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2 12:35: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爱祖国的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闲暇之时,泡一杯热茶,品一本诗集,陶醉于满屋书香的氛围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与苏轼共度中秋
苏轼正在举杯邀月,尽管喝得正尽兴,但我还是可以看出他内心情感,所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嘛。作为知己,岂会看不出来他正思念远方的亲人呢?他边饮酒边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鼻子一酸,深有同感,泪珠儿直在眼眶里打转,正要安慰他.岂料他又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说,我能不为之震憾吗?在他身上,我读懂了自得其乐的生活理想,与他共度佳节中,找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品曹操之博怀
"幸甚是哉,歌以咏志."这是曹操最喜欢引用的诗句。品他的诗,你会感受到他正淋漓心致地展示了他博大的胸怀,抒发了他的英雄气慨。一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见诗人海纳百川的广博胸怀。品他的诗,我读懂了他博怀,让我找到了远大的抱负。
品杜甫之诗史
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林深."让杜甫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程.用肝肠寸断之笔调记下了国家由盛到衰,发出流离苦,几时休的感慨.品他的诗,我诗懂了他忧国思家之情,让我懂得了热爱祖国,有国才有家的意义.
在诗歌中,我懂得要积极向上,懂得了珍惜友谊,懂得了关爱父母,懂得了热爱祖国,懂得了尊重老师;从诗歌中,我读懂得了自尊,读到了自信,读到了人生的梦想……
朋友,在如歌的青春岁月,加入一些诗歌来点缀吧,它会让你懂得很多.
关键词:唐代文学;高考;全国卷
作为教育考试的核心环节,高考卷中的每一道题都是出卷者精心设计的。在全国高考语文卷中,绝大部分的唐代部分都是以诗歌鉴赏为主。放眼近20年的高考全国卷,唐代诗歌鉴赏以杜甫、李白、王维等唐代著名诗人为主,但是近年来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也开始出现在高考语文卷上。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名家”
只要一提到唐代诗人,许多人会脱口而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笔者在整理近20年的高考全国卷时发现,除了一些年份没有考到唐代文学,基本上这20年里每一年都有会涉及到唐代诗词的考试,且一些著名诗人的诗歌会换多种形式进行考察,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唐代文学的重要性,唐代这些著名诗人重要的历史价值。
如表1,刘禹锡诗作连续两年成为高考的题目,且分值都相对较大。诗仙李白的诗作依旧是语文学科的考察重点;杜甫,其作品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深渊,考查较多。此外,韩愈、王维、杜牧、白居易、王勃等也考试较多。
近20年的语文高考中,除了以上这些名家,我们也不难发现还有像修睦和李华这样的作者。李华,作为唐代诗人,其尽管没有以上几位诗人的成就,但是其创作的《春行寄兴》也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好诗。修睦,所留下的诗句并不多,作为唐末五代的诗人,他的影响力也远远不及李白、杜甫等人,但是他的作品也在那个时代引起巨大的轰动。
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唐代文学的考察都是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这与高考的考察初衷是一致的,无论是韩愈的《师说》、还是李白的《蜀道难》等,都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因此这些诗人的诗作出现在高考卷上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二、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名家”选择取向分析
从恢复高考后,高考诗歌鉴赏从原来的探索,到现在形成的命题取向,高考诗歌鉴赏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首先,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选择古代诗歌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学,能够有效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培养学生的预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历史上地位卓越,刘禹锡、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影响着唐代诗歌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些诗人的文学成就对后代的文学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选择“名家的作品”或“名诗”进行考察,能够让学生了解那个辉煌的历史,也能够帮助学生梳理那个朝代的发展方向。而“名诗”考察体现了高考考察的全面性,对于学生全面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具有较好的知道意义。
学习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当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也应当去了解那个时代文学创作者的创作思想,用现代的观念重新审视那些作品,对其存在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予以客观的评价。
三、总结
纵观近20年来的唐代诗歌考察,我们不难领悟出卷者的考察意图。一个民族精神的源泉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无论是高考复习,还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都应当教会学生感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抓住规律,在学习名家作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那些“名诗”背后的作者,这是考点,也是一种学习的态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11—0063—01
