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考核方案

时间:2022-07-31 16:39: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考核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程考核方案

第1篇

本文从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着手,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对高职课程考核方案进行探讨。阐述目前高职课程考核方式的缺陷和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最后,探讨了《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

采购管理课程;岗位能力;考核方案;技能培养

1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考核方案改革背景

继教育部2006年提出《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新兴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更明确的发展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应从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出发,以技能培养为主要目的,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以传授实践性知识为主,讲授理论性知识为辅,“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 课程改革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传授职业从业资格相关知识,使学生有能力应对那些对职业、生计以及社会有意义的行动情境。课程的深化改革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而教学评价的改革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又具有重大的促进与导向作用,因此,结合课程特点进行课程考核方案的改革探索实践势在必行。

1.1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对物流管理相关职业工作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进行重点建设与实施的学习领域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采购方式(包括询价采购、招标采购、网上采购等)、采购谈判、采购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实施招标采购、网上采购的能力、采购市场调查和分析的能力、采购谈判的能力、对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能力。

1.2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现行考核方式及存在问题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采取以开卷考核为主、闭卷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即期末成绩(50%或70%)+平时成绩(50%或30%),可操作性较强,但存在着诸多问题。

(1)考核形式单一。开卷或闭卷考核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试卷涉及知识面广,学生仅对采购管理的概念定义、方法、分类等进行死记或温习回顾。

(2)考核内容局限。目前的考核内容普遍以教材、课堂与教师为核心命题,而受限于教师与教材对社会发展的适应力,让学生们失去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拓展。

(3)考核评价方向偏离。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第一要务,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岗位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造能力。然而,目前的考核评价并没有直到这样的作用。

2 考核方案制定目标

2.1 知识理论学习与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达到技能培养的目的

课程的考核不能再满足于识记掌握现有、已有知识,应该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引导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与技能。因此,课程考核应该采用基于能力考查主线,理论知识、职业素养等并重的考核方案。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帮助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与技能。

2.2 考核方案内容联系专业实际

以岗位能力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突出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立足学生专业领域,结合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先进开发理念设计课程考核方案,处理好前续与后续课程的关系,真正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的具体联系。

2.3 考核方案强调学生为主

课程考核方案在较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的识记、理解与基本技能能力的基础上,也要考查学生的自觉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考核内容可以在笔试基础上,再增加社会调研、撰写报告等形式。使学生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满足社会工作的需求。

3 考核方案的具体设计

根据《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性质与特点以及本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以上所述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目标,制定了《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考核方案。《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评价体系由平时表现、理论知识与综合能力三个考核单元组成,分值比重各占30%、30%和40%,如表1。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沟通能力、等,理论知识包括理论知识掌握、案例分析、完成作业的精准度等,综合能力包括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职业素养、合作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等。

本文所探讨的《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考核方案,主要针对基于“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的课程开发思想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立足岗位能力需求,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在面向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施《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考核方案后,总体达到了如下改革目的:

(1)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后续课程有了更深入了解,发挥了课程对岗位能力需求、技能培养的支撑作用;

(2)学以致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地进行资料搜索、调查研究、小组讨论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动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综合能力,增长了自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7.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考核方案;设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59

[中图分类号]TP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1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是自动化核心专业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接口技术、硬件抗干扰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PID(比例-积分-微分)及先进控制技术,DCS(分布式控制系统)以及FCS(集中式控制系统)技术等核心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该课程需要掌握计算机硬件接口的实现方法和基本的抗干扰设计方法,掌握数字PID参数整定及优化方法,熟悉DCS和FCS基本结构,熟悉DCS在火电厂的具体应用,掌握DCS编程的基本方法。

由于该课程综合了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信号处理与火电厂检测技术等课程的一些知识,学习内容又跟火电厂热工控制结合紧密,根据大纲培养要求以及现有的实验条件,以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专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估为改革方向,改变以单纯的闭卷考试或者写课程总结方式考核的方式,对于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工程能力有一定价值。

为此,特结合大纲要求以及火电厂热工专业的相关能力的培养要求,拟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和图书馆的文献检索条件,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相关考核具体内容如下。

1 文献检索和阅读分析能力考核(15%)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可对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及应用前沿进行分析与综述,最后提交综述报告,具体如下。

①硬件接口技术与抗干扰技术,包括AI、AO、DI、DO以及共模干扰信号的抑制方法;②数字PID以及先进控制技术,包括PID参数整定及优化方法,串级及前馈,模糊控制;③网络通信技术,包括DCS以及FCS所用的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存储方式,网络访问方式等国内外研究现状;④DCS及FCS技术,包括两种火电厂计算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以及研究进展。

2 热工控制系统实现方案设计能力(25%)

给定某一热工被控对象及其被控参数相关技术要求,对DCS或者FCS相关的硬件设备进行选型,包括采集模件、DPU、通信模块以及对执行器进行选型,主要对选型合理性进行评价,包括技术实现的可行性,性价比的合理性、可靠性以及维护的便捷性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若采用IPC+板卡的方式实现,则须选择相应的工控机,I/O板卡、端子板、信号调理等相关的硬件,最后提交文字方案。

3 热工软件设计能力考核(25%)

结合热电厂的某一被控对象参数控制要求,在DCS编程环境上利用图元进行操作画面组态,达到基本形象和直观的要求,并利用动态显示方式对被控对象参数进行模拟仪表功能的实现;控制功能的实现主要以利用DCS组态环境中的逻辑和控制模块来实现对被控参数的调节,以及PID参数的整定和优化功能,可以结合MATLAB软件进行参数优化。该内容具体考核的实施在DCS实验室软件平台上实现。

