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学德育渗透总结

科学德育渗透总结

时间:2022-12-11 08:2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德育渗透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德育渗透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地理学科;德育;渗透

一、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当前,初中生物和地理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定,不仅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使学生整天处于学习压力的氛围中,缺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对初中生今后发展极其不利。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僵局?这就需要老师改变教学观念,例如,在进行生物课教学时,因为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先实验后教学或边实验边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沟通,不仅学会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增进了同学之间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会处于被动状态,而且还让学生感觉到浓厚的科学氛围,体会到科学的谨慎性和严谨性,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多了一些严谨,少了一些粗心。学生对自己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科学家产生高度的感慨与崇拜,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更加的热爱。其实,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就是德育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老师要做好德育渗透,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总结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存在着盲目性与分散性的问题,缺乏教学中的归纳与总结,从而导致当完成教学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实,老师应该把有关德育方面的授课内容结合在一起,然后再把德育融入课程里,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和教学中所有有关德育的知识放在一起讲。

例如,老师在讲“初中一年级地理”课时,先把本书所要讲的内容进行一下总结,让学生对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初中一年级地理主要内容是世界地理,讲一些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在世界地理概况中,以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其活动为线索,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世界的气候和陆地自然带等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各种自然资源、居民和国家等概况,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现状,从而初步认识人类、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人类要想在世界上很好地生存,就必须有保护好周边的环境的良好意识。

通过在地理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地理学科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更加明确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与价值。学习地理不仅可以了解地球上各地区的环境、自然、人文特征,还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和使命感,进而衍生出热爱祖国、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2.隐藏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隐藏在教学内容中,然后在授课时,在适当的讲课内容中渗透一些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讲初中生物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时,其中有些科学家需要老师去介绍,譬如:施莱登和施旺是如何发现细胞学说的、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做实验的以及做实验的次数,通过老师的介绍,学生对科学家产生了仰慕和崇拜之情,并且自己也想成为像他们这样的人,从而更加地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使学生的个人素养有了进一步提升。

3.联系实际渗透法

在现今的初中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对科学的认知、思想的觉悟、个人修养、实际生活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的渗透。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时,主要讲完善运输业,怎样去发展农业和工业的现在发展如何以及分布情况。知道主要讲的内容后,老师根据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去让学生观察了解现在的运输状况、农业发展状况等。通过了解,学生感觉到了当前生活与发展的状况并不理想,从而让学生生成想改变自己的家乡,甚至改变国家发展进程的想法,使学生热爱国家的心情进一步提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成为优秀的人才,为自己的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马芳.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调查研究[J].学理论,2011(10).

第2篇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第3篇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目前,加强德育工作已成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石鸥指出:"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现代中学德育要想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探索产生这种困境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才能走出困境,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第4篇

关键词:课外拓展;德育教学;科学课堂

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持续性、渐进性、长效性,仅靠课堂上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形成长效的机制,我们可以利用课堂的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课堂的拓展延伸包括课堂上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和利用课外活动对课内知识的延伸。

一、利用课堂对教材内容的拓展

在教学时,可以从对教材知识的拓展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教学“蚕变了新模样”一课,我们可以在课的总结部分,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其中丝绸是我国伟大的发明之一,再向学生介绍关于我国古代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一些知识。然后向学生展现一些华丽的丝织品,让学生说说感想。学生的心灵被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所震撼,他们畅所欲言,纷纷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为劳动人民对世界做出的贡献感到自豪。还深深表示现在要发奋学习,要像古代劳动人民那样,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利用课外活动对课内知识的延伸

利用课外活动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它可以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把课堂知识通过学生的各种活动,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养,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科学学科育人的实效性。

例如,一位老师所执教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这位老师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我县天然石梁桥的形成原因,然后在老师的总结引导下,使学生明白了在科学课中要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能凭空想象。最后在课的拓展延伸部分,这位老师让学生欣赏我们家乡天台的岩石景观,要求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大自然,去寻找岩石风化的痕迹,欣赏美丽的地形地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欣赏家乡奇特的岩石景观,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体验,渗透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

