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1 16:13: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语文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以生为本,中学语文,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新课改理念和素质教育新形势下,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益,努力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全面培养学生是语文素养。
一、课前精心准备,是课堂高效的前提
1、通常我们说课前准备,不外乎教师认真备好课,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备课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实施高效课堂必须备好每节课。要花费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要实施高效课堂,主要应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初中语文论文初中语文论文,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2、高效课堂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做好课堂预设,需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课堂记录也有了重点,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对教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恰当应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增大课堂信息量,促进高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更易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多媒体综合了图片、文字、声音、影像技术,便于学生直观感受,还能根据需要回放再现,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境,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多媒体教学进入语文教学活动只是起辅助作用,应遵循“辅助”性原则、适当性原则。
3、当然,多媒体运用不当,也有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的一面,如学生可能由声色并茂的画面而心往别处,分散注意力,也有可能产生视觉倦怠。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时,应把握好利用时机,不至于喧宾夺主。只有教师会用,善用多媒体,才有利于顺利实现课堂三维目标,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三、精当的教学提问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初中语文论文初中语文论文,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是课堂高效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怎样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才能做到课堂高效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教师要明白,为什么要让学生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相互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所以,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准确及时的教学评价是课堂高效的增长点。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效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发生在学习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课程本身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堂评价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研究,构建积极准确及时的教学评价。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课堂展示的评价、课堂质疑的评价、语言组织的评价、成绩评价、思想行为评价等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状况初中语文论文初中语文论文,把评价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同时语文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应准确而客观,语言应该准确而得体,生动而实效,同时,还应给学生以激励,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语文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评价行为,研究课堂评价策略,改进课堂评价语言,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理性而生动。教学评价还包含许多方面,诸如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这都需要认真研究,让评价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方法还很多,因校因人而异,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只要我们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必有所获。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实用的方法,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肯定、鼓励、欣赏和赞美,让师生共同体味高效课堂的乐趣。
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的体验场,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课堂口语表述是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提炼出的,程序化,专业化且符合学生接受心理的教学语言。它具有知识表征、思维导向、指示操作、情感传递、教育导向等主要功能,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并恰当地运用课堂口语对于中学生形成高效地知识接受,深度地理解能力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师口语;功能及运用
中学语文课堂口语是师生之间以语言为载体进行的双向交互性言语沟通活动,不管是教师的讲授提问性语言,还是学生的应答性语言,都是师生之间以口语为媒介所进行信息与情感的交流。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课堂口语表述不仅是教师个人语文能力强弱优劣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学习。对教师而言,提升语文课堂学生理解知识水平,需要教师充分掌握口语表述基本功能,也需要教师课堂口语表述合科学性,合心理性表达,使之恰当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促进学生更为精确地理解知识系统,进而获取知识。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师口语表述功能解析
