧化硫脱硫率达到85%的情况下,大气承载力指标仍然达到-1.5。只有二氧化硫脱硫率达到95%的情况下,二氧化硫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才能小于大气环境容量。二氧化氮在情景1的情况下是超出大气环境容量。在情景2的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治理情况下,2050年,二氧化硫排放可以符合大气承载力指数的要求。但是,二氧化氮必须满足工业脱硝达到90%,汽车的新能源替换达到70%的条件下,二氧化氮排放量才能符合大气承载力指数的要求。大气承载力指数说明,在现有的大气环境治理水平下,随着成都市经济的发展,大气环境状况将趋于恶化。经济发展必须重视能源结构的改变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的治理。

三、成都市田园城市建设中的经济与大气环境协调问题讨论

1.成都市的田园城市发展要走绿色经济的道路。成都市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始终坚持低碳、环保、生态的理念,强化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

2.实行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结构调整应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中心,通过引进和发展清洁能源,采取以天然气、轻柴油、液化石油气、电等各种优质能源并举的措施,广开渠道,实现优质能源替煤战略。实施节能强企工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和废物利用能源替代,落实国家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第3篇

一、中职学生特殊群体的含义

中职学生特殊群体是指中职学生中具有较严重的缺点或不足的一类学生。根据学生存在问题的不同,可分为纪律松散、学习困难、生活贫困、心理障碍、患病残疾等特殊群体。若能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或改变特殊群体学生状况,则一方面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走上正确人生道路,并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能较好地扭转中职学校纪律差、学习风气不佳等不良习气,为建立和谐校园起到关键性作用。笔者对所在学校通过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思想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并设计符合在校学生实际情况的问卷调查表,对广大学生进行不记名调查。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及汇总,将在校特殊群体学生划分为经济特困、学习困难、纪律松散、心理障碍及患病残疾等几个群体,特殊群体学生数约为在校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其中纪律松散、学习困难学生比重最大,这部分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

二、中职学生特殊群体思政教育的对策

中职特殊群体中的经济特困生随着国家对贫困学生扶持力度的加强已基本解决,因此,中职学校主要是针对纪律松散及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帮扶及提升。人的行为与个体的思想意识有很大的关联,提升中职特殊群体的思想修养,是帮助这部分学生重新进入正常学习和生活的直接有效方法。

(一)抓住军训时机,为学生创造生活新起点

对于从初中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每一个新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他们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抓住这一教育关键期,学生处要求班主任多途径了解学生情况,如通过生源所在地学校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生活背景及行为特点,及时建立并更新学生思政档案,动态掌握特殊群体情况,并注意对学生档案的保密。军训是中职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教官这个角色对青少年来说是非常有凝聚力的。据笔者所在学校桂林工业学校多年统计,军训期间是违纪现象最少的时期。在军训期间为学生树立正面角色,鼓励特殊群体学生特别是纪律松散学生积极上进,对他们的正确行为及时肯定、表扬等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其自觉约束行为,逐步走上正途。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二)改革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德育体验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改革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实效性,是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直接的手段。大多数特殊群体学生不良人格或行为的形成是由于其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指引,缺乏关心、关爱、友爱、互助、成功的体验。在德育课程中按照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情境,由学生扮演其中角色,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三)改革学生管理制度,鼓励学生“改过立新”

特殊群体学生的转变需要通过教育和引导来实现。传统的学生管理制度将学生的行为严格地分为对错,其对于一般学生的管理是有效的,但对于特殊群体学生则直接划分为错与惩,将其抛弃到对立面。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逐步建立的关键时期,常因缺乏经验而犯错误。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育人更是要因人而异。传统学生管理制度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使特殊群体学生被动地划分到不良群体中,违背了学校教书育人的初衷,不适应中职学校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本着育人的原则,新的管理制度应采取弹性管理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改错的机会,比如学校可以在学生违纪处分办法中规定,表现好的违纪学生在受处分半年后可以申请降低处分级别直至撤销处分,这就在警示的同时也打开了接纳改过自新的大门。

(四)加强预防机制,分类指导,实施全面有效管理

1.跟踪学生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将工作重心放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而不是事后处理,避免陷于“预防措施不严—事中处理不当—事后处理困难”的恶性循环。把重心放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保证学生特殊群体名誉,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关键,也是实施各项措施的基本原则。

2.明确特殊群体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措施。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心理自卑而引起的心理问题。作为学校,应严格落实国家的有关政策;作为教师,要多关心、多鼓励,鼓励他们自强自立、艰苦奋斗,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挑战,学文化、学知识,改变自己的人生,创造美好未来。纪律松散的学生往往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只是单纯地通过谈心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现状。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处通过合理安排学生宿舍成员,以宿舍为单元,让学生相互帮助,以优秀学生带动后进学生克服懒散的坏习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班主任要开导学生,深入了解造成其学习成绩差的原因,重树学生“我能学会”的信心。任课教师则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耐心和关注,让学生学会、学懂,重树学习信心。在学生之间则可由品学兼优的学生做组长,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开展帮扶活动。实践证明,这一举措不仅使学生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助互爱的优良品质。

3.做好教育规划,分阶段管理教育学生。中职学校各年级学生学习任务有很大的区别,为了让学生特别是特殊群体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应当结合各年级特点分阶段管理教育学生。一年级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教育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积极向上。在这一阶段,班主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班主任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为特殊群体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并跟踪关注,设计引导策略。二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由于专 业课程的学习过程比较枯燥,因此,引导其爱专业、自觉学习专业是首要任务。此阶段可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升工作能力,体会学习知识带来的实惠和快乐。三年级学生面临着毕业后的选择,因此,重点应放在就业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及能力的培训,增强学生自信心,帮助其顺利踏上就业之路。

4.建立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多途径掌控学生思想动态。(1)建立家校联系平台,实现学校和家庭联系的制度化,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行为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是家长与学校的共同目标,加强家校联系,学校可以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策略。作为家长,则可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与学校步调一致地帮助和教育学生,提高教育质量。(2)建立完善的班主任负责制,有利于学生情况的实时更新。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班主任经常深入学生学习、生活,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建立学生特殊群体个人档案。同时组建优秀、负责、被同学认可的学生班委团队。班委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班上同学共同生活,最容易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补充遗漏信息,可以降低突发事件发生概率。(3)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手机俨然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核心,QQ、博客等平台是学生吐露心声常用的渠道,加入学生QQ群,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学生通过网络沟通,缩小与学生的距离,可让学生相信教师,接受教师的帮助。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 常永强.关于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版,2011(12).

[2] 李晗.影响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1(5).

[3] 程允华.新时期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3(3).

第4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

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

第5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 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 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 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 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 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 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 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 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 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 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 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 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 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

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 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 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 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 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 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 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

第6篇

植物景观的创造,仅靠一些自然的植物种类还不尽人意,要有丰富的植物材料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为此,园艺学科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选种、育种、创造新的栽培变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为了丰富植物色彩、体形和线条,垂枝类型的栽培变种越来越多,在园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调查所得的我国现有的垂枝植物类型树种中研究分析其观赏特性,初步探讨了垂枝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1  观赏特性

垂枝植物是枝条下垂向地伸展的植物的统称,如垂柳(Sal-ix babylonica) ,绦柳(Salix matsudana cv. Pendula) ,龙爪槐(Sophora japonica cv. Pendula) 等。毕业论文 垂枝植物之所以备受人们的青睐,与其独特的观赏特性和生态适应性是密不可分的。它们耐旱、耐湿、耐热、抗病虫害,能适应各种温度变化,对土壤肥力也不苛求。同时,垂枝植物也为园林景观增加了特有的色相、动感和声音,这些特点有利于建造低成本的园林景观。

1. 1  形态和质地

垂枝植物最明显的观赏特征是其所有枝条自然下垂,形成伞形或蘑菇状树冠来展示其优美的形态。垂枝植物的枝条有不同的质地,有柔软纤细的垂柳,也有粗犷的垂枝北非雪松,可以给人带去不同的景观感受。

1. 2  动感和声响

在欣赏其优美形态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享受垂枝的动感以及风吹过时所发出的声响。微风吹过,大量种植在公园、道路边的垂枝植物,细长的枝条随风摇曳,就象海里的浪花一样,还发出沙沙的声响,象是在说着悄悄话,给人们带来与大自然的亲近之感;当微风吹过,种植在水边上的垂柳,细长而又柔软的枝条伸入到水里,随着清风轻轻摇摆着,让水面泛起一阵阵涟漪,仿佛一双巧手拨弄着一池秋水,别有一番风味。垂枝梅枝条自然下垂,花开时朵朵向下,宛若向水面探身弄影,用来装饰园林水景,无风时,纤秀柔媚的梅花,妥帖地融入温情一般的水中,可表现出一种如云飘逸的神采,表达着一种恬静的意境。起风时,碧水盈盈,和风拂拂,姿态更为动人。

