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畜牧学课程论文

畜牧学课程论文

时间:2022-07-18 00:06: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畜牧学课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畜牧学课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动物科学 重点专业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02-02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2012年,为了全面落实国家和江苏省教育规划纲要,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开展了“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成功获批重点专业建设立项,并且以此为契机,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强化实践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如何培养高素质动物科学专业人才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专业建设背景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16.1%,高于农业总产值13.0%的年均增速;在2015年,养殖业已成为农业第一大产业。产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对其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底蕴深厚,其前身为1914年南京高等师范设立的农科,为国内最早开设的畜牧兽医专业。经过一系列历史沿革,学校于1996年正式成立动物科技学院。学院始终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的办学思路与模式,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为我国畜牧事业培养了4000余名本科生与研究生,他们中有许多已成为我国畜牧界的骨干,如任继周、刘守仁等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涌现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为畜牧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动物科学专业2006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获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立项建设;2014年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二、专业建设目标

动物科学专业以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畜牧学)为依托,按照“复合应用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对现行的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发挥和扩大学科的优势与辐射作用,强化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特色建设,将动物科学专业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的动物科学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同时,结合教育部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大批有服务国家和人民、有献身国家畜牧业志向、有解决现代畜牧业发展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建设实践

(一)不断提升学科水平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起着基垫作用。学院拥有畜牧学、水产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建有4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畜牧学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下设的4个学科为江苏省二级重点学科。学院建有江苏省动物源食品生产与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产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肉羊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家畜胚胎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型兽药与饲料添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江苏省生态营养水产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南京市奶牛育种开放实验室、江苏省消化道营养与动物健康重点实验室等实验教学科研平台等。2011年以来,学院承担科研项目12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项,科技部“973”计划项目1项及子课题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科研经费达7949.2万元。学院教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江苏省科技奖励4项,发表SCI论文369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7项,软件著作权2项。教学科研相结合,为动物科学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条件。

(二)科学制订“复合应用型”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环节,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制定与学校定位、专业特色、生产实践、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课(公共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课外修读课)、专业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拓展课(专业推荐选修课,跨专业课程或国际交流学习课程)、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必修)等4大模块。学院坚持拓宽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办出专业特色的基本原则,贯彻“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方法交给学生”的思想,要求学生在修读学校级公共基础课、动物科学类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的同时,选修、选读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课程,此外还对现开设课程进行整合,着眼于加强实践教学,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课程。修订后的课程体系使总学分数由原来的180减少为160。重新优化组合后的7门专业核心课与19门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扩大知识面、进行自主知识组装与能力锻炼提供了保证,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知识、重实践应用的特点。

(三)构建了一支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因此,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必须有一流的师资。学院按照“校企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促进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1)“培养、引进、稳定”,优化专职教师队伍。一方面,近三年学院积极从国内外引进高学历、高素质师资,培养业务骨干。目前学院师资队伍总体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02人,专职教师73人,其中教授23名,副教授22名,本专业98.1%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为50.7%;另一方面,学院设立新教师教学科研启动资金(10万元/人),支持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与参与国际合作,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政策导向,鼓励青年教师到基地锻炼,进行实践技能训练,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2)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本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先后聘请12名校外基地、企业的管理与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给学生讲授部分素质拓展课和专业技能课,初步建成了一支“双师型”队伍。邀请基地、企业技术人员承担猪生产学、牛羊生产学与禽生产学现场教学与指导,邀请饲料企业技术人员讲解生产工艺与流程中的技术关键与案例分析。多次邀请创业成功企业家进校,介绍创业体会与经验。学院平均每年邀请20多位企业与社会知名人士来校开讲座做报告。