1.教师课堂口语知识表征功能当下中学语文课堂,多数学校依然实施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倡导的班级授课制,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加之课程标准与学校实际安排,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设置有严格的预设性与计划性。作为语文教师也只能根据语文教育课程标准与学校时间安排、课程安排、顺序安排及教师个人安排等,并依据单位课堂教学目的、目标、任务等方面,设计自身语文课堂中可能涉及的知识表征口语类别。在实际课堂操作时,其关键因素也在于教师如何科学准确地表征自我设置的学科知识与教材知识,并让自己这种表征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这需要教师具有正确准确地知识表征能力,而这样的知识表征能力在课堂中则表现为对自身教学设计活动的心理思维表征,然后再把其思维表征性语言外化为符合学生接受心理的言语行为,以实现教师心理思维表征行为到学生可接受性言语表征行为再到教师把这种言语行为恰当地传递给学生之间的高效转化,促进学生课堂获取知识的准确度与深度。2.教师课堂口语思维导向功能课堂语文教学时,教师所讲授学科知识与文本知识,往往会相应地设计诸多讲授环节,这些环节设计所体现的也是教师的思维导向。究其目的而言,主要是意图通过这种导向性思维活动,唤醒学生潜藏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在教师课堂口语表述引导之下,乐于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并在学习中激发自身的思维性活动。同时教师也要深知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性以及由于学生心理作用而导致的思维中断,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课堂口语思维导向的重心并不在于急迫性的导向性思维,而在于思维的心理性疏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思维路径,有层次性地引导学生思维探索,其中教师课堂口语表述的巧秒性对于学生思维活动有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时,不管简单性知识学习还是复杂性知识学习都是蕴含着一定的逻辑思维。本质上说,教师讲授学科知识与文本知识,其目的也在于教师通过课堂口语把客观的语文知识传递给学生,并在学生的接收与再表征中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思维,也便于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思维中启迪学生语文学习心智。3.教师课堂口语指示操作功能目前,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操控者,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导向者与监管者。在课堂讲授环节,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维与智慧,高效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迅速地理解与接受行为,上课之前会在自己心中设想一种“课堂教学期待效应”亦称为“课堂教学符合效应”。若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符合该期待效应,则教师就会继续使用口语表述激励并维持该行为;若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阻碍了教师心中所预设所期望的课堂教学期待效应,则教师会及时地调整自身当下的口语表述以指示学生根据自己的讲授意图必须实施某种行为或禁止学生实施某种行为并给予未实施该行为学生以操作性指导,促进学生把未符合自身期待的课堂学习行为转化为符合自身期待课堂学习行为,以此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4.教师课堂口语情感传递功能与理科课堂学习相比,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性学习,而是知识与情感的交融型学习。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口说表述,它所讲求的口语是表达上的妙处与巧处,也是在传递自身所讲授知识的客观性与学生可接受能力之间的契合性,这样的讲授是带有情感性的知识传达,而不是简单的叙述性行为。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无论其知识传递再怎么客观,其讲授时所表现出的情绪与情感都会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通过自己表情与口语流露在外,展现给学生。如此说来,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授课,既有师生之知识性、能力性学习行为传递,也有师生之间各种情感的交互式传递。教师通过情感传递促进学生积极性学习行为发生,而学生也通过把教师讲授行为所表现出的某些情感间接地传递给教师,促进其课堂口语讲授的改进。5.教师课堂口语教育导向功能语文教师课堂口语既能表现出一个人良好的言语水平,也能充分地表现出一个人先进思想与高尚道德情操。语文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课堂教学,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同时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性教学,理想与信念的树立性教学,也是学生正确思想的培育性教学。而语文教师课堂口语表述,则是语文课堂教学最直接的外在体现,就语文课程学科性而言,其教学本就是语言性与思想性的融合性教学。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师的口语表述,无论是讲授学科知识,还是讲授文本知识,口语表述所表现出的教育性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课堂中,教师口语表述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性,这种思想教育性也在深刻影响着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这样看来,教师的口语表述不仅体现着教师学科本位知识水平,也是作为教师为人师表,发挥语文教师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
二.中学语文教师课堂口语表述运用
语文课堂中教师口语表述是一门语言综合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口语表述质量的优劣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是有潜在影响的,教师课堂口语表述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不同于学科知识教学与教材教学的潜藏课程。随着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与关键能力掌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的要求之下,中学语文课堂对教师的口语表述所表现出了专业化水平也在逐层提高。因而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口语表述时,需要语言科学凝练清晰、富有针对启发性、层层深入的逻辑性、鼓励学生学习及循循善诱的教育导向性,在促进学生准确理解与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自身课堂口语的专业化发展。1.课堂口语表述应科学凝练清晰准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讲授语与学生应答语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教师的课堂口语是一种双向言语传递活动,而教师作为课堂语言的实际掌控着,其言语行为对学生理解与接受信息是有影响的。