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7 07:12: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图书馆教育培训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者:姚苏 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
一台电脑,一根电话线就能尽享网络带来的便捷,其实际情况并不尽然——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一些对学习和科研有用的信息都是需要某些条件才能获得的,如医学论文检索就是需要付费的。图书馆用专项经费为读者检索到所需要的文献。网络环境下医学图书馆信息资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在载体类型上均发生较大的变化,图书馆恰恰承担着优化网络环境和资源的责任,为读者提供有关继续医学教育的信息资源导航服务。在知识经济时代,多媒体技术依托网络平台被应用到各领域中。医学高职院校图书馆拥有多媒体化的各种医学信息数据库,这些多媒体化医学科技信息数据库相比传统的纸介文献资料库功能更强大,尤其适合于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普及与开展,可为自主的分散性继教对象提供便利的服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个人需求利用网络参加国家和地方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省时又省力,可极大提高学习效率,迅速更新知识,扩展学习空间,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利用医学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空间场地和网络设备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有效化服务为知识更新提供服务继续医学教育是提高性教育,图书馆工作人员一定要时刻围绕继续教育中读者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工作,首当其冲的是为知识提供更新服务。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信息来源十分丰富,知识更新速度快捷,特别是网络的建立,各学科医学知识比比皆是,为读者更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但这并不意味这些资源就能有效地为继续医学教育所用。继续医学教育必须同现代医学专业图书馆的各种服务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获得系统的新知识。笔者提供下列方法供同行们参考:(1)让读者了解和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不定期地整理二次文献,为继续医学教育开展专题检索服务;(2)配合其他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根据读者需求,提供该专业的最新文献主题索引;(3)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专题讲座,让读者掌握各种工具书的使用方法、收集的内容和著录特征;(4)结合本单位特色,在每年的4月23日“读书日”举办与继续医学教育有关的书展等活动。为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搭建平台医学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站这个平台,为远程读者提供一体化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现代远程是继续教育中面向未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体系,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多功能、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使读者足不出户就能及时了解最新知识和技术。为多种形式的社会培训提供信息资源与活动场所医学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定期在社区开展以公共卫生为主题内容的宣传,提高居民的公共卫生意识和文化素质,针对下岗人员急需掌握一些实用技能的情况,医学院校图书馆可以利用本校场所和基地举办低收费或免费的就业技能培训,收集并就业信息等。如:我校护理系利用教学实习基地为社会上的下岗人员进行月嫂培训等系列技能培训,响应政府号召为下岗人员二次就业提供培训服务。为各行业技能培训提供文献参考资料医学高职院校图书馆为配合培训工作的开展,可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向学校的培训部门发放图书需求问卷调查,根据反馈信息,采购与培训相关的医学图书文献;职业资格认证和技能考试的参考文献等,依托医学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为各类医学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提供所需的文献资料,保证相关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医学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为继续医学教育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促进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专业队伍建设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随着医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医学高职院校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和基础设施等硬件上都有了长足的改进,但专业队伍建设还存在明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陈旧、专业人员少、知识结构不合理、信息处理能力不强、科研意识薄弱等方面,不能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影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更谈不上为继续医学教育提供服务了。因此,人才培养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专业队伍的基本保证。要想建设一支高效稳定的医学图书馆专业队伍,必须从馆员的继续教育抓起,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服务水平。继续教育是提高图书馆员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图书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与机制,向全方位服务发展在为社会服务,为继续医学育服务的同时,医学高职院校图书馆自身也存在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应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机制,以加强管理和完善各个方面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继续医学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为了使医学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各种资源都能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用,图书馆员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把为继续教育服务当成图书馆的分内工作,一方面图书馆可根据工作业务的需要配备针对继续教育的专职人员,设置专门服务岗,开展多种形式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大胆尝试改变继续教育模式,传统的继续教育是采用面对面式的教育方式,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着多媒体数字化图书馆的迅猛发展,Web2.0技术(Library2.0)被应用于图书馆。Web2.0技术注重的是用户的交互作用,图书馆员可以使用这些新型技术,如博客、网络社区、即时通信等突破时空限制进行继续教育,为继续医学教育建设提供深层次,专业化的服务。新形势下的医学高职院校图书馆已成为继续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在继续医学教育过程中承担着其他各种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 图书馆服务本科生科研
1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的产生
1.1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发展概述
美国是战后最早开展本科生科研的国家之一,也是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展最广泛的国家之一。从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在全美实施“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UROP),到1998年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研究报告,本科生科研在不断发展中逐渐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几乎所有的美国研究型大学都设立了各种研究计划,为本科生提供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探究性学习、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
1.2 “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的产生
1.2.1 图书馆支持学校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服务战略
为了支持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重点,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强调专门为本科生科研提供服务。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的部分院系曾在2003年参加了图书馆举办的本科生研究技能重点小组活动,之后这些院系表示,该活动对学生如何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如何评价并有效运用信息很有价值。为此,UCLA图书馆在其2005—2010的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将通过一个战略性、多样性的教育活动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有益合作,以提高UCLA本科生的信息能力水平;杜克大学图书馆的战略规划(2006—2010)中也明确指出申请持续的经费为本科生开展科研提供专门的培训服务,该项服务必须关注本科生的研究,并将成为图书馆培训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图书馆还在其战略规划中明确设立奖项,如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校区图书馆(Unive。sity of Nevada-Las Vegas,UNLV)在其2005—2010年战略规划中指出:建立“本科生图书馆科研奖”,将图书馆员、教师及校园内的其他研究者联系起来,共同评价学生的研究过程。
1.2.2 图书馆设立本科生科研奖支持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