1. 3  色彩

垂枝植物的叶色、花色、果色都很丰富多彩,叶色有终年常绿的迎春,有色彩极其丰富的垂枝榕、花叶垂榕等,还有常年叶片为红色的细叶鸡爪槭,入冬后叶色更为红艳,为冬季景观增色不少;垂枝植物一般在春季或夏季开花,花的颜色很丰富,有红色、白色、粉红色、黄色、浅蓝色等;有些垂枝植物的果实色彩也相当丰富,有红艳的宁夏枸杞,有粉红的垂枝桃等。

2  垂枝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垂枝植物种类繁多,能在不同的生境下生长,在园林中应用范围很广。硕士论文 在设计时,通过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充分发挥其自身形体、质地、色彩等自然美,可以创造出生机盎然、优美靓丽的园林景观。

2. 1  应用原则

2. 1. 1 选材适当,适地适栽 不同的植物对生态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和适应能力,环境适宜则生长良好,否则便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生态环境又是由各不相同的温、光、水、土等条件组成的综合环境,千差万别。因此,在栽培应用时,首先要选择适应当地条件的种类,即选用生态要求与当地条件吻合的种类。从外地引种时,最好先作引种试验或少量栽培,成功后再大量推广。

2. 1. 2 自然美与意蕴美 应用时,要同时关注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在满足植物生态要求,发现植物对环境的生态功能同时,通过植物的自然美与意蕴美来体现植物对环境的美化装饰作用,也是观赏植物应用的一个重要特点。垂枝植物种类繁多,姿态各异,通过叶、花、果在形态、色彩、芳香、质感等方面的特点及其整体构成,表现出各种自然美。植物以绿色作为大自然赋予的主基调,同时又以多彩的花、果、叶甚至整个植株发出清香、甜香、浓香、幽香等多种香味,引起人的嗅觉美感。植物除了自然美外,很多传统的观赏植物还富有意蕴美,其含义与通常所说的联想美、含蓄美、意境美等相近,其审美特征在于将植物自然形象与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理念相联系,以物寓意、托物言情,使植物形象成为某种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载体,成为历来文人墨客、丹青妙手垂青的对象。在我国,这方面较为典型的垂枝植物有:垂枝梅、迎春、木香等。由于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载体功能,使这些植物在自然形态美的基础上又具有了丰富的意蕴美内涵。

2. 1. 3 生态效应 应用垂枝植物时,除考虑其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外,植物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环境绿化的重要目的。垂枝植物同其他植物一样具有调节环境温度、湿度、杀菌、减噪、抗污染、平衡空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等多种生态功能。由于在形态上、生态习性、应用形式上的差异,不同的垂枝植物对环境的生态功能的发挥不尽相同。例如:在市区、工厂等空气污染较重的区域则应栽种能抗污染和能吸收一定量有毒气体的种类,降低空气中的有毒成分,改善空气质量。保持水土,则应选择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树种。

2. 2  应用形式

垂枝植物的应用形式与内容要根据环境特点、绿化功能要求,结合植物的生态习性、物候变化、观赏特点选用适宜的类型和具体种类,也可根据不同类型植物的特点、设计和制作相应的设施,使植物、构筑物、环境之间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垂枝植物可与其他植物,包括乔木、灌木、各种花卉搭配,在庭院、公路、公园等地方的绿化中经常被使用,可群植或片植形成大面积的景观,亦可孤植。不同的绿化场所,垂枝植物有以下常见应用形式与内容:

转贴于 2. 2. 1 水边种植 部分垂枝植物抗性好,耐水湿,适宜种于水边。医学论文 水边种植垂枝植物,使枝条伸向水面,形成柔条拂水、低枝写镜的画面,树姿与水体相互掩映,虚实相应,深化和丰富了植物景观的内容,提高了园林审美情趣。可用于水边种植的垂枝类型树种有:垂枝梅、垂柳、绦柳等。龙游梅,枝条自然扭曲如游龙,别具风致,因干形奇特,也很适合水滨作点景之用。它那灵动、隽逸、活泼的形与神,在水的衬托下,往往随意成趣,常有神来之笔,令人浮想联翩。

2. 2. 2 行道树 大部分垂枝植物姿型优美,性耐修剪,适应性广,抵抗力强,因此可种植于公路、园路的两旁,细长柔软的枝条向下悬垂,偶尔随风摆动,并不时地抚摸着人们的脸,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在浙江嘉兴,那里的垂柳树体高大,经常被做为行道树使用。可作为行道树的有:垂枝南洋杉、垂枝桦、垂枝槐等。

2. 2. 3 园景树 垂枝植物的树形优美,有很多的观赏特征,可赏花果,观形色,可在庭院、公园中作为园中布局的中心植物景观,在栽植上可孤植、配植、群植。以单株形式配植的各类树木,对单株的观赏形状要求高。垂枝植物中常用作园景树的树种有垂枝雪松、垂枝槐、垂枝榆、垂枝榕、垂枝樱花等。

2. 2. 4 垂吊花卉 垂吊花卉极其迎合现代人美化和装饰室内的心理和要求,因为她有与生俱来的艺术格调,富有浓浓的梦幻感和飘逸感,她可以轻而易举将室内的环境布置得充满艺术氛围,焕发自然生机。垂吊花卉一般挂在较高处,以仰视观赏为主,基本的要求是枝叶繁茂,生长迅速,管理方便,观赏效果好,能很快成形。因此有些枝叶和花向下生长的种类是良好的吊盆材料。垂枝植物中可用作垂吊花卉的种类有绿之铃、倒挂金钟、垂枝石松、绿萝等。

2. 2. 5 棚架 棚架是园林绿化中最常见、结构造型丰富的构筑物之一。生长旺盛、枝叶茂密、开花观果的攀援植物是花架绿化的基本物质基础。垂枝植物中可用作棚架植物的有木香等。

2. 2. 6 护坡、堡坎绿化 护坡与堡坎绿化是城市立体绿化,特别是地形、地貌复杂多变的山地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堡坎、坡坎、堤岸等地段,可选用垂吊植物中的俯垂型植物植于坡坎顶部边缘,使其枝蔓向下悬挂,覆盖坡坎而起护坡美化装饰和绿化的功能。垂枝植物中可用作该类型的绿化树种有:迎春,连翘、云南黄素馨等。

2. 2. 7 山石绿化 在山石边种植一些垂枝植物,山石与婆娑的树姿二者相互呼应,更富自然情趣,如垂枝梅,垂枝鸡爪槭等。梅石相配,刚劲简洁,妙笔生花,石因梅而活,梅因石更绝,对比强烈,收效甚佳。

2. 2. 8 盆景应用 一些垂枝植物,经整形修剪,成为灌木状态,常用作盆景材料,如垂枝金花柳、垂枝龙爪槐等。

2. 2. 9 大量片植或群植 英国园林设计师提出过“没有量就没有美”,强调大量片植,垂枝植物秀丽的外形,若大量的集中在一块,将形成一个大面积的景观。职称论文 垂枝植物中常片植或群植的树种有垂枝樱花、垂枝梅花等。

2. 2. 10 其他用途 不少品种可用作切花,用作插花材料,加工成为艺术品,可放在室内数年,如垂枝银花柳;也可用作盆栽,自由移动,放置在不同的空间里,快速形成优美的景观,如垂枝金花柳等等。

3  展望前景

综上所述,垂枝植物是一类很值得推广的造景植物材料,它特有的观赏特性及生态适应性决定了它在园林中的应用,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应注意到垂枝植物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垂枝植物的培育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大部分品种应用主要集中在特色景观营造中,而且,目前还有很多垂枝树种处在苗木繁育阶段,在规格和数量上都还不能达到供应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垂枝的变异性状都值得培养。有些树木例如大叶杨培养出来的品种,完全不具备垂枝树木特有的观赏价值,因此对其市场前景的估测并不乐观。垂枝型树木的选育有几点值得注意:一般而言,要求植物的冠形为伞形或扁球形,其开张的树冠利于达到遮阴的功能;其次就是对枝条姿态、颜色以及叶型的要求,这也是影响垂枝植物观赏效果的重要因素;最后还要综合考察该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如抗逆性等。

随着回归自然意识的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垂枝植物重要的应用价值。工作总结 我国应大力发展垂枝类型植物,同时,建议科研单位加强垂枝植物的育种工作,尤其是在选育观赏价值高的新品种这方面。垂枝植物的种类繁多,情调各异,应用空间广阔,加强对它们的开发、研究与推广作用,将对人们生活增添无限风采。 参考文献:

[1]  熊济华,唐岱. 藤蔓花卉. 攀援匍匐垂吊观赏植物.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7.