据此而言,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口语表述时,其语言并不等于我们日常的说话性表达,而是追求口语表述科学凝练清晰准确,这样的要求既是教师课堂口语走向专业化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课堂口语走向专业化的目标方向。教师课堂口语专业化表述,才会使师生口语的双向表达表现出较高的效率,也不至于在课堂教学中毫无头绪地应付课堂。教师课堂口语表述的程度,甚至也会影响自身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所呈现出的效果,同样也会潜在地影响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掌握的程度。2.课堂口语表述应幽默有针对启发性新时期,语文课程改革各项措施正在深入推进,传统意义上完全由教师来控制课堂的权势型模式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之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当前,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如何更有效地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通过自己的课堂口语表述建设性地启发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样,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学生主体理解与接受知识的高效发挥需要教师更直接的口语启发引导作用。由此得知,教师课堂口语应与课堂教学设计一样得到重视,在具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重于知识较高层次到较浅层次的语言表征,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疑难性知识学习注重自身口语表述针对启发作用,引导学生的课堂思考活动,消除学生课堂学习时的阻碍性思维,让他们能准确理解教师课堂上所传授的文本知识与教材知识,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3.课堂口语表述应层层深入有逻辑性课堂口语表述看似容易操作,实则极富条理性与逻辑性。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用口语准确且富有条理性地表述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有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语文教师课堂口语表述逻辑思维清楚,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思维,也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口语作为师生之间交流的媒介作用。同时,课堂口语作为师生沟通思想与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其表述层层深入有逻辑性,也才能高效地形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示范与榜样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一种专业化语言,它所面对的受众群体是还未形成稳定习惯的学生,这更需要教师在口语表述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口语接受能力,注重表述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更好地导引学生形成正确地理解与思维活动。4.课堂口语表述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俗话说得好,“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这充分地表明了语言表达恰到好处恰到妙处的关键作用。课堂口语作为师生之间课堂交流的最主要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为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学相比其他科目教学,其口语表述更需要表现出强大语言感染力,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在口语表述中如何发挥出它的妙处。具体而言,那就是教师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把学生准确地接受与理解自身课堂口语表述作为师生信息交流的出发点,并适时地运用幽默性口语、趣味性口语、时代性口语、激励性口语等,鼓励学生展示自己个性化学习成果、给与学生充足地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思考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乐于思考积极发言课堂学习氛围。5.课堂口语表述应对学生有教育导向性语文课堂教师口语表述的教育导向性,并不直接体现在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中,而是语文教师借助于教学文本所涉及的品格行为或给予学生必要的品质塑造亦或者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实施了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某种行为时,教师才会主动地运用口语表述制止某种行为或者有意识地导引学生的某些行为向着自己所预期的方向发展。在这里教师口语表述的教育导向性主要有主动性教师导向行为与被动性教育导向行为,主动教育引导性行为是教师所期待的行为外化表现,直接表现为教师为了教育教学积极地塑造学生某些行为,而被动教育引导性行为则是学生某些行为干扰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正常展开,是教师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被迫采取教育行为。教学时,教师要着力于学生必要品质的塑造,注重课堂口语的导向性与示范性作用,为语文教学树立正确的教育导向。
三.结语
语文教师课堂口语表述是教师表征语文知识、传递语文知识、实现师生思想情感交流并对学生进行教育导向的重要方式。教师口语表述作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沟通与传递的媒介,其表达效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启发性等等,都在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学生课堂上获取理解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身为语文教师更应关注自身的口语训练,促进自身口语的专业化发展,实现从教师教学角度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立体的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立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经常建立“课题超市”、“课题菜单”等,由学生自由选择课题,进行专题研究或体验活动。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分成“月球奥秘知多少”、“观察月球的运行”、“丰富多彩的月球文化”、“我是月球小专家”竞赛”、“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五大版块,供学生们选择。从语文的角度来看,训练和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的形象思维能力,将艺术感受转化为语文文字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是语文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应当精心考虑和巧妙设计的重要内容。
