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4 08:37: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教育期刊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6.中医学在当展的思考
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
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
9.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
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11.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
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
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
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
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优先出
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
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21.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22.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兼与西医学比较
23.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24.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25.“体质”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最佳结合点
26.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27.PBL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优
28.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
29.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30.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31.对中医学专业认证实践的认识与体会
32.转化中医学:一种沟通中医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学基金促进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医学项目统计分析
34.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35.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学科地位
36.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37.中医学视角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
40.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4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4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
4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
4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
4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
4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
4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4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
4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
5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5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
5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
5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5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
5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5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5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
5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
6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61.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知识源流可视化分析——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为例
62.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63.Medline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
64.量子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异同
65.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66.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67.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68.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70.专业兴趣与培养潜质在自主招生中的意义研究——以中医学专业为例
71.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72.中医学:健康时代及其顶层设计
73.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
74.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75.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76.基于CSCD统计的2015年中医学研究述评
77.发展中医学的战略思路
78.本刊对论文中医学伦理学及知情同意的说明
79.浅谈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用法
80.中医学学术争鸣论文的审读与修改
81.医学科技论文中医学名词的统一及用语规范
82.护理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3.谈中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来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与思考
84.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5.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6.中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机制的运行探索
87.谈中医学论文中关于引用古代文献记载问题
88.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9.重视医学论文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
90.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体会
91.从管理干预谈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
92.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字数分析
93.中医学期刊论文作者数分析
9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5.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客观影响因素的探讨
96.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管理干预研究
97.中医学期刊临床论文的审读评价
98.中医学期刊论文引文分析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探索;前景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19-01
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本专业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使得医学课程多、学时高、学生负担重;由于专业面过窄,课程设置过细,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适应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又因为医学是生命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医学人才培养更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 造成了医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偏于谨慎和保守,因此使得教学改革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所以根据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打破常规,用新的教育模式、新的管理机制探索医学人才培养的途径,并以其成果示范来促进我校医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使广大师生增强了改革创新的意识,人才竞争的意识,转变教育模式的意识,认识到医学教育必须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变过窄的专业教育为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教育。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掌握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科学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毕业时能够在上级医师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工作,具备终生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的扎实基础和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2.培养实施过程
2.1 领导重视,制度保障。为保障"教改班"的顺利实施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教改试点班的领导小组,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围绕着 " 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 医学生素质教育", " 医学课程体系优化"等专题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各分管校领导多次召集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等部门就教改班学生学习生活、奖励资助、就业考研等问题进行沟通协调,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方案。
2.2 改革特色及主要措施。根据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才素质的要求, 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强化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融合,增加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建立以"基础临床贯通,全程临床实践"为主的"能力为重,实践育人"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1)基础与临床结合,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多次接触临床;在临床教学中渗透基础教育。实行导师制人才培养。挑选一名专业班主任,带领同学们进行"早临床"、"多临床"学习;同时配备专门年级辅导员,引导、带领同学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保证学生第二课堂效果和学习生活质量。(2)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同情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增加人文关爱、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3)注重医德教育和实践创新训练的全过程培养。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医生职业的责任、使命理解,提高职业坚定性和自身综合素质。社会医学实践活动贯穿五年的始终,加强社会医学教育,树立早实践观念。创新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模块,探索"全程临床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4 )进行科研的基本训练,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培养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将科研促教融入医学生教学活动当中,通过科研兴趣小组,大学生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给予"教改班" 足够的支持,提升学生科研素养。(5)加强选修制和建立辅修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横向有机整合与纵向衔接,探索构建了"基础临床贯通"的新型课程体系,增加专业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综合类课程,以解决传统课程体系学科繁多、知识重复、前后期脱节等弊端。(6)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实验,开展以病例为基础的课堂讨论;编写病案汇编。重点采取小班、小组方式开展教学,鼓励应用PBL、TBL、CBL、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倡通过学生自我评估,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思维。