[2]  赵锡惟. 垂吊花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9.

[3]  苏雪痕. 植物造景.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1.

第7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管理;管理模型

0 前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的制定已经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各个城市都制定了完备的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一般以15 年为限,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有的城市补充制定了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和广泛的公众参与,形成法律条文,并得到城市政府部门领导的足够重视。然而,在我国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协调有效的管理,却一直停留在长官意志,行政计划管理的阶段。我们国家的城市普遍受经济力量和城市规划管理力量不足的困扰,受到社会和政府控制力不强的影响,受到急功近利心态的支配,往往在城市规划实施中有统筹规划,却缺少统一的实施管理。例如,一条道路刚刚建好就因铺设管道而开挖,过几个月要铺设电缆,再开挖,再填平,道路被戏称为“拉链”。这不但给车辆和行人带来了不便,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金钱。因此,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城市规划管理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管理就是“在变动的环境中依赖人与物的互动而获得组织绩效改进的人类实践”[1]。从泰罗开始,开启了一条通向管理“确定性”的道路,管理由经验变成一门“科学”。人们试图找出人类活动的规律而进行组织、决策。城市规划管理这一管理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和进程。这些庞杂的内容可以利用多种可能的途径和工具,找到城市规划管理的技术实现方法。本文就是试图为城市规划管理找到一种系统规范、容易控制和实施的管理方法。

1 城市规划项目管理研究的思路

1.1 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的运作模式

一切生产和公共事务的管理, 其共同的目的就是试图“最有效地运用现有资源来满足一定的预计的需求”。城市规划管理也是最有效地利用城市资源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它具体通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综合调控,逐步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规划管理实际上充当着维护城市空间秩序的“法官”或“裁判”的角色,然而凭借规划管理部门现有的地位和力量,却又是力不从心的。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系统如图1 所示,把城市规划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城市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管理作为决策系统,主要负责制定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执行系统,它包括从建设工程的计划、用地安排到市政建设,管理工作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是反馈系统,主要负责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管理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等管理工作。城市规划的法律规范是保障系统,系统运行的保障条件有很多,如组织、人员、体制、机制、法制等,其中法制保障尤为重要[2]。

从图1 可以看到,整个城市规划管理的全部内容是通过不同的层次系统显现出来的,它包括城市规划管理大系统,硕士论文 城市规划管理实施子系统和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小系统。大系统包含了整个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大到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小到一个地块边界,时间跨度长则20 年,短则5 年。子系统包含了建设项目规划的选址管理,用地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组成了系统的有序结构。小系统则包含了具体建设环节的管理程序。为了使城市规划管理系统能够良性运转,协调操作,需要建立、健全一些基本的运行机制。如决策机制、协同机制、调控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为了实现管理的目的,城市规划管理一般采用行政的方法、法律的方法、经济的方法、咨询的方法。

1.2 城市规划管理和项目管理的融合

一般而言,项目是指一次性的、临时性的活动,贝内特·P·利恩兹在他的《21 世纪的项目管理》的序言中第一句话就指出“项目是为了在预定进度和确定的预算范围内达到特定目的和预计效益的一种创造性方法”[3]。它具有独特性、多目标属性和生命周期性的特点,城市规划正是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内(总体规划一般在10~15 年,详细规划一般在1~3 年),为了达到社会环境、人口发展、社会愿望的平衡所进行的一次性的、临时的、独有的工作。因此,城市规划可以作为一个项目。那么,从城市规划管理的现状看,将项目管理这一系统的、科学的、可量化的管理方法引入到城市规划管理中来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其理由如下:

(1)由于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需要不同领域的相互协作才能完成。充分利用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要大量控制外部资源,才能实现城市规划的多目标。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出现,项目管理工具的多样化,使城市规划项目管理的技术实现成为可能。

(2)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对城市发展变化更为敏感,解决问题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传统的科层式的组织结构官僚主义严重,反应迟钝,无法应对这种变化,而项目管理要求的是扁平式的管理体制,矩阵式的组织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科层式组织方式要灵活得多。

(3)建立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职称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健全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建立程序化、公开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更为重要。这种制度包括高效率的操作程序,科学严谨的操作过程和公正效率的操作方式,以减少管理人员的随意性,保证较高的透明度和较强的办事效率。项目管理的科学体系,灵活多变的方法,才适应管理规范化的要求。

(4)项目管理的引入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服务的职能。运用经济手段提供服务、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变过去的指令性管理为综合性的宏观调控管理。项目管理的多目标属性既保证了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威性和原则性,又实现了政府管理的职能转变。

管理的有效性表现在管理的闭合性,城市规划管理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建立封闭的系统管理模式,贯穿在项目的审批、实施、控制、监督的全过程(如图2)。2 城市规划项目管理模型的建立城市总体规划由于其时间的跨度很大,包含的内容非常综合,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大项目(Program),从这个大项目(Program)中,我们可以分发成若干个项目(Project)[4]。同时,也体现了战略目标和项目目标的统一。传统的思路和做法是根据大项目中包含的内容而进行分类的。例如,根据图1 所示,城市的总体规划这个大项目可以分成若干个项目:项目选址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管线规划,景观绿地规划,居住区规划等等。这种分类按照行业对口的方式进行,但是由此产生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1)由于整个总体规划的综合性和同步性,由行业的形式进行分类,就会造成各个行业部门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从总体规划的推进时间来看就会参差不齐,容易造成行业间的不协调和矛盾(如城市道路的“拉链”现象)。从而影响整个规划实施的进度,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不良的经济效益。

(2)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城市规划的实施也不会在原来的计划中进行, “一个简单的事情,通过一系列稳定的复合过程,会引起复杂的后果”[6]。在总体规划这样一个大项目中,如果一个项目,比如道路交通或土地计划的变更,往往会导致市政管线、建筑工程、景观绿化、工业选址、居住区规划的一系列变更,而由于规划实施的超前、滞后等原因,这一系列的变更就会造成复杂的、甚至混乱的变化。那么,这种层层分解的“细化的复杂的工作(可预测的,线性的)又将被动态的复杂性(不可预测的,非线性的)的管理所替代。”这就使得这种分解成子项目的做法会造成更大的混乱和不确定性[7]。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指导、计划、控制、管理和决策系统,随着系统内区域和城市条件的变化,城市的空间发展目标应适时作相应的调整。在时间上要远近有别,短时间内要有足够的稳定性,对城市的每一个空间制定出具体的实施蓝图;而长期发展要有足够的弹性,以保证在规划的发展循环中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因而主要强调目标的过程管理和时间顺序管理,不是为了“详细地描述空间发展的最终状态”[8]。

项目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变化的管理,如何将一系列的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变化也能在计划的范围内变化[5]。我们考虑建立一种动态的城市规划项目管理模型以适应这个复杂的多变的大项目(Program)。由此考虑用时间界限的办法发起若干个项目(Project)。项目管理本身有明确的目标和确定的时间概念,对于城市规划这个大项目我们可以首先确定其时间目标,将大项目按年度分解成项目,即每一年作为一个项目(Project)来建立项目管理模型。

例如,总体规划是15 年,我们把每一年的规划实施看作一个项目,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该年度的控制性详规(实施计划),明确实施目标,确定各个部门的规划实施范围,留学生论文 建立相应的项目团队,确定绩效/技术控制标准并严格实施。到一个年度结束,表明一个项目的终止。在总结年度项目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总体规划的部署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建立下一个项目,制定一个新的项目管理计划。用这种计划之中有变化,动态之中相对静态的做法,进行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如图3)[9]。

从图3 中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城市规划项目管理的自身特点,这里列出6 项管理领域的内容:计划管理即综合管理(整体管理),绩效/技术管理包含了质量管理和费用管理,由于城市规划的质量标准和费用估算较难确定,可以建立相关目标体系来评估项目的绩效,以保证传统的质量、费用、时间三大目标的实现[10]。由于行政机构的加入,项目队伍建设本身包含了沟通管理的内容,因而没有单独列出。采购管理在宏观的规划实施管理中也没有专门列出讨论。

3 小结

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城市规划管理面临新的严峻挑战,问题的关键在于既有观念上的偏差、权力上的有限、财力上的不足、操作上的无奈, 更有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性和利益多元化所带来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干扰着城市规划管理的运作,在这种利益的冲突面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显得极其脆弱无力[11]。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社会诸利益的平衡中无法确保城市“公平”发展,更有甚者使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往往成为城市发展的“门槛”。如何确立新形势下城市规划管理的地位与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规划管理的调控作用, 是实现城市规划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

城市规划项目管理是以城市规划为对象,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对城市规划实施的全部活动所进行的决策、协调和控制行为,它是“一个复杂综合的有机整体的系统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分系统,从宏观到微观的纵横交织的管理网络”[12]。这一管理过程可以归纳为“研究对象的本土化(局部问题),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在认识论指导下普遍接纳的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结果的实效化(提高本土管理绩效)”。这种方法的具体实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13]。 参考文献

[1]席酉民,韩巍.管理研究系统性再剖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2,(6):1- 8.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美]贝内特·P·利恩兹,凯瑟琳·P·雷.21 世纪的项目管理(第3 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

社,2003.

