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1 22:15: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阳庄堡社区的前身是阳庄堡村,位于阳庄堡村中心位置,由于距离密集型小区较远,为了方便居民、改善办公条件,在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城关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鼎力支持下,迁址于惠安苑社区服务中心,新社区建设初期,通过考察学习吸纳了新模式、新理念,三用三废设计方案最终定稿,按照现代、快捷、高效的设计理念,力争打造配备全面、服务温馨、力求实效的示范性社区服务中心,项目于去年12月开工,今年6月完工,历时7个月,先后投资约160万元,今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
社区办公场所面积1400余平方米,室外活动场所约2000平方米。既配有常规的便民服务大厅、图书室、警务室、卫生室,还远瞻的增设了残疾人康复中心、老年人活动室、儿童娱乐室、民事调解室、心理咨询室、创业就业办公室等形成了一厅十三室的强大服务体系。
阳庄堡社区辖3个封闭式小区(惠安苑A区B区、华和春城、老电厂),1个开放式小区(阳庄堡自然村),另有三个在建小区(合昇—昌宁府、名瑞和园、惠安苑C区),区域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常住户6000余户,约15000余人,先后成立了两个党支部,现有党员35名,社区干部11名。
目前,阳庄堡社区各项工作已步入快车道,我们将继续以党建引领,促脱贫、强服务、拓项目为目标,与辖区居民携手共建美好生活!
[关键词]老年社区 交往空间 老少居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老年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1. 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
《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止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预计到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2033年超过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银发潮”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 老年人的居住状况亟待改善: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所统计的我国老年人口家庭居住、健康照料供养状况报告显示,老年空巢家庭数量增长很快。中国至少31.77%有老年人生活的家庭,属空巢家庭。2000年"空巢家庭"占比已超过五分之一,10年后这一比例又上升了8.94%。
3.我国的经济水平对老年居住建筑的发展有制约作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面临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亿万老年人福祉的双重压力,在老龄化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问题更复杂,应对老龄化的困难更大。
4.青年人独立意识增强,家庭赡养功能淡化;老年人文化水平和经济收入逐渐增高,独立意识也相应增加:
据调查显示,单人户和夫妻户增长很快,即夫妻家庭成为老年人主要家庭模式;随着年龄的增加,单身家庭、单亲和成年后代(子代和孙代等)家庭逐渐成为家庭模式的主流。
5.老年人因生理、心理因素和社会角色的变化,行为特征有别与中青年,对居住建筑提出特殊的要求:
调查显示,老年人更希望得到子女的关心,希望参与集体活动,更注重邻里关系,缺乏安全意识;动作缓慢,不喜欢太麻烦的清扫,活动半径减小,集聚性增强,出行时间较固定,生活规律;喜爱儿童,喜爱饲养花鸟;喜欢储存食物及随手放置东西,喜欢清静和阅读,不喜欢国语复杂的东西;喜欢坐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不喜欢吹空调等特征对建筑设计提出了特殊的需求。
无论从客观方面还是主观方面,从生活上还是从心理上来看,大多数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而随着居住模式的改变,老年人的生活、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存在更大的需求量,因此,创建一个和谐、良好的居住模式,构建一个安全、舒适、方便的社区环境,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更有利于老年人拥有高品质的生活质量。
老年社区建设的重点
为适应老年人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在总体上创造一个能使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社区环境,老年社区建设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社区规划与户型设计的重新整合:
独立纯粹的老年社区容易与社会脱节,容易造成与子女关系的疏远,而建造以老年居住及生活为主的综合性的社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据北京调查统计,有超过1/3的人愿意独立居住,但他们普遍希望靠子女近一点,便于互相照顾,通过对社区的合理规划与户型的重新整合完全可以满足这种需求。
2.社区应围绕老年人为中心进行建设:
这就要求全面了解老年人的生活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在
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降低,要求更多的体贴和关怀,对台阶和楼梯等设施感觉不便,穿越马路紧张慌乱等,只有在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上都以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出发点,才能为老年人建设安全、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
3.注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轻松实现角色转变:
离开工作岗位和同子女分开后的失落感,怕成为社会的负担的精神上的压力,都是造成老年人倍感孤独的
主因,这些消极的心理也会影响老年人肌体的健康,因此,老年人更需要在精神上的支撑,社区中康乐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多元化是缓解这种压力的良好途径,如社区中开办老年人医院及老年人门诊,深入社区,为老人提供社区服务能使老年人倍感慰藉和关心,而丰富的社区活动也对老年人的心理起到积极的调整作用。
三.老年社区建设的几点浅见
户型设计:
通过改进居住单元的组合形式和居住院落的规划设计,创造更多、更好的邻里交往空间。社区中应规划多样式住宅组合形式,如与子女比邻独立居住型、完全独立居住型及可合可分的“老少居”等。比邻独立居住型可以采用同楼层居住,老年住户可利用底层单元,与子女和家庭可以垂直交通联系。这种方式既方便老人参加户外活动和参与社会活动,又方便子女顺便探视和照应老人的生活,设计时还可采用底层单元和楼层单元不同的形式,便于底层空间的灵活划分和无障碍设计的实现。“老少居”是指带有老年人房间的与子女同住的户型,适合年龄较大或生活不能自理型的老年人及家人居住。
无障碍设计
近年来,无障碍设计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在老年社区中无障碍设计更应贯穿社区设计始终。如道路、入口、景观、活动及建筑内部都应该体现无障碍设计内容,切实做到方便老年人生活:门的宽度适当增加,方便轮椅通行;室内地面平坦,无高差、无门槛;开关、门铃和门窗把手等设施高度适当降低;浴池应有音响传感器,应提高报警的声响;采暖应补充附加体温损失;厕所应靠近卧室并设有长明灯;厕所采用推拉门等。总之,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应注重老年人的特点。
交往活动
这里的交往活动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邻里交往、与外界的交往三方面。促进邻里互助,有益于老年人互相照应,也有益于充实精神生活内容和增进环境的安全感;选择老年人易于相聚的地点进行重点的景观设计;利用半封闭空间促使老年人紧密交往;社区中应提供真正的老年人活动场所,通过组织多样化的社区活动使老年人融入社会,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在知识上得到满足,从而引导老年人选择积极的生活方式。
室外环境
室外空间应有方便的连接,应有易识别性、易控制性和易选择性、易被观察性:如建立视觉中心,放大字体,增强色彩对比度,运用熟悉的符号,室外空间易有通达的相互联系等。由于大多数的老年人有晨昏散步活动的习惯,他们是社区景观、绿地的实际参与者。因此,可以亲近的花园绿地或是小树林间一条充满趣味的小路,都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满足感。老年人需要一定独立的活动空间,可以安安静静练剑、打太极,所以社区内若能有动静分离的老年活动区,定能增进小区和谐、文明的氛围。