4 I/O接口实现及硬件抗干扰设计能力考核(25%)

I/O接口以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评价。

(1)给出输入输出信号范围,自行设计信号调理电路和抗干扰电路,并利用电路仿真方式观察调理电路设计的合理性,提交仿真结果。

(2)给定不同类型的多路标准信号,自行设计多通道采集系统,包含多路开关,A/D总线接口,查询或中断方式下跟ISA总线或者单片机(ARM)之间的扩展电路,提交相关的原理图。

(3)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亚当模块和信号发生器实现信号采集功能,并利用软件编程实现抗干扰功能。

5 创新设计能力考核(10%)

虽然结合现有的DCS在火电厂产生了海量数据,但海量数据却具有无法对火电厂工艺管理进行指导的特点,因此,应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套能结合应用的数据提取方案。

在对某专业班级学生进行实际考核过程中,考核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强,能比较客观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等优点。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付生.电厂热工自动控制与保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边立秀.热工控制系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3]李正军.计算机控制系统[M].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第3篇

【关键词】工学交替课程;驾证式;考核评价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0

1引言

1.1高职院校考核评价方式现状

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对考核的手段和目的认识存在误区、考核形式单一、内容不合理、学籍管理不科学等。[1]如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大部分学校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给学生造成了很大压力和侥幸心理,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1.2“驾证式”考核评价内涵

我院“工学交替课程”是一门核心综合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以机电产品为项目载体开展案例教学。采用驾证式并融合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理论和技能实操考核两部分。[2]理论和技能实操考核如有不及格的情况则要分别补考,只有两部分成绩都合格才能通过课程考核。

1.3实施“驾证式”考核评价创新的目的与意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要大力推进专业理论和实际能力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培养过程灵活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培养模式。[3]通过构建我院制造类专业工学交替课程考核评价方案的创新,强化机械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技能要求,使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2以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为例,实施“驾证式”考核改革与实践举措

2.1课程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生产岗位的需要等方面来整合课程内容,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将这门课程分成三个基本模块,每个模块又选用6个企业实际产品案例作为教学型项目案例进行讲授,6个生产型项目案例作为学生生产型训练项目案例。通过生产型项目的设计、加工、装配、调整、试模等工作过程进行“驾证式”考核。

2.2实施“驾证式”考核改革与实践举措

考核分为平时阶段性和期末终段性考核两种。

2.2.1平时阶段性考核

(1)设计阶段模块阶段性考核

每位同学根据教学型项目案例完成生产型项目案例的模具设计。指导老师根据学生设计的模具图和设计说明书给予综合评分。

主要考核内容:工艺方案和模具结构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绘制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尺寸标注及技术要求的正确性。

(2)模具零件加工阶段模块阶段性考核

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4人一组,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个部分或几个零件进行加工。运用各种加工手段,包括普通机械加工、钳工、特种电加工、三座标测量等,按照加工工艺规程要求,将实际模具零件产品加工出来。

根据学生各加工项目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水平和制作的模具零件作品以及各子项目的训练小结由指导老师和实习基地技师共同进行综合评分。

主要考核内容:模具钳工基本操作技能;普通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特种电加工操作技能;三座标测量操作技能;各项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模具装配、调整、试模阶段阶段性考核

让学生根据总装图要求,编制模具装配工艺规程卡。确定模具零组件的装配顺序、装配基准、装配工艺方法和技术要求、选择装配工具与设备、试模检验方法等。

每个学生必须按装配工艺规程装配一套完整的模具。由指导老师和基地技师一同根据每人的装配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分。

主要考核内容:装配图识图能力;模具零件和组件的装配顺序正确性(有无漏装、错装零部件);装配基准选择的合理性;装配方法的正确性;装配工具与设备使用的合理性;试模零件检验的合格程度。

2.2.2期末考核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课程采用“驾证式”并融合高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理论(应知)考核和技能实操(应会)考核两部分。

学生都要进行理论(应知)和实操能力(应会)的分别考核,只有两部分考核成绩分别都通过后,本课程才能通过;同时又结合我院机械行业技能鉴定模具东阳点工作的开展,按照国家模具工技能鉴定考核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模具工技能鉴定,技能鉴定也包括理论和实操两部分,分别考核,分别通过。两部分考核成绩均达到高工模具工标准者即发给国家劳动部授权的模具工(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施“高级模具工”考证的“驾证式”考核方案,将学生的模具工技能鉴定成绩作为《冲压模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应知部分同用一套试卷),不再另安排期末考试。

主要考核内容:理论(应知)考核内容(占总成绩30)由具有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质的老师根据高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应知部分考核试题类型、题量、难易程度要求进行组卷和考核。

实操(应会)考核内容(占总成绩70)每个学生按操作规程完成一套模具的装配;高级模具工考证学生根据自愿申请,符合规定另增加一项考核内容,即按图加工,制作一个模具零部件。

由具有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质的老师根据高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实操要求进行考核评定。

2.2.3学期成绩评定

将三个模块平时阶段性考核平均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未考核成绩(占70)。

3实施“驾证式”考核评价方式的实施效果

采用这种“驾证式”的考核方法,使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融合;高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完全融合。将阶段性考核与终段性考核相结合,模块化考核与综合性考核相结合,实现了“课证融合”的“驾证式”考核新方法,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据调查,我院制造类学生大部分在顶岗实习中己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岗位,如模具设计、模具造型、模具钳工、模具特种加工、模具装配等岗位工作。

4结束语

实践证明,采用“驾证式”考核创新,具有很好可执行性和可考核性,适应制造类专业特点,符合专业教学规律与学生心理预期。采用“驾证式”考核方式来促学习、求真知,练能力,让学生拥有学历和职业技能两块“敲门砖”,让他们在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的舞台上,有了敢出拳、出重拳的底气。所以,它作为制造类专业教学体系的一个环节,无论对学生成才还是对教学改革,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梅迎军.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