[4][美]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2000 年版).

[5][美]J.D.费雷姆.新项目管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

[6][美]罗布·托姆塞特.极限项目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7]郑锋.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本质和观念[J].新东方,2001,(3):13- 16.

[8]丘磐.科技项目管理之知识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3,(4):17- 22.

[9]李崇明“. 数字城市”及其认识与定位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3,(4):13- 16.

[10]Gido Clements. Successful Project Management. South-WesternCollege Publishing.

[11]姜杰等.城市竞争力[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第8篇

一、《我们都爱笑》收视飚升

作为国内第一档青春幽默情景喜剧综艺栏目,《我们都爱笑》(以下称为《爱笑》)从2014年2月于湖南卫视每周六晚间22点播出。从节目形式来看,《爱笑》告别了主持人控场下综艺娱乐选秀的旧模式,由“爱笑兄弟”作为长期驻演,每期邀请3-4位明星嘉宾一同参与即兴表演,衔接部分也都由真人秀串接,是一档不论输赢以专门制造快乐为目标的喜剧节目。从开播以来便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电视收视率一路飘红,来自央视-索福瑞csm48城收视率情况显示在周六晚十点档中,《爱笑》异军突起获得平均0.9的收视率和6.38的超高收视份额。不少观众在看完电视首播之后还纷纷转向网络再度点播收看,因而节目的网络视频点击量同样惊人,在节目播出的短短三个月时间内,腾讯视频的点播量突破了1亿人次。这标志着观众对节目的忠诚度稳步上升,喜剧综艺化的形式已经逐步被认可。在收视节节攀升、观众反响热烈的同时,其新颖的节目形态也受到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甚至有人评论说,“看多了皮笑肉不笑的春晚小品、相声后,是时候该让‘爱笑’告诉观众什么才是真正的喜剧,它会开启一个全新的喜剧时代的。”

二、高收视率背后观众的“使用”与“满足”

依照麦奎尔的观点,媒介使用是人们生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行为,它已经融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妨碍或替代了其他活动。而“人是有需求的动物。人类的一切活动的基本说到底是满足各种需求”。①“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每一个受众都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并把他们接触媒介的行为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来“使用”媒介从而获得“满足”的过程。《爱笑》收视率稳步上升、观众反响热烈反映了喜剧综艺秀的节目形式满足了观众的多种需求。

1、快乐解压需求的满足

现代人的压力不仅来自于工作、生活还包括社交等各方面。《爱笑》设置了多个富有创意的场景和耳目一新的表演模式,搭配多元化的综艺元素,通过新颖的电视表现手法,全方位展现了“搞笑”的十八般武艺,能让观众笑得畅快淋漓,为受众提供消遣和娱乐,使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首期节目播出后便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统计大约平均每39秒就有一个笑点。除了明星潘粤明受虐是整期节目的部分外,李锐等芒果名嘴们的表演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尤其是杜海涛一个人在一期节目中扮演了多个性格分裂的角色让网友直呼过瘾。而当晚节目收视也获得双网破1的不俗成绩,全国网数据达到1.05的收视率和5.71收视份额,城市网则是1.06的收视率、4.27收视份额。②

2、窥视欲的满足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部分人都有窥视别人隐私和探究事物背后故事的欲望。而人们越是想遮掩起来不想被别人看到的东西,越容易引起别人窥视的兴趣。不同于其他娱乐综艺节目,《爱笑》以真人秀的形式,将节目制作的幕后放到台前,大胆尝试了一种全新的节目展现形式,将台前幕后搞笑花絮,甚至表演嘉宾笑场、重新补录等全景放送,使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档节目的录制过程,包括灯光、机位、演员、导演的现场调度和配合。在日常生活中或在其他电视节目中看不到的,观众在《爱笑》中看到了。此外,在“爱笑段子屋”中,明星嘉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制性参与表演,在完全未知的环境下刺激明星临场反应,制造看点。因而参演的明星们也不得不完全放下身段卖力的表演,观众看到明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表演任务时,也会有措手不及的尴尬,去掉了他们的明星光环还原了作为普通人的真实情况。如帅气偶像付辛博狂啃西瓜、大美女胡杏儿直接咬核桃,这都直接让很多人从路人变为了粉丝。2014年8月《爱笑》推出第三季,新一季对舞台设计、节目包装等进行了升级,在“爱笑好来屋”中,增加了在国际领先的“绿屏技术”,使观众更加逼真的看到演员所处的周围环境。

3、共鸣需求的满足

在《爱笑》中主推针砭时弊的充满正能量的“爱笑后宫传”,其固定角色源自湖南卫视神剧《还珠格格》中的皇后和容嬷嬷的经典形象,由“爱笑兄弟”反串皇后和容嬷嬷,以皇后在宫中从容嬷嬷口中得知宫外发生的事情的方式,将现代实时的热门事件用穿越时空的喜剧方式来批判和演绎。雾霾、春节买票、啃老族、送礼、剩女、网购、食品安全、诈骗电话等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话题都在“爱笑后宫传”中出现过。例如在2014年5月3日的主题是“广场舞场地与噪音”,剧中的容嬷嬷痴迷于广场舞,每天率领众嬷嬷到处跳广场舞,不仅占用了皇宫里的工作生活场地,还用大喇叭放音乐严重影响了皇宫里的正常生活秩序,遭到五阿哥在皇后面前的举报从而引起争执。在现实生活中由广场舞场地和噪音对人们造成困扰的情形并不少见,而由此引起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的新闻也在各种媒体上屡见不鲜。“爱笑后宫传”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作为表演主题,通过反讽搞笑丰富艺术表现力,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三、热播背后的冷思考

黑格尔说:“真正的幽默……要有深刻而丰富的精神基础……诗人应该于无足轻重的东西中见出最高度的深刻意义;就连信手拈来,没有秩序的零零散散的东西也毕竟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放出精神的火花”。③电视综艺节目以制造快乐来缓解人们的压力,但是当笑变成一种目的以后,就会缺乏严肃深刻的社会内容以及显性的讽刺、批判和反思精神,目的只在博得观众的哈哈一笑,不具有“以笑醒人”的教化意义。演员和嘉宾卖力的表演,让人捧腹的段子是《爱笑》的亮点,但是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为了争取收视率和商业利益,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舞台上出现了&ldqu o;女汉子”脚踏餐桌、拜金、卖丑、恶搞历史人物及事件、爆脏话粗口等恶俗内容,将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抛之脑后,为求新而颠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标准,会误导青年观众的价值观。虽然观众笑了,但却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观众没有受到人性、灵魂深处的启发和触动,这样的喜剧等同于街头杂耍,难免落俗。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爱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品质。

1、兼顾社会性,坚持正确引导青年人的价值观

《爱笑》在2014年7月12日的“爱笑滑溜溜”中上演了经典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但是讲的却是张飞老婆和刘备、关羽结拜的故事,这种对历史的无厘头恶搞,其消极影响不能低估,尤其是对正在形成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在“恶搞”手段的影响下,容易产生一些思想上的误区,会影响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对其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施拉姆在总结大众传播的一般社会功能时提到大众传播具有“提供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他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④的功能。《爱笑》受众定位15—45岁的观众,其中初高中生和大学生是收视的主力军,因而更应该发挥媒介的社会功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坚持正确的引导青年人的价值观。

