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时间:2023-01-20 04:39: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愚公移山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愚公移山教案

第1篇

[关键词]学路导引 课堂实施 语文自学能力

为什么要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首先,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1)也明确规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其次,具备很强的语文自学能力是初中生将来适应高中教学的要求。《大纲》还明确规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纲要》规定,义务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2)这就说明,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再次,具备语文自学能力是时展对中学生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宣言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不会学习也就是不具备自学能力,不具备自学能力的人将来在竞争中是要落后的,由此可见,语文自学能力是初中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这种能力应当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那么,在课堂中应当怎样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以我校为例,我校主要通过“学路导引”教学范式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该范式由“文本制作”和“课堂实施”两部分组成。其中,文本制作由四大部分组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提示、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过程导引(分为课前导引、课堂导引及学后拓延)。

众所周知,在课堂实施中,教学过程是教学的核心,即学与教的过程,如果学时能专注并发现问题、教时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那便是教学的有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提倡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实践证明,“学路导引”在指导学生自学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操作流程可作如此表述:教师集体设计学路导引——提前发给学生自学——学生带给问题上课——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帮助解决问题——综合能力培养活动——当堂反馈小结——师生课后反思。这种课堂模式的优点是:一、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为学定教,以学而教”;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大程度关注学生学情;三、充分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针对性施行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保障,以“课堂有效性”作为最终评价标准。

下面我以教课文《愚公移山》为例,谈谈怎样利用“学路导引”在教学中的实施:在提前发给学生的“学路导引”文本中,教师提出详细的学法指导(同时也是整个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一、多层次朗读

1、小声读课文,给生字注上拼音,把课文读准。

2、大声朗读,把课文读顺畅。

3、有节奏朗读,读得有板有眼。

4、有感情朗读,读得有情有境。

二、多形式说读

自读自说:结合注解,边读原文,边逐句说出它的意思。

互读互说:老师读原文,学生翻译;同学之间互相读译。

三、多角度品读

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通过文章的字、词、句,深层次解读文本。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前作业,如《愚公移山》的课前作业包括:生字学习、实词解释、重点虚词用法、重点句子翻译等,学生要完成这些作业,就要预先对课文进行学习。

接下来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三部分:

一、读课文,多层次朗读

二、疏通文句,多形式说读,注意重点句子。

重点在品读课文部分:

三、多角度品读,问题提纲挈领法。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文中从哪些方面写了愚公移山的艰难(用原文回答)?

3、文中还提到了哪些人?这些人对表现愚公有什么作用?

学生找有关语句,进行比较(对话分析比较法):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提问:说说他们的理由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提问:你怎么看待寓言里愚公的“愚”?智叟真的“智”吗?为什么?

4、思考:我们再来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5、你如何看待愚公?

课堂设计一定要体现“先学后教”的设计理念,这样,学生每一步都必须通过独立思考才能解决和完成,教师的文本紧紧围绕目标来进行,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始终是主线,而“教”是副线。在课后练习巩固部分,教师会精心设计多维度的练习,包括收集往年一些中考试题来练习等。

“学路导引”文本是把指导学生课前自学的学案与教师上课用的教案有机结合而成的一种优化学与教过程的方案。设计“学路导引”来进行教学,目的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强调的是教师由“教会”变为“会教”,学生从“学会”逐渐发展到“会学”;把课前自主学习与课上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提问质疑与教师启发点拨相结合、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等等;实现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领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的转变;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也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到实处,始终把“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有效性”作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努力方向。

当然,对于对于语文学习而言,除了抓住课堂,课外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业要认认真真的完成”。我们认为,对学生来说,这是提出良好自学习惯的标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也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传授知识,数量有限,培养能力,受用无穷。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我们应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多下功夫,教师“会教”,教得轻松,学生“乐学”,自然学得愉快!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生态阅读 基本任务

语文阅读生态课堂指的是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读悟说写,以生命活动为载体,以情感意志为动力,思想在碰撞,情感在激荡,师生迸发出强烈的生命活力的课堂。语文阅读生态课堂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画面和情感;引领学生合作探究、质疑辩论,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一、语文生态阅读的基本任务