2.3 培养模式。培养模式为学年学分制培养模式,学生按照教学进程表修读学年学分。专业教育贯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精神,主动适应医学教育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按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将主要的必修课分为六大课程群,即: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生物医学、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课程。
全学程5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5年,为基础学习阶段。此阶段在校内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生物医学、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公共卫生等课程。
第二阶段:2.5年,为临床学习阶段。此阶段在医院学习临床医学课程1.5年、毕业实习1年。
教改班遵循"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对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6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各门课程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人文精神培养。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加强自学能力、临床能力、外语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将以往"以学科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在保留学科总论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纵向和横向的课程内容整合,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9个系统模块。
3.发展前景
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涉及到理论问题, 更是一项重大的实践工作,它贯穿高等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教改班"的研究改革和实践,建立健全了临床医学专业管理制度,尤其是完善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了一支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理论教学团队和实验教学团队;完成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建立了以综合素质提高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培养,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实践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能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无缝对接。重新调整课程设置及加强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促进教改试点班工作日趋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关键词:PBL;病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260-02
近来,PBL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对医学教育的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的医学教育也受到的较大的影响和冲击。病理学作为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教学理念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国内外许多医学院校正在研究PBL教学法的概念和深层次的意义,一些院校或许即将做出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全面接纳PBL教学法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因此,作为医学教育者深入理解PBL教学法的内涵及其优缺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PBL教学法的内涵
PBL是一种最新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可以在模拟的环境中使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PBL教学过程中,学习是由学生主动完成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仅起到指导和促进的作用。
当代PBL教学法在医学院校的使用是1960年末在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先开始的,随后传播到世界各地[1]。PBL教学法通常采用两个基本的原则:一是学生是在分析典型病例的过程中学习基本科学知识;二是学习过程受学生的好奇心驱使,并且学习的过程是以多种形式完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会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这时可能又会出现新的问题,然后又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可以向老师和同学们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于是下一节课就会以新的问题为中心了,老师和同学们需要一起准备材料来完成这个学习过程。
二、PBL教学法的目标
在医学教育中,PBL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三个:第一,学生必须掌握传统教学方法要求的生物医学知识体系;第二,学生必须学会在诊疗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第三,学生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习惯和技巧[2]。在医学教育中,我们必须遵循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就是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中心的内容只有一个,即学生必须学会这门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否则这种教学方法必然是不合格的,必定不能通过各种行业内的教学评估而受到摒弃。
在PBL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各种医学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临床实践中使用所学的知识,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以解决某一个问题为目的,需要参考教科书、去图书馆查找相关文献,以及使用多种媒介来获取所需的知识,自然地就培养出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这个习惯可以终生受用。
三、PBL辅导教师的作用
PBL辅导教师的作用与传统老师的作用有着巨大的差异,其最基本的作用是确保学生们在设置好的课程内进行自我学习,而且能够识别学习过程中引出的问题是否在规定范围内,是否对学习产生影响。当然,在上课之前,PBL辅导教师应当熟悉案例,制定学习的基本规则,并且能够确认在指导前后学生个人或团队在规定的课程设置内自我学习的效果。PBL辅导教师在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学生们也期望辅导教师能够监控小组学习的过程和进程,帮助他们提高自己学习的意识。辅导教师们也应当被鼓励来反映自己在PBL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并且清晰地向学生们阐述自己的想法[4]。
四、PBL教学法能否提高知识基础和临床技能
这实际上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难以回答的问题。Colliver等认为目前尚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可以说明PBL教学法可以提高知识基础和临床技能,至少是在量级的提高上不能提示它可以从PBL课程中实现。然而,Richard Butler等则认为Colliver等的研究结果主要基于考试成绩和临床技能评价得来的,没有包含理解力[1]。Farrow和Norman则认为使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去比较PBL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结果或许是不合适的,因为对知识的理解力仍然无法体现。目前,很难找到对PBL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比较的合理的、分析结果有说服力的文献,Albanese和Mitchell的研究指出在医学院校中实施PBL教学法有它的优势,同时缺点也十分鲜明,因此使用时要慎用,这种教学法并不适用于每一所学校或每一个人。
五、PBL教学法的优点
首先,PBL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更为自然一些,这种教学方法包含许多内在的激励功能。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均需要花费几个小时去准备下次课所要讨论的内容,并且掌握它,这个学习过程是主动的、自愿的,没有人去监督,因此学习的氛围更为宽松一些。其次,PBL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风格比较随意,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们可以使用教科书、专著、期刊论文或其他多种资源进行学习,不用拘泥于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教授们强调的内容,从而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再次,PBL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教师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的时间,并且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更趋于平等,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更好的交流。
六、PBL教学法的缺点
首先,PBL教学的准备和实施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Donner RS等报道采用PBL教学法,教师的工作时间要比传统教学法多4~5倍,而且这种时间的花费不会随着学生数量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学生的教学成本较高,并且每个学生的教学成本基本上是固定的,它与学生的数量呈正比。因为,每组6个学生需要配备一位教师,这个是恒定不变的,一组内的学生数量过多会影响教学效果,故不能通过增加每组的学生数量来降低教学成本。再次,实施PBL教学的教师需要进行规范性培训,以保证PBL教学的质量,这无疑会增加学校的运营成本。
七、PBL教学法对病理学教学的影响
PBL教学法施行后,临床和临床前期的学习科目需要被重新整合,导致一些独立的学科就没有了,并且一些事实性的知识内容也会减少。病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新的形势下学生们需要采用新的学习方法获得病理学知识。第一,病理学被包含在所有相关学科的案例场景中,通过特殊的学习模块让学生进行病理学实践学习,包括外科标本的病理检查和尸体剖验,开展病理学详细知识的学习,并要求撰写相关知识的论文,毕业时个别学生还可以将病理学作为职业的选择。第二,临床病理(Clinicopathological,CPC)教学会议经常被举行,临床医生和学生一起出席并共同进行相关的病例讨论,以促进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和掌握相关的临床知识。第三,教学使用的病理学及其他学科整合的内容是经过审查委员会评估的,并且会建立一个病理学网站向学生提供病理学学习的相关内容,包括病理学图片、解释说明、讲义、学习课程表及其他相关信息。很多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在PBL教学过程中都会使用,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教学,它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八、PBL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在医学中,病理学的逻辑和科学的实践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学生们理性的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和疾病诊疗的基础。为了确保学生们能打好良好的病理学知识基础,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目前,传统的说讲式教学方法仍然是大部分学校采取的主要教学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将不断的涌现。因此,我们应当慎重的选择教学方法以适应目前的教育发展趋势。
PBL教学法创建了一个具有刺激性的和理论支持性的教与学的环境,在许多学校实施后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且使用过PBL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教师都非常支持这种教学方法,认为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但是PBL教学法的大规模实施需要两个方面的支持:一是要有经济上的保障,它需要的经费比较多,这需要政府增加教育投入;二是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包括所有教学科目的重新设定,教学人员的职能重新分配,这需要非常大的决心和意志力,这或许是PBL真正实施的最大阻力。目前,许多学校不容易实施真正意义上的PBL教学,因为它需要彻底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确实非常难以办到。当然,PBL教学方法的优越性已经在很多方面得到了体现,相信将来会有很多院校都采用PBL教学法,应用于包括病理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教学上。
参考文献:
[1]Butler,R.,D. Inman and D. Lobb,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the medical school:another case of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Adv Physiol Educ,2005,29(4):p.194-6.