第4篇

[关键字]实践课 考试模式 课程标准

一、目前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考试模式是教考合一,是指课程教学和考核评估均由任课教师一人或多人承担,任课教师即负责课内教学、课外辅导,又负责考试命题工作等。这种考试模式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不利于教师自我深入全面地反思改进。缺乏对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的客观评价,从而导致教师缺乏教学压力,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技能课考试存在的问题更严重。

(1)考试内容不合理

在现行的实践考试中多数科目设计一道综合题,使得考核内容单一、题量过大等现象。造成学生成绩分布均匀,反映不出学生真实学习水平。

(2)考试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脱节

考试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工作需要,只注重知识考核,不注重技能、技巧考核,更不注重信息的收集、团队合作等能力考核。

(3)考试内容融入专业认证衔接不够

考核内容中在融入专业认证的知识与技能过少,对职业性的体现不到位。

(4)前后续课程缺乏整体考虑与设计

在专业实践课中,课程考试以各自为主,只注重本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核,缺乏对课程体系中课程间知识与技能相互联系与衔接,更没有做到课程间考试形式、技能的侧重点等整体统筹与设计。

(5)实践课程考核标准缺失

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没有实践课程考核标准,更没有对课程考核的内容、形式以及重、难点进行相关描述的指导文件,导致对实践课程考试无法约束。

二.研究作用和意义

(1)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以考促教,通过对专业实践课考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规范教师讲课的内容,指导教师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考促学,通过考试改革,指导学生学习、工作努力方向,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

(2)实现考试标准化、规范化

开发实践课程标准、实践课程考核标准等和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软件编程、软件测试等课程题库,从而使考试形式、内容有据可依,有标准可循,做到标准化管理。

三.考试模式改革实施

(1)融入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等认证标准

重点研究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软件测试员等工信部的认证考试大纲,参考软件开发企业用人规格与标准,把认证标准科学地融入到软件技术专业核心实践课考试标准中。

(2)构建“分层能力递进式”软件技术专业实践课考试模式

1.建立实践课程标准

实践课程标准是开发与实施实践课程依据。只有科学制定该标准才能,才能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整体规划,参照认证标准等元素,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技能要求、教学资源要求、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考核建议等方面进行科学制定。其中课程技能要求是标准中核心部分,主要规定课程由那些技能点组成,以达到的预期目标。

2.建立实践课程考核标准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课程标准,整体规划,重点突出,分工明确,设计实践课程考核标准。考核标准主要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考核目的、课程考核标准要求、考核建议等方面进行描述。其中课程考核标准要求是核心部分,主要由考核内容、考核标准等组成。

3.建立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实践课程整体设计是依据实践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 是使学生在规定的实践内完成指定的项目,提高实践技能水平,达到对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建立实践课程考核方案

实践课程考核方案是课程具体考核实施的方案,可以由素质考核、项目考核和终结性课程组成。程序设计和Java程序设计课程注重程序基本技能和算法设计考核,数据库技术注重基本操作技能考核,Java WEB程序设计和界面设计注重经典案例考核,企业级项目开发和软件测试注重企业案例考核。在务实基础的前提下,使知识与技能逐步递增,实现分层解决。

综上所述,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师只有不断探索与创新实践课程改革,才能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福军,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职教论坛,2005-11-30。

[2]杨宏志,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校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1-03

第5篇

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变课堂主导者为学生辅助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设计问题的方法。任何一个室内设计项目都需要设计者根据一定的场所环境和功能要求等问题限定,在实际项目设计中对各种影响方案适用性的因素进行调研分析。设计者若调研充分,则能更准确地把握设计要点。教师应加强建筑与室内设计的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设计内部空间时不能忽视建筑的特性。在室内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假题真做”的实践氛围,引导学生注重对场所空间及使用者的分析,主动观察设计对象,发现问题从而找到设计的切入点。

进行室内设计主要分析三组问题:功能与空间、场地与场所、材质与建构,这三组问题互相影响、彼此制约。室内设计过程就是围绕上述内容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避免从单一角度思考,设计过程应是一个综合分析、反复推敲的过程。

设计过程就是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讨论汇报是促进设计方案完善的有效途径。教师对设计流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并进行方案形成阶段性汇报,为学生提供共同讨论方案的平台,让学生了解彼此的方案设计思路与进度,在讨论中发现设计的不足并不断完善方案。

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甲方会提供明确的设计任务书供设计者了解方案的基本要求。在室内设计教学中,教师也需要让学生与市场接轨,帮助学生读懂任务书,掌握甲方的设计要求,在任务书框架下制订合理的设计流程,并按要求完成设计方案。

PBL教学模式不仅关注方案完成情况,更关注学习过程。学生对“建筑设计—室内空间设计—环境陈设设计”要有一个统一思路,贯彻一个主题,以避免前后冲突。同时,室内设计课程考核要避免一次考核和单纯作业考核,应从设计调研、设计分析、设计创意、设计表达、工作效率等多角度进行考核。教师还应加强专业课之间的逻辑联系,建立“课程群”概念,争取每门课程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室内设计原理作为室内专业的核心课程,有专业制图、材料构造等专业课围绕其展开。因此在该课程考核中,教师必须清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明确本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后续课程需要学生具备的能力,通过对该课程的考核,加强“课程群”间的横向联系。这种“课程群”的概念,能强化对学生专业延展能力的考核,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专业扩展,有意识地串联所学知识。教师不仅要从方案构思和完成结果上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关注方案汇报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方案制作展示效果,以达到全方位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需要设计交流,这种交流包括师生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跨专业的设计交流、学生与市场的交流。传统的设计评价主要来自授课教师,评价结果单一,不利于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中除了要学习基本的方案设计,还需要有一定的方案评价和设计总结能力。在开放性的评价环境中,学生能从更多的反馈中反思自己的设计,通过方案汇报及反馈,进一步拓展设计思路,反思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在后续的专业延展过程中尽量减少同类问题的出现,真正从知识的丰富上升到能力的提高。(本文作者:吴永新 单位:江汉大学现代艺术学)