在上述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的指引下,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界达成的共识是: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一直是大学教育使命的积极参与者,其功能在于力图预知并满足全校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知识发现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需求;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一个最大挑战是将信息素质教育有效地整合到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与教师及学生的合作,是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培养学生查找、筛选、评价信息并最终获得信息素质的理想渠道。
所以,在已经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活动中,图书馆又相继设立了本科生科研奖。这不仅丰富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类型,也扩展并延伸了图书馆面向本科生群体的服务。
2 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比较分析
2.1 概况
参考《美国新闻周刊》的美国大学排名,利用网络调查法,同时结合文献调研,笔者发现,伯克利大学图书馆在2003年率先设置本科生科研奖,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和俄勒冈州大学图书馆先后在2004年和2005年设立该奖项。随后俄亥俄州立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里斯联合分校等高校图书馆也在2006年设立该奖项。经过几年的发展,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成为这些学校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对本科生科研奖的命名大致有两种类型。其一,按设立目的直接命名。如Undergraduate Research Award、UndergraduateResearch Prize、Library Prize for UndergraduateResearch、Li brary Research Award for Undergrad—uates、The University Library Research Award。此类命名为大多数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采用;其二,以资助该奖项的资助人姓名命名。如杜克大学图书馆的Robert F.Durden Prize。
就资金来源而言,很多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都获得了外部资金资助,这些资金来源不一且十分广泛,如热爱图书馆的校友捐款、某一特色馆藏资助者的支持、与学校的职能部门合作(如教务处)获取资金支持。值得一提的是,Lexis-Nexis曾在美国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教育培训部设立了培训创新奖,用于鼓励创造性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高校图书馆。伯克利大学图书馆曾在2005年获得该奖项,并用于解决本科生科研奖的资金问题。
2.2 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的不同点
2.2.1 本科生科研奖的申报条件
根据从各校图书馆网站相关栏目获取的申报信息,笔者认为,现阶段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本科生科研奖在申报条件上有所不同,表现如下:
(1)严格限定论文完成的期限
在图书馆规定的时限内,在校学生所完成的各类论文或项目均可申请该奖项,杜克大学图书馆、乔治州立大学图书馆和UCLA图书馆均采用这种申报方式。以杜克大学图书馆的Robert F.Durden Prize为例:每年5月,该馆开展新一年的本科生科研奖申请。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内,上一年度夏季、秋季学期和本年度春季所完成的论文和项目具有申请资格。大致经过3—5个月,本年度的评奖完成并予以公布。这些论文可以来自课程,亦可源于项目,只要是杜克大学的学生,在国外完成的论文也一样有申报资格。
(2)未规定学生论文完成的期限要求,仅给出申报截止日期
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的该奖项并不规定学生所选课程的学期,而是仅设定一个申报截止日期(如2012年的申报截止日期为2012年6月12日),学生仅需要在该截止日期前完成申报所需的各项工作即可。该校的本科生科研奖规定的申报条件为:完成教师布置的研究项目或研究论文时,若能对图书馆或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加以利用,便可申请。针对该奖项的申请,申请条件中明确要求本科生与图书馆员合作:①申请项目前,与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联系,并确定研究计划;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至少与图书馆员交流两次。第一次,向图书馆员描述科研项目及相关信息需求;第二次,在图书馆员帮助下了解研究主题所涉及的研究工具,如期刊数据库、目录、网站等。
2.2.2 奖项设置
虽然都是面向本科生科研设立的奖项,但是在奖项设置上有一定的差别,大致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对本科生群体不加以区分
本科生科研奖面向全校所有本科生征集,不对本科生的年级加以区分。如布朗大学图书馆设定:每位获奖者奖励750美金,每年的获奖人数则根据当年的申报情况而定。
(2)设置不同的奖励级别
如UCLA的Library Prize for Undergraduate Research设定一等奖750美金,鼓励奖300美金。对来自不同年级的本科生论文进行综合比较,评判奖励级别。
(3)针对不同年级设定不同奖项
杜克大学图书馆的Robert F.Durden Prize奖项明确说明:本科一、二年级学生设置一个获奖名额,本科三年级学生设置一个获奖名额,四年级本科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设置一个名额,每个名额奖励1000美金。佐治亚州立大学图书馆的奖项设置为: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奖金为600美金,每年1名;新生或二年级学生。奖金为400美金,每年1名;以上两种奖项的二等奖获得奖金250美金。每年各1名。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的奖项设置为新生1000美金,非新生750美金,大学毕业优秀论文1000美金。
无论奖项如何设置,其目标都在于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科研能力进行分层区分与评判。有一些经费较为充裕的大学图书馆会设置两个奖项让学生自选,当然,学生群体也相应扩大。如杜克大学图书馆就设置了两个奖项,其中Robert F.Durden Prize仅面向本科生,Middlesworth Awards则允许本科生和研究生一同申请。
2.3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的相同点
2.3.1 评判标准
(1)基于图书馆资源的学习
以图书馆的资源为依托,通过查找、定位、筛选、评价、利用信息资源来探索某一专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积极与图书馆员合作,从而熟悉、理解、辨别并创造性运用馆藏各类资源,并将这一能力反映在研究问题的战略及战术过程中。
(2)对信息素质能力的要求
要求参与者具有准确识别、定位、选择、评价和综合分析的信息能力,能够充分结合并运用已具备的知识,利用信息资源完成原创性研究,开发自己开展原创性研究的潜力。
(3)对科研及探究式学习的理解
无论是学生在读期间完成的一个单独研究计划,还是一门学分课程的作业,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申请,都要求申请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原创性研究,理解研究和求知的过程,从而提高对科研及探究式学习的理解。
2.3.2 申请材料
申请者需提供的申报材料包括;①申请书;②项目的最终成果;③指导教师的推荐表;④700—1000字左右短文,详细描述研究策略和对图书馆资源和工具的使用情况;④规范格式的研究书目,如引文和书目,引文格式须根据授课教师要求的学生专业特点采用标准化格式。
2.3.3 成果管理
对于本科生科研奖的获奖成果的管理和,各馆也提供很多服务。包括:①作品在图书馆公开展示;②每年奖项结束后,举办颁奖仪式,在图书馆开展小型座谈及讲座;③对获奖的成果,在大学的机构知识库长期保存。
2.3.4 合作机构
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并不是由图书馆独自实现,很多图书馆积极与学校甚至更大范围内的本科生科研管理部门合作。如布朗大学图书馆与学校教务处(Office of the Dean of the College)合作;拉斯维加斯的内华达大学(UNLV)图书馆与学校的研究和研究生教育部门(Division of Research andGraduate Studies)合作;杜克大学则在Robert F,Durden Prize奖的颁奖环节和学校的新生与家庭计划办公室(The Office of New Student&FamilyPrograms)合作。
2.3.5 评奖成员
评奖委员会成员来自校内外不同单位,主要包括教师、图书馆员、学生、学校相关职能机构的人员。如布朗大学的评奖小组包括学校教务处的相关成员。
3 思考及启示
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不仅丰富了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类型,而且使得信息素质教育与本科生的课程体系及科研过程有了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
3.1 “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的意义和作用
3.1.1 将本科生科研能力与信息素质能力培养紧密相连
以信息获取、检索、管理、分析、利用能力及遵守信息道德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质教育是科学研究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与手段。信息素质不仅是科学研究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且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本科生科研活动不仅离不开信息素质,而且信息素质也是本科生科研不可分割的部分和环节。
从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的内容要求来看,它不仅要求本科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也要求本科生具有原创性科研能力;就评奖条件来说,本科生科研奖强调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并要求学生详细描述研究策略和对图书馆资源及工具的使用情况;就各馆每年的评奖结果来看,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研究问题的学科领域已经扩展到理、工、文、法、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如伯克利大学图书馆2001年本科生科研奖的6位获得者的研究题目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有的课题属于学科交叉性研究。在整个项目的申报、完成过程中,因为图书馆员的全程参与,信息素质教育与科研之间寻求到相对更为合适的结合点,最终使得本科生信息素质能力和科研能力都能够随着科研进程的展开而得到循序渐进的训练与提高。
3.1.2 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新发展
信息素质教育分为通用信息素质教育和学科信息素质教育两个层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用户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针对不同学科开展结合专业的信息素质教育成为必要。