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主要途径。我国是诗的国度,我们的诗歌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体现着中国文化中诗歌的深厚底蕴。新诗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体味祖国语言的精华,感受诗歌带来的全新享受,进而热爱语文这门学科。下面,笔者就如何学习新诗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要领会新诗,重在感悟诗歌的意象。意象即诗作中融合的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通过联想或想象寄寓深刻含义的物象。诗歌意象的作用是能使本来很难具体可感的哲理,通过生动的细节刻画和现实画面的描绘,使读者从那些形象化的物象特征中感受哲理。比如,像“青春”这一抽象的概念,在诗人郭小川的生花妙笔下,竟写得如此生气盎然、神采飞扬:
青春,不只是秀丽的发辫和花色的衣裙,
在青春的世界里,沙漠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作黄金……
一首好诗往往以形象、生动的意象取胜。徐志摩写《再别康桥》连用很多优美的意象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一系列美景的展示其实是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康桥的难舍之情。“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艺术的魅力来源于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的丰富的想象。”既然诗歌的创作如此,不难理解,读诗的人也要以丰富的想象去体味诗中丰富的意象才能领会诗的内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有利于很好地领会诗意。
其次,学习诗歌的功力在于诵读。文学语言具有艺术的美感,诗又是具有明快的节奏和旋律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所以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顾城的《我总觉得》:
我总觉得星星曾生长在一起
像一串绿葡萄
因为天体的转动滚落到四方
我总觉得人类曾聚集在一起
像一碟小彩豆
因为陆地的破裂进溅到各方
我总觉得心灵曾依恋在一起
像一窝野蜜蜂
因为生活的风暴飞散在远方
这首诗就要使用亲切而温馨的语气读出诗歌情感,体味诗作中作者以一颗晶莹纯洁的童心对世界永远充满团结、欢聚和依恋的憧憬,又不失对世界现状的遗憾和忧虑。
当然,诵读不仅包括朗读,还包括另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背诵。在了解诗歌写作背景、领会诗歌内涵之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生如夏花
[印度]泰戈尔
生命,一次又一次轻薄过,
轻狂不知疲倦。
――题记
1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
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
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
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乐此不疲。
2
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
辅极端的诱饵捕获缥缈的唯美,
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
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
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3
我听见爱情,我相信爱情,
爱情是一潭挣扎的蓝藻,
如同一阵凄微的风,
穿过我失血的静脉,
驻守岁月的信念。
4
我相信一切能够听见,
甚至预见离散,遇见另一个自己,
而有些瞬间无法把握,
任凭东走西顾,逝去的必然不返。
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频频遗漏一些,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
5
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还在乎拥有什么?
(选自《泰戈尔诗集》)
【赏析】
这首哲理小诗,讲述了泰戈尔对生死的看法:活着,就要灿烂、奔放,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而不要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面临死亡,面对生命向着自然回归,要静穆、恬然地让生命完成,而不要感到悲哀和畏惧。总而言之,一切都平静自然地进行。
为什么说“生如夏花”呢?夏花具有绚丽繁荣的生命,它们在阳光最灿烂的季节绽放,如奔驰、跳跃、飞翔着的生命的精灵,以此来诠释生命的辉煌。当然,“生如夏花”的另一层意思是揭示了生命的短暂匆忙。夏花犹如火焰,似惊鸿一瞥,不一样的美丽,却是一样的短暂,而生命亦如此。
于是,泰戈尔的另一句诗“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将可怖的死亡比做沉静的秋叶,新颖奇特,没有“重于泰山”那样的悲壮豪迈,也不像“轻于鸿毛”那样的卑微琐屑,却有对自然法则、人生法则之玄机的参悟,有智者对茫茫宇宙中之渺小自身的精确定位。能将秋叶之美阐释得淋漓尽致,可见诗人泰戈尔的宽厚胸怀。
以夏花喻生命,以秋叶喻死亡,其实也是跨越时空的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生如夏花,死如秋叶”,是用诗来阐释生命,也是将生命化作了一首优美的诗。能这样理解诗和生命的人,无疑是有大智慧和大勇气的。
【总结】
泰戈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是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他不但是印度文学史上罕见的巨匠,也是享誉世界的20世纪文学泰斗。他一生为印度和世界留下了丰富而瑰丽的遗产。泰戈尔的诗歌艺术特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因为,泰戈尔从12岁开始写诗,诗歌创作长达60多年,而他生长在一个独特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里,受到了印度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他的诗歌创作是与社会变革、个人经历、家族影响、宗教思想分不开的。
泰戈尔诗歌分为三类:早期故事诗、中期抒情诗和晚期政治诗。他的诗作中,爱祖国、爱人类、爱自然、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和对神的信仰、对现实的苦闷失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起伏跌宕的诗歌乐章。可以这样概括:他的主要风格在于将抽象的思想观念、深邃的哲理意识和无形的精神活动变成生动可感的、具体有形的艺术形象。泰戈尔的诗歌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抒情诗,这些饱含激情的抒情诗中往往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但同时又漫溢着浓厚的情感。
