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4 03:59: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创业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做强创业文化体系
培养认同、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文化,是优化大学生创业社会环境的重要任务。首先,应经常性地表彰大学生创业新星,推广风险投资经验,弘扬天使基金模范,树立高校培训榜样,培育实训基地模型,逐步形成一系列扶持创业的优秀理念,使创业文化浸润我们的社会。二是媒体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打造中国的创业榜样,宣传其创业精神,介绍其商业模式,对其创业过程中蕴含的人生观、事业观和价值观进行挖掘与传播,形成颂扬大学生创业的文化氛围。三是工商联等社团组织可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和经验交流会,总结推介各种案例,传递大学生创业文化,暖化社会帮扶温度。总之,社会联动,齐心协力,携手营造创业文化环境,必将强有力地激发大学生创业理想和热情,助力大学生获取创业成功。
2优化高校创业教育资源
22.1调整创业教育教材内容创业教育教材的选用要做到东西方创业文化的融合。以西方管理学为蓝本的教材固然能提升大学生创业者的商业能力,但其也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产生诸多困惑。这是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实践脱节的具体症状,必须认真加以解决。这里最重要的是,明确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对于西方经济管理经验,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借鉴,反之就抛弃。尤其要对当代一大批优秀中国企业,例如,华为、海尔、联想等进行企业文化再过滤和再取舍,取其精华,传授学子。这两个方面,以传授中国企业的优秀理念为主,以借鉴西方企业的优秀理念与方法为辅。另外,对中华古代文化的精华,比如,《孙子兵法》在西方被奉为商界圭臬,《论语》被奉为日本商人共同的实用箴言[1],重新赋予其商业价值,做到古为今用;对中国“晋商”、“徽商”的创业经验进行整理与提炼,萃取精髓,滋养学子。总之,通过科学发展观指导,传授中国特色企业文化,使大学生对创业使命、核心价值、核心能力、管理理念和企业战略等方面有着清晰的理论把握,从而解除心头困惑,使创业活动的发展更加健康顺利。
22.2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可在校企合作的框架内,完善创业实训基地,采用类似于创业孵化器的运作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实训或实践的机会。区别于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训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结合更具针对性,从大学培养专业人才和服务经济的战略出发,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结合当地经济龙头行业,以高校科研优势、专业特色与企业相互结合,从服务产业链的角度寻找和实践创业机会,以嵌入产业链的方式完成创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实训基地建设和大学生创业实训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把实训基地建设好。
2.3丰富大学生创业社团模式鼓励大学生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社团组织,在社团中强化创业愿景、寻找创业伙伴、优化创业构想和得到创业培训。将创业社团企业化,在社团中完成领导力的培养,实践融资与赞助的财务活动,实践招聘与辞退的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活动。组织创业大赛等活动,借助外部商业资源和自身优势来锻炼创业项目执行能力,实践提高项目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达到在社团内通过创业项目实践提高创业能力的目的。总之,诸方并举,多策齐用,使创业社团成为生动实际而丰富多彩的创业课堂。
3整合社会资本更新指导方式
3.1扩大天使基金扶持力度天使基金对于大学生创业孵化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现今,天使基金在数量和资金规模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求。因此,应当鼓励社会中富有且有爱心的人士以回报社会之心,从公益的角度设立更多的天使基金或从资金上支持天使基金,扶持种子期企业有效孵化。据报道,现阶段天使基金的数量远小于风险(股权)投资的数量[2],这种情况对于创业早期的扶持是远远不够的。天使基金给予大学生创业出生和成长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天使基金与社会资本成立合资创业加速器公司和“接力基金”,利用创业加速器平台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投资,扶其加速成长,利用接力基金切实解决创业企业快速发育阶段所面临的资金及运营管理双方的问题[3]。以上这些都说明,天使基金对创业早期的扶持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实现整合社会资本的酵母剂。因此,应千方百计把天使基金规模做大、效益做佳。
3.2引导风险投资基金扶持早期创业当今,风险投资基金中的绝大多数都在做股权投资,其投资阶段、投资规模和投资理念向创业后期转变,即只选择成熟企业或即将成熟企业进行投资。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起到了促进企业加速发展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孵化器中更多优秀但弱小的创业企业却陷入无资可融的生存窘境。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而要改变这种现状,通过优化孵化器管理制度,引导风险投资回归创业投资本源就极为重要。要使优化创业企业股权投资准入制度成为有效手段,在创业企业进入孵化园时就规定创业投资基金进入的时间段、估值水平和股权持有年限。对不符合条件的风险投资基金,实施抬高估值水平,增加股份锁定年限等举措;对符合创业早期介入的风险投资基金,给予降低估值水平、缩短锁定期限、 定向融资优先权等优惠,使其得到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这样,凭借收益的倾斜政策,引导风险投资早期介入,对解决创业企业融资难题是非常有效的。
3.3引入创业指导新方式时至今日,旧的创业导师扶持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深层次需求。施行教练式指导新方式,聘请企业家作为“教练”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全过程“训练”,则是新的选择。其优于旧的导师式扶持之处主要在于系统性强,从创业起始到创业成功的每个环节进行干预扶持,以“旁站式”指导消除扶持盲点;施行“医师”式扶持,聘请企业高管、行业专家对创业企业进行“手术”治疗,切除创业企业自身力量无法克服的“病灶”。形成以学术专家为理论指导、企业家为教练、行业专家为医师的新型指导体系,通过加大扶持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来提高大学生创业扶持的成功率。大学生创业扶持是个覆盖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建立、健全和完善、高校和社会资本立体联合扶持体系,优化创业社会环境成为提高创业成功率的有效途径。以优化现有的各项扶持措施作为基础,以建立尚缺的各项扶持措施作为关键,以推动各项扶持措施兑现作为重点,从加强政策法规、满足融资需求、强化创业教育培训、激活社会资本参与创业和组织社会多方和谐联动等大的方面入手,深入改革、扎实工作,为大学生创业全面保驾护航,那么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就一定能够获得科学发展,他们的成功率就一定能够快速提高,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就一定能增添源源不绝的动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环境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79-02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普遍的大学生创业氛围以及对大学生创业的种种支持政策条件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并带动他人就业的道路。2008年以来,桐庐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大学生创业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全县以“桐庐县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为总纲,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大、受益面广的政策措施,通过大力扶持和引导,吸引了一大批大学生在桐创业,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3年4月底,全县人社部门登记在册的大学生创业企业158家,相比2008年只有两家大学生创业企业来说,大学生创业热情持续高涨。但是许多大学生创业企业,特别是初创期的大学生创业企业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因此,笔者希望通过针对性的调查了解在桐大学生创业的现状,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更好地服务桐庐大学生创业献计献策。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的调查情况
调查主要采取抽样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还不到3岁,三年成了决定中小企业命运至关重要的时间点。鉴于桐庐大学生创业工作起步较晚,为此,笔者选取了2011年注册的37家大学生创业企业为调查对象,对企业存活情况进行研究。
在37家2011年注册的大学生创业企业中,获得桐庐县大学生创业无偿资助的企业有33家,资助率89.2%,目前经营良好的19家,占51.4 %;盈亏基本持平的6家,占16.2%;已经亏损的5家,占13.5 %;已经注销、停办的7家,占18.9 %。由此可见,桐庐大学生创业企业由于创业基础较好,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与桐庐良好的创业环境,其存活率是比较高的。从企业行业分布情况看,大学生创业企业涉及的类别主要集中在现代服务业和电子商贸等,超过大学生创业企业总行业的70.3%,这与桐庐县近年来大力发展电子商贸,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大环境相适应;从创业者学历来看,主要以大专及本科学历为主,其中大学本科学历占56.3 %,大专(高职)学历占40.7%,而硕士以上学历仅占3%,高学历人才的稀缺成了企业迅速发展的巨大障碍;从创业者的团队看,死亡的大学生创业企业,85.7%是由于创业准备不足,团队不稳定,创业者不得不同时担任多种角色,既疲劳不堪,又常常不能适应,有的在烦恼中就草草收场。
二、县域条件下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分析
1.有创业优势但资金筹措困难。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学生创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资金的不断支持,资金链断裂常使企业运转困难甚至无法生存。从样本调查来看,62.2%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认为资金缺乏是制约企业成活的主要因素,而其中14.3 %的大学生企业由于资金缺乏而未能成活。62.2%的大学生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或团队投资,21.6%的大学生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10.8%的大学生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究其原因,主要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创业企业基础比较薄弱,规模小,难以达到银行信用放贷标准,而政府为其提供的创业扶持资金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另外,风险投资机构不愿意在项目初创或孵化阶段就进行投资,即使是看好项目,也更愿意考虑在企业进入成长阶段再注资。因此,如何有效进行融资和引资已成为大学生创业企业面临的最大瓶颈。
2.有创业项目但不重视团队建设。在37家企业中,70.3%的创业企业是与桐庐县产业导向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电子商贸等产业,其中26.9%是基于桐庐县横村针织、分水制笔等块状经济基础发展起来的。但是,要成功创办一个企业,并使其健康成长,光有项目还不够,创业团队的建设也尤为重要。这些企业中,发展良好的创业企业都有明确分工,且人员稳定,而死亡的创业企业人员基本都在3人以下。这些数字基本反映了缺少人力资源和必要的社会人脉关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发展。
三、桐庐大学生创业有利环境分析
任何创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大学生迈向社会进入创业阶段的时候,相比大的宏观环境,地区和行业环境对创业者影响更为直接,也更为具体。因此,分析和探索适合并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环境非常有必要。
1.政策引导。为有效地激励起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受“国家级创业示范基地”杭州市的辐射带动,2008年,桐庐县下发了《关于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鼓励大学生在经济建设中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2009年9月,桐庐出台了《桐庐县大学生创业资助资金实施细则》,每年从人才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专门用于无偿资助大学生在县内创业,规范大学毕业生创业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根据实施情况,2013年6月,又出台《关于〈桐庐县大学生创业无偿资助实施细则〉的补充意见》,在原有基础上,突破地域限制,将大学生创业资助对象从原来只针对桐庐籍普通高校毕业生扩大到非桐庐籍本科及以上普通高校毕业生。同时,明确了重点资助从事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装备制造业等十大产业类大学生创业项目;增加在网上交易平台通过实名注册认证从事电子商务(网店)经营的大学生创业者的申请资格。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2.经济环境。桐庐经济素来以块状经济特色闻名,块状经济占该县工业的比重高达70%以上,拥有“中国制笔之乡”、“中国针织名镇”、“中国发电设备制造基地”、“中国蜂产品之乡”等近十张金名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强大的推进力度,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块状经济扩量提质,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巨大契机。大学生选择块状经济创业,不仅可以享受到配套优惠政策,还能享受到人力、生产、物流配送、销售等现成的要素资源。此外,由于块状经济组成部分多为家庭作坊发展而来的中小企业,准入门槛低,而近年来桐庐县委、县政府大力提倡的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为大学生创业者进入块状经济行业提供了绝佳时机。