2、坚持创新性,防止观众视觉疲劳

虽然《爱笑》笑点集中,让观众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之余能够释放和缓解压力,但是一些笑点雷同,久而久之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例如,固定板块之一的“爱笑滑溜溜”,节目设置引进国际最前沿的综艺表演设置22.5度的斜房子,每期明星嘉宾和驻场演员在斜房子内进行不同的表演,在这种无法控制自己肢体的情景下,经过场外导演的现场调度来完成表演。虽然每期节目,不同的嘉宾在不同的主题中上演着不同的故事,但是笑点无非是参演的明星和“爱笑兄妹”由于房间倾斜角度较大,无法站稳,甚至经常摔倒,顺利完成动作和表演的难度加大,依赖在此过程中呈现出的尴尬窘相等制造喜剧效果。

3、注重原创性,专注打造自己的品牌

《爱笑》的节目形态来源借鉴于美国老牌节目《周六夜现场》,且节目中的搞笑段子也存在对之前黑龙江卫视的《爱笑会议室》段子的翻拍。此外,也经常出现一些众人熟知的网络段子。制片人刘建立坦言对于《爱笑》的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创作,把笑点填足,让嘉宾玩好,让观众满意。随着电视节目竞争的加剧,坚持原创性,树立品牌意识,是该节目面对竞争的必要手段。

结语

时下,几十档喜剧真人秀席卷各大卫视,观众在一片欢声笑语的“乐”中也饱尝节目严重跟风和同质化的“苦”。《爱笑》抓住受众心理满足了受众的众多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了不菲的收视成绩。然而,如何在娱乐中笑得高雅成为喜剧真人秀节目在未来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缺失意义的娱乐令人担忧,在满足受众的需求外能够兼顾良好的社会功能,把握好娱乐的尺度,让观众乐在其中、让节目乐而不俗应该成为节目制作者的更高追求。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①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322

②腾讯网,《〈我们都爱笑〉双网收视破一创新喜剧形式获赞》,http://ent.qq. com/a/20140217/018309.htm

③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M].商务印书馆,1979:374

第9篇

近些年来,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公害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在我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步增强,特别是去年初,由于“非典”在我国一些地区的盛行,更是对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关注人类健康,加强环境保护,倡导“绿色消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尤其引人关注。面对目前的形势,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这一战略问题在来自国内外的压力下突显在人们面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现代企业必须实施绿色营销的原因分析——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新武器绿色营销,又叫环境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中要重视保护地球资源环境,防治污染以保护生态,充分利用并回收再生资源以造福后代。可见,绿色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市场营销方式,它要求企业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到重要位置,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从而产生绿色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企业应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及早树立绿色营销观念,为自己赢得国际市场竞争的优势和生存空间。

1.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全球环境恶化,关注环境、保护地球的环境保护主义运动要求企业实施绿色营销。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态灾难: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成灾、水体污染、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野生动物物种大量灭绝……因而,关注环境、保护地球成了人类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环境保护主义运动成为全世界的巨大力量,得到了公众的广泛支持,使得消费者重新思考“他们要买什么?从谁那里购买?”消费者态度的变化引发了新的营销策略——绿色营销——由企业开发、营销适应环境保护主义的产品。

2.绿色消费的兴起促使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所谓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其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要求企业生产、销售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危害环境的消费。绿色营销对于人类生存、国家、企业、个人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是现代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代表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思想,照顾生态层面的新的营销思维方式与操作模式。据报道,80%左右的德国人在购物时考虑环保问题;77%的美国人由于企业的环保形象会影响他们的消费倾向;66%的英国人愿意付高价购买绿色产品;而我们中国消费者尤其在经历“非典”之后,绿色消费观念也大有兴起之势。

3.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要求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又称环境壁垒,是指进口国(主要指发达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限制进口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它依据有关的环保标准和规定,要求进口商品不但要符合质量标准,而且从设计、制造、包装到消费处置都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得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这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可有效地阻止外国,特别是环保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口,为本国市场形成巨大的保护网,是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棘手和最难对付的贸易障碍之一。面对高高筑起的“绿色壁垒”,环境战略已经成为各国贸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国际化营销是企业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性能、服务质量、促销手段等方面的竞争,也是环境保护水平的竞争,谁能尽早而又成功地实施绿色营销策略,谁就能在竞争中领先一步。

4.实施绿色营销,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要求。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村,资源相当有限。资源再生利用,是使有限资源发挥更大效用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营销注重的是合理地利用资源和有效地保护资源。不言而喻,它造福于子孙后代,为社会、为后代留下蓝天碧水和青山。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由小康迈向富裕,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的"绿色"要求变得更加强烈。推进绿色营销,可以说正是顺应了民心民意。实施绿色营销,使人民群众的消费由满足基本需求为主,发展到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为主,因此,必将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二、阻碍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因素分析

1.我国经济总体水平低,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短视行为。目前由于我国仍然面临着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技术改造、国企扭亏和金融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对发展绿色产业既缺乏思想上的重视更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虽然我国政府颁布了许多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法规,也采用了相应的经济和行政干预手段来保证环境目标的实现,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往往为了本地区的短期利益实施地方保护主义和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致使各种环境法规无法真正贯彻落实。

2.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物质基础薄弱。可以说,资金和技术是实施绿色营销的两大物质基础,而“资金匮乏、技术落后”是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发展的致命弱点。再加上有的企业认为:绿色营销是一种流行,很快就会消退,造成了更大的困难。企业仍停留在追求消费数量增加而忽视产品质量和公共利益的阶段。

3.消费者对绿色消费需求不足。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较高,居民环保意识较强,宁愿花更多的钱去购买那些设计、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会损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绿色食品,因而推动了绿色营销的发展。而我国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仍较低,许多地方刚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向小康水平迈进,因此对绿色产品的消费能力显得薄弱。再加上我国居民的环保意识淡薄,也是绿色消费受抑制的另一原因。并且,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使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质量持怀疑态度,对绿色产品的认可程度不高,也抑制了对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

三、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推动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研究

1.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切实实行污染者付费措施,使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加强执法力度,对于有违反可持续发展目标、破坏性大、污染性强的企业,对其破坏环境的行为要进行严厉处罚,坚决令其停产或限期整改。同时应加大对假冒伪劣绿色产品的处罚力度,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促进绿色消费。根据企业和消费者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纳什均衡,企业做虚假绿色营销和真实绿色营销的利润差额越小,政府的罚款越重,做虚假绿色营销的企业也就越少。现实市场中的绿色营销虚假成分高,主要原因

是法律和政策处罚的力度不足,造成虚假绿色营销的差额利润很高。因此,虚假绿色营销屡禁不止。当政府对虚假绿色营销的处罚达到虚假绿色营销与真实绿色营销的利益差额时,企业做虚假绿色营销的动力将消失。

2.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利用今年初以来“非典”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影响,很多消费者主动改变了以往不卫生的生活习惯,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健康。我国企业应以此为契机,向消费者大力宣传绿色产品,让消费者了解到更多的绿色产品及绿色营销方面的知识,增强环保观念,并能自觉地对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进行有理有度的监督。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的动力在于人类的绿色战略决心,我国目前环保意识正在逐渐觉醒,应该因势利导号召公众进行绿色消费,促进企业实施绿色战略步伐的加快。

3.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制定企业的绿色目标。绿色营销观念要求企业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和环境利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寓环保意识于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重视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而,企业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有关部门的环境,法规以及环保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下达的指标,确定自己要实施的绿色目标。进一步根据企业的财力、物力、技术力量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与其他实际条件,确定出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制定绿色价格、选择绿色销售渠道、大力开展绿色促销、实施绿色管理和培养绿色文化等方面的具体目标。

第10篇

关键字:水利施工 技术 影响因素 提高 应用水平

一、前言

我国是水利大国,水利可以说已经成为经济命脉,同时也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利工程具有供给水资源、抵御水旱灾害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的水利建设和水利施工技术发展很快,在技术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水利工程施工的装备、材料和工艺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尽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施工时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二、对水利施工技术产生影响的因素

对水利施工技术产生影响的因素总体上有五个,分别是:环境因素、方法因素、机械因素、材料因素、人的因素。水利项目在施工前和施工时对这五个方面的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能保证施工质量达标。

2.1材料因素

对材料因素的管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别是:合理处理水利施工项目竣工后剩下的材料;建立检验制度,对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合理使用材料,减少材料的损失;在材料采购时,严把质量关。主要是对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检查合格后才能验收;正确使用材料,合理确定材料的采购数量;建立管理台账;对运、储、发、收等各环节进行技术管理,避免材料混用,避免不合格材料投入使用。