1.渗透阅读意识,深入阅读思考。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信,敢于说“我认为”,努力解释、发现问题的原因,在阅读中获得认知体验、感受喜悦。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阅读,就更谈不上阅读的多样性。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给学生提供阅读平台,爱看金庸小说的,让他们去读;喜欢余秋雨散文的,让他们去读……这样学生定会兴趣盎然,阅读内容会大大丰富,个性会得到张扬。

2.建立课堂生态,实现教学相长。与此相关的“过程”、“对话”、“生成”等核心概念常被强调。“过程”被纳入目标,强调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通过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想象、质疑等丰富的认识过程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被充分肯定。而“对话”则强调上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师生一起分享理解,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创设教学情境,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好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调整或改变教学目标,应该让教学过程在不断的“生成”中延展。新课程提倡教案应该是“生成性”的教案,而不是事先事无世细地设计好既定的程序与步骤的教案。我们认为重视、践行“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呼应新课程强调的“过程”、“对话”、“生成”等核心概念。

二、语文生态阅读的基本途径

1.归还学习的主动权,放手让学生原始阅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师在备课中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让阅读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得出两种不同结论。有学生读后感觉百草园的生活是有趣的,而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无味的,这是多少年来形成的共同结论。原因在于百草园里,有动物、有植物,可以玩小虫、看小鸟、扯何首乌藤、摘覆盆子等,这符合儿童的天性。这样的结论正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这样独特的思维和感悟上的火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期待的,只有在尊重学生独特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2.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阅读不仅是认识活动,更是情感活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一个学生说道:“老师,我认为菲利普夫妇也是很可怜的。”我问:“为什么呢?说说看!”学生说:“站在菲利普夫妇的立场上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夫妇应得的那份家产,菲利普夫妇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一手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夫妇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感到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该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等于搅乱暂时还算平安的家庭……因此,我说菲利普夫妇无可奈何,他们只能对于勒避而远之,其实他们也是很可怜的。”学生说完后,我沉思了一会儿,说:“有道理。”接着问道:“哪个同学还能谈一谈呢?”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在十九世纪法国这样的私有制社会里,菲利普夫妇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有自己应得的那部分财产。正因为没有钱,他们全家人不得不忍受贫穷的辛酸,正如文中所说的‘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这样,全家人实际上是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们的生活已是自顾不暇,又怎么去管于勒这样一个浪荡公子呢?”这时,我说:“同学们说的有道理,菲利普夫妇也是可怜的。但是像菲利普夫妇这样,对身处困难中的亲弟弟置之不理的做法是不对的。除了我们前面知道的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外,这篇小说还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这也是这篇小说主题的多维性。”

3.张扬学生阅读个性,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了点燃个性的火花,教师应设计开放性问题,提供学生认知的源泉,启发学生自主选择各种信息,自主参与阅读过程,让学生在最能照亮他们心灵的精神烛光的引领下,循着各自的路径,走进作者,走进文本,走进生活。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以前我们都是把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作为文本意义教给学生的,但在现在的课堂上,学生的阅读认知是多元的,对愚公的做法和表现出的精神的认识也是多元的。如搬家比搬山容易得多;挖山会破坏生态平衡;愚公让邻家小孩一起帮忙挖山,耽误了小孩的最佳教育时间;愚公做事不讲方法,他虽执著,但显得愚顽等。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经常树立一些靶子,让学生提出质疑,展开讨论,多从不同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总之,生态的课堂、和谐课堂必须以适合人的健康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文化氛围,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合理调整教学行为,真正实现课程目标要求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宇楼.论创新教育视野下的语文课程实施[J].中学教学参考,2012(2).

