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4 23:5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学生工作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认真做好校学生会的指导工作
XX年继续完善学生会成员登记制度,每一名成员建立学生会工作档案,由登记表、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相关材料组成;坚持参加每周二学生会工作例会,听取学生会工作汇报,并将学生会工作动态传达给团委书记和相关人员;完成学生会换届选举和纳新工作,为学生会补充新鲜血液;5月组织了学生会干部素质拓展训练活动,通过活动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打下基础;带领学生会各部门开展各种文化、体育和主题教育活动,如“火焰杯”英文演讲比赛、“我爱记师词”趣味竞赛、校园“红”歌汇、迎新晚会等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并锻炼了学生会成员的工作能力;本着“走出去”的原则,选派学生会成员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上半年有1名学生参加天津市学生干部骨干培训班,有2名学生参加天津高校学生社团培训班,参加高校学生论坛,2名学生参加天津市高校社团骨干素质拓展训练班,2名学生参加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并取得篮球项目组织管理证书。
二、认真做好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
XX年继续完善学生社团登记制度,每个学生社团建立自己的档案,详细记录每次社团活动情况;定期召开各学生社团负责人联席会,搜集学生社团基本情况和活动情况,向团委书记汇报有关情况;策划拍摄《缤纷社团、百花齐放——学生社团巡礼》专题片和学生社团宣传手册;设计导演多媒体情景剧《社团欢迎你》,在5月份成功演出;以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组织两场学生社团论坛,给各社团提供了相互交流与自我展示的空间;6月份策划组织了XX—XX学年学生社团表彰大会,对奖项进行调整,重新修订了评选细则,使社团表彰工作逐步完善;参与专业性学生社团成立工作,并主持专业性学生社团成立大会。年内,中医社被评为天津市第四届优秀学生社团标兵,舞蹈社表演舞蹈《秀色》获得XX年天津市大学生文艺展演二等奖,并有观鸟社、相声社等社团相继成立。
三、认真做好团委宣传阵地的指导工作
XX年,在校党委和团委的重视和指导下,共青团新闻中心逐步壮大,承担着学校和我校共青团各项工作的宣传任务。
策划组织了XX年3月份医专广播台“十至名归”十周年庆典活动,各兄弟高校、天津电台、天津电视台、我校领导都向广播台发来贺词,广播台以此为契机全面改版,坚持每天3次共140分钟的播音工作,并对学校示范校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重大学校活动进行了全面报道;指导《》杂志的有关工作,XX年春夏秋冬共4期;结合学校和团委相关工作,设计更换橱窗累计18版次;在磨合中逐步完善,并坚持《青春医专》网站的更新维护工作。
另外,为了凝聚人气,营造和谐工作氛围,组织学生拍摄了mv《爱,因为在心中》和《永远的画面》,并为团委和学生会各种重大活动制作相关视频,为活动增添亮点。
四、参与完成几项特殊工作
1、参与上半年五四表彰大会、下半年《祖国颂》合唱展演晚会的筹备、策划和主持工作,并对活动流程积极提出建议。
2、参与组织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天津市文化创意作品竞赛活动、团市委交办“志愿者选拔”活动等,对各项活动及时整理材料,编写简报,做好宣传总结工作。
一、我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许多高校都存在着网络文化建设运行管理不当的问题,因此,导致许多网络文化建设资源都没能得到科学的统筹规划,管理职责混乱,更加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组织管理方面,由于管理结构不完善带来的控制程序混乱、部门配合度不高、板块间衔接分配不明等问题仍较为严重;信息监控与反馈方面,没有一定的网络文化危机处理能力,疏导机制仍不够完善,对学生留言的处理仍停留在删除与置顶的水平,没有完善的访客交流与反馈机制;管理团队方面,年龄结构搭配缺乏合理性、学科结构间也没有有效的互补、管理人员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多数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网络文化管理经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网络技术能力不足。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如今高校大多只重视自身教育学科及专业的系统发展,忽略了对于自身校园文化底蕴的累积与培养。在进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中,部分高校仍没有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缺乏科学合理的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方法。高校提升自身网络文化建设水平的主动性不足,管理中也只能使用旧的网络文化管理方法,往往只能通过简单的堵、截、卡、拦等来进行网络文化建设,导致许多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都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极大的削弱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水平。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偏低
网络信息的传递十分迅速,所以网络信息有着极强的丰富性与客观性,这样使得许多高校学生信息浏览量较大,对于信息的审视与认知能力严重不足,因此,许多高校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往往较为感性与肤浅,这也导致许多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与政治意识严重不足。目前,许多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没有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有机对接,对于高校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不够全面,网络文化的监控力度较为缺乏,更加没有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教化育人的功能。因此,高校必须提高自身网络文化建设水平,加强学生的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二、强化与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一)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
进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需要极其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了高校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该机制的主要任务在于建设各类专题的教育网站,引导网络舆论、传播网络文化等,需要注意的时,该管理机制中不可忽略学校师生及各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在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必须在校园建设的总规划中加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并制定出详细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案,落实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格局,加强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网络技术水平及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组织其定期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进行工作总结与研究。建立起完善的校园网络安全管控体系,做好信息处理、追踪及管理工作。
(二)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高校必须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自身校园文化底蕴的培养与累积。在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中,高校必须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及紧迫性,结合国内外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管理方法,充分考虑校园自身综合实际,建立起富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体系,创新传统校园文化管理与建设方法,学会运用更多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进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如,开设高校官方微博,以此平台来进行网络文化建设,并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还可与班级辅导员与班干部相配合,成立班级微博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有效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效率。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学会应用先进的网络手段,调查分析学生的上网规律,努力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为高校管理人员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各高校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责任、政治及安全等基础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收集采纳学生的意见建议,以此来不断完善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高校可以建立起学校的官方聊天室、qq群、官方微信等多种互动的网站,利用微信、qq、邮箱等多种网络形式,做好与学生间的网络文化交流工作,实现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的交流互动。此外,还可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与多元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还可定期在网上举办读书活动、网络知识竞赛等,加强学生的网络文化建设,从而有机地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网络结合起来,促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
工作态度要踏实
《标准》明确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划分了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的职责。发挥体制机制积极作用,学生党建工作队伍首先要有踏实的工作态度,沉下心来认真对待、踏实履行学生党建工作的主体责任、第一责任、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直接领导责任等,各司其职、各尽其力。