第6篇

关键词:基础化学 双语 项目化 整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231-01

高职院校基础化学双语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首先要列出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制定时间、制定人、所属系部等管理信息,其次要列出课程学分、学时、课程类型、先修课程、后续课程、授课对象等基本信息。

1 整体设计目标

基础化学双语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包括总目标和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本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合成常见的有机化合物,能够对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能够对物质的分析项目进行正确的采样和预处理,能够根据项目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能够进行正确的分析操作,能够对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偏差、误差等进行合理的计算和判断,给出合理分析报告,能够用双语表述相关知识。一般来说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存在对应关系。

2 整体课程内容设计

基础化学双语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以塞拉尼斯(南京)化工有限公司检验部、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应用基础实训中心、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中水处理站为依托,编制方案,依据方案进行实施。课程设计包括设计的项目、任务及学时分布情况。

3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在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中要体现每个项目的项目名称、拟实现的能力目标、相关支撑知识、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和预期达到的结果。以项目一的第一个任务为例,其设计如表1所示。

4 进度表设计

进度表设计是基础化学双语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每次课设计的具体体现,部分内容如表2所示。

5 第一次课设计梗概

(1)基础化学双语课程基本情况介绍:课程性质、教学任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课改的基本思路等。(15 min)。(2)课堂讨论,听取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想法,进行交流。(15 min)。(3)介绍项目实施一般流程。(15 min)。(4)塞拉尼斯(南京)化工有限公司检验部参观介绍,明确任务,实现角色转换:教师:塞拉尼斯(南京)化工有限公司检验部分析主任,学生:塞拉尼斯(南京)化工有限公司检验部分析员(30 min)。(5)明确本门课程的考核和要求等。(15 min)。(6)布置第一个任务,介绍硫铁矿中铁含量的测定项目实施方案的目的、意义、结构内容。要求分析员初步根据项目、根据分析主任提供的多种方案要点,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实施方案(第一次之前已列出资料清单,要求分析员上课时带回查阅的资料)。(45 min)。(7)由分析员分组汇报,分析主任点评;根据汇报情况,梳理一下可行性实施方案的框架;展示一份较优秀的可行性实施方案。(40 min)。(8)布置第二次课的安排。(5 min)。

6 考核方案

注重过程考核:(1)每个项目由组长负责考核组员,教师负责考核组长。教师抽查小组成员考核成绩。(2)小组考核连续三次最后一名,该三次成绩在原有成绩基础上均降低10%。(3)小组考核最后一名成员可以申诉,任选小组成员进行实际操作PK,由教师进行评判。

7 教材、资料和专业词汇

列出基础化学双语项目化课程教学所用的教材、资料和专业词汇,方便教学。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课程改革;标志与VI设计

标志与VI设计课程是广告与会展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与探索。是符合高职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目,符合平面设计师领域中标志设计、VI设计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的一门课程。现将对课程改革的总体实施方案进行探索研究。

1.课程目标设计

1.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各项目的实施,可使学生能够用标志设计的造型原则及表现形式设计制作企业标识,运用VI的设计规范完成VI手册的设计制作;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标志及VI设计制作的方法及工作流程、标志及VI设计的原理、设计技巧;使学生具备形象创意设计能力、形象系统的应用与开发能力;并具备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团结协作精神;培养能够在设计与管理第一线从事CIS策划、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品牌管理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企业形象设计师。

1.2具体目标

1.2.1能力目标

(1)能够用多种调查方法完成市场调查研究,并形成企业形象设计调查问卷及调研报告。

(2)能够用企业形象设计策划与定位方法,制订企业形象设计定位分析报告。

(3)能够用标志设计的造型原则进行不同种类的标志设计。

(4)能够用标志设计的色彩表现原理,进行标志的色彩配色设计。

(5)能够用CroelDRW等矢量软件,进行标志及VI手册电脑制作。

(6)能够用VI的设计规范,进行VI设计,并制作VI手册。

(7)能够用VI的管理程序,进行VI的导入及管理调整。

1.2.2知识目标

(1)了解CIS系统及其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

(2)了解企业形象系统在企业中的实施流程。

(3)理解MI、BI、VI各自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4)理解市场调查方法及项目定位原则。

(5)掌握企业形象设计的基本工作流程。

(6)掌握企业形象设计的创意方法。

(7)掌握企业形象设计的表现形式。

(8)掌握标志设计的造型原则。

(9)掌握标志设计的色彩表现及定位方法。

(10)掌握核心系统和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及设计规范。

1.2.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具备四种专业基本能力:即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及创造力。

(2)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力。

(3)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抗压能力。

(6)培养学生诚信、负责、勤垦的工作态度。

(8)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

(7)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环保意识。

2.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的内容设计是根据企业形象设计师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经过筛选、教学设计及教学情境的导入,最终形成12个项目、28个工作任务。通过28个工作任务的项目式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企业形象设计师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授课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通过项目的完成达到了知识的重复交叉应用。课程中所选择的项目为本地区域内,有特色的、知名的、有代表性的,并且能够含概所学基本内容的典型项目。

课程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了:标志设计、基础系统设计制作、文化办公用品设计制作、产品包装设计制作、旗帜设计制作、员工制服设计制作、媒体宣传设计制作、导示设计制作、交通运输工具设计制作、手册编辑及VIS的导入与操作。

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课程共设置了3个大项目,其中课内项目1个,课外项目2个,其中,课内项目由易到难分别设计了入门项目1个、基础项目1个、综合应用项目7个。2个课外项目的设置分别在标志及VI设计方面做了进一步的知识延展和充实。其次,训练方式上,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模式,28个单元,每个单元为一个工作任务。在课外要求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完成任务分析、调查研究、形成初步的设计方案及设计草图。上课时我们按照工作的流程完成整个任务。