第3篇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基本教学评价观。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要以全新的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观为指导。根据元认知理论、构建理论等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既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热情的课堂评价

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改变传统课堂教学采用师问生答、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也就是让学生进入自我评价,一方面提高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提高他们的自我反省能力。而教师则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适时做好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信息和评价语言,如:指导学生如何多角度地去看待评价的问题,如何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等。在搞活学生自我评价的同时,教师可以突破此层次让学生进行“生生互评”,因为“生生互评”最能展示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进一步地认识自我,这是以往传统“师评生”中难以达到的效果。当然,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语言一开始会不太合理、不太明确、不太系统,这时,老师要在充分肯定学生参与热情的前提下,对他们的评价思路、评价方法和评价语言等方面要予以及时正确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评价水平。

二、注重学生个性化差异,创造潜能的课堂评价

现代素质教育观倡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增多了。在小组内、在班上,学生有了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用再去揣度教师期待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学生的声音,引发争论,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奇谈怪论”。我认为:有时候,一堂课的好坏并不在于教案上的内容完成与否,而在于学生的个性潜能是否得到有效发掘和提升,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应注重学生的这些个性化差异,让他们的创造潜能在课堂评价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注重教师鲜活语言的运用,构建得体的课堂评价

学生积极的听课状态是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而教师评价语言的鲜活得体,则会感染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因此,注重鲜活语言的运用,构建得体的课堂评价模式,让每位学生以一种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地说,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以激励为主,这种激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优秀反馈信息的激励,二是对“学困生”的激励性评价。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也正是教师的得体的课堂评价,才使学生在体验进步和成功的喜悦中学习语文的热情更加高涨。

四、注重科学的评价导向,创设高效的课堂评价

新课程教学倡导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提倡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这就为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学生的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就会千差万别,这就更加要求我们的教师能灵活进行课堂调控,注重科学的评价导向,进行务实的课堂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正常课堂教学秩序。

例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后,有位学生提出“愚公其实很愚,打条隧道也可以直通豫南呀,而他却死板地去搬山……”虽然,学生对文本的独创性研读是值得表扬的,但这个问题本身却脱离了文本内涵,游离了对文本时代背景的解读,这样,无疑会导致学生走向另―个极端。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就必须及时给以正确引导,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分析作品背景,引导学生走出思维的误区,从而创设高效的课堂评价机制。

总之,课堂行为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究评价方法,优化评价内容,真正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通过科学、合理、创造性的课堂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和谐的学习氛围。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师生共同提高与全面发展。

第4篇

在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宽广的形势下,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应该与时俱进,才能胜任当前的教育教学。就目前而言,信息技术教学基本能普及到每个班级,教室里有一体机,教学非常的方便,有利于直观生动的教学,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课余的辅导也不需要老师再面对面的进行,打开视频就可以再次学习。老师的备课授课方式,也不是一本教参打拼天下,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师的教学思想观念的改变

老师要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有科学的认识,科学的定位,然后才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加以运用。年纪偏大的老师固执地认为自己多少年都靠一本教材加一本教参过来了,学不学一个样,他们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科学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是时代的潮流。不走进网络就不知道网络资源的丰富,只有走进广阔的网络世界,才知道世界原来这么的宽广。夜郎自大坐井观天就是最好的解释。所以,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教学优化的一面,全面改变自己的思想,e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才是教学的出路所在。比如教学上古的神话传说时,仅凭老师的讲解和板书,很难让学生全面理解这些神话故事的积极思想意义以及它们的文学价值。“精卫填海”的意义就在于战胜自然的精神力量,不在故事本身的过程如何。上课时有的学生就质疑,大海那么大什么时候才能填满!同样教学“夸父逐日”时,学生无法想象夸父是怎样追逐太阳的,口才不好的老师很难把神话故事的神秘力量描述清楚,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这两则神话故事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再借助百家讲坛的名人的讲解,学生就能理解看似短小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力量了。两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现代信息技术面前不知逊色多少倍,所以树立科学的观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是第一步要做的事情。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师的备课方式的改变

记得多年前信息技术还不这么普及的时候,老师备课,一是靠经验,二是靠教学参考书,三是靠其他老师的传帮带。现在老师的备课,基本上靠的是网络资源,打开需要的网站,下载需要的教学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料,就可以了。如笔者在备七年级课文《渔家傲》时,通过上网查找,下载了一些幻灯片,下载了几个视频,经过加工组合,形成自己的教学资源,这样就彻底改变了学生先背诵然后老师再讲解的教学模式,给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科学气息。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师的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

