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涯总结

大学生涯总结

时间:2022-03-03 05:10: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涯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涯总结

第1篇

(1.云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云南昆明650201;2.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顺利成才,有助于对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重规划轻落实等诸多问题,致使完美的生涯规划失去了应有的效果。文章运用PDCA理论,使大学生职业生涯实施过程、路径不断得到改进与提升,从而保证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根据内在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变化,实现科学合理的动态调整,从而达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径的不断提升和优化,最终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PDCA理论;路径提升;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2015)03-0066-05

收稿日期:2014-12-02 修回日期:2014-12-26 网络出版时间:2015-06-0220:22

作者简介:王艳伟(1980—),男,河南沈丘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项目管理、就业管理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602.2022.013.html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of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20159(3):66-70http://xb.ynau.edu.cn

ISSN1004-390X;CN53-1044/SE-mail:ynndxbsk@qq.com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5.03.013

党的十提出要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科学制定自己的生涯目标,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路径。职业生涯规划就像gps导航一样,能够促进毕业生顺利的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但是,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老师经常提起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和流程;陌生是对具体的职业生涯路径的提升思考较少。将PDCA循环理论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提升当中,有利于探讨和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效果的提升。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面临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国内,并逐渐进入高校。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引导高校毕业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2007年教育部专门发文要求各高校必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逐渐过渡到必修课。截至目前,虽然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已经经历了六、七年的时间,许多高校也相继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但是由于受政策引导、社会观念、师资队伍、思想引领、学生自身努力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仍然是收效甚微[1-4]。

(一)政府重形式轻监督

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部门出台了相关文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做出了明确要求,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建议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但是,对于这一要求却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至今仍有一部分高校未单独开设职业发展必修课程。

(二)单位重效益轻培训

社会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要求,多单纯地从其为单位创造效益出发,没有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周期全面考虑,只片面录用“即时效益”人才,而没有从系统的角度考虑对大学生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培训。

(三)学校重教学轻实操

在具体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学校实际教学条件的影响,大都仅仅是进行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灌输,教师向学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各种基本理论,很少带领学生进行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操练习,通过生涯人物访谈让学生现场了解具体的理论及如何在现实中应用;或者利用各种职业生涯规划游戏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意义。

虽然有些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向学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过多的采用一些“欢天喜地”、“热闹非凡”的游戏形式,而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本身;虽然很多教师想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达到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目的,但是由于许多教师把握技巧的“尺度”不够,致使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结果只能是教师累得团团转,学生乐的手舞足蹈。

职业生涯规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理论得到了丰富。但是由于其本身是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在实施过程中要偏重于具体的理论应用与实践。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其理论的具体应用与实践。

(四)家庭重结果轻过程

大学生父母对其职业发展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偏执心态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径的选择与提升增加了“精神枷锁”,许多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结果不得不因为父母的“一厢情愿”而改变,并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提升过程中,也会由于家庭观念的影响而悄然发生变化。

(五)学生重规划轻落实

许多大学生在进行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后,就将规划束之高阁,并没有认真的按照规划进行具体的落实,在规划的具体实施中也没有进行规划的管理与调整,到最后只能是规划还是规划,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职业生涯过程当中。职业生涯规划就像汽车导航一样,第一步设定目的地;第二步规划路线;第三步按照路线行驶;第四步到达目的地,结束导航。大学生一般设定好目的地、进行路线规划之后,就不再进行中间的调整和监督管理,即使是设计了一些备选方案,但是由于环境变化迅速,规划远跟不上变化,大学生在按规划路线行驶过程中,对于出现的偏差,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逐渐偏离了原来规划的路线。

二、利用PDCA理论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

(一)PDCA理论

PDCA循环理论又名戴明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开始主要用于全面质量管理方面,后来逐渐应用于其他方面。PDCA是由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PDCA循环是按照计划、执行、检查与处理四个阶段进行管理,并且循环进行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

(1)P(plan)计划:包含方针及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规划的制定等。

(2)D(do)执行:根据已知信息,设计具体方法、方案和计划布局;再根据先前设计和布局,进行具体运作,从而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3)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析对与错,明确效果,并找出问题。

(4)A(action)处理: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并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同时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5-6]。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PDCA循环发展路径

针对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利用PDCA循环理论建立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PDCA循环发展路径提升框架模型[7-10],详见图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PDCA循环发展路径提升框架模型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五个主要阶段自我探索、探索工作世界、决策、求职行动以及评估有机地融入在PDCA循环当中,并且每一个阶段又都可以进行一次PDCA循环改进,这样形成了内循环和外循环互相促进的立体循环体系,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效果的不断提升。

1.利用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改进提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探索、探索工作世界、决策、求职行动及再评估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利用PDCA循环进行分析与改进。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探索阶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自我探索阶段,一般需要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进行兴趣、性格、能力及价值观等四个方面的分析,结合这四个方面的分析结果综合评价自我。结合PDCA循环理论,可以首先制定兴趣、性格、能力及价值观等四个方面探索的具体计划,比如根据大学生本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探索工具和方法以及实施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采用具体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测评;接着总结分析探索的结果的可靠性,并找出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对测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如果还有一些方面没有测评清楚,则滚入PDCA下一循环进行解决。这样,周而复始,经历几个循环之后,就可以使自我探索这个阶段的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索工作世界阶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工作世界(即外部世界探索)阶段,通常需要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外部工作世界的具体要求,经常采用的方法有生涯人物访谈、实地调研工作岗位、人才市场、校园招聘会、实习等。如果采用生涯人物访谈进行探索工作世界,那么结合PDCA循环理论,首先制定生涯人物访谈的具体计划,比如根据大学生本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生涯人物访谈对象,确定访谈时间地点、访谈大纲等;然后按照访谈计划进行前期准备并按时赴约。访谈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和访谈的一些技巧;接着根据访谈的纪录总结分析自己目标岗位的信息;最后对访谈结果和自己采用其他方法得到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如果还有一些方面没有分析清楚,则滚入PDCA下一循环进行解决。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决策阶段。在进行了自我探索和外部工作世界探索阶段之后,通过内外部结合分析,以及SWOT、平衡单等工具进行决策。在决策阶段,结合PDCA循环理论,首先制定利用决策平衡单的具体计划;然后按照计划进行前期准备,决策过程中要注重平衡单使用的前提和规则;接着根据平衡单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最后对决策结果和自己采用其他方法得到的结论进行对比分析,如果还有一些方面没有分析清楚,则滚入PDCA下一循环进行解决。这样,周而复始,经历几个循环之后,就可以使决策阶段的问题得到解决。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行动阶段。求职行动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包括求职准备、求职礼仪、面试、签约等一系列过程。在求职行动阶段,结合PDCA循环理论,首先制定求职的具体计划;然后按照计划进行前期的个人简历、求职服装、发型及求职礼仪、面试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准备与实施;接着根据面试的结果总结分析,哪些地方自己做对了,哪些地方自己还有待改进;最后对面试结果进行分析,如果没有面试成功,则滚入PDCA下一循环进行解决。从而提高自己的面试成功率。

(5)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再评估阶段。再评估及调整阶段常常被大学生所忽视,这也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许多大学毕业生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就经常换单位的原因。如果工作一段时间后,感觉自己实在不适合目前的工作,结合PDCA循环理论,可以首先制定再评估的具体计划;然后按照计划进行再评估的实施;接着根据评估的结果总结分析,究竟自己不适应工作?还是工作不适合自己?最后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

2.PDCA循环七个步骤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时动态调整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由于时间及外界环境的变化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可以利用PDCA循环理论的七个步骤科学合理的进行动态、适时地调整。比如大一时自己的计划是本科毕业后去高校当老师,但是到大三时发现高校教书基本上都要求具有研究生学历,自己一年之后毕业很难能直接到高校工作,因此,有必要进行实时调整。

(1)分析目前现状,发现存在问题。通过分析目前的实际情况,发现自己达不到今后目标岗位的要求,这是自己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地进行解决。

(2)分析生涯规划问题中各种影响因素。就自己目前达不到目标岗位要求的问题,分析影响这一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历不够、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教师资格证、教学能力还有待提升等一系列影响因素。

(3)找出影响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学历不够、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教师资格证等一系列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学历水平不高这一因素。