由于泰戈尔的诗歌创作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他的诗歌突破了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和现实主义的客观白描的惯用手法,而往往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将抽象的意念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借具体物象来暗示或显现。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艺术特色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才,也是时代造就的一位伟人。其诗大多数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他善于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主题想象丰富,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往往以豪迈旷达的襟怀、奔腾澎湃的感情、傲视人生的个性、丰富奇特的想象,使其诗闪耀着浪漫主义色彩,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不拘以往格局,摒弃消极婉约的手法,以强烈抒情,善于夸张的艺术特色,为中国古代浪漫诗歌立下典范,具有不平凡的意义,尤其在山水诗方面独树一帜,颇值得研究。
一、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艺术夸张,充分地表现诗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诗歌的想象,奇特惊人,显示了超凡的创造力,创造了许多常规不可思议的诗歌形象,他既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他那种洒脱的艺术风格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许多诗的写法也是前人不敢想象的。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诗歌大胆运用恰当的艺术夸张,给诗歌带来神奇的魅力。李白的夸张手法是很富有创造性的,对于事物的美好和丑恶具有爱憎分明的态度,非夸张就很难表现他那巨大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所以他的夸张都达到“天衣无缝”的境界,使人觉得非如此不可。如《蜀道难》,他用“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来形容蜀道的险峻。
二、形式自由,题材广阔,浪漫主义范围比较广泛
李白诗歌突破了形式的束缚,自由活跃,摒弃了建安以来柔靡婉约消极的风格,使其诗风更为雄浑,积极向上,情感更加真挚。如七言乐府《蜀道难》全诗气势盘郁,声调铿锵,一气呵成,句法从三字句、四字句直到七字句,参差有致,富于变化。同时,作者善于以奇特想象,奇幻无穷的笔锋,勾画出奇特景象,渲染浓烈气氛,又能表现作者积极乐观的精神境界,例如:作者要抒发对世路艰难的感叹时用“行路难、行路难!”三字句咏叹调;要表现紧张气势的气氛及奇特景象时,用“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样的4字句表示紧张的节奏;要表现绵长的秋思时,用“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样的11字句,连续不断。使其感情更加悠然绵长,令人回味无穷,充分表现了诗人杰出的才能。
三、语言自由流畅,清新自然
在语言的运用上,李白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他在诗歌中论诗时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又说“雕虫丧天真”,都是这主张的说明。他反对浮华雕琢的作创风格。在《白话文学史》中着重评价李白的特别长处其中之一:他是有意用“清新”来救“倚丽”之弊的,所以他大胆地运用民间的语言,容纳民歌的风格,很少雕饰,亲近自然。李白不仅批判地继承了汉魏以来优秀诗人的语言技巧,同时,他又是继屈原之后能认真而多方面地向民间诗歌努力学习的伟大诗人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他在这种继承和学习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是诗歌语言上的卓越成就,从而形成他生动、明净、华美自然的语言风格。
李白在摒弃六朝时期华靡诗风的同时,积极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和庾信等人的语言艺术。杜甫赞美他的作品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曾经称赞或引用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山水含清辉”以及谢朓的“澄江静如练”、“朔风吹飞雨”这些清新、自然而富有创造性的名字,说明他描绘自然景色的作品,的确受了二谢的影响。由于他在吸取民歌语言艺术的同时,又批判地继承了诗人特有的优良的艺术传统,所以他的语言,在生动、自然之外,又具有明净、华美的特点,加上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豪迈奔放的热情,使他的语言具有如前人所说的“豪华”和“豪放”的特色,给人以浑然天成的美感。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 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2]中国李白研究会 马鞍山李白研究所 合编《李白研究论文精选集》.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林家英《李白研究》。
[4]游国恩 王起 等《中国文学史》.1963年7月第一版。
【关键词】诗歌鉴赏;复习;方法;羁旅行役
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所占分值渐增,近两年为10分。但据阅卷专家讲,这一部分的省均分偏低,还不足5分。可见,考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这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现状,并提出新的复习方式,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更得心应手。
一、高中诗歌鉴赏的复习现状
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
很多教师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时,基本上就是按照“语言――形象(意象、意境)――思想(包括感情、观点态度)――技巧”按部就班地复习,辅之大量的诗歌鉴赏练习加以巩固。我也曾经这么做,但复习的效果不佳。这种整体上的复习固然是必要的,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高太慢,有没有更有效的提升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方法呢?