领导班子要把联系指导学生党支部工作视为职责所在、自我所需的事情,积极参与党支部组织生活,主动指导党支部基本工作,促进学生党支部“”有指导,“两学一做”增实效;要坚持每学期给学生党员讲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一对多讲授,又有一对一交流,既集中传授理论知识,又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要统筹规划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做到选配有标准、培训有条件、晋升有保障。
组织员、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等要协同做好学生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坚持入党自愿、个别吸收原则,全面考察学生综合表现,突出关键时刻表现、志愿服务实践等的考察比重,制定更加全面、具体的考察标准,防止将学习成绩作为发展党员的唯一条件;要协同做好学生党支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通过谈心谈话做好党员思想状况引导和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民主评议促使党员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实施集中培训提升党员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推行实践服务促进党员在实际行动中升华理论认知,开展政治纪律和廉洁自律教育,引导党员政治合格、遵守纪律合格。
工作举措要扎实
学生党支部建设,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发展管理、作用发挥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事关高校党的建设“四个合格”目标要求的实现,必须以扎实举措推进,避免工作中的“一刀切”“一阵风”等不良现象。
要扎实推进学生党支部建设。在创先争优上,要对学生党支部进行“三分类三升级”,结合实际情况区分学生党支部的类别,针对先进、一般、后进三类党支部分别制定创先争优计划和整改验收评估标准。在教育培养上,要避免“组织领进门,学习在个人”的现象,通过推行“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入党积极分子骨干教育、预备党员集中教育、正式党员先锋教育、毕业生党员旗帜教育”的党员质量提升五维体系,分阶段有重点地培养教育党员。在组织生活上,既要严格按照“经常、认真、严肃”的要求进行组织,做到“”方向正确、有序规范,又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深化、创新。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会议、党小组会要有目的性、规划性,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联系具体案例和个人进行深入分析、充分探讨、统一认知、强化信念,破除现有的形式化、片面化问题。党课要结合“互联网+时代”特点,在转变授课主体、时间、形式、空间上进行适当创新,尝试让学生自己讲党课,打造网络微党课。
要扎实推进学生党员作用发挥。根据学生党员学习、生活实际,通过“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教学楼宇党员服务点”“专业班级党员示范岗”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党员做“朋辈帮扶、互助友爱”的践行者。
要集中优秀学生党员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团、红色文化宣讲团、成长成才宣讲团,让学生党员走进高校面向党员学生、走进社区面向党员居民、走进乡村面向党员群众开展主题宣讲,着力传播党员好声音,聚焦党员正能量,让学生党员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
工作效果要真实
我们要努力做到态度踏实、举措扎实,但努力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显著效果。反观现实,“零出错、不担责”是一部分学生党建工作者的心态,不管有没有效果、效果显著不显著,其工作总结总带给人一种“出一策定有反响、干一项必出良效”的感觉。
关键词:学生干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选拔与培养、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一、引言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高校学生干部应当成为这种人才中的先锋队,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不良的思想和风气开始在学生干部中蔓延,成为影响他们飞得更高、更远的障碍,同时也影响了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存在问题探究
1、欠缺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
从中学到大学,是一个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的过程。由于自身素质的差异,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都会表现出学习上的不适应。在学生干部群体中也是如此,由于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在自学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不善于思考,只是单纯的借鉴上一届学生的工作,吸收老师所告知的内容,导致工作中缺少创新,只是一味的传承。
2、缺乏持之以恒的态度,工作缺乏完整性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许多学生干部工作缺乏完整性,虎头蛇尾,不能够善始善终,尤其是校区环境设施简陋的情况下,面对困难会有些许抱怨情绪,积极性降低;在活动开展结束后没有做工作总结的习惯,这样在工作中各个环节就不能够形成很好的连贯。
3、工作缺乏严谨性,对细节的注重不够
许多学生干部工作粗枝大叶,只追求“形似”,而不探求精髓,工作只追求速度不追求效率。以开展活动为例,把活动之前的策划只当做是形式,敷衍应付,而没有实质的内容,对于活动中的细则不认真计划,虽然现场活动能够进行下来,但期间总是会出现缺三少四,忙乱无章的现象,漏洞百出。
4、缺乏表率意识
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许多学生干部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思想上不求上进,行动上不求先进,学习上不求优秀,自我放松现象很严重,不能很好的树立学生干部形象。有的学生举手投足间总有一种“干部”的姿态,在工作中,说得多、做得少,缺乏脚踏实地干工作的精神;在学习生活中搞特殊化,与广大学生群体有距离感。
三、问题根源分析
针对当前学生干部存在的这些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学生角度:思想意识存在偏差
被选为学生干部认为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满足了虚荣心,而真正参与到工作中的时候,不能够正确对待学生干部的身份,把握好其职责,衡量好标准,被罩在“干部”的光环下而得意忘形,不注重自身形象的树立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2、 老师角度:管理方式需进一步完善
在学生干部行为的管理方面。该校区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只有20多个老师,但是学
生有2000多名,工作繁杂,任务量大,很多工作都需要学生协助老师完成,所以很多老师对学生干部就会出现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又因为学生干部工作的同时又要兼顾学习,因此存在一种补偿心理,所以在具体工作中对学生要求不严格,在学习生活中更是放松管理,对他们提出要求,能满足就满足,客观上形成了不该鼓励的怂恿误区。
在学生干部的教育和培养方面。由于该校区是大一校区,每年面对的都是新生,对很多情况都是陌生的,教师害怕学生干部犯错误,引起出现不安全状况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有些工作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或者让学生按照以往较“安全”的模式去工作,实施监控性的教育,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们做事情谨小慎微,没有机会大胆创新。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
1、要解决学生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校区中的作用,笔者认为需要从对学生干部的选拔、考核、培养等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选拔:在对学生干部选拔的过程中,要坚持民主原则,尽量做到不埋没人才,为有能力的学生搭建锻炼的平台。首先从军训期间起,观察各连队的积极活跃分子,在训练中发现学生干部。其次是在工作中发现学生干部。学生干部的组织才能、领导艺术,只有在实践工作中才能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现最优秀者。最后要坚持民主推荐,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重视系、班提出的意见,这样才能够把优秀的学生干部推荐到干部岗位上来。
考核:建立健全学生组织机构制度,依照各项制度对学生干部严格要求。因此要有合理健全的考核机制,在一个月的试用期间,对每一位学生干部再观察和了解,通过工作实践进行进一步筛选。
培养:注重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加强对学生干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做为学生干部,除了学好文化课外,还应具备相应的管理水平、组织能力,因而要注重对他们进行管理科学、领导科学及人文科学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
2、 切实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学生干部在校园内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要求学校
在教育管理上要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学生组织机构成立后,通过召开例会、开展学生干部培训班、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职务调配上要注意因人而宜,合理分工,尽可能让学生干部发挥其兴趣和特长;在把握大局的前提下,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并且放手鼓励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在遇到困难和阻力时,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威信,克服困难;在工作中,也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有失误时,不能一味的批评,要引导他们做好总结,使他们尽快成长。
第三,在工作指导上,要放手让他们干,但不是甩手让他们自己干,该过问的要过问,该鼓励的要鼓励,该阻止的要阻止;在管理部级以上的学生干部上,可以给他们出主意,指导他们定计划,但不应该事无巨细,管的过多、过细,就限制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最后,要对学生干部有严格的要求,工作上有计划,学习上有目标,生活中树形象;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考核机制,并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他们本人,该肯定的要肯定,该批评的要批评,该调整的要调整,违反校规校纪该处理就处理,要让学生干部时时处处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 高校 共青团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共青团建设以育人为根本目标,育人是其协调社会、学校和学生三者关系的重要媒介,主要体现在引导大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做人三个方面。其着眼点主要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智能培养、人格塑造模式的改革创新。其中我们重点进行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并在广大团员间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新时期运用新思维更好地加强高校共青团建设。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干部是学生的精华,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骨干力量。