2.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施工项目的影响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能对工程项目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有好多,包括气象因素、水文因素、工程地质因素、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证体系、工作面、作业场所、劳动组合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产生的影响比较复杂,例如气象这一因素,变化性就十分大,严寒、酷暑、暴雨、大风、湿度、温度等因素会对工程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再如一个工序的环境因素往往包括上一工序,一分项工程的环境因素往往包括上一分项工程,一分部工程的环境因素也包括上一分部工程。所以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条件和具体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对能对项目质量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严格控制。在施工现场,要建立文明生产、文明施工的施工现场环境,要使材料的堆放一直整齐有序,保证项目中道路的通畅,工作场所要保持整洁,施工的工序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这样可以为安全生产、质量提高等创造有利的条件。要沟通干部和施工项目所在地的群众之间的关系,尊重当地群众的风俗。

2.3方法因素

方法因素包括施工技术措施、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工艺、施工方案等,对这些因素要进行严格地控制。一些水利项目或因为施工工艺落后或因为施工方案存在问题,导致施工进度无法按照施工计划进行、项目质量不达标、不得不追加投资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确定施工工艺和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经济、管理、组织、技术等方面的实际进行综合考虑,以确定施工方案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并且有利于工程质量的提高。

2.4机械因素

施工的机械设备对水利项目质量的影响最为直接,机械因素包括机械工具和机械设备两个方面。要根据施工技术的要求和施工工艺的具体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要对这些机械设备进行正确的使用和管理,做好保养和维护工作。为此要健全一系列的制度,包括对机械设备的检查制度、安全使用制度、技术保养制度、交接班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操作证制度、人机固定制度等,要确保机械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选择机械设备时,要注意维护和操作方面的方便性、技术方面的先进性、经济方面的合理性。

2.5人因素

人因素包括参与水利项目的操作者、指挥者和组织者。对人因素也要进行控制,避免工作人员在操作中出现失误;鼓励员工发表职称论文,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人因素在水利项目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要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严格遵守公平合理的原则,完善岗位责任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职业道德教育、劳动纪律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以确保水利项目的质量为前提,从人的错误行为、心理行为、生理缺陷、技术水平等方面来控制人因素。如果工序或操作精度高、难度大、技术复杂,那么就要用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工人来完成。如果机械设备的操作复杂、运行速度比较快,那么不可使用应变能力差、反应迟钝的工人。如果操作或工序要求万无一失,那么必须分析人的心理,稳定操作人的情绪,控制操作人的思想活动。如果现场操作中有危险源,一定要控制操作人的错误行为,严禁误动作、误判断、嬉戏、打赌、吸烟等行为。除此之外,严禁缺乏技术资质的工人上岗,对有意违章、碰运气、图省事、不懂装懂等行为,要立即禁止并进行处罚。总之在考虑人因素时,要从身体素质、业务素质、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和全面的控制。

三、提高新技术的应用水平

3.1强化事先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事后控制、事中控制、事先控制等,事先控制是指在水利项目开工前,对企业提交的管理制度、质量保证体系、技术方案、技术措施等进行严密地审核,对企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数量进行具体要求。对用于工程的机械、设备、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等进行控制,这些东西在监理部同意之前不得进入施工现场。这样就避免了质量安全措施不到位、人力物力不足、施工措施不善、准备工作不充分、仓促开工等原因导致的质量问题。事先控制是最重要的质量控制,它能将工程事故和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施工项目能够高质量地完成。

3.2强化事中质量控制

事中控制实际上指工序控制,事中控制最有效的措施二级三检制度。第一级是保证实现监理目标,质检机构和质检制度如下:班组进行初检,施工队进行复检,施工企业进行终检。第二级是在施工企业进行内部检验并且检验合格后,填写报验申请单,让工程指挥部进行复验,如果复验也合格,那么交给监理工程师进行终验,要保证所有进入下一工序的工序都是合格工序。监理工程师、单元工程在评定表上要评定质量等级和签验收意见,保证每道工序都达到了规范要求和设计要求。检验的整个过程,质检人员都要站在旁边进行监督,质检工程师要不定期地对工地进行巡视。关键施工过程、隐蔽工程、主要部位在质检时,监理工程师要全过程进行监督。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原则上三不放过,既不接受教训不放过、不落实处理措施不放过、不查明事故原因不放过。负责人和施工单位要查出事故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和措施,并向监理部递交书面报告。

3.3强化事后质量控制

事后控制是指对已经完成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单元工程进行检测和观察,收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同时将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检查和验收。

4 推行水利工程建设的“三制”

所谓“三制”就是指水利工程建设推行的建设监理制、招标承包制、项目法人责任制等。项目法人担负起工程项目的全部责任后,才能按照市场规律来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管理,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在进行招标和投标时,资质审查关要严把,重点看投标单位的实际业绩。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区城空间结构演化驱动机制

研究背景与概念界定

1.1城市区域形成.—城市区域化城市是区域发展的动力源,毕业论文即其节点区。随着城市发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功能性作用逐渐凸显,经济力量与行政力最的耦合加快了城市化进程[1],同时,现达的交通网络和通讯手段使城市和区域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使城市区域化成为可能。

城市区域化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目标,是一种广泛而复杂的地域过程。城市区域化的本质是城市一区域联系的加强,使城市一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随着城市生产与消费高度集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范围扩展,程度加深,使区域形态由平面趋向于立体,区域的运行因子更加多维化.运行方式更加复杂化.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应凸现。

1.2城市区城的概念拼析

经济全球化使全球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硕士论文而地方化又直接导致了区域城市的协作。这种竞争与协作共同塑造了新的城市景观冈.从而促使城市与区域组成一个复杂的城市区域系统。城市区域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国内外对“城市区域”的研究,在空间上包括城镇密集区、城市群(体)、(大)都市区等不同层次。笔者指的城市区域是以城市体系为骨架,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与具有经济关联的和经济辐射的腹地城镇共同构成在产业发展、空间协调等方面具有紧密联系、互相协作的空间网络地域。

这一城市区域概念与国内外研究的都市区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地理范围来看,“城市区域”比单核心的“都市区”要大,与“大都市区”的概念表述较为接近;从功能联系上看,城市区域更强调对区域化、一体化趋势的动态判段。

1.3城市区城空间结构的内涵界定

城市区域中每一事物、客体及其相互间产生的运动现象,都会形成一种空间态势,它们在整体中的结合关系便产生一种多重空间[3]。而对各类空间的考察分析,则强调空间结构中各

功能单元间的关联性,也强调各单元动态序列的空间变化。

笔者认为,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是在特定的发展环境下,各功能单元(经济活动、城镇等)在城市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是具有一定功能的空间地域系统和空间组织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与要素流动过程中人类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结果。

城市区城空间结构具有整体性、有序性、时滞性、动态性等特征。区域内各个空间单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集合体。区域空间结构是在多种约束下的有序,其结构的形成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且城市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相对时间内,它表示一种静态结构,在较长时期内,则表示出一种动态的地域演化过程。

2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系统演化

2.,城市区城空间结构的模式演化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系统分析,职称论文可以发现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一般呈现出由单核极化模式一双核整合模式、多核网络模式的空间组合演化过程。

2.1.1单核极化模式

单核极化模式空间结构是在城市区域范围内以一个中心城市为单一核心、集成城内外各种要素于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并与第二位城市存在较大差异的空间结构类型(图1)。并且,中心城市往往是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管理决策中心、商务中心和研发中心。

在单核发育的初级阶段,主要以空间极化状态主导,促使区城内外各要素向城市区域单核集聚,功能仅辐射区域范围之内;在成长阶段,得到强化的单核继续极化区域内外的要素,但是功能辐射开始超出自身区域而服务于区域,辐射效应开始超过极化效应,逐步提升了单核的区域功能。

2.1.2双核整合模式

双核整合空间结构模式是在城市区城内.以近域内已经存在的两个中心城市或者远期有可能发展形成两个都市区为双核、整合互补性资源和共享性资源而形成的地域空间结构类型(图1)。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对于整体发展水平较快的单核城市区域的空间组合,比较容易发育形成双核整合型的城市区域空间结构。

双核整合模式是城市区域地域空间结构系统成长时期的过渡性空间地域组合类型。英语论文在工业经济时期,由于资源开发利用方向的转变,导致了新工业城市的诞生,这是出现双核、多核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双核整合型空间地域组合类型向高一级空间结构跨越,则有两种可能:一是双核整合型得到了强化;二是双核整合型得到了补充和发展,形成了多核空间结构系统。