对于学科或专业信息素质教育,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高校课程体系成为趋势。比如举办针对各院系用户的专题培训;在某一门专业课程中面向所有选课学生开展专业信息素质教育;嵌入研究生论文撰写或开题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在高校文献检索课中采用科研训练型教学模式等。但讨论图书馆如何致力于独立或协作指导本科生研究的探讨还很少。设立图书馆本科生图书馆科研奖,尝试以一对一、面对面指导的方式,为本科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这种服务形式已经超出了嵌入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而是以深度嵌入的方式促使本科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是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新发展
3.1.3 加深图书馆对本科生科研及指导教师的深度理解。
由于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的设立,使得图书馆员必须十分了解本科生科研发展的现状,为此,图书馆员会开展有关本科生科研的调研,甚至参与相关职能部门关于本科生科研的讨论,了解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进展规律,以寻求参与其中的机会。
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深度了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图书馆员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指导教师的认识,如教师如何完成文献综述、如何将信息检索作为研究的一部分等,这有助于强化图书馆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探寻科研活动过程中师生的不同需求,以建立新的工作模式和服务内容。
3.1.4 推进图书馆与校内外多方的联络、沟通、交流与合作
本科生科研奖的申报、评审等环节均由来自各方的不同人员参与,如院系教师、学校职能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学生、图书馆员等,这将图书馆员、教师及校园内的其他研究者联系起来,共同评估学生的研究过程。这一合作关系中,图书馆要在学校层面与项目管理者沟通,在人事和组织结构上寻求支持,在行政层面上挖掘胜任馆员,这种合作使图书馆能够更好地将图书馆、信息工具、信息资源很好地嵌入到教学和研究过程,从而发展出一种协作关系。
3.1.5 逐步树立图书馆在本科生科研活动中的指导地位。
印第安纳大学与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里斯联合分校(IUPUI)的实践表明,在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初期,图书馆的职能并没有受到重视,只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后来,逐渐扩大到对研究团队或学习群体的培训。该校的UROP项目成立时,提议发展一个4人小组的团队,其中要包含图书馆员。为此,图书馆员获得了制度上认可的三种身份:①项目列席委员会成员;②常规的决议修订者;③信息专家。这不仅是图书馆正式介入本科生科研的标志,也使得图书馆对本科生科研有了更好的认识,并在培养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拓宽了图书馆的职责。
2004年该校计划成立研究与学习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and Learning,CRL),并期望图书馆加入,为此,图书馆特派两名馆员支持。在工作过程中,图书馆员负责:①摸清独立科研及基于课程科研的信息需求,如了解信息系统、确定信息需求、修订检索策略等;②参加多种活动的规划;③参加学校教师的各种会议;④为UROP的决议提出修订和建议;⑤参与制定各种本科生项目。工作形式主要是以个人咨询或面向小组的培训为主,图书馆在与本科生及指导教师的交互中,了解到这部分师生的更多需求,做到了更有意义的嵌入。CRL还制定了一项政策,要求项目的申请者必须与学科馆员进行沟通。由此可见,在CRL中,图书馆员并不是一个联系者,而是该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本科生科研服务的启示
3.2.1 我国高校图书馆为本科生科研服务现状描述
(1)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活动现状
1996年,清华大学借鉴MIT UROP的成功经验正式提出并实施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并将其列入九五规划,这是我国高校最早开展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随后被重点大学纷纷效仿。2007年教育部推出本科生科研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在十所高校试点。这些高校借鉴国外经验,先后设置了管理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组织、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并采取了一些支持本科生科研的措施。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提出要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后,本科生科研在我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近些年来各高校的本科生科研活动逐渐增多,除了教育部开展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也陆续设立了正式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北京师范大学对本科生也开展了一系列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从2002年起设立“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2007年被教育部列入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2008年参加《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此外,还设有“京师杯”学术节、“挑战杯”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
(2)高校图书馆为本科生科研服务现状
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起步较晚,对本科生科研信息能力的培养途径还在探索之中。国内大部分院校多以讲座的形式针对专门学科讲授科研方法,或在全校范围内由专职教师开设科研方法论课程,此类研究方法课程由专业领域的老师开设,内容侧重科研方法,而对信息素质涉及不多。就图书馆而言,已有面向研究生科研活动的课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获取与专题应用》、中国科技大学的《前沿信息科学分析与研究》等,但是面向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系列课程还未见实施。
在我校学生的科研活动开展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科研信息获取方法主要是依靠指导教师的指点及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互助,或者是参加社团组织的科研活动讲座,缺乏全面、系统、规范的培训。目前我校图书馆面对本科生开设《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公共选修课,内容侧重通识教育,与科研活动各环节的深层次需求联系较弱。2009年我们针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部分项目组成员开展文献检索辅导活动,从开题时的文献调研到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热点追踪,从科研论文的撰写到投稿期刊的选择,结合本科生的接受能力对每组成员开展了为期半天的培训,学生普遍反馈辅导内容很好,但时间短,希望能够接受到更为系统的培训,并就各组在实际科研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培训需求。此后,在2010、2011年,我们相继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前针对申报学生开展了专题培训。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服务方式对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来说还不够深入、细致。
3.2.2 我国高校图书馆为本科生科研服务的几点建议
(1)积极与学校职能部门加强联系及合作
图书馆可以在了解和联系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与教务处等职能部门沟通,寻求与本科生科研项目建立正式的合作关系。加强图书馆与教学单位、教学管理部门的合作是后续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
(2)推进并承担相关机构知识库的建设
机构知识库是由特定机构所界定的,通过网络来收集、保存、管理、检索和利用其学术资源的数据库。随着机构学术及科研活动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内科研成果或知识产出都相继纳人机构知识库的收集、管理和长期保存范围。如前所述,很多图书馆的本科生科研奖成果都纳入该校机构知识库的管理范畴,以利于学术成果的和交流。
在解答师生咨询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本科生对以往科研项目申请及成果的材料有着强烈的需求,可无奈正式渠道的缺失,本科生还只能通过人情关系,辗转从师兄学姐那里获取。
所以,图书馆应该积极与教务处合作将历年已经完成的各项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申报及成果等知识资产予以收集、整理,建立机构知识库予以保存,以方便后续本科生在申报本科生科研项目时参考。
(3)开展嵌入科研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服务
结合本科生的信息能力基础,从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人手,对其开展系列教学活动,使之成为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配套措施,确保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伊始就得到全面、系统、规范的培训。具体而言,包括:
①与院系教师沟通、联系,了解本科生科研的特点,对以往科研项目完成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寻求信息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力争让师生对图书馆的此项服务感到惊喜。还可以通过一对一辅导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让教师间接地影响本科生。
[关键词] 竞争情报 教育模式 比较研究
[分类号] G350.4
1、引 言
随着我国竞争情报工作的有效开展,竞争情报教育也方兴未艾。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已经开展竞争情报教育工作。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竞争情报教育不论从概念、基本内容、发展概况和情报收集等较浅的层面上,还是从竞争情报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相关法律以及相互之间有机地结合等较深的层面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即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教育模式也从原来高校教育的单一模式发展为现在的高校、培训班、研讨会等多种模式。
2、我国竞争情报教育模式分析
近年来,我国竞争情报教育市场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种各样的教育培训机构相继出现。总的来说,我国竞争情报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两大类,即:正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每一类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正规学历教育可以分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的正规教育,部分远程网络提供的正规教育等;继续教育可以分为情报机构(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的社会培训,商业公司、企业内部提供的培训嘲,行业协会开设的研讨会和培训班,网络竞争情报教育培训以及自学方式等。