1从大学生的基本特点出发,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素质培养
(1)政治思想素质。团章对团干部政治思想上的要求是“政治要坚定,品德要高尚”。学生干部应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质,在各方面做出表率,要加强思想修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秉公办事、与人平等相处。
(2)科学文化素质。学生干部应该是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起来的学生骨干。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干部,应切实摆正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把专业知识学习放在首位。同时学生干部要学些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有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修养,可更好地与人交流。
(3)创新实践素质。每个学生干部都应力争在工作中有所创新,不要墨守成规。学生干部应该具有探索问题的敏锐性、思维辨别能力、联想能力、思维的灵活性、产生新思想的能力、预见能力等。
(4)领导力和执行力素质。学生干部应自觉把自己所负责的工作置于学校整体工作之中,能够总揽全局并服务全局。学生干部群体有职务区分,这就要求上级拥有良好的决策能力,尽可能讲究科学性,有可操作性。学生干部要有组织实施、坚决执行的能力。
2实践锻炼也是学生干部素质培训的重要方法
(1)为了调动广大团员青年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使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要从社会实践活动策划、实施到总结,认真抓好每一个环节,通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知识普及、参观基地、倾听专家讲座等有效形式,让学生能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社情,积累对社会知识的阅历,增进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使各式各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更有意义地开展。
(2)鼓励同学参与“爱国、爱校”的教育活动,增强全体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通过活动增强同学们的“爱国、爱校”情怀,并在长师辉煌成就的激励下更加努力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了解到、体悟到、认识到活动的意义,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具体活动之中,完善自我教育。
(3)以班级为单位定期自发举办新型团日活动。团日活动内容丰富,可结合科技服务、学雷锋等活动,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赋予新内容,融入社会实践,特色鲜明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4)组织学生干部进行素质拓展。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它以运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为目的。素质拓展训练一方面在活动中可以展现出一名学生干部的领导、创新及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拓展训练能使每一位学生激发个人潜能,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发扬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极大地增强合作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3不断加强共青团的载体建设
我们深知团的载体建设的重要,尤其对基层共青团组织来说更加重要,必须通过组织征文、演讲、辩论赛、诗朗诵大赛、校园歌手大赛、创业项目展示大赛、迎新晚会、毕业生文艺演出等校园活动载体以及网站、微博等宣传媒介,丰富团员青年的课余文化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语言表达、文字编辑、人际沟通等能力。
4着眼于系统的培训和持续的激励,不断加强共青团的队伍建设
(1)系统的培训。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每学期要坚持开展包括岗位职能解读、材料文印要求、活动组织策划要素、日常文明礼仪规范、和谐团队构建、综合素质拓展等内容在内的系统学习和培训,让广大学团干部在学习中交流,在培训中成长,在实践中检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2)持续的激励。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要逐步构建奖励和激励机制,不断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和工作氛围,要通过召开共青团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基层共青团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学雷锋活动先进个人,学习之星、自强之星、文明之星、体育之星、文艺之星、文明大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寝室予以表彰和奖励,坚持开展这些表彰活动无疑是对广大学团干部和团员青年的持续的激励。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班级助理制度;对策研究
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各大高校的入学人数激增,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着更加复杂、严峻的局面。为实现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l展,高校设立班级助理制度。自班级助理制度实施以来,出现了许多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合理、科学地加以改正和提高呢?对此提出了一些对策来完善高校班级助理制度。
一、把握角色定位
1.服务者。班级助理要克服困难切实解决好学生们的问题,尽所能照顾好学生们的情绪。把学生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学生有困难求助时,班级助理要尽全力解决他们的困惑。班级助理要切实做好服务学生的工作,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
2.协助者。班级助理作为辅导员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应尽力协助辅导员完成一些工作,身体力行的分担辅导员的工作重担,协调好老师与学生、学生与班委、班委与老师之间的工作,做好新生与老师之间沟通的桥梁。
3.管理者。班级助理作为新生班级的管理者,应当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工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新生班级做好班级建设、组织管理、开展活动,增强新生班集体凝聚力建设,管理好新生。
二、明确工作职责
高校应制定好班级助理工作职责的规定,划分好班级助理和班委的工作内容,明确班级助理的工作细则。在班级党团建设、班级制度建设、班级学风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寝室文化建设等方面细化工作范围,明确说明辅导员与班级助理、班委和班级助理的工作划分,处理好一些细节。对于班级助理职责范围内的事情,班助可以自行处理,对于非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能擅自决定,需及时请示辅导员或是与班委协商,以防出现工作越级和失误。清晰的工作职责,可以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避免一些矛盾的产生。
三、加强沟通交流
班级助理作为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和辅导员相比,他们有更充足的时间来和学生相处。班级助理可以下寝室了解学生的状况,也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微信、QQ或是电话的方式及时与新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班级丰富、准确的信息。在周末,班级助理可以活动,例如一些素拓或郊游等,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了解。关于班级内的事物,班助要定期召开班委会,及时了解最近一段时间班级内的事务和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除此之外,班级助理也可以组织一些特色交流活动,面对面地为学弟学妹解决一些学习上的困惑,为他们大学四年的规划提供一些指导与建议。总之,班级助理必须时刻关注新生的思想动态,了解新生的思想发展方向,掌握新生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加强班助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
四、完善制度建设
1.选拔制度。为确保班级助理的人选质量,班级助理应在所有学生中公开公平进行选聘。在选拔初期,大力宣传班级助理的招聘,明确选拔班级助理的条件。申报者须先填写班级助理申请表,注明个人简历、申请理由以及工作理念,然后由辅导员同意后签字,最后采取笔试和面试两种形式,按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择优聘用。在面试时,成立选聘小组,专门负责每年的班级助理选聘。选聘结束之后要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公示,有异议的可以匿名发邮件或是打班级助理投诉电话。高校要真正的从制度上要严格班级助理的选拔,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这个团体锻炼自己,展现自己的能力。
2.考核奖惩制度。在班级助理工作中,对于工作认真者应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工作态度不端正者应进行批评教育,情况严重者可以淘汰。其次,规范班级助理的考核方法。班级助理每月考核一次,考核内容主要是班级基本工作,班级学风建设,班级助理思想品德、工作实绩、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考核要明确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考核分数由班级助理所带班级的学生代表和辅导员共同评定。每周约谈一个专业的个别学生,每半年做一次问卷调查。将学生评定、辅导员评定与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起来,共同作为班级助理的考核结果。最后,班级助理要实施实时监控和工资绩效,每月或每季上交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督促班级助理们能够真正行动起来,在工作中做到认真、负责。