4.教学活动设计

以第一次课为例,分析教学活动的组织。

4.1兴趣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课程开始前教师自我介绍: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带领学生一起欣赏设计大师的设计作品,让其产生浓厚兴趣,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并欣赏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介绍发展及展望前景,增强学生们学好本门课程的决心。

4.2课程介绍

主要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及考核方法介绍。

4.3建立项目教学情境—转换师生身份

(1)成立***广告公司的企业形象设计部。

(2)转换角色。

学生:可担当项目经理、设计、视觉实现、公关、品牌专员等角色(完成不同的项目时角色调换)。

教师:广告公司企业形象设计部的项目总监,负责承接项目、验收和指导工作。

(3)划分团队,5人为一个小组,共为4个小组,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提出工作要求,展示各种规章制度,协调好小组内部任务实施、组长与教师和小组成员的沟通,在完成任务实施中起到桥梁作用。

团队以抽签的方式形成,并讨论生成“团队名称”。

4.4进入教学主题

(1)课外任务的布置:通过Q群或E-mail下发参考资料及任务资讯,强调任务要求,做好理论储备,完成与客户的恰谈、问卷调查等前期准备工作。

(2)课程开始布置工作任务(课内):各团队调研汇报;讨论形成初步的印象分析,提练核心价值。

寻找创意突破:利用发散性思维方法形成文字导图,找出能表达企业优势主题的几个独有的、有差异的“支撑点”,完成项目定位。调研报告及文字思维导图为本次课的学习产品。

(3)展示、点评及优化方案。

①各组派组员展示讲解初步方案。

②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

③确定任务的最优设计方案。

(4)实施方案:任务实施,各组学生根据确定的最优设计方案实施任务,完善学习作品。

5)展示学习作品与点评:

①学生展示学习作品。

②小组互评。

③教师点评。

(6)归纳和总结:学生归纳出本次任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教师做归纳补充、对本次任务总结。

(7)成绩考核:组员、组长、老师填写评价单。

(8)布置下次课任务:下发标志草图的设计与绘制任务书。

5.考核方案设计

考核原则。

(1)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突出学生能力的考核。

(2)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考核相结合。

(3)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突出过程考核。

(4)团队考核与个别考核相结合,突出团队考核。

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考核相结合为原则。

考核成绩由A线课内项目和B线课外项目构成,其中A线成绩占75%、B线成绩占25%。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作品方面的设计方案、草图、创意、色彩、图形及素质方面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标志与VI设计》是广告与会展专业第三学期的专业课程,课程的项目是来源于企业实际,项目的实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注重学生自主完成设计任务,完善和优化设计方案,符合项目验收要求,培养面向职业岗位的企业形象设计师。

【参考文献】

[1]黄志刚,闫英,黄志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教育与职业,2012(05).

第8篇

1 改革背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顺应了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利于扭转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不足,实际临床工作能力与取得的学位不相称的局面,但由于临床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试行时间较短,尚不能很好地解决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问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传统观念有待转变。由于受到医学科学学位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许多导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往往对学生临床轮训时间过长,学位论文要求相对偏低表示不理解,担心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培养过程往往为了追求毕业论文的科研份量,从临床轮训时间中抽出过多时间去做实验、准备论文,直接影响了临床型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造成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两不精的局面。

(2) 学位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突出临床能力培养的特点。目前为研究生开设的学位课程较适合于科研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临床型研究生培养需要所开设的临床基础课和临床技能课,不利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掌握。

(3) 研究生临床水平参差不齐,给临床带教工作带来难度。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学校,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各有不同,因此,对临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如果按统一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达不到个性化培养的目的,也会给科室临床带教带来困难。

(4)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成熟。医学临床学位的核心是临床能力的培养,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评价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形成一套完整、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

以上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阻碍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实施相应改革势在必行。

2 改革实践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培养方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学习要求、学位论文标准等内容。为了规范研究生的培养行为,我院在制定出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措施包括:

    2.1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点,我院压缩了原来的4门研究生学位课程(政治、外语、DME、医学统计学)的学习,把原来1个学期完成的课程,压缩到10周内完成,腾出的时间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目的是在研究生进入临床之前对其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全面地训练,为进入临床作准备。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内容包括:基础教育、护理技能训练、医技技能训练、药学技能训练、中医传统技能训练、基本诊疗技能训练、术科诊疗技能训练等7个方面,时间安排在第11周。上课形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多媒体示教以及分批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的开设填补了目前研究生临床学位课程的空白,为临床型研究生进入轮训以及专科培养做好准备。

2.2实施个性化培养

针对临床专业研究生入学前临床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特点,我院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轮训计划作了相应的调整,使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更切合实际。

(1) 入学前曾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并已取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方法》中第一或第二阶段培训证书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教研室审核后、可直接进入专科培养。

(2) 应届或入学前未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的研究生,经二级学科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专科培养。

(3) 进入专科培养并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科室考核、医教部批准后,可以参加一线独立值班。

2.3增设临床前期训练的内容

临床轮训是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研究生临床诊疗思维和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临床前期训练的目的是让研究生早曰了解医院运作模式、医院文化氛围、以及本专科诊疗常规,为进入科室轮训和专科培养做前期准备。

2.4明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毕业论文标准针对许多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标准不明确的情况,我们在做好宣传和解释工

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论证,确定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和形式:①利用现有临床资料分析总结;②设计新的研究课题,收集临床资料,并作分析总结。③临床个案总结。论文标准的调整,减轻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负担,从而可以专心进行临床轮训和专科培养。

2.5加强临床能力考核

临床能力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任务,也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为了切实提高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院加强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的力度。