3.社会环境。大学生是知识经济的主力军之一,因为拥有学历高,专业技术、学习能力强,精力充沛富有创新精神等先天优势,本身就是地方政府想尽办法吸引的优质人力资源。如果这个资源又是自带项目的创新创业人员,不但自己就业还能带动一批人就业;不但能增加当地中小企业数量,还能开创新的产业领域,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那么这样的人才是地方政府求之不得,欢迎至极的。近年来,为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桐庐不断在政策引导、行政服务和媒体宣传上下功夫,在社会上下营造了浓厚的重才爱才、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四、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
事实上,创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活动,鼓励大学生创业,提高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存活率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需要政府、学校、社会以及大学生创业者共同努力来构建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外,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持之以恒来推动和建设。
1.加强创业实践指导,做足创业准备。一是加大创业实训力度。政府应牵头,积极构建大学生创业实践体系。充分发挥现有大学生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的作用,为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训的机会,让他们多接触与自己有相似梦想的同类人,做好创业准备。二是加强大学生自身创业实践锻炼。大学生自身创业品性与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创业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在认真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积极养成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2.转变创业观念,适应市场规律。一是转变创业观念,摒弃过度依赖政府的心理。政府部门在保持现有政策稳定性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为大学生创业企业开拓市场提供可能的帮助。但是,大学生创业企业也要意识到,企业要成活,仅仅依靠政策扶持和领导重视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重视市场的作用,必须经历在市场大潮中的跌打滚爬。二是要适应市场规律,遵守游戏规则。政府部门需要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从直接配置资源的角色转变为以让市场发挥作用的秩序维护者为主的角色。而创业企业要做强做大,则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市场情况,适应市场规律,遵守市场游戏规则,才能让企业立于市场大潮之中而不倒。可以多尝试利用桐庐现有的块状经济特色,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及合适的创业场地,结合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变化,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创业起步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3.优化创业环境,深化服务体系。一是营造创业的文化氛围,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在积极宣传推介桐庐的创业环境和政策,营造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的同时,要积极健全市场交易的法律法规,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加大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打破非竞争性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保护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创新服务大学生创业的载体,拓宽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打造桐庐大学生创业集群。二是把扶持大学生创业工作纳入政府项目管理范畴。鼓励大学生创业,提高创业企业成活率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必须与建设创新型城市同研究、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同总结、同考核。要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既考量创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又考量相关部门的扶持措施是否及时有效,以形成多方促进创业企业健康成长的格局。
参考文献:
[1] 杨立安.简论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和未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31-32.
1引言
21 世纪是我国多种经济并存迅速发展的时期。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为大学生自谋职业提供了可能性。但是, 人们的思想观念并没有跟上当今形势的发展, 大部分大学生并不具备创业的条件和素质, 只是在多次就业不成, 无奈之下才选择创业,这种“生存型创业”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也是不可取的\[1\]。因此, 作为高职院校, 如何能够顺应时代主流、适应市场的需求, 用创新意识去面对社会和时代的挑战, 开展创业教育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在创业中取得一席之地,是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和国情的, 也是当代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对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大学生创业模式的背景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了我国加强创业教育工作,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7\]。2006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把创办企业的投资额降到了最低限额,进一步在法律制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创业的门槛\[3\];2012年,大学生创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党的十报告中被提出,要求社会和高校要从多方面入手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探寻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创业模式。这些规范性的文件从政策体制上有力地保障了大学生创业模式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日前,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中提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7\]。随着知识经济和后金融时代的来临,自主创业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全球瞩目的话题,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面临着大面积裁员的尴尬窘境,在这种大环境下,社会能够给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而今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中国的高职毕业生仍未能将自主创业作为自己主要的就业渠道,大部分毕业生仍选择传统就业渠道实现就业或继续深造,以至于出现大比例的报考公务员和研究生的反常现象,最终导致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因此,另辟蹊径,寻求多元化的就业模式――自主创业即成为大学生的最佳选择。
3大学生多维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3.1模式之一:完善创业理论教育
创业教育主要是利用大学教学的主要途径和着眼点来实现最终教育目标。首先,创业专业知识课程必须纳入到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创业教育授课聘用也需要专业学科教师,教师在课程中要主要教授技术直接转化市场的方式,并对学生的综合应对市场的能力进行直接考核。其次,利用学校改革现有专业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技术的能力。同时,提炼理论生动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自己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达到完成创业的原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次,学校考核学生的标准要改变,要实现多元化考核,因为单纯简单的考试方法不利于学生发展,更不利于提高自主创业意识,考核的方式可以是采用认证标准来进行,用多种数据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考核。另外在学科教育中,特别是在专业实践教学中要逐渐渗透和加强创业教育,增加专业模拟和实践环节,这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总而言之,完善创业理论教育,除了上述的具体措施,还要注重把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需求归纳总结,有针对性地、具体地开设多学科的实践教学。
3.2模式之二:深化市场调研力度
政府补助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工作,以各级党团组织为依托,从而形成社会实践教育体系,用制度保障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的长期有效性的实施\[2\]。学校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发长期实践实操基地,使学生有机会直接面对市场,深入了解市场,更准确地调研出目前市场需求,通过社会实践来增加对市场的认识,形成一定的市场经验。社会实践的目的也是让学生以社会为媒介对其进行有效的社会教育,学校要利用现有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把政府和社会辅配套体系,建设成新型的创业教育模式,真正为大学生创业服务提供有力的保障。
3.3模式之三:重视学生组织的作用
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各种社团组织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组织在思想上注重创业教育从而提升创业能力[2]。学生组织可以邀请创业方面的专家或者成功人士,定期组织创业讲座和创业竞赛主题活动,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充分地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性,而且,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创业过程,能够极大地增加其创业经验,另一方面,社团组织可以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引导学生自发开展创业交流,更好地将自发的组织配置复合成为人才团队。基于上述两方面,学校可以有计划地配备辅导老师进行专业指导,社团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制定规划和团队组合计划,可以有计划、分步骤地对于创业企业开展访问和调查,这样才能集中发挥人才优势,形成合力加大创业成功率,更有利于发挥和利用市场资源。
3.4模式之四:注重校企合作
关键词:音乐类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费Ф童音乐教育机构”
近年来,我国政府以资金扶持政策等优惠条件激励大学生创业,如视当地情况,可申请“大学生创业资金”。本文通过讨论大学生的创业相关政策以及研究成果,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桀学儿童音乐教育机构”为例,着重论述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的具体实施和进展。
1大学生创业概念及音乐类大学生特点
大学生创业,是指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及刚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他们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学习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依据自身经验,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产品或提供服务,并在不断变化和充满风险的动态过程中实现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过程。
音乐类大学生的特点,表现在招生(分数相对较低)、教学(师徒式教育模式)、就业(不愿到偏远地区工作,看不上低收入工作)等方面。西安音乐学院音乐类实训基地和音乐类创业项目的具体事例,说明音乐类大学生有着更高的创业意愿和要求。
2音乐类本科大学生创业
2.1音乐类实训基地
社会实践与毕业前的校外实习可使大学生借此走向社会、获取实践经验,有助于就业和创业,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参加的学习。
2009年底,我校音乐教育学院在陕西省洛南中学建立起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主要承担音乐教育学院本科学生的教学见习和毕业实习两大任务。在基地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得到陕西省洛南县政府、洛南中学、西安音乐学院等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与帮助。基地建成至今,已承担音乐教育学院2007级、2008级、2009级本科学生的大量教学见习和毕业实习工作,使音乐教育学院的教学见习和毕业实习工作得到了极大发展和提升。按照教育部有关通知,“西安音乐学院――陕西省洛南中学艺术学实践教育基地”获批为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2.2音乐类创业项目