[2]Donner,R.S. and H. Bickley,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American medical education:an overview. Bull Med Libr Assoc,1993,81(3):p.294-8.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教材 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19-02
近些年,生物信息学顺应时代变化而成为生命科学的新兴领域。[1]生物信息学主要是对核酸和蛋白质两个大方向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2]目前,生物信息学作为基础课程在各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开设。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3]因此,各高校在教材选择、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4]优秀的生物信息学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对不同的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从中选取适合相关专业的教材,是教师的必要工作。本文对五种生物信息学教材进行分析,为不同专业对于教材的选择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及教材简介
(一)文献研究法
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文献检索。首先,搜索与生物信息学教材分析相关的著作。其次,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检索与教材分析相关的期刊论文。最后,借鉴优秀教师的教案,仔细阅读并进行分析。深入了解相关生物信息学教材分析的背景以便进行整理分析。
(二)对比研究法
本文主要选取了五种生物信息学教材,根据教材的基本框架结构及特点,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总结不同教材之间异同。
二、生物信息学教材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教材的使用也趋向多元化。生物信息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对不同的生物信息学教材进行对比,以便教师作出最适合的选择。如表1所示,对五种教材从宏观角度进行内容上的分析。
如表1所示,从中可看出这五种教材从整体编写方面,都涵盖了核酸和蛋白质两个主要层面。主要内容包括:生物信息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数据库的介绍、生物信息学常用统计方法、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几大方面。并且,大多数教材都附有思考题,有利于学生课后对知识进行运用及加深理解。只是随着生物信息学的飞速发展,不同版本的教材增添了新的相关的知识。同时不同教材的侧重点略有差异。
另一方面,从表1中可看出,五种教材所包含的章节为7到15章不等。这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前沿知识不断地填充到教材中。所以,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同的教材,具有各自的特色。
首先,教材的侧重点不同。随着各物种的基因组计划的不断完成,生物信息学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并且融入到各个领域中。例如:由李霞、雷建波编写的《生物信息学》,侧重介绍了生物信息学与疾病的相关联性。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突出实用性,以临床实际问题作为编写出发点;而刘娟编写的《生物信息学》一书中,以丰富的实例,重点介绍了相关数据库和软件的功能、应用策略和使用方法。在章节编排上涉及微阵列数据分析的内容,突出了生物信息学与数学的融合。
其次,不同教材的难度存在差异性。陶士珩编写的《生物信息学》较基础,包含了生物信息学基本内容,力求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生物信息学领域的重要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而陈铭编写的《生物信息学》,根据生物信息学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增添编程与统计学知识,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泛。使得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讲,都要求具有深厚的学科背景。
最后,学科之间联系程度差异。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项生物科学的工具,不仅仅应用于生物学,同时,在医学、农业专业、计算机科学等领域。[10]但不同教材所体现生物信息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程度不尽相同。例如:吴祖建编写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实践》一书,主要包含了数据库检索、引物设计、序列分析等诸多技术问题。书中以图表形式为主,文字介绍为辅,以让学生学会操作为主,将生物信息学与计算机科学紧密结合。
三、结语
生物信息学重要特点为学科交叉性,涉猎范围广。不同的生物信息学教材适用于不同专业。本文对五种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教材不同特色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为教师选择适合的教材提出建议。陶士珩、刘娟编写的两版不同《生物信息学》,内容基础,适用农业专业和师范专业作为教学用书;李霞、雷健波编写的教材,主要突出了与医学相关联系,适用于医学专业用书;陈铭、吴祖建所编写教材,注重与计算机科学的关联,实践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适用于计算机专业。
参考文献:
[1]朱杰.生物信息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J].生物信息学,2005,3(4):185-188.
[2]赵屹,谷瑞升,杜生明.生物信息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5):2-6.
[3]倪青山,金晓琳,胡福泉等.生物信息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1):816-818.
[4]向太和.我国现有《生物信息学》教材和网络资源的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6).
[5]陶士珩.生物信息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刘娟.生物信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7]吴祖建.生物信息学分析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陈铭.生物信息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9]李霞,雷建波.生物信息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0]高亚梅,韩毅强.《生物信息学》本科教学初探[J].生物信息学,2007,5(1):46-48.