(四)加强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

学院一直注重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建有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群、12门校级精品课程。学院教师先后主编和副主编教材10余部,其中《畜牧学通论》和《家畜环境卫生学》两本教材获批 “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饲料学》获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2014年学院为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又专门制定了学院教材建设基金管理办法,对新编教材予以每本5-10万元的资助,目前学院资助在编新教材5部。此外,目前学院启动“家畜环境卫生学”和“饲料学”等慕课课程的录制工作。通过新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学习方式,改革教学理念,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五)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将以知识传授为主改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如多媒体辅助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产生图、文、声、像并茂的效果,加强课堂教学互动。创新“1单元理论 + 1单元实践”现场教学,改革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将猪、禽、牛、羊生产学等专业课课堂移到企业/基地,使教学与产业科技进步和企业发展紧密相连,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建成虚拟实验网络平台并以技能竞赛为载体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定期开展技能竞赛,以赛促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六)构建了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1.搭建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平台

以“动物科学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中心”于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仪器设备目前总价值7000余万元,近五年设备的更新率达到85%,实验设备利用率达到99%以上,仪器设备完好率达到99%以上。各类大中型仪器配套齐全、数量合理,能够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需要。每年有近200名本科生借助“中心”设备进行科研实验,为本科生提供了科研训练平台。中心拥有:(1)开放共享的实验设备网络管理系统。真正实现了对大型仪器设备的智能化与人性化管理,全校师生都能通过网络查询、预约“中心”仪器设备,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2)智能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根据实验教学的实际运行情况,开发和优化了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该系统具备学生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学生网上实验预约和开放式交流等功能,提高了实验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3)特色鲜明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目前已在建设动物生产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和饲料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而且这种虚实结合,相互辅助的实验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2.构建了产业发展需求的校内外动物科学实践教学基地

本专业注重实践教学质量,一方面,通过体制创新和加大投资力度,建立了珠江校区的畜牧试验站、牌楼温网室实验基地等校内实验实践教学基地。拥有现代化实验与实习种猪场、种禽场、奶牛场,水产养殖基地,并引进企业联合运作,基地的建设质量和运作模式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通过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另一方面,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实现整合资源、协同育人。以企业需求、教师科研、教学内容、学生职业规划为引导,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截止目前,已签约成为学院校外基地20余家。并与其中2个基地先后共建了“国家农科教合作基地”。80%的生产与毕业实习在基地/企业完成。校企合作效果良好,有10多家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助学金(平均70多万元/年)。

(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学籍档案管理办法。制定了“任课教师手册”等多种教学管理文件和制度,按照“教学管理”、“教风建设”、“实验室管理”、“学风建设”等内容形成了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通过严格实施,保证了教学秩序的良好运行。此外,学院围绕课堂教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院、系领导定期听课制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听课评课制度、校督导组听课检查制度、学生评课制度等,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四、结语

通过江苏省重点专业的建设与实践,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2011年以来,获得省级和校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13篇,获得获国家级和省级奖24项,24篇。研究生录取率由2006年14.5%提高到44.9%(2011-2013届平均值),许多优秀生被中科院、浙江大学、中国农大等免试录取、或赴国外一流大学深造。40%多的毕业生直接到生产一线就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受到广泛认同,毕业生就业率自2006年以来一直在95%以上。

参考文献:

[1]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67-71.

[2]王宏娟,周虚.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动物科学特色专业建设[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4,(3):188-190.

[3]宋毅,蒋达勇.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14-16.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 研究生 学术交流活动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4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30

Abstract Currently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situation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untry, mainly in the lack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unreasonable enrollment selection and cultivation system, weak creativity training team. Academic exchanges activity of postgraduate can help students broaden their horizons, enlighten the wisdom and create a strong academic atmosphere, it is an effective training model for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Key words postgraduate; Academic Exchanges; innovation ability