十年前,大多数老师是一根粉笔,就能走进教室进行教学,因为那时候信息技术还没有普及到每个班级,学校就一个多媒体教室,每周哪天谁上都有安排表。现在每个班级都安装了一体机,网也开通,教学十分的方便。笔者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利用多媒体设计自己的教案,笔者彻底抛弃背诵翻译做题的死板模式,根据学生的情况,共设计了三节课时,第一课时,把一些课文下面的音节或者是比较难认的音节,利用幻灯片播放出来,学生根据音节自己去读课文,同时在文中注音,这样读够三遍后,笔者有意叫不同层次的学生读课文,检测他们阅读的情况,然后再展示词语的诠释,根据诠释的词语,学生自己疏通课文的意思,无需老师讲解,有的时候老师讲解的很费劲,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第二课时就逐段分析课文,当然老师不能满堂灌,还是设计一些问题,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人物情怀,理解愚公决心战胜自然伟大精神的主旨。今天我们学习,就是学习这种精神,汲取精神力量。第三课时就给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网络上搜索有关愚公的话题,进行分析和取舍,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上课内容就完全依靠信息技术来完成,彻底颠覆了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师的辅导方式的改变

十根指头伸出来有个长短,学生不可能都是那么的优秀,总有几个学生在学习方面显得非常吃力,如提出问题半天理解不透,书写方面又脏又乱,格式方面没有章法。面对这样的学生,只有课余补习了,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导。老师把教学的内容,到学校的教学平台上,或者是到班级的QQ群里,学生晚上下载下来继续观看学习,这样家长和老师的辅导就在一条线上,因为理解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家长对句子的理解就和老师的不一样,这样学习越是吃力的学生,方法越多越不知道该学习哪种,反而啥都记不住。如作文,这是最让后进生头疼的事。老师把拟定的提纲,选材的范围,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段落的布局,中心的提炼等要求,提供给家长,督促学生完成。

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教与学相辅相成,教学相长才是教育教学的长久之计。在新的历史潮流下,与时俱进,改变自我封闭的思维模式,科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是语文老师的历史责任。

(许有荣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二中学 734300)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 ; 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展示了集体智慧的优势,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切实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认清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并且顺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体现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作的团队意识,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不仅对于教育教学,而且对于人性的发展都展示了巨大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真正地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探究的意识,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了解,增进友谊,在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学生明白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所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顺应时展的,是符合素质教育创新要求的教学方式。

二、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笔者在课堂上摸索出一套比较恰当的组织方案:

(1)按照班级人数进行小组划分,人数以六人一组为宜,每组的人员要兼顾男女生比例,同时还要考虑到组内成员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让每组能够基本上均衡,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座位情况,尽量能够采取就近组合,这样能够减少学生交流的障碍,便于课堂教学操作。

(2)组内进行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发挥带头学生的作用,每组推选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分配工作给每一名组员,如,记录人,发言人,搜集资料人,并且轮流更换,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都能展示自己的领导和组织才能。

(3)改变课堂座位的组织形式,传统的座位组织形式不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现在开会都采用圆桌会议,因为圆桌便于相互交流,教学中我们不妨也采用这种形式,让几名组员围在一起,或者是把几张桌子并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面对面坐,营造良好地合作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三、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学生乐于学习,自发学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最佳动力,要想最大效率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就必须要让学生把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一种自发性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是一件需要长时间完成的工作,笔者是这样来实施的:每一节课前都让每一小组进行内部分工,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查出本文的作者,写作的背景,生字词,重难点句子,上课时,小组上台来交流展示,分组讨论,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学习《多收了三五斗》一课,上课时,检查小组预习的情况,有的同学介绍作者叶圣陶,有的同学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有的同学上黑板列出本文的生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了丰收成灾的问题,让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通过交流展示,概括出本文的主题,如此这样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合作的意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四、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课堂教学环境是学生思维能否被调动起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良好地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放松,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营造宽松的合作学习环境。