2.1 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的学历教育
这是我国开展竞争情报教育的主要模式。现阶段,国内正式开展竞争情报教育的教育机构有几十家,主要集中在各个重点的综合类大学,少数科研院所也有一定的分布。培养的对象主要是以硕士为主,以博士、本科为辅。开展竞争情报教育的主要是管理类、信息管理类院系,还有一部分为经济类院系或商学院,且竞争情报大多数被定位在情报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上,只有极少数定在其他学科方向上。主要特点是:①我国高等院校的竞争情报教育形式单一,多以课堂授课为主,专家讲座、实践较少;②教学内容多以理论为主,容易形成整套的理论体系;③教学体系结构比较系统;④师资结构比较强,授课团队知识结构合理;⑤受教团体有一定的知识素养,能够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技能。
2.2 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的社会培训
在开展竞争情报学历教育的同时,我国的高校、科研院所也开始了竞争情报的继续教育,为社会各界提供社会培训。如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竞争情报教育。其主要以报告会、讲习班、研究生进修班等形式开展,教育对象面向社会各个阶层,主要特点是:①依托自身人才资源,师资方面优势较强;②竞争情报理论、基础理论研究占有重要部分;③在引进国外竞争情报先进管理、技术、方法等方面得天独厚;④教育对象范围较广,面向社会和各个层次;⑤参与相关企业实践活动或工作的机会不多,实践能力一般较弱。
2.3 商业公司提供的培训
商业公司是开展竞争情报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也是最为活跃的竞争情报继续教育组织者。按这些商业公司的经营业务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专业培训公司、咨询公司、软件公司和售后支持公司等几类。一般来说,这些商业公司具有较强的商业味道,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市场造势意图明显。他们面向的教育对象主要是企业急需培训的各类竞争情报人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涉及的理论知识则较少。主要特点是:①培训时间短、专业性强、收费较高;②一般具有自身的运作规范和法则;③具有较强的盈利性,社会责任感不强;④教育对象范围较小,主要针对企业相关人员;⑤实践能力强。
2.4 行业协会开设的研讨会和培训班
这里所说的行业协会,主要是指我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Society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of China.SCIC),它既是最早开展竞争情报教育的实体之一,同样也是开展竞争情报教育的重要模式。从成立之初,我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就比较重视竞争情报的培训工作,以建立成功的竞争情报培训模式为未来目标,并专门设有普及培训部,面向社会开展竞争情报教育工作,并且定期举办形式不同的研讨会和培训班。主要特点是: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得竞争情报培训质量较高;②交流的角色明显,在竞争情报继续教育方面起到了有效的协调和组织作用;③社会效益高,盈利性较小;④培训频率较少,由于竞争情报培训不是协会的工作重点,因此,其培训的频率较少,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5 企业自身提供的业务技能培训
在开展竞争情报初期,由于不少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竞争情报的作用,对员工竞争情报的业务技能培训很少,即使少数注重竞争情报的企业,也因自身的因素,不能为本企业员工提供竞争情报业务技能的培训,只能依托高校、各类社会培训机构进行。随着竞争情报工作的不断开展,现阶段,不少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竞争情报的作用,而不惜人力、财力、物力为本企业的员工提供定期的竞争情报业务培训。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5%的建有专门的竞争情报培训部门。企业自身培训的对象就是本企业的员工,有的企业定期聘请外部的专家、学者来讲课,甚至有的企业有自己的竞争情报授课教师。与商业公司和其他培训模式相比,主要特点是①教授内容针对性强,能够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②教育对象单一,只针对本企业内部的员工;⑨能够形成规模、系列教育,但师资实力一般;④理论转化为成果、产品的时间短,经济效益极高。
2.6 网络竞争情报教育培训
这是随着Intemet的不断发展,网络课堂的出现促使了新的竞争情报教育模式出现。它主要依托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将竞争情报教育的内容以课件、多媒体的形式到网上,以供人们进行学习。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这一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普遍被人们所接受。主要特点是:①知识内容覆盖面广泛,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有选择地学习;②学习方式灵活,并配有声音、图像等,使学生简单易懂而又不枯燥;③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④适用的对象范围极广。
2.7 自学
尽管有很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网络、企业本身和培训公司开展竞争情报培训,但从优秀的竞争情报出版物中获取竞争情报知识,完成对竞争情报的自我教育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竞争情报书籍能够为专业竞争情报人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模式,初学者则可以通过它们获得对竞争情报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主要特点是:①可以根据自己的
需求有选择地学习;②学习时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③对于学习者,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④花费的时间、财力较少,能够针对性的学习。
3、我国竞争情报教育模式比较
以上几种竞争情报的教育模式从不同的方面和侧重点丰富着我国竞争情报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每一种教育模式都有自身的特色与不足。下面针对上述提及的7种教育模式做一比较。
3.1 各类竞争情报教育模式的影响因素比较
为了便于分析,笔者经过总结,从培训的起始时间、培训载体、师资力量、理论体系、实践能力、学习周期、培训时间、课程内容、培训对象、提供就业、与市场接轨和成果转化周期等影响因素对上述7种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见表1)。
从表1中不难看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的正规教育是竞争情报教育的主力军,不论是在培训起始时间、培训载体、师资力量、理论体系还是在学习周期、培训时间、课程内容、培训对象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只是在实践能力、与市场接轨和成果转化方面略显不足。而作为继续教育的各种竞争情报教育模式,也都有自身的优势所在,当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商业公司提供的培训,在师资力量、理论体系、与市场接轨以及成果转化周期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但是在培训对象、课程内容等方面则优势较弱。
3.2 竞争情报教育模式的优劣势比较
各类竞争情报教育模式在丰富和发展着我国竞争情报教育的同时,也显现出了各自的长处与不足,下面对各类教育模式的优劣势做一具体分析,其详细情况如表2所示:
4、对我国竞争情报教育模式的几点建议
4.1 大力普及竞争情报正规教育
作为竞争情报教育主要模式的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的学历教育,应该大力普及。笔者认为,在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教育中进一步完善竞争情报课程,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可以设立竞争情报专业方向,以培养社会信息化需要的高级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对象也要从单一的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教育,逐步发展到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一条龙,不同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应从以课堂授课为主发展到课堂授课、专题讲座、实地考察、参与相关讨论及项目等多种方式。
此外可以将竞争情报课程作为学校选修课,使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有机会学习,加强他们的竞争情报意识。
4.2 重视各类在职竞争情报教育
我国发展竞争情报教育应面向需求,除了普及正规教育之外,更应注重在职教育,以提高广大企业决策者、基层信息工作者以及全体员工的竞争情报意识,使其能够自觉地运用竞争情报理论、方法来指导竞争实践。在职教育是我国竞争情报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我国有庞大的企业群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企业都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竞争情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各个部门都需要竞争情报专业人才,而单靠我国目前尚未成熟的竞争情报正规教育是不够的。因此大力发展竞争情报的在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4.3 积极鼓励网络竞争情报教育和通过各类出版物自学
网络竞争情报教育作为竞争情报教育的新模式,不论在其实用性、方便性还是在其可操作性上,都具有传统竞争情报教育模式所不能取代的优势。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网络竞争情报教育。一方面,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积极投身到网络竞争情报教育中去,做出大量优秀的课件和多媒体教程;同时,支持网络运营商积极开展竞争情报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推出内容实用,界面友好的网络竞争情报教育平台。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从政策上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通过网络进行竞争情报教育,节省人力、财力、物力,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
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各类学习人员,应鼓励他们通过各类出版物进行竞争情报教育自学,以适应自身知识结构、工作任务的需求。
4.4 各种教育模式发挥优势,相互融合、和谐发展