“基于五项全能理念下的儿童音乐教育创业实践――桀学儿童音乐教育机构”获批为2012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陕教高[2012]50号[23])。在“桀学儿童音乐教育机构”课堂中,学会聆听,感受音乐是第一位。在此基础上,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其教学选用教材基于五项全能理念下,以奥尔夫、柯达伊和达尔克罗兹这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为理论基础,做出适当的本土化工作研究。课堂教学安排一分为三:音乐与动作(体态律动)、歌唱、合唱教学。歌唱与合唱教学中除了天然的嗓音乐器,还加入了奥尔夫乐器。
儿童完整的发展应该包括身体、智力和精神三方面。音乐是我们开展恰当教育的首要线索,因为它是人的吸引力和人类生活力量的核心秘密,音乐中的教育和通过音乐进行的教育意味着参与了崇高的、赋予人性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音乐实践取决于是否选择音乐挑战,即学生们面临着亟待解决的语境中的真实问题,而后者则与精心选择的音乐实践的要求和传统相关。我所说的音乐挑战指的是要表演(即兴表演、创作、改编或指挥)真实的、动人的音乐作品(或项目)。
身体动作语汇使得孩子们得到全身的放松与活动,在放松的状态下用身体去表现音乐,体验音乐,正如达尔克罗兹的愿望:“以此引起学生的表现欲望”。每一个孩子对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理解,包括音乐。在参与音乐课堂活动时,通过音乐这一媒介,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在柯达伊的体系中,孩子们从幼儿园起就已经通过歌唱走进音乐,并伴随他们之后的生活学习。根据笔者本科实习期间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中心小学代课实践了解,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在音乐课上,对于单纯的教材教唱歌曲环节大多处于被动状态,意思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没有太多的互动与积极性,只是单纯教唱。很明显,教学方法的不同运用完全是两个教学效果。前者被动接受,后者主动参与。而对于音乐课程的教授是建立在学生对音乐本身广泛、深刻地理解上。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去感受、学习歌曲。
3音乐类本科大学生创业展望、意义,以及不足
[关键词]创业教育 工商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创业意识 创业素质 创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58-02
一、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创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创业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理念,是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创业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创新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新方向。
(二)开展创业教育是“以创业促就业”的政策需要
2010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并专门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对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各地政府也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扶持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开展创业教育是完善我国高校学科体系的需要
我国的创业教育和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很多方面表现落后。首先,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够系统和完善,教学上缺少鲜活的本土案例,创业教育实践缺少与企业的联系和必要的创业活动设计,创业课程的师资大多缺少创业经验和相关研究,也缺少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的课堂参与,诸多原因导致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和创业成功率比较低。吸收借鉴国外在创业教育领域的经验和成果,开展创业教育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创业教育学科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创业必须具备创业能力。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将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体制上面具体和深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业与就业能力。本研究通过参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以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三大目标为出发点,构建出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基于三大目标,结合韶关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际情况,我们提出构建三大目标体系的具体方式方法,见下图。
图1 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二)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方式方法
韶关学院自2011年开始与北安普顿大学合作举办国际商务(创业教育)专科办学项目,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充分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上进行了以下实践。
1.创业技能体系构建
(1)参观企业。第一,组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参观当地企业,认知不同类型企业运作流程,了解不同岗位员工的岗位职责,熟悉职位要求和说明,提升学生对专业和实体公司的认知。第二,走访行政审批中心,让学生了解工商注册、申请营业执照、照章纳税等创办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具体审批流程。
(2)聘请企业家。邀请校外企业工作者、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进入课堂,为学生讲述个人工作经历、分享创业成功的经验教训。可以将创业课程分成不同模块,直接外聘这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家承担某个模块的课程教学。
(3)课程实训。工商管理专业很多课程适合开展课程实训。比如市场营销学、消费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这些模块的内容本来就是创业计划重要内容模块,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创业教育引导。教师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充分体验创业计划具体的操作内容,在专业课程实训中,体验创业的乐趣,启发学生创业的精神。
2.创业素质体系构建
(1)自我认知培训。我们在调查中发现,93.7%的大学生觉得自己能够创业但能力还不够,78.6%的大学生还受“别人觉得自己能否创业”评价的影响。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自我认知这个问题上还相当欠缺。首先,我们在创业教育实践中,设计创业能力自我评价和互评环节,然后分组讨论,最后由指导教师给予点评。其次,教师团队通过设计挑战性项目,让学生项目中磨炼意志、挖掘潜能、认知自我,改善自身形象。最后,设计项目实行末位淘汰制,这不仅能打破学生不劳而获的惰性、磨炼战胜困难的毅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在群体中更好地认识自己。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把创新精神的培养置于最重要地位,以发展学生为本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方式。教学实践整个过程都能贯彻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搭建亲密的师生关系,把对学生的热情贯彻到课题设计中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3)创业模拟。开展创业模拟,让学生自建团队,模拟实体企业,选出项目经理,并设计组织架构。通过分工合作,撰写创业商业计划书,在计划书成型过程中反复探讨、酝酿和沟通。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自我认知管理、协作沟通的能力。在创业模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如何选择好项目、发现创业机会。创业模拟让学生亲历从组建团队、注册虚拟公司、撰写商业计划书等创业环节,能让大学生熟悉在创业过程中寻找创业项目、筹资、工商注册、消费者调查、风险评估、广告设计、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照章纳税等企业经营流程。
3.创业技能体系构建
(1)开展第二课堂。创业教育技能训练,可以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展开,开发传统教育渠道之外的辅助渠道,营造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韶关学院从2012年至今共立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507项,省级项目147项,国家级项目40项。为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能力,就业指导中心取得韶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在学校举办“SYB―创办你的企业”和“创业实训”两种模式的创业培训。第二课堂把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延伸到课堂之外,为拓展大学生创业技能开辟了新的路径。
(2)搭建创业技能训练平台。韶关学院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各部门通力合作,实施多项举措为青年学子打造了创新创业实践锻炼的“六个平台”。一是以大学生创业课程为平台,丰富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知识。二是以创业计划竞赛为平台,每年举办创业计划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力。三是以专业技能大赛为平台,不断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四是以大学生创业实践日为平台,举办“未来CEO”创业实践日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创业锻炼机会。五是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见习的机会,让他们提前与社会接轨。六是举办《就业与创业》论坛,通过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优秀企业负责人来校做报告,用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经历。
(3)搭建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不仅能为创业者创业提供硬件支持,更为关键的是在于利用政府政策扶持、政府提供创业服务来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可靠的创业环境,提供软件支持。2013年,韶关学院申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立项;2014年,韶关学院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作为学校近3年“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的10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2014年,韶关学院投资近90万,规划近2000平方米的面积,建设校内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2014年,韶关学院与韶关鑫金汇合作,在“韶关鑫金汇建材家居广场”设立“韶关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和“韶关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我校在校大学生创业训练实践和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及相关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平台,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技能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三、总结
高校应根据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改变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观念,积极推进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韶关学院近几年在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这条路上不断摸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今后需要进一步结合本土实际,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推动创业教育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其他专业展开。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群.预创业: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 郑春,王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与创业教育融合改革思路[J].现代企业教育,2014(9).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农科类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设计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了许多高校的共同选择,农科类专业作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专业,其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无论是学生未来自主创业还是从事农业科研工作,都需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作为基础,因此,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环。