二、动态的过程
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动态的、变化的。学生的活动表现、活动需求应是调整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搜集资料。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我们都很重视网络资源的利用。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查找资料;学生们在网上搜寻时,常有学生把自己碰到的困难通过网络向其他同学请教,相互探讨;也有学生则将自己感兴趣,认为是精彩的信息通过信息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与大家交流,供同学参考。课上集体交流。每个组的汇报人都像一位节目主持人,先把自己组找到的有用网页,用大屏幕展示出来,并把其中的有用内容采用文字块的形式凸现出来,然后逐一表明自己的观点……其间有争论,但更多的是掌声。网上交流。网上有一个学生论坛,每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发表在论坛里,和大家交流;也可以对别人的看法发表评论或提出质疑,让更多的学生灵活地参与学习活动。成果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展示方式是多样的,但依托网络,依托信息技术,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的学习成果更生动、更清晰地呈现出来。电子板报、PPT等方式都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完成,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和自己擅长的方面有选择地运用。信息技术让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锦上添花程智华(河北青县清州实验中学,河北青县062650)摘要: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作为辅助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立体的内容、动态的过程、突破难点、再现时代背景、在线评价、开放的学习环境,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信息技术让语文综合性学习锦上添花。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综合性学习;立体;动态;开放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4)10-0144-01这样不但提高了综合性学习的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
三、突破难点
初中学生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一些问题由于客观的局限性只能言传却不能直观。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点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他们更深入、更快捷地去掌握它。例如,在上八年级《桥文化探究》一课中,我让学生设计桥,并现场动态展示了桥梁的模型结构。更有利于学生了解桥的结构原理。
四、再现时代背景
在我们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面临的大多是文字。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肯定有一个接受程度上的难度。多媒体最大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情境再现,能够创设更好的情境,便于学生去理解和把握。例如,在上九年级《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一课中,我把上课每一个古代人物的出场,都设计呈现了他所存在的那个历史背景。学生理解人物就更家深刻了。现行语文教材每册都为学生安排了六次左右的主题性综合学习活动,但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应该局限于教材提供的几次,而要树立大语文观念,关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找准契合点,动态、适时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2008年5月份,我国发生汶川大地震,在那一瞬间,房屋、建筑、家园、甚至珍贵的生命毁于灰尽,国家面临着严峻考验。可就在那一刻,无数的志愿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向灾区,国际社会也向我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让自己的爱心突破国界,飞来中华大地。这就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让世界充满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虽然我们不能亲赴灾区,就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给学生提供活生生的素材,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借着黄丝带和绿丝带,尽情地表达着祈福和对生命的关爱,带着深情参与默哀仪式!在悲痛与感动之余积极行动起来,捐钱捐物,表达爱心!
五、总结
总之,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的探讨和实施,促使我们建立新的学习观和探索有效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大量信息的应用,多媒体的丰富视效及感官刺激,无疑不给我们的生活锦上添花。但是面对这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我们不能只是单单的张嘴接住,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与自身所需结合,分清主次,要做媒体信息化下的主人。
作者:程智华单位:河北青县清州实验中学
一、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文学,千百年来一直在探索着人的心灵层面。中国先秦的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西方从希腊神话到文艺复兴,再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无论是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还是士子悲秋凄凉的底里,无不蕴含着一个“真我”,真正的性灵。文学作品的根本出发点,即展现“我”,表达“我”的思想,将小“我”向大“我”的空间辐射。而心理学也在不息地向人的心灵层面探究,文学与心理学的结姻,使沉睡在一系列作品里的心灵化石复活,展现出一颗颗鲜活的心灵。钱谷融教授在《文学心理学》一书中,谈及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时,强调了解读过程的“三步曲”、“入而化身其中”、“出而细细玩味”,然后才能实现“心灵的重建”。笔者认为,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的根本目的就是完成“三步曲”里的初步,即怎样引导学生在研究语文文本的过程中“入而化身其中”,然后向外辐射,洞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作家的个体经历,作家的意识及情绪向作品转化的潜在机制,进而将这种潜在机制反哺写作,从而实现双向互动的有效循环。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又有迫切性。这主要是因为当代中学生思维履历的平面化。独生子女愈来愈多,物质生活迅速提高,防碍了他们对世间许多原道的追问。世界观的差异、视点的不同,在文学作品中对亲情、友情、意志力等等的点睛之笔,也往往难以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每一个灵魂都是一个半开半闭的完整宇宙。对于这一灵魂宇宙空间,怎样才能使其广博吸纳外界的能量,建立起一个恒星系统,不再被广漠的黑暗所吞噬呢?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文本,更多地着眼于对文本心灵层面的挖掘,并引导学习者用这一眼界来剖析语文文本,弥补当代中学生心灵宇宙的缺憾。在双向互流的过程中,通过批判继承,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根植。
