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

时间:2022-07-11 23:12: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言文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言文字

第1篇

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并不能因为语言文字训练并非自己课程专属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语文教育的性质。关于语文教育的性质存在不少争论,其核心在于语文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语文教育到底要实现什么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而当我们在考虑这三个问题时,恰恰说明我们关于语文教育的思考还是局限在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层面。社会与语文教育的价值评价、语言文字内在的逻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价值期待将语言教育进行了界定。如今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并没有得到重视,这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功利目的。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并不是社会道德的角色代言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语文教育回归本质,要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语言的发展规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这种新的教学理念逐渐得到更多语文教师的认可,它很好地体现了教育对于人性的呼唤和重视,这种深入思考语言教育的精神需要坚持。

语文教育应该加大语言文字训练,语文教育就是为了学生掌握系统的语言文字,形成成熟的语言逻辑系统,而这些是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训练的。如果不进行这些训练,那么语文教育就成为了空中楼阁,失去了自己的根基。那么,怎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呢?

笔者并不认同把语言文字训练当做一种纯技能的、知识灌输式的训练。显然如果这样理解和操作语言文字训练,那么就会重新走入传统教育模式。很多教师即使意识到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意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处处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即使在跳出的传统教育模式限制的同时还不由自主地回到其中,比如语言文字教育的实践中,很多教师关注的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更多的是关注于教师层面的问题。而对于学生层面,学生怎么来学和学什么则考虑不多。这种完全由教师的教决定学生学的理念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其实对于教师而言,教什么并不是一件难题,因为教学大纲都已经做了详尽的限定。教师往往是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转换,教师教学阶段彼此间的联系以及程度都呈现被动状态,而学生学什么完全由教师所决定,学生因为没有自主性,只好被动地去接受,这种状态并不利于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不得不说的是,我国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这也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环节。由于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教师教学自主性没有被激发或者不能实现,导致创造性教育无法实现。笔者曾经观察过一些特级教师的授课过程,他们并没有恒定的教学模式。虽然曾经有教育专家试图对特级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总结,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当我们在找寻一种适合绝大多数情况的授课模式时,恰恰说明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实质所在,甚至是为了满足教师的偷懒心理。试想如果真的有固定的教学模式,那么直接放视频录像就可以了,还用教师做什么呢?所以笔者认为做好语言文字训练需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教育。教师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既能体现标准化、简单化,同时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只有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才可能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语文教育并不只是语言文字训练。如果过于强调语言文字训练则会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储存知识和语言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可以很好使用语言的具有成熟标志的人。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语言之美、文字之美、体验之美、感情之美。笔者认为以下几种误区是教师容易在语言文字教学中产生的:

1.教师因为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书面语言的训练,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2.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忽视学生的练习。教学中依然存在满堂灌的问题,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不停地去灌输,讲得太多,管得太多,而学生除了听得太多,就是说得太少、练得太少。

3.教师和学生地位的不对等,使教师较为重视学生的反复性学习,而忽视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学习。尤其是因为反复性学习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往往把精力放在此。对于学生的揣摩和创新,教师认为和考试无关,内心也认为是学生天赋使然,并不注重培养。

4.教师容易在教学中将语文教学当做一种既定的展开模式。在这种框架内,教师展开教学,如果学生具有自主性意识,则会认为学生打扰了自己的教学进展,强行打断学生。这种状况说明教师希望自己上课过程永远按设计所走,不期望被打破,学生则在此影响下成为框架的牺牲品。

5.教师在教学中易受家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左右徘徊中丧失了自己的教学方向,缺乏坚定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到底要实现什么、完成什么,教师要时刻清楚,而不是随波逐流。

第2篇

我教三年级的一节作文课《写一种可爱的小动物》。其中有一个片断:女生灵灵满怀焦急和无奈的神情说:“我最喜欢我家的小狗的叫声,可是,怎样能写出小狗的叫声呢?”没等我开口,一个男生不加思考地说:“汪汪”。另一个生男也站出来,学着幼儿园小朋友奶声奶气拍着手唱:“我爱我的小狗,小狗怎么叫?汪汪!汪汪!汪汪汪!”几个汪字把大伙逗得哈哈大笑。灵灵着急地说:“我家的小狗可会叫了,比唱歌还有趣,不信你听……”。接着灵灵模仿了生气时的狗叫,撒娇时狗叫,受委曲时的狗叫,饥饿时的狗叫,防卫时的狗叫……变化多端,韵味十足,把大伙都听傻了。我明白了灵灵的意思,她是想通过写狗的叫声来写出小狗的可爱。我立即问道:“语言文字就汪汪两个字,怎么能表现出小狗的这么多神情呢?”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了。我接着说:“刚才灵灵同学学小狗的叫声一样吗?”同学们异口同声:“不一样。”“那怎么表达这不同的叫声呢?”“用标点”,“破折号!”“感叹号!”同学们又活跃起来。“那就加上这些符号再读一读,还可以加上动作,模仿一下小狗的行为……”场面一下子热烈了,都学起来了,五花八门。只有做不到的,没有想不到的……我因势利导就让学生以《汪汪》为题写下这篇作文,孩子们说得是兴趣盎然,写得童真童趣,我读得童心大发。是的,许多时候,我们语文教学就停在“汪汪”层面,而忽略了“汪汪”背后的东西。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问题,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问题,才是师生与文本实现对话的真实话题。