又如,我在教学“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一课时,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观察蚕卵,并告诉学生小小的蚕卵里孕育着神奇的生命。然后分发给每位学生一本养蚕手册,和学生一起探究蚕卵什么时候能孵化,蚕宝宝出来后我们又该怎样来饲养。通过讨论后,我要求学生课后拿着蚕卵回家去孵化,并要求学生去做蚕宝宝的爸爸妈妈,等自己的宝宝孵出来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自己的孩子,并为自己的孩子设计一份成长档案。到时要比一比哪位妈妈把自己的蚕宝宝养得肥又壮,哪位妈妈为自己的孩子设计的成长档案好。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利用课外活动对课内知识的延伸,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请,树立责任感,知道只有坚持不懈才有收获的道理,并从中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三、利用科学史料充实德育材料

在科学发展史上,中国有许多伟人对科学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点滴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我国的科学发展史方面,我们要以情导学,让学生心灵共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如,在教学“磁铁”“纸”等课时,我们可以介绍我国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让学生深深地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文明古国而感到自豪。

四、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成功快乐中释放潜能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在活动中使学生受到德育。

例如,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需要培养学生坚持每天观察的恒心,学生往往在前几天还兴趣盎然,能够细心去观察种子的发芽,可由于变化缓慢,他们难免会产生乏味,而导致半途而废。因此,我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分阶段以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磨炼他们的毅力,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了科学渗透教学的目的。

上面的课很普通,可在普通中却深深孕育了德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利用课堂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心灵的熏陶。

上述只是本人在多年科学教学中体会较深的几个方面。我认为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还有很丰富的活动形式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优良的品质一旦形成,就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因此,作为科学老师,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德育的发展,注重“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净化自己的心灵。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渗透;引导;德育教育;创新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德育观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中。

一、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物理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大纲明确要求的,对于完成德育教育任务和学生健康成长及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而物理学的发展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自然至于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实验的进行,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和方法。物理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得出、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为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树立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创造了条件。

二、物理教学中对物理学史的回顾,激发爱国热情

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激发爱国热情。

1.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

例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为“平民法拉第”。

2.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

例如:近年的“神舟系列飞船与杨立伟太空旅行、神威与曙光超级计算机”等。评析:通过介绍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及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与人文精神教育。

三、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物理教学中通过加强实验,引导学生热爱科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还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其方法:首先,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做实验,使学生从实验中初步认识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的质量m及它所受外力F有关。教师再演示课本上的实验,规范操作。教师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处理实验数据、列表、画出图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评析:这样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把知识学得更好,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四、在物理教学中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物理教学中不同教材渗透德育方法不同,灵活生动的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例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填进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从而消除逆反心理,收效良好。

2.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五、物理教学中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搞好德育渗透

物理教材中教师需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例如: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唤起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评析:利用这些素材结合物理各章节的内容,通过课堂渗透,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物理教学中教学方式要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做好德育渗透

物理新课标指出:中学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这就要求改变教学方式,以促进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的探究式教学。

例如:如:在“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的教学中:如何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回地面?请学生展开互动讨论得出。

方法一: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

方法二: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

教材还为不同智力潜能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栏目,例如: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STS等。这些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选择地学习。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只要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做到优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就会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冯海燕.论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开展[J].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2013,(02).

[2]郝贵有.做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个环节[J].科技资讯,2013,(02).

第6篇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德育无关,其实不然。物理,即万物之理,是探讨和研究宇宙中一切物质的存在、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性的科学。学习物理,可使人获得渊博的知识,从而养成讲科学、明事理、求真谛的美德。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进一步渗透德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关于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实践和认识。

(1)提高物理教师的自身素质,用爱和责任筑起师德的灵魂。教师要以良好的师德教育人,以文明的习惯引导人,以严谨的作风感染人,以和蔼的态度吸引人。要做到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既教书又育人。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理上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2)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物理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接受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间在授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又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光的色散,总结出运动三定律,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为什么他能在科学上做出卓越的贡献?用牛顿的话说,他是靠夜以继日的思考。牛顿读书和思考时非常专心,甚至到了非常入迷的地步。一次,他一边读书一边煮鸡蛋。等他揭开锅准备吃鸡蛋的时候,发现锅里煮的竟是自己的怀表。牛顿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勤奋和信心。通过启迪,让学生明白: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业对人类有所作为者,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要让学生相信勤奋和信心是一个永不枯竭、连续不断的驱动力。可见,教学中处处有德育因子,我们要努力挖掘,充分发挥,对学生全面实施德育。

(3)发挥教材中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要重点讲授的内容的德育素材,进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要发挥教材中一些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如教材中的有关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物理学家介绍、背景材料等。还有介绍物理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如建筑、计算机科学、遥感、CT技术、天气预报等)的材料。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并加以点拨,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体会物理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有关理论的丰富文化内涵,理解我国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等。