通过上文对各种竞争情报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任何一种竞争情报教育模式都不可能涵盖所有层次。因此,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各种竞争情报教育模式不应各自为政,而应发挥各种竞争情报教育模式的优势,使各种竞争情报教育模式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例如:高校、科研院所可以和企业相结合,甚至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样对企业来说,不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节省自身的培训成本,而且还提高了自身的师资水平和企业员工培训的效果;对于高校、科研院所来说,在争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之余,重要的是可以和企业接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自己的理论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得到验证。
只有使各种竞争情报教育模式相互融合,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优势,促进整个竞争情报教育事业以及竞争情报工作的和谐发展。
5、结 语
总之,我国应提高竞争情报教育的紧迫感,明确目的,采取措施,大力宣传竞争情报知识,并使各类竞争情报教育模式优势互补、合理利用,将竞争情报教育推向深入,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竞争情报教育的发展前景会十分广阔。
6.4高等院校的网站
从高等院校的网站,可以了解到俄罗斯大学的概况、招生信息以及学术动态。
例如:圣彼得堡国立大学(spbu.ru/)、莫斯科国立大学(msu.ru/)、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intraserv.mephi.ru)、莫斯科科技大学(ir.misis.ru/)、国立管理大学(guu.ru/)、俄罗斯民族大学(pfu.edu.ru/)等。
6.5书刊报纸新闻网站
从这些各自独立的书刊报纸新闻网站,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出版信息、目录、文摘、新闻,有的期刊也可以看到全文。
例如《知识产权》杂志的网站(intelpress.ru/),可以查到1996年以来的各期俄文目录。从该网站的图书馆栏目可以查到俄罗斯的专利法、商标法等许多相关的政策法规资料,还可以链接相关机构的网站。
《量子电子学》杂志的网站(ke.ioc.ac.ru/),可查询新刊(2004-2006年)的目录、文摘及1994-2003年的俄文全文。
俄罗斯百科全书网站(krugosvet.ru/),该网站反映了大量相关百科知识,内容非常丰富。例如现在大家比较关心奥运会,从该网站就可以查到有关奥运会的历史、奥运会的组织、奥运会精神、奥运会口号等条目介绍。
共青团真理报网站 (kp.ru/)、俄罗斯新闻网站(省略/),可以看到俄罗斯的当日和回溯近年每日的主要新闻信息。
6.6政府机构网站
主要有:俄罗斯教育和科学部(ed.gov.ru/)、俄罗斯文化部(mincultrf.ru/)、俄罗斯卫生部(medlux.ru/)、俄罗斯司法部(minjust.ru/)、俄罗斯对外经济联系部(nns.ru/)、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贸易部(ekonomy.gov.ru/)、俄罗斯税收部(nalog.ru/n)、俄罗斯财政部(minfin.ru/)、俄罗斯外交部(mid.ru/)、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省略.cn/chn) 等,从这些网站可以最直接地得到俄罗斯的官方消息。
以上仅列举几种常用的类型。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习惯或爱好,将网站分门别类集中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7结语
毫无疑问,随着国际风云变幻与大普及俄文时代的老一代利用俄文学者的退下,熟悉并较多利用俄文文献的读者在“换代”,尤其是现今俄文文献的收藏状况与表现形式与以往不尽相同,查询、检索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
本文所列举的查询俄文文献途径,还需要读者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试用,以获得更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践行.俄罗斯科技期刊出版概况和特点.图书情报工作,1998(10):59-61.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继续教育在高等院校特别是在重点高校往往处于边缘地位,高校领导与教授们对于承担继续教育功能的学院往往定位为是在学校品牌下创收的工具,认为继续教育提供的是低层次、不规范、不系统的教育产品,甚至认为继续教育与重点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背道而驰。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对继续教育的认知有限,另一方面也凸显了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上的体制机制和功能定位上的局限性。2003年,清华大学在高校继续教育领域跨出历史性的一步,主动停办成人学历教育,将非学历培训作为今后继续教育发展的唯一主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已成为国内高校非学历培训的标杆与龙头,培训年均产值已达到10亿元数量级。随着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示范效应的显现,全国各高校特别重点高校也纷纷开始把非学历培训作为继续教育的重点来发展和推进。大家都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成人学历教育(包括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函授等)生源必定逐年下降甚至趋于枯竭,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重点必然是也只能是非学历教育。
二、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的SWOT分析
非学历培训是个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领域,目前社会上从事非学历培训的机构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除了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在专门从事非学历培训之外,高校的部分学院(特别是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语学院等)依托其专业优势也在从事与其专业领域相关的非学历培训,当然数量更多的是社会上各种培训公司和管理咨询机构。不可否认的是,非学历培训不仅是个完全市场化的领域,而且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卖方市场。可以提供非学历培训服务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以及众多专业学院,只是有培训需求的客户可以选择的众多培训供应商之一。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非学历培训市场中脱颖而出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并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对于在高校中从事非学历培训的机构与人员来说,就必须在对自身进行SWOT分析(S-Strengths,优势;W-Weakness,劣势;O-Opportunity,机会;T-Threats,威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高校非学历培训工作的功能定位和办学模式。
(一)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的优势与机会
非学历培训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相比于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而言,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在学校品牌、学科与师资、教学设施与文化氛围、平台与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这些优势也正是高校非学历培训今后发展的机会所在。
1.高校的品牌优势
高等院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多年来在从事高等学历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有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目前全国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的高校不下百家,但真正具有较大市场份额和社会影响力的不足二十家,其中能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领域排名稳居全国前三位的分别是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这与清华、浙大、上海交大三家名牌高校在全国高校中的综合排名总体一致。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于2009年3月成立,由原上海交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整合而成。这两大学院在合并之前都以从事成人学历教育为主,兼具非学历教育培训功能。2010年4月,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组建培训部,在学院“融合、转型、发展”的发展战略指引下,全面整合原成教学院、原网教学院从事非学历培训的人员和资源,非学历教育培训正式被纳入学院发展的重点。201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内主要从事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本)为主的原技术学院并入继续教育学院,更名为七宝基地,成为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培训(留学桥项目)的教学基地。经过近四年的发展,交大继续教育学院的非学历培训产值已从2010年的约5600万迅速增长到2013年的约1.6亿,连续三年稳居上海交通大学各大学院非学历教育培训产值排名第一位,并逐步建立起经济管理培训、金融培训、党政干部培训、国际教育培训、职业发展培训、IT培训等六大领域培训品牌,每年受训学员约3万名,学员遍及全国各省市乃至港澳台地区。这些学员参加完培训,不仅可以更新知识提升能力,而且在考核合格的情况下还能取得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颁发的非学历教育培训结业证书,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友,这对广大学员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荣誉。继续教育学院很好地运用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名校品牌优势,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非学历教育培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高校的学科与师资优势