2002年教育部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是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教育部关于设立全国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通知》(教研函【2010】3号)明确指出要设立全国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增加研究生学术交流机会,提供研究生教育创新环境,加强研究生的素质培养。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各基层培养单位都越来越重视开展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各种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学术会议等不仅丰富了研究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也促进了院校之间、学科之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及研究生同学之间的学术研讨与交流,完善了培养模式,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将结合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近四年来连续举办的专家讲坛、山东省畜牧兽医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日、年度研究生学术进展报告等学术交流活动,阐述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在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1 学术交流活动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学术交流活动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这取决于学术交流活动的特点。简单地说,学术交流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是科学家发表研究成果,得到评价和认可的团体活动。具有其显著的独特性:自由平等性,指在学术交流过程中,人人平等,自由交流探讨,各抒己见。互动开放性,学术交流的开放性是指要突破本学科、本行业、本领域的局限,互动性是指与所有有共同兴趣的参与者探讨学术,相互学习,形成共赢的良好局面。质疑、争鸣与包容性,指学术交流要辩证思考,去粗取精,和而不同。广泛性,指学术交流者和交流主题涉及的方面要广,范围要大,避免枯燥单一。松散性,指交流过程中没有硬性规定,条条框框,学术交流者可以在轻松自在的氛围里交流学术问题。研究生学术交流的特点体现了学术交流活动在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中的优越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这取决于学术交流活动的功能。一是文化功能,学术交流可以体现高校校园文化,是组成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长期有效的举办学术交流对学校学术氛围的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及严谨治学的态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二是创新功能,学术交流过程中交流者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并且能够兼收并蓄,不断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论学说,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取得创新成果。三是发展功能,主要指对发展研究生学术的个性、形成学术风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术交流使得研究生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和最新研究成果,而且可以有效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活动。四是凝聚功能,具有相同兴趣志向的学生可以通过学术交流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团体,通过相互交流提升自己的能力,形成对学术的向心力。五是交流功能,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结识与自己学科领域相关专家学者,碰撞思想,突破局限,激发灵感,从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揭示了学术交流活动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现实意义

2.1 创新意识不强,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侧重于知识记忆和技能训练,没有意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研究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各类考试及获得学位,不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导致了研究生在创新意识及创新素质方面严重不足。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启迪创新思维、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严重不足,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普遍不强,盲目迷信已有知识,缺乏质疑权威的勇气。另外,部分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创新意识不强,在培养过程中忽视了研究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2.2 现行研究生招生选拔和培养体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重成绩,轻能力的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也不利于选拔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研究生的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应用性学科和交叉学科不够重视,缺乏实践应用性和前沿性,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使研究生更倾向于记忆知识和解决现有问题,缺少发现问题和探索思维能力,缺少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这些都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目前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质量的评价主要来自评审专家的主观评定,论文创新性客观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导致部分导师及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时比较重视是否能完成,而不重视选题是否具有创新性或开创性。开题时导师组把关不严,论文评审时多受人情因素的干扰。鉴于以上原因,导致研究生教育的宽进严出、弹性学制流于形式,美国博士生的淘汰率为30%~40%,而中国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通过率在95%以上。这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表明,现行的研究生招生选拔和培养体系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2.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队伍建设薄弱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导师队伍的规模也在快速扩大。因导师规模的过快增长,造成了导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导师自身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够,因而很难指导学生发展自身的创造力。另外,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支队伍,但因目前的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很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与此同时,研究生辅导员作为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员,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有研究者指出,辅导员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应当引起研究生辅导员的重视。

在创新意识不强,研究生招生选拔和培养体系完善、创新能力培养队伍建设薄弱的情况下,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构建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培养模式。

3 以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为平台,充分发挥学术交流活动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和思考

在借鉴其他高校做法的基础上,并结合我院实际,近四年来我院积极为研究生搭建多种学术交流的平台,树立了我院的品牌学术活动,在全院师生中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有效推进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能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拓宽研究思路,激发创造精神,从而提高创新能力。研究生基层培养单位应该结合学校、学院特色及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对学术交流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合理规划,努力打造质量高、特色足、影响大的研究生品牌学术活动。笔者以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多年来连续开展的专家讲坛、山东省畜牧兽医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日、年度研究生学术进展报告等学术交流活动为例,探讨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对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我院举办的“专家讲坛”活动,每两周邀请一名专家为研究生做专题报告会,内容涉及学术、科研、就业、职场等各个方面,对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促使同学们就社会道德、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创新能力等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山东省畜牧兽医研究生论坛是由我院和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联合发起的一个校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每年举办一次,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届。大会分畜牧学和兽医学两个学术论坛,大会报告分特邀专家报告和研究生报告,特邀报告由组委会邀请产生,研究生报告从提交的论文摘要中选择15至20篇论文进行大会报告。两所高校的两个相近学科,在一起举办学术论坛,探讨科研困惑,交流研究成果,不仅增进了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互动,而且也为两院师生之间架设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更好地促进了两院的科研合作,能够共同促进研究生学术创新水平及培养质量的提高。