—、“汪汪”层面,“乱花渐欲迷人眼”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是精神的宠儿,她与功利无缘!”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应该不只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还要透过语言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特别是古诗成为课文,进入教材,古诗本可以吟诵为主线,穿插着背景的介绍,诗眼的挖掘以及意境的构建等等,就能和诗人心心相印。但是,一句“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一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把语文课的价值取向弄得面目全非,让人无所适从,忧心重重。有的语文老师傻傻地讲,讲得支离破碎,讲得体无完肤,还演绎了一段教学版的童话。如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时,老师让学生改“绿”字。有的改成“哄”,把老师给乐得:“你怎么这么聪明”;有的改成“艳”,老师特兴奋,感觉突然发现了天才……,有的学生还说:“王安石怎么没有安全意识,应该改成太阳何时照我还,晚上太危险。”老师都一一肯定,赞美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向古典挑战,很有创新精神。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笑声不断,似乎是皆大欢喜。那么“绿”的背后是什么?“明月”的背后又是什么?这节课的价值又是什么?语文课的文化味呢?经典沉淀民族,人类共同认定的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就是文化,这样的文化是不能轻易解构的,这就是文化,这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积淀下来的文化!没有了文化就没有了这个民族!上古诗,我们老师身上一定得有《诗经》的文化,《论语》的文化,唐诗的文化,宋词的文化……这种文化穿越沧桑,流传到现在,仍然温暖着我们。而古代先贤圣人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看着我们仍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只有当古典的血液在我们身上流动的时候,才是今人对古典对崇高的致敬!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千万不能上得“乱花渐欲迷人眼”,只停留在“汪汪”层面。

二、价值层面,“众里寻她千百度”

教什么是方向问题,怎么教是技巧问题。如果方向出了偏差,犯了“南辕北辙”的错误,只怕是“此数者愈,而离楚国愈远耳”。文本不等于语文,课本充其量是个例子,是个载体,是为学生学习语言服务的,并不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在哪里?语文课教什么?当然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把握语言规律,提升语文素养。换句话说,我们要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教材。

如张老师在教《西门豹》时,先是师问生答,充分回顾老大爷的话,接着生问师答,教师剔出每部分的总起句,最后,比较师生的回答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懂得简要和详细之间的辩证关系,简要是为了让别人抓住要点,详细是为了让另人听得明白。张老师的成功在于,她能跳出文本看文本。教学基于文本,但没有被文本所限。她关注文本本身,更关注文本的教学价值;她并不满足于学生读懂课文,着眼点在学生语言训练和发展上。所以,就这一部分的处理,她的侧重点在老大爷的语言上。显然,老大爷的话先概括后详细,很有特色,学生可以揣摩和学习到语言的规律。这样的定位,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上,无哗众取宠之心,有实事求是之意;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实实在在受益,显得质朴而本色,扎实而有效。

(一)怎么引领学生基于内容的了解,学习作者的表达呢?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尝试。

1、技能性表达。

表达的方式很多元,每种方式所内隐的技能也各不相同。就语言能力形成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必须掌握的基本表达技能大体包括以下这些内容:概括和复述,仿说及表达形式的转换等。

其能力指向是:对所阅读信息的重组能力——表达的完整性、连贯性、逻辑性。教师在这些基本表达技能的训练同时也是引领学生有效梳理文本内容,达成语言的积累的过程。

2、诠释性表达。

诠释性表达指以文本为依托,通过“丰富语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表达中深入理解和感受文本内容和形式。它的目标是指向一是文本的理解,但并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一问一答,而是借助文本内容,通过学生片断式的“议论、抒情、叙述、描写、说明”等,达成对文本的解释、说明、理解、评价;二是完成片断式的表达训练。

文本提供情境,使表达的指向(对象意识)更为明确。表达的内容是相关情境的丰富和解释,其包含着读者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表达的过程使学生思维过程得以外显。应讲求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并训练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恰当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表达,逐步养成遣词造句谋篇的好习惯。

三、想象补白,“东风夜放花千树”

文中写“贝壳”的语言十分有限。师生已经“预设”了描绘贝壳的语言拓展点,并主动做好展示与表达准备。学生从家里带来贝壳与大家分享,没有贝壳的就带来了自己课前画的画——他们的目的不言而喻:“秀”一下,当然包括露一“嘴”。

师:西沙群岛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贝壳,大小不一、颜色多样、形状千奇百怪。瞧,它们向大家走来了!(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贝壳)。

生:我手里拿的贝壳像只小刺猬。

生:我的贝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白蝴蝶。

生:这个扇贝像孔雀开的屏,五彩斑斓。

生:这个小贝壳像一朵欣然怒放的蒲公英。

师:能用上前面课文里的好词,学以致用,好!

生:有的像一顶小巧帽子,我想是给美人鱼戴的吧。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棒!咱们比一比,看谁还能介绍得更具体、更吸引人。

师:你们看,大海是多么神奇,它把贝壳变得如此千奇百怪、五彩斑斓!

生:我想编一首小诗。

贝壳贝壳真美丽,小朋友们喜欢你,穿成项链送妈咪。

贝壳贝壳真美丽,大海妈妈养育你,快乐幸福属于你。

师:太好了,瞧!在我们大家的想象里贝壳竟真是如此美丽,如此动人,如此充满了情趣。现在出现在你脑海里的还只是那几个字吗?

生:不是了,是那么多非常美丽、动人的贝壳。

课堂教学,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在这样的随堂课上,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的空间里展开对话。不必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苦苦思索,在教师充分预设和有效引导的摧化下,课堂上流动着“生成“的精彩,学生说得意趣横生。

学生的精彩哪里来?一半要得益于教师适时的“点、抛、引、让”。课堂上教师要胸中有“枝叶”,才有底气“成竹待墨”,和学生一同描绘一片葱郁绿林;教师要手中有“砖瓦”,才能有交待 “抛砖引玉”,让学生的语言流转生辉;教师还要搭建一方舞台,舞出自己的曼妙,才能引来学生的精彩。

第3篇

2001年1月国家颁布实施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一法律的出台,把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有力地推动了“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的健康发展。所谓“通用语言文字”,就是指汉民族语言所使用的普通话(标准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和规范汉字,即简化字。值得国人骄傲的是,全球很多国家已先后建立孔子学院,掀起了学习汉语言和中国文化的热潮,汉语言也已成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从结绳记事仓颉造字到篆书隶书的使用,再到今天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推行乃至相关法律的出台,汉语言的规范工作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为逐步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1956年2月国务院曾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86年1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为进一步推广普通话,增强国人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和净化语言环境指明了方向。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已成为时势所趋,当务之急;也成了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法制文明建设的标尺。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校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学校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的语言文字教学工作早已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规范用语用字从学生抓起,已成为有识之士和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1999年12月,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我国出台新的语文课标,新课标在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中,都强调了学生使用普通话的意义和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指导学生写字要“写好规范字,规范地去写字”,阅读教学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学校肩负着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神圣使命,所以必须落实责任,切实抓好此项工作。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则是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关键。