二、提出新的复习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和实践,我总结出这样一种复习方式:先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诗歌鉴赏的要点,逐一加以复习,并要求学生记住相关的鉴赏方法和鉴赏术语,然后再按不同题材分专题进行复习。实践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在独立面对古代诗歌鉴赏题时有了思路,得分也有所提高。
1.整体把握,熟悉诗歌鉴赏要点。这一阶段要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尤其要注意要求学生熟知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及其含义,这有助于他们快速读懂诗歌。另外,要求学生熟悉各种表达技巧,包括鉴赏诗歌运用的修辞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掌握它们各自的具体内容。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必修教材和选读课本中的古代诗词进行回顾,在复习时结合教材内容巩固这些知识,这样就避免了枯燥乏味,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复习也就不会厌倦了。有了这一阶段的铺垫,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宏观认识,可以为下一步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根据诗歌思想内容,按题材分类进行专题复习。根据诗歌的思想内容,可将诗歌分为六种题材:送别抒怀类、羁旅行役类、边塞军旅类、咏史怀古类、山水田园类、咏物言志类。
三、举例说明复习思路
以羁旅行役类诗歌为例,谈谈我设计的复习思路。
1.介绍羁旅行役类诗歌的概念: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探亲访友、或谋求仕途、或游历名山大川、或被贬赴任途中,难免心生孤苦,引发感慨。羁旅行役诗,即因上述种种而作。
2.揭示复习要点: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的几个特点,鉴赏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品味羁旅行役类诗歌的情感。
3.总结羁旅行役类诗歌的特点:
(1)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独”、“悲”、“愁”、“怜”、“空”、“故园”、“相思”等,流露出诗人孤独思乡之情。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重要节日,常常会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
(2)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梧桐: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鹃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浮云:因其漂移不定,常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夕阳、日暮:引发游子思乡。
(3)在情感方面的特点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和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王翰的《凉州词》。
(4)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羁旅行役诗除了使用“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达技巧。
①以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虚实结合、想象):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
从古至今,论风华才气,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与这个人媲美,他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潇洒脱俗的风采,奔放自由的思想,浪漫无比的言语,毫无拘束,雄奇飘逸,无不让人为之赞叹,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正是继屈原之后中国第二位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白。
李白的诗歌在中华历史中成就最高,正是他的性格所致。他笔下的文字放浪不羁,毫无拘束,随心所欲的任他而行,变幻莫测又万变不离其宗,而他又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痛斥黑暗的权贵和残酷的社会,摆脱桎梏,追求心的自由。同时他又乐观向上,坐船荡漾,喝酒吟诗,不同于杜甫晚年的苟延残喘,李白的死也是干净利索,喝醉酒的他不慎坠河,连生命消散也是如此痛快,可见他是怎样一个人。
细品他的文字,像是蜀道难中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剑阁中融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夸张手法,凭借李白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就将蜀道之难的险峻高大描绘的淋漓尽致。李白与大自然有着理不清的联系,他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加上他潇洒的性格,使他笔下的山水超凡脱俗,即使是苏轼对大自然的描写“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似乎也无法相比于李白,诗仙就是这样先声夺人,因为自由,所以他不受拘束,随心所欲的游荡时间,造就他奔放乐观的精神,他的诗句,怎样一个雄奇了得。