研究生学术日是在我院各位领导及导师的积极倡导下,由我院研究生会承办的,拟定于每年五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六进行。举办全院研究生学术交流大会,目的在于为全院研究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的高起点、多领域的交流平台。学术交流会由研究生主持,活动形式分为学术报告会和墙报汇报,评审委员会有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组成,评审委员会分别评选出学术汇报一、二等奖及墙报展示优秀奖,并有证书及奖金作为鼓励。 学术日活动的举办在帮助我院研究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营造我院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争鸣和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学院还与每年12月份举办研究生年度学术进展报告,促进了优秀研究成果的交流。

举办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是提高我院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一系列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在营造校园学术氛围,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术交流活动中来,越来越多的高水平文章被录用,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上崭露头角,作为科研生力军的研究生为学院学术实力的增强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学术的生命在于交流,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使研究生有机会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兄弟院校及本校师生的学术报告,做到真正的教育资源共享,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从而激发研究生内在的创新潜力。

参考文献

[1] 吴洁.研究型农学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构建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2] 储朝晖.研究生学术活动的理念及运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34-37.

[3] 宋之帅,丁远奎.国家创新体系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97-99.

第3篇

关键词:基础不同;网络课程建设;启发式教学;探索式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76-02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是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领头学科,其理论和技术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前沿性,已经渗透到生物学、农学、林学、畜牧学、医学、药学以及环境科学技术等许多一级学科。分子生物学课程也成为生物类学科的基础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成、实验技能培训以及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研究生阶段的主干课程之一。

本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公共课面向农学、植保、林学、园艺、草业、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等专业,共60学时,其中40学时理论课,20学时实验课。但在讲授时,发现学生分子生物学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以农科专业为主,学生来自不同的本科院校、不同的专业,有的学过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课程,而有的没有学过分子生物学,只学过生物化学,还有个别学生专业跨度大,本科阶段没有学过生物化学,对微观生物学了解甚少。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让基础好的学生不觉得已经学过,失去兴趣,认为自己看书就能学会;如何让基础差的学生不觉得难懂,失去动力,认为受到了冷落。如何让所有学生在教学中都能掌握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都能有所提高呢?实施“一刀切”肯定不利于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需采用共同但有区别的方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本科生与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教学的区别,注意学生间基础不同的差异,在研究生教学中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加强,注重将最新研究进展和技术引入课堂。笔者尝试对教学方法、手段和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建设课程网站使学生利用“互联网+”延伸教学空间

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体系每年都在不断更新,如何在学生生物学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需要,急需引入新的授课方法和技术。

1.内容丰富的课程网站建设。笔者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依托新疆农业大学课程中心网站进行了分子生物学课程网站和生物化学网站建设,形成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微课视频、参考书目、实验指导、阅读资料等;形成网络考试、作业、论坛、答疑为主要内容的与学生互动交流空间。将教学课件和微课视频、延升阅读资料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新技术和研究进展上传网站,供学生课前课后查阅,同时上传了大部分生物过程如基因结构、复制、转录、翻译、启动子特点、表达调控等的动画演示,便于学生理解。上传难易程度不同的试题库,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选择合适的试题组合生成小测验或是作业发放给学生。