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首先教师要和学生成为朋友,改变以往的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的情况,放下身段,走到学生中不去,与学生谈心,例如,笔者在一次和学生谈心中,得知一位学生的父亲在车祸中刚刚去世,于是利用课外时间,带领班干部到他们家进行祭悼,从此这名学生改掉了过去好欺负人的恶习,变得乐于助人了,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了。其次,教师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参与的热情,对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多鼓励,多表扬,尤其对于学困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往往教师一个不经意间的表扬,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最后,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给予学生的讨论题目要难易适中,既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又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个充足的而考虑时间,不能匆忙的提问,这样挖掘不了学生的潜力。总之,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保护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五、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把握学习的时机,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只有当问题是个人无法解决时,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1)当遇到教学的重难点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对比手法的运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人物的形象,故乡的衰败和作者的希望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合作学习,因为这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只要重难点突破了,其它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2)遇到突发的、具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有的学生一直认为愚公的做法不值得提倡,笔者为此组织一场辩论,把小组按照不同的意见分成正反方,各自搜集材料,展开激烈地争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到了愚公精神的价值,也认识到有些事情只要变化一种方式,往往会柳暗花明的道理。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参与能力,更能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尽显初中语文教学的本色。

参考文献:

[1]杨晓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

关键词:创造性;个性发展;教学评价

一、独特化的教材处理

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仅仅停留在单一模式上,也就是将教学参考资料的提示简单地演变成自己的教案,因而根本无个性可言。其实,教材的处理应在遵循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发挥教师的独创性,对教材进行特殊性、艺术性、多样性的分析、删选。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利用童话故事性强、语言美的特点,指导学生分角色(皇帝、骗子、老大臣、年青官员、随从、父亲、小孩、群众)朗读,再以此为基础,发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并把它搬到学校“五四晚会”的舞台上,使学生在轻松、热烈、欢快的气氛中感受到皇帝的愚蠢、大臣们的虚伪、骗子的狡猾、小孩的纯真。当时,学生参与之积极、兴趣之浓厚、学习效果之良好,是任凭教师无尽的说教也难以企及的。实践证明,对那些故事性强的课文,只要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好动、模仿性强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或表演、或朗读、或辩论……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二、愉悦化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信息的传递总是全方位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必须不断地进行多向交流。当这种交流、传递形成良性循环时,学生的个性就能得以充分的展示,教学会也随之产生良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把学生当知心朋友,努力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上,不管是师生之间轮换上台讲解、相互自由讨论,还是针锋相对地辩论,都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的。即使学生的意见和观点有很大的偏差,我也能用道理说服、耐心地诱导他们。这样,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良好。

教师营造课堂气氛,可根据教材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如,教《敬畏生命》的庄重严肃,教《金黄的大斗笠》的童稚童趣,教《石壕吏》的沉郁顿挫等。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独特愉悦的气氛中很快进入情感体验,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最优化的教学结构

课堂结构最优,是指正确处理课堂教学诸因素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时间分配得当,使学生在轻松、愉悦、有趣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个性发展和教材特点,我设计了“从问题出发,引发学生兴趣”“以辩论为重点,拓展学生思路”等教学结构。如,教学《愚公移山》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愚公,面对大山,你会怎么办?为什么?”由于我采用了以上教学结构,一节课下来,学生兴趣浓厚,辩论激烈,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达到活跃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四、艺术化的教学语言

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轻松舒畅、教学效果良好,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符合规范,还要讲究艺术性。古罗马演讲大师西塞罗说:“掌握了语言艺术,也就掌握了人。”在教学中,我深知语言艺术是调节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塑造自己的剂,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我努力追求语言的鲜明、生动、优美,尽量使教学语言对教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如,新课导入时,我以自然流畅、凝练生动、引人入胜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时,以科学准确、言简意赅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举例说明时,以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语言帮助学生明了事理;在引导实践时,以简单明了、富有启发性和鼓励性的语言诱导学生的言行。

五、精练化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师的一种艺术创造,对于突出教学重点、理清教材脉络、训练学生思维、强化形象直观、加深记忆理解等都有重要作用。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自己精心板书设计,内容精选、脉络清晰、文字精练,以提高教学效果。如,教《七根火柴》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板书的:

六、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背离生活的严重误区:要么游离于生活,使作文苍白空洞;要么抽象了生活,使作文千人一面;要么伪化了生活,使作文趋向异化;要么拔高了生活,使作文艰涩难为。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写作内容生活化,二是作文过程生活化。其中,现场作文颇受学生欢迎,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写景,背上画夹登山涉水,可以图文并茂;写人,走上街头,不妨来个现场快照;写读后感,则到学校图书馆,静穆的氛围很快使学生进入状态。此外,工厂、果园、工地、机关都是学生动手写作的现场。