对老年社区建设的展望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朱勇说,中国政府高度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做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决策。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府将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益作为根本立足点;坚持围绕主题和主线,把推进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把构建大老龄工作格局作为重要支撑;坚持可持续发展,把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的顶层设计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统筹兼顾,把妥善处理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大关系作为科学方法。全面实施“发展为根本、保障为基础、健康为支撑、参与为动力、和谐为要求”的积极老龄化战略,主动对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和体制机制做出战略性调整,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全同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开彦.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概论[J]. 住宅科技. 2000(09)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通知》、国家安监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省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深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落实区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现就进一步推进全区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安全社区建设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围绕安全生产中心工作,贴近安全生产实际,以提高全民安全生产意识和防范能力为基本要求,以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伤害为目的,以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稳妥推进,全面提升街道办事处安全生产工作水平,为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强基固本、提供支撑。
二、任务目标
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安排,“十二五”伊始,全省都要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总体目标是,“十二五”期间,全省有400-50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启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300个建成省级安全社区,200个建成国家级安全社区,安全社区数量覆盖全省乡镇(街道办事处)20%以上。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我区十三个街道办事处都要开展安全社区创建工作。2012年度的任务是:路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要申报创建国际安全社区,其余十一个街道办事处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安全社区。
三、创建程序
(一)安全社区分为省级、国家级、国际级安全社区,启动安全社区创建的街道办事处,根据要求申报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安全社区,达到国家级安全社区标准后可继续申报国际安全社区。
(二)安全社区建设实施依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行业标准《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
(2)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安全社区评定管理办法》;
(3)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全国安全社区现场评定指标》;
(4)其他有关要求。
(三)申请省级安全社区的街道办事处应经区安监局审核同意,出具推荐意见并加盖印章后向省安监局提出评定申请,由省安监局组织现场评定,达到省级安全社区标准的,颁发“省级安全社区”证书和牌匾。
(四)申请创建国家安全社区的应按照《安全社区评定管理办法》,在向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递交创建备案表时一并报省安监局备案。申请评定时,由区安监局审核同意,出具推荐意见并加盖市安监局印章、向省安监局备案后,向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提出评定申请,经专家组组织现场评定,达到国家级安全社区标准的,颁发“全国安全社区”证书和牌匾。
(五)申请创建国际安全社区的街道办事处经区安监局审核同意,出具推荐意见并加盖市安监局印章,向省安监局备案后,向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提出创建申请。经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现场评定达到国际安全社区标准的,颁发“国际安全社区”证书和牌匾。
四、工作措施
(一)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是全区“十二五”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强化年”活动中“四个创建”之一。各街道办事处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安全社区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创建规划和计划,安排专项资金,落实责任和措施,广泛动员参与,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安全社区建设稳步推进。
(二)为鼓励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省政府安委会将安全示范社区的评选作为“四个创建”之一给予表彰奖励;省、市每年的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只在取得“安全社区”牌匾的街道办事处中产生。
一、以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引领新农村建设
2012年,为了推进“三化”统筹发展,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提高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按照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围绕“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实施,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在以前工作基础上,2012年继续加强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此专门下发了《关于继续推进试点社区建设的通知》(松新农村办[2012]6号)文件,对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一年来,在市、县(区)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试点社区建设达59个,全市农村社区总量达到186个,2012年年社区建设总投资达4740万元,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又取得了较好成果。
(一)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实施,各地加大了对社区建设资金支持力度,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2012年农村新型示范社区建设文化广场73100平方米,硬化道路62.9公里,排水排污工程25850延长米,建设垃圾站56个,信息网络49个。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加强了社区站所室的完善和建设。截至今年12月,全市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社区办公室59个,社区卫生室60个,社区警务室72个,图书阅览室77个,文体活动室75个,计生服务站48个,政务公开栏72个,信息宣传栏85个。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主要工作措施
通过社区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学习园地、文化广场、农村文化大院等建设,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有所加强,村民可以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陶冶村民情操,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但是社区的服务功能还很不完备。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建设好“四大网络”:
一是文化服务网络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在文化服务上追求文娱活动的品味性,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农村社区的文化阵地。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农村社区的新文明、新风尚。提倡推广扶余县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的做法和经验,让文明之花开遍全市,结出硕果,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综合服务网络 建好党员责任区、社区村民小组,办好公开栏、科普宣传栏、文体活动中心等服务站点,满足了村民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公共卫生,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三是治安网络 建立警务室,组建联防队,构建由民警,居民群众参加的专群结合的治安防范体制。四是帮扶救助网络。对贫困户、低保户、富余劳动力进行登记管理,建立台账,在社区领导组织、服务组织、专业生产经济组织内制定帮扶机制,加强技能培训,做好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用工对接、劳务输出等扶贫解困致富工作。
关键词:农村 城镇化社^ 建设 研究
1 农村城镇化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社区建设管理的现状
近几年对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由于政府和村委会的监管力度不足,建筑工程施工队伍的素质也参差不齐,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较低,对于社区建设的质量管理观念淡薄,导致很对农村社区的建设中出现很多质量和其他方面的问题。以及在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中,乡镇相关的建设管理部门等服务机构的建设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无法全方位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以及社区建设的设计、施工和后期维修等质量监督,导致农村社区建设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和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
1.2 农村社区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中的不足
目前我国针对农村社区的建设还处于发展和试点阶段,农村社区建设又完全不同于城市社区建设的范畴,针对农村社区工程建设和生产,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施工规范要求,不论是在农村社区建设的选址上,无法根据农村人口的密度、原始地形地貌,以及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分析研究,目前很多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选址上都很随意,完全不综合考虑农村的整体发展等,反而制约了农村的发展进程。其次在农村社区建设施工中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面狭窄,局限性较大,没有严格按照相关建筑工程规范要求实施监督管理,在社区建设的原材料控制、土方基坑验槽和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以及社区建设竣工验收不规范等方面监管力度不足,以及乡镇建设管理部门的对社区建设的管理责任不明确,导致农村社区建设中质量得不到保障,以及其他服务性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2农村社区建设的管理措施
2.1加强农村社区建筑工程的管理
建立科学有效地社区建设管理制度,加强乡镇建设管理部门组织建设,尽量把社区建设的各个环节落实到责任人。实现与社区建设项目部联动机制,合理统筹安排社区建设管理监督工作,强化乡镇建设单位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管理。其次是对于农村社区建设的特殊性,在社区规划建设中,农村社区的选址、设计和施工,以及后期的竣工验收,可以吸引农村居民参与其中,加大社区建设管理的宣传力度,调动村民监督管理的积极性。并定期针对社区建设出现的常见问题和相关技术管理要求,对乡镇相关施工管理人员和村民进行建筑施工管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这样一方面实现民主管理的模式,更能加强社区建设的管理力度。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不单是解决农村居民住的问题,还应统筹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性设施配套,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村住行和生活水平为目的,结合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生产生活文化、水文地质条件和交通等全方位科学规划设计农村社区,避免乡镇企业为了落实国家政策盲目建设的问题,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村民的满意度。同时社区建设的规划和设计对项目建设和后期使用等都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农村社区的工程质量和使用年限,以及后期农村社区正常使用和发展。首先是根据整体规划,选择多个社区建设地址,严格根据规范要求对选址地区的地质勘测,然后进行综合评判后,针对建设地区进行设计,在设计施工中针对农村村民的要求进行各类优化设计,正确处理优化设计和社区建设的经济关系,进行工程造价和技术对比分析,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控制社区建设工程造价,另一方面提高设计质量。
2.2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性设施建设
新农村城镇化社区建设不同于传统的行政村的房屋建设的区别在于有健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性设施,但乡镇建设管理部门往往容易忽视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道路、天然气、供电、自来水和绿化、健身设施和道路照明、以及通讯等设备的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提高村农生产生活水平的重要设施。因此乡镇建设管理部门要正确认识基础设施和服务性设施对于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根据农村社区的建设规划和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建造,一方面极大的改善了农村交通状况,就近与国道和省道连接,促进农村和城市交流,另一方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条件。因此合理规划社区道路,结合就近的城市道路连接贯通,根据农村社区的地理分部特点,设计多级道路,在主干道的建设中,根据社区的设计规划,加强管线综合工程内容包括给水、雨水、污水、电力、路灯、电讯和有线电视等管线的设计和施工,预埋配电线路应社区主要干道采用PVC管进行敷设。同时对于干道和社区照明和楼道照明设计用尽量选用节能性灯具。还应在主要道路上设置交通标志、路牌和警示牌等、道路两边设置绿化带和景观设计等,提高农村道路的景观艺术。其次就是农村社区室外工程的建设,一般对于农村室外工程建设中多采用雨污分流和污废合流的方式,雨水通过雨水管道就近排放到河流和水库等,生活用水等经过化粪池等设施处理后集中排放到收集池作为以后村农生产用有机肥料或建造大型沼气池等,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以及在社区消防设施的设计中,由于农村社区人口密度较大,村民防火和用电意识较差,因此在设计规划中应考虑室内外消防系统,可以选择单独建造蓄水池供给消防或者直接由市政给水管网供给室内外消防。
2.3加强农村社区施工队伍的管理
对于农村社区建设中,乡镇政府建设单位在选择施工单位时未严格对施工单位的资质和施工力量进行筛选。在施工单位的好坏直接影响社区建设的施工质量。因此对于施工单位应公开招标的形式,择优选取。减少施工成本。要求施工单位针对农村社区建设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材料采购方案和人员计划等,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避免出现豆腐渣工程等现象,确保农村社区建设的质量安全。
总结:随我我国城乡发展的趋势,对于农村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比较缓慢的特点,以及结合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居民居住较为分散的特点,加快农村社区建设,不能实现加快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优化,合理分配和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改变过去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因此对于我国发展新农村城镇化社区的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借鉴国内外农村社区建设成功的案例,根据目前农村地区城镇化社区建设试点的实施经验,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施工质量,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社区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颖举. 《中部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河南省为例》[J]. 贵州农业科学. 2011(02).
[2] 徐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 江汉论坛. 2007(04) .
[3] 于晓东.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乳山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D]. 山东大学.2014.