所谓“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高等院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积累了多年学历教育的办学经验,在学科建设和师资储备上具有社会其他培训机构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主要取决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团队。高校依托于强大的学科和师资优势,往往能在激烈的培训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一方面,高校在教学和管理上的规范性更能赢得受训单位和学员的信任,另一方面,社会上各种类型实战派的师资(包括政府官员、企业高管、社会知名人士、职业讲师等)也更愿意到高校平台上来分享经验、展示才华。另外,高校与企业还能通过培训合作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合作,高校能够利用自身强大的科研力量为企业实现产业转型、产品升级以及人才开发与储备,而企业也能够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将高校的先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过程中,始终把课程研发设计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推进。经过几年的积累,目前学院的培训师资库中已储备了经典学院派和社会实战派两大类型近千名师资信息,其中各项目聘任的经典学院派师资主要来自国内外各大名校的教学名师,除了上海交通大学本校,还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名牌综合性大学的教师在学院培训部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组中担任讲师。学院派师资的讲课特点是内容体系性强,语言逻辑性强、与最新的学科动态和热点结合紧密等。社会实战派的师资则主要包括国内各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官员和研究人员、大型国企和知名外企、民企的高层管理人员、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知名人士和各专业各领域的职业讲师等。实战派师资的授课特点是课堂互动性强、语言感染力强、案例丰富生动等。学院派师资与实战派师资各有所长,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越来越多的学院派师资也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且进行良好的课堂互动,而实战派师资也在逐渐提升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两者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的项目团队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中,会根据受训对象的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搭配,能较好地满足各级各类培训班学员的实际需求,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3.高校的教学设施和文化氛围优势
高等院校特别是百年名校能够吸引各级各类非学历培训班学员纷至沓来的,除了品牌和师资优势,还有其先进的教学设施、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幽雅的学习环境。相比于社会机构安排的教学场地,在高校参加学习培训,能让受训学员重新体验回归校园的感觉,在高校的知名校友以及历史建筑的趣闻轶事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主要在徐汇校区和七宝基地开展,其中金融、经管、干部等几大类培训主要以徐汇校区的教学场地为主。徐汇校区是上海交大的主校区,不仅地处上海繁华的徐家汇商区和国家4A级景区,交通极为便利,而且还是国内高校中唯一保留完整且在正常使用的建校初期的老校区。徐汇校区内有上海交大校史馆、有学长题词的纪念碑、有钱学森图书馆(国家级),还有数幢保存完好的优秀历史建筑,这些都充分传递出百年交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能在徐汇校区举办非学历教育培训,也是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得天独厚的重要办学优势。
4.高校的社交平台和校友资源优势
高等院校特别是名牌高校的校友资源,是高校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另一个重要优势。参加非学历培训特别是高端培训的各类学员,除了想在培训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启发思考等学习方面的诉求之外,还有结交朋友、扩大人脉、资源对接等社交方面的诉求。高校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校友资源,是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望其项背难以企及的。上海交通大学依据院系、届别、生源地、就业地等元素将历年的学历教育毕业生分类管理,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总会和各院系校友分会、各地区校友分会。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不仅成立了同学总会,还以各培训项目组(主要是稳定的公开课项目)为单位分别成立了项目同学分会。学院同学总会和各项目组同学分会除了组织校友举行年会、论坛、沙龙、游学以及各种公益活动、联谊活动之外,还为有个性化需求的校友进行项目对接、资源对接等后续服务。目前,继续教育学院下属的中国创富联盟、百年财富俱乐部、新儒商联盟、上海创赢财富俱乐部、电商连锁联谊会、老子书院联谊会、金融财富俱乐部等一批同学分会和项目组俱乐部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今后,学院同学总会将更好地为广大校友提供社交平台和资源对接服务,使非学历培训的各级各类校友对上海交大和继续教育学院有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真正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二)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的局限与挑战
尽管高等院校在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中具有诸多社会培训机构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但同样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局限。目前高校非学历培训普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观念与定位问题
在我国多数高等院校特别是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的名牌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尚未真正普遍地被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中,高校管理者对继续教育在高等院校服务社会使命中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足,较少将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培训定位在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做贡献的高度。反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继续教育已走到了时展的前沿,哈佛大学每年有约12000名学生在延伸学院(即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一门或多门课程,该学院共有65个学科领域共570门课程可供选择。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对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培训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2.体制与机制问题
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是行政化管理的体制,无论是在高校专事非学历培训的继续教育学院,还是从事与其学科相关领域培训的专业学院,都必须接受学校的行政化领导,特别是在人事和财务两方面受到学校管理体制的约束较多,自主性不强。高校管理上的行政化与非学历培训的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冲突和矛盾,而社会培训机构在体制机制上则有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灵活性。可以预料的是,高校“去行政化”必然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如何在目前高校的行政化体制下寻求继续教育尤其是非学历培训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上的突破,将是未来高校非学历培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3.人员结构与素质问题
目前在高校体制内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的员工,大部分都是从教务或教学岗位上转型而来,由于受到自身专业和从业经历等因素的局限,以及长期在高校体制内工作造成的惯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使得这些员工在非学历培训项目课程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方面存在较大欠缺。高校非学历培训中的企事业单位内训项目,大部分都还是委托单位慕名而来,高校主动去开发开拓的比较少,这归根结底还是高校人员市场开拓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无论是继续教育学院还是涉足非学历培训业务的专业学院,要在高校现行人事制度框架内解决培训工作人才队伍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就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而言,目前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的员工总数已超过100人,其中拥有学校体制内各类编制的员工不足20%。
4.高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竞争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最大的市场竞争对手,与其说是社会各类培训机构,不如说是其他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的部门以及本校内部涉足非学历培训业务的学院。由于高校和社会机构在实施非学历培训项目时会存在明显差异,前者规范后者灵活,有培训需求的单位和人员往往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选择。倒是风格特色相近的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内部涉足非学历培训业务的学院之间,为了争夺客户可能会采取低价策略或贬损对手等恶意竞争手法。整个高校非学历培训领域还有待规范,良性竞争的局面还有待培育。就上海交通大学非学历培训而言,外部有力的竞争者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名牌院校,其中形成最直接竞争关系的是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两个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名校。就上海交通大学内部而言,除了继续教育学院是交大体制内从事非学历培训的主力军之外,学校内部还有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高级金融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法学院、船建学院、农生学院等在从事与其学科相关的非学历培训业务,这些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之间在培训业务上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交大校内尚未真正形成“1+X”的非学历培训办学格局。
三、高校非学历培训办学模式探索:自营与合作相结合