摘要:基于互动教学和药物化学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本文对互动教学网络的设计组建、互动式网络教学模式建立以及教学效果评估进行了初步探索。本文认为药物化学互动式网络教学是一条能够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可行且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药物化学;互动教学;网络环境;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01-02
药物化学是连接化学与生命科学的桥梁,是药学领域的先头课程,在整个药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1]。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药物化学的内容更新速度非常快,且在药物化学教学中,学生们普遍反映这门课程的内容复杂、知识量大、抽象枯燥、难理解、难记忆。如何将抽象的、深奥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一直是从事药物化学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问题。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交流”与“互动”是教学过程表现的基本形式。教学互动是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亲和力和吸引力的最主要途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2]。目前已有一些教学互动软件系统能够较好地发挥互动教学作用,且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网络媒体的教育也已在国内很多大学推广应用。但现今的网络教育多数还停留在仅以网络为载体的阶段,绝大部分教师仅仅将网络平台作为教学演示工具,以此来代替传统的黑板+粉笔,整个教学过程仍由教师主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网络平台缺少教学、师生的互动,导致网络教育作用有限[3]。
基于以上分析,本校药物化学课程组旨在从网络互动教学和药物化学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出发,立足于适应现代信息教育和互动式网络教学的需要,组建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动态的药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并利用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探索有效的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性药学人才。
一、药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库资源的收集、整理
药物化学网络教学数据库是网络教学的基础,是课程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本校药物化学课程组本着以教师为主体、师生共建、为学生服务的原则,收集包括电子书、教案、课件、习题与试题、典型药物合成案例、前沿专题与热点问题以及相关的知名学者介绍、国内外药物研究的现状等相关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几乎所有形式的药物化学教学资料,同时将收集的资源分类整合成包括教学视频、电子教案、教学素材、教辅资料等课程资源库、作业库、试题库、问题库、拓展知识库、用户数据库等网络资源库。
二、药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设计与实现探索
网络教学平台是互动式网络教学最重要的支撑环境,其设计理念和功能质量都会直接影响网络教学的质量。
1.对于药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设计,本校药物化学课题组主要设置了三个部分,包括教学功能区、教学管理区和资源库系统。其中教学功能区包括课程教学系统、作业与测评系统、协助与交流系统。在教学功能区,学生借助平台可进行以下活动:(1)可以自主学习本平台的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习题并适时得到客观性题目的答案反馈,主观性题目也可以参照有关答案。(2)学生完成的主观性练习题也可以通过QQ发给任课教师批改,如果有问题还可通过电子邮件、QQ和微信与教师进行沟通。(3)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网站的超链接,及时了解前沿进展,同时也可以阅读相关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扩大受教育者的知识面。教师在教学功能区主要是对自己的课程进行管理,在教学管理区主要负责学生的测验、作业以及登陆情况,同时管理全班的BBS,引导学生网上讨论,同时帮助老师了解学生课程学习情况。构建的药物化学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如下页图1所示。
2.关于药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实现,课程组主要探索采用用户界面设计、用户数据管理以及多种功能模块来实现药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这个网络教学平台对用户分为四个类别:学生、任课教师、课程负责人及管理员。他们有不同的权限,本校学生输入学号申请用户名和密码,从而获得进入本平台的权限。任课教师的权限在于管理、监控本班学生并做好记录,同时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对自己的网络课程随时进行修改或增减相关内容。课程负责人的权限对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管理,如审核教案和课件,建立班级,对本课程乃至这个网络教学平台的整体性进行评估等。管理员则负责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三、基于药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有效教学模式探索
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各类药物的结构和作用机制都是药物化学课程中的难点。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组建的药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使用多媒体技术将药物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等一些抽象内容“简单化”、“形象化”,通过视频、音频、动画和图像等手段,形成视觉、听觉刺激,激发形象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环境。但是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师生交流,不能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本课程组探索了基于药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多媒体教学与互动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药物化学教学模式。
四、基于药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评估探索
根据评估的不同侧重点、时间、目的和理论动机,本校药物化学课程组将评估分为两大类: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完成后,测量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结论和判断。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视师生交流[4]。正是基于上述理论,本校课程组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定期终结性评价两种模式来评价构建的药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效果。
1.组建的药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是动态的,课程组会定期不断完善它,因此对本平台的运行实际效果主要探索采用形成性评估的模式。形成性评估包括学生记录、教师观察记录、学习效果评价三部分,其中学生记录主要进行学习过程、信息反馈和作品演示的评估;教师观察记录主要进行课堂观察、师生面谈、作业提交等的评估;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他评、问卷调查、教师评估等环节。
2.定期终结性评价。每一个学年的药物化学教学活动完成后,课程组通过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学生集中网上反馈评价等方式对基于药物化学网络平台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定期终结性评估。
通过本校课程组成员探索实践,实践结果表明,我校近三年的毕业生对药物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浓,每年报考药物化学方向的研究生呈上升的趋势,学生成绩也大有改善,故我们认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药物化学互动教学是一条能够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和提高药物化学教学水平,从而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的可行且有效的路径。互动式网络教学由于受限于网络环境,实际互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技术性问题,如文件储存、音视频流处理和教学互动的并发等情况,还需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孙晶波.姜爽.崔龙.PBL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2013,11(7):342-343.
[2]廖曰文,魏彩霞.基于作I的教学互动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2):65-68.
[3]杨李,,唐久来.儿科互动式网络教学模式建立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31-32.
[4]赫亮,于跃,许春玲.国内外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互动教学的相关研究和实践进展[J].电子政务,2014,(3):29-37.