李白一生的经历坎坷,他也有过报效国家的理想,但却因为权华富贵的黑暗而漂游江中,游历各地,李白自爱喝酒,一生嗜酒如命,甚至说过“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喝酒的人潇洒,没有杂念,饮酒时酣畅淋漓,下笔如神,纵使再多坎坷曲折,他乐观向上的性格,永远伴随他,选择自由。
李白的内在永远有一颗高尚自由的心,更多的剖析无法体现出他的伟大,只有仔细品味他的诗句,才能理解他的精神。用一个字了来展现李白,就是“奇”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这正是远扬中外的诗仙李白。
高一:闫文茹
【学校】庆十一国庆的活动策划
一、 活动目的
国庆日益临近,不知不觉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建国x周年,作为新一批90后的大学生,我们无比的自豪和荣幸。本期活动旨在进一步激发广大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们的优良传统,同时增强大家的团结意识。
二、 活动对象
xx理工学院各院系学生
三、 活动地点
中报告厅(乐之厅)
四、 活动时间
待定
五、 主办单位
共青团XX理工委员会
六、 协办单位
校学生会素质拓展部
七、 活动流程
1、 主持人开场白;
2、 播放历年国庆阅兵视频片段
3、 展示一组ppt图片(有关中国城市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 学生自由发言,发表各自感想;
5、 请几位嘉宾老师谈谈中国日益强盛的内部外部等多方面原因;
6、 作简短小结并致谢后,宣布活动结束;
7、 散会并清理会场;
8、完成活动总结和报道(注:素拓新干事认真反思活动流程,归纳总结经验)。
八、 活动人员
各院系学生会至少安排五人到场,其余观众在受到本次活动宣传后自发前来参加
九、 活动宣传
1、由各院系学生分会宣传部到各负责班级进行关于本次活动的宣传。
2、联系校学生会宣传部张贴大型海报帮助宣传。
3、通过校园广播站、五月阳光新闻网进行本次活动的宣传。
4、活动前两天发放邀请函至各院学生会主席手中,由其安排各自院系至少五人前来参加本次活动(各院系的参与情况关系各分学生会的年终评比)。
【学校】庆十一国庆的活动策划
活动时间:
20xx年9月30日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了解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生日。
2、在庆祝活动中,感受节日的愉快氛围。
活动准备:
1、国庆节的由来
2、每个班级一种民族舞蹈
3、老师群舞活动流程:
一、经验交流
1、教师提问:明天要过节,你们知道是什么节吗?
2、教师介绍国庆节,幼儿了解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生日。
3、告诉幼儿五星红旗、天安门都是中国的代表,只有我们中国才有。
二、庆祝活动"祝愿祖国"
1、人们为了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开展庆祝活动,我们每个班的小朋友也想用自己的方式祝福祖国妈妈。
2、老师们也为祖国妈妈带来了礼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校】庆十一国庆的活动策划
一、主题名称
快乐国庆节
二、主题来源
每年的国庆节前后,到处都张灯结彩,洋溢在一片欢乐之中,电视、报纸、广播等等各种媒体会有很多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报道、介绍,给我们的爱国教育带来很多的便利条件,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抓住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由此,我们设立了“我爱祖国”这一主题。
三、主题实施时间
9月30日下午15:20——16:30
四、主要教育教学目标
1、认识国旗、国徽、国歌,学习升旗。
2、知道祖国地大物博,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以及伟大的建设成就,能参与收集陈列各地特产以及风景名胜,有爱祖国的情感。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散文等,复述故事时会使用不同的语气,学习归纳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
4、爱护幼儿园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喊叫和奔跑。
5、能叙述自己的游览见闻,介绍自己熟悉的特产、民俗风情等。
6、了解国庆节的来历。
五、主要活动内容及过程
活动一:学习与祖国有关的儿歌、歌曲等
活动中,孩子们学习了诗歌“_”、“我去祖国台湾岛”,还学习了歌曲“国旗红红地哩”。通过谈话和分享交流,孩子们对祖国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了。孩子们在表演他们学习的诗歌“_”!
活动二:粘贴国旗、粘贴中国地图
邻近国庆节的时候,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布置我们的活动室,增加一点节日气氛。
孩子们在粘贴国旗!孩子们用手工做的小花粘贴中国地图!
活动三:庆祝国庆节
国庆节前一天,孩子们聚集在我们幼儿园的音乐室进行了庆祝活动。进行了节目表演,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孩子们在表演节目,庆祝国庆节!
六、活动小结
关键词:古诗教学;自然美;文化背景
小学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描写祖国山水景物的诗篇。这些诗篇描绘着祖国的名山佳水,画出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急流飞泻,水珠溅跳的雄奇景象。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一种艳阳夕照,五彩缤纷的奇丽风光。山水诗是用诗的语言组建的自然风景画,它是画面斑斓的语言艺术,给人以美的感觉,美的享受,美的陶冶。这正切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那么,在山水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欣赏自然美呢?