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大了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学生活动是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结合现阶段高职学生的特点,将项目管理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提出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高职;学生管理;项目管理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全面性应用人才,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以项目管理理论探讨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1.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高职院校学生高考成绩普遍偏低,文化基础非常薄弱,而且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很大部分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上没有明确的目标。1.1不注重传统活动。很多传统学生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等,是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要举办的,这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口才,但是当下90后学生喜欢标新立异,对这些活动无缺乏参与积极性。1.2学生活动娱乐性太强。现在90后学生对娱乐性活动积极性很高,这种消遣式的活动虽然能吸引他们的眼球,但是对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作用微乎其微。1.3创意性活动很普遍。由于90后学生的自身特点,创意性活动在学生群体很受欢迎,尤其是一些动手操作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参与校园活动的热情。1.4更关注团队性活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到大学后,逐渐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多参加团队性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集体意识和协作性活动能力。2.学生管理现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可以看出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程。做好学生管理能保证高职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完成、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前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只是一些常规性的方法,甚至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并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创新,管理人员要为这个目标协同工作。2.1学生活动针对性不强,活动效果较差。学校各种团体还有各级部门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参与度也很高,但是有些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缺乏活动主题和目的性。有些甚至为了完成任务强制学生参加活动,这种活动使得学生缺少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往往造成活动效果很差。2.2学生活动随意性太强,活动内容单一。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活动没有计划性,缺少长期规划,活动内容也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活动前期准备不足,活动结束后也没有做总结,活动效果很差。2.3学生活动覆盖面小。大部分学生活动是由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策划组织,组织者往往是几个学生干部,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因为缺少合理的规划设计,各个年级的学生参与性有很大的差别,往往这些活动都是新生参与。2.4学生活动各种资源无法做到合理利用。由于很多学生活动规划不合理,导致在活动过程中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有时候甚至活动所需的设备不能及时到位,缺少科学调配,都影响了开展学生活动。2.5很多活动并没有尊重学生的意愿。其实学生活动的策划、事实、管理等过程都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工作由他们来开展,但实际情况总是活动责任人制定好计划活动,学生被动执行,不利于学生主体意愿的发挥。
二、高职院校采用项目管理的意义
1.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就是在时间、成本、质量等指标的限制下,尽可能高效率地完成项目任务,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提高项目团队成员的工作效率。2.采用项目管理的意义。把项目管理理论引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是为了将学生管理的工作进行量化、培养工作人员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并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只要是能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活动,都应该作为项目管理的对象进行科学化管理。把项目管理理念应用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规范、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相关学生工作的活动视为项目,对每个项目进行设计、规划、实施、控制、收尾、考核评估,培养出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项目管理的实施
1.项目启动。高校学生管理项目启动就是确定项目需求和项目目标,学生是学生管理的核心,所以在项目启动阶段要调查学生现状,搜集到准确并完整的数据有利于有效的识别项目需求。然后对项目进行描述,确定项目目标、项目人、实施手段等内容。在确定项目目标过程中要考虑项目实施条件和风险系数,对所需资源进行简单估算,从而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学生管理需要委派专门的负责人,在从事学生活动过程中,项目负责人主要工作有编写项目制度、规划项目活动内容和进城、拟定项目方案等。2.项目开发。项目启动后确定项目需求和目标,接下来就是检验项目开发是否正确,并能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项目计划。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项目团队的关键人员,如总负责人、二级负责人和三级负责人的归属,明确各级负责人的项目任务和工作。3.项目实施。项目计划实施首先要成立项目组织,结合项目的具体特征,考虑多方面因素,为项目选择合适的组织机构。如学校进行教学改革、职业指导等多个大项目时,在校内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一般要采用矩阵型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确定好就要进行项目组织的开发和建设、完善项目的技术、撰写项目绩效报告等一系列工作。这个阶段各级项目负责人要按照计划时间提交工作总结,工作总结的形式也尽量多样化、各级项目负责人要按照撰写好的绩效项目报告的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考核,针对制定的考核指标体系分层次考核,考核对象包括项目组织者、实施人和学生。通过上面一系列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在整个学生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充分优化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达到项目实施的预期效果。4.项目收尾。项目的收尾是整个学生管理项目过程顺利结束,交付和验收产品、归档文件的工作。归档文件后对项目评估,总结项目工作经验。学生管理项目可以按照学期、学年或者三年时间为一周期,对结束的项目进行评审,评选出优质项目,评定出不同的等级,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将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可以锻炼学生参与各项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实现项目化管理主要是让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职业能力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玲玲.关于在学生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法的探讨.时代教育,2010(03).
[2]王兰文.项目化管理在高校学生活动中的应用.前沿,2012(6):96-97.
[3]郭磊.如何在大型学生活动中运用项目管理方法.成人教育,2008(5):87-88.
[4]李炎清.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活动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90-91.
[5]虞昌亮.基于项目管理的高职院校学生活动管理研究.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73-77.
[6]薛松.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活动特点的研究.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2-14.
[7]姚岐芳.项目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的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2011:19-20.
[8]张海华.项目管理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科技咨询,2016(4):96-97.
[9]付萍.浅析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科技经济市场,2012(1):77-78.
一、前期准备
我方积极筹备大赛,包括制定评分细则,以及讨论活动细节和注意事项等。我部在五月初在紫荆校道进行摊点宣传,经过大力宣传活动特色,在同学群体中获得很好的反响,共有75支参赛队伍报名参加。随后,我方开展了参赛者交流会。通过此形式,我方尽解参赛者的疑惑。在5月中旬,我方在校道设点征集参赛作品。最终,共有34组交上作品。
二、中期工作
5月20日,我方组织了相关评委,对参赛作品进行了初评,选出11份作品进入决赛。随后在5月22日,我方面向参赛队伍召开了赛前分析会,向各参赛队伍公布初评成绩,宣布入围决赛队伍,并对各入围队伍进行决赛顺序抽签排序。
三、决赛开展
5月26日,“鼎湖山泉杯”创业项目模拟运作大赛决赛在力行书院博文堂顺利开赛。本次大赛在评选优胜者方面有了很好的尝试,通过作品评分及评委模拟注资相结合的形式评出各奖项。在保证大赛专业性及学术性的同时,我方进行了现场互动环节,评委提问及参赛选手答辩,现场模拟招标等环节,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及观赏性。
四、后期总结
我方通过赛后工作总结会议,得出深刻体会。本次活动取得成功,有赖以下原因:
1、学院专业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学生机构各部门的大力帮助;
2、我方两部门的通力合作配合,详细分工;
3、创业的课题在同学群体中有生命力,深受师生欢迎;
4、比赛环节的创新,特别是现场模拟招标环节具有很好的吸引力;
同时,我方亦总结了不足,应该汲取的教训有:
1、工作人员应熟悉流程,更注意大赛各个细节;
2、活动时间,选址,应注意避开学校各社团活动的密集期;
3、应设计好一套临场应急方案;
4、流程设计应更合理,注意控制好时间;
5、各工作人员应互相配合,及时帮助。
以上是我部对本次活动的总结,我部将针对本次活动的不足,在以后举办活动中注意扬长避短,更细致地做好计划,完成工作,多方式创新活动宣传方式,以更高的热情、务实的态度做好每一项工作,争取更大的进步。
下半部:创业项目模拟大赛斌呕心沥血总结(林斌)