(4)针对主要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并执行。针对自己学历水平不高的问题,有必要到高等级学府进一步深造,需要考研究生进一步学习,取得研究生学历。

(5)检查执行结果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研究生之后,再经历3年的学习,看看自己能否顺利拿到硕士学位和研究生毕业证,如果取得了,那就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6)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制定相应的标准。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笔试和面试进入了高校工作,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可以对这些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利于以后自己的发展。

(7)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虽然顺利进入了高校工作,但是由于自己没有高校教师资格证暂时还不能承担教学任务进行课堂教学,这些新出现的、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PDCA循环发展路径是一个不断循环向上发展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动态调整的过程,每经历一个PDCA循环都会促进职业生涯规划向前发展一步。通过每一次PDCA循环,不断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提升的对策措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提升实施效果涉及到国家宏观层面、学校中观层面、学生微观层面等三个层面。

(一)宏观层面

1.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监督管理措施

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效果监督管理规定,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专项检查,并对检查结果实时通报,要求不达标的进行定期整改,以确保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保质保量的按照教育部要求实施。

2.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

针对目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足的问题,国家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比如通过电视公益广告、平面媒体进行宣传,也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现代媒体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普及和意识引领。

3.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领计划

在政府层面组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领计划,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生涯人物访谈、生涯案例剖析等活动,引领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二)中观层面

1.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应加强教师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就业指导课专任教师应享受学校教学人员的相应待遇,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职称评审给予关心和支持,保证其职业上升通道的通畅。

2.健全和完善社会用人机制

各用人单位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用人机制,并不断完善生涯规划的培训辅导体系。通过健全用人机制和完善培训体系,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效果,这样也有助于大学生为单位创造更多的效益,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转变家庭传统职业规划观念

父母的传统观念深深影响着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家庭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并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人和领路人,而不做阻碍者。

(三)学生微观层面

1.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实施的基础是科学的规划职业生涯路线,就像GPS导航一样,如果一开始路线不正确或者路线不科学合理或者路线不经济,那么以后的实施都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甚至会南辕北辙,偏离目标。因此,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是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基础。

2.切实执行规划路线

严格执行规划预定的路径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的重要保证。再科学完美的生涯规划路径,如果不能有效地实施,永远只是停留在纸上,不能实实在在地落地。另外,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实施也能发现原来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才能在以后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改进。

3.实时监控实施效果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对实施效果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由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思想比较活跃,自制力还有待提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容易走向斜路。同时,大学生思维比较灵敏,时时会迸发出一些新的创新的思想与灵感,这样还有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实时监控实施效果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的有力保障。

4.动态调整规划路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历时间较长,受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因素影响较多,在实时监控过程中,发现当前路径不再适应总目标时,应及时进行动态调整。通过规划路径的调整,变通思路,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切实执行规划路线、实时监控实施效果、动态调整规划路径这一系列措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也是PDCA循环理论的运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应利用PDCA循环理论进行优化提升,只有站在整体的角度、系统的高度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的提升,帮助大学生科学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充分就业、理想就业。

参考文献]

[1]陈良声.PDCA循环原理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83-8490.

[2]吴从娟.PDCA循环模式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中的应用[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4):24-26.

[3]解臣习,许艳辉.PDCA方法在高职院校就业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013(19):274-275.

[4]张红,朱克敌.基于PDCA的大学生就业创业通用多维模型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2):172-176.

[5]张秋贤.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之PDCA法[J].中国市场,2013(29):194-195.

[6]赵毅.试析PDCA循环法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应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0,12(1):81-82.

[7]王艳伟,李永能,黄宜,等.基于WSR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综合集成评价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3):13-17.

[8]刘艳,陈华平.基于“三维资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14(2):67-69.

第2篇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文中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其对大学生就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入手,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尤其是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意义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职业、职位的变动及工作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发展机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其事业的奋斗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职业,确定相应的教育、发展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问、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安排。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仅局限于对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介绍当年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从理论层面上提供一些面试技巧、择业心理、如何写求职书等浅层次的服务。而这些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职业发展错位等问题。事实上,学生刚入校时就需要针对职业方向做出多方面的调整,这涉及到个人对所选专业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激励、制定适合自己理想的学习计划、专业与兴趣不符的调整等,从而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要让学生从大开始就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在三年或四年内为目标而努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一个人一生所从事的职业按先后顺序可分为早期生涯、中期生涯和晚期生涯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三个时期中,我们依据休普的划分,又可以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探索阶段、创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从职业生涯阶段模型中可以知道,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大学生正处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此期问,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应该有一个预期的设计,需要就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这一阶段职业的选择对大学生今后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个人明确未来的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自我定位,规划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二)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进行自我定位。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大学生对其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发现现有的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他们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引导他们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树立与自己主客观条件最匹配的职业定位。

(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和认识自己以后,可以使他们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有针对性地学习,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学习和实践,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努力克服弱点,挖掘潜在的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高等教育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己任,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综合素质高的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他们,理想的人生就是在谋求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包括实现个人职业理想。合格毕业生是高校为社会培养的优秀“个体”,社会则要求“个体”能在立足于社会的前提下,带动和影响周围的人群,进而形成大小不一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从整体上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因而大学生就业绝对不能等同于简单的“找工作”,它必须是正确、科学的职业选择和有责任的职业理想规划与实施。从这一点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意义巨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没有普及。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真正普及的面还不广。调查显示,有61.7%的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获得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而有87.2%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感到不满意或仅仅是一般。高校并没有在大学期间经常对大学生进行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造成大学生虽然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很渴求,但是并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

(二)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普遍存在在大学期间偶尔开展此类教育课程或讲座,而且大多是针对毕业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仅有16.5%的学生表示所在高校从大一就开始经常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形同虚设,根本不能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缺乏专业的指导人员。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思想政治辅导员指导,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确定职业取向的关键时期,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较大。

(四)大学生自身的职业价值观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自身了解不够,职业准备不足,职业价值观模糊。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将眼前的薪金待遇和地缘位置当作优先考虑的因素,而并没有把个人发展空间或者未来发展前景排在首位。大学生这种过于注重条件待遇的模糊的职业价值观,导致他们不仅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而且更加重了他们求职就业的压力和负担。具体表现在:

1.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普遍较晚。职业理想是一个人在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设计,它直接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在“你的职业理想何时比较明确地形成”选项中,小学占2.5%,初中占5.5%,高中占26%,大学占47%,尚未形成的占19%。调查表明,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普遍较晚,甚至还有近五分之一的毕业生尚未形成比较明确的职业理想。在“职业理想形成过程中,哪些外界因素影响最大”选项中,家庭占37%,学校占16.5%,地区占11.5%,社会舆论占27%,其他占8%。可见,对于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群体,家庭因素在其职业理想形成中影响最大。在“你理想中的职业的相关因素”选项中,职务占41%,收入占41%,权利占7.7%,声望占13.3%,就业地区占37%,发展阶段占40%,其他占4%。可见,大学生理想中的职业,收入因素占首位,职务和发展阶段次之。在“你现实的职业与理想中的职业是否符合”选项中,基本符合的占6o%,不符合的占23.5%,很符合的仅占16.5%。这些充分说明我国教育系统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还很薄弱,而大学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至关重要,这对我们如何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形成适合的职业理想提出更高的要求。

2.大学生受“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观念的影响依然较深。在“你联系工作的第一选择”选项中,前两位分别是:政府机关占40%,事业单位占36%,其他分别是:国有企业占4%,民营企业占4%,外企占7%,其他占9%。在“你对政府机关的看法”选项中,同意和完全同意“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社会地位很高”的占49%,同意和完全同意“如果我中意的政府机关和企业同时招聘我,我选择去政府机关”的占47.5%,同意和完全同意“政府机关是我就业首选”的占25%,同意和完全同意“父母非常希望我去政府机关”的占48.5%。调查表明,政府机关人员特殊的社会地位成为大学生“官本位”倾向的重要内在根源,而父母的愿望成为“官本位”观念得以存在和传承的重要外在影响。