(1) 在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中突出临床操作能力的考核,考核采用“必考+选考”方式进行,必考项目(占总分70%)共15个项目,内容包括:医德医风、病历书写和医疗法规、传染病防治、临床检验项目、无菌操作、X光教学读片、中药临床应用、西药临床应用、针灸基本技能、问诊、专科体格检査、常用诊疗技术、心肺复苏术和临床医技学等内容,考核分理论和和实践两部分,分别占40%和60%。

选考项目(占总分的30%),共8个项目,研究生可根据专业方向的培养需要,在8个选考项目中任选4项,任选项目的考核以实践操作为主。取各项操作的平均分为选考项目的总分。

(2) 加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出科考核。出科考核是临床型研究生在各科室轮科质量的保证,只有严把各科室的临床质量,才能提高整个临床轮训的质量。因此,我院制订了〈〈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训出科考核规范》,在原来出科考核的基础上,重新明确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出科考核的内容和方法,严格把好各科出口。出科考核由3部分组成:平时情况(根据〈〈临床轮训考核表》的内容进行考察)、现场考核(临床技能、理论知识、病历检査等)及医德评价,采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合格者方可出科。

(3) 提高毕业前临床考核标准。 毕业前临床考核是衡量研究生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要方法,也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客观反映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情况,我院建立了临床医学专家库,按专业不同随机抽取成立各个考核小组,并且聘请校外、院外专家参加研究生毕业前临床考核,考核以国家中管局颁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西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为标准,重点在于考核研究生是否掌握规范的临床操作、是否具备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

3 改革成效

主要以座谈和问卷调査的方法考察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向实施改革的2004级临床型研究生80名同学下发问卷,回收71份,有效问卷68份,调査结果如下??

(1)对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开课情况看法,见表1。

从以上调査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赞同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并且有98.48%的学生认为开设该门课程是有必要的;89.39%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收获较大;学生对讲课内容、讲课质量、考试方式的设计也比较满意,有92.42%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帮助;80.30%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强化诊疗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有帮助;有78.79%的学生认为课程对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有帮助。

(2)对临床前期训练的看法,见表2。

从以上调査显示?学生对开展“临床前期训练表示充分肯定。有98.48%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对熟悉诊疗常规是有帮助的;有90.91%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磨合期;有78.79%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增强了进入正式临床轮训的信心;有81.82%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及早了解自身专业特点;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熟悉临床的运作规律的学生有84.85%。

(3) 学生对根据术科、非术科的特点安排轮训计划的看法。认为合理的有86.39%,认为不合理的有12.12%。

(4) 对整个改革方案的看法,见表3。

学生对整个改革方案持肯定的态度。有60.61%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要比传统的培养方案好;有74.24%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对临床型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有好处;有72.73%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强化了临床能力的培养,对促进临床研究生培养质量很有帮助;54.55%的学生认为改革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有利于査漏补缺,掌握各科常用操作技能;有78.79%的学生认为该改革方案是可行和值得推广的。

以上调査结果显示,改革方案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可,表现在更加符合临床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突出了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技能的培养,从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试方式、轮训安排各环节都体现了以上特点,切实地提高了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同时改革方案突出了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特点,有利于高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整个培养方案改革中,我们一方面坚持质量第一的宗旨,另一方面突出了学生个性培养的特点。根据术科和非术科以及入学前的知识结构的个别差异,安排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轮训工作,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示赞同。

另外,改革方案实施过程还注意了对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医德医风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基本的思想素质,本方案通过增设医德医风以及医院文化教育,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为研究生尽快地融入医院文化作了充分准备。

4改革思路的进一步完善

(1) 学位课程时间的调整。改革方案中,学位课程在时间上作了适当的调整,但从调査的结果来看,学生对目前学位课程安排的时间感到过紧,学习压力较大。根据以上情况,我院将争取学校研究生处的支持,进一步压缩原来4门研究生课程的学时,把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往前移,让学生有消化知识的时间。

(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方案的实施成功与否取决于导师的配合程度,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从各方面提高导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我们将在推行本方案的同时,加强导师培训,以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

第9篇

一、考核方式改革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劳动组织形式的不断变革,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改变,由简单要求员工掌握技能逐渐转变为要求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和专业之外的方法及社会能力组成。其中,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归纳总结、文档处理、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组织管理等则属于可迁移的、跨职业的方法及社会能力。

为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我们在程控交换课程中运用了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是在建构主义理论下产生的一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工程类专业课程的教学。项目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尝试。在完成项目中,学生参与信息收集、方案制订、项目实施、信息反馈、成果评价的整个过程,成为学习主体。但是,以作业、测试、报告等文字成果进行评价的传统考核方式只能片面检查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能全面监控项目完成的各个环节。同时,没有实现对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的归纳总结、文档处理、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组织管理等能力的考查。传统考核方式不适用于课程的项目教学,无法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

二、多角度过程化考核的设计

程控交换课程分为四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均要填写“学习过程记录单”和“工作过程记录单”,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进行跟踪,从项目的设计、实施,到项目的验收、总结,实现全过程监控和考评。项目成绩综合了小组内成员互评成绩、教师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评价成绩及学习和工作记录单成绩。考核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多角度过程化考核的设计方案

三、多角度过程化考核的实践

1.过程化考核的实践

为实现对项目完成中所有环节的考查,在程控交换课程教学中使用了“学习过程记录单”和“工作过程记录单”取代以往的项目报告,突出了项目完成的行动过程,实现了从报告方式的总结性考核到行动方式的过程性考核。同时,使项目所包含的知识点更加清晰,强化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程控交换课程分为四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均设计了“学习过程记录单”和“工作过程记录单”,内容包括班级、姓名、课程名称、项目名称和编号等通用信息及若干项学习或工作要点。不同项目记录单中学习或工作要点不同,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依据执行的情况逐项填写。

2.多角度考核的实践

为实现对方法及社会能力的考查,在程控交换课程教学中使用了“小组评价表”、“个人评价表”和“组内互评表”,对学生归纳总结、文档处理、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组织管理等能力进行评定,实现了多角度考核,促进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1)小组评价表