高校在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中普遍存在观念与定位问题、体制与机制问题、人员素质与结构问题、高校之间及学校内部竞争等诸多局限和挑战,要想充分发挥高校举办非学历培训的优势而克服局限弥补短板,高校非学历培训办学机构就需要在办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目前国内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在自主经营一部分高校本身擅长的非学历培训项目之外,与社会上具有一定市场开发能力和正规培训资质的机构合作办学,高校主要提供培训品牌、师资与场地,社会机构主要负责客户开发和市场推广,两者优势互补,合作双赢。以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目前学院培训部下设金融与管理培训中心、干部培训中心、国际教育培训中心、职业发展培训中心、EDP研修中心、定制内训中心等各个业务主体,共开设经管类公开课项目约50个、留学桥项目约10个、职业资格及IT类项目约20个,平均每年为全国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量身定制的内训项目超过100个,所涉及的非学历培训业务几乎涵盖了各个行业各大领域。学院在发展非学历培训业务中坚持自营模式与合作模式“两翼齐飞”的方针,充分发挥两种办学模式各自的优势,并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截至2013年12月底,学院共有37家合作办学机构,其中经管类共25家,职业及IT类3家,国际教育类9家,这中间90%以上的合作办学机构已与学院稳定合作三年以上,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诚信宣传、规范办学、热情服务,为学院在短期内实现培训产值的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学院完成非学历培训产值约1.6亿元,其中自营产值约占35%,合作产值约占65%,合作办学项目与自营办学项目两者实现了良性互动、均衡发展。绝大部分合作机构在与学院合作办学过程中,能充分尊重市场化规律,发挥公司体制在人事聘用和财务结算上的灵活性,较好地弥补了在继续教育学院在高校体制内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的诸多局限。当然,在高校非学历培训的合作办学模式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高校与社会机构在办学理念、办学目的、办学风格上存在差异,特别是社会培训机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可能发生不诚信不规范的违规行为,比如可能会在招生环节中虚假承诺、进行隐性招生或连带招生,在教学环节中更换师资以次充好,在财务环节私自收取学费、擅自提高或降低学费标准等。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一方面坚持自营模式———合作模式“两条腿走路”原则,充分发挥合作机构在市场招生能力和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合作办学模式的风险防控意识,逐步完善对合作办学机构的日常管理制度。目前,学院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非学历培训项目组管理规范”,包括市场管理规范、财务管理规范、人员管理规范、宣传及广告管理规范、教室管理规范、俱乐部(协会)管理规范等,每年底进行修订更新,这些管理规范适用于学院所有自营项目组与合作项目组。另外,学院在合作方的遴选、考评、奖惩、退出等环节中,有严格的制度设计和流程管理,确保将合作办学的风险控制在最低。
1.合作机构的遴选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逐步健全合作机构引入审批制度。学院每年初“培训项目引导目录”,指导新合作方的审批和新项目的立项,原则上不引入与学院原有项目同质化相冲突的培训项目。新引入的合作机构,必须有培训行业三年以上从业经历且无任何违规违纪等不良信誉记录,必须经由学院培训部总监会议答辩审核,项目负责人有高校工作经历的优先引入。
2.合作机构的考评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产值与质量并重,规范与品牌优先”的原则,逐步建立合作方综合评估机制。学院根据培训项目的不同类型和性质,制定弹性考核标准,鼓励发展有特色、可持续和有潜力的项目。对于上海交通大学非学历培训品牌项目和大项目,采取保护政策,优先发展并在政策和资源上做适度倾斜。每年底学院对合作机构在综合评估基础上进行排名并实行末位淘汰,保持学院合作办学机构存量和流量上的平衡。
3.合作机构的奖励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差异化人性化”的原则,建立公平合理、行之有效的奖励措施。学院目前对合作机构采取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奖励措施,主要包括年底产值返点奖励、年度优秀项目组评选与表彰等,对合作期限长、产值大、信誉好的机构,还在财务结算周期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4.合作机构的退出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优胜劣汰,动态平衡”原则,建立有差别有层次的惩戒与退出机制。对于在合作办学中有重大教学事故或其他重大违规事件的合作机构,将直接予以解约清退,并责成妥善处理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与学院发展方向或整体目标不相符合的合作机构,合作协议到期后就不再续约,双方配合善始善终处理好项目扫尾工作;对于连续两年未完成产值指标的合作机构,协议到期后不再续约,建议转化为招生机构继续与学院进行合作。除了对合作办学机构进行引入、考评、奖惩、退出等一系列流程管理之外,学院还定期召开合作机构负责人会议,定期对新合作机构的员工进行培训,加强合作方负责人及普通员工对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与合作方的日常相处中以诚相待,把合作伙伴当做朋友来交往和相处;想方设法、设身处地为合作方排忧解难;充分调动学院资源,为合作方多做加法;让大的合作机构在保持产值稳定基础上创建培训项目品牌,让小的合作机构在风险可控基础上培育壮大。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不断扩大,参与实验的学校和师生也在急剧增加。总体而言,新课程的优越性已逐步在教学成果中得到了体现。但是,随着实验区的进一步扩大,教师素质出现了整体平均水平的下滑。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教师能否深入地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将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广大实验区教师进行培训,在新课改的标准要求下,将他们培训成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师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很明显,现在的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主体而存在,因此教师的专业水平是课程改革的最大制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还明确提出,要促进课程民主化与适应性,重新明确三级课程管理机构的职责,尝试建立国家、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样一来,学校、教师就被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新的使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改革后学校必须思考的问题,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质的转变。在以往的模式下,国家组织专业人士对课程、教材、教育大纲进行统一的开发,教师只是一个执行者,不需要思考这些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改进等一系列因素。所以长期以来教师形成了一种观念,即自己只是课程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和开发者。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学校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利,使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而是要求所有与学校有关的人都要参与开发。这时的教师是一个调试者,要在原本课程的基础上对课程、教材、教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调试,使它能更好地适应特定学校、特定教师、特定学生,使教学能发挥到最优化。因此教师责无旁贷地成为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身上的担子重了很多,对于他们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全新的姿态来迎接新课程改革交给自己的重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紧迫。[1]为使教师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需要寻求一种新的途径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但此时传统的在职培训、学历达标等继续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一挑战的需求。教师们普遍感到原有方式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师专业的提升效果不明显。那么教师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完成新课程改革赋予他们的使命,这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培训部门和高等师范院校思考的新问题。
二、建构以集中培训为引导、自我培训为主体的新型培训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压力与全社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关注下,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势在必行。“教师培训及教师继续教育不仅是应对当前课程改革、关系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当务之急,更应该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鲜活机制,是教师专业化大背景下的一种长效机制,是教师终身教育、终身发展、教师群体专业水平成熟的一个重要的驱动机制,是现代教育不断与时俱进的一种保障机制。”[2]单一的培训形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建构一种外在与内在相结合的方式,以最有效的形式达到培训的最终目的。
1.集中培训的引导性
首先,定期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是为教师创造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在科研教学中,教师总会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许多教师共同的麻烦,是教师遇到的典型问题。这时定期的集中培训就为教师的交流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
第二,教师的集中培训也为教师注入了新的思想。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教育也是。教育的理念、模式、效果等都在跟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跟随改革的脚步,通过集中培训,多吸收最新的信息,多了解最新动态,加快自己与时俱进的步伐。
但集中培训不能走入传统培训的误区,不能使课程的设置与当前的教育实际相距太远,或是教育过程死板教条,难以激发教师的兴趣。教师的集中培训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切合教育的实际,在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上下功夫,通过培训达到理念全新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环节主体化、培训手段现代化,最终达到使教师乐于参加培训的效果。