一、理解诗的内容,感知美
“美无处不在”,只要你是善于发现的人。教材中摘录的山水诗,以其凝练形象的语言,艺术地概括山水壮丽的景色,它们不像描写山水风光的散文那样易于理解,易于从中感知美。只有在教学中,完全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内容,让由这些内容组成的自然山水风景图在他们的脑海中反复地出现,从模糊到清晰,让学生感知到这些景色的柔和、壮丽,是充满魅力的,诱引自己渴望置身于这些诗的境界中,进行充分的欣赏。这就是学生已经在山水诗的学习中理解了诗的内容,感知到美了。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教学这首诗时,要求学生查字典解释“暮、铺、瑟瑟、可怜”这些词语。由词入手,然后结合诗句,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内容,接着紧随作者逼真的描写,展开联想,让学生在脑际中叠印出一副深秋时节自黄昏到夜晚的美丽景色。学生随着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感知到黄昏时江面绿红参半的奇丽之美,以及夜晚时分江岸上皎洁幽静的清秀柔和之美。
二、深挖其根,享受美
从低级的感知到高级的欣赏享受,是一个飞跃。一幅画,摆在你面前,初看时,你知道那画面鲜丽,这些只是自己初步认识画面引起的,也就是说,在此时,你只能感知到它外在的线条、形体、色彩的美,而并没有真正地体会到它内在蕴涵的美,从而不能给自己带来更高级的享受。只有进入了美的感知的门槛,尽情深入地了解欣赏它,才能名副其实地享受美。
学生理解了山水诗的内容,感知了美的存在,如果只停留在美的感知就不易提高审美价值,达不到美的享受。诗歌是作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产物,教师必须通过展现具体的形象,使学生得以直接的、具体的观照,才能起到净化学生情感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为什么写诗,逐步让学生明白自然山水的诱惑力足以促使诗人置身其境有不抒胸中情意而无可回首之感,这才是关键的一步。《暮江吟》一诗中的画面既热烈又柔和,《望庐山瀑布》的画面既壮观又清净,这些都触发了心无旁碍的诗人情思,于是写下流传千古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诗篇。学生了解诗人置境所产生的情,通过观图,加强学生的朗诵,使学生感知美时体会到静止的独立画面,延伸到享受美时在脑际里形成完整画面,启发学生针对诗中的景物展开丰富的联想,使学生“流连于万像之承,况吟于视听之区”。达到情景交融的体会境界,就把美的感受到美的享受,达到了美的欣赏的,使学生受到感化、陶冶、锻炼,也就达到了受教育的目的。
三、改诗成文,表现美
学生学了诗,理解了诗的内容,享受到了美,这都是局限于个人对美的理解与欣赏,只有让学生沿着诗人的思路,充分展开联想,把美表现出来,才能展现出一个学生的精神风貌与他的行为之间和谐的美。
参考文献:
语文课本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审美教育能够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的美诗佳词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反复吟咏,感知诗歌美
审美的对象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都是可以感知的。“读”可以把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营造较好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想象力。很早以前就有人这样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古人教书时为何总要教学生朗读的原因了。“读”的确有它的独到之处。针对它的种种好处,我在课堂教学时,重点放在组织学生反复朗读,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如:独自默读,酝酿情感。学生朗读,体会情感,然在学生朗读中又分集体朗读和个别朗读,气势委婉纤柔的诗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则让全班女生朗读,同时指她们读出柔和舒缓、轻松的情感;气势雄壮,充满激情的诗词如《观沧海》等,让男生们朗读,同时指导他们读出激昂的情感。
二、动之以情,感受感情美
每一首诗总流淌着作者浓浓的情愫。有的充满爱国的激情,有的荡漾着思乡的思绪,有的饱含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有的则闪现着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如李白的《赠汪伦》学生从李白与汪伦的交往中感受到的是一种诚挚的感人的友情,体验到的是人间友情的可贵。教学时,教师除了运用最基本的读的手段外,还要让学生听、想,以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教学《江上渔者》时可运用多媒体。诗的前一句写了鲈鱼味道鲜美,后一句是诗的升华之处,也是焕发人们情感的点睛之笔。这时录相放映这样的景色:一叶扁舟上一位渔民吃力地拖着鱼网,在阴风怒号、随时可能会小舟倾覆的浊浪滔天中作业,风在悲鸣、浪在肆虐……此情此景,学生们哪个不动情呢?学生们不只是品尝鲈鱼的美味,而能体会到渔民捕捞的艰辛,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进入作者精心布置的情景中,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感情美,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三、深入理解,挖掘思想美
“诗言志”“诗缘情”,喜怒哀乐,诗之情也。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
学习《钱塘湖春行》《江南春》《使至塞上》等诗篇,就该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让如诗如画的祖国壮丽山川,在学生的胸中激荡。让学生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激情,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学习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样,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必须让学生理解作者渴望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豪壮胆气、雄伟气魄,体味作者虽壮志未酬,仍心系祖国命运的拳拳之心;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应让学生学习诗人不屈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就该让学生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气节……
四、炼字品句,欣赏图画美
我国古代许多诗词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意味隽永的画幅。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推敲品味,了解作者所创设的情境,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体会古典诗词的图画美。
如《过故人庄》描绘了一幅农村恬静优美的田园图。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通过对“邀”“至”“合”“斜”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字句的品析,体会故人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农人劳动的乐趣,田家生活的安逸。《江雪》作者以极其洗练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图。我们应引导学生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孤”与“独”去体味渔翁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把“江”“雪”与“渔翁”有机联系在一起,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使洁、静、寒凉的整个画面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
五、发挥想象,领悟意境美
关键词:意象;画面;情感;内涵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我向学生推荐阅读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有一位同学写下了这样的感悟:“原来所谓大诗人也不过如此,诗集里的字我都认识,所以我只花了半个小时就把这本书读完了。”为此,我感到非常的愤怒:泰戈尔的诗歌文字简短,却意蕴深刻,情感真挚,岂是半个小时能够感悟的?同时我也感到非常的迷惘: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阅读诗歌,感悟意蕴呢?