(4)开展物理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物理活动课和物理主题活动,以达到对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教育。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的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的顺利升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核试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总之,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同时,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定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不要搞喧宾夺主。要充分体现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第7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中化学;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63-02

一、引言

德育教育是新课改中的重中之重,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科内容的传授也要注重对学生德育的教育。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中,渗透部分的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化学事例为基础的德育教育穿插于课堂,更能加深学生的受教育程度。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化学科学是唯物主义的科学,但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造成唯科学化的倾向,要对学生的人性化发展更加关注。德育教育旨在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结合起来,使学生不只是在学习,更能够通过学习解决社会中相关的化学问题,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现如今的高中生家庭环境优越,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学生群体让教师很难采取普通的说教手段进行德育教育。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同时兼任班主任的我,在长期的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在此分享一下。

1.深入挖掘化学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塑造高尚人格。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我们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浪费这些资源,应充分利用它们以达到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目的,防止“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让学生走向正规。比如我在讲高中化学的绪言课时,就会利用美国化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讲话:“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并结合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来教育我的学生们。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如扫描隧道显微镜、司母戊鼎、牛胰岛素分子模型等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中达到升华学生人格的效果。又如在“元素周期表”这节课中,通过阅读教材中“化学巨匠——门捷列夫的成长”这部分内容,了解他对科学的追求和元素规律的艰苦研究过程,让学生们“与大师对话”,这样的渗透教学势必会影响到正处于人格塑造期的高中生们。

2.结合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与社会责任感。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而高中化学的教学更是离不开化学实验。我们可以在实验进行中插入环保与社会责任的观念意识,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分析实验室的污染影响与现实中产生污染的可能性,并引导学生进行变废为宝的绿色化学探究式教学。如用高锰酸钾制O2的残留物,我们可用氯酸钾作制取O2的催化剂,而实验最终的产物可以制作成钾肥使用。在实验中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环保意识。

3.利用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化学教学中我也会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在讲解“钠和钠的化合物”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侯氏制碱法”,并通过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先生的生平事迹教育学生的爱国主义。侯德榜先生从小学习勤奋而且热爱祖国,在美国留学8年并获得了博士学位。随后他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抱着报效祖国之心回到国内,当日本人威逼侯德榜与日本人合作时,侯德榜严词拒绝并率永利碱厂众人入川,筹建了川厂。之后侯德榜潜心研究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一举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国际荣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当这些事例穿插在课堂上渗透到教学中时,无形中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得到了升华。

4.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知识,拒绝伪科学的意识。在化学教学中,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入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思想,让学生们崇尚科学知识,拒绝伪科学。例如在烷烃、烯烃、炔烃的同系物、烃的衍生物——醇、酚、醛、羧酸、酯的同系物的结构与性质的教学中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物质间的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又如对高中化学中有关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间的关系、单体与高聚物的关系等知识进行讨论教学,使学生们从中认识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自然界普遍规律;有关卤素、硫、钠、氮等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系统知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对比,学生从中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关硫化氢、钠在比同条件下燃烧产物的分析,1,3—丁二烯跟溴的加成反应,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的影响等知识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变化的根据是内因,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可逆反应中的正反应和逆反应、酸碱中和与盐类水解等相关知识的讲解,学生们认识到矛盾对立是绝对的,矛盾统一是相对的,双方互为存在条件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换。辩证唯物主义在教学中的渗入稳固了学生的科学意识,防止了伪科学的渗入。

5.借助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化学教学别是实验教学中可采取分组实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这样是为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在分组实验的时候,学生小组成员要精心设计实验的实验步骤,并精确称取药品用量,规范进行实验操作,细致地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要求该小组成员合理的分工与默契的合作。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又促进了探究式教学的有利施行。

四、结语

教无定法,德育的教育方式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灵活地进行德育,灵活地运用各种资源使德育教育完全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德育不能忽视,同样德育也不能在教学中被过分夸大而影响正常教学任务,导致本末倒置的情况出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不断地渗透德育,适当地进行学生的德育教学,展现课堂这“教育第一阵地”的地位与魅力,达到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8篇

1.在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往往被称为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好的课题不仅能显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折射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此时,我们可以把课题当作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从而进行德育渗透,如在教《生命的壮歌》一文时,先引导学生理解“壮”字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根据经验说说见过有那些感人的壮举,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解读课题、读课题。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理解自然界弱小生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从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中收到感染。