[关键词]高校校园游;旅游开发;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0-0058-06
高校校园游的发展起源于国外,发展已相对完备,比如英国的牛津和剑桥是世界著名的大学城,瑞典的隆德大学城因隆德大学而闻名,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西点军校等都已成为世界著名的高校旅游景点。目前,国内高校校园游的发展处于被动、不全面、不深层的阶段。由于思想上将大学看作是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一直以来都强化其教育意义和学术文化意义,使得它们成为了一个个封闭的“景观”。
高校校园游的人数每年都在以26%左右的速度递增,全国各地高等院校仅假期接待的旅游总人数就已突破400万人次。高校校园游的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顺应游客需要和提升校园建设水平,一些高校的校园已建设成为国家3A甚至4A级景区。另外,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部分大学的旅游攻略、酒店预订等服务项目也在百度旅游、Agoda、艺龙网等网站上推出。根据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理论,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高校校园游的积极效应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政校企应携手共同促进高校校园游的发展。现以济南诸高校为例,探讨如何对其进行校园旅游开发。
一、高校校园游开发研究进展
根据史晋娜对高校校园旅游的研究综述来看,以“高校”、“旅游”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进行查询,发现相关的文献70篇,其中报纸7篇,占比10%;期刊论文60篇(核心期刊6篇),占比85.71%;学位论文3篇,占比4.29%。①这一方面表明了对于高校校园游的研究已非个别现象,高校校园游是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其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层次不够深入,尤其是对高校校园游的开发有待探索。
(一)开发实践及模式研究
在对具体大学校园开展高校校园游的研究方面,郑秀娟以西安为例,呼吁“给高校旅游多一点关注”,她认为西安高校拥有优势旅游资源,但开发现状不容乐观,并设计出西安开展高校校园游的一些具体产品。②李慧以厦门大学为例,对厦门大学发展高校旅游进行SWOT分析,并依此分析提出相应策略。③邓芳以四川大学为例,对校园旅游发展进行研究,也基本从四川大学发展校园旅游的优劣势着手,并提出开发建议。④张林以武汉大学为例,对特色导向的高校旅游开发进行研究。⑤程海涛以位于中部地区的郑州大学为例,对高校校园旅游开发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郑州大学的旅游资源状况分析、旅游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方案。⑥⑦另外,尹郑刚以位于西北地区的兰州大学为例,对高校校园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研究。⑧谷晓萍以位于东北地区的沈阳农业大学为例,对其旅游开发前景进行分析。⑨
在对大学城开展高校校园游的研究方面,《大学城的另类定位――广州旅游的“太阳”》一文中,张立建认为广州大学城担当广州旅游的“太阳”具有突出优势,并提出开发建议。⑩徐阳则从资源角度对广州大学城文化旅游开发进行具体分析。11田凤从不同角度描述了重庆大学城都市旅游的独特风景。12殷红卫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从大学城的内涵入手,分析南京仙林大学城的特色,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研究。13
从城市整体角度出发,将高校校园游融入城市旅游之中,也是高校校园游发展的一个方向,它避免了因旅游对象单一、旅游路线不足造成的弊端,使得高校校园游更加丰富和多元化。从另一方面来说,高校校园游和城市旅游的融合,将使得高校校园游成为促进城市旅游再旺盛的一股新生力量,带动城市旅游的二次发展。龚伟以上海市高校旅游为例,分析上海市高校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的特点,探索出上海高校旅游的三种开发模式,并针对上海市高校旅游开发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对策。14项宏建在总结黑龙江省高校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开发对策。15颜晶对西南地区高校旅游发展进行SWOT分析,提出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开发对策。16
(二)研究方法分析
对高校校园游的研究方法中,描述性分析研究方法占较大比重,批判研究次之;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不足;实证研究较多,规范研究较少。在定量研究方面,丁健等人运用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表现广州高校旅游客源市场的现状。17在实证研究方面,一半以上的研究都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集中在某一高校、大学城等。对高校校园游的研究,笔者认为应当将描述性分析和批判研究相结合、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共同来研究高校校园游。
二、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的旅游资源概况及评价
现以山东大学、长清区大学城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山东大学的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和长清区大学城内的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女子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将山东大学和长清区大学城结合共同开发高校校园游,笔者是希望以山东大学百年的悠久历史、不凡的大学实力为依托,发挥其在高校校园游中的形象提升和“领头羊”作用,而长清区大学城作为具有活力与新鲜感的部分,将丰富济南高校校园游的内容。同时,山东大学的校区分布于济南、青岛、威海三大度假旅游胜地,这有效地扩展了济南高校校园游的空间范围。
(一)6+11所不同的高校特色,体验不同的大学校园气息
不同高校由于其发展定位不同,形成了自身别具一格的特色。6+11所不同特色的高校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建校最早,中心校区最具代表性。洪家楼校区历史悠久,校园建筑具有明显的西方特色,校园宁静祥和。周边是洪家楼天主教堂等天主教教会建筑群。大学校园与天主教堂交相辉映,形成了洪家楼校区独特的旅游吸引力。中心校区儒学特色鲜明、学术氛围浓厚、文史见长。图书馆前的广场上书写着孔子的《大学》一文,“仁”、“书”等训诫布于广场。步入校园,浓厚的齐鲁儒士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种齐鲁大地所赋予的文化气息是全国其他大学所不具有的,这种独特性和差异性对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山东大学便是这种文化的代表。
长清区大学城内各高校及专业学院共计11所,每一所院校都拥有着各自的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共同具备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青春气息。山东师范大学以师范教育为特色,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山东女子学院以女子教育为特色,山东中医药大学以发展医学教育为特色,齐鲁工业大学为工业类大学。