语文教学,即语言文字教学,简言之,就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的口语、书面语能力以及文字识别、书写能力的培养过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用语用字不规范的现象普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用字不规范表现为:由于写字态度不端正,写字应付,字迹潦草;笔画不舒展,间架结构搭配不协调,文字不够美观;作文中出现大量的错别字,有时出现繁体字和异体字,增加了识读的难度。用语不规范表现在:口语表达中出现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分,轻声和儿化音不明显,声调调值不到位,因此说话平淡,含混,不够响亮,不富抑扬顿挫;书面语表达过程中出现语意不清,成分残缺,词语搭配不当,用词累赘等诸多语病。

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指导学生规范地用语用字,纠正语言文字使用过程中的错误,成为了语文教学的着眼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更新育人观念,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增强规范意识,充分认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大意义。使用好汉语言是继承祖国优秀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产生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基础。学生能够做到规范地用语用字,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身品位,积极从事交际活动的需要,更是以后自主获取知识和实现终身学习的需要。其次,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要充分发挥好语文教师的表率作用,语文教师要以严谨的教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语文教师要用普通话授课,语言要规范,语音要标准,语调要顿挫。教师的课堂板书以及学生的作业批改、作文评语的书写必须使用简化字,要做到规范、美观。再次,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必须多元举措,强化训练。第一,以课堂阅读和写作教学为切入点,发挥其主渠道作用。教师一方面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文字、语音、词语、语法等)教学,一方面多创造探讨交流、回答问题的契机,指导学生完善口语表达。写作训练时,要求学生语言通畅,语意明确,书写规范。第二,丰富语文课外活动,实现语言文字能力的迁移。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应注意课内外结合举一反三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教师应通过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书法竞赛等语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规范用语用字能力。第三,走近生活,自觉加强用语用字的规范使用。“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应自觉走近生活,在与他人的语言交际中,虚心学习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修正自己语言文字使用中的错误。

语言文字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礼仪,而且自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浓缩着一个民族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汉语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方块文字,集中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总之,说话写字不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应该符合法律规范要求的社会行为。语文教师要落实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精神,切实抓好学生良好语言文字习惯的养成和课堂规范用语用字氛围的营建,为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4篇

一.语言文字的主权象征意义

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是国家尊严和民族独立的象征。很多国家对语言文字重要性的认识要比我们国家更清晰、更严肃,特别对“语言战略”所进行的文化渗透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性。保护母语神圣不可侵犯的例子太多了。如“只要法语不灭,法兰西将永远存在”(《最后一课》);比利时政府因语言冲突多次陷入危机;美国推出“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建立“全球语言监测中心”等。

然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脉和认同基础的母语——中文,正面临着日益被肢解和被淹没的危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得不到重视,语言文字的象征意义正在受到非常严重的冲击。如中国的商品出口,必须用各种外文文字标明,且要非常醒目,而外国卖给中国的商品,就无此类要求。在学术界,语言文字的问题就更大了。我看过一个资料显示我国科研人员发表他们的科研成果,80%是用英文发表,且学术界通常以外文为荣。我想这存在的种种问题,值得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深思。

二.语言文字应该是一个国家、民族团结的象征

前面主要谈了一下外语,下面再谈一下方言。方言作为文化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产物,凝聚着各个地方的文化精髓,有着极其深厚的生存土壤和广博的生存空间,也需要我们积极保护。

普通话的使用只是在几个重要的领域里面强调的,你在家里讲什么话,到餐馆点菜讲什么话,都是你的自由,国家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目前对方言热还是要做一些关于方言文化更深层次的思考。特别是赵本山先生领衔东北方言的小品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以后,我们可以注意到,现在媒体上以方言来制作的节目,包括电视剧,甚至电影,是越来越多了。对这个问题,我们还不太好一概而论地说它是好还是不好,是应该限制还是放开。但我觉得还是应该从更高的高度来认识国家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再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保护好方言。

三.我觉得语言文字还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标志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传承文化,语言文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们可以注意到,很多学生对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不够重视。比如说,英语是我们接受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的一个重要工具,作为现代人,学好英语无可厚非,而且我们还要鼓励大家努力学好英语。但是学好英语是不是就只是为了高考拿分呢?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但是我们的大学却要求它培养的人才用外国的语言来写学术论文。如果我们国家变成一个鼓励到处讲英语,到处都以讲英语为荣的地方,那么我们所传承的是什么文化呢?今天的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语言文字——应该如何看待,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一个问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意识。对此,我主要有以下两点思考: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即传承。传承中华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使命,因此身负传道受业解惑责任的我们就更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其实,语文教材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注意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所以,身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立足文本,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对我们的文化、文字肃然起敬。学习《论语》就让他们领略孔子充满积极入世的精神;学习《岳阳楼》,就让他们体会范仲淹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爱情怀;学习朱自清的《春》,让学生在诵读中激发爱春天、惜时间、积极向上、创造生活的感情……真正地将中华文化的渗透到课堂的环节之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刺猬“传”

2.“立足于文,因文悟道,以文渗道,传道不离文”。“传道不离文”,因此,语言文字尤为重要。“规范汉字指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家以字表的形式公布的正体字、简体字和未经整理简化的传承字。”(原国家语委政策法规室编《语言文字工作百题》)

培训中有一句话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孟加拉每一个字母都相当于一个孟加拉人的生命。”这让我深深地反思我们的社会生活:大街小巷乱用或改用成语,如“骑”乐无穷、百“衣”百顺等;为了标新立异,“火星文”在青少年中风靡;忽视或无视本国文化,对汉字的规范书写不以为意。这些现象让我更迫切地让我感受到,在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这件事情上,我们语文教师沉甸甸的责任。