2.在导入渗透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的德育不是强加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如:在《番茄太阳》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要走的时候,明明轻轻地拉住我的袖子说:阿姨,你过来我和你说句话,我弯下腰,她附在我的耳边轻声说: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在教到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深深体会到小女孩那颗善良而又美好的心灵。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形象的道德感召力。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有些字词在文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不理解,就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字词学习不容忽视。

(4)在欣赏插图,利用图片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5)在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中渗透德育。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

4.在课堂练习中强化教育。

课堂练习能巩固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能力。在反馈练习中我们可从抓住训练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如:在《争论的故事》一文教学中,我在课堂巩固训练中实施了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并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华,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认识到了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的道理。

5.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的依据。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如:在《军神》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在知道为了革命而拒绝使用麻醉剂做手术,从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向一样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6.在习作中诱导德育。

第9篇

关键词: 职高体育 德育 角色定位

职高与普通高中的区别是职高生更快面临就业,因此职高阶段是学生完成从学习到工作根本性角色转化的“预热期”。在这个时期,职高体育老师不但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生动多样的体育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目的明确的体育锻炼中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在主旨鲜明的体育训练中强健他们的体魄、坚定他们的意志,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完善,从而更好地适应即将面对的社会,具备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一、率先垂范,从“我”做起,做好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

任何一门学科的老师,在学生社会化转变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职高体育教师承担着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对所面临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做出正确取向的重要任务。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注重自身德育素质的提高,加强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提升。要善于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学生不同的行为表现,从而掌握其心理变化,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制订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疏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眼中,老师就是他们的“标杆”,所以老师整洁的仪表、优雅的谈吐、自信的表情、标准的动作、合理摆放的教具、恰如其分的鼓励和表扬、严密合理、有条不紊的课堂秩序都会传达给学生积极主动的信息,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而积极主动地规范自己的行为,端正自己的态度,养成良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习惯,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优化内容,整合素材,注重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1.结合教材内容,按时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职高教学中无处不在。老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按时按量”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田径课上,借助长跑这项体育活动,进行德育素质教育。一方面教会他们在长跑中如何使用科学方法对待“极点”现象,另一方面告诉他们再科学的办法也不如“坚持”二字,从而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的培养。如在障碍练习时,我让学生每四人一组,运用场地现有的教具:绳网、竹竿、绳子、轮胎,自己动手布置越障场景,设计越障规则,制订越障计划,策划、分配个人角色。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但提高了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增强了组织协调、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充分发挥了每个人在活动中的作用,实现了学生德育素质的自我提升[1]。

2.认真总结评价,适时提高德育素养。

职高体育教学在时间、场地上都具有特有的开放性,与其他学科相比,能更直接地反映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思想变化,这为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教育创造了十分有利的自然条件。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竞赛和评比,并认真总结和评价。如在做排球练习时,我让四个人组成两组进行对抗赛,并有意识地将成绩突出和成绩一般的同学安排在一组。有的组能自觉地协调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取得好的成绩,但有的组中个人成绩优秀的同学却在团体作战时发挥失常。赛后我让同学们自己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就使学生主动意识到个人努力与集体荣誉的关系。通过总结分析,他们了解到即使是两个人也已经是一个“集体”,而在任何一种方式的团体合作中,如果想成功,就要具有忘记“小我”、成就“大家”的高尚情操。赛后,我还适时地进行奖励,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让他们在享受胜利的同时,精神上得到很大满足,树立信心。

3.善于抓住典型,及时培养德育意识。

职高体育的内容是灵活多样的,而每一个体育项目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涵。老师应注重时刻把握这种特性,善于抓住突发事件、典型事件,通过冷静分析和科学处理,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意识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尽量避免出现空洞、频繁的“说教主义”。在体育教学中,要有目的地针对学生不同的思想变化,把握时机,恰当地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如在篮球练习和足球练习时,由于其对抗性强、身体运动幅度大的特点,学生在活动中难免有碰撞和跌倒的状况,有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会笑笑起来继续,但有的学生会互相指责、抱怨甚至谩骂。针对这种现象,老师要掌握好德育教育的“度”,及时做出处理,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的行为得到肯定;对表现不好甚至态度恶劣的学生采取制止、引导、说服教育的方法,让他们对是与非的标准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教育的改革就是观念的改革,新时期的职业高中体育教育改革就是要在体育基础教育中贯穿德育教育,寓德于教,让学生不但能充分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而且能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更积极、自信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成功地承担各种角色。