二、文学心理学作为“桥梁”的实践价值
中学语文文本是文学创作的典范,属于经验范畴,而中学生习作属于实践范畴。哲学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现由经验向实践的飞跃是其认识观里所认可的追求和本质性进展。由此可见,架起语文课堂教学通向写作的桥梁是可行的,也是很可贵的。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能更好地使语文文本真正成为写作的范式。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第一追问便是:作者写作此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尽管文学创作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辩证统一,但这并不妨碍对文本最终表达目的的追问。确定了文本表达的这一最终目的,字词的色彩、句段的错落、篇幅与结构都成了“最终目的”外在形式。这正如哲学所论及的本质与表象的关系,这“最终目的”便是本质,紧扣住这一点,也就不会被纷繁多变的假象迷失方向。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必然使师生更多地在字、句、段、篇层级不断提高的赏析里,去探究作品里的“神”聚现象。这样一来,中学语文文本中出现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里的“形”的多变,都包融在共同的情感基调之中。景物着色的或明朗或灰暗,景中的情,情中的景,人物语言里的喜怒哀乐都有了一个个坚定的立足点。这样,在教与学的不断积累过程中,学生更多地与文本创作主体进行交流,必然使学生找到抒情言志的可模仿的有效途径,也就打破了文学创作的神秘论,使文学心理学真正承担起由中学语文文本通向写作的“桥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发现与创造的快乐,寻找到语文学习的灵魂。
三、借助文学心理学,解读中学语文文本例式
(一)浅谈写景散文的二级跳跃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由题目看,作者是对自然圣洁之美的由衷赞叹,还是要由眼前的紫藤萝瀑布向生的感悟跳跃?通读全文,可以断定是为后者。开头处便独句成段,“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这独句成段的形式和语句内含的动作描写,均可体现出作者由眼前的紫藤萝瀑布所引起的强烈的心灵震撼。外物的最大力量莫过于能与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相连。当情事已成悠悠,时间便是一条长河,惟有眼前的物事才能打开黑暗记忆的闸门,也便使眼前的物事著上了悲喜忧恸的情愫。紧接着作者在紫藤萝瀑布前,借其缓缓流淌的动感,恍惚了时空的界限,带走了压在心头的“生死谜,手足情”(作者弟弟的去逝)的焦虑和悲痛。生之有限而对大自然循环的荣枯凋落,一切都将是无可挽回地逝去,于是才“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喜悦”。进而作者将紫藤萝瀑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提升,把它和记忆中开的非常稀落的紫藤萝来对比,便用花向读者隐隐复现了十多年前的那个疯狂的年代(十年)。把眼前的藤萝与记忆中的对比,更加深入地体悟了生命的流程,将花的际遇上升为一种生命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便实现了散文写作由“物”到“人”的第一级跳跃。为了向纵深处开拓,作者还要努力向“自我”的精神境界寻找折射的光,这能使整篇文章的哲理意味更加浓郁。结尾处“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富于诗意。语句中用动作描写传递出作者本人在花和人的感悟中,坚定了对生活的信念,这信念便是由“人”向“自我”的第二级跳跃。着色虽轻,但铿锵有力,因为这第二级跳跃之自然,印证着这种感悟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步音。写景散文的二级跳跃,可简括为:物事第一级跳跃人的品格(或记忆的烙印)第二级跳跃“自我”升华。在文本研读过程中渐悟出的二级跳跃,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类似的写景类散文,同时也在写景类散文写作方面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借二级跳跃的范式使写作向“有我”的深度拓展。著名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中学生处在语文的学习阶段,这种探究式的模仿便是一种“学”,这也如书法练习时描红的渐进过程。
(二)对小说“典型”的剥啄由于小说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现实中也便难能有一个完全的典型适宜让创造者在作品中调遣,也就只有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以期“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溯游从之,这典型(包括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便是作家个体意识的物化。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怎样通过对文本典型的逐层剥啄,最终发现这“物化”的个体意识呢?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为例。作品虽写战争,但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以一个年轻伤兵在被送归战地医院过程中的心理流动为主线,集约了一个战争时代的信息和人们的心理价值定位。这一典型化的取裁和茹志娟的《百合花》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对战争的厌恶,后者是要在其中彰显人性的纯美。其次,作品以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为典型,把一个年轻的、有着英雄梦的生命严重伤残作为战争罪恶的见证。“我”凭借眼前昏暗的景设想努力追回一种记忆,这种记忆追寻的艰难,是“我”难以回去,无法再成为常人的痛苦的呐喊。细细品来,如同幻想和现实之间的一层油纸,朦胧却又永远难以清晰。就这样,战争把美好的、有价值的生命毫无意义地撕毁了。这一典型的设置和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那群沐浴的少女最后被战争毁灭,一样地震撼人心。再次,文本中“我”对炮声的赞美,“我”用六种字体写过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以及“我用橡皮擦了又擦,把铅笔削了又削,擦呀……削呀……”的无休止的反复与模糊的回忆,都打上了军国主义教育的粗重烙印。尤其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在“擦呀……削呀……”的强化里,不但使原本的悲剧情绪荡然无存,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疯狂。这一典型的年少幼稚与刘心武《班主任》中的宋宝琦形象极为相类。由上可见,借助文学心理学不但可以窥见典型背后的作家意识,而且还可以在典型的对比阅读中,发现“典型”的系列化现象。在典型系列化中,同中求异,彰显作家表现生活的侧重;在典型系列化中,异中求同,可以为中学生写作找到一类原始模型,为文学创作的典型化找到一条可借鉴的途径。