小组评价表是教师对小组成员协作完成项目的评价,考核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平、方案设计能力、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态度、任务完成情况演示。

(2)个人评价表

个人评价表是教师对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评价,考核内容包括:目标认知程度、情感态度、团队协作精神、资讯材料准备情况、方案的制订、方案的实施、解决的实际问题、安全操作、技术文档分析。

(3)组内互评表

组内互评表是小组对其成员完成项目的评价,考核内容包括:目标明确程度、情感态度、团队协作精神、专业能力要求。

第10篇

【关键词】课程;过程考核;结果考核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项目任务驱动进行教学,为了更好的掌握教学效果,笔者对本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

一、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的必要性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采用“模具设计过程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模拟企业的真实模具设计,以塑料制品的模具设计任务进行驱动,以模具的整个设计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模具设计的教学过程即是塑料模具的设计过程,所有关于塑料模具设计的知识,都在设计过程中学习,即“教学过程”等于“设计过程”等于“工作过程”。

二、课程考核方案

1.指导思想。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功能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作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促进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从而更好的把握学习方式方法,实现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2.考核方案。根据本课程的特点,为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促进学习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并帮助教师实时掌握教学效果,课程考核采用强调学习过程的开放式的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和权重如表一。

考核涉及任务考核、常规考核和期末考核,为完善和明确各自职责,形成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氛围,制定如下组长职责和任务考核细则(表二),同时为帮助同学们掌握自己的学习状况,便于学生进行学习调整,将对任务考核结果进行实时登记并张贴于教室,任务考核表如表三。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综合实训,考核方法

当前我国建设规模不断加大,促进了建筑行业人才需求急速增长,用人企业对毕业生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效果与课程考核方法有很大关系,校内综合实训项目的考核,不仅起到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更能检验实训课程教学效果,是实现校内综合实训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采用有效的校内综合实训项目考核方法,更好地培养建筑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所需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扎实推进高职扩招三年行动,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进一步推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综合实训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实训教学中运用智慧树在线平台共享课程和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实训课程教学,以建筑行业企业岗位技术标准来衡量学生实训成绩,从而培养具有自身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人才,提高建筑行业整体的技能水平。

1校内综合实训项目考核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建筑实训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研究及实训课程考核改革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高职工程造价实训课程考核上已尝试改革,建筑模型模拟仿真实训采用拓展空间的定量化评价体系。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实训课程项目考核缺乏有效完备的过程性考核方法,缺乏企业层面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有效评定,毕业生职业技能不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因此,需要进行切实可行的校内综合实训项目开发,尽快实现多维度、多元化、多层次的校内综合实训项目考核方法,在实训项目考核重点为培养学生的自身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2高职建筑基于信息化的校内综合实训项目的实施方案

基于信息化的校内综合实训项目以“朝阳川某小商业楼”工程校本图纸为载体,建筑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来评定学生实训成绩,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实践能力。校内综合实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遵循对准职业练技能、对准标准抓考核的理念,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2.1校内综合实训准备阶段应完成施工图识图、施工图预算、查看视频等实训项目。施工图识图实训项目重点为识读结构施工图,并准确理解设计意图。施工图预算实训项目包括手算和电算部分,由造价员完成此项工作。手算只包括实训相应构件钢筋工程量、模板工程量等计算;电算运用广联达BIM预算软件或求实建筑计量软件,以“朝阳川某小商业楼”工程图纸为载体,采用“CAD导图”和“手工建模”两种操作模式,建立三维仿真建筑模型,最后提交工程量计算书、准确填写钢筋、模板工程量计算表。材料员填写材料领料单,用于制作构件阶段领取材料。查看视频项目阶段可利用互联网、数字化资源等查找相关学习视频,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施工现场的工艺流程,便于下一阶段制作构件实际操作。2.2校内综合实训制作构件阶段进行实训构件实体制作时项目部全体成员应遵照施工工艺流程。该阶段需要完成如下任务:技术安全交底、弹线、领取钢筋及模板、绑扎钢筋及支模板、检查钢筋模板质量、填写技术内业资料、拆除实体构件等。项目部成员可互换角色重复做多次支项目,可提高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并能准确评定出综合实训成绩。

3高职建筑基于信息化的校内综合实训的考核方案

根据学生现状,采用多维度、多元化、多层次的校内综合实训考核方案,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了全面反馈教学效果,校内综合实训项目考核由全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两部分组成,具体考核方案见表1。校内综合实训考核在确保构件实体模型成果考核的基础上,应注重对学生实训全过程的考核。校内综合实训是顶岗实习之前完成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将“双师型”教师纳入考核主体,同时加强对实训成果全方位考核。3.1全过程考核。实训全过程考核包括线上过程考核和线下过程考核,均以个人为单位打分。根据学生层次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比例进行线上、线下考核。我院建筑工程系教学团队已完成智慧树在线平台共享课程,课程名称为《建筑工程技术综合实训》。线上课程按三个维度进行考核如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实训线下过程考核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出勤、参与情况、掌握相关知识程度及创新精神、协作、提问与回答问题情况等进行考核。采用线上、线下考核目的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升团队的协作能力。3.2成果考核。采用多元化考核方法对各岗位人员完成工作任务进行评定,成果包括利用预算软件建立三维仿真建筑模型、工程量计算表、材料领料单、技术交底记录、安全交底记录、质量检查记录表、实体模型构件等。校内综合实训制作构件阶段最后设有答辩。答辩评委由3名以上教师组成答辩小组,必须包括系部“双师型”教师和指导教师、实训室管理教师。构件实体成果成绩评定以项目部为单位进行打分。以项目部为单位评定构件实体模型成果成绩和以每位学生为单位评定过程成绩,最后按不同权重评定出学生成绩。