(二)悠久的历史记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12所大学均拥有悠久的历史记忆。山东大学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100多年来,这所誉满海内外的百年名校历经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历史发展时期,成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发祥地。山东师范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的师范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始建于1973年;山东女子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山东省妇女干部学校;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齐鲁工业大学始建于1948年。
悠久的历史积淀赋予它们厚重的文化内涵。校园内遍布名师、学者和名人留下的印记,它们的知识和思想留给后人以回忆和思考,对旅游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教育意义。在山大的洪家楼校区内,被栏杆和黄色警戒线围起来的危楼依然屹立于学校内部。“季羡林文化研究院” 由季羡林先生题写,古朴得发旧。在山大中心校区,目前除孔子外共有15尊名士雕像坐落于校园各处,如历史系“教授”18的雕塑、闻一多先生雕像、臧克家先生雕像等。长清区内的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呈现八本书造型,该图书馆为“V”字造型,象征攻关胜利、学业有成;主楼中空虚心,表达了开放包容、不懈求索;简洁的竖直线条彰显出拼搏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悠久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建筑风格,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百万藏书,浓郁的学习氛围和大学人文气息,这是追求进步、获得心灵震撼与熏陶的高校校园游,作为追求知识与进步的学术殿堂,这是高校不同于一般旅游景点之处。
(三)旅游环境优雅安静
校园内遍布山水湖泊、亭台楼阁、竹林花园,环境宁静优美。很多大学都为省级园林化校园示范单位。以长清区内的山东师范大学为例,校园追求纯净、素雅、清新的风格。校园绿化“四季见绿、三季见花、两季见果、突出主景兼顾附景”,校园内种植各类树木15万株,地被植物和草坪22万平方米,植被种类达200多种。2010年3月,长清校区被评为“省级花园式单位”。宁静和谐的大学校园环境开辟了喧嚣城市中的一片净土,对旅游者观光休闲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四)体育休闲设施齐全,配套设施完备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有山东大学和平击剑馆、篮球场,体育馆等级为乙级,集体育项目比赛、训练和群众体育锻炼、师生集会等功能为一体,是2015~2016中国女子篮球联赛济南赛区会场,是可供国内大型赛事使用的高标准体育馆。校园内还有学生艺术活动中心、大成广场、稷下广场、文渊林等学生体育休闲中心和地下停车场、票务与旅游服务站等服务场所。其他高校也均有大型体育馆、休闲广场等。完备的体育休闲设施为旅游者的参与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舒适的体验,也在基础设施上为开发高校校园游奠定了基础。
食:高校校园内的食堂数量、质量均达到了一定水平,不仅可以容纳数千人用餐,且饮食卫生营养,菜色丰富,可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用餐需求。在校园外有商业街和小吃街,更是汇集了全国的美味小吃,比如在长清区大学城内就有多条商业街和小吃夜市。由于主要消费对象为学生,使得餐饮相对物美价廉。
住:许多高校在学校附近就开设有附属的宾馆或接待中心。另外,周边娱乐休闲区的宾馆类型更是多样,可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行:高校位于市中心或周边,可进入性强,交通便利,门前有多条公交线路经过。山东大学校区位于济南市区内,交通联系方便。中心校区与洪家楼校区一路公交即达。长清区大学城对外交通联系方便,有K301、2、3路等多路公交。各高校内部交通发达,校园内停有学校公交。
游: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附近有济南的一处较大的天主教教会建筑群,另外山东大学还有千佛山校区,周围即为国家4A级景区千佛山。长清区大学城内不仅有济南国际园博园,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园,还有著名旅游景点灵岩寺等。
购:对于旅游者的基本生活用品需要,高校内部和周边都有大型或小型超市;对于旅游纪念品,高校周边及内部均有旅游纪念品如纪念册、明信片等出售。
娱:在高校内部和都有娱乐休闲区,比如长清区大学城内有山东数娱广场、三庆・青年城、银座广场等。高校校园作为社会极具活力的部分,校园体育比赛、歌唱表演、社团活动、节庆活动等均吸引着旅游者。
三、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开发的SWOT分析和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
在对各高校的旅游资源进行概述和评价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运用SWOT分析方法,通过要素分析归纳、交叉分析形成战略,完成对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开发的SWOT分析。并将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应用于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的分析之中,完成对其旅游发展所处阶段的分析。从而为济南各高校的校园旅游发展进行定位,确定其发展战略,量身定做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一)SWOT要素分析
在对高校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还要知己知彼,纵观整个高校旅游市场乃至国内国外的旅游市场,进行特色定位。SWOT分析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优势(Strengths)
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山东省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设施完备,省内外交通发达,且高校间交通十分便利,可进入性强。比如长清区内的山东师范大学,南依双龙山,北临大学路,东与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沪铁路相接,西与大学科技园中心区相望,交通便利,信息发达。
资源开发优势:高校校园拥有优美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先进的科学教育资源和富有特色的历史积淀。
学校内部优势:山东大学校园内设有票务与旅游服务中心,对高校校园游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山东大学拥有一系列校园品牌活动,学校以每年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五四”青年节、国庆节、校庆纪念日等特定节日为契机,或组织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或设置各种比赛项目,学校主办了一系列讲座、论坛活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是“2015第三届中国・山东国际网络漫画大赛作品展”的举办地。另外,高校里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他们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咨询与服务。