[4] 王正男. 《新乡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2013.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
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全力参与,投入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为抓好安全社区建设,我局成立以农业局局长任组长的安全社区建设领导组,全面指导安全社区建设工作。
二、责任到位,岗位到人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结合县安委会划分的安全社区分解任务,县农业局将安全社区责任分解,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全面参与安全社区建设,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明确其工作职责。
(一)共同部分。按照县安委会的统一安排,各部门、单位要做好自身办公场所和管辖领域的安全工作,协助当地乡镇做好安全社区宣传动员工作;加大资金投入,排除安全隐患,将安全宣传活动要融入安全社区建设概念和内容,组织单位本身及家属区、生活区等区域积极配合当地乡镇开展安全社区宣传和项目促进。
(二)县农业局。加强对农业安全、农机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指导督促对种植业可能造成的农药污染、病虫害等造成的次生灾害制定预案、制定措施进行干预;督促本级单位、下属单位及相关企业积极参与配合安全社区建设工作。
(三)县畜牧局。指导督促对养殖业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流行疾病等造成的次生灾害制定预案、制定措施进行干预;指导督促对畜牧业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流行疾病等造成的次生灾害制定预案、制定措施进行干预;督促本级单位、下属单位及相关企业积极参与配合安全社区建设工作。
(四)县农能办。对农村沼气使用进行安全使用宣传活动,开展安全检查;督促本级单位、下属单位及相关企业积极参与配合安全社区建设工作。
三、强化管理,注重实效
各单位要加大安全社区建设宣传,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主要领导要深入基层,检查安全,排除隐患,指导本级单位和下级单位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每季度开展一次以上的安全宣传进社区活动,并将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对下级单位的目标考核,责任到岗位、人头。每季度月底前将上季度本单位安全社区工作开展情况以报送至县农业局安全生产领导组办公室,县农业局安全生产领导组办公室汇总后于3日前统一上报。
一、城市低碳社区建设现状
通过对兰州市一些社区进行调查发现。新建社区与老社区差异很大。老社区空间格局更为紧凑,基础设施不完善,设备老化。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其客观地理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由于这些老社区规划建设较早,缺乏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社区居民为拓宽自己的生活空间,见缝插针,社区内部空间格局比较杂乱。社区绿地面积狭小,甚至是仅有绿地被居民占领种植蔬菜等,不足以起到改善社区环境的作用。社区生活垃圾处理不及时,甚至某些社区垃圾随意堆在道路两旁,严重影响居民出行和身体健康。由此可见,低碳社区建设还面临很多问题。
1、资源利用不合理
低碳社区建设主要依靠社区居民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推动社区由高污染、高能耗向低污染、低能耗转变。但是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利用率低,很多家庭没有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由于相对干燥,对于雨水和中水的循环利用不完善。节能冰箱、节能空调比例较小。冬季取暖特别是棚户区仍然采用传统取暖模式。
2、居民低碳环保意识薄弱,实践性低
由于我国长期重视重工业发展,再加上人口众多,在解决人民温饱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问题,忽视了生活空间质量。近年来环境日益恶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一部分居民却在实际生活中不能自觉践行低碳理念。一方面抱怨社区环境差,城市环境差。另一方面却不能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大多数居民并不了解低碳生活,甚至认为低碳生活的实现主要责任在于大企业,自己的力量是薄弱的。这种意识上的缺失和实践上的不作为,是低碳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3、低碳社区建设推行不力
尽管国家制定了推动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法规政策,例如《节约能源管理条例》、《节约能源法》等,但是效果却不明显。而低碳社区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居民处于被动状态。社区中居委会和物业成为了低碳社区建设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是非营利性的,缺少资金是低碳社区难以继续推进的主要问题。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处在起步阶段,对于老社区改造更是任务艰巨,面临众多问题。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政府方面的,二是社区自身的。低碳社区需要政府和社区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二、城市低碳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低碳社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即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必须在自然承载限度。其核心和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低碳价值观的培养,现代科技的运用,科学的管理模式等多种措施推动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谐共进。一是要培育低碳理念,形成低碳社区文化氛围。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强调保护自然。社区是居民生活载体,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是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并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低碳社区不仅要靠强制推行,更要自觉主动地实践。低碳社区的建设需要培育低碳理念。和谐社会的追求不停滞,低碳理念就不会凝固。高质量的生活不仅涉及消费水平还涉及精神建设。低碳理念是现代社会和高质量生活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导向。要不断培育和建设低碳文化氛围,通过宣传、引导、教育,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使低碳理念成为社区居民共识。二是要科学规划、管理和决策,保障社区有序发展。低碳社区是社区发展的新形态,需要各种政策支持。政府是低碳社区指导力量。政府的作为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影响性。在低碳社区建设中,政府有责任做好指导。首先,政府通过不断地完善法律法规,尤其是加强环保工作立法,指导公民文明行为。制度是搞好工作的重要保障。低碳社区建设必须要有合理的制度保障。尤其是干部考核制度。把环保问责制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之中,将环保责任考核常态化。其次,要有一套科学的社区规划方案,规划要从自然地理环境实际出发,坚持低碳建筑设计理念,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发挥政府监管职能,严格监管房地产开发商,保证最大限度减少社区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三是社区自身要积极投身于低碳社区建设。社区要有效控制自己的事务,必须在保护其环境的同时能持续满足它们的基本需求。[2]社区居民既是城市低碳社区的直接受益者,也是低碳风险的直接承担者。社区居民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引领低碳生活消费模式;树立低碳风险规避意识,预防、规避风险,同时积极承担自己该承担的义务。[3]低碳社区呼吁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消费是低碳生活的核心内容。居民要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如节约用水用电,选择低碳出行方式,拒绝应用一次性制品等,不仅保护了环境,也有利于节省生活花费。居民要自觉把低碳理念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把低碳消费和低碳文化作为一种时尚追求。处在社会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环境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环境保护更为紧迫。低碳社区建设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自觉实践,是城市全新的发展趋向,需要政府、居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建立完整的低碳社区参与机制,才能建设出环境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作者:孙菲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学院
主题词:石油石化 美丽社区建设