作者:翟亮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难点中学生日常很少阅读文言文,文言词语同现代汉语对照来看,具有差异性和多义性,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对大部分中学生有些难度。文章读不懂,译不出,重点文言词汇积累不够,重难点句子理解不准,是大部分中学生的通病。现在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多数语文教师很重视文言文教学,所用课时很多,讲解细致全面,却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诵读法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基本方法之一
逐渐被语文教育者更多关注运用的传统教学法。让学生感知课文、熟读、记诵,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使学生在记诵中感知文章美感,记诵时也不会忽略文中重点字、词、句子。教师具体可用议、读、赏、评等方法。如《口技》这篇文章完全可采用“议、读、赏、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文字,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议论;然后议论小组推选出小组代表,由小组代表阐述小组审美体验结果,由其他同学评述小组代表阐述的小组审美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的评讲,它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起着重要作用。让课堂在教师引领指导下的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
(二)讲析法讲析法同样是文言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它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分析讲述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理解的教学方法。分析从教学目标出发,抓住课文的关键点,围绕课文的字、词、句子来讲析。可以抓住课文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讲析,可从人物、情节、结构、语言、逻辑、表现手法等方面中选取讲析重点,不可泛泛而谈。例如表现手法的讲析,要视体裁选择讲析重点。议论文关键在篇章结构和论点论据;人物传记应围绕选材、剪裁和人物描写进行讲授;写景抒情的散文,重点在于景物描写和意境。同一体裁的课文,讲授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例如同是游记体裁的《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写的是人所经历的事和人物的活动;《小石潭记》写的是景,因此这两篇文章应采用不同侧重点进行讲授。
(三)评点法评点法所评点的内容是文言文的词句用法、文章结构以及内涵美感等方面
评,主要是简明扼要的评析文言文的内容和写法,重在文章结构;点,主要是点出文章的精妙与疑难之处,重在字词句子。例如,《登鹳雀楼》中的“依”,“穷”二字要点,整首诗宏大开阔,激越昂扬的格调要评,通过评点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全诗意境。运用好评点法会引领学生既掌握文言的字词句也领会文章思想结构的精要。
三、总结
(一)教学分类理论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教学目标指的是在教学老师和学生要达到一种学习结果和标准,这种标准随着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复杂化而不断的变化的,呈现不同层次和变化。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必要加以提高。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被学术上誉为现代教育评价和课程编制的基础,其价值在于①为教学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②综合教育学目标细目和课程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了有关的心理学知识;③对教学目标的基点进行了调整。他是可操作性的也是可描述性的,可以体现任何教育机构和教育体系、教育哲学下的各种行为变化。
(二)国外目标分类理论的基本框架
近三十年,许多的教育学家对教学目标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
1.布卢姆分类
其分类有四点原则,即结合教学大纲;逻辑一致性;兼顾心理学中的研究成果;确保广泛适用性。将目标范畴分为三个领域:认识、情感、动作。一般认为,在众多的教学目标分类的体系中,布卢姆学派是科学性最强的。
2.加涅的分类
加涅根据布卢姆学派的理论,根据学习分成了八类:①信号学习;②反应学习;③动作连锁学习;④语言连锁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学习;⑧解决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五种学习结果:语言信息,认识,态度,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他在布卢姆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心智能力的培养。
(三)我国教学目标分类的研究与发展
1986年布卢姆在华讲学,目标分类理论在中国国内广泛流行。如今目标分类实践涉及了我国25省,近万家学校。各地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布卢姆的六级前三级是科学的后三级不是。因此将布卢姆的六级转变为“接受,反应,爱好,个性”四个层级,并提出了中小学情感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情感、个性情感、社会情感和情感健康这四个方面。近年来各地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建立了中国化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在中学的语文和历史的学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中学语文历史教育中目标分类问题
(一)认知的情感水平低
在中学的语文和历史的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认知和情感领域,对于学生的要求偏低。其主要的原因是一方面是文科自身的学科特点,要求记忆和回忆的知识多,尤其是历史,而要求学生评价总结比较的部分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教师对技能理解不明确。认知领域要求学生利用抽象的感念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联系,这属于智慧技能的范畴。但是老师在纯属目标的时候没有明确的认识到学生总结推广能力的重要性。从而不能在此方面进一步的陈述,导致了学生在认知领域的低下。这是教师在语文和历史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不能很妥善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认知和情感领域没有显著差异
在认识领域无显著的差异,表现在语文历史的教学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少,可见在目标分离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的操作水平。在情感领域,有显著的差异,可见感受水平明显多于信息和技术。
(三)认识、技能、情感三方面有显著差异
认知、情感、技能三个领域具有很大的差异。在认知领域,数据表明有很大的差异,其了解水平高于其他两个方面,说明历史和语文的教学偏重于回忆和再认;在技能领域,差异明显,数据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较多的要求学生能够达到独立操作的目标;在情感领域,也有明显的差异,说明感受水平多于另两个领域,在教学中感情教学多侧重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受。