3.大学生对经济待遇的看法出现新变化。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受传统“官本位”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对经济待遇全新的看法。在“你理想的职业,其相关因素”选项中,选择收入的占59%;在“首先选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地区的单位”选项中,不同意的占17.75%,中立的占28.25%,同意和完全同意的占54%;在“如果单位待遇好,专业不对口并不重要”选项中,不同意的占28.75%,中立的占31.5%,同意和完全同意的占50%,这说明当代大学生非常关注经济待遇。在“只要单位待遇好,即使对工作不满意也会干”选项中,不同意的占38%,中立的占35%,同意的占27%;在“个人能力高低只能用收入来衡量”选项中,不同意的占55.25%,中立的占31.5%,同意的仅占13.25%;在“收入高低最重要”的选项中,不同意的占42.75%,中立的占37.75%,同意的仅占19.5%。这说明大学生虽然非常关注经济待遇,但逐步形成了人生价值并非一定要通过收入来体现的观念,体现了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

三、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建议

(一)理念上的更新和统一。首先学校自身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发展、对学校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是流于形式或者为了完成任务。其次是就业指导中心要做好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来。再次是要做好学校与学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互相吸取经验,借签方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全国的各所高校中开展起来。

(二)合理安排时间。从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来看,解决的关键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目标,并开展不同的指导。例如,一年级时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强调职业的发展应从大学生人校开始,带领新生参观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基本条件,组织新生与高年级学生座谈,听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建议和经验,邀请专家,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方面的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学年末,建议学生写自我总结,剖析对个人能力和未来职业等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二、三年级时,力争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目标,可用的途径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邀请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士来介绍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要求等等。四年级时,通过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指导,使大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可以督促学生对前三年的准备做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组织学生参加招聘辅导班,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举办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的讲座,组织学生毕业实习等等。

(三)开发一套适合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有必要选择专业化的评价工具,或者可以凭借内部专业人员的力量进行开发,或者联合外部的测评机构共同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工具的开发是一项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的工作,需要开发者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的结合。

第3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团体心理辅导 医学院校大学生

[作者简介]孙璐(1979- ),女,河北清苑人,成都医学院心理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四川 成都 6105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2011年度面上项目“应用心理学专业《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性教学探索”的最终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SXL-112015)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97-0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于大学生的选择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医学院校毕业生,其就业难度远远大于其他高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医疗市场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矛盾,医疗单位对于医学院校毕业生从“学历”以及“能力”上都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医学院校学生就业思想不成熟,欠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就业感到茫然,片面地认为就业是毕业以后的事情,学习阶段不用考虑。诚然,医学院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首先取决于自身是否具有过硬的综合素质,但是,是否具有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让医学院校大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认识自我、专业和职业,学习制订和执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对于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对于高等院校就业指导部门来讲,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是指高等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设计指导作为基本工作内容,对其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对大学生性格、兴趣、爱好、能力进行测试;帮助并指导大学生选择专业及选修课程;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加以认识;帮助并指导大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战略;指导大学生参加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实践获取对将来从事的职业的认识及经验;在大学生毕业前夕,为他们搜集并提供相关专业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掌握就业的方法和技巧。

对于大学生来讲,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实现一生的职业理想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并进行相关努力的过程。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1.促进大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次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强调“认知”和“体验”并用,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单纯以授课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利于他们理解理论知识,增加体验的深度和强度。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与职业定位,并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力量。

2.促进大学生将信息转化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心理辅导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可以不断地将关于“自我”“职业”“专业”的知识、信息进行交流和整合,从而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获得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促进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掌握职业决策技能。

3.促进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尽管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他们对于自我的认识还相当模糊,尤其对于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力水平、职业兴趣及职业价值观都缺乏清楚的认识,这样就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造成障碍。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激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兴趣,从深层次上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4.促进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可以促进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认识并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还能帮助大学生找出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然后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下,不断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监督机制,促进自己职业理想的实现。

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的实例分析

1.对象。为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效果展开了对比研究:通过海报招募和课堂宣讲的方式,选择某医学院2012级不同专业7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8名,女生42名,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每10名学生编为一个小组,各小组成员在年龄、性别、系别、班级、入校以来学习课程内容、是否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等多个方面的情况大致相当。甄选时,被试填写一份《职业报名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个别访谈,甄选标准为自评在“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上存在困惑且具有较强参与动机者。

2.工具。为评价团体辅导效果,对组员进行关于“职业决策困难”的前、后测。测量工具为原版由Gati,Krausz和Osipow编制,中文版由沈雪萍修订的“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该问卷共计35个条目,将职业决策困难分为3大类10小种,分别为“缺乏准备”“缺乏信息”和“不一致的信息”。其中“缺乏准备”包括“缺乏动机”“犹豫不决”“不合理的信念”;“缺乏信息”包括“缺乏决策过程的知识”“缺乏自我的信息”“缺乏职业的信息”“缺乏获得信息方式的信息”;“不一致的信息”包括“不可靠的信息”“内部冲突”“外部冲突”。在量表中还加入一项关于职业决策困难“主观感受程度”的评分条目。该问卷所有题目按Likert 9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职业决策困难水平越高。另外,还采用自编“团体满意度评价表”评估团体辅导的主观效果,量表共计7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从1“不满意”到5“非常满意”),分数越高说明对团体活动越满意。

3.干预方法。通过对参与大学生的甄选和前测发现,相当多的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相当模糊,甚至对于如何了解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安排也存在很多困惑,对于未来就业更存在不小的紧张与焦虑。虽然不少同学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很少有人真正采取行动对将来进行切实的职业生涯规划。这说明,虽然大学生们都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需求,但是由于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缺乏透彻的认识,在没有外界专业帮助的情况下,很难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到行动上。对前测结果分析还发现,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已打算报考研究生,但对于“为什么要考研究生”“考什么专业的研究生”等问题仍没有非常确切的答案。

在掌握了低年级大学生在职业决策方面存在的困难后,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并参考Lock所著的《把握你的职业发展方向》中介绍的步骤和练习,制订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并对该小组成员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辅导方案主要包括认识“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自我的气质、职业兴趣和能力”“家庭环境”及“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总结和评估”等内容。在3个月的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共进行了12次活动,其中“团队建设”进行了1次活动,“认识职业理想”和“认识职业价值观”各进行了1次活动,“认识自我的气质、职业兴趣和能力”进行了3次活动,“认识家庭环境”进行了3次活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进行了2次活动,“总结和评估”进行了1次活动。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再次使用“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对所有学生进行后测。

4.结果。活动完成后,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前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在“总量表”中的前测值显著大于后测值;另外,在该量表“缺乏准备”“缺乏信息”及“主观评价”三大分维度上前后测成绩也有显著性差异。更具体地说,在“缺乏准备”维度上,两个小维度“犹豫不决”与“不合理信念”前后测差异显著;在“缺乏信息”维度上,“缺乏决策过程的知识”“缺乏自我的信息”“缺乏职业的信息”“缺乏获得信息方式的信息”等小维度上前后测差异也显著。但是,在“不一致的信息”维度及三个小维度“不可靠的信息”“内部冲突”“外部冲突”上前后测差异不显著。据此说明,医学院低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中的某些维度来讲是有一定效果的。

团体结束后,采用自编《成员满意度评估量表》对成员的主观感受及对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价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对于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参与的大学生们均表示非常满意,一些的学生认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加深了自己对影响职业决策因素的认识,能够从自我发展的方向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学会了怎样搜集职业信息,从哪里搜集职业信息等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有一些学生已经开始执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以便将来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和就业。

整个活动结束后,要求成员们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报告》,对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进行规划。如某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结合自身及专业特点把职业目标定位在“护理管理”上,并基于此制定了具体、可衡量、可达到、现实的规划方案(如下表所示)。

总之,针对医学院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其本质就是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团体辅导实践相结合,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其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方法,提升他们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有效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杜晓霞,田梓蓉,韩杰.护士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8(2).

[2]哈力群,周宏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3]林晓萍,王有智,李小雁. 班级生涯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1).