一、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大爆发的时代,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创新的价值也不断被人们所重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而一代人的创新能力则将会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社会、国家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而在大众创业成为主流趋势的今天,高校也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予以开展,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并使学生能够真正将大学期间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创业项目当中,实现在创业实践当中的有效创新。对于学生而言,创业实践能否获得长期的成功,创新能力是关键性的要素,学生的创新能力越强,在创业实践中的思路也就会越宽阔、多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越强,而创业项目的竞争力,也与项目的新颖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生,往往也能够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项目,这些对于提高创业的成功率都是十分有利的,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农科类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设计
1.农科类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创业思想意识教育方面的内容,包括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索的意识与思维习惯,锻炼学生勇于挑战、不畏挫折的意志与精神,打好学生遵纪守法、正直诚信、团结合作的职业道德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将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加深学生对创业精神内涵的理解与认识,其具体课程内容可从创新思维、创造力开发、信息搜索、商业机会判断力、机会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其次,是结合农科类专业特点对学生创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应包括创业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等等,涉及创业者、团队、机会、资源、计划、营销、政策法规等内容,并且创业课程还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公共关系等内容,并要考虑到学生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的需求,加强以农科类专业方向创业为主要目标的创业指导,了解当前农业科技领域的相关产业发展现状,提高学生准确分析专业方向创业风险的能力,增强学生科学理性选择创业项目的能力。
最后,是创业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生具备自主创业实践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比不可少的内容,创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为阶段性模拟创业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模拟创业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锻炼创业能力,其二为基于科学指导的学生社会实践,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借助相关的扶持政策,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实战,更加直接的在真实创业实践中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2.农科类大学生创业课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二次创业;训练;训练计划;有效途径
我国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需要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结合进行,创业教育的基础是课程设置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创业训练计划是创业教育的延续和深化,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我国旅游行业处于二次创业阶段,旅游经济、旅游市场、旅游企业需要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提出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型计划和创新性项目,推动旅游经济向前发展。我国教育部“十二五”期间的创业教育计划提出: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创业、研究新项目。首先,通过导师指导,让每个学生模拟企业运行,通过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模拟创业企业实践,其次,在导师指导下,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市场需要运行的具有前瞻性的计划,推动市场发展。最后,运用旅游创业项目、技能训练为载体,与社会、企业、学校结合,形成创业心理训练、创业技能训练、专业知识转化训练、团队协作能力训练为一体的训练计划,总之,在不同阶段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推动创业人才的培养及旅游市场向创新型转变。
一、 我国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旅游行业二次创业需要创意思维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教育培养模式可以激发、鼓励学生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客观专业知识、实践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塑造学生的创意思维。这样的创意思维具有创造性,改变了学生原有的传统思维活动,训练主要集中在实训、实践课堂,创新思维训练及创业项目训练,但目前创业项目训练缺乏旅游行业创业培训及相关创业教育比赛,更没有专项基金支持,因此,创业教育与训练仍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
二、 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与训练
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与训练结合,须建立在旅游项目建立的创业教育与训练平台基础上,这里的训练主要指创业技能训练。第一,旅游项目是实践教学的载体,与社会、企业是紧密结合,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教学的平台,通过旅游项目管理、组织人力资源、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让学生参与实践创作过程,建立全新的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学模式和师资培养模式的标准,并以此为创业教育实践模式,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及在旅游创业项目中的创新思维训练认知、判断、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水平,达到以旅游项目为载体,与社会、企业、学校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此模式与创业、创新思维训练相结合不仅可以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在项目实践工作中,不断根据职位需求工作的积极性。第二,技法在职位工作总推动市场发展的创新性设计理念。这正是旅游行业二次创业的需求,技法通过技能培养训练可以提升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中的创业组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第三,创业意识培训,在实训基地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吃苦耐劳能力、组织经营能力等创业组织能力及创业技能,会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教师定时进行创业心理教育,在实训课堂中进行创业技能训练。可以学生的创业心理及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此模式可以形成创业管理中,具有专业知识的创业管理能力。以上四方面的训练,是创业教育在旅游行业中,通过旅游项目、技能实践课堂为载体,将社会、企业、学校结合在一起的创业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创业心理、创业精神。推动了旅游经济向创新型转变的可能。
三、 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与训练计划
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与训练的结合,是社会、企业、学校与创业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紧密结合的产物。其中,创业项目、创业技能的结合,将会形成训练计划,这将更有效地转化学生创新、创业成果。首先,基于中小型企业的训练计划,针对中小型企业经营模式,进行知识、专业、技能的创业训练、创业拓展训练,提高融资、经营、组织等各方面的能力,并开设相关课程进行创业训练课程指导及创业拓展训练,培养双师型教师参与培训与指导。其次,进行案例教学,申请学校旅游创业项目,在课程、旅游项目中带领学生了解旅游企业经营方面的基本常识,为学生提供职业方面的指导,提供学生了解中小企业创业经营方面的优劣势特点学习,并针对案例,教会创业企业根据个体经营发展目标,进行长时间的创业教育课堂培训,允许学生申请相关基金进行旅游项目创业实训。或者申请国家相关基金进行实训。再次,通过拓展训练计划,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勇敢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将创业教育的内容与创业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和培养。最后,通过训练计划,有步骤、有效利用时间,进行师资建设,培养学生的创业经营能力、组织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知识转化为创业实践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创业能力,形成拥有一定行业标准,符合课程设置和实践课程设置符合创业教育需求的创业教育训练教学模式,最终提高创业项目社会认可度,培育出的创业管理人才、创新思维人才的组织能力、融资能力、判断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符合市场需求。
四、 总结
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与训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旦建立,学生创业心理、创业能力的塑造就可以实现,学生的独立性、创新性、自信心在创业训练相关课程中得以实现。第一,通过训练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挖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第二,通过实践训练塑造学生创业技能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以致用,实现专业知识成果转化为创业成果,第三,通过实践教师的正确引导,解决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认知、观念、品格、能力的塑造。第四,通过训练计划,有针对性地通过旅游项目及技能实训平台塑造学生创新思维性、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及组织协调能力。总之,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与训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典型的,实用性较强的创业教育与训练、训练计划的结合的产物。在形成创业教育教学标准和教师培训标准后,根据训练平台和训练计划,进行基金的建立、教学的培训、创业学生的选拔,选择能够进行创业培养的学生参与创业教育训练,将会培养出适合目前旅游行业急需的创新创业型高级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宁,创业教育与训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2)。
[2]王晓丽,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特征分析[J],教材教法,2007,(8)。
[3]邓彦斌主编, 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实务全书点子[M], 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 2004。
[4]吴金秋等,高等教育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5]熊礼杭,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7(11)。
[6]张丽,胡明花,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7]罗晨,魏巍,经管专业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与教师辅导[J],企业家天地,2013年第1期。
[关键词] 校企(地)共建;农业大学生;创业园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54?03
党的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这使得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实行土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1],这势必呼唤着千千万万的小农场主。农业高职院校肩负培养现代农业人才重要使命,培育创业农民重要职责[2]。农业生产项目多,生产环境复杂,尤其是现代高效农业,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依赖度高,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创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本领。大学生创业实践深度依赖于创业基地的建设。
一、农业高职院校独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的局限性