七、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对未知事物的迷恋,是人类的天性。学生喜欢总能给他们带来惊喜的教师。俗话说得好:“变化是生活的调味剂。”教学中,我能充满激情地依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利用一切有利于教学的新方法(包括方式和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讲授、或谈话、或演示、或练习、或讨论、或实验、或实习,总之,力求每一堂课都别出心裁、独树一帜。而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的有机结合,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又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受,令人耳目一新、心领神会。

八、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第7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有效文本 教学设计

综观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解读也称得上丰富多彩,但不可否认的是,语文课堂教学仍未摆脱效率低下的困境,主要是部分教师忽略了对文本深层次的解读,注重课堂气氛而忽略课文主题的深究,囿于课堂环节的完整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等。教材文本是教学之本,课堂教学要想效率高,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根植于教材文本之中。“只有师生对文本积极深入的研读,课堂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1]。我现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从课堂设计的实际操作的层面对文本进行解读,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选择教法时研读文本

语文课堂效率的生长点在于贴近学生,有效的源头是促进每一个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提升,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接受空间等的差异,呼唤我们因材施教,呼唤我们实行问题层次化,尊重差异,倡导有个性的阅读,实施有个性的教育。教法无新旧,关键在适合,即何种方法能让学生容易读懂文本的内容,明白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主题。如讲解法,它让信息传输变得快捷而准确,使学生在知识的积累中厚积薄发,能力自然提升。如讲授《湖心亭看雪》时,白描手法是本课的习题一第2小题的内容,学生对白描难于理解,相关设计如下:投影白描的含义及其作用,然后让学生思考品味本文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联想和比较,突出其妙处的(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使事物的形象生动显现)。

教师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限,关键看文本的内容,因文施教。简单的,要让学生有展示权和话语权;有难度的,要维护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权和读悟权。同样是读,品类不一,预设的教法也应有差异,讲《湖心亭看雪》用的是串读记诵法。课文要求背诵,采用情节引导、串读背诵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提问“何时、何地、何情、何人、带何物、何景、见何人、做何事、何情况、有何评价”,让学生思考记叙的要素,再背诵,由线到面,缀玉连珠,自然成诵。学散文《春》时,用的是品读联画法,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联想和想象,用语言品读并试着描述这幅优美的图画。学生通过读来触摸文字,熟悉文本,习得语言。读透文本是品与悟的基础,在细节上下功夫,功夫自然在诗外。

二、课堂提问时研讨文本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余映潮老师讲:“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2]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如何设计?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深读熟虑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感悟。

1.实施曲问悟其意

如钱梦龙先生教《愚公移山》可谓是课堂提问紧扣文本的典范。“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那个遗男有几岁了?小小年纪去移山,他爸爸肯让去吗?”曲问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进行思考的兴趣,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对字词与语意加以思考而设计问题的典范。

又如教《桃花源记》,文章有几个古今异义词,原来准备直接讲述的,在课堂教学也学习借用了曲问的方式。“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什么不带自己的子女来?”以此让学生理解“妻子”古意为“妻子和子女”。“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什么愚蠢的将人带到没有出路,相当困难的地方居住”,让学生明晰“绝境”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而非“困难的境地”。通过这两环节的曲问激趣,学生习得古今异义,洋溢着浓厚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研讨细节悟其情

于永正先生曾说过,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的构思与设计,而是对文本细节的解读。品读细节的过程更是师生与教材、与作者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如在教《湖心亭看雪》时,设计以下几个提问,其中之一是联想作者的个性,思考“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强”义项:“A 倔强;B 勉强;C被强迫;D痛快。”这样进行提问,依纲据本,研讨作者,让学生明白选D的原因,阅读和思考文本中的细节,达到细中见真情的目的。

又如在教《背影》时,可以设计:“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为什么“轻松”了?A.身上的泥土少了,觉得很轻松;B.凭自己的身材翻过月台,很有成就感;C.父亲临行又为儿子做了一件事,心里感到轻松;D.自己买来了儿子喜欢的橘子感到很轻松。在课堂提问中要有所选择,让学生加强文本细节的阅读与感悟,自然领会提问者的匠心。解读教材的细处才容易披情入理,容易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情外之致。细节让学生学会在文本中获取信息,在解读文本中学会解读,在欣赏作品中学会欣赏,在情感体验中学会陶冶情操。