从活动前期准备到活动圆满结束这一个月,我们付出了,我们也收获了。当参赛选手亲口对我说,经过这一个月的准备,他们专业知识有很大层次地提高时,我作为创业项目模拟运作大赛主办方的一员,我感到无比高兴。但是活动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现对创业项目模拟运作大赛的总结如下: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57―03
一、教学督导的界定
“教学督导(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在美国早期通常是指对课堂教学的督促和指导。1922年,布尔顿在《督导与改进教学》一书中曾对教学督导做了界定,认为教学督导是一个为提高教学而进行的有组织的活动。在我国,教学督导是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目前对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性定义”。当前,对高校教学督导的理解,其差异主要在于督导的内容和范围。就内容方面来看,虽然在既要“督”与又要“导”的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但在“督”和“导”的侧重点上却存在一定的争议。而从众多的关于高校教学督导的定义分析来看,随着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实践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倾向于将高校的教学督导定义在“督教”、“督学”和“督管”等三个方面:督教主要是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督学主要是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督管则是指对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监督和指导。“督教”、“督学”和“督管”等三个方面是平行排列又相互影响的,三者共同指向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督导产生与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也正是新建本科院校特殊的产生背景,导致教学督导在新建本科院校的产生与发展至少经历两个阶段:
(一)虚设阶段
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路径上常经历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渐变路径。在新建本科院校成立初期,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主要关注要素驱动,以量为本,包括财力、人力、物力、规模等要素的投入和增加,学校往往用数量来证明新建本科院校是否已经“建起来”。教学督导在新建本科院校外延式发展阶段往往是似有似无的虚设。具体表现为两种:一种为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沿用本校专科时代的教学督导,没有重新明确督导职责,没有专人负责督导工作,教学督导在外延式发展中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名存实亡,或在经历了一段苦苦挣扎后“隐退江湖”;另一种为新建本科院校成立后虽然有意成立教学督导,但却在“繁忙”中无暇顾及教学督导,导致教学督导设置以及工作开展无限延期。
(二)构建阶段
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没有无数量的质量,也没有无质量的数量。当新建本科院校通过要素驱动进行量的扩张到一定规模后,质量更多被关注。质量提升已经成为各高校刻不容缓的硬指标。从学校层面看,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矛盾日趋突出,而质量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物的新建本科院校同样没有捷径可走,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路径逐步转为内涵驱动,以质为本,即更加注重内部结构、机制体制的改革,更加重视教学、管理、服务质量等的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建设后,必须接受教育部合格水平评估,新建本科院校需要用质量证明新建本科院校是否已经“立起来”。教学督导作为质量监控的重要路径被提上议事日程,很多新建本科院校意识到建设教学督导的价值所在,开始借鉴国家教育督导制度经验和老牌本科学校校内教学督导经验,尝试构建和开展本校教学督导。
三、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督导的瓶颈
(一)教学督导的定位偏差
1.对教学督导的认识模糊。教学督导的宗旨在于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但是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大部分学校仅仅把教学督导理解为对教师教学、特别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检查和指导,更多强调督导的检查和监督作用,忽视以导为主、以督为辅的原则,导致督导置身于教学之外和督导与被督导形成明显对立博弈关系。有的新建本科院校甚至将教学督导的督学和督管职能彻底抛弃,将教学督导的理解简单化、狭窄化,对教学督导的特征、原则、地位、功能认识模糊。
2.教学督导的归属不科学。新建本科院校最常见的教学督导存在形式就是挂靠部门,而其中又尤以挂靠教务处最为常见。按照哲学上“存在即为合理”的观点,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教学督导挂靠教务处之所以存在有其自身便利:其一,挂靠意味着人员组成上可以是兼职的,可减少人力;其二,由于教务处本身就是对教和学进行管理的专职部门,督导的很多工作在教务处的权威影响下相对容易开展;其三,挂靠一般只需要成立一个办公室,可以大大节约成本,通常低投入就能开展督导工作,而如果单独成立部门,投入相对较多。在投入和经验双重不足的新建本科院校,挂靠从短期来看确实是一种捷径,既可以开展督导工作又可以节约成本,但是从教学督导本身的职能及长期发展来看,教学督导挂靠教务处又是一个危险的举动,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形成督管失去意义,极不利于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开展督导工作。
(二)教学督导的要素构成单一
1.督导人员组成的单一。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督导员聘用最常见的方式为聘用离退休教师,虽然多数离退休老教师职称高、具有长期的教学经验,但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由于身体健康因素导致的教学督导工作不能按时按量完成;二是由于长期脱离教学一线和缺乏学习导致的督导无能,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督导人员组成上还增加了管理干部,但是只关注了教学管理干部“督”的能力,而忽视了考量教学管理干部“导”的能耐,导致在督导活动中的乏力和空洞。
2.督导内容的构成单一。“督教”、“督学”和“督管”是教学督导的三个方面,督教主要是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包括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技巧等的督导;督学主要是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包括学风、校风、校园文化等的督导;督管是指对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监督和指导,包括对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和质量的督导,还包括对育人环境、教学条件、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的督导。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往往只单一地重视和开展“督教”工作,而在“督教”工作中,往往又只单一地重视课堂教学的督教,即便督导人员深人课堂,观察点也只落在教师身上,对学生的观察督导比较少,甚至没有。这与对教学督导的认识模糊有着密切的关联。
3.教学督导活动单一。教学督导的职能决定了教学督导的活动绝不是一刀切的统一模式。但是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由于主客观因素,导致在教学督导实际开展的工作中活动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从督导内容层面来说,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督导更倾向于督导教学活动;从督导方式来说,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督导主要采用听课和评课方式开展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秩序等的监测。 4.教学督导标准单一。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教学督导的系列标准没有建立,多数学校还停留在用一到两个标准去开展全校性的督导,但从实际来看,督导的对象有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督导的对象是复杂的,单单用一到两个所谓的标准开展督导是不科学的。就督导课堂听评课来说,大学课程丰富,课程属性类别众多,仅仅用一到两个标准去评判所有的课程必定让督导听课和评课工作大打折扣,加之督导分工的不合理,导致有的教学督导成了“样样通”,理科、文科、工科等科科都督导,实际上科科不精通。
5.督导制度的搭建单一。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教学督导制度不健全,往往用《教学督导章程》或管理规定等文件代替了其他督导制度的建立。章程虽然是规程和办事规则的法规文书,但往往比较宽泛,缺乏细化。教学督导的聘用、教学督导的激励等均需要更详尽的制度来进行规范,只有真正建立了督导的制度体系,督导工作在新建本科院校的权威才能被确立,督导工作才能更顺利地开展。同时,在督导制度的建立过程不够公开和民主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督导工作开展中常见的现象。
(三)教学督导的效果低下
1.督导受众面狭窄。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督导工作中还容易存在受众面狭窄的瓶颈,表现为:直接被督导面狭窄和教学督导相关信息传播的接受面狭窄,这与新建本科院校校院两级督导体制没有建立、教学督导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价值和地位没有凸显有较直接的关联。
2.督导效果的推广不利。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教学督导在完成一学期或一学年督导工作后,往往只是通过提交督导工作总结和召开教学督导工作内部会议进行督导工作的总结和交流,缺乏督导与学院、部门间的长期有效交流制度,导致教学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年复一年地存在,而没有得到改进,或改进效果不佳,进而影响督导工作的效率和督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思考
(一)正视教学督导工作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价值
新建本科院校处于本科学校的初创期,面临诸多的发展问题,而从根本上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教育教学质量。新建本科院校要正视教学督导的工作职责和价值,尽可能快地将督导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并付诸行动,要树立教学督导工作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规范教学督导工作,创设教学督导工作氛围,摒弃教学督导工作中重督轻导、重督教轻督管督学、重课堂听评轻课外督导等观念。
(二)及早构建直属学校的独立督导机构
新建本科院校在新建初期就应该加大对教学督导的建设力度,丢弃督导挂靠部门的短视举措,建立独立于某个管理部门、直属于学校的教学督导组织机构。机构在主管教学副校长直接领导下,可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规律等开展独立而自成体系的督导工作,赋予机构一定的人、财、权的支配权利,赋予机构参与学校决策的部分权力,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提升中的咨询、指导和服务职能。