第4篇

关键词:学业生涯规划; 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131-03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1]笔者认为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在对一名大学生学业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所学专业的倾向,确定其最佳学习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与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以学业生涯规划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已成为可行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因此,本文以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为切入点,将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有意识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以此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业生涯规划和学风建设的内涵及两者之间关系

1.学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现有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并为实现学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的过程。[2]

首先,大学生会根据自我的核心,也就是最本能、最自然的思维、感觉、行为模式,而不是在别人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表面的性格特征,来制定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这就是MBTI人格理论在学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其次,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这就是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在学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最后,他们会衡量自己的价值观、能力及兴趣,甚至个性的融合情况,来权衡利弊制定方案,这就是Edgar Schein的职业锚理论在学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3]

2.学风的内涵

高校的学风是指高等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体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4]优良学风的基本内容包括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刻苦的学习毅力、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等。[5]

3.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学生成材和更好发展,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规划,内在解决了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而详细的学业规划进一步保障了学生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和长期性,有效地推进了学风建设。良好的学风是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然结果和必然体现。同样,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大学系统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教育效果与学风建设息息相关。良好的学风为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保障,大大促进了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良好的学风相互促进、有机统一,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两者的相互融合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学业生涯规划和学风建设的现状

1.学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对学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没有结合自身和社会的实际状况合理制定学业规划,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计划不能很好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制定规划的重要性,对学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二,高年级学生对学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比低年级好;第三,学生制定的规划并非足够科学、实际,以至于在某种情况下半途而废;第四,部分高校对待学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相应的专业师资与实施条件。

2.学风现状

为分析大学生学风现状,笔者对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进行了走访。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收回487份。其中70%的同学清楚学风建设这项工程的重要性,20%的同学仅了解学风建设的基本内涵,8%的同学认为自己和学风建设没有关系。

笔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在学生中存在一些现象:部分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对学习失去兴趣,既不重视基础课也不重视专业课;部分家长代替学生规划未来的道路,例如考公务员、考研、出国留学等,这使得学生可能会过于专注练习英语口语、培养人际关系等,而忽视正常教学课程;学生习惯了高中老师监督检查的被动学习方式,在较为轻松的大学学习环境下不能严于律己;未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造成图书馆资源的浪费。

分析上述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部分学生从高中紧张环境转变为大学的宽松学习环境,失去了学习动力,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学生心存拜金主义,认为有钱就能谋得好职位,继而缺乏学习动力,丧失力争上游的学习精神。建议学生在课堂上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内容,变成“我想学”、“我要学”。第三,学习方法不科学。学生不能延续高中时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建议每学期制订一套相应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第四,许多高校的学风建设往往由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孤军奋战,零打碎敲,不能形成整体效应和持久效应,导致学风建设主体性的缺失。[6]

三、完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学业生涯规划与学风建设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为两者都是在共同教育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的教育活动,它们的融合发展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和实践空间。霍兰德理论指出:“同一职业团体内的人具有相似的人格,因此他们对很多情境和问题会有类似的反应方式,从而产生类似的人际环境。”这个理论应用于学业生涯规划与学风建设也是如此。[6]学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保障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长期性,提高整体学风,从而推进学风建设。良好的学风又为学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展开提供保障。

1.学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的未来人生道路做了铺垫,改变了整体学风环境

学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学生通往学有所成的第一步,更为学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各高校都应该把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合理地融入大学教育当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要注意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教育方向不同,例如对大一学生重点是引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环境和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他们对学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初步的意识和能力;对大二学生重点是积累与实践,在此阶段他们应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动手能力,将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结合,全方位发展;对大三学生重点是信息,在这个阶段大家会选择考研、就业、出国等多条去路,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还要增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对大四学生重点是总结,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学生已经决定以后的方向了,可以总结一下前三年的规划有什么不足之处,然后进行补充和修改,从而更好地与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为了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各大学不仅应注重知识上的教育,还应注重素质教育,并将学业生涯规划作为重点融入日常教学中,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引导学生有合理的规划和更好的发展,从而促进学风建设。

2.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学风建设“以人为本”的体现

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所以必须要求大学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长期和全方面发展。“一切以学生成材和全面发展为中心”是大学学风建设“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内在追求的必然的映射。而学业生涯规划正是在坚持学生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前提下,着眼于“一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制定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引导和加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发展意识,从而提高所培养人才的素质。[7]由此可见,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大学学风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精神。

以上分析突出学业生涯规划和学风建设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开展并完善学业生涯规划来达到加强学风建设的目的。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十分关注这一工作,例如哈尔滨理工大学测通学院,在新生入学时举行新生学业生涯规划大赛,旨在引导学生科学规划学业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同时推动学院学风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从而为进一步营造良好校园学习氛围做出贡献,锻炼、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学业生涯提供有力保障。

四、通过完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促进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建议

1.学业生涯规划贯穿大学生活全程

学业生涯规划是贯穿人们一生的话题,需要不断调整、修正。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自始至终强调其重要性,并付诸切实可行的实践。例如,对入学新生进行学业生涯导入教育,并增设一门选修课,选择相关教材向学生传授学业生涯规划的理念;邀请知名校友重返母校参加大学生讲坛,以亲身经历向同学们分享学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养成惜时勤学的良好习惯,以此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工程。

2.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素质较高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

通过打造一支专业性、综合性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师团队,分别从就业、科研、心理、考研等方面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业生涯规划。第一,专业教师除了在学风建设中起带头作用外,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特点,向学生介绍课程研究的最新动态、成果,完善学生个人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们制定就业规划,进而促进学风建设。第二,通过对“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国家级竞赛指导教师的培训,引导此类专业教师为学生合理制定科研规划。第三,通过学生处专职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对学生的家庭、性格等方面的了解,帮助学生们认识自我、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第四,辅导员以往届毕业生信息库为基础,根据学生的目标和报考院校,合理规划考研、考公务员等各类考试复习时间表,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同样促进了学风建设。

以哈理工测通学院为例,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学业生涯规划教师团队,曾指导06级测控专业范同学制定学业规划,该生成功签约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wC,是世界上最顶级的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实现由低到高、由工转管理的成功转型;在教师团队的帮助下,06级测控专业赵同学根据自己所制定的学业规划,通过钻研努力荣获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他是首位代表学校获得该竞赛一等奖的同学并在人民大会堂领奖;05级测控专业杨同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实现由低到高、由理转文的成功转型;06级测控专业王同学凭借科学的复习计划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顺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并实现硕博连读。

3.学业生涯规划与学生学习、政治思想教育一脉相承

只有认识到学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校可以成立“学风建设督察组”,定期组织学业生涯规划比赛。综上所述,学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教育管理体系。学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所在学科、认清自我、把握职场未来,并且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大学四年整体的学习生活之中,进而将理论学习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同进步。因此,良好的学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营造一个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的生动局面,进而掀起一股学风建设热的新浪潮。

参考文献

[1][2] 宋建军,费小平.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19-21.

[3] 廖智君,余小英.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开展学业生涯规划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9(7):89.

[4] 王敏.高校学风建设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9):184.

[5] 闫衡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加强学风建设[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8(3):58.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个性化指导

一、研究背景及价值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逐渐得到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及学者们的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是对自己人生事业的策划,是一个选择和实践的过程。这个概念是相对于广义的劳动者而言的。相对于在职人员的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知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马新建等,2003)。普遍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认识自我,提前进入就业角色,节约时间成本,提高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1.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国外从职业指导理论的提出和基本模式的建立,到强调学生就业咨询,再从注重学生个人发展和职业咨询,到强调通过把握人格特征选择职业达到人职匹配(帕森斯、威廉姆逊、霍兰德等);20世纪50年代舒伯提出“生涯发展理论”后,“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取代了“职业指导”,至今,国外早已在高校实践中将个性化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付诸实践,如:美国、加拿大的高校专门设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及咨询机构,将职业规划教育贯穿于中小学到大学等。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全面、动态的个性化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目前研究的趋势:刘咏宝(2007)认为当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集中在学生大学毕业前夕的求职阶段,缺乏动态性和持续性,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应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相关的调查研究还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种种问题,急需改进: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部门不能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付孝莉、梁建春,2007;刘荣军等,2007);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部门个性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个性化就业指导和实践经验缺乏(王芹、肖斌,2008)等。

2.本文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外多以全面、动态等角度,为促进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正面指导作用研究其健全机制,还没有关于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误区方面的文献;而国内外高校还只是简单地强调对大学生个体的咨询,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个性化辅导”,更没有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构建长效机制。我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殊性和多变性。本文试图从学生的个性化指导角度出发,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效机制,使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三大特性