形象开发优势: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事件传播速度加快。2015年12月,山东女子学院的女大学生跳湖救兔子事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相关关键字的百度词条近百。据笔者在校内访问得知,在该事件发生的一段时间内,校园内涌入了全国的大量新闻媒体,好人好事得到了广泛宣传报道,该女生被人们热议为“最美女院女孩”,事件也为山东女子学院塑造了良好的形象。山东大学知名度高,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珠峰计划重点高校。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统计,山东大学科技竞争力已经进入世界高校前500强,列中国大陆高校第七位。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山东大学塑造了优秀形象。
市场开发优势:参与、学习型的文化旅游迎合了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高校校园游拥有广阔的客源市场和发展前景;山东省作为旅游大省,济南作为其省会,拥有广阔的国内外客源市场。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大学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对于中小学生,大学是他们提前感受梦想的地方;对于高考生,大学的参观将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对于毕业工作的学生,大学是他们的美好记忆;对于落榜青年和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大学是他们未竟的梦想;对于学生家长,大学是他们的孩子未来的必经之路;对于中老年人,大学是他们的青春记忆和重新学习的机会,山大校园内有老年大学山大校区、山东大学老年教育学院等。在高考前后、节假日,大学校园内会涌入大量的旅游者。由此看来,高校校园游的现有客源市场及潜在客源市场都是十分庞大的。
2.劣势(Weaknesses)
高校管理体制的约束:部分学校的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校内资源的开发和转化,并限制着旅游者的到来。
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在大多数人眼中,大学是一座“象牙塔”,是探索求学、获得进步的地方,需要井然有序的秩序和静谧的学习环境。很多人认为发展校园旅游就偏离了大学的“正道”。
旅游者自身:大学是一个文明素养较高的场所,高校校园游也是一种高道德水平的旅游方式,这必然就给旅游者的行为提出了高标准。但是旅游者参差不齐,这对高校校园游的开展是不利的。
3.机遇(Opportunities)
高校校园游作为文化旅游的组成部分,适应了学习型、参与型旅游的发展新趋势。另外,国际型、全国型赛事活动给它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济南国际园博园为长清区带来了大量的游客。山大举办了济南赛区会场的2015~2016中国女子篮球联赛。山工艺自2002年以来,先后承担和承办了国家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会徽、吉祥物等整体设计,2002中国当代壁画艺术座谈会等,主办2003当代书籍设计专家论坛,2006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会徽、孔子像(范本)等。这些事件在短时间内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
4.威胁(Threats)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校园旅游发展较早,经验相对丰富。与之相比,山东济南的高校校园游还处于初级阶段,要挑战它们的既有优势是一个威胁。此外,长清区内的11所大学知名度并不高。
(二)要素交叉分析形成战略
通过对济南高校校园游的SWOT分析,可以发现,济南发展高校校园游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多于挑战。结合SWOT坐标图,笔者认为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正处于优势与机遇所在的象限内。此时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面对着诸多机会,自身存在明显的优势。因此,学校应当转变观念,抓住旅游发展的机遇,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提升旅游形象和知名度,可以与旅行社等机构合作积极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大力发展高校校园游。综上,对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的开发应采用开拓型的原则和战略。
(三)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
济南高校校园游正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呢?我们应该如何定位,采取什么态度、开发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呢?基于此提问,笔者通过建立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分析济南高校校园游的发展阶段,来更加深入地了解高校旅游发展的情况,实现精准定位,合理开发旅游产品。根据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该模型呈“S”形曲线,将旅游地生命周期分为探索、起步、发展、巩固、停滞、衰落或复兴六个阶段。
笔者在考察研究后发现,来济南诸高校的旅游者数量较少,各高校的开发意识淡薄、宣传营销不足、开发措施缺乏。笔者认为,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的发展总体来看不够完善,正处于探索阶段。在该阶段,游客人数相对较少,旅游服务设施不够完善,但是发展前景广阔,拥有着潜在的旅游发展优势,并且可开发性强。
综上,通过采用SWOT分析方法和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对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济南高校校园游的发展处于探索阶段,面对着诸多机遇。因此,校方及当地政府、旅游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利用高校优势,积极发展校园旅游,确立开拓型的发展战略。
四、开发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的旅游产品
高校旅游开发有着开发一般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色,它是对高校校园游进行深度设计和包装,促进高校更好地走上旅游市场,占据市场份额。山东济南各高校的旅游发展正处于探索阶段,笔者认为开发应以丰富特色的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大省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作为依托,结合自身的校园旅游发展探索阶段和坚持开拓型战略。基于此,笔者为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设计出以下旅游产品,希望既可以体现校园特色,又能满足不同市场类型的需求。
(一)观光校园游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高校拥有着美丽的校园风光,或绿树成荫、芳草萋萋,或红砖绿瓦、建筑古朴,不似景区胜似景区。校园内绿化面积大,景色清新自然,环境安静和谐,对旅游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观赏美丽宁静的校园风景,欣赏不同院校的特色景观对旅游者来说是一种舒适愉悦的审美体验。另外,笔者认为对于观光校园游,学校应有一整套的管理体系和实施办法,合理规划游览时间和游览人数,既不能过度压制,也不能严重影响校园秩序和学生正常学习休息。
(二)开展针对性的旅游项目