(三)转变督导团队构成
转变只以离退休人员为督导构成的人员单一模式,构建多元参与的教学督导团队。在姚相全等人做过的一项调查研究中显示:78.1%的教师希望教学督导员由离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共同担任,只是在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比例上存在不同。因此,构建至少有离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督导团队是教学督导得到最广大教师认可的条件之一,同时,在督导团队的构成中,要充分考量和保证督导人员对督导工作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对督导人员的工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津贴补助。只有这样,才能更利于教学督导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开展分级分类分层督导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为在有限的成本内达成教学督导工作的收益最大化需要开展分级、分层、分类督导。所谓分级督导指的是学校至少要构建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从学院层面和学校层面将教学督导工作进行细化,两个层面各司其职但又有机结合;所谓分类督导指的是督教、督学、督管工作要分开开展,建立各类型督导的督导指南和工作原则,必要时要进行各类型督导工作的专业化用以保证督导工作的实效;所谓分层督导是指督教、督学、督管工作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层面的督导。例如,在督教中需要依据课程的性质、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等开展不同层面的督导,需要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性质、不同学习效率等进行不同层面的督学等。分级分类和分层督导需要学校更详细地规划督导的分工和职责。
(五)提升教学督导素质和主人翁意识
高校教学督导员至少需要具备两类素质:一类为内隐素质(人格修养),表现为德高望重、公正无私、勇于担当、心胸开阔、积极乐观、善于交往等;另一类为外显素质(荣誉声望),表现在教学水平、学术造诣、管理能力、社会地位等方面。其中内隐素质(人格修养)是首要条件;外显素质(荣誉声望)是必要条件,两者缺一不可,而内隐素质是外显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或基础,即没有良好的人格修养,个人的荣誉声望也不会形成。因此,学校不但要在选聘教学督导时考虑内隐素质和外显素质的兼顾,更要在督导人员的继续学习和培训中强化教学督导的内隐和外显素质,提升教学督导在督导工作中的威信。同时,教学督导需加强主人翁意识,避免督而不导、只评价不培训、只讨论不决策等流于形式的现象。
(六)建立有利于教学督导的制度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在成立教学督导团伊始,在建立章程的基础上还需要细化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工作管理和开展有效激励。这些工作制度包括督导员具体选拔、聘用制度;督导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优秀督导员奖励制度、督学、督教、督管指南、督导听评课制度、督导信息反馈制度、督导培训制度等。同时,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克服对制度急于求成的心态,需要根据学校实际开展制度拟定前的调研,对制度的制定要始终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以确保制度制定后能有效地实施。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
本文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4年校级科研项目《专业化背景下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创新研究――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4XJLXYB01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调查研究――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7月31日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新建本科院校自21世纪90年代末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特别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教育的骨干力量。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主要力量,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也逐步开展起来,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辅导员考核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评审组织,评审中要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点,注重考核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绩,特别是在关键时刻的表现。这标志着我国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进一步加强了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与评价。2006年5月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要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管理。制定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其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要完善辅导员、班主任的考核制度,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工作考核。该规定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考核评价明确了制度依据,也进一步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是辽宁省较早步入新建本科院校行列之一的学校,笔者通过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现行的辅导员考核体系的研究,以期窥探出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考核评价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一、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辅导员评价现状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是辽宁省第一个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基本能够代表辽宁省新建本科院校的整体水平。要进行辅导员评价情况的调查,首先要明确调查对象,为了保证评价科学、全面、客观,学生处、学生、辅导员成为四大评价主体。学生作为辅导员主要服务对象,对辅导员表现有直观、全面的感受,是评价辅导员的主要主体;学生处作为辅导员直接管理部门,对辅导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是评价辅导员工作不可或缺的主体;辅导员自身对工作情况最为清楚,决定了其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自然他们也成为主要的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查阅相关文件和访谈的方式进行。
二、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辅导员考核评价调研结果分析
首先,笔者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施行辅导员评价的相关文件做了一下了解。学校对其辅导员的考核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以德才兼备为标准,采用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组织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全校辅导员进行统一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围绕工作职责和工作实绩展开,主要包括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果四个方面,其中综合素质占15分;工作能力占30分;工作态度占25分;工作成果占30分。这四方面的内容基本涵盖了每个辅导员日常工作需要处理的全部工作内容。考核周期以年度为单位,每年度考核一次。评价主体多元,由辅导员、学生、学院、学生处、学校共同参与。其中,学生测评占20%,以网络填写问卷形式进行;学院测评占60%,以填写考核表形式进行;学生处测评占20%,以综合形式进行;辅导员自我评价是辅导员以工作总结向学院递交述职报告的方式进行作为评分参考之一;最后是学校评审,即由学生处综合学生测评、学院测评及本处测评的分数,根据测评总分对所有辅导员进行考核定级。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晋升、转岗的重要依据。
可见,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辅导员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具体、丰富,评价主体及方法多样。其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有了较为系统的、完整的管理理念以及科学的引导方法,基本走上正规化、模块化的队伍建设之路,对于推动、解决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问题、队伍的待遇问题、奖惩问题、宣传教育问题等有了基础和保证。
三、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辅导员考核评价工作的调查分析,总结出以下一些问题,并进行剖析,力求对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共性问题加以解决。
第一,评价标准过度统一化。对不同工作年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院、全兼职辅导员使用同一考核标准。不利于辅导员个体的个性化发展。根据个体需求,对于乐于从事辅导员工作、具备一定经验及能力的辅导员应侧重其工作创新、科研方面的考核;对于担任辅导员工作年限较少、经验不足的个体应侧重工作能力、工作实效的考核。
第二,辅导员本身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却在评价权重中不占任何比重。文本中显示,辅导员本身是评价主体之一,但在评价主体的权重分配上不占任何比重。辅导员自身是最能够体会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专业化自主发展的。因而,只有在评价中凸显出辅导员评价主体的地位,才能提高辅导员评价的积极性。另外,也需要给辅导员表达意见、需求的机会,评价的目标、指标、程序等应该共同构建。
第三,对辅导员长期工作缺乏明确界定。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上的无限性和工作空间上的广延性的特点,使得高校中所有跟学生有关的事情,都与辅导员工作有关。一旦学生出现问题,首先就会找辅导员。特别是学生中发生生命伤害事故,辅导员的考核基本上无缘优秀了。调查中发现,只要发生了类似情况校方基本不会考虑哪一方的责任更大些。其实,在当今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学校、学生、家庭都是有责任的。若将所有问题都归结为辅导员,不仅有失科学,而且会影响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四,当前高校辅导员存在不良的职业心理。调研中发现,将辅导员评价结果直接与评优、加薪、晋级挂钩,导致大部分辅导员非常敏感。一方面担心评价结果对他们工作、发展及未来的前途造成影响,使他们成为转岗、解聘的对象,同时得不到加薪、晋级的奖励;另一方面担心自己不再被领导、学生所信任,对以后进行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评价过程中,部分辅导员会有意无意地扩大自己的优点,掩饰自己的缺点。只对自己的业绩做汇报,回避或掩饰在工作过程中犯下的错误。