1.阶段性

如果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人一生的职业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不可否认,这是针对于初次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但事实上,大学生往往要在初次就业后的规划过程中,不断强化自我认知,不断努力尝试、总结、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总结做哪些类型的工作,凸显出了自己的优势,而做哪些类型的工作时,暴露了自己的劣势,并将这一结果在实践中反复印证。大多数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职业兴趣,通常经过三五年的努力,都能找到自己的真正的职业目标之所在。可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只是人生职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

2.特殊性

过去的大学生(泛指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生长在艰苦年代,许多人上过山、下过乡,有的还当过知青,即使到了后期,生活的困苦还是使许多人经受了磨练,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对自我和社会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现在的大学生有别于从前,这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由于家庭等原因使其缺乏对社会的认知、理解和经验,对自身的个性、特质、能力、专长缺乏了解,社会实践锻炼不够,对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存在着盲目和困惑,以致许多毕业生对于自己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毫无头绪,甚至无所适从。这就解释了一个现象――许多新一代大学生很难在就学期间形成成熟的自我认知、职业兴趣和定位等规划要素,从而制定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

3.多变性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在网络化的影响下,大学生每天接触到大量最新的信息,长此以往,很容易使他们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评价、职业兴趣、发展目标等方面受到影响及产生改变,在缺乏社会实践和理性思考之下,有的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天渊之别”,甚至一天一个样,可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多变性。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常见的误区

近年来,众多高校极力推崇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早确立职业目标,拟定方案计划,为将来就业以及尽快进入职业角色做好准备,这一出发点本无可厚非,但许多人盲目仿效职场人员的规划方式,忽视了大学生应该更多地立足于大学时期的规划,扎实基础,导致“形式主义”泛滥。以下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常见的几个误区:

1.效用期望过高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规划如果离开实践的检验都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要以为获得好职业是规划出来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进入了职场后,随着不断的实践和发现自我,职业方向会更加成熟,而在这个时候作出的职业规划,会更加看得见摸得着。目前,全国高校掀起了“规划热”,其实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就业难”引发的高校责任感膨胀,使得高校不得不有所作为,以求在教育层面上为大学生就业铺路搭桥。不可否认,在大学期间尽早地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学生奋发学习和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无疑是一种无形的鞭策鼓励和积极的自我暗示,这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职业规划本身没有错,大学生可以尝试着职业规划,并且应该贯穿大学四年。但必须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没有直接影响,它与职业发展的好坏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2.目标缺乏可行性

如今,总经理、董事长、大学校长等人生目标常常见诸许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从小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立足点为“读书”二字。可见,从小树立高远的理想和目标固然是对的,但如果好高骛远,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没有意识到“从奴隶到将军”的道理,那么理想也会变成空想和幻想。因此,作为大学生,现阶段思考的应该是如何当好“奴隶”,有效合理地利用大学的四年,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第6篇

李永洪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

摘要: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但是通过以四川六所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为对象的实证调研发现,高校是否积极作为则是一个根本原因。在当前,要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需要高校承担其应有的责任,积极努力作为。树立全程全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强化社会实践教学;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业务强、素质高的职业指导教师;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制度化建设,是各高校履行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之责的四大根本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问题;对策

积极做好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其职业规划能力是各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现实中各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状况如何、成因何在、怎样应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四川六所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实证调研,客观把握了其基本现状,简要分析了高校之因,为高校履责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现实状况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强的高校之因

虽然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强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本人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但是我们认为更多的原因则在于高校。就目前情况来看,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强的高校之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不强。在我们所调研的六所高校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各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常体现在校领导的口头、总结报告的纸上、教师的讲稿中,“重形式,轻实效”。在实际工作中则是投入不足、师资不强、模式单一、方法简单。

(二)高校专家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缺乏。在所调查的六所学校中,个性化的辅导比较欠缺,其成因之一就是专业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各高校专门从事生涯辅导理论研究的工作者很少,从事职业生涯辅导的人员或者是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临时担任,或者是学生工作人员和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使他们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系统地进行涯规划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因此,不能很好地向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咨询服务。

(三)高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和有效的操作模式欠缺。在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不科学,缺乏针对性。不仅如此,由于各高校还没有很好地与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面向市场、内外结合、整体联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还未形成,因此各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操作方式基本上都以课堂教学和大班讲座为主,而以个别咨询为辅。

(四)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性不足。各高校开展大学生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7-0278-02

0 引言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因此,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

1 目标设定

在校大学生要制定职业生涯目标,因为目标是个人主观希望实现的客观结果,目标是个人的、目标是主观的、目标是希望实现的;对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目标的确是复杂而又艰苦的过程。我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从大学生的学业学习能力为近期目标,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中期目标,以提高学生持续发展能力为远期目标,在校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使他们对其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更加明确,在目标的指引下,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调动主观能动性及学习积极性,来迎接今后工作的大学生活,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对大学生能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还可以使他们产生努力学习、主动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短期目标和终极目标而努力。因此,目标的设定对在校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

高职院校大学生为了更具体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大致可分以下三个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2.1 第一阶段:大学一年级 刚入学大学生可以说是在心理上是高中后、大学前阶段,在经过几个月的大学校园生活后,他们对大学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对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经过基础课和少量的专业课的学习,他们各自在能力方面和对自我认识方面逐渐加深,开始注意职业发展方向,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如下:①了解社会职业和职位的设置,对自己将来希望从事的职业与自己所学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②对大学生涯进行了初步规划;③制定大学期间阶段性目标并积极实施阶段;④积极参加院系活动和社会兼职活动;⑤积极参加挫折成长训练。

2.2 第二阶段:大学二年级 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完全适应了大学生活,掌握了大学生活规律并建立了一定的人脉关系,这时期的大学生从现实角度真正关心自己的成长,积极参加院系和实践活动,主动进行能力提升训练,于此同时,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性格、能力、优劣势、职业兴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方向和社会需求及社会各职业发展的趋势的探索更加积极;同时,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对自我评价和社会认识达到一定的水平,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明确,更加切合实际和更具有可靠的操作性。此时,该阶段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任务如下:①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确定职业发展方向;②完善并落实职业生涯计划;③参加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④参加模拟招聘会和每年一次的校园招聘会,提升实现目标的行动力。

2.3 第三阶段:大学三年级 大三是个分化期,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出路应该有了规划,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由于志向的不同而产生了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不同,有的同学在做专升本的准备,有的同学则更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将来的工作而做准备,经过前二年的专业课和实训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定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在人际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经过学习实训课程和大型作业设计,他们逐渐发现自己专业的具体化并能确定将来职业的具体化,特别是在大学三年级下期,他们到各自的单位实习,更加具体自己的职业生涯,他们面临毕业,即将走入社会,真正开始进入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层面上而言,能否适应将来的工作及工作环境已成为每一位大学生关心的问题,这个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特点是:目标更具体,体现为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该阶段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任务如下:①了解相关就业及创业信息;②参加相应快速提升训练;③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关系。

3 走向职场前的准备

3.1 职业生涯规划步骤

①确立志向,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如果没有志向,就无法谈起事业的成功,因此,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确立志向,这也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

②认识自我,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价值观及其他性格特征。对自己了解越多,选择职业越容易,个人与职业的契合度就越高。

③了解社会,大学生走向社会要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生希望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了解社会职业发展的状况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社会职位设置的状况,这样对即将走向职业的大学生更能全面把握职业方向。

④行动,在确定了大学生生涯目标后,行动变成了关键的环节,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实施,包括在学习、实训、社会实践、培训等方面的措施。

⑤评估,对自己要有正确评估,对职业生涯要有正确评估与修正。

3.2 用人单位看重什么 一般企业在招聘会上最看重大学生有以下几条:①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②诚信/正直(忠诚、政治觉悟高、遵守原则问题制度,乐于付出);③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④人际交往能力;⑤有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职业道德;⑥有专业技能力。总而言之,用人单位看重大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又有富有竞争力的其他综合素质。

3.3 确定求职目标 在找工作中要明确自己的求职目标,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好工作,要发现自己内在需求,了解社会及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人职匹配”,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

3.4 认真求职 求职过程中要沉着应对,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要调整求职心态,应注意以下几条:①恰当的自我定位,不好高骛远;②求职是持久战,保持平和心态、培养抗挫折能力;③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灵活调整对策;④一步到位是理想,多步到位更现实。