针对旅游者的不同群体和目的,笔者认为可以开发中小学生理想游、高校新生入学游、校友返校游、探亲访友游、会议旅游、修学游、科教旅游等专门的旅游产品。中小学生对高校校园憧憬、好奇,他们渴望接触大学、体验大学,树立远大的理想。对于刚刚考入大学的考生,他们对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与想象,让他们提前感受大学,了解今后的学习生活环境。各届毕业生在社会生活中是紧张而忙碌的,重返校园,拾起曾经的梦想,回忆曾经在母校度过的岁月。大学生作为年轻、富有朝气的群体,社会交往频繁,他们之间的互相探访;另外,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经常会来学校看望孩子。高校一般都是各地的学术中心,拥有大型的会议室、会客厅等,关于教育、学术等的交流会、研讨会、论坛也经常在高校内举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仅是学生,社会各界人士均对知识表现出了强烈的向往。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学校间的交流活动,日韩等国的留学活动,并对老年人开展老年教育,对社会人士开展专业知识的中短期培训等。高校作为科学教育的集中地,许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在此学习工作,不仅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还留下了有关他们的独特人文景观。高校的科技能力庞大,是许多前沿科技的诞生地,建有许多高科技的实验室,这种高科技的旅游项目非一般旅游项目所能及。
(三)高校校园游+城市旅游,将高校校园游融入城市旅游之中
作为城市文化的标志,大学代表着一座城市的风格、文化和时代特征,理应是城市旅游的一部分。将高校校园游融入城市旅游之中,也可以为城市旅游增添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文化意蕴。高校校园游和城市旅游互相融合,依托彼此的知名度共同开发和发展旅游,不仅仅可以达到互补、互相丰富旅游之目的,更可以为彼此的发展融入更多新鲜血液,带来更多发展活力。
(四)建立互联网+旅游的管理模式,并开发高校旅游纪念品
随着网络化迅速发展、受众群体越来越广,高校应主动抓住这一机遇,推出“互联网+旅游”的管理模式。学校可以自主或与旅游经营商合作,在校园官网和各大旅游网站上推出校园旅游部分,通过实景体验、旅游信息来管理校园旅游,并且可以相应推出校园旅游APP,通过营销宣传使得旅游者更加了解学校。高校旅游纪念品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产品,因其特色明显、收藏价值高而受到青睐。纪念徽章、学校明信片、文化衫、纪念册、钢笔等,都是可以开发的旅游纪念品。
(五)事件旅游,突出参与性
事件旅游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拥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对旅游者吸引力强。高校的大规模体育赛事活动、高校间的联谊、毕业典礼、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均可允许旅游者进入。尤其是毕业典礼、学位授予仪式等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对于名气不太大的高校,事件旅游是发展其校园旅游的一个有效途径。山东大学应与长清区内高校合作共同创办大型活动,并鼓励社会人士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山东大学各分校之间也应当加强联系,举办跨市级的大型赛事活动。突出高校校园游的参与性,使得旅游者亲身体验高校的魅力。山东大学校园内有季羡林文化研究院、儒学高等研究院、学人大厦等,学校可以邀请社会、学界的知名人士召开座谈会,鼓励学生和来自社会的旅游者共同交流;学校老师可以为旅游者作讲座,为他们讲述学校的历史文化,使他们从中感受学校厚重的文化内涵。
[注 释]
①史晋娜:《我国“高校校园旅游”研究综述――基于CNKI期刊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第46~50页。
②郑秀娟、宋保平:《给高校旅游多一点关注》,《西部大开发》,2003年第4期,第27~28页。
③李慧:《重点大学发展高校旅游的探讨――以厦门大学为例》,《教育探究》,2013年第1期,第67~92页。
④邓芳:《校园旅游的发展――以四川大学为例》,《理论新探》,2007年第9期,第183~184页。
⑤张林:《特色定位导向的高校旅游开发研究――以武汉大学为例》,《荆楚学刊》,2015年第1期,第73~78页。
⑥程海涛:《高校校园旅游开发研究及探索(上)》,《中国旅游报》,2009年10月23日,第011版。
⑦程海涛:《高校校园旅游开发研究及探索(下)》 ,《中国旅游报》,2009年10月28日,第014版。
⑧尹郑刚:《高校校园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例》,《旅游管理研究》,2014年5月下半月刊,第10~12页。
⑨谷晓萍:《沈阳农业大学校园旅游开发前景分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178~181页。
⑩张立建:《大学城的另类定位――广州旅游的“太阳”》,《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年第3期,第62~64页。
11徐阳:《广州大学城文化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人文社科》,第470页。
12田凤:《重庆大学城都市旅游的独特风景》 ,《中国旅游报》,2009年7月3日,第009版。
13殷红卫:《中国大学城的旅游开发初探――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第21期,第5711~5712页、第5714页。
14龚伟:《高校旅游的开发模式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市高校旅游开发为例》,《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年第3期,第105~109页。
15项宏建:《黑龙江省高校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22期,第220~222页。
16颜晶:《西南地区高校旅游开发初探》,《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30期,第146~148页。
17丁健:《广州高校旅游的客源市场研究:以中山大学(南校区)为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6期,第71~75页。
18这是20世纪50年代,杨光奎、童书业、黄云厝、王仲荦、赵俪生、张维华、郑鹤声、陈同燮八位教授甫聚山东大学历史学系,即以中国古史分期、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等重大学术活动话题开端发皇。因切中时代变迁而引领中国学术潮流,并由此形成“独断之学”与“考索之功”并重的学术家风,奠定了山东大学史学发展之长久格局。上庠大木,荫绿千秋,“八马同槽”遂成士林传奇,山东大学亦以“文史见长”而誉薄海獭
[参考文献]
[1]徐凌.论校园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新课题[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2]朱f,田美蓉.高等院校校园旅游研究[J].人文地理,2005,(1).
[3]赖启航.我国高校旅游开发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5.
[4]杨红波,凌连新.高校校园旅游的概念辨析及功能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2010,(10).
[5]闫红霞.高校校园旅游经济的客源市场开发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2).
[6]冯昆思.关于发展我国校园旅游的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5).
[7]李勇泉.高校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生态经济,2005,(5).
[8]裴泽生.高校旅游:走进“象牙塔”[N].中国旅游报.1997-11-28.
[9]李明.高校旅游研究:现状・问题・建议――我国近十年高校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资源,2007,(6).
[10]洪翔.关于发展我国高校校园旅游的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