石油石化企业美丽社区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十精神的重要行动,也是进一步改善社区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满足职工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实现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石油石化企业主导型社区硬件设施、软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物业服务、公益服务质量逐年提升、社区环境面貌逐步改善、职工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离退休老同志的生活保障逐步加强,社区和谐稳定局面逐步形成。推进美丽矿区建设,要紧紧围绕集团公司确立的到2020年将石油石化矿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生活便捷、环境优美、文化繁荣、平安稳定、社区和谐”的美丽社区的总体目标,抓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美丽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思想认识上的突破和提升、整体上的谋划和布局,也要有组织上的协调和指导、具体工作上的部署和安排。要按照“功能完善、生活便捷、环境优美、文化繁荣、平安稳定、社区和谐”七项要求,从服务油田发展,保障居民生活,维护社区稳定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美丽社区建设工作,在持续做好物业服务、保安服务、社区服务、离退休服务的同时,结合实际,制定美丽社区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搭建综合平台,围绕提高社区居民幸福指数提供全方位服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持续深化数字化小区建设,创新油田矿区社区管理,提升办公楼宇、民用物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平安、社区文化、社区志愿者服务等工作提档升级,努力实现社区“功能完善,生活便捷、环境优美、文化繁荣、平安稳定、社区和谐、运行高效”的美丽社区目标。
二、围绕环境建设目标,完善社区服务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环境服务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呈现出从“求温饱”到“盼环境”,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趋势,建设美丽矿区就是要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新需求,新期待,这不仅是对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安全需求、生态需求、文化需求的现实回应,也是矿区服务业务实现永续发展、长久发展的群众基础。要按照“绿色满园自然美、节能环保生态美、健康安全和谐美、低碳生活人文美”环境建设目标,充分利用社区现有土地资源,新增居民住宅和社区老年人活动场所,进一步改善社区居民人居环境,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持续提升社区环境建设水平,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引进社会资源,深化社区管理创新。加强和创新矿区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指出,要把社会管理寓于为群众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设美丽社区必须通过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化解矛盾纠纷、凝聚人心士气、促进和谐稳定、全面提升服务水平。这方面,一定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把推进专业化管理和服务作为提升物业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专业化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重要基础;现代社会,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包打天下,不可能提供社会和市场需要的所有专业化产品和服务。在推行保洁、保安、绿化、维修、餐饮服务等业务外包的同时,逐渐将目前承担的大量社会事务和公共管理职能移交地方政府、融入社会,由政府派驻人员、义工替换内部员工;在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服务需求方面,有效利用政府、社会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服务组织和社会志愿者服务队伍有序参与社区公益性活动,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更加专业、便捷的服务。要通过推进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专业化,实现矿区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服务效益的整体提升。在这个问题上,既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又要有壮士断腕的魄力、信心和勇气,推进社区服务业务与社会服务相融合。同时,还要提前做好角色转变和职能调整,主动适应社区服务业务发展变化,保证服务质量。
四、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十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解决社区居民特别是困难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积极落实地方政府各项惠民政策,让社区居民平等地享受“市民”待遇,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现阶段重点落实地方政府在提高城镇居民生活福利待遇方面的优惠政策,包括子女就业,子女、家属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困难家庭住房补贴和生活补助、残疾人生活救助和医疗补贴、高龄和离退休职工生活补助和相关生活补贴等方面的普惠性政策。同时,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支持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优惠政策,包括社区居民公共卫生补贴、养老机构建设投资和运营补贴、托幼机构运营补贴、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以及公益性岗位派遣等政策。要通过争取和落实地方惠民政策,让社区居民亲身感受到推进美丽社区建设所带来的好处和实惠,增强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美丽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翟晓兰;对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王莹;城市社区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几个理论问题[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周全德,魏晶平;欠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科学・经济・社会;2004年02期
一、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社会基础
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但大多数中小城市经济力量较弱,发展水平不高。“这已经成为影响中小城市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瓶颈之一,也是影响宏观社区建设整体推进的拦路虎。”“社区的社会基础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涉及内容很多,大到社会层面的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状况,小到区域层面的区位特征、区域公共政策,都是制约社区生活开展的重要因素”。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社会基础包括政策与经济两方面。一方面,政策影响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发展。政策是社区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政策、人事政策、社区政策。这些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的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都受到政策所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制约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发展。中小城市社区建设主要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小城市社区物质文明建设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基础越雄厚,城市社区设施建设的硬件水平就越高。中小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也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因此,有必要将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纳入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中,重视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二、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难题与源由
中小城市社区建设主要面临建设发展不均、投入不足、法规缺乏、居民参与意识薄弱四方面问题。首先,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发展不够均衡。中小城市的地方领导对社区建设认识不足,个别社区建设长期滞后。中小城市的社区建设规模大小不一,新建社区基础薄弱,资源条件较差。城市社区建设进展速度有快有慢,城市化进程影响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进展速度。其次,中小城市社区投入普遍不足。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而中小城市政府对于城市社区建设不够重视。中小城市政府主要重视经济的效益,而忽视了基础设施和社区发展。目前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总体资金投入不足,社区工作开展难度很大。再次,中小城市对于社区建设的法规缺乏。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缺乏配套措施和监督机制,社区建设工作开展没有法律依据。中小城市社区居民与社区发展目标未能有效整合,社区居民只关心与自己有直接关系的问题。“结果在社区建设中就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情,即政府和社区热中的却不是居民希望的,甚至两者时常尖锐冲突”而这些问题,由于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法规缺乏,社区也无力去解决,从而影响社区建设发展。最后,中小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参与意识薄弱。“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社区居民的广泛自愿的参与和介入,包括社会参与、经济参与、政治参与和文化参与”。中小城市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意识,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仍停留政府主导位置。中小城市社区居民在城市社区管理中被边缘化,社区非自治组织,这影响中小城市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