建立农业大学生创业园是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支撑,但农业职业院校不具备独立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生创业园的能力。归纳原因有三:一是土地的制约。土地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立地条件,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离不开土地,要建设农业大学生创业园必须有一定面积的土地。但要流转一定面积的土地,需要征地拆迁,这项工作政策性很强,与农民矛盾多,关系复杂,即使学校投入资金也无法实现;二是资金制约。现代农业是集约农业,高投入高产出,如设施农业大棚、品种繁多的机械具、农业灌溉系统、生产管理用房、交通运输条件等,资金需求量大,而农业职业院校大多从中专升格而来,主要财力用于了硬件投入,相对资金短缺,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农产品市场成熟度制约。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消费生产与消费间存在较大的时空距离[3]。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消费结构不一,市场成熟度也不一,而大多农产品具有鲜活性,不耐储藏,不耐长途运输,产地的选择决定了销售渠道和消费群结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业的成败,而农业职业院校要跨地区选择在适合农产品销售的地域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也根本无法实现。以上三方面瓶颈学校无破壁之策,但这对政府和企业而言,流转土地、提供资金及相配套的生产条件、销售储运都是举手之劳。从现实性考虑,农业职业院校要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必须与企业、政府合作,实行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二、校企(地)共建农业大学生创业园的意义
农业职业院校与政府、企业共建大学生创业园能相得益彰,发挥大学生创业园的人才培养功能、科技示范功能和幅射推广功能。
1. 有利于农业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就是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高职院校要践行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4]。但众所周知,农业企业起步迟,规模小,大多农业企业相对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农业高职院校实习、实训的需要。通过与政府、企业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有了平台,创业实践有了空间,可以真正实现创业能力与现代农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 有利于大学生享受创业优惠政策
国家和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但由于发文主体不同,受益对象也不同。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享受扶持政策时,受学校的地域和生源地的影响较大,申请程序复杂,极易挫伤大学生创业积极性。通过与政府合作,建立专门大学生创业服务机构,指导工商登记,办理税收减免,提供小额担保,协调周边关系,这样能促进一大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脱颖而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3. 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土地流转集中经营的基本形式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而产业园的投资主体大多是资金实力雄厚的非农企业,而不是从本地农业领域成长起来的大企业。这些企业经营者市场意识很强,但对现代农业技术知之甚少,对农业科技人才和新品种非常渴求。企业投资与高职院校共建大学生创业园,可以直接接受大学生创业园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幅射,同时还可以深化与高校在科研项目、关键技术上合作,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业企业的发展后劲。
三、校企(地)共建农业大学生创业园的创新实践
2011年,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农林学院)与经济发达的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镇政府和鸿泰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200亩的农业大学生创业园。目前运行良好,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有序开展,合作企业有了科技支撑,当地的农业产业园与高校也有机融合。
(一)基本做法
1. 制订共建农业大学生创业园的总体思路
校企(地)共建农业大学生创业园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农业创业人才的培养。在合作方的选择、职责上要有明确的规定,在运行机制上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农林学院是依据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选择省内经济发达地区,资本比较雄厚的农业企业进行合作,实施“政校行企”联动,来共建农业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同时在创业园内建立以大学生创业团队为经营实体、以政府(行业)提供政策支持、以企业提供相应的土地及农业设施、以学校全方位指导为核心的运行体制。随着农业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将其逐步成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共享型的农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优化农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农业企业的科技水平,促进当地实现农业现代化水平。
2. 确定农业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的分阶段目标
共建农业大学创业园,牵涉的面比较广,必须制订具体的推进计划。农林学院采用“三步走”战略。首先组织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园区,建立运行机制。在农林学院园艺专业三年级的大学生中选拔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带着附加值高的农业项目入驻孵化基地,与当地政府或企业全面对接,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初步建立农业大学生创业园的运行机制;其次是科技辐射,建立共享平台。以农业大学生创业园为基础,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向当地农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良种种苗、技术指导、生产规程、销售服务。学生创业团队也通过传帮带式的“兵教兵”,不断吸纳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加入,逐步建立全省农科专业学生共享创业实践平台,为现代农业培养和输送“家庭农场”技术和管理人才。第三是总结提升,创建基地样板。总结农业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的经验,完善管理制度,为全省农科院校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树立样板,引领高职院校农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2.5+0.5”,即在校理论学习两年半,最后半年顶岗实习。这最后半年既要实习又要找工作,学生不能专注创业实践。培养农业创业人才,首先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学生的创业实践时间长度。农林学院实行开放办学,改变单一学校办学为“政校行企”共同参与,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直接与企业对接。创建了“2+1”农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实行2年在校内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1年在孵化基地实践的新模式,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与做相结合的职教理念。学生有一年的时间进行创业实践,可以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周期和作物荐口布局,并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结累创业经验。
(二)抓住关键,提高大学生创业孵化成功率
农业大学生创业园最主要功能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创业人才。要促进成功孵化,关键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人翁意识,编制科学的种植计划,组建全程指导的创业指导教师团队。
1. “三位一体”的创业投资机制是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有效举措
“三位一体”是指企业、学校、学生团队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出资:企业有偿提供一定面积的土地、农业生产条件、基本生活实施;学校提供初期的部分流动资金借款;学生创业团队一定要人人出资,人人参股,学生的确经济困难也可以薪代资。只有创业团队人人出资,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经营意识,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农业大学生要注册公司,内部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公司化运行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市场意识,开拓意识,培养学生走上创业之路。
2. “长短结合”的种植计划是激发学生成功创业有效途径
大学生创业非常艰难,尤其是农业创业,一般都在农村乡镇,交通不畅,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大学生往往难以坚守。在大学生创业初期,学校一定要给予全面关心,指导大学生做好创业计划。在编制种植计划时,指导学生长短结合,“短”的项目如瓜果、蔬菜、花卉、食用菌等,“长”的项目如苗木、果树,当年创业当年有收益,让学生体会到创业的喜悦和成就感,既能激发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也能缓解资金压力。
3. 创业指导教师团队全程服务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大,不同的土壤、气候、光照、温度,技术规程都不一样,而课堂教学讲授的一般都是共性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创业初期给予全程指导。农林学院组建了一支以学校教师为主、行业骨干、企业技术人员组成了创业指导团队,帮助学生创业团队遇到的技术问题、协调周边关系,指导农产品销售,也帮助产业园和企业解决生产技术、品种更新等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
(三)优化农业大学生创业园运行保障机制
1. 成立政校行企联动的领导小组和完善规章制度
校企(地)共建农业大学生创业园,要整合资源,协同创新,首先要成立三方构成的领导小组。农林学院成立了由学校分管就业创业的院领导为组长,政府和企业相关领导为副组长,学校学生工作工处、科技产业处、教务处、团委、专业系及政府、企业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统筹三方资源,实行优势互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农林学院还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管理系列制度,如“入园创业大学生遴选办法”“创业指导团队教师考核办法”“学生创业实践学分互换办法”“创业扶持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等,保障了创业园的良性运行。
2. 学校为大学创业提供资金支撑和项目论证
大般认为学生创业能否成功三大要素一是项目,二是市场,三是资金,农业大学生创业影响的主要因素是资金。农业创业的项目多,如葡萄种植、食用菌养殖、草莓栽培等等附加值都很高。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无公害蔬菜、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优质农产品市场前景也很大。但农业院校的学生80%来自农村,相对家庭经济困难,要学生家庭拿出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支持学生创业实在不可能,要得到政府的小额贷款受限因素比较多。为解决这一瓶颈,农林学院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专项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流动资金和资金担保。同时学校组织创业项目论证专家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项目论证,减少盲目性,确保项目的可盈利性,提高创业成功率。
3. 企业和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生产、生活条件及政策支持
合作企业要提供一定面积的耕地,并有相应的钢架大棚等设施农业的条件;建成与农业生产配套的道路、沟渠;提供相应的生产管理和生活用房和相关农机具。与农林学院合作的鸿泰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在其农业产业园内划拨200亩建设农业大学生创业园,其中30%为设施大棚,在产业园内沟渠配套,道路交通方便,产业园的农机具创业学生可以租赁使用,并共享其他一些农业资源。政府要保障创业园学生享受当地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扶持和注册公司等的优惠政策,指导参加农业保险,帮助拓展销售渠道,协调与周边关系等。大学生创业园属地张家港市乐余镇政府也是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开展创业培训,全面落实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培养创业典型。
四、结语
培养大批农业创业人才是农业院校的使命,但需要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业的行列中来,让学生脚踏实地地在创业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不断走向成熟。同时学校也要深入研究大学生校外创业园的运行机制,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大扶持力度,让大学生勇于创业、敢于创业,触摸市场的脉搏,成为现代农业创业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 陈金明,吴淑娴.农村土地流转:目标、问题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0(3):232-235.