此生为语文教师,且让我们以规范的汉语言文字抒写下那漫天细碎的心灵体悟,且让我以规范的汉语言文字保护源远流长的前尘往事,且让我们为传承神奇瑰丽的汉语言文字共同努力吧!愿优美的中国文字走向世界,灿烂的中华文化亘古不灭。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堂教师语言研究[D].李辉.湖南师范大学.2012

第5篇

一、动作表演

即让学生通过动手做一做,试着演一演,感受语言的形象,领悟语言的意蕴。在教学中有许多时候可以让孩子通过运用表演来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如在教学《小雨点》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时,教师可让同桌二人表演读,一个有感情地朗读,另一个双手张开在下巴下做出花开的动作,使学生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花儿张嘴巴”就是花开的意思。同样“鱼儿乐得摇尾巴,苗儿乐得向上拔”也可让孩子做出鱼在水中欢快游动和苗儿挺拔生长的样子。恰当的动作表演,不仅能使孩子正确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而且能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想象感悟

即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个成语叫“饱经风霜”,是用来描写鲁迅救助的那位车夫的,也是本篇课文的一个重点词语。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看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想象这位车夫饱经风霜的脸又是什么样的。经过启发,有的学生说:“这位车夫虽然年纪不过30来岁,但看上去却足有50多岁。又黑又瘦的脸上布满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有的学生说:“这位车夫高高的颧骨,眼圈深深凹陷下去,眼里充满血丝。”有的说:“这位车夫的脸枯瘦蜡黄,像霜打过的茄子,乱蓬蓬的头发像一把无序的稻草,上面还蒙着一层灰。”……这位教师通过让学生回忆以唤醒表象储备,把旧有经验与要重构的形象建立起联系,实现了对“饱经风霜”一词的感知;接着让学生想象车夫的生活,实现了对词语内涵的感悟。

三、经验体悟

即通过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如教《奶奶的白发》中“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这一句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小朋友,平时奶奶是怎么照顾你、关心你的?”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将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融相通,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从而让学生领悟句中长辈对晚辈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当学生再次朗读这句话时,这话已不再是由若干字词组成的句子,而是心灵的触动、生命的感动。

四、诵读内化

小学生处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对于学习的内容习惯于直觉感受积累。诵读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品味、体会文本语言,深层次地理解和感悟文本所表达的意义。诵读是对课文音韵美形象美、蕴含美等多层面进行整体性全面欣赏品味的过程,要点是让学生多感官参与活动,从语音、语义、图象、场景、事件、人物、情感等多角度去玩味,感悟、匹配。教师可配以合适的音乐旋律,让学生把课文与插图结合起来,以文为主,朗读欣赏,咀嚼语言,再以图为主,图文互义,练习背诵。还可由教师配乐读、或放录音,让学生耳听范读与音乐,眼看挂图或录像,心里默诵或小声跟背,最后在学生的头脑里构建和组装成完整的模板。

如对于《大海睡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一句,教师可以安排这样的两层读帮助学生感悟理解文本:

一层读:学生头脑中过电影和画面。

(1)小朋友,你见过大海吗?能说一说你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吗?――利用语言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白天热闹”的大海表象。

(2)我们小朋友见到的是波涛汹涌、浪花翻滚的大海,特别热闹。太阳渐渐地沉下去,大海慢慢地睡着了,你想看看深夜里熟睡的大海吗?――语言、音乐激活学生脑海中的生活画面。

二层读:进入角色,切己体察,染上“我”色。

(1)海风和海浪多像玩累的孩子啊!到了晚上,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他们像玩累的孩子安安静静地睡着了。

(2)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夜晚,你来了宁静的大海边,会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走近画面。

(3)现在你就是明月,就是星星,深夜,你躺在大海妈妈的怀里,随着波浪摇啊,摇啊――学生进入画面。

五、审美体验

第6篇

一、品词赏句,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生动

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只有细咀慢嚼才能品出芳香的语文味。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才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1.咀嚼语言文字的准确精妙。汉语言,是非常讲究用词的,历史上,曾留下许多“推敲”的佳话。而我们小语课本,作为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非常重视用词的准确精妙。如教《泊船瓜洲》,在学生理解诗意后,引导他们赏析诗句时,我问学生:“这首诗里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中,这个‘绿’可以换成哪些词?”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懂得那些词只写出风的动态而已,没有写出江南的生机和美。而‘绿’字不仅写出春风的动态,还写出了颜色的变化,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充满勃勃生机的美,也尽情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恋。这样设计教学,让学生既理解了词的真实意义,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神来之笔”,又不知不觉地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

2.品味语言文字的形象生动。小语课本中的语言,或朴素,或华丽,或简练,或丰厚,或委婉,或庄重;表达形式上又是那么多姿多彩,或比喻,或拟人,或排比,或夸张,或说明,或描述,那么风格鲜明而又充满了蓬勃生机,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语文课,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比较等形式品词析句,引领学生品味各类表达手法的美妙生动,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中的独具匠心,受到语言美的熏陶,提高欣赏语言的能力。

二、潜心品读,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思想

“得趣全在涵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1.潜心会文,推敲揣摩。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2.多元探读,激活思维。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

3.反复品读,升华情感。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一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的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作者面对敬爱的伯父即将离他而去时无限悲痛、无限崇敬的感情基调。于老师就把这句话作为读的训练点反复训练,从刚开始学生的第一遍读到最后一遍。学生的理解渐渐深入,在不断与文本的对话中和作者融为一体,真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

三、读写链接,拓展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所谓“读写链接”,就是把“阅读链”中学到的语文知识、方法技能,通过感悟、内化为“写作链”中表达能力的语文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重视读写链接,就是重视学生感悟、内化的过程。可以说,这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学习过程。在语文课堂中要体现读写链接,就要善于抓住读写链接的训练点,创设语言训练的情景,帮助学生把课文语言转化为个人语言。