三、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可行途径
中小城市社区建设长久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政策、经济、法律来保障,同时对社区居民加以引导。首先,政策保障。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政策严重缺位,中小城市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保障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在保障社区建设发展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对居委会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放宽权限。要对参与社区建设的社会组织制定有关政策,对社区建设资金投入的社会组织给予支持和褒奖。通过政策保障更多的社会资源向社区流入。其次,经济保障。中小城市社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中小城市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建设发展的投入,保障社区资金的投入。要通过“财政支持、费随事抓、社区自筹、社区赞助”等方式,来满足社区建设发展的经费需求。政府财政预算设立社区建设经费专项,确保社区建设资金的落实。再次,法律保障。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法规缺失,是社区建设的保障,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应纳入法制的轨道。“政府的权威来源于它所代表的公共秩序和公众利益,居民自治组织的权威来源于社区全体居民,介入社区事物的专业机构的权威来源于其管理的专业水平和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授权”。政府应制定关于城市社区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出台有关社区建设的相关法规和文件,覆盖社区各个领域的法律体系。最后,社区居民引导。中小城市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意识,中小城市社政府应该适当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其中。“在社区我们看到,对于那些真正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如选举、管理、监督等,即使动员式参与也刺激不起居民兴趣。”因此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政府要做好引导工作,寻找政府、社区和居民三者的“交集”,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有效的去整合社区资源,共同为了社区建设发展作出贡献。我国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制约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社会发展速度的中心在于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因此,全面建设中小城市社区是我国社会的重要发展道路。
作者:程彦斌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高校教育 社区建设 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03
Abstract The community is a miniature version of the society, higher education is to provide tal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teraction in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raise the level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s a win-win wa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active mode of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cessity, actuality, feasibility, deficiency and improvement sugges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ge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Keywords college educati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teraction
高校作为精英教育的主阵地,拥有充足而又优质的教育资源;社区作为人们聚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拥有丰富的可供实践的社区资源,高校与社区的契合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水平。“现代教育是大教育”,以高校实践教学为主阵地,以服务社区建设为平台,高校与社区互相融合,共享双方的丰富资源,积极开展高校与社区的共建,对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促进作用,能进一步促进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发展,对学校和社区是双赢的选择。所以,探究它们互相协作的意义、实现路径、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有着重要意义。
1 高校教育与社区建设互动的意义
(1)高校教育与社区建设互动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教育类数据显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为2548万,做好数量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的实践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单依靠高校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如何做好实践教学是困扰大多数高校的一个难题,实践教学的成效高低不仅关系着大学生就I的数量和质量,也对高校的生存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面对当前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要求也越来越务实,越来越接地气,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成为用人单位的一个首要考核条件。为此,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一方面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兴建实践教学基地,但是任何一个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有限的,不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而且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对学生的标准和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学生仅仅利用校内资源所进行的实践永远停留在模拟状态,而非实战,学生在模拟状态下实践的能力提升与实战状态下总是存在一定差距的。①因此,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周围的社会资源来增强实践教学成为必然之选。“校企合作”就是利用本土资源的一个典型,但还有很多专业的实践教学急需社会公共管理资源的介入和参与,尤其人文社科类专业,与社区建设有相当多的契合点。
(2)高校教育与社区建设互动是社区发展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这个社会的基本单元,所管辖的人口愈来愈多,有的甚至达到上万人,所需承载的社会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囊括了服务管理、居住的环境、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矛盾调解等多方面的内容。②并且,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有些社会问题在社区逐渐凸现出来,如拆迁安置户物业管理、安置小区文化建设需求、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农民工精神需求、空巢老人关爱、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涌现。社区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伴随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广大居民对社区建设的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与社区人口增多和工作量增大相对应的现状是,社区工作人员仅仅只有十多名,导致很多工作没有人去做,不足以满足社区服务的需要。一方面,社区需要招募一定数量的志愿者来解决有工作没有人做的局面;另一方面,社区急需要教育、法律、心理、艺术等专业的人力资源来提高社区建设和服务的质量。高校拥有的志愿服务理念、志愿者数量和专业人才的资源,是社区建设的急需,社区寻求与高校的互动合作成为必然。