4高职建筑校内综合实训的考核效果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综合实训课程结合本专业特点,按照学生学情设置多种考核方式。线上考核利用智慧树平台共享课程《建筑工程技术综合实训》进行学生自我评价,以答辩形式进行项目部评价相结合,该考核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团结协作能力。基于信息化的校内综合实训项目,采用多维度、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实训项目考核方法,有效训练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使学生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学习效率的能力。4.1以校内综合实训考核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校内综合实训教学以制作构件实体项目为实训载体,利用智慧树在线平台共享课程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运用广联达BIM预算软件或求实建筑计量软件建立模型及学生制作构件实体,为校内综合实训课程设置三个维度考核方法及答辩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参与性、独立性、协同性,并提高校内综合实训教学效果。4.2以多元化考核方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校内综合实训项目采用多元化考核方法,使学生通过实训全过程达到融会贯通多方面专业知识的目的。答辩考核方法是以项目部为单位考核,使学生从工程角度出发找出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4.3以企业技术标准来进行实训考核,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无缝对接。建筑类企业技术标准与校内综合实训项目考核实践教学内容挂钩,结合建筑行业急需的职业岗位及建筑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来评定学生实训成绩,从而促进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所需人才无缝对接,并提高学生相应岗位综合职业能力。

5结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综合实训项目考核方法的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实际工程设计的“朝阳川某载小商业楼”工程完整一套图纸和制作构件实体项目为实训载体,采用多维度、多元化、多层次的校内综合实训项目考核方案,创造出使学生操作技能考核与建筑企业技术标准紧密结合,使学生的综合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岗位群的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协同合作能力和操作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晓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实训课程考核方案设计与实践[J].科教导刊(下旬),2019(3):42-43,75.

[2]梁璋彬,张文丽.高职建筑模型模拟仿真实训量化评价体系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0(3):20-22.

[3]王建茹.基于项目教学的工程造价技能实训课程考核方法[J].山西建筑,2015,41(33):229-230.

[4]秦秀波,贾芳.建筑类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考核改革探析[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47-49.

第12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课程考核;实践类课程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1]。现代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了较多的实践类课程,其最终课程考核环节,一直都作为检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授课完成后,在评价教学内容的完成程度时,也离不开课程考核。因此,探索出若干与服装设计实践类课程相匹配的课程考核方案,在现代高校服装设计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和创新意义。

一、服装设计实践类课程最终考核环节所存在问题

1.教师个人审美标准往往成为“参考答案”。每个学生的审美感受与艺术呈现能力是不一样的,导致服装设计实践类课程最终的作品也是千式百样,教师亦如此,人生经历的不同,导致了教师对于学生作品的评阅,存在着明显的个人倾向,以至于在传统的服装设计实践课程中,最终考核的评价环节往往以授课教师“讲作品”,学生“听意见”的模式为主,教师的意见占据主流,成为了“参考答案”。2.缺少监督,学生以应付的态度完成实践作品。在传统的服装设计实践课程中,学生作业的受众及评价人往往是教师个人,学生将作品完成上交给老师,老师进行评阅并给出分数,即完成了教学过程。学生对于自己作品创作构思、创作过程以及创作结果,仅师生之间互知,他人并不知晓。这就导致某些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缺少监督,以应付式的态度完成实践作品,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二、服装设计实践类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拟提出若干考核方案,探索适应服装设计专业发展,符合专业特色,并且行知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1.改革考核方式,以展览模式进行服装设计实践类课程考核。服装设计专业许多课程都是基于动手绘画及制作基础之上的,课程作业大多数都有较强的可展示性。教师在授课完成后,可将学生创作的作品,以展览的形式展出,并把展览作为实践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作为最终考核的依据。本人已经在《服装画技法》这门实践类课程中作过尝试,以学院展厅为平台,邀请学院相关领导、专业教师及院系学生,通过观摩、研讨的方式来进行作品评价。在展览过程中,请班级干部对观展师生进行随机访谈,让他们评选出哪些是好作品,并说出好的理由。教师可以在参考上述访谈信息的基础上,对课程做出最终评价。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给学生们带来学习的动力与激情,也有助于帮助老师从多角度、多渠道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2.以团队为单位,将分工合作纳入考核标准。服装设计实践类课程大多数可以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去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项目式训练。团队模式下,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对自己的要求也会提高。团队模式可以让团队成员之间实现有效地监督,并提升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的主观意愿,为学生创立了更加企业化的环境氛围。教师布置的作业就如同一个个企业项目,需要学生自己组合成团队,进行分工合作。团队内的学生因个人能力不同,其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这就考验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教师在考核环节,不仅要考虑到最终作品的优劣,而且要慎重考察每个团队成员的表现,并要求每一位团队内部成员要给其他成员表现进行相互评分,以此作为教师课程最终考核的重要参考。3.利用新媒体,以移动终端为载体进行学生互评。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已经成为每个高校学生的“标配”。课程可以在移动终端建立相关作业互评板块,并制定相关制度,鼓励学生把作品传到移动终端,并邀请除本班学生外的其他阅读者共同互评。本人已经在《服装陈列设计》这门实践类课程中作过尝试,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微信公众号,设置作品互评板块,并制定相关制度。学习委员将班级内学生的真实作品进行汇总收集,并上传至公众号,学生可在课后对作品进行理性评分。除此之外,宣传委员将班级公众号推广至各大网络平台,邀请网友对学生作品提出看法并评分。该考核方式,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评价参考意见,而且能够大大提高班级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创作欲望,提升课程在网络上的影响力,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对社会公开展示自我能力的窗口。

三、结语

课程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是服装设计实践类课程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等,是课程考核研究的重要方面。课程考核方式的创新应当遵循多元化、多渠道、多手段的原则,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激情,摆脱原先固有单一考核模式,从而推动高校服装设计实践教育朝着高质、高品、高效的方向发展。

作者:靳璨 单位: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