1.在词句精妙处模仿写。每篇文章都蕴含了“怎样写”的范例,作者的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都是学生模仿和待以迁移的对象。例如,有位老师执教《全神贯注》时,在品析雕塑家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塑像的语句后,创设了一个内化课文语言的实践活动――老师即兴表演一段全神贯注备课的情景,请学生根据老师的表演说一段话。学生在仔细观察后,采用课文的描写方法,把老师备课时全神贯注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内容说得有条不紊,栩栩如生,达到了读写链接的训练目的。

2.在情节留白处想象写。我们可以利用课文的某一空白点来进行写话训练,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像,积极思维,变无声为有声,变不具体为具体。如《第一次抱母亲》主要是让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无私,并懂得回报母爱。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紧紧抓住这一留白处,创设情境,进行说话训练:烈日当空,母亲是_____;寒风凛冽,母亲是____;电闪雷鸣,母亲是_____。通过这些片断的交流,学生对母亲这个人物形象在头脑中的反映会逐渐清晰起来。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7篇

那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应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呢?这里笔者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利用语言,激感

学生的阅读不是简单地储存语言和知识的过程,“学生阅读的过程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小学生年龄小,由于生理和心理诸方面的特征,他们在学习中很容易引起疲劳与注意力分散。教师应针对儿童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以情感为手段,运用生动、形象的感人的语言进行述说。这样既创设了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又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使学生动情。

二、品词析句,入情悟情

入情就是玩味、追寻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描述所表达的感情。许多语言文字常常隐藏着作者的情绪曲线和心路历程。要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实现沟通,教师就要让学生原有的心理体验参与到相应的语言情境中。特定的语言总要表达特定的情感,有的词句意在褒扬,有的意在贬斥;有的激昂,有的舒缓……学生的阅读心理可分感知、理解、动情三个阶段,因此要达到与课文的沟通,首先要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中的感情。教材中精选的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精雕细刻,妙不可言。教者要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特别是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语句作为培养点,让学生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使其获得深刻的理解和感受。经过对语言文字的细细品味和琢磨,学生深刻地领悟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同时又受到感染,并产生强烈的情绪活动,这就是情感体验中的入情悟情。

三、创设情境,入境移情

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借助语言文字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走进课文”,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语感自然而生。一堂好的语文训练课,不仅要让学生动情入情,而且要让学生入境,让学生学会与课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进行情感交流,并激起感情共鸣,自觉地接受高尚情感和美好事物的感染和熏陶。这就是情感体验中的入境移情。

四、运用语言,抒发感情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起层层涟漪时,学生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心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此时,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启动器”,使之用自己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抒情。

读者要沉浸在作品中,深入品味关键词语,细细推敲语气的变化,领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出作品深藏的意蕴和情感。把概念化的词语化解为他们能闻能睹、可感可触的形象时,这些文字才能被他们真正接纳,深刻地留存在记忆的深处。

总之,语言文字训练中的情感体验是复杂的,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一般地说,情感体验包括感情的激发、感染、领悟、入情、入境、移情,以至感情的升华。它们都是在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从而达到灵活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1.王崧舟《心中的语文》

2.张 林《厚实 优美 和谐——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潜在环境》

第8篇

在当今热闹繁华的社会中,有许多商家为了提高营利,不断地将祖国的语言文字错用、滥用、误用;而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的误读字和语病更是屡见不鲜。为了对这种社会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我们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小组。

星期六早上,我们的调查小组出发了。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滥用字是“三”。这是一家卖服装的店,店名叫做“衫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的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历史名着。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本书怎么就变成了“衣服国里的演义”,这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我们继续往前调查,却碰到了一家店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店。这家商店是一家专营幼儿摄影机构的店,店名叫做“北京爱你宝贝”。这句话没有任何的标点符号,读起来自然会让人丈二摸不着头脑。直到要离开时,我才猜想是不是“北京爱你的宝贝呢”?但茂名和北京没多大联系吧,天南地北的,真是匪夷所思。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一间早餐店,准备、填饱肚子后继续调查。没想到在这里,我们就找出了一个错别字——“”。这是我们从小菜单上找到的。这是什么字呢?我拿出本子写写画画。这时,陈力华大声叫了起来:“这是‘餐’字,早餐的‘餐’”!我时恍然大悟。这个字原来是餐字左上角的那个部分。可是,大家无法把这个像“夕”的字与复杂的“餐”挂上钩。

我们在街上走了一上午,看到了许多的错用字和误用字。我们将调查后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1、店主为了商业效应,将成语滥改滥用。2、店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字简化而为。

调查结束之后,我感慨万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全世界所公认的,充满了中国五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可是,在21世纪的今天,有的人不能好好地发扬我们中华文化,却在践踏我们的文字,实在令人心痛。

做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传承汉字文化。将我们的汉字学好,写好。我提议,从我们自己做起,身边和人做起,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

茂名市第六小学六年级 张宇航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第9篇

教学改革的推行,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了读、述、背的时间,让学生有了推敲文字、领悟语言、鉴赏和感受语言的空间。同时也将教师从紧张快速的课堂讲解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探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够利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加强语言文字的应用,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的主动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的开头能够将学生顺利地引入文章的情境中,与文章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将文章中的语言文字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在主体的位置上发挥出主动性。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节课时,用播放歌曲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学生就会跟着轻轻哼唱,教师就可以顺势将学生领到“船”上来。

师:听着这首歌,我们仿佛在摇晃的小船上,两岸的风景怎样呢?

学生仿佛置身于船上,正在领略两岸的美好风光,很容易就从书上找出了“白塔”“绿树红墙”“悄悄”“愉快”等描述北海风光及欢乐氛围的词语,从而感受了北海的水清景美,游玩的欢乐。教师顺利地展开了生词认读,之后就可以进一步追加提问。

师:谁能通过朗读给大家展示一下这美好的情景呢?