[2] 毛慧芳.农林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1):37-40.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
就业见习是指由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本人意愿,组织其到经政府认定的就业见习单位进行见习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的一项就业促进措施。
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结合当地产业布局和经济特点,最大限度增加见习人数,指导用人单位合理理开发就业见习岗位。鼓励、引导用人单位积极吸纳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提升其就业能力,为有见习需求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管理类、技术类等专业匹配度高、技术含量高的就业见习岗位,确保见习质量,提高见习后总体留用率。充分发挥就业见习基地的示范作用。通过加强对见习基地的管理,提高见习生留用率,帮助见习期满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一)政策宣传到位
为有效推进就业见习的实施,要制订就业见习宣传计划。一是利用各类媒体开展就业见习政策宣传。二是在各类招聘会发放见习宣传材料,设立就业见习咨询窗口。三是通过基层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通过以上宣传手段,既可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也发展了一批符合就业见习条件的见习单位。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的同时,也为用人单位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
(二)检查注重实效
为了保证就业见习工作顺利开展,建立了就业见习检查制度,定期对就业见习基地进行检查,指导见习基地规范开展见习工作,核对见习人员身份,确定在岗时间,确保见习质量。
(三)指导规范到位。为确保就业见习工作落到实处,定期对基层进行业务指导,指导基层合理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见习岗位,严格执行见习基地审批程序,规范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
(四)服务落到实处
对于见习期满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见习生,继续向其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服务。为使高校毕业生能尽快适应新岗位的工作节奏和熟悉新的生活环境,协调企业对见习生的学习、工作进行妥善的安排。从生活上关心见习生,了解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心理变化,及时帮助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家庭困难的见习生根据其表现情况,适当给予优先岗位选择权,完善考核与评价机制,做到人尽其才,使每一个见习生都能适应就业见习岗位。
通过加大大对见习基地建设的指导力度,努力开发就业见习岗位,认真落实见习政策,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发挥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示范作用,帮助未就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引领作用。
二、大学生创业园
大学生创业园是以创业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培育创业主体为目标,结合当地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需要,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低租金,低费率的创业环境,开展政策咨询、项目评估、创业培训、创业实训、跟踪管理等专业化服务,具备形成企业创办、成长、出园、滚动孵化功能的创业实体。加快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着力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专业、不同形式的大学生创业园集群,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要利用好大学生创业园的孵化作用,辐射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实现创业。努力把大学生创业园打造成“大学生创业成果展示基地、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大学生创业项目推介基地和创业典型宣传基地”。
三、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几点意见
(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利用好各种宣传渠道和新闻媒体,宣传有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政策。培养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成才观。
(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园,目前的园区为实体园区,受场地限制,能容纳的企业数量有限。鼓励多种形式的园区存在,使其与实体园区一样,享受同样的政策支持。
(三)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建设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交流云平台,突破时间、地域限制,为大学生提供方便的信息服务。
关键词:大专生;自主创业;创业能力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将支持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摆在了突出位置,当前,专科类大学生就业环境差,就业空间狭小,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680万,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比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尤其是专科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这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针对大学生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鉴于此,本文针对专科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1 大专生自主创业现状探析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巨大,用人单位招聘的第一标准还是学历,对于大专生而言,虽然在学历方面他们并不占据优势,但是这个梯队的学生相对而言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动手能力强且非常敢于尝试,自主创业的愿望比较强烈,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现实状况下,自主创业成为了他们走向社会实现人身价值的重要选择,归纳总结我国专科大学生自主择业现状有以下几点:
1.1 专科大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对自主创业信心不足
近年来,尽管政府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大学生对创业仍是想法多行动少。对大专生而言,受我国教育体制限制影响,创业启蒙教育严重缺乏,对于创业认识不足,再者,专科大学生相对而言学历低,专业水平较低,这都导致他们自主创业信心不足,对创业能否成功和创业前景充满未知。
1.2 缺乏合理引导,自主创业积极性不高
在对大量大专生进行问卷调查后了解到,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些专科毕业生普遍对自主创业热情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从大环境来看目前大专生自主创业成功率不高,这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专科生自主创业积极性,据调查专科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仅在2%-3%。二是创业市场压力增大,当前大专生创业选择的行业大都是第三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行各业已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且新生的行业也越来越多,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大,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缺乏经验和资金,致使创业困难重重,成为创业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1.3 自主创业氛围不浓,自主创业环境不佳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不深入不系统,导致了在培养创业人才方面没有形成相应的教育理论和培训体系,只局限于操作和技能层面,却并没有深入到创业实践过程当中。二是缺乏高水平创业培养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在职教师大多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门的创业学习培训,无法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进行有效的指导,难以调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兴趣和激情。
2 教育和培养专科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2.1 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不断提高高校创业教育质量是提升大专生创业能力的关键。高校应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改革现有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诸如《管理学》、《企业经营管理》、《公共关系学》、《法律和税收》等与创业高度相关的课程。中国高等教育与欧美国家高等教育之间的区别就是于我国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基础理论知识十分扎实,但在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上与欧美国家大学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在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成立第二课堂,实施创业实践体验,将企业技术骨干请进学校为学生面授讲解,而后将学生带进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学校与企业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并大大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业
能力。
2.2 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体系。
高校要致力于创业实践基地建设,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基地实践活动。大学生创业基地具有教育、培训和实践功能,优势不仅仅在于提供免费场地和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服务和创业辅导,这往往是大学生创业者在起步阶段最需要的,如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训等信息;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人事、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为大学生创业者开展创业技术培训以及相关的科技技术服务支持等。在创业基地这样的场所里,学生将其作为一个实现创业计划与理想的创业实践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真正地去实践自己的创业理想,从布置场地、采购与营销、创业过程管理、资金预算等各个环节进行真实环境的操作,使创业能力能够得到真正的锻炼。一方面,在创业实践场所,学校提供创业方面的服务与指导,使学生充分了解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锻炼自己,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另一方面,创业实践基地还可与社会开展广泛的合作,利用企业家的个人魅力激发在校学生的创业激情,同时,我们还可以成立创业协会等学生创业组织,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形成学生间的互动式发展,有效地整合各类资源,服务于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
高校、政府、企业应该通力合作,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学校提供相关的创业课程和教学资料,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关内容学习或查询信息政府及时相关的创业政策和信息;企业的参与必不可少,企业可以通过创业计划书选择投资项目,或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实训实践及加盟创业机会。由政府与学校共同牵头提供创业扶持基金,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力度,为专科大学生创业提供实在帮助。
2.3 营造支持专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社会与文化氛围
从大环境来看,当前大专生自主创业氛围不浓,针对大专生的创业教育需要营造一种浓郁的创业氛围,要加大创业宣传力度,通过主题教育、精神指引、典型示范等方式,激发大专生的创业热情,使更多大专生了解创业,热爱创业,积极投身于创业实践。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投身创业。高等院校应大力宣传学生创业成功典型案例, 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大学生自信创业、自强不息、奋发进取,通过精神的激励与感召激发学生的创业意念,使学生获得对创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融入相关的创业教育元素,如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包括科技节艺术节等相关的文化活动设计,相关创业设计大赛、创新大赛等都应含有创新创业因子,从而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学校还可根据创业能力包含的基础及发展性能力对学生的要求,设计相关活动,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创设平台与机制,使整个校园形成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邹淑爱.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2](房芸.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7(2))
关键词: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多元培养主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47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社会与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高校来说,尤其是职业类院校,建立与理论教学相一致的集实习、实训、实验、生产、培训、操作、创业、研究为一体的实践平台,不仅可以最大地发挥平台的作用,节约大笔资金,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会大有裨益。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各高职院校纷纷建立了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科技园或创业孵化园等类似的实践平台。本文以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的发展、建设、管理和运营为中心,对多元培养主体参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