3.5 调整心态由“校园人”成长为“社会人” 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对新的工作是一个新的挑战,对待第一份工作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能否顺利完成从“校园人”到“职业人”及“社会人”的转变,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要做好四种重的心态:①主动负责的心态;②自信的心态;③学习的心态;④包容的心态。

4 职业素质的要求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职业素质是大学生走向就业的基本条件。所以,职业素质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在工作中,我们大学生应重视内职业生涯,所谓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项职业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经验和内心感受的组合及变化过程;外职业教育生涯是从事一项职业的工作内容、条件、待遇、职务、地点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的过程。作为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要重视不断提高内职业生涯,不断靠自身探索获取。

总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我们每位大学生都要应清楚地知道自己目标的设定及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应该怎样做,高职院校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郝晓丽,仲爱萍.辅导员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2).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焦虑;职业生涯辅导;心理健康

目前,我国的大学校园中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是一个比较薄弱环节,然而,针对于即将处于择业期进行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只有合理的职业生涯辅导才能够真正地帮助大学生们培养出一个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择业和毕业,这样才能够更加顺利地选择到适的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

1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1.1抽样的相关结果

2015年的3月至6月,本研究采取的是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进行的,选择我国不同层次的10所大学应届毕业大学生进行抽取实验,抽取参与到实验的大学生年龄都在18岁至26岁之间,总共发放了1900份的问卷,有效的回收问卷是1800份,除去100份无效的问卷,总有效率是94.74%.

1.2研究调查的相关工具

研究调查的相关工具有以下几个:(1)交往焦虑量表,也就是由Leary编制的IAS,之后是被收入中国心理卫生中,并且在杂志社进行出版的.这个交往焦虑量表总有15个自己陈述题,采取了5点的记分制,量表的修改经历过4个阶段.另外,这个交往焦虑量表总评分是由15分至75分之间的,并且拥有很好的效度以及信度.(2)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也就是由Lefcourt编制的SAD,主要包含着行为上以及主观上的社交回避.这个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主要有28个题目,以及2个分量表.其中就包含着14条社交的苦恼焦虑,另外的14条就是来对社交回避焦虑进行评定的.同时,总体采取的评分制度就是“是”或者是“否”,实验者的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得的分越高,那么体现的就是越低程度的社交回避及苦恼.

1.3对实验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对实验中数据库数据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O软件实现.研究中的不同年级、是否学生干部、不同性别、不同专业、是否独生子女,以及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就业焦虑状况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实验探究

2.1筛选实验的样本

2015年的9月,在几所大学进行在校大学生的招募,从所有人员中选择出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评分在13分之上的、回避分量表评分在10分之上,以及交往焦虑量表评分在7分之上的30人,平均年龄在18岁至22岁.将30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其中,常规组中15人,男生8人,女生7人;实验组中15人.男生7人,女生8人.

2.2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实验探究方案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实验探究分成4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初级阶段的实验研究、第二阶段是实施主体的实验研究、第三阶段研究者成长的实验研究、第四阶段总结的实验研究.对于这实验探究的四个阶段具体实施步骤如以下的详细介绍:

2.2.1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

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也就是初级阶段,主要的实验探究活动内容就是:与参与实验探究的大学生进行协议书的签订,以及建立起主要的实验探究关系;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参与实验探究的大学生进行自我的一一介绍;在实验探究的自我介绍后,对参与研究的大学生职业定向的进行因素了解,其中了解的因素比较多,主要有:个性化的职业、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的需求、以及职业定向受到学习专业的相关影响.

2.2.2第二阶段的实验研究

第二阶段的实验研究,也就是实施主体的阶段,主要的实验探究活动内容就是:让参与实验探究的大学生进行职场相关故事的演练、参与到职场相关礼仪的表演中等活动;实验中也要指导参与实验探究的学生进行自身的职业中的个性因素的考虑,以及参与实验探究的学生们自身所学的专业匹配状况,也要注重大学生对职业定向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然后做出合理的决策的匹配,也就是在适合个性的基础上,对职业定向信息进行整合,同时兼顾专业的适应性,更要学会适应社会的主要相关需求,例如:成员和领导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在探究的活动过程之中,成员们之间的情感传递,这样可以促使成员的有效改变;同时,再采取相关的放松训练以及冥想来对焦虑的情况进行缓解.

2.2.3第三阶段的实验研究

第三阶段的实验研究,也就是研究者成长的阶段,主要的实验探究活动内容就是:让参与实验探究的大学生进行没有任何领导小组之间的讨论,以及相关的职场演练,例如: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参与实验探究的成员之间进行默契的配合以及在职场上进行应聘的演练;让参与实验探究的成员们经过相关的活动进行不良情绪的释放,建立参与实验探究的成员们之间的交流和协调,缓解参与实验探究的成员们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这样可以让参与实验探究的成员们养成相互支持的良好品质,营造出成员之间在发展人际关系时的和谐氛围,其中,就可以让参与实验探究的大学生们通过自我认知、职业认知,以及进行社会环境的相关分析后,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路线进行确定,可以让所有的参与实验探究的大学生们进入自己职业生涯的有效规划,同时再进行目标确立的环节,在确立生涯目标后对形成后的状况作出有效的决策.2.2.4第四阶段的实验研究第四阶段的实验研究,也就是总结的阶段,主要的实验探究活动内容就是:让参与实验探究的大学生进行有关的音乐小游戏,让大学生们进行职业生涯团体活动的快乐分享,营造出一种互相支持,以及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同时,也要处理好相关的离别情绪,参与实验探究的大学生彼此之间可以送上最诚挚的祝福和建议.

2.3实验探究的结果分析

在实验探究活动结束之后,将实验前和实验后,以及追踪评估的数据进行输入,对常规组和实验组的前测和后测,以及追踪的测量进行每个独立样本的相关差异检验,详细的实验探究结果是:常规组和实验组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以及交往焦虑量表(IAS)上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常规组和实验组在通过音乐进行治疗以及实验的职业辅导之后,两组参与实验探究的大学生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以及交往焦虑量表(IAS)上都存在很显著性的差异.在通过迁移两个月的时间之后,常规组和实验组两组参与实验探究的大学生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以及交往焦虑量表(IAS)上都达到了很显著性的差异,说明整个实验研究的效果比较显著,同时整个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方案具有很好的时效性,值得进行进一步广泛的推广.

3结语

根据以上的实验探究的结果可以知道,回避量表以及社交苦恼的总评分在13分以下的实验探究大学生有1350人,总评分在14分之上的高焦虑倾向的大学生总共有450人,由此可知,大学生有就业焦虑倾向的总人数占全部抽查参与实验探究的总学生人数的25.0%.其中,非学生干部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概率相比学生干部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概率比较小,非学生干部在待人接物、人际的交往相比学生干部在待人接物、人际的交往,以及为人处事的各方面能力具有很明显的差距,对于就业焦虑水平来说,最高的就是文科类的大学生;同时,对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来说都存在一定的就业焦虑,焦虑最为显著的就是大三年级的学生.另外,对于大学生具有就业焦虑时,更加倾向于在外部寻找面临失败的原因,针对这样情况导致焦虑的情况更会加大改善的难度,这样更加能够说明大学生将个人的努力和能力直接关联到失败以及成功,然而,也只是把运气以及外界的影响因素作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样的状况下,只会更加严重地加重整个择业和就业过程中的焦虑程度.与此同时,面临大学生焦虑的整个历程就会加得越来越长,出现失败的原因就会归结为大学生就业虑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越多失败的归因中,就会更加容易让认知的不确定性提高,同时就会直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焦虑程度,因为最能影响就业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认知,在职业生涯的有关辅导干预设计的过程之中,大学生设计就业焦虑方案的时候,就会更加注重大学生的认知状况,并且会有相关的偏差以及矫正.只有对实验探究的结果进行全方面的评估,才能够对就业焦虑总分存在的前后差异以及存在的显著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所以,本研究的实验方案与大学生成长特点更加符合.