三、质疑生成时掌控文本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即使教师讲得再多再细,设计的活动再新再奇,如果不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就不会有多好的效果,生动而高效的课堂应该立足于对文本的立体研读。

如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中,学生找到“作者在短文中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错误”――夜里能否看到“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教科书把“是日更定也”中的“更”字意思定为“初更”,学生由此产生怀疑。解决的关键不仅是弄清夜里能否看到“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可以以“大雪三日”映照答之,而且应灵活机动地引导学生品味文本所折射的主题,立意在于考虑到张岱其人率真的性情。

教师有高屋建瓴的统筹观,做到“教有余”。读书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评讲前给学生留下联想的空间,如同书法中的“飞白”艺术,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疑,才能学有所进。只有师生双方的能动性都得到发挥,学生才能学会“捕鱼”的方法,才能做到纲举目张,举一反三。信任产生力量,放手促进成长,教师在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思维活跃,深入研读文本,才能出现学习的灵性与奇迹。

如我在自己的获奖教案《猫》中,请同学们深究“假如是第二只猫在时,鸟被吃了,武断的我是否会挥舞着大棒?”学生各抒己见:“如果是第二只猫,说不定会获得‘英武神勇飞天将军’的称号呢!”“从第三只猫身上,我们学会了什么?”学生延伸联想到猫自身也存在问题,应该学习,完善自己。我又请学生对三只猫进行分析,觉得有文章可做,就激发学生思考应聘时应注意的事项。“假如十年后,你想到联想公司工作,你该考虑如何去见总裁柳传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热烈:仪表堂堂,富有才华,按需要申请工作。当听到一名学生说出“最好是找一个好的推荐者,假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就OK啦!”我心飞扬,深感教育就应该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学生能从文本中提炼出:推荐工作找引荐人这一富有灵性的思维,真好。教师所做的是强调内因的主导作用罢了。

四、拓展迁移时衔接文本

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同,教材的阅读量远远不够,适当补充与所教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风景。拓展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是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理解后的惯性拓宽,既包括知识内容的扩充,又包括情感态度的加深和升华,或者是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能力对相似问题的解决。[3]无论如何,这些都应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要注意拓展迁移决不等于喧宾夺主。

如我在讲述张岱的山水小品文《湖心亭看雪》时,让学生结合课后问题思考柳宗元《江雪》与课文在写景与立意上的不同,在情感态度方面又与“雪夜访戴”时的王子猷的性情合拍。如在讲授周敦颐的《爱莲说》时补充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及杜甫“一丛新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刘禹锡“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虽说想锦上添花,但花枝缭绕,主次混淆。总之,脱离文本和偏执于文本是两个极端,实质上都是因为学生对文本的作用认识不够,没有“吃”透文本,难以熟练地驾驭文本。

教师充分了解教材,认真研读文本,合理设计教程就会少走弯路,就会从教材中汲取营养,就会使课堂教学流畅而高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用好教材,坚守语文学习的阵地,研读文本,使课堂锦上添花,根据自己对教材和班情学情的理解进行个性化设计,钻入文本,跳出教材,充分激活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使课堂高效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寇永生.有效生成与文本细读.中学语文教学,2008,(12).

第8篇

1.会写“辩”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 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名句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交流资料。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课件出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名句导入,引出课文主要人物之一——孔子,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若遇到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查工具书,同桌交流或举手询问老师。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音、语速和语气)

(2)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指导书写“辩”字:左中右结构,中间的言字旁要写得小而窄。

3.教师领读,提升能力。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分小组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把文章读通读顺尤为重要。本环节按照“试读—范读—指导朗读—练读”的步骤进行,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 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1.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2.检查学习效果,出示课件:

(1)解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l 问其故。

l 及日中则如盘盂。

l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l 孰为汝多知乎?

l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l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l 孰为汝多知乎?