1基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大学科技园、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创业孵化园,各自之间的功能差异稍有不同,为论述方便本文统一称之为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与以往小打小闹式的校企合作相比,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合作企业数量增多,合作程度加深,合作的内涵丰富,合作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不过,也要看到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下,基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滞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是系统性的、过程性的、创造性人才培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领导、管理者、教师、企业人员、政府人员等相关培养主体都需要一种新的思想理念。当前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个别领导理念滞后,教师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意义认识不足,都成为了制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思想障碍。
(2)双创型人才的培养主体单一。当前人才培养的主体是高校。有些人认为,高校理所当然是人才培养的主体,这一点并不否认。但是由于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很高,这就要求高校、企业、家庭、社会、政府等多种人才培养主体参与其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和国家要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来。当然,高校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主导性主动作用是不能退却的。
(3)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平台的功能效用发挥不足。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的功能效用是指存在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中物理空间、物质资源、企业岗位、人才资源和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相关的政策制度机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功能效用。这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发展程度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有关。由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对入园的企业有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入驻的大型的企业或国际著名的企业不多,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可利用资源岗位不足,产教融合践平台物理空间闲置浪费。还有就是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中的创业企业与社会企业关系不连贯,大学生创业企业忙于生存,忙于找市场,对社会企业存在生疏畏惧感;社会企业也看不起大学生创业企业,也是无暇顾及。这样双方可以互相联系互相利用的资源限制浪费了。
(4)双创型人才实践平台功能定位有待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目前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实践平台的定位不是十分清楚,教师培训缺少理想的企业和项目,学生实习提供的岗位数量不足、岗位质量简单、企业方导师动力不足、创业导师参与指导积极性不高、创业导师参与创业的利益不明确,这都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构成了制约。
(5)产教融合实践平台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整合。
2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创业实践载体的构建
2.1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中构建创业孵化区域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创业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是高校综合性的多功能服务载体,在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内建设创业园、创业区或者创业孵化室,是解决大学生创业的直接途径。当前高校内许多大学生在政府、高校、社会的创新创业大背景下也勇敢的做一名“创客”,实现自己的梦想。
2.2依托园中企业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实习见习和兼职岗位
有些学生想创业,但是迫于资金、项目、团队等因素的限制,或者对创业存在一种学习和观望的态度,那么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内的社会性质企业和本校创业企业就为学生们提供了参观学习的机会。
2.3依托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为学生开展工学交替,为教师开展交流培训搭建了平台
早期学生参加工学交替,需要上课教师到校外奔波利用各种人脉资源为学生寻找工学交替的平台。很多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工学交替,原因是学生生产的产品会产生瑕疵或者产品不合格,这为企业造成了较大的生产成本。而政府对于接收学生工学交替也没有政策性说法,所以企业的兴趣不大。服务行业的企业多是要求学生拓展业务的工学交替。外出工学交替,对学校、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学生外出实习(有的可能到其他城市工学交替)管理上、安全上、服务上如果不到位,就很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现在在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内就可以让学生工学交替,大大减少了教学成本和安全隐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了“多赢”。另外,对于需要锻炼、培训的教师来说也方便了这一过程。
2.4依托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搭建其他辅实践载体
由于创业行为本身是一种综合性能力运用行为,要求创业者也要具备多种能力和素质。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的学生就需要外在多种精神素养、价值观念和能力措施的塑造和植入。一是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拓展中心。创业者要想创业身心都必须健康是前提。二是建立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指导和智力支持。三是建立咖啡吧创客空间,方便学生与各界人士会客交流和创业思想碰撞。四是与外界沟通交流平台。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最后就是为创业者提供数据信息、政策咨询、法务税务知识、社保政策等各种政策信息服务平台。这种平台定期组织政府或社会人员即可解决。
3多元培养主体参与双创教学活动的路径依赖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高校、企业、政府、行业、家庭、社会等多种培养主体参与培养活动。但是,多元主体培养理念并不是要求大家具有相同的职责,相同的责任,而是各有主次,各有偏重,发挥并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1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重要主体。基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范围内,高校自身可以开展多种多样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我们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对该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做出分析。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是完全必要的,改校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创业理论课。创新创业理论教学的课程有公共必修课2门,选修课4门。各学院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创新创业课程若干门。这样就保证了通识创业课与专业课创业课实现了结合。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理论课是基础,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更是必要。为此,我校专门制定创新创业发展战略,建立了“一区两园三地”,在实践上全力保障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其次,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内建立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拓展中心。拓展中心在风景秀丽的河边,有攀岩、独木桥、高空丝网等提炼学生胆量的心理素质的建设设施。拓展中心按照社会化管理模式,聘请社会企业教师为学生开展身形塑造课程服务。拓展中心不仅塑造了学生的提醒,关键是提升了学生的耐力、胆识、勇气和协作精神。这些精神素养对于创业者来说是完全有必要的。
再次,利用产教融合实践平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机制。(1)招聘社会与专业建设相关或是有利于创新创业教学的企业直接入驻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目前与我校专业相关的企业有广告摄影类企业、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50多家。企业入驻产教融合实践平台解决了项目研发、教师培训、学生工学交替、学生实训等多种实践教学工作,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了企业文化,感受到了创新创业精神。(2)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直接扶持大学生创业。学校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5000平米的大学生创业园,成立创业管理与服务中心,创业园定期聘请企业家、社会精英、杰出校友为创业大学生开展业服务。在扶持政策上,减免学生房租费用,免除学生物业管理费、水费、服务费,学校最大限度支持大学生创业。创业园做到了让学生在创业中学会创业,让市场决定成败,即使失败了也可以为未来创业播下火种。(3)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中建立各类研发中心,如光伏中心、服装研究中心、吴商文化研究中心等。研发中心的作用是为创新创业提供动力支持,创新创业成果的展示也会激发学生的创意热情,为项目研究注入新的思维。
最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中举办各类论坛、研讨会、培训、沙龙等活动,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
3.2政府的多样化参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是多层多样的,从行政上看,有上下级隶属关系外,也有政府高校之间的平行关系、交叉的关系。从教学上看,也有指导关系、合作关系、命令关系、管理关系和协调关系等等。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引导、支配与合作的方式是多样化的。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复杂紧密。就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方式作用来看,政府可以发挥多种多样的作用方式。
3.2.1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
这是政府通过颁布政策,让政策发挥创新创业的促进、指导和推动作用。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促进社会和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政策,各项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创业的激情。不过,从实际创业政策运行政策来看,有些补贴申请条件要求较高,限制很多,政策成了一纸空文。
3.2.2政府的人才信息支持
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税务政策、保险保障信息需要向广大的学生传授普及。这需要政府有关的专家人才定期到高校为创业者提供这方面的法务、税务、保险等传播服务。
3.2.3政府资金资源支持
政府的资金支持通过包括就创业困难补助、开业补贴、创业补贴、房租补贴、吸纳人员就业补贴等直接资金补贴等形式开展服务。政府还可以通过调控手段把社会闲置资源、场地、厂房提供给大学生开展创业。
3.2.4政府创业培训与创业大赛活动的支持
目前政府部门主要是省市创业指导服务部门通过培训的方式,促进大学生提高创业的能力。培训的课时为60课时,通过培训的学生可以拿到国家承认的《大学生创业资格证书》,拿到此证后参加创业将享受到国家的相关补贴。在某些高校还可以冲抵2学分的成绩。另外,政府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方式,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奖励的创业基金也部分地解决了学生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3.2.5政府高新区与高校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的对接合作支持
园对园合作,或者“两园共建”也是政府支持高校产业园、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式。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的企业发展成熟壮大后可以进入政府举办的高新区,继续发展;高新区的企业也可以入驻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为创业教学提供各类所需要的资源、人员、资金支持。
总之,政府对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无论在宏观政策上还是微观的事物上都可以发挥其独特作用。高校应积极主动与政府合作,通过合作、共建、共赢的方式实现人才质量的提高。
3.3企业多样化参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除高校外,企业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方。近年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深入。国家形势、社会形势、高校形势的发展需要校企之间有着更加深入紧密地的开展合作。企业可以凭借产教育平台通过以下方式途径参与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活动中来。
3.3.1企业的研发中心可为教学提供观摩和案例
企业的实验中心或研发中心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的命根子。一般说来企业可能顾及到知识产权问题或竞争力问题,可能不愿把研发中心设在高校。实际上高校在研发的人才资源上有很大的优势。企业在产品研发上可以实行保密措施,与高校、教师或学生签订保密协议,或者拿出小部分新资源新产品用于教学即可,最大目的是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3.3.2实习实训基地的共建与使用