曾经读到北大教授、著名评论家袁行霈关于诗歌鉴赏的几句话,颇受启发。“语言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的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意象上,得意妄言才是诗歌鉴赏的法门。”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因此,诗歌寄托的情感、蕴涵的意蕴,都可以通过意象传达出来。
据上所述,我尝试着引导学生从分析意象入手,进入诗歌营造的艺术空间,通过意象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领会诗人情感,理解诗歌意蕴,把握诗歌旨趣,从而得到艺术的熏陶和享受,使诗歌阅读走出尴尬境地,获得语言感悟和审美培养的双赢效果。
一、抓住意象,描述画面,感受诗歌构建的艺术空间
例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是首脍炙人口的小令,语气清新自然,色调峭拔深邃,它汇聚了凡十一个意象,并以特定的抒情结构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互补型的意象系统,相得益彰。在这种意象状态之中,每个意象除了具有自身的含义之外,又染上了深沉的整体效果,虚实相生。所以我先让学生反复阅读全词:感受28个字描述的种种景物。将各种景物一一罗列出来,学生便很快获得了清晰的印象:干枯的藤萝、苍老的古树、归巢的暮鸦,在落日的余晖中难隐灰暗的本色;古雅的小桥、清幽的流水、炊烟袅袅的人家,一派幽雅恬淡的景象;荒凉古道、萧瑟西风、嬴瘦老马,平添无限哀愁。接着让学生边配以音乐,边展开想象,将一个个意象连缀起来,在头脑中构建一幅“天涯游子断肠图”。于是产生了这样饱含深情的描述:“深秋的黄昏,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冷飕飕的西风,在漠漠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回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古朴小桥,远望见溪边的几户人家已升起冉冉炊烟,然而这时太阳已经西斜,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凄冷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品味这些言外之意后,该诗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沉的思想感情便清晰地定格在学生头脑中。
除了用语言进行画面描述之外,“读诗作画”更是可以通过意象将诗歌的形象性特征体现到极致,寻找到感受诗歌艺术氛围的捷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杜甫的《绝句》(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步骤如下:有哪些形象?请勾勒物体轮廓;各种形象的色彩如何?请分别着色;哪些形象是动态的?请工笔描绘其形态;画面的背景是什么?主体是什么?请组合。这样,化诗为画、绘画助解,读读古诗,画画图画,评评图画,说说画意,学生在学中画,画中学,兴趣盎然,理解诗意也就更加透彻、深刻。
二、利用意象,领会情感,把握诗歌表达的主要意旨
寓情于景的诗歌,往往在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曹操的《观沧海》就是这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然描绘的是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而实际是在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诗人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含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这首诗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正是这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风度与胸怀的展现。教学这首诗,我让学生试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进行朗读,寻找最佳朗读方式,最后大家公认慷慨激昂的语调最适合本诗。我便顺势引导学生以慷慨激昂的语调高声朗诵。在反复朗诵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雄浑气势和豪壮情怀。
三、挖掘意象,探究内涵,感悟诗歌内隐的意蕴
诗歌形象往往具有丰富的内在含义,在有欣赏能力的读者身上常会激起潜在的创造力量,获得新鲜、亢奋的感觉,诱使读者全身心投入,得到强烈的艺术体验。教学中,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通过感知和体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可以获得美感,获得创造性阅读的乐趣。对此类诗歌,教师分析语言不能只讲表层含义,而应当指点学生力求想得深些想得远些,这样就会获得“绕梁三日”的效果。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可谓“明白如话”,单从语言方面进行教学,似乎没有多大嚼头。然而诗歌所反映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和情感意蕴却是深厚的、沉重的、耐人寻味的。诗人由现实生活中的街灯引发联想、想象,创造出一个神奇、富足而又自由的天上街市。如果阅读的层面仅停留在此处,势必不能对诗歌进行到位的解读。因此,引导学生沿着诗人想象的轨迹,透过文字组合的意象,感受诗人内心的思想情感及其体现的社会情感,才能达到解读诗歌的真正目的。天街珍奇的物品,是“世上没有的”;民间传说中饱经磨难的牛郎织女,却能在“浅浅的天河”两岸自由来往。不妨引导学生深入一层探究:诗人为什么要作如此奇特想象?细细揣摩,不难发现:诗中描绘的景象与当时“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形成的强烈反差,正是诗人内心执著追求的具象。