第10篇

关键词:点滴 渗透 有情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知识的背后传递的是精神层面。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在特定的语境里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课堂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个大雅之堂,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实效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学生吸纳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必然依托。英语课程,它又是一个走向世界的窗口。在新世纪全球化及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发挥课堂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提高,本人力求从课本的实际内容出发,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和学校的实际学情,更多的从实践的角度,在课堂上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考。

(1)时代呼唤课堂的双重效果。即知识学习的有效和精神教育的有效。这不仅是课堂的特殊作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也是学校教育长期以来的漏洞,需要被重视的现实所决定,更是由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忽视主体性的发挥和实践体验等不利于提高教育效果的因素所决定的。

(2)德育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基于两者的主体都是人,人的生存和发展既离不开教育,也离不开精神的滋养和文化的熏陶;两者的价值取向都是“以人为本”,即都是为了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3)当前的实际情形决定的。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基本上反映了当前课堂与思想品德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人有针对性地结合自己学校的特色在相关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4)当今人们都容易被物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教育的关联性:通过总结案例,本人找到两者的融合点就是真、善、美;两者的融合点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

另一方面,如何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我对此感触颇深。现在我们的教学渗透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每节课都要体现德育。我反对每堂课用爱国主义这样的大帽子去扣住学生和老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要很具体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和特点,挖掘教材中思想性强的材料,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因此,从英语学科内容的实际出发,加强教学教育性。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应如何贯穿德育呢?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捕捉教学中的德育契机,创设情境,把德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教育之中。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第一,老师自身对德育渗透有一个很正确的解读

老师通过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来引导学生去爱国,用行动去爱国。Book 6 Unit 4 Global wanning课文让学生了解全球气温升高的因素以及全球升温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借机让学生从现在开始节能,不使用塑料袋,如果能做到的话,这也是爱国的具体表现。通过学习了“The Power of nature”学生对火山学家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的工作很危险,拯救人们摆脱危险,因此我们对他们要抱以感谢的态度,学会感谢别人的付出也是做人的一种态度,这都是渗透。在Book 5中Unit 1听力部分是谈论钱学森,我们懂得了一个科学家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品格及经历。Reading部分将著名医生是如何通过考察,分析、探究科学方法,发现并控制霍乱这种传染病的,使学生感悟到科学家的周密观察、勇于探索、认真分析的科学精神,了解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具有其严密性。在本文中通过学生自学,感悟和体验课文中所介绍的科学家的探索、发现的内容,本身就是在培养一种科学的学习精神。让学生懂得一种情操,并培养自己的情操。

第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精神,即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支持配合。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学习语言的外部环境相对差一些,必须靠同学学以致用,创造情景,加强语言运用,才能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如Book 5,Unit 1 First Aid一文中,内容十分贴近生活,操练中发挥合作精神,合作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实践急救知识。通过对这类文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学好英语离不开同学间的团结协作,这也是德育所要求的。Book 5 Unit4,是围绕新闻的话题进行。学生对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类别和所负的责任有了一定的了解,工作室因为分工不同,工作者是承担不同的任务的,都在为人民服务,各种角色缺一不可,这也是一种集体主义的表现。

第三。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情”

第11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探索精神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把德育放在首位,优先于智育。这充分说明了德育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自然科学的生物当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呢?以下是本人一些浅薄的思考与研究。

高中生物教材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其内容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它的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深邃的德育内容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现笔者把高中课本中的德育素材分类整理,做一个总结。

一、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民族自豪感。

德育素材内容:抗洪抢险的题图;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在 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课题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 1989年转基因鲤鱼的培育; 1995年抗虫基因棉花的培育成功、我国生态农业取得的成就等。

意义: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科学探索精神教育

教育目的:学习严谨求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德育素材内容:疫苗的发明; C4植物的发现史;紫茉莉质体遗传实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史;巴斯德对微生物的研究;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

意义: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这些科学发现史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

三、理论联系实际教育

教育目的:利用科学家的发现历程,渗透意志品质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

德育素材内容: DNA是遗传物质的发现实验; 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历程;孟德尔发现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的豌豆实验;细胞质遗传在实践中的运用;基因工程的发展前景与成果;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生物膜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设计生态农业。