通过朗读,学生逐渐理解了“红领巾”与“阳光”的关系。教师再引导学生抓住一系列动词“迎着”“洒在”“望着”“听”去感受童心童趣,感受课文对幸福生活的描绘。

整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美好的北海。这样,学生不仅对文章中的情景印象深刻,更对描绘美好情景的词语、句子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师再让学生针对班集体的课外游玩活动进行描述,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把握词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二、根据学生的接受力,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就是小学生,学生能否很好地接受所教的内容,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我们可以采取“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方法,既考虑学生的接受力,又突出教材的重难点。例如,在讲解《七律·》时,由于这首诗的历史和背景学生了解得不是很多,教师可先通过播放《》这首歌,给学生展示的悲壮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路上的艰难。

师:我们就是小,那么路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对描写道路的文字“万水千山”“逶迤”“铁索”“岷山”产生敏感,就能将这些文字的含义用画面的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

师:路上崎岖艰难,我们是否还要走完呢?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一定要走完。然后,教师就带领着学生跟着图画将一个个的困难克服,最终通过画面将万里走完。学生一个个都像路上的小战士,斗志昂扬地跟着教师感受的历程,最后学生又齐声地朗诵了一遍课文,庆祝的胜利。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掌握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深刻地体会到了历尽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喜悦。这拉近了课文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更让学生领悟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恰到好处。

三、采取递进式探索法,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建立在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上。只有准确全面地理解了文字的含义,学生才能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对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我们循序渐进地、逐步地让他们从“水滴”去认识“大海”。

1.学生对文字的学习

词语的读与写,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方法,因此教学的关键是要体现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对词语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并采用近义词替代法、比较法来对文章中的词语进行推敲,学生就能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并能够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思想感情中。例如,在讲解《推敲》时,针对《题李凝幽居》中的一句“僧敲月下门”,让学生体会 “敲”字的运用。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字能不能用别的字代替?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们纷纷用“推”“叩”来代替,并在小黑板上写下来。教师让学生对比体验,月夜访友,虽然有人家没有插门,但是也不能不懂礼貌,莽撞推门;而“叩”指的是轻轻的,不能体现想念友人的急切心理。学生通过翻来覆去的对比,还是觉得“敲”这个字用得好,既表现了僧人的礼貌,又表现了急于见到友人的情感。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很准确地领会到字词的绝妙之处,同时向贾岛做学问时认真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从而在自己写作时也能注重对文字的推敲。

2.学生对句子的学习

文字是词语的简单延伸,但是学生却很难对句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们可以通过缩句来让学生掌握句子的骨架,结合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对句子进行比较、移位、补充和改变句式,并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表达和写作中。例如,《安塞腰鼓》一文,学生通过品味课文中排比句的节奏、气势和激情,感受到了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生命力,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使用排比句造句。

师:同学们能不能也用排比的句式来描写一下咱们的运动会场面?

兴奋的学生立即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并能选择合适的词语用在自己的排比句中:如箭般的冲刺,如燕般的远跳,如火般的热情……学生将运动会场面描写得十分生动活泼。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句子的把握越来越准确。学生在练习中增加了思维的跳跃性,激活了对句式的理解,达到了灵活运用的目的。

3.学生对段落的学习

在阅读段落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弄清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联系,理清段落结构,领悟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以点概面地把握整段的大意,在积累和阅读中学会构段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讲解《沙漠中的绿洲》时,让学生针对文章中的主要段落寻找中心句,以把握整段的含义。

师:大家在阅读时注意寻找段落当中的中心句了吗?

学生积极地朗诵课文,不时地将课文中的中心句画出来。教师再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享自己找出的中心句,讨论后让学生再次得出中心句。这样,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课文内容。

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整体认知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在自我写作时把握了中心句的运用。

四、全面加强表达复述,升华学生的语言能力

学生有了字词句的认识,才能很好地通读整篇课文,高效地掌握文章的中心、大意,快速地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口语表达和写作上来。给学生创造练习复述的机会,让学生将课文上的知识加以吸收,并熟练地反馈出来,就能升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这三个段落是如何一环扣一环的?诸葛亮又是怎么一步步地被打动的?人物每一次的内心活动都不同,通过对整段的阅读,学生了解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愿望和精神。

师:通读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片断,大家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将刘备的诚心表达出来?

本文以阅读为主,学生在阅读中很快就能体会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亲密之情和敬重之意,他们从几个方面来展示刘备的诚心、决心和毅力。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还使学生把握了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方法。

第10篇

一、引言

社会语言学认为在双语和多语(包括双方言和多方言)社会中,由于社会或民族认同、情感、目的和动机、行为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对一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做出一定的评价,这种认识和评价通常称为语言态度。①这种语言态度常常通过语言使用来表现,语言使用又会影响语言能力的大小。语言能力转而影响到人们使用语言的频率,通过使用语言的效果,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语言态度。②

我们假设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北信”)高职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他们的语言态度是密切相关的,而且呈正相关。这里所提的语言态度主要是针对于“汉语普通话”的语言态度。现代汉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③,如果我们对一种语言或方言持有积极的态度,那么就应该遵守该语言的语言规范,对一些错误的、不合规律的、混乱的语言现象加以排斥。在校高职生对这些不规范现象的态度应该会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语言行为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我院高职生这个特定的语言群体也应该遵守普遍的社会语言学的规则。

二、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900份调查问卷,回收880份,剔除答题不完整的问卷,有效问卷825份,调查对象主要是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和大三的学生。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中显示:北信高职生对汉语普通话的语言态度和他们的语言能力之间呈负相关,并且是一种极低的负相关。

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四个相关纬度,即宏观语言规范意识、微观语言规范态度、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自评和实际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在信度和效度分析中,因为“宏观语言规范意识”的内部一致性极差,所以在后边的分析中去掉了这部分题目。用Spearman系数进行检验,只有微观语言规范态度和语言能力自评两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略微高点,为0.446。实验表明,主观态度同客观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之间的相关极低。