3.理解全文的意思。

4.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

l 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l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l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争论的问题:

人物

观点

依据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

(3)对话交流,填上表。

①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争论的是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课件出示:

小儿甲小儿乙

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③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小儿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视觉)

小儿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触觉)

小结:他们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说明各自的观点。

(4)过渡语: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

【设计意图】两个小孩的观点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这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更是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圈点勾画,渗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只是点拨,做一个引领者,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1.汇报交流,领悟寓意。

(1)孔子最后做出判断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不能决也)

(2)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但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我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课件出示动画)

课件出示:

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上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

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

(4)演一演。

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一组合作练习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学法: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反复认真读课文——联系注释说文意——研读交流悟道理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找到了两个小儿各自的观点,知道他们不同观点的依据,明白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结论不一样的道理。

四、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阅读主题丛书《日近长安远》

1.学生借助注释及译文默读《日近长安远》

2.完成下表。

问题:

观点

依据

3. 晋明帝为什么两次回答不一样?(考很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同,说远是从客观考虑,说近是从个人情感角度考虑。晋明帝对京都思念却无法回归,太阳还可以看见,但京都却无法亲近。

三、板书

板书设计一: 日初 盘盂 日初远 日中 车盖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日初 沧沧凉凉

板书设计二: 两小儿辩日 一儿 近(大) 远(小) 一儿 远(凉) 近(热)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说说你了解的孔子

(学生交流,教师以课件进行补充)

2.咱们学过孔子的哪些名言?

(回顾孔子名言)

3.就是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却被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给难倒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辩”

师:注意观察这个“辩”,它的中间部分是什么?和他的意思有什么联系?

2.对于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3.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读通,解意,悟理,背诵)

三、读文

1.同桌之间互读课文,互相听听对方的优点和不足

2.教师配乐朗读

3.指导学生读好关键字,读出停顿和韵律

四、解意

1.谁能以一句话概括这篇古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孔子不能决也”

(1)“决”是什么意思?

(2)让孔子不能决断的事是什么?(两小儿辩斗)

3.什么是辩斗?辩斗需要什么?(观点和理由)

4.在文中用“______”画出两小儿的观点,“~~~~~~”画出两小儿的理由。

5.学生交流,教师适时板书

(1)小儿甲:日初近,日中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近

(2)图片辅助理解“车盖”和“盘盂”的区别

 创设情境辅助理解“沧沧凉凉”和“探汤”的区别

(3)引导学生带动作读两小儿辩驳的理由,注意读出对比

五、辩斗

1.两小儿说的是不是事实?(是)

2.可他们各执一词,各有各的理由,谁又说服不了谁,就要据理力争,用文中的话就叫做——辩斗

3.同桌之间互相辩斗

4.指名上台演示,指导学生加入一定的神态、动作加强语气

5.全班分两组进行辩斗

六、悟理

1.就在他们俩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时,谁来了?他有结论吗?

2.“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什么态度?

3.体会两小儿的“笑”是怎样的笑?

4.孔子为何不下结论,引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生再次齐读。

5.你佩服这两个小孩吗?理由?(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善思好问)

6.引导:孔子“不能决”是一种智慧,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善思好问也是一种智慧。

七、拓展

1.两小儿争论的是一个古老而有趣的问题,孔子回答不出,假设两小儿请教的不是孔子,而是你呢?你该如何回答他们?

2.补充相关常识

(1)远者小而近者大”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

是视觉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

(2)“近者热而远者凉”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的太阳教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不是)

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3. 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孔子又会怎么想、怎么回答呢?请你写一写。你可以用白话文来写,那就用“孔子说”开头;如果你对文言文感兴趣,你也可以模仿文言文的语气写,那就用“孔子曰”开头。

4. 拓展阅读

《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这本书的内容为神话传说,全书共虚构了十五个神话故事,像《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都出自于此,每个故事的形式以问答的方式呈现。这些玄幻的故事并不是的故弄玄虚,而是告诉人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不应用固执、传统的思维禁锢人们的思想,从而开拓人们的思想。

八、板书

两小儿辩日

《列子·汤问》

         日初            日中

小儿甲    近(车盖)       远(盘盂)

                                   孔子不能决也

小儿乙    远(沧沧凉凉)   近(探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