意义: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加强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科学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而且只有认识了生物界的客观规律,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利用、改造、控制生物,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四、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育目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德育素材内容: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同化、异化作用之间的关系;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细胞癌变的内外因;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具有运动发展的特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中各细胞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细胞质与细胞核遗传的对立统一;生物膜系统,细胞器的分工与协作;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内外因;淋巴细胞的产生、抗体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微生物代谢的调节中酶合成的调节与酶活性的调节之间的联系;水的平衡、与无机盐的平衡的联系;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的观点;水盐平衡与内环境稳态之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温调节中产热、散热的对立统一;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进化理论。

意义:生物体本身以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辩证唯物性,只要在教学时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就可帮助学生建立发展与联系的观点,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五、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德育素材内容:细胞衰老与癌变;中暑、呕吐与水盐平衡;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治疗;低血糖、脂肪肝、肥胖症、营养不良; SARS、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的预防与治疗。

意义: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和它类生命的尊重和关爱。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只有认识和掌握生命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尊重、关爱生命。

六、环保意识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

德育素材内容:生物圈的稳态说明生物与环境和谐统一的重要性;森林、草原、海洋生态系统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紧迫性;物种多样性的意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生态系统中食物网(链)的实例分析,群落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性。

意义:让学生明白,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是有限的,人类要正确处理好索取与维持的关系,充分认识到由于人类的过失所造成的生态恶果,使学生在对善与恶、美与丑的认识中增强生态道德意识。

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多研究如何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智育、德育的双重目的,把学生培养成德、智兼备的全方位人才。

参考文献

第12篇

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说理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已经很难起到很好的效果,如何在平常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到做人的道理,这是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但在目前的德育教育中,仍存在一些片面或错误理解德育的情况。我认为学科教育是老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主阵地,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帮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的基本途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世界观的教育,以及教孩子们要有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教育,就是一个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

首先,教师的态度、言行作风,身教胜于言传。人们都说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我觉得教师更应该是孩子们崇拜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的态度、情感的倾向、工作的作风,都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不断的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当好学生的榜样。其实是在一些物理实验中一定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规范操作起到带头作用。

其次,在课堂活动的要求中,物理的课堂活动很多,尤其是物理实验课,在学生初次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时,可以向学生宣布实验室的相关纪律。先让学生明确纪律的前提下,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遵守实验规范进行操作,可以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良好的纪律秩序是上好实验课的前提,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就渗透了遵守集体纪律的教育和协同集体力量的作用,让他们知道一项项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集体力量的结晶。在课后还要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养成了自我约束的能力。

再次,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物理教材中出现了很多世界伟大的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有很多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定律,例如牛顿运动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等。每个科学家的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以这些科学家的事例为榜样,在学习中,在做人做事上,有不怕苦不怕累的钻研精神,同时还可以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操,让他们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科学的进步才是国家的进步,国家的进步,依靠更多的科学人才,物理学科又是提供科技人才的重要学科,这样也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物理的重要性,更加重视物理学科的学习。

最后,在师生互动的活动上,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就反映社会关系,具有社会意义。因此在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沟通中,都是一种最直观生动的为人处世教育。因此建立良好的、正常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

具体而言,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生观教育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把物理学的概念定律抽象化,来教育学生,例如说牛顿第二定律中,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我们可以将其抽象成因果关系。学习成绩的好坏,跟我们所作用力成正比等等。像这样的把概念抽象化的教育方法,不仅让学生深刻的记住了物理定律,并且还体会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二、 寓教于情、于景。在传授知识进行德育渗透时,要将知识与德育融为一体,切忌“穿靴戴帽”。物理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德育要靠浸润式,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从教材实际出发,在“寓”上下工夫,把教书、育人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得到教育。比如高中物理中的《行星的运动》这一节中,教学明确要求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信迷信、敢于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我们的方法是寓教于情、于景。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本节课内容,明确一个问题,日心说和代替地心说的过程是否一帆风顺,让同学们自然就进入了争论的年代,同学们会得出结论,经过曲折的过程,老一辈科学家献出了生命,让同学们进行探讨,为科学而献身值得不?通过探讨让同学们理解,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三、事实举例法,把具有说服力的数据、事实编入到习题中,利用身边变化例如,神舟系列的成功飞天、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等等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让他们了解祖国的科技发展、祖国的伟大,增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将爱国主义在头脑中扎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作为从事物理教学的一名教师,以上是我个人工作的教育教学工作活动总结和反思。我认为教育一个学生成才,应先教育他们成人,只有先成人才可以成才。我们多年的总结发现,一个优秀的人才在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只会学习,不懂得做人做事的人在社会上也是很难立足的。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位教师,从德育渗透的理论价值、教育价值、能力价值等方面去挖掘、去开发,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科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