(3)高校教育与社区建设互动城市建设发展的机遇。从高校的发展轨迹来看,为改变扩招导致的教育资源急剧紧张的局面,各地高校不得不选择筹资建设新校区来积极应对。考虑到买地费用成本,新校区的选址往往在城市郊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的地段。这些地段经过征地拆迁安置,高校周边大多是工业园区和拆迁安置社区。经过拆迁安置组成的社区,一方面面临着从农民到居民的管理挑战,另一方面依托高校资源寻求发展机遇。从社区建设的路径来看,越来越密集的社区居民,越来越高的社区建设要求,急需要寻求高校的专业人才资源的协助。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的极速递增,使高校捕捉到了社工机构专业化的巨大的服务需求空间与政府扶持和推广的良好社会环境。近年来,很多的高等院校和社会相关机构开办了与社会工作相关的培训,并开创性的创办了各类社工组织服务当地社会,适应社区,尤其是城市郊区社区建设的需求。因此,高校教育与社区建设开展互动是社会发展促成。
2 高校教育与社区建设互动的实现路径
(1)在校社互动中,社区要为高校教育提供理论研究样本。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微缩版。大跨步、大规模和大体量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了新型“城市病”,集中凸显的社区建设和管理难题更反映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瓶颈和热点,如物业管理规范化问题、社区养老问题、城乡医疗卫生体制、节能环保推广等。通过暑期实践活动选取某地区的某社区作为蓝本组织大学生开展专题调研已经成为高校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常见手法。但暑期调研由于时间短暂,存在着采样的区域不广、数量不多、时效性差、研究不深等局限性和不妥之处。而高校教育和社区建设实现互动,社区需要为高校的理论研究提供长期性的研究样本,样本采集具有时效性,使得理论研究成果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实际。
(2)在校社互动中,社区要为高校实践教育提供一些比较专业的实践性工作。以法学专业的法律实践教学为例,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来自不同地域的农村或城镇大量居民聚居在社区,不同类型的各种民事纠纷必会发生,大拆大建的征地拆迁高峰也不可避免的带来大量民告官的行政纠纷。高校和周边社区建立长期的法律服务合作关系,把法律实践实习基地建立在社区,并且高校选拔优秀教师指导学生为社区提供法律服务,使法学师生的知识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为那些经济困难、无理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社会弱势群体,但又需要依照法律程序实现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协助社区居委会处理日常的法律事务及法律纠纷,为大学生提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平台,从而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目的。③
(3)在校社互动中,高校要扩大大学生交往空间,传递志愿服务正能量。高校志愿者是基于志愿者精神、道德良知和公民责任,在学校的组织下,为社会和他人资源提供帮助和服务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在校大学生,高校志愿者是志愿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具体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热心社会公益事I的慈善精神、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等方面有较好的培养作用,对形成助人、关爱、奉献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进一步提升大学文化建设的层次和质量。走进社区开展家电维修、法律咨询、科普课堂、养老服务等志愿活动,扩大了大学生志愿者与社区、民间社会组织、服务单位的交往空间,为学生构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同时学生在日常志愿服务中可能会接触到各行各业、形形的人,负责和多样化的社会活动能锻炼出优秀的组织能力,并激发出内在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能以良好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学习生活的各项机遇与挑战。
(4)在校社互动中,高校要设法助力社区建设规划。近年来,随着我国集约土地、集约公共资源的发展需求,各地开展大规模的拆村并点建设,不断涌现万人规模的拆迁安置社区,带来了配套建设安置房屋类型和数量、公共服务和生产基础设施类型和规模,土地利用率、绿化景观设计、节能环保设施等社区建设如何科学规划的问题。
(5)在校社互动中,高校要为社区提供文化资源共享,丰富居民精神生活。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人,社区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高校,高校也就是一个相对小规模的社区环境,因此,为高校和社区互动和融合提供了可能,高校和社区文化的交互共融,一般应以社区需求为导向,以高校的文化资源作为主体。一是精神层面上进行共享,培养出具有高素质、能够服务于社会的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而服务社区居民则是社区的主要目的,这就需要吸引高校中的人才来社区,为社区服务,为社区贡献,这种人才共享让高校和社区的互动长期受益。二是物质层面的文化共享。主要是高校在教学设备的开放程度和增减方面的调整等都要依据社区的需求,还要考虑社区的整体情况,教育市场的结构调整和社区内的工作环境和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来进行调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馆、游泳馆等设施对周边居民开放,大大提高了高校文体设施的利用率,丰富了居民精神生活。
3 高校教育与社区建设互动容易出现的问题
(1)志愿服务不足。高校志愿服务,在志愿者方面存在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以及服务动机的多样性。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是指由于学校课程设置和学业需求,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阶段,很少出现志愿者服务周期有3~4年的。④志愿者队伍的流动性带来了志愿服务组织上的困境,最明显的是带来志愿服务互动社区的沟通时段不一致性。一是志愿者的加入和退出主要在开学伊始的9月份,也是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最活跃的时间段,而社区工作主要集中在年头和年尾,对志愿服务和志愿者人手的需求量也集中在年头年尾,供需之间存在季节矛盾。二是大学生志愿者的空闲时间一般集中在课余时间,主要是指晚上和周末,而这个时间正是社区工作人员的下班时间,组织工作的沟通上存在时间差,不得不牺牲社区工作人员的休息时间或者占用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者的课间时间进行沟通,带来不便。上述的流动性和沟通不畅直接导致了目前高校和社区互动的志愿服务主要集中在简单的体力劳动上,志愿服务内容重复率高、相似度高,缺乏创新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志愿服务内容与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脱节,无法起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2)运作经费不足。首先,高校和社区自身原本就存在经费不足的困境。高校的扩建和软硬件不断提高的建设标准,另大部分高校面临经费紧缺的难题;社区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投入,尤其是城郊地区的拆迁安置社区,主要用于保障物业管理、公共设施维护等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在提高社区建设层次方面的经费投入方面受到束缚较多,因经费不足而导致社区很多工作无法开展。其次,高校教学和社区建设互动的传统模式集中在公益慈善事业领域,在部分师生和社区管理人员中形成了公益就是无偿服务的固化思维,认为谈钱就变味了。而事实上,无论是公益项目,还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一定的资金维持其基本运转和长远发展,比如交通餐(下转第40页)(上接第6页)饮等后勤开支、纸张工具等办公开支、购买意外保险等保障开支以及各种场地、桌椅的费用。如果没有经费的保障,高校和社区的互动只能停留在临时、散乱、简单重复的状态,规划长远期发展就成为无本之木。
(3)载体平台不足。目前,高校与社区的互动主要通过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平台开展活动,以志愿服务、文化宣传、慈善活动为主,专业化实践工作少,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帮助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对于专业素养上的发展支持不足。但事实上,社区虽然是一个居民自治管理机构,其实也承担着一些经济服务工作。尤其是近年来政府不断推广的社区网格化管理,社区与辖区内的企业、市场、个体经营户、教育医疗等事业单位联系紧密,互动频繁。
4 高校教育与社区建设互动的对策建议
为改善志愿服务不足的问题,建议高校和社区在志愿服务互动方面以项目为单位开展活动,制定详细的志愿服务规划,列出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并以此制定具体的管理计划,每隔2年选举产生项目运营常务理事组进行管理。由高校依据大学生志愿者不同的专业组建服务内容各不相同的志愿者伍,如法律服务队、医疗服务队等,根据该专业不同年级的学习程度,设计出对大学生实践教学有利且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的志愿服务菜单,与社区进行对接,签订长期服务协议,以改变如今单一、无规划的志愿服务现状。
针对运作经费不足的问题,一是建议不断争取政府的投入,大力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策方针的落实,尝试有偿服务,社区出钱、高校出智,针对社区内资源较多、条件较好的对象,研发合适的项目,提供有偿的专业服务。二是争取民间资金的投入,以高校和社区互动的公益项目去与民间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争取各类基金的支持。近年来,公益创投大赛等形式的孵化活动在社会管理成熟、民间社会组织活跃的地区越来越多,这类活动是各类基金对公益项目进行选拔录用的主要途径,高校和社区积极合作,规划出有创新、有内涵、受众广的公益项目参加比赛,也是争取民间资金的便捷通道。
另外,高校在和社区互动中,要努力扩展司法、劳动保障、企业服务、经济统计等平台,挖掘出有利于大学生开展专业实践学习的互动工作,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以尽可能弥补载体平台不足的问题。
注释
① 李建红.高校实践教学与本地社区工作对接研究[J].神州,2012.17:29-30.
② 李建红,苑淑娇.利用本地社区资源探索高校实践教学的新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135-136.