作者:蔡云改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琦.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

〔2〕王艳丽.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金怡,姚本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研究与展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2):232-234+238.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优化措施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通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研究和总结,尤其是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以及价值观等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它具有可行性、适时性、灵活性、持续性等特点。自从新课改以来,我国各大高校都已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以此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本文主要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恰当的改革措施。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

对于大学生来说,理想的人生规划是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合格的毕业生是大学培养的个体,社会则要求个体能在立足于社会的前提下带动和影响周围的人群,形成大小不一的对社会具有促进作用的积极因素,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具体来说,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第一,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价值修养观,培养其职业技能。职业生涯规划从另一角度而言即职业价值观的树立,职业价值观将影响职业的选择,是事业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其职业技能,为日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能够开发潜能,激发学习的动力。人的潜能是无穷大的,其中蕴藏着无穷的价值。充分开发潜能,将成为事业成功的增添砝码,而潜能开发要在学校相关部门或者社会机关结构的指导下才能有效开展并取得成果第三,能够为毕业生做出较合理、正确的选择。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各大市场对人力资源有了新的要求,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高校毕业生面对严重的就业压力束手无策,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规划非常迷茫。为了解决此问题,我国将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引入高校教学中,希望能为学生就业方面进行一定的指导。然而,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下面是对这些问题的陈述:

(一)不能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很好的定位

职业理想在人们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起着调节和指南作用,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为什么选择该职业,通常都是以其职业理想为出发点的。职业理想一旦形成,学生就会确定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但是,从目前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大众环境和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即使即将面临毕业后就业压力的影响,却仍然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很好的规划,或者缺乏理想和奋斗目标,整天得过且过,导致就业压力更加严峻。

(二)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结构

知识积累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们常常把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这个人水平高低的标准,新世纪对未来人才的知识综合性结构提出了更好的要求。然而,现在的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不认真,上课不注意记忆老师讲课的重点,头脑里经常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时,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学生大有人在。他们往往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畅想,但是由于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合理,无法胜任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工作。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化措施

大学生涯是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大学生成才,不仅是党和国家的希望、家长的希望,也是每个大学生的内在要求和人生理想。要想减缓我国的就业压力,必须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优化,针对共性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任何人的职业理想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社会现实的制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学习的目标不仅在于能学会多少知识或掌握多少技能,想要胜任今后的工作,并通过这份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必须充分了解未来所选择职业的要求,并制定一套完善的、可行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方案。这个方案应包括“未来职业的要求、自身素质状况自己相应的学习方法”等。

(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单纯的知识数量并不足以表明一个人真正的知识水平,大学生要想有理想的职业生涯,不仅要具有相当数量的知识储备,还必须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因为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就不能发挥其创造的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理想职业的特点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

(三)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自己未来职业规的信心,各大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暑假的“三下乡”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毕业实习、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等职业训练活动。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邀请成功校友回校开展讲座,邀请校外知名人士与大学生交流,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利用暑假进单位实习。与此同时,大学生应主动积极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

四、结束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础,各大高校必须将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提到日程上来,为其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史纪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优化[G];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38期.

第10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存在的问题 解决方法

现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热门问题。尤其是在大学毕业生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就业形势更是严峻。引起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很多大学生在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时表现得非常茫然,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该如何理解不到位,不善于应用职业规划技术,等等。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兴趣爱好与专业的匹配与融合。

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都比较了解,但是很难做到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专业相匹配。很多大学生选择专业时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致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常常抱怨当初的决定。还有些大学生虽然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是不知道怎样将专业与兴趣爱好相融合。这些大学生往往很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总之,大学生在职业和兴趣爱好之间总是难以做出抉择。但是,在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兴趣爱好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缺少兴趣爱好的职业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个人发展的积极性,每一名大学生都应该注重职业与兴趣爱好的均衡发展。

(二)自我认知不足。

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个人都要进行自我分析,即对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能力等进行剖析与总结。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懂得如何分析自己,甚至不了解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这种自我认知的不足会给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展开带来阻碍,甚至可能导致规划结果产生偏差,从而影响个人的未来发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职业生涯规划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真正了解并擅长的人很少。当然,在大学生中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少数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着比较清晰地知识构架。很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抱有忽视、质疑的态度,认为这不会起到什么作用或是觉得自己能力足够,完全没必要做职业生涯规划。这正是当下大学生不可避免但又应尽力避免的错误观念,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非常重要。

例如,很多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没有做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他们只是简单地筛选与专业对口的职业,然后进入组织并浑浑噩噩地工作着。如果大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能够认真地为自己做一次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己的目标,那么在之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有了目标,就会有奋斗的力量,也就会在能力不足时努力充实自己的知识,从而达到自我需求与自我价值的满足。

(四)实践准备很少。

当大多数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时,我们又会发现另外一个问题,即大学生为理想职业所做的准备实在过少。很多大学生知道应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是在制定目标时却裹足不前,不清楚应该为理想职业做怎样的准备;也有的大学生有切实的计划与准备,但从未付诸实践。这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五)眼高手低。

大学生有时会将自己的职业目标定得非常不实际,这是职业生涯规划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例如工作后,理想职业与现实职业相差巨大,大学生突然发现自以为很好的职业其实根本和自己的理想职业相差甚远;或者将自己的职业标准订的非常高,工作后才发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支撑当初的理想标准。甚至有时候,企业也会因为这些不合理的标准而对大学生弃之不用,这样对大学生来说未免有些可惜。

二、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从个人的角度看。

1.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在选择自己的专业或职业时,很多大学生没有考虑这个专业或职业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否相符。这种行为其实是错误的,在选择专业或职业时大学生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尽量在条件可以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喜欢或和兴趣爱好相关的专业与职业。因为如果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就很有可能在将来的学习中产生懈怠心理,严重的话还会产生厌烦情绪。

另外,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好的兴趣或特长对于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注意不要半途而废,如果能够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帮助自己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培养自己兴趣爱好的同时,大学生也需要注重兴趣爱好和自身专业或职业的匹配与融合,尽量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明确两者在时间、空间、精力上的划分和安排。

2.提高自主性。大学生在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之后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完成,如改正性格上的缺点、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加强社会实践等。但是有些大学生比较懒惰,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后如果没有人告诉他怎样改正他就干脆不改,甚至有的对这些问题不予理会,这就是大学生自主性太差的结果。

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主动性,认真改正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因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存在,就是为了大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并根据自己的特性去构思未来发展的道路。积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主动性是完成职业规划的一大助力。

3.加强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其实就是对自己各方面的了解和认识。现在大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如何进行自我认知,其实,加强自我认知就是加强个人在性格、兴趣、价值观和能力方面的剖析。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在性格、兴趣、价值观和能力方面的优点,可促进职业更广泛地发展,但同时要注意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改正,扬长避短才是最好的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调适路径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显示其独特的重要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现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在二十世纪中叶,职业生涯最早出现在美国。“在西方欧美国家中,美国的帕金斯是就业指导理论的创始人,最早提出‘职业指导’的概念,1903年他在波士顿宣传职业指导。1908年在美国的波士顿创设了职业局,并于1909年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2]目前比较系统的就业指导方法和比较完整的职业指导理论模式都是来源于美国的学者。在1942年和1951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相继出版了《咨询和心理治疗》和《咨询者中心治疗》,他在出版的这两本著作中系统的阐述了人本主义思想。罗杰斯首先主张被咨询者应无条件的被尊重,传统活动观在此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次,罗杰斯的心理治疗扩大了咨询对象的范围。这一理论深入而广泛的影响了当时的状况。职业生涯规划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得到了推广和实施;八十年代,这个理论又有了新的进展,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种理论:强调发展历程轮,个人特质论,决策历程轮,社会学习论,职业发展论,社会认知职业生涯理论。[3]在众多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中,生涯认知理论是世界上公认为职业生涯主流的理论体系。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被它看作是一个系统,它不仅考虑到心理层面的问题,还注意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职业被看做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认为职业选择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国内的研究现状

职业生涯理论在我国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还不足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不能清醒的认识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重要性,还没有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系统的了解,我国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进一步拓展和实践。