2.1.3多核网络模式

多核网络模式空间结构是在城市区域内存在多个(两个以上)中心城市、并有发达经济区以及完善有序的城镇群落系统作为支撑的地域空间结构类型(图1)。多核网络模式是工业化中后期的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系统形成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空间结构系统成熟阶段的空间地域组合形式。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大城市之间开展更加广泛的技术合作与信息交流,使区域空间结构系统联系和组合形态发生变化,区域空间单元形成了多中心、多层次的网络化发展模式。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表现在区域经济的增长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上,当地域邻近的中心城市辐射空间范围出现相互重盛时,必然会走向多核协调与城镇群落一体化融合的空间发展方向气

2.2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态演变

通过对典型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态的考察,可以总结出空间结构大体呈现出由放射长廊形态—多轴线引导形态一同心圆圈层形态*反磁力中心组合形态的演化过程。而在特定的地城

背景下发育的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态,可能是上述形态模式的组合或衍生[5]。

2.2.1放射长廊形态

放射长廊型的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组合形态,一般是由于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沿某种地理要素扩展.如交通道路、河流以及海岸等,城市区域的城镇呈“串珠”状发展形态(图2)。中心城市向外集中发展,形成放射走廊地带,城市区域内城镇沿长廊间隔分布,长廊之间为楔形开敞空间。这种模式的城市区域,要素流动集中发生在中心城市与各个城镇之间。

放射长廊空间结构形态的形成得益于现代高速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交通、河流以及海岸成为城市区域的主要通道和发展“骨架”,也是决定城市区域中城镇之间的“距离”,而城市

区域空间的基础设施可以沿放射长廊布局。同时,要素资源在放射长廊进行空间流动—集聚与扩散,医学论文并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从而促进放射长廊空间结构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2.2.2轴线引导形态

轴线引导型空间结构形态是在城市区域内以主要交通基础设施为轴线呈辐射状扩展,空间城镇群体的构成形态为放射珠串状(图2)。这是空间结构不稳定的空间形态,其进一步向心发展将形成圈层型形态。轴线引导空间结构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城市区域的中心城市已经具有若干条对外交通通道,并且中心城市的向心集聚发展已经形成了高负荷、低效能的负面效应。

轴线引导模式的形成机理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此类模式形成于城市区域一体化发育初期,城市职能是一种均质的“溢出”;②因为轴线方向具有交通的便捷性,使城市发展沿着轴线方向的扩展速度较快;③城市不同方向城镇的资源察赋、产业发展特色突出,使得城市职能扩散具有很大的空间方向异质性,导致各扩展轴线的功能趋向于适宜性布局,在整体形态上趋于多向生长。

2.2.3同心圆圈层形态

这种形态的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处于城市区域内城镇群体空间的中心位置,中心城市环绕着多个均质圈层,城市区域空间向各个方向发展。而其他城镇则根据发展阶段的变化在离中心城市不同距离的纵深位置呈同心圆状分布(图2)。在城市区域中,中心城市的圈层化空间拓展与布局是伴随着城市发展规模的扩大、功能的增强而不断进行着的。在圈层布局的墓础上,出现了许多次级中心城市,依其与中心城市和所在区域的联系密切程度,形成了次一级的交通中心。围绕着这些中心,次一级的工业、服务业等获得了发展,从而完善次一级中心城市的功能。依此类推,在城市区域空间范围内,各城镇依托与中心城市的区位临接程度以及经济联系程度呈现同心圆圈层分布形态。

2.2.4反磁力组合形态

反磁力空间组合模式是在离中心城市一定距离处集中培育一个与中心城市引力相抗衡的城市反磁力中心(图2)。这种空间结构模式是在城市区域的中心城市之外另辟新城,这种不连续的空间作用方式在空间形态的演变中是由从不连续演化通过相互吸引又发展为连续的过程。

产生跳跃式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心城市由于要素的过度集聚,产生交通拥挤,城市空间因土地稀缺而无法扩展,由此产生了集聚不经济。而为了有效地减弱中心城市的绝对凝聚作用,需要培育B(第二位)城市,从而促进城市区域空间形态与环境的整体优化[6]。

2.3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功能演进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功能是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由于城市区域所处的发育阶段的不同,则呈现出不同的功能,依据空间结构构成要素的多样性及其高度交织程度的不同使其衍生出指示功能、组织功能、优化功能和载体功能。

2.31指示功能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直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其对区域整体发展程度和质量具有指示功能。区域经济越发达.区域城市化水平越高,区域城镇密度也越大、空间结构发育水平也越高。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业社会.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城镇之间联系松散,此时区域内的城镇未形成空间结构。进入工业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城镇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城市区域空间结构产生,同时也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中心城市是城市区域内创新要素高度聚集的空间地域,其创新功能是区域空间结构中最强的,因此,中心城市的创新功能是衡量城市区域功能等级以及整体发育水平的核心体现。

2.3.2组织功能

组织功能是城市区域通过空间结构这一组合形式,把城市区域内的城镇、交通、能源等经济要素连接起来,使各种经济活动在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框架内进行。如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对于区域发展起到日益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促进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资源、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及区域要素的整合,为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系统的整体发展奠定基础,充分提高城市一区域发展要素的利用效率。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完善,其组织功能也不断增强,从而促进中心城市区域支撑度的增强。通过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系统的建立,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张,整体功能也进一步放大从而使中心城市在区域中的核心带动作用也越来越强大。

2.3.3优化功能

优化功能是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具有使区域经济效应最大化的作用,合理的城市区域空间结构能够实现区域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完善,使区城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通过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完善.将促使中心城市日益严重的“城市病”问题得到缓解。通过近域城镇发育水平的增强,将促使中心城市产业等功能得到有效疏散,从而使大城市“消肿”;同时,墓础设施空间结构系统的建设也将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网络的形成,既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区域的伸展,又大幅度提高基础设施综合利用效率,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支撑功能。并且,城市区域生态空间结构的形成将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整治,优化城市区域的空间整体生态功能。

2.3.4载体功能

当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发育到较高阶段后,其调整与优化将为城市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起到日益强大的空间载体支撑。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它可以为实施中心城市“退二进三”的城市用地调整战略提供发展空间,为中心城市!换发展新兴产业提供空间支撑。

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整合强调地区内城镇发展的互补性和城镇职能共享,同时突出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城镇职能互补、产业互补、资源互补、重大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共享。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整合强调内部各城市之间的优化组合。在日益竟争激烈的环境下,空间结构载体功能的发挥将避免重复与浪费,从而加强组合城市的整体实力以参与更大范围的竞争。

3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驱动机制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化是城市区域内部、外部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映。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有动力的牵引,各种动力在相互作用之后的辐合力体现为区域空间结构的重组或扩展。总的来看,导致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化的力量主要包括资源环境及其地域组合、科技进步、要素集聚与扩散、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制度与规划引导等方面。

3.1资派环境的空间约柬

3.1.1自然环境条件制约

自然环境条件是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发育的物质基质,也是空间系统运动的自然动力因素。在自然环境条件系统中,对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地貌、地形和水文等条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地域空间层次,这些自然环境条件对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组合分布,直接影响着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态的发育。平原地区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形态表现为团块状(如北京市),山地丘陵地区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形态表现为分散组团状(如重庆市),而沿海地区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形态上表现为带状(如大连市)等。

自然环境对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影响城市区域的产业空间分布。光、水、土等自然条件影响一产空间分布,而地形、地势以及气候条件的适宜性影响着工业布局;同样,河流、气温等条件影响房地产、生态旅游等三产空间分布。城市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的形成,将推动区域要家以及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从而驱动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演化。

3.1.2资源禀赋及其地域组合

资源禀赋及其地域组合是城市发育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城市区域空间单元相互作用的基础性动力。资源分布范围广、相互组合良好、位置和交通条件好的地域,便于资

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城市区位的选择,进而会促使城市及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并带动其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区域空间单元相互作用的强度进一步增强。

区域内自然资源要素是城市迅速发展和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前提条件,同时,资源的地域分布状态也影响着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资源集赋的不同,导致不同资源开发利用的区位指向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影响着城市区域形成发展的空间结构类型。如我国东北地区依托煤炭、铁矿等资源的开发,在铁路及沿海港口形成了一批近代城市,如鞍山、抚顺、大庆等城市,同时,特殊的资源地域组合也促进了东北地区特色城市体系的形成,东北多数城镇都是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交通通道建设的区位选择也由资源案斌与组合差异决定。由此可见,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其组合开发是区域空间结构形成的基础性动力。