未艾,国内已有上百个城市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计划和发展战略,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智慧社区建设也被不断提及。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智慧社区从理论到实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广州的智慧社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摸索并梳理出了许多国内领先的理念和做法。近日笔者赴广州调研学习,广州天河区黄村街康城社区的智慧社区建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智慧社区建设带来不少启示。
从总体谋划高度再认识
广州天河区黄村街康城社区总面积0.9平方公里,有13个街区109栋楼,常住人口约3800户、17000多人。该社区将智慧服务工程纳入了幸福社区建设“一三五”模式中统一规划部署,提出以社区党建为根本,建设社区管理、居民自治和社区服务三个体系,依托广州市“一卡一页”(社保卡、市民网页)系统整合的信息资源与服务,通过网上服务、社区服务站、街道服务中心的服务窗口、社区内放置的公众服务自助终端等,努力构建涵盖了政务服务、公用事业及公益服务、便民商业服务、社区综合管理、社区自治等内容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此外,使用“二维码”开展社区管理和服务、“24小时自助图书馆”、自助式“健康驿站”等个性化应用也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社区先后荣获广州十大最幸福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当前,对于智慧社区的建设大多从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加以规划,但笔者以为考量一个智慧社区的建设是否成功,并不仅在于其信息基础设施有多么的高端、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多么的普及,恰要看其整体的社区建设是否成功。对于智慧社区题中之义的梳理需要适时跳出技术视野,从更高的基点进行“俯瞰”,从总体谋划上对智慧社区建设再认识。康城社区也正是由于在更高更广的视角上思考信息化建设在社区建设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才使得其社区信息化恰如其分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总体谋划智慧社区建设时,必须注意要把社区信息化建设融于社区整体建设之中、服务于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智慧社区建设远不只是从窄带到宽带,也不仅是建几个平台、上几项应用,如果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规划智慧社区,那么,就如同是出门旅行只关注搭乘哪种交通工具更便捷,反倒忽视了目的地的确定一样。因此,只有把社区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社区建设融会贯通、合而为一,明确了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为了实现什么目标、建设什么内容,并切实能够发挥作用,促进社区服务与管理的总体提升,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才是智慧社区本身应有之义。
从实际出发按需建设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智慧社区的建设有助于提升市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直接体验。因此,智慧社区建设一方面要解决如何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对居民需求的响应过程中,要注意认清自身的发展现状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类型社区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划实际建设,否则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作为一个2002年建设的新社区,康城社区地理位置相对孤立,住户人数多,其中约八成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客家人,居民相对多元化。为此,在规划智慧社区服务时,就明确了打造“一站式”服务的目的,使居民不出社区就可办理计生、医保、养老、就业、救助、出租屋缴费等基本业务。而其采用二维码给社区树木贴标签、“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应用,也满足了该社区年轻住户较多、拥有一定信息素养住户的较多需求。
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的智慧社区建设不应是周而全的样板化建设,而应是自助餐式的按需建设。在学习先发社区的建设经验时也不可照搬照抄,要有所选择。人口结构老龄化的社区和年轻化的社区,传统街坊式社区和新型房地产开发型社区,混合式综合社区和移民社区等不同类型的社区,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必然不尽相同。从城市的整体规划上看,智慧社区建设可着重于对具有普适性的共性模块、机制,统一的标准(包括数据标准、技术标准、对接标准、信息交换标准等)等的统筹规划。而从社区的规划设计上看,智慧社区建设则可在本社区刚性需求之外,寻求些个性化的应用。例如,目前宁波海曙区正在探索智慧社区建设,提出建设“智慧鼓楼”,针对辖区内餐饮业发达的实际,将鼓楼街道打造成面向社区居民的信息化餐饮街道。
从以人为本整合发展
智慧社区建设实际上涉及了智慧医疗保障、智慧能源应用、智慧家居、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远非社区一己之力可以完成,要在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布局,注重横向和纵向的统筹规划和整合共享。例如,康城社区的智慧服务就依托了广州市“一卡一页”(社保卡、市民网页)系统整合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其中,市民网页就整合了政务信息、信息订阅查询、网上办事、政民互动和云服务等五大服务功能,不仅可以提供交通违章、社会保险、公积金、水费、电费、燃气费、移动话费、电信话费类民生信息订阅服务,15个政府部门共39种事项的办事进度和结果查询服务,市民还可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百姓热线”向40多个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咨询和建议,随时查询在各市直属政府部门办事的进度。
人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核心和主体。离开了人这个要素,再好的硬件和软件也无法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增加现实社区的黏性,形成较为统一的社区认同感,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课题。从康城经验来看,其智慧社区建设取得的成果无一能离得开社区各种组织、人员所发挥的各种作用。该社区提出了“党建引领,智慧协同”的发展方针,长期在社区贯彻“相识、相知、相助”的邻里互助理念,让社区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被管理者”转变为“管理者”。此外,社区还通过业主论坛、康城社区文化创意室等载体集结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区业主,目前业主论坛已有会员16725人,各类帖子超过146万个。这一点与宁波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建设经验颇为相仿。宁波在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中就注重基础设施普及、信息资源整合、服务人才培育“三条腿走路”。总之,社区智慧服务体系要切实地发挥功效离不开多方互动,更离不开人的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和群众的力量,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社会治安 5、建立社区共建机制,推动社区建设工作发展。
三、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我们在总结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成绩的同时,必须清楚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有待完善的地方,以更好地指导和推进今后的社区建设工作。
1、社区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
硬件设施主要是指办公用房和服务活动用房。我市现有23个社区(包括新登镇4个),其中:基本符合办公服务用房标准的只有2个社区(秋月社区、虎山社区);虽自有办公服务用房但达不到标准用房的有11个社区;无办公服务用房(临时租用)的有10个社区。原老居民区合并组建的社区用房存在以下几点不良特点,一是办公用房面积小;二是分
布在多处不集中;三是部分社区办公地点环境差;四是部分社区办公用房属临时建筑。新登镇东安社区和惠来社区办公地点还租用在异地,对社区的管理和居民办事带来很大难度。对新建社区配套用房,富委[2003]18号《富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 四、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建议。
1、加强社区设施建设,构建社区建设网络体系。
社区设施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物质保证。社区设施要立足于挖潜力和新建,双管齐下,注重网络体系建设。社区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服务设施和项目,有条件的都要逐步免费或低偿向社区开放,提高社区资源的共享利用率。要逐步创造条件在社区建立有一定档次特色的社区建设中心,并利用现代科技和通讯手段联网运作,构建社区建设网络体系。
要逐步解决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首先要根据社区划分的情况,按照浙委[2003]80号和富委[2003]18文件精神,制订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通过置换、调剂、购买兴建等方式)解决方案,报市委,市政府批准后予以实施。其次,建议成立市委办市政府办牵头由建设局、民政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富春街道、新登镇等单位组成的工作组,根据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