诗人反复用“定然”“不信,请看……”的语汇句式,似乎刻意让幻想成真,由此透露出的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多么炽烈!再进一步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还可以获得更为深广的认识:“五四”之后,大批爱国知识分子面对美好憧憬的破灭所产生的苦闷伤感,以及在困苦中依然执著追求的崇高精神,深深震撼读者的心扉。这些高品位的精神元素也必将在学生心目中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关键词:把握学生诗词兴趣培养;深化诗歌阅读;翱翔;培养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20-01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具有“立德、启智、审美、陶情、健心”等功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诗词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一、把握学生诗词兴趣的培养与发展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心的灵动,情的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它不仅是文学,而且是科学,它包含了历史、地理、天文等方面丰富的内容,吸取了绘画、音乐等艺术的营养,其语言之精炼、感情之丰富、哲理之深邃、意境之神妙、韵味之悠长,是任何一种文学载体所不及的。它具有“立德、启智、审美、陶情、健心”等功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诗词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代代相续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生朗朗。在孩子们还不具备理解里的时候,就把经典诗文教给他们,乍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
可见给小学生早期诵读的重要意义,由此在我的教学中,孩子在入学后,我就领着孩子们畅游在古诗词的海洋里,我精心挑选了古诗名篇,没学过的字特标注音让孩子们背诵,不要求学生做深层的理解,只求识记背诵,一年过去学生不紧能背诵许多古诗,就连品格、修养、胸怀也和隔壁班的同学也不同,就这样孩子们被我牵领了四年,从起初的识记背诵――理解背诵――运用与仿写,孩子们虽然不完全懂得诗的精髓,但孩子们一路感受着诗的情怀,想象着诗的意境,接受着诗的熏陶,积攒着诗的语言,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不断丰富,学识的渊博,他们自会领悟诗更深的真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以古诗文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中队活动。学生从诗词里感悟到了中华诗词的精粹,感悟到了许多做人的真谛。因此教师绝不能疏忽学生诗词兴趣的培养与发展。
二、读诗的声音,是天籁,为了让孩子乘着诗文
的翅膀翱翔,我们将锲而不舍
学生认识中华传统诗词的博大精深,吸取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营养,养成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不仅必要而且重要,因为诗词诵读可提高审美能力,净化心灵,受到诗词艺术美的熏陶;诗词诵读可增强认知能力:能由浅入深地分辨诗的感情类型,通过诗词感知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体验诗人的人生观、道德观;积累诗词文学知识,知道诗歌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生活的道理,知道诗词与政治、经济等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能通过诗歌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了解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社会、生活、自然方面的状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诗词超凡的想象力和奇妙的构思力可启迪智慧、开拓思维,习得创作技巧,培养创新精神;学生进行诗词诵读更懂得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等道理,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学会关爱他人,热爱生活,克服和抑制不良的意志行为习惯,自尊、自重、自强、自信,养成高雅、纯洁、健康的品格、情调、趣味,树立远大志向。
读诗的好处益处比比皆是因此,希腊神话中讲:雅典之所以能够免于毁灭,应当归功于文化的卓越成就。没有诗的民族,就是死了的民族,读古诗文,关乎人的素养的全面提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难怪波会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教师把握教材内容的层次性,深化古诗文
课外阅读,守住民族文化底气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她蕴涵的思想、胸襟、情怀,风骨永远魅力四射。她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而且语言凝练,朗朗上口,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传承着祖国文化的命脉。
古诗词的地位显赫,教师必须把握教材内容的层次性,深化古诗文课外阅读,这样守住民族文化底气,才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