2.师生有效利用课程网站。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网站和互联网资源,让学生可以随时在网站上学习课程内容、浏览相关延伸阅读材料和观看微课视频及动画演示,教师可以有效利用网站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先从试题库中抽题合成一套摸底综合题,在上课前学生需上网站做这套题,共100题,全部为客观题,通过做题了解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80分以上的学生基础较好,80分以下的学生在每节课前需通过网站做课前预习题,从课程网站上和互联网上主动查阅自学找到答案,了解下节课的背景知识点。讲完一章后,在网站发给学生每章练习题,学生在做题中继续通过课程网站和互联网上的资源深入了解知识点,及时复习这章内容,教师也可通过学生提交的答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授课结束后,将综合测试题在网站上发给每位学生,学生在网站上做题从而巩固全部知识,教师也能从学生提交的答案知道每位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本次授课的效果。通过网站还可以建立师生互动论坛,由教师和学生发起一个主题来讨论。

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教与教”教学方法的融合,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利用网络扩展教学空间,使基础差些的学生通过网络预习课程的背景知识,通过反复看视频清楚了解课程内容,不至于跟不上课程进度,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可以通过网站复习或深入了解课程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增强对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兴趣和科学的思考方式,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和论文工作和个人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有了内容完善的课程网站,学生可以方便的得到课程知识和相关信息,这对课堂教学就有了新的要求,不能再按部就班的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需根据课程内容积极实行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1.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综合应用图片、故事和研究启发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知识体系的理解。如介绍基因克隆是放一张用鱼竿钓鱼和撒网补鱼的对比图,启发学生思考2种不同的获得基因的思路;用双螺旋发现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研究人员的分工合作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判蚪ソ的介绍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体系;通过介绍十年时间研究64个遗传密码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基因编码和蛋白质氨基酸顺序的关系是如何破译的,使学生明白分子生物学研究不是短期能完成的,可能是长期重复性的工作积累。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了解分子生物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研究思路,知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培养理性思维方式。

2.探索式教学方式应用。在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后,开始进行问题和任务导向的探索式教学方式。如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获得抗虫转基因棉花?这个问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分子检测等理论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学生要像做项目一样,必须了解每个过程,写出技术路线,并进行分析,探索每个方案的可行性,从中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受争议的原因。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方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这一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了解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和科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

三、因能施教的实验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分子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择研究生实践教学内容时,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的学生已进行了分子水平的很多实验,动手能力较强,而有的学生基本没有做过相关实验,实验操作能力较弱,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正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差异,选择有区别的实验内容。分子生物学公共课只有20学时的实践教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不与本科期间内容重复又能兼顾学生的能力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相关实验技术呢?我们选择2天时间的综合大实验的方式进行,尝试同样的技术解决不同的问题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一个是真核基因克隆,一个是真核基因表达分析,所用的实验技术均为RT-PCR技术,即先提取总RNA,再反转录,再PCR分析。但前者较容易,属于定性实验,能扩增出目的条带就算成功;后者属于定量实验,需要实验者手法准确,还需增加内参基因对照和循环数分析,做出好结果需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技巧要求。上实验课前先将实验内容全部发到网站,然后让学生选择做哪个实验。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验技能掌握的程度选择,最后基本都能得出满意的结果。

这种模式,实验准备工作基本一样,但学生实验内容和操作有所区别。让学生通过一次综合实验课了解真核基因的克隆和真核基因表达分析的研究方法,两天时间完成一个完整实验,也使学生了解到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前一个实验产物还要继续进行下一个实验,每一步都必需认真完成最后才能得到好的结果。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水平来选择做哪个实验,这样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很强,都想做出好的结果,无论是实验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基础弱的学生都很满意。

网络课程网站、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者是有机的整体,网络课程中心的建设和使用扩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提高了教学质量;实验教学的改进促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在教学中三者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整体水平,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姚伦广,胡小敏,阚云超.综述式教学在硕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2(9):68-30.

[2]沈晗,孟民杰,邵红伟,张文峰,黄树林.着眼于研究生培养实际需要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6-47.

[3]谭维智.不教的教育学[J].教育研究,2016,(2):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