“20世纪初,西方国家如美国等对我国的职业指导影响很大,在黄炎培等教育家的倡导和一些回国留学生的推动下,有了一定的发展,当时的主要工作是向毕业生调查和演讲职业需求等”[4]这是国内第一次应用国外的职业指导模式。1917年,由黄炎培倡导,联合吴廷芳、梁启超等人提出了一个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要达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从而推动了职业生涯教育。“1922―1926年这四年间,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韬奋研究并编译了《职业智能测验法》、《职业教育研究》、《职业指导实验》、《职业指导》第二辑、《职业心理学》等著作,发表了《中国职业指导现况》、《初级中学应注重职业指导》等文章。”[5]但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高校毕业生分配体制在计划经济下,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思想几乎陷入停滞发展的状态。

随着职业指导的迅速开展,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学者逐渐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逐步的将国外优秀的职业理论引入到国内,从而形成了我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的理论雏形。在这一领域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人事部人事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罗双平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其形态》、《职业生涯阶段划分》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赵曼和陈全明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的沈之菲的《生涯心理辅导》。上海交通大学心理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职业指导师雷五明教授编写的《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这些著作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其极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是不可思量的。对于职业生涯方面我国才刚刚开始,对于本土化和理论的发展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国职业教育方面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涯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我们处在变革的时代,在当今社会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面对我们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我国加入WTO以后,职业活动的竞争凸现出来。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就必须要用心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确保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而目前很多应届生并没有首先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盲目的到处去投简历,认为自己会有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浪费了大量的经历与时间。这说明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口才、学历、关系等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纸上谈兵,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确保自己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的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再把求职活动付诸于实践,这样更科学也更经济。

总之,大学生能在自己成长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形式和目标的职业生涯辅导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意识。从而对于我国目前就业压力大和就业形式严峻的现状能有效的缓解,有助于大学生顺利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并为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

三、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心理调适路径

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意识,主动去接触社会并适应社会,从而进行自我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参与职业竞争。大学生在择业中容易出现矛盾心理以及心理误区,如焦虑和急躁心理,怯懦和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心理冷漠,虚荣与攀比心理等。这些心理如果不能及时的疏导宣泄,则很有可能成为择业的心理障碍。如果这种心理障碍一经形成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择业甚至是生活。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心理调适能使大学生正确、客观的分析现实与自我,要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与时俱进,使之充分分析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总结经验,克服困境,让自己始终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从而达到顺利就业的目标。

1.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市场观念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要充分的关注和了解就业政策,要把握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认清其需求,对自己的职业期望值有一个合理的定位,避免由于理想与现实巨大的反差而导致精神失控。择业要立足于现实放眼未来,要客观的认识与评价自己。在择业时要知道社会是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择业时不要操之过急,不公平的竞争毕竟是社会少数现象,不要悲观失望。现代的信息化社会变幻莫测,职业的变更极快,人一生从事一种职业的概率越来越小,再就业和人才流行在社会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次就业不理想要相信还有第二次第三次,自己还可以创业。同时我们要纠正终身择业观,现代的信息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竞争,只有竞争社会才能迅速良性发展,当然要竞争不要怕失败,要对自己有信心,增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

2.打破传统就业观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不能埋怨自己的专业与企业不对口,一定要让自己适应劳动力市(下转第21页)(上接第19页)场的需求变化。专业对口固然很重要,但是只要能有发挥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在工作中能够继续学习也能大有作为。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分工界限越来越模糊、相互渗透,使职业不再是各行业的绝对意义上的分工,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学非所用”的“通才”可能更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不要因为专业不对口就放弃择业的机会。

3.注意整体素质

一般来说,人人都拥有职业中和生活中两个自我。人们在个人生活中的原则与人们在职业生涯中的行为方式不会完全相同。在应聘工作时,大学生要充分展示自己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让用人单位认识一个知识渊博、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好青年形象,从而达到自我推荐的目的。

4.强化口语表达能力

在应聘时存在一个较大问题就是自我表达不流畅。欠缺这种能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是一种自我埋没的倾向。一些大学生性格较内向,与别人交往少从而失去了很多锻炼自我表达能力的机会。这些大学生要注意平时多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在交流中谈论自己对一些事物或他人的感受和看法,自我表现能力也会自然而然的提高。

5.掌握面试技巧

面试技巧对于择业来说非常重要,交谈时吐字清晰,坦诚自信,充满热情,此外语速适中,重点是要突出自己的能力。在没有搞清楚问题时,可请求主试重新表述一遍,回答是尽量少用专业术语、成语典故。遇到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可以婉言拒绝。回答问题要爽快不要犹犹豫豫。另外,面试时最好是独自前往,以免产生依赖或被别人误解为个性不独立。在面试时,要自信,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准备,你会有一种胜任感与价值感。

参考文献

[1]尤敬党,吴大同.生涯教育论.中国教育网.

[2]赵胜利,蒋洪甫.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差异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7(4).

[3]张秋良.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之利器E[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4]池忠军.简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念及其模式架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2(05).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57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简称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身边联系最紧密的一个老师,起着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重要作用,在大学生关键的四年里,重要性不容忽视。但单就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的现状来看,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高校辅导员作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1.1 重视度不够

高校辅导员由于学校没有认真及时地对其进行职业规划相关知识的培训,导致辅导员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停留在高年级(大三和大四),对于刚上大学的大一及大二年级学生不给予相关方面的就业指导,总是认为言之过早。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大学生刚入大一以来,对于未来的发展是十分迷茫的,尽早进行就业方面的考虑,可以正确引导学生们向着自己感兴趣和喜欢的职业努力,以致于大四找工作的时候不会一头雾水,不知所向。

1.2 过分重视理论的传统指导

现在的高校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年级日常管理、下达学校重要文件及相关学生工作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大部分辅导员都不会把精力放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上面,除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外,传统守旧的模式也是原因之一。很多辅导员不是不想策划好职业规划的教育,而是不懂得如何很好地去组织引导,基本上都是模仿学习别人的路子,比如开办名人讲堂、班级小组式讨论、组织理论学习等等,没有真正地让学生对这个职业规划有一定的了解,只是把它当作是自己工作的一小部分,传达了就完成任务了。事实证明,这种过分注重理论的传统指导是不能够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学习价值的。

1.3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模式就都是教师占主动,学生占被动的教学模式,辅导员对学生的领导也是如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无疑是主导的。教师可以通过平时讲座的方式让学生增加对于职业规划的重视度,通过一些实际的实例来加深学生们的认识;还能引导学生积极搭建大学生发展平台,在各个方面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进行锻炼。可是这样,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主张,那么自然也就不会深入其中了。如果想让学生真正从内部认真对待,那么就要培养学生的“内职业生涯规划”,根据不同的个体,有特殊性地让大学生选择自己要走的路,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2 高校辅导员作用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法

2.1 职业规划应尽早进行

职业规划应该从学生大一开始就让学生产生重视,并且贯穿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活,因为这是一个随着时间和自身知识储量能够随时变化的事情。俗话说:计划没有变化快。所以要半学期进行一次自身的总结。为什么要从大一开始就让同学们产生重视呢,是因为大一阶段,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经历了高考,他们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转折也就结束了,而这个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好坏、拿不拿奖学金和是否参加了什么社团,而在于三年之后的工作,这比什么都重要。让学生大一开始就重视工作,让学生早作准备,早点引起重视,可以在毕业的时候少走些弯路,毕竟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2.2 提高自身修养素质

辅导员在传达给学生职业规划知识的时候,本身自己对这个规划就要有全面的认识,这就要求学校要健全辅导员学习机制,培养辅导员就业指导的业务知识,定期给辅导员进行这样的知识灌输,并且设定业务考核与奖惩机制,督促辅导员对此事的重视程度;而且在学校应该有专业的职业规划师,给高校辅导员以正确的指导。这样,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时候,才能够游刃有余,不会“误人子弟”,以致于耽误了学生的前途。

2.3 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现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部分都是举办讲座,一大屋子人坐在那里,听一位有经验资格老的老师在那里传授经验,而且没有举手问答的机会。这样的方式就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或者说就是一个机构为了宣传自己的职业规划班而在学校范围内打的广告。而辅导员与学生联系得如此紧密,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时候,就可以针对个体性和特殊性,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工作理念,分析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力、潜能等等,为每个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制定属于他们自己的职业规划小档案,逐年可以调整自己的小规划,这样也可以看清楚自己大学期间的思考过程,为学生今后避免盲目就业、减少自己找工作时的犹豫不决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向科.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6):28.

[2]李莉芳.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能[J].经济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