本文继续对这种维度之间的低相关进行分析。

1.语言态度的统计情况

1.3%的人认为听说读写能力和专业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都重要,而77.3%的人认为两者都不重要。84.7%的人不知道汉语有没有语法。59.6%的人对口语表达中出现病句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只有2.3%的被试不能容忍口语中的病句。70.4%的人认为课业中出现病句正常,只有7.5%的人会尽量避免出现病句。54.3%的人对错别字的出现表示接受并理解,2.3%的人不能容忍,27.4%的人表示无所谓。56%的人偶尔纠正自己的普通话发音,30.2%的人从来不纠正自己的发音。36.4%的人很不喜欢写汉字,32.2%有点不喜欢写汉字,只有1.2%的人很喜欢写汉字。54%的人认为语文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很不重要,只有0.8%的人认为很重要。

2.对于一些学校组织的公众表达类型的活动,只有28%的人肯定会参加,60.7%的人可能会参加。88.4%的同学偶尔或者经常写日记或周记。

3.语言能力自评的统计情况

从第1类的统计数据来看,被试的语言规范意识是极其薄弱的,从第3类统计数据来看,被试的语言使用是极其被动的,只有从第2类数据我们看到了一点积极的使用。从学生的平时表现来看,这些统计结果基本是符合实际的。从被测的语言能力自评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缺乏自信,从他们的语言文字专项判断中可以看出他们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但缺乏自信。

从客观题来看,满分26分,平均分13.27分,未达到及格的分数。

三、结论和措施

从统计数据来看,造成态度和能力极低负相关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跟语言态度和语言能力的非直接相关有关系,被试极其被动的语言使用状态可能掩盖其真实的语言情感和态度。另一方面,被试对语言的规范性普遍持较宽松的容忍态度,但这种态度不一定存在于成为高职生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而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长期语文积累的结果。陈松岑(1999)认为语言态度、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所构成的这个互相扣得很紧的大圆环,从共时的平面上看,甚至很难断定到底是谁先影响了谁,而只能看到它们之间互为因果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条件下,才能找出这个圆环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并探讨它与其他环节之间的关系。

语言态度和语言能力之间存在极低的负相关,这是很不合常理的现象。改善高职生的语言文字应用现状,需要在态度干预和能力提升上下功夫。

1.解决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学生的自信心缺乏,是因为长期缺乏周围环境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肯定。调查数据显示,在825条个案中,有481条个案填写了高考语文成绩,平均分97.57分。没有填写高考成绩的或者是没有高考成绩,或者高考语文成绩不够理想。因此可以从两方面来做:第一,设置有关的语言类或者语文类课程,在学习过程和成绩记录中肯定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第二,适当控制电子设备的使用,减少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对增强学生的语言自信心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调查显示,被试平时所用的输入法,排名第一的是拼音输入法,占82.1%,其次是手写输入法,占10.4%。为了加快输入速度,错别字也出现了,不规范但能表达的句子也会出现。这会严重影响学生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2.针对语言态度的消极和被动,我们建议在兴趣上下功夫。也就是说通过相关干预手段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情感。

3.要在语言信息的输入上下功夫。语言的积累需要语言信息的输入,因此学校可以多开展“读书会”一类的活动,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增加语言的输入。

注释:

①王远新《语言调查中的语言态度问题》。

②陈松岑《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期。

③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王远新.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3]石毓智.语言能力合成说的心里学证据[J].语言研究,2007,(3).

[4]陈章太.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国家语言生活[J].语言文字应用,2013,(1).

[5]罗惜春.高职院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情况调查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6]赵燕.近二十年来国内语言态度研究考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5).

第11篇

我与语言文字的故事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语言文字体现一个人的修养。语言文字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是人与人之间交通的桥梁,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的结晶。作为小学生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我们要说好普通话,写好标准的中国文字。

简简单单的笔画构成了千千万万神奇的汉字,赋予了神奇的语言的与众不同的魅力。“一字值千金”这句话说的真没错,就如我以前读过的文章中说把“乌鲁木齐”写成“鸟鲁木齐”,就这一点之差,使18万元的物品成了一堆废品,18万元就这样付之东流了。古人有“一字值千金”之说,现在看了这个“一字值千金”之后,才觉得在写文字时一定要认真,否则不但会闹笑话,有时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有些同学认为这一撇一捺的根本就不算什么,错别字一大堆。现在,我就深刻体会到“一字值千金”的重要性。我们如果小时候就这样不规范的写字;不重视错别字的重要性;不认真的读书,那么以后会犯严重的错误。所以请大家都不要小瞧我们中国文字的规范标准。

“太姥山”是我福鼎的一座名山。但是,“太姥山”的“姥”可考倒了游客们。记得我曾经去太姥山,想一览名山的风采。路上,我听着游客们络绎不绝地称赞太姥山。其中,一个年轻小伙子的话语让我哭笑不得:“这太姥(lao)山真奇特。”过路人听了笑得前俯后仰,年轻人疑惑不解。原来这太姥山的“姥”读mu,而不是读lao。是多音字。这位年轻人为他的不标准语言羞愧地低下了头。标准的读音多么的重要啊!

想必大家都看过《汉语桥》吧!有些外国人能把中文说得比中国人还好!连外国人都能说好中文,何况我们呢?

文字是我们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密不可分为什么还要把文字读错,写错?绝不可以让错误误导人们,不要被错误蒙蔽双眼,可不要将错误发扬下去。语言文字它们可不是一个个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小精灵!所以,我们要写好文字,说好标准的普通话!