校企共建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场所,为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平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校方可(免费)提供校内运营场地,企业方可提供创业实训项目和运营资金支持,与校方共同建设创业实训基地、开展创业实训服务。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创业实训基地内部可再规划多个功能区:分享交流区、创业实训区、创业苗圃区、成果展示区、创业服务区等。学生参加设置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内创业实训基地活动积累了创业经验,增强了对企业经营理念、服务理念的认识,为未来自己创业进行了知识储备。
3.3.3企业项目的管理与拓展
企业的项目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创业尝试,第一种是可以让学生参与项目的研究、生产、管理、推广、服务或销售,这个过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和创业实际需要的能力;第二种方式是直接把项目、产品、服务交给学生来做,学生自己拓展业务,在创业过程中,直接“做老板”接受市场检验。第三种方式是学生出项目,以学生自主创业为主导,企业与之合作,进行帮扶式引导,帮助大学生企业成长。
3.3.4企业岗位的感知与体验
在企业里,企业岗位由于受到较多情况影响,有时会出现空缺,需要一定的人员进行弥补,而学校学生也需要实际岗位进行锻炼、学习、体会和感知。企业的岗位为学生的实习锻炼、提高能力提供了平台。所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成为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创业感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现代学徒制”成为高职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方式。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感知度都大大提高。
3.3.5企业精英的培训与讲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杰出企业家的身上都有某种人类拼搏奋斗的品质,没有一个人会随随便便的成功,所以成功人士走过的道路,成功人士的所作所为和他的心路历程,必然感染和激励着青年学生们为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理想去拼搏。所以创业典范、企业家、杰出校友、名人大家都责任把他们对创业的感悟、认知、心得传授给学生。比如,新东方总裁俞敏洪的创业故事确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去自主创业去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当然,杰出人物的资源是稀缺,学校的讲座费也是杯水车薪,他们也不可能到每个学校去开展培训、宣鳌⒔沧和沟通交流。可以借鉴的做法就是政府出资、联系协调或高校联合建立创业当讲堂、创业论坛、创业培训或讲座平台对真正想创业的学生定期举办一些活动。苏州国际教育园管理委员会的这种做法就值得肯定。
总之,基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的校企深度合作应专注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创业实训基地和创业精益孵化三个方向开展合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切实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4完善多元主体参与双创人才培养机制合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以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为平台多元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地建设和完善体制机制,全力打造集生产、实践、合作、培训、创业、研发、管理和服务的综合平台。
完善和创新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管理和服务机制,打造人才培养的综合服务体系。如果把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比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艘航母,那么这艘航母上的组织机构和武器装备应该与之相匹配。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素养的高质量人才就得在体制机制上、管理上、服务上、资源配置上、配套设施上大胆尝试,不断完善功能提高效益。要引进优质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内部单元协同创新,既要发挥各自优势,又要有机联动,不能彼此孤立,把内部机构组织协调起来,实现1+1大于2的效益。
借鉴国内外建设经验打造国际化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不竭动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无论创新创业还是创新创业教育西方国家比我国开展的要早,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措施办法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中国台湾早在上世纪80年代高校中也建立了具有创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育成中心,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建设经验。我国大学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在自身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创新创业教育情况,尝试打造具有国际化趋势的国际化平台的现代产教融合实践平台。
整合与综合利用多种资源打造培养双创人才的资源与信息服务中心。高校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涉及到的资源类型多种多样,从资源的存在形式看有资金资源、资产资源、信息资源、项目资源、岗位资源、人才资源等等;从资金来源的类型看,有学校资源、学生资源、企业资源、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等,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对资源的管理任务就是挖掘资源、整合资源、管理资源和有效地配置资源,使各种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功能效用,最终目的就是为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
5结论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非一般性质的人才培养,也不同于普通类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从政府、到社会、行业企业、再到家庭、学校和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建设好综合性实践服务平台。当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过程性工程。我们在理念上已经与时代要求基本保持了一致,但是我们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如何协调好各方关系,如何利用好各种资源发挥资源的效能将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此外,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有效的运行机制和高质量的管理服务水平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校产教融合实践平台要建立完备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起点要高,尽量与知名企业、大型企业或跨国企业合作,挖掘合作点,提高合作平台发挥平台的资源集成优势,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进入校园还是比较新鲜的事物,是对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大胆尝试,尽管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人才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的建设发展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敢于尝试,为人才培养做出特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Z].国发〔2015〕32号.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36号.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教办〔2010〕3号,教育部网站.
[4]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教学[2015]12号,教育部网站.
课题项目:广西教育厅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课题“‘慕课’环境下基于岗位需求的WebQuest自适应教学系统设计与研究 ――以数据库课程为例”。
作者简介:潘?}(1980―),女,瑶族,广西南宁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据库技术、软件技术、物联网技术。
一、高职创业教育的现状
1创业项目没有真正融入市场
大学生“挑战杯”如今已成为很多学校展示创业教育成果的舞台之一,然而不少大学生参加创业比赛仅仅是出于“比赛”的目的,创业项目往往没有经过市场调研,没有真正融入市场,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中反映尤为突出。
另外,学校提供的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也只是“纸上谈兵”,学校没有创业机制,教师没有创业经验,使得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如“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解决大学生创业的问题。
2创业教育仅局限于本专业
目前,很多院校都尝试开展创业教育,普遍的做法是将课程设置与创业融合,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创业,用创业项目的成果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
这种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项目真实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是一个专业不能完全体现的,如果创业教育仅限于同一专业内,那么该项目在实际运营中必然会遇到短板,而这一短板有可能成为该创业项目最终不能成功的重要因素。
3绝大多数创业教育还是以传统模式为主,与专业技能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还普遍以传统的手段为主,即教育活动基本上还停留在创业计划大赛和团队创业过程的扶植上,教学内容局限在对政策解读和社会现状的分析上,缺乏详尽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理念,更缺乏对学生在创业意愿、创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
二、高职创业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1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随着市场规则的日益规范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创业项目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能完成好,因为现在的市场竞争是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竞争。因此,高职创业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又要培养学生在大环境下的竞争意识,二者缺一不可,是高职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2“三创”精神和营销思维的养成
当今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应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的“三创”精神,而“三创”精神的培养必须与高等教育的实际相结合,提倡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使职业院校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提高学生毕业后创业的竞争力。
过往的高职学生创业,普遍体现出来的缺点之一,是营销思维的缺乏。所谓的营销思维是指员工针对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能够站在营销人员的角度、从营销视角出发,运用营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并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模式。其核心要求是员工能否将所发现的问题及所见到的现象,迅速转化为营销问题和营销现象,并加以营销处置。这种思维不是简单通过课堂学习就能形成的,是学习者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经验总结等手段慢慢培养的,因此高职创业教育应加强对学生“三创”精神和营销思维的培养。
3管理水平的提高
合理的管理手段是大学生创业项目最终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很多大学生创业项目在真正运营起来以后往往很难维持。管理的核心是责任管理,让正确的人去承担正确的责任,而传统的课堂教育很难让学生深刻体会管理活动过程中的责任分配及责任承担,只有将这一思维融入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实际的管理水平。
三、基于校内项目的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学校牵头为创业项目提供基础保障
不少高职学校都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学校以此为基础,为在校学生创业提供创业的场地等基本保障,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影响力,牵头对应的行业企业,引导学生开创自己的创业项目。此举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为大学生创业降低门槛。
2校企合作单位为创业项目真实运营提供发展机遇
高职学生创业较多的是个人独立创业,是由创业者个人或几个创业者共同组成的创业团队进行创业活动。这种形式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因为个人创业团队资源匮乏、缺乏支持、人脉较窄。而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单位则已经累积了一定的经验、人脉和资源。二者结合,由校企合作单位为高职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真实运营的发展机会,既减少了个人创业团队的经营风险,又发挥了校企合作单位的教育作用,达到了创业教育的双赢效果。
3指导老师为创业项目规划切入点与专业融合
高职学生创业切忌盲目性。比如,目前最流行的电商模式,不少学生不顾自己专业特长,一味盲目开淘宝店,毫无针对性和专业性,这是目前高职学生创业容易失败的主要原因。事实上,真正的创业教育应该融入学生的专业教学当中,高职学生创业也应立足于专业的特性,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寻求与当今社会热点向结合的切入点进行。
4创业项目运营过程中发挥跨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
提高大学生创业项目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之一,是通过跨专业组建创业团队,将具备资源整合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信息萃取能力等专业的学生集中起来,使其突破专业的限制,构建合理的、同时具备各种创业活动关键能力的创业团队。这种做法在大学生创业竞赛中较为常见,而将此做法融入大学生日常创业教育中的还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