第五,辅导员评价体系难以引起全体辅导员的共鸣。高校实施辅导员评价的目的是所有高校在实施辅导员评价之前首先应思考的问题。本次调查显示,大部分辅导员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实施辅导员评价的目的是学校为了管理需要。由于学校辅导员评价的实施缺乏对辅导员个体需求的考虑,因而只有很少的辅导员能够比较积极地参与学校施行的辅导员评价,他们一般是工作表现优秀或曾获得过优秀辅导员称号的辅导员。还有一些辅导认为评价的最终结果与其实际表现不相符,并对结果不认同。由此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高校实行的辅导员评价体系尚不能引起全体辅导员的共鸣。
第六,评价反馈信息不全面、不及时。调研中得知,现行的辅导员评价制度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反馈网,辅导员由于得不到全面的信息,因而不能进行很好的反思,促进自己的发展。辅导员工作的评价结果得不到及时的反馈。高校辅导员评价大多只是为了年终对辅导员一整年的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而缺乏对评价结果的有效反馈。没有反馈或者反馈不及时,都难以达到高校辅导员评价的真正目的。因此,必须根据当前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要求,在借鉴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构建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并将评价及时反馈达到“以评促改”的目的。
第七,没有对辅导员采取区别性的考核评价。该校辅导员评价都是采用统一考核标准进行,没有区别对待,这样不利于不同个体的有针对性评价。对于工作年限较短、级别较低的辅导员应该主要侧重于工作实效的考察,而对年限较长、级别较高的辅导员则应该在工作、科研、创新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的考核标准,既可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又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八,评价过程不民主,结果存在偏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辅导员评价体系是由学校根据该校实际情况、发展方向、培养目标单方制定出一系列的评价指标,统一对该校辅导员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辅导员对高校单方制定的评价项目指标、评价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评价结果几乎没有表决权和发言权。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作为评价者的高校与辅导员缺乏交流和探讨,导致辅导员评价信息来源比较单一,评价者对辅导员个人背景、工作情况了解不深,评价结论也是由评价者通过统计考核结果单方得出,辅导员虽然递交年末总结,但并没有参与商讨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指标的制定、具体的实施,因而评价结论虽然统一、规范,但是比较单一,而且缺乏针对性,无法使评价者对辅导员的优劣和进步与否形成一个准确、及时、清晰的认识。因而,辅导员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处于被动、消极地位,不利于辅导员健康发展。
第九,评价指标单一。从各新建本科高校对辅导员考评的标准来看,主要根据辅导员工作业绩的大小来评价辅导员的优劣。在实际操作中,学校管理部门只重视辅导员效能指标的考核,即工作成绩的考核而忽视辅导员的政治思想、工作态度业务水平方面的考核,在访谈过程中,全部的辅导员及院校领导都承认辅导员在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方面的考核的重要性,但都表示评价指标权重在这些方面的相差很小,从而使得最后的考核结果误差较大。这种仅仅依据单一的评价标准对高校辅导员优劣进行评价的评价体系,不仅没有对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内在价值做出正确判断,而且容易导致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方向,致使辅导员在制定个人发展目标时逐渐功利化,最终不利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第十,评价方法机械。调查中,辅导员认为现行的辅导员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是量化考核和静态终结性评价方法,这样的评价方法忽略了辅导员的个性及整体发展,难以将辅导员工作的生动性、丰富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出来。另外,当前高校的辅导员评价忽略了辅导员这个被评价对象本身,一般不进行辅导员的自我评价。评价主要考虑校方的实际情况、根据校方的培养目标,很少关注辅导员个体的需求,以及未来的专业发展过程。由于校方和辅导员是一种评价和被评价的不平等关系,评价者往往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而忽略被评价者,导致被评价者产生逆反心理,对评价活动产生抵触情绪,这是大多数辅导员对当前辅导员评价制度感到不满意、甚至排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十一,评价取向功利、评价功能弱化。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辅导员评价通常事先由学校制定出一系列的评价指标,每年一次,统一对辅导员工作进行逐一检查、评估、记分,更加注重定量评价;根据分数的高低对辅导员划定等级,根据不同的等级进行奖罚、晋升。评价过多注重学校外部目标的实现,忽略辅导员的内在发展需求,这也是当前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椿荣.浅谈新建本科院较辅导员队伍建设[J].龙岩学院学报,2007.10.
[2]刘英.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科研,2009.7.
[3]史孔仕,曾献尼.辅导员评价机制研究:基于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视角[J].井冈山医学报,2008.11.
[4]匡玉梅.专业化趋势下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制度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
班级是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阵地,通过做好民办高校班级自主管理工作来发掘、培养大学生的自律与自控能力,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所谓班级的自主管理,就是改变原来的以辅导员为班级管理主体,实行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让学生自己做班级的管理者。当然,让大学生自主管理“并不是完全放任学生进行自由化的无拘无束的管理,相反,而是要明确具体的规章制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各方面协调配合,形成完善的组织机构,有相应的运作机制和条件。”班级自主管理,可以让学生们发挥出自己创新和管理潜能,可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增强学生自主管理才能,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民办高校班级自主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成员缺乏基本的学习自律与生活自理能力,学习生活散漫。我们不难看到,现在的大学生距离社会的要求,学校,家长的期望都相差甚远。在学习上,由于脱离了高考的牢笼,认为进入了天堂,终于可以不要学习了,也更不想学习了,缺乏学习动力与目标,整天浑浑噩噩,逛街,唱歌,玩耍,以为这就是本该有的大学生活,缺乏应有的自律性。在日常生活中,以快乐为导向,不喜欢受到拘束,一味崇尚自我实现,把生活散漫成为个性,有的学生穿着拖鞋进出教室,还大言不惭的解释为“方便”,“随意”,更有的同学把宿舍搞的乱七八糟,影响整体班级的形象,还叫嚣到底为什么要检查宿舍。
(二)班级成员缺乏相应的班级管理能力。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不同于公办高校,其教学过程也完全不同于高中。那么,对学生自觉性要求就更高,主要是依赖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在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习惯于高中阶段的保姆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的管理方式。从高中进入大学后,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多了,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大部分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导致无法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很多学生上网和谈恋爱成了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班级学生干部也无心钻研管理班级的策略,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民办高校为了达到安全的目的,民办高校也要求辅导员全心全意做好学生的各项工作,从入学到毕业以及日常生活等,什么事情都要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三)班级缺乏健全的班级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让学生自我管理事倍功半。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班级的管理体制都是学生干部制定的,缺乏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仅凭经验,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管理班级,一些规章制度制定的并不完善。其次,辅导员将权利赋予班级学生干部,学生骨干处于班级管理的绝对权威地位,从班规的制定,班委的确立,管理的实施,监督的进行,到学生的评价,都由几个学生干部说了算,学生干部充当着“管家”、“警察”的角色,大多数学生没有参加班级管理的机会,主体地位根本无法保障。
(四)班级成员缺乏自我调适能力,依赖心理重。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长期以来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方面相对较弱,生活自理能力不强,不能良好的自我调节。在大学之初,他们会因为离开原来熟悉的环境,面对着新的大学生活和陌生的环境而产生许多新奇和美好的幻想,但是他们很快会发现,大学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完美和富有浪漫情趣。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彼此之间的语言,生活习惯,行为方式都不一样,他们的性格,爱好也迥然不同,这就使得他们很难找到值得自己信赖的并且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心朋友,思想无法沟通,导致心理闭塞。