(四)教师对动作技能领域理解偏差
中学教师在采用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是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就是对动作技能理解偏差,在历史教学表现尤为明显,语文、历史学科在动作技能设计少,在智慧技能设计的多。在有关动作技能领域的偏差主要是教师认为很多技能是智慧技能而不是动作技能造成的。例如学生对历史的综合分析能力其实是智慧技能不是动作技能。即在教学目标中运用语言陈述的技能水平。
三、结论
一、利用网络资源,有助于教师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在以往备课时,教师需要翻阅很多的工具书,查阅相关的知识。现在只要有一台电脑接入互联网,在网上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字典词典、人物介绍、背景资料、相关图片等。还有专门指导语文教学的网站也很多,比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等,这些网站上,还链接有许多文学资源,供备课时参考阅读。只要打开好的语文网站,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利用网上资源备课,既省时又省力,内容也丰富。学校教研组,可以实行电子备课,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形成的教案,将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保存电子文档,为今后备课教学提供一个很好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简化教学程序,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直观、形象,将许多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以其手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简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读课文《送英雄——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记》时,安排一课时,文章中有关于人类航天的知识,对船上天的全过程,如果只是靠老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每一个环节是什么样的?很抽象、难懂并且积极性不高,费时、费功,还不见效。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神州”五号飞船上天的全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图片形式,每到一个过程时,配上形象的图片,老师只要做简单讲解。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很有兴致,很快就能理解文章内容,教学目标落实得很轻松。将原来很繁琐的过程简化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网络资源教学,开阔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比如一堂语文的阅读课,过去是依靠读课本这一种单一的形式,学生只能听老师介绍有关的内容,现在可以利用网络课件,对课文、题解、作者简介、学习目标、写作背景、主要情节、语言品析、景物描写、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练习、小结、学习讨论区、参考资料等设置多个按钮,并链接相应网页,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了解的内容,在网上进行阅读。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可以迅速搜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并且马上可以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利用网络课件中的超文本、超链接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使学生不受课件本身的局限,充分利用因特网丰富的资源库,了解很多与之相关的知识。当然,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整合作用外,还要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学生的作用,要做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统一。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放任自流,也是不可取的。学生收集材料,一定要有限制,要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
四、运用多媒体,调动感觉器官,提高学习效率。
阅读一首优美的诗歌时,我们可以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从文章中得到美的享受,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学习效率将会最高。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能随文入境,视听并举,全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强化感觉器官,动手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播放相关音乐,配和各种明月的优美图片。在这样的情境下,再跟上优美的课文范读,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充分享受视觉、听觉各方面熏陶。充分地移情入景,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细细品味能很快背诵。
五、结语
总之,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和培训,鼓励支持他们的开发、制作教学课件。教师也应当积极主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把网络技术运用到备课、教学、辅导、批改、交流等各个环节,与以往的语文教学模式有机的结合,提高现代化语文教学水平,培养适应时展的新型人才。
一、受语文复习“无效性”思想的影响
“温故而知新”,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但是在语文复习中,这似乎成为了空谈,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语文复习不复习一个样,做了那么多练习,上了那么多节复习课,考试也考了那么多次,可效果还是不理想,说穿了考好的学生不复习也考好,考不好的复习了也还是考不好。”这就造成了我们学生对语文复习的漠视。而文言文虽然对继承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锤炼学生语言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它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很难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言文内容过多,任务过重
有人曾戏言:中学语文学习,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由此可见我们学生对文言文的态度,但是,翻开初中语文教材,我们发现初中三年的教材中,单纯的文言文(不包括古诗)就将近40篇,对于我们学生而言这近四十篇的文言文的任务太重了,试想之前花了近三年的时间去学,都没有掌握的知识,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又怎能融会贯通?