2.自我培训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在对校本课程作出了新要求的同时,也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要不断地针对实际的具体情况,对教学作出新的诠释。教师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随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形形待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勤于思考,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要注重对自我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培训,让自我不断地完善,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自我培训在在职教师的培训中应处于主置,因为它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点,有效地解决了教师面临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自我培训的开放性体现在它突破了许多集中培训必须具备的限制条件,如空间、时间、教师基础素质等,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针对特定情况、应用适合的方式对自我进行培训。在教学中的每一个偶然事件都有可能是教师自我培训的激发点,这种教学上的不确定性同样也决定了自我培训的必要性。自我培训具有及时性高、针对性强的特点,所以它的效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自我培训的自主性体现在它实现了教师外在与内在的转变。在传统的培训中,教师作为被培训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自我培训中,教师既是被培训者也是培训者,他主动地接受培训、积极地参与培训,这种内在的主动性使培训的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自我培训不是短暂的一两次培训,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期待通过短期的学习就能把所有问题一次性都解决。如果说集中培训是为教师创造一种努力实践的氛围,起到引路、指向、安排好行程的作用,那么自我培训就是在教师前行的道路上不断为他们加油打气,不断地给他们激励,让他们在自我提高的大路上不断前进。所以自我培训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持续发展是教师对自身工作兴趣不断加深、自身教育教学技能不断娴熟、自身对所面临的矛盾与困惑不断超越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良好的自我培训是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教师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而这个随时对自己充电、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则要通过自我培训来完成。
三、教师集中培训与自我培训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面对强大的教学和科研压力,教师在培训与自我培训中不断地自我寻找。在很多新课改实验区,都涌现出了许多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优秀教师案例。
江苏省有一位30岁左右的中学女教师,新课程改革刚开始时,她的教龄是7年,是一位教学思想、方法、效果都已经趋于稳定的较为成熟的教师。在新课改之初,她认为不管是新理念还是旧理念,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程,只有分数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但是随着新课改不断地深入,她渐渐地对自己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她的语文课无论讲得怎么好也吸引不了学生,学生们对坐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课的其他学生充满了羡慕,这种眼神刺痛了她。与此同时,同学们对新课改的渴望也让她动摇了。
但是面对新课程改革这样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她不知该从何下手。恰巧此时一些新课程改革的培训让她找到了方向。培训请到的是师大各学科的教授专家,他们指导教师如何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来开发课程资源,告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体验,整合学生生活等理念和精神。新颖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效果异常地好。
在学校培训的启发下,她不断学习,弥补自己在以前教学中的不足,与其他教师积极交流,突破思维眼界的局限性,而且她十分注重自我反思,她说:“有时候,听别人讲的一些东西,或者对我课程的点评,当时听了,似懂非懂,不能全部理解。事后,我就在自己的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反映,再想想别人是怎么操作的,慢慢地就能理解得更深入、更全面了。”[3]就在这种不断地用心努力之下,她的教学有了新的变化,学会用新的方式评价学生,也改善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分数和学生的自我发展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使自己变成了一个充满自信的教师。
后来这位教师在总结自己的转变时说:“我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地想要学习,以前觉得自己功底很好,进修本科学历也是为评职称的需要,对学校安排的那些培训觉得烦死了,要不是评职称我才不去呢。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原来学的东西不够用,说老实话,从工作到现在,一直都在吃本来就不厚实的老本,教学也一直是一些套路的墨守成规。新课改来了,我感觉很多东西都不懂。今年11月份,我参加了考研。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想提高自己。现在我们老师都很重视学习,有一个机会都不会放过的。而且对于自我培训中的提高更是不容忽视。平时我就寻找一切机会学习、阅读。教育学的书虽说读起来蛮困难的,但是仔细读读,书里说的确实很有道理,哪怕学其中的一个章节,也会有所收获。有时候读着读着心里就在说,‘唉呀,这不就是我平时做的吗,我为什么没能像这样把它整理出来呢?’还有时候,书里涉及的内容正是我平时遇到没能解决的问题,按照书中的指导我就能重新试一遍,但是毕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读这些纯理论的著作。相比较而言,我比较喜欢读带案例的书,因为它既有理论、又有案例,这样我读起来轻松一点,读完后也可以模仿那些案例,试着在教学中操作一遍,这样既理解了理论,又学会了实践。”[4]
这位教师的转变也恰恰说明了教师培训尤其是自我培训的重要性。在她意识到要改变却不知怎么去改变时,是教师培训给她点亮了一盏通向成功的明灯,为她指引了方向。在自主培训中,她注重交流与反思,把别人的建议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自主培训之路。正像她在最后的总结中说的那样,自我培训让她看到了不足,学会了思考与总结,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点,最终实现了自我提高与完善。
四、新型培训模式实施的原则
1.提高自我期待,顺利转型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中,教师只关注教法,不关心怎么教、教什么的做法已经不能再适应教学,教师对教材的运用只有全部接受、执行的想法已经行不通了。现在的教师拥有了对教材的取舍损益的权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除、增补教材,从而达到教师与教材的互相适应。除此,新课改还要求教师具有研发的能力,应有方向性和专业性的知识,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或许就像人们常说的有了压力就会有动力一样,因为有了期待,所以就会积极参与,并乐在其中。所以教师不能再认为自己只要照课本教好课就行了,而是要提高认识,把自己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从教书匠到专家型教师的角色改变。
2.增强教师自我培训意识
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知识也是在不断更新的,学生更是各具特色的。在不断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如何更好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是值得每个教师深思的问题。要在这种变化中取得成功,就得时刻跟随变化而变化。良好的心智模式是适应一切变化的前提,适应就意味着行为效果良好,有能力选择合适的工具、策略,得到相应的组织文化的支持。理念的更新、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恰恰就是教师的自我发展,要实现自我发展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需要变化的地方,才能获得进步。
发现问题是为进步迈出的第一步。在解决问题中,自我培训意识的增强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只有想到了运用什么途径去处理所面对的问题,才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在自我培训中,教师处于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交流、自我开拓都是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途经。但提高的前提就是有自我培训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能付出行动。所以增强教师的自我培训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支持。
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身边的同事。三人行必有我师,和身边的教师多交流,就会从中受益匪浅。如果一名教师经常去听别的教师上课,遇到困惑时积极地向他人请教,那么他就会在逐渐吸取别人经验的基础上获得进步。
环境资源指学校所提供的供教师发展的软、硬环境。软环境是指学校领导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的制度层面的支持,比如带薪进修、报销培训费用和支持教学改革探索等;硬环境指提供教师自我培训和外出培训所需要的设备和其他条件,比如购买计算机、打印机等。
信息资源是在培训中教师最应充分利用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报刊和书籍,但是更应该充分利用因特网。网络上有大量的课件、教案交流网站、网络图书馆和网络期刊、报纸数据库等,可以为教师的自我培训和提高提供强大的支持。
4.注重教师的个人反思
教师的反思特指教师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质疑;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建构。教师通过反思,不断研究、改进、优化教学行为的自我完善过程,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教师反思的过程始于他所体验到的困难和麻烦的事件,始于他所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即“实践的困境”。由于受到一种不安全和不确定感的影响,教师开始回头分析他们的经验,这种分析可能发生在行动之间,也可能发生在行动结束以后。在杜威看来,反思是一种能够被简单地饲养起来供教师运用的一套程序或技术,是面对问题和反映问题的一种主人翁方式。[5]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在把握规律中提升自己,这对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无疑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金红英.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考[J].继续教育,2007(11).
[3][4]余玉春.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D].上海教育科研,2005(3).
[5]卢真金.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01(5).