六年级:李镜萍

第12篇

2019年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自评报告

陇西县八盘小学地处农村,现有学生82人(小学部49人,附设幼儿园33人),8个教学班(小学部6个,附设幼儿园2个),现有专任教师14人,学历合格率达92.86%,普通话测试合格率100%(55岁以上2人无证)。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作为学校工作目标。现在,师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普通话已经变成我校的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校园用字如校内标牌、宣传栏、黑板报等都达到了规范化的要求。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确保语言文字工作顺利开展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细化管理。

说普通话和写规范字对于培养师生的语言交际与表达能力,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其他各科知识,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语委、省语委的有关文件要求,我校确定了“提高思想认识,确保语言文字工作顺利开展”的工作思路。我校把“推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写入学校章程和工作计划中,建立了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制度。在“创建语言文字示范学校”过程中,校委会精细规划,多次在教师会上强调这方面的工作。学校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组织师生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及《教育法》《教师法》中有关内容,认真学习上级有关语言文字工作文件精神,交流工作经验,专项研究布置工作任务,增强了全校教职工搞好语言文字工作的责任感,为推动全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除教学外,在学校的升旗、全校性大会等各项集会活动中,学校领导坚持带头说普通话,为推普工作作了表率。

2、健全机构,明确责任。

近几年来,学校将语言文字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议事日程,紧紧围绕开展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工作,多次专门召开师生动员大会,认真做好学习宣传工作,组织全体师生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等有关文件,同时利用宣传栏、标识牌等方式,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使全校师生了解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掌握有关工作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学习和宣传,全校上下充分认识到,实行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做好用字用语规范化工作,对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中层干部、语文教研组长为组员,全面负责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管理和指导。领导小组每年初制定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计划,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并做好记录,年终做好总结。从组织上保证语言文字工作得以正常开展。

3、制定制度,确保实施。

我校重视语言文字工作的建章立制,实行常规管理。一方面,学校先后制定了关于“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有力保证了语言文字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学校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育教学管理要求,做到要求明确,检查落实,真正把语言文字工作列入教师考核工作要求,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要求,使语言文字工作与学校常规工作紧密结合,从而实现我校语言文字工作制度化、常规化。

二、强化领导与管理,建立语言文字工作的长效机制

按照“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方针,我校坚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明确课堂教学用语用字的要求,增强教师、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识。在课堂讲授方面要求教师普通话标准、吐词清楚、语言简练、条理分明、逻辑性强、板书规范、字迹工整;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将“板书规范、普通话标准”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在教育教学活动、会议、宣传和其他集体活动中要求教职工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坚持将普通话水平达标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聘用条件之一,将教师普通话培训成绩与在教学中使用普通话规范字的情况作为业务考核、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条件。对已取得普通话达标等级证书但普通话水平下降的教师定期组织再培训,对普通话达标后仍用方言进行教学的教师进行批评教育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对教师教案、板书、作业批改,以及学校的各种标志牌、指示牌、校级文件、印章、标语(牌)、多媒体课件等一律要求使用规范字。学校设有“说普通话,使用规范字”的提示语;学校宣传栏、各班展示栏每学期坚持办“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为主题的专栏,向学生介绍语言文字的有关基础知识;学校每年都组织“推普周”系列宣传活动,在校内掀起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热潮。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教职工在教育教学、宣传、会议和其它集体活动中,100%使用普通话;学生在教育教学、集会及其它集体活动中,100%使用普通话。这些措施使宣传环境与教育教学工作及校园美化相协调,创设了良好的普通话氛围

三、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师生自觉,实效明显

语言文字工作必须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才能取得实效。我校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1、为确保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每年都要对语言文字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查。相关组室每年也要专项总结。都定期对教职工组织普通话培训测试,使其普通话水平达到规定等级。

2、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常规。学校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列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坚持师生学习、集体活动使用普通话。为了保证推普工作制度化,学校制定了整改措施,加强课堂考查。

3、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评优评先。学校把规范学生语言文字工作纳入班级工作常规管理,把这一要求作为班集体评先、学生评先的重要条件之一。学校还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师工作管理,把教师课堂说普通话与评先、评优、职称晋级挂钩。

4、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求教师,尤其语文教师课堂语言必须使用普通话,板书字迹应工整清晰;将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贯串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作业中要有字、词、句练习及背诵、写作等内容,不论对何种作业的批改,教师都要在字、词、句或语法方面作出正确要求,并作好批改摘记,以便讲评和辅导。通过以上措施,语文课既成为学校普及普通话的阵地,也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改革。80%以上的学生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 85%以上的学生能熟练掌握应知应会的汉语拼音和规范汉字。

5、为了提高全校师生语言文字表达水平,推动校园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我校坚持组织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演讲、找错别字等系列活动。如组织师生开展书法比赛,组织开展“师生诗文朗诵比赛”。对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和老师进行奖励,极大的激发了师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热情,培养了师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

6、以推普周为契机,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语言文字工作。紧紧抓住每年“推普宣传周”的有利时机,组织学生查找学校周边店铺标牌、广告牌的不规范用字。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而且也使学生用语用字水平得到锻炼提高。在每年组织的演讲比赛,朗诵会等,都将普通话是否标准作为评分的重要指标。

四、强化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提高师生综合素质

1、强化语言文字日常培训,提高普通话测试达标率。语言文字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此学校有计划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普通话和规范字训练。教师统一购买了普通话培训书籍、资料发放到教师手中,不定期对全校教师进行普通话培训。

2、充分发挥学校语言文字监督小组的职能作用,在校内外广泛开展“不规范用语、用字督查活动”。对学校的标牌、宣传栏、班内展示栏、教师的板书、同学的作业进行不规范用字督查;对教师、学生课上、课下交谈用语等进行不规范用语纠察。这一活动有效的促进了学校用语用字的规范化发展。

3、加大教育教学力度,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由于老师的表率作用,言传身教的影响,再加上学校的大力倡导,学生的普通话意识也大有增强,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大声说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也用普通话进行打招呼和交流。

4、现阶段,我校已基本做到将普通话作为教学、会议、各类活动的语言。学校形成文明健康优良的用语环境,指定专门教师和学生担任推普员。基本实现普通话成为“校园用语”目标。校园各种公共场合固定用字、宣传栏、公示栏等临时用字、学校内部印刷物用字、教师板书、批改作业、评语等手书用字、学校各类印签、奖证等用字规范。

总之,一直以来,我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在“普通话示范校”创建活动的推动下,在校领导的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还要善于扬长避短,不断完善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