三、没有准确为学生“号脉”,没有把握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古人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性,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在文言文复习中,我们老师都是一本复习资料,一张嘴,就是一轮复习。盲目相信复习资料,缺乏对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的分析,同时抱着课都上过了还能有什么问题的心理,对学生复习训练的结果不予重视,不加反馈,训练题不做讲评或者只是简单地核对答案,不去追究和指导学生怎样得出这个结论,复习教学达不到“使学生掌握规律和方法”的高度。这就导致了复习的无效。
那么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提高文言文复习的有效性,将文言文复习落到实处,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结合本届初中教学实际,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确立有效复习的理念是前提
理论指导实践,观念决定行为。只有先确立了有效教学的理念,才会“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才会真正关注教学效益,关注语文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对“有效”的理解,设定文言文的有效复习的评价标准,即以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而非以文言文复习的节奏快慢来评价复习是否有效。(初中语文论文|初中文言文有效复习教学论文)
二、准确确立复习目标是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语文教学的归宿,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制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得到落实,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进步或发展。而文言文的复习中,我们必须明确有一个明确的复习目标。
三、积极调动学生兴趣是关键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重视对学生的研究,进行因材施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的课”。叶圣陶也曾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这就是说教师应当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的去想,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
(一)了解学生:由于基础不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书本的知识不够落实,在解释、翻译重点词句时往往会出现似是而非的情况,有的学生缺乏对知识之间纵横联系的了解,不能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此外,在各册、各篇上,学生也有自身存在的具体问题。而有效复习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地为学生“号脉”,明确不同类型学生的“病症”所在,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所疗效。
( 二)激发信心: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面面俱到的讲授,对有的学生来说并没有触及他们 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不能预示着成功,因而不能激发他们的信心,对有的学生来说这可能是炒冷饭,早就已经知道了,因而不能激发他们的激情。所以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应该设置不同的要求,如在复习中,对于基础好的同学,我不仅要求他们能背诵、默写重点课文,同时对一些不列入重点但同样文质兼美的课文,也要求掌握;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求掌握课文中重点词、句的解释,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强很多了。
(三)享受成功:在以往的复习课上,我们受其他科目的影响,往往也会采取“题海战术”,可是实际效果却不高,同时也使学生对语文复习更加反感。因此,在本次的复习上,我改变了策略,既不搞“题海战术”,也不再成 “一家之言”,而是讲练结合。
四、必要的方法指导是钥匙
文言文内容丰富、深奥,若学生盲目地学,死记硬背文言文,越学越糊涂、越学越没劲。所以老师应该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们自己打开知识的大门。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古人亦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我认为文言文的有效复习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注重学法指导,点拨思路,传授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因此在本次的文言文复习中,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方法:
(一)以导促学,注重预习:教授新课需要预习,是我们每个老师的共识,其实复习课同样需要预习,文言文更是如此。通过预习,我们的学生可以对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有一个大致了解,明确了复习目标、重点、难点,使学生在上课时有明确的方向,提高了复习效率。
(二)整合资源,比较阅读:我们平时的教学是分课时、分阶段逐步推进的。学生仅仅学会了某课时内容、学好了某阶段知识,而缺乏不同课文、不同阶段之间的交叉、渗透、整合学习的能力,其学习品质是很难发展、提升的。而文言文复习它特别强调知识点的链接与集合。既要注意作品内涵的相似之处,又要注意作品的个性化特征;既要注意文言词语的通常用法,又要注意区别于不同语境中的语境义。因此,在复习的时候我教导学生学会“回头看”要随时反省复习的收获,总结复习的效果,尤其要让学生学会对所复习的知识做系统小结,以实现左右逢源,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