二、民办高校班级自主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高等教育的大环境分析。自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学生们都一直接受着应试教育,重文化教育,轻综合素质的培养,很少组织参加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步入大学,班委会,学生会,团总支等各种学生组织,是需要自我管理,自我开展活动的,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长期接受老师,家长的说教,没有自己的想法,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无法合理进行班级的自我管理。
(二)从民办高校学生成长环境分析。当代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受着父母的爱护,是温室里的花朵,是父母的心头肉。这也正是高校班级自我管理存在的较大问题。学生们一旦离开家庭的庇护,自制力和自觉性的薄弱就日益凸现出来,许多大学生们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在集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和弱点,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的勇气。个别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不到位,父母娇声惯养,对于孩子有些恶习不忍心训斥,怕伤害孩子的自尊,导致孩子习以为常,缺乏应有的自制力和约束力,离开了父母可以控制的范围,环境有了变化之后,就更不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不能理智地判断是非,置校纪校规于不顾,给班级的自我管理带来严重的阻力。
(三)从民办高校学生心理特点分析。考上民办高校的小部分学生有自卑的心理,思想压力都比较大,认为上民办高校低人一等,这种仅仅因为没有考上理想大学而弥漫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心头的等级阴影一时间很难消除,而且在以前的高中同学或朋友面前抬不起头,很自卑,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价值,不能对自我进行很好的调节、控制和认知,不能很好地解决心理困惑和消极情绪,给自己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阴影。甚至对自己所上的学校有抵触与逆反心理,认为自己的学校是让他们丢脸的根源,不愿意配合高校班级的管理,给班集体的自我管理带来了阻力。长此以往,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限制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改进民办高校班级自主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帮助学生提高自律意识和能力。一方面,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自己的约束力,引导学生分析哪些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是符合规范的,引导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要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修身,治学,立业的务实敬业精神,反对做事散漫,没有自我约束力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可以发动同学们选择一句自己喜欢的人生格言,贴在桌子上,从正面激励引导同学们,而且要让那些自律性差的学生把自己的缺点和改进措施写出来,贴在桌子上,以时刻激励自己。还有,班级可以开展“我最棒”活动,每周由全体同学推举出在某一方面表现良好的同学,把他们的姓名和突出表现公布出来,从而激发同学们的进取心,为学生找到自信,找到动力;每月根据考核结果。评选出学习之星,进步之星,纪律标兵等优秀称号。人人皆有荣誉之心,人人皆愿意被赏识,一些小活动,小奖励或许就会对一个学生有所改变,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提高自己的自律力。
(二)培养学生骨干管理班级的能力。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班干部和团支部干部队伍,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骨干核心,使之起到带头火车和标杆的作用,对班级的自主管理必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该加强对班干部的教育培养,要求其明确职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要敢于放权,让班干部主动做好班级管理,激发班干部挖发掘自己的潜力,在工作当中提升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辅导员可借助集中培训,经验交流,工作总结,个别谈话,班级动态汇报等多种形式,帮助班干部培养能力素质。其次辅导员在班级具体事务处理时,要找到放手与指导的最佳结合点,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干部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校规章制度并能切实反映班级同学实际需求的班级公约与工作计划,另一方面辅导员必须要让班级成员了解班级管理的侧重点,明确目标、任务和方向,让他们去帮助大家达成共识,形成统一意志,并积极内化为自觉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班级的各项工作,组织起来,就会一呼百应;领导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关键词:管理模式 制度
1.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概况
民办高校投入不足,学生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外加学生录取分数低,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学管工作难做,每天面对的学生问题都不一样,而且要想办法解决好,实际上每天面对的是不同的实战管理试卷,系部管理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很大的,需要找出共性,抓住规律,努力以“节约成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最大价值”为理念,把学管工作做好。
2.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2.1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管理
抓学生组织建设。系部学生管理工作,以学生自我管理为基础,积极发扬学生的自我管理精神,积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与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吻合
大学生活除了教会学生专业技能以外,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包括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自学,学会审视自己,学会分析环境,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引导自己发展还会引导别人发展等等。
在引导学生成立各类学生组织上,我们系部主要在乎其代表性和积极意义。
在支持学生的各类活动上,我们系部主要在活动形式上,内容上和程序上加以指点。
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管理,是消耗最小、收效最大的最不简单的管理智慧。
2.2帮助班主任和辅导员对班级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引导他们找到班级管理的矛盾关键点,以收到最大的管理效果
学生管理,横向以学生自我管理为基础进行微观管理,纵向以班级管理为单位进行宏观调控,系部的管理理念主要靠班主任、辅导员传达和贯彻下去。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系部对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的管理这一块,应该主要是帮助和引导。
2.2.1强化校纪校规
帮助班主任和辅导员对班级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大部分教师和辅导员都是兼职的班主任,上完了课,做完了行政工作,剩下来的时间做班主任工作,对班级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欠缺研究,学校应该想办法减轻班主任的负担,帮助班主任对班级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新生的入学教育强化校纪校规;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班干的班主任助手作用。
比如,系部按校纪校规设计项目齐全的表格,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反馈学生的学习,生活言行情况,各项目的加减分由班干登记、统计、公布,上报给班主任,严重的由班主任上报到系部,并与学生的奖优罚劣挂钩。这样按校纪校规设计项目对学生的言行加以评分,既引起学生对校纪校规的重视,也会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对班级管理而言,既起到了很好的过程管理,又达到了制度化、规范化;总之,既让学生有感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震慑,又让学生的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会给我们的管理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2.2.2提高班会质量
引导班主任和辅导员找到班级管理的关键矛盾点。学生对班主任是有特殊的感情的,尊敬班主任,亲热班主任,但班主任工作量太大,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亲密接触,班会是联络师生感情的最佳场所和时间,班会是班务的重心,是班务管理的代表。所谓“教书育人”,班会是“育人”的重要平台。一次高质量的班会,它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高质量的班会,要求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特别是对主题的选择上,不光要求新颖,健康,更加要求内涵深远,具有教育意义,比如“幸福藏在哪里?”“从经济学中学到了什么?”“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等。要开一次这样的班会,在选题的时候,既要班主任了解当前学生的需求,又要班主任结合自己的内涵去寻求师生双方的结合点,班主任是要很费一点脑筋的。为了引导班主任积极组织班会,把班会开好,开出水平,每次在系部例会上,我们树立典型班主任,大力表扬那些确实班会开得好的老师,表扬班会的形式,表扬班会的内容,公布他们的班会主题,让老师们共同分享,相互借鉴。期末工作总结中,还会让他们对自己的班会工作做个专项总结,以供大家学习借鉴。
学校如此的明确导向,对老师们是有很大的刺激作用的,典型的班主任会越来越多,高质量的班会也会越来越多。由于班会的正确的导向,学生的管理工作顺利的步入正轨也就显得轻松很多。
2.3对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管理坚持制度化,规范化。对班级管理过程和业绩实行考核制度,公布制度,并且将考评结果和班主任的末位淘汰制相结合
民办高校的教师流动性强,辅导员普遍年轻,几乎是大学刚刚毕业的,对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的方法,工作的态度需要培训,需要引导,需要跟进管理。
为了检查和跟进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还需要制定班级管理过程考评制度和班级管理业绩考评制度。在班级管理过程考评制度里,把工作量化,要求工作态度,强调工作方法,随机在所属班级抽取学生代表考评,予以加减分,予以汇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把重点问题反馈给班主任和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业绩考评制度里,按年级划分不同的考评标准,大三按就业率考核,大一、大二重点从出勤、卫生、特殊奖罚方面考核,考核结果张榜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