3.2技术进步的支雄效应

3.2.1交通技术的创新驱动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在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改变粉城市空间拓展的方向。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家是空间地域的联系关系与作用程度,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域的空间可达性。在交通技术不断创新的背景下,空间可达性随交通技术的创新而变化,在某一特定时间,交通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的提升将促进城市区域空间单元之间交往的便捷程度的提高,即交通技术创新决定了区域的空间可达性。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在交通技术创新背景下,始终遵循由单一化向复杂化转变的增长方式。新技术支撑下的新型交通通道牵引人口、工业向远离中心的方向与城镇发展,随着发展轴的极化及其不均匀分布,原有的环状空间扩展格局被打破,代之以轴线模式以及网状模式等空间结构形式。随着城市区域交通网络的不断分异,主要放射线间可达性较差区域不断得到填充,地域活动的均质性逐渐形成,表现在空间形态上,极化结构、轴线结构消失,城市区域空间一体化格局日益形成。

3.2.2信息技术的作用机制

信息技术作为对空间结构的作用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门:①联动效应。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区域的发展呈,现一种联同共进的趋势,在城市区域空间上表现为信息空间的扩展与城市区域空间延伸的复合。现代信息通道的布局建设主要集中在交通发达的城市及连接各城市的交通走廊;②衍生效应。信息技术的进步会不断促进城市及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如移动通讯的发展使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变得更有吸引力,促进城市与辐射区域以及各城市之间经济交往日益紧密,从而强化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整体效应的发挥。

信息技术创新对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作用方式,主要表现在促进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分散与集中。信息技术使以大集聚为特征的传统都市模式得以改变,城市郊区以及中心城市附近特色城镇的吸引力不断上升,促使中心城市功能实现大规模的空间梯度转移,进而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大化。同时,由于通讯和交通方式的进步,将促使区域内其它城镇也将依托其自身的优势承担不同的区域功能,城镇之间的联系将更为密切,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将由单一中心向多中心结构演化。

经济效应的推动下,联系密切而且接受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便利的“优区位”地区城市之间以及相互辐射区域之间将形成的互动整合发展的态势。依托交通通道的载体作用,城市区域空间单元之间会逐渐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整合,进而推动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不断演化。

当集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会出现集聚不经济,此时扩散效应将逐渐发挥其重要作用。随着扩散效应的不断增强,城市区域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将呈现出合理化的空间流动,长期的要素与产业的扩散会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进而会促进城市区域其它功能空间以及各城镇整体发展质量的提高,从而带动城市区域空间单元网络化联系的形成与作用强度的提高。

3.3要素集聚一扩散机制

3.3.1集聚一扩散的作用方式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整合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含了要素的空间聚集,而且还包含了要素的空间扩散,它是空间聚集和空间扩散这两种运动形式的藕合。城市区域空间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主要内容是人口、资源、资金等.这些要素的集聚与扩散过程就是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要素的集聚与扩散影响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整体功能。

城市区域空间的集聚与扩散是经济和人口分布的空间动态变化倾向。但这一过程相当复杂,往往在集聚过程中有扩散,在扩散过程中有集聚,其主要倾向因地因时而异,并随一定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化,而且由集聚或扩散过程所引起的空间密度、形态和结构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呈现出多样化。集聚的发展和高度的集聚化,会导致集聚的扩散。因此,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发育程度直接受制于“集聚力”和“扩散力”。而这两种力的强弱与要素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强度密切相关。

3.3.2集聚一扩散的作用效应

要素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将引起区域空间发展重心的转移,造成地区空间极化的重构和区域内部关联及区际联系的序列重组。集聚经济的形成和变动是由微观主体(居民、厂商)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经济要素在城市区域空间配置所决定的,在集聚

3.4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

3.4.1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模式

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方式是城市区域空间地域扩展在社会经济系统运动上的外在表现法则,是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直接动力。产业经济增长的速度、规模、方式等则直接影响着城市区域的空间地域扩展的速度、规模、方式等,进而对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演化产生重大影响。

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产业形态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区域空间地域扩展与空间结构演化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在农业经济社会.由于产业经济增长总量较小,关联性弱,所以,对城市区域空间地域扩展的推动力量就弱,空间结构演进较慢;在工业经济社会,以资源为依托的大工业经济增长总t较大,关联性强,所以,空间地域扩展规模较大,空间结构演化速度也较快;而在信息经济社会,以知识信息资源为依托的现代产业系统,对区域空间地域扩展的推动力更强,出现了网络化空间结构趋势,从而推动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更新和重塑.加速了城市区域的整合演化进程[8]。

3.4.2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机理

产业结构整合化驱动城市区域空间结构重组。产业结构整合化是产业要素、部门结构重组、一体化发展过程,产业结构整合化将促进产业的聚集与规模效应的发挥,进而促进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功能的调整与优化。城市区域空间单元以产业联系为纽带,通过空间政策调整在城市区域内发展成职能相对突出的空间组团,形成主核带动下的多中心城市区域空间格局。

产业结构知识化驱动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留学生论文产业结构知识化,就是建立区内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体系,形成一种“技术生物链”,[9]。对于城市区域己有的产业发展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城市区域空间布局网络体系。同时,现代新型产业的柔性生产方式,拓宽了中心城市的空间辐射范围,而“硅谷”型卫星城镇是城市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区位的主要选择。由此可见.现代产业的空间扩散强化了城市区域节点城市间合理化的功能布局,进而促进了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

3.5制度创断与规划引导

3.5.1制度创新机制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是由市场担纲主导的过程,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还无法排除政府的作用。政府通过区域范围统一的制度建设,保证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城市区域经济保持常态运行,从而对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演化产生重大影响,如对城市区域空间土地制度的统一建设,城市区域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使区城各项功能空间逐渐按地价合理安排,从而使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发生重组并形成城市新区或新型城市。

城市区域的制度创新使城市一区域之间的要素转移更加顺畅,使城市区域空间单元间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得以顺利进行,加速空间协调发展。城市区域统一的制度建设,将加速城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为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支撑。同时制度与文化融合将有利于城市区域空间管治与协调,实现区域的整合发展,进而促进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有序演变。

3.5.2规划引导机制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发展是一个自组织的演化过程[10]。气但在这个过程中,也离不开人为的调控与引导。而空间结构调控主要是通过城市区域的规划和管理来实现。规划指向主要是离心化与向心化相结合的引导。在城市区域,规划要求强化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包括城市区域各级中心、次中心的规划布局协调等,产业与基础设施网络等在城市区域内部地域空间上实现合理配置,进而促进城市区域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

规划引导对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欧美一些国家城市区域发展过程的考察发现,这些国家针对区城空间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对城市区域采取了一系列规划调控,如开展区域规划等,对于强核心的城市区城,主要采用“分散化集中型”等形式来构建城市区域空间发展框架,如莫斯科城市区域的空间规划,通过规划新的次级中心和开敞空间,促进了单核心向多核心的空间结构转变,进而促使城市区域空间结构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综上所述,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工作总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作用机制模式如图4。

4结语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主要是从空间的角度探索城市形态和城市区域空间网络组织以及空间结构的增长原理。笔者认为,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是由于区域内的各个城镇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城镇空间分布形式,其形成和演化是城市区域内外部各种力量祸合的物质空间反映。

虽然城市区域空间研究受到学术界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工作,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使实践工作带有较大的盲目性。通过对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路径进行系统研究,并总结空间结构演化的驱动机制模式.将会为城市区域空间系统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同时,对指导新时期城市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规划实践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当然,为了保障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有序演进及其功能的不断增强,还应该强化对空间结构的调控,根据城市区域空间要素单元相互作用的阶段和状态,通过利益机制,采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城市区域空间地域系统运动进行有目的性的干预和影响,以实现空间结构要家与系统的有机辆合、结构与功能的相互促进、阶段与状态的高度统一,使之最终按照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变化运动的客观规律演进。

参考文献

[l]李诚固等.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互动变化趁势研究[J]人文地理,2004.50~54

[2]陈修箱.空间结构重构的效应及地域性策略[J].时经科学,2003[6]:39~42

[3]段汉明.西安城市地城空间结构发展框架和发展机制[J].地理研究,2002[5]:627~634.

[4]份传新.大都市区形成演化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142一146.

[5]陈修箱.区城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基础、动力机制及其实现[J].经济地理,2003(4):445一450.

[6]钾艳丽.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田[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丈,2004,166~171.

[7]媒士谋等.中国城市样[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41~42.

[8]朱玉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演变关联研